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 3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 5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 7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8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 11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 13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 14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 15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 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 19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20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22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24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2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28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30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32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 33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34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 3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 37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38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
从面子理论视角分析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 《蝇王》中的象征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
爱丽丝•沃克《紫色》中性别与种族身份的寻求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 84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 85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89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91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9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 94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 95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97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 98 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 100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 10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05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 106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 107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08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111 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114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 116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17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19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122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124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 125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126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1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8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 12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3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132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两性英语会话话语分析研究—— 以小说《简•爱》为例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 135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 136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 137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 138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139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140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 141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 142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 144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47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 148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 151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52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53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54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 155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156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
157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 158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159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0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
16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 16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163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164 从爱情三元素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爱情模式
165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166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67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168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
16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 170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171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
172 关于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3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 174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 175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 176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77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 178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179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8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81 中英委婉语文化内涵特征对比研究
182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18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184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 18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186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 187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
18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189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90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91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92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 193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194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 195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196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
197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9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00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第二篇:爱情电影中10场感人对白
一、《河东狮吼》、《河东狮吼》 河东狮吼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 都要做到,对我讲得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 负我,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了,你就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了,你就要哄我开心,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梦里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面 只有我,就是这样了。”
二、《我的野蛮女友》、《我的野蛮女友》 我的野蛮女友 第一、不要叫她温柔。
第二、不要让她喝三杯以上,否则她会逢人就打;
第三、在咖啡馆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乐或橙汁;
第四、如果她打你,一定要装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装得没事;
第五、在你们认识的第一百天,一定要去她班上送一支玫瑰,她会非常喜欢;
第六、你一定要学会击剑,打壁球;
第七、要随时做好蹲监狱的思想准备;
第八、如果她说她会杀了你,那不要当真,这样你会好受些;
第九、如果她的鞋穿着不舒服,一定要和她换鞋穿;
第十、她喜欢写东西,要好好地鼓励她。
三、《大话西游》、《大话西游》 大话西游
你应该这么做,我也应该死。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 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 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 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 是……一万年。
四、《堕落天使》、《堕落天使》 堕落天使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 并没有所谓的答案。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身而过,有些人可能会变成你的 朋友 或者是知己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任何跟人磨擦的机会。有时候搞得自己头 破血流,管他呢!开心就行了。
