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1:1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5年优秀地理教研论文评奖

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省庐江第四中学 王自发

邮编:231500 手机:***

摘要:地理实验因其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究性强的特点,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日益重要,必将成为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教学手段。本文从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应用举例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关键词:中学地理 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地理实验因其形象、直观成为实施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手段,又因其探究性、实践性强,因此也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造成地理实验教学底子薄弱,不受重视,手段单一,设备不足等问题,使得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停留在起步阶段。本文就地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应用及实践操作,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等做一些浅析和探讨。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概念与基本功能

(一)地理实验教学的概念

地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法是地理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受到规范的实验训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最为重要的科学结论的源泉。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

地理实验包括观察、调查、制作和课堂实验,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和思维方式,通过实验手段,高效展示某一地理现象、过程和地理原理,揭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与发展变化的规律。它对学生掌握和增强地理能力、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培养地理观念、思维和地理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

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如下:(1)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发生在广阔空间,大尺度、长时间的地球演化过程和结果,如火山爆发,煤炭形成,地壳运动等,也就是说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那么要求同学们在短短的40分钟,在教室里去想象和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化和形成过程,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通常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同学们学习这些内容。如地球的运动,板块的运动等。但是,这依然是一种间接学习手段,依然是“看得见摸不着”。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地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根本就不可能表达出来。例如七年级《南极地区》一节中提到,南极大陆是一片“白色沙漠”。学生对于这个很难理解,怎么被冰雪覆盖的大陆会是一个像沙漠一样干旱的地方,南极不到处是“水”嘛。本地的冬天也不可能像南极那样的冰雪覆盖,学生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物理知识的储备,难以理解这一问题,多媒体也很难表达这个现象。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个小实验就可以直观、迅速表现这个现象,最终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对于一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难点和重点,有时一个合适的实验就可以很好的解决。

(2)创设情境体验学习的过程

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使学生获得,但发现的过程却只能通过实验来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是其他教学手段难

以替代的。在生活中,知易行难是浅显的道理,纸上谈兵是难以培养学生踏实学风和科学素养的。只有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实验、学习,才会使他们既学会实事求是又具备科学素养。

在七年级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时,有个实验活动,就是将橡皮泥切成多片的等高线,然后将每一片的轮廓投影在纸上,一个等高线图就轻松制作完成。其实这个实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这个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具体探究如何利用橡皮泥更好的制作等高线地图,这一过程中,有争论有试验有合作,学生的潜力无限,加上“实践”这个老师的引导,最后各组都比较好的完成任务。大家分享经验,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收获颇多,一个恰当的实验,给予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呈现出知识的细节。

(3)养成必备的实验素养与地理思维

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性的地理实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地理实验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现象和学会设计实验等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典型案例

(一)地理实验的可操作性

地理实验不同于理化生实验,有其自身特性,因为不少地理过程、原理和规律并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因而应该选择那些能够通过实验模拟、验证和探究的知识内容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要简单易行,每个环节都要切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显现要迅速。为了地理实验具有简易可操作性,实验的设计应从实际

出发,用简易而预期效果好的器材做实验,难度不宜过大,不能为了做实验而设计一些高难度的复杂实验,以免弄巧成拙。同时地理实验教学一般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大多需要通过教师自己准备或发动学生搜集,因此也要求实验力求简单可操作。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在实验进行之前编写指导语,简单介绍实验内容,明确学生任务,加强实验的指向性;其次要详细列出实验的每个步骤,难度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在实验步骤之后,还应有观察与推断、分析与结论等内容,为学生的分析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文字内容旁最好附上某一学生做实验的图片,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指导学生模仿图片内容进行实验。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应用举例(1)课内演示实验

指利用地理实验器材,采用演示手段,配合讲解,使学生获得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实验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记,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生动的概念。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时,为了更好地说明植被的覆盖程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时,课堂上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中的植被的作用。实验器材:两个烧杯,光滑斜面,少量粘土,棉质毛巾,雾化喷头等。

