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2基层安全生产监管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近年来国内基层安全监管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主要存在着监管力量单
一、乡镇监管机构执法权限不足等体制性矛盾,以及监管人员素质偏低、执法检测设备缺口严重、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支撑等需求性矛盾。2.1安全监管力量单一
当前我国安全监管工作普遍实行以政府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即政府承担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职责,拥有进行安全监管的绝对权力,因此,监管力量相对单一。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安全监管中工会组织、保险公司、安全协会、行业协会协同政府机构或完全受权进行监管工作形成鲜明对比。虽然监管权力集中具有便于统筹全局、指挥方便、命令容易贯彻执行等优点,然而在实际基层安全监管工作中,政府“独揽全局”和安全监管人员配置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却十分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安全监管部门将要承担更为庞杂的监管任务,而我国公务员队伍己日趋饱和,安全监管人员总体数量上升空间有限,上述矛盾将会更为激烈。
2.2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权限不足
《安全生产法》00赋予县级以上安监部门行使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权利,而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职责、权限则未提及。因此从法律层面而言,乡镇安监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随着我国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全国各地县级安全监管部门普遍采用委托执法机制,将部分执法权限交由乡镇安全监管机构行使。然而调研发现,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普遍存在执法权限不足的情况。以广东省为例,虽然(0~东省委托乡镇(街道)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暂行规定》[A]中赋予了县级安全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将行政执法权交由乡镇安监机构行使的权利,但实际工作开展中,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往往只有监督检查权,而没有行政处罚权。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如需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必须提请上级部门处理。在经济发达地区,各类生产企业众多,而县级安全监管部门人员编制有限,导致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监管工作时效性大打折扣。这就使县乡安全监管委托执法机制中出现了“权力放不下,事务管不好”的局面。2.3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涉及行业众多,几乎涵盖了除军工、核技术外所有生产经营领域,要求监管人员对法律、化工、机械、消防等多学科知识均有所了解并能熟练运用。目前我国基层安全监管队伍专业素质不容乐观,乡镇安全监管队伍问题尤为突出。以广东省为例,据2011年广东省安全监管局对全省安全执法人员学历、专业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委托执法人员只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9]。由于我国基层安全监管机构成立时间短,监管人员大多从其他部门抽调而来,之前往往没有任何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经历或经验。再加之基层安全监管机构人员编制趋于饱和,且工资待遇低、政治风险高、工作责任大,因此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来充实监管队伍。这些因素都极大影响基层安全监管的实际效果,导致执法过程中存在“瞎指挥、乱执法”的现象。2.4现场执法检测装备缺口严重
安全监管执法工作须依据国家出台的各项检测检验标准来展开,传统的“感官检查”难以提供科学的执法依据。因此现场检测装备成为安全监管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然而相关资料表明[D of,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现场监督检测装备达标率仅为4.4 %,现场调查取证设备达标率为14.5 %,现场快速执法设备达标率为9.5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现场检测设备,缺乏勘察和技术鉴定手段,监管人员难以发现隐藏的安全隐患,对于感受到的安全违法行为又难以做出科学判断,因而无法对企业进行行政处罚。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现场检测装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监管执法工作的效率和依法行政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和权威性。2.5基层安全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支撑
政府安全监管部门是“权力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单位,而安全监管工作越来越往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因此,政府部门不可能包办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所有职能,尤其需要向安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寻求技术支持。以职业病防治工作为例,其技术性极强,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检测与诊断等,涉及物理、化学、病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仅依靠政府监管部门难以完成该项工作。因此,在我国当前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则起到了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撑的作用(图3)。然而调研发现,当前基层职业健康技术支持机构十分薄弱。以广东省某县为例,该县没有一家具有职业危害检测资质的机构,其所在地级市也仅有3家相关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该县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我国省、市、县3级行政区域内安全技术支撑力量呈现“倒三角”格局,大多数安全技术服务机构集中于经济、科技、教育发达的地区中心城市,而基层由于业务辐射范围窄,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技术服务机构数量少、力量薄弱。3基层安全监管对策措施
3.1逐步建立“单一中心,多重源点”的监管模式
“单一中心,多重源点”的基层安全监管体系是在当前单一中心监管模式存在不足的情况下,结合我国安全生产垂直综合监管体制而提出的。“单一中心,多重源点”是指以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为中心,同时建立社会组织、安全生产监管服务机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3个部分为源点的安全生产体系,如图4所示。政府推动各源点机构的发展,授予其相应的监管权力与职责。各源点机构协助政府开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权力的行使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监督,力求达到一种全面监管、相互监督、互相合作的理想监管状态。
政府是监管体系的核心,在监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政府应独揽整个权力领域,而应成为基层安全监管体系的积极构建者。社会组织是监管体系的“平衡器”,一方面可以承接政府无暇顾及的部分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是连接社会和政府的桥梁,为民众或企业员工合理合法、理性理智地参与安全监管工作提供渠道。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助推器”,为政府监管队伍提供培训和工作指导,为企业自我监管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企业既是安全监管的对象,又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承担者,良好的安全生产效果不仅需要强制监管,更主要的是靠企业自我主动监管来实现。3.2加快推进乡镇安全监管立法工作
1)保障乡镇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乡镇安全监管机构的建立缺乏法律依据,大多非乡镇人民政府常设机构,因此,从人员编制、经费开支、办公场所设置等多个方面都缺乏稳定的法律保障。由于缺乏统一的法规标准进行指导和约束,各地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随意性较强,常出现与其他部门挂靠、兼职人员过多、人员流动过快等问题。亚待通过立法的途径确立乡镇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保障其机构的独立性、人员的稳定性、工作的规范性。
2)赋予乡镇安全监管机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安全监管工作重心下移至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己成为必然的趋势,然而己颁布的《安全生产法》Ll等法律中,并未明确赋予乡镇安全监管机构监管执法的权力。这就导致了乡镇安全监管中普遍存在“有责无权”的现象。虽然全国各地基层安全监管普遍采取了委托执法机制,将部分行政执法权下放至乡镇,但由于缺乏法律强制力作为保障,委托执法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有责无权”现象难以彻底解决。因此,要将安全监管委托执法纳入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来,从法律层面赋予乡镇安全监管机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现乡镇安全监管“权责相当”。3.3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
1)实行基层安全监管人员分级培训制度。在加大安全监管业务培训力度的同时,还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县、乡2级基层安全监管人员职能存在差异,乡镇安全监管人员重在日常监督巡查,县级安全监管人员重在对严重安全违法行为或安全生产事故进行调查。因此在进行业务培训时要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乡镇安监人员业务培训要突出实用性,而县级安全监管人员业务培训需要在此基础上拔高层次,强调综合性和全面性。
2)优化安全监管人员专业结构。提高基层安全监管人员的录用门槛,注重新录取人员教育背景,重点从安全工程、矿山、化工等与安全密切相关专业中遴选人才,使得我国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知识结构更加贴近实际监管需求。
3)推行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当前我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主要分布在企业和安全中介机构,而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中注册安全工程师数量极少。未来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建设要逐步与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相连接,尝试将是否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作为政府安全监管人员职务变更的标准之一,从而促进基层安全监管队伍向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4)落实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按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o}」和《安全监管部门及支撑机构工作条件建设基本配置标准》o z},加快推进基层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对现场执法快速检测设备的财政投入力度,早日实现基层安全监管由“主观化”向“科学化”转变。3.4构建创新的基层安全技术支撑体系
1)鼓励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中小型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我国县域经济正逐步向产业集聚化方向发展回,即县域的经济往往以一种或几种产业为支柱。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所需要的安全技术服务也具有一定共性,这就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奠定了基础。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于当地安全生产工作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只要突出技术服务特色,保持适度规模,基层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依然可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依托辖区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服务。企业位于安全生产的第一线,是安全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政府部门可以从各行业和领域选择安全生产工作出色的企业,组织它们对同行业企业进行安全技术指导和安全管理经验的传授,弥补基层安全技术支撑不足的缺陷。4结论
u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监管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监管工作的日趋繁重,基层安全监管工作重心逐渐由县级安全监管机构转移至乡镇一级,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2)安全监管力量单
