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什么地方?
2017年大学生就业选择了什么地方?
原标题:大学生就业都去了什么地方?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大概在114万人左右,而今年预计毕业生近800万人,短短十几年,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且随着产业升级逐渐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分布情况也有较大的转变。
从区域分布整体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尤其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为主,大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5%,但是近年来,由于政策鼓励、西部就业压力相对较小等原因,加上东部地区部分加工制造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带来中西部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很多高技术人才,中西部欠发达的地区就业比例有明显的上升,尤其是中原区域,上升幅度最大。
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最大且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呈下降趋势,其中,2015届毕业生,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超过60%。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劳动力需求,这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第三产业中,医疗、社会服务、护理业等的就业比例上升非常快,这也体现了我国居民近年来对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增加,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专注大学生就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万企千校平台调查,在半年内离职的比例较高,在35%左右。这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不稳定性,对首份工作的选择不够谨慎,对于职业生涯/ 2
的规划不够完善,甚至缺少规划。
另外,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涌现一部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同学在毕业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仍然处于未就业状态,有的在不断的找工作,但是却不断的碰壁,有的因为挑工作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有的在准备继续求学,有的准备公务员考试,甚至是有的想休息一段时间好好调整自己再选择就业,这部分群体在近年来人数有明显的的增长,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和帮助,积极疏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2
第二篇:是什么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据了解,现在还未就业的毕业生竟有一半毕业于热门专业,那么——
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社会阅历不成熟等各种原因,从毕业生离校到现在已近一个月,还有不少毕业生为了找一份工作,奔忙于各个招聘会。为了了解未就业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我们在杭州市人才市场近日举办的一次未就业毕业生招聘会上展开一项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0份。
未就业毕业生心态趋于平和
大城市因为就业机会多、就业条件好吸引了毕业生的眼球,而对于杭州以外的地区和一般县市,不少毕业生还是有排斥心理。调查中,有18.3%的毕业生不愿意去浙江杭州以外的地方工作,35%的毕业生不愿意去县市等小地方工作。毕业生挑中杭州等大城市均是看中了在这些地方工作的大环境和发展前景。
民营企业支撑起浙江经济的一大片天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的民营企业也成了毕业生求职时选中的目标,调查中,73.3%的毕业生愿意去小型民营企业工作。但是,还有26.7%的毕业生排斥这类企业,企业制度不规范、信用不好成了他们排斥的主要原因。对于薪水,大部分毕业生都持比较平和的心态。调查中,60%的毕业生月薪期待值在1000~2000元,20%的毕业生月薪期待值在2000~3000元,超过3000元的只占18.3%。调查显示,随着找工作时间的增长,月薪期待值有降低的趋势。毕业于南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位男生,曾经因为工资低,拒绝了一家给他1500元月薪的单位。经历了几次找工作无果之后,他所期待的月薪也就是他当初拒绝的那个水平。
对于普遍要求工作经验的招聘单位,毕业生也有话要说。“希望用人单位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岗位,给应届毕业生一个就业机会”,“不要要求工作经验,多给应届生提供一些培训机会”,“招聘单位不要过分注重学历和成绩,应该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些成为应届毕业生呼吁最多的内容。
是什么阻碍了他们就业
其实有很多未就业毕业生不是找不到工作。在调查中,只有10%的人至今没有单位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其余90%均曾有过中意他们的单位。
是什么让他们主动使自己失业呢?原因很多色,其中,认为那些工作不适合自己成为最主要的原因,占31.5%。一位印刷专业的女生被一家销售办公用品的公司招去做营销,但一段时间后,她觉得与自己的兴趣、专业相差甚远,就主动放弃了这个职业,现在,她正在找一份更加适合自己的印刷设计工作。此外,工资低、地理位置不好、发展空间小、单位氛围差也是毕业生放弃已经到手的工作的原因。
对于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求职失败不是可怕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能总结失败原因,以在再次求职时扬长避短。在调查中,有70%的毕业生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很多毕业生都看到了自身不足,工作能力欠缺、学历不足等自身原因在他们总结的失败因素中占38.3%。一位艺术设计的毕业生很坦率地告诉记者,很多广告、设计公司都要求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但他是属于说的比做的多的那一种,他的“眼高手低”让他在找工作中频频受挫。同时,没有工作经验也是毕业生找工作最大的阻碍,占38.3%。一位学生物技术的毕业生曾经去应聘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因为没有工作经验,递上去的简历被招聘人员瞟了一眼之后,又很快被还回来。另外,不善于交流、不够自信、准备不充分也在阻碍毕业生的就业路,分别占3.3%、8.3%、6.7%。
找工作,你准备充分了吗?