五、《花样年华》、《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 “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六、《东邪西毒》、《东邪西毒》 东邪西毒 多年之后,我有个绰号叫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 叫做嫉妒。我不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我以为有 一些人永远都不会嫉妒,因为他太骄傲。在我出道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人,因 为他喜欢在东边出没,所以很多年后,他有个绰号叫东邪。知不知道饮酒和饮 水有什么区别?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你越想忘记一个人时,其实你越会 记得他。人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可以把所有事都忘掉,以后每一日都
是 个新开始,你说多好。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 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
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 间,她却觉得很重要。
七、《向左走,向右走》、《向左走,向右走》 向左走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
八、《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 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 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九、《东方不败》、《东方不败》 东方不败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十、《半生缘》、《半生缘》 半生缘 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第三篇:动画剧本中的人物对白-教案
课程名称:影视动画剧本创作
这节课内容:动画剧本中的人物对白
• 正式上课之前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 塑造好动画人物的重要性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 树立动画人物形象是剧本的第一任务。尤其是对于商业动画片的产业化而言,动画人物就是动画片的最好商标,故事情节很难转化为其他产品,那么由动画人物衍生出的各类商品,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到市场的认可。
• 提问:
• 由动画、漫画衍生出来的产品又叫什么? •
动漫周边
一词来源于日本,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的非常好,目前年产值230万亿日元的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继汽车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动漫周边是指根据动画、漫画中的人物形象作出来的真实物品,包括小到公仔、日用品、海报、cosplay,大到各种主题餐厅,咖啡厅,公园等。
• 世界上最大的主题公园就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把他旗下的动画人物和场景全部展现到现实世界里,从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百万游客来到这个童话般的世界。
我们进入今天的课程:动画剧本中的人物对白 课程重点:
一、剧作中对白的含义
二、动画剧本对白特点:
用对话展示角色 对话要有节制 用对话展示剧情
用对白塑造人物性格,“说”出人物心声。
一、剧作中对白的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剧中人物的交谈活动,体现在剧本中就是对白。对白是剧作者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段之一。由于它既能传达谈话人的心理活动,又能与对手交流,影响彼此的情绪、情感、思想行为,有时又称为“言语动作”。
对白在剧本中有以下的主要功能: 叙述说明——基本功能 推进剧情;
加强造型表现力; 刻画人物性格——重点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重点
在剧本中运用对白的基本要求包括六点:
①
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逻辑;具有性格色彩。② 符合人物关系和规定情境。③ 具有动作性。
④ 精炼、简明、生动,必要时蕴含丰富的潜台词。(表现心理活动)⑤ 与画面及其他表现元素(音乐)等密切配合。(迪斯尼结合音乐剧)⑥ 做到生活化、口语化。(便于儿童观众记忆、理解)
二、动画剧本对白特点
对白特点
1、用对话展示角色(1)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
在生活中,我们与人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对话,如何让观众了解你的角色呢?动画人物的对白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每个角色都应该有独特的语言,与其性格、身份相符的语言。这里也包括了设计人物口头禅、习惯用语等,总之我们要为人物设计有特点的对白。
塑造人物语言特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比。同样处境,人物之间由于性格不同,就会说出截然不同的话。这样不仅能使人物互相映衬,使各自的性格特征都更鲜明,还会带来很多趣味和笑料。
《樱桃小丸子》——丸尾同学和花轮同学之争 丸尾(扶了扶眼镜):最近你在班里的人气直升,是不是想和我争班长这个职位啊?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会和你成为对手的!
花轮(一边撩头发一边说):宝贝你大可放心我对这个完全不感兴趣,我对人生只是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丸尾:刻板、喜欢猜忌
花轮:随性、追求浪漫(2)用语言展现心理活动
对话是展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之一。动画不能像小说那样,把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直接写出来。那么就由人物之口,用独白,或对话,把心里话说出来,会让观众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产生一种与人物亲近而熟悉的感觉。• 这样我们会涉及到几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倾诉对象又是谁?这些因素都会对那些“心里话”的效果产生微妙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方式表现心理: 《千与千寻》千寻作为一个来到陌生世界的小女孩会在心灵不安时,找一个她觉得可以依靠的人倾诉,寻求安慰。而怪物史莱克,他性情直爽,会在愤怒的时候,以向好朋友发火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对白特点
2、对话要有节制
迪斯尼的动画创作中,始终坚持少用对话。美国一个著名导演在其为电视动画写的文章中说:“最好的动画全部由行为和动作组成;探索空间和时间。你要做的是展示你的故事,而不是讲述它„„一般来说,动画应当在试用过其他交流方法之后再使用对话。对话则是用来展现性格,它提供指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总的来说它透露信息、提供冲突给观众。”
