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15:1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目前,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嘉兴港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通过对企业用工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归纳分析了相关特征,提出了相关对策,并对如何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就业 用工 结构性矛盾 对策

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进入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加速升级换挡期,企业“结构性缺工”与“招工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掌握企业用 工现状,提出针对性对策,确保就业局势稳定,近期嘉兴港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组织力量对春节后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以“企业大走访”为契机对企业用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嘉兴港区就业情况及企业用工现状

2016年春节后,嘉兴港区人社局共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会2场,累计进场招聘单位107家,岗位需求数2215个,有2600人(次)进场求职,求人倍率为0.852(求人倍率=岗位需求数/求职人数),其中本地居民1600人(次),外来劳动力1000人(次),达成用工意向人数1223。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场企业数减少7.8%,岗位需求数减少15.3%,但进场人数却增加3.9%。由此可见,目前嘉兴港区用工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而从嘉兴港区人设局下属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近期就业监测显示,目前嘉兴港区上规模化工企业岗位缺口较大,二、三产业中制造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其中尤以化学操作工、分析工、模具工、餐厅服务员最为紧缺。同时,监测结果还预测2016年嘉兴港区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经济调整,用工需求仍然突出。春节后嘉兴港区部分化工、金属制品、紧固件和服务企业抢抓生产经营急需大量用工,加上部分农民工未返回岗位,用工需求难以及时满足。

2.受困洼地,难以吸引优秀人才。虽然企业在面对近期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仍然能“狠心”加码提高薪资水平,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据了解,目前嘉兴港区的薪酬水平处于临港地带的工资洼地,与其他港区如上海港、大小洋山港、宁波-舟山港等相比工资水平普遍低200-300元。同时,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等原因,导致企业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

3.供求错位,结构性矛盾突出。错位主要是指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在性别、年龄、素质等方面存在不适应。如化学新材料和服务行业大都偏向20-35岁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招用具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熟练工。但是目前,嘉兴港区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工人大多数是外地人员或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数劳动者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更是缺乏专业技能,使得劳动者在求职时受到诸多限制。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加剧了用工短缺的供需矛盾。

4.不重发展,缺乏用工储备。部分中小企业仍然抱着劳动力资源充沛、企业用工可以随时招用的旧有观念,缺乏长远打算,不注重建立企业的劳动力储备,从而导致用工荒时变得措手不及、无法应对。

5.优势弱化,就业选择多向。随着内地一些劳务输出大省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地震灾区重建,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大幅增加、收入提高,加上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回流到户籍地就业创业。

此外,部分企业用工短缺还与自身生产技术素质层次不高有关,尤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更为严重。

二、对策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2016年春节后嘉兴港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嘉兴港区人社局将协同港区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如下措施,缓解这一矛盾。

1.继续搭建好“一个平台”。春节后,嘉兴港区人社局已经举办了2016年新春人力资源招聘大会暨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下一步,嘉兴港区人设局将举办几场招聘会,并与嘉兴市人社局、浙江大学、嘉兴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联合举办不同类型的精准对接招聘会,努力缓解企业用工需求。

3.及时出台稳定就业政策体系。嘉兴港区人设局将利用《港区人社局第四轮就业政策》和《港区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等多套组合拳来稳定就业。同时,将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加强对裁员的规范指导,扩大社会公益性岗位规模、过渡性就业岗位数量,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并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用工行为一次性就业补贴或社保补贴。

4.强化失业保险促就业防失业功能。嘉兴港区人设局将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补贴人员范围,给予不超过该企业及其职工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50%的稳岗补贴用于职工生活补助,同时给予就业困难人员按不超过当年度自谋职业缴费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三分之二给予社保补贴,帮助企业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减轻负担。

5.引导企业进一步改善企业就业环境。嘉兴港区人设局将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遵循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用工条件,错时用工,以合理的待遇、人性化的管理集聚人力资源。

三、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面对企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依托嘉兴港区人社局就业服务窗口和乡镇人保所对本镇户籍人员(含本镇户籍的外出就业、就学的人员)的基本信息、社会保险参保、就业状况等情况开展调查登记工作,进一步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参保和就业基础数据库。探索推出公益性就业岗位与企事业困难人员托底就业相衔接的机制,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要素保障。

2.有针对性地培训劳动力,提高员工素质。有针对性地培训劳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运用职业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和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重点实施好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完善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着力实现技能和岗位无缝对接。

3.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力促高质量就业。着力扶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型企业更好地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力,加大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力度,推进新经济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创业示范基地的“孵化器”作用以及小额贷款、税费优惠等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实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市场的开拓与政策扶持的良性互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方式。

4.落实劳动就业各项保障措施,改善用工软环境。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并落实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政策。全面推进并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以化工新能源企业、中保物流、紧固五金标件、服装、餐饮等行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山湾渔民、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为重点,持续扩大覆盖范围,确保五险参保人数稳步上升,做到应保尽保。

5.切实改善企业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企业吸引力。随着劳动力供求格局的变化,劳动者就业的选择性增大,话语权增强,权益诉求及其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劳动条件的整体改善和职业发展,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幸福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增加劳动者归属感,增强企业吸引力。全面推行企业内部技术职称评聘工作,通过对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工作业绩的考评和职称聘任,使职工明确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学习,通过评聘工作,促使工资、福利待遇与职工技术等级挂钩,不仅将切实增加职工的收入,而且也将有效减少部分技工非正常外流。

