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宋诗Y8(共)
全宋诗Y8
虞俦·罢郡游何山
寻山多胜概,辍棹偶留连。
南浦浑无绪,东风忽放颠。
蹊成桃李退,人去蝶蜂喧。
气味馀禅榻,煎茶竹里烟。
虞俦·宝阁尚书凌公挽诗
新学轻馀子,忠怀策万言。
治安犹涕泣,师友故渊源。
日曳尚书履,风生刺史辬。
汉庭谁第一,殊未逊公孙。
虞俦·宝阁尚书凌公挽诗
未识嵇中散,今无元鲁山。
宦游真恨晚,逸驾竟难攀。
阅月推评旦,闻风尚起顽。
九原那可作,苍弁亦推颜。
虞俦·被旨暂摄四明已具舟而雪作王诚之有诗相饯次韵
剡溪风雪正纷纷,暗想清游已目存。
颇怪扁舟遽乘兴,应缘坐席不容温。
海圻聊尔夸千骑,帐底何如具一尊。
回首兔园吟赏地,从今授简致频频。
虞俦·比收张伯子尚书书报诸公有相招意因赋拙句
入台羞结舌,去国坐婴鳞。
东道今行李,南宫乃故人。
寒温烦见问,书劄不辞频。
向日区区意,还曾扣大钧。
虞俦·比收张伯子尚书书报诸公有相招意因赋拙句
与物初无竞,何人苦见衔。
冯唐虽白首,商皓岂空函。
包鹊新传喜,青蝇渐息谗。
鸳鸿满台阁,只保理归帆。
虞俦·比收张伯子尚书书报诸公有相招意因赋拙句
天上张公子,殷勤忽枉书。
几年怜尜倒,今日遂吹嘘。
贡喜惭何暮,冯招恐不虚。
吾生真有命,造物合何如。
虞俦·别后寄主簿
尘埃襞积颜如甲,丹墨纷纶眼有花。
君去何人堪共语,秋来无梦不还家。
飘零酒盏今真止,冷淡诗筒不复夸。
莫使音书成断绝,风前雁字政横斜。
虞俦·丙辰二月上丁释奠致斋于经史阁呈郡僚
泮水分明记旧游,上丁祠事得重修。
音遗金石疑犹在,菜有蘯蘩信可羞。
老我今惭郡文学,诸生试觅汜乡侯。
缅怀安定规模远,杰阁城西最上头。
虞俦·病后有感作
今旦病思清,把书坐晴檐。
體舒百息匀,心远万虑恬。
收视等庖郢,妙观到羲炎。
顿忘饥寒苦,但觉中边甜。
习气尚稍稍,自喜良沾沾。
故家东堂书,高架纷悬籤。
我时且儿子,气欲俱并兼。
浇着胸次问,政尔意不廉。
此意竟蹉跎,衰迟侵戟髯。
迩来又留滞,郁郁三年淹。
是秋节物高,露白原草沾。
斜河转空阔,夜气方森严。
此日足可惜,黄尘满征襜。
明年会当归,赤米荐白盐。
繙经慰老眼,甘作书蠹潜。
共嘲玄尚白,指笑突不黔。
亦知屠沽儿,羔豚方属餍。
虞俦·病起据案无绪辄书二十五韵呈簿尉
只役来异乡,瘧鬼巧伺便。
寒热四五行,大小六七战。
初如蹈阴壑,赤身卧冰霰。
继若煽红炉,虐焰工煆炼。
先生但坚壁,高卧观物变。
谓我则忘吾,日舍其犹传。
童子更进药,先生强起嚥。
群鬼竞揶揄,医工何瞑眩。
忽然汗四出,心愧颜有靦。
须臾返清凉,轻健欲舞抃。
宁唯疏枕簟,便觉美肴膳。
气和疾自去,福至祸亦转。
我生多蹇剥,县尹剧卑贱。
王事有期程,私室敢安宴。
日出事还生,孤游无一援。
讼牒犹山积,愚拙费裁{左博去十右刂}。
催科正火急,日夕竢诃谴。
督邮顾小忍,斗米那可恋。
弹琴不复梦,据案敢告倦。
仇梅二友生,洒落邦之彦。
颇复相料理,何尝语游衍。
城南万荷花,浣溪锦一片。
