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

时间:2019-05-14 16:4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

第一篇:【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

【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

【作品简介】

《酬张少府》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全诗写情多于写景。

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

【原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注解】酬:回赠惟:只。好:haò爱好。自顾:看自己。长策:高见。空:徒,白白地。旧林:故居。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衣解带时的闲散心情。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翻译】

晚年了,好佛好道好宁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关心。我知道自己没有混世才能,可笑可叹,只想着返回自己的旧园林,回家归隐。清凉的松风里,我无拘无束解衣袒怀,皎洁的山月中,我自由自在随意弹琴。你要是问我怎样当官的经验与道理,我笑而无语,一曲渔父之歌伴小船划向苇草深深。【韵译】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讲解】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接着的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然而,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的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此段为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晚年”与“好静”没有必然联系,孙文、毛泽东、蒋中正晚年也不好静。美国总统退休之后演讲写书,也没怎么好静,格林斯潘七十多岁了还担作美联储主席,美国客机上的“空爷爷”、“空奶奶”多了。(人家不专招年青的“空姐”)

说到底,王维是智者,他在身居高位、从未受到迫害之时,就明白了一切。作家张恨水在1957年“反右”之前,坚决不说一句单位领导、国家领导坏话,连最委婉的意见也不说,无论大家怎样真诚地劝他,他只说“好,好,一切都很好”。

中国从不缺少智者,中国只缺少制度,缺少法制、人权的保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五六句,王维把笔一转,重弹田园山林之美、隐居生活之闲适的旧曲,“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松林吹来的清风吹散了我的头发也吹得我解带敞怀,明月的清辉照着我下独坐山林之间随性弹琴,一切都是自由的,身与心都是自由的,我尽情地沐浴在清风月光里。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安慰一种调节;这是一种消极一种无奈,也是一种高洁一种追求;这是一种麻醉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拒绝一种坚定。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此二句为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我清楚地记得“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的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里也有“琴”“明月”“清风”,但阮籍的心是喷发前的火山,从诗的最后两句完全可以明白。但王维不是,王维的心是平静安闲的,至少给我们的感觉是平静安闲的。阮籍还要喷发一下,而王维是死火山。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从诗的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是王维给张少府的回赠,最后二句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怎样当官发达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父之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可真有点“韵外之致”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维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此段又是刘德重先生的评论)

王维是绝望,但他还声明自己“万事不关心”,用诗文表明自己绝望的人肯定不是最绝望的人,沈从文比王维绝望;沈从文临终的前几年,常常呆看电视一言不发,有时一张口就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被侮辱多年的老人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更不想写什么了;聂绀弩应该是最绝望的人了,他晚年与当年告密者友好地来往,我认为,他不是宽容更不是愚蠢,因为他知道天下乌鸦一样黑,人也一样,就这么混着活几年吧,这可能是人间最大的绝望。【赏析】

读王维的诗总觉如沐浴更衣,通身清爽舒畅,心境澄明。宋人张戒云:“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岁寒堂诗话》卷上),而以“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八字移之评《酬张少府》一诗,则是再确当不过的了。

《酬》诗是一首酬人之作。张少府,不详何人。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古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是辅佐县令工作的,地位在县令之下,故称少府。县尉在唐代虽是九品小吏,但职事在身,诸事还是不能不关心的。而王维性喜恬淡,笃志奉佛,晚年更是长斋绣佛前,蔬食素衣,屏绝尘累,俨然不食人间烟火者。这首诗就明显着此痕迹。