一、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权限不足等体制性矛盾,以及基层安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现场执法检测装备缺口严重、安全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支撑等需求性矛盾严重制约着我国基层安全生产工作的良性发展。
3)针对监管力量单一导致的监管需求和监管能力之间的矛盾,提出以实现监管力量多元化为目的的“单一中心,多重源点”的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型社会组织和单位在基层安全监管工作的作用;针对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权限不足、委托执法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提出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其法律地位、赋予其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4)逐步从优化人员专业结构、鼓励监管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以及推行业务分级培训等手段提升基层监管执法主体的业务素质;依托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着力加强现场快速执法检测设备的投入,逐步实现基层安全监管由主观化向科学化转变。
5)针对基层安全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支撑这个突出短板,提出利用县域经济产业集聚的特性,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中小型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以及依托辖区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服务2种创新基层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的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对改革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决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必须站在法治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加强基层执法力量、严格规范执法、完善责任体系、强化法治教育。完善相关法规标准
实行依法治理,建设法治政府首先应实现有法可依。近年来,全国人大先后制定了《安全生产法乡、《突发事件应对法》、《<刑法>修正案(六)》等多部安全生产法律,国务院制定发布《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40多部行政法规,原国家安全监管局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相继出台了60多部规章,总局制定了300多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此外,各省(区、市)都制定了安全生产条例,地方安全立法步伐加快。总局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二五”立法规划》提出,以《安全生产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己基本形成,奠定了安全生产领域“有法可依”局面的坚实基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加强立法调研,积极推动《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推行立法后评估。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我们先后开展“健全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我国安全生产监管立法研究”等课题,研究分析法律体系仍然存在观念、体制、结构、内容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提出应当按照新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和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改革要求,有重点、有步骤的健全完善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1)以安全生产体制改革和《安全生产法》修订为契机,大力完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安全生产立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充分发挥总局技术委员会专家作用,加快相关法规标准的制修订。注重总结总局两年来先后出台的((k K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等五部规章立法经验,篇幅短小、内容精要、便于识记,发挥在特定时期强化安全理念宣传,提升法律的有效性。要在加快国家立法的同时,注重引导和规范好地方立法,避免重复立法。对于东三省、珠三角等区域生产状况相似地区,建议加强立法协作,提升立法质量,节省立法资源,增强区域法制相对统一。
2)积极借鉴国外法规标准建设经验,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立法
借鉴国外安全健康PDCA经验和我国一些先进企业HSE安健环管理经验,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法规标准,推行PDCA安全闭环管理体系,促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真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议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提升《煤矿安全规程》法律层次,作为国务院“条例”发布。用法治手段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修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等。针对我国高空作业标准管理部门分散,许多内容相对陈旧,建议借鉴新加坡经验研究制定高空作业安全标准,对工矿商贸等行业的高空作业安全监管做出具体的规定,以适应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高空服务业发展[}z}。
3)按照《决定》要求,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规范J险文件审查程序、明确审查范围
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加大对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力度,主动做好部门规章的备案审查提请准备工作,提升部门规章和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质量。
2加强基层执法力量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主体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监管部门和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相关部门。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工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强调要“全面落实公安、交通、国土资源、建设、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截至目前,全国普遍建立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部门,设立了26个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76个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相关行业领域也强化了安全监管,我国安全监管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
安全监管的重心在于基层基础,而现实中基层执法力量薄弱、监管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执法体制,特别是要重点加强县一级基层执法力量,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援水平。
1)及时总结地方成功经验,不断加强基层安全监管力量建设
广东省安全监管局制订了《广东省乡镇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员管理办法》,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为乡镇(街道)安全监管机构配发执法装备;广州市先后对172个镇(街)180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封闭式安全培训。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县镇基层安全监管执法力量。
2)结合现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加强基层监管力量的配套制度措施
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从而调整和优化监管力量配备。如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监管机构重在研究治本之策,制定规则、规划、政策标准等,而县镇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直接面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在监督执法。
3)加强监管机构法制化建设
要按照《决定》要求,进一步明确基层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强化执法的法定性,提升执法的权威性。巩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机构编制改革成果,把省(市)以下县、乡镇安全监管机构和编制管理纳入法定化、制度化的轨道,保障执法的正常有序开展。保障执法装备运行安全、可靠、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执法能力。3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执法。近年来,以《安全生产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规范为前提,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坚持依法行政,探索推进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改革,推行安全生产政务公开,严格安全生产行政复议,深入开展执法检查考评,强化安全生产执法责任制建设,我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程序逐步得以规范。
2009年,信息院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委托先后开展“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和“行政执法文书使用手册”课题研究,制定起草相关裁量标准和规范,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文书的制作和使用。总局先后出台多个文件,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但就安监执法实践来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不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强制不完善,执法手段比较单一,行政执法有待加强和改进[3]。
1)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按照《决定》要求,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修改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执法标准和规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总结安全生产执法经验,创新重点行业领域“谈心对话”方式,重在取得实效,并用制度化巩固谈心对话效果。及时总结“四不两直”暗查暗访活动经验,完善包括暗查暗访监督在内的执法程序。进一步健全完善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包括严格事故调查流程、公开相关事项等。
2)实行分级分类监管
学习借鉴丹麦企业安全分类监察的经验做法,在对全国或地区企业进行筛选监察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察企业,并实行设备和产品事故致因可追溯监察。建立企业安全分级监管监察制度,加强对事故多发、安全隐患严重的地区、行业、领域和企业的安全监察,减少对安全状况好的企业的监察次数,提高安全监管监察效能[#]。
3)建立执法互助机制
马来西亚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较多的现状,规定每家大企业必须帮助周边的4家小企业改进安全管理。我国贵州省鼓励大矿通过兼并、参股和托管等形式帮助小煤矿提高安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取得较好成效。建议借鉴相关经验做法,建立城市帮扶乡镇的政府安全监管执法互助机制、大企业帮扶小企业的安全技术管理互助机制,省市安全监管机构通过干部交流、业务培训、共同执法等形式帮助区县和乡镇安全监管机构提高监察执法水平,大企业与周边中小企业签订帮扶协议,通过兼并、托管、管理咨询服务等形式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抓安全生产首先要健全完善、严格落实责任体系。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相关部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事故调查处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规范政府监管监察。但现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慢等问题,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不力等,倒逼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加大安全生产违法犯罪成本。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1)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阶段内,安全生产压力依然很大,因此必须保持安全生产监管高压态势,才能遏制住事故高发多发势头。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地方安全发展水平及政府安全监管工作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提高安全生产在政府年度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加大事故责任追究力度,提高事故成本,对于违法非法生产造成重特大事故的有关责任人,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责任[[5]。
