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上著名的20个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陈树良
简阳教师进修校 2011年2月
一。罗森塔尔实验(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一人独居,擅长雕刻。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皮格马利翁娶她为妻,他们的女儿帕福斯是塞浦路斯南部海岸同名城市的始祖。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最真实的谎言是权威性的谎言¡ª¡ª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概念 教师如何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大家,当怀着对某件事情非常强烈期望的时候,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作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自我暗示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本来穿了一件自认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结果好几个同事都说不好看,当第一个同事说的时候,你可能还觉得只是她的个人看法,但是说的人多了,你就慢慢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审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换下来,并且决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实,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g14)
二、框架效应
教育中框架效应的运用
• 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教育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 我们的班主任在接新班级时,要注意利用第一次效应克服消极影响,对学生要做到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并注意选择和培养好学生干部。对自己,则要注意三个“第一次”时的形象塑造。力求做到:第一,见好第一次面。事先做好准备,力求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讲好第一次课。力求给学生留下工作认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生动等良好印象;第三,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要求反应快捷,处理问题果断。当然,利用第一次效应的积极因素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长期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良好工作作风、思想品德、知识才干、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首因效应对心理教育的启示
四、晕轮效应:心理对教育影响的放大器 晕轮效应的概念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 1 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晕轮效应的错误
晕轮效应对教育的启示:弊端的克服 晕轮效应对心理教育的启示:榜样的光环
五、暗示效应: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试试下边的想法: 暗示效应的影响因素 怎样运用暗示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
领:我很棒!(X
X)
众:你很棒!(X
X)
领:你也行!
(XX
X)
众:我也行!(XX
X)•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暗示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六、马太效应:好的愈好、坏的愈坏? 什么是马太效应
•《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的应用
•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好学生好对待,差学生差对待,而好与差的标准主要还是学习成绩。对于一些班主任心目中的好学生来说,爱“过剩”的时候,就会贬值,他们对表扬就会变得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优越的社会心理环境会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经不起挫折。而对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班主任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 2 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马太效应的运用
•马太效应是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就多,而发言机会愈多能力愈强,学习能力弱者反之,造成优者越优,差者越差,两极分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能力较高的成员受到尊重,并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或牺牲其它组员的利益来自我获益;而能力较低的成员则完全丧失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校中的马太效应及其教育启示 马太效应” 的消极作用
•消除合作学习中 “马太效应” 的消极作用,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评价的社会公平感。“马太效应”的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以及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策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g5)
七、标签效应:受教育者必须得有¡°注册商标¡±吗? 标签效应实验
•标签效应-典型案例
•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标签效应-效应内容
•定义: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原理: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标签效应在教育学上的意义
•心理学实验在教育学上的意义是: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无论那个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坏”“苯”。人们歧视性的眼光和态度会迫使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向着人们的偏见——标签所指的方向发生偏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标签”态度不及时转变,最坏的结果就会发生:我们对孩子的负面看法(或者说,负面期望)可以变成孩子的自我确定,导致一个当初也许并不坏、并不差的孩子真的会成为一个“差生”或“坏”孩子
标签效应的概念及其机制 学校中的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八、禁果效应:学生知规犯规的背后 禁果效应的来历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由于青少年处在特殊的发育期,好奇心强,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有两个:①不要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②要把学生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 3 高其吸引力
