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浦东新区语文一模答案解析
浦东新区语文一模答案解析
一、文言文(40分)
(一)(15分)
1、此日中流自在行
2、关河梦断何处
3、赢得生前身后名
4、屠乃奔倚其下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4分)
6、白(2分)
7、B(2分)
(三)(9分)
8、北宋 范仲淹(2分)
9、阴风怒号、虎啸猿啼渔歌互答(3分)
10、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与迁客骚人欣赏景物的心情因景而异、或喜或悲不同。(4分)
(四)(12分)
11、(1)会合,聚集(2)担任(4分)、A(4分)
13、明帝把当下比作尧舜时期,但周伯仁觉得如今比不上尧舜那样的太平盛世,厉声回应让明帝感到难堪,从而生气(4分)
二、现代文阅读(40分)
(一)(20分)
14、D(2分)
15、D(3分)
16、我们应当感谢对手
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提高我们素质的磨刀石 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检验我们实力的试金石(7分)
17、微软用这句话让自己永远置于风险中,置于对手的包围中,这样才能清醒地分析形势,让自身不断进步,否则会真正面临破产的风险。(3分)
18、这段文字证明了八旗兵在连年征战时时时检验自己的实力,但当经历多年懈怠后实力则大为减弱,承接了第⑤段中的内容:检验自身实力的过程也是超越对手的过程,缺乏这种检验就会固步自封。该段文字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式,和第⑤段共同论证了文章的分论点:感谢对手,因为他是检验我们实力的试金石。(5分)
(二)(20分)
19、肆虐(2分)
20、他调转车头,表示愿意送我们去珠海
他在得知前路危险后,依旧安慰我们并把我们送了过去
他帮我们找到了当地司机,并且拒绝了我多付的车费(6分)
21、C(3分)
22、环境生动地描绘出了台风过境后的萧条景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烘托了我哀伤痛苦、忧虑不安的心情,表现了出司机送我们去珠海的路程的艰难,衬托出他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精神的伟大。(4分)
23、运用比喻,将司机和他的车比作温暖的灯,突出了司机的帮助给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表达了我对这位热心的司机的赞美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旅途中的陌生人”,即是司机,给我带来了温暖。(5分)
三、综合运用(10分)
24、A(3分)
25、仿写题,注意格式与例句保持一致(3分)
26、开放题,选择古文并写出推荐理由,注意要突出该文学作品对“心灵”的影响(4分)
第二篇:2018年高三语文浦东新区一模试卷
浦东新区2017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装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____ __·远浦帆归》)(2)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时空转换表现情感转折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2分)
A.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B.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C.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D.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______________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惑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3分)
A.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 B.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 C.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D.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
1.(1)落花水香茅舍晚 寿阳曲(2)侵晓窥檐语(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每空1分)
2.(1)D(2分)(2)A(3分)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诗与城市 孙琴安
①诗人居住城市,在城市生活,天天面对城市,很自然地便会会以市为题材,写城市的诗也就日渐增多。难怪近些年来城市诗的观念不止一次地被提出,诗与城市的关系也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如果从文学渊源上来说,与城市的关系远不如小说密切。最初的诗多采自乡村田间,在古希腊则有‚牧歌‛,或称‚田园诗‛。而最初的小说则来自‚街谈巷语‛,天生就与城市有关,与城市并存共盛,无论是唐宋间的‚说话人‛,宋元间的‚话本‛,还是明代的‚拟话本‛,即‚明之拟宋市人小说‛如《三言》《二拍》等,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在城市中产生的。至于近现代报刊杂志在城市的发韧,以及报纸所辟出的‚小说林‛、‚小说连载‛之类,也都是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可这样说:中国小说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城市有关、而诗歌却无这般运。随着城市的愈加发达,对诗的挑战会越大,对小说则更有利。
③因为小说的艺术要件是人物和故我而城市正是各种人群的聚集地,与人有关的各种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故小小说家入城,如鱼得水,有着写不完的人物与故事。难怪巴尔扎克面对巴黎,在楼上望着屋檐与瓦片,就有许多小说要写,因为在巴黎街头和屋檐下有着无数的人物与故事供他选用,但他如果来到人烟稀少的喜马拉雅山,就可能車手无策,一筹莫辰。而这正是诗人思如泉涌、放喉高歌的时候,因为塑造人物与故事不是诗的必备要件,诗人需要的是激情、心境。灵感与想象,是情感与意念的直接表达、但他面对一坐喧熟同、杂乱纷扰的城市时,他或许会感到烦躁困惑,诗心难见。因为山色水光自然之美的诗意是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的,而一座城市的诗意是要靠诗人的嗅觉去寻和发现的。这正是现代诗人面对城市的一种困境、挑战与尴尬。
④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山水诗、田园诗,此后又有边塞诗、咏史诗、怀古诗等,却无城市诗的名目。
⑤然而,中国古代无城市诗的名目,并不等于就没有城市诗。如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所写的七言歌行《长安古意》,就可说是我们最早而相当完备的城市诗,极写长安城里的街市繁华和形形色色的城市生活。骆宾王《帝京篇》紧随其后,可惜借学问友挥处过多,不如《长安古意》通篇铺陈渲染有致。词本艳科,多写花前月下,男女离愁,然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一篇,却偏写杭州‚参差十万人家‛的城市风光,可说是古代第一首‚城市词‛,而关汉卿所写的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尽管写法、情调与柳永不同,但也写尽了‚百十里街衝整齐‛的杭州城市美景,可说是古代第一首以城市为题材的‚城市曲‛。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平心而论,若就世界范围来看,城市诗实崛起于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城市诗也随之兴盛。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都是描写巴黎的,至于美国庞德的《地铁车站》、桑德堡的《雾》、《芝加哥》等,早已成为城市诗的名篇。
⑦当然,诗与小说尽管都是文学,由于艺术表现的特质和属性不同,二者对城市的表现视角和能量也各不相同。小说可以展现一座城市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写出千奇百怪的市民形象,此其强项;诗在这方面的能量不及小说、但她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集中写出这座城市的情绪、心态和时代呼声。这又是小说所不及的。我们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市民生活,应从小说中去寻找;而要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则不得入从诗中去寻找,由此可见,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诗人与小说家同样重要。
