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国际政治经济视角看北非—中东局势
从国际政治经济视角看北非—中东局势
2011年06月06日08:02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林宏宇 李小三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自2010年12月突尼斯国内局势突变至今,突尼斯本郰阿里政权和埃及穆巴拉克政府已被推翻,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也门、巴林、约旦和摩洛哥也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而以利比亚战争为标志,北非―中东局势恶化到极点。从国际政治经济(IPE)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的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
美欧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
“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巩固中东这个地缘战略中心,充分利用反恐战争这个契机,推出了“大中东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中东计划”可与二战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为了控制两极格局下其全球地缘战略重心欧洲,而“大中东计划”则是美国为了维系新世纪其全球地缘重心中东与北非。
同时,地处地中海区域的北非,毗邻欧洲大陆,为欧盟后院同时还是欧盟登陆非洲的前沿,而且北非还是欧洲三大石油来源地之一。为了加强对这个区域的控制,2008年法国代表欧盟率先提出了“地中海联盟”计划,该计划也涵盖了部分中东地区。欧盟《里斯本条约》通过后,“地中海联盟”计划加快了实施进度,这使得美国强烈感受到其全球地缘的重心中东受到了战略挤压。可以说,美欧这种地缘战略诉求矛盾就决定了此次北非中东动荡的不可避免性。
如果说“大中东计划”与“地中海联盟”计划有个地缘交集的话,那就是利比亚。利比亚是中东北非国家中唯一既拒绝美国“大中东计划”(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沙特国王也反对该计划)又反对法国“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国家,卡扎菲曾公开指责“地中海联盟”计划企图破坏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国家团结。因此,美欧在利比亚问题上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突破口,当然,双方又都有各自的如意算盘。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法国及欧盟希望尽快稳定地中海地区,因此,法国企图通过率先军事打击卡扎菲政权并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方式,以获得利比亚局势的主导权并控制该国石油资源,进而强化在北非的传统势力范围,臣服地中海区域中小国家,稳固其在“地中海联盟”计划中的领导权,同时,也尝试为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军事防务一体化做准备。法国新任外交部部长阿兰馈朱佩3月1日在巴黎的就职讲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战略考虑。他宣称法国将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强与新兴国家伙伴关系,把促进非洲发展作为法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朱佩还指出,“法国总统萨科齐提议建立地区性组织“地中海联盟”是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考虑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目前正是重新构建这一地区性组织的时候”。因此,从深层次来看,此次法国急先锋似的打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正是其实施“地中海联盟”计划的既定步骤。
美国方面则是把这次北非—中东动荡视为“中亚颜色革命”在北非—中东的重演,视为实现其“大中东计划”的又一次良机,美国希望能在“地中海联盟”计划完全实施之前,利用此次北非—中东的动荡将其在中东乃至全球的困境进行战略逆转。因此,美国充分利用此次法国军事冒险所露出的破绽,利用北约机制于3月27日接收军事行动主导权,但其实质只是将军事行动指挥权由美军非洲司令部移交欧洲司令部,真正掌控北非—中东局势的仍是美国。美国虽然首提设立“禁飞区”以打击卡扎菲,但现在的形势是保留卡扎菲或卡扎菲代表的势力更符合美国利益,因此,美国国防部部长盖茨3月20日公开表态,反对扩大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包括发动攻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斩首行动”。这样一方面可以用卡扎菲制衡由欧盟扶持的反对派,另一方面可以用利比亚战场乃至整个北非乱局继续消耗法国及欧盟的实力,冲击欧盟特别是法国的地缘依托和政治稳定,使之陷入战略被动。这样,美国就能插手利比亚事务、继而染指北非局势,在掣肘“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同时布局“大中东计划”。换句话说,只要卡扎菲和反对派能相互钳制,而进退两难的欧盟在北非和中东表现得不是十分完美,但美国也表现得不太糟糕,那么,这或许就能让美国实现其在北非和中东的战略利益。
因此,当前卡扎菲政权与反对派之间拉锯战的背后,体现的正是美欧在利比亚的“代理人战争”,是“大中东计划”与“地中海联盟”计划碰撞而产生的火花。
“货币权力”的地缘冲突