凉生雨初过,香度风微扇。
碧筩亦易办,白堕傥可荐。
诗以代折简,辞兮非黄绢。
虞俦·伯兄挽诗
邻鸡催晓破秋天,一枕邯郸便脱蝉。
应了世间如梦幻,况於酒里得天全。
鸿陂曩昔闻谣鹄,下舍凄凉念击鲜。
谁遣惊风吹雁序,不堪雪涕望新阡。
虞俦·参议余公挽诗
惨澹门阑色,凄凉月旦评。
居官皆可纪,当路竞知名。
香火祠庭老,锱铢郡绂轻。
弹冠公自懒,相国讵忘情。
虞俦·参议余公挽诗
假荫非公志,书生若命何。
高才宁汩没,荣路故蹉跎。
仲子能传业,词场遂决科。
暮年方慰意,乐极又悲歌。
虞俦·成均同舍饯别新安使君徐子宜太丞分韵
我昔弦歌乳溪侧,嗟哉所割真鸡肋。
期民疾苦得饱谙,离彼三年能记忆。
丁男个个事播殖,红女家家动纺织。
可怜卒岁无完褐,纵使丰年有菜色。
夏税未毕秋税来,县家小缓州家逼。
拆东补西恐不免,剜肉医疮宁有极。
小儒安敢私其民,上官贻怒几遭劾。
痛定还思当痛时,至今梦里犹心恻。
歙为富州传自旧,谁以留州事苛刻。
徐侯固是清庙器,抚摩暂遣凭熊轼。
朝廷选用盖不轻,祖帐衣冠倾上国。
德星往矣勿复道,田里从兹无叹息。
虞俦·呈吴守
风流正始孰追回,沈谢曹刘岂乏才。
诗律恢长怜我老,吟编端的赖君开。
秋怀拍拍须千首,世事悠悠付一杯。
已是醉吟输白傅,雪霜头上更相催。
虞俦·程待制挽诗
科第联三世,声名动九垓。
激昂存壮志,盘错见奇才。
往者分边阃,胡然避憲台。
教忠知有待,馀庆接三台。
虞俦·程待制挽诗
有子严廊贵,知公衣钵传。
内祠初趣召,次对暂回旋。
偕老莱衣喜,虚怀帝席前。
恩荣方沓至,遽返九华仙。
虞俦·酬常丞见和
周南留滞玉堂仙,千骑那教下蜀川。
梁上几看明月夜,江东空想暮云天。
五年契阔音书断,万里归来语笑鲜。
喜有常郎天下士,肯来相对语残编。
虞俦·出郊劝耕因游吴山清隐
第一林泉得纵观,春风随步着栏干。
山园梅雪千株在,门纳湖光十里宽。
水上湿红云片段,亭前鲜碧玉檀栾。
主人才调浑相称,题柱诗篇一一刊。
虞俦·出郊迓倅车暮归二首
簿书丛里得抽身,岂是将迎不厌频。
何处鸡豚燕同社,有时鸥鹭喜相亲。
山头落日催归骑,陌上丰年见醉人。
更羡柴门无限好,今宵相对月华新。
虞俦·出郊迓倅车暮归二首
轧轧篮舆迫暮归,前村灯火渐依稀。
溪边默数黄牛过,烟际遥看白鸟飞。
把酒无人风落帽,荷锄有客露沾衣。
关门山寺知何许,忽听钟声度翠微。
虞俦·初八日早出洪泽闸泛淮
乾道年中再讲和,当时议者厌干戈。
长淮不管蛟龙怒,巨舰宁容鹅鹳过。
岁晚民方愁道路,天寒我亦困**。
中流击楫非无志,时运相违奈若何。
虞俦·初夏凹沼独坐
墙隈绿袅风前竹,池上青横雨后峰。
森然便有濠濮想,若者曾吞云梦胸。
杳无碧涧来鸂鶒,安得旧水藏蛟龙。
我今齿发亦自料,回首家山归兴浓。
虞俦·初夏凹沼独坐
芳草沿堤长,圆荷出水迟。
倚栏风醒酒,岸帻雨催诗。
鸂鶒巢安在,仙凫舄讵期。
游鱼知我意,吹沫弄清漪。
虞俦·除兵部侍郎赐带趁朝参
幸叨持橐侍甘泉,敢意恩荣慰暮年。
紫绶金章光照地,丝鞭玉勒喜朝天。
儿曹莫起无鱼叹,人世难为跨鹤仙。
