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16: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

第一篇: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 入学批次:201203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习中心:兰州国际经济专修学院 学生姓名:陈晓红

2014年6月19日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祝福》是鲁迅反映中国农村妇女命运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主人公祥林嫂是其笔下最悲苦的女性,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勤劳、善良、质朴的优良品质,她处于社会的下层,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典型,以致在整个鲁镇都在“祝福”时,她却悲惨地死去,展示了祥林嫂不幸的人生悲剧。

祥林嫂的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时代的悲剧,这个悲剧作为中国劳动妇女特别是寡妇苦难的写照来看,是真实的、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幸。社会的悲剧导致了个人的人生悲剧,在那个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时代,无权无势的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求得生存,可是社会制度的不公,让他们连简单的生存下去都成为奢望。她们再怎么努力挣扎,再怎么反抗,最终换来的还是死亡。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与把握,从而探究形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而增强对作品主人公的了解,并对其形象进行深刻的研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知名人士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探究和分析;规范分析和引用分析等方法。

三、论文提纲

1、题目

2、摘要

3、关键词

4、目录

5、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部分)

6、致谢辞

7、参考文献

四、写作计划

2014年5月28日—6月11日查阅有关文献拟订论文题目。2014年6月12日—6月27日撰写开题报告,整理已有的参考资料。

2014年6月28日—8月28日根据开题报告,完成正文部分,形成初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进行批阅。

2014年8月29日—9月11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形成定稿。2014年9月12日—9月26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定稿进行再次完善论文定稿。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舒耘华 《鲁迅小说妇女形象浅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薛艳萍 《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3]、鲁迅 《我的节烈观》1918年

[4]、鲁迅 《关于女人》1933年6月15日《申报月刊》第三卷第六号文 [5]、鲁迅 《坟·灯下漫笔》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 [6]、鲁迅 《祝福》,《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24年

第二篇:新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指导老师:肖晓燕 学员:樊秀丽

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的剖析、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祝福》中的祥林嫂尤让人难忘。本文将通过对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的分析,探求鲁迅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从而让人们看到 :妇女要解放自己,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幸福,就必须解放社会;只有解放了社会,才能解放自身;要解放社会,首先要唤醒劳苦大众。

关键词:《祝福》

祥林嫂

悲剧命运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毕生追求对民族灵魂的改造,使中国人得到正常合理的发展。在他的涉及女性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挖掘妇女悲剧命运的根源,以唤起民众的觉醒。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先生塑造的最鲜明的女性形象。

一、祥林嫂形象分析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纯洁、坚毅、朴实的人。她和《**》的六斤一样,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的迫害,裹住了双脚还不行,还从思想上毒害她。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丈夫祥林死后,在“从一而终”思想的束缚下,她不愿再嫁。为了躲避婆婆的虐待,她逃到鲁四老爷家帮佣,而且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安分耐劳”,她“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于是鲁四老爷留下了她,终于挣得了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她做工毫不懈怠,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不爱说话,别人问时才回答,而且答的也不多。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即使一天不停地做,她反满足,口角渐渐有了笑影。此时的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拼命干活,只为有口饭吃,有个存身之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① 1 祥林嫂正是为自己“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满足。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她就被婆婆抓了去像捆猪一样捆着,卖给了山里人。可是她宁可撞香案自杀,也不愿从命。但这种所谓的反抗,只不过是对封建礼教的顺从与奉行,是尚未泯灭的灵魂的垂死挣扎罢了。然而她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幸的是她还有个儿子——夫死从子,所以她仍坚守着这脆弱的生的希望。可悲的是这唯一的希望却被狼叼走了,接着“大伯又来收屋,又赶她”,在贺家坳她已无立锥之地,残酷的现实迫使她重新回到鲁四老爷家继续做工。此时站在鲁家堂前的祥林嫂如第一次来时一样,“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上青黄”,不同的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精神,而且不停地向他人述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经过:“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她的手脚也没有先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影。接连的丧夫失子给祥林嫂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她失去了往日的力气和精神,然而她不知道还有更大的灾难等待着她。对于祥林嫂的再次到来,鲁四老爷仍是皱眉,连一直念叨她,“希望她再来”的四婶也踌躇,当鲁家准备祭祀,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去取烛台时,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镇上其他人对她也是冷冷的,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之后,就拿她寻开心。和祥林嫂一起在鲁四老爷家做工的柳妈专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取笑她,并“诡秘的”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为了洗去自己一切的耻辱和罪过,摆脱死后被锯的可怕灾难,祥林嫂用积攒了多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一条让“千人踏,万人跨”的门槛。回来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可是,这仍没能“赎了一世的罪名”,在鲁四老爷家祭祖时节,当祥林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最后,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才四十上下的祥林嫂,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在探寻地狱的有无,其实这人间不正是祥林嫂的地狱吗?是四叔、四婶、柳妈和镇上的其他人,一并剿杀了祥林嫂最后的一线生机——做奴隶的资格。已纯乎是一个乞丐的祥林嫂,如何能抵挡得群起而哄之的阵势,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惧,在鲁镇的 2 新年祝福声中,在遭受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凌辱之后,象“尘芥”一样被扫出了世界。

