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伦琴射线的发现给我们的启示
伦琴射线的发现给我们的启示
——偶然之中的必然 高
荷
洁
摘要:伦琴对阴极射线研究发现了X射线,从而引发了物理学上的一场伟大变革,同时X射线在工农业、医疗等方面得以应用。综观这一伟大发现过程,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偶然之中的必然。
1、引言
19世纪末最具革命性的发现之一X射线,是由德国实验物理学家、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在一次偶然事件中发现的,但被伦琴抓住的这一偶然机会却绝非偶然,是同他一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是偶然之中的必然。
2、X射线的发现过程
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哥耳德斯坦(F·Goldstenin1850-1931)在实验室中发现阴极射线后,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提出:阴极射线是非常小的粒子,而德国科学家却认为阴极射线是相似于光的辐射,但他们都没有确切的实验依据。
为了搞清楚阴极射线的性质,许多科学家对阴极射线进行了实验研究,克鲁克斯在射线途中放一个十字,射线在发挥光的玻璃管壁上投下了十字的阴影,磁铁移近时阴影就移动。这个实验表明,阴极射线和光线不同,它在磁场中会弯曲。赫兹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不仅能通过细孔,而且能通过金属箔材料本身。”1892年,赫兹让他的助手勒纳德看了他刚发现的新现象并让勒纳德研究“阴极射线是物质中的现象还是以太中的现象”。勒纳德通过实验发现,阴极射线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是分米数量级。伦琴对阴极射线也产生了极大兴趣,他重做了赫兹和勒纳德等人的实验。实验证明了勒纳德关于阴极射线可以穿透几厘米空气的性质。1895年11月8日晚,当他进一步实验时,为了阻止紫外线、可见光的影响,并且又不使管内的可见光泄漏出管外,伦琴用黑色的硬纸板,把放电管严严密密地封好,当他在暗室里接通高压电源时,意外发现1m以外的涂有亚铂氰化钡的荧光屏发出了荧光;而一断开电源,荧光就即刻消失。他把荧光屏逐渐移远,发现移到2m左右,屏上仍有荧光出现。这一现象使他很惊讶,因为他明白阴极射线只能穿透几厘米空气,而绝不能使一二米外的荧光屏发光,而且阴极射线是不能透过玻璃管的,那么透过玻璃管使荧光屏发光的究竟是什么射线呢?
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者,伦琴当时感兴趣的是新的、尚未经历过的东西。为了对这现象作出全面检验,并从中得到“完美无暇的结果”。他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了6周,在经过反复实验之后,伦琴确信发现了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新射线。由于当时新射线的本质还不太清楚,所以他把这种新射线称为“X射线”。
为了检验这种射线的穿透本领,伦琴选用多种物质,逐个放在放电管和荧光屏之间进行实验。他发现“一切物体对这种作用都是透明的,只是程度极为不同„„,纸是最透明的,在一本1000页的带封面的书的后面,我仍然清楚地看到了荧光„„,在两付纸牌的后面荧光可以看见„„,厚的木块也是透明的,二三厘米厚的松木(对射线的)吸收很少,15厘米厚的铝条使效应大为减弱,但并不能使荧光完全消失。”当伦琴进行铅的吸收能力试验时,无意中看到了自己拿铅片的手的骨骼轮廓,12月22日,在实验室里,伦琴请他的夫人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然后用X射线照射,显影后得到一张清晰的人手骨骼像。
1895年12月28日,伦琴向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协会作了题为《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的报告,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且阐述了这种射线具有直线传播、穿透力强、不随磁场偏转等性质。1896年3月,伦琴又发表了第二篇论文《一种新的射线(续篇)》。一年以后,发表了第三篇论文《关于X射线性质的进一步观察》,深入探讨了X射线的性质。
伦琴在他的论文中把这一新射线称X射线,因为他当时确实无法确定这一新射线的本质。直到1912年,他的同胞劳厄才从晶体衍射的新发现判定X射线是频率极高的电磁波。随后,莫塞莱证实它是由于原子中内层电子跃迁所发生的辐射。
3、X射线发现的伟大意义
X射线的发现,是科学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它展示了物理学尚有亟待探索的新领域,鼓舞人们去研究新现象,寻求新现象的科学解释,它对物理学及其它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开拓研究新领域
X射线的发现在科学界掀起一阵狂热,世界各国的实验室都在重复伦琴的工作,导致一系列的重大发现接踵而至。例如,对X射线的研究导致了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又吸引了居里夫人、维拉德、卢瑟福„„一大批有才能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又引起了一系列新发现,新发现又激励人们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在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原子核物理学。
