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东北非局势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启示
中东北非局势问题对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启示
班级:安全工程(2)班 学号:10201040217 姓名:张健汝
日前,中东北非问题纠缠不清,当地政局动荡,人民生活收到巨大影响,百姓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社会稳定收到巨大挑战。
对于此问题的是产生是源于,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传统经济体系,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以至于导致全世界的社会动荡。
如今,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相对比与中东北非,我国局势显得那么稳定,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政局稳定,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大步向前。但稳定的政局之下仍然存在这很多不稳定因素,诸如藏独分子、东突分子对我国和谐稳定的危害和台独分子对我国和平统一的阻挠。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很可能引发我国内部的**,需要我们去积极应对。
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而且是高难度的任务。在中国这样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大国里,在传统农业、大工业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还从来没有先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解决有关问题的难度,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我们必须以高度重视的、积极应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挑战。只有真正推进了社会和谐,实现了发展与和谐的有机统一,我们民族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第二篇:中东北非动荡的局势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启示
中东北非动荡的局势对我国社会稳定的启示
1动荡起因
六个月来,我们目睹中东和北非发生非同寻常的变化。在一个又一个广场、一个又一个城镇、一个又一个国家,人民奋起为争取自己的基本人权。两位领导人靠边站了,还可能有更多的领导人靠边站。虽然这些国家远离我国国土,但我们知道,经济与安全的力量以及历史和信仰把我们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事件的起因是由突尼斯引导的一场政权革命,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国家还在采取武力镇压,短时间内这场骚乱将无法平息,即便是政权更迭,也需要时间。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政治腐败、言论缺乏自由及生活条件不佳都是造成此次内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动荡的导火线是2010年的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的街头小贩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该青年大学研究生毕业,只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经济负担的重压下,无奈做起小贩)。在遭到粗暴对待后,该青年自焚抗议,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这名青年的过世,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不满,当地居民开始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政权因为民众抗议而倒台。由于突尼斯的国花是茉莉花,这场政变也被称为“茉莉花革命”。紧接着,这股红色革命开始蔓延到埃及。今年的1月25日起,埃及大批民众在全国多个城市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一些地区的抗议活动甚至演变成了血腥冲突。继而,“茉莉花革命”的骨牌效应开始传导至北非、中东(NAME)的诸多国家,包括也门、利比亚、巴林、阿尔及利亚、伊朗等伊斯兰国家。
2、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的原因
首先宏观背景是:(1)世俗化、现代化与伊斯兰主义之间的矛盾(2)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3)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抛弃。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全球金融危机更使这些依靠旅游业和外来投资的国家雪上加霜。其次是阿拉伯世界的社会问题(1)民生凋敝、百姓贫穷是**主因。(2)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3)失业率攀升。(4)体制僵化,改革滞后。(5)互联网与民主化两大“推手”。(6)西方势力插手干涉(输出民主、鼓动)说到底动荡局势与经济、政治、文化分不开。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上分析,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而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静水深流,使得潜在的冲突易燃突发,且难以控制地播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一些国际**并非由国家间冲突引发,却可能从国家内部冲突催化外溢为地区冲突(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这是当前北非中东**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其实中东局势说白了是一个宗教信仰问题,同时由于美国的搀和使它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恐怖主义的产生的根源!美国的政策是传统的"掺沙子”作风,不让你国家安定统一!(比如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问题,又或者中国的西藏台湾问题!)加之战争对它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卖武器的同时还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和战略目的!那么北非价值在于(利比亚)如果说控制了利比亚,不但可以在其领土驻军,还可以控制地中海海运通道,同时还可以窥视非洲其他国家,享受低廉的石油价格!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北约各成员国跃跃欲试!(战略意义远大于经济利益!)