由于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要求工作经验,大学生们也早早地开始准备了。在我们所调查的未就业毕业生中,有70%的毕业生在读大学时就参加过实习,而且有很多毕业生参加过两次以上实习。有65%的毕业生参加过学校里的各种社团活动或具备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一位王姓同学说,实习兼职是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惟一途径。所以他在大学时期对实习兼职十分热衷。平时,学习紧张的时候只能小打小闹。一到寒暑假,他总是奔走于各种兼职招聘会,不放过任何实习机会,为自己将来的工作积累经验。
恰当地包装自己已经成为找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3.4 %的毕业生找工作的花费在500元以下,23.3%在500~1000元之间,11.7%在1000~3000元之间,3000元以上的只有1人。在这笔费用当中,交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500元以下的这部分受调查毕业生中,交通费用在总开支中的比例一般在60%左右。置装、简历费用在毕业生的总开支中占的比例却很小,在调查中只有花费在3000元以上的一个毕业生考虑过服装问题,其余受调查对象均对服装抱无所谓态度;同时,简历也被很多毕业生忽视,甚至有两个男生号称“靠一支笔打天下”,从来没有制作过简历,只是带着一支笔在招聘会上填一张应聘人员登记表了事。
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已经成为求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中,80%的毕业生有通过网络找工作的经历。传统的招聘会形式也颇受毕业生的青睐,有95%的毕业生曾经在招聘会上找工作。此外,分别只有43.3%和26.7%的毕业生曾经通过传统媒体和熟人介绍找工作。
未就业毕业生一半毕业于热门专业
在接受调查的90名未就业毕业生中,拥有大专学历的占40%,58.3%的人拥有本科学历,仅有1人是研究生毕业。
这些毕业生大多已经多次找过工作了。调查显示,有13.3%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次数在10次以上,有45%的毕业生找工作的次数在4次到10次之间,3次及以下的占41.7%。调查结果显示,未就业毕业生并不一定就是专业冷门。在我们所调查的未就业毕业生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25%,设计、英语、信息工程等热门专业的大学生加起来占调查总数的27%。毕业于西北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一位男生说,原本以为计算机这个热门专业会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没想到自己的求职之路还是一波三折。单位工资低、没有发展空间、自身缺少工作经验等是他求职路上的拦路虎,令他苦恼不已。此外,热门专业的一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也让招聘单位退避三舍。比如一位学设计的学生,曾经被不少单位看中,但他对这些单位的条件均不满意,以致至今未找到可心的工作,这在男生中尤其明显。
在招聘现场,有很多外省毕业大学生的身影。调查结果显示,杭州以外的毕业生占调查总数的66.7%。而且在这些外省毕业生中不乏从陕西等西部地区赶来参加招聘会的。很多外地大学生表示,大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而且待遇也相对不错。一位从安徽赶过来的大学生甚至表示,如果在杭州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她还会去上海试试。和本地毕业生相比,这些外地大学生对工作并不挑剔。
话题来源:湖州人事人才网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之路
大学生如何选择就业之路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热点问题,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前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研究生求职无门跳楼、广州暨南大学研究生扫大街、北大的学生卖猪肉和糖葫芦以及一些大学生因找工作压力大而自杀等现象, 既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更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的心态。
那么, 现今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如何,大学应届毕业生又是如何选择就业之路的。为此,我们以南京晓庄学院近200名文秘专业毕业生和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较为全面的了解社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对初、中、高级文秘人员的技能要求, 以及文秘从业人员的薪金情况和文秘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研情况如下:
一、文秘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状况
(一)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
根据法国职业研究中心统计,全世界目前有1600 余种职业,秘书排在第六位。据北京市2009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岗位需求数排在第三位,岗位与应聘的人数比是1 :6。由此可见, 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文秘仍将是个热门职业, 社会需求量大。实际调查的情况也是如此, 大多数公司认为文秘人员是经理主管们的左膀右臂,是公司青睐的复合性人才,中小型公司需要文秘人员3-7人不等,大型单位需要的文秘人员会更多, 层次也会不一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秘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发生很大变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减,而外资企业、民办企业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在逐步递增。大型单位分工较细, 文秘人员的需求量大,多以行政秘书工作为主,有专职文员、专职档案员、专职干事、专职机要员等, 职责比较单一;中小型单位的文秘人员需求量小, 一般出任文秘人员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秘书”, 也称为“办公室文员”, 身兼多职。虽然中小型单位对文秘人员需求量,但中小型单位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所以中小型单位的综合文秘人员的需求量总的来说是增长的。而且在经济、法律、医务方面也需要增加文秘人员来协助管理工作。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从事秘书职业的人员女性居多,所占比例是79.9%,男性占20.1%。从调查情况来看,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秘书职业也已成为一个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愈加明显的职业领域。
(二)用人单位对文秘人员的技能要求