报国无功还自愧,直须及早决归田。
虞俦·除日失步诗以自解
双脚平生不踏空,谁教仰面看飞鸿。
娱亲正要同莱子,烂醉何曾过阿戎。
已分折腰营五斗,恐因折臂作三公。
妻孥不用间惆怅,得失从来塞上翁。
虞俦·除日狱空唯欠租监系颇众因悉纵遣之期以开岁五日毕来因记东坡先生
讼牒日已稀,私幸庭无留。
胡不了租税,顾为此拘囚。
催科迫星火,对案亦包羞。
作苦念田家,岁莫得少休。
羔酒会邻里,盍归与妇谋。
刻期亦人耳,吾其反自修。
虞俦·除夜书怀
吴楚乡风异,悲欢物态多。
岁华惊晚暮,吾道恐蹉跎。
莫唱黄鸡曲,宁为白石歌。
明年六十一不醉待如何。
虞俦·触事
制锦无工拙,迷途有是非。
承符何所恃,投檄会须归。
未饱豺狼欲,宁论雁鹜肥。
归来羞碌碌,老去与心违。
虞俦·触事
绿匣何烦至,黄衣尚有云。
催科宁是拙,稼穑亦良勤。
当念沟中瘠,难专柱后文。
谁令公喜怒,雁鹜政纷纷。
虞俦·春蚕行
今年桑叶贱如土,吴蚕戢戢多於鲁。
叶底时闻健食声,树头飒飒初来雨。
辛勤出火倏三眠,淮拟收功千万缕。
县官何忍为茧丝,女红切勿事纂组。
愚儒请遗天下衣,各使苍生有环堵。
天寒岁暮田舒翁,白发霜风吹两股。
虞俦·春大阅呈郡僚
青油谈笑坐生风,便觉湖山气象雄。
霁色喜浮旌旆上,欢声争入鼓鼙中。
中军合用诗书帅,上马空惭矍铄翁。
横槊赋诗君等事,何妨寓目此时同。
虞俦·春大阅望郡圃齐云楼悼亡
官事谁能了,浮生迹易陈。
齐云连绿荫,和泪送青春。
缓带空凝月,凭栏不见人。
只应曾到处,愁极倍精神。
虞俦·春晴
万里阴云一战收,怪生和气袭兼裘。
昆山龙过初衔烛,暘谷乌飞不傍舟。
曝背爬搔疑挟纩,冻躯伛偻快伸钩。
老农扶杖间相过,一味丰年说不休。
虞俦·春晴
结习已空摩诘袂,苦寒聊解拾遗裘。
梅花已负先驱弩,竹叶随牵下濑舟。
门外有谁惊剥啄,林间何处叫钩辀。
诗人莫费雕肝贤,付与晴窗茗碗休。
虞俦·春日书怀
吴兴太守也堪怜,十日斋厨九不烟。
索漠清怀寒食夜,颠狂风雨落花天。
流莺百啭还求友,化鹤重来不是仙。
待得麦秋民足食,君恩万一许归田。
虞俦·春晚汉老弟不来有怀南坡
如麻密雨不收脚,妒花恶风常打头。
那无一日好天气,只有千山供客愁。
垂杨未击金袅娜,隔叶倦听黄栗留。
南坡是处堪欣赏,把酒还当酹我不。
虞俦·次林正甫韵
湖山梦想阻登临,柳色门前绿未深。
老去青衫谁著眼,向来白战尚寒心。
浇愁可欠杯中物,遣兴聊为洛下吟。
倒指启关春已暮,直须修禊继山阴。
虞俦·次韵古梅
怪底昌园一种梅,老枝强项独迟开。
伶俜鹤膝翻嫌瘦,皴皵龙鳞不受摧。
羞把冰肌混桃李,故将粉面映莓苔。
广平铁石心犹在,宁有诗情似玉台。
虞俦·次韵汉老弟对月满饮
鹤发金桃母,蛾眉萼绿华。
月圆香度桂,饮罢烛生花。
何惜尊熔酒,能令春满家。
更邀重九菊,醉里堕乌纱。
虞俦·次韵曾使君和删定鲍倅谯楼双门复旧观之作
公家文字足搜寻,间览容陪夏日临。
句里江山元自旧,笔端造化速宜今。
朱扉对启雄潭府,秀气平分入泮林。
青佩龙门行在望,跃鞭莫负使君心。
虞俦·次早再出
晨起候鸡鸣,我车催发轫。