祥林嫂的悲剧揭示了旧社会的无赖,它不仅像嫖客一样淫亵地玩弄着国人的灵魂,还像强盗一样贪婪地掠夺着国人赖以生存的一切。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探究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中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但她比原型更集中更概括,是旧中国农村贫苦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高度典型化的体现。

祥林嫂的悲剧,首先是社会造成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封建礼教对农村劳动妇女压迫的深重惨酷。

夫权要祥林嫂守节。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最低。封建礼教对妇女提出许多桎梏人性的做人原则,如“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要妇女保持“贞操”,为丈夫“节烈”。所谓“节”,即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她节得愈好。祥林嫂自幼就被这种愚昧的思想浸染,她已成了“节烈观”的忠实信徒。所以,祥林嫂在她前夫祥林死后,不肯再嫁;被婆婆抓回去逼嫁贺家坳,“在花轿上,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花轿,两个男人和他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是夫权要祥林嫂守节造成的后果。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他又要为后夫守节,只能跟儿子阿毛相依为命。这就是“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中的“一从”:夫死从子。祥林嫂愿为第一个丈夫“守节”,想“从一而终”,未能如愿;第二个丈夫死后,“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牢牢束缚着她。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告诉人们,旧中国妇女所有的桎梏太多,这正旧中国的家族制度未经改革;而只要这种状况依旧,中国女性的地位就无法改变,所承受的痛苦便永远不会消灭。

族权、夫权不许祥林嫂守节。祥林嫂的前夫祥林比祥林嫂小十岁,丈夫死后,祥林嫂宁可辛勤劳动养活自己也不愿再嫁,所以她逃到鲁镇做工。她全部的希望和渴求,便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存的权利。所以当她来到鲁家做工时是“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到年底,扫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却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3 但是好景不长,在鲁家做工不到半年,她婆婆恃凭着族权、夫权的威势,不但把她像逃犯一样抓回去,而且逼她嫁到深山野坳里。因为要用卖她所得的钱,买一个女人给她叔子做老婆。祥林嫂始终没有挣到一个“人的资格”,却像一件赚钱的货物一样被卖掉了。而她在鲁四老爷家做工所得的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全部落入婆婆手中。再婚后,丈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吃了,大伯倚仗族权、夫权收去房子,把她赶出贺家,不顾其生死,任其在社会上流浪。此时的祥林嫂随时都可能像《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一样遭到流氓的调戏,而无法为第二个丈夫守节。

神权利用夫权惩罚祥林嫂的不守节。祥林嫂再嫁虽非自愿,但毕竟是再嫁了,就是“不守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就要受到惩罚。柳妈因受了封建迷信的影响和毒害,无意之中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她那有关“阴司”的话——“这种人活着要受苦,死后还要受刑:阎罗王将她锯开,分给前后两个男人”,使祥林嫂精神上蒙受极大的压力,致使她用多年积攒的工钱“捐门槛”赎罪。一年来祥林嫂“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最后多年的血汗钱都落入庙祝的手中。