此诗首联二句,即把“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作者,与身居下僚、琐务缠身的张少府形成鲜明的对比。颈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则是对“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的具体而形象的描绘:正因自己“万事不关心”,所以才能懒散地解开衣带任清凉的山风吹拂,悠闲地弹奏着音乐尽享那明月的清辉。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与那种簿书丛集、束带躬职的碌碌官场生涯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二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情景相生,意境两谐,充分体现了王维的闲适情趣和生活理想。他厌倦了喧嚣纷扰的尘世生活,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追寻任情自适的个人小天地。他是那样深深地依恋着自然界中的一景一物,在他看来,这些无知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松风有意,吹人解带而饱享大自然的恩赐,山月多情,照人弹琴而领略那音乐的美妙。这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时时出现在诗佛王维的诗中,特别是他那些吟咏辋川别墅的优美诗篇中。他的《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松竹、明月、素琴,与其说是诗人的知己,不如说它们简直就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松竹、明月、素琴,这都是高洁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的化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然而,我们如果据此而说诗人王维已完全陶醉于这种物我一体的无差别境界之中了,那又未免误解了诗人的深心。王维虽被人称为诗佛,但他并非是浑身静穆的诗人!世人忘我浑容易,要我忘世岂容易?!在这首诗中,诗人虽说“万事不关心”,但他那颗跳动的心仍隐然可以感觉到。首句“晚年唯好静”,一个“唯”字即泄露了他那深隐的天机。“唯”者,只是也。只是晚年“好静”,那么中年呢?少年呢?王维的诗已给我们作出了回答:《赠从弟司库员外絿》诗云:“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谒璇上人》诗云:“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终南别业》诗则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他在《献始兴公》(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诗中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岖见王侯。……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而当张九龄遭排挤而被贬荆州长史后,他在《寄荆州张丞相》诗中则说:“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王维由热衷进取到黯然思退的急骤转变,说明了什么呢?曾怀着满腔热血写过《陇西行》、《夷门歌》、《老将行》、《使至塞上》、《出塞作》、《观猎》等诗篇的王维,何以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唱叹呢?颔联“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二句,正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诗人这一转变的原因所在。所谓“自顾无长策”,只不过是自谦之词罢了。实际上,不是我无长策,而是我之长策不能为世所用,有志不获骋,也就只好“返旧林”隐居了。这里显然是有着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牢骚在的。朝政日非,官场昏暗,有志之士难以立足。王维曾因事被谪贬济州司仓参军,他在《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诗中说:“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最能表明他的心迹的,是此时写的《济上四贤咏·崔录事》一诗:“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乘桴”,系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事。看来,他是引崔录事为同调的。“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过太乙观贾生房》诗),而只有“返旧林”隐居才能保其“真”。这里的“旧林”,即指其辋川别墅,而语出陶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亦即“保真”。王维的心原是与陶渊明相通的。他对这位五柳先生是颇为企慕的。陶彭泽的解官归里,王右丞的半官半隐,为的都是任真守拙。所以当张少府问他“穷通理”时,他避而不答,而只云“渔歌入浦深”了。这种以不答答之的含蓄笔法,是隐藏着若干潜台词的。“穷”,指失意,指归隐;“通”,指得意,指出仕。出处行藏,是一篇大文章,非一语所能尽。如果侈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大道理,那就未免涉俗了,“高人王右丞”岂屑语此哉!而“渔歌入浦深”,指的正是辋川那一片“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的悠闲自适的小天地。作者《辋川集·南垞》诗云:“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欹湖》诗云:“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白石滩》诗云:“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椒园》诗云:“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松竹摇曳,山月照人,琴声悠扬,渔歌互答,此情此景,其乐何极!黑暗的官场,污浊的尘世,岂有此乐哉!难道诗人真的甘心老死于这世外桃源吗?作者《辋川六言》诗云:“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又《桃源行》云:“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作者又何曾完全忘却世间人事!所以,我们切不可轻看了结句“渔歌入浦深”五字,这既是写景,又是寄意。这里的“渔歌”,实际上又暗用《楚辞·渔父》之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所以王逸注曰:“水清”句,‘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句,“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楚辞补注》卷七)。“渔歌入浦深”,正如“松风吹解带’二句一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含蕴无穷的画图,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妙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王维不仅自己企图避世,而且劝张少府归隐,这种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软弱的表现。但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洁身自好谈何容易!“出淤泥而不染”,避浊世而自洁,不是要比那些虎豹甘人、为虎作伥之徒高出千万倍吗?何况他那高洁的情操,悠闲的襟怀,还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和教益呢!清人方东树评王维曰:“辋川于诗,亦称一祖。……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昭昧詹言》卷十六)方氏评语,前大半大致是不差的,而结语谓摩诘“无血气无性情”,则实大谬!摩诘之诗,岂是无血气无性情之人所能作得出的!只是方氏未能深入领悟其中奥秘罢了。【评析】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点评】

这是酬答友人张少府的诗。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张少府,当是诗人的朋友。从诗的题目与诗的尾联可以看出,应该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询问穷通之理,似有劝其重新出山,继续为官之意,而王维则以此诗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诗一开始,王维旗帜鲜明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和这首诗互为印证的是诗人早些时侯所写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寻味,读者可从中听到话外音:这就是诗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壮年时,并不是“万事不关心”之人。从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便可看出作者的凌云壮志。这里所说的“万事不关心”,不是真的不关心,而是出于人生的无奈,是对当时腐败政治丧失信心的一种自我安慰,是不愿与邪恶者同流合污的一种自我解脱。如果参读王维的《老将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这样的英雄只好“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在《老将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从《积雨辋川庄作》的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晚年万事不关心的心境。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写出了“万事不关心”的原因。诗人不是不想关心时事,而是因为“无长策”,只好作罢。“无长策”即没有好办法。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这老贼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诗人对李林甫们的腐败行径看不惯,但又无能为力,只好以“无长策”为遁词而“返旧林”作罢。