2)要按照《决定》提出的“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重点解决目前行政处罚疲软问题,对涉及刑事犯罪的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一律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惩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要研究健全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工作操作流程,严格案件移送、线索通报、咨询会商、检察监督等程序。加强安全生产行刑衔接制度研究,进一步加大安全监管部门与法院、检察院等单位的协作配合。5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是良法与普遍遵守的最佳结合,法治的根基在每个公民个体。近年来发生的不少生产安全事故,一再暴露出生产经营单位守法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漠,地方政府重发展轻安全问题突出。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性质恶劣的重特大事故再次印证,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经营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如2014年3月1日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涉事半挂车的罐体未安装紧急切断阀,不符合谴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GB18564.1一2006)标准的规定,属于不合格产品。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不落实,驾驶员和押运员习惯性违章操作,罐体底部卸料管根部球阀长期处于开启状态。2014年8月2日江苏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死亡75人,充分暴露出企业厂房建设设计存在严重问题;生产工艺路线设计布局存在严重问题;通风除尘系统设计不合理,装备不健全,运行不顺畅;车间内所有电器设备,包括电机、闸刀、配电柜、电线电缆都不是防爆设备;企业安全生产制度和措施不健全、不落实。上述每一条都直接违反有关安全生产规章标准,企业守法意识明显欠缺。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普及程度还不很高的情况下,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培训非常必要。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安全发展战略理念、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重大安全举措,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安全发展和谐氛围,牢牢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1)普及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所有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学法,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守法。要维护法律权威,不得干扰执法。
2)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尤其是市、县两级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坚持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在安全生产执法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
3)加大全体公众安全法治宣传教育。有必要在小学、中学教育中适当加入安全课程,普及基本安全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和自救能力。形成“依法治安”的社会共识。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从领导到每位职工都要培养和树立法治观念,依法依规生产经营,遵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观念,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杜绝人的不安全行为。
总之,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化安全监管监察改革创新,加强安全生产法治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法治化水平,为我国安全生产状况早日实现根本好转目标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我国安全生产市场推动机制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完善 4.1我国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法律保障的缺失及建立 4.1.1我国劳动工资补偿金机制法律保障的缺失
按照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劳动者接受较差工作条件的前提是获得更高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西方国家普遍形成行业工资的风险补偿金机制,作为对于条件恶劣的工作环境的补偿。我国的劳动补偿形式主要为劳动合同法中的双倍工资赔偿制度和经济补偿制度,这两种补偿主要针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经济补偿,其目的与特定行业的风险补偿完全不同。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的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劳动合同法也未对此作出规定,风险补偿一般以企业自愿为工人提供岗位津贴等间接的福利待遇形式出现,缺乏法律约束,在流动性较强的建筑领域实际上得不到有效保障。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所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干涉劳动者的选择,强制劳动者从这些条件差的工作中退出,而是要健全法律法规,为劳动者的工资补偿提供法律保障。
4.1.2建立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有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用工形式无法形成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原因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供应充足,用人单位无需支付任何风险补偿也能雇佣到足够的劳动力。[57〕然而,从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看,这一推断似乎过于绝对,“用工荒”己经威胁到中国各行业领域,工人对薪资福利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工资风险补偿将成为未来行业用工的新趋势。按照工资风险补偿金理论的存在条件构成分析,要在我国构建这一机制则必须满足其三个基本条件,即工人效用最大化、工人具有完全信息以及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中这三个条件己经基本成熟。
首先,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促进工人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工人效用最大化要求工人不再停留于关注工资收入,而转向关注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使我国由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衰竭,这意味着廉价劳动力给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ass〕中国目前正面临着用工荒,劳动力人口短缺己成为行业领域发展的羁绊,尤其是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职位空缺率从2005年开始超过1,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意味着我国劳动力己经出现供不应求。在这种趋势下劳动者有充分的就业选择权,选择环境舒适安全的工作,如果高危行业的用人单位不能够改善工作环境或者支付额外的工资补偿,将无法雇佣到足够的工人。
其次,我国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为工人信息的获取提供便利。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在劳动力市场,提供工作的用人单位和寻找工作的劳动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是劳动力供求平衡的基本保证。迫于竞争压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主动提供有关工资和工作条件的信息,供求职者参考。各大招聘网站提供职位信息,为工人获取工作信息提供便利。70后和80后群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劳动力群体,他们普遍接受中等甚至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信息的获取。此外,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知情权作出规定,从法律层面保障了市场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然而,对于企业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高危行业的安全信息,这需要立法部门和执法部门的共同努力,保障工人获取信息的权利。
最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方式最要体现为西部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城市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外来务工人员可以自由迁徙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正是受益于我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支撑和维持了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s9〕然而,受户籍制度的困扰,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解决,这需要我国立法的完善。
综上分析,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4.1.3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的立法保障
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的推动力量,但是必要的法律规范可以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立法的缺失导致行业风险和安全卫生条件一直以来没有被社会所重视,也没有被纳入劳动者工资考查标准,甚至没有风险补偿金这一概念。西方学者认为在工资风险补偿金的三个构成要素中完全信息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是必要条件,因为政府或工会的介入会促进工人信息的获取,但是法律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
(1>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我国以法律形式对劳动者工资作出规定的法律主要是基本法《劳动法》和单行法《劳动合同法》。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劳动生产率;(四)就业状况;(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最低工资的五项参考标准中没有区分行业工资差异以及对生产安全和卫生条件的重视。2008年《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报酬的形式和种类未作规定,并未对劳动者工资作出专门规定。2013年对《劳动合同法》的修改也主要针对劳务派遣问题,对工资问题未作修改。《劳动合同法》中所规定的经济补偿也只是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的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关于风险工资或者补偿性工资问题没有作出规定。因此,笔者建议可以从法律层面引入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理念,从而体现法律对于劳动者工作条件的关注和保障,也为有关工资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提供指导。将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直接纳入《劳动法》的规定中并不现实,因为作为基本法的《劳动法》只对工资标准作出原则性和指导性规定。但是我们可以在最低工资的标准中将职业安全和卫生条件和行业的风险系数作为参考标准引入进来,在《劳动法》中体现风险工资的理念。《劳动法》第六章对劳动安全卫生的规定体现出劳动法对于职业安全和卫生的重视,将劳动安全卫生作为最低工资的参考标准也符合第六章的立法精神。
