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神州大地(2)──江河万古流
一、编写意图
从形式上看,这个单元是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的延续,在具体内容上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赞颂祖国大江大河的音乐作品,如《长江之歌》《黄河船夫曲》《乌苏里船歌》《塔里木河》等。在这个单元里,不仅突出了江河的自然美,而且还更加强调孕育中华民族七千年文明史的长江、黄河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比如,《江河万古 流》中有“天下兴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中华自有雄魂在,江河万古流”等诗句,《保卫黄河》中的“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很自然地,本单元可以和地理知识相互贯通。在音乐知识方面,对旋律、曲式结构、散板、切分节奏等提出了要求,安排了一个综合性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内容。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或“欣赏”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和各种旨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器乐合奏等内容。从材料上看,本单元所包含的歌颂祖国江河的音乐作品易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有助于学生自由展开联想,认识到音乐的抒情性、描绘性特征。从学科知识上看,本单元包含民歌知识、歌曲结构手法、演奏演唱形式等。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搜集大量有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影碟等资料,在课堂教学时相互分享。第四单元 第一课 教学内容:
唱歌《江河万古流》;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教学目的:
学会歌曲《江河万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密切关系,两段相同结构的歌词与不同旋律和节奏达到的艺术效果。欣赏《黄河船夫曲》和《保卫黄河》,了解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体会在《保卫黄河》中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学过程:
1.以提问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江河、湖泊,在众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两条?为什么?它们流经的省份有哪些?
黄河和长江(可出示地图)
黄河: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长江:青海省(通天河)、西藏自治区(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华民族对它们有着特殊的感情。《江河万古流》中寄托了我们对黄河、长江的感情。2.教唱《江河万古流》。
(1)播放歌曲《江河万古流》。
(2)讲解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并做练习。体会歌词与节奏、曲调结合在一起所表达的情感。(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乐谱。用自然的、较深沉的声音演唱歌曲。(4)学唱歌曲后,启发学生体会歌曲的结构──单二部曲式(二段体)。两段开始处的不同旋律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现起到歌曲“统一”的作用。3.欣赏《黄河船夫曲》(2遍)以提问引入欣赏内容: 你是否知道与黄河、长江有关的故事,或以黄河、长江寄托某种感情的音乐作品?(1)欣赏一首描写黄河边人们生活的歌曲──《黄河船夫曲》(第一遍)。(2)参考谱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复”部分。
(3)其旋律是由几句构成的?歌曲的分句与歌词的写法(排比)和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4)跟着录音模唱这首歌曲(第二遍)。4.欣赏《保卫黄河》
(1)以“抗日战争”引入欣赏──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提问:在这个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气势?强调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伟气势。
(2)介绍《黄河大合唱》及其词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简单介绍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
(3)介绍《保卫黄河》中的主题旋律。分段欣赏,感受不同音乐形象:引子、主题旋律(第一、二部分)、主题展开(第三部分)、宽广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题再现(第五部分)。(4)完整欣赏。5.小结
通过唱歌和欣赏,感知歌曲的二段体结构和音乐中的再现、重复,感受和体会歌曲的不同风格,什么叫做钢琴协奏曲,以及不同作品中的不同音乐形象。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单元《红河谷》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总课时:第十三课时
第四单元《美洲乐声》 《红 河 谷》教学设计方案
周次:第13周 班级:七年级1-12班
执笔:
审核:
教学内容:
1、歌曲和合唱曲《红河谷》。
2、欣赏翻译版本《红河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键盘钢琴、三角铁、手鼓、沙锤等乐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唱歌曲《红河谷》,启发学生用舒展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
2、能力目标:欣赏合唱曲《红河谷》,通过与齐唱曲的比较,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合唱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翻译版本《红河谷》,结合歌曲、合唱曲《红河谷》,让学生初步了解北美洲的欧洲移民后裔音乐与欧洲音乐的血缘关系及其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作品中流露出的爱乡之情,更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爱心四溢的创造者。【德育渗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背唱《红河谷》。理解欧洲移民后裔的音乐特点。难点:(1)唱好《红河谷》弱起小节和切分音。
(2)启发学生理解该旋律与欧洲音乐风格特点的联系。
(3)应启发学生从调式、音阶、旋法、节奏等方面来分析音乐艺术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红河谷》音乐片段红河谷.MP3(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音乐气氛,让学生听着音乐走进课堂,为导入新课作铺垫。)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是哪个国家的景色?(播放课件)加拿大风景.ppt 生:加拿大 师:为什么?