我们对具有代表性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关于“文秘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文秘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文秘人员应掌握的技能”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好的文秘人员最好具备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合作能力;懂得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背景、办公室事务管理知识、应变能力、商务知识、法律知识。此次调查中,认为文秘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凭,形象气质好,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文笔好,语言表达能力强,能熟练使用电脑及各种办公设备。同时各单位还希望文秘人员具备业务背景,如生产部秘书职位要求化工或理工科背景;涉外秘书职位要求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或高级口译证书优先;公关部门秘书职位要求具备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等。有些单位注重“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使用和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毕业生所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尚存差距, 有的差距还不小。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文秘人员的关键能力应更全面,从业能力应更细致,关键能力和从业能力所共同表现出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更强。文秘专业的从业能力可分为“ 从业基础能力”、“ 从业业务能力” 和“ 从业相关能力”三部分。“ 从业基础能力” 主要包括:“ 执行能力”、“ 公关礼仪”、“ 时间管理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和“使用和维护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等。从业业务能力主要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 会议组织”、“ 办
公室日常事务管理”、“ 协调工作”、“ 文件档案管理”、“ 接待工作” 和“ 信息工作” 等能力。“从业相关能力”主要包括:“法律与法规”、“ 商务知识”、“ 速记速录”、“ 英语应用”、“ 财务管理” 等能力。
(三)从业文秘人员的薪金状况
文秘人员是一种社会从属性、服务性职业。其主要内容就是指文秘人员的工作本身不能脱离它所服务的领导或单位而独立存在,领导及单位工作涉及到哪里,它的工作范围就延伸到哪里。从属性、服务性、辅助性就是对文秘人员工作性质的最好概括。繁、杂、忙、累四个字就是对文秘人员工作特点的最适当形容。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文秘人员的工作是辛苦的, 每天都是些平凡、琐碎、细微的事务性工作, 不止是打印文件, 整理资料。将近20% 的文秘人员成为管理助手,从事文字档案管理、行政后勤管理、协助经营管理、组织协调公司会务、公关与政府关系和公务差旅等。许多临时性工作随经理主管们的日程安排变化而变化,经常加班没有规律,需要不断熟悉掌握公司各部门业务, 收集、处理各种信息。还要在复杂而且繁琐, 看似一些枯燥乏味、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之间, 处理协调上下级和各部门关系, 做到万无一失。在很多情况下,文秘人员的工作是事无巨细的,那文秘人员的薪金情况又如何,是否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文秘人员的月薪情况如下:月薪在500-1000元以下文秘占32.1%;1000-3000 的文秘占45.2%;3000-5000元的文秘占9.3%;5000-8000元的文秘占
6.3%;8000-10000元的文秘占2.8%;10000元以上的文秘占2.2%。7 0 % 以上的文秘人员月薪在3000以内,大部分文秘人员对薪金现状表示比较满意,有的文秘人员甚至还打算向高层次拼博,成为高级秘书,获取更高的薪金。
(四)文秘人员的职业发展前景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从事秘书工作年限,3个月以下的占13.5%,1年以下的占19.3%,1-3年占34.6%,3-5年的占16.3%,5-10年的占8.6%,10年以上的占7.6%。随着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改革的深化,从业文秘人员在一个单位的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升迁或转职机会多,一般在3-5年后会得到晋级的机会。据调查显示,文秘工作中有将近20% 的内容是协助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的。和高高在上的老总比较,文秘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了解来自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和一般的部门主管比较, 和管理层天时地利的接近优势,使得文秘人员又具备对公司整体战略部署更全面的了解和体会。从这点上看,单位高层在决策过程中,多会听取高级文秘人员参考意见。另外长期在领导身边,可以学习领导的思考与处理方法。有的被调查者认为和领导一起出去应酬,可以扩大交际圈, 积累人脉资源。
行政主管是文秘人员未来的主要职业发展方向。文秘人员因工作接触到单位业务的各个方面,在职业转换,特别是单位内部换岗晋升具有很好的优势,换岗晋升的可能依次是行政主管、经理助理、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经理、秘书(初级、中级、高级)、市场部主管、公关部主管、财务管理人员。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秘专业毕业生不要觉得做文秘人员很困惑,发展空间狭小,只要努力学习充电或深造,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自然会得到晋升的机会。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文秘专业毕业生应该不仅具有胜任工作的能力, 而且应该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秘书职业所需要的是通才+ 管理人才+ 创新意识。秘书是一个富于挑战的职业,必须努力攀爬,才能到达目标。作为文秘人员, 要想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就必须放弃保守被动的心理, 而应积极进取, 迎接一切挑战。
文秘人员社会需求量很大,大多数文秘人员在从事文秘工作3-5年后会转换岗位或得到晋升,但并不表示文秘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做到五六十岁退休的女秘书大有人在,比尔盖茨的秘书就是一位很老练成熟的秘书,可以把比尔盖茨的日程安排设计到分和秒。在西方国家很多年长资深的秘书他们会更加受青睐,因为她/他们的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都造成了她/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游刃有余。这也是高级秘书和初级文员的区别,也是文秘职
业纵向发展的方向。
文秘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人事、财务、专业业务的机会比较广泛, 对各方面技能要求很高,只有具备较强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协调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富有经验的文秘人员才是在社会急需的复合性人才。因此,我们南京晓庄学院文秘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接电话、发传真、收发信件等服务型为主的初级文员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努力成为一位可以用英文写一般信函、起草报告及准备会议的中等秘书和能起草重要的合同文本、懂法律、税务知识,协助领导参谋决策,有协调管理能力的高级秘书。社会对文秘人员的需求情况决定了文秘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也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职业。
二、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途径与方法