⑧然而,小说家可以从俗,诗人不会。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学的纯择性和高贵品质,在诗人身上也许会闪现得更多一些。这也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所不可缺少的。尽管小说及其派生的电影、电视剧已走进城市人的文化生活,但它无法建构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虽然诗一再地被边缘化,但她仍是一座城市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志。人要诗意地栖居,除了内心,在其生治的环境中也应有诗性的存在,如果周围全是市侩气,那是无法‚诗意地栖居‛的。诗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用诗人李琦的诗来说:‚有诗人的城市就是一座好城‛(有删节)
3.第②段列举了多个例子,对其用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典型事例阐述诗歌小说各自的文学渊源。B.两类事例侧重突出了小说与城市的深厚关联 C.具体阐明了小说产生发展与市民需要的关系 D.用事实论证诗歌与城市繁荣发展的互道关系
3.(3分)D(诗歌与城市之间并不是互逆关系,文中也没有论述)
4.本文标题是“诗与城市”,为何文中又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小说与城市”?(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大量笔墨写小说与城市,实际上在全文形成了诗歌和小说在文学创作渊源和艺术表现特质的差异对比(2分),一方面揭示诗歌在城市中长期被边缘化的原因,(1分)另一方面更凸显诗歌对表现城市精神风貌和提升精神高度的独特价值。(1分)
5.根据文意,给第⑤段空行处补写一个完整的句子。(2分)
5.原文:中国古代诗、词、曲中都有专写城市,以城市为题的作品,只可惜无人冠以“城市诗”的名目罢了。评分说明:只要写出“中国古代有写城市的诗歌”大意的,即可得1分;回应段首句,惋惜没有“城市诗没有名目”得1分简单复制抄写段首句不得分
6.下列对“城市诗”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有了城市也就有了城市诗,城市诗自然是由城市诗人创作的。B.城市诗是在城市小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二者是相互促进。C.城市诗是以城市为题材,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D.城市人的内心只要有诗性存在,城市诗就不会一再被边缘化。
6.(3分)C(A城市不必然产生城市诗,文中也没有表明城市诗一定是由城市诗人创作。B关于城市诗和城市小说的关系理解不正确。D文中没有涉及前后两句的因果关系。)
7.今年9月,一列“特别有文化”的地铁列车缓缓驶出2号线人民广场站,车厢拉手和壁贴上精心印制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雪莱《爱的玫瑰》、杜甫的《春夜喜雨》等四十首中外诗歌。这些诗与现代城市没有直接关联,请结合本文分析这种做法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分)答案示例:
①生活环境是需要有诗性的存在的(或者: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品格)。
②地铁是城市最具代表的公众场所,选用古今中外高品格诗,有意识地营造诗意氛围,③可以让步履匆匆的市民在不经意中感受诗意,浸染文化意趣,④培养和提升市民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评分说明:(1)思考诗与城市精神的意义,既考虑到诗对环境的价值,又考虑到诗意环境对于城市人的价值。在论述中还能有意识地抓住事件的特点展开。给满分。(2)思考诗与城市精神的意义,考虑到诗对环境的价值,以及诗意环境对于城市人的价值。但在论述中不能有意识地抓住事件的特点展开,或者展开不充分。给3分。(3)没有结合事件分析,只是直接点到诗对环境的价值,以及诗意环境对于城市人的价(4)直接摘录文中的句子,如“生活的环境中也应有诗性的存在”,“诗可以使一座城市变得更美好”,最多给2分。(5)抄录文“中可以直接表达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集中写出这座城市的情绪、心态和时代呼声”„„,不得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天空的道路 傅菲
①到瓢里山,已是傍晚,雪花铺在草坪上,一片银白。瓢里山,一个漂浮在水上的名字,一座誉为候鸟天堂的内湖小岛,它就像悬挂在都阳湖白沙洲上的一个巨大鸟巢。岛上没有酒店,向导把我送到他的一个叫鲅鱼的朋友家夜宿。
②我是个热爱城市生活的人,尤其我居住的小城,信江穿城而过,山冈成蕤,但我还是像患了周期性躁郁症一样,不去乡间走走,很容易暴躁。——我不知道城市生活缺少了什么,或者说,心灵的内环境需要一种什么东西来填充。今年二月,我正处于这种焦灼的状态,一场意外的雪,给了我去鄱阳日湖的理由——去看一场湖光雪景,群鸟歌舞。
③被范仲淹誉为‚小南海‛的瓢里山,屋舍稀落,掩映在‚白‛树从中。树是槐树和香樟,高大、浓密,从视野里喷涌而出,像披戴雪花编织的帽子,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片在银色湖面上游弋的船帆。白鹭、天鹅、鹳、鹤,不时惊起,俯冲低空,与灰茫茫的天空、白皑皑的草地融为一体。皱鱼的房子是用鸫卵石砌的,房顶用密密匝匝的芦节盖实,屋后的小院通往一片开阔的鱼塘。鲅鱼对我的意外造访,很是兴奋,说:‚僻壤之地,喝点酒驱驱寒吧。‛鲅鱼的房子不大,有四个房间。我们喝酒的厅堂摆了三只塑料桶,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壁上悬着一个马灯和一个可以戴在头上的矿灯。塑料桶里分别放着田螺、泥鳅和小鱼。鲅鱼说,这些是给客人吃的。西房是卧室,有一个书橱,满满地排列着有关鸟类的书,还有一个药橱,放着药瓶和纱布。
④鲅鱼四十五六岁,戴一副黑边眼镜,土墩一样厚实,皮肤黝黑,手指短而粗,他一边喝酒一边说起他自己的事。他原来在城里的一个文化单位上班,经常陪一些摄影家到瓢里山采风。有一年冬天,他听说一个年轻人为了抓那些猎鸟的人,在草地上守候了三夜,在抓人时被盗贼用猎枪打死,身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硝孔。之后,鲅鱼选择了这里,在年轻人当年蒙难的地方,盖了这片陋舍,辞了职,离了家,与鸟为邻,与湖为伴。湖边的夜晚,犹如糨糊,浓稠,黏湿。呼啦啦的风扑打着门窗,窗外银白蒙蒙那是寂静和落寞的颜色。东边的房子里传来嘎嘎嘎的鸟叫声,鲅鱼说,那是鹳饿了。鲅鱼提着鱼桶,往东房走去。我也跟着去。东房铺了一张床,床上有四只鸟,鸟的身上穿着旧衣服缝制的小袄,样子有点滑稽。鲅鱼说,这几只鸟都是受过伤的,怕冷。他又说:‚不同的乌叫声不同,体形和颜色也不同。天鹅形状似鹅,呃呃呃地叫,像歌女练声,体形较大,全身白色,上嘴分黄色和黑色两部分,脚和尾都短,脚黑色,有蹼。白鹭羽腿很长,啊响啊,叫声里透露出一种孤独。鹳嘴长而直,羽毛灰色或白色或黑色。鹤头小颈长,叫声尖细,嗨嗨嗨,羽毛灰色或白色。‛
⑤这四只鸟,像失散离家的孩子,一看见鲅鱼,就像见了双亲,格外亲热一一伸长脖子,张开细长的嘴,一阵欢叫。我辨得出,这是三只鹳和一只白鹤,它们就是鲅鱼的‚客人‛吧。鲅鱼把小鱼一条条地送到‚客人‛的嘴里,脸上游弋着捉摸不定的微笑。他一边喂食一边抚摸这些‚客人‛的脖颈。鲅鱼说,这四只鸟已经养了一个多月,伤口愈合了,但体质还没恢复,等过了雪季,阳春通暖,它们就可以回归自然,回到它们的另一个故乡。他的声调是散淡的,夹裹着幸福的忧伤。
⑥这个夜晚注定是漫长的——不是因为雪夜的惆怅和荒野的孤寂。我甚至想象不出,候鸟迁徙到西太平洋的时候,他是怎样生活的。他会不会一边割草养鱼,一边默念着时光,等待候鸟的来临?瓢里山的等待一年比一年荒老,这样的荒老是一种坚韧,也是一种信仰。我反复咀嚼鲅鱼说的一件事:2000年冬,鲅鱼救护了一只丹顶鹤,养了两个多月,日夜看护,到迁徙时放飞了,第二年十月,这只丹顶鹤平早地来了,整天在院子里夫来走去,鲅鱼一看到它,紧紧地把它抱在怀里。以后每年,它都在鲅鱼家度过一个肥美的冬季。去年,丹顶鹤再也没来,鲅鱼失魂落魄,还为此喝闷酒,醉过不止一回。
⑦第二天早晨,太阳彤红地升起,浑圆、壮阂,映衬着无边的雪光,乌群遮蔽了天空,郄阳湖的涛声远远传来,依然令人惊骇。乌声此起彼伏,像音乐的海洋。我想起泰戈尔老人的话:上岸之前,我们是陌生人;来到你的岸上,我是你的宾客;离开你的岸,我们是朋友。
⑧那一只只鸟,就像一团团白色的火焰,在燃烧。天空布满了鸟的道路,大地上也一样。(有删改)
8.分析第①段中加点的“巨大鸟巢”这个喻体的妙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巨大鸟巢”既形象地写出了小岛的外观特征,(1分)又呼应前句中“候鸟天堂”,突显其栖息功能,(1分)更暗含下文作者对鲅鱼精心呵护鸟儿壮举的褒扬之意。(1分)
9.第③段较为详尽地写了鲅鱼的房子及陈设,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直陈房子及陈设的简陋,(1分)展现鲅鱼生活之艰苦,(1分)暗示了鲅鱼悉心看护鸟类公益事业的忘我精神。(1分)
10.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宫,请联系全文,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前一句,运用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群鸟在朝霞映衬下飞舞的壮美景象,预示着蓬勃的生命力;(1分)后一句既展现了鸟回归自然的自由之美,(1分)又赞美了鲅鱼们的大爱给鸟儿、给人类自己拓宽生命之路,也隐含深沉的呼吁之意。(1分)此段以诗意的文字收束全文令人回味,点明题意,结构也更为严谨。(2分)
11.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满怀深情地褒扬了一位环保人士的坚守寂寞,呵护候鸟的大爱情怀。(1分)鲅鱼的离群索居,甘受艰苦与孤寂所换来的内心宁静、淡泊和大爱回归,(2分)对于当下社会中急功近利、浮躁空虚的公众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教育作用。(1分)评分说明: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怀,1分;根据文中内容理解鲅鱼的作为和价值(1分)