(2)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促进医学发展 X射线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穿透性射线”,它能穿透普通光线所不能穿透的许多材料,可用于拍摄人体不同部位的X照片,进行医学诊断分析,并出现了更先进技术,如“X射线断层图样技术(即CT)”;利用X射线对人体组织有一定破坏作用,治疗皮肤结核杆菌、痣等皮肤疾病,还可用于治疗人体深层组织的疾病,主要是对子宫癌进行发射疗法并获得一定成功。
(3)在晶体结构确定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1912年,劳厄根据X射线波长是和晶体相邻原子间距同一数量级的想法,提出X射线通过晶体就会发生衍射现象,后被实验证实,从而确定了晶体空间点阵的正确性。布拉格父子沿着劳厄所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他们从X射线在岩盐晶面上的反射现象中总结出著名的“布拉格公式”,而使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另外在工业上可以用它来检查金属部件有无砂眼、裂纹等缺陷;X射线还可作为农作物及观赏植物育种的手段,也可应用于天文学、考古学研究等。
4、偶然之中的必然
尽管伦琴第一个公布了X射线的发现,并引起物理学的一场伟大变革,但他却不是第一个观察到X射线的。事实上,在伦琴之前已有多人以不同方式观察到X射线,却又因种种原因让这种神秘的射线从人们身边溜掉了。例如1880年德国哥尔茨坦注意到阴极射线管壁上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辐射使荧光屏发光,他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是以太波动,未认真追寻光的原因,从而错失了首先发现X射线的机会。1887年以发明克鲁克斯管而著称的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发现在放电管附近的照相底片有发黑的现象,但他却以底片质量不好为由将底片退还给厂家,从而使他悔恨终生。无独有偶,在英国牛津有一物理学家叫斯密士,发现了同样的问题,但也只是提醒助手把底片放到离放电管远点地方了事。三年之后,美国人克茨彼德在拍到了X射线照片后,不知是怎么回事,随手把照片仍到废纸堆里,J·J汤姆生,赫兹和勒纳德这样的物理学家同样没能抓住机会,勒纳德说:“我曾做过好几次观测。当时解释不了,准备留待以后研究。不幸没有及时开始。”不过,即使勒纳德及时研究,也难于作出正确结论,因为直到伦琴宣布X射线的发现以后,他还认为X射线不过是速度无限大的一种阴极射线,把两者混淆在一起。
以上众多事例说明,伦琴的发现不是偶然的,是科学给予伦琴的必然回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确实如此,他想到过为了找到看不见的光谱线,使用亚铂氰化钡这种荧光屏,他明白阴极射线只能穿过几厘米的空气,而实验却使一二米外的荧光屏发光,伦琴确信这是本质上与阴极射线不同的观察能力,使他能迅速地高瞻远瞩地揭示出前人未予重视的现象。正如柏林科学院致伦琴的贺词中所说的那样:“科学史告诉我们,功劳和幸运独特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外行人也许认为幸运是主要的因素,但是了解您的创作个性特点的人将会懂得,正是您,一位摆脱了一切成见的,把完善的实验艺术同最高的科学诚意和注意力结合起来的研究者,应当得到作出这一伟大发现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第一版,清华大学出版社187-189 2)员玉娟,划时代的发现,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5年5期,45-46 3)王较过、乔武举,X射线的发现及影响,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7年10期,40-41 4)郭玉兰、王光新,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物理卷,第一版,沈阳出版社,486 5)袁志华、党纯,电磁波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现代物理知识,1999年第5期,28
第二篇:DNA的发现过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DNA的发现过程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自然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墨守成规的传统思维模式常常是羁绊研究工作停滞不前的主要障碍。通过纵观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认识到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确立正确研究方向的基础,而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开放性思维模式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更宽阔的途径。
1953年3月7日星期六,这个日子可能会比珍珠港或广岛在人类的记忆中留存更久。就在这一天,在剑桥大学实验室中狂热工作的沃森与克里克终于揭示出生命核心DNA的分子结构。在他们发现DNA分子结构与功能后,人类的命运已永远改变。这种神奇美丽的分子结构储存着地球生命适应环境所累积的经验。
克里克和沃森在相识后比较彼此的笔记,互相辩论。沃森激励克里克,敦促他专心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了解DNA的结晶构造。克里克则对沃森的想法提出意见,提供沃森缺乏的重要知识,协助他辨识出最佳的构想。