(1)端正择业心态,确定合适的择业角色。属于文科类的文秘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如理工科学生“走俏”,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和焦虑心理,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信心,片面夸大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忽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的特长;有些学生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认为从事社会地位高、体面、白领类型的工作,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勇于下基层和支援西部开发还是少数;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求安心理,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机关单位、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己把就业渠道堵死了,对于自主创业避而远之;少部分学生出现怕吃苦心理,一味追求舒适、清闲的工作,不敢直面竞争;部分学生出现求近心理,排除个别由于家庭困难需要照顾外,部分学生偏好选择地点离家近的单位,继续认为可以享受父母的照顾,尽管所选的单位有可能不能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还有出现从众心理,盲目跟风,哪些岗位热门就拼命往里挤,忽略了这些单位是否适合其个人发展等客观因素;另外,一些长期生活在父母“温室”的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认为父母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所以不主动出击,只靠父母四处托关系被动的接受安排,从而丧失可能的就业机会。文科生要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正视存在的心理误区,积极进行自我调试,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2)发挥文科专业优势,把握市场的需求,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发挥本专业的优势,例如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等等,守住对文秘专业对口优势阵地,同时提高综合素质,主动出击,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空间”,开拓其他就业领域。文秘专业毕业生可以发挥优势,主动寻找与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符的方向就业。同时,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市场意识,改善知识结构,利用课余时间多修一些其他类专业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架构,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掌握一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突破文秘职业的就业瓶颈,拓宽就业空间。
(3)发挥特长,打造个人品牌策略。在发挥文秘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努力培养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能力”,树立个人品牌意识,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例如书法、写作、歌唱、摄影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等,用差异化特征为自己在应聘时赢得更多筹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个人特色取胜。对于尚未面临就业的在校生,更应该尽早树立个人品牌意识,针对自己今后打算进入发展的职业领域,培养该领域所需的相应专业特长和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打破传统思维,淡化专业概念,开拓就业领域。文秘类毕业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助理、政府公务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岗位上,要逐步淡化专业概念,挖掘自身的潜力,可以涉足其他文科类毕业生的“领地”。例如,对教师、培训师方面有兴趣并且在校期间就有意识的参与社会实践,考取相关证书,就业渠道自然就会得到拓宽。还有些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商业意识和家庭、社会等环境的优势,自主创业,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8文秘转本1 梅晶 ***)
第四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破解的路径选择
朱洪斌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地方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其特殊性,必须认清地方院校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把握问题的根源。文章提出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就业素质和拓宽就业渠道等三个方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地方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方院校对策
近年来,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这和地方政府扶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不多,制度不全,渠道不宽有关。地方院校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对薄弱,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尚不协调,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地方院校就业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就业指导仍处在初级水平。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与当下的社会形势还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市场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破解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瓶颈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院校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找准突破口。
一、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建立健全就业制度。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与毕业生就业相适应的人事、用工、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如落实企业自主用人规定,废除地方保护的就业政策。建立能发挥劳动力价格市场调节,保证公平竞聘工作的长效机制,解决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户口、档案、人事关系、职称评审、劳动保障等瓶颈问题,按照新《劳动法》规定,规范单位用人制度,监督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住房公积金,办理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高校毕业生得以合理流动和配置。根据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向用人单位发放就业补贴券,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补贴制度和就业难学生导师制度,推进大学生就业。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应依据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做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经济杠杆等手段引导和调控,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保持人才供需、结构、配置总体平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中小型民营企业,提升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贡献,实现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两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就业为先”的理念,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环境,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毕业生流向调配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公司企业 1