评分说明: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怀,1分;根据文中内容理解鲅鱼的作为和价值,分;针对当下社会公众的“急功近利、浮躁空虚”发现教育作用,1分,如果没有明确针对性,抽象空洞讲教育作用,不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于中好
(清)纳兰性德
小构园林寂不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今生肉①,努力春来自种花。
【注】①风流子:词牌名 ②鞦杆:棋盘,古代棋盘多以木制作,故名 ③髀里令生肉:髀里生肉,意思是因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语出司马彪《九州春秋》:‚备曰:‘吾长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12.“于中好”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别名又叫()。(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鹧鸪天 D.雨霖铃 12 C(1分)
13.以下评价最适用这首词的一项是()。(2分)
A.雄奇瑰丽 B.含蓄婉约 C.平淡自然 D.高亢豪放 13.B。选B得2分选C得1分(平淡合理,但并不自然)
14.整首词描绘了隐居的生活与情趣,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上片借景抒情(1分),通过描绘静寂的园林、疏篱曲径和吟诗对弈的生活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在之乐。下片以议论为主(1),前三句表达了伴以竹石、烟霞、樽酒安度年华的愿望;最后二句反用刘备典故(1分),认为叹老嗟卑实属自寻烦恼,进一步表达了对乐享闲适生活的追求(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①任旭,字次龙,临海章安人也。父访,吴南海太守。
②旭幼孤弱,儿童时勤于学。及长,立搡清修,不染流俗,乡曲推而爱之。郡将蒋秀嘉其名,请为功曹。爵居官贪秽,每不本法,旭正色苦谏。秀既不纳,旭谢去,闭门讲习,养志而已。久之,秀坐事被收,旭狼狈营送,秀慨然叹曰:‚任功曹真人也。吾违其谠言,以至于此,复何言哉!‛
③寻察孝廉,除郎中,州郡仍举为郡中正,因辞归家。永康初,惠帝博求清节俊异之士,太守仇馥荐旭清贞洁素,学识通博,诏下州郡以礼发遣。旭以朝廷多故,志尚隐遁,辞疾不行。寻天下大乱,陈敏作逆,江东名豪并见羁絷,惟旭与贺循守死不回。敏卒不能屈。
④元帝初镇江东,闻其名,召为参军,手书与旭,欲使必到,旭固辞以疾。后帝进位镇东大将军复召之;及为左丞相,辟为祭酒,并不就。中兴建,公车征,会遭母忧。于时司空王导启立学校,选天下明经之士,旭与会稽虞俱以隐学被召。事未行,会有王敦之难,寻而帝崩,事遂寝。明帝即位,又征拜给事中,旭称疾笃,经年不到,尚书以稽留除名,仆射苟崧议以为不可。
⑤太宁末,明帝复下诏备礼征旭,始下而帝崩。⑥威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销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竞不行。⑦子琚,位至大宗正,终于家
(节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久之,秀坐事被收().(2)及为左丞相,辟为祭酒().15.(1)因犯„„罪(1分)(2)征召(1分)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旭狼狈营送()..A.尴尬 B.窘迫 C.急忙 D.疲惫
(2)寻而帝崩,事遂寝().A.耽误 B.平息 C.忽略 D.停止
16.(1)C(1分)(根据下文蒋秀对任旭的赞赏与愧疚,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2)D(1分)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乡曲推而爱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B.州郡仍举为郡中正 为击破沛公军人 ..C.手书与旭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与会稽虞喜俱以隐学被召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17.D(2分)(A项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B项前者为“担任”,后者为代词,替”;C项前者为“给”,后者为“援助”;D项均为介词,“因为”)18.第⑥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咸和/二年卒/大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B.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C.咸和/二年卒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竟不行。D.咸和二年/太守冯怀上/疏谓宜赠九列值/苏峻作乱/事竞不行。18.B 1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任功曹真人也。吾违其谠言,以至于此,复何言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任旭(任功曹)是真诚可靠的人啊!我没有听从他正直的劝导,而落到这个地步,还能说什么呢?(“真人”、“谠”、“以”“至于”、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各1分)20.《晋书·列传》把任旭列入“隐逸传”,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个人品性和志趣方面(1分):“立操清修,不染流俗”“志尚隐遁”(1分);(2)多次推辞任命的表现(1分):“固辞归家”“辞疾不行”“守死不回”“旭固辞以疾,并不就” 等(1分)。
【参考译文】任旭,字次龙,是临海章安县人。父亲任访,是吴南海太守。任旭自幼丧父孤苦无依,儿童时期就勤奋好学,等到年长,树立洁美淡泊的操行,不沾染流俗,乡里人推崇爱戴他。郡将蒋秀赞许他的名声,向皇上请求让他担任功曹。蒋秀做官有贪污行径,常常不遵守法令,任旭总是严肃地向他苦苦劝谏。在蒋秀不接纳他的意见后,任旭就辞官离开,关起门来只做讲课教学,陶养心志罢了。过了很久,蒋秀犯事被收押,任旭急急忙忙筹划送他,蒋秀慨然叹道:“任旭(任功曹)是真诚可靠的人啊!我没有听从他正直的劝导而落到这个地步,还能说什么呢!”不久任旭被考察举荐为孝廉,被授予郎中之职,州郡接着举荐它为郡中正,但他坚决地请辞回家。永康初年,晋惠帝广泛征求有品德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太守仇馥举荐任旭品行高洁学识渊博,诏书下达到州郡按礼节让他出任。任旭认为朝廷有很多变故,他心里崇尚隐逸,就以生病为借口不出任。不久天下大乱,陈敏作乱,江东有名的豪杰都被束缚(强迫任职),只有任旭和贺循守节不出,陈敏最终也不能使他们屈服晋元帝起初镇守江东时,听说任旭的名声,想召他担任参军,亲笔写信给任旭,想要让他一定到任,任旭以生病为借口坚决推辞。后来元帝晋升为镇东大将军,又征召他,等到担任左丞相时,又征召他担任祭酒,任旭都没有接受官职。中兴建,官署征召,正逢任旭为母亲服丧。在这个时候司空王导启设立学校,挑选天下精通经书的读书人,任旭与会稽的虞喜都因为玄学被召请。事情还没办成,恰逢王敦之难,不久皇帝驾崩,事情就停止了。明帝即位,又征召授又下诏书礼仪周备地征召任旭,诏令刚下达皇帝就去世了。咸和二年任旭去世,太守冯怀上奏章说应该追赠他九卿的职位,正赶上苏峻作乱,这件事最终没办成任旭的儿子任琚,官位到大宗正,在家中去世。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梅谱》序(明)王思任
①天下有必传之心,无必传之人,何□?心可以入万世,而人必不肯出百年。试摆列一世之人摘看一世之心,卑者逐无涯,高者命不朽。至百年之外,其人与心,俱血俱土也。有荧然一点如火之传薪者,无几也。
②山阴刘雪湖,少时见王元章画梅而悦之,至忘寝食。学之成,遂负笈买履,走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始焉以元章画,继焉以梅画,迄于今从心所欲。腕脱神飞,墨停三日,而淋漓之气不止,曾有严某泛舟,展视其图、值花蝶翩来,依依数里许。又曾画倪中丞之壁,越半载,蜂食共华殆尽。化则还天,诚能动物,一之至也。
③雪湖尝告人曰:‚画梅以韵格胜‛夫韵在声后,格在局先。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即可解而又不可知。雪湖直以梅知之,而以画解之,此共心之独至,千而下有必传者也。著《梅谱》凡四刻,俱为好事者携去。性既孤高,而家贫不能再刻,无以应问奇者。
④予偶还里中,访雪湖山房,出旧稿示余,余为刻之于姑孰官邸。人共谓雪湖得梅之趣,而吾独谓鸯湖得梅之苦。人徒欲传雪湖之画,而吾独欲传雪湖之心,倘从此有如其歌弈之悟以至心而心传焉是....《梅谱》乃导师也。
【注】①王元章:即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选自《刘雪湖梅谱》,有删节)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焉 B.与 C.也 D.矣 21.C(1分)
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运用比拟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以蝴蝶对纸上梅花“依依”和蜜蜂吃尽壁上梅花(1分),凸显刘雪湖画的梅花形神毕肖(1分),表现作者对其画梅之高超境界的赞赏(1分)23.对第④段加点短语“歌弈之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歌善弈者可知而不可解 B.善歌善弈者可解而不可知。C.雪湖以梅知之,以画解之。D.韵在声后,格在局先。23.D(3分)(对“歌弈之悟”的正确理解应是刘雪湖从歌弈中悟得的具体内容,在第③段开头刘雪湖之言即表现其从中悟出的内容,作者紧接着对其作出了解释,故选D。AB项均未从刘雪湖出发,C项为刘雪湖悟得此理的具体表现)
