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
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道德影响因素 道德滑坡原因 解决建议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尽管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但道德始终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中华民族历代的经典道德故事中,无不在向后人传达“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基本规范。远有汉朝苏武牧羊使节不辱使命,北宋范仲淹忧乐心系天下,更有巾帼英雄冼夫人流芳百世;而近也有救死扶伤的“抗非英雄”钟南山,以及为志愿服务无私奉献了时间、金钱和健康的平凡工作者赵广军等。这些道德模范在不同时代及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传承文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示范、鼓励、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对于道德社会化,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影响因素:
一、宏观环境影响
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人至今仍怀念当时“夜不锁门”的场景。尽管物质匮乏,精神层面却充足。街坊邻里相互之间的那份淳朴,那份以诚相待的心相互温暖彼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浓厚不分彼此,诚信问题也毫不突兀。自我防卫的心浅,互帮互助的意识强。无需大口号般的宣扬美德规范,社会环境仍良性的相互影响着。
二、家庭背景影响 研究发现,与你关系最亲密的人对你的身心塑造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也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颜色的染缸,出什么颜色的布”。家庭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是培养新一代的摇篮,也是最初的教育场所。家长就是每个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与家长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受家长言行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及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影响,对下一代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每个人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的洁身自律、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感化、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下一代是家长的天职。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成长教育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又因校园的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校园教育,越来越决定于校园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风气、水平,及教育工作者个体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都直接影响着学员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学质量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四、自我意识影响
远古哲人在追求真理时总在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我为什么在这,这里为什么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明彼时他们已发现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确实如此。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
纵观我国目前道德社会化的情况,许多人都感叹大不如前。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辉煌成就。拿出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中国风头一时无两: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10年来增长近13倍,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近20%,人均GDP达4400美元。全球经济一片肃杀,中国个人或家庭资产超10亿美元的富豪却飞跃至146人,专家说,明年中国还将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然而,在这一系列辉煌成就的背后,道德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名牌牛奶中出现致癌物;地沟油上餐桌;有农民把 “瘦肉精猪”卖给全国最大的“屠户”,端上家家户户的餐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充斥着不安全;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医患矛盾频发„„面对着这一切,温家宝总理甚至愤慨地指出:“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那么,究竟又是那些因素导致人们对道德底线失去敬畏?笔者分析如下:
一、拜金主义至上,唯利是图的想法恶性蔓延
“瘦肉精”阴魂不散,今年3月再一次“发威”,这次涉事的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双汇公司。至此,人们才从养殖业专家那里知道,在国内使用“瘦肉精”是行业潜规则,其踪迹绝不止于双汇,产销链更是遍布全国各地。
在这中间,利益驱动便是农户给猪打“药”的根本原因。品种、饲料的蛋白水平和良好的喂养方法是提高猪瘦肉率的正道,但很多养殖户不舍得花钱买好的猪种,只饲养当地的土猪,靠出栏前“吃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让其“健美”——这样的猪屠宰后脂肪层极薄,瘦肉丰满,肉色鲜红,能达到屠宰场标准,卖上好价钱。
“瘦肉精”事件后我们发现,当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化和分工化遍地开花之时,社会为食品安全付出交易成本还显得微薄:当初双汇号称“十八道检验”可以让消费者“十八个放心”,结果这些检验中根本无法检测单一品种的“瘦肉精”。当责任无法追溯、生产者也难以与消费者对接的“陌生化”情境中,实实在在的利益驱动力显然大于虚无缥缈的“良心。
二、道德非法律,不公正的判决加剧民心失调
2006年江苏南京市的一起民事诉讼案引起极大争议,同一时间一个名字走红网络,这就是“彭宇”。见义勇为与肇事者两种身份的莫名互换,令原本简单的助人为乐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而当地法院根据荒唐的判断依据得出的荒唐的判决结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轮的言论骚动。如果说当事人对彭宇的诬蔑还属于道德层面的错误,应该受到良心谴责,那么当地法院的裁决就是公然和我们的社会公德宣战了。为社会公德的加速败坏和堕落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这个个案的影响之大不言而喻,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彭宇后遗症”。当一个社会缺乏起码的信任,当一个人时刻提防别人的误解,甚至做好事时都得穿戴好盔甲,这个社会就不仅令人感到悲哀了,而是深深的恐惧。彭宇事件颠覆社会道德的判决,对中国法律、执法者、执政者敲响了警钟。本来法律是为了维护道德,维护社会秩序,捍卫权利的,但这次案件的判决,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果,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三、社会普遍认知退步,对美德的宣扬严重匮缺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综上所述,道德社会化是否已成为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答案必然也是否定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无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艰巨性就在于,它是恢弘繁杂的系统综合工程。毋须讳言,缺少“道德血液”的绝不止我们每日接触的食品界,甚至不仅局限于商业一域。比如说,教育领域形形色色的乱收费,医疗领域的过度医疗,以及公职部门的税费和服务不对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如何改变现状,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让法律为道德社会化出一份力