禁果效应对于教育的启示
九、蝴蝶效应: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 “蝴蝶效应的原理
•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蝴蝶效应”。“蝴蝶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蝴蝶翅膀的运动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它系统的极大变 化
“蝴蝶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抓细节。我把“蝴蝶效应”应用在教育和管理中,我常对老师们讲,学生会因为老师对他的一次错误的斥责而心灵蒙上阴影,如果挥之不去,则会终生铭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以爱心来对待学生。又如,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员工不能有亲有疏,不能以自己的偏见而左右对老师的使用、评价。如果我们在哪怕是一件小事上偏心了,不公正了,不仅某一位老师,而且其他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便对学校领导失去信任,领导的威信自然就会降低,学校工作就会大打折扣。反之,领导处事公正,廉洁无私,老师们也会从对一位老师的关爱,对一件事物公正、公平的处理中,增加对领导的信任度,产生工作的内动力。“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教育领域中的“蝴蝶效应”。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要对每一个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清除可能存在的“蚁穴”,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伟大正是存在于细节之中。
西方流传一个民谣¡¡
蝴蝶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教育无小事 十,瓦拉赫效应
• 在人才心理学中,人们把那些大智若愚者的特殊才能被正确发掘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是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曾经被许多教师判定为不可造就之才,尔后被化学老师发掘,给他指明方向,而被成功发展,直至成为化学界的巨人。因此,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效应的来历
• 瓦拉赫具体成才的经历是这样的。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对他做出了如下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为班上倒数第一。此时,学校的评语对他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瓦拉赫的笨拙表现,当时多数教师除了感叹别无他法。而此时的一位化学教师却与众不同,认为瓦拉赫在文学、绘画艺术方面虽然表现不佳,但他那一丝不苟的品质,是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必备条件,建议他试学化学。父亲与他都接受了化学教师的建议,从此学起了化学。这下,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被点着了,而且一燃就不可收拾,他在化学方面的聪明才智被彻底地发掘出来了,一下成为在化学方面公认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同学中遥遥领先,直至最后摘取诺贝尔化学奖,为人们所称颂。
瓦拉赫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这种瓦拉赫效应呢?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瓦拉赫发生如此神奇的变化呢?分析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不同的人存在着不同的潜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 / 语言智力和逻辑 / 数理智力两种基本的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视觉 / 空间关系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九种多元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它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 4 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上述的瓦拉赫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多元智力,在用传统的智力理论来判断,他就是一个智商低弱的人,而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分析,他并不是一个低能者,只不过是他的九种智力组合的方式与众不同罢了。化学教师看到了这一差异,为他创造了有利于他在化学方面发展的潜能环境,从而使他的九种智力组合而成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地发展(g32)十一,蔡戈尼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蔡戈尼效应-教学启示
•强化记忆,是指通过加大刺激强度和提高大脑细胞的兴奋程度来提高记忆牢度。其中首次感知的程度很重要。19世纪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他的《论记忆》一书中写道:“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被烧伤过的儿童就避火,挨过打的狗见了鞭子就逃。”
•一般知识和日常事物,如同过眼烟云,而遇险的场景、受辱的情景和自己用心思考写成的文章却终生难忘。其差别在于后者刺激强度大。俗话说:“经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丢丑。”这句话揭示了刺激强度与记忆牢度之间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容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可在班内分组搞成语顶针对垒赛。比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生说“离心离德”,女生紧接着说“德高望重”,男生再紧接着说“重如泰山”。如此下去,不许重复已经说过的成语,直至有一方被难倒为止。记忆单词和惯用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一次严肃的考试,你很容易答出的题会很快忘记其内容,而很费劲儿才答出的题或者没有答上来的题,会长时期不忘。这在心理学中叫做“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为提高记忆牢度,在学习上可采取自问自答、相互提问、与人辩论、多做习题、模拟考试等方式来强化记忆。
蔡戈尼效应的应用
•1,根据人体“生物钟”规律,选择高效记忆时间来记忆新知识,也可以收到强化记忆的效果。英国有位学者对人脑进行测验后发现:上午8时,大脑具有严谨、周密的思考能力;下午2时思考力最敏捷;晚上8时,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刻。
•2,另有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大脑接受不少复杂信息之后再记忆新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记忆,这叫做“前摄抑制”;记忆了新知识之后再接触其他知识,容易对已学新知识的记忆产生干扰,这叫做“倒摄抑制”。前摄仰制和倒摄抑制都会影响记忆效果。由此可见,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记忆新知识,可以强化记忆
