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我的教育故事(杨立合)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1有品学兼优的老师 2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 3有适当的空闲时间自由思考 4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
5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养成高尚人格 6启发、引导而非灌输的教学方式 7具有现代管理特点的管理文化 8 9有一支具有品牌意识的教师队伍。有一个充满良性竞争的教育环境。11员工能随手拣起地下废纸。12学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13教师有向学校建议的绿色通道。
14教师经常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用自己掏腰包。15教师享有5万以上的年薪并依法享受各项保障
学校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纽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学校应该把目光投向五光十色的社会,投向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大潮,投向未来的世界。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有一个温文尔雅、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校长是一校之魂,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没有了精神。校长首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应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能让每一个教师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一个没有出息的校长总是埋怨教师,一个出色的校长总在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特长,能把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校长应该懂得教师的需要,创造一种好的氛围。校长要和每个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真诚、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赢得教师的尊重。校长应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
校长还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有成就。一所学校的成就绝对不可能超过校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不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做最优秀校长的校长不会是好校长。当然,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不可能是一个人、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构筑新的品位、新的水准。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追求卓越,那么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是所好学校。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乐园
在学校里,我们的学生度过了他们人生之初最美妙的时光。在这里,他们结识同伴,拜会师长,更主要的是,他们亲近了知识,和他们的朋友、老师在一起,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叹知识世界的奇妙,领略了人类创造的伟大。
一所好的学校决不单单是学生的乐园,我们的老师在领着学生亲近知识的同时,也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因为教,所以他们也在不停地学,因为做着教育工作,所以他们也在不停地成长,而且他们的成长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同步进行的。他们必须以自己最完美的心灵,去塑造最完美的心灵。一位科学家说过:一颗聪明的头脑转起来,他周围就会有无数颗头脑随着聪明起来。说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己成为许多学校用来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其实,任何学校在任何时候的荣辱都是与学生休戚相关的,只有学生才能把学校装点得生机勃勃。绿色的草坪上没有学生读书的身影,红色的跑道上没有学生的脚印,设施在先进的学校也只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善于探索和具有良好的习惯。
善于探索应该是校园中不变的主题。让学校成为孩子们自主探索知识的地方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学生最可贵的就是探索精神和良好的习惯。当一个学生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不会主动地发问、探求,那就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悲哀。当学生学会了探索,生活就会非常的充实。我们要尝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教育的关键是让孩子们学会探索。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应该是校园中培养的重点之一。品位源于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形成和善待人、文明礼貌的习惯。应要求所有的孩子见到老师、客人都主动打招呼,老师见到学生也应该微笑点头。校园就是一个家,来者就是客,要让学生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感觉。这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习惯成自然。应该让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习惯;应要求学生善待生灵,善待环境;应该让学生形成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应要求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时时学、处处学、事事学。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理想的学校是一个平等和睦的家园
正如陶行知所说:“社会是一所学校,学校是一个课堂。”现代人在走上社会前,总要在学校里生活。学校就是他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在学校里,他们接受知识、积蓄力量,他们还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友善、鼓励、支持,也正是这份美好的情感,才使他们能“学而不厌”,才使他们能笑对任何困难,自信地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理想的学校是一个美丽温馨的花园
学校是师生们学习、生长的场所,它应该是美丽的。但拥有美丽建筑的学校并不一定是美丽的学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应该围绕着学习生活布置环境;每一丛花草,每一面墙壁,都应该细致而有品位,虽然默默无言,却又意味深长。一个美丽的校园应该如次第展开的画卷,又如一本无字的书。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艺术之环境;我们要教整个的环境表示出艺术的精神,使形式与内容一致起来。这不是要把古庙制成一座新屋,老太婆敷粉擦胭脂涂嘴唇是怪难看的。但是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一所美丽温馨的校园,需要确定具有校园特色的、有时代气息的、用校园文化语言加以表达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懈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这种价值观得以渗透、传播。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确立价值观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逻辑起点。
塑造良好学校形象和实施符合教育目的的具有文化意味的硬件建设,这是构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两方面。学校形象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获得社会认同,参与社会竞争的有效保证,现代企业关于形象设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良好的学校形象能使人产生维护、珍视、赞美、热爱和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等美好情感;从而增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凝聚力。良好的学校形象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助于人们产生支持、关注、资助、服务等行为,从而增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当然,在这个“花园”里最美的“花朵”是学生。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学园、家园、花园的三位一体。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学校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学生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枯萎。
优质的学校除了有优质的校长、优质的教师、优质的办学条件、优质的教育理念外,还必须符合优质学校的标准:
1、必定让每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
2、必定参与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3、必定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既能因材施教,又能对特困生提供特殊帮助;
4、必定为学生提供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必定通过自身建设建立起一个合作网络,不是孤立的;
6、必定是“门窗畅开”,既能请进来,也能走出去,不是封闭的。象这样的优质学校,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社会需要理想校园,家长需要优质的学校,学生需要优质教育,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理想学校?如何才能营造一个理想的校园呢?
