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门弟子借大智慧--向子夏学教书
@傅佩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论语.为
政》
孔子在这里讲的是观察人的道理。怎样考察一个人的品行、才干、能力?孔子说要“视其所以”,看他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整个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看他平常作人是安于什么?孔子以这三点观察人,所以他说:“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个“廋”是藏匿的意思。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个要点去观察人,就没什么可藏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前者属思想方面,后面属行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是安于逸乐,还是安于贫困,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孔子曾经说过:“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人、有贤者,只有能够鉴别这五类人,才可算得上真正掌握了治人之道。”如何鉴别呢?孔子认为就是要掌握上面这三个知人励品的要点。简单地看,这三点似乎平常,其实这三点涵盖着对一个人行为动机、目的,行为的整个过程,以及这个人平常的业余爱好、兴趣、涵养整体的观察,即既要重视从显性的行为,又要从隐性的思想,“全方位”地考察一个人,方能把一个人看清看透。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而人与人之间又有着不少差异,即使作为一种人才,也是参差不齐的,单纯从某一方面看是很难看准的。但
是人再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再大,也逃不脱孔子上面指出的三个方面。孔子提出的“知人励品”的三条途径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料材核能过程中,按照孔子这种主张,注意全方位考察,历来被为政者、用人者所重视。《向子夏学习教书》
一、何为孝顺
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45岁,跟子游一样,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所收的学生。“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句话就是子夏说的。他本身是很好的学生,他晚年的时候是很好的老师,教过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晚年的时候,是孔子学生里面比较有成就的一位。
子夏的个性比较内向,有时候把他跟子张来对照,子张是过,子夏就是不及,“过尤不及”就是他们两位。与子游同列在文学科里,有一次两人请教孔子何为孝顺。子游问孝,孔子回答“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顺,就是奉养父母而已,让他活着,有东西吃而已。但是你对于狗跟马,你要了解,狗跟马也能奉养人,替我拉车,替我看门。如果你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跟狗跟马对人的照顾有什么差别呢?把自己做子女的比喻为狗跟马,这比较合乎孔子对于孝顺的观念。
子夏也来了,“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色难”并不是好色最难的,“色难”是指脸色保持愉悦是最难的。接着孔子继续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换句话说,你以为有事弟子来做,有好吃的酒、食物,让父母来吃,这就是孝顺吗?不是的,要保持容貌的愉悦。我们都知道,跟父母相处,有的时候就给父母摆脸色看了,尤其父母年纪大了,生病了,这个时候我们说久病无孝子,我们也会不耐烦。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小时候父母带我们看病,什么时候拖延过,什么时候抱怨过。那为什么我们对父母亲就觉得不耐烦呢?就是孔子回答子夏的时候说,脸色保持愉悦是最困难的事。因为内心有深厚的情感,你才会外表表现出来非常愉快。我们都知道你爱一个人,对他做任何事都会很开心,你对他感情稍微少一点,就开始不耐烦了,这是人之常情。对于子游,孔子强调尊敬,对于子夏孔子强调关爱。所以你要孝顺的时候,不能没有尊敬跟关爱,二者合起来就比较完整了。
二、子夏帮助同学解惑
子夏念书念得非常好,所以有时候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听老师讲听不懂的,就会请教他。有一次,司马牛他一个人在感叹,他说别人都有好兄弟,好的兄弟,只有我没有。因为古时候的人,子女有时候多一点,兄弟姐妹手足,如果有一个表现杰出,其他人都会很开心。可司马牛一个人很难过,说别人都有好的兄弟,只有我没有。这时候子夏就出来了。子夏说,我听老