24.下列又对第④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志趣。B.人们普遍认为刘雪湖获得了画梅乐趣。C.作者认为刘雪湖悟出了梅的孤寒本色。D.作者认为刘雪湖从画梅中体悟到甘苦。
24.C(2分)(原文“得梅之趣”“得梅之苦“,应为不同的人对刘雪湖所画之梅的认识根据上下文,众人所识的应为刘雪湖所画之梅的真趣;结合作者所赞赏的刘雪湖之”心,梅之“苦“为孤寒本色
2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答案示例:本序首先点出“天下必传之心”“无几”的观点(1分),然后介绍刘雪湖学画过程及其作品的特色(1分),再进一步指出刘雪湖的艺术观点及成就(1分),最后交代自己重刻《梅谱》以传“雪湖之心”表达敬意。(1分)
【参考译文】天下有能必定传扬的心(精神),没有一定能长久留存的人,为什么呢?心可以流传万代,但人肯定活不过百年。试着看看百年来的人心,无论层次高低,都想追求不朽。但到了百年之后,那些人和他们的精神,都一起化为血与土。能留一点微光薪火相传的,没有几个。山阴的刘雪湖,年轻时看到王冕画的梅,心生喜欢而学习它,以至于废寝忘食。学成之时,他就背起书箱,买好鞋子,出外游学,走遍名山幽壑,不知老之将至。起初他是依照王冕的画来画梅花,后来是直接根据梅花而画,到现在则是完全顺从心境。用笔灵活神韵飞扬,停笔三天,但梅花的充盈的气韵依然没有消失。曾经有个姓严的人泛舟水上,打开他的梅花图,恰好有一只花蝴蝶翩翩飞来,对画上的花依依不舍追随几里。他还曾为倪中丞家画壁,过了半年,蜜蜂把壁画上的花都吃光了。出神入化神韵天成,确实能打动万物,竟然到了这样的境界刘雪湖曾经对人说:”画梅以韵味格调取胜。"韵味在歌声停歇后犹存,格调在布控棋局前已存。擅长唱歌下棋的人懂这一点却未必说得明白,即使能表达也未必是真的了解。刘雪湖竟然通过梅懂得了这一点,又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是他的思考的独到之处,千年以后一定能流传下来。他画的《梅谱》共刊刻四次,都被喜欢的人拿走了。他性情孤高,再加上家境贫穷不能再刊刻,无法满足猎奇之人。我偶尔回到家乡,拜访他的雪湖山庄,他会拿出旧稿来给我看,我在姑孰官邸为他刊刻,人们认为刘雪湖得到了梅的真趣,但我唯独认为刘雪湖体悟到了梅的孤苦。人们只想流传刘雪湖的画,但我只想传刘雪湖的精神。如果从此有人像他一样有了对歌弈的领悟,并能以至诚之心来传承的,那么这本《梅谱》就是导师。
三 写作70分
26.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如道的事,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第三篇:2014唐山一模语文答案
唐山市2013—2014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C.(“爱情物质多巴胺不再分泌”错。)
2.A.(“当大脑分泌出“内啡呔”时,也是人们感觉快乐的时候”错。)
3.C.(“让夫妻依赖感得以强化”错,原文是“使两人相互依赖”。)
4.A(应释为“上表举荐 ”)
5.B(A.①交代从军,C.②是平乱时的审时度势,D.②是军事才能。)
6.A(根据文意,“仍受到封赏”的原因是归附周,而非“为政才能”。)
7.(1)如果不按此话去做,怎么成名?各位应当自我勉励,就能够成就美好的名声。(“事”,做;“何以”,怎么,凭什么;“克”,能够;“令”,美好的。每项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当时晋公宇文护执掌政事,辛昂渐渐受到宇文护的亲近优待,高祖因此很怀恨他。(“稍”,渐渐;“以是”,因此;“颇”,很;“衔”,怀恨。每项各1分,语句通顺1分)
8.(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3分)(2)喜悦之情。(2分)
9.(1)“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2)“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3)“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每点2分)
10.(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烟笼寒水月笼沙隔江犹唱后庭花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1.(1)BE(答E给3分,B给2分,A给1分,A“也暗批了他们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依
据不足; C“实际这都是小张的借口,他并不真想回去”错;D“从骨子里就没看得起张叔张婶”没有依据。)
(2)①突出了张叔张婶渴望见到孙子的心情。(2分)②引出下面的故事情节。(2分)
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①疼爱儿子。多次准备,盼望孩子回家;处处为儿子着想。②勤劳。张叔和张婶比
以往起得更早,睡得更晚。③节俭。他们只是喝一口从家里带来的凉开水。④讲礼数。儿子结婚时,张叔强调“咱必须得拿点钱”;张婶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⑤宽厚(宽容、忍让)。想见孙子,没有真切的见到,却不责备,有泪自己流。(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①小说的人物分别在城市和农村,地域上有距离。②小说中小张的家庭和妻子家庭的经济条件有距离。③以张叔和张婶为代表的农民和妻子家为代表的城里人有精神和文化上的距离。④小张和父母,妻子和公婆,亲家之间有亲情上的距离。(每点2分)
12.(1)A E(A3分,E2分,C1分。B开“女禁”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C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不确切,D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是大学的基本职能。)
(2)①打破高等教育中的“女禁”,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②创建东南大学。③引进了
美国大学模式。(每点2分)
高三语文答案第1页(共3页)
(3)①综合大学培养的人才知识宽厚,兼顾通才和专才。②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容易
成长为优秀的教师。③美国有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范例。(每点2分)
(4)①在管理上倡导民主。②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③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
社会。④协调好学生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每点2分)
13.A(纵横捭阖: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B.褒贬失当。龙飞凤舞:多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应为“信笔涂鸦”。C.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应为“左右逢源”。D.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不合逻辑。应为“数往知来”。)
14.D(A.句式杂糅。应该为“以„„为借口”或“以„„名义。B.成分残缺。在“力量不足”后加“等问题”。C.搭配不当。“展示”与“信息”不搭配。)
15.B(②承接首句,④⑥相连,⑤承①,③承⑤。)
16.(1)〔a〕“一落千丈”改为“不太理想”(2)〔c〕“鼎力相助”改为“尽力相助”(3)〔d〕“指点”改为“解答”(4)〔e〕“不吝赐教”改为“毫不保留”(5)〔f〕“水平不差”改为“水平有限”(6)〔g〕“好自为之”改为“认真考虑”(每点1分,序号正确,修改不正确不给分。)
17.片片雪花纷纷离开天空的怀抱,在阵阵寒风中飞向大地,偎倚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滋润着万物,为春的生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以“雪花”为话题2分,恰当使用三个词语2分,语言通顺1分)
18.立意提示:
1、刘宁想要他理想中的生活,但是要面对现实。与其在浑浑噩噩中荒废生命,不如踏踏实实去一点一点做起,为自己的理想努力。
2、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为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觉得一般工作无聊,平凡的生活没意义,这是世界观和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3、刘宁的悲剧折射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以出人头地为荣、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社会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权利和金钱,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被弱化。
高三语文答案第2页(共3页)
第四篇:浦东新区一模作文案例20170101
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双标”即双重标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的对象,往往有意无意中成为“双标”人。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6年12月浦东新区一模语文作文题)..
