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小组协作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2012级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育三班 梁曦文 2012154327
1、引言
选题的目的: 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地球村”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人际交流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个体间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日见重要。因此,合作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合作中求生存,谋求发展。具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必然成为人们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重要品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不应只是关注教给学生多少固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生存的本领,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适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人才。由此,人的合作精神将成为21世纪的时 他人的合作能力,是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教师往往依赖经验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的数学演练,而忽视了数学的人文因素、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培养及学生创新实践的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这样必然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化,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重复的、直觉的操作活动,只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
并且《普通高中数学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论述明确了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改方向,也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措施。合作学习改变课堂中的一些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力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团体协作精神,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创新、竞争等现代思想和公民意识,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在课堂学习上,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这句话如果在几年前听到我们也许是不太在意,甚至怀疑。但是现在我们却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
在这个热点之下,我们应该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这次改革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关注合作学习, 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几乎都能对合作学习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课堂中越来越多的师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其影响之广泛足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合作学习历史发展
1、国外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托马斯·阿奎那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黄谨 《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见郑金洲主编《合作学习》)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而现在我们所普遍谈论的,其实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王凯《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高艳、陈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同为明尼苏达大学教授的约翰逊兄弟戴维·约翰逊和荣格·约翰逊,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嘎斯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河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卡甘,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教授沙伦夫妇等是当今合作学习研究和试验的重要代表人物。
2、我国合作学习的历史发展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界没有明确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后,我国教育界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逐步推进;本世纪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后,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
目前,合作学习的实践已遍及世界各国。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一些合作学习策略初步形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等都是这个时期提出的;二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三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界进行合作学习有关的教学实验很多,主要有杭州大学教育系的“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山东教科所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湖南师大教育系的“协同教学实验”以及北京师大教育系“少年儿童主体性发展实验”等。在此基础上,随着新一轮新课改的稳步推进,全国掀起了研究合作学习的研究和试验热潮。这些试验和研究不仅引进、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特点和环节作了阐释,而且将“合作” 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裴娣娜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 学科教育 2000年第21.1.沈康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的设计策略与研究》(((数学通报》年第3期)该论文简要论述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采取的三种实施策略以及合作学习与其他教学形式整合得到实施设计策略,但没有具体案例。
吴智敏的《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西南大学,2008年)主要针对小学数学的开展条件、影响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的因素作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除以上论文外,还有一些著作也涉及到该研究。如: 伍新春、管琳主编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是一部对合作学习深刻研究的专著,从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到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再谈到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最后对合作学习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的界定
迄今为止,合作学习已有着几十年发展与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这一基本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斯莱文的定义。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2)约翰逊兄弟的定义。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re)的约翰逊兄弟俩(Johnson,D.W.&Johnson,R.T.)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3)沙伦的定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Sharan,S.)博士认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4)嘎斯基的定义。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嘎斯基(Guskey,T.R.)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 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从上述专家和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共同点:第一,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载体的;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是以完成共同任务为目标的。但本人认为,他们的这些定义仍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没有强调合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使我们无法将合作学习与教学合作区分开来;第二,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我们无法将其与传统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被动学习区别开来。
我认为合作学习可以作如下界定: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利用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动态因素,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使学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并以小组成绩为评价依据,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良好心理品质和情感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数学合作学习则是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情境下的具体应用。