在前全球化时代,大国主要依赖自身的综合实力竞争,而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大国间的竞争更需依赖国际金融与货币,大国政治权力与军事权力的首要意义逐渐向大国“货币权力”转移,“货币权力”成为当代国际政治体系权力和世界经济权力的最集中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区域化的演进,世界将逐步形成两大货币区,即具有低碳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欧盟所引领的“地中海联盟”货币区欧元区,具有信息网络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美国所引领的美洲自由贸易货币区美元区。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元本位制”上升为大国矛盾的焦点,“货币权力”之争成为大国竞争的重点,争夺“货币权力”、重构后美元霸权时代的新世界货币体系和新国际金融秩序,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各大国关注的国际政治经济焦点与中心议题。自上世纪末“网络经济”破灭以来,美国依靠其信息技术领先优势而获得的“战略红利”消耗殆尽,而在低碳技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又落后于欧盟,因此,从国际政治视角来看,美国霸权要素将呈现逐渐流失并向欧盟转移的趋势。从长远来看,美元的世界基础货币地位的丧失是大势所趋,国际金融体系权力和货币权力将从美元霸权结构向“多币均势”结构转变。
因此,从国际货币权力来看,意图维持世界货币霸权的美元与争夺世界货币霸权的欧元。由于大中东地区在“石油—美元”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对未来国际金融秩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大国货币权力之争、新世界货币体系和新国际金融秩序重构的进程中,中东(含部分北非)将成为大国“货币权力”零和博弈的地缘交汇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北非—中东动荡可视为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
从目前来看,美国在这场“货币权力”地缘冲突中处于暂时领先的位置。这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利比亚战争既消耗法国及欧盟的实力,又冲击邻近的法国与意大利社会的稳定,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欧盟经济形势。美国以此为背景利用金融手段打压欧元区小国,拉长欧盟金融危机战线,将欧元区小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向欧元,从而达到打压欧元的目的。
其次,北非中东**驱动全球金融资本回流到美国,为美国推行宽松货币政策提供外部金融环境。若未来全球经济及世界通胀形势因北非中东**而继续恶化,那么这将从客观上促进美元货币优势的恢复,美国将成为全球金融资本相对较好的避风港,而美元则成为相对理想的利好货币。一旦这种市场预期形成,则全球金融资本回流到美国本土的速度将加快,而持续疲软的美元将重新走强,“美元本位制”也将获得外部金融资本的支撑。
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美国试图借此次北非—中东之乱,推高国际石油价格,从而延长欧洲经济恢复时间;同时,修复受损的“石油―美元”本位制,进一步巩固美元地位,为继续维持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赢得时间和转机。
此次北非—中东**确实推动了国际石油价格的飙升。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说,如果北非—中东持续动荡,油价很可能会超过2008年每桶148美元的最高点,甚至达到200美元。高油价的再次来临阻碍了全球经济复苏,全球通胀再上新台阶,世界实体产业成本攀高,这使得以实体产业为经济优势与依托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面临严峻挑战。根据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在全球进口石油最多的前10个国家中有一半是亚洲国家,分别是日本、中国、韩国、印度和新加坡。其中,日本进口原油的90%购自中东,新加坡的比例是85%,韩国是82%。目前,亚洲国家因油价走高而导致食品等其他商品涨价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且不同经济体之间消极的互动影响也正在显现。同样,欧洲的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欧洲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非常大,利比亚石油约60%出口至欧洲,北非—中东**造成的欧洲能源供应紧张令其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欧洲经济复苏阻力增大。为此,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近期表示,“欧洲央行对国际石油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上涨无能为力,但必须避免第二轮通胀效应在区内出现”。
然而,美国的这些战略举措并没有根治国内金融黑洞,而美元经过两次“量化宽松”之后俨然更成为众矢之的。因此,要想保住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就必须设法修复受损的“石油—美元”结算制。而在美国看来,当前“石油—美元”结算制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欧盟的“地中海联盟”计划,该计划是欧盟联结中东、欧盟、非洲的战略框架,它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北非和中东的石油,变相地解构了“石油—美元”体系的同时又建构了“石油—欧元”模式,这对美元的老大地位乃至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来说可谓是釜底抽薪式的战略冲击。因此,美国欲从根本上巩固美元地位,就必须完成“大中东计划”来消弭“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影响,而此次北非—中东危机就给美国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一箭双雕之机会,通过操控北非—中东的**,既可推进“大中东计划”,又可打乱“地中海联盟”计划的实施。
第二篇:论中东北非局势
中东北非问题