作者简介:何佳,女,1980―,汉族,浙江嘉兴人,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现挂职担任嘉兴港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职称: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研究、就业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中小微企业现状及对策

一、充分认识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促进中小微企业科学发展对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革创新,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二)各地、各有关部门及各金融监管机构要将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并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争取总行在贷款规模方面更大力度支持广东,共度时艰,主动让利,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帮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二、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合作机制

(三)建立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的协调合作机制,成员包括政府金融工作部门和相关部门,定期通报中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研究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各地级以上市应参照省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

(四)建立地方政府、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积极推进政银企合作。各级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金融工作部门要定期通报产业发展政策,其中金融工作部门负责鉴别并通报有融资意愿和偿还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名单,为贷款方提供便利条件。

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作用

(五)发挥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优先满足中小微企业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业态项目的信贷需求,增加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

(六)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调控作用,科学执行国家货币信贷政策。金融工作部门要协调金融监管机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实现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七)探索建立差异化的银行信贷监管制度。驻粤金融监管机构和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对行政区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窗口指导,督促行政区域内中小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着重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敦促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激励基层从业人员积极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

(八)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各级政府统筹运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政策担保、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探索银政合作下的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

(九)发挥财政资金扶持作用,解决中小微企业对资金的过渡性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情况,探索采取市场运作模式,依法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

(十)充分发挥建设金融强省专项激励资金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服务技术的创新力度,增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

(十一)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各级政府金融工作部门要定期收集民间融资数据及其活动情况,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引导民间融资逐渐走向规范、透明、科学发展的轨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等地方金融机构(组织)的设立和改制重组。

四、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十二)继续引进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形成多层次的银行服务体系和多元化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支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需求较大的地区,特别是金融服务较弱的县域和乡镇,增设分支机构;支持港资银行在省内开设异地支行,支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省内适度跨区域发展。

(十三)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推进以股份制为主导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全省再组建一批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满足支农贷款的前提下,集中资金加大对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十四)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在完成27家村镇银行组建任务之后,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全省再增设一批村镇银行,实现全省地级以上市全覆盖。重点支持在东西北地区和农业大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十五)组建支持新兴产业的专业银行等专门服务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服务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

(十六)支持各地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心等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和管理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特点,探索在农业大县和专业镇街发展专门的特色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机构。

五、促进证券期货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十七)继续支持我省证券机构做优做强。鼓励我省证券机构立足本省,积极服务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大证券人才引进力度。大胆创新,合理规划,引导我省证券机构在省内增设分支机构,为中小企业改制上市、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发行债券、兼并重组等提供优质服务。

(十八)加大省外证券机构的引进力度。支持省外证券机构来我省开设分支机构,开展

业务。对省外证券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我省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对省外证券机构在我省开展业务给予大力支持。

(十九)继续探索吸引境外证券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特别是要深化粤港澳台金融合作,吸引港澳台等地证券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挥境外证券机构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促进其与我省证券机构共同发展,良性竞争。

(二十)继续提高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化运作水平,积极发挥期货市场在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六、促进保险机构科学发展,增强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能力

(二十一)积极引进各类保险机构,努力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保险服务体系和新老机构互相促进、中外资机构共同发展、保险主体与中介机构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引导和支持工商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发起设立专业性保险互助合作组织。

(二十二)鼓励保险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特点加大力度研发各类保险产品,进一步拓宽保险营销渠道,针对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设置浮动费率。继续落实对中小微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

(二十三)积极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银保合作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要投入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通过保证保险与贷款相捆绑的模式,借助保险手段有效分担银行放贷风险,促进中小微企业获得小额贷款。同时,鼓励中小微企业通过投保信用保险进行保单融资。

(二十四)探索利用保险资金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保险资金参与投资我省中小企业项目,购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等。

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

(二十五)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中小微企业信贷投向,优先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项目的信贷资金需求。建立适应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发放速度,不断开发适合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十六)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和贴现等业务,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

(二十七)鼓励我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合理设计知识产权质押信贷品种,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流程,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二十八)探索建立由政府、银行和中介机构共担风险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八、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二十九)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引导、支持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境外上市。

(三十)切实加大政府引导协调和政策支持力度,对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土地优惠、上市扶持奖励等方式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三十一)积极争取我省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展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鼓励各级政府出台扶持奖励等配套政策,支持园区企业改制挂牌,拓宽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融资及股份转让渠道。

(三十二)积极发展和依法培育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使中小微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交易,及时筹集发展资金。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区域内产权交易市场,打造集股权、物权、债券、知识产权等交易于一体的、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

(三十三)加强债券市场建设。引导一批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支持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券。支持我省各地级以上市开展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工作,并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

(三十四)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围绕我省产业结构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起或参股大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十五)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拓宽中小企业境外融资渠道。继续深化落实CEPA和《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香港上市、发行人民币债券,推动探索跨境信贷业务的开展。