莫叫“浮云”遮望眼(一类卷)
社会发展的无限性,推动着时代发展的螺旋式上升。攀得青山高处,曾经高举“一把尺子量到底”的人们悄悄收起旗帜,呼喊着“双标”继续前进,双标成了前行者默定的规则。所谓双标,意为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对象。面对这个默定的准则,不乏正义之士言辞凿凿的批评,更有甚者认为这是社会的倒退。可我认为,双标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古有东施效颦的笑话,东西施同做痛心之状,为何西施受人赞扬而东施沦为市井笑料?前者痛苦之状乃由于真情流露,而后者盲目效仿,刻意粉饰,所以即使两者容貌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于美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同为“隐”,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张学良弃东北军队、家国大义于不顾,隐于野理应得到不同的评价。前者之隐乃贤者自居自适,文人骚客追求生命自由之趣,后者之隐乃一介懦夫,堂堂男子苟且留命于世。
双标,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时代,这样的标准是恰当的,无可厚非的。可是,当代总有人打着“双标”的旗帜,叫“浮云”遮了望眼。当***、徐才厚等大老虎们打着建设所需收拢百姓钱财,却对真正需要的百姓一毛不拔时,“个人私利”的浮云遮蔽了他们身为人民公仆本该公正无私的双眼。于人于己,两套不同的标准,最终将他们送进冰冷的监牢。当大法官之子犯未来受惩罚,而布衣之子犯了小错却受严罚时,个人情感的浮云遮蔽了他们严明公正、不徇私情的望眼。
当双标被发着“绿光”的贪欲所利用时,被情感的“石榴裙”所利用时,标便成为了时代青山上的“浮云“”,蒙蔽了前行者的双眼,抹去了中华民族灵魂深处质朴敦厚的本性。如此,将是时代的悲哀。
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时代,攀登的不同的青山,双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契合时代主题,发展个人特色,但若将双标作为图谋私利,苟顺私情的借口,是万万不可的。只有合理地利用双标,才能在时代的青山上,笑着喊出不畏浮云遮望眼。
【点评】
本文能准确理解题意以及“双标”的含义,全文先从不同的人,相似的事的角度,列举东施和西施、陶渊明和张学良两组事例分别从审美标准、生命价值的方面,来分析“双标”现象的合理性,接着从于人于己标准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又列举了徐才厚、***于人于己的不同表现,大法官之子和布衣之子犯错两组事例,从个人欲望、个人情感的方面来分析错误的“双标”危害,论据充分,层次清晰,论证有力且层层深入。最大的亮点在于行文能紧扣浮云、青山、望眼等词形象的点出当下人们被错误的双标影响与危害,提出不要让双标被其他因素迷惑,不断前行,攀登时代高峰的呼吁,整体感很强,且针对性强。
我见世人多“双标”(一类卷)
早在上世纪的俄国,《变色龙》中的趋炎附势的警长就因他对待平民的狗和将军的狗的双重标准而忙于见风使舵,实则狗终究是一条狗,是人为添加的标签使这个故事变得滑稽万分。当我们为之忍俊不禁时,是否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了另一个一视不同仁的“双标”人呢?
“双标”本无可厚非。孔夫子三千弟子,赞昼寝的宰予为“善辞”,却对其他更发奋精进的弟子吝于溢美之词。若拿千篇一律的标准衡量三千高足,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孔门十哲”恐怕是十个颜回,或者十个子贡了,何来百花争妍之芳菲,因材施教之春风?“单标”如僵硬的模具,塑造千人一面的工艺品,唯有“双标”,鼓励野蛮但茁壮地成长。
是否一用“双标”则天下太平,万事无虞?但也不尽然,这双重标准必须是公平地烘托两种声音,两种形态,而非为了凸显其一而捧杀另一种声音,另一种形态。晏殊对待两个女婿的双重标准:一个清粥闲话,一个酒肉丝竹,是出于对两位女婿人品和性情的考量,不似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钱字当头,利字为先,一切待人接物的标准围绕权、财转。这种“双标”,与隐而不发的歧视又有何差异?正如南北战争消弭了肤色“双标”,女权运动推翻了性别“双标”,这类出于个人利益、喜好考量而有所倾斜的双重标准,只会阻止更包容、更进步的视角,最终也将被历史的辘辘车轮所辗轧。
“双标”是“一国两制”的宽阔胸襟,但在维护祖国统一上,不容“双标”;“双标”是“百家争鸣”的兼容并用,但在引领思想进步上,不容“双标”。“双标”的存在,是为了接纳更多的声音,即使与主流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只要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那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若这声音本身就是靡靡之音,蛊惑人心,我们必须坚决地把它排除在衡量体系之外,关键问题上,不容“双标”,有的只是钢铁般的意志和原则。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攘者自冗。”愿我们都能用“玫瑰色的眼镜”看待社会、看待世界,而非一双不问青红皂白、逆我者亡的“有色眼镜”。
【点评】
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厚度和思维张力的作文。作者围绕“世人多双标”探讨“双标”社会现象的荒谬与精彩。开篇先引用《变色龙》,反面入笔,双重标准下见风使舵的灰色人生,第二段正面着笔,援引孔子因材施教造就七十二贤人,两段文字在对比中尽显“双标”内涵,作者的观点态度尽在其中。接下来三段四段进一步从对策的角度对“双标”进行深入论证,第三段从对“双标”需要公平公正,具体考量的角度正反说理,第四段从胸襟智慧价值观的角度说理,强调有时不可“双标”,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结尾引用对比,意味深长。论述层层推进,具有更强的逻辑力量。
本文作者评述生活现象有立体感,思考问题有深度与广度,且有辩证的观念;说理论据充分,引用丰富自然,可见作者积累的厚度和对人生社会的较为深刻的理解。文如其人,思想平庸的人定然写不出给人深刻启示的文章。与之相称的是文章的语言很有表现力。
个人觉得,作者对“双标”现象的拓展解读上,紧扣现实还不够强,当下意识不够,如能在援例说理中,更多一点当下“双标”现象的的解读,说理效果会更好一些。
心形之间(一类卷)
“上帝创造此物,莫非为了使你有一瞬的陪伴?”——屠格涅夫
世间一切事物,均是互相为伴,互相依存,互相发展与共生。我们需要陪伴自己左右的,不仅需要满足客观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得到心灵的慰藉,灵魂的依托。
因此,我们往往会以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对象,一个合乎理性,一个关乎感性。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双标”的人。我们常用不用标准衡量不同对象,其实,缘因对象的领域、作用等发生了变化。
先用理性再由感性地衡量是普遍存在的。就好像欧亨利笔下的乔与塞丽亚。在那一个镀金时代,人人都为了金银而奔波。乔与塞丽亚节据地蜷于自己的租所之中,两人一同努力赚钱,然而与他们却从未有物质上的半点富足。由理性看待他们的物质生活,被多数人所不屑。而他们却又互相依偎着,他们一同说着“当你爱好艺术的时候,你并不会感到一点困苦。”是啊,当爱的时候。
于理性看他们的物质生活,他们是如此的贫穷,而当你再又感性反观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如此地富裕。平凡如我们,总免不了多看几眼物质,而后再去反观精神感性的富足。于是我们成了“双标”人。
那回首一下我们的先秦之时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吟唱,它贫穷而富足;反观古罗马时未入中世纪时先哲们于贫穷之中悟出真知,才有了后来的现代的文明,现代的资本世界。
理性地看物质是单薄的,感性地追逐于精神世界也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我们是“双标”人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对象。那如果可以,是否这不同的标准可以同时被满足,不同的对象均是那样的鲜活而又丰满?
所有的标准的终极追寻不是“双标“,而是出于心形之间的一个平衡点,那些对象,不用的标准即可以合乎理性,也可以是感性。一切对象都显得如此自然而质朴。它们“超鸿蒙,混希夷”而物我均为沧海之一粟。
“双标”人又岂是“双标”人,又岂想是“双标”人,我们只在不断寻索全乎自身所有标准的一个对象,一种理性地满足,一份感性地依托,一种陪伴而已。上帝创造此物,仅为使你有一瞬的陪伴。
【点评】
本文将议论的落脚点落到“心形之间的平衡点”,意即主观意识与客观外物之间的平衡点。尽管逻辑上不够通顺,但大体也算自圆其说。而看待外物的理性和感性角度,也可看出作者的思考力求形成自己的视角的追求。几则论据也值得我们思索。总体上是切题的,即用不同的标准看待不同的对象,而且还有自己的结论。但是,很显然,这是一篇有不少缺点的考场急就篇。例如,“先用理性再由感性地衡量是普遍存在的“,”有一瞬的陪伴“,”感性理性“与”双标“等存在许多不通之处。需要大家明察。
一面镜子,一种思考(一类卷)
我们常说,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于是出现了不同的衡量标准。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同的判断标准而不自知,因为人对事物有着情感偏向,看待事物时难免会有偏见。我则认为,我们心中应有一杆不偏不倚的天平,用同一面镜子照映世界,同一种思考看待世界。
一杯水,装在豪华高贵的玻璃杯里就尝得明澈清甜,放在普通朔料杯里就变得索然无味,何也?同样的一杯水,我们在其中掺杂了太多与它无关的评判标准。对人对事也是如此,何尝不是有着自我自我安慰、欺骗的心理?J K罗琳用她的新笔名罗伯特写书,也是因为她深谙其中道理。读者往往会因一个作家头顶上的光环而盲目追捧,自然而然地认为她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却不加思索她与其他作家有何不同,自己心中的天平,是否已经不自觉的偏向了一方?