列炬犯星微,衣襟蒙雾润。
将迎恐后期,奔走追前进。
拭面愧缁尘,垫巾怜雪鬓。
吾年已如此,世态何当徇。
曷不归去业,荣枯才一瞬。
虞俦·次张安国舍人读王侍郎诗有怀其人韵
盖世声名紫府仙,平生襟袖著山川。
一麾管领秋江月,千首凭陵杜曲天。
畴昔风云馀感慨,归来文字带芳鲜。
和韩何限惊人句,应有门人李汉编。
虞俦·道场山劝农
粤在千峰顶,重来二月天。
雨红晴尚湿,波碧远相连。
旌旆行云里,楼台落照边。
一犁农事起,胡不早归田。
虞俦·道中雨
晨光欲动尚熹微,漠漠春阴未解围。
雾掩前村迷酒旆,风吹寒色着征衣。
功名底许妨行乐,出处年来果是非。
一笑南坡归梦里,满山桃李政芳菲。
虞俦·得旨与郡归自浙东余成卿王贯之叶德还追送至于震泽舟中款语数日而
怀抱连宵得好开,莫愁波浪与尘埃。
中年已是难离别,此地何妨数往来。
送我扁舟宁作远,唤人归鸟苦相催。
邈然后会知何处,更欲临分把一杯。
虞俦·叠蒙林子长和章愈索愈奇未敢遽竖降旗犹能背城借一也
诗情引上碧天高,侍史毋辞走送劳。
栗里正思陶靖节,愚溪不数柳仪曹。
只惭同队痚头角,莫恋樊笼损羽毛。
取友如君千载士,陆机作赋岂其豪。
虞俦·丁钦夫来宰吾县几三年清德美政兹不复道二诗送行意之所寓钦夫固已
明月从来忌暗投,污渠尤忌映清沟。
上书未办诛屠伯,束带何曾问督邮。
袒裼直前当暴虎,善刀那见有全牛。
区区三仕并三已,喜愠眉间了不留。
虞俦·丁钦夫来宰吾县几三年清德美政兹不复道二诗送行意之所寓钦夫固已
绿涨春波到白蘯,高怀宁便忆鲈莼。
缘谁一笑理归棹,为我千岩访古人。
已狎**浮宦海,可能宵汉隔通津。
割鸡却叹非吾事,况是劳观亦损神。
虞俦·丁未礼部贡院监门次张伯子判院韵兼简正甫判院三诗
金门误喜缀朝班,犹自尘劳债未还。
晓漏惊催门外鹄,春蚕空想管中斑。
群公神遇无全目,老我旁观只汗颜。
安得仙人修月斧,与君携手到中间。
虞俦·丁未礼部贡院监门次张伯子判院韵兼简正甫判院三诗
禹凿门高竞化龙,桃花浪暖百川能。
图南俱运云鹏翼,逐北谁收汗马功。
锁钥仅能防宿弊,权衡正好变文风。
抱关碌碌真吾事,窃喜清朝取士公。
虞俦·丁未礼部贡院监门次张伯子判院韵兼简正甫判院三诗
槐市同登弟子员,虀盐灯火记初年。
寻春紫承蚬流在,通籍金闺步武联。
眼底要观新事业,笔端犹着旧山川。
夜窗细话行藏处,始信于君有厚缘。
虞俦·冬至后五日夜雪复作再用韵
灯火黄昏渐渐收,乌薪已尽典轻裘。
自簄浮螘床头畒,谁脍新鲈江上舟。
卧听玉霙惊淅沥,起看琼树怪联钩。
多应武仲添诗兴,下笔翩翩更不休。
虞俦·冬至后五日夜雪复作再用韵
绿野功名一战收,何如危坐拥狐裘。
歌儿解咤销金帐,酒子能添药玉舟。
莫为温柔寻伐斧,免劳服饵到悬钩。
谁言柳絮浑相似,恼乱春风恐未休。
虞俦·冬至后五日夜雪复作再用韵
银烛生花香雾收,中堂密坐促貂裘。
羊羔儿酒浮琼斝,牛尾狸酥映玉舟。
扶醉缓歌金缕曲,怕寒催下画帘钩。
纷纷扰扰成何事,且斗尊前一笑休。
虞俦·冬至念母
儿行十里程,母心千里逐。
昔昔子曾子,不忍离一宿。
今我独何为,旅食久辇毂。