九、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三十六)认真落实省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粤府办〔2011〕59号)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广覆盖工作。在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全覆盖基础上,“十二五”时期积极发展一批富有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省内各类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在欠发达地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对经济基础好、融资需求旺盛、条件成熟的地级以上市试行委托审批或直接下放审批权,明确和强化地级以上市的监管责任,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三十七)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为“双转移”园区、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配套的小额信贷服务。

(三十八)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加大对“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

支持。鼓励经营规范、内控到位、有市场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适度增资扩股;鼓励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或按有关规定转制为村镇银行。

(三十九)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小额贷款公司开展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经营稳健、管理规范、拨备充分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十)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的财政支持机制,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负担,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平稳较快发展。

十、稳健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

(四十一)健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经营,直接服务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

(四十二)支持融资性担保企业科学发展。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的融资性担保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十二五”时期稳健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资质较好的融资担保机构,更好地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

(四十三)支持再担保公司科学发展。鼓励省再担保公司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市政府发起并采取多方出资的方式组建地方融资性再担保公司,加入全省再担保体系,拓宽再担保业务覆盖面。

(四十四)支持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合作,逐步建立合理的代偿损失责任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审贷程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给予适当贷款优惠支持。

十一、加强信用体系和融资环境建设

(四十五)进一步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托专业评价机构,联合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建立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制度和统一征信平台,促进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平台。

(四十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诚实守信的宣传教育力度,强化企业守信意识,形成守信激励的示范效应,促进中小微企业重视自身信用记录,改善信用形象。

(四十七)支持中小微企业完成资产、股权等确权工作,增强中小微企业抵(质)押贷款能力。各级政府及其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公安部门及法院等相关单位要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十二、加大对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十八)切实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定向费用补贴、营业税和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鼓励各类银行特别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十九)积极推广发展农村金融的成功经验,支持“三农”发展。积极推广云浮市郁南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经验和佛山市三水区“政银保”涉农贷款模式,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方式,帮助涉农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五十)针对涉农企业中有较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探索、推行林权和集体产权物业抵押贷款,解决集体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第三篇: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介绍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阐述了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在分析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和意义

(一)设备管理的涵义

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又称设备工程(Plant Engineering),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修理、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实质上,设备管理研究设备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磨损、疲劳、腐蚀等性能劣化,从而需要检测修复,改造和更换,直至报废处理的过程,重点研究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工艺性;价值运动形态是指设备在制造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转化,即将设备原有的价值和维护费通过提取折旧和计入生产费用,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从而导致设备净值不断减少,重点研究设备价值的转移和资金的补偿、维修费用的经济

性、新设备投资与设备技术改造的经济性评价等。因此,设备管理是研究领域十分惯犯,得到迅速发展的应用科学,并与现代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

(二)设备管理的意义

1.设备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完成既定生产经营目标而在企业内部开展的一切管理活动,它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班组管理、现场管理等等。人们常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称作练内功。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企业内功的强弱。内功强,企业抗风雨的能力就强,市场竞争力就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强。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经常开展各项活动,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千方百计地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中,任何一项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内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只有选择好内部经营管理工作的切人点和突破口,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设备管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之一。

生产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要素之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财富,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设备无论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上,还是从管理工作的内容上,以及企业市场竞

争能力的体现上,它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十分重要的位置。管好用好生产设备,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对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的保证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优良而又经济的技术装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确保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花色品种,降低生产成本,进行安全文明生产,从而使企业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决定进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产品的设计、试制、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不体现出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为赢得和占领市场,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生产出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产品,设备管理是保证。设备管理水平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发生产先进产品,必须建立在企业具备先进设备及良好的管理水平之上。若疏于管理,用先进设备生产一般产品,会使生产成本增加,失去市场竞争能力,造成极大的浪费;有的先进设备带病运转,缺零少件,拆东墙补西墙,不能发挥全部设备的效能,降低了设备利用率;有的设备损坏,停机停产,企业虽有先进的设备,不但没有发挥出优势,— 3 —

反而由于设备价高,运转费用大,成为沉重的包袱,致使企业债台高筑,生产经营步履维艰。而一些设备管理好的企业,虽然没有国外的先进装备,由于管理水平高,设备运转状态良好、效率高,一样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强,企业效益也稳步增长。

设备管理是企业产量、质量、效率和交货期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是按合同组织生产,以销定产。合同一经签定,即受到法律保护,无特殊情况不能变更,违约将受严厉的经济制裁。如果没有较高的设备管理水平和良好设备运转状态做保证,是不可能很好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一旦违约,给企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还往往失去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设备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安全生产是企业搞好生产经营的前提,没有安全生产,一切工作都可能是无用之功。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无不强调安全生产,紧抓常抓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强制性的,是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根据有关安全事故的统计,除去个别人为因素,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设备不安全因素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压力容器、动力运转设备、电器设备等管理不好则更是事故的隐患。要确保安全生产,必须有运转良好的设备,而良好的设备管理,也就消除了大多数事故隐患,杜绝了大多数安全事故的发生。