•3,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没有封闭的圆圈,交给孩子,告诉他这是个圆圈,孩子往往会用笔把没有封闭的口儿给封上。给孩子讲故事说:“唐僧取经骑着一匹白龙驴”,他会马上更正说:“不对,是白龙马”。孩子上述心理,为“亲合心理”。这种心理,不仅孩子有,大人也存在。听评书会上瘾,看戏剧希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都是好奇心和“亲合心理”的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奇心和“亲合心理”来强化记忆。比如:通过先吊学生的胃口、先抛出疑点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4,记忆力可以看成是一种力,是矢量,有方向性。当注意力与记忆力相重合、方向一致时,记忆效果最好,否则效果就会不同程度地减弱。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应该注意通过风趣、幽默、形象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十二,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其发现者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人买了一个空的鸟笼放在自己家的客厅里,过了一段时间,他一般会丢掉这个鸟笼或者买一只鸟回来养。原因是这样的:即使这个主人长期对着空鸟笼并不别扭,每次来访的客人都会很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情,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每次如此。终于他不愿意忍受每次都要进行解释的麻烦,丢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同样“鸟笼效应”也被称为“空花瓶效应”,一个女孩子的男朋友送了她一束花,她很高兴,特意让妈妈从从家里带来一只水晶花瓶,结果为了不让这个花瓶空着,她的男朋友就必须隔几天就送花给她。当然这是鸟笼效应的一种甜蜜的体现
鸟笼效应-起源来由
•1907年,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物理学家卡尔森从哈佛大学退休了。一天,他们俩打了一个赌。詹姆斯说:“老伙计,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笑着摇头:“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他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笑纳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然而从此以后,每逢有客人到访,看到卡尔森书桌上那个精致的、空荡荡的鸟笼,便会问:“教授,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耐心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态度虽然诚恳,客人的目光却分明是不信任的。最后,出于无奈,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这就是詹姆斯著名的鸟笼效应。十三,飞镖实验
•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实验。他把实验者分为三组,练习投掷飞镖。第一组的人连续二十天,每天都不停地练习飞镖掷向标靶,然后把第一天与最后一天的得分记录下来。
第二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飞镖练习,其余时间内每天用二十分钟的“想象”――假想自己瞄准、投掷及修正等动作。
第三组的人只在第一天与最后一天进行实际的飞镖练习,此外未做其它任何练习。
结果心理学家发现第一组的实验者最后一天之命中率,较第一天的提高了百分之三十,第三组则一点也没进步,最令人称奇的是,第二组的实验者,竟也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几乎与第一组的成绩不相上下,而第二组练习的时间大大少于第一组。
原因很明显,第二组的人学得最轻松,效益最高,因为他们既有练习的机会,又有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飞镖实验对教育的启示
•一些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多做本学科的练习,以便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考试成绩。那么飞镖实验也许会让这些教师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希望那些热衷于加班加点,每周让学生在校学习六天半的校长们,能够从飞镖实验中得到一点启发,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并马上付之行动——将周末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去思考;也希望那些“望生成龙”的老师们,能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能给你的学生以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果你想不开,请想想“飞镖实验”的结果。
十四,情绪效应实验
•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后来,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情绪效应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情绪效应-教学应用
•情绪效应所谓情绪效应是指教学中师生的不同情绪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的情况。
•课间休息时,几个同学只顾玩篮球,忘记了上厕所,上课铃响后他们才想起来。任课老师生气了,对这几个同学狠狠骂了一顿,并对大家说,谁要再迟到就把他的家长找到学校来。挨了批评的学生们目光暗淡,呆呆地望着老师不敢出气,有几个同学肚时里叽哩咕噜,心里很不服气。6 结果整堂课下来没有什么东西学进去。这能怪学生吗?不!要怪我们的教师没有笑脸相待。以致引起了学生的情绪变化“后遗症”。如果我们能象古希腊杰出的哲学浓德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么,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
•与上面的例子相反,有天,某校上课,由于听课的人多,开始时,学生情绪紧张,教学气氛不太活跃。执教老师笑着说:“怎么,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了,大家就害怕了?反正做媳妇的就要见公婆的,大家不必紧张。”学生们被他一说一笑逗乐了,紧张情绪自然消除,这堂课的效果也不错。
下列因素都能有效地引起情绪效应 •
1、发亮的眼睛。
•在教学中,教师的眼睛能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教学内容,能使师生感情和谐交流,使教学过程有声有色地进行。但也可以双目困滞,眼望天花板或眺望窗外,使得学生无神听计,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效应。•
2、有力的手势。
•随着课堂教学情节的发展恰当地配以手势,将会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共鸣。相反,如果频繁的舞手或双手紧插口袋,那么就会使学生感到毫无朝气,死气沉沉,思维活跃不起来,精神打不起来,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3、稳健的身态。
•教师教学时的身态,如果给学生以稳健、大方、自然、洒脱之感,那么就会给学生带来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学生就可能不不安情绪或不舒服之感。•
4、幽默的语言。
•教师讲课语言幽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受到启迪;也可以缓解课堂的紧张、慌乱的情绪,达到心理安宁。
•总之,在教学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可以加强课堂的情绪气氛,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心理的共鸣,导致良好的情绪效应。老师,努力做到“微笑服务”吧!十五,刻板效应
•《湖南教育》载文说了这样一件令人再思的事件。
早自习铃响过后,班长反映:“湘湘和桂桂迟到几分钟”。谭老师赶忙在班记录簿上记了湘湘一笔。晚自习后值日老师又跑来说:“湘湘和桂桂没有按时就寝。”顿时,谭老师火冒三丈:这个“飞毛腿”,不仅自己“满天飞”,还带着别人“飞”,非扎扎实实整他一顿不可!