来时月中秋,坐待阳初复。
薄命难推挽,阔步窘边幅。
慰藉烦友朋,栖迟愧僮仆。
画饼唐生相,说河严子卜。
世态方奔竞,人情虑反覆。
夫岂不怀归,所恶在欲速。
眉寿翠涛春,洞庭霜橘熟。
亦足尽亲欢,何必此微禄。
虞俦·冬至日泊舟严陵滩下
书云瑞应协黄钟,人事天时讶许同。
葭管阴阳消长际,朱幡新旧送迎中。
严陵滩昔怀高节,茂苑城今愧下风。
醉里不知乡国异,团坖相映酒颜红。
虞俦·冬至之二日兄弟儿侄偕过西山道院归而微雪
忽然薄暮暗江天,冲面凉风马不前。
五色书云占昨日,六花瑞雪应明年。
向来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怜。
逗晓阳乌升若木,摧颓病鹤亦蹁躚。
虞俦·读白乐天读者论坛集
说观白傅一篇诗,长日何须一局碁。
字细纵然劳眼力,理长尤是契心期。
夸张歌酒浑相似,消遣穷愁亦自知。
大节更思公出处,寥寥千载是吾师。
虞俦·读汉老弟中秋前一夕之诗似太凄切辄次韵勉释之
秋与诗人着意清,不平宁作候虫鸣。
间愁有底能千斛,久雨终当快一晴。
富贵时来何足道,英雄天亦不徒生。
来宵径就姮娥约,丹桂当年种已成。
虞俦·读乐天诗戏效其體
杖屦南坡路不赊,就中景物四时佳。
春林竞秀烘迟日,雪岫初晴眩晓霞。
炎夏清风横一榻,澄秋明月满千家。
人生适意须行乐,况是樽前鬓未华。
虞俦·杜门绝俸呈陈倅
家食年来叹不充,支离受粟信无功。
白头慈母须微禄,青眼何人到寓公。
未办杀鸡留郭泰,更能给俸助卢仝。
半生画饼真堪笑,已戒奴星好送穷。
虞俦·端午日用韵
今朝端午懒吟诗,此意儿曹莫遣知。
萱草著花空有恨,菖蒲称寿永无时。
远途日暮休回首,近事风传只皱眉。
角黍堆盘何处奠,沉湘千古使人悲。
虞俦·二十三日被旨再往天目谢雨留数语壁间
万山深处得重来,天目晴云未放开。
尽喜山田秧{左禾右罢}稏,那愁石径湿莓苔。
铁冠道士今安在,玉局仙翁去不回。
唯有洞中龙应祷,果能因旱起风雷。
虞俦·俯江楼
异乡王粲懒登楼,肠断淮山落木秋。
塞上阴云空漠漠,江边艇子故悠悠。
悲凉只怕闻孤雁,浩荡那堪没白鸥。
莫怪楚囚频下泪,何人谈话到神州。
虞俦·赴吴兴初入境
诏书催发太频频,千骑东来喜望尘。
不为寻芳宁较晚,固应入境便颁春。
风和渐觉旌旗转,野旷遥闻钲鼓新。
千里嗷嗷方待哺,自惭何以慰斯民。
虞俦·赋芍药
纷纷时世妆,争欲媚韶光。
正值三春暮,能教一国狂。
妖娆欺酒圣,豪丽僣花王。
不料东风恶,飘零亦太忙。
虞俦·赋雪
风紧灵犀怯镇帷,晓来白尽远山眉。
石蹲错认盐形虎,地暖应知穴处狸。
色混江梅无眼目,润添陇麦有膏脂。
朱门酒肉嗟遗臭,蓝缕樵夫不掩肌。
虞俦·赋雪
风回雪急巧穿帷,黄竹歌残更敛眉。
燕集几家寻鹄鹭,猎围何处问狐狸。
长饥政自愁黄独,高卧谁能管窃脂。
赖有寒梅为老伴,也应冻减一分肌。
虞俦·巩使君劝耕汪倅有诗次韵
小队行春簇使旌,黄童白叟递逢迎。
劝耕试向何山麓,竞渡还倾极乐城。
画舫骁腾喧鼓吹,红妆凝儜傍轩楹。
山公归路人争看,已有丰年笑语声。
虞俦·巩使君一新社稷坛宇次汪倅韵