3.设备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益的基础

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也是紧紧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进行的,设备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简单地说,一方面是增加产品产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益;另一方面是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中,设备管理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1)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设备是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设备管理是提高质量、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因此党和政府多次提出贯彻国务院《设备管理条例》,加强设备管理一定要与企业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相结合,应用现代技术,开展技术创新,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转状态;对于新设备要充分发挥其先进性能,保持高的设备利用率,预防和发现设备故障隐患,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老设备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改善和提高装备素质,增强设备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是要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企业内部多数人是围绕设备工作的。要提高这些人的工作效率,前提是要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减少设备故障、提高设备利用率。

(3)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更是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原材料的消耗大部分是在设备上实现的。设备状态不好会增大原材料消

耗,如出现废品,原材料浪费更大。在能源消耗上,设备所占的比重更大。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转效率,降低设备能耗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节能降耗永恒的主题。在设备运转过程中,为维护设备正常运转,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物资消耗。设备一般都有常备的零部件、易损件,设备管理不好,零部件消耗大,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就高。尤其是进口设备,零部件的费用更高。设备运转一定的周期后还要进行大修,大修费在设备管理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支出,设备管理抓得好,设备大修理周期就可以延长,大修理费用在整个设备生命周期内对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占的比重就可以下降,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设备管理的发展历程

设备管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管理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设备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事后维修时期

这一时期普遍实行的是设备坏了以后再修,由于设备结构简单,设备的维护与修理不需要专门技术,修理费用也较低,因此,机器设备的维护与修理有设备的操作人员来完成。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结构渐变复杂,设备修理难度逐步提高,设备的修理费用不断增加,— 6 —

设备修理需要有专门人员来承担,这样就从生产操作人员中逐步分离出一部分从事设备修理和管理的专门人员。

2.预防维修时期

20实际50年代原苏联建立了一套计划预修制度,其实质是泰勒制度的基本原理在设备维修与管理中的体现和运用,它是以一套定额标准为基础的,其理论根据是设备的摸查理论与磨损规律。欧美的预防维修的理论基础设备的故障规律,即浴盆曲线,预防维修是有计划地进行设备的维护、减产和修理,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的一种技术组织措施,它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查,精度检查,大修,中修,小修。

事后维修与预防维修的局限性:

(1)只注重设备的维护修阶段,而较少注意设备的全过程管理。(2)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关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相脱节。(3)只侧重于设备的技术管理,忽视设备的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

(4)传统设备管理由于受传统的垂直专业只能职能分工的应县,没有把同设备管理有的只能加以协调与组织,经常是配合不紧密,步调不一致,从而影响设备管理的整体目标的实现。

3.设备综合管理时期

为了摆脱传统设备的局限性,实现现代工业生产无事故、无缺陷、无伤亡、无公害的要求,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设备综合管理理论。

(1)后勤学

20世纪60 年代美国在经典的产品和设备寿命周期基础上,吸取了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简称L C C)、可靠性工程及维修性工程等现代理论形成了后勤学(Logistics),定义为“研究资源需求、设备、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学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被认为是体现设备周期管理的最为彻底的学科。

后勤学者认为,一个系统应包括基本设备和响应的后勤支援两部分。而后勤职员的主要内容有:测试和辅助设备、备件和修理更换件、人员和培训、器材储运管理、辅助设施和技术资料等,基本设备和后勤职员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必须在集成基础上来发展,建立最优平衡,以生产出一项费用效果良好的产品。因此,可以把后勤学看作是为了保证一个在规划的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而经济的职员,而需要考虑的全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设备综合工程学

1974年,英国工商部给综合工程学下的定义是“为了求得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而把适用于有形资产的有关工程技术、管理、财务以及其业务工作加以综合的科学就是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其内容涉及到设备、机器、装备、建筑物与构筑物的规划和设计的可靠性与维修性,以及它们的安装、投产试车、维修、改造和更新,以及有关设计、性能和费用信息方面的反馈。设备综合工程学的内容可归纳成5个方面:①把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的最经济作为其研究目标;

②关于有形资产的工程技术、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综合管理科学;③进行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设计:④关于有形资产(设备、机械、装置、建筑物),及关于设备一生(方案、设计、制造、安装、运转、维修保养、改造和更新等)机能的管理学;⑤关于设计、使用效果、费用信息反馈的管理学。(3)全员生产维修

1971年日本在学习英美维修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本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将可靠性工程理论和现代管理技术加以综合应用,逐步形成了全员生产维修(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简称TPM),它是全员参加的,以提高设备综合效能为目标,以设备寿命周期为对象的生产维修制度。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是使设备的综合效能最大;②建立包括设备寿命周期的生产维修系统(即管理设备的一生);③包括与设备有关的所有部门,如设备规划、设备使用、维修部门等;④从最高管理部门到基层员工的全体人员都参加;⑤开展小组自主活动推进生产维修与管理。

TPM、Terotechnology和Logistics都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经济的L C C,但他们的具体目标和责任分配却是不同的。Logistics的具体目标涉及到非常广泛的领域,包括制造的产品、系统规划、信息和设备。Terotechnology只针对设备(有效资产),包括设备供应商、工程技术公司和设备用户,而TPM只针对设备用户。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在建立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设备管

理水平已明显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活动的展开,制约了设备效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里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1.从体制上分析

缺乏健全的企业设备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一些国有企业,所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基本上与罚款相当,工作方式简单,严重影响了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许多企业习惯于自己维修,国企中普遍存在高级维修技术人员流失现象。当企业花费大量自己培训出高级维修技术人员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一些民营、三资企业以高收入、高待遇挖走他们,使企业设备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2.从企业组织机构上分析