他们很快就发现,彼此都坚信DNA掌握着生命的秘密。他们想把基因从“线上的珠子”这样的抽象实体,变成真实的分子。当时,许多生物学家仍然认为,蛋白质才是编排基因之舞的物质,而不是看来比较简单的核酸。正确解读最新研究发现的沃森和克里克,则把赌注压在DNA上。他们希望它的结构能解释基因的重要功能,亦即复制、控制细胞化学性质以及将特定性状传给后代的能力。
在接近1951年底的时候,沃森和克里克首次企图尝试研究DNA。结果是一场灾难。在一场研讨会半认真地听富兰克林提出的初步发现后,沃森回到剑桥,急着破解DNA的构造。他和克里克靠极少数的线索整理出一个模型,它有三条DNA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糖磷酸盐“骨干”位于中央,而四种碱基则像圣诞树的枝杈般向外突出。它符合他们拥有的极少数资料。他们积极地邀请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到剑桥来,富兰克林立即推翻他们的结构。他们的分子所含的水量不到她在DNA中发现的十分之一,此外也还有其他缺点。在她演讲时,沃森没做笔记,因此漏掉了这个重点。他也忽略了她所下的“磷酸盐是位于分子外侧”的结论。
经过许多波折,克里克和沃森终于在他人的帮助下成功发现了DNA。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技术,形成立体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知识结构以进行研究的思维方式对成功破译DNA双螺旋结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此后的研究者们树立了榜样。
如同任何发现一样,DNA的结构象征着波折不断的缓慢进展终于结束。但最重要的是,它也象征着一个开始,而且不仅是一个新研究领域或一门新科学的开始,而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时代。近50年急速增加的研究已经证明,对DNA的了解改变了一切。在10年内,基因如何储存信息,如何复制,又如何促进细胞的发展与功能化,同时也促成遗传性及演化都获得了明确的解释。一大群研究人员提供了译解细胞分子机制与人类遗传史的工具,事实上,也让我们得以理清生命树的分支,以及有时枝杈纠结的情况。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复制出我们人类及其他许多生物的所有基因组,而且正开始翻译它们,了解每个基因,蛋白质与相互作用。我们若能看懂,就写得出来。我们刻意变更许多动植物具有遗传性的遗传密码,而且在人类方面,至少已经有一个改变遗传密码的实例。我们开始得知如何喂饱更多人,如何诊断与治疗具有破坏性的疾病,并将有机体变成对我们有利的工厂。我们可能很快就可以延长人类的寿命,甚至创造全新的生物。没有人能预测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未来,但是在掌握生命的重要后,未来肯定有所改变。
医学及与之相关的生命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多变本质,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繁复、庞杂的特性。如何在变化无穷的生命现象中找寻隐藏的真相,是所有研究者最大的难题,也是最大的追求。在DNA功能与结构的揭示工作及相关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唯有客观的态度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科研道路,而开放的多向性、立体性思维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繁复、庞杂。这就意味着只有以科学的探究方法取代难以捉摸的“追求真理”,以客观严谨的实验态度抵制惯性思维的错误引导,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只有博采众长,最大限度的综合、分析、利用各种科学的资源信息,才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科学需要的是自主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科学研究一开始可能总是会不被人所看好,被各方舆论怀疑甚至迫害,此时研究者需要坚持到底,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也在很多方面给我们启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是最主要的任务,同时还有能力上的锻炼,交际上的训练,这些也是需要付出辛劳的,这不是随便可以学到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问题,更需要我们拿出科学精神,不断磨砺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在众多毕业生之中脱颖而出。相信自己,相信科学。参考文献:
《他们创造了科学》
作者:罗伯特·阿德勒(美国)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抗癌药顺铂的发现史给我们的启示
抗癌“老”药顺铂的发现史给我们的“新”启示
顺铂(cisplatin)可以说名副其实的“老”药,早在1845年就由M.Peyrone合成(故也称Peyrone盐),1978年即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批准了顺铂的临床应用,迄今仍然在临床应用(和其它化疗药联用)。这个已经用了30余年的“老”药,能带给我们什么“新”启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有必要先回顾一下顺铂的发现历史。