要加强与地方院校合作,实施定向培养,通过政府补贴、减免学费、提供贷款、设立冠名奖学金等形式,培养毕业即用的优秀大学生,实现校地共赢。
3.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大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家及地方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关系就业工作成效。高校要借助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移动通讯等载体,畅通政策信息流通渠道,让大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个人努力方向,为就业做好准备。高校要提高搜集、分析和预测信息的能力,把真实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其确定求职方向和目标。高校应主动把毕业生信息向社会发布,让用人单位提前了解学校人才资源。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核实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信息真实性,确保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体实现双向选择。
4.完善见习实习制度。见习实习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地方院校大学生见习实习的制度还不健全。绝大多数地方院校见习实习时间偏短,学生对岗位认知不清楚;院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采取放羊式管理,过程管理松懈,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高校对大学生见习实习的考评也不够科学,大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当数量的见习实习基地,以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基地建好后,校企要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学校既要尊重企业的需求,根据工作类别和岗位设置,推荐合适的大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保护好企业选人用人的积极性。学校又要考虑大学生学业与见习实习的关系,实行灵活的见习实习制度,帮助大学生合理选择见习实习岗位,让学生专业学习和锻炼能力两不误。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观,与企业协调好大学生在见习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问题,并尽可能地提供必要的培训,让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长才干。高校要尝试建立大学生危机教育制度、见习实习述职制度、技能展示制度、优秀见习生实习生评选制度等,引导大学生提高对见习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大学生将见习实习作为检验专业学习和培养实践能力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5.规范地方人才市场。地方人才市场缺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地方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尚未成形,人才市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地位还未确立,人才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的作用也未真正发挥,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实行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推动人才市场健康发展。要消除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和行业等方面的限制,引导公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动进入市场挑选人才,激发人才市场的活力。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大力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要把职业中介机构纳入人才市场建设体系,加强监管,整合资源,发挥积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就业素质,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强化就业择业教育。当下,大学生薪资期望高,怕吃苦,优先考虑物质生活条件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需要。高校就业工作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直接管理者,要
通过网络调查、发放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市场需求定位,并向广大学生公布。大学生也要主动融入社会,走进工厂企业,了解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及时调整在校期间的目标定位,为就业做准备。高校应适时举办就业讲座、报告会,广泛开展就业择业观教育,指导大学生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直面就业难问题。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根据办学定位,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本着有利于学生素质提升的原则设置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才培养水平的跃升。高校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对社会影响大,特色明显的学科予以重点建设。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应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大力引进“双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突出面向基层的实践技能培训,形成独有的人才培养特色。
3.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主导,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载体为辅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教学队伍,因材施教,帮助大学生谋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好以后的职业。要组织专家学者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加以疏导,研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途径,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放下思想包袱,大胆走进社会,锻炼才干。
