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

时间:2019-05-14 15:5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

第一篇: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

新读《孙子兵法》——央视《百家讲坛》讲座

主讲人简介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长期从事孙子兵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春秋军事史》、《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军事文化教论》、《孙子评传》等。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本讲中,多年从事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朴民从《孙子兵法》的体系分析入手,对其思想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认为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它包含了四个层次:第一个是战争观念,第二个层次是战略思想,第三个军事思想的层次,第四个层次是治兵的理论。

讲座现在开始,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格言,就是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什么一些阴损的招数都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一个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什么中国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实际上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那么《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念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它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的一种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行篇》《势篇》《虚实篇》《军政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是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那么,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有什么,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他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的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他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他的军事思想的层次,就是兵学体系里面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所有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是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的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这个刚才一开始就说了,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你战争你要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明日黄花”了。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他也非常非常地重视,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和许多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等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物”,就是用政治教育、物质管理、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物”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那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按现代军事学术的范畴可以这么整理。

《孙子兵法》它实际上诞生的时候,还是蛮早的,出来以后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王安石说只要用孙子

一、两句话便可以成就功名。有一句话是明朝,就是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我认为他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了、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孙子不遗”,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孙子以后两千五百年出的一些兵书,“不能遗孙子”,就是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那么在国外,《孙子兵法》影响也是蛮大的,你看尼克松,他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他里面就引用了好多的孙子的语录。西方几个二十世纪比较著名的战略学家,像约米尼、利德尔·哈特、柯林斯,这里有英国的,有美国的,他们都(对)《孙子兵法》都是非常推崇的。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孙子兵法》的意义,不完全在它兵法的本身。我们现在就要说,一本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兵书,为什么到今天大家还要学,还要关注,甚至有的时候还想运用?它本身就有非常值得人思考的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或者说文明有两种形态,有一种现在我们也很重视,就是说它是当时很辉煌、很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甲骨文、商朝的文字,我们今天肯定有人要,当然人很少了,要去研读这些文字,但是研读这些文字,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书写什么电脑输入法,比如方正输入法,它不会去发明,用不着了,因为它已经是死的了。我们用它去了解商朝的历史可以,我们去了解文字的演变史可以,但这是专家之学,跟老百姓、普通民众没有关系,最多跟书法家有点关系,他写一个甲骨文,写一副对联,挂在那里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大家都说厉害,说这个书法家,说是要写情书的话,假如说想让大家不知道的话,做识别的话,可以用甲骨文来写情书,公开化都不要紧,公开的情书,人家都看不懂,只有你两个人看得懂。这个是有,但是极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普遍的现象,这是一个情况。

第二种文明形态,就像《周易》、像《老子》、像《孙子兵法》、像《论语》,这些文明的积淀它还是活的,它是生生不息的,它是今天还是给人能有启示,能有启发的一个东西。那么《孙子兵法》就属于第二种,跟我们现在生活还有关系的一种文化积淀。那么《孙子兵法》它始终在提醒大家:怎么来对待问题?怎么来把握战争的机遇?怎么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它是提醒你,它不断地在提醒,不断地让人们去思考,不断地是给大家始终留下一种探索的空间。那么,我研究《孙子兵法》十多年,我自己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实际上在十个层面上,对我们今天而且对整个战争形态,它提出了自己一种对立的统一的一种矛盾观。因为解决任何问题,它都在矛盾的互动当中,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当中来运作的。《孙子兵法》关键就围绕着十个问题,十对矛盾,在今天都是我们继续思考的价值和启迪的意义。

第一个关系,我认为是义与利的关系。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孙子的第一对矛盾。他不断地探索而且提出了他的看法,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你不能不承认他的思想的深邃性,掌握问题的深刻性,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统一,是力与谋的统一、力与计的统一,就是说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孙子兵法》大家都说是讲谋略的,这话没错。但是呢,《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孙子兵法》它讲你的谋略虽好,你必须用实力做基础,没有实力你的谋略就根本无所施展,但是没有谋略你的实力也是空摆设,也没用,两者要有机地统一起来。

譬如说他讲“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他就说一定的土地面积,可以出一定的物质资源,而一定的物质资源,可以出一定的军队,一定的军队就构成了实力的对比,那么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胜负的最后归属,那么,他是很重视实力的。那么我们今天也可以想,我们现在既要讲技巧、讲谋略,同时呢,也更需要讲实力。这个实力当然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譬如说我们作为学生的话,文凭就是个实力,外语就是个实力,计算机方面也是实力,会开车什么东西的现代人,本身就是一个实力。但是你有这些实力,没有人赏识你,或者你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机遇,那么你这个实力,你只好自己老是愤愤不平,怨命运不公。是啊,没有人发现你,没有人重用你,但是等到你计谋最好,你没实力,你什么也拿不出来。招聘的时候,它要什么双学位,要硕士学位,你拿不出来,那么连谈的机会都没有,你的谋略根本用不起来。所以孙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实力跟谋略的统一,这是他的第二个统一。