3、局势的动荡对我们的启示
(一)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对中国的影响
(1)直接威胁中国的投资和市场
例如2010年中国对中东投资存量已超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在埃及的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加快,中国公司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的投资,积极参与到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间接带动钢材出口。据统计,截止2月22日,中方驻利比亚的企业基本都停止了施工,其中包括中交、中建、中铁、中水等大型中资企业的项目工地日前都发生了遇袭案。同时动荡的局势也迫使一些原本打算要投资的项目终止了投资。
(2)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我们知道虽然我国的石油资源大部分是靠自己自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在紧紧靠本国所生产的石油已不能完全满足汽车等相关企业发展的需求了。就 2009年而言中国原油消费量约为3.8亿吨,进口量约为2亿吨,约占总消费量的54%;而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因此北非、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将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国内输入性通胀加剧。
(3)影响华人华侨及出国同胞的人身安全(4)、政权更迭,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格局(5)、国际政治的变化,考验中国的大国外交
(二)中东、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对我们的启示
1.撤侨行动显示出我国国力强大,自豪,珍惜,爱国强国 2.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本国的发展 3.民生是稳定的根基
4.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社会问题 5.充分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6.对舆情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7.美国外交的原则性与实用主义(民主是幌子,国家利益是核心)8.中国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9.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
综合各国的经验来看,政治稳定的核心要件是人民对政治具有高度的参与感和共享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认同感。如果广大人民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人民的利益得不到照顾,人民的声音无法被决策者听到,那么人民和政权就会发生疏离,政治就有陷入动荡的危险,这也正是当前若干陷入动荡的国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通过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选举制度,通过推行政务和党务公开,通过扩大媒体和舆论监督,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使得人民的呼声成为决策的基础,人民的利益要求成为决策的依据,增强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共享感和认同感。这些改革,有些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已经相当深入,尽管还不完全平衡,但是方向是正确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政治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在经济上,3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在1992年正式把市场确立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果断地抛弃了窒息发展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建设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坚持全面对外开放,并在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长期、稳定、高速的发展,劳动人口就业充分,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虽然不同人群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不完全一致,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是受益的,是满意的。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支持度很高,政治社会稳定的民意基础雄厚。当然,我国总体形势稳定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任何问题。相反,党和政府的头脑是清醒的,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将坚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我们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愿望还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反腐败的形势还很严峻,城乡、阶层、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物价最近上涨较快,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需要国家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收入分配还不均衡,部分群众就业困难,有些官员施政手法简单粗暴,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所不满意的,有些是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党和政府对这些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将通过坚定有序地推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来缓解和消除这些问题和矛盾。改革的头绪很多,难度很大,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时期推进速度有快有慢,但主要的线索是清楚的、明确的,就是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大力推进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法治国家;在经济上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打破垄断,推进分配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就业机会;在社会管理上,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第三篇:论中东北非局势
中东北非问题