一、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
教育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的方向,同时,时代和使命又赋予学校特色、人才培养的责任。学校和学校间因其育人特色不同,文化取向迥异,因此培养的学生发展的方向也不同,学生走向社会后,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也不同。
学校特色的内涵:
专门的外语、体育、影视、艺术学校等;个别的强项,选出重点,形成办学风格;校长文化底蕴深厚,治校有方,教学得法,英才辈出;学校办学方向突出,校长文化、校园文化、教师文化相得益彰,有独到的学校文化模式。特色是根据先进教育理念,以时代发展为取向,从学校和社区实际出发,对学校发展作出的设计。特色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大众化的个性张扬。对外它展示的是社会取向,对内是发展的生存方向。特色学校具有整体化,相对稳定的特点,在整体性、基础性中营造出一种区别于他校特殊文化氛围,以学校发展为前提,通过创造性劳动,个性化的教育方针,表现一所学校全局化整体效能。
评价一所学校优劣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且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特色。美国《新闻周刊》曾经对全世界的基础教育学校做过大规模的调查,最后评出五所最好的学校。它们分别是:
1、新西兰特卡波湖学校的教育特长就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该校的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一直在国际测验中名列榜首。该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有创造性的课程,强调通过背诵训练并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学习去提高理解力,把不同基础的学生编成不同等级的班级,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方面的专业才能。
2、荷兰格雷达莫斯学校的特色之处就是数学教学出类拔萃。该校采用新的、革命性的数学教学体系--“实用数学”教学方法。这种新课程的重要特别之处就在于,每教一个题目便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便显示数学的真正含义是普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日本东京四谷第六小学的特色在于,科学教育强调创造性。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能提出问题,形成独立的构思,并且发展成为创造性的智力。学校还强调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让四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电学、电路图以及发动机的基本知识时,自带零件,动手修理烤面包炉,让十岁的孩子用太阳能电池和汽车模型设法装配太阳能玩具汽车。
4、意大利埃克纳顿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外语教学方面。学生当中没有人去过英、美等国家,但是学生掌握的词汇,流利程序和自信心,不亚于甚至还要超过许多美国十几岁的孩子。学生们能用英语辩论美国社会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表达技巧。该校学生学习英语的成功方式就是多练。
5、美国匹兹堡市威斯汀霍斯中学的成功之处就是实施“艺术推动”计划。该校把通常被认为是奢华的艺术科目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音乐、视觉艺术和写作。学生们学习用艺术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解决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
这五所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范,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在各方面都非常强大或者综合实力超越一般的学校,而在于它们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在某一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赢得教育的成功。
在武汉,市教育局多年来倡导学校办出学校特色,也形成了一批颇具个性的学校。如武钢三中,在奥林匹克竞赛方面,办出了特色,该校的学生从高一开始,数、理、化等学科就接受学校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世界级大赛的金、银、铜获奖者,为国家、为武汉争得了荣誉。市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外语特色学校,该校的学生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必须选学第二、第三外语,出来的学生个个精通几国语言,深受家长和社会的欢迎。石牌岭职业高中在教育上的成功之处是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该校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就业必需的知识传授,如现代财会业务、计算机技术、烹饪专业、旅游专业等课程,该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十分高,还有不少到国外工作。街道口小学虽然没有漂亮的校舍,但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让学生从小接触书法,练习书法,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形成,对他们日后精神生活的丰富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由于这些学校重视了特色教育,都大大地提高了办学效益,增强了办学活力,在当今的生源大战中,均立于不败之地。
一所学校建立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特色教育往往是转变学校形象的突破口。名不见经传的泉井中学,就是靠体育特色扬名全市,还有关山中学的体育特色、马房山中学的美术特色在洪山,乃至全市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学生的亲睐,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
应该肯定,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理想、教育方针必须围绕成才和为社会做贡献来思考。一个人才的塑造,是要经过千万道工序的,如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要产“次品”的。基础教育的产品是半成品,但却是打基础。基础雄厚,才能在大学阶段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批判问题做到自信、自如。因此,构建持续不断的特色教育理念无论对大学或基础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这就如同城市,大连的特色是城市建设,深圳的特色是高科技,温州的特色是民营经济,苏州的特色是外向型经济,武汉的特色就是湖泊路桥,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知名城市。当然,学校的特色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当然,它同时又是建立在教师的特长之上的。
特色出人才、出效益、出方向,特色产生民族大众化的个性,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二、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品位的学校。
品位本来是用以说明矿石或矿体中所含有用成分的百分比,后来用来比喻人或事是否有高的价值、高的标准。我们这里所说的品位,主要指学校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教育上的高价值、高标准。
学校有了品位才具有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应是拆不开、偷不去、拿不走的一种力,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受影响,学校要在学校品牌、教育理念、育人取向、静态和动态校园文化建设上反映出来这种竞争力,是学校独有的。
我认为,一所学校的品位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细节有时更能反映品位,校园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布置,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最大的收获,让学生从中受益,一草一木含情,一砖一瓦说话,一字一画答疑,一举一动导行;其次,一所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品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如果真做到这样,学生能不断地进行思想的追求,不断进取,这样的学生就不需要我们担心了。而现在我们有些学校,学生离开时带走的是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甚至仇恨。
有品位的学校在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均是以时代为基点,以人才的竞争为归宿,以适应主流取向为指向。重点学校、名牌学校不是集团的经济利益截取的“专利”,而应是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桥头堡。要对得起政府的高投入和社会的关注,百姓的期待,学校就应有整体战略思考,赢利和商业活动要与教育分开,甚至教师都不应接受受教育者的一针一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对将来和目标负责任。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所应具备的创新意识、科学知识、人文情怀、较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无疑是在剧变的世界中,巨变的教育中应该打造的着力点。
所以,我们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如果一个学校能在对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上下工夫,教会学生追求理想,能关心民族命运,能时时提醒自己永不停滞、永不失望,那就是给了学生真正的点金石。因为只有人格、品格完善的人才会有品位,才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栋梁,而不是一个嫌弃儿。
三、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没有精神和活力,没有我们需要的一切。校长首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应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能让每个教师发现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一个没有出息的校长总在埋怨教师,一个出色的校长总在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特长,能把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校长应该懂得教师的需要,并且引导教师的新的需要,要创造一种好的氛围,同时让最优秀的教师得到最应有的回报。校长要知道自己和名教师的差距,提醒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校长要和每个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真诚、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赢得教师的尊重。
校长应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的理解是: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科研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一个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支持不支持、鼓励不鼓励、组织不组织、带头不带头。
校长还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有成就,一所学校的成就绝对不可能超过校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不想在全区、全市乃至全省作最优秀校长的校长不会是好校长。
当然,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这不可能是一个人、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构筑新的品位、新的境界、新的水准。如果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追求卓越,那我们的学校一定会是一所好学校。
四、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精神、探索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所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
许多学校的教师都很年轻,这些学校的校长往往唉声叹气,埋怨学校缺乏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其实,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激情与创造也同样重要。年轻人除了缺少经验什么都不缺,而且有的时候,经验不一定是好事情,没有经验反而少了条条框框。少了限制,可能更富有创造性。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名师其实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从点滴做起,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成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门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只有经常反思,才能在那些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发现是否潜存着某种契机和可利用资源,或者是潜伏着某种危险和失去机遇,只有经常反思,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不断地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智慧和灵感就会青睐,机遇和提高就会降临。怎样才能做到不断地反思呢?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就永远不会有成功,成功来自激情,来自不懈的追求卓越的努力。我们应该考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有个记者曾经采访一位名人:人最后的归宿都是一样,你这么努力又是何苦?这位名人回答说,正由于我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希望我们的过程有点儿不一样。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优秀,但要求每个老师都能追求优秀、超越优秀。