政权支持族权、夫权不许祥林嫂守节,又要惩罚她的不守节。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是政权的化身,他支持并利用其他三种权利迫害祥林嫂。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做工时,他知道她是寡妇后就“皱了皱眉”,不愿留她。但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刻苦耐劳、能干,还能分配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当他猜到祥林嫂可能是逃出来的时候说“这不好”;当婆婆来清算工钱,准备带祥林嫂回去时,他又说“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当他得知祥林嫂出逃的原因及被捆回后,两次说了同一句话,“可恶!然而„„”。这里的“可恶”可能指祥林嫂出逃,也可能指婆家人把祥林嫂像逃犯一样的抓回,也可能指卫老婆子的“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不过,“然而”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正说明他支持族权不许祥林嫂守节。当祥林嫂再嫁、再寡又失子,第二次来到鲁镇做工时,她的境遇与前一次就大不一样了,先是四婶踌躇,四叔皱眉,不久四婶不满,四叔告诫,认为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她不但不能碰那“神圣”的酒杯和筷子,而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笑料;更为甚者,当她到土地庙捐了门槛,神气舒畅、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喝道:“你放着罢,祥林嫂!”一句话彻底的对祥林嫂判了 4 刑,“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来上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此时的祥林嫂所受的打击是何等巨大!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鲁四老爷代表的地主阶级迫害得精神失常,失去了劳动能力,又被一脚踢开,沦为乞丐,最后倒毙在漫天的大雪中。死后还被鲁四老爷诬蔑为“谬种”,因为他年终要举行酬神祈福的盛举,是要“吉利的”,他嫌恶穷人在这时死去。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许她守节,政权支持族权,却又联合神权惩罚她的不守节。在“四权”的联合镇压下,祥林嫂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终怀着对生的绝望,对死的恐惧,在别人新年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四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从乡村鲁镇到深山野坳,竟无祥林嫂的栖身之地;从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到贪财霸道的大伯、精明强干的婆婆、吃斋念佛的善女人柳妈等,人人被封建思想奴役,处处按封建礼教的标准衡量人,祥林嫂的再次丧夫和失子,不但没有换得他们的安慰和同情,而且专拿她头上的伤疤嘲笑她,奚落她;并把她看成了不祥的象征,鄙视她,唾弃她,一直把她逼到了绝境。祥林嫂之死,远非仅止于贫穷和肉体的折磨,她是死于作为社会舆论的道德谴责和她自己内心对于因不由自主地违反了封建伦理道德(未能从一而终)而产生的一种恐惧感和怀罪感。这说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于社会,对于人的意识施加影响的力量是何等之巨大。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封建伦理道德不仅使中国妇女在身体上倍受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深受其毒害。她们虽然承受着不公正的道德规范,但她们本身却“毫无异言”,因为她们的精神上也同她们的身体一样,成了畸形。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从她一系列的反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愚昧,她身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由于自幼深受封建反动思想文化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她虽有所反抗,但也是受封建思想意识的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去做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去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灵魂地狱的诘问,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 5 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强迫她再嫁的是封建礼教,再嫁后使她无处立身,成为世人眼中“伤风败俗”的“不洁”的女人的还是封建礼教。祥林嫂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旧中国封建势力残忍无情,像一张“吃人”的网,将她紧紧包围,使她透不过气,以致走投无路,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所吞噬。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祥林嫂的不幸正是被封建社会“吃”的结果,鲁迅先生“怒其不争”,就是希望她能丢掉精神包袱,奋起抗争。同时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主要是指下层人民正当的愿望和纯朴的品格被封建主义所毁灭。《祝福》中的祥林嫂正是被毁灭的典型,祥林嫂本是一位善良,勤劳,能干,不屈于命运,而又勇敢抗争的女性。生活在她周围的人,像婆婆、短工、大伯、柳妈、鲁镇的其他人,他们和祥林嫂同属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然而偏又是他们维护着“三纲五常”并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责备、折磨着祥林嫂,全把她往死路上逼。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封建思想的强大压力,警醒更多的祥林嫂及其周围的人奋起抗争,扫荡广大农村的封建复辟势力,荡涤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所受的毒害,改变落后的国民性,提高民族的精神素质,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和礼教,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三、塑造祥林嫂形象的意义

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中常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②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根据生活的若干真实原型塑造出来的典型。其一是单妈妈,她是个寡妇,却又有同居的男人;其二是乌石山上看坟的女人,儿子在门口剥豆被马熊拖去吃了;其三是宝姐姐,山里人来抢亲,宝姐姐逃走,失足落水,被捞起带走。由祥林嫂形象,我想起了对鲁迅先生生活有极大影响的少为人知的一位现实生活中的祥林嫂——朱安。她是先生于1906 年收下的母亲送给自己的一份绝不愿意接受的礼物,他们做了一世有名无实的夫妻。当时鲁迅之所以不与朱安离婚,主要顾虑的还是朱安。按绍兴的风俗,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娘家,就会被认为 6 是被“休”了,连寡妇都不如,家人的歧视、舆论的谴责将使她处于极难堪的境地,她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将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软弱的女人竟会因此而自杀。鲁迅显然是不忍把不幸的朱安推到这样一个境地的,让一个无罪者作旧习惯的牺牲品。