接下去,诗人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写出了自己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在这里,诗人选取了两个最能表达隐士生活的典型细节,予以寄托自己的情怀。白天,在松林间宽衣解带,晒晒太阳,读读佛经,任和风吹拂;夜间,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弹琴低吟,宠辱皆忘,与天地融为一体。

诗在最后点题,以回答张少府的提问。穷通理,即命运穷塞和通显的道理。朋友问的是穷通之理,但“‘王’顾左右而言他”,该回答时不作正面回答,却陡然甩出一句“渔歌入浦深”。这一句看似与问话无关,其实在此却深化了主题思想,宕出远神。老朋友,您关心的所谓穷通之理,正是我所厌弃的。请您听听那水浦深处的渔歌,多么令人深思。这里所说的渔歌,不是指一般打鱼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辞·渔父》云:“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在注《楚辞章句》时说,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从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隐讽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如此。滚滚红尘,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还是清静最好,淡泊最妙。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在写景中记事、答问,结构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为精典之作。【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但是,因为如此拆分,意思变成了浑身上下脏的很均匀。尽管如此,但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姻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第二篇:酬张少府原文及赏析

酬张少府原文及赏析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⑴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年老之时。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⑶自顾:自念;自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长策:犹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⑸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⑹“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张九龄)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此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第三篇: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3篇)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韵译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

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

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

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

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刘建勋)

【简析】:

归隐者自称对万事已不关心,恬淡达观,但又未完全超脱。用“渔歌入浦深”来劝慰张少府,也含有* 。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2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古诗简介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翻译/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回赠。

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非常令人舒心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未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3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⑴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⑵晚年:年老之时。唐包佶《发襄阳后却寄公安人》诗:“晚年多疾病,中路有风尘。”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⑶自顾:自念;自视。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顾,念也。’”长策:犹良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毙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

⑷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⑸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⑹“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像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是王维写给张少府(张九龄)的作品。从题目冠以“酬”字看,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王维早年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曾是张的政治主张的拥护者,并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张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代表着玄宗开明政治的终结。“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资治通鉴》)张被远贬,王维十分沮丧,曾寄诗九龄,表示对朝政失望,从此将归隐山林。此后他虽然依旧在朝作官,官职还有所升迁,但他的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并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此诗就反映了他的这种精神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

第四篇: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3篇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韵译

晚年只图个安静的环境,对世事件件都不太关心。

自认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好归隐到这幽静山林。

松风吹拂我且宽衣解带,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边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赏析:

【评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伟大抱负不能实现之后的矛盾苦闷心情。由于到了晚年。只好“惟好静”了。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

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刘建勋)

【简析】:

归隐者自称对万事已不关心,恬淡达观,但又未完全超脱。用“渔歌入浦深”来劝慰张少府,也含有*。

这是一首赠友诗。题目冠以“酬”字,当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王维再写此诗为酬。

这首诗,一上来就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惟好静”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自然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为什么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呢?联系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多么令人舒心惬意啊!“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以诗词酬答。张少府:当指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少府,唐人称县尉为少府。从“君问穷通理”句看,张少府亦是诗人同道之人。

晚年:年老之时。唯:亦写作“惟”,只。好(hào):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诗开头就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描述了晚年唯好清静、万事皆不关心的心态,看似达观,实则表露出诗人远大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情绪。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一是确实“只”好静。二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三是显示出极端消极的生活态度。既不写中年、早年“惟好静”,却写晚年变得“惟好静”,耐人寻味。如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中包含着心灵的隐痛。

颔联紧承首联,“自顾无长策”道出诗人理想的破灭和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在冷硬的现实面前,深感无能为力。既然理想无法实现,就只好另寻出路。入世不成,便只剩下出世一条路了。亦即跳出是非场,放波山水,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一个“空”字,包含着几多酸楚与感慨!此两句亦透露了一个中年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怀有政治抱负的雄心,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颈联写的是诗人归隐“旧林”后的通送适意。理想落空的悲哀被“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闲适所取代。摆脱了仕宦的种种压力,诗人可以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然而在这恬淡闲适的生活中,依然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诗人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诗人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