顺铂这个化疗药,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或听说过, 这是一种可以说是神奇的化学药(尽管其副作用也为人所诟病),它对睾丸癌的治愈率几乎是100%,并且对肺癌、头颈癌、骨癌和早期卵巢癌也有很好的疗效。如下图所示,它结构非常简单,作用机理比较明确,顺铂进入体内后,铂与DNA单链内两点或双链发生交叉联结,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使之发生细胞凋亡(详细作用机理可参见此英文网站)。并且,更重要的是,顺铂对多种癌症都有很好的治疗和抗癌作用,可以说是一种广谱抗癌药,因此,顺铂也被誉为“抗癌药里的青霉素”。
尽管如前所述,早在1845年就已经由M.Peyrone合成,但是它的抗癌活性却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初,才被初步发现,这段历史挺有意思,聊聊和大家一起分享。当时,密西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的Barnett Rosenberg(照片见下图)和其同事Loretta Van Camp、Thomas Krigas 设计一个实验以确定电磁能是否可以让细胞生长熄火(stop cell growth)。
他们偶然发现从电极游离的铂,当与氯离子和铵(chloride and ammounium)连用时,对细胞生长有惊人的作用,即:他们发现这个由铂电极而产生的电解产物可以抑制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这个重要发现,1965年发表在著名的Nature上,文章基本信息如下:
Title: INHIBITION OF CELL DIVI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BY ELECTROLYSIS PRODUCTS FROM A PLATINUM ELECTRODE Author(s): ROSENBERG.B, VANCAMP L, KRIGAS T Source: NATURE Volume: 205 Issue: 4972 Pages: 698-& Published: 1965 Times Cited: 1,057
该文迄今已经被引用超过千次。他们并没有满足自己整了篇Nature就想着吃老本了,而是迅速决定,转变研究方向,对此新的现象继续深入研究。转变研究方向,是指原来研究的大肠杆菌,开始转向肿瘤,另外他们弄清楚了抑制大肠杆菌的细胞分裂,起作用的就是顺铂,并且在细胞和动物(老鼠)活体水平上首次证明顺铂具有抗肿瘤作用,这一具有这一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在继1965年那篇Nature之后,再下一城,4年之后的1969年还是发表在Nature上,文章基本信息如下:
Title: PLATINUM COMPOUNDS-A NEW CLASS OF POTENT ANTITUMOUR AGENTS
Author(s): ROSENBERG.B, VANCAMP L, TROSKO JE, et al.Source: NATURE Volume: 222 Issue: 5191 Pages: 385-& Published: 1969 Times Cited: 1,983
这篇论文似乎更重要,被引用情况更猛,迄今已经接近2000次,这两篇论文也是Rosenberg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篇论文,也奠定了其江湖地位。在即将写完本文时,才发现,早在1989年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的王夔院士就专门撰文写了这段历史(参见附件:顺铂_多学科探索的成果.pdf),文笔非常出色,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并且通过叙述这段历史也说明了科学方法和思路的重要性,相信对于其他专业的网友也会有所启示,强烈建议一读。
回顾这段历史,觉得对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有不少启示:
1.“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Rosenberg等人非常细心、敏锐的发现上述现象,并没有认为是细胞/细菌被污染啦,而是继续深入的研究,终获重要成果。这一段历史和20年后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的Martin Schwartz发现anoikis(即:suspension-induced apoptosis)的那段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参见我的另一博文:细节决定成败: 由失巢凋亡(anoikis)的发现史所想到的),再次证明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2.粉碎“基础研究无用论”:有许多不搞基础研究的网友认为基础研究都是糟蹋钱,没有什么用,顺铂这段历史已经充分说明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没有这些基础研究,很可能至今顺铂的抗癌活性尚未被发现。另外,顺铂这一“抗癌药里的青霉素”,不单极大的促进了抗癌药物的研发,也由于其是简单的配位化合物,也大大促进了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的发展,不夸张的说,没有顺铂,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就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成为无机化学的重要分支,甚至可以说顺铂成就了两个三级学科。
