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纯粹——《北方的纳鲁克》观后感
生命的纯粹——《北方的納努克》观后感
上网查询资料后发现朱老师给我们播放的《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看完全片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在严酷自然环境下安然的生活以及近乎融入自然的和谐状态让我肃然起敬。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于当时工业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回归,纪录片中纯粹人性的直接展示更是对社会快速发展,人性扭曲现象的一种大众化的原始呼吁。导演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用梭标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记得纳努克带领他的团队去捕猎海狮的时候,整个画面将海狮与人框定在一幅画面当中,纳努克和他的伙伴们匍匐在雪地上悄悄的朝着海豹群前进。就在离海豹们不足几米的地方,纳努克突然站起来猛的朝最后一头海豹跑去,海豹即将入水的时刻,他猛的将手中的鱼叉刺向海豹。海豹痛苦的挣扎着奋力逃脱,却被纳努克和他的伙伴死死的拉住,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这样的画面将生命的公平性平静的展现在观者面前,或许我们会对垂死的海狮报以十分的同情,或许我们更会对纳努克团队的胜利激动无比。这就是弗拉哈迪作品的魅力,生命的平等性就在于不因为你属于人类就会在这场战争中占有多少优势,在生与死的面前,生灵的平等性早已忽略了你是否属于人类,人的兽性在此被极大地放大,却不能说是夸张化,准确却不失真实,让观者看到了本性的自己,让观者感受到似乎难以接受的纯粹的“自己”,自然真是令人生畏。
然而,爱斯基摩人却不仅仅只是野蛮的代表,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磨合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爱斯基摩人的房子是用冰块砌成的,叫伊格鲁。根据资料显示冰屋通常大约为12英尺宽,弗拉哈迪需要的却是25英尺。纳努克没造过这么大的冰屋,花了几天时间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塌下来,每一次倒塌,同伴们都轰然大笑。因为冰屋是黑的,纳努克用冰做窗户,还借用太阳的反光照明,这是爱斯基摩人在生活中的创造。纳努克教儿子射箭的细节淳朴动人,祖辈传统在劳动的间歇传递,简单的动作传达出父子亲情。冰屋在拍摄时被迫削去一半,因为没有照明,拍摄只能在露天状态下进行,纳努克一家在冰天雪地的刺骨寒风里表演起床。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这是弗拉哈迪的信条,他把悬念和戏剧性引入了纪录片。
回归到现实,当下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这样纯粹的生活呢?贵妇们对奢侈品的需求导致黑熊,鳄鱼的皮被扒下做成华服,皮包。商人们桌上的象牙雕塑又导致多少大象的死亡?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很多地区早已不复存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纯粹的生活已不多见。虽然爱斯基摩人也会杀害动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无非不是为了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繁衍生息,延续种族。人类为了生存所展现出来的努力和毅力简直超乎了大自然的想象。这样的人类精神难道不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推崇的吗?