尾联诗人借答张少府,用《楚辞·渔父》的结意现出诗人企羡渔父悠然独居,不问人间穷通。歌入浦,以不答为咎,合不尽之意于言外。“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若要问我穷通之理,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去了。末句含蓄蕴藉,耐人咀嚼,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

从表面上看,诗人显得很达观。可是,这种对万事不关心的态度,正是一种抑郁不满情绪的表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得已的苦闷,说明了诗人仍然未忘朝政,消沉思想是理想幻灭的产物。“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含义是非常深永的。他没有回天之力,又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洁身隐遁。他又故意用轻松的笔调描写隐居之乐,并对友人说“君问穷能理,渔歌入浦深”,大有深意,似乎只有在山林生活中他才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表现出诗人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语言含蓄有致,发人深思。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酬张少府原文翻译及赏析3

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古诗简介

《酬张少府》是唐代诗人王维酬答友人的作品。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发人深省。诗人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写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还是透露出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

翻译/译文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释

酬:回赠。

唯:亦写作“惟”,只。好(haò):爱好。

自顾:看自己。长策:好计策。

空知:徒然知道。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穷:不能当官。通:能当官。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处。

浦深:河岸的深处。

“君问”两句:这是劝张少府达观,也即要他象渔樵那样,不因穷通而有得失之患。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是确实“只”好静呢,还是“动”不了才“只得”好静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为什么到了晚年变得“惟好静”起来呢?底下三、四两句,透露了个中消息。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非常令人舒心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未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用它来结束全诗,可真有点“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的“神韵”呢!这里的“渔歌”,又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而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意思。王维避免对当世发表议论,隐约其词,似乎在说:通则显,穷则隐,豁达者无可无不可,何必以穷通为怀呢?而联系上文来看,又似乎在说: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块归隐去吧!这就又多少带有一些与现实不合作的意味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第五篇:《唐诗三百首》中王维诗歌的色彩使用特点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诗歌的色彩使用特点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051300014

5姓名:周旋丽

指导教师:李乃龙教授

【内容摘要】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在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著名诗人灿若群星,上乘之作不胜枚举,而且题材不一,风格多样。可以说唐代是我国诗歌最繁荣的时期,唐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后人很难超越,无怪乎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书信集·至杨霁云》)本文仅谈论《唐诗三百首》中王维诗的色彩。研究王维诗歌的学者众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从“以诗入佛”入手,从各方面分析王维诗中的宗教色彩,悟其“禅”与“佛”道;另一类则从“诗中有画”入手,分析王维诗中色彩与物象的特点,赏析其诗画意境。本文仅谈论《唐诗三百首》中王维的部分诗歌,用举例、分类、归纳的方法,从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方面举例、归纳王维诗的色彩使用规律。通过归纳、分析《唐诗三百首》中二十九首王维诗歌,初步证实其诗中色彩的出现频率较为多的有以下几种:清、红、绿、青、白、新、翠等等,多为冷色调,然而其诗却多给人清新明快、安闲怡然之感,并无几分颓废凄凉之气。在色彩的使用上,对今天“国学热”潮流兴起,中学生读诗、学诗、作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王维;诗歌;色彩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王冠,那么唐诗就是这座王冠上最瑰丽的一颗宝石。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因为涌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其根本原因应该归功于唐代开明的政策和经济的空前繁荣。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诗歌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诗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对外贸易的开展,使得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以至欧洲、非洲都有频繁往来,在艺术文化上吸收了外来的优秀成分。其中,隋末唐初时期,中亚地区特有的排笔等绘画工具随商队传入大唐境内,早期的镶嵌画技巧也由阿拉伯商人从地中海国家引入我国。盛唐时期,南亚独有的矿石颜料配方使得唐代画师在色彩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彩色工笔画一度盛行起来。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要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诗歌作品,仅靠熟读儒家经典已经不够,而精通书画、诗歌、音律的文学艺术家开始多了起来。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王维。王维现存诗四百多首,题材丰富多彩,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田园诗尤为著名,被古代文人所推崇。然而对于我们一般人或是学生来说,最有可能接触和接触最多的王维诗歌文选就是《唐诗三百首》中的篇目。

一、王维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出生于官僚家庭,其幼年受到的基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方面,在书法、绘画、音律等方面也有非凡的造诣,是唐代诗坛大家。王维十五岁离家赴都,寻求仕途之路,在长安以自己的才能知名于上流社会。终于在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及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裁来分类阐述。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诗歌按体裁分类可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一)五言古诗

《唐诗三百首》中所选王维诗歌有二十九首,其中五言古诗有五首:《送綦母潜落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二)七言古诗