朱安,作为周家的大太太,嫁入周家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劳作一生,至死也没有得到自己男人的认可,最后和大先生合葬在一起的愿望也没能实现。生,陪着老太太;死,陪着老太太。她连祥林嫂都不如,从没有一点反抗,若说有,也只是微言抗议,向别人诉苦“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③寥寥数语,包含了无比沉重的无法言说的痛苦。封建礼教向妇女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做人原则,别说儿子连女儿都没有的朱安,自然要受到老太太的责备,别人的歧视。她心中的苦楚无处诉说,也无法诉说,只能在大先生的同情中终其一生。这就是那个时代妇女的命运,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鲁迅先生无法改变人们的思想,找不到安排朱安的更好办法,只能在满怀内疚与歉意的心境中尽其所能的善待朱安。正是朱安和无数的单妈妈、宝姐姐等女性的不幸遭遇,使鲁迅深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刺激了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鲁迅先生用手中的笔勇敢不屈地战斗,把对封建礼教的痛恨,对深受其害的人们的同情,凝聚成一篇篇令世人警醒的文字,塑造出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以期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④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黑暗,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及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地斗争。

创作总根于爱。⑤人们一提到鲁迅先生,或者不免觉得他稍微有一点过于冷静,过于默视的样子,而其实他是无时不充满着热烈地希望,发挥着丰富的感情的。鲁迅先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借助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以此告诉人们:“我只以为应该不自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不断的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⑥鲁迅笔下的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性的原因,先生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他着意挖出了造成这悲剧的根源:残酷吃人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鲁迅先生还用尖锐的语言直接揭露了社会现 7 象背后所掩盖的实质。鲁迅先生在他的《我之节烈观》一文中,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又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他在《而已集·小杂感》中更加明确的指出:“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一个“挤”字、“逼”字写出了妇女在那个社会所处的地位及其遭受的苦难。麻木的灵魂,浸满封建毒素的思想,使她们看不到光明和希望,顺从式的、肤浅而脆弱的个人反抗,在无形的社会重负下,犹如瓮中之鳖,显得笨拙而无济于事。有且只有从思想上唤醒人民,团结起来彻底粉碎旧的社会制度,才能真正救出这些水深火热中的人。

注释:

①鲁迅:《鲁迅作品》

(二),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22页。

吴宏聪 范伯群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第84②页。

③ 陈丹青:《鲁迅后院的蜗牛》 《读者》,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期(总404期),第24页。

④ 鲁迅:《鲁迅作品》

(五),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53页。

鲁迅:《鲁迅作品》

(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94页。

鲁迅:《鲁迅选集》(林贤志评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97页。⑤⑥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作品》(一~七),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鲁迅:《鲁迅选集》(林贤志评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版。

3、陈丹青:《鲁迅后院的蜗牛》 《读者》,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期(总404期)。

4、朱晓进 唐纪如 主编:《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吴宏聪 范伯群 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学员联系地址:沛县栖山中学 邮编:221622 电话:***

第三篇: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0905019014 龚韦名

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主题词:封建礼教 迷信束缚 悲剧形象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

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那个时代的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就把祥林嫂卖掉。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相信封建迷信,柳妈等人连番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在于它揭示了劳动人民如果不摆脱封建礼教与迷信的束缚,打碎这副沉重的精神枷锁,就不能避免悲剧的命运。

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他们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即使在最后,祥林嫂还是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的。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深刻性还表现在它把问题尖锐地提到“我”以及它把劳动妇女的悲剧和地主阶级的“祝福”进行了强烈对照,把富人过年“祝福”的场景与穷人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昭示出那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文中有三处极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是通过比较、对照来交待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小说首段的开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写年底送灶的场景气氛,对鲁镇过年“祝福”前的环境状况进行描写。小说第二段中“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是鲁镇准备“祝福”时的景况。

小说最后一段中又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这是鲁镇“祝福”时的情境,从以上三处环境气氛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旧历年底的送灶——准备祝福——祝福的气氛是步步升浓,而祥林嫂的生活苦痛也是步步加重,最后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这恰恰形成对比。三处环境描写,一面是火光及爆竹的亮和响,一面是天气的坏,雪花的大,越来越大,竟是团团飞舞,两种环境气氛绝然不同,一热一冷,互相呼应,对比鲜明地交待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背景。

最后的一段景物描写,富人在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鱼肉人民的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的时候,而孤苦绝望的祥林嫂却无立身之地,只能在冻饿中死去,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中国劳苦大众的命运。两相比较,贫富不均,死生不同,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鲁迅正是用比照手法,对当时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深刻揭露,真是入木三分。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本质。在它的全部描写中,包含着打碎这个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的强烈呼吁,包含着为此坚持不懈的探索与追求。

参考文献:《祝福》(鲁迅 著)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21世纪出版社)