然而,最低工资制度难以适应不同行业的工资需求,如从事建筑行业和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职业安全程度不同,适用同一工资标准显然有失公平,而《劳动法》也并没有规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因此,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有其存在的空间,以弥补高风险行业的工资需求。在未来的《劳动合同法》修改内容中可以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对风险工资补偿金作出特别约定,对未约定或用人单位拒绝约定的情况视为己约定,具体的风险工资补偿标准可由各行业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这样劳动者在遭受职业伤害时获得的赔偿标准也不再仅仅以最低工资水平为依据,而应该考虑计算不同行业的风险补偿金额度。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安全和卫生的重视程度。
(2)以规章或条例的形式确立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我国关于工资制度的具体规定主要集中在部门规章和各地方政府规章。法律对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的保障只能从上位法的理念上引导,要将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从理论转变为现实还要依赖规章或条例的具体规定。1994年《工资支付办法》以及2000年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这个两个部门规章对于建立工资风险补偿机制是很好的依托,风险补偿金不必单独制定法律,只需要将这一机制融入相关法律规定,像经济补偿金那样得到企业的重视。由于2012年《工资条例》法律草案计划的夭折,将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植入其中并不现实。《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作为劳动部门的部门规章,对于企业和职工的工资约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颁布之后各省市纷纷制定了对应的地方政府规章。现行的工资协商制度对职工的权利保护力度较弱,忽视工资构成中的生命价值,没有将工作环境的危险程度作为协商工资的标准之一。因此,应该将行业风险作为参考标准之一,将工资风险补偿金作为工资形式的一种纳入协商范围。从法律层面赋予职工安全保障权利,赋予工人获取和工作环境水平相对等的工资水平的权利。
实际上由于我国工会制度的不健全,工资集体协商代表往往无法真正代表工人的真实意愿,尤其是高风险职业领域,必须赋予工人和企业直接的谈判权利,让工人参与协商过程,听取工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工人的工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3)以指导意见的形式确立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指导意见具有司法判案援引作用,可以同法律一起用于案件判决,指导意见能够为未来立法积累经验。虽然在我国没有形成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机制,但是各行业领域的工资指导意见为风险行业工资制度的推行提供借鉴。目前全国各省市均发布各自的部分职业
(工种)工资指导价位,并没有把关涉工人切身利益的工作条件、工作风险等作为参考依据。2014年我国发布首个年度行业性工资福利指导文件(((2014年餐饮行业工资福利工作指导意见》由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中国烹饪协会、中国饭店协会联合下发,《意见》中建议餐饮行业或企业重点协商行业工资支付的最低标准、固定工资增长幅度、工资福利制度和结构等,为其他其他行业的工资福利改革工作提供了指引。工资风险补偿金制度的建立可以借鉴餐饮行业的做法,在高危行业中推广,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监管局以及社会专业组织共同制定《高危行业劳动工资风险补偿金指导意见》,或者制定《高危行业工资福利工作指导意见》,将风险补偿金作为企业同工人工资协商的一个部分。风险补偿金的额度设置为几个等级,参考企业的安全水平、工作场所的环境卫生而定。
4.2我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完善 4.2.1我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法律保障的不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市场也不断壮大,我国安全生产中介市场发展迅速,作为重要的市场力量参与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为我国生产安全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市场推动力量。但是法律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的安全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一方面,关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明确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导致政府监管部门和中介组织的职责界定不清。一些政府监管部门过多参与了本来应该由市场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工作;对本应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具体权利义务,政府出面进行过多干预,在加强对企业的依法监督监察方面监督不到位。某些政府监管职责方面过多的依赖或完全依靠社会中介组织,把本该政府承担的监督管理职责,推到了中介组织,这些问题当前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相矛盾。另一方面,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不仅仅表现在对于企业违反安全法规后受到的处罚不够严厉,还表现在对于该企业承担了检测或者评价工作的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的责任规定不明确。
第二、相关组织、部门及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法制观念淡薄,社会责任心差,缺乏职业道德,追盲目求经济效益,不能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规范要求开展工作,致使评价结果不规范,甚至出现提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假报告的现象。一些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专业能力差,评价报告不规范,没有起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用。此外,一些政府监管部门、中介机构负责人法律责任意识淡薄,利用手中行政权力,干预或参与中介机构日常经营活动,因而产生违法违纪和腐败现象。如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通过向监管部门领导行贿,承揽安全评价项目,而一些安全监管部「1也把推荐介绍安全评价业务收取回扣当成潜规则。
第三、缺乏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我国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在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我国监管机制不够统一完善,有着很大的关系。[60〕在安全评价实施过程涉及监督监察失职、评价报告的弄虚作假行为、政府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到位、政府公务人员的廉洁自律等各方面。安全生产许证颁发部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纪监监察等多个部门缺乏协调配合的综合监管,没能形成综合统一的监理机制,对于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不够完善合理。
4.2.2中介服务市场推动作用的立法保障
(1>完善有关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和细化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工作立法工作,依法保障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评价技术标准体系,从法律和标准两方面入手,确保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工作的依法进行。首先,完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提高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申请的审核标准,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加强监管部门对中介服务组织申请条件的管理工作。在《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中介服务机构的权利义务以及服务范围,确保依法提供服务,依法承担责任。除此之外,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制度,立法机关要抓好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确保落实对危及人员安全的重大项目的前置性审查,让中介机构能够在合理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安监部门要指导和规范中小中介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使其健康发展。
(2>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是中介组织诞生的前提条件,必须从源头对其严格控制,规范准入机制。一方面,在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成立前对其进行资格审查,确保其成立符合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在其成立运行之后加强对其资格的定期监督和跟踪检查,确保其运行过程符合法律规定。首先,资质审批部门应严格执行准人条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相关组织和相关人员实施资质核准和资格注册,只有具备法律规定的资质条件,严格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申请注册登记并获得许可证书,方可开展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工作。其次,重视机构运行的过程监控,定期对中介组织进行抽查和评比,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的年度审核制度,强化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日常监管,记录中介机构管理工作档案,作为年度审核的参照,对不合格的中介机构实行淘汰制度,对发生违法、违规现象及时进行处理。最后,业务主管部门在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许可证发放之后,应定期抽查其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发现安全生产服务中介组织弄虚作假或者评价报告与实事不符的,依法及时进行处罚。
(3)加强从政府到中介组织的层层监管。加强对此行业的各个层面的监管,尤其是要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在确保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正常经营的前提下,从政府监管层面对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进行监管,还应调动行业协会的监管力量来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经营行为,促使其提高行业自律性,确保其依法提供安全服务[61]。要联合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和行业收费指导价格等,加强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行业自律精神,推动中介组织的诚信建设。作为安全生产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业务交流活动,开展成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研究行业自律管理规则,从行业组织的角度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的评价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此外,要引入执法监督机制,行业协会应该有权检举和揭发执法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行业协会应该即是合作者也是监督者而不仅仅是合作中的附庸。当然,对行业协会的监督也是必要的,防止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相互串通,欺骗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
(4)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竞争行为。中介服务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具有趋利性的本质特征,因此,监管部门要建立统一的制度规范监督机制,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适当的干预和限制。由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可能引起不同中介机构之间竞相压价,其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市场运营的效率,不利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如果中介服务机构在安全评价过程中和评价报告中弄虚作假,评价流于形式,那么就失去了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组织的真正意义。因此,要加强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具体划分安全生产服务的各个子项目,给出初步的指导价格,以利于安全中介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确保政府、企业、中介组织三者间信息要顺利流通,安全信息要透明可信,以便于合理确定和及时更改服务价格,这也是市场经济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4.3我国安全生产商业保险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完善 4.3.1我国安全生产商业保险法律保障的不足
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商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有关安全生产商业保险的立法缺失。