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北约打击利比亚、也门内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全世界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一家独大,埃及、沙特、巴林、约旦等国对美国过渡依赖,利用美国提供的支持对抗经济改革的要求。因此,中东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但是,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哈斯所言,埃及的革命成功了,但是革命之前所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但是埃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政府;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显然埃及何时能拥有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目前,利比亚处于内战的边缘,要求国际社会军事干预的呼声很高。日前,阿盟已经同意国际社会设立禁飞区,限制卡扎菲政府的军事行动自由。若禁飞区提议最后得以落实,美欧再次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对中东地区实施军事干涉。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此轮中东变局,引发地区权力平衡变化,美国核心利益受损,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第四篇:浅析中东北非局势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
浅析中东北非局势对我国能源战略的影响
中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出口量的70%,影响力举足轻重。去年我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已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北非和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社会局势动荡,给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我国与中东北非的能源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与苏丹的能源合作堪称典范。我国和苏丹十多年的石油合作,涵盖了从勘探开发、修建炼油厂和加油站、铺设输油管道的诸多领域,帮助苏丹建立了完整的石油产业,提升了石油加工的能力。中苏合作的成绩也成为非洲国家对外合作的范本。目前,我国在非洲的能源合作之路开始逐步延伸,与乍得和尼日尔等国的能源合作也已逐步展开。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从中东和非洲原油进口量占到其中81%。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东和北非国家的动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也门、巴林、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伊朗、科威特以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相继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动荡。同时,今年还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大选之年,大选可能造成的动荡,都对我国在这一地区企业的投资和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苏丹总统巴希尔根据苏丹南北双方2005年达成的《全面和平协议》,今年1月9日在苏丹南部地区举行了公投。公投最终结果显示,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1.17%的选民支持国家统一。南方地区决定将在今年7月9日宣布独立,这或许会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东北非局势的不断动荡以及全球油气供应的相对萎缩,将促使我国调整自身的能源供应结构和战略方式,这也是尝试能源多元化道路的一个契机。
“多元开发、多能并举”,是我国在能源进口方面的必要举措。强化面向全球的能源供应能力建设,推进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政策,扩大石油进口来源,适当减少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的能源关系,改变单一进口源的脆弱性。同时有序发展煤炭资源,稳步发展石油资源并加快发展天然气,积极有序地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渠道提高国内能源的供应能力,减少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
当然,我国依然要坚持“走出去”战略,开展能源外交,从全球视野出发,着力增强能源公司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水平,强化面向全球的供应能力建设,加强境外能源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为获取石油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作者系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工程师)
中亚天然气管道战略通道作用凸显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范存强)4月19日22时24分,中亚天然气管道哈国一号压气站第二台机组成功点火。这标志着全线年输气能力提升至177亿立方米,又上一个台阶。哈国一号站的建成和跨国管道运行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增强了这条战略通道向国内平稳输气的保障能力。4月18日至20日,土—乌—哈—中天然气管道运行协调委员会第四次协调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召开。四国七方共同商定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一季度供输气和维检修计划,以及生产运行安全平稳的保障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与土库曼斯坦供气的生产平衡。
目前,中亚进口天然气通过与中亚管道相连接的西气东输二线,已覆盖我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用户。今年一季度,中亚管道向国内输送天然气31亿立方米,截至4月24日,已安全平稳运行509天,累计转供天然气85亿立方米,为国内天然气市场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随着中亚天然气在国内市场份额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中亚天然气输气计划如何与国内气田生产计划无缝衔接、整体协调,既兼顾上游“照付不议”供气协议的相关要求,也兼顾国内油气田生产能力,更要满足下游市场用气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输气能力和高峰期用气的保障作用,已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作为连接上下各方的“中间方”,在集团公司的“大协调”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整体输气计划的统筹工作,这是运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多方协调,全力推动,建立了适合跨国管道运行管理体制的内外两个协调机制,从组织上确保了中亚管道长期、安全、稳定地向国内输气。在中国石油内部,成立了中亚天然气生产运行协调小组,中国石油内部各相关部门、单位分工合作,建立一套供输气计划工作机制,确定生产计划和分月生产计划。在外部,建立了四国七方协调委员会,并充分发挥这一跨国联合调度工作机制的作用,统一协调供气、输气及下游分输和转供,将中亚生产运行协调小组确定的计划加以落实。四国七方协调委员会成立以来,在保障上海世博会用气、缓解国内冬季天然气供应紧缺以及“两会”期间国内天然气用气高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现输量台阶式攀升,满足国内天然气市场日益高速增长需求,是中亚管道的“硬任务”。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按计划科学组织,快速推进输气能力扩建工程建设。2010年10月中亚管道B线投产一次成功,全线日输气能力达到2050万立方米。按期完成乌国首站两台压缩机组投运,同时协调推动上游气源土库曼斯坦康采恩投用双脱装置,保证供气合格,今年1月,日输气量顺利提至3500万立方米。