第二天早自习铃响后,谭老师快步轻脚来到寝室的窗下,踮起脚尖,透过玻璃往里一看,只见湘湘和桂桂正在床上玩——湘湘跪在桂桂的身上,手不停地搔着桂桂的背。好家伙,这回算是瓮中之鳖了!谭老师转头向寝室里冲去。
见谭老师突然出现,桂桂吓得慌忙扯起裤头。湘湘结结巴巴地说道:“桂桂身上烂了,不好………不好意思当着同学们的面搽药,只好等大家上自习课去了来搽。”谭老师近前一看,啊!桂洼的屁股上生了一个疖子,脓腥味扑鼻而来。见到这情景,谭岂师还说什么呢?连忙接过湘湘手中的药棉签,轻轻地为桂桂清除疖子周围的污血。桂桂腼腆地说:“老师,本来我们要请假的,但由于我害羞,湘湘又不肯说自己做事,所以没有请假。这三次迟到,都记在我身上吧,以后我们不再……”
多好的学生!可谭老师为什么会错怪湘湘呢?为什么会把他看死了呢?看来,这主要是谭老师用老眼光看人造成刻板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应用
• 在杜会心理学中,这种用老眼光看人所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谭老师对湘湘的看法就属于种印象。他认为湘湘迟到,总是调皮捣蛋去了,压根儿没想到他也会做关心同学的好事。因力湘湘在谭老师的印象中是一个调皮的后进生。
这种刻板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还是经常发生的。有个差生非常喜欢猫,平时对猫观察得非常仔细,猫的生活习性,爱好等等了如指掌。在—次自选题的作文中获得了成功,题目是“我和我 7 的小花猫”。结果,语文教师却认为这是他抄袭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也是患了“印象病”。可见,作为教师一定要警惕刻板效应的产生,否则将贻误学生前途。
•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发展地看待学生。中小学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旺盛时期,他们的变化很大,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看待他们,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历史经验值得记取。
第二,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就壬说,教师在看待学生时耍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不要只见一岛不及其余。
第三,要客观地看待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出身、相貌、年龄、性别、是否干部等因素而定出好坏,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十六,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饯。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末捐饯,相反,还从盘子里拿了二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理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 在教育中的应用
•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教育中时常发生,拖堂就是一例。这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等的超限效应。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同样,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例如有些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了对方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呢
• 我们知道,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个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怎样运用超限效应
•1,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的出现,我们教师应该切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象鹤蹈学话那优重复一次。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也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迫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
•2,对于学生的表扬也不能搞“廉价”,否则也将导致超限效应。有些教师认为,多批评不好,多表扬就好了。其实不然,这里也有个限度的问题。例如:某班有个差生听惯了批评,他对批评根本不当回事。但是新学期换了个班主任。这个进主任一开始对这个差生的某些“闪光点”作了表扬,起初这个差生很受感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差生发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越来越多,而且有许多是有意拔高的。他认为这是老师 在哄自己,名义上表扬,实际上让我注意这些方面,这分明是看不起自己,不信任自己。于是,他一听到表扬,就大为恼火。
可见,我们教师在任何方而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越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3,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或者在听讲座时,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3点要讲”的时候,你会认真听,甚至会试图记下这3点,然而当教师宣布“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有10点要讲”的时候,你便顿时失去了听下去的兴趣!同样,8 如果一节课教师让你学习10个单词,可能你还会认真地学习,并试图掌握,但如果让你学习50个单词,恐怕你连试图记忆的兴趣也没有了。
•4,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即人接受任务、信息、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个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因此,当向学生或者孩子讲述某个知识、道理以及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任务数量上要注意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十七,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教师的启迪
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一、缺少内在吸引力,学生兴趣保持不持久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教学中,培养个人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的刺激远远不够。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物质奖励所激发出来的学生学习兴趣只能是暂时的,无法保持持久
二、转移注意力,造成学生思想不集中。
•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物质奖励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物质的奖品会更感兴趣。因学生急切地想得到奖品,就要迫不及待地争取“先机”,而使其不能很好的集中思维、组织语言,导致思维深度不够,学习效果不佳。而且当获奖学生拿到奖品后,由于其自控力差,常常是马上欣喜于自己所得,开始专注于奖赏物,摩挲把玩,甚至想立刻品尝那诱人的瓜果呢!而其他学生也会把视线和思维降落到奖赏物及获奖学生身上。教师的问题在此时就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甚至还需要教师再多费一番工夫来组织教学呢!