这个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太过庞杂纷乱,夹杂了太多别人的想法、外部的影响,难以静下心来有自己深刻的思考,对事物做出理性、公正的判断,往往随着大流泥沙俱下。
不仅是由于外界的影响,人们内心也易于产生不同衡量标准。情感的驱使导致我们看待事物时有了好恶之心,这种好恶,是肤浅的,是缺乏深刻的。正如柴静所言:“唯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不会轻易的责难与赞美。”诚然,要真正不偏不倚,需要心中强大的理性和“中庸”的修行。孔子最欣赏弟子颜回,而他评价弟子事并不会因对他偏好而将他视为完美,优即是优,劣即是劣,他对弟子的标准是大地般平匀,不动摇的。
生活中,也需要“双标”,那就是对己和对人的标准不同。对他人,不可苛责太多,而对自己,却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是种品质,是对他人的宽容和对自己执着中追求完美的精神。
我们面前的世界,是无数的哈哈镜,对此,我们应保有以颗不偏不倚的“中庸之心”,挑出其中那面平实、公正的镜子,照映自己,照映世界,用公正、理性的天平,完成对世界的思考。
【点评】
议论文常用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本文落笔于“解决问题”,主张用“一面镜子,一种思考”来解决生活中“双标”现象,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如此立意,必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锤炼,肤浅者不能为之;开口小,开拓必阔,缺乏“篇”的意识和驾驭“篇”的能力者,亦不能为也。常言道“备有金钢钻,才揽瓷器活儿”,该生确有“好钻头”,具体表现为:
出众的概括力:文章第一段仅三句话,却完成了引出问题、分析问题、抓扣命题材料、亮出本文观点等四个关键要素,为后文的铺陈做好准备。严密的逻辑力:议论文的使命是说服人,让读者信服必须讲道理,以理服人源于对“理”分析论证,析论的力量来自于逻辑。本文逻辑力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二至第四段在析论“双标”论人事缺少理性与公正,有逐层深入的逻辑力;第六段强调我们“生活中需要‘双标’”,具有辩证思维的逻辑力;文章结尾照应文章标题,卒章显志,具备首尾照应、结构完整的逻辑力。具有书卷气:文中的例证、引证表现出较广的阅读涉猎,以及较丰的积累储备。
文章在分析“双标”根源及其影响时,还少了发人之所未见的深入,行文表达还不够准确流畅,书面语尚可锤炼。
理智对待“双标”(二类卷)
“双标”,也就是双重标准,指的是人们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以上的对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偏好,这样“双标”就在所难免,评价也难免变得不真实、不客观。这是人类思想上的劣根性,但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探究“双标”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是人们主观情感的宣泄或是对自己抑或亲近之人所存在问题的逃避与迁移。换句话说,是人们因自身的情感与利益而做出不公正的评价,这种评论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但我们每个人都“帮亲不帮理”时,就很难指望社会舆论的健康、有益。这就像“多数人法则”一样,是人们对自我责任的推脱,完全无视了个体对于整体的决定性影响。
“双标”现象还可能源于人们心中的思维定式。正如前不久一位普通青年在网上“晒钱”遭到嘲讽、谩骂;而“国民老公”王思聪炫富却引来大量赞叹、羡慕的评价一样。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他们身份不同,行为的含义不同。那我就想请问,在网上“晒钱”,难道不是那位青年的权力吗?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何非得去指责他呢?甚至,不少网友的文字充满了“酸”味,摆明了是嫉妒与艳羡。嫉妒与自己相近的人,却仰视离自己很远的人,这是很多人无意中落入的思维定式,却还浑然不觉。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上文这种所谓的“思维定式”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排除掉那些落后的、荒谬的理论,其实很多“双标”也是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悟和对基本道德准则的遵守。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男人赤膊,但若是女人,抑或更进一步,人妖呢?恐怕就不只是有失体统的问题了。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双标”一味禁止,避之如洪水猛兽,而应该理性对待,甚至也能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的确需要“双标”来促进个体的发展,正如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班级中的优等生和后进生,当然应该用不同的,符合他们各自发展水平的方式来教学,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样,对个体而言,也不能人云亦云,别人做得到的事情自己也要努力去做,别人都不做的事情要经过考虑再决定是否去做。只有敢于对自己采用这样的“双标”,我们才能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责己也重己固”的“贤人”。
因此,我们应当理性对待双标,既不去主观臆断,也不必将其斩草除根。将“双标”用在对的地方,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发展我们的社会。
点评:二类上
本文的标题简洁、清晰,很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头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第二、三段探究“双标”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第四、五段交代了“双标”积极的一面。
文章审题正确,立意也符合要求,层次也较清晰,分析也比较有条理。尤其是能够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进行阐释,有一定的思辨性。
“双标”之间(二类卷)
当人们发现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多个对象更容易时,“双标”便理所当然地越发普遍了。
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常在自知或并不自知中成为了“双标”人。我以为,以“双标”看人并不十分可取。
何谓双标?顾名思义,即“双重标准”,简单地说,就是用标准一去评判甲,以标准二来衡量乙,那么,这究竟是由什么造成的呢?
在我看来,“双标”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在对待自身以外不同的人和事上,其二是在对待他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上。前者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例如与那人的亲近程度、有无过节等;后者则多半是由于“律人以严、待己以宽”是人之常情吧。而归根到底,不过是三字:不平等。对,“双标”之间,就是不平等,可以理解吧,你喜爱的人犯了错,你可能会选择体谅,甚至是包庇;但倘使这一行为的主体变成了你讨厌的对象,你可能觉得看他越发不顺眼,会揭发会奚落。或许并非刻意,但的确是用了不同的标准。在“双标”人的眼中,人是不平等的,他总会不自觉地抬高哪些或是自己偏爱,或是对自己有益的人和物,而同自己关联不那么深的,便自然而然地贬低了。这里所说的不是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掺杂了自己理解的能动反映的意识,观念上的不平等似乎是无法避免的。其实并非如此。
那么,要如何避免过分地用双重标准待人呢?
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些人使用双标,仅是因为从众心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媒体无疑拥有操纵大众舆论的笔杆子,很多人不思考,盲目地听信某些键盘侠的言论,拔高一个主体贬低另一个。就像在某一处发生天灾时,有些人会选择对收入普通却慷慨解囊的工薪阶层大加赞赏,而对诸如马云这类的人逼捐并唾骂。美国社会学家曾说:“人们总在笑声中渐渐忘了思考,最可悲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无思考的“双标”,很显然,是全然没有价值的。
再者,试着一视同仁。人是社会动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无权去批评以“双标”待人,只是设想一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以稍带弹性的硬性指标去处理各类人和事,不要带有太过强烈的主观色彩,摘掉有色眼镜,这世界岂不会更多点和睦、少点歧视不公呢?