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教师最忌讳的是不断的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当然这并不排斥认真借鉴和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因此只有超越,要超越就需要有创新。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应一切可能请进名师专家,让教师和学生能较多地聆听专家的声音、与专家对话,这多少会激励他们向往名师、成为名师的冲动,多少会使他们觉得专家就在他们身边,名师并不遥远。古往今来,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专家、名师、学者聚集的学校。
五、理想的学校,应该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今日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这句话已成为许多学校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其实,任何学校任何时候的荣辱都是与学生休戚相关的,只有学生才能把学校装点得生机盎然。草坪上没有学生读书的声音,操场上没有学生奔跑的身影,跑道上没有学生青春的脚步,设施再先进的学校也只是一潭死水。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善于探索和具有良好的习惯。
先说善于探索。学校成为孩子们自主探索知识的地方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学生最可贵的就是探索精神,当一个学生对世界失去好奇心,不会主动发问、探求,那就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悲哀。当学生学会了探索,生活就会充实。我们有的学生忙于娱乐、消遣、玩耍,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探索精神。我们要尝试给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解答这些问题,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去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再说良好的习惯。品位源于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应该形成和善待人、文明礼貌的习惯。应要求所有的孩子见到老师、客人都主动打招呼,老师见到学生也应该微笑点头。校园就是一个家,要让学生有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感觉,这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学生习惯成自然。应该让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的习惯;应要求学生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要求学生善待生灵,善待环境;应让学生形成勤于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应要求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学习作为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时时学,处处学,事事学。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六、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特色学校应该建立起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开发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核心就是面向所有学生。学生有差异,课程就应该有选择。正象商品的丰富性决定超市的品位与水平一样,课程的丰富性也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品位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规定的课程,这在相当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剥夺了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与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选修课,鼓励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到学校开设选修课,甚至鼓励开设学生讲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教师所凭借的不再是教学指导书、教材、教学大纲,而具有的是自己对学校教育理念、学生发展需要的解读,教师的教育伦理,教育潜能和人格魅力将得到全面展示。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也要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只有将学生的差异引入到课程之中,将学生的共同发展引入到课程中,才能使课程真正有了人,真正有了千差万别的学生,真正有了学生的价值。只有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才能使学生各自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地流露出来,成为学生间互动互补的依托,不仅如此,学生的生活经验将会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石。
我们反对分快慢班,但主张按学科进行分层次的教学,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校本课程体系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巨大,要让学生从小就形成研究与探索的习惯,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知识、重组信息乃至发明创造。我校近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比较成功,学生的调查报告在市、区屡屡获奖,袁南苇的关于《武汉市交通现状调查报告》受市交管局领导重视,市交管局特地给袁南苇回信,表示感谢,并采纳其建议;姜月同学的《关于农民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吕诗塬的城市与乡村学生的差异方面的题为《直面差异,放弃偏见,共同进步》等论文均获较高评价。所有这些论文、报告的形成,均是学生自己去调查、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整过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大幅度提升的过程。
理想的学校产生理想的教育,良好的教育来源于理想的学校。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如果从来没有过一位或校长、或老师、或同学对他(她)的一生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以
m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学校承担的责任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更应有传承智慧与文化的意识。我们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未来中国人,当务之急,是应该以提升人的素质为重点。本人结合许多杰出教育者的了不起的思想,现把理想学校的草图涂鸦如下,请多各位高人多多指教!学校无非是教育的物质环境,谈到理想,自然是先谈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先让我把理想学校的点点滴滴历数如下15条,再各个道来!现在社会上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看来社会上也不满意现有的教育模式了。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凡人开智慧,学会做人做事!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只接受了西方学院式的教育,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生存技能为目的,背离了东方传统以做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太多的学校成为纯粹传授知识的场所。许多年轻人通过学校的若干年学习,往往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甚至信仰淡化、道德退堕;许多年轻人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
1有品学兼优的老师
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在传授做人的方法。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做为一个教师,不应该只是具有某个学科的知识、足以引导学生去从事某个学科的研究就了事,同时在做人方面也应该是个成功者。当然这里的成功,主要是从品行、修养上来说的。
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新的知识在不断的涌现,但这些知识大多与做人无关。而中国传统文化都重视做人,也可以说都是做人的学问。好的老师应具有良好的品行,是生活的艺术家,高度关怀现实社会人生,内心宁静,言行足以为人典范。做人的教育,是建立在老师品行的基础上的,缺乏良好的师资,想要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那是很难的。
在做人的教育中,老师的人格魅力或感召力,是培养造就品学兼优人才的重要因素。一个缺乏德行的老师,在讲台上宣扬道德的意义,本身就具有讽刺的意味。其言教能否影响学生,可想而知也。相反,品行高尚的老师,其人格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一言一行,都会产生无形的教化作用。2 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
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是最好的教室,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古代许多智者都喜欢生活在水边林下。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智者们,也都喜欢把他们的学生带到大自然去教学,从而培养出许多贤哲之士。佛祖释枷牟尼也是坐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不是在现代化的教室里。
现代的教育大多局限在教室、实验室里,虽然培养出许多各个专业的人才,但身心健全的很少很少。他们只会做学问,只会赚钱,但不会做人,不会生活。对人生的认识惊人的无知。这也说明了现代教育的失败之处。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大自然的儿子。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觉得很紧张,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就觉得放松、自在。诸位知道,科学的灵感和修行上的顿悟,从哪里来的?从放松中来。幽默是智慧的火花,幽默也是在人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出现。人处于竞争强烈的社会,名利得失之心会日益增强,而大自然能使人的名利之心淡泊下来。今天的社会,红尘滚滚,人心躁动不安,回归大自然能使人宁静。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闻到鸟的语言、花的芳香。可以独自在林中漫步,坐在岩石上沉思,躺在草地晒太阳,跑到溪边戏水。适当的种些农作物、水果,老师要经常带着学生劳动,或游山玩水,在自由轻松的自然环境中,思考、讨论宇宙人生的问题。
3有适当的空闲时间自由思考
经商忙,从政忙,读书更忙。小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中学生高考前的复习,大学年轻教师为职称的奋斗,老教授为带动某个领域的研究而努力。庄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何况今天社会的知识,比起两千年前又不知增长了百千万倍了。我感觉知识就像太平洋的波涛,人类早就被自己制造出来的知识给淹没了。
任何一个学科,从产生到流传就出现了许多相关著作,后人对这些原著的研究,又出现许多成果,每年每月都会在杂志上出现很多很多的论文。语数外物理化学都成了用来研究的科学学科,试问我们学过的英语和语文复杂头痛的语法现实生活中又用过几次呢?各科知识成了一种专门供人研究的学问。许多教育工作者忘记了教育的最初意义--教育是为改善现实人生服务的。真正的学问,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要用心去体会;不为应付什么,心中不能有任何成见,观念中不能有任何框框套套;是自由的、自发的。因此对一个领域的学习,除了掌握一些该学科必要的知识,读几本经典性的原著之外,应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对该学科的重要问题作自由的思考。
我觉得治学应该像做人一样,要简明。知识使人复杂,智慧使人单纯。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像个图书馆一样,给人感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张开嘴巴就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知识,而是要有智慧,能过滤吸收,像胃肠一样,只吸收那些对自己生命真正有用的东西,每天把多余的通通都排泄掉,丝毫不要留在体内,造成生命的负担。岂不闻,舍弃才是最高的智慧吗?