第一,安全生产行业特征的高风险性降低商业保险投资商的承保积极性。安全生产领域的保险不同于生活领域的人身和财产保险,保险的主体和对象对商业保险产生很大影响,目前的商业保险主要集中在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领域。安全生产领域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函需引入商业保险,但是目前对于引入商业保险的政策和法律支撑还不够,安全生产领域的高风险性和高事故率使得保险商望而却步,无心涉足,这是制约我国安全生产商业保险的重要因素。
第二,缺少安全生产商业保险的立法支持,无法可依。我国《安全生产法》48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职业病防治法》第52条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从这两部关于职业安全和健康的工伤保险立法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职业工伤保险的主要形式依然是社会性保险,商业性质的工伤保险还没有得到推广。2007年5月,国家保监会正式批准在山西省筹建全国首家煤炭专业保险公司,并核准命名为“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个采矿行业的专业保险公司。中煤财险对煤炭行业的财产和人员等实行全面保险,推出煤炭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煤炭企业财产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险,煤炭公众责任保险等,突出煤炭特色,开辟了煤炭等高危行业进入商业保险的时代。[62〕事实证明单纯的社会性工伤保险己经无法满足职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商业保险弥补社会保险的不足己成为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我国也有必要完善相关商业保险立法,鼓励和吸引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高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
第三、费率机制不健全。保险浮动费率制度,是根据企业责任风险大小,允许保险公司有一定浮动,以促进投保企业加强风险管理。费率浮动的实质是利用企业趋利的本质属性,通过衡量企业保险费用的缴费情况及相关条件的变化,来调解企业保险费用缴纳额度的一种调解手段。保险费率在理论界被形象地称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减震器”。[63〕我国目前各省市己逐步探索实施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将保险费用的缴纳额度和工伤事故发生率、事故伤亡人数以及对企业的日常检查结果挂钩。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浮动费率机制的相关立法规定存在一些不足,如各地方执行标准不同统一,费率确定标准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等,都需要不断完善;此外,还要引入商业性的工伤保险,关于保险费率也有必要做出相应的立法规定。
4.3.2商业工伤保险的立法保障
在西方,商业性质的工伤保险主要是雇主责任险,其相对于社会性保险的优势在于:
一、赔偿的及时性,商业性质的雇主责任险在事故发生后由保险公司在第一时间内将保险金支付给雇主或受害人,而社会性质的工伤保险的费用一般要经过行政部门的重重审核。
二、分散企业风险,商业性雇主责任险可以分担中小企业因工伤事故所要承担的高额赔偿费用。
三、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赔付效率,商业保险公司营业网点多,可以避免重复设立机构,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同时其经验丰富,运行成本较低,能够减少财力物力的浪费。
(1>制定《雇主责任险法》。加强雇主责任险的立法工作,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英国早在1880年就颁布了《雇主责任法》,定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雇主必须投保,对雇主责任保险的范围、承保条件以及赔偿限额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雇主责任保险由政府授权有经办资格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实行完全责任原则,雇主对雇员在雇佣过程中由于事故发生导致的损害负绝对责任,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联邦社会保障法》,它和各州的劳工补偿法一起成为雇主责任保险的法律依据。我国目前还未制定相应的《雇主责任险法》对于工伤一直适用的是社会性质的保险,企业员工在发生安全事故受到伤害后,雇主责任的认定只能参考《民法》和《劳动法》。雇主责任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赔偿责任也难以确定,导致雇主对安全生产的忽视。由于实际操作中没有相关法律可依,使得雇主责任险无论对于行政部门还是商业保险公司抑或雇主都没有有效法律约束力。因此,函需需要制定《雇主责任险法》,促进商业保险立法与社会保险立法的衔接,在社会保险法中可以加入“两法”衔接的相关内容。明确商业工伤保险的运作模式,统一和明确参保企业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标准与条件进行规定,并设定相应的退出机制以及政府的监管原则等规定,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高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
(2)实施雇主责任强制保险。西方国家对雇主责任险的态度是强硬的,即雇主必须购买雇主责任险,强制雇主缴纳相关保险费用。我国目前对商业雇主责任险的态度是投保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愿购买,不具有强制性,《工伤保险条例》明确指出我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也必须参加工伤保险。这是考虑到我国目前社会性工伤保险的强制性和广泛覆盖性,将雇主责任险置于替补角色。然而,社会性工伤保险往往不能弥补职业损害的市场需求,而雇主责任险由于缺乏法律强制性,这样导致了工人权利保护的漏洞。因此,有必要使雇主责任险强制化,法律可以规定对于用工流动性较大的企业,以及危险系数及事故伤亡较大的中小企业强制其投保雇主责任险,保险费用强制由企业缴纳。企业在社会性工伤保险和商业性雇主责任险之间必须选择同时投保或者投保其一,而不能二者都不投保。
(3)赋予商业保险公司法定职权。在接受企业投保之前,商业保险公司应按照法定程序对其工作场所危险状况进行评估,确定应缴纳的保险费用及保险费率。在接受企业投保之后,法律应该赋予保险公司监督和检查投保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权利,赋予其提高费率权和解约权等。监督和检查权,即保险公司有权对投保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进行不定期检查,以确保其生产安全符合投保时的状态,一旦发现投保的安全问题,有权要求其改善。提高费率权即保险公司在发现投保企业的风险系数上升或者发生意外伤亡事故时有权提高保险费率,以维持其预期的保险金支出。同理,如果公司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则可以向保险公司申请降低保费。解约权,解约是在投保公司拒绝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时保险公司可以解除与投保企业的保险合同。一旦解约,保险公应立即通报相关监管部门,由监管部门强制工厂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在改善期间禁止作业,直到安全隐患消除并由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验收合格,可以继续保险合同。如果工厂举证保险公司并没有履行检查和提供改善意见,发生安全事故时保险公司必须履行保险责任。我们可以将这种保险模式称为三方合作模式,以法律保障做后盾,在监管部门配合之下,才能消除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高危行业工伤保险的后顾之忧。
(4)制定商业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的相关立法规定。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高风险行业的工伤保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应当赋予保险公司自主调节保险费率的权利。商业保险公司的运行遵循市场化原则,保险费率也是其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将费率浮动的权利交给承保公司,才能调动承保其积极性,以保障其风险管理,维护其合法经济权益。当然商业保险公司不能盲目或者无限制浮动其费率,保险监管部门应该对其费率浮动范围和方式进行监督。关于具体的费率方案,建议对安全事故的性质、原因、后果、规律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适用于各个行业的商业工伤保险补充条款,并对保险费率进行必要调整,使其区别于社会性的工伤保险费率。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对投保企业实行行业内浮动费率,按照商业保险费率机制运作。为了帮助煤矿企业预防事故,降低保险费率,中煤保险公司还提供包括风险提示、风险评估、安全培训等在内的增值服务,提高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帮助煤炭企业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为煤矿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4我国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虽然不能直接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但是由安全事故导致企业实际的成本损失包括实际财产损失、罚款、保险费用的增加以及声誉损失等,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充足率,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然而现实中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将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作为企业贷款风险的考核标准,银行获取企业的安全信息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资本市场对于企业生产安全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4.4.1我国企业贷款信用评价的不足
第一,忽视对企业安全状况的考核。我国银行贷款信用考核评价中并没有将企业的安全状况作为企业贷款风险评价的参考指标。2006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中对企业借款信用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履约情况,发展前景这六个方面,这六项均未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状况。2010年中国银监会通过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风险评价与审批是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特点,借款人的现金流,债务的偿还能力,抵押物,以及其他因素来确定贷款的金额、期限、担保和还款方式,这些评价标准中没有涉及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评价的规定。《中国建设银行公司类客户信用评级办法》、《中国农业银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暂行办法》等有关企业信用管理的规定主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团队,业务能力,财务状况,发展前景等因素来确定信用等级,也没有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综上可见我国目前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忽视对企业安全状况的考核。
第二、获取企业安全信息存在困难。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对企业所做的风险评价主要依赖企业自主提供的信息,为了获取贷款企业不会主动公开负面的安全生产信息。因此,银行要获取有关企业安全生产的专业信息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安全监管部门的配合。我国的《安全生产法》仅对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企业要求强制进行安全评价,对于普通的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规定强制安全评价,这也导致银行无法获取企业的安全等级信息。《安全生产许可条例》所规定的强制许可证的企业类型也仅限于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等危险型生产企业,而对于其他工业生产单位则未作规定。然而,现实中容易爆发安全事故的企业类型却并不限于这几类,如2013年6月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火灾事故致121人遇难和2014年8月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爆炸事故致75人遇难,185人受伤。这两类企业都不属于上述法律规定的企业类型,然而这两起事故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不比任何矿难事故低,但法律却并没有将这类企业列入强制评价和强制安全许可证的范围,更没有定期公布其安全生产信息。如果银行能够事前对这类企业的安全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在放贷时将会谨慎考虑,当然银行对企业安全信息的获取也有赖立法和监管的共同努力。4.4.2建立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规范资本市场
企业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就是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纳入企业贷款信用的评价标准,对企业的安全状况划分等级,根据安全等级来评定企业的贷款信用等级。将企业生产安全状况纳入贷款信用等级评定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推动作用,促使企业提高生产安全条件,同时也有利于银行降低放贷风险。企业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的建立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保障,除了银行内部管理规定的改革,还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