三、奖励机会不均衡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课堂中教师要实施物质奖励,奖品的数量往往是少量的,只能是一小部分学生才有幸获得。但课堂中由于教师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的不均等造成学生所获奖的机率也极其的不均衡。应该说许多没得到奖的学生也具备获得奖品的能力,只是教师没给机会。因此我们看到了在奖品发放完了之后课堂上马上有了唏嘘声、哀叹声或不满声。得到奖品的自然是乐滋滋了,没得到的呢,马上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了。有甚者还表现出极度的不满,怨老师对自己的不理睬,怨获奖学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造成学生情绪的不快,心理的偏激。甚至有的学生还对此产生逆反心理,无论教师拿什么作奖都表现得无动于衷,“我不稀罕!我也不学了!”效果真的不敢恭维。
四、教师带欺骗色彩的物质奖励让学生很失望。•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种现象:教师声情并茂的渲染气氛说谁有好的表现教师将有精美的礼物送给他。可是当学生表现突出时,教师拿出的奖品却是用彩纸剪出的苹果、桃子或者是刻得简单的小花,对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毫无用处。获奖学生甚至是极不情愿的领取了奖品,情 9 绪表现是大失所望的。在第一个学生受到这种欺骗后,其他学生的情趣也深受打击。这样的物质奖励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可以说是费时低效的,情绪调动显得十分牵强。
•德西效应
五、学生会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的确立。
•课堂教学中教师频繁使用物质奖励会导致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带有物质所得的一种活动,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把获奖看成是学习的目标。久之,学生会过于看重物质的获取。学习、做事都带上了物质索取的色彩,成为有偿活动而不是自发行为。最终会影响其正确人生观的确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课堂教学中,如果未知本身已经使人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这里提醒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正确使用鼓励方法而不要滥用奖励,要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十八,优点效应
• 有位青年画家想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画出人人喜爱的画。为此,他想出一个办法。分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的复制品拿到市场上,旁边放上一枝笔,请观众们把不中之处给指点出来。
•集市上人来人往,画家的态度又十分诚恳,许多人就真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到晚上回来,画家发现,画面上所有的地方都标上了指责的记号。也就是说,这幅画简直一无是处。
•这个结果对年轻人的打击太大了,他萎靡不振,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绘画的才能。他的老师有点纳闷:他的学生前不久还雄心勃勃,现在情绪却如此消沉,待问清原委后哈哈大笑,叫他不必就此下结论,换一个方法再试试看。
第二天,画家把同一幅画的又一个复制品拿到集市上,旁边放上一枝笔。所不同的是,这次是让大家把觉得精彩的地方给指出来。到晚上回来,画面上所有的地方同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记号。
•青年画家恍然大悟,以后在画坛上终有成就
优点效应的教育意义
•发现学生的优点还是缺点,是区分优秀老师与平庸老师的分水岭。我们要让所有老师都知道一个教育规律――“优点效应”,并把它应用于教学的初中中去。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本是一张白纸的学生心中,描绘出最美的图画。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本是一张白纸的学生心中,描绘出最美的图画。这就是老师艺术之体现,教育意义之所在。
十九,毛毛虫实验
•法国心理学专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了一些毛毛虫比较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毛毛虫实验”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关注做了 10 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做出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效益问题”。当我们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切莫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十,登楼梯效应
•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他替慈善机构募捐时,先对前部分人附加了一句:“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后部分人则没说此话。最后发现,从前者募捐到的财物是从后者募捐到的财物的两倍多。
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被人认为自己是不通人情的“小气鬼”。当人们接受了简单要求后,再向他提出较高要求,此时人们为了保持认识的同意和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这称之为“登楼梯效应” 有两个案例足以说明“登楼梯效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特级教师钱梦龙是这样进行作文教学:第一次作文,他只要求学生把字写在方格里,书写认真的,就可以得到90分以上;第二次作文,只要不一逗到底、一段到底的,就可以得到90分以上;第三次作文,只要无错别字,就可以得到90分以上、、、、如此循序渐进,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并树立自信,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效果。
2、两个下岗女工,各自在路边开了一个早点铺,都买包子和油茶。一个生意逐渐兴旺,一个30天够就收摊,据说是关于一个鸡蛋的问题。
生意兴旺的那家,每当顾客到来是,总是:“在油茶里打一个蛋还是两个蛋”,跨掉的那家问的却是“要不要鸡蛋”。两中不同的问法总能使第一家卖出较多的鸡蛋。成功与失败之间仅相差一个鸡蛋,真可谓“成败一蛋间”。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言之差”、“一蛋之差”而已,不过很多东西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失败之间从没有明显的界河,有时它仅仅是一步距离,不过这一步总是智慧的一步。从今以后,当我们对他人提出一个要求时,请不要忘记“登楼梯效应”。
第二篇: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的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李永忠740500
我们在大学里学习到的心理学主要是高深的理论,而教学中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有效案例和成功经验,以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很好的可操作性,以供同仁借鉴。
一、U型记忆——系列位置效应
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开头和最后的容易记住。系列位置效应表明,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都相差不大,不一样的是记忆的方法不同。
启示:
1.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课堂中会发生很多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但要记住,只有最重要的事情才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上课前准备好相关学习用具,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情景导入(问题生成)、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两个环节非常重要。
3.背诵文章、单词时变换开始位置。背诵单词或文章,在正背之后适当的从中间开始背,克服正背时有系列位置效应引起的中间部分记忆率低的问题。
4.合理安排学习资料的顺序。同一学习资料的学习时间不要过长,前后两段时间学习的材料要不一样,这样可以避免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
二、联想记忆的神奇效应
我们常常被“神童”或记忆专家的神奇记忆术所感动。其实,他们神奇的记忆术主要没来源于联想记忆的合理运用。例如,“肥皂、氧、枫叶、蜘蛛、菊花、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转换为“用肥皂吹氧气泡泡的儿子和一边喝啤酒、一边抽着冒火星的雪茄烟的父亲在落下枫叶的树下跳舞,一不小心他们踩着了蜘蛛和菊花”。例如英语banana(香蕉),用联想记忆的方法是爸(ba)拿(na)了又拿(na)(爱吃的)香蕉(本意)。
启示: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这是考验每个教师的智慧高低的。将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的内容所产生的神奇记忆令人惊叹!