第四篇: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l、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

2、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l、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 2、祥林嫂的死是不寻常的死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2、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

意义

必然性

原因

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父权、族权、神权支撑着封建社会的“政权”,而封建“政权”又维护着夫权、父权、神权的威严。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遭遇与悲惨结局,归根到底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和思想造成的。可见;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处境,而且极其形象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与阶级根源。这就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她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唱完》)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入”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的同时,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具体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鲁迅以偏至的发展现孜孜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弊病的揭示和批判,“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致尤炳诉》),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的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她的被迫害,而且也在于她为封建思想所毒害而导致的愚昧和不觉悟,即使是她的一些反抗行为,也是与这种愚昧和不觉悟联系着的。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也仅仅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反映了她的不觉悟。又比如,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的确是一种“出格”的反抗了,可是,这种反抗愈猛烈,就愈加显示出她的愚昧与不觉悟。因为她的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由这里可以见到,腐朽虚伪的封建道德观念,是如何残忍地摧残了祥林嫂!不管祥林嫂挣扎也好,反抗也好,只能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鲁迅从人物的精神世界着眼,通过祥林嫂必然的悲剧性结局,揭示了传统的封建观念对人民极大的危害性,从而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这一切,正是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另一巨大思想意义之所在。

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祥林嫂的死,是《祝福》情节发展的主线,可以说,《祝福》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一个“死”字开展的。这样,也正好体现了鲁迅所指出的,短篇小说艺术表现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小说的开头便这样写道: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这话从表面看似有语病——同义重复;其实,它是有深刻的意义的,联系下面关于鲁镇年关祝福习俗的生动、逼真的描写,便可以使读者体会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封建制统治下的中国城乡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着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是在旧历的年底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

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鬼神宗教观念,这种为封建统治的合理性辩护的,极端野蛮、荒诞的意识形态残害致死的。

可见,小说开头的关于“祝福”气氛的描写,就为祥林嫂的死,提供了一个最恰切的环境。

接着介绍了人物所赖以生活的这个家庭。其主人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要知道,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踢死、沉塘。各地志书、家谱的记载,以及《列女传》《儒林外史》等书中关于烈女、节妇的血泪故事,至今使人不寒而栗。

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还有什么生路可言呢?她的死,是必然的了。

果然,在追叙人物一生几次重的波折之前,作者便让我们预先知道;祥林嫂已经死了。而且,在临死之前,她脑子里产生了对于鬼神观念的“疑惑”。——“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

这“疑惑”非同一般,不可等闲视之。千百年来,由于长期封建制的野蛮统治,造成了中国劳苦百姓的麻木、愚昧;他们,尤其是其中的妇女,有许怀疑过人类社会之上,冥冥中还有一个鬼神世界主宰着?而这样的一位祥林嫂,竟对它表示“疑惑”了,这是破天荒的事。要知道,对鬼神的“疑惑”,就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也就是对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命运的“疑惑”;这一惊人的意念,从一个备受禁锢、束缚的弱女子的头脑中产生,真是谈何容易啊!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从心里提出一个问号:祥林嫂心中的“疑惑”是怎样产生的?

作者这样鲜明、醒目地通过人物之口指出这一“疑惑”,事实上是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这一悬念是盘串至终篇的。可以说,自此以下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解答这一悬念,充实这一悬念。同样地,作者也是为自己提出了一个难题:怎样用系列的具体描写,来证实祥林嫂心中这一“疑惑”的出现,是合理、自然而又真实、可信的。这一悬念和难题解决好了,作品就获得了成功。

要看到,祥林嫂是以她的整个生命,也就是以她的死来换得这一可贵的“疑惑”的以往的分析评论大都认为,将祥林嫂迫害致死的是封建宗法制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钱谷融先生在《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载《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增刊)一文中认为,祥林嫂“主要就是被程朱理学所崇泰的旧利教迫害死的”。这样,就将《祝福》的“思想锋芒”阐述得更鲜明、更准确、更符合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原意了。

我认为,在钱先生精当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看到:作者在描写祥林嫂被旧礼教迫害致死的过程中,同时也写到了“死”的另一面,那就是她的活力。小说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祥林嫂有强烈的活的愿望,而且希望尽可能地活得体面些。她有顽强的生命力,她是最能活下去,也是最应该活下去的人。就是这样具有旺盛生活力,这样耐活的人,终于被迫害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真是令人发指。作者充分写出祥林嫂的活力,正是为了拿来衬托她的死的冤屈和悲哀。