岿然坛宇俯清流,须信规摹跨别州。
端为苴茅崇屏翰,要知束楚贵绸缪。
治聋有酒烦分馈,宰肉何人叹滞留。
天欲吾公安社稷,未宜小试羡三休。
虞俦·故安国夫人挽诗
雅趣工书画,高怀陋鼎钟。
家声推两大,壼范见三从。
贤得鲁侯配,荣开安国封。
平生耽静胜,宸翰焕鸾龙。
虞俦·故安国夫人挽诗
阀阅联蝉冕,台郎有凤毛。
美形彤管旧,节视柏舟高。
南涧夫人藻,西池阿母桃。
哀荣生死是,诏墨看重褒。
虞俦·故奚公学长挽诗
诗酒平生兴,人琴毕竟空。
儒冠成晚岁,尺牍到诸公。
忽叹群无鹤,谁留目送鸿。
竹林家世事,清节见君同。
虞俦·观鹤
仙格孤高老始成,临池爱刷羽毛轻。
未看月下婆娑舞,且听风前嘹唳声。
向人自在有真态,伴我官间无俗情。
少待相将林下去,携筇更引鹿同行。
虞俦·观园夫种菜
町畦纷接壤,灌溉细穿渠。
坐待佳蔬长,应须恶草除。
向来师老圃,此去遂间居。
绕屋扶痚处,兼寻种树书。
虞俦·官况
流落经年别,平安只信通。
宦情元自薄,春色为谁浓。
抚字愁眉上,青红醉眼中。
著诗无好语,还往负筠筒。
虞俦·官况
触手逢人怒,低头与俗同。
一惭那可忍,百巧固应穷。
酒有兼旬绿,花无百日红。
悲欢真破甑,堕地并成空。
虞俦·过登源英济庙祈雨
古庙出灵响,吾侪非过求。
山田虽欠雨,陂水尚通沟。
出郭渐无日,祈年望有秋。
豚蹄真狭甚,明信或堪羞。
虞俦·过登源英济庙祈雨
连年因旱祷丛祠,未免斯民有怨咨。
拟学催科今晚矣,不能引去更何之。
下田敢有百车望,好雨犹宽三日期。
惭愧农家私水利,桔槔虽巧不容施。
虞俦·过西山遇雨晚晴乘凉以归
岩前垂溜忽涓涓,疑是池龙肯看鞭。
千嶂黑云才过雨,一番白水又平田。
润添秔稻翻凉叶,喜入樵苏爨晚烟。
马上归来闻好语,荷锄相对说丰年。
虞俦·寒食风雨呈林正甫
不住风和雨,思归日似年。
他乡寒食泪,深院落花天。
午枕飞蝴蝶,春山叫杜鹃。
有谁怜赵壹,肮脏倚门边。
虞俦·韩知府挽诗二首
宦路云霄近,乡评月旦贤。
不惟同里巷,曾是接官联。
西浙劳裨赞,东淮适后先。
向来吹送意,岂料隔重泉。
虞俦·韩知府挽诗二首
方美朱轮贵,俄惊丹旐新。
凤毛看二子,鹤发慰偏亲。
甲第归无日,名园迹已陈。
风流山下路,楚挽倍伤神。
虞俦·韩知合挽诗
一品真王裔,先朝长主孙。
华途声烈在,上合典刑存。
闾里群知敬,朝廷愈觉尊。
天胡啬之寿,莫返九原魂。
虞俦·韩知合挽诗
容色虽严重,襟怀实坦夷。
功名期自奋,趋向肯随进。
翻念悬车乐,俄成易箦悲。
扁舟苕霅上,此意几人知。
虞俦·汉老弟寄示雪诗倡和已成轴矣因次韵
腊尽冰花堕渺茫,诗来爽气想清扬。
润添陇麦知年熟,影浸溪梅见月将。
闭户谁能呼白堕,回风却笑舞红妆。
小桥梦入南城路,并辔骑驴赋短章。
虞俦·汉老弟寄示雪诗倡和已成轴矣因次韵
衡门虽设昼常关,人在琼楼玉宇间。
一笑眼青馀老桧,相看头白只高山。
携壶索共梅花醉,著屐扶行竹杖斑。
此兴此时吾不忘,倦飞深羡鸟知还。
虞俦·汉老弟寄示雪诗倡和已成轴矣因次韵
飞洒羞明不肯朝,徘徊待伴未全消。
将花著袂元无迹,认柳吹绵别有条。