三、拓宽就业渠道,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路径。政府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如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拿出一定的名额用于选拔录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或在选拔考试中给予加分甚至免笔试等;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对有基层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倾斜,给予一定的加分。通过类似机制的建立,把大学生就业大军逐渐引向基层。2.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特别是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为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服务、任职、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健全了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如继续深入实施 “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等。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面向农村就业的引导,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立足校情,制定工作方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高校负责就业的部门和工作
人员也要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工作,通过国情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村官校友联谊会等形式向大学生阐明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方针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和了解,逐渐树立起投身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
3.引导大学生面向西部就业。国家自2003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1]。这项计划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工作,引导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青年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更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截止2010年,全国已有近6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2]。在服务期满的志愿者中,逾20000名大学生有意向或选择留在服务地继续工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七年来的实践证明,西部计划已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的一面旗帜。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新高潮。各高校借助横幅、海报、校园媒介和互联网宣传西部计划,利用政策咨询会传达中央、省的新政策,让大学生更多的大学生了解西部计划。各高校深入挖掘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先进典型,召开座谈会,组成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团作报告,并将先进事迹制作成宣传展板展出等,再现志愿者服务西部的先进事迹,让在校大学生感受服务西部的光荣使命,着力营造良好氛围,感召大学生踊跃投身西部计划,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4.引导大学生投身军营。近年来,随着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高学历兵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军队和地方双方对征兵政策也相继作了调整。2001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了修订后的《征兵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全日制高校大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2003年起,军队试行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试点时间持续5年。2005年10月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宣布全面开展征集在校大学生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9年以来,军地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8项大学毕业生入伍优惠政策,包括自2009年起,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每人可获得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最高可达24000多元;服役后表现优秀,可以直接提拔为军官、选定士官;退役后可优先录取到基层公检法定向岗位等。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投身军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要认真学习国家《征[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中青联发[2003]26号)
[2] 根据2003-2009年国家西部计划招募计划文件统计
兵工作条例》,明确大学生入伍须具备的条件,向大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和信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军营报效祖国 [1]。
5.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面对成千上万的就业大军,引导大学生继续深造是缓解就业难的又一途径。地方院校历来参加考研的学生不多,要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考研。比如为考研学生配备考研导师,开设考研辅导班,设立考研自习室,协调日常学习和考研复习的矛盾问题,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激发学生考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院校要探索建立考研激励机制,对报考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对录取的学生给予学费资助,对考研导师计算工作量、给付一定报酬等,从制度、人员、环境等三个方面共同推进学生考研工作。