4基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关怀
任何一种学问都有他自身关心的对象、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育本来就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以教育的智慧,解决社会人生的问题,关心现实人生,这才是教育的本位。
教育,不应停留在纯哲理的思考或纯学术的研究,应该结合现实社会人生,从解决现实人生的问题出发,去学习、思考和研究。从对自身生命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推己及人,关怀社会大众。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养成对现实社会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5从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养成高尚人格
讲到人格,似乎让人觉得陌生。这一概念是不是过时了呢?现代人崇尚的是事业上的成就,比如财富有多少、地位有多高、等等,似乎只有这样才风光,在社会上才受人尊敬。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也都在倡导:人,应该有高尚的人格。
一个人人格的养成是无始以来的积累。通常人们是随着自己的习性在生活,因而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格。比如不健康的人格,是不好的生活环境、自身的错误观念、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缘造成的。人格不是天生的,不是固定的,是长期养成的。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能养成什么样的人格。
教育如果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那么局限在教室里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的教学是为做人服务,局限在教室里显然是行不通的。知识可以从教室里学习,但人格必须通过现实生活来训练。生活是通往真理的,让生命安祥、自在的,养成完善人格的。教育培养人才,应该创造一种生活环境,是为人类获得完善人格设立的一种最佳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无限的宝藏,具足一切的功用。教育的过程就是开发这一宝藏的过程。学习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宝藏,认识开发这个宝藏的方法。我们教育如果只有关于宝藏的知识,永远无法发挥生命中的潜在作用。而在教育的过程中,错误的知识,错误的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宝藏的开发,甚至会使得这个宝藏越潜藏越深,乃至永远都不见天日。有限不能认识无限。人类的知识、文化,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人类的经验是有限的,由有限经验所形成的知识、文化,永远也都是有限的。何况一般世间的知识,总是带有相对性、片面性和错乱性,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开发生命中的无尽宝藏,必须要超越由知识所构建起来的意识层面,才能开发出生命的无尽宝藏。
6启发、引导而非灌输的教学方式
教育的意义在哪里?不了解人性是怎么一回事,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学生教育一通,究竟能教育出什么结果出来,往往教育者自己也搞不清楚。
眼下学校的教育,就像煮大锅菜一样,萝卜、白菜、土豆、西红柿通通放在一起,猛煮它半个钟头,然后捞起来。古人说的因才施教在这里是谈不上的。从教育方式上,现在国内大中小学普遍采用灌输式,教育似乎只是为了分数、文凭、升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都在忙于掌握各门功课的知识,以备考试、升级之用。这种教育对学生的身心,简直是一种摧残。自从清末民初以来引进了西方的学院式教育,目前社会上的教育方式都采用灌输式的。许多学校虽然在提倡学修并重,事实上还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学校课程的安排方式也与其他学校没什么两样。一周的文化课加在一起,至少有七八门。学生在一天的学习中,一会儿灌输一种内容,学生还没来得及回味,又得去接受新的灌输。
传统的教育是以做人修身为本,现代的教育似乎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做人这个大前提,所以社会问题才这么多。教育先要是一种学做人的教育,自然应该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前提上。
每一门课的学习方式,要求老师采用启发性的教学,学生依照教材及各种参考资料自学,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讨论该书中重要问题,最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心得,写一篇文章,作为学习这门课的成绩。
7具有现代管理特点的管理文化
经验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是管理的三个境界,我喜欢文化管理,厌倦低层次的纯经验和自以为的经验管理。如果说“经验管理”是在管事,制度管理是在管人,你们文化管理则是在管人心,在经营学校。现在很多学校从现代企业管理汲取经验,并能与学校文化建设相行,创造了适宜学校发展、教师成长的管理文化,我心仪。8有一个温文尔雅、充满着理想色彩的校长。
我们深知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影响,可以说:一个好校长,一定能有一所好学校。也接触了更多的校长,卢志文是睿智幽默、李镇西的民主意识、郑杰的另类、姚止平的执著、吴辰的人文、蔡森林的踏实、魏书生的简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在这样一个以“应试成绩”为评价主体的背景下,他们都在带着镣铐跳舞,虽然不美,但却悲壮、震撼!9有一个充满良性竞争的教育环境
我喜欢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学生受益、学校发展、自己成长,但这种竞争一定是“良性”的,这里的“良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竞争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当然这非常重要,还有涉及教师的各个方面,还有一层含义是公平的,减少“人为”因素。这种“良性竞争”同样也适用于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竞争。10有一支具有品牌意识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并且为全体员工所遵守,这支教职工队伍是高素质的,他们业务过硬;诚信、奉献、坚韧,富有与身俱来的爱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意识。在核心理念的牵引下,孜孜以求、爱岗敬业,不断履行自己的承诺,与“教书匠”无缘,有“教育家”之追求。
11员工能随手拣起地下废纸。“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不是“匹夫有责”,随手拣起废纸,不仅仅是还校园一个绝对的清洁,更是员工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是对细节的高度关注。理想的学校理想在每一个细节,门卫彬彬有礼、保洁员面带微笑、司机慢行禁鸣、行政热情耐心„„ 12学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都穿着衣服,但就有人在人群中出类拔萃,十分显眼,我们说他有“特色”,因为有特色,我们有了个性,更关键的是,追求特色中,我们对特色有了别人短期无以复制的生存文化;同时,我们这里提到“体系”,当然就不是一两门特色课所能涵盖,有了“校本课程体系”就如同企业有了自己的主打产品,会在未来的竞争中总是处于“标准”地位。13教师有向学校建议的绿色通道。
学校老师是一笔巨大财富,不仅仅可以用在教学上,还可以用在学校发展上,很多学校一开会就是几个领导发言,都听腻了,给老师以进言的绿色通道,会激发老师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这样的学校往往能很快凝聚人心,在市场中想让它垮都不可能了。14教师经常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不用自己掏腰包。
很多领导埋怨教师不看书,不主动进修;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一定要给老师们进修学习的机会,尝到甜头了,学习就会变得主动。当初,我要是不接触“新教育”,不去全国各地学习(达20次),就没有我今天的“自觉性”。15教师享有5万以上的年薪并依法享受各项保障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地方教师的待遇很低,甚至难以养家,他们支撑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我敬佩他们,我衷心的希望我们的教师能享有5万的年薪,并依法享有各项保障,真有这一天,乃中国教育之幸,民族未来之幸也!结 说
教育不应该跟着社会亦步亦趋。教育要继承优良的教育传统,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知道,生活中大概永远没有“理想”,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理想的追求
第二篇: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我心目中理想的小学
作者:张晓雷