(1)企业组织机构刚性,效率低,易发生冲突。我公司是职能型组织机构,强调企业内部的控制、指挥与协调,其效率与组织目标是否明确、环境是否稳定、企业规模大小有关。这种机构形式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矛盾与抵触,效率低下,而且易形成管理的官僚化,是当前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的主要症结,设备管理职能的实施必须同时受到生产、工艺、质量、财务和安全等部门的指示和工作知道,易与其他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职责不明确,工作难到位。

(2)企业组织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行组织是一种执行型组织,缺乏灵活性,组织机构明确规定了每个员工的职责,以及奖惩制度,只有与职责有关的能力能得到利用,并且规定了员工的发展模式,如操作人员只管如何使用设备,维修人员只管修好设备;设备管

理人员只负责设备的正常运转,生产管理人员只负责生产计划与控制;员工各自只对自己的领导负责,员工与员工之间缺少有效的协作,单一的工作内容,极大地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及全面发展。

3.设备资产作用与地位的分析

(1)对设备资产作用的认识不足。传统的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护和维修管理、改造与更新管理、备件管理和事故管理,注重了设备管理的功能性,即侧重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使我公司设备整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忽视设备资产的经营性,即通过对设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管理、营运,产生出较大经济效益的属性。

(2)对设备管理缺乏正确定位。长期以来,设备管理组织在企业的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般情况下,设备正常运转,大家相安无事,一旦设备出了故障,影响了生产,则责备和抱怨设备人员,设备管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公司没有有关设备管理的战略思考和策划设计。设备管理的改革缺乏系统性、完整性,仅仅是设备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归并,相应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考评体系并未改变,其实质是更进一步降低了设备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运作过程的分析

(1)缺乏设备管理与维修的理论应用研究,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太多局限于具体的事务上,忽视有关设备管理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如在企业中全寿命周期理论仍停留在认识上,综合管理仍只是一种思想,设备维修仍以经验为主,对故障预测、诊断、维修

— 11 — 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展不多。所以,企业存在设备效能发挥不高,设备维修改造步伐缓慢,设备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这正是设备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主要原因。

(2)设备管理工作中随意性较大。设备管理的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曾对该项工作的认识,领导层的变动容易造成设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变化;企业设备管理机构的改革和人员的变动,使该项工作的随意性增加;操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使管理脱节;设备的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加速使设备管理与维修盲目性增加。这些问题大大增加了有效开展设备管理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是而后被管理效率和水平。

5.维修体制上的分析

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明显落后于设备技术水平。企业维修指导思想落后,维修方式单一,预知维修、状态检测维修等先进的维修方式得不到推广应用,致使维修效果不佳;企业的维修质量不高,缺乏推广应用高新维修技术的紧迫感,维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与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形成巨大反差。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分析

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是优化企业资本构成和设备资源配置,运用各种经营管理手段,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本文

将从建立企业设备管理新模式,实现设备管理的目标。

(一)转变管理理念。设备在企业中的位置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资本,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获取市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首先,企业必须实现企业是设备管理有“部门管理”向“法人管理”的转变;第二,注重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企业设备管理的各环节提供优质服务;第三,竞争观念转变,从竞争走向合作,不仅在企业之间,更重要的是首先在企业内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重组组织结构。设备一生全过程管理,任何企业实施起来都有很多困难,必须依托社会化服务网络。所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对设备全过程包括设备投资管理、前期管理、现场管理、润滑管理、维修管理、设备管理及各种专业管理进行修管分流、主次剥离、简化整合。对企业不具优势的部分逐渐与母体脱离,加入相应的联盟组织或服务网络。同时,按生产流程对设备管理的结构进行重构,用跨职能团队组织结构代替单一职能结构,强化现场管理,逐步形成基于生产流程的规范化设备管理模式。其基本原则为:第一,以产品的是恒产系统寿命周期为研究对象,追求生产系统综合效率最高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第二,以工作团队的高效协作强化设备现场管理。为实现生产系统的目标,必须有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生产、设备动力、质量、工艺、安全、财务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有效协作,同时按区域将维修人员与操作人员组成生产现场团队,对多变的市场

需求做出敏捷反应,确保产品生产需要和现场设备高效、经济、安全运转。

(三)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1.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及所遵循的原则 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观念:

(1)从传统管理向现代设备综合管理转变。(2)从现场设备抢修向预防维修转变。(3)机台操作者是设备最直接的管理维护者。(4)及时控制和消除设备隐患。

(5)供技术支持,保障设备完好是技术维修的中心职责。(6)设备的不断改良改进是提高设备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遵循的原则:(1)以质量为核心的原则。

(2)遵循TPM全员设备管理的原则。(3)以过程预防为重心的原则。2.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

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应从三个层面同时进行:首先,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其次,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第三,对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进行全面体检,寻找设备不适应生产的缺陷,按PDCA维护,持续改进提升设备性能。

(1)建立适应设备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

首先设备零故障管理是建立在全员设备管理体系下的管理方法,必须培育适应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企业文化,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形成学习型团队;塑造工作态度,承认能力差别,但要求做出你最好的;造就企业人才,创造员工前程;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等多种途径,造就每位员工的“忠诚、认真、严格、不断学习”。