2月27日哈国四号压气站投用,日输气能力进一步提升至4450万立方米。此次哈国一号站投产,日管输能力达到5250万立方米,保供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的“软实力”。在管理手段上,全面推进全线数字化管理。目前,管道生产管理系统(A3)已上线投用。下一步,中亚管道将完成全线卫星通信系统建设和SCADA系统建设,实现布哈拉、阿拉木图两个调度控制中心与北京的卫星通信连接,实现站场、RTU阀室远程控制。中亚管道公司还积极强化站场及线路设施管理,组织气质跟踪检测,增补备品备件,完善应急预案等措施,提高冬季运行保障能力,全线巡线准时率和管道保护率100%,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在冬季运行出现的冰堵及运行初期故障多发的不利条件下,组织院校及科研机构,研究和模拟管道生产状态,提早准备,积极应对,采取科学管理手段保证应对可控,各级生产指挥和作业体系倾力投入,确保了去冬今春国内天然气高峰用气需要,实现了稳定和安全生产。
为切实提高运行水平,中亚管道公司邀请国内管道运行专家赴乌哈两国现场,通过考察、培训、交流等方式,对全线生产管理进行会诊和研究,借助“外脑”持续增强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按照中亚管道建设计划,今明两年将建设5座压气站,届时全线8座压气站建成后,这条跨国大动脉年输气能力将达300亿立方米。此外,推动建立四国政府间的安全运行协调机制,也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包括已开工的哈国南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和正在紧锣密鼓筹划的中亚管道C线工程,横亘亚洲腹地的钢铁“气龙”全面建成投产后,国内受益人口将超过4亿人,国家油气战略通道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第五篇:如此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如此中东北非局势
摘要: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本文深入剖析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根源和透过这些局势带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中东 北非 动荡 原因 启示
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一、中东北非国际政局动荡的原因
对于,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发生原因的命题,有人认为西方势力是此次动荡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当局政府所引发的民生矛盾是造成此次动荡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任何事件包括革命性的事件都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革命性事件的主要根源还是归咎其国家的内因。所谓国家中的内因,包括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国内主要矛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资源分配等。因此中东北非一系列的动荡根源在于本土政治经济矛盾激发,而西方势力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起着煽风点火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人民利益受到侵犯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陷入了一切惟经济发展论的误区。笔者认为,此次社会动荡根源虽然在于经济,但并非在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在于人民可支配收入或者人民利益所得降低。
譬如,此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初始国突尼斯在宏观经济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标都无一例外的居非洲前茅。2000年到2010年突尼斯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2009年,突尼斯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率,而同年南非则出现了-1.8% 1 的负增长。[1]如此的经济发展大国,却因为一名失业大学生遭遇到城管暴力执法而采取自焚身亡的事件而使当政者丧失政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尼斯的政局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局面,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腐败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首先,突尼斯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很高,欧洲是其主要的市场。而由于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因此对突尼斯出口和旅游收入受到影响,首当其充的是突尼斯的民众。另外,突尼斯粮食不能自给,大部分靠进口。而突尼斯国内粮食由于天气因素造成产量严重下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升高。其国内的粮食价格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金融危机后的突尼斯却减少对于贫困人口的补贴,加深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窘迫境况。同时,突尼斯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内矛盾,官方统计数字为14%,大学生失业率超过20%。虽然突尼斯政府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由于进度缓慢和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等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最后,也是尤为突出的一个原因,突尼斯当权者腐败风行及市场垄断,导致了突尼斯国内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2010年12月,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大使馆机密电文中将本·阿里的家族称为“准黑手党”,称其是突尼斯“腐败的核心”。这在突尼斯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对本·阿里政权的仇视也更加深重。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突尼斯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因此在突尼斯国内爆发了“茉莉花革命”。
事实上,家族统治、高失业率、贫富差距鸿沟和贪污腐败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普遍存在。正是如此,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给了这部分地区的人民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埃及,利比亚等国家遭遇政治动荡与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二)西方势力的干涉是这些地区局势动荡的外部因素。
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政局的背后都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东政策” 扭曲了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版图,“9·1l” 后美国又在相关国家强力推行“西式民主”,这是引发和加剧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外部因素。
与传统的外部军事打压手段不同,美国近年推出的“大中东计划”更加注重从目标国的内部煽动和激起民众的极端情绪,从而发动非暴力的“软战争”,即所谓的“街头革命”。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意欲推行的民主改造计划,诱导着该 2