摘要 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车轮,教育是一份造就未来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促进我们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是造就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生产力,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但是教育不是企业工厂。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在未来世界生活得更美好。教师对于教育的本质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方式、途径的选择和潜力的发挥
关键词
传统教育;自由教育;小学。
理想中的小学教育什么样? 有人说,这个主题很有诗意,但讨论起来却很残酷,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理想中的小学教育应该什么样,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我们又只能把理想搁置起来,无奈地为孩子作出各种选择和安排,“什么都从小抓起”,用他们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换取未来的成功。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讨论理想。因为,理想给了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连理想都不谈了,那我们就真的只剩下梦想了。
有人说,教育的理想是天使,教育的现状是魔鬼。这话有失偏颇,却也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下不少人对教育的不满。上海交通大学熊丙奇教授就提出,当前的小学缺乏三种教育:一是公民教育,二是生活教育,三是平民教育。这种缺失使得我们的教育出现了这样的怪圈,即所谓的好小学是把初中的课上好,好初中是把高中的课上好,好高中是把大学的课上好,而大学却在讲小学、幼儿园就应该学的东西,比如养成教育。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当是以快乐为前提,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习惯的养成和方法的学习和积累.首先是快乐,因为只有快乐才有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坚持不懈学习的动力,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取得的成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成就。在愈来愈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竞争面前,在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在担心孩子未来生活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为了孩子将来生活过得高人一等,能胜人一筹。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就将本应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的孩子,用所谓的兴趣班和培训课把小鸟关在了封闭的牢笼,把孩子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并且自以为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意愿。忘记了揠苗助长的寓言,让孩子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应快乐的童年,而换来的往往是物极必反的结果。其实适当的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们会对自己所选择的事情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快乐的心情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这是教育的最佳形式。最后我认为要注重方法的学习和积累.方法包括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方法。古语:“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本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脑力劳动,只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教会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题海战术。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教授,我认为更应当是对做人的培养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在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缺少对素质的教育,对责任的教育,现在的我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太过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有他人的错误,苛求老师完美,而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可以上课睡觉,而老师却不可以。学生可以不交作业,而老师却不可以不判作业。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育要树立责任的观念,老师因为育人的责任更好的教育学生,学生因为肩负时代的责任更好的学习来回报家长和老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在成年的教育中方法的学习和积累是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内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文明昌盛,读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等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种精神感召下,无数教育工作者以满腔热情与执着实践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作善也。”的新诠释。站在新一轮教改的门槛上洞察教育的各个层面,它已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用词,而应是作为最合乎人自身事业的发展点,它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设计、自我逆造,能使人“诗意地栖居”,使人成为创造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审美的人和自由的人。也可以说是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往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熟记再多的公式、范文,充其量只是区别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知者;一个具有科学精神,拥有科学思想的知者,不过是区别于愚者的智者;而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爱国思想,胸怀远大抱负的智者才是真正能够承担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志者。知者诚可喜,智者价更高,志者最可贵。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我们倾心尽力培养的应当是一批批这样的志者!从这一点出发,“为今人而作,为后人而作”的教育与教师又多了几份沉重与责任。它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亲切关怀、悉心教导而茁壮成长,保证许多学生的成长路程就像抒情的教育诗。我们必须明确:在学生的眼里,教师是博大、深厚,天地知晓,上下无所不通。正是在教师的渊博里,学生得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正是教师的勤知里,学生学会了重抬劳作的欢乐;正是从教师不倦的教诲中,学生领悟了做人的本质与真谛!可以说,教师是学生人生之路的牵引者,是一
部文化人生的大书籍。
在西方,教育原意是引导、诱导,即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完善发展。从我国历史看,孔子曾对教育有过精辟的阐述,并在实践中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用“叩其两端”逼向问题的实质,经常鼓励学生“阖各言心志”。孟子对教育下的定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宽松的环境使战国时期的养士既能“谋政议事”,又会“鸡鸣狗盗”。单一的发展目标,沉重的负担,使教师与学生始终在“误区”中不能自拔。置于新的背景,教育的功能被赋予更深的内涵。这就要求它的实践者时时不忘为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尽一份义务,为饥饿的小鸟喂上一撮粟米,给干渴的花朵浇上一勺雨霖,为艰难的跋涉者送上一根拐杖,给流泪者递上一方毛巾,为他
人创造一份惊喜,为社会送上一线温馨。的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生涯如一曲如泣如诉如板的行歌,展示并教育者的品行;坚韧质朴而平和。看看身边的教育者,无论在严冬寒冷的清晨,还是初春寒意料峭的万家灯火之时,总有他们为年轻一代不懈而细致辅导的背景,在简陋抑或舒畅而时时充溢着朗朗书声的校园中,总有他们艰辛而快乐的忙碌身姿。他们总是以父母特有的细腻与爱意,关注着稚嫩心的一言一行,引导他们解答一道道难题,帮助他们走入知识宝库的大门,启发他们在人生的海洋中如何畅游!带着几份欣慰,夹着几许遗憾,就这样地走来,即使风寒路滑,也始终高歌而行,踏遍青山人未老。时间的磨砺,丝毫不减他们的细腻与跃动;工作的繁琐,更增加了他们的热情与执着,学生永远是他们心底挥之不去的最深切的牵挂,而且真情去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关情学生,更是他们浓得解不开的情绪。这就是我们的教师对教育的实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是他们孜孜力求的目标。