三、遗忘曲线—不要等墙倒塌再来造墙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初次记忆学习的内容,2个小时后遗忘60%左右,尤其1小时后遗忘最快,遗忘达50%.9小时以后遗忘速度减慢,但是记忆的内容只有20%左右。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不要等墙倒塌了再来造墙。”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遗忘曲线应用的精髓。
启示:及时复习。例如“学案导学强调预习、听讲、自学、合作,展示、总结”,始终贯彻及时复习的这一概念。遗忘曲线规律要求我们学习之后要立即进行复习,多次复习。第一天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三天以后再复习一次,下次的复习复习则可安排在一周之后,以此类推。不管间隔时间多长,总之要在发生遗忘之前及时复习,克服遗忘。复习也有技巧:发现新问题、拓展延伸、归类总结、温故知新。
四、短时记忆72法则与过目不忘的专家记忆优势。
将一串识字摆放,看一遍一般能记住5到9个数字;或者将一把
+
钉子撒在地上,一下子能看得到的钉子大约是5到9个,这就是瞬间短时记忆。启发:优秀教师讲课妙趣横生,新的知识内容一般不超过7个,大多时候是5左右,学生易学易记、学习效率高。既然短时记忆量很小,可是专家过目能记住几十个数字。为什么?
启示: 知识组块与经验结合是专家的记忆优势。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找到将大量可用的信息组成少量的组块,自己的记忆的广度将会大大地增加:通过训练,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可以扩大。例如,我们记忆手机号码是采用3个或4个一组来记忆。或者,把记忆任务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7-4-7”可以记成波音747,1-1-4可以记成114查询台。
五、连锁塑造效应——小步子,大目标。
恩爱夫妻,妻子引导丈夫做家务。“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上台讲解、展示。这就需要学生有胆量,利用连锁塑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胆量。
启示:后进学生由小步子走,到达大目标。
六、阳光效应——阳光与风的比赛。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寒冷的北风与太阳打赌,谁能把穿大衣的人衣服脱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待“摘花的学生”。
启示:感人心者莫乎情,用惩罚和大声责备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或者暂时改变,说必定学生那天又犯同样的错误。如果要让学生从根本上改正错误,“阳光温暖”是有效地方法。
七、罗森达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谎言成真)。
罗森塔尔实验:一个36人的班级,随机确定了18 个人,指出这18人聪明伶俐、前途无量。结果,一年之后,这些给予厚望的学生性
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成绩进步大。
启示: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的内心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自信心理和由此产生的力量在激发着不断努力,取得成功。自信心的树立需要别人的激励和赏识。
八、沉锚效应——美味“陷阱”
两个小吃店,其一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一个还是要两个”,其二对顾客说:“煎鸡蛋外黄里嫩,味道很好,您要不要尝尝”。结果前者的顾客不是要一个就是两个,而后者要与不要各占一半。生意收入高低显然不同。
启示:作文范文,有利有弊。面对试题,要多角度分析,避免“先入为主”,防止沉锚陷阱。对于疑难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给个“锚”,也就是与这道难题相关或先类似的,但是又稍微容易一些的题,这样学生就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九、学生教别人记住知识的95%——教师讲学生记住5%
教育心理研究:教师讲授时学生记住率5%,学生阅读的记住率10%,教师演示的记住率为30%,学生讨论的记住率为50%,学生实践的记住率为70%,学生教别人的记住率为95%,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教师讲授为95%,学生阅读为80%,教师演示为65%,学生讨论为45%,学生实践为20%,学生教别人5%。
启示:教学中要减少教师的“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兵教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篇:浅谈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浅探“心理效应”在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合理及时的应用对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有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明确心理效应的内涵,反思教学生活中心理效应与教育教学结合的成功案例,提出心理效应在教学中如何应用的建议与方法,定能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启示和引导。
关键词:心理效应教育教学应用
前言: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备课上课占用了我们大部分时间,以至于对教育理论的研究缺失很多。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作为老师:要想真正地对教育有所研究的话,就应该多读些理论上的书籍,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底蕴,运用所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1.心理效应是什么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共64条规律和效应,比如,首因效应、暗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蝴蝶效应、南风效应、超限效应、名片效应、手表效应、近因效应、罗森塔尔效应、.鲶鱼效应等等,分别从教学、教育、管理三个领域深入浅出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个教育心理学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给予了启示和引导。
2.心理效应与教学生活的巧妙结合2.1做亮细节
1963年12月,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他的演讲和结论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为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这正是一点点积累的结果。
看到这儿,我不由得把这种效应和我们的教育教学联系起来,这不正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节上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吗?教育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做亮细节。
读后,我深深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扪心自问,我做的很不好。翻开一本本作业,上面的评语简单而又重复着。回想之前发作业时,学生那渴望的眼神,而如今黯淡的目光,我感到深深的自责。评语写的千篇一律,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思考就写下。长此以往,试想这样的评语,学生见到之后还会受到触动吗?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不疑,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一份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鼓励和期待。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希望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
宋云天同学这次考试很不理想,翻开他的作业本,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考试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的潜力很大,老师相信只要肯努力,每天都会进步一点点,相信自己,你会做的更好!加油!”他受到鼓励以后,积极投入到了学习中,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正是教育中的细节,我们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做亮,慢慢累积,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有时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老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句真诚的表扬,会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错误、专断地教育学生,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如果老师多关注学生成长的细节,因势利导,给一点启示,给一些赏识,给一声喝彩,就有可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蝴蝶效应”,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轨道,成为学生生命中新的起点。
伟大正是存在于这样的细节之中!希望我们都能够拥有一双慧眼,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加利用,把细节做亮!