师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段话很显然是孔子的话。因为在《论语》里面出现的,学生说我听说过,那当然是听老师说过,因为当时并没有别的老师在教书。所以这句话就很好,把孔子教学习的话,透过子夏保存下来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到现在还是儒家基本的态度。就是一个人死,一个人生,这是命,富贵在天,富跟贵,不是你要就有的。有时候,你要知道这是一个天的安排,你不能说一定要如何,不是说好人就一定升官发财的,不一定。接着就说明,一个君子可以要求做到什么事呢?敬,敬代表做事很认真,很尊敬,这是一种态度,而不要有任何的闪失。恭,恭代表庄重,我非常庄重,对别人都很有礼貌,这样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你有一个好的表现,那别人都愿意跟你做朋友,甚至跟兄弟一样的。那最后一句话是子夏说的,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到处都是兄弟姐妹。
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人?孔子说爱人。请教孔子什么是智慧?孔子说知人,就下课了。樊迟听不懂,就去问子夏。他请问子夏,子夏说老师这话说得真好。他说一个人,像舜,当了天子,他把皋陶提拔出来,好人就出头,坏人就离开了。每一个人当帝王都是一样,商汤,他把伊尹提拔出来,坏人就离开了。所以你能够知道谁是好人,你把好人提拔出来,天下自然上轨道了。所以这是子夏的发挥。他从老师回答樊迟的简单的对话,发挥出来,告诉樊迟说,你可以引申出这些道理。
三、孔子对子夏的称赞孔子很少称赞学生的,一定是你有好的表现我才称赞你,但是孔子居然有一次公开说,能够给我启发的就是子夏。这对子夏来说,是一辈子最大的荣幸。子夏请教孔子说,有一首《诗经》,有一段话我看不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意思是笑咪咪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睛真漂亮,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很绚丽了。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前面说笑咪咪的脸,真好看,黑溜溜的眼真漂亮,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绚丽,就这个意思。你画张彩色的之后,就穿上白色的衣服,白色一上,彩色全部亮起来了,就是古代的绘画。所以孔子说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讲完之后子夏接了一句,他讲三个字就得到孔子无所保留的称赞,子夏说“礼后乎”?礼难道是以后才加到人身上的吗?他讲完这句话,这句话本来很简单,就是一个人生下来并不懂得什么叫礼,后来学习礼了之后,就按照礼来做人处事,他说礼是不是以后才加在人身上吗?孔子吓了一跳,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从今以后,可以跟子夏讨论《诗经》了。这是子夏这一生最得意的阶段。
一般人都以为,礼是彩色的,而孔子认为,礼是白色的。他认为礼是白色的,人性向善,本来就有很美的、纯洁的一种品质。向善的话,再加上白色,就把它的美表现出来了。礼并没有加给人什么东西,而是人性向善,本来就有它很优美的品质。你有适当的礼的表达真诚的情感,这个情感表达出来恰到好处,看起来特别好。就好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素就是白色,白色就让它显得很漂亮,所以礼是以后再加上的,代表礼是白色,白色就
让一个人先天向善的这种优良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一个人有真诚的情感,用礼来适当地表达,真美。这就是儒家的教育。礼是人性向善的外在表达。
《易经》里面有一卦,叫做贲卦,装饰品,意思由于说它是好的装饰品,但是到最后是白色的装饰最美。换句话说,真正的装饰不能靠外表,真正的装饰要由内而发,你有内在好的品质,你外面越少装饰,反而越好,这是儒家一个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观念。你如果内在的品质不够好,你外面再怎么装饰,有什么用呢,那个装饰很容易就被人家揭穿了,要不然是你稍微忽略,又忘记了,那怎么办呢?能跟别人相处吗?所以儒家里面讲到真正的装饰,是由内而发,白色就是最好的装饰。因为白色,可以把你本来的彩色的这个内在好的品质,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子夏在《论语》里面,就是这段话,你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孔子为什么如此称赞子夏呢?说能够启发我的就是子夏,他对颜渊都没有这样说过。所以,子夏在这一方面,确实念得好,好学深思,表现得非常杰出,我们也透过他跟老师的请教,知道说原来儒家的思想确实是重视人性,人性向善。你后面所学习的礼仪,就好像“文”,里面叫“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可以配合起来。但是关键就在于说要把你,当做白色的,而不要像我们一般人所想的一个人学了礼仪之后,外在很多装饰品,那个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你如果人性不是向善的话,你外面表现得再善,都没有根源。人性向善的话,你外面合乎礼的表现,就是非常恰当的。