实验过程:A组: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斜面上敷以一薄层粘土(约2厘米厚)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B组:同A组外,在粘土上覆盖一层棉质毛巾或纱布表示植被覆盖率良好。请两位同学同时用雾化喷头向上述A、B组洒水模拟大气降水,指导学生观察哪一组烧杯里水更多,哪一组的粘土更快被冲刷干净,从而得出实验结果,实现教学目标。

相类似的演示实验还有:七年级地球运动,用手电筒表示太阳,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等。

该类实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演示内容,课堂演示前要亲自进行多次实验,必须在实验成功、效果明显、操作规范、娴熟的条件下,再在课堂向学生演示。

(2)动手操作实验

指学生利用学具、教具或其他地理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和动手操作获得实验结果或数据等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制作中国地形模型

中国三级阶梯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范围,在教学中是比较抽象的,空间结构感强,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地安排学生动手实践作业时必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动手制作中国地形模型。

实验目的:在实验中感知中国三级阶梯分布范围界线及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理解中国地势分布。

实验步骤:1.按中国三级阶梯分布图的边界,裁剪好一层海绵纸作为三级阶梯的底层。

2.按地形图上第一、第二阶梯的范围,分别裁好两块海绵纸,把这两块用胶水重叠粘好。然后再将第一、第二阶梯分布的范围与底层粘合。

3.按地形图上第一阶梯的范围,裁剪好同样大小的五块海绵纸,再按一级阶梯的范围与前三层相互粘好。

(3)地理课外实验

组织学生野外实地考察、参观,增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实践活动能力。观察内容主要有:地形地貌:到野外进行地形地貌的考察,气象气候:气温、降水及风速的观察、记录,天气变化过程,气候现象的观察等。植物植被:山地植被的垂直变化,河流水系:观察河流的流量、水位、流速、水系流域状况的基本特征。

实践证明地理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开展实验教学既是对新理念的实施,又有现实价值。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地理实验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自然地理部分展现地球圈层中的地质地貌,大气、水以及陆地和海洋等自然要素,由于这些地理事象看不见摸不着,并且时空跨度大,因此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语言描述、图画等来帮助理解,但难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地理实验教学因其直观形象的优势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由于实验经费、实验设备、实验性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开展的地理实验教学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地理实验教学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使学生形成更为清晰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和概念。这对于学生学习、生活是终身受益的。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实验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地理实验用武之地主要表现在模拟实验方面,如地球运动、地图的模拟实验,教师可以利用Google earth、地图软件、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软件提供的用户界面来改变变量来观察地球圈层的不同状况及演变过程等。地理教学中有些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年代和复杂的地理变化,演变过程在时间尺度上过大或过小而不易观察,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人为地放大或缩小时间尺度,从而使地理事象的整个演变过程更好地展现在眼前。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都要经历上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漫长岁月,这些地理事象是学生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直接观察的。信息技术可以将漫长的地理过程浓缩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演示出来,可以使稍纵即逝的地理现象速度放慢,进行状态分解,展现每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控制下,地理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展示出来,地理事物的发展全过程,形成完整、清晰、深刻的认识,并了解到真正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

四、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地理实验教学在现阶段各类中学都具备实施的条件。因为学校都有一定的实验设备如专用地理教室,地图、地球仪、手电筒、模型等,但是在实际中应用不多。

(一)地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忽视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教师在研究地理教学法时,很少将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所以地理实验教学及其产生的效果都易被大家忽视。另外,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诸如赶教学进度,减轻工作量,避免各种麻烦等因素,都让教师尽可能少采用或不采用实验教学法。

(2)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目的性不强

科学性是实验的最基本要求,地理实验设计要能正确的反映地理过程的内在规律,实验的结果要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地理实验不同于理化生实验,因为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复杂,有些无法直接观察或亲身经历,因此地理实验要把地理过程、原理展现出来就必须要求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受到实验手段,课程资源,师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中学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科学性和目的性不强,从而导致不能有效发挥地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