第三个统一,是常与变的统一。孙子他特别重视军事学的一般原则,这个一般原则就是“常”,稳定的、相对稳定的、已经成为经验之谈的那些东西,这些经验都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经过战争实践提出来的,他对这些东西他认为应该重视。他还讲到了许多这方面的话,譬如说他里面讲到,有些基本原则,我们今天还是有启发的,他说“穷寇勿迫”,就是说别人――走投无路的敌人,你不要逼得太凶了。逼得太凶了,他要狗急跳墙,他要跟你拼命的。包围敌人要留下缺口,“围师必阙”,这些都是无数次战争得出来的一个经验,所以呢,这些基本经验,孙子非常重视。但是孙子认为,用兵更重要的是“变”,他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就是军队打仗没有规定的一种具体的方法,但就像流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那么他认为变化随机应变,通权达变,才是用兵的最上层的那种境界。所以两者既要遵从客观规律,或者说一般的军事原则,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去发挥去运用,这个两者应该统一起来,这是他的第三个统一。

第四个统一是物与我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孙子》里面有些话我们表面看起来,是很矛盾的那样子。他说了,“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以去强求,不可以去创造,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可以去强行创造、强求;可是他的《虚实篇》里面又讲到了“胜可为也”,这里他把“不”字拿掉了,这不是撰写当中出现了错解,可是他怎么写呢?“敌虽众,可使无斗”,就是军队虽然多,但是让它打不了,没法打。他这个话,一看,在同一本《孙子兵法》里面,五千多字里面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实际上它就包含了一种深层次、一种哲理的思考。他认为,一方面,战争是一种客观现象,你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的实际,不能违背客观条件不成熟的时候去打。但同时,作为指挥员对战争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不是被动的,而是应该主动的,你应该积极去创造条件,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使胜利早点到来。所以这两者之间尊重客观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不是对立的,甚至认为他们之间是统一的,这是他的第四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他不断给人提供一种思想上的一种启迪。

第五个就是虚与实的统一。所谓“上兵伐谋”是他的一面旗帜,它是一种用兵的宗旨,也是最理想的境界,这是一面旗帜,是说的如何打什么等等,那是具体做的,说的跟做的有时候表面上是不统一的。实际上孙子认为内在是统一的,基础做好,最后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我们今天大家在座的你尽可以想,十年以后我成为比尔盖茨的那种发大财、开宝马车人。目标可以定得很高,但是具体的是你还得先把学分修满了,把文凭先拿出来,先三千五千先干起来,然后再挣一个月十万八万的,那是两回事,所以它是有步骤和他的远大目标之间的统一。孙子一直考虑这个问题,所以这是他的兵学里面又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那么第六个他的统一就是利与害的统一。他认为任何事物,战争也一样,都包含着利和害的两个方面。你要接受战争这个事物,你光想得利,不想它的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喜欢一个人,你喜欢他的优点的同时,你要接受他的缺点,没有了他的缺点,他的优点同时也不存在。所以孙子他这方面的话很多,他最高明的一句话,就是“赋智者之虑”,就是聪明人的考虑“比杂余厉害”,就是说把利与害放在一起,来辩证地对待,只有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利的同时,你才会想到有可能危害;在危害的时候,你也要想到有利的一面,就叫做“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因为祸与福它是在同一事物里面保存着的,而且它是在不断地转化当中,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个他的统一,就是迂与直统一。就是说我们现在讲,两点之间直线连接起来,是最短的距离。曲线的话,你肯定要绕一圈,那表面上看来肯定是远路了,实际上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孙子特别强调,就是说,你不能是开门见山,或者直接军事、冲突,而是要通过曲折的道路,来达到效率,达到你想要有的效率。比如说现在写信,写信的时候,我要问一个同学一本书,他上次借我的,我又特别熟,又不好意思开口要,我可以写封信:“最近我们在一起聚餐,我们还谈到你了,张三现在找了一个美眉,现在很愉快,李四那个地方工作也不错,收入很高,然后大家都很想念你,你什么时候来北京,大家一起聚,老同学多年不见了”,到最后信完了最后一句话“又及”,写个“又及”,好像附带一句,“上次你借我一本什么书,能不能还给我?”表面上是一个实际上是曲里拐弯,这封信写了半天,最后一句,漫不经心这句话上面,而不是前面那些虚套,这个叫做“迂为直”,就是孙子讲的“迂为直,以换为利”,实际上表面上是走远路,实际上是走近路。这个是孙子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那么第八个统一,就是事与节的统一。就是说做任何事物,孙子特别强调,要中庸。书上没有提到“中庸”这个词,中庸这个词是儒家的,但是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中庸是把握分寸感,这个分寸很重要,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这个你“过犹不及”,你做过头了,跟没做到一回事。怎么恰到好处,孙子他对这个问题,他有很深刻的认识,也作为矛盾的一个对立体,他来加以判断。他在《九变篇》讲到了一种将善用的五种错误和危险:第一个危险,就是“必死”,你一定应该不怕牺牲,那么就“可杀也”,就会被敌人杀掉;“必生”,你怎么想保存自己,要是想保存自己,“必生,可擒也”,你会做人家的俘虏;那么“愤术”,就是你用一生气,这个人脾气很暴躁,容易被别人侮辱;那么你“廉洁”,你好名声,那么人家也可以让你难受;最后一条,叫“爱民”,本来爱护老百姓,那是好事情,他说“可烦也”,可以骚扰得他不得安宁。实际上他这里讲的就是度的把握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怕牺牲、善于保全、爱好名节、同仇敌忾、爱护老百姓,都是好的品德,可是问题就在于它上面多了一个字,叫“必”,做过头了,那么就要走到事物的反面。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大局限。