三、合作学习的典型方法
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多种的合作方法。根据这些合作学习类型提出的先后顺序,典型的合作学习方法有
1.共同学习法(Learning together,简称 LT)
LT 由约翰逊兄弟在1960s中期提出。具体为:由四、五个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起共同学习,完成某一任务,每一小组共同交一份作业,依小组成绩进行奖励。该方法强调通过小组共同活动、讨论反思等团队建设方法以提高小组的交互和功能。但约翰逊兄弟并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超越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思路,系统提出了有效合作学习的五要素理论。LT 是一种早期的、具有普适性的合作学习方法。
2.小组游戏竞赛法(Teams-Games-Tournament,简称 TGT)TGT 由迪里斯 在1970s早期提出。学习过程为: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学业竞赛、成绩评定。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同学互教互学,保证所有成员都学会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为每周的学业竞赛做准备,比赛时按原有的学习水平抽取各小组能力同质的学生代表各自小组参加游戏竞赛,比赛后合计各小组成员积分以确定小组的总成绩。该模式在低龄学生中使用较多。
3.小组调查法(Group Investigation,简称GI)GI由以色列的沙伦1976创设,强调小组的合作性探究。具体过
程是:学生按 2-6人组成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子课题,各组再将子课题分成若干子任务落实到个人。各小组制定计划并展开调查研究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并将此研究报告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最后由师生共同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活动一般在课外调查和分析资料,在课堂上报告、展示和评价调查结果。当前的许多研究性学习、PBL项目学习大多借鉴了小组调查合作模式。
4.学术辩论(Academic Controversy,简称 AC)在1970s中期,约翰逊兄弟在一系列课程中组织以合作学习小组形式开展学术辩论,发展了有关辩论进程、教师如何组织和使用辩论 以及使用辩论来提高学习和思维水平的理论。合作的过程包括组织学术任务、准备辩论材料、进行辩论、综合总结。辩论强调达成如下小组合作目标:在问题上达成共识、掌握与问题双方有关的所有资料和观点、写一份评估所有成员的小组质量报告。
四.结论
合作学习存在的困难: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尤其是在我国普遍班额较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长期养成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这一现实状况下,新数学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是步履艰难.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乔治·雅各布斯等著: 《共同学习的原理与技巧》[M], 中央民 族大学出版社, 林立、马容译, 1998年版。
2.王坦著: 《合作学习导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年版。3.袁金华著: 《课堂教学论》[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4.郑君文著: 《数学学习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5.[美] Thomas L Good, Jere E 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钱珮玲,王嵘.对一种数学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56.
高中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为了让你更加轻松愉快高效地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新学期来,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以往课堂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我们展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主要是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出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大家的交流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老师只是起到适时点拨、引导、协调的作用,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希望你能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告诉我们。
1、你对以往的讲授法课堂的感觉是()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2、你对小组合作课堂学习方式的感受是()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3、你认为小组合作()
A非常必要 B可有可无 C没有必要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认为是否需要进行独立思考?()A需要 B没有必要
5、你进行独立思考了吗?()A是的 B不是
6、你进行的独立思考是怎样的?()A没有深入思考
B经过认真全面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C只是等待其他同学的思考成果
7、你的数学学习情况在班级里属于()A优秀 B中等 C不太好
8、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喜欢()A听老师讲解 B自己独立思考 C与同学讨论
9、在数学课中你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吗?()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10、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你喜欢和怎样的同学在一起学习? A优秀 B中等 C不太好
11、你经常向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吗?()A经常 B有时有 C几乎没有
1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人数你觉得最好是()A.2人 B 4——6人 C 6人以上
13、对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14、在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有什么不足或你讨厌什么?为什么?
15、对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第二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且表扬要多于批评。”这句话对我的印象最深。表扬一个褒义词,含有赞扬、赞美的意思,是指对好人、好事公开称赞。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表扬也是一种艺术,用得恰到好处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表扬,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表扬要及时。跟反馈是一个道理,及时的表扬能让学生自我认可,让学生树立信心;第二,表扬方式要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表扬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让他们紧张不自在,老师要减少当中表扬他们,私下或小范围表扬会更好;
第三,对学生的表扬要真诚,是表达对学生的由衷地欣赏。不能将表扬公式化,机械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内心都很敏感,若老师的表扬公式化,机械化,学生会很敏感的感觉到,那样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产生不信任感,出现逆反心理;
第四,表扬要具体。要做到由衷的表扬,就需要表扬具体,如表扬要明确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这样让学生类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这需要细心发现学生的细节。
给我的启示是:
1、评价具有个体性,应该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2、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能是老师评价的关键。老师要善于观察,对学生做出耐心、细致的作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能认为自己是老师眼中最特别的学生。
3、对天那些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及时为这些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
4、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且表扬要多于批评。”这句话对我的印象最深。表扬是一种艺术,要用得恰到好处。第一,表扬要真诚,是表达对学生的由衷地欣赏。若老师是想控制学生而虚心假意的表扬,效果一定不好;第二,表扬要具体。如表扬要明确说明学生的哪些行为,这样让学生类似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更大;第三,表扬要及时。跟反馈是一个道理,及时的表扬易巩固类似行为的再次出现;第四,表扬方式要个性化。不同的学生对表扬的需求和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让他们紧张、不自在,老师要减少当中表扬他们,私下或小范围表扬会更好。
给我的启示是:
1、让学生明白等级评定的作用,并且教师在评定等级后再加上适当的评语,两者相结合,就会有较好的结果。
2、对天那些学习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定要做好评价。教师不能简单的说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肯定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鼓励为主,尤其对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效引导,一次鼓励远远胜过一次批评。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观察与判断能是老师评价的关键。老师要善于观察,作出客观的评价。
4、评价具有个体性,应该手段和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