《唐诗三百首》中七言古诗所选的王维作品只有三首分别为《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和《桃源行》。在这三首七言古诗中,显在颜色的使用有五次,分别为“白”色:“试拂铁衣如雪色”(《老将行》),“金”色“侍女金盘脍鲤鱼”(《洛阳女儿行》),“红”色:“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行》),“坐看红树不知远”(《桃源行》),“绿”色:“红桃绿柳垂檐向”(《洛阳女儿行》)。隐在色彩的使用也比较丰富,其中,“青”色使用了十一次:“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古木青或青灰色,寒山)(《老将行》),“山口潜行始隈奥[2],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深山、攒集的树木、青竹),“月明松下房栊静”(青松),“世中遥望空云山”,(远远望见的山)“出洞无论隔山水”,(与世隔绝的山)“安知峰壑今来变”(山峰山谷),“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深山、如仙境般的云中山林)(《桃源行》)。“白”色使用了四次:“良人玉勒乘骢马”(青白色的骢马)(《洛阳女儿行》),“月明松下房栊静”(明月白),“世中遥望空云山”(远远望见的云),“青溪几度到云林”(桃源口山林深处的云)(《桃源行》)。描写水的“清”用了四次:“渔舟逐水爱山春”(溪水泛舟),“行尽青溪忽值入”(青溪水),“出洞无论隔山水”(桃源与人世间相隔的山水),“青溪几度到云林”(青溪水)(《桃源行》)。“彩”色用了四次:“画阁珠楼尽相望”(楼阁的彩绘朱漆色)(《洛阳女儿行》),“近入千家散花竹”(繁花争艳的彩色),“日出云中鸡犬喧”(彩云),“平明闾巷扫花开”(落花的色彩)(《桃源行》)。“红”色使用了两次:“侍女金盘脍鲤鱼”(红鲤鱼),“日出云中鸡犬喧”(从云彩中升起的红日)(《桃源行》)。“黄”色使用了一次:“九微[3]片片飞花琐”(灯火昏黄)(《洛阳女儿行》)。“绿”色使用了一次:“春来遍是桃花水”(盎然春绿[4])(《桃源行》)。“粉”色使用了两次:“两岸桃花夹古津”(桃花粉),“春来遍是桃花水”(桃花粉)(《桃源行》)。

把所有显在色彩和隐在色彩归纳起来就是:使用了十一次“青”,五次“白”,四次“红”,四次“清”,四次“彩”色,两次“绿”,两次“粉”,一次“金”,一次“黄”。(如图2)

色彩使用次数青白红清彩色绿粉金黄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图2

(三)五言律诗

王维的五言律诗在《唐诗三百首》中所选篇目较多,共有九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归嵩山作》、《终南山》、《酬张少府》、《过香积寺》、《送梓州李使君》、《汉江临眺》、《终南别业》。王维在作这些五言律诗时,运用了七次显在色彩:“翠”,“寒

[5]山转苍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白”,“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青”,“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清”,“清川带长薄”(《归嵩山作》)、“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新”,“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隐在色彩用得更多。描写山“青”色:“空山新雨后”(幽静的山谷)(《山居秋暝》),“落日满秋山”(秋日的山岭也有常绿植物因而青)(《归嵩山作》),“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终南山、连绵的山峦)(《终南山》),“数里入云峰”(入云的山峰)、“深山何处钟”(青幽幽的深山)(《过香积寺》),“万壑树参天”(山谷)(《送梓州李使君》),“山色有无中”(飘渺的山色)(《汉江临眺》),“晚家南山陲”(南山边)(《终南别业》);描写树等植物的“青”色:“明月松间照”(青松),“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青、荷莲青青)(《山居秋暝》),“清川带长薄”(水草青青)(《归嵩山作》),“松风吹解带”(松林)(《酬张少府》),“古木无人径”(参天古木)(《过香积寺》),“万壑树参天”(参天古树)(《送梓州李使君》)。水“清”:“秋水日潺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流水如有意”(路边的清清流水)(《归嵩山作》),“隔水问樵夫”(山间的溪水清清)(《终南山》),“泉声咽危石”(清泉)、“薄暮空潭曲”(潭水澄清)(《过香积寺》),“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似清泉般的新雨)(《送梓州李使君》),“江流天地外”(江水青青)(《汉江临眺》),“行到水穷处”(尽头处流水)(《终南别业》)。“白”色:“明月松间照”(明月皎洁)、“莲动下渔舟”(荷莲白[6])(《山居秋暝》),“山月照弹琴”(山中明月光)(《酬张少府》),“数里入云峰”(云雾缭绕山峰)(《过香积寺》),“太乙近天都”(终南山顶的云)(《终南山》),“坐看云起时”(飘荡的浮云)(《终南别业》)。“红”色:“落日满秋山”(夕阳红)(《归嵩山作》),“渡头余落日”(《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蓝”:“太乙近天都”(天边的蓝色)(《终南山》),“黄”:“落日满秋山”(秋天的山景因有枯草枯树而黄)(《归嵩山作》)。“粉”:“莲动下渔舟”(莲花粉)(《山居秋暝》)。