所以,我们感谢子夏是因为他的好学,他本身后来也能做很好的老师,是因为他的这些示范,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四、子夏对“好学”的见解那么子夏后来的发展,是相当好的,我们刚刚提过。他后来住在西河这个地方,当魏文侯的老师。但很不幸,他的儿子比他先死了。儿子死了之后,子夏哭得很伤心,眼睛都哭瞎了,所以这个后来称作“西河之泣”,就代表子夏儿子死了,他在哭得很伤心,这到现在还是一样,儿子先死的话,就说这是西河之泣。曾参跟他是好朋友,就跑来劝他,他说你这样子不对,儿子死了哭得眼睛瞎了,你父母死了眼睛都没有哭瞎,你这样子不是情感上太不能够保持中和吗?子夏也承认自己错了,这是子夏。
子夏的个性一向是比较温和的,比较内向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再进一步说子夏做一个好的老师,他教出很多杰出的弟子,但是他们都不是儒家的弟子,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将军,都从子夏这边受过业。所以我们谈到子夏的时候,他后来加上了很多话,受到后代很大的重视,很大的回响。比如说朱熹有一本书,叫做《近思录》,是朱熹的很多重要的言论在里面,“近思”两个字,就来自于子夏。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里面就看得出来,子夏很重视每天学习的东西。但是里面是不是就有仁义的仁呢?那是他个人的看法。另外我们都知道,在明朝末年顾炎武写的《日知录》,也是来自于子夏。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他所谓的好学,是每天知道一点过去不懂的东西,每个月,再把已经学会的好好复习,好好掌握住,这样叫做好学。所以顾炎武写《日知录》就是每天知道一点东西,这都是子夏的心得。
每一天念书,这就是子夏的建议。每天知道一点以前不懂的东西,每个月,再好好复习一下,把过去知道的把握住,要不然很多人知道又忘记,等于没念一样。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般把“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待自己的妻子,要重视美德超过美色,那家庭就容易和谐;对待父母亲的话,全力去孝顺他们;对待国君的话,要牺牲生命都可以做到;然后跟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说话算话。这是属于子夏的做人原则,他认为这样的人就算没有受过教育,我一定说他是受过教育的。这代表儒家的一种思想,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关系。一个人不管念多少书,他还是要活在人的社会里面,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相互对待之间每一种言行表现,都要恰到好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的话,书念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IQ很高,智商很高,书念得很好,但是,情商不够,就是他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情绪不能适当的调节。
五、与人交往的要点1.真诚待人
人生的困难在于,择善的标准。首先我看到每一个人我都要很真诚地面对他。这个真诚代表我对你的感情有几分,是我愿意用多少力量来帮你忙,来完成你对我的要求。我愿意做多少事,来让你满意。这时候当然不一样了,一个邻居的老人家,跟我自己的父母对我的要求,我对他们的感情,当然有差别。我父母要我做任何事,我都做,邻居的老伯要我做任何事,我不可能都做。我有跟他说不行,我还有事要做,我只能帮你到什么程度。这时你要很真诚,否则你是一个滥好人,别人叫你做任何事,你都做,到最后疲于奔命,自己的父母反而没照顾好,这不行。有几分感情,说几分话,情感表达需要有适当的分寸。
2.对方的期许
对方的期许就是我相对这个人,这个人对我有什么要求,要求太多的话,我做不到,做不到就说我做不到,不能勉强,如果说我做不到,我还要做,一勉强就有后遗症。人与人之间很多恩恩怨怨,都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所勉强。比如说我对你只有三分感情,我努力说说了四分,努力做做了五分,到最后,我觉得我对你好象没有这么深的感情,但是我说了很多,做了很多,我太辛苦了,我就会对你有更多的回报的要求,我要求你回报的更多,那你也不见得做得到,到最后就变成互相责怪,互相抱怨了。
孟子曾谈到,有一个人他看到有敌国人,要拿箭射他,他事后跟别人谈到这件事,也毫不在乎,因为敌人拿箭射我,我是很可以了解的,两国打仗,敌人拿箭射我,这我不怪他,我也想拿箭射他呢。所以他谈笑风生,毫不在乎。但是另外一次,他的哥哥要拿箭射他,他跟别人讲这件事,就哭哭啼啼,好象很委屈,很伤心。我们要问了,同样是有人拿箭射他,他为什么前面那一次毫不在乎,后面这一次痛哭流涕呢?因为后面这一次是他的哥哥,要拿箭射他,代
表兄弟阋墙,兄弟反目了。他对哥哥的期许是一种兄弟情感,他对敌人,不会有期许。所以敌人拿箭射他,他不在乎,哥哥拿箭射他,他很难过。同样是被箭射中的危险,但是他内心的情感完全不同,这说明的就是对方的期许。你对别人的期许是什么,取决于你和他之间的关系。
所以有时候我们讲到,人跟人之间互相期许,它来自于一种特定的关系。
3.遵守社会规范
人与人相处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比如,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在上班的时候,老板跟员工。或者社会上任何一种人际关系,它都有共同的社会规范,叫做共识。任何社会规范既然是公开的,既然是普遍的,它就一定不能适合个别差异。