3.自由探索的探索的重要性:上面所述历史尤其是王夔院士的文章都表明,顺铂是科学家在自由探索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实验设计甚至一开始都是错误的,这个不是像我们国家投资上十亿搞“新药”专项搞出来的,更不是计划出来的,我们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探索”的原则,确实使我们国家的许多科研人员在用相对较少的钱做出了许多大钱(如重大专项、973)也做不出来的成果。
4.对于转化医学的启示:转化医学是近几年才提出的相对较新的概念,核心概念是:从实验室到临床再到实验室(benchbedbench),转化医学需要许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等合作和参与。在上世纪60、70年代并没有什么转化医学的概念,但是Rosenberg自己用实践来说明转化医学的原始概念。在他偶然发现上述有趣的实验结果之后,Rosenberg不仅仅只是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而且他还主动寻求其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的帮助,甚至还远到英国进行合作研究。在顺铂的研究过程中,先后有微生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病理学,药学专家参与研究,在最后临床实验阶段,参与的人员就更多了(注:1971年顺铂进入临床实验,1977年顺铂的专利被转让给施贵宝公司)。正是有这么多学科的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最终顺铂这一已有上百年历史的化合物最终造福人类,挽救或延长了无数病人的生命。顺铂的历史表明:转化医学,重要的不是概念,更重要是怎样更加快速、有效的将实验室中的重要发现/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去。
附记:Barnett Rosenberg教授2009年8月8日(一个对于中国人很吉利的日子)去世,享年82岁,Barnett Rosenberg教授在纽约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于1961至1997在密西根州立大学工作30余年。我个人认为:顺铂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重大发现,Rosenberg教授的去世注定这个顺铂不会获此奖了,我们国家的王振义院士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治疗白血病的特定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确实很值得国人骄傲,但是和Rosenberg的顺铂相比,似乎还是逊色一些,Rosenberg都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王振义院士估计就更不大可能了(参见:我国史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兼议王振义院士)
(王守业草于2010年9月,初稿曾贴于丁香园,原文标题为:细节决定成败—由顺铂抗癌活性的发现史所想到的,感谢丁香园 mooonkey站友对原文错误之处的斧正,修改稿关于启示部分增加了许多内容。文中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作者。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第四篇:雷锋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雷锋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一人一题学讲党课活动
尊敬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雷锋精神,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内容是:雷锋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明白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第二张PPT)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下,雷锋精神又有哪些内涵。(第三张PPT)
雷锋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概括:
1、助人为乐
2、爱国精神
3、热情似火
4、默默无闻
5、勤俭节约
6、无私奉献
7、爱岗敬业
8、热爱劳动
9、忠于革命,忠于党
10、钉子精神
雷锋精神是产生于50年前,但是50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在我们全党、全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50年来,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没有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了时代的气息。
新时代对雷锋精神的诠释(第四张PPT)
助人为乐,在助人之时,心里真会感到愉快。而这一精神,“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斑马线上扶老人过街。
勤俭节约,不少人请客吃饭,好面子讲排场,吃不完,打个包,也不丢面子吧?