当下,在人们眼里似乎那些生活在边缘地区的人们都是蛮夷,都是些怪物,都是些野兽。而弗拉哈迪的这部则似乎无意或有意让人看到,他们也是人,一群未曾介入工业文明也不曾受益于工业文明的人而已。他们也在讨生活,只不过和大部分人的方式不同而已。上课时,老师也给我们讲述过自身走进田野,接触到各种民族的故事,孩子们好奇新鲜的人们,跟在大家屁股后头走。少女们红着脸,讲述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老人们却疑惑着,怀疑这些走进田野来的人的目的。他们的世界是那样单纯,为人所向往。
然而我们也知道,他们终归会被所谓的现代文明所同化,少数人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让人类自己知道同化的过程并纪录下来同化之前的模样,这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让人类终究看见自身一路走来,可以反省自身,在反省之后再逐步向前.这似乎也是人比动物幸福的地方。也是人可以存代的原因之一。
这是一种传承,不管是从人文的角度,还是科学的角度。修完《人类学家在田野》这门课程让我不仅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不同地域下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我想说我成长了,也有了收获,人的概念也在我脑海中更加清晰了。
第二篇:《北方的纳努克》观后感
学号:2013210021
院系: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吴凯锋
《北方的纳努克》观后感
影片《北方的纳努克》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包括与白人交易、捉鱼、捕猎海象海豹、灶火烹饪,以及建筑冰屋的场景,开创了人类学社会影像记录的起点。
影片实际是对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起源的一种追溯和思索。以纳努克一家为代表的原始因纽特人,在西方工业文明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近乎动物天性的“人”的习性,在当时的时代来看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为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样本,透过这种古老的、原始的人类生活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窥探人类社会发展之谜,更可以得出一些有益于今人今世的一些思考。
纳努克一家战胜严酷的北极冰川环境,并通过原始方法懂得狩猎,航海等许多适应于原始自然环境的求生技能。几乎一切原始的人类祖先,莫不是通过顽强的,执着的与恶劣大自然的斗争而生存和发展下来的。显然,原始人类——我们的祖先,他们的力量在今人的眼中是何等的渺小,而他们所面临的环境,在我们看来又是何等的残酷!而不可思议的奇迹正在于,他们用平凡的,简陋的方式生存了下来,并孕育出文明的曙光,还一直将其独特的文明形态保持到现在。由此可见,求生本能赋予了人类多么强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而在此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简单但和谐,平淡而高效的分工状态,人与自然保持着一种默契的和谐,自然有丰富的财富供给出生的人类文明茁壮生长,这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而反观今天,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紧密携手,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空前繁盛的时代,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不一定超过雪地里的纳努克。激烈的竞争弱化了沟通,交流甚至合作,现代人明显的更加自私了,更加贪婪了,更加封闭了。人们心理承受力弱化的同时,科学也让自然承担了不能承受之重。对比祖先那种开天辟地的智慧和勇气,今天人类文化与社会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柔和的方式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人与自身心灵的和谐?
第三篇:北方的纳努克[范文]
观后感
北方的纳努克
—在风雪中生存的爱斯基摩人
学院:旅历学院班级:091 民族学姓名:黄晓芬
《北方的纳努克》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纳努克一家演绎的爱斯基摩人千百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生活场景。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