第九的就是全与偏的统一。他里面讲全胜,“自保而全胜”,就是说他追求胜利上的完全,不要有缺陷,追求那种万全之策。但是孙子也看到了,“全”有时候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呢?有时候事情要走偏锋。他讲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做“无所不备”,就是你处处防备,“无所不寡”,这是用兵上的一个原则。你的兵力到处防备的话,那么你的战线就拉长了,你的兵力不够用。两者应该是统一,我们应该追求万全,但是万全之策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实际上有时候真正是像孙子所说的集中兵力、各个突破、抓住主次、分清主次、重点开拓。你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肯定是没有希望的。

最后一个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他特别强调,既要善于学习,但是更要重视实践,没有学习没有知识积累,没有理论做指导,你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是没有实践,你的理论那是虚摆设,是你的小菜上面,我们吃的冷盘上面的萝卜花,中看不中用的。所以他始终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统一,也是一个协调。我觉得《孙子兵法》我读到现在,我就是归纳出这十个对立的统一。十个对立统一,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概念:它是用兵的真艺术,人生的大智慧。那么,它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多的几种矛盾对立统一,一组一组的矛盾,一组一组的范畴,最后升华为人生的大智慧,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部分。

最后一个部分,就是怎样理解。

究竟怎样去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现在《孙子》研究当中,《孙子》运用当中,有四个问题。

第一个呢,是歪曲原意,是吧?信口开河、引书圆说、移花接木,就是孙子不是这个意思,你把它拧过去了,完全给它,那你何必要《孙子兵法》?你自己搞出一个新的东西不就完了。譬如说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个日本的孙子研究者,叫做逢屋千村的,而且他的观点到我们今天国内还很有市场,他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我想要问了:写《孙子兵法》,孙子运气不太好,孙子要运气好一点,活到现在的话,和平奖首先要授给他了。这个完全是跟孙子原意不符的,孙子说过不战主义、和平主义,他干嘛写《孙子兵法》?干嘛把战争的艺术写得这么细,这么出神入化,让人佩服呢?这个本身就说明一个问题,它是一个对原意的歪曲,对孙子原意的歪曲。

第二个,偏向、简单化。“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个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讲到了,就是说,《孙子兵法》大家心目当中只有一个字:兵不厌诈,诡道。这个刚才我们分析了,《孙子》确实是讲诡诈,但是诡诈是《孙子》的一部分,不等于《孙子》的全部,《孙子》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个有机的体系。军事上不但讲诡诈,甚至它的军事也不单就军事而讲军事,而是军事政治综合考虑的一个东西。

后面两个研究,一个是什么?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我们前段时间街上你去看一下,《孙子战前兵法》这种书也出来了,它就是说把军事上的一些原则,跟商业和经营当中完全对应起来了,这个就是贴标签了,现在我们动不动《孙子兵法》和经营管理什么东西联系。这个东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确实存在着一种生搬硬套的一种东西,兵法兵法,讲的是用兵之法,是战场上你死我活的一种斗争艺术。战争当中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战争的基本目的是这样子的。商业讲的是什么呢?商业要讲诚信,要讲双赢。战争是独胜,军事上没有双赢的,而商业上是多赢、双赢,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你不能把兵法骗人的那些战术运用到商业运作当中去,有的是能用,有的是不能用的。

最后一个偏向叫做夸大神话,自吹自擂。海湾战争的时候就出现了,老布什,不是现在的小布什,老布什他打海湾战争的时候,说他床头放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孙子兵法》,他经常看上几页,它好像是布什的勤务兵,还是这个贴身的保镖一样了,就奇怪了,它怎么有这个说法呢?然后说美国海军陆战队,每人人手一本《孙子兵法》,这个描绘起来,好像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个有什么依据?没有依据,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可是,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北大有个李零教授,他也是搞《孙子兵法》研究的。李零,北大中文系的,他就在《读书》上写的文章,他写了论证这个东西的虚假性,他说当时他怀疑,现在他跟美国军官接触当中,确实了解,他说美国人军官这些刚才说了西点军校,《孙子兵法》确实是一个课程之一,就像读塞劳斯维茨的《战争论》情况是一样的,古代的军事名著、西方的经典的军事名著他们都要读的,但是读完了也就算了的。当然有几个比如说对中国文化特别有爱好的人,那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特别感兴趣他留一本,这个是美国的军官亲口说的,《孙子兵法》没有这么神话。就是说,我们现在《孙子》研究当中,确实存在上述四种比较不大健康的倾向。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何去非,他是武学博士,他写了一本书叫《何博士备论》。《何博士备论》里面他讲到了一段话,我觉得是我们今天理解《孙子兵法》和运用《孙子兵法》,包括现代社会竞争当中掌握先机、把握主动的非常有启示意义的。他说的一句话是怎么说呢?就是“不以法为守”,你不要死守教条,“而以法为用”,你要把它灵活来运用;“常能缘法而生法”根据法来生法。原则上生出新的原则来,新的战法来,与时俱进,生出新的高明的道道来;“与夫离法而合法”,表面上你做的事情是跟原则好像有距离,实际上你的精神核心是合法的,表面上是离开的,但是实际上是吻合的。这才是用《孙子兵法》、理解《孙子兵法》、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层的境界。也就是说,要把《孙子兵法》当作古代的哲学原理来看,不要把它当作一种教条,或者说标签来用。