当人们明白“双标”之间是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时,情况总是在慢慢好转了。
点评:二类中
本文的标题虽然简洁但不够清晰。第一、二段引述材料,明确地提出观点。第三、四段对“双标”进行阐述,谈谈自己对“双标”的理解,通过对其分类引出其本质不过是三字:不平等。第五段罗列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反面的现象,从而引出如何避免过分地用双重标准待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其次要试着一视同仁。最后总结全文。
文章审题正确,立意也符合要求,层次也较清晰,分析也比较有条理。
拒绝双标,一视同仁(二类卷)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用不同的标准审视、评价、衡量两个对象,我们不经意间就可能成为“双标人”。
这种不公平的衡量标准常会给他人造成伤害,我们要做的便是拒绝双标,一视同仁。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名人在网上捐款后被曝光数额,这时就会有网友在下面批评道:“你经济实力那么强,怎么才捐那么点?”或者又会说:“你看别人都捐这些了,你捐这么点怎么够?”这些话语与思想便是没有用相同标准来衡量人的体现,这样的网友无意间也成了“双标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被一视同仁,也应该用一视同仁的眼光对待别人。慈善本就是善良品格的体现,不应该被贴上义务与道德的标签。正因为“双标人”不公平的眼光,对他人、对社会造成了伤害,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攀比、开始炒作。似乎捐得越多,你的善良就越多。可是,我们每个人的善良与爱心又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大爱如果去用金钱衡量无疑是对它无私和价值的贬低。我们应该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去欣赏、去赞扬每一位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和大爱的人。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在他的求学之路上,只要对方听闻道理比自己早就能做自己的老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便是韩愈一视同仁的体现,他广泛求学,听识道理,最终成就他的杰出和博大。
看士大夫之族嘲笑互相求教的行为,抱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双标”心态,智慧竟落得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宫之人的下场,而这种“双标”心理造成的伤害又何止自己?当时的社会师道不复,求学拘于时令,奢华庸靡之风骤起都是没有一视同仁的后果,只能看着愚人更愚而无办法的无奈。
如今,“双标”成为网络热词,用双重标准衡量他人也常常可见,而我们却一直忘记用一视同仁的目光来公平对待他人。犹记得孔子说:“吾与点也。”面对同样的治国之法,孔子公平地看待所有弟子,对他心中的最佳答案做出赞赏。同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更激励我们要用一视同仁的眼光看待他人,不因对方贤才不及自己便轻视。
我们要拒绝双标,用一视同仁的公平目光去衡量任何对象,为我们的社会多添一份公平的光彩。
点评:二类下
首先,标题简洁、清晰,我们可以看到考生理解了考题的含义。开头在简单引述材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进而联系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指出其本质是由于没有用相同标准来衡量人,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要做的便是拒绝双标,一视同仁。接着,引用韩愈的《师说》中的有关语句和孔子的语句进行佐证,最后一段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但是,对于产生双标原因的分析不够清晰。另外,出现“双标”和“双标人”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分析比较简单,深度不够。语言总体比较通顺。
双标之我见
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双标”——即双重标准,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往往会成为“双标”人。有的人一味否定“双标”人;有的人一味肯定“双标”人。而在我看来,双标有利有弊,而其利弊的关键就在于“双标”的角度,看你到底是以高标准要求别人以低标准要求自己,还是以低标准要求别人,高标准要求自己了!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一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吧。他们会全方位地培养你,把你打造成心中的完美,可他们往往不重视自己的素养,以高标准要求孩子,低标准要求自己。就说学习吧,韩愈所写《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敬之,于其身,则耻师焉。”便是他们最好的写照。虽然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这种“双标”的结果常常会引发家长和孩子间的矛盾,这就是“双标”之弊。无独有偶,网络因其开放的交流环境出现了这样一群人——键盘侠。顾名思义:一群以敲击键盘为武器“侠士”。他们极擅长攻击一些慈善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别人,指责他人捐巨款是为了出名。言辞真切,词锋犀利,大义凛然。却从未想过那些慈善家帮助了多少人,对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而他们自己,或许只懂得敲击键盘?如此“双标”令人叹为观止,“双标”之弊可见一斑。凡事有利有弊,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双标”也是一样。
宽容待人,严于律己,这也是“双标”。对自己实行高标准,贯彻高要求,而对待他人则宽厚以待,不便斤斤计较,这就是圣人口中的君子;是一个人为人的最高标准,这就是双标的利。如果一个人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以低标准要求别人,那他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如果所有人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低标准要求别人,那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乡。“双标”之利便在于此!
凡事有利有弊,双标也是一样,以低标准要求自己,高标准要求别人的人值得批判;但又有谁敢说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低标准要求别人的人不值得肯定呢?
点评:(57分)本文观点明确,行文流畅。为了充分有力地让自己所持的观点突显出来,作者在“对自己,对他人”的标准态度,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思辩阐述。其次,论据恰当,分析到位,正反对比论证有力而突出观点。但语言还不够简洁精当。
稳住心中那杆秤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信息不断拓宽,人们的价值判断也在日复一日改变。“双标”现象比比皆是。何为“双标”?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对象。在有意无意中我们心中的那杆“秤”不再那么稳了,或我们也默默上了别人的“不稳秤”。这样到底合理吗?
就拿前段时间马云不捐钱一事而论。网络媒体,街坊邻居,大大小小的谩骂声在这个世界各个角落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倘若我们随意拉出一普通人,他没捐钱即情有可原。必有人会说:“他又没有马云富,不捐是该的!”但其实马云与他都为每天在挣钱,考虑一日三餐的中国人呐。人们潜意识中的“双标”隐隐作怪,把马云贴上各种不好的标签,送上一杆又一杆的不稳秤。我认为,这不合理!我们应该稳住心中那杆秤!
前些年,崔永元这位耿直的央台著名主持人也默默被送上人们心中的不稳秤。他孜然一身,默默独自拒绝电视的商业化,广告化。多次袒露真言在他的初衷里,节目做好一定不该只注重金钱收益而不顾观众的所需。可最终,他没有得到所好的答案,也可能浅因此事患上了抑郁。这让我想起当年英勇有担当的蔡元培先生,接手乌烟瘴气的北大后不顾反对,兢兢业业引出国外思想,使校园变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北大。蔡元培先生与崔永元一样,颇有担当且坚守初衷。但人们心中的秤更偏向具有更多好评支持的蔡元培先生,而对这位与他有同样精神的主持人不怎么宽容。即“不予节目看,不干下去就为你的错”;“大家都说你一个公众人物不该这样就不该”。这样的“双标”可取吗?不可敢!
加拿大人民就能好好地稳住心中那杆秤。在某些细小嘲笑声扔向他们之前的蝴蝶总理让·克雷蒂安时,人们毅然决然支持这位虽患有口吃,面部畸形,却能力十足,宏图无限的伟大总理。按照“双标”论来讲,来做。可能世上绝不会出现这位连任两届的伟大政治家,就是因为加拿大人民知道要去稳住心中的那杆秤,才使他们得以有更幸福的生活,使让·克雷蒂安有属于自己的自我实现。
席慕容说:“人的生命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都是乘船渡河的人。”在河的左岸是“双标”现象,在河的“右岸”是“稳住心中的那杆秤”。穿梭往复若干年后才知右岸才是我们该去的那头!
点评:(55分)本文能准确理解材料,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结构分明。
一、标题贴切。拟好标题是材料作文最为重要和关键一步,从本文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对材料的深入理解。
二、论据充分。在表明中心论点与说理阐释之后,作者例举了马云、崔永年、蔡元培及加拿大总理等事例,可见作者平时能重视阅读积累,值得鼓励。
三、结尾段思辩说理,使文章显出深度。不过要注意的是蔡元培与崔永年相提并论并不妥当。
合理“双标”
近来,双标成为网络热词。顾名思义,“双标”即双重标准,也就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两个或以上的对象。好比《师说》中“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身焉”的人就是双标人。那么,为什么会有双标呢?因为在这之前,在衡量之间,双标人就已认为的对比的对象是不一样的,理所应当地,就应用不同标准来衡量。
诚然,有些情况下,确实需要双标。比如当代90后与老一辈的思想,是需要双标的,时代不同,人的观念,所追求的也会有所改变。双标,首先就要明确,所衡量的对象的本质就不同。但如今,却有许多人将明明本质上相同的事情,自己用双标来衡量,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应理性地,合理地双标生活中的事物。河分两岸,事分两面。
就拿《师说》中的双标人来说,他就将本质一样的事物用双标来衡量。对他和他的孩子来说,学习都是无止境的,可他却认为孩子理应跟着老师,而自己却对于求师问学感到羞耻。烈士暮年犹壮心不已,何来的羞耻的呢?