在动画剧本创作中,应该有选择性地使用对话。影像所展示出来的独特的巨大魅力正是动画片的长项。儿童观众和带着放松的心情的成年观众,都会更愿意看到剧情,而不是“听到”故事。
例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主要是以动作为主来表现他们的追逐打闹,对白很少出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片中猫很狡猾又很笨拙,老鼠机智而调皮总是把猫耍的团团转。
用视觉元素展现出来的内容更加直观,能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把他们带入剧中的情境,即使是好动的儿童观众也不会觉得枯燥。
例如,《里约大冒险》这部动画电影,在影院观影的过程中,故事情节和对白不一定能让儿童观众理解,但是它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生动的人物设计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
对白特点
3、用对话展示剧情
用对话来推进剧情是很直接的方式,但是要慎重使用。我们在前面谈到过,用动作和行为来展现情节会更符合动画的特性。对于那些只须一笔带过,或者需要解释清楚的情节矛盾,可以选择用对话的方式来展现。
最后,我们来看几个对白设计注意事项: 1.保持语言清晰以便于儿童观众理解
2.需要传达的信息要明确地透过对话表达出来 3.过多的潜台词并不适用于大多数动画片 4.太过冗长的对话也会令观众感到枯燥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观看《名侦探柯南》642~643集
《和歌纸牌的千钧一发》,分析作者是如何用对白刻画正、反面人物的。
第四篇:浅谈医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浅谈医患交际言语中的言语行为特征
朱丽萍 候晓静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 225300)【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医患交际能力的培养的目的是使医类学生在医患交际中能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在对医类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中应该融入语用学的知识。本文从语用学的言语行为理论入手,分析了言语行为理论对医患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医患交际;语用分析
•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言语交际中,应当深入了解言语行为,运用此理论指导交际实践。“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这一术语最初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Malinowsk)在其《原始语言中的意义问题》中提出,从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语言功能。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的首次明确提出出现在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L.Austin)的著作《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指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真实语境中通过语言所完成的行为,而不应该是词和句子,后来又继续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Austin认为话语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字面意思,更主要是言外之力(即以言行事,如命令,承诺,劝说等)和言后之果。在这三种言语行为中,言外之意是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Austin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判定类(verdictives)、裁定类(exerci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阐述类(expositives)和行为类(behavitives)。后来,其门生美国哲学家赛尔(J.R.Searle)对其继续深入探讨,解释命题内容和言语行为的关系,把言语行为分为新五大类:断言类(asser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弥补了奥斯丁理论中的缺陷,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s):当说话人由于某种意图或原因不想直接使用施为动词时,他会采取间接的言行手段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即间接施为句(何自然,冉永年,2006:191),也即隐形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 actives),此言语行为需要听话人借助语境才可以正确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也即言外之意,否则就易产生歧义。
间接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汉语中,我们常可听到用疑问句来表达请求对方的意思,如“医生,能给我开个化验单吗?”这句话从疑问句这一句式结构看是“询问”的言语行为,但在其语境中实际是病人“请求”医生开化验单的言语行为,它表达的就是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这种被广泛采用的间接言语行为被划分为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但如下例的陈述句:“我疼!”这句话如果是病人在门诊就诊时所讲,就可以用来:①回答问题“你疼不疼?”;②表示希望医生帮其治疗的愿望;③埋怨医生检查时动作粗鲁等。再如“下午有雨”这句简单的“陈述”句中无施为动词,但说话人实施的言语行为可能是提醒、预测、警告等。这种属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在实际交际中,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难度最大,最容易产生交际障碍。
二、医患交际的言语行为特征
根据格莱斯(1967)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arative Principle),有效的沟通要求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和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具体来说,也就是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要提供合适的信息,信息要相关,真实,避免罗嗦,避免晦涩,交际方式恰当等。但由于医患双方拥有不对等的医学信息,受教育水平不同,社会地位差异,职业,机构等多方面原因,从而在现实的医患交际中的不同阶段就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根据医患交际所发生的场景及目的不同,医患会话可分为以下三种不同模式:结构型模式、交流型模式及引导型模式。模式的转化是医患双方根据交际目的及语境做出能动性的调整。一般认为,门诊医患会话主要是结构型模式,病房会话是交流型模式,而引导型模式主要存在在术前麻醉医患沟通中。在这三种模式中,结构型模式最能体现医患交际中医生的权势地位,交流型模式及引导型模式的权势不对称程度较低,但医生在引导型模式中的能动性较之交流型模式及结构型模式有所增强。