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北约打击利比亚、也门内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全世界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动荡来源于社会矛盾、经济停滞和政治不满,人们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改善生活环境。然而,政治动荡并非总是带来新的幸福生活,一些国家或地区反而因此进入了政治动荡的恶性循环,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经济困境不会因政治动荡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而加剧。相反,经济结构转型或经济质量提升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东北非国家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在全球化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两国为了获取石油利益,强行划分了中东北非地区的国界线,埋下了日后长期存在的国与国之间、教派与教派之间的纷争,确立了以资源、劳动力出口为主的殖民地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对抗主导了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埃及等一些国家又形成了依赖外国援助的“乞讨经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一家独大,埃及、沙特、巴林、约旦等国对美国过渡依赖,利用美国提供的支持对抗经济改革的要求。因此,中东北非地区苦难的政治史使其畸形的经济结构长时期延续下来。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东北非地区作为全球经济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最先断裂了,并由经济上的困难引发了政治动荡。但是,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协会”主席哈斯所言,埃及的革命成功了,但是革命之前所有问题依然存在,没有一个得到解决。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但是埃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这样一个政府;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显然埃及何时能拥有社会稳定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政治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一些国家的国内政治斗争激化,政府职能弱化,不能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基本保障。突尼斯、埃及政变后,新政府迟迟未能建立,街头政治还在延续,政治势力正在重新分化组合,短期内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政府。以埃及为例,“穆斯林兄弟会”是一个带有深厚伊斯兰色彩的政党,代表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宗教势力,目前临时掌握国家权力的军方是国家权力中的实力派,还有目前正分化组合的数十个世俗政党。这三派力量均在埃及政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派都不可能被排除在政府之外,三股力量的实力基础、权力来源、执政理念和行为模式大不一样。当下,埃及正在军方的主导下制定新宪法,但是任何一部新宪法都必须满足这三股力量的需求。历史上,这三股力量从来没有密切合作过,未来要形成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利比亚、也门的政局更是令人担忧,因为部族势力的存在,长期陷入内政的可能性不可排除,人民将因此而被抛入绝望的深渊。美国的中东问题观察家因此而断言,中东政治动荡仅仅开了个头。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全球的一个火药桶,战火不断,各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中东地区就经历了三次阿以战争、两次伊拉克战争和一次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可谓是战火连绵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极为迫切。近期的政治动荡可能加剧地区局势恶化,让和平可望而不可及。阿以冲突和伊朗问题是中东地区的两大历史性难题,直接关系到中东北非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阿以冲突涉及到中东地区的所有国家,是中东稳定最大的挑战。过去三十多年,阿以之间能够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关于在于埃及、沙特等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签署和平协议,达成了一定的妥协。但是,中东政府同以色列妥协了,中东的人民并不认可,政府和人民之间在以色列问题上有相当大的认识落差。可以想象,在政治动荡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民族情绪会上升,阿以之间的矛盾会突显,阿以和谈将被无限期推迟。与此同时,伊朗的生存环境却获得改善。2003年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地位已经上升。这次动荡中,沙特、巴林等国家的什叶派纷纷走上街头,争取政治地位。一方面,以伊朗为基地的什叶派力量可能加强。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可能拉开同以色列的距离,缓和同伊朗的关系。
外国对中东北非地区的干涉可能加剧,中东人民独立自主的梦想破碎。外国干涉是中东地区经济畸形、政治动荡和战火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排除外国干涉也是阿拉伯复兴的前提之一。但是,长期政治动荡却可能引来更严重的外国干预。目前,利比亚处于内战的边缘,要求国际社会军事干预的呼声很高。日前,阿盟已经同意国际社会设立禁飞区,限制卡扎菲政府的军事行动自由。若禁飞区提议最后得以落实,美欧再次继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对中东地区实施军事干涉。美国干涉和中东地区稳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难解悖论,美国为了获取稳定的石油供给,不断地干预中东政治以维持地区稳定,但是美国的干预却直接导致了地区局势动荡。因为美国对中东事务的长期干预,中东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才把美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9 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再度深度介入中东事务,结果引发了更大的反美浪潮。此轮中东变局,引发地区权力平衡变化,美国核心利益受损,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第三篇:如此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如此中东北非局势