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社会规范是适合大家的,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消极条件,你不要违背社会规范。那你个人跟别人相处的话,真诚跟别人的期许要沟通,达到一种平衡,然后相处就没有问题。人活在世界上,因为有自我约束,自我情感方面才能够适当地分配。情感贵在真诚,但是同时也不能够漫无限制,假设有两个人都是你的朋友,你请他们同样喝一杯咖啡,一个人是昨天才认识的,接到咖啡时会很感动。另外一个认识十几年的朋友,会觉得认识十几年才请我喝咖啡。对你来说是好意,同样的表现,别人反应完全不同。别人对我们如此,我们对别人也一样。所以儒家了解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它就会强调,你如何在真诚的时候还要加上理性的沟通,要注意到对方的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使儒家的思想能够落实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提供每一个人重要的参考。真诚的态度和理性的沟通是儒家的社交之道。
六、老师与同学对子夏的建议子夏这个学生书念得好,也是很好的老师,教出很多杰出的弟子,但他对于儒家的思想,有时候会觉得好象说是说出来了很多说法,不见得完全准确。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也是孔子对他特别说的,他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他跟子夏说你不要做小人儒,代表小人也可以作为儒,君子当然也可以。他这样劝子夏,代表子夏恐怕有时候过于保守。比如说子游批评子夏教学生,就说明他显然只教一些洒扫、应对、进退。子夏教学生,“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就是可以交的朋友就跟他交往,不能交的朋友就不要理他。子张怎么说?子张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从这两个人的对照可以看得出来子张确实是比他高,子夏太保守了,认为交朋友的时候可以交就交,不能交就不要理他。那么子张怎么说?尊贤而容众,杰出的人要包容众人,如果说别人已经很好了,你跟他交往,他也不见得需要你。但是别人很差的时候,你不理他,他正好需要你做朋友来指导的。所以子张在这个时候说的话,听起来是比较有道理。而子夏,就因为太保守,显得格局很小。所以孔子劝子夏说,你不要做小人儒。我们都知道小人跟君子的对比有很多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小人是个小孩子,身体长大了跟大人一样,但是志向不够,或者说生命内在没有转化。君子就是随着生命的成长,不断立志,不断发展。
七、小人与君子的不同之处【故事1】
庄子《逍遥游》里面提到了大鹏鸟的比喻,但是大鹏鸟不是生下来是大鹏鸟的,大鹏鸟是从鲲变成鹏的。庄子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叫鲲,这鲲很大,不知道几千里,我们这边先不要被它吓到,因为庄子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哪里有鱼几千里的,根本就是无法衡量的,哪里有这么大的海呢?可是他讲的不是事实,他讲的是寓言。他说这条鱼一变变成鸟,鱼怎么变成鸟呢?变成鸟之后变成鹏,它的背啊,有几千里,然后这个大鹏鸟一飞,它飞九万里。我们坐飞机的时候他都会报告,现在到了三万尺的高空了。九万里到哪里去?外太空。所以庄子的思想为什么像太空人呢?是因为他一说就到外太空去了,然后到那个地方再看地球,庄子的境界何在?你到这么高的地方,再回头看地球,才发现,从地上看天空很美,尤其在月圆的时候,特别美,从天空看地球,一样的美,有距离就有美感。庄子是战国时代中期的,跟孟子同一个时代,那时候天下更乱了,战争更多了,民不聊生,也更严重了。但是庄子照样告诉我们,你不要诅咒人间的罪恶跟黑暗,你要保持距离,从很远的地方来欣赏,自然觉得它美。像美国的太空人,登陆月球之后,讲了一句话,说地球真美。你在月亮上看地球,就好象在地球上看月亮一样,会觉得很美。相反的,我们住在地球上,哎呀,人好多,觉得好多地方环境被破坏了,人跟人互相争权夺利,很丑恶。
所以庄子的思想是要告诉你,你如果能够往上提升,生命就可以转化。
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小孩子,小孩子就是小人,但是随着身体的长大,一定要立志,立志让自己一定要成为君子。我要从无我到有我,从利己到利他,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开阔。所以孔子希望子夏,做个君子儒,而不要只做个小人儒。儒这个字,可以说是有各种解释,有人把儒当做什么?代表一种特殊的服装,替别人办丧事的,也称为儒。那儒在古代也算是通天地的人,称作儒,这很伟大,能够通天地的人。所以古代的儒,这很特别的,既然提到了儒,我们就再讲一段,跟庄子有关的话。
【故事2】