“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二、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始于2003年迄今已举办第十届的《感动中国》便是最好的举证。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该栏目旨在传递身边的大爱,让观众感受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我们都渴望生活在真正和谐的社会,我们都需要爱和被爱,关心和被关心,信任和被信任。处在经济繁荣、道德低下社会中的人们,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结论。而且这样的经济繁荣对所有人来说既没有意义,又是无源之水,道德的衰败最终会摧毁经济的繁荣。只有早一天意识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早一刻行动起来寻找遗失的道德信仰,道德社会化才不会是无稽之谈。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011-04-19《关于当前教育,及其对我们将来的影响概论》 [2]华西都市报2011-4-19《道德滑坡时,法律
更该爬坡》 [3]南方日报 2011-4-25《拿什么拯救道德滑坡》 [4]信息时报2011-4-19《道德是怎么滑坡的》 [5]中国青年报2011-12-29《瘦肉精地沟油等事件折射社会道德滑坡》
第二篇: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历史长的河中,我国一直以“文明之邦”对外自居。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道德的精髓。但如今人们在追逐社会物质水平的同时,却淡忘了古今圣贤的谆谆教诲,追求精神文明的热情日益下滑。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关键词
道德历史现代
目录
前言...................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2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3 4.解决对策................4 参考文
献................4前言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它虽无形无影,却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端正人们对外界的态度,并时刻调节着自身的行为。中华民族历代的经典道德故事中,无不在向后人传达道德基本规范。远有汉朝苏武牧羊使节不辱使命,北宋范仲淹忧乐心系天下,更有巾帼英雄冼夫人流芳百世;而近也有救死扶伤的“抗非英雄”钟南山等。这些道德模范在不同时代及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传承文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起到示范、鼓励、凝聚城市精神的作用。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
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社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
因此在人的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东西有三类:一是社会或个人关于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的意识和观念,即道德意识;二是社会生活中规范、调节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三是人们所进行的可以用道德与否来进行判断的行为,即道德实践行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不断思考社会秩序的重建,无论是孔子以尧舜时代为蓝本的“大同”理想还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都试图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恢复某种道德秩序。通过公共管理行为来推行和执行道德规范成为传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支柱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涵。
儒家认为,社会失序在于维系社会基本秩序的道德体系崩溃了,恢复和重建道德秩序是当务之急。道德秩序何以能得以恢复并发挥作用,儒家认为在于人之基本品性。孔孟倾向于认为人性具有内在的“善端”,后天影响使得人性发生变化。儒家认为,人之道德本性是内在的,人具有内在的道德意向结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即使认为“人性恶”的荀子也承认“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人具有内在的道德善端和道德意向,但要获得符合道德要求的现实行为,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将人的道德本性 发扬光大,最终重建道德秩序。孟子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自我道德修养和外在道德灌输的帮助,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侧重的是外在的道德教化,孟子和荀子在逻辑起点上存在差别,但在公共管理中通过道德教化来规范和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并实现社会道德秩序这一点上是相同的。综上所述,道德的定义是: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是由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它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道德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科尔伯格(L·Kohlberg)从道德两难故事入手,根据儿童的相关回答提炼了道德发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阶段(后发展为七大阶段)。
欧洲有一妇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新药镭才能救她。药剂师索要成本价十倍的价格,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钱才凑够要加的一半。他
对药剂师说,他的妻子要死了,请求药剂师廉价卖给他,或者允许赊欠。但药剂师拒绝并称发明此药只是为了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竟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药。
讲完故事,主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回答时,不能简单的回答“应该”或“不应该”,而要说清理由,以此来判断其道德社会化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作出判断好坏是非。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二、习俗水平:以及行为是否有利于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三、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看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七阶段: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国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一般处于前三个阶段,达到第四个阶段的极少,几乎无人达到第五六个阶段。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财富的积累,道德建设逐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并有退化迹象,社会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主要变现为极端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物质化、道德规范模糊化。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个人甚至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医疗、失业、养老、救助等,个人为保障生活,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危机,不得不倾向于储蓄财富,同时集体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导致个人信仰危机加深,从而促使利己观念横行。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2006年江苏南京市的一起民事诉讼案引起极大争议,见义勇为与肇事者两种身份的莫名互换,而当地法院根据荒唐的判断依据得出的荒唐的判决结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轮的言论骚动。如果说当事人对彭宇的诬蔑还属于道德层面的错误,应该受到良心谴责,那么当地法院的裁决就是公然和我们的社会公德宣战了。为社会公德的加速败坏和堕落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