第二篇:读孙子兵法心得 黄朴民

读孙子兵法心得

黄朴民

《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02日 05 版)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大批《孙子兵法》竹简,上为墓中出土的一部分竹简。资料照片

《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著 岳麓书社 演讲人:黄朴民 时间:7月27日 地点:深圳图书馆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治国安邦有两条主线,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就是刚柔相济、恩威并用、宽严结合、文武双管齐下。文的方面,长期以来是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武的方面,有以《孙子兵法》为领头的《武经七书》。在座的各位不管对《孙子兵法》是否了解,我觉得《孙子兵法》已经作为中国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元素渗透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中。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必须持严肃态度,站在学术的立场,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也就是要知道《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第二,更为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孙子兵法》究竟好在哪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借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特点与地位

曹操对《孙子兵法》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在西方,《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军事教材,更是其他的竞争领域里包括商业运作、企业管理里面借鉴的图书。

我想《孙子兵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只要有竞争的地方,有博弈的地方,《孙子兵法》必定都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也就是说,双方博弈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胜一负,即使双赢、多赢,也有赢面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赢所占的比例问题。《孙子兵法》的属性就是讲竞争,讲战前的战略预测、战略规划、战略分析,讲战争实践过程当中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总而言之,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孙子兵法》最根本的属性。

第二,《孙子兵法》是战略之道。中国兵书非常多,为什么《孙子兵法》这么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军事家、政治家和一般普通人所尊重的经典,重要原因之一是讲战略。战略是宏观的,是掌握全局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好多兵书是讲具体的战术问题的,比如说火攻、水攻,随着武器装备的变化,你感觉到它已明显过时,所谓时过境迁,现在谁也不会用马拉的战车到战场上去。而战略的本质是超越时空的,也就是说要解决的是一些战略筹划上的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问题。

战略,说白了就是在形势混沌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在多种选择都存在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成本最小、效益最大,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最佳的应对方略。《孙子兵法》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战略之道,无论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论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这种最佳方略的选择,还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那种主动权的把握问题都是战略性的问题,解决本质性关键问题的战略之道,这种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超越时间长河的,也是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的。

第三,《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学兵书,汉朝做了规定,普通的军官,也就是校级军官,包括下面的尉官和普通的军士,学《司马法》,就是一般的军人守则,什么时候该起床,怎么样站岗,怎么样出操,讲的是这些问题。将帅才学《孙子兵法》,这两者是要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兵者诡道、兵不厌诈”之类的思想,道德就会没有底线,游戏就会失去规则,那将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因此,我认为《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是大将的一种运用手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

《孙子兵法》是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兵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兵学的最高成就。中国历史上战争发生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据学者一些不完全的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年中,发生的战争有3000多次,平均就是一年一次以上,兵书多就是因为战争多而附带出来的,但是在这么多兵书里,《孙子兵法》是最好的。

《孙子兵法》是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最重视的三本书是《易经》、《老子》、《孙子兵法》,《论语》还不在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子兵法》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对它的重视甚至超过我们自己。把《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也不是中国人先搞起来的,是日本的大桥武夫,当然这跟当时日本的环境有关系,二战结束以后,大量的军人复员了,重新进入社会,投入经济复苏的阶段,这些军人对兵法最熟悉,所以用兵法的原则指导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这是很正常的,然后被我们出口转内销。西方的重要军事学校有两部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基本的课程。他们在战争行动当中,也是经常借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讲战略思路,它对我们做任何的工作,其他各个领域都会起到作用。不说其他的,只说一条,《孙子兵法》里有一条原则,说军队在兵力的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犯一个错误,就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要防备,就是兵力永远不够,所以孙子是关照全局的,更重要的是强调突出重点。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那肯定完蛋。历史上有一个政治家,大家都对他非常推崇,但是我认为他是有问题的,可以说是失败的政治家,就是诸葛亮。他最大的问题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杆子插到底,连一个士兵犯错误打军棍,50军棍还是100军棍还得自己过问,很显然,诸葛亮有个毛病就是“签字狂”,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原来应该是连长做的事情、营长做的事情,最多到团长这一级做的事情,结果这个总司令、丞相亲力亲为。54岁就挂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自己找的,累死的。