摘要: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本文深入剖析中东北非局势的原因根源和透过这些局势带给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中东 北非 动荡 原因 启示
2010 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这些“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
一、中东北非国际政局动荡的原因
对于,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发生原因的命题,有人认为西方势力是此次动荡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当局政府所引发的民生矛盾是造成此次动荡的主要原因。在笔者看来,任何事件包括革命性的事件都有其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革命性事件的主要根源还是归咎其国家的内因。所谓国家中的内因,包括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国内主要矛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资源分配等。因此中东北非一系列的动荡根源在于本土政治经济矛盾激发,而西方势力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中起着煽风点火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人民利益受到侵犯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有人认为,中东北非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这就陷入了一切惟经济发展论的误区。笔者认为,此次社会动荡根源虽然在于经济,但并非在经济发展水平,而是在于人民可支配收入或者人民利益所得降低。
譬如,此次中东北非政局动荡的初始国突尼斯在宏观经济指标,全球竞争力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标都无一例外的居非洲前茅。2000年到2010年突尼斯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4.5%,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率大幅下滑的2009年,突尼斯仍然保持了3.1%的增长率,而同年南非则出现了-1.8% 1 的负增长。[1]如此的经济发展大国,却因为一名失业大学生遭遇到城管暴力执法而采取自焚身亡的事件而使当政者丧失政权。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尼斯的政局之所以陷入今天的**局面,是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与腐败之风恶性蔓延的结果。首先,突尼斯经济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程度很高,欧洲是其主要的市场。而由于近几年的金融危机,欧洲国家一直没有恢复元气,因此对突尼斯出口和旅游收入受到影响,首当其充的是突尼斯的民众。另外,突尼斯粮食不能自给,大部分靠进口。而突尼斯国内粮食由于天气因素造成产量严重下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升高。其国内的粮食价格高涨,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金融危机后的突尼斯却减少对于贫困人口的补贴,加深了贫困人口的生活窘迫境况。同时,突尼斯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国内矛盾,官方统计数字为14%,大学生失业率超过20%。虽然突尼斯政府对此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但由于进度缓慢和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等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最后,也是尤为突出的一个原因,突尼斯当权者腐败风行及市场垄断,导致了突尼斯国内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2010年12月,维基解密曝光的美国大使馆机密电文中将本·阿里的家族称为“准黑手党”,称其是突尼斯“腐败的核心”。这在突尼斯民众中引起轩然大波,对本·阿里政权的仇视也更加深重。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突尼斯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情感。因此在突尼斯国内爆发了“茉莉花革命”。
事实上,家族统治、高失业率、贫富差距鸿沟和贪污腐败在中东和北非地区普遍存在。正是如此,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给了这部分地区的人民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埃及,利比亚等国家遭遇政治动荡与这些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二)西方势力的干涉是这些地区局势动荡的外部因素。
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政局的背后都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东政策” 扭曲了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版图,“9·1l” 后美国又在相关国家强力推行“西式民主”,这是引发和加剧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外部因素。