(3)学生的自主性还需增强

地理实验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大部分实验应该不要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应该在学习新知识前独立或合作完成。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是实施者。但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都比较弱,加之地理实验设计不够科学且操作难度大,可操作性不够强等导致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所以在今后的地理实验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二)地理实验教学的优化措施

针对上述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地理教师应该:

(1)围绕新课标要求和学科特点实施实验教学,突出地理实验的科学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实验教学应体现它的科学性,发挥科学普及的作用。

(2)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选编实验,凸显地理实验的针对性; 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地理实验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各异,他们需要的实验不同,能完成的实验也不同,教

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修改和编制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收获。

(3)紧扣教学目标精心选编实验,强调地理实验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4)根据教学情境变化灵活调整实验程序,重视实验教学的生成性,促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实验,关注实验教学的主体性

教师要着力构建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实验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引导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合作、互动的实验活动中。例如,通过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的规模适中、人员构成合理,并通过协商分工,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进而促成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引导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交互磋商,使全体同学置身于全员参与、相互促进、多重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而不断强化合作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树声

中学地理教材教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115页 段玉山

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43页 朱学尧

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7 地理教育 2006年第四期

地理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

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要地位。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利和弊 ,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运动、大陆漂移、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在讲解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渐变性,模拟地形雨的变化过程,加上文字的说明,箭头的运动方向,展示迎风坡湿润气流,降水多;背风坡是干燥气流,降水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考虑到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但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所以很快就将这个重难点突破了。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十分单调:粉笔、黑板、挂图。再高明的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地图再漂亮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地理形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片制作成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地理形态的变化,既直观形象,又简单省事,而且还更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时,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有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例如: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异常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北面的汉江和南面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水系。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猛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课件中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也由于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在教授《长江沿江地区》的时候,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我们的建议整理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亲戚、朋友广泛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次活动,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平时做到不乱扔乱吐。这堂课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第三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篇: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转)

首次分享者:又 已被分享12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删除

许多故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元素,它与一般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既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一、在课堂引入时运用地理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案例一:学习东亚季风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三国故事中借东风的故事。赤壁之战前夕,周瑜调兵遣将,打黄盖,献连环计,为火烧曹军精心准备。可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急出病来,诸葛亮借探病之机应允借东风相助。

引入问题:火烧曹军为什么需要东风?他们的地理位置如何?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就能更有兴趣去学习季风的相关内容,并掌握重点内容东亚季风的风向。

案例二:讲解海陆风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了激发学生探究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我先给学生讲了个侦探故事。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

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海陆风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个个跃跃欲试想找出凶手是谁,所以马上开始热烈讨论并很快掌握了海陆风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在练习课中运用地理故事设问,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案例一: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母特混舰队偷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取得了成功。在这次行动中,时间选择在冬季的一个周日;线路选择了从择捉岛单冠湾至珍珠港的北部航线。

考察知识:(1)冬季地处西风带的洋面,多大雾天气,海况恶劣,利于舰队隐蔽;(2)与西风、北太平洋暖流同向,顺风顺船速快且可节省燃料。

案例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要求盟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在法国开辟第二战场。英国首相丘吉尔以兵力不足和气象条件对渡海作战影响较大为由,一再推迟。

考察知识:英吉利海峡位于40°N~60°N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风大浪急,多大雾,不利于渡海作战。

三、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地理故事作为案例,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历时60多年的阿以冲突至今仍未和平解决,水源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以色列境内无大河,南部多大片沙漠,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缺水问题日益严重。为解决水荒,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拦截约旦河水,还在被占领的土地上抽取地下水。

研究要点:西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这种气候的成因以及西亚地区的淡水资源状况。

案例二: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研究要点:寒潮的成因、利弊以及预防措施。

相关的地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巧妙地运用地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原本平淡、枯燥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鲜活了,学生更喜欢学习地理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更深地体会到了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他们学会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更多地习惯于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了。