当丞相要向谁学习?必须向陈平学习,他在汉惠帝的时候当丞相,当了丞相以后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让皇帝看了很不爽,就问他,丞相,好像你什么事情都不干。他说我什么也不干,等于什么都在干,无为才能无不为,我这个丞相就有两件事情要做的,一是辅佐你陛下,调理阴阳,二是教化万民,也就是说建邦立国,教化为先。也就是说,这个丞相最多的事情也就是把司局级干部、部级干部召集起来,两个月做一次辅导报告就完了,再讲形势,再讲天上地下就可以了。他事情就做完了,他不管就是最大的管。后来我就想,为什么有的人当领导很潇洒,有的领导当得疲于奔命、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就是工作思路的问题。所以,孙子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就是要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如何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5900多个字,13篇,相当于我们今天13章,应该怎么读?我觉得《孙子兵法》记住两个字就可以了,第一个字就是“算”。《孙子兵法》是指导战争的,战争就是两个过程,一是准备战争,二是实施战争。《孙子兵法》第一个字讲的是开打之前的“算”,也就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预测、战略运筹的东西。别小看这个“算”,《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战争的一切事物逻辑起点就是“算”,这个“算”有很多具体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算的要素要综合化,也就是说,你是系统的来算,不要光算其中某一个方面,所以他讲的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政治。作战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就会和衷共济、同心协力。但是孙子强调“令民与上同意”,让老百姓认同、拥护、支持、配合领导人的决策。领导人起主导作用,引领方向,而不是去附和人家、跟从人家,讲亲民不是无原则亲民必须要有主见和定见,认为是好的东西,设计好以后,用各种政策,用物质利益、精神奖励,甚至用法纪法规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规范大家的行动,而不是行姑息之政,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二是要算天时。天时首先是指自然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和战争直接相关,古代的时候我们南方地区要北伐,必定是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夏或者暮春,这时候水位最高,河流解冻,运兵运粮最方便,打仗就是打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地区打南方,一定会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冬或者深秋,秋高马肥,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战力最旺盛,所以这是天时。但在孙子那里,天时讲的更多的是战争时机问题,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

三是算地利。“地”就是地理环境。我到部队里待过,有时候古代战争,10万人的军队最后被人家1万人打败了,但是你看这个战场以后就知道这个仗打败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战场的容积量最多也就装2万人,10万人去了没用,又不是逛庙会,人挤人的,人多了,水源、马的草料都难以保证,其他人去了作壁上观,所以1万人对1万人打的时候,当然人家有可能把你打败。所以“地”谈的是占的容积量,占的地位和区位,这都是“地”。

四是“将”。有了天时、地利,事是要人做的,就要讲队伍。孙子讲得很明确,兵不用管,“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不要紧,关键在于将,将才是主要的。

五是算“法”。人要做事,必须按规章制度来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孙子把“法”放在第五位,他也是有考虑的,法不能不讲,但法又不能太讲,所以只能排第五。因为法,尤其在军事斗争当中,法经常是滞后的,有个时空上的落差,今天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那些规章制度经常会拖后腿,就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有些法不大起作用,惩罚不能惩罚到你心惊肉跳,奖励不能奖励到你心花怒放,那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孙子讲“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孙子讲“算”,首先要求算到综合性。第二必须要有前瞻性。《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要全面的知道情况,但是更强调要提前知道情况。做到“先知”、“早知”。很多情况下,是知而不早,不如不知。

第三,战略选择要有多样性,一定要有上中下三策,不能一条路上走到黑,我们经常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孙子讲到“上兵伐谋”,最好的战略就是用谋略把敌人给摆平了,兵不血刃。“其次伐交”,这个“交”以前都说是外交,我自己考证的结果认为不是外交,古代打仗是约好地点、约好时间,摆好阵势以后再打的,“交”就是两军摆好阵势,引而不发,准备打仗,有个词叫“耀武扬威”。向对方展示实力,让人家一看根本不用打了,人家又是飞机、又是坦克、又是大炮,我这里只有步枪、手榴弹,不用打了,我们屈服吧,我们妥协吧,我们投降吧。但是这个成本就要高于伐谋了,因为军队一动,地动山摇,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车辆要有损耗。

如果已经到了战场,没有把人吓住,只好伐兵,这是野战,打起来了,这个成本就更大了,杀人一千,自伤八百,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野战当中没有全部歼灭敌人,部分敌人成了漏网之鱼,跑到城里面去了,拉起吊桥负隅顽抗。可这城必须打下来,于是只好选择最糟糕的手段:“其下攻城”。攻城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成本是最大的,人家居高临下,你得用云梯爬上去吧。人家用开水滚油浇下来,用石头砸下来,用箭射下来,你死伤惨重,那是最差的。然而虽说是最差的,但毕竟还是一种选择。

最后战略运作要有可操作性。最佳的方略,最完美的战略往往是虚假的,不能实现的,所以残缺才是美。最好的战略不是最完美的战略,而是有残缺,是可以实行的战略。

第二个字,“诈”。一旦打起来,孙子认为所有的军事原则都围绕一个中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军队打仗靠什么来成功?就是靠欺骗来成功。在孙子看来,打仗就是双方之间比试骗术高下的过程,所以就讲了“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然,孙子心目中,最高明的骗术是水乳交融、没有痕迹的,“此兵家之微意,不可先传也”,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上骗不言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与武侠小说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是一个道理。

《孙子兵法》的启迪

最后讲讲《孙子兵法》八大启迪。

第一个启迪是全局意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孙子兵法》考虑所有问题都出于系统性、全局性。

对于将帅,儒家一般是首先强调“德”,或者是仁义道德的“仁”,但孙子不是。孙子认为打仗和治国不一样,治国可以走弯路,可以重新出发,而打仗是一锤子买卖,卷土重来、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机会是不多的,虽然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说到底,这只是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将帅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孙子认为是“智”,就是聪明。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忠厚、最仁义也根本没有用。第二条,孙子认为要做一个信者。有一个词是“威信”,你要树立威望,你首先建立诚信,有信才有威,“威信”才能连在一起。