《庄子》里面有提到儒家的服装的问题。因为庄子本身是道家,他的服装跟儒家不一样,古代儒家的服装有规定的。庄子有一次他写一篇寓言,说他见到鲁国的国君,国君就说,先生你穿的服装,好象一种方士,鲁国很少有人穿先生这种服装,先生这套学问,这套本事,鲁国很少人学的,鲁国都是儒士,代表儒家的后代。孟子就说了,鲁国真的有儒士吗?有儒家的后代吗?这个鲁君就说了,有啊,满街都是穿我们儒服的人,大家都是儒家。庄子说不一定,他说儒家的服装有什么含义你知道吗?叫做带着圆点的帽子,代表天圆,懂得天文;鞋子是方的,代表地方,懂得地理。所以他的帽子跟他的鞋子,穿上去之后,就懂得天文跟地理。他身上系一个丝绳,上面系着五个颜色的玉,叫做五色的玉玦,这个五个颜色的玉呢,它构成的玉玦,代表什么?遇任何事都可以决断,所以“玉玦”代表遇事情可以决断。等于是儒家的学者带着圆形的帽子,穿着方形的鞋子,系着五色的玉,构成的这个丝带,代表遇事能够决断。所以一般人穿儒家的服装,不见得懂得儒家的道理。我们来打赌吧,庄子就跟鲁君打赌,说你现在公告天下,凡是不懂儒家的学说,敢穿儒服的就杀。公告出来之后五天之后,全国没有人穿儒服了,大家都换服装,这种服装穿着好看,但是要杀头的,都不穿了。只有一个人还穿着,这个人就主动到鲁国国君的这个官府前
面,等着你抓我。国君就把他请来,问他任何问题,他都可以回答。庄子后来说,全鲁国只有一个人是儒家,你能算多吗?
这段故事说明很多人做儒家的后代,就穿上儒家的服装,反正大家都这样穿,我也跟着穿。但他不一定真的懂儒家。真的懂儒家的道理,能够去实践的话,叫做君子儒,否则只能算是小人儒。
我们不只要学习一般的生活上简单的行为规范,还要往上提升理想。一个念书人要高尚奇志,让我的志向往上去效仿,去学习,你不能够“大其心”,如何体天下之物呢?所以到后来宋朝的学者,很喜欢强调,念书就要设法大其心,要心胸开阔,才能够了解天下万物跟我之间的关系。
从子夏的身上知道,他开始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充分肯定,因为他讲出了“礼后乎”,人性向善,代表他的品质是很优美的。因此我们学礼之后,千万不要把礼当做外在的装饰,而把礼当做白色的,白色不是没有颜色,就是白色,但它不是那种彩色。白色就是让一个人丽质天生,显得很绚烂,很漂亮的。就好象礼,恰到好处的话,就使向善的人的本质,表现出来非常地可观。
@@@
第二篇:向魏书生学习教书
向魏书生学习教书、教子之法 初二语文备课组 张水霞
一、像魏老师那样教书。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自己一直稳中求进,把好“预习-上课-练习-复习”环节中的每一关,事无巨细,但学生成绩依然飘忽不定、很多时候怯步不前。在教学中更是走入了“瓶颈”。在教材分析中重分析,重应试,缺朗读、少体会。在学习了魏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后,我启发很大。
“四遍八步”读书法大概是这样的: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
1、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
2、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达到每分钟读完1500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读。完成第三、四步任务:
3、复述内容;
4、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要读完1000字;第三遍,细读。完成第五、六、七步任务:
5、理解掌握字、词、句;
6、圈点摘要重要部分;
7、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与朗诵相同,每分钟200字;第四遍,精读。完成八部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确定。
“四遍八步”读书法是适用于经过训练的学生的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方法;是适用于大部分文章的方法,不是适用于所有文章的方法。这种方法,需要训练,训练素读、跳读的能力,训练长了,学生的速记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就会提高。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常运用此法,在古文教学中尤其收效明显。在教授《小石潭记》时,我就本着把朗读、翻译与赏析品味结合的方法,相辅相成,循序渐进达到了“内外兼修”的极佳效果。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会朗诵。
二、像魏老师那样教子。
女儿今年6岁了,之前一直感觉对孩子的教育颇有成绩,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不错,在学校经常受到表扬。可是,最近感觉孩子逆反心理明显,越来越难管教,经常跟我顶嘴,使我感到很困惑。魏老师曾被喻为天下第一班主任,教学二十多年,无论什么样的班级,经过他的点化,学生健康快乐,班风积极向上,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同时,他又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的儿子全面发展,并于200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