敬业爱岗,用现代的说法,叫职业素养。
集体主义,也就是团队意识,如何去合作,如何去沟通。
钉子精神,就是挤时间学习,补己之不足。也可以理解为,进取心。
我认为,透过“雷锋精神”,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的启示。(第五张PPT)其一,雷锋精神启示我们:要担负起属于我们的责任,并将其付诸行动,就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我们常说,雷锋的心灵是阳光的——因为他并不会因为社会中存在不完善而放弃努力,同时他也不在乎社会能给自己什么,而是更关注自己为社会做出了什么。
其二,雷锋精神还启示我们:要真正担负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并把自己摆进去,既当裁判员,更当运动员;既当评论家,更当实践者。从社会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我们不是不知道何为真善美、何为假恶丑,而是缺少身体力行。要知道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雷锋切实实践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要求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同时他也切切实实地实践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三,雷锋精神还启示我们:要真正承担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责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每一次努力效果的信任。的确,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我们单个人的力量都是很有限的,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朝着一个目标身体力行的话,那么,一种团结起来改变一切的力量就会形成,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的那样:“一根稻草可以压趴一头毛驴”——轻轻的稻草所以能压趴强壮的毛驴,缘于这根稻草是在临界点上放上去的。所以,我们只要像雷锋那样做好每一件小事,汇集起来,就会对社会作出重大的贡献。
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我系志愿者于2012年3月积极参加建外街道秀水社区及“两会”的志愿服务,并获得了建外秀水社区的一致好评。(第六张PPT)
当然,要在今天这个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彰显其时代价值,发挥其引领社会的作用,就必须把弘扬雷锋精神经常化、持久化。这或许是我们今后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更应加强的工作。
第五篇: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
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的浪潮结束之余,在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这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上,国内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日渐激烈的矛盾。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华国锋为了稳定形势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而提出“两个凡是”的主政方针。“两个凡是”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两个凡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一些执政错误,也没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精神实质,这一切不可能改变人们在“文革”中形成的僵化的思想状态。尽管“两个凡是”尽管有错误的地方,但是很多敢说真话的人,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切与“政治挂帅”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国人的嘴。社会的停滞不前,人民矛盾的日益激化,这些日益突出的问题摆在国家领导班子的面前!
经历过三起三落的邓小平同志,在这国家危机关头铤而走险,大胆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国家大范围的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紧要关头,邓小平大胆说出“我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驳不倒的,同意这个观点和文章”,掀起了反对“两个凡是”的浪潮。在随后的1978年12月18日,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并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提出解放思想,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国结束了“文革”后的两年徘徊,迈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在国家紧要关头大胆纰漏错误,勇于革新,瞻仰时代潮流的精神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中国朝着一个繁荣富强的方向迈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精神。我们应该做到务实求真,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我们不应该局限于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于原来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纰漏,现实生活中某些制度与机制方面的问题,妨碍着人们了解真实的状况,前一段时间的“北京大妈讹老外”一事,一时间风起云卷,各大主流新闻媒体广泛报道,都在痛恨这位大妈丢人丢到国外的行为,但结果却令人哑言不语,这种事情充分说明了,我们没有求真的精神,人云即云,不能正确判断是非,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要勇于探索真理,不应在错误里越陷越深。我们还明白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还应该注重实践,一切没有经过实践得到的经验都是无稽之谈,我们应该对先前的各种观念、理论进行实践,修改或者抛弃,我们不要让这些观念、理论、学说束缚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在我们大学生学习中,我们也会经常地体会到,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我们才会掌握到基于理论的本领,当然我们也在实践中推翻一个个经不起实践的理论。我们还应该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带领着全国各族儿女改革开放,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作为大
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大学里学术思想及其活跃的地方,我们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进步,我们才不会受制于人,我们的民族才会长存。邓小平同志关于在国家建设上的伟大成就给我们大学身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谨在这里向我们伟大的领导人致敬!
网络工程2班 1205030213 徐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