(1>完善银行贷款信用评级管理的立法规定。要建立企业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就必须采取更加科学的银行信用评级管理办法。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及时出台《银行信用评级管理办法》以指导其他银行的信用评级管理工作,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指标要素外,还应根据企业的产业类型将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纳入考核指标,划定安全等级,尤其是经营第二产业的工业企业。其次,尽快出台行全国性的《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现在地方政府仅以政府规章形式对企业信用信息作出规定,但是各省规定不统一,也不利于信息的流通和管理,需要更高一级的立法规定来协调和统一。管理办法应当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纳入管理范围,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及时获取。最后,完善《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出台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只是针对评价机构的法律规定,而安全评价对象范围、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运用等也需要立法的规定。因此,需要制定《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确保安全评价的结果能够被合理使用,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安全等级评价提供参考。
(2)部门合作落实安全生产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建立企业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不仅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和重视。早在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明确提出将企业遵守我国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息与信贷发放挂钩,这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规范企业贷款。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生存问题日益严峻,但是由安全生产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也不容小视,既然环保总局可以通过与银行等部门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那么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实际上部门合作的形式在地方各省己经开始尝试,如2011年江西省建立企业安全状况与银行贷款、担保、保险等信用评级挂钩机制,对安全生产有保障的企业,在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以及银行贷款等方面和安全生产挂钩,违法企业“黑名单”事故的实施,建立企业贷款资格否决制度。但是这种做法没有形成具体的法律制度,安监总局也没有发布相关的指导意见,导致上述方法在实际落实中没有具体的执行依据,更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共同发布和出台具体措施、安全政策法规防范贷款信用风险,规范和引导企业,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3)建立企业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在建立企业贷款信用安全等级制度各项条件中,获取企业安全信息是关键,只有掌握充分的安全信息,银行才能够对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作出准确的判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公室2014年5月5日公布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信息管理办法》颁布的规定,对企业金融市场贷款的判断取决于生产安全信息。随后8月1日安监总局公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责任企业名单和上半年安全生产非法违法企业信息,这是对非法企业信息安全生产行第一次公布。这是安监总局首次向社会公布安全生产非法违法企业信息。安监总局规定发生较大事故或一年内2次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的企业,要将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向金融、银行、证券等部门通报,限制其融资。这表明安全监管部门己经认识到将企业安全与其融资之间建立制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企业安全信息通报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现阶段应该为信息的发布建立在线企业安全信息检索系统,并取消公示期1年的限制,凡登记在线的安全信息不可随意更改或撤销,以便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民能够查询到企业安全信息的历史记录。通报的安全信息不仅要包括安监部门的检查结果,还应包括社会机构组织的评定结果,除了要公布违法违规的企业信息,还应公布安全达标的企业信息以方便务工人员查询。4.5我国安全生产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保障的不足及完善 4.5.1我国安全生产中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保障的不足 第一,没有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社会责任的特别规定。我国理论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践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实践还不够成熟,只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性义务做出规定,而缺少具体领域的社会责任承担。安全生产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其应作为特别责任条款规定于企业社会责任当中。公司的相关利益者众多,其社会责任涉及主体较为复杂,实现的路径也较为多样,如债权人利益,由民商事法律加以规定,通过民事诉讼对抗的方式加以保护;环境污染,由环境保护法规加以规定,通过行政执法的方式加以监管,大部分最低限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可以由某领域法规具体规定,但是依然无法回应公司社会责任内容复杂性所带来的制度诉求。[64]
第二,一般性法律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第五条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仅仅起着一个公司强行法确认公司社会责任的作用,是一个原则性条款,使用了较多极具弹性的词汇,如“社会公德”、“商业道德”等等,使得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较为宽泛和模糊,这无疑给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一方面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开始意识到承担社会责任己经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随着各种法律法规的影响日益增大,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程度也在上升,引导企业在消费者责任方面表现日益进步。[65]然而,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立法方面相对滞后,法律规定可操作性较差,这对我国的安全生产十分不利,函需建立一套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保障机制。4.5.2安全生产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保障
社会责任一直被视为企业道德范畴的问题,但是随着一系列企业安全事故的爆发,依赖企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的愿望己经越来越渺茫,法律介入己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手段。当然,法律不可能直接强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法律的作用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和必要的辅助手段,培养对法律负责的企业文化,形成对社会负责的企业自律精神,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1>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原则法律化。我国法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出现在《公司法》的第五条,该条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规定仅作列举性说明,这些责任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还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我国《公司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利益均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自治原则,股东股权平等原则,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这些原则基本指向了企业的内部运行管理,对企业的外部责任未有涉及,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无从追究。
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法律化不仅能够引起其他立法活动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还能够从思想上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助于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自律的核心纳入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在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的指引下,一切能够影响企业行为的法律规范包括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市场经济原则,国际制度或原则,商业规则,或旨在影响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契约都应该被监管部门所重视和利用。当企业的生产以社会责任原则为导向时,企业不再仅仅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社会责任使企业的社会人角色更加明确,造福社会将成为企业新的目标任务,这也是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一原则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加以一定的经济激励和惩罚措施,将间接影响企业通过自我调节把企业社会责任原则内化为自身价值目标。将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纳入企业自律,可以帮助监管者创造一个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为监管者说服企业管理层在企业核心精神战略中接受这种观点创造更有利的社会环境。
(2>完善企业法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公司法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运作,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负责,对于企业的生产行为负有决策权,企业是否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基本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行为。确保职业安全和健康不仅是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也是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要求。在我国所爆发的一系列安全事故中责任事故占据很大比率,反映出企业管理层对于安全的漠视,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我国《安全生产法》第六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对于主要负责人的处罚不够严厉,还存在行政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对于单位负责人起不到实质上的制裁作用。《公司法》中规定了董事和高管的勤勉义务,但是对于勤勉的具体判断标准则没有给出界定。而对于事故的刑事处罚我国的《刑法》规定了重大责任事故罪、强令违章冒险作业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事实证明这种事后的刑事制裁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没有起到足够的威慑。要遏制生产安全事故必须从源头抓起,将责任具体到董事和高管,用法律手段适度干预公司的内部治理。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高管道德风险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建立企业高管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显得十分重要。高管的道德风险不仅表现在寻租、合谋等外部经济性的违法行为,更表现在对企业内部不安全生产行为的放纵和隐瞒。高管的个人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生产经营理念,社会责任的承担离不开高管道德层面的引导。建立企业道德风险防范机制从内部治理角度看,要完善我国《公司法》中对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定,引入外部董事制度发挥非公司职员的监督作用,国有企业可以派遣监督团或者监督员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于没有履行职责或履行不当的董事和监事人员规定赔偿责任。在外部监督方面,规定企业信息披露义务,尤其是高管行为的披露,方便外界对企业高管的社会监督。在司法层面,要加强对高管腐败、失职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企业高管信誉档案记录。只有建立完善的高管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确保企业合法、科学、健康的运行。5结论 Conclusions