与传统的外部军事打压手段不同,美国近年推出的“大中东计划”更加注重从目标国的内部煽动和激起民众的极端情绪,从而发动非暴力的“软战争”,即所谓的“街头革命”。美国在中东北非地区意欲推行的民主改造计划,诱导着该 2
地区的民众“认同”美国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国家原本存在的经济结构失衡、失业率上升和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进一步凸现,一些民众在所谓“自由”、“民主”口号的鼓动下走上街头,从而导致了动荡的发生和蔓延。
除此之外,在利比亚已陷入事实上的内战状态的时候,西方多国部队的加入使利比亚内战变成了利比亚战争。3 月17 日,安理会通过第1973 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3 月19 日,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议如何对利比亚进行军事干预,落实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3 月19 日深夜,以法、英、意等西方国家为主的多国联军正式对利比亚空袭,致使利比亚内战即刻升级为利比亚现政府同外部干预者之间的冲突和对抗。[2]西方国家以民主的口号用暴力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其目的并非全世界的民主,而是这些国家的利益。这是新时期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
总之,西方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多方面的推波助澜,助长了这次中东北非地区动荡的气势,使动荡大有蔓延之势。
(三)互联网在此次的动荡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美国《福布斯》杂志的《网络战走在革命前面》一文称,“突尼斯是第一个实现由公民、确切地说是网民推翻现政权的阿拉伯国家”,这要得益于于“现代化的通讯基础设施、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全数字化的移动电话网络”。
回看突尼斯、埃及的骚乱,直接导火索都源于网上盛传的有关腐败的视频,它们彻底冲破了民众的忍受底线,也给网民组建网络组织提供了理由。如在埃及,2009 年6 月年轻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的视频播出后,人权活动者在脸谱上创立了“我们都是哈立德·赛义德”网页,在脸谱、优兔和推特上的拥护者多达数十万,并最终成功号召埃及民众于今年1 月25日在解放广场开展示威活动。埃及动荡的强大幕后推手“4.6 青年运动”也是通过互联网成立的,现在脸谱的拥护者达80 万人。在突尼斯,2010 年12 月17 日,一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赖以谋生的摊位被取缔后自焚,他全身着火的照片很快传遍互联网,这起“暴力执法”事件彻底点燃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网络成为双方对抗的前沿阵地。骚乱发生后,政府与民众不仅在现实世界展 3
开了激烈争夺,双方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的斗争亦全面铺开。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网管部门强化了网管措施,或采用“钓鱼”手法,获取某些网民在脸谱、谷歌和雅虎的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删除或修改这些账户,甚至利用账户信息来定位博客作者及其联系人,或采取断网等措施,屏蔽BBC、半岛电视台等网站、切断手机通讯等。但这些管控措施随即遭到还击。1 月2 日,“维基解密”支持者黑客组织“匿名者”通过论坛号召全球激进分子加入,同时对突尼斯总统、外交部等八个政府网站实施了“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该组织对英国《金融时报》称:“只要有必要,只要突尼斯政府继续采取审查措施,攻击就会持续下去。”[3]埃及等国也屡屡受到该组织的网络攻击威胁。
二、中东北非局势带给我们国家的启示。
(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保障民生,关注民意,维护民利是社会的稳定的根本。
中东北非地区经济虽然不断发展,但是带来的结果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分化差距不断拉大的局面。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从发展中受利,即使受到一点蝇头小利,但社会的公平正义给当权者糟蹋。这些动荡给了我们国家敲起了一个警钟。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O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国家贪污腐败事件屡有出现,且已腐蚀至高层;贫富分化愈演愈烈,资源分配不公,例如,“官二代”“富二代”凭借这继承的资源欺压着“穷二代”;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令群众甚为担忧,同时让群众对国家的食品等安检失去信心。凡此种种,均牵涉到社会的矛盾。倘若任由某些政府官员不能为群众谋福利只顾自己中饱私囊;倘若任由富人强势抢夺资源,欺诈穷人;倘若任由人民道德逐渐沦丧于人生命不顾而争夺利益,那么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在中国的发生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 4
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则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 的确,中东北非政局的负面教训应进一步坚定中国各级政府的信念,要时刻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作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二)要认清楚西方势力在这一系列事件的阴谋。
西方势力一向奉行现实主义“强者逻辑”,本着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而挑拨、教唆中东北非等国家出现政变和**。有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去强制军事干预,但是他们罔顾出事地区人民的意愿而挑拨离间该地区的人民,造成大量人民流离失所。从这次阿拉伯世界的局势来看,西方以“人道主义”名义进行的干涉,反而制造了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准备,防止其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的侵略。