生:枫叶国旗、多伦多电视塔等。
(设计意图:从多媒体播放的音乐风光片中可以看到,辽阔的草原汹涌的江河、枫叶国旗以及多伦多电视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正确答案——加拿大,此时背景配乐为加拿大民歌《红河谷》,为下面的欣赏及学唱作铺垫。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
师:同学们对加拿大还有哪些了解和认识? 生:移民国家,英法后裔;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渔业、新闻纸等。
师总结:加拿大位于北美洲,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它的面积居世界第二,而人口只有3000多万。加拿大不仅有着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并学唱一首优美动听的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设计意图:一系列问答,使各学科间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寓教于乐红河谷风景.ppt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0 X X | X X X X X X | X — — | X X | X X X X X X | X X X 0 X X | X X X X X X | X — — | 1.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练习的第一行节奏和第二行节奏有什么特点?(相同)2.让学生读节奏,找出难点(切分节奏),并讲授。3.根据拍号和第一小节,讲授弱起小节。4.师范读。集体练习(读一读,拍一拍)
(设计意图:此条练习与歌曲<红河谷)的节奏是相同的,为学好《红河谷》打下基础,以合作教学法为主。)
师:如果把这条节奏变成活泼可爱的小音符,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下?(播放课件)提示:在欣赏时,同学们用手轻轻地拍着节奏。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欣赏的这首曲子,它的旋律进行是平稳的还是跳跃的? 生:平稳
师:表现的情绪是欢快活泼还是优美抒情? 生:优美抒情
师:我们用“啦”来模唱这首曲子。
师:这段优美动听的旋律是由哪些音符组成的?一起来认识一下。老师范唱或听录音机范唱。
师:老师弹琴,请大家随琴声一起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模唱法教学,使学生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基本掌握整首歌曲的旋律。)
师: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前面的练习。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到《红河谷》畔去领略那里的自然风光……(播放课件)红河谷风景.ppt 提示:学生在欣赏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随音乐划拍。师:下面请大家用饱满的情绪、悠长的气息把这首曲于完整地用“啦”演唱一次,老师为大家伴奏。
师:大家演唱得棒极了!接下来,清同学们用自己的乐器练习演奏,一会儿看看哪些同学演奏得最好!
生:演奏(可用手拍节奏或者身体语言模仿使用乐器)
师:非常精彩!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带上自己喜欢的乐器为大家演奏!下面老师弹琴,请大家试着填词演唱歌曲。
师:简介歌曲:《红河谷》是流传在北方红河一带的民歌,它主要表现了移民北方红河一带的居民在这里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发展城市,最终将野牛出没的荒原变成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它回顾了人们艰苦创业的历史,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用怎样的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生:稍快或稍慢
师:两种速度我们都来体验一下。首先用稍慢的速度来演唱。生:淡感受
师总结:怀念、深情,讲述了劳动人民艰苦创业的经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而深沉的性格特点。所以,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师:下面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同学们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表达又有什么变化? 生:活泼欢快
师总结:活泼欢快、健康向上,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自豪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用稍快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设计意图:通过这两次对比,总结出: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它所表达的音乐情绪也是有差异的。)
三、创造表现
师:通过《红河谷》这首歌,我们知道,加拿大是一个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地方。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期待着世界各国朋友的光临。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的愉快心情呢?
生:唱歌、乐器演奏、跳舞、朗诵等。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这首歌曲,并给予评价。
师:我们一起载歌载舞,把祝福送给他们!