(2)从一切规范和规范一切入手建立标准化作业体系 要求每位员工按标准规范进行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建立响应的标准体系。应包括:①技术基准、标准规范化;②管理方法标准化;③行为动作标准化;④时间系列标准化;⑤工作秩序标准化;⑥环境礼仪标准化;⑦标志标准化。这些标准囊括设备前期、使用期、后期等各方面工作标准,并建立各类响应的管理台帐,相应的考核办法,强化目标考核管理(标准的指定、执行、检查、考核)。

(3)建立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策略

设备的维修策略就是要解决“何时修、如何修”的问题。设备维修策略是以预防性维修为主,辅之按状态维修,同时实施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维修方式并存的设备维修策略。企业应针对各自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维修策略,应对所有设备进行分类,请建立各类设备的维修模型(注意:随着管理和技术的先进,维修模型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改,各种设备的维修模型是动态的)。

(4)强化设备的缺陷管理

设备存在缺陷并不可怕。关键是早期发现设备缺陷,分析出正

确的是设备缺陷趋势,在设备的缺陷成为设备故障之前,通过采取适时适当的检修消除缺陷,使设备缺陷不成为设备故障和事故。工作重点是:发现缺陷,分析缺陷和消除缺陷。

(5)建立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防护网

“设备零故障管理”要求对设备,尤其是关键是设备建立五层防护网:

①操作人员的日常点检。通过日常点检,一旦发现异常,除及时通知专业点检人员外,还能自己排除异常,进行小修理,这是预防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网。

②专业点检员的专业点检。主要依靠五官或借助某些工具,简易仪器实施点检,对重点设备实行倾向检查管理,发现和消除隐患,分析和排除故障。这是第二层防护网。

③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密点检及精度测试检查。在日常检查,定期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定期对设备进行严格的精密检查、测定、调整和分析。这是第三层防护网。

④设备故障诊断。是一种在运转时或解体状态下,对设备进行定量测试,帮助专业点检员作出决策,防止故障事故发生。这是第四层防护网。

⑤设备维修。通过上述四层防护网,可以摸清设备的规律,减缓劣化进度和延长设备的寿命。但对设备故障的消缺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故障,就要维修。维修质量由直接影响设备的劣化进度,因此一支维修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维修队伍和一套完善的维修标准和管理制

度是设备零故障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第五层防护网。

(6)加强事故故障管理

设备事故故障发生后,要迅速组织抢修或处理,尽快恢复生产,并按公司的事故管理办法处理,坚持事故故障原因和责任不清不放过;事故故障责任者和有关人员没有真正受到教育不放过;防止和处理故障(事故)的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对涉及功能、精度要求的设备发生事故故障时经检修恢复后,应对设备的功能,精度或产量(速度)进行能力验证。

强化重复故障(事故)管理,专业点检员是重复故障的直接责任人,也是落实纠正措施的责任人。

总结:设备管理总的发展趋势是向设备管理的现代化方向发展,即设备管理集成化、全员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设备要素市场化、信息化。这一全局性的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只有转变管理理念、重组组织结构,搭建设备零故障预防维修管理体系,以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适用性,使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收益最大化。

第四篇:我国中小企业用工现状及激励对策论文

我国中小企业用工现状及激励对策

【摘要】:近年来,“用工荒”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表现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用工荒的现状,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解决用工问题工作之迫切任务,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对于激励员工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 用工荒 激励 一:中小企业“用工荒”现状

自2004年以来,“用工荒”便成为我国企业面对的难题,一到春节结束,各家媒体都例牌报道内容,每年的三月份以后“用工荒”就困扰着大多数企业。自09年下半年以来,好多企业只考虑接订单,企业的用工需求变大,近八成的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有些企业缺工,老板亲自上阵。不久前,国家统计局襄樊调查队企业与投资科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招工上也处于劣势。今年来,襄樊市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中小企业招工更难。在调查的企业中,有8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员工缺口。

南漳神马服饰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外贸服装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外贸出口形势好转,该企业订单已排到7月份,正常需要员工300人-350人,而目前只有120人,缺口在180人以上,主要是操作工。该企业今年只招收到员工26人,仅占招工计划的13%。

襄樊国林橡胶公司是一家生产汽车发动机配件的私营企业,现有员工15人,其中今年招收4人,缺少员工5人,生产任务重时,老板不得不亲自上机操作。

二:中小企业“用工荒”原因分析 1:用工,刚性需求增加

业内人士分析,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原因有很多,用工刚性需求增加成为主要原因。过去两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订单减少,不得不裁减人员。目前,大部分企业形势好转,订单充足,亟需招收员工。同时,国家出台了东部产业转移政策,使我市企业及规模迅速扩大,用工需求增加。老河口市楚闰集团通过引进联合,由两年前的1家独立公司发展成为由3家子公司组成的集团公司,2008年用工人数为80人,到2009年增加到145人,2010年将达到250人。

虽然务工人员挑选工作的几率增加了,但他们往往偏向选择报酬高、有福利保障、有发展前景、有较好环境的工作,热衷于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去打工。中小企业出现招工难不足为奇。