(三)注意本国的信息管理。
在突尼斯和埃及的运动中,因特网、卫星电视等最新通讯手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中东变局在告诫全球各国政府,信息化时代的政治更加敏感复杂。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 亿人。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也同样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一方面,网络成为一个成本最低、速度最快、最为直接的民情官意的互动站。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是民众实施政治监督的主要“战场”。网络舆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广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充当着社会预警的监测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添加剂。但也为各种虚假言论、不实言论、恶意言论提供了温床,给政府权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些“网络民意”在表达中存在的不理性和情绪化倾向,极易引发和扩大社会上的群体性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管理网络成为执政者适应信息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和新挑战。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稳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还有很多东西要做。
参考文献:
[1] 朴英姬.透视“茉莉花革命”[J].中国报道.2011,(02):72~73 [2] 马振超.北非中东变局透视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3 ~126
[3] 唐岚.社交网络—“中东波”的有力“助推器”[J].世界知识.2011,(09):54 ~56
第四篇: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阿拉伯之春
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阿拉伯之春
摘要: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也接近内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动荡,中东北非地区进入了三十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动荡的原因纷繁复杂,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宗教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盘综错节,使得社会问题一旦爆发就难以停住,政治动荡就拉开了序幕……
关键词:中东北非;动荡局势;根源;大中东计划;影响;启示
正文:
1.局势概况:自去年底以来,源自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产生了连锁效应,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约旦、巴林、沙特,甚至于整个中东地区和阿拉伯世界,都笼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抗议情绪下,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也都在忧虑会不会成为多米诺骨牌的可怕前景。同时,面对中东剧变,国际社会也反应不一,有的国家比如法国就急于作出了承认利比亚反对派的决定,更多的国家立场摇摆,犹豫不决,就连相关大国国内各方甚至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态度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结构,众说纷纭,难有定论。阿拉伯世界将走向何方,整个世界都在忧虑。
2.**原因:有人认为, 中东北非相关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给力 ,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若单从经济增长 的角度看, 发生骚乱的国家表现并不差。近些年, 埃及是中东经济发展最稳定的国家之一, 其GDP 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5%之间, 即使在2007 年到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 埃及的GDP 增长率仍然超过7%。2010 年埃及GDP 增长5.3%, 在全世界排名第49 位。在这些动荡的国家中, 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约旦, 但其GDP 增长率也达到3.4%, 高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由此可见, 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显然不在经济增长的层面, 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下层百姓。相关国家GDP 增长率、国际社会竞争力排名等等指标, 看起来不错, 却没有令民众受益。在这些国家, 一方面, GDP 不断增长致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而另一方面,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富人拥有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穷人却越来越穷。近年来, 中东一些国家的民众更是承受着高失业率、高物价、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 民生每况愈下。中东北非动荡国家, 大都是强力人物长期统治, 专制和腐败盛行, 民怨沸腾。中东北非很多国家实行威权政治模式。由于该地区民族和教派关系复杂, 传统部族影响很大。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争夺势力范围, 在中东北非积极扶植亲美或亲苏的领导人上台, 实行强人统治。同时, 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又与以色列处于长期战争和敌对状态。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促使中东北非很多国家盛行强人和军人统治。强人统治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终身任职, 一个政党长期专制, 在位总统长期执政。到这次政治风暴为突尼斯总统本里