一位哲人说过:学校里最大的财富,不是高楼器具,而是莘莘学子。英国的塞缪乐•斯迈尔说得好: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在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对知识大军的呼唤于期盼,正象朝露沐浴不了久旱的裂田,广袤的土地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的大军的参与。教师作为有知识的负有特殊使命的公民,理应站在时代的前列,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才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基于教育实践之中,为学生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空间,打造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是当代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热爱青少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并善于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知识,是当代教师大胆实践的使命。为此,我们强调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应该赋予它时代的新意;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在成为一条常流不息的小溪!时代要求教师在新的时空交织中穿梭,社会需要教师为智力资源的培育而抛砖引玉,现实需要教育作出更加有为的回答!有先人奋斗的足迹,我们应深感欣慰;有今人实践的探索,我们是满怀激情;有年轻一代奋发努力的剪影,我们会信心百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万里路遥为何惧,驾驭朝夕。”教育者用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苦乐年,用云白的底色,诠释了生命的蔚蓝,镌刻了生命的旅程;用一腔热情与执着,挑战了人生的风浪,抒写了人生的真谛。在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驿站,他们始终与使命同行。真正是“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念,期待春花开,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教育职责正是要把一棵棵幼苗育成一朵朵芬芳的花朵。求见知于人世易,求真知于自己难,求粉饰于自身易,求无愧于隐微难。这虽是古人的认识,但今天看来,还不算过时。在三尺讲台上为桃李芬芳而不倦耕耘的教师,也应尝着这“难”,也需要玩味这世界、体味这人生国。时代在呼唤,社会在期盼,责任已明,前人为范,作为
今日的教育者何乐而不为呢?
诗人臧克家说过: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泰戈尔告诉我们: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在抒写教育篇章的征途中,尽管也是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抱着“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信心,把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坚定信心,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在这方心灵的田野上耕耘,那少年青春的菁菁之树定会更多枝繁叶茂!这也
是教育的使命。我心目中的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
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传授知识是老师工作的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园丁去做呢。而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我心目的理想教育的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教育还应是促进创新的教育。我们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创新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就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让我们学生处在思考和探索求知的状态中,这也是我心目中教育的理想化。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我们学生不应该把学习搞得那么枯燥乏味!学习的快乐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记得在幼儿园时期,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
总之,我心目中的教育是这样的。但是“园丁”的培育,还需要我们“花朵”的配合。作为我们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认真扎实、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我们这些花朵在辛勤的园丁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快乐的成长,长大后或百花争艳、或成为参天大树!
我心目中的教育首先是育人的教育。
育人即培育人才,既要培育人的才干,又要培育人的美德。我特别喜欢那个“园丁”与“花朵”的比喻。老师就像辛勤地园丁,学生就是成长的幼苗。幼苗想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既需要园丁为它施肥、浇水、锄草、松土,还需要适当地修剪、打叉、喷药、捉虫;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也需要风霜雷电的磨炼。传授知识仅是老师工作的一小部分,就好比施肥和浇水,还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园丁去做。而仅施肥和浇水两项,也有很大的学问。花的品种不同,时期不同,需要也不同。可以说一株小苗能否开花,开出的花是否美丽,和园丁的每一分劳动都有很大的关系。记得有句诗说得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该紫的紫,该红的红,我想这应该是我心目的理想教育的写照吧。
我心目中的教育还应是促进创新的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创新创造。有人可能说是“学以致用”,就是说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话是不错的,但运用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再创造。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为所谓前途而学习,这些学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习是为创造。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再创造的过程。古人用“蚕吐丝,蜂酿蜜”来比喻学习的过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春蚕吃的是绿油油的桑叶,吐出的却是白亮亮的丝;蜜蜂采集百花的花粉,酿出的是香甜的花蜜。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要像春蚕和蜜蜂那样有所创造。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没大有意义的。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样,让学生处在思考和探
索求知的状态中,这也是我心目中教育的理想化。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更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本身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不要让学生感觉学习那么枯燥乏味!学习的快乐首先在于知识本身。可以说任何一门知识都有着无穷趣味,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知识本身的趣味足以使学生乐此不疲。其次,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个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在得到知识的同时,收获的还有无尽的快乐。我们成人回想一下,至少在幼儿园时期,每天都学到一点新奇的知识,回家就高高兴兴地对爸爸妈妈讲。有什么快乐能比得上这种快乐呢?
总之,我心目中的教育是这样的。但是“园丁”的培育,还需要我们家长的配合。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学生从小做起,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勤奋好学、吃苦耐劳、认真扎实、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让我们的这些花朵在辛勤的园丁的精心培育和家长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快乐的成长,长大后或百花争艳、或成为参天大树!
教育是什么?