第四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认真回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到所学课程的重大价值,只有明确认识到当前所学与将来所用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出对所学学科的学习需要,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以掌握为目标的动机,以此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学生争取成功、克服失败的意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某一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提出:说说你生活中常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你认为解决不了的困难?你是怎么想的、做的?从中你吸取了哪些经验?这样根据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参与机会,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活动。中学阶段学生的参与意识急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唤起他们更强的表现欲,就更会注意完善自己的形象,需要没有或没能充分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但他们不认输,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奋起直追,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从而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尊重他们的需要,随时创设能使学生表现自己的情境,使他们受尊重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我认为语文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开设讨论课,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使学生的表现欲驱使内部动机产生积极效应,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
3、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具体、复杂的。教学有规可寻,但教无定法。我有待于在今后教学中进一步总结、提高。
第五篇:浅议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浅议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经常听到家长和老师讲,这孩子智力不错,就是贪玩不爱学习,这其中指的就是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通常表现为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浓厚的求知欲望、探究事物的好奇心、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等。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低一般都是由学习动机决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自觉、主动地探求知识的奥秘。
下面谈谈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体会与做法。
一、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作为人行为的动力,首先表现在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而学,要学些什么,这一点明确了,学生就会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直至达到目标。因此,在教学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教师要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或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先对要学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感知。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直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更加重视,更加感兴趣,与此同
时也就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活动也就会由原来的被动化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节时,我这样引出课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测量和计算物体表面的大小,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例如,新建一座教学楼,就要规划测量占地面积;粉刷家里的墙壁要根据墙壁的面积计划买料等等。可见“面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用途。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这节课就来学习它。(板出课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一进入课堂便为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所吸引,建立起强烈的学习意向。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这样去创设情境:
l、先板书出数“30”,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接着在它的末尾分别添上数字,出现304、3042、30425等数,让学生很快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感到很困难。
2、我抓住时机说:“现在请同学们任意报一个多位数,我却能很快地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请哪位同学先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报数,我一一作出判断。经过验证,结果完全正确。学生们疑惑地望着我,急切想知道为什么?
3、我及时释疑:其实,并不是老师“神”,而是因为我掌握了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你想掌握这个规律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它。
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强烈的好奇、探究的欲望使他们认真听起课来。
三、课堂教学突出“精、乐、实”,激发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坚持以“练”为主线,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突出“精”、“乐”、“实”。
“精”是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学生摆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做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在学习概念、法则、性质、定律、公式等重点内容时,结论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地由学生自己得出,一个学生总结不完整、不准确,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或见解,使学习活动始终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展开。
“乐”是指练在课堂上,不加重课后负担,讲究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能够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他们体会到付出努力而达到成功的喜悦。
“实”是指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并注意因材施教。这样,把学生认为是一种辛苦劳作的“练习”转变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四、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形成强有力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开展竞赛活动。我采取的主要方法:一是鼓励学生自学。将班级授课同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提高其主动吸收知识的能力;二是组织课堂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三是进行“求异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标新立异”,开拓其思路,激发学习动机。
五、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动机。丰富的感知材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源泉,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由表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运用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做到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密切配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知识的形成和内化。同时,积极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使客观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时,首先出示长方体形状粉笔盒、砖、卫生箱等使学生对长方体有直观感知;然后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长方体学具的面、棱、顶点;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说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然后采用投影手段将长方体模型抽象地画出立体图。.
六、及时反馈学习成绩,运用评价手段,升华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因此,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能对自己的学习及时强
化和矫正。当然,仅仅提供学生学习结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恰当运用评价手段,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之志,使学习动机不断升华。评价要讲究方式、方法。一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二是淡化分数观念,采取“优、良、需努力”三个层次表示质量,激发学生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例如:对于学生的作业,我灵活运用“师生共改”、“小组互改”、“同桌互改”、“自批自改”等多种方法进行批阅和评价。对学生的独立课堂作业,我除给以等级外,一般都批上适当的短评。如对甲等作业评以“好,坚持下去!”;对乙等作业,评以“良好,希望更上一层楼!”;对丙等作业,评以“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成绩提高一步吧!”。这一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生都有旺盛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可以因教育得法而越烧越旺,也会因教育不得法而窒息。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让孩子们真正地进行“学中乐”和“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