在封建礼教的统制下,妇女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只有服从认命,不能有自己的选择;所谓“妇者,服也。”此外,还有“节烈”观念,这世上最“昏迷的强暴”来束缚摧残妇女。

作为贫苦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她当然不可能认识整个封建礼教的野蛮和不合理;但是,她在承认和遵从一切妇道条律的前提下,却为自己能比较安稳地活下去——“做稳了奴隶”,作了尽其所能的最大的努力。

正如前面所述,落后、愚昧的中国劳苦百姓,对于为封建统治辩护的鬼神。宗教迷信,历来是无疑义地信奉的。而宗教迷信的要义,说穿了无非是胡乱编派给你什么前世的罪孽,凭空应许给你来世的幸福,目的是要你做一个现世的驯羊,一任他们剪毛剥皮,至死而无怨。祥林嫂当然不可能抗拒、背叛这“从来如此”、世代相传的鬼神迷信观念。——她的“疑惑”是临死前才产生的。然而,对于现世的悲苦的命运,她并不一味驯顾地接受,相反地,是一再挣扎、苦斗过的。

统观祥林嫂的一生,她真算得上是旧中国千万劳动妇女中,难得的一个佼佼者了。她善良、本分,又能吃苦、耐劳,又能思考,有决断,而且勇于行动。——丈夫死后,只身从婆家选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立、自守的“未亡人”。对于野蛮的暴力绑架,她作了“出格”的反抗;说明她不是逆来顺受,任人随意摆布的。与山区农民贺老六结合之后,一度生活过得还安稳,人也胖了,“交了好运了”:可见她又不是那样顽固、执板地死守“节烈”,而是思想圆通,能面对现实的聪明人。听信了柳妈的劝说,她立即采取行动,——到神庙里去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她不甘心被人轻贱蔑视,被认为是“不干不净”,她要做一个跟旁人一样的正常的人。

及至一切挣扎、苦熬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时,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的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祥林嫂见到“我”时这样说道:“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来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在她,是慎重思虑多时的了。再从她对提问对象的选择来看,祥林嫂确是一个有见识、爱思考的人,并不是一般儒怯昏庸的弱女子。

这里无妨拿她与《故乡》中的闰土作一比较:少年时代那样天真、活泼、机灵的闰土,几十年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与儿时的好友,读书“出门”的知识分子“我”见面时,只会叹息生活“非常难”。由于他相信鬼神,相信命运,视一切不平,一切苦难为命中注定;所以“老爷”二字,很自然地从他口中吐出,不带一点儿怨愤和不平。对于现世生活的质疑问难,更是谈不上的了。而祥林嫂呢,由于所受的打击、迫害,尤其是在精神上的,远远甚过闰土,加之她对一生所遇的种种不幸,历来是采取主动挣扎苦斗的手段:而且她又是那样爱思考的人。于是,临死之前,那种世道不公,神鬼不灵的怨愤之想,就很自然地在心中升起。

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相当理想化的人物。在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妇女群中,是很难找到像样林嫂这样的妇女的。她身上具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只是勤劳、质朴。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理想化并没有失去真实性。要知道,祥林嫂这样的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为主要任务的《呐喊》集中,而只能出现在《彷徨》中。因为创作《彷徨》之时,鲁迅己倒重考虑到如何探路前进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祥林嫂就以她的不寻常的死,以及死前对旧世界统治的“疑惑”,去警醒和教示一切活着的人,沿着这一“疑惑”继续“求索”下去。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去的呢?关于这,历来的评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因为不作明确的判断。电影《祝福》的处理是:祥林嫂最后是由于冻饿,倒毙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后来有个别论著也袭用了这一判断(见《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31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认为祥林嫂最后是“惨死在祝福时的雪地里”。其实,这在鲁迅原作中,是找不到什么根据的。

我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而死的。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最后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而事实上,人物的自杀,也是作者在小说中作了多方的暗示,“将意思传给别人”了的。

试想一想,当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已是体衰力竭,人们将她视为不洁的异物,任谁都不会同情关心她的了;她所面临的唯一结局就是死亡。与其慢慢地挨着,冻死饿死,倒不如尽快地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祥林嫂就有这勇气。究其一生,她虽是受尽迫害,受尽摧残的妇女,但也时时显示了她的不断挣扎的主动性。这一生中最后一次的抉择——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祥林嫂来说,也是采取了主动的手段的。我认为,只有认识到、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心目中的人物性格才是完整的,统一的,一以贯之的,也才是符合作者的原意的。