璧月半规开水面,玉龙千丈转山腰。
玄冥已自呈三白,青帝何须又一飘。
虞俦·汉老弟近书云欲看文字无暇作记者证财用韵
脱粟羹藜未厌餐,何必华屋荐金盘。
风前觅句巾常岸,月下挥觞影亦单。
懒拙不堪当世用,行藏留与后人看。
也知妍丑初无定,马面相怜亦突栾。
虞俦·汉老弟去秋留别有明年桃李月春入马蹄轻之句今茯时也因次韵招之
晤言堪慰意,别语最关情。
老我春还暮,思君月共明。
丁宁期后会,容易即前程。
命驾何妨再,闻知四體轻。
虞俦·汉老弟生朝
风流曼倩碧云仙,惯见儿嬉寿母前。
莫讶科名后馀子,要教富贵出长年。
鹅黄新酿香浮畒,雁翅横秋影接天。
端的姮娥消息近,南坡丹桂已开先。
虞俦·和安抚王诚之给事重九日登高诗韵
登临兴引越山高,醉眼何曾识二豪。
戏马向来夸胜饯,卧龙此去记吾曹。
风前短发还羞杜,笔底新诗欲和陶。
赖有蛤蜊风味在,固应居士笑卢遨。
虞俦·和安抚王诚之给事重九日登高诗韵
秋雁初飞几点高,卧龙送目十分豪。
且容司马吹纱帽,莫向参军问骑曹。
饮吸百川从酩酊,诗驱万象入甄陶。
菊花开日重阳是,有暇何妨更一遨。
虞俦·和安抚王诚之给事重九日登高诗韵
眼横秦望接云高,不独诗豪酒亦豪。
岂是过呼韩吏部,未应轻比汉功曹。
尊空北海怀文举,菊绕东篱念老陶。
只恐诏归天尺五,直须秉烛与公遨。
虞俦·和鲍倅暴雨大水之作
坳堂方笑芥为舟,骤雨俄惊汇众流。
天漏不知何处补,地卑转觉此生浮。
会须击水扶摇上,政想乘风汗漫游。
宦海陆沉聊尔耳,诗人休咏白蘯洲。
虞俦·和鲍倅首夏闻莺
芳草池塘晚,垂杨院宇清。
梦回初恨蝶,春去懒闻莺。
翠幄何须恋,金丸恐见惊。
一枝栖更稳,好去凤凰城。
虞俦·和鲍倅同汤欧二倅春日郊行
别驾联镳喜在坰,不妨修禊继兰亭。
雅知社结池莲白,况复诗成水荇青。
问讯梅花才半树,渐看柳絮又浮萍。
风光流转须时赏,烂醉从今莫放醒。
虞俦·和陈倅留题奉圣
飞鸿渺天末,目送类中散。
谪仙负诗狂,直欲摘星汉。
白云千丈峰,金碧美且焕。
忘言老瞿昙,只作空花观。
轩冕傥来耳,世事亦其漫。
鸾凤在赤霄,宁有就绁伴。
惟馀忧国心,抚事辄悲怨。
饥馑有流离,十室九不爨。
上动黄屋念,每日不遑旰。
公岂爱登览,微意寓篇翰。
山僧遽传似,字字如珠贯。
劝分岂无术,未必愧鞭算。
升斗倘均惠,沟壑庶少逭。
福星公恐是,畴复虞岁旱。
王事敢告劳,行役春过半。
鬓丝禅榻畔,纶巾时一岸。
溪山得胜赏,歌舞废屡按。
请颂海沂康,民谣兹可耫。
虞俦·和陈倅游石门吊瞿硎先生
我坐南坡上,高鸿忽飞去。
指点夕阳外,文脊盖其处。
下有奇洞府,有道乃宜据。
鹿裘坐石室,先生岂真踞。
傥是我辈人,傲视非所虑。
桓漫汝何为,乃欲效三顾。
奸心妄窥鼎,未见神合沮。
猿鹤亦汝羞,未易饮食举。
伏滔不自重,且为温所遇。
赞词纵云美,所耻百所慕。
迩来贤别驾,物外欲轩翥。
功名恐未免,溪山亦已饫。
五字识岩石,千载想风驭。
神交付冥漠,心契自平素。
苍苔留履迹,飞花约归路。
先生还一笑,晴云为披絮。
虞俦·和陈德章春日送客
年华看鬓上,春事转头中。