第三个是“仁”。孙子也讲“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比较低层次的含义,就是关心士卒,爱护民众。这个问题不大。但是我认为孙子讲仁,最大的特点,和儒家高层次的仁是一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英雄往往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他太高了,而且要求人家都按他的标准来做。历史上我们看到大量君子斗不过小人,贵族斗不过无赖,好人打不过坏人的故事。像项羽,他最后被刘邦打败,都源于他自己手下的人。比如说韩信,项羽知道他受过胯下之辱,不管用兵水平多么高明,就是不肯任用。陈平的能力很强,项羽知道,但不喜欢。因为陈平生活作风不好,历史上有“陈平盗嫂”的典故,项羽就不用他了。当时楚汉相争,韩信、陈平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刘邦是无赖,无赖对无赖,有同情之理解。最后项羽就吃足了他的苦头,这就是“仁”的包容性。

第四,孙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勇”。勇也是两个层面,表面的层面,意思就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视死如归,以身作则,这是勇。但是孙子这里讲的勇,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这条非常重要。有的领导威信不高,往往是所有谈成绩、评功摆好的时候都是他的,一旦有问题的时候,他都往下推。

最后一条就是“严”,严于律己,同时要严格治军。“慈不掌兵”,对一个将帅来说,生命就是个数字概念,死一万人还是两万人就是一个数字,对普通人来说,生命就是活生生的百分之百,对一个家庭来说,儿子死了,那就是父母的百分之百,丈夫死了,那就是妻子失去了自己的百分之百。而身为统帅者,则需要“冷血”。换言之,将帅要有铁石心肠,也要有菩萨心肠,但同时更要用霹雳的手段,这就是一致的。

第二个启迪是重点意识。我们前面讲到了,重点意识是指不能面面俱到。孙子强调,看问题必须关照全局,但是做事情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抓重点,抓关键,然后中心突破,以点带面。比如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就是重点意识。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当中为什么这么快被打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开始的战略就是错误的。他是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就意味着要打华中、要打东北、要打西北、要打山东,这种全面进攻战略在毛泽东高明的战术面前会很被动。等到蒋介石发现全面进攻失效的时候,变成了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但这时候最佳的战略时机已经过去了。我们说求全责备,在战略上是最大的忌讳,可以理想上追求全,但是在操作上绝对不能求全,因为求全意味着考虑问题时一定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处理问题时必定会投鼠忌器,优柔寡断,而战略时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要委曲求全,永远都跟不上。

第三个启迪是创新意识。《孙子兵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原来兵法的一种革命。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他要成列而鼓,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等。但孙子说“兵以诈立,兵者诡道”,没有虚套的东西。就是说孙子是创新的,对于原来的陈规的战法,他敢于突破。

第四个启迪是机遇意识。孙子强调不能守株待兔,要善于抓机遇,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隐瞒真相,伪装假象,引诱敌人来上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对机遇意识的强调。

第五个启迪是主动意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所以毛主席说了,一上战场,枪声一响,什么兵法都忘了。《孙子兵法》要求大家学兵法,但是,孙子的最大愿望,是大家学了兵法后,最终的宗旨是“忘掉”兵法。这才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第六个意识,是优势意识。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至上”意识。“胜可知,而不可为”,讲的就是这层道理。要立于不败之地,方能“不失敌之败也”。要战胜敌人,前提是做大、做强自己。所谓“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这样,方可“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把握战争中的主动权。

最后两个意识我觉得比较重要,一是偏锋意识,就是反向意识。一个战略家成熟不成熟往往是通过偏锋意识体现出来的。《孙子兵法》说“将有五危”,可以使将帅身败名裂,是国家灭亡、军队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哪五种危险呢?第一个就是这个将帅不怕死,第二是这个将帅在战争当中善于保全自己,第三是这个将帅打仗富有激情,第四个是将帅廉洁奉公,第五是将帅爱民如子。

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兵家和儒家的确不一样,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肯定是正面的,是需要肯定的。但在孙子看来,好的品德大家都会去效仿,都会去学习,最后把它推到极端,就走向反面了。另外孙子看问题是这样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即使最好的品德也有它的弱点。廉洁之人当然是正派,但是也有一个人性当中很大的弱点,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乎外界的评价,在乎自己的名声。敌人往往是你越怕什么就用什么来整你,你廉洁,作风正派,可人家给你造谣,说你的所作所为全是假的,是道貌岸然,全是装出来的。不廉洁的人无所谓,哈哈一笑,我这是“风流”而你没有,你别妒忌,就过去了。可廉洁的人心里就很压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得有板有眼的,那心情就很恶劣,心情恶劣就坐卧不安,寝食不宁,这就容易使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候“廉洁”反而就成了累赘了。

爱民也是一样,爱民如子的话,本来是好的品德,但是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一样爱民的话就麻烦了,我说民和官一回事,都是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爱民如子的话他最后就像刘备一样,逃跑的时候把老百姓带着一起走,结果让曹操挡在了长坂坡,给追上了。这一仗打得刘备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最后才几十个人逃出来。但中国人有个本事,从古以来都是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看《三国演义》,刘备好像打了胜仗的感觉差不多,实际上刘备的两个夫人死了,他的儿子阿斗,赵子龙救出来,当然这种傻瓜不救更好,救了也就算了,刘备的夫人死了也就死了,因为刘备可以重新去追求孙权的妹妹。但是老百姓有好处吗?老百姓不跑的话,不死,或者死的是少数。战场上刘备连自己的夫人都不能保护,还能保护普通老百姓吗?战场上刀兵无情,最后死的更多,死的更惨,这其实不是爱民,而是典型的害民。孙子看问题是看到骨子里面去的,绝对不说虚的,真正的叫做度的把握,不要越过这个度。