魏老师提到:自立是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自立中增长自己的力量并由此获得自尊和价值感。但是这种需要长期被压抑就会萎缩。或许,有的父母会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喜欢自立,事事都依赖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相反渴望独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父母们不恰当的帮助和给予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家长做孩子的提供者和代劳者,往往是出于以下几种心理:1.想让孩子幸福,所以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2.为了给孩子争取时间学习,而代劳许多事;3.心疼孩子,怕孩子受苦从而代劳;4.嫌孩子不会做,还不如自己做省事;5.怕孩子有风险,禁止或者自己代劳。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父母却认为“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值得一提的是,对孩子寄予一定的期望值,也是对孩子自立精神的一种鼓励。总之,当我们在一种特有的爱心的冲动下为孩子提供什么或者代劳些什么时,也许我们正在为孩子将来的生活设置障碍。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是为孩子提供或者代劳,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教会他们学会自立和自助。
总之,“不能奢望在孩子荒芜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淌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的自我教育的果实。只有日日夜夜、点点滴滴地坚持下去,孩子自我教育的步子才会越走越坚实”。我相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我都会继续向魏老师学习,力争成为一个好老师、好妈妈。
第三篇:《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诸葛亮由一介布衣到治国安邦的一代贤人,他的一生都是智慧的闪烁,都是为人处事之道的充分表现,在那个纷乱的时期,人才辈出,江山易主,那正是乱世出英雄,英雄借乱世。
诸葛亮治国的智慧精髓在于:适时决定,注意方式,以上平下,定度行严,抓大放小,严格律己,兢兢业业。
他的安邦智慧在于:联弱抗强,多方求进,发展自身,实际出发,放长眼光,从长计议。
处世智慧:平心静气,避免情绪,借鉴现实,客观思考,遇事不怕,及时处理,注意方式,讲究实际,原则不放。
第四篇:向狼借路教案
乌伊岭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主备:赵辉 执教人: 审核:邢育新
编号701 备课时间: 2017年11月29日 授课时间:
14、向狼借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抓住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读通课文,体会文中的“我”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应对的勇敢精神,并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内心矛盾,感悟勇敢的内涵。教学难点:
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如临其境,体会不同程度的勇敢。知识链接:
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教学资源: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出示狼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习性吗?这么凶狠的动物如果你碰到它怕不怕?有一位美国作家丹·德·奎尔在一次深山旅行时就碰到了一群森林狼,你猜他是怎么做的?让我们跟随丹·德·奎尔一起走进这个惊险的故事。板书:向狼借路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并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瘦骨嶙峋 霍普河 撇下 胆怯 嗥叫 憎恨 畏葸不前
2、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第一自然段,这是一群什么样的狼?当你看到这样一群狼时,感觉如何?(课件出示描写群狼样子的语句指导朗读)
4、浏览2-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温馨提示:当狼遇到不明实力的人或动 物的时候,通常会随着与猎物距离的改变而使出不同的招数)。
1)说说“我”与狼进行了几次较量?每次较量分别是在什么时候?用直线画出每 次较量中,描写狼的行为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我的表现的词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三次较量中描写狼的行为的语句和我的表现的语句指导朗读)
2)说说我借路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点拨:朗读指导
五、全课总结:三个回合的较量之后,狼放弃了攻击。多么令人心惊胆战的一幕啊!作者以对狼的习性的了解,以坚强的毅力克制巨大的恐惧心理,向狼借到了一条生路。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狼只是我们的假设,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困难、挫折或是危险的状况,你们打算怎样做呢?