2:民工荒本质上是“年龄荒”和“技工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提出:中国真的出现劳动力不够用的状况了吗?为什么经常到农村调研会发现还有那么多人呆在家里搓麻将无事可干?其实我认为整体来看,我国农村还有着庞大的劳动力剩余没有充分开发出来,招工企业都只把眼光盯着1亿多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而忽视了35~55岁的农村劳动力这一更为庞大的用工群体。这跟我国中小企业从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不少企业只满足于接订单,然后招几个年轻、体力好的,让他们加班加点去完成任务。招35岁以上的怕体力吃不消,所以企业喜欢招年轻人。过去我国有太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就把用工企业的胃口给养刁了,只盯着年轻的劳动力。甚至许多不需要太多体力的服务行业也只把眼光盯着年轻的。到北京的楼堂馆所看一看,服务员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小姑娘。现状是农民工年过35岁、城市居民年过40岁想找工作变得很难。

3: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以及企业用人制度与民工就业需求矛盾,导致了“用工荒”的到来

(1)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中小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的低端制造业,如制鞋、制衣、玩具、电子装臵、塑料制品加工等。这些行业的企业一贯付给农民工低工资、低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差、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不完善,阻碍了外来工就业。长期以来,一些地区政府管理者仅仅把农民工看作匆匆过客,对于其所关心的社会环境、子女教育、社保制度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外来工(特别是广大农民工)满意的程度。

(3)员工就业需求在提升。生活成本上升、工资水平低、工作不稳定,节日期间不愿外出等因素都对“用工荒”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对症谋策,多举措解决“用工荒”难题 1:政府要完善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优化社会环境,打造整洁、健康、平安、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增强对外来人员的吸引。实行居住证制度,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就业服务,充分利用人才市场等就业平台。

2:政府应完善年龄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

针对用工现状原因分析中提到的年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工作可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完善年龄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禁止年龄歧视方面的法律法规还较乏力,《就业促进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但没有提到年龄。其他不少国家对年龄歧视都有禁止规定,如日本、英国、美国等国都有《雇佣平等(年龄)规范》、《就业年龄歧视法》等,禁止非特种行业在招录员工时设定年龄限制。看一看欧美国家的招人广告都有一条说明,那就是对任何年龄、肤色、性别等都一律机会平等。一家航空公司的乘务员如果都是年轻女孩、小伙子,如果被告到法庭,一定会输掉官司。

所以说我国也应完善年龄歧视方面的法规,对于那些非特定行业而只招某一年龄段员工的企业进行处罚,以此来扭转目前不合理的用工制度。那么,不但能解决35~55岁年龄段人员就业难问题,而且用工荒也就不用慌了。

3、企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员工的激励政策(1)提高思想认识,改变用工观念。企业要学会关心员工、爱护员工,把员工当做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员,要从员工切身利益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为员工着想,加强企业文化,为公司长远发展着想。

(2)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改善工作环境、规范用工和开展员工培训等方面增强对员工的吸引力。并对员工采取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比如物质激励、工作激励、培训激励、股权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团队激励等。其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结论

有效解决“用工荒“,首先政府应重视这方面的问题,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改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加大激励政策,完善用人制度,相信做到这些,我国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一定会得缓解。

【参考文献】

(1)八成中小企业招工难, 汉江传媒网消息(襄樊晚报),2010(3)(2)东莞制鞋企业用工状况调查,中国鞋网,2010(3)

(3)珠三角“用工荒” 现状, 原因及对策探究,谢学锋、邓春英,2011(4)“用工荒”的正面意义,凤凰网资讯,2011(2)(5)郑风田:民工荒其实是年龄荒,第一财经日报,2011(3)

(6)破解“民工荒”需要改革职业教育, 南方都市报,2011(2)(7)

“民工荒”揭幕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 新京报 ,2011(2)

第五篇: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王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当前世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国企业不能再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产品价格来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而要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资源。因此,文章就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的现状进行了浅析,同时就如何防止高技能人

才的流失以及人才培养等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才资源竞争;高技能人才;流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在新技术不断应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对新型技工需求的扩大。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级技工整体缺口达数十万人。现有的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去甚远。要知道,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讲,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走几个技术骨干,极有可能造成整个企业技术系统瘫痪,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甚至将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笔者家乡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最近几年都切身感受到了“民工荒”现象(特别是高级技工人才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难题和压力。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流失,也给各个企业的管理层们敲响了警钟,使得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文章也从分析现象到了解现象本质,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的思路,从而帮助企业主对高技能人才流失这个现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一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现状

(一)高技能人才比重低,人数少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级技师仅占工人总数的0.26%,而且有近70%的中级工、初级工(不含无等级工)只有中等以下的文化水平。若按照目前我国7000 万人的技术工人总数估计, “高级蓝领”的缺口大约已达700万人以上。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占技工总数35%的高级技工比例相距甚远。因此,一种尴尬的事情便出现了——尽管一些企业在设计能力上不存在问题,但由于高级技工短缺,某些高水平、高质量的东西却只能反映在完美的图纸上,要想生产出来,就得拿到国外去做。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且企业内部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相比管理阶层,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工人们的晋升机制是很不完善的,不合理的。在不少技术工人看来,就算自己技术再好,也是没有机会进入管理层的,因为自己终究是一个干活的工人。这使得他们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技能的积极性,进而无法进入高技能人才的大部队中。