最后一个,忧患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害。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你就可以坚定信心,坚持下去,最后实现战略目标。

“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患而患可解也”,在有利的情况下,在顺境的情况下,在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不利的因素。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忘乎所以,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在阴沟里翻船。我觉得这一条太重要了,特别像我们国家的发展,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我觉得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失败,一个团体的挫折,一个政党的危机,不在于逆境当中,而往往在于顺境当中。所以我们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面讲的一句话,叫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比较困难,但是还是能做到。但是后面大家不大强调,“濯清涟而不妖”,在顺境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忘乎所以,这更困难。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盛世”这个词所迷惑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盛世和治世》,刊于《博览群书》杂志,文章中我说历史上的治世才是真正好的时期,而盛世一定出问题。文景之治是好的,到汉武帝的盛世就出问题了,无休无止打匈奴的结果,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贞观之治的时候,国家还是很穷,整个国力才是隋朝的1/3,但是老百姓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上下一致。唐代的盛世是开元天宝,唐玄宗那个时候,那时候安史之乱就要来了,因为他自己动不动就对外战争,动不动就找杨贵妃,“云鬓花冠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结果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接踵而至,整个唐朝从此走向中衰,乃至灭亡。

孙子的八大意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特别展开,但是我感觉到这几条从哲学的高度告诉我们,怎么把握一个度,怎么辩证地看待问题,真正把《孙子兵法》从军事学的著作升华为哲学的著作,给我们的人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一点助力。这才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黄朴民 1958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何休评传》《天人合一》《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第三篇:瞧瞧美国人解读《孙子兵法》

瞧瞧美国人解读《孙子兵法》

2500多年前由中国老祖宗写出的《孙子兵法》如今又在海外许多领域大受欢迎!尤其美伊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经典名句又一次挂在了世界各国军政要人的嘴边。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孙子兵法——美国人的解读》一书,把海外最流行的《孙子兵法》又翻译回来,让中国读者看看喜欢动武、四处用兵的美国人怎么来理解这部名著。

这部由塞缪尔·B·格里菲思将军编写演绎的《孙子兵法》,曾连续数月雄踞亚马逊 e-book排行榜第1名,一度创下一个月16000本的销量。牛津大学出版社宣称,《孙子兵法》在该社出版的畅销书中排名第二。该书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代表作丛书》,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如果人的一生只能读一本书的话,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

记者发现,该书与中国国内出版的同类书籍不同之处在于:它简单易懂,行文流畅而不失其精髓,并蕴于西方人的理念,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故而能为大多数读者喜欢。

据了解,美国开展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以后一直成为军界和情报人员经常学习的著作。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出版的《真正的战争》一书,多次运用《孙子兵法》的观点研究分析战争的谋略。据说老布什总统在任时,放在办公桌上的两本书,一本是《凯撒传》,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在美国的军校和培训高级军官的军事院校中,都把《孙子兵法》列入必修课。美国对《孙子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研究也非常普遍。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一部谈兵论战、雄放深弘、纵横捭阖、论断精辟的兵书,有着极高的声誉,被称为“兵经”、“武经”。尽管经过了漫漫2500多年的岁月,但书中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依然魅力四射,一直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军界、商界人士,视作经典著作而捧读与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据统计,《孙子兵法》现在除有日、法、俄、英、德、意、西班牙等27种语言文本,不少文本还有不同译本,全世界已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

第四篇:百家讲坛之解读《三字经》观后感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初一:徐佳熠

第五篇:湖南大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与运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与运用》

课程论文

姓名: 院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孙子兵法中的火攻篇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

摘要:虽然孙子“火攻”在现代战争中几乎可以肯定的说已无用武之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孙子《火攻篇》中蕴含的思想对现代战争中的影响,孙子兵法中的火攻并不是单纯的指火攻的这一特殊战法,而是通过火攻揭示战争中必须考虑的一些重大因素:借力、修功、和慎战,慎战是战争开始之前对战争的谋划,而借力则是通过借助外力来达到打击敌人甚至击败敌人的目的,最后的修功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战胜而益强”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思考军事斗争等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因此,我们在现代战争中更不能忽视《火攻篇》中体现德尔思想。