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老师知道你对勇敢的内涵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
七、当堂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它们的行动恰似训练有素的士兵,就那样一动不动地蹲着。()我从排成一行的狼群面前经过,就像一个将军在他的士兵面前走过一样。()可怕的嗥叫声惊天动地。()残暴的狼群怎会不让人感到恐惧呢?()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狼开始逼近我时,我()继续往前走;当头浪大声好交起来时,我保持了原来的()也没有改变(),从排成一行的狼群面前经过,就像一个()在他的()面前经过一样;当狼群一动不动地蹲着,看着我,我以为已经脱离危险时,如果我迅速跑开,狼群一定会()。是我表现出来的()精神使它们畏葸不前,把它们镇住了。
八、作业:抄写本课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14、向狼借路
借路
“我”————————狼
沉着 勇敢
教学反思:
第五篇:《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读后感
近期,按照读书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了《向新加坡学习—小国家的大智慧》一书。通过阅读,我对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对新加坡政府严谨务实、科学高效的工作作风,尤其是构建和谐共赢的和谐社会的做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受到了很多的教益。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一些读后感想。主要谈两个体会:
一、新加坡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建国时间不长、资源贫乏的小国,总面积710.3平方公里,总人口510万,华人占77.6%。原系英国殖民地,1965年从马来西亚脱离成为独立国家。40多年来,在李光耀等为首的精英团队带领下,新加坡政府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以忧患意识为动力,以人民福祉为最高目标,把共同理想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克服了许多困难,走上了和谐发展的道路,形成了经济腾飞、政治清廉、环境优美、社会安定的大好局面,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阅读后,感觉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一)注重民生,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安全网 一是实施全民就业和劳资和谐政策。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是世界上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同时,推行劳资政和谐政策。一方面提高工会地位,保护职工权益,另一方面保护资方的正当利益,推动劳资双方建立协商和谈判机制,较好地钝化了社会矛盾。二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自助原则,实行了中央公积金制度,涵盖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覆盖面占总人口的85%,就业人口的100%,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发展惠及全体国民的教育和培训事业。财政支出的20%用于教育,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不同种族和地位的人,都享有平等的学习培训机会,网罗培养了大量人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成为新加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厉行法治,建设“东方式”民主法制社会 一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首先是有法可依。大到政治体系、经济管理,小到停车规则、公共卫生、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如“禁止乱丢垃圾”、“禁止乱过马路”等都有法律加以规定。立法之多、范围之广,世界罕见。其次是违法必究。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允许有任何变通。推行严刑竣罚,除正常刑罚外,还保留了具有肉刑性质的鞭刑,执法必严。二是以法治权,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目标:“让人人感到贪污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实行综合反贪战略,颁布了《防止贪污法》,设立了贪污调查局,用法律的震慑力和严厉的处罚遏制贪腐行为。后来又在经济上作文章,大幅提高公务员收入,来削弱官员腐败的内在动因。从新加坡井然的社会秩序,优美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国家风气,便可以看到新加坡“以法治国”、“以法治权”的效果,其廉政建设已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典范,获得“最廉洁的亚洲国家”美誉。
(三)德治与法治并重,推动国家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一是培植共同价值观。1991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经全民讨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并把它提升为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增强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国家归属感、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全社会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二是发扬传统民族文化。提出以儒家思想作为社会道德标准,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在新加坡,几乎每月都有专门的活动周或活动月,如睦邻周、敬老周、华族文化月、印度文化月等,这些体现共同价值观的社会运动,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素质。三是推行种族宗教和谐。为使各民族和谐相处,规定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不同种族的人按比例分配政府组屋,实行“混居”政策。尊重宗教自由,把宗教和谐、容忍与节制看做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有效地促进了不同种族、宗教之间和谐相处。
(四)致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行超前、长远的城市规划和环境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力,制定不同的绿化目标。政府明文规定,高层建筑占地35%,其余65%用于绿化,在马路和建筑物之间留下15米宽的空地用以种花植树。公路、港口、航空、地铁、公交、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完备,通信业高度发达,地表上看不见任何管线。颁布了工业废水处置法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管理走在世界前列。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成就,不仅为新加坡民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也成为吸引国际投资和国际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对本职工作的几点启发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所为之奋斗的重要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