归结所有显在色彩和隐在色彩使用的种类和次数为:“青”色用了十七次,描写水“清”色十次,“白”色七次,“红”色两次,“蓝”色一次,“黄”色一次,“粉”色一次,“翠”一次,“新”一次。(如图3)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色彩使用次数青清白红蓝黄粉翠新

图3

(四)七言律诗

所选七言律诗有四首:《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积雨辋川庄作》、《赠郭给事》。这部分诗歌使用了四次显在色彩,“绛”(深红色),“翠”:“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金”:“晨摇玉佩趋金殿”(《赠郭给事》);“白”:“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隐在色彩使用得相当丰富。“青”使用了五次:“山中习静观朝槿(青山)”,“积雨空林烟火迟”(青色山林),“松下清斋折露葵”(青松),(《积雨辋川庄作》),“桃李阴阴柳絮飞”(桃树、李树、柳树)(《赠郭给事》),“銮舆迥出千门柳”(柳青)(《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绿”三次:“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水田绿、夏天茂密的绿树林)(《积雨辋川庄作》),“雨中春树万人家”(春树绿)(《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白”三次:“云里帝城双凤阙”(云雾)(《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山中习静观朝槿”(木槿花)(《积雨辋川庄作》),“桃李阴阴柳絮飞”(柳絮白)(《赠郭给事》)。“黄”一次:“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彩”色一次:“阁道回看上苑花”(上林苑的繁花色彩种类多因而为彩色)(《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紫”一次:“山中习静观朝槿”(木槿花[7])(《积雨辋川庄作》)。“红”两次:“山中习静观朝槿”(《积雨辋川庄作》),“洞门高阁霭余晖”(夕阳红)(《赠郭给事》)。

所选这部分七言律诗使用了九中色彩,使用次数不一:“青”五次,“白”四次,“绿”三次,“红”两次,“绛”(深红)一次,“翠”一次,“金”一次,“黄”一次,“紫”一次,“彩”色一次。(如图4)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色彩使用次数青白绿红绛翠金黄紫彩色

图4

(五)五言绝句

所选五言绝句有五首:《鹿柴》、《竹里馆》、《送别》、《相思》、《杂诗》。显在色彩使用了三次:“复照青苔上”(《鹿柴》),“春草年年绿”(《送别》),“红豆生南国”(《相思》)。隐在色彩也有所使用。“青”:“空山不见人”(山林)“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幽深的树林)(《鹿柴》),“独坐幽篁里”(竹林),“深林人不知”(幽深的树林)(《竹里馆》),“山中相送罢”(深山)(《送别》)。“红”:“寒梅著花未”(红梅)(《杂诗》)。“白”:“明月来相照”(洁白的月光)(《竹里馆》),“寒梅著花未”(白梅[8])(《杂诗》)。

显在色彩和隐在色彩使用种类和次数为:“青”六次,“绿”一次,“白”两次,“红”两次。(如图5)

色彩使用次数青绿白红

图5

(六)七言绝句

所选七言绝句不多,只有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城曲》、《秋夜曲》。显在色彩有两处:“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银筝夜久殷勤弄”(《秋夜曲》)。隐在色彩只有一处:“白”,“桂魄初生秋露微”(明月)(《秋夜曲》)。

所选七言绝句有两次用“白”,一次用“青”,一次用“新”。(如图6)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色彩使用次数白青新