我开始反思那个现代教育的定义,对知识的强烈追求淡化甚至吞没了对智慧的渴望,这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现象,由此导致教育界出现了种种本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结果只是让学生学到了大量考试后很快就被遗忘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获得最佳发
展,而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看重和考试成绩……
我不想多年以后可悲地承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将我们的下一代教育成了有知识无智慧,有目标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无理想的一代人。值得欣慰的是,许许多多的人为了
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已经或者正在不懈地努力着。
中国人说,“教书育人”,可见,教育不仅仅是要教人学会读书,更重要的是要教人学会做人。如果单纯把教育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将教育停留在仅仅学习知识上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相关的信仰。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热爱学习和具有特长的准职业者。
北大原校长蒋梦麟先生说:“教育如果不能启发一个人的理想、希望和意志,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就是舍本逐末的办法。”
至于究竟什么才是最恰当的途径和方法,也许暂时我还没有能力找到,但至少,我知道了该向着哪个方向去努力。不敢说自己能为教育做什么,只能说,做为一名教育者,我很想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教育做点什么。我永不会放弃我为之努力的勇气和信心!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不求每一个孩子都成绩优异,只求我们教育出的孩子
都是心灵健康,品德优秀,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教育是一种关爱。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关爱就是给人以关心爱护,是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学习上对人的一种帮助;关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态度,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加强自身修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每一个学生,不但要给成功者、佼佼者以尊重,更要给失败者、落后者以尊重,宽慰与鼓励。但“教不严,师之隋”,教师应把对学生的爱和严结合起来,要“严中有爱”,“爱中见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对差生倾注更多的爱心;“不让一个学生离开集体,让他回到集体中来”,教师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寻找、一次次谈心……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化老师从事教育工作26年如一日,事事处处以“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来看待自己的学生,被称为“用心编织花篮的人”。她以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双重身份,把爱献给每一位学生,用爱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她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成绩斐然。
教育是一种鼓励。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只盯住学生的缺点和过失,进行一番所谓“耐心”的说教,反而使学生产生逆返心理,收效甚微,甚至于事与愿违。因为,学生所需要的并非那些道理,而是改过的信心和前进的动力。丁有宽老师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成功都得益与曾经受到过某种激励。激励不是没完没了的说教,激励不是重复的道理,激励更不是板着面孔的批评。激励是暗夜里的一丝光亮,激励是干涸的心田上的一缕清泉,激励是一支点燃奋进之火的火柴。孩子的奋进之火一旦被点燃,便一发
而不可收,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极至境地。教育是一种宽容。教育,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唤醒,是对人内在前制的开发和拓展,它应该让孩子象野草一样自由的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 就是宽容!一位哲学家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鼓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真正意义上的宽容,教师不希望学生一夜成材,因为罗马不是在一夜之间建成的,长城不是在一年中建造的;真正意义上的宽容,不对学生恨铁不成钢,不对学生拔苗助长,不对学生的错误、失误耿耿于怀的刻薄……
教育是一种付出,一种将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奉献的付出。这种爱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它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慈母之爱,真实平等的朋友之爱;这种爱的付出是连绵不断的,如涓涓细流终年流淌于平凡的琐事中: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声赞语,病房里的一句问候、一次补课,课间的一番闲聊、一场游戏,假日的一份牵挂、一趟远足。就如新学期伊始,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处之泰然,一接到学生的名单时就兴奋起来,带着惊喜去了解每个学生,带着责任去规划这个班级。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相信,“差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变好,“优班”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更佳。这不是享受吗?对!这是一种善于规划的责任,一种知难而上的胆量,一种推崇谋略的智慧,一种得失皆喜的乐
观,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教育的意义,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细节决定成败,平凡成就伟大。只有认真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在给他们知识的同时给他们快乐和自信,这样才能干好教育。
我认为这就是教育真谛的所在,用爱与自由组建的学校,让学生自主发展,因材施教,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
参考文献
1、专著
[1]A.S.尼尔.夏山学校[M].海南:海南出版公司,2006.2、电子文献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个人对理想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但殊途同归的是,每个人都对心中的理想学校怀着一种美好的期待,这源自于这个话题激起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记忆。所以理想的学校,不是带给你功成名就的身外物质,而是曾带给你内心震撼、激发某种灵感、充分展示兴趣的心灵乐园。这里有过拼搏、有过委屈、有过哭闹、有过欢畅;这里有着一个个拥有明亮眼神、充满活力的群体。
要做到上面的此番“理想”,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校长要有情
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核心,这一点亘古未变。校长少则管理几百人,多则管理几千人,事必躬亲,往往限于疲劳奔命状态。那么校长手中可不可以有一根绳索,它可以牢牢的攥着大家的心,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被攥着。我想那便是---情。有情便能充分信任下级,便能充分尊重教师,便能充分发展学生。心中没有“情”,而只有“名”的校长,学校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会用显微镜照着。当这一目的明确,校长的执行力便会大打折扣。如果学校把“情”作为核心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教师的工作状态是主动、积极的,既而受益的是学生。
二、教师要有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于他自身的素养及责任,也来源于校长的“情”的感染。难以想象一个不被尊重的教师会去尊重自己的学生。学生离开学校,让他终生铭记的也许不是每年自己班级成绩、各类竞赛名列
前茅,而是当自己曾经家境窘困到只能以吃自带的咸菜为继时,老师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他的面前,并说:家人总在我盒子里放太多的菜,我吃不完,你帮我解决些吧~几十年过去了,当初习得的知识已远去,但心中的感恩之情始终难以忘却。当白发苍苍之时,总想去看看曾经的老师,这是他们此生的夙愿。这便是伟大的师爱,给予人的神奇力量。
三、学生要有才
多元的生命个体,注定会有多元的个性发展之路。常规学校把多元变为一元,理想学校顺应多元发展。“快乐”、“幸福”的含义也许在学生中本就是单纯的,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从中体会到乐趣、自信,足以使他们认为学校就是他们的乐园。这“才”是广义上的“才”,泛指兴趣、活动,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拥有自己的爱好,学校能够提供足够让学生展示的空间;要有充分的活动,使学生的身体和能力得到舒展。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之所以令人回味,也许就是因为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画画,还可以寻蝉蜕、喂蚂蚁。当兴趣得到展示,学习的内驱力自然增强,“厌学、缺乏动力”等现象就不治而愈了。
理想的学校,浓缩为一个词,便是“展示”。有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展示,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源动力、战斗力、生命力。这样的学校怎么不是理想学校呢,而这就需要管理者的心胸和勇气了。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钟乐江
一、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 俗话说,选好一个校长,就等于办好一所学校。可见,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教育观念下,一所名校,应该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就可以称为教育家。”这就是说,和一般普通教师相比,一所名校的校长,他不仅应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审美素养、师德素养、个性素养),具有渊博的学识技能、机智的育人艺术(包括审美能力、情趣素养、能力素养),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他要能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带领大家走“科研兴校”之路。首先,教育家型校长应是学习型校长。校长要实现自我超越,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一方面,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研究奠基;另一方面,学习各地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时,校长要以自己的爱学习,勤研究,带动全体教师学习和研究,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和教师一道,不断修炼自己,实现自我超越。其次,教育家型校长要敢作敢为,富有开拓精神。要完善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敢为,即善于拓宽管理空间,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既会“掌舵”,又会“划桨”,既敢于放权,又懂得惜才,努力把中层干部锻炼培养成为精通学校管理、精于教育教学的两把好手,形成一个开拓进取的管理集体;要制定科学的教育科研规划,走“科研兴校”之路——有为,即善于创设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绿色通道,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科研团体,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方式,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要落实科学的学校建设规划,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不虚为,即善于带领行政班子成员,制定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教育投入,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做到真抓实干,以构建健康、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有一个科学、长远的学校发展管理规划 名校的发展,不应该单纯注重外观的铸造,而应该注重内涵的发展。