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4.解决对策
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道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道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始于2003年迄今已举办第十届的《感动中国》便是最好的举证。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该栏目旨在传递身边的大爱,让观众感受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
参考文献
[1]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范文模版]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曾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和推动着进步人类精神世界的建设。但随着经济、科学等方面迅速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问题却日趋突出,若不及时加以调适和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文明进步。本文将着重分析当下我国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部分解决的对策。关键词
道德含义
道德影响因素
解决建议 前言
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他写的《领袖们》一书对周恩来作过如此评价:“周恩来的敏捷机智大大超过我能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世界领袖。这是中国独有的特殊的品德,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种种中国文明的精华结晶,他待人很谦虚但很沉着坚定。”周恩来的文明谈吐、礼貌举止和他所具的令人折服的气质和风度,正是体现了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一、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 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同道德规范、明晰道德关系、形成道德人格。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引起了社会关系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道德观念的不断变化和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使道德认同成为了当代社会中最突出的伦理问题,并深刻地影响到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基础的确立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利益矛盾的存在、社会道德分歧的消解和个人的社会化都要求人们进行道德认同,个人要整合其内在道德准则、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社会要确立自己的道德基础、推动道德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同样离不开道 德认同。道德认同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从理性和情感上予以认可并内化的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其层次的动态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实际上是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离开了人与社会的互动,道德认同就不可能发生。这决定了道德认同既需要社会条件又离不开个人条件,也意味着道德认同的内容和程度会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制约。道德认同就是主体利用这些因素和条件的构建过程,有其相应的构建机制,并且正是在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道德关系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见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它的形成和维系都受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支配,并以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们有无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念为转移;它又由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它所涉及的那种作为既成的社会法则的道德准则和道德活动,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道德活动所体现的人们之间特殊利益的关系。广泛存在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中,遍及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维系依靠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和个人自觉,以至必要的自我节制和自我牺牲。
近年来,知识性电视节目在内地颇受欢迎,就连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也凭借知识性很强的综合素质测试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状况固然反映了国人对知识的偏爱,但是如果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倾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它主要靠记忆来实现,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智力活动,所以人们把长于记忆、懒于思考的人讥为两脚书橱;但是人格的养成却相当复杂,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健康的体魄、良好的教养、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操和真正的智慧。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诚实作风、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如果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没有人格的养育,所谓知识就很可能成为争名夺利的武器,危害社会的工具。对于这个问题,前人早有申述。比如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便认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所谓爱国精神就“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可见,不论是个体,还是一个民族,培养健康的道德人格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道德社会化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人至今仍怀念当时“夜不锁门”的场景。尽管物质匮乏,精神层面却充足。街坊邻里相互之间的那份淳朴,那份以诚相待的心相互温暖彼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浓厚不分彼此,诚信问题也毫不突兀。自我防卫的心浅,互帮互助的意识强。无需大口号般的宣扬美德规范,社会环境仍良性的相互影响着。
(二)家庭环境。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育环境。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学校教育教学风气、水平,及教育工作者个体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都直接影响着学员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学质量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三)传播媒介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广泛进入了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成为当代影响人们学习、工作、休闲、通信等方式的最有效、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广开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大众传媒的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现代社会心理学十分重视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四)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能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提供比较或参照标准的群体。特点是,个体可以不具备这个群体的成员资格,但这个群体却能为个体提供行为空间。参照群体的作用是规范和比较,前者向个体提供指导行为的参照框架,后者则向个体提供自我判断的标准。