在门诊结构型会话中,一般的会话结构是开始—问诊—主诉—诊断—建议或治疗—结束,这样的会话呈线性结构,医生通过对患者详细而有效的问诊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相关疾病信息,所以在这个阶段,医生的话语常以问句、阐述、指令言语行为为特征,而患者的言语行为主要体现为应带、陈述、表达类来体现对医生的顺从和尊敬。由于诊治时间的限制,医患不对称的信息资源等原因,在会话中,医生处于强势地位,控制着会话的节奏,话题的改变。话轮打断,控制问答主导权是这阶段医生的话语特征。反过来说,患者常被剥夺话轮的持有,常被认为提供过量的不相关的信息,自己的问题得不到应答。
从医患双方在交际中所使用语体来区分,在医患交际中,医生因为具备相关医学知识,业务能力,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为患者提供一定的医学手段从而达到疾病诊治的目的。所以医护人员在医学认知语境中处于主体地位,是话语权的主导者。从交际语言层面来看,医患交际语可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术语两部分。自然语言在交际中承担着构建医患关系,体现人文关怀的作用。人工术语代码和记号为单位,如GTV50~60Gy/25-30Fx。在医学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为患者诊疗并沟通无可避免会将这两种语体共同使用,这种混合使用的语言对医生来讲是理所当然,易于组织且语言严谨精炼,但对患者来说确实一种陌生而晦涩难懂的语体系统。
在医患门诊交际中,根据大量语料的分析,可以发现患者在交际中常会出现提供大量过量信息的语言行为,有的对交际发挥正面作用,有的发挥负面作用,通常产生更大的社会-心理效果。患者在提供过量言语行为的同时往往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是希望获得医生的支持或同情,有时是对医生委婉的对抗。大部分的提供过量信息的言语行为都可视为有策略地间接言语行为。
陈新仁以扩展式言语行为理论(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Brown & Levinsonde的面子理论和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会话信息过量现象。他将此现象的定义为:说话人在会话应对中提供了比对于有意实施的行为所必要的更多信息。”如下例:
病人:我这还得观察一个星期,我家里就两个人﹒﹒﹒﹒﹒(1)
医生:好了,好了,我这还有两个病人呢,我不和你多说了。(2)
病人:家里穷,还有老母猪,快下小猪//(3)
医生:那些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只管看病,你到底今天住不住?(4)根据Grice会话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来判断,在上例话轮3中“家里还有老母猪”这部分信息超出了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对此部分信息,医生做出了正常的反映“那些问题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只管看病”(话轮4),认为病人提供此部分信息和自己的问诊无关,干扰了自己的诊疗活动,故显得不耐烦,通过打断的言语行为重新夺得话语控制权。根据侯国金(2002)对间接言语的对比观察发现,认为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长,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曲折;间接言语一般比直接言语礼貌等。医生因为经济原则常直截了当,采用直接言语行为,患者则因委婉或表示顺从而采用间接言语行为。但医生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重大疾病的信息时因考虑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常会比较委婉。
三、结论
交际环境,交际目的,交际双方的职业,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对语言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人们常以自己的言语习惯和理解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语用迁移。基于这方面的原因,言语行为的个体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失败,甚至是言语冲突。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协商或指导—合作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式是我国目前医患关系发展的趋势。医生作为医患交际中的优势一方,应强调其沟通能力在引导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医生应有效利用言语策略,在向患者施加影响的同时尽量消除或降低角色不对称的副作用,促进医患沟通医患关系良性发展。
作者简介:朱丽萍,女,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候晓静,女,1975-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1.[2]侯国金.间接言语的礼貌功能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3]Fisher, S.& Todd, A.D.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M].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83: 132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3 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医患会话及医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2013SDJ740033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14职业教育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医护专业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阶段论文
作者联系方式:
朱丽萍 ***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225300
第五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人物分析
《太阳照常升起》是英皇、太合、不亦乐乎三家公司联合出品的文艺片,由唐老师自编、自导、自演,姜文、周韵、陈冲、黄秋生、房祖名等演员主演。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也是姜文的个人化创作。影片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但据说已经与原著没有多大关系了。情节开始于疯妈的一个有关回忆的梦,而结束时,梦中的场景在二十年前展现。叙事,按照春夏秋冬分成了四个段落,讲了四个故事,分别是疯妈和儿子、学校流氓事件、天鹅绒事件、死亡与婚礼,这种结构方式有些像昆丁•塔伦蒂洛的成名作《低俗小说》。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春夏秋冬这四个故事里,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没有名字,最多有个姓氏。只有小队长的父亲李不空出现过名字,却始终没有露面,连他的照片都是被挖空的。姜文对名字的模糊,似乎是认为名字束缚了事物的根本形貌。《太阳照常升起》中的人物,基本都是感觉型的,没有什么人物真正称得上是主角,在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是一种符号,都是一种人格面具的具体呈现,在情节线的串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为叙事服务,而叙事则为姜文个人观点的表达服务。姜文似乎是在探讨一种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包括情感和欲望的纠结。在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男人一种是女人,两者之间的强弱关系,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和走向。