执政23 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执政30 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2 年。强人政治和事实上的终身任职, 最终导致领导人大权独揽、腐败盛行。突尼斯、埃及等国长期实行专制统治,上层精英大都出身豪门, 官僚习气严重, 统治者家族和各级官员生活奢侈, 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下层民众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长期被压制,最终导致矛盾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局势持续剧烈动荡的背景、原因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不可否认,这些国家局势动荡的出现,与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有直接影响,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十多年来美国在该地区竭力推行的“民主改造伊斯兰世界”的措施与行动,是导致部分国家局势剧变的诱因与关键。美国的大中东计划是在2001年,由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任期内提出的。由于中东极为重要的地缘战略位臵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一直将中东战略与其全球战略密切相关。为完成这一设想,美国精心策划对中东、北非当地一些所谓“人权”、“民主”和“非暴力”的人士与组织进行培养,煽动和激发当地青年与部分对社会不满人员的极端情绪,进而促成社会的动荡,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实现美国改造并全面控制伊斯兰世界的全球性主导战略。
3.**影响:目前, 中东北非规模大、范围广的乱局尚未尘埃落定,虽然有的国家局势仍具不确定性, 但动荡带来的影响已经
显现。毫无疑问,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 对该地区相关国家 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冲击最大。从短期情况看, 相关国家社会秩序一度混乱, 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埃及、也门、约旦、巴林、突尼斯、利
比亚等国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总起来说, 中东北非地区政治生态复杂, 民生民权问题、民族宗教矛盾等纠结在一起, 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关国家变革的后续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过程中。中东北非国家的动荡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也很复杂。一方面, 中东北非局势变化对美国有有利的因素, 相关国家特别是埃及的变革将美鼓励进民改造中东的战略, 美国希望以埃及的民主改革为样板, 进一步扩大美国价值观在中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 中东北非变局也使美国外交面临一系列的挑战。美埃关系存在变数,美国与中东其他国家的关系面临微妙变化,这必然意味着美国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再次分配到中东, 从而减缓和牵制美国在其他地区包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和进程。中东北非的动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 但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东是全球恐怖主义活跃的地区, 中东动荡使恐怖势力增加了活动空间, 有可能使恐怖势力借机壮大, 从而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 增加全世界安全稳定的压力。中东又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地, 如果中东产油国局势动荡蔓延, 原油价格将会持续上涨,中国对中东北非国家一直奉行不干涉内政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作为其动荡局势的旁观者, 中国总体
上不存在外交领域的风险, 中东地区的政权更迭不会带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震荡。但中东北非动荡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
4.**启示:启示有三点 ①政改时机瞬间即逝
没有政改,就有革命。政改时机瞬间即逝。一但发生了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就丧失了政改时机。穆巴拉克、卡扎菲想在民主运动发生后政改,晚了。北非中东发生民主运动的国家,政府想政改,都晚了。民众不会给掌权者政改机会。民众要求的是掌权者下台,推翻旧政权。即,革命。民众被迫革命,便绝不满足于政改。
②普世权利大于国家利益
人人有权利,国家才强大。专制不但危害国内民众,还摧毁国际安全秩序。普世权利普及是人类共同体生存安全根本保障。当贫困遭遇失业又遭遇通货膨胀, 民生每况愈下, 人民对政府绝望, 对立情绪一遇火花,就会爆发, 形成“政治风暴”。③社会管理要充分重视信息的作用
所谓的“阿拉伯之春” 系指自2010年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媒体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