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名言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大在大师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学术之大。真正的名校,不应过分注重外观视觉形象上的“大”,不应过分建设豪华、壮观的大门和一幢紧挨一幢的豪华大楼,不应在外观视觉上竞显攀比之风,不应靠豪华壮观的外观视觉形象之“大”来提升自身的名气,而应从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角度来考虑,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管理规划。传统的观念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名校,人们把学生考试分数、毕业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受其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就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人数来衡量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往往以抓重点学校(他们心目中的“名校”)升学率、提高本校教育知名度为由,带领教师把培养少数能升重点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采用“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方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导致了“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怪现象的出现。有的甚至不惜代价到其他学校争抢优质生源,片面提高升学率,从而加剧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和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其实,真正的名校,并不靠这种投机取巧的招数来提高升学率,提升名气,而是注重学校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培养,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那种靠抢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来出名的发展观念是短命的,没有根基的。这些学校,一旦缺少各地输送的优质生源,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名校不“名”了。
三、有一个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而且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评价制度,营造教师读书学习和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培养造就一批学习型、专业型、科研型、奉献型教师队伍,构建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理想的学校应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系统,“生本理念”应贯穿学校教育发展的始终。学校应摒弃那种单纯靠“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加重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来片面提高考试成绩的昙花一现的做法,不应为了单纯追求分数而禁锢学生思维,而应根据自身实际,在课堂改革上下工夫,在开办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综合实践等活动中找途径,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特长培养,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又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挖掘、发展和培养,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实践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理想的学校还应注重营造宽松、舒适、愉悦的育人环境。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等布局,做到既各自独立,又协调配合。要不断打造校训、校歌、教育名言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校成为传承科技文化的圣地。要不断建设和开放学校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资源,优化管理服务职能,引导师生学习和研究,提高综合素养。把学校创建为名校,是当地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目标要求,是家庭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的殷切期盼,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名校不是靠一张嘴吹出来的,不是靠一支笔写出来的,而是靠教育家式的校长带领全体教职人员,在科学、长远的学校发展管理理念指导下,在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务实勤奋的行动打造出来的。一所学校,只有树立了科学、长远的发展理念,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出宽松、舒适的育人环境,把办学导向指向综合培养现代建设人才上来,让教师和学生在学校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感到愉快、和谐和轻松,才堪称真正的名校。(作者单位:四川广安市教育局)
第五篇: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学习《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心得体会
泗洪县人民路小学杨红娟
最近,阅读了经济学家江濡山撰写的《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感受颇深。文中指出了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发展之路。文中的很多观点我都感同身受。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常常会为身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弊端而烦恼,可却又无能为力。
一、我认为的教育弊端
(一)班额庞大现在的县城学校班级中60多人是正常存在的现象,这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二)课程设置繁多看看小学的课程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音乐、体育、美术、地方、劳技、班队、书法、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等,不知要让学生朝哪个方向发展,也不知要让学生肚子里塞进多少所谓的知识。
(三)作业繁重老师和学生每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学三年级语文学科要做的课堂作业有以下几种:语文笔记(或是《补充习题》)、作文、习字册、读书笔记、毛笔字,一共是5种作业。除此之外,学生肯定还要做一些巩固性的作业,不是老师想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要想保证“教育质量”那是必须的。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是8周岁,做这么多的作业难道是老师们想这样做吗?
(四)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思想导向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带来了加大的压力。
(五)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丧失。我是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年9月
份一年级新生刚入学时,个个都是那么可爱之极,他们对小学生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期待,头脑中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可时间过去不长,他们的那些好奇心就被繁重的作业磨灭了,甚至有些孩子有了不愿上学的念头。我们的心其实都在疼痛,可是,你能让他们不写作业吗?
(六)学习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内容总是局限于课本,以记忆性的知识为主,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渐渐没有了学习的兴趣,有厌学思想。残留的兴趣,可能仅局限于今后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七)教学与现实脱节学生每天都在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很多教育只局限于口头教育缺乏实践性。学生写作文只能胡编乱造,因为没有实践生活。他们没有去大自然中感受过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象,又怎能写出景色优美的文章呢?他们没有动手操作过实验器材,又怎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没有亲自去帮助过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又怎么知道要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而从中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受呢?他们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又怎么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方面有特殊才智呢?
(八)学校接受上面的活动繁多,老师和学生都身心疲劳,无心教学和学习。
(九)教育资源严重不均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学校的老师没事做;一面是学校里有些老师“累死”了,一面是有些老师没事做。
.....二、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一)班级中的学生数在30人左右,老师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减少作业的种类,让学生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把学习真正的内化,而不是把很多的时间花在那些为了检查而必须去做的作业上。
(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学科的权利,而不是广泛的学习每一门课程,结果,对什么学科都没有了兴趣。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学习的。在实践生活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兴趣,使学习真正成为乐趣,使知识真正成为人类发展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仅为分数而学习的东西。
(五)把老师从繁重的作业负担重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六)教育发展要均衡。要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无论进入哪一所学校都会得到好的教育,而不是通过上访的途径挤进某些学校。
(七)让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一块净土,而不是要天天为应付上面所搞得名目繁多的活动所累倒。
.....其实,不是《中国教育为何如此惨败》一文的作者,也不是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很多很多的人都感受到了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离实现国民心中的理想教育到底还要经过多长时间呢?谁能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