安全生产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之一,己经被提升到安全发展观的理论高度。我国政府在安全生产规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对行政监管的过度依赖与持续强化,而对其他社会治理力量参与的重视不足。国内关于安全生产的研究基本上没有突破政府监管的传统界限,关于市场推动机制的研究也鲜有论述。而国外对于安全生产的市场推动机制己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即在坚持政府监管的前提下,充分吸纳和利用有益的市场因素,改革并完善安全生产政府监管工作。
本文通过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市场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深入挖掘国外在安全生产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治理经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的市场推动机制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我国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治理安全生产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自我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从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市场中寻找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突破口,并对施以法律规范,引导企业走向自律模式。构建与之相配套法律保障机制,形成确保生产安全的“第二线法律”,为我国安全生产监管的改革与转型提供有益的法律建议。要使市场推动力量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只有将这些推动因素归入立法和执法当中,才能确保其合法化和正当化。本文研究的直接目标是解决当前安全监管乏力问题,长远目标则旨在构建我国安全生产行政监管与市场推动机制互相衔接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推动的良性互动。
3.,标准分布不均衡
安全标准在各产业和行业的分布不均衡。上述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安全标准数量较少,只占标准总数的1.34%,而第一产业的林产品采集、第三产业的运输业和住宿业都属于风险较大的行业,但仍没有制定相关的安全标准。再如第二产业的标准数量较大,但标准集中分布在采矿业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业,而烟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还没有相关的安全标准。3.2关键标准缺失和滞后
2006年,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标准”虽研制了一批涉及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和机械安全的重要技术标准,但是,某些关键的、重要的安全标准仍然缺失,某些安全标准并未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及时更新和补充完善。如缺少危险化学品安全防护距离、机械装置安全防护和石油化工行业粉尘防爆等标准。生物基因工程新领域的出现带来新的职业危害问题,但是相应的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相关标准尚未研制。3.3采标率偏低
现行有效的标准中只有29项采用国外标准,占标准总数的7.8%。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荐使用的《国家标准采标率统计方法指南》i算,相关联的安全标准的采标率也只有23.5%,距《我国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阴是出的到2010年,相关联国际标准的采标率达到85%还存在很大的差距。3.4标龄过长
2004, 200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组织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清理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06年修订了一批标龄较长的标准,但目前仍有总数超过60项的标准的标龄均超过了5年的时限,而国外标准的标龄一般在35年,标准的更新速度和频率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3.5标准体系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只涵盖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和冶金等10个行业,而林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安装业等风险较大的行业还没有建立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标准覆盖的欠缺,必然会影响到标准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及规范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到行业安全生产整体形势的改观,因此,建立更为宽泛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4对策措施
(1)加强关键和缺失标准的研制,加大先进技术成果标准化。开展风险较大行业调研,加强安全标准基础的深入研究,研制安全生产标准化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标准,使产业和行业的安全标准化均衡发展。关注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结合产、学、研,适时把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成安全生产标准。
(2)逐步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安全生产涉及到每个作业场所,关系到每位员工,因此,全面、有效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并不能一蹦而就,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首先,建立风险较大行业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然后考虑建立其他行业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最终形成覆盖所有产业、所有领域和所有行业的全面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3)健立标准维护机制,加强超龄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机制采用定期和实时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影响到安全生产工作的标准采用及时修订机制;其余的标准采取定期复评机制,及时修订标龄过长、不能适应当前安全生产的标准,参考国际惯例,定期复评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4功口强安全生产标准国际化工作,提高采标率。建立起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外安全生产标准化程度较高国家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及渠道,准确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及时掌握国外标准化发展变化的状况,加强对国外标准的基础研究、关联度研究以及对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研究,适时将国际标准组织和国外先进国家标准转化为我国安全生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第二篇: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是安监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赋予安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政府的权威和安监部门的形象。本人就是一名基层的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现就目前基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看法。
目前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存在主要问题:一是行政执法力量还相当不足。主要表现是,任务重、战线长。二是对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的理解重视不够,多数模式上习惯于重检查而轻监察,重行政手段而轻执法手段,行政执法中也是重实体而轻程序,重结果而轻过程。三是执法手段落后,安全生产执法基层面广又专业性强,而目前应该配置相应的执法装备和办案工具等。
随着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加强,执法层次不断提升,执法案卷质量越来越高,但执法案卷尤其是行政处罚案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安全监管执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案卷内容和装订不规范。装订标准不统一,不符合档案法要求。其次,行政处罚案卷执法文书不全面,不能反映整个处罚案件的全貌。来源于举报的案件缺少举报材料,还缺少行政执法文书标准使用台账。二是执法文书制作不规范。首先,现场检查记录不全面,项目填写不全,未记明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措施。其次,行政处罚告知书上的处罚金额与行政处罚决定处罚金额不一致时,没有相关材料说明变动处罚金额的理由。第三,细节处理不细腻,文书空白未作处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工作中,坚持依法监管,切实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严格依法办事、规范执法才能更行之有效地做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
第三篇:中国食品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管 制 经 济 学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姓 名 胡 克 学 号 120107100112 学 院 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 班 级 12经济(1)教 师 朱晓燕
2014年12月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
摘要: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四面楚歌”,各种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迫在眉睫。
关键字:食品安全;管制;法律制度;消费者
一、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倍诺食品安全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所以食品安全很重要。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止于当今,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是食品开发商利欲熏心,各部门责任边界暧昧不清,还是法律惩罚力度欠缺,质监松懈等问题,都是引发食品问题的表面因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体系制度上。以下从多个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做具体分析。
(一)法律体制的羸弱
1.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完善,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并无法对整个链条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而有力地监管,致使许多执法空隙和安全隐患的存在。
首先,现有的一些食品其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不仅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甚至远远低于国际指标,而更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形成食品安全隐患的巨大漏洞,这都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的行为愈演愈烈。
其次,对违法者处罚相对过轻。根据我国现有《食品卫生法》的相关规定,食品安全违法者均做罚款处理,违法企业也仅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但相对于某些暴利型产品,罚款显得微不足道,处罚行为显得杯水车薪,违法者不怕被罚,食品安全问题只增不减。
2.执法部门的失责
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执法部门针对食品违法者的执法行为不到位,不能尽其所责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在食品法已经存在缺陷的条件下,执法人员不能严禁恪守法律条款对食品违法问题做严厉的打击,甚至为避免麻烦和安全对违禁食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于消费者的投诉,更是存在处理速度慢,推诿扯皮等突出现象,严重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生产环节问题