三、道德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相比,道德建设却相反的出现了退化现象,社会中各种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逐渐沦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著名相亲节目中嘉宾马诺就曾发出轰动一时的拜金言论“一位爱好骑自行车且无业的男嘉宾问马诺:你喜欢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逛街么?马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还是坐在宝马里边哭吧。。” 2012年4月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给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主要变现为极端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物质化、道德规范模糊化。
1、道德权威弱化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 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2006年江苏南京市的那起“见义勇为与肇事者”两种身份的莫名互换民事诉讼案曾引起极大争议,当地法院根据荒唐的判断依据得出的荒唐的判决结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轮的言论骚动。如果说当事人对彭宇的诬蔑还属于道德层面的错误,应该受到良心谴责,那么当地法院的裁决就是公然和我们的社会公德宣战了。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
2、团体观念淡薄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个人甚至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医疗、失业、养老、救助等,个人为保障生活,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危机,不得不倾向于储蓄财富,同时集体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导致个人信仰危机加深,从而促使利己观念横行。
3、对美德的宣扬严重匮缺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
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四、解决道德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1、为道德社会化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
道德滑坡之际,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面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如何改变当前社会中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需要法律、公益宣传以及国民的全体努力。一定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建设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是道德建设的直接受惠者。要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为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公益宣传
尽管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很大方面的缺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相关机构也经常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纸质倡议书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传达对道德理想的一份 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而这种宣传不仅要坚持,更要加大力度,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帮助人们辨别是非,抵制假恶丑。
3、为培养青少年道德教育加强家庭和学校“补位”功能
加强青少年德育教育正是道德社会化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榜样,青少年是观察者,青少年是通过观察家长的道德行为表现及其强化结果而学习新的反应,或是他已经具有的不良道德行为反应得到矫正。这就需要家长为青少年做出道德人格的表率,并以此来充分发挥其道德示范和纠正的功能。而学校教育又起到扩展学校人格教育与心理辅导功能 可以通过在班级建立留守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档案,在学校中成立留守青少年的“成长互助小组”,及时了解留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开发以促进留守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为目的的特殊课程和教育实践活动等方法清除青少年思想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参考文献:
[1]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2001年9月20日
[2]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4]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5] 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3.[6] 肖川《教育的世界》岳麓书社2003年1月
第四篇: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社会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中国进德社会化标准由于外来价值观侵袭和传统遗留观念的脱节,原本传统的社会道德化被打破,在这种状况下社会道德问题日趋突出,若不及时加以调活和解决,必然影响社会的女定团结和文明进步,其后果轻者造成公众方向迷失、信仰危机、社会冷漠、自我逃避;重者会使公众社会认同度降低,亲社会行为减弱,反社会行为增加。因此在当前关注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措施促进我国道德社会化建设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事。
关键词
道德
社会化
问题
目录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1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2.1社会环境影响..........................................................................................2 2.2家庭环境影响.........................................................................................................2 2.3成长教育影响.........................................................................................................2 2.4自我意识影响.........................................................................................................2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3 4解决措施........................................................................................................4
4.1让法律味道的社会化出一份力.............................................................................4 4.2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4 参考文献...........................................................................................................4