影片通过简单的镜头,记录了这样一个叫做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家庭,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几个孩子和一群狗来反映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至少是介绍一个远离我们的边缘群体的另一种生活。以纳努克一家为代表展现了北极冰雪世界里爱斯基摩人的完整生活面貌。大量纪实性长镜头的运用,展现了传统生活方式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这部影片让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到生活在北极冰雪世界的爱斯基摩人最原始最真实的样貌,纯朴的画面打动人心,纯粹的感觉深入人心。从他们的生活中展现了爱斯基摩人的智慧,尊严,信心和勇气,在严酷恶劣的环境面前,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努力让人们肃然起敬。在茫茫北极,皑皑白雪的北极圈内,苔藓是他们用来烧冰雪取水的燃料,穿的衣物和睡的毛被都是通过自己的双手用动物皮毛缝制而成。他们与商人也有交易来往,他们会收集北极狐的皮毛晾干用于与商人交换小刀和调料,他们自己捕食,自己搭建房屋,与雪地里恶劣的环境做斗争,世世代代生存在那一片雪白的天地里,为生存而生存地过自己的一生,生活平淡而且快乐。
很多人鄙视这部纪录片的搬演内容,不过我认为只要有价值就可以适当搬演,若
不是这样,我们永远也无法以这样直观的形式看到爱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了,在北极,肉是生吃的,所有现在我们公认的存在于人影片里的爱斯基摩人吃着生肉,他们吃得很开心,喝着雪水,当然这些使某些人看起来会觉得十分荒谬和野蛮的行为。这些形象被深深的刻上了所谓的“野蛮人”的符号,人们总会以自己所在的社会环境作为参考物跟别的社会相对比。在常年积雪的环境里,没有现在科技设备,没有医疗设施,仅靠人的本能就能世世代代生存下来,而且延续到至今的人群,应该让我们产生崇敬,而不是歧视,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类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吃在雪地里,喝在雪地里,睡在雪地了。他们的生活是象
牙当作鱼饵,一把叉子可以逮到鲜美可口的大鱼,海里肥大的海狮也可以制服,一把象牙刀不仅用来切割猎物,而且能盖一所冰屋;这些特写突出了爱斯基摩人的智慧和坚强。纳努克一家的描写中 :纳努克的脸部笑容的特写,可爱的爱斯基摩小孩,母亲对孩子的爱之吻,纳努克和孩子的游戏,生动有趣的捕鱼场景,早晨初醒的一家人,一起造冰雪房,为房子开窗,这些画面很是温馨。简单的一家生活很融合等等让人无法忘却的画面,不禁感叹原来生活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也能有那么多的乐趣,主人公那憨憨的笑容,打开冰,可以抓到北极熊。冰屋上开窗的有趣方式。白冰中的温暖一家。有的巨冰好似人脸。艰苦的生活竟能有如此乐趣,,生活竟然可以如此纯粹..。
有人说“《北方的纳努克》是电影的爱神送给这个真实世界的初吻”,我觉得这是个既恰当又美丽的比喻。令人颤抖、窒息的深焦长镜头,不因其华丽的调度或出类拔萃的构图,而在其对物质世界完整的复原,对易逝生活的敏锐捕捉。正如该片发行人所说:“纳努克顽强的生命力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而弗拉哈迪的艺术探索精神也使《北方的纳努克》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值得我们带带着敬意来观看。当环境对人类严酷到只有生存是头等大事的时候,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况且,以纳努克一家为代表的爱斯基摩人确实展示了他们作为人的智慧,尊严,信心和勇气。它在纪录片历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它展示了纪录电影全部的真实和美感。
第四篇:鲁纳乡国家公共卫生
鲁纳乡国家公共卫生 项目改厕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县爱卫办对农村改厕项目建设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我乡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补助资金,通过建立改厕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鲁纳乡位于会泽县城东南81公里处,与待补、雨碌、上村及宣威县务德镇毗邻,全乡辖新云、座舍、雨沐、窝坡等11村委会、143个自然村,有农户5600户,人口23778人,近年来我乡把农村改厕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着手,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农村改厕项目工作,并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不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的快速发展。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优化项目选点,合理利用资金。根据县爱卫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改厕项目与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合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乡沼气一池三改项目进展情况,鲁纳现完成2户农村沼气式厕所。我乡统一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改厕达标的给予补助,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挪用。