再从小说的具体描写来看,祥林嫂一出现,使那样郑重其事地向“我”询问人死后的情状。必然地,她早已埋下了死的念头了。

且看鲁四老爷对她的死竟如此恼怒:“且走而且高声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如果是一般的冻饿而死,他的反应不会那么强烈;“偏偏要在”——可见是死者主动选择的行为。

再从“我”在祥林嫂死的前后一系列心理反应来看:回答了她关于灵魂有无的问话之后,马上便“心里很觉得不安逸”,想到“我的回答怕于她有些危险”,倘若“因此发生了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负若干的责任”。而且,“我”“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这不安愈加强烈了。”

当鲁家短工告诉“我”,祥林嫂“死了”时,“我”的反应也是强烈的;“‘死了?’我心里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色。”而且特别追根究底的要问个明白;“怎么死的?”短工的回答却是“怎样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由于这是凶死,在年关祝福时,短工忌讳说出真相,所以只好这样笼统地回答。中间的破折号是停顿之意,说明短工有所犹豫和踌躇。短工显然没有按“我”所要求的回答。但“我”知道祥林嫂准是自杀而死,于是内心“惊惶”了一阵,“还似乎有些负疚”。

作者接连用好几段文字反复叙写“我”心中的不安、“预感”和“负疚”的心情,其目的是在强调突出祥林嫂的不寻常的死。

还应该看到,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笔墨,着力描写的,由于祥林嫂的惨死,在“我”心中引起的系列反应,是寄托了他对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的劝喻的。

很有意思,作者笔下的“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新派人物。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心中有所不平,对封建守旧派(自己的“四叔”)产生强烈的憎恶和反感。——从“话不投机”到“决计要走”。

遇到祥林嫂那样严肃认真地向“我”提问,使“我”措手不及,敷衍了事的回答之后,心里立刻产生了一连串的不安;但随后又想“我”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了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给人“解决疑问”“用说不清来作结,便事事逍遥自在了。”——多么圆滑乖巧的一种应世手段啊!

待知道祥林嫂的剧死,起初“我”“还似乎有些负疚”,接下去,就不这样了。“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一走了事,何必自寻烦恼。城里的“清炖鱼翅”“价廉物美”,对“我”有更大的吸引力。“我”就是以吃点儿喝点儿的行动来求得内心暂时的“平衡”。呜呼!“人和人的感情”,竟是那样的“不相通”。

小说结尾一段,再次描写祝福的气氛,写景中的幻觉:„„ 我在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享了性醇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的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这里包含了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满之情,但更主要的是通过这自嘲的独白,表现了对社会的黑暗和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心情。说到底,“我”是在社会斗争面前抱着玩世不恭的逃遁态度的,一个苟活的知识分子。

显然,作者对这一人物是有所谴责和批判的。因为,五四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鲁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更多的还是寄托在知识分子身上。在1925年3月写的《通讯》一文中,他曾说过;“现在”“也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

《祝福》写祥林嫂的死,一方面固然揭露控诉了封建礼教对妇女残酷迫害,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一纽结,将不同身份,不同思想状况的两个人物串在一起,发生碰撞,引起对比。让读者看到,一个是地位卑微,身上有许多封建意识束缚的劳动妇女,在她那低贱、狭小的天地里,却向来是那样的勇于行动,勤于思考,临死之前,终能悟出一个对鬼神观念的“疑惑”来。

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鲁迅始终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在侩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祝福》中,他又挑开了很少为世人所知晓的生活一角——农村妇女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向读者提供了祥林嫂这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与残害的悲剧典型。可是,究竟怎样认识祥林嫂的悲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一种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诚如鲁迅在杂文《灯下漫笔》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家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当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死去后,为了逃避婆家的转卖,她逃到鲁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女工。她食物不论,干活不停,“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在她,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好”景不长。不久,她就被跟踪而来的婆家人抢走,捆绑着塞进花轿,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卖给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绑架式的买卖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窄她的再酸兼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的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一一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咿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佣人被绑架,他不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观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天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度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农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所在。

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被摧残麻木得自觉和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比如,她反抗再嫁,固然表明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起码的尊严,但支配她采取“出格”的反抗的内在原因,还是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祥林嫂花了极大的代价去指门槛,也表明她信服了神权迷信,要以门槛作为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好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免得死后到阴间再受酷刑。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通过这一完整的悲剧性格,《祝福》异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残酷的性质,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参考书目; l、《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名作欣赏》1986年第4期 3.《中国现代文学系英》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第五篇: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现在的我们可能会因祥林嫂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去捐门槛的这事而骂她傻嘲笑她迷信。可真的这样吗?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可恶的封建礼教横把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人逼成一个活又不能,死也不敢的祥林嫂.我认为是这个黑暗的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把她人的痛苦当做笑料来看待才是之间促使祥林嫂死的原因!