图6

二、王维诗歌中色彩的使用与描写物象

王维的诗歌可以说是艺术品,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并不仅仅是一堆颜料的叠加,更需要构图物象的完美结合。王维诗歌所用的物象丰富多姿,光是白色调就使用了十五种物象来表现,其中“云”用了八次,“月”用了五次。青色调的物象就更多了,他最偏爱的就是“山”、“松”、“深林”、“柳”,其中有二十次描写青山,八次描写深林,六次描写青松,三次写柳。青山的巍峨,深林的深邃,青松的高洁,细柳的温婉赋予“青”不同的情感色彩。此外,王维还特别偏爱“落日”和“青溪”,在诗作中使用了五次“落日”,“青溪”也多次提及,清澈的水象征着作者高洁的品格,清白如明镜乃至清心寡欲,对事物看得犹如清水般透彻。在《青溪》中,“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就是这种心情的写照。青松、绿树、远山、溪流这些东西看多了,犹如身处深山,难免让人觉得清冷。但是王维的诗歌更多的是恬静悠然、深邃幽静,可以说完全没有让读者觉得冷。就如刚才这首《青溪》,写了青溪水流蜿蜒曲折,从视觉上就给人灵动感,清脆的溪水声随着溪流隐没在松林里,漾漾水波上泛着菱角和荇菜,澄清的溪水面倒映着岸边的芦苇。在这青绿之中,王维用清脆的溪流声打破沉寂的气氛,给予欢快和灵动的色彩,而漾漾水波中泛起的菱角和荇菜随着水波的节奏舞动起来,静中有动,山涧中一条小小的溪流也有了生命感,读者读起来也会为之心神荡漾,深切的感受到大自然中勃发的生命。又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中的物象“积雨”、“空林”、“水田”、“夏木”等都是一派青绿的冷色调,读者能感受到积雨的郁闷、空林的深邃、夏木的茂盛,也能看见水田里生机勃勃的秧苗,天空中自由飞翔的白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只黄鹂鸟,万绿从中一点黄,那么明亮绕眼的一个点缀让人心骤然暖了起来,细心品味甚至能感觉到黄鹂欢快的在树从中跳跃,唱着甜美的歌,使人心中充满了希望。

三、按所选诗歌描述内容、情感分析归纳特点

《唐诗三百首》中所选诗歌多半偏向对景物的描述,这种描述的实质有的 是在阐述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他对世事的冷漠与逃避,因其绘画功底,王维诗总是弥漫着绚丽的色彩而又被一种若隐若现的现实阴影所笼罩。他二十一岁中进士,从此开始跌宕起伏的仕途。坎坷的仕途经历使得他的诗极具思想性。以他的四十岁为界限,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年轻气盛,对开明的政治局势尤为向往,满怀热情报效祖国,但由于官职起落,他的这股热情很快就被残酷的官场现实磨灭,思想上开始走向消极。贬官济州时萌生了隐居的思想。后期,他的消极思想进一步扩大化,以至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根据王维的生平经历,按其所写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其诗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满腔热情、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描写现实官场生活的苦闷、不得志,讽喻事实

《西施咏》、《洛阳女儿行》、《老将行》、《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秋夜曲》。

由前文所统计,这些诗歌使用了“青”三次,“白”六次,“彩”色两次,“红”三次,“绿”两次,“金”一次,“粉”一次,“黄”一次。(如图7)

色彩使用次数青白红彩色绿金黄粉

图7

(二)送别诗,抒发离愁别绪,思乡思亲,鼓励友人报效国家,羡慕归隐的田园生活 《送綦母潜落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色彩使用次数青清红白绿彩色粉绛翠黄灰新

图8

(三)山水田园诗,对官场、仕途完全厌恶,决心归隐山林歌颂山水田园生活 《青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归嵩山作》、《终南山》、《酬张少府》、《过香积寺》、《汉江临眺》、《终南别业》、《积雨辋川庄作》、《赠郭给事》、《鹿柴》、《竹里馆》。

这部分诗歌中,“青”用了二十五次,水“清”用了十三次,“白”用了十一次,“红”用了四次,“绿”用了两次,“黄”用了两次,“翠”用了一次,“新”用了一次,“粉”用了一次,“蓝”用了一次,“金”用了一次,“紫”用了一次。(如图9)

色彩使用次数青清白红绿紫黄翠新金蓝粉

图9

由此可见,王维诗歌所使用的色彩是丰富绚丽的。他的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写离别之情,这时候,王维在仕途上处于半官半隐的生活,思想上更是萌生了一种归隐的消极情绪,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能力为国家出谋划策,只好勉励友人在仕途上能有所作为。所以这类诗歌在色彩使用上,“青”、“白”、“清”占有相当比例,但是还运用了“红”、“绿”、“粉”、“彩色”等明亮的色彩,较之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4]青、绿的使用,在诗歌原文中明确指出“绿”的归为绿色使用,没有明确指出的,按照日常人文风俗习惯归类区分。

[5] “青霭”,字面上看是用“青”,但是青霭指的是青白色的云雾,因而此处应归结为“白”色一类。

[6]荷莲,可能是青色,可能是白色或粉色。莲叶为青色,荷花有白色、粉色两种颜色。此处指荷花可能是白色。下文再次提及的荷莲是指荷花粉色。[7]木槿,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三种颜色。[8]梅花,有些开红花,有些开白花。