关键词:《孙子兵法》、《火攻篇》、慎战、借力、修功

《火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二篇,所谓火攻,顾名思义就是用火攻击敌人。孙子之所以只是在《孙子兵法》中只列出火攻的战法,而并没有去详细书写阵地战、野战、水攻等等,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孙子通过火攻来揭示战争中需要掌握的一些 必备的因素才能使得火攻以及其它的战法成功施行,而这些就是借力、修功和慎战。在《火攻篇》中孙子主要介绍了火攻的种类、条件和使用方法,并且提出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的思想,古语说水火无情,战争更是人类的灾难,所以领导者应该谨慎的对待战争的问题。孙子认为火攻可以分为五种方式,一是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焚烧敌军粮草,三是焚烧敌军辎重,四是焚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粮道。其次,孙子谈到了火攻的条件和实施方法,运用火攻首先要天气干燥,风向适宜。还要准备好火器和发火的时机。火攻不但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从而摧毁敌人,更好选择适时的条件和时机,发起攻击,消灭敌人。这些都是火攻战法中体现的借力之法,而这些“力”是指的大自然中存在的力量,像风、雨、地势等等。只要将领能在战争中懂得合理利用这些自然之力,那么就可以实现自己力量的突破,达到奇迹般的逆袭或是敌我双方同等战力下实现对敌人的碾压的效果。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诸如火烧赤壁、火烧连营、水淹七军等经典的利用自然之力的著名战例不胜枚举。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孙子强调了利用自然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这是由特定时期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决定的。如果现在国家之间的战争还去单纯地运用火攻之法来进行较量,那么势必在飞机、大炮、坦克、导弹等众多现代武器中收效甚微,但是孙子所说的火攻之法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灵活运用自然之力。在现代战争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核武器、化学武器、电子武器等等高科技武器早已经灵活运用在现代战争中。而在现代战争之中人们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之上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武器,人们多半是因为掌握孙子《火攻篇》中的借自然之力的思想精髓了。试想,如果人们不去考虑自然因素在战争中的影响,那么很有可能这些高科技武器收效甚微,甚至有可能己方被武器所伤(逆风运用化学气体武器等等)。因此,火攻之法的借力思想不仅仅在古代战争中有用武之地,在现代战争中依然不可忽视!

慎战是战略决策的重要原则。因为战争不是一般的社会行为。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因为中华民族作为农耕名族,人们都是向往日落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一次的战争都是对百姓的灾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与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被占领国家的平民采取了一系列的惨绝人寰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实验,并且部分的利用到了战争中,这些给受害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伤害,再加上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和邪恶性质,所以这些行为永远被世界人民唾弃。排除掉人道主义和道德的范畴,单纯的从效果上来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非常规大杀伤力武器的作用是多么强大。而大家最耳熟能详的经典战例莫过于,美国在日本本土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了,虽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上考虑,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标榜,然而我们应该看到非常规武器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孙子才在这一篇中继续强调了“慎战”的原则。孙子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战争的发动与否,要建立在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权衡之上。“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延伸和继续强调。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指挥者,人的情绪可以反复,但是作为国家和民族一旦走上不归路,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慎战是战争决策中必须把握的原则,否则,战争中获胜的几率将会变小。在现代战争中,两个大国的战争是很难发生的,因为领导者都是考虑到两国之间的贸易、文化等等因素,这也正是体现了孙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慎战思想。

孙子的《火攻篇》中的修功思想是指的战后修功。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和政治中的关系是“文为种,武为植。”在一场战争中仅仅在战争中取胜并不是完全的胜利,因为要在战后学会修功,不会修功的战争是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因为战争财富总有一天会用完,而战争中对资源的损耗是巨大的,战后修功才能将用敌之资源补充自己。在近代战争中,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就懂得运用战后资源来补充己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的军队是越来越强了,越战越有优势了,胜利也是有其必然因素。而在现代战争中,孙子的战后修功思想更多的是运用在对民心的凝聚上。战后修功更应该是从民族文化上对敌方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文化的融合才能彻底地征服对手。

在现代战争中,《火攻篇》的具体内容虽然已经不是十分适用于现代战争的特点了,但是孙子兵法中的《火攻篇》中体现的借力、慎战、修功思想,扩展了战争战略的丰富内涵。在现代战争中,慎战是谋划战争的重要前提,借力是战争制胜的重要条件,修功是巩固战果、实现“战胜而益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些思想对于思考军事斗争等现实问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孙子兵法,我们都应该保持取其精华的态度,利用好有限的文字有限的内容,让其中的思想和文化放射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光芒。

下载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百家讲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和运用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和运用》 课程论文 姓名:粟珊珊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电自1405班 学号:201407010524 2015年5月27日星期三 1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思想的......

    从孙子兵法与解读企业管理论文

    《孙子兵法》与战略选择 摘要:企业战略决策确定后,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企业竞争战略。《孙子兵法》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争战略模式,我们也可以将它作为重要指导思......

    周四 22黄志芳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谋功篇》读后感 【摘要】:《谋攻篇》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三篇,主要讲的是关于临战前进攻的计谋问题。里面出现了“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知......

    百家讲坛--血压与健康 -黄从新(精选五篇)

    血压与健康 -黄从新主讲人简介 黄从新,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介入心脏病学。 主要社会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

    民贸贴息政策解读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解读 2014-12-16 00:00 一、民贸民品 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工作,通常称为民贸民品工作。它既是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与运用(精选合集)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与运用》课程论文 姓名:尹寒航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401班 时间:2015年5月 学号:201407020117 摘要:本文介绍讨论了三十六计中第......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TV活着,生猛且坚强 前不久,《媒介杂志》推出《报业生死一纸间》的封面,标题漂亮,但现实沉重。业界有人就着这个思路,提出讨论“电视将死”的话题......

    香港银行客户经理服务之道-黄兰民

    姓名:黄兰民 银行管理专家一、 个人简介: 1972-1976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 学习1976-1984 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翻译 1984年加入中国银行,后任国际业务科长 高级经济师,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