当我们把这些细节做亮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会做的更好呢?读了下面这个故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
2.2“以柔克刚”
这是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威风,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
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衣敞怀,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想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就是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情感效应。它告诉我们:教学、教育、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泰戈尔说过:“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的确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情啊!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的 “四颗糖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南风效应的神奇力量。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整个地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这样,谈话就很难深入其心灵。
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北风”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当我们对着学生拍桌、甚至体罚时,学生的大衣就会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就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当发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主动跟学生谈心,帮他解决遇到的难题。学生就会特别的信任我们,把我们当做朋友,以后再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我们交流。当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的候,多深入到小组中间,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当课外活动的时候,参与到学生活动中,跟他们一起跳绳、一起踢毽子,边活动边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正的用心去关心他们,用真情与他们交流,这样我们会有许多地沉甸甸的收获。
就让我们多实行温情教育吧,多些真诚的表扬,多去关心学生,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沟通,能够与我们“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年少无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宽容和尊重,多一份关心和帮助,让其自发自醒,感受到浓浓温情,相信会比我们简单粗暴的训斥要好很多。
2.3暗示的神奇力量
书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据说罗森塔尔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棒在发挥着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如果老师对学生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就会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我们的期望有多高,学生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用暗示做自我调节也讲究一定的艺术,要使用积极的话语调节自己,而避免使用消极的词汇。
比如当我们在参加面试时,不要暗示:“我不要紧张”,要暗示“我要镇定从容”。尽管意思是一样的,但是使用积极的词汇来暗示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环境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营造我们生物实验室的温馨氛围。如果在窗台上摆放几盆绿色植物,一进实验室就会满眼绿意,感受到勃勃生机。或者在生物角学生自己养几条小金鱼,既是一种环境暗示,也陶冶了情操。
再比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我们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中,一幅照片墙特别引人注目。它由全班所有同学的一寸照组成,班主任的一寸照在最上面,然后依次摆开,组成了一个“家”字,预示着我们八年级一班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辉煌。这极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另外,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对联、或学生作品,也能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只要我们有心,就能从多方面为学生制造积极暗示的条件。
3.“心理效应”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的建议
3,1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效应的运用。
3.2多读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能够依学生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效应
3.3多反思,多写作,及时记录下运用不同心理效应指导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以后工作服务。
总之,“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能够使我充分运用以前的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应用它们,加深对这些心理学效应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努力地将它们附诸于行动,促使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应。
参考文献:《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克服“比马龙效应”,让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师低估学生能力,认定学生不求上进,思想、行动差劲,以至学生将其内化,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很在乎自己在建筑期刊/jzqk/教师心目中的形象,也很在乎教师对于他的评价。如果,我们接触到一个学生,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否定他们的学习能力。一两次违纪就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自暴自弃、得过且过,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会更加差、表现更糟糕,当又一次受到老师的批评,他就会更加放纵自己。不断地遭遇失败,反复受到批评和指责就会慢慢地形成“我本来就是这样”,“我就是不行的”自我认定,从而失去上进心,还很有可能断送学生一生的前程。“比马龙效应”告诉我们:决不可低估学生,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事实上,绝对不可能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有时往往是井底之蛙,怎能看到井口之外群星荟萃、风光无限。我们应当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三、克服晕轮效应,摘掉有色眼镜。
对某人表现出的突出特点,观察者对该人做出的一种有偏见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泛化到其他方面。人们常常对长相好的人,给予更高的期望,更倾向于认为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会为他们描绘更美好的人生蓝图。相反,则认为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我们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喜好在某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并且扩大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玉。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功过分清,好坏分明。
四、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润物无声。
心理学告诉我们,许多场合下,由于教育期刊/jyqk/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目标比较、权衡利弊的选择,在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得寸进尺的原则,教育教学目标要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