6.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尝试把自身所学的应用于社会,应用于实践,迈出自主创业的步伐。一是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并规划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方案,从大学一年级起开设创业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地方、高校有关创业的政策、规定、流程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二是建立并实施创业导师制度。现在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建立并实施了创业导师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地方高校要善于利用他山之石,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创业导师制度。要加大“内培外引”力度,在校内培养一批精于创业指导的骨干教师,在校外要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公司企业负责人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三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的场所。高校也要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在相关政策上也要给与支持,例如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担保贷款、一定期限的免税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予以资助、引进风投公司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真的难,而是没有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突破口。不论是知名高校还是普通地方院校,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大学生未能就业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解决就业问题不能单纯看学校好坏,也不能单纯看地区形势,关键要看学生个体表现。所以,政府、社会、个体必须共同努力,才能扭转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海,符星.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原因及对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3-166
[2]林武萍,王铁梅.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55-57
[3]陈志宏.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就业难的关键环节[J].陕西教育·高教.2011(1):158-159
[4 ]周元洪.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88-89
[5 ]蒋嵘涛,吴梅.大学生就业难的三维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4 [1] 香港文汇报2009年11月14日解放军征兵发生历史性变革
(作者简介:朱洪斌,1982年10月出生,四川自贡人,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电子邮件:zhhb@hutc.zj.cn,联系电话: ***)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选择寒假报告
关于大学生专业选择与就业情况研究
就业问题是近年来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关于近年来日益引起政府、社会与学界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观点大多建立在一些直觉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而就业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需要真实、可信的事实材料和同样可信的客观分析作为基础。
一、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
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择己所爱,该专业能否在将来帮助自己找到好的又喜欢的工作。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对本专业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因为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对五花八门的专业的不了解,抱有神秘感,从而选了一个自己以后不喜欢的专业。另外,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比如,某个同学对考古学很有兴趣,但社会需求相对比较少,此时可能会产生心理冲突,也许选了一个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但赚钱的专业,梦想与现实出现落差,从而对所学专业不满意。而专业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职业取向,如果对本专业不满意或态度模糊,势必会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今后的择业。
所以在高考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有能力考上重点大学的考生,建议以兴趣为主,再适当综合地域、生活花销等考虑,放心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重点大学强有力的助学后盾一定能保障你在四年里安心地学习。如果没有确定的兴趣目标,不妨采用“先择地、后择校、再择专业”的原则。
如果成绩一般,上不了重点线,可以选择那些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竞争度相对平稳的艰苦专业,以及一些比较生僻的冷门专业,如农业、林业、畜牧、地质、矿业、石油、师范类等专业。比如农林类专业,其涵盖的专业很广泛,大的有农学、林学、园艺、植物生产类、植物保护这些宽口径专业,小的有茶学、蚕学这类窄口径专业,还有像草业科学这样的新兴交叉学科。农林类专业不仅得到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各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另外,在农林类院校中贫困学生比例大,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奖、助学体系,获得补助、勤工俭学的机会也比一般学校要多。
二、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七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这里便牵涉到了大学生就业生涯目标的问题。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
三、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冷热不均,有些专业象国际经贸、计算机、法学在五六年前都是热门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就业难,一是因为前些年学校扩招,多半都为热门专业在扩招,增加了这方面人才的供给。另外就是这些行业逐渐稳定成熟,当时需求的大量人才,现在都已经成为骨干,行业的需求量,尤其是对初学者的需求量就没有那么大了。
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没显著性差异,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就有显著性差异,冷门专业的学生比热门专业的学生更加关注就业前景。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校园里,舒适、闲逸的生活和父母的绝对经济支持,使很多大学生忘却或暂时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很少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有些学生的确是每天都只是读书,缺乏对就业的准确和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够。
四、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
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