同时,不少企业只是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重,忽视为企业技工提供再培训的机会,未能及时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造成勤恳干活出力的技术工人,收入远远低于室内“吹空调”的白领们。使得许多技术工人纷纷跳槽转行。

(三)社会观念陈旧

一直以来,“白领”优于“蓝领”的深入人心。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现今我国只有4%的青年愿意当技术工人,想当老板的青年是愿意当技术工人的4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管理岗位才能造就人才,而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即使是高级技术工人也不能称之为人才”。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更不愿意学技能,甚至认为“技能学得越好越难以离开工人岗位”。

二 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及不足的原因剖析

(一)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薪酬机制和人才选用机制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载,加入WTO也已经快十个年头了,可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许多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仍然影响和左右着现代企业人才的薪酬和选用机制。不合理的机制导致的人才流失现象比比皆是。相比于管理者们的高薪酬,高技能人才的平均薪酬水平普遍比管理者低,并且在行政级别上,也比管理者要低,在公司内部更没太多话语权。

同时,当今很多企业在招收和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时候,往往会受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思想的引导,从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决断。再加上部分企业长期让高技能人才兼任行政工作,使得无法两头兼顾,使他们逐渐的脱离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最终无法在技术层面给予企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毕竟,简简单单的“技而优则仕”的做法并不是对所有高技能人才都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反而会引发“彼得原理”所描述的症状。

(二)企业集团缺乏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远景规划

高技能人才属于高端人才,自然不会仅仅追求简单的经济利益,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也是相当的重视。然而,很多企业忽视了这点,以为单纯的给予高工资高福利就能够留住高技能人才,殊不知,如果没有完善的技术级别评定体系,缺乏有组织有步骤的专业技术培训,忽略高技能人才的个人长远发展和高层次心理需求,那么,要想留住他们的心,也是希望渺茫的。

(三)传统人才观的误导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重仕轻工”的思想,对于技术工人没有很好的定位和正确的对待,同时,社会舆论也过分渲染了脑体倒挂现象。简单的把脑力和体力劳动对立起来,片面的认为技术工人的层次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杂志与中青在线联合发起的“2005年中国技能人才职业声誉调查”表明,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技校的生源不足,也就使得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人才短缺现象进一步严重。

三 企业高技能人才流失及不足的对策研究

(一)企业角度

首先,要做好人才储备和技工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技工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一套有利于技工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职业学校进行长期的校企合作。同时也要改变现如今技工晋升为高级技工的单一晋升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企业人才晋升机制。

其次,突出高技能人才的作用,落实薪酬待遇。只有较高的薪酬福利,高技能人才才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当然,薪酬制度的制定上也不能一刀切,应当按照技术水平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薪资。对于高级技工,可以适当的放开限制,让其参与企业的资本运作中去,增加对企业的忠臣度。

第三,企业在招聘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要做好对高技能人才的甄选录用和评价工作。不仅仅考察员工的技术水平,还应调查了解对方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平。适当的时候应当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等条款,从法理层面规避高技能人才流失带来的风险。

(二)政府和劳动者的角度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配合以市场调节的方式,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流失。同时也应当加快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与使用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人才引进等相关工作。关于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和美国社区学院模式。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政府应大力宣传与表彰,扩大技能人才在社会中的影响,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当然,对于劳动者自身来说,我们也应当转变落后的就业择业观,能够以积极正确的眼光去看待技工这个身份,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

四 结论

在人力资源竞争激烈化的当今社会,企业对于吸收和保留高技能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效益,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应当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解析和应对人才流失所带来的困境,除了企业要加强自我内部机制的建设,增加对人才的吸引力之外,政府也要加强宏观调控,正确引导。通过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防止人才的进一步流失。参考文献

[1]杨河清、吴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年第2期

[2]姚伟、林木生:我国企业技工短缺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19期

[3]丁大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价值评价错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5期

[4]李亚杰:多层次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教论坛.2009年第7期

[5]顾燕芬:浅谈高技能人才的现状、需求与培养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2007年

下载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及对策(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

    近两年来,在宏观经济向好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全国的房地产市场步出低谷,进入价升量涨的快速通道。一时之间,有关房价的高低不仅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控制房价升幅过快也成为......

    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

    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作为**市建设中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高等院校、科......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所共同信仰的管理哲学、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现状及对策分析Enterprise staff training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摘要:辽宁北方实验室有限公司作为省内IT行业的领军企业,面对行业技术发展......

    浅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析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本世纪,对于任何企业而言,有两个方面最为重要,一是企业品牌,二是顾客的满意度。而顾客的满意和忠诚要靠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加以建立。分析......

    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品牌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文件编号: 编制单位: 审 核: 批 准:奥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五年四月十三日 目录 一、品牌文化及其意义 .............................................

    浅谈陶瓷企业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浅谈陶瓷企业消防安全现状及对策 陶瓷产业是夹江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继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墙地砖生产基地,也是省委、省政府把夹江建陶产业集群......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即是启发大家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正确的观点、立场,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