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此次动荡局势的形成与信息的无控制传播有很大关系。社会稳定有赖于有效的社会管理, 而中东北非乱局证明, 社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的重要作用。由于“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的效应, 信息化往往会更快地传递放大负面事件。因此, 我们得到启示,中国必须重视同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 要保证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占主导地位, 谨防社会的负面信息被西方刻意无限放大。参考文献:
【1】张爱军.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与影响 【2】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
组员:张丹丹 刘燕玲 王雅丽 张炬 官志扬
第五篇:中东北非局势,我们应该怎样做
中东北非局势,我们应该怎样做
中东和北非位于阿拉伯海、地中海、黑海、红海和里海五海之间。自2010 年下半年,中东和北非发生了一系列的**,主要有: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总统本阿里下台出走;埃及社会动荡,总统穆巴拉克辞职避难;利比亚剧变,卡扎菲“上校”逃离,后又决心“反攻”。
对于东亚与北非乱局的原因,从总体上看总体看这种群体剧变是复杂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说主要是“三大危机”引起的。
第一,经济基础危机,民生生怨。近10多年**国家经济发展滞后,就业率逐年下降,民生生怨,难以调和,必然生变。
第二,上层建筑危机,矛盾激化。总体说,是这些国家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事情与关系没有处理好。各种矛盾几乎同时尖锐,尤其是本阿里、穆巴拉克、卡扎菲在位时间长,留下许多纷争和问题。
第三,外部环境危机。经济全球化的空前发展,实质是“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不公平的国际秩序下明显处于劣势。在西方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这些国家相继**。
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中东与北非乱局,是苏联、东欧剧变后的又一次影响全球的多国群体剧变,是西方“颜色革命”又一成果,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两次剧变都有外部势力插手,内外结合,发生内乱或内战,导致长期执政的领导人被赶下台。同时两次巨变又有诸多不同。苏东剧变,是在冷战中受西方排斥的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动荡是在金融危机中,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权力更迭。
其次,中东与北非巨变使得中东局势雪上加霜,非洲的局势面临考验,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相关国家百姓深受动荡之苦。北非突埃利三国,是非洲举足轻重的国家,近30年相对稳定,现在从稳到乱,对整个非洲乃至世界和平、合作、发展均是严峻考验。
最后,中东与北非巨变使得中国在相关国家的企业遭到严重冲击,损失巨大;数万海外公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撤回,影响了中国的开放事业。同时某些想把中国的民生推倒重来的势力鼓动新的“街头政治”,妄图把“颜色革命”引向中国。而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出色的完成了利比亚撤侨任务,稳定局势,又一次验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熟的执政能力。
面对中东与北非局势的变动,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呢?“三思三创”活动的开展对我们又有怎么样的影响呢?
“三思三创”活动的核心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目标是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目的是引导广大干部深入思考推进科学发展的宁波之路,积极思量在全国乃至国际发展坐标中的宁波之位,认真思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宁波之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宁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创业创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照标杆找差距,振奋精神干事业,改进作风破难题,在落实“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中作表率、创一流。目标是达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思维理念、一流的意志品质、一流的工作水平、一流的发展质量。
我们大学生应该理性、全面、辩证的看问题。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否仍将持续,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是否将成为美国考虑的下一目标,还有待密切关注。但不久前我国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煽动国内居民非法聚集,妄图引发“街头政治”,不能不说是个别人企图把乱局引向中国的一种尝试,对此我们应十分清醒、高度警惕。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西方列强总想把地大物博的中国置于他们的掌控之中,一个自主、强大的中国永远是历朝历代各族人民的企盼。经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正朝着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奋进,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