低)。选择职业必须考虑自身所处阶段。一般说来,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必须从最基层岗位做起,考虑重点是怎样使自己尽快得到锻炼,提升能力,而不是考虑待遇。对于一个希望在职场发展成为中高层管理的人来说,能到生产和销售第一线锻炼价值最大,在办公室则会适得其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笔者认为刚大学毕业就创业并非最佳选择,最好工作2-3年,积累一定经验和人脉后创业为佳。
(一)职业选择必须考虑自身性格特点
人的性格有很多种,很多职业对性格没有特殊要求,但有些职业或岗位某种性格的人更合适,发展潜力更大。比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专门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内向型性格的人更适合从事与物打交道的职业。
(二)选择职业最好考虑个人爱好
只有喜欢才能热爱,只有内心的热爱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才能真正做好。一般说来,选择职业与个人爱好结合是最好的,最起码不要从事自己讨厌的工作。假如仅仅因为需要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一定是难以做好的。正如许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一个本人不喜欢的专业,多数未来不会从事这项工作。
(三)选择职业必须考虑学历层次
一般说来,在企业工作对学历要求不是很严格,进入企业后的发展主要靠能力和业绩说话。而进入高校、科研机构甚至政府机关就要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了,假如学历不够,即使进入了这些部门,未来的发展也会受限。
(四)职业选择必须考虑一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理念的契合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假如个人与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必然很难融入企业,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两者契合度越高,在企业发展潜力就越大。
五、大学生就业选择容易出现的误区
选择既专业对口,又有自己满意的薪水,又是自己有兴趣的工作,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能说这是天方夜谭,但能实现这个愿望的,也是寥寥无几。
(一)就业误区
能够实现职业理想,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你没有做什么。只有你把所有精力、时间、资源都放在职业理想上,那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后,就必然会涉及到具体的行业、职业,而我们更多是从具体的职业上入手,那不可躲避的问题是,当我们大四毕业时,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从实现职业理想的角度看,我们所做的工作一定要与职业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所做的工作将不会对职业理想产生支持,那实现职业理想的日期就遥遥无期了。所以,我们要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工作。但相当多的大学生把就业当作了择业,他们以为做着工作总会学到些东西;其实不然,在职业发展这个层次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方向都错了,那走的越远不是离目标越远吗?
(二)择业误区
当我们在选择与职业理想最相关最接近的岗位工作时,许多大学生却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其实,只有我们的职业理想及由职业理想转化的职业目标与我们的专业高度相关时,专业才是影响我们择业的关键因素,否则,就不必被所学专业所限。在职业理想上所指的专业是你日后要从事职业的知识,所以它可能是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可能是你喜欢的专业,你改学的专业等。总之,是能够实现你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所以当我们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我们所学的专业时,我们就不必被其所约束。要知道,在职业理想的角度上,我们所做的就是我们所愿的,我们所愿的就是我们所喜欢的。所谓的专业对不对口,只有在和职业理想相联系时才需要我们去考虑的问题,而非按所学专业的职业前途去选择自己要做的工作。
(三)专业误区
我们所学的专业只是我们在高考时所填报的志愿,这其中有我们的追求和兴趣,但更多的是盲目和无奈。所以不要说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学到了什么,先看你所学的专业是不是你喜欢的,你日后要从事的。如果你所的专业并非你要从事的,那无论你的专业知识学的多么好,那都不是你的能力,因为它对减少你的岗位差距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更不要指望用你的专业来打造你职业理想的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当你在求职简历写上你专业所学的课程是要慎重的。因为并不是你所学的专业对你所求职的任何岗位工作都有支持的,所以不要泛泛的把我们所学的专业当作我们求职时的砝码,更何况你对专业的学习还不是那么精通。
(四)经历误区
一些大学生确实也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如做过家教,促销员,服务员等,在毕业之际他们将其当为自己的能力去写。其实这些实践经历可以给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但这些实践经历却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在职业发展问题上,经历并不代表能力。经历只能代表你的过去,是过去你所做事情的综合;而能力则是在你的经历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核心优势。每个人都有过去的经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在此形成能力。其原因要么是你没有做相对专注的事情,分散的实践事件难以在一个领域专一发展;要么是在所做的事情中没有去培养核心能力的意识。所以,没有方向的盲目去做许多社会实践并不能形成你的能力。
我国是个传统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网络在求职过程中有时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要主动融入社会,多与外界交流沟通,提高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要积极竞聘学生干部,争取参与公共管理,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人脉基础。其次,对于那些不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创业优惠措施的学生来说,必须纠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法,平常要多关注国家和地方的时事、政策,特别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只有学好政策措施,掌握相关资讯,及早做出谋划,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杨聪聪.大学生专业选择的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 李亚平,郑应松.高职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05期
[3] 孟大虎.从专业选择到职业定位——专用性人力资本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行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5年07期
[4] 张涛.论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及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01期
[5] 王勤,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与专业兴趣相符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