疯妈其实是一个十分可悲的角色,在自己年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最可爱的人”,随后怀上孩子,周韵在怀孕的时候去新疆找自己的志愿军丈夫,见到的是自己丈夫的遗物,有三个洞的军装,三条女人的辫子,还有一包她丈夫和外国女人写的情书。她丈夫牺牲了,但因为生活作风问题,不能成为烈士。周韵对她丈夫的死和她丈夫对她感情的背叛很伤心,并且由此开始精神不正常。在姜文和孔维结婚那天,周韵在铁路上生下了孩子,她抱着孩子千里迢迢到了她丈夫的家乡,定居了下来。在后来的20年当中,周韵始终生活在对丈夫的缅怀和感情背叛痛恨的矛盾心理当中,这表现在她剪了她丈夫的照片,后来还烧了她丈夫的书信上面。20年后某天,周韵因为碰到一只鸟叼走了她的鞋,彻底诱发了她的精神失常。动不动上树大喊,或者挖坑盖屋子。但其实她并没有真的精神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压抑了20年的矛盾心理的得以宣泄和缓和。在家每天逼着儿子不准上学不准出工,还经常打儿子耳光。整天疯疯癫癫,上树捉羊、挖坑,经常做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事。而家里的东西要不就莫名消失,要不就全都摔碎。那些莫名消失的东西都被疯妈转移到了所谓的“白宫”,终于在1976年夏天的某一天,当她盖好了石屋子之后,她压抑20年的矛盾心理得以释放,她终于想开了,所以又回复了正常。一个长期压抑了20年的人终于想开了,她的精神解脱了,所以她的死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其实她死不死都不重要,在那个时刻,人需要的是彻底的解脱。最后的镜头里只剩一身顺河漂流的衣物,不知方向的飘去了。
重要男性角色都是性压抑的、性征退化的
梁老师,是个洁身自好、举止文雅的南洋华侨。梁老师一开始唱歌时厨房里五个应和着的姑娘,她们轮流接了一个匿名的性骚扰电话,接着他在这种充满性暗示的骚扰电话干扰下把手指切伤,拿起电话对骚扰的人说了句:丢你老母。接着他到医务室去包扎手,正巧林大夫对其有强烈的好感,林大夫也一直对其有所暗示。在一次看电影的时候,5个姑娘的屁股分别被摸,梁莫宁奇妙的被当作了流氓之一,在被众人追打的时候不巧进入了唐老师的房间,可是这时唐老师却与林大夫在偷情,随后林大夫与梁趴在墙台上,林大夫骗梁跳下去,下面是草坪。其实林大夫就是想要梁老师被捉住,最后便像她自己想得那样,梁老师自己承认林大夫再顺水推舟说喜欢他,两人可以成秦晋之好了。果真如此,梁老师在跳下去的那一瞬间就被42个手电筒同时照了过来,对方阵容十分强大,而梁老师却无法看清任何一个人的脸。可是好事却没有像林大夫想得那样美好,在“摸屁股”事件将要平息的时候,梁老师却选择上吊自杀了,因为他当被42只手电筒照着,被众人殴打的时候,被陈冲设套出卖的时候,这个很有尊严的男人已经完全没有尊严了,他之所以没有自杀是因为不想屈辱的死,所以当他罪名洗脱的时候,就是他含笑自杀的时候。他的自杀是在压抑的年代因性压抑不能自持而自杀。唐老师与妻子常年分居两地,曾经为了参加建设祖国走了三年,随后与其结婚。由于与林大夫的奸情被暴露而遭到了下放,下放后又忙于打猎冷落了妻子,导致唐妻的背叛。即使与林护士在一起,唐老师也不能使其满足,否则林护士不会另寻出口看上梁老师。下放到山村的唐老师成天带着山里的淘气孩子上山打猎,以猎物来挣工分。偶然的一次,他发现了疯妈搭的隐蔽的石头房子。他趁夜去探访,看到女人的衣物。而这个夜晚,当他回到家时,却发现自己的老婆孔和小队长李东方通奸,她对李东方说:你唐叔说我的肚子像天鹅绒。他将猎枪对着李东方。对死亡毫无畏惧的李东方问唐老师:天鹅绒是什么?唐老师说:我会帮你找块天鹅绒,但你看到天鹅绒的时候,也就是你死的时候。离开山村的唐老师没有带回天鹅绒,因为他的朋友开导了他,不是李东方的错,是他自己“占着茅坑不拉屎”,只顾带一帮毛孩子打猎,把老婆搁家里撂荒的错。但李东方带回了天鹅绒,他对已经侧身而过的唐老师说:她的肚子一点也不像天鹅绒。老唐去北京市,朋友帮他分析了他老婆偷人的责任不在小队长身上,也不在他老婆身上,而是在他自己身上。老唐想通了,决定不再买天鹅绒,也不想再去杀小队长。但是小队长哪壶不开提哪壶(母亲死了,他自己也走出村子去买了一块天鹅绒料子的奖状,长了这么大终于明白了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他对老唐说“但是你老婆的肚子不像天鹅绒呀?”,老唐是做出了一个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的男人都会做出的事情:开枪打死了小队长。
李东方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没知识的山村乡下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没有完整性的概念,他是一个遗腹子,被母亲生在了火车轨道上,自从出生之后就与母亲相依为命,不料母亲疯了以后就更加失去了自由,母亲不让上学不让出工,还经常挨耳光。小队长对外界一切新鲜事物都很好奇,由于老唐只顾带一帮毛孩子打猎而忽视了唐妻,使得唐妻这个风流放荡的女人得不到满足,所以对小队长有了想法,以至一天他与唐老师的妻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随后便对唐妻口中的天鹅绒充满幻想。在他的身上有农村人的纯真与质朴,最后因对唐老师说老婆的肚子其实不像天鹅绒,像是扯唐老师性无能的遮羞布而使他不能自持,所以被唐老师枪杀了。
而影片最重要的太阳,其实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阳都没有关系。所以,太阳不过是最后,也是最大的隐喻。相比于用性压抑来暗示压抑的年代,太阳在最后的点睛。太阳不过是乌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这片禁锢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红色帝国。通篇都像在叙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故事,但最后终于把这个故事放置在“太阳”下面。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没有放弃表达他最渴望的主题。司空图曾说,不着一字,尽将风流。他能把整部电影没有一处笔墨来批判敏感的内容,但最后一个回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达他的批判。《太阳照常升起》,虽然解释为“对特殊时代性压抑的表现”,但我不这么认为。对性的压抑和性征的模糊,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建立而建立的。人用文明束缚了自己,区分于其他物种,代价就是用复杂取代简单,用压抑取代放纵。任何时代,人都是要压抑自己所有的原始欲望的,本我毕竟要被自我压制,人类才有文明可言。每个人,除了要对自己的欲望负责,还要对自己的位置负责,为社会负责。所以《太阳照常升起》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而是人类文明的问题,或者说选择。在影片中,姜文也许是试图表现女性在欲望上的觉醒对男权社会的缓慢打击。也许又不是,说不定他自己都没想到《太阳照常升起》还可以被读解出这层意思。这是一部多义的影片,没有定义,反而使它拥有了无限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