第五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对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良好的教学策略,运用各种多样的学科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多样性,同时也使得教学进程顺利地进行。心理学作为一门被广泛应用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能够把心理各种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中,不仅能够达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知识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地进行学习。关键字: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心理学 可持续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学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必须从抽象、严谨、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学的基本过程应该以开放的体系展现出学科内容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正如课改标准所指出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合作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学的知识恰当合理地应用到教学中,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一、融合左右大脑功能

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实际上两个半球的功能是趋于单侧化的。对言语、文字、计算、时间等逻辑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对图形、方位、音乐等信息的加工主要由左半球进行。但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两半球在正常情况下不仅有分工,而且互相补充或互相补偿,从而完成复杂的学习活动。

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言语、文字手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能力,也应该更多地运用图形、音乐等来改善学生的整体感知、具体形象思维的能力。最佳的教学是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左右大脑进行刺激,使左右大脑之间能更加自由地交换信息,从而加深记忆,这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试着把言语文字的内容转化为图形图象,把图形图象的内容尽可能用简单、概括的言语文字表达出来,这时会发现学生学的更加容易。例如教旅游景观欣赏、文化景观、地球运动原理等内容时,不借助图形图片会使教学太枯燥、抽象。在讲解板块构造图、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洋流分布图等图时,如果不用简约概括的言语有条理地总结出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话,那么学生的记忆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空话。可见教材中能让我们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章节是随处可见的。

二、观察学习的合理应用

观察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处理刺激时的反映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根据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榜样、保持、复制榜样和动机过程。由于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案例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如在可持续发展的一节中教师就应该多举出真实同时他们的行为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识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些方法都是有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获得的启示,观察学习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更会使教学过程的失误尽可能的减少。

三、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消化吸收的过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共同探索总结知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地理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布鲁纳认为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会发现更多的探索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是对传统讲授法有益的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探索中的发展。例如教学“大洲和大洋”时,通过学生自己初步的发现,再以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交流,进行争辩,总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特点。“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大洲和大洋分布规律,这样学生记得特别牢,用起来特别活。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是探究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总之,地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知识、总结知识。

四、活用情绪、情境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情绪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的信息来源,教师可通过言传身教热爱学习起榜样作用,感染学生学习记忆,另外通过角色模拟、展开讨论辩论等课堂活动,学生就会有压力、乐趣、焦虑、期望、兴奋和放松等情绪发生,最终牢记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情境记忆是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属于自传体的记忆。教师创设一种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布置简明、丰富的教室背景有利于加强情景记忆;课内活动、小组合作与竞赛,课外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经历、体会深深融合在知识的掌握中。捕捉生活中偶然的重大的事件,如台风前后的天气变化,由印度洋地震海啸事件引起对板块学说的内容的回忆和记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讲述、质疑问难、音美配合等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景记忆。

事实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心理学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的是很明显的,所正确应用心理学知识是促进地理教学的有效的一个措施。

参考文献:

《浅谈心理学若干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徐艳 《历史地理教学心理学》 王雄

《教育心理学》 唐卫海 刘希平著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 孙捷 《情感教学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王惠萍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 谭丽红

下载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实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中应用 民权初级中学杜育才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故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西省安远县第一中学 黄潮海 342100 内容提要: 1、地理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2、地理故事启发学生思维 3、地理故事培养探索精神 故事陪伴我们一代......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时代的滚滚车轮不断在前进,教育需要不断的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统的教......

    议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议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翁成福 马锐 来凤县高级中学 445700 摘要: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 文 题 目 论文分类号:G424.1 密级:无 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姓 名:李 婷 学 校:吉林省东辽县东辽一高中 2013年6月18日 摘 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地理素......

    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谈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立明 单位: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工农路468号 邮编:050081 小灵通:0311--83915051 地理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不仅要向......

    “学习金字塔”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 李广水【摘要】“ 学习金字塔”形象显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金字塔”提供的信息,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做中学”、“教......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周红杰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因而都有某方面发展的潜能和机会,在教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