地区的民众“认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一些民众在所谓“自由”、“民主”口号的鼓动下走上街头,从而导致了动荡的发生和蔓延。
除此之外,在利比亚已陷入事实上的内战状态的时候,西方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3 月17 日,安理会通过第1973 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3 月19 日,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3 月19 日深夜,以法、英、意等西方国家为主的多国联军正式对利比亚空袭,致使利比亚内战即刻升级为利比亚现政府同外部干预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2]西方国家以民主的口号用暴力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目的并非全世界的民主,而是这些国家的利益。这是新时期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总之,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多方面的推波助澜,助长了这次中东北非地区动荡的气势,使动荡大有蔓延之势。
(三)互联网在此次的动荡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网络战走在革命前面》一文称,“突尼斯是第一个实现由公民、确切地说是网民推翻现政权的阿拉伯国家”,这要得益于于“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全数字化的移动电话网络”。
回看突尼斯、埃及的骚乱,直接导火索都源于网上盛传的有关腐败的视频,它们彻底冲破了民众的忍受底线,也给网民组建网络组织提供了理由。如在埃及,2009 年6 月年轻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的视频播出后,人权活动者在脸谱上创立了“我们都是哈立德·赛义德”网页,在脸谱、优兔和推特上的拥护者多达数十万,并最终成功号召埃及民众于今年1 月25日在解放广场开展示威活动。埃及动荡的强大幕后推手“4.6 青年运动”也是通过互联网成立的,现在脸谱的拥护者达80 万人。在突尼斯,2010 年12 月17 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赖以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这起“暴力执法”事件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网络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骚乱发生后,政府与民众不仅在现实世界展 3
开了激烈争夺,双方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斗争亦全面铺开。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网管部门强化了网管措施,或采用“钓鱼”手法,获取某些网民在脸谱、谷歌和雅虎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删除或修改这些账户,甚至利用账户信息来定位博客作者及其联系人,或采取断网等措施,屏蔽BBC、半岛电视台等网站、切断手机通讯等。但这些管控措施随即遭到还击。1 月2 日,“维基解密”支持者黑客组织“匿名者”通过论坛号召全球激进分子加入,同时对突尼斯总统、外交部等八个政府网站实施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该组织对英国《金融时报》称:“只要有必要,只要突尼斯政府继续采取审查措施,攻击就会持续下去。”[3]埃及等国也屡屡受到该组织的网络攻击威胁。
二、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国家的启示。
(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保障民生,关注民意,维护民利是社会的稳定的根本。
中东北非地区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带来的结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发展中受利,即使受到一点蝇头小利,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当权者糟蹋。这些动荡给了我们国家敲起了一个警钟。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O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贪污腐败事件屡有出现,且已腐蚀至高层;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资源分配不公,例如,“官二代”“富二代”凭借这继承的资源欺压着“穷二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令群众甚为担忧,同时让群众对国家的食品等安检失去信心。凡此种种,均牵涉到社会的矛盾。倘若任由某些政府官员不能为群众谋福利只顾自己中饱私囊;倘若任由富人强势抢夺资源,欺诈穷人;倘若任由人民道德逐渐沦丧于人生命不顾而争夺利益,那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中国的发生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 4
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则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的确,中东北非政局的负面教训应进一步坚定中国各级政府的信念,要时刻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要认清楚西方势力在这一系列事件的阴谋。
西方势力一向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本着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而挑拨、教唆中东北非等国家出现政变和**。有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去强制军事干预,但是他们罔顾出事地区人民的意愿而挑拨离间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准备,防止其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侵略。
(三)注意本国的信息管理。
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运动中,因特网、卫星电视等最新通讯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东变局在告诫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更加敏感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 亿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也同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民众实施政治监督的主要“战场”。网络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充当着社会预警的监测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添加剂。但也为各种虚假言论、不实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民意”在表达中存在的不理性和情绪化倾向,极易引发和扩大社会上的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管理网络成为执政者适应信息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参考文献:
[1] 朴英姬.透视“茉莉花革命”[J].中国报道.2011,(02):72~73 [2] 马振超.北非中东变局透视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 ~126
[3] 唐岚.社交网络—“中东波”的有力“助推器”[J].世界知识.2011,(09):54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