(二)加强领导,健全网络,保证改厕项目顺利进行。农村卫生厕所改建是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我乡高度重视农村改厕项目工作,乡党委政府要求把此事办实办好,切实解决好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问题。为此,成立了以武装部部长任组长的改厕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改厕项目实施方案、改厕项目技术方案、改厕项目督导检查要求和相关制度,确保了改厕项目的顺利进行。我乡在项目实施初期,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人员深入项目村进行宣传,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把健康知识印成小册子或小传单发放到农户手中,内容以环境与健康为主,通俗易懂,为改厕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在改厕项目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依靠群众,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不定过高标准,不搞形式主义,使改厕项目确实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促进了农民良好卫生行为的形成,提高了项目村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改厕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搞好农村改厕工作是与自己的健康密切相关的事情,从而增加了农民群众改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规范管理,严把改厕质量关。搞好农村改厕工作,质量是关键。为确保我乡改厕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注重从质量管理上下功夫,要求鲁纳各村抽调年富力强,有一定泥工基础的人员组成改厕专业施工队,聘请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并现场指导,没有经过培训的不允许从事改厕工作。
(四)加强督导,确保改厕质量。为确保改厕质量,副组长汪绍兵定期深入项目村进行督导检查,并到鲁纳各村召开现场观摩会,指导项目工作有序进行。并对做的好的表扬,差的限期整改,确保了改厕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我乡的农村改厕项目工作在县卫办指导下,乡村两级共同努力下,改厕工作虽然正在顺利进行中,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厕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在督导考核中发现个别改厕户改厕质量不高、标准偏低、厕室面积太小等问题。二是部分改厕户未使用免水冲陶瓷蹲便器,厕所标准较低,达不到干净整洁卫生的要求。三是个别改厕户改厕任务完成后,没有很好地整治环境卫生,村容村貌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
鲁纳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第五篇:欢迎来北方观后感
《欢迎来北方》:法式浓情,温暖人心 为什么大笑之后会流泪。为什么开心的笑会以流泪结束,我们才会觉得酣畅淋漓。所以,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悲剧或者喜剧,因为生活无法细分。
《欢迎到北方》,一部法国电影,温暖的气息像秋日的太阳,温暖的感触像初春的呵护,那是流淌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柔软和璀璨。
为了到更好的邮局工作,丈夫费劲心机也没能满足妻子搬家的要求,结果适得其反被派到了北方,一个寒冷的地方。
未来的两年,他的生活,她的生活都将面临新的考验。
北方很寒冷,那些温暖都藏在了人的心里。
简单,热情,温情四溢的人性关怀,在小镇上,随时可以邂逅。落寞的他在小镇邮局和自己的员工们生活在一起,从隔膜到熟稔。
这部电影是2009法国电影界小成本制作的奇迹,居然就是这么一部操着浓重北方口音,土里土气又琐碎的片子,法国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时尚之都,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从来不避讳激情与艳遇,它甚至已经成为浪漫的代名词。这一切的资本,随便闭眼睛摸一项,都足以支撑一个伟大的令观众叹为观止的立意和情节。然而,他们偏偏在这样“无聊”的事情上磨磨唧唧并且还被全国人民热捧——恐怕对于中国电影界或者观众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奇迹”吧。