1.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
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就造成了标准的难以实施,产品质量的信息难以汇总。不利于企业增强良性竞争意识,提高食品质量。而作为食品来源的农鱼牧业,其质量状况受到农药、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从食品源头进行监控,必然导致食品不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2.生产利益驱使
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追求利润最大化,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使利润缩减。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较严,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更有利益的驱使下的食品生产者,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生产违法违规的食品以牟取暴利。
(三)管理缺陷
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整个体制错综复杂,各部门要么职责分工不清,分段执法、各依一法,重复执法,要么无人监管、相互推诿。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违法渠道。而有些政府为了经济指标的提升,放松对监管部门的监管,从而导致质管部门和监管部门没有把握好质量关。
(四)消费者的盲动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多数消费者由于低收入,消费能力不足的基础上缺乏相应的常识,往往忽略食品的质量问题。更有消费者抱着侥幸心理购买无质量保障食品,认为这种食品使用并无大碍。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无疑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困境。原因在于①食品质量责任不易认定;②消费生产信息不对称,费者举证存在困难③食品安全鉴定费用高,消费者自认倒霉心态严重。这些都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三、食品安全管制
(一)政府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
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加强源头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农牧业中化学制药的使用,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二)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对此,我国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通过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三)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促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四)新闻媒体要严守职业道德,避免跟风乱报道
强化企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不能仅仅把重点关注在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种植或规模养殖,控制原料质量。
四、总结
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引发了消费者对不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谴责,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满,使食品安全的问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并就根本入手研究解决办法是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最佳,也是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新闻网.关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EB/OL].http://news.china.com/focus /shipinanquan/.
[2]百度百科.食品安全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Yj0DYKyB allYyf7UuqxpMAUDkqk7X9sC0IMt0rvoS_LIoL3C7oJuTC2VYqYR81SslGwWpiPPTTHOLhr8w0Ydy9OUjmn2eF1v6RQWhMpUKW .
[3]周凯 .“问题馒头”拷问超市食品安全监管【J】.中国青年报,2011. [4]中国政策论坛.六部委直面食品安全问题 呼吁做食品要有良心【M】.学术期刊,2011.
第四篇:九年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九年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现在九年级学生普遍没有升学意识,虽然每天来得很早,但学生到教室后没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虽然在上次家长会和学生会议上针对早自习读书的状态,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指导,但由于学生和班主任的认识问题,读书声音仍然没有多少改观。学生到教室后,学习气氛不热烈,据了解每个班只有几个同学能自觉学习,由于班级整体学习气氛不好,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气氛也会受到慢待。班主任每天很早在早自习来到教室,但对学生不做情绪上的调动,对学生早自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没有任务观念,学习起来就没有劲头。和家长的联系也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学生家长反映,其他学校再利用校信通方面比我们学校要好。他们每次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和家长沟通的好。而我校可能很少利用校信通和家长进行沟通。任课教师在布置作业和改作业上也存在问题,表现为不勤奋。给学生和家长的印象不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行完善。
怎么完善,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主管领导到班里听课,通过听课进行学情和教情的调研,分析老师在教科方面和班主任在管班方面存在问题。找准对策,对班主任和教师进行沟通,提出相应要求。
2、找学生座谈,让学生就班级管理方面、老师教课方面、教师改作业方面、班级存在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广开言路,征求学生对目前九年级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学校进行研究,据此制定下一步在以上几个方面的整改措施。
2、召开教师会议,听一听教师目前对三年级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让教师也充分发表意见,让教师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群言堂达成共识,制定出一些整改措施,使一些措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将学生意见对教师反馈,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心声。
3、对教师进行常规要求,从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备课、讲课、改作业和课后辅导的各环节认真检查,要求教师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好教师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
4、召开班主任会议,让班主任多了解班级情况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心理和学习情况,要分层做好每一个同学的思想工作。利用自习和空余时间多找学生谈心,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问题。
5、年级和班级多层次召开学生会议,对学生进行鼓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
6、给班主任指导校信通的使用问题,正确利用校信通,把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作业要求和家长沟通,使学生在家的时间,得到家长的配合,因为走读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多,要好好利用。
7、加强年级长的管理,给年级长压担子,让其对年级作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下一步工作做的踏踏实实。
总之,九年级工作应该引起学校重视,尤其是一把手和业务校长要有工作力度和决心,如果工作不得力,今年的九年级会很糟糕,升学的前景很暗淡
第五篇: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5000年有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益下滑。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关键词:道德 社会化 问题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行为主题在特定的社会中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接受该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履行这些规范,以获取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简而言之,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社会化对于社会个体和社会共同体来说都是必需的。就社会个体而言,道德社会化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此过程中,“自我”得以确立、个人的德性品质得以形成和完善,实现了从生物人向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的转变。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道德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成员。同时,民族的道德传统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的道德秩序得以维持和发展。
道德的具体内容与社会的价值标准有密切联系,在分析某特定社会中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时,必须考虑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标准。
二、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个人在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个体地位,人的因素是最值得关注和分析的。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关系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程度影响这个人的道德教育效果。对此,个人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道德教育程度也严重制约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社会道德、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他的作用在于对个人品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的一些特殊功效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三、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和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失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体系存在一些“规范缺失”、“规范权威的合法性危机”、“社会规范调控机制的弱化”等等。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范”理想目标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失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生活中非规范行为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1、商业领域缺乏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
2、公共道德出现滑坡。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四、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
1、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道德社会化进程。坚持男女平等,制止家庭暴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插足他人婚姻,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在家庭中切实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2、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提高社会德育质量。加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造有利于人道德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良文化的涌现也玷污着我们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在包括婚姻家庭领域的各个领域中自觉产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
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