著名作家丁玲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祥林嫂是被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绞死的。在鲁镇的一片欢庆的祝福的鞭炮声中,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饥寒交迫,心劳力瘁,叫天天不灵,呼地地不应,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北风,吹乱了她全白的头发,雪花,掩埋了她瘦骨伶仃的尸体。祥林嫂劳动了半辈子。她为她的两个丈夫,为她的阿毛,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任劳任怨,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她在鲁家做了多年雇工,整天地做,“彻夜的煮福礼”,“抵得过一个男子”,但她的死讯传到鲁四老爷的耳朵里时,鲁四老爷却骂她是一个“谬种”,原因是“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到现在高中课文还没有解释清楚祥林嫂真正死的原因,是饿死的或穷死的我认为这都只是表面的原因。

祥林嫂的死,首先,祥林嫂不是被柳妈逼死的。柳妈只不过是她死亡的一个催化剂而已,柳妈只是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她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但是,柳淮剧《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形象

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收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淮剧《祥林嫂》中的鲁四老爷形象其次,祥林嫂也不是被鲁四老爷逼死的。就算没有鲁四老爷,也会有张四老爷或者是王四老爷逼死祥林嫂的。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

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祥林嫂的死亡速度呢?是黑暗的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是封建礼教。我想是她个人内心中的倔强想争取平等的机会,不想因为自己是寡妇克死丈夫和儿子的原因就低人一等,她捐门槛就是为了争回她的渴望已久的——人权。不过这个黑暗的社会不给她机会,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使她失神落魄,形体也差了。“受了炮烙似的”是《祝福》的高潮所在,把她重新找回的自信心都抹杀的干干净净。

社会你太黑暗了,祥林嫂是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苦、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她靠着自己的倔强努力干活只是想争取基本的人权,你为什么连这个机会都不给那个可悲的人啊!

祥林嫂在临近死亡的前夕还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见到亲人。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呵!

这个情节不仅深刻地联系着人物最悲惨的命运,它还紧紧地联系着人物挣扎、反抗的性格。在祥林嫂死亡的前夕,她终于对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疑惑,反映了祥林嫂不甘心于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运。

在家家户户开心的团聚在一起,在这么充满喜悦的一天。她却一个人默默她的死,带着对灵魂的恐惧,带着能见到阿毛的喜悦默默的离开了这个社会。但鲁镇人们的刻薄让我们心寒。鲁四的一顿毒骂:“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更加可悲的是,那些与祥林嫂处于相同命运的短工们,表情也极为冷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短工淡然的回答,更增添了祥林嫂的死的悲剧色彩。

这些麻木的人们啊!丝毫的同情心都没有,她好歹是个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啊!难道她的命在那些愚昧无知的人眼里是多么的不值钱吗?

我觉得她还是早些离开这个万恶的社会,她的善良、安分不适应这个黑暗的社会,她已经够苦了饱受社会的摧残是时候去和家人团聚,愿她在那里能得到基本的人权,愿她幸福!祥林嫂啊!你真是让我又憎又怜的人啊。愿你下辈子不要再陷入这个万恶的黑暗社会啊!

下载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祥林嫂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反抗”还是“顺从”? ——再探《祝福》的主旨 李斌 祥林嫂的悲剧故事引发了读者的诸多思考,论者往往认为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逼死了祥林嫂,祥林嫂面对各种封......

    《祝福》祥林嫂专题

    用精神分析法对《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进行分析 精神分析理论和批评是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

    《祝福》中祥林嫂的“希望”

    《祝福》中祥林嫂的“希望” 广东省潮阳师范学校马晓娜 《祝福》小说,鲁迅先生写出了祥林嫂一生中六次“希望”的产生和破灭的整个过程,在展示这个不幸的过程时用白描的手法刻......

    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最终五篇)

    题目:浅谈《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作 者: 周 洁 所 在 系 部: 文理系 所 在 班 级: 11(2) 指 导 老 师: 鲁天智 上 交 时 间: 2016年6月......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推荐)

    《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解析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得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位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女性走向人生覆灭的全过程。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造成,是多......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范文合集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 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

    《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

    《祝福》中“我”和祥林嫂对白的言语行为理论解读[摘要] 本文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言语行为和微观言语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精彩对白,对鲁迅......

    越剧《祥林嫂》与《祝福》的比较

    越剧《祥林嫂》与《祝福》的比较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她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