[参考文献] [1] 倪木兴.王维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 梁海明.唐诗三百首[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3] 陈贻炘.王维诗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崔钟雷.唐诗三百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5]《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中华上下五千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6]佚名.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http://www.xiexiebang.com/viewthread.php?tid=252029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9届本科生毕业论文

The use of color characteristics in Wang Wei's Poetry collecting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Abstract】Poetry is an old literary genre.China has been a poetry country since ancient times.For thousands of years China has been emerged numerous distinguished poets and well-known works.Especially in Tang Dynasty, the poetry reached its peak.There were as many famous poets as stars.The first-rate works were too numerous to mention one by one.Meanwhile, the subjects and styles were diversified, too.It can be said that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period of Poetry in the long history.Tang Dynasty had mad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which generations are very difficult to go beyond it.No wonder Mr.Lu Xun said that I thought all good poetry have been done by Tang poets in his work Letters to Lu Ji-yun Yang, in which he only talked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ng Wei's Poetry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Many scholars Study of Wang Wei's Poetry, but their study fiel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One part starts with studying poems into religions, which analyze the religious contents from all aspects in Wang Wei's Poetry, which they grasp the “Zen” and “Buddhism” from the poetry.The other part sets about their study with the saying “a poem with pictures in i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s and images of Wang Wei's Poetry for the purpose to appreciat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his poetry.This paper will talk about some Wang Wei's Poetry of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with methods such as example, classification and conclusion, with the aim to illustrate and conclude the rules of using Five Characters Classical Poems, Seven Characters Classical Poems, Five Characters Regulated Verse, Seven Characters Regulated Verse, Seven Characters Jueju Poem.This paper analyze 29 poems by Wang Wei in 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through these methods, I will primarily confirm that the following colors were frequently used in Wang Wei's Poetry, such as colorless, red, green, white, freshness, verdure and so on, most of them were cool colors.However, the poem has more than gives a crisp clean, peaceful and carefree feeling to people.There is no fraction of miserable decadence.It is very important t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reading, learning and writing poems by the use of color with the rise of the trend of “Nation Studying” in nowadays.【Key Words】Three Hundred Tang Poems, Wang Wei, Poetry, Color

下载【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三百首】王维《酬张少府》欣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觞浊酒酬天下诗歌欣赏(汇编)

    一觞浊酒敬苍天,凌云壮志岂等闲诗题杯酒轻寒夜,意气凌冠数少年傲立凌霄无人处,醉任狂颠付华颜吾名岂是由天赐,怎可轻言不如人两觞浊酒问知音,自歌自曲怎操琴千年高山流水韵,百丈鸿......

    张瑞亨作品欣赏

    张瑞亨简介 张瑞亨,广东江门市新会双水人,茅龙轩主。冈州画院院长,茅龙国画研究院院长;专业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收藏家;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茅龙笔传承人;广东工艺......

    张尧老师浅谈培训师的课酬是如何长上去的?

    《张尧老师浅谈培训师的课酬是如何长上去的?》 在培训圈里,不管是在和机构谈论还是和企业交流培训时,最多的话题就是,老师的课酬越来越高,老师的课酬怎么长的那么快,比房价长的都......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原文翻译及赏析

    《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韩愈。其古诗全文如下:休垂绝徼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前言】《湘中酬张十一功曹》是唐代文学家韩愈......

    张善孖题画诗欣赏

    张善孖题画诗欣赏(1) 1.张善孖 虎威图 题识:英姿飒爽来酣战 天假神韻专其雄 不肯低头在草莽 冥冥弧高多强风 辛未春仲 蜀中张善孖集句并题 . 2.张善孖(1882~1940)萧 娴(1902~1997......

    张欢 诗歌欣赏教学设计

    Poems 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 张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中心话题是诗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主要围绕“诗歌”这一主题设计的。教学内容涉及诗流行的英语启蒙童谣,流行的经典......

    张琮松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张琮松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张琮松,全国著名书法家,1957年生于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一书香之家,幼承家训,笃好翰墨,苦习《曹全碑》,书法又得艺坛前辈王遐举、启功、刘炳森等教海。八十......

    清茗酬知音,茶诗韵意深——欣赏中国古诗词饮茶篇

    清茗酬知音,茶诗韵意深——欣赏中国古诗词饮茶篇 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但茶已经远远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不仅仅简单作为一种饮料而存在,茶与“琴、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