(设计意图: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大家了解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完美结课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加拿大民歌,那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歌,好吗?
生:(江苏民歌《茉莉花》茉莉花.wma、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mp3、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mp3 等。)师:同学们的收获很大,说明在刚才的学习中都积极地开动了脑筋。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同学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生:谈感受
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家园,报效祖国!今后加深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40页【实践与创造】第一题。
2、抄写P33页【合唱的基本要求】。
课后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二泉映月教案2
二泉映月
1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让学生能够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2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民间艺人华彦钧及其作品《二泉映月》。
2、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3教学方法
欣赏法、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听赏由彭丽媛演唱的歌曲《二泉映月》片段。
2、请同学们讨论这段音乐片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他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介绍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
4、导入课题——《二泉映月》。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1、华彦钧
小名阿炳(解释:炳是光明显著的意思。正好与阿炳的显示情况相反)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2、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3、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主要作品。活动3【讲授】作品介绍
首先,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阿炳的《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极大共鸣。
其次,它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乐句首尾衔接,同音承递的旋法,使音乐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起伏连绵的律动美感,仿佛是道不完的苦情话,流不完的辛酸泪,给人以“叹人世之凄苦”,“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另外,乐曲的艺术美感还表现在于深沉中含质朴,感伤中见苍劲,刚柔并济,动人心魄。再则,这首乐曲体现了注重情深、着意传神的法则,发人联想,令人回味。活动4【讲授】介绍二胡
二胡又名南胡,构造分琴筒、琴杆、轸子、千斤、弓等,张弦二根,大多采用五度定弦。弓夹在两弦中,琴筒上蒙蟒皮。音域为d1-d3(a3)。音色柔和优美。本世纪初,刘天华先生写了《良宵》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和一套二胡练习曲,提高了二胡的性能,使之成为独奏乐器。活动5【活动】欣赏乐曲
欣赏乐曲的引子和主题旋律,体会反映的思想内容:
1、对生活的描述。
2、表露出的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会这样瞎、穷?
3、从平静转为激昂。(表现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4、请同学们模仿引子中叹气的声音演唱好引子部分。
5、在教师带领下演唱主题部分,注意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6、请同学们谈谈欣赏这首乐曲后的体会,然后完成欣赏分析表。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请同学用铅笔在音乐的伴奏下为阿炳或二泉映月画一幅画,并讲解作画意图。活动7【作业】小结
教育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第四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
1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了解相关文化及背景,体验、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
2、能对比聆听民歌、民乐与改编后的管弦乐曲,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2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对事物有一定的看法,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音乐课的学习也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有互帮互助的体验,能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3.学生有一定的表现欲望但不强,教师要多加鼓励。
4.这堂课需要让学生多听多看,通过听赏,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3重点难点
体验《二泉映月》的音乐风格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乐曲中的主题音乐及音乐与情绪的变化。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播放歌曲:彭丽媛演唱的《二泉映月》,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
师问:同学们听过这首音乐吗?音乐讲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了不起的音乐家的故事,想认识这个人吗?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一)1华彦均生平简介。
华彦钧,又名瞎子阿炳(1893-1950),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代表作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3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1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二泉映月》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4了解乐器:二胡(构造)。
(乐器出示图片)让学生视觉了解,中华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
(二)听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1听全曲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发挥你的想象,音乐描绘了怎样的一个画面? 2听赏音乐。
3提问学生回答思考的问题。(教师引导)
4学唱音乐主题:教师逐句教学生唱,感受音乐情绪。5再次听赏音乐。
思考:音乐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全曲中主题出现过几次?是完全重复的吗?(闭上眼睛边欣赏边想象阿炳演奏的画面)
(说明:
1、在音乐主题中欣赏、分析音乐,在音乐中审美。
2、情境创设可以让欣赏者更好的体会、感受音乐和作者。)
教师小结:这是一部传世之作。是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累,修改与磨练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以变奏曲的形式,以悲怆、跌宕而又委婉的旋律,以复杂深邃的内涵向人们倾诉了对人生无尽的愤怒、无奈与不甘,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絮绕不去的指天慨叹,像深夜里涌动的潮水,阵阵揪心。