此外,很多人将自己与古往今来的圣人划开界限,认为自己是不可能做到“泰山崩于前面面色不改,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也不可能做到“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人也悲欢离合”,更没有“坚韧不拔之志”。于是,就用双标来自欺欺人,用不一样的准则衡量自身与圣人,更有甚者,还用双标衡量自身与别人,认为别人就该个个照他所定的标准来,自己则采用休放生息的标准。曼德拉说过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绝不可以扭曲如蛆虫。圣人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他们所能做的我们就真的不能做到吗?是啊,哪怕我们卑微如尘土,可是一粒向往着能像圣人一样,始终用高标准衡量自身的尘土也比自暴自弃在污泥中扭曲的蛆虫高尚太多。
我们可以在本质不同的事物中采用双标,但决不能盲目的去双标,反而要将标准提高,让自己向高尚靠近,向真理靠近。不要在无意之中成为如蛆虫般的双标人,自暴自弃,我们要合理双标,哪怕只是做一颗卑微的尘土。
点评:(53分)本文紧扣材料,剖析事理,结构严谨。开头就用了《师说》中的例子,来阐述“双标现象”,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讲“双标”的利弊。分析到位,观点明确。但第二个例证,古人与自己的对照不够贴切,语言不够简洁、准确。
第五篇:语文(一) 解析版答案
2011年河南中招考试说明解密预测试卷
语文
(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1.B(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A项读音依次为zǎi zài zǎi zài;B项读音为háng;C项读音依次为qiâ qiē qiâ qiâ; D项读音依次为zhēng zhâng zhâng zhēng。故答案为B 2.C(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形。C项“一泄千里”的 “泄”应为“泻”,故选C项。
3.B(2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的文学常识,四个选项分别涉及了作品、作者、体裁及文体知识。B项中《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故选B 项。
4.(1)似曾相识燕归来(2)素湍绿潭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每空1分,若出现错字、别字、添字、漏字,该空不得分。共8分)解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所出第二题为古文,其它三题为古诗,有识 记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均出自课标推荐篇目。
5.③①④②(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求排出正确语序。注意横线前的句子和四个选项的内在联系,不难排出正确顺序。
6.《水浒传》;施耐庵;鲁达(鲁提辖);郑屠横行乡里,霸占民女金翠莲并索要其并未支付的典身钱;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每空1分,共5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外名著的阅读情况。试题内容出自九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水浒》,“他为什么要怒打郑屠?”一问涉及情节的考查,只要阅读过这一精彩片段,便可准确作答。
7.(1)第十六届亚运会圆满闭幕。(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及书写的能力。(2)把“进行”改为“举办”(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句中动词“进行”与宾语“运动会”搭配不当,把“进行”改为“举办”即可。
(3)(2分)
例1:从你们身上,我明白了什么叫顽强,我知道了什么叫坚韧,我懂得了什么叫拼搏!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例2:真正的精彩属于勇者,真正的勇者敢于拼搏,真正的拼搏者才会拥有最完美的人生!你们用汗水铸就辉煌、书写传奇!
例3:你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顽强,你们的精神证明了什么叫拼搏,你们用顽强、拼搏书写了中国体育的辉煌篇章。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语言简洁流畅,能表达出对运动 员顽强拼搏精神的赞颂及自己的敬意即可。
二、8. 他不甘心自己的家乡被沙漠吞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现状。(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全文,提炼主要信息加以概括。
9.他召集志愿者用微不足道的一杯杯水种活一株株梭梭,齐心协力为绿化荒漠努力,他们用一杯水浇灌美好的希望,营造美丽的绿色天堂。(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实则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全文,理解“他”的心愿,对“一杯水”的利用、取得的效果。
10.①“奢侈的幸福” 传神地写出民勤极度缺水的严重状况,以及他对拥有一杯水的淋浴的满足,表现了他的乐观、坚强。②“吞噬”形象地写出民勤自然环境的恶化,沙漠化的迅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理解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富 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表达丰富的内涵,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体味词语蕴含的深层含义,体悟词语传递出来的情感。
11.表达上:文章开头细致描写他用一杯水洗脸的细节,写出他与水亲近时的满足,设置了悬念。结尾的描写强调了他对一杯水的珍惜,深化了文章主题。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4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重要段落的表达作用,体悟文章的表达技巧。题干已明确从表达 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所以要仔细阅读、比较开头和结尾对同一事情的叙述有何不同,明确各自的侧重点,结合文章主旨,体味它们不同的表达作用和构成的结构上的特点。
12.我们应该像他那样,在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种下坚定的信念,精心地照顾它,最终实现我们的愿望。(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对作品内涵的感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解答时,不要仅看字面意思,要紧扣文章主题,深入思考语句的内涵,从文中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联系生活体验归纳概括。
(二)13.不能。因为标题过于绝对,不是所有的弯路都比捷径好走。作者认为弯路经过选择,以百倍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去转变它,才能变为捷径。(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明确中心论点,及题目与论点的关系。解答时要结合全文考虑论点表述的严谨性,并且注意论点在形式上一般是完整的句子。
14.文章先通过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出论题,依次列举“泡泡网”CEO李想、曾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记者等人的事例进行论述,最后明确论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作者思路的把握。解答时应明确文章各部分内容,然后采用“先通过„„引出论题(论点、分论点),再用„„事例(名言)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格式概括作者的思路即可。
15.事例论据 24岁的格林斯潘用过人的智慧绕大弯进行调查、计算,获得了美国政府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受人瞩目。这个事例具体地论述了不盲从,用独特的思维可以将弯路转变为捷径,取得成功,使论述具有说服力。(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例论据的概括,分析事例论据的作用,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概括事例时必须包含人物、事件两个要素,其他如时间、地点、影响等如果有特定含义,也应包括在内。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事例论据为论点服务,可以使论述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因此要明确论点,并且从上下文捕捉信息,确定论据从哪个角度进行论述,加以概括即可。
16.B 因为这个事例中小仲马不依赖父亲,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成功,表现出他的勤奋和真诚,与选文的论点不符,不能用来证明论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理解,阅读比较,为论点补充论据。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事例表述的关键词语,提炼主要信息,分析事例是否与论点一致,理由阐述要充分,不能泛泛而谈,要辨析出事例表现了什么,与论点怎样不符。
三、17.(1)大约(2)说出(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第1题考查的词语是课文注释,第2题考查的词语则要求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只要平时加强积累,理解文意,解释就比较容易。
18.(1)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分)(2)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2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现代汉语翻译能力。两句都是比较短小的句子,而且均出自课内语段,大大降低了试题难度。但对于重点词语“澈”“布”“斗”“蛇”几个词语必须正确理解。
19.衬托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侧面(间接)描写(2分)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语段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学生要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并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述。
20.幽深,静美(苍凉,凄清);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郁,愤懑)的感情。(2分)解析:此题考查对两个语段的对比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读懂选文,结合写作背景,就写景描绘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感情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21.停、投、拔、顾; 内心悲苦(抑郁苦闷)(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品味。解答时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在真实感受中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这就需要平时学习中留心积累,勤于思考。
22.两句诗一问一答,第一句运用反复手法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痛苦与追求交织的情感;第二句作者在沉郁中坚信、奋起,表达了“长风破浪”的信心和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作者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坚信希望的情感变化展现给读者。(答对一句1分)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以及诗人的感情变化。两句诗在整体运用设问修辞方法中插入反复,揭示出诗人痛苦无奈抑郁的复杂心理,但作为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失意中没有消沉和绝望,而是在心酸阵痛后对未来充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豪迈。
四、作文(50分)23.(1)解析:半命题作文关键是补题,补题过程就是审题和选材能力的综合考查。
审题角度:题目的圆心是“我”,题目的半径是“告别”,以“我”为圆心,以“告别”为半径,画出一个2010年生活的圆。题目关键词---告别,一是回顾过去,二是开始新生。
选材角度:前提条件:发生在2010年的时间里。“告别”人物对象:老师,同学,亲朋好友;“告别”自己过去:幼稚,懦弱,自卑;“告别”社会众生:环境,陋习,贫穷,愚昧,落后„„学生写人,写事,写现象考查的能力从上面三个角度都可以得到训练。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选择自己熟悉的人、事、现象来写,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宽泛的写作空间和个性的写作自由。
(2)解析: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一个生活圈子,因为习惯,这个圈子无论怎样阻碍我们的成长,我们都不愿轻易跳出去。这习惯,其实是人生最大的障碍。
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路还很漫长,他们的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但是,如果一直囿于自己习惯的熟悉的生活圈子,他们很可能没有办法取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像那只勇敢的青蛙一样毅然决然地打破现有的安逸,才可能走出人生的困境,向更高远的人生迈进。
习惯的温床,可能正是埋葬我们的坟墓,让中学生现在就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会有帮助。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当他们读完这则材料,或许就是他们崭新人生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勇于拼搏、激情飞扬的年青一代一定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绽放他们的光华。在这里,飞扬的不止是他们的青春梦想,更有他们对人生的全新体会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