一开始喜欢法国片,因为它的肆无忌惮,真实得让你哑口无言。让我觉得法国的电影人完全不把电影当做电影来拍,就是在用镜头写一则日记或者一篇感悟,有时候又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容不得你仔细思考逻辑什么的,因为根本没有逻辑可言。那只是他们想说的话,偶尔貌似在讲道理,但又没一点苦口婆心或是匹夫之责的严肃,完全是想到哪说到哪,自我到让我完全忘记自我,索性由着他去,疯癫地狂笑或是飙泪。
大凡好的影片,看了之后都会有收获,《欢迎来北方》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第三次选修课课上张艳老师放映给我们看的法国喜剧电影,原以为剧情是那么平平无奇淡如水,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我逐渐被这个北方小镇吸引,下课时并没有放完,我意犹未尽回到宿舍打开浏览器看完了接下来的故事。忍不住去百度了一下,《欢迎来北方》打破了经典喜剧片《虎口脱险》保持了42年的票房第一的记录!看到很多人拿《欢迎来北方》和《虎口脱险》来对比,我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看过《虎口脱险》但是由于时间太长剧情我已经记不太清但是这两部电影给我两种不同的感觉,《欢迎来北方》给我一种心灵上的温暖和慰藉,《虎口脱险》是用喜剧的方法来抚慰经历战争人民的痛苦。
以下引述一个影评人对两部电影的点评:虽然《欢迎来北方》借鉴了《虎口脱险》中人物角色的设定模式,但其整体不具有喜剧里程碑式的作用和足以吸引全球的广远度。在《虎》一片中,路易·德菲奈斯饰演的指挥家和布尔维尔的油漆匠,因为性格、身份等差异,产生了一种绝妙的喜剧效应,一个精于算计,一个憨厚老实,那种边斗嘴边合作的妙趣横生,搭建起了一套经典的喜剧模式,此后该模式在诸多喜剧片中被灵活套用,如《你丫闭嘴》。同样,《欢迎来到北方》也借鉴了这一设定模式,一南一北两个男人,有着迥异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因工作而相遇,经过一番“碰撞”、摩擦之后,不论热情坦诚的,还是起初被动的,最终在欢笑中达到了和谐。
在我看来《欢迎来到北方》以清晰明朗的故事线为基础,在最自然不过的关键处顺势而立的大把渲染爱情与友情,相较于一股脑儿浓墨重彩挥洒同样主题的影片,要高明得多。故事虽起于差异与分歧,但再大的观念的差异和误解都敌不过北方人热情如酒的真情,来去两挥泪,真情尽悉洒,叫观者无不为之触动。
文化上的差异多少会让法国以外的观影者对片中的一些地域内容摸不着头脑,淡然处之 1
为宜,毕竟这只不过是剧情发展的引子,虽必要,非重要,如果抨击这些内容就未免得不偿失了。
地域差别在人类社会中司空见惯,而由此而派生的地域偏见,甚至歧视,却是人性中不怎么光彩的一面。不论国家之间还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这类差异、偏见乃至歧视的产生都由来已久,可涉及到生活习俗、经济发展、历史问题、传统观念等各个方面,想要获得沟通了解、消除偏见,则需要双方都十分理性,且出发点良好,能放下成见,融入彼此的生活,而电影以一部喜剧的形式,在光影和笑声中传达了理解和沟通,倒是省心又省力。
“每个外乡人到北方都要哭两次,第一次是他来的时候,第二次是他离开的时候。”菲利普在来之前因为惧怕而胆怯,3年后,当他终于调往南方岛屿时,他因爱上了北方和北方人的可爱,而留下了惜别的泪。看来,有时候在去一个地方之前就存在偏见,或许会令这个相识的滋味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点。
影片不时以对比的方式显露出地域偏见的客观存在,如南部人的“谈北色变”,北方人的自我观念,当“南蛮子”菲利普(丹尼·伯恩饰演)勉强坐在北方小镇的广场上说“这个小广场还不错”时,胖子同事不满的表示这不算小了。如,初到北方的菲利普着装夸张得好似要去北极探险,而当地的北方佬在四月天里都是穿短袖的。再如,由于对那个传闻不佳的地方心存芥蒂,新任邮局主管菲利普在北去的高速路上低速行驶,当拦住他的交警得知他被调往北方时,因同情这个倒霉蛋而没开罚单,第二次,探亲完毕返回北方的菲利普因超速被同一个交警拦住,菲利普表示自己喜欢上了北方,等不及要回去,交警则利落地开了罚单。
影片也以夸张的桥段呈现了菲利普的内心变化,如每次回家探亲,妻子和朋友们都以一种悲怜的方式对待他,仿佛他被流放了一般,殊不知他在北方已由不适应迅速提升为过得挺爽,而身处两种观念夹缝中的菲利普因贪享妻子那空前的温柔而一直对自己的境况编着瞎话,当妻子为爱愿陪他去北方“受苦”时,菲利普慌了手脚,在北方佬同事的串通和协助下,他们给这位来自南方普罗旺斯、一心向往着更南部的黄金海岸的女士,上演了一出怪诞而粗犷的北方奇闻。
把本片当成搞笑片看的朋友可能要失望,本片绝对意义的搞笑桥段并不多,但这并不妨碍本片成为一部优秀的喜剧片。一般意义上的成年人的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生活阅历,相对于从影片看别人生活闹的笑话,他们更习惯于从别人的生活中寻找共鸣。影片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种值得让人回味的真实片段,让人在观影中时不时迸发出阵阵暖意,会心一笑后的,更有浓浓的感动,久久不去。
欢迎来北方是一部要静下来用心去观赏的好片,值得一看。街景人文真的很美,宁静小镇的悠然气氛,热情大方穿着的路人,民俗的建筑和神奇的敲钟,石子路面绕城小河,各种清新美好让人神往。
影片结尾处,菲利普在这个自己刚开始及其厌恶的地方恋恋不舍的离去。
两个男人流着泪,告别。
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不是北极,而是人情冷漠的内心;
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不在北方,在你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