摘到苹果,而不是感到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教学就是要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例如: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应主动与学生接近、沟通交流。首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然后,鼓励学生问简单问题,并耐心细致的给予解答,对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看法要恰当地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后就要引导学生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问题的频率“得寸进尺”。
五、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激发潜能。
人对自己或他人有一个希望就会按照哪个标准去要求他,把他按照那种人来对待,就会激发他的潜能,最后真的成为大家所期望的那样。有一句话说,“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这句话在某中程度上有点夸张,但反映出,自己或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有目标导向作用,使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向目标靠近,向目标努力。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对学生要有积极的切合实际的希望,并通过医学期刊/yxqk/一定的方式传达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信赖,从而使他们倍受鼓舞,努力朝教师所希望的方向不懈奋斗,不断进步,强化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建立稳定、积极、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自我激励,进而具有成就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力求上进的积极心态。
六利用结伴效应,提高效率。
科学研究表明,两个及其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育教学工作是作用于人的工作,作用于人心的工作,了解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片面、狭隘、不客观的认识,掌握心理规律,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几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忻城县高级中学
樊春利
心理效应是人们看问题时片面、狭隘、不客观的或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常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许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途径而造成的。为了把握学生心理,我们就需要了解一下常见的心理效应,以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地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地利用积极心理倾向,从而找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
一、霍布森选择效应:应追求真正灵活的教学管理。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就会极大地限制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布森选择效应”给我们教育教学的启示有两点:一是要避免教育教学中僵化的形式主义。课堂管理的成败得失应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衡量依据。那种片面追求课堂管理表面现象的做法.如过分强调安静的气氛、统一的坐姿和行动等,在脱离了教学目标之后,往往成为窒息学生学习积极性、限制创造性思维的不良因素。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引起的思维分歧或争论往往会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要避免处理问题的方式单一化。对那些难于控制课堂纪律的教师来说。他们的烦恼往往来自于自己处理问题的简单方式。
二、克服“马太效应”,用好表扬艺术。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我们常常对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吝啬表扬,更不乏溢美之词。给他们各种各样的荣誉和称号。这样做的弊端有二,一是他们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二是他们会背负上更重的包袱。他们一方面要加倍努力,保持先进地位,继续享受别人顶礼膜拜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优越感,从而“乐不思蜀”。两种矛盾的心理,两军对垒,耗费精力。对于学习成绩还不太好的,表现正在改观的同学,我们往往不愿肯定他们,即使表扬也往往是调侃式的、言不由衷的。为了克服“马太效应”,我们应当对优秀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甚至是有点苛刻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适当肯定即可。对于后进生的表扬与肯定要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要中肯、自然、真心实意。
三、克服“首因效应”,炼就“火眼金睛”。“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跑比赛中,一开始跑在前面的人,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兵无常胜,水无常形”,一个学生,一开始表现良好,那么他是否能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相反,一个学生开始给我们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那么是否真的很差劲,或者永远差劲。凭第一印象就简单地给学生定性,不仅会左右我们今后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而且也无形当中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四、克服晕轮效应,摘掉有色眼镜。对某人表现出的突出特点,观察者对该人做出的一种有偏见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泛化到其他方面。人们常常对长相好的人,给予更高的期望,更倾向于认为他们聪明伶俐、品德高尚、人缘好、表现好,会为他们描绘更美好的人生蓝图。相反,则认为他们智力不佳、品行低劣、表现差。我们也很有可能把我们的喜好在某个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并且扩大到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上。美不遮丑,瑕不掩玉。评价学生要多维度,多标准。功过分清,好坏分明。
五、利用得寸进尺效应,润物无声。
心理学告诉我们,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的目标比较、权衡利弊的选择,在相同的情况下,那些简单的目标更容易让人接受,我们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得寸进尺的原则,教育教学目标要逐步提高。让学生感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而不是感到目标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教学就是要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例如:要让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应主动与学生接近、沟通交流。首先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陌生感。然后,鼓励学生问简单问题,并耐心细致的给予解答,对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看法要恰当地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提问的乐趣,以及师生关系的默契所带来的愉悦感。以后就要引导学生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问题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问题的频率“得寸进尺”。
六、利用结伴效应,提高效率。科学研究表明,两个及其以上的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相互之间会产生激励效应,从而提高活动效率。我们可以在班集体中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让他们在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教育教学工作是作用于人的工作,作用于人心的工作,了解常见的心理学效应,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片面、狭隘、不客观的认识,掌握心理规律,从而扬长避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