1.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道德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人们用叫道德,表达某种情感和行为的应当。“道德的”即意味着“应当的”。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因此,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尤其是由经济生活决定。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的道德意识的变化。任何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意识以协调人际关系,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而。进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其著名研究首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他们设计了经典的道德故事对儿童的判断水平进行研究。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我国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怀美等(1989),他们的研究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感、义务感和幸福感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在“五个”水平上考察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品德最终以道德行为来表现和说明的,道德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动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自1971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然而随着外来观念融入本上,中国社会分工逐步细化,阶层划分日益明显,以及受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成长教育等因素影响,中国人进德社会化呈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发展。
2.1社会环境影响
许多出生于上世纪中期的人至今仍怀念当时“夜不锁门”的场景。尽管物质匮乏,精神层面却充足。街坊邻里相互之间的那份淳朴,那份以诚相待的心相互温暖彼此,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浓厚不分彼此,诚信问题也毫不突儿。自我防卫的心浅,互帮互助的意识强。无需大口号般的宜扬美德规范,社会环境仍良性的相互影响着。
2.2家庭环境影响
研究发现,与你关系最亲密的人对你的身心塑造各个方面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也有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什么颜色的染缸,出什么颜色的布”。家庭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是培养新一代的摇篮,也是最初的教育场所。家长就是每个人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与家长接触最频繁,也最容易受家长言行的影响。家长的言传身教及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和影响,对下一代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各种因素对每个人的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家长的洁身自律、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去感化、教育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下一代是家长的天职。家庭的结构状况、情感气氛、人际关系、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3成长教育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异作用,又因校园的教育有较强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所以在现代社会,个体和社会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校园教育,越来越决定于校园教育。学校教育教学风气、水平,及教育工作者个体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等都直接影响着学员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其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的,教学质最越好,接受的教育时间越长,一般而言,是有利于个人身心成长,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2.4自我意识影响
远古行人在追求真理时总在问“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我为什么在这,这里为什么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说明彼时他们已发现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 2
分重要的作用。事实确实如此。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
3.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财富的积累,道德建设逐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并有退化迹象,社会中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蔓延,人与物的关系被颠倒,人成为金钱的奴隶,许多人唯利是图;社会诚信严重缺损,假冒伪劣行为比比皆是,主要变现为极端利己主义、价值取向物质化、道德规范模糊化。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个人甚至家庭生活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医疗、失业、养老、救助等,个人为保障生活,应对生活中不可预料的危机,不得不倾向于储蓄财富,同时集体不能满足个人需求,导致个人信仰危机加深,从而促使利己观念横行。
近年来,人们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关注市场经济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对道德建设有所放松,导致社会个体道德失范的行为有上升的趋势。道德调控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一个的重要方式,在帮助社会成员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归根到底要实现主体意识的道德自觉,没有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道德调控的功能难以发挥出来。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提高道德调控的有效性,加强公民的道德自律能力是必经之路。
2006年江苏南京市的一起民事诉讼案引起极大争议,见义勇为与肇事者两种身份的莫名互换,而当地法院根据荒唐的判断依据得出的荒唐的判决结果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新一轮的言论骚动。如果说当事人对彭宇的诬蔑还属于道德层面的错误,应该受到良心谴责,那么当地法院的裁决就是公然和我们的社会公德宣战了。为社会公德的加速败坏和堕落提供了法理上的支持。平民的不诚信不可怕,司法不诚信才是最可怕的。人们常说,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英雄不仅流血,还是要流泪,辛酸的泪,无助又无奈的泪!连法律都没有扶持他们,道德已经被逼到了社会的墙角。
伴随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已凭借政治、科学、经济、体育等方而的卓越表现跻身国际大国行列。但传统文化的宣传似乎又落了下来。从前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
可以看出,对道德的重视是首当其要的。目前却演变成大部分人“笑贫不笑娼”的意识。反复纠结道德社会化这个论题似乎成了一个不符合当下“新价值观”的话题,更有些冷饭热炒的不适宜。宏观社会的不重视,加之新生代成长过程中缺乏的不断灌输和矫正过程,使得道德社会化的脚步停滞不前。
4解决措施
如何改变当前社会中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需要法律、公益宣传以及过敏的全体努力。
4.1让法律味道的社会化出一份力
“道德”是一个面目模糊的字眼。它几乎如橡皮泥一样,在律己和律人时,变化万端,判若霄壤,总是能“宽以恕己,严以律人”。进德式微,法律最该亮剑。进德滑坡,法治更需要爬坡。只有在一个公正的法治社会,道德才不会被老是拿出来当万能挡箭牌。法律而前,没有避风港没有特区,只有罪与非罪。不管你是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还是执法者,谁胆敢触线,谁就要做好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的准备,再无自由裁量的道德盲区。