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三)听赏:
1、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对比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感受。
(四)拓展: 1简介二泉。
二泉指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所迷。后阿炳双目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作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之情。活动3【练习】课堂小节
我们有两个世界:睁开眼是片光明的世界,闭上眼是片黑暗的世界。阿炳通过他的《二泉映月》这支乐曲作为桥梁,联系了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不仅让中国也让世界认识和记住了阿炳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相继由一些世界级的指挥家指挥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内及国外的交响乐团演奏此曲,并使他的影响跨出国门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一、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年),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代表作:随笔集《负暄琐话》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词语解释
1、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2、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学识和地位都不及自己的人请教。
3、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4、以身作则(yǐ
shēn
zuò
zé):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
三、生难字
修润(xiū
rùn)
生疏(shēng
shū)
商酌(shāng
zhuó)
恳切(kěn
qiè)
譬如(pì
rú)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i)
别扭(biè
niu)
拖沓(tuō
tà)
妥帖(tuǒ
tiē)
14.《驿路梨花》
彭荆风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二、词语解释
1、晶莹(jīng
yíng):光亮而透明。
2、折损(zhé
sǔn):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3、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
三、生难字
寨(zhài)
撵(niǎn)
扛(káng)
驿路(yì
lù)
迷茫(mí
máng)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zhú
miè)
简陋(jiǎn
lòu)
悠闲(yōu
xián)
15.《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学者。1895年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二、词语解释
1、如释重负(rú
shì
zhòng
fù)
2、海阔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
3、悲天悯人(bēi
tiān
mǐn
rén)
三、生难字
揽(lǎn)
失意(shī
yì)
达观(dá
guān)
契约(qì
yuē)
监督(jiān
dū)
排解(pái
jiě)
循环(xún
huán)
16.《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①名。水不在深,有龙则②灵。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灵:灵验。③斯:这。④是:判断动词。⑤陋室:简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阶绿,草色②入帘③青。谈笑有④鸿儒,往来无⑤白丁。可以⑥调⑦素琴,阅⑧金经。
①上:长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鸿儒:博学的人。鸿,大。⑤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⑥调:调弄。⑦素:不加装饰的。⑧金经: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无①丝竹②之③乱耳,无④案牍之⑤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②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乱:使……乱,扰乱。④案牍:指官府文书。⑤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⑥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__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__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这一主题。
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说:古代一种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水陆①草木之花,②可爱③者甚④蕃(fán)。晋陶渊明⑤独爱菊。⑥自李唐来,①草木:草本。②可爱:值得喜欢。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独:只。⑥自:从。
世人①甚爱牡丹。②予③独爱莲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涟而不⑧妖,①甚:特别,十分。②予:我。③独:只。④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染:沾染(污秽)。⑥濯:洗。⑦清涟:清波。⑧妖:艳丽。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远⑥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①通:贯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茎。⑤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耸立的样子。⑧植:竖立。⑨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①谓菊,花之②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爱,陶后②鲜(xiǎn)有③闻。莲之爱,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⑤宜乎⑥众矣。
①噫:叹词,表示感慨。②鲜:少。③闻:传闻。④同:和……一样。⑤宜:应当。⑥众:很多。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三)课文分析
1.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
2.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3.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名远播的君子。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写菊、写牡丹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一、主题班会我主持。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流淌着的就是“孝”。前人奉孝为宗,今人仍需高举“孝”之旗。今年的青少年更应该践行“孝”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孝”,宣讲“孝”,践行“孝”。
二、公益广告我宣传。
请你为“孝文化”主题班会设计一则宣传标语。1、百善孝为先,忠厚传家久。
2、弘扬中华孝道,培育文明新风。
3、不贤难入世,不孝难为人。
三、关于孝亲敬老的谚语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