4.2加大公益宣传,弘扬传统美德
不可否认的事,尽管道德有很大程度的沦陷,但国家主体机构却从未放松对道德社会化的宣传。始于2003年迄今已举办第十届的《感动中国》便是最好的举证。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该栏目旨在传递身边的大爱,让观众感受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无论是官方或民间,仍然在通过报章杂志、公益广告、街道宣传栏、纸质倡议书等更多渠道传达对进德理想的一份坚持,努力唤醒沉睡人心的公德。参考文献: [1]朱敬先.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M].北京:教育教学出版社,2002.3.[2]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3]百度文库2011-04-19《关于当前教育,及其对我们将来的影响概论)[4]华西都市报2011-4-19《道德滑坡时,法律更该爬坡》
第五篇: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
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关键词:道德 社会化 问题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
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好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其著名研究首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他们设计了经典的道德故事对儿童的判断水平进行研究。道德情感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我国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怀美等(1989),他们的研究涉及爱国主义、良心、荣誉感、义务感和幸福感五个道德情感范畴。在“五个”水平上考察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趋势。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人的品德最终以道德行为来表现和说明的。道德行为也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化表现。班杜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动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模式。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道德情感影响道德认知的形成和倾向,而道德行为又是道德认知好道德情感的体现,通过到道德行为可进一步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巩固和发展。
二、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个人在社会中占据这重要的个体地位,人的因素是最值得关注和分析的,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同关系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过程不同的程度地影响这个人的道德教育效果,对此,个人在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个体的道德教育程度也严重制约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道德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他的作用在于对个人品德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的一些特殊功效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作用。
三、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逐渐被打破,新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社会变革为人们追求效益和务实创新.最大限度的解放自己烦人才能和智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带来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多样化途径,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登。正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道德与西方的思想观念发生激烈的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文化失范,社会道德滑失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社会体系存在一些“规范缺失”“规范权威的合法性危机”“社会规范调控机制的弱化”等等。部分社会成员的“失范”,对理想目标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迷失人生价值的追求。社会生活中非规范行为盛行,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比比皆是。
(1)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导致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中,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现象突出。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不作为,有权不用;不该由政府管的,一些职能部门乱作为,有权乱用。这些不作为和乱作为反映的正是制度上的缺陷,它为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为一些败德的官员提供了贪污腐败的客观条件。
(2)商业领域缺乏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交换、消费的情形发生了根本变化。从生产环节看,人们原来直接从田地里收获食用的庄稼,现在往往只是现代化大工厂流水线上的原材料,食品加工业产出的商品五花八门,把超市的货架摆得琳琅满目。从交换环节看,原来直接的以物易物和即时交易行为,被越来越多的间接订货方式所替代,支票结算、信用卡结算成为基本的结账方式,期货交易、网络交易等成为新型的时空分离的交易方式。从消费环节看,过去,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只有一步之遥;现在,不仅粮食蔬菜水果的生产可能被施以各种化肥和农药,而且还要经过复杂的加工环节,消费者个人很难有能力检测餐桌上的食物是否“绿色”和“有机”,更检测不出“地沟油”和“瘦肉精”。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可以制假贩假的链条全方位延伸,诚信缺失的风险空前放大。(3)公共道德出现滑坡。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四、道德社会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1)优化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庭德育质量。家庭美德建设不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社会道德风尚和精神文明,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和道德社会化进程。坚持男女平等,制止家庭暴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夫妻相互忠实,禁止插足他人婚姻,保障老人安度晚年,在家庭中切实保障每个成员的权利和利益。
(2)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提高社会德育质量。加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创造有利于人道德社会化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形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喜人局面。然而不良文化的涌现也玷污着我们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意识的培养道德规范的内化,使之在包括婚姻家庭领域的各个领域中自觉产生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3)法治德治紧密结合,有效促进道德建设。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萍.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厦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3]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