羯鼓催花雨,虹桥送客风。
未须愁酒债,政复坐诗穷。
谁识挥弦意,寥寥寄远鸿。
虞俦·和陈德章春日送客
花柳无多事,阴晴不必天。
急舂村外雨,并舍晚来烟。
白堕先春手,红妆最妙年。
庞翁虽不出,门巷得相连。
虞俦·和陈德章春日送客
胜事壶觞里,韶华杖履中。
歌情千里月,花信几番风。
取友须三益,论文笑五穷。
含含歌麦秀,庑下老梁鸿。
虞俦·和陈德章春日送客
岁月斜川路,风流杜曲天。
过墙红杏雨,低户绿杨烟。
鸿秸今千里,莺花又一年。
阳春惭属和,五字得珠连。
虞俦·和巩使君释奠韵
畴昔东家一亩宫,推尊昭代比天崇。
弦歌未辍文斯在,俎豆亲陪献有终。
采藻载歌思泮水,浴沂行咏舞雩风。
自惭谬玷诗书走,未羡诸儒舍盖公。
虞俦·和广德宋宰喜雨
一雨丰年兆可探,全胜雪瑞白成三。
偏怜令尹关心切,喜对农夫洗汗渐。
秔稻秀畦欣绿润,芙蓉依水媚红酣。
词源顿遣如泉涌,酒量悬知似海涵。
虞俦·和汉老弟久雨
檐声点滴送愁频,梦雨连江遽一旬。
杜老多情还动本义,坡公何事却伤神。
渭城官柳难留客,巫峡行去不见人。
可是蓱号工洒道,东郊淮备要迎春。
虞俦·和汉老弟立春
吹葭六管候频频,眉寿先储酒十旬。
鞭到土牛休袖手,斗回天驷已驰神。
花梢彩胜翻新样,镜里朱颜只故人。
生菜玉纤能细缕,大家醉赏满盘春。
虞俦·和汉老弟牛尾貍韵
堂馈流涎玉面貍,也知臭腐出神奇。
分无竹叶浮酥面,尚想梅花映雪肌。
渠幸腊前能漏网,人言春后亦非时。
吾侪口腹真馀事,莫倚雄豪浪赋诗。
虞俦·和汉老弟喜雪
为瑞虽多却不宜,谁怜孤坐拨灰时。
兴添竹叶蛆浮畒,瘦损梅花雀抱枝。
闭户从教行迹断,裹裘犹怯暮寒欺。
天工似欲还三白,冷淡家风合有诗。
虞俦·和汉老弟雪诗
大皞行春未有闻,六花连夜舞缤纷。
落梅未晓惊三弄,宿麦先秋定十分。
飞上彩幡怜我老,映来书幌慰儿勤。
四时代谢从来事,造物何心更策勋。
虞俦·和汉老弟雪下不聚
剪水飞花散又收,天人袖手翠云裘。
待滋宿麦须连陇,政虑流民醉覆舟。
村店浪夸沽酒旆,寒窗谁上钓诗钩。
玄冥岂是痴儿子,且与天工了事休。
虞俦·和汉老弟迎春
青旂小队唤渠频,新历先看早二旬。
羯鼓催花夸敏捷,舞腰回雪斗精神。
燕飞欲傍钗头月,雁过才归陌上人。
谁道土牛鞭不动,也能脚底散阳春。
虞俦·和姜总管归途
城郭迎车骑,溪山展画图。
归鸦翻落叶,宿雁集寒芜。
酒里倾肝胆,吟边识步趋。
佳人来底暮,心傒碧云苏。
虞俦·和姜总管送别
富贵如浮云,于我初何有。
转徙浙东西,仅足糊其口。
去年在吴兴,民物犹未阜。
赈荒事方殷,奚暇诗与酒。
今年到东阳,政成不待久。
邂逅遇诗仙,襟抱得细剖。
切磋愧子贡,起予幸鲁叟。
琮琤苍玉佩,关键黄金钮。
拟学西子颦,益愧邻女丑。
赓酬强追逐,要是非敌手。
目短曹刘墙,气轹鲍谢囿。
我如武成策,第可二三取。
山泽多蛇龙,松柏无培塿。
缅怀南涧老,斯人骨已朽。
人事真好乖,又假苏台守。
遽辞山水邦,暂缺云龙耦。
酒罢雨沾裾,船开山入牖。
似鹤出樊笼,如鱼脱窠臼。
分袂却关情,鼓棹犹回首。
长篇肯赠我,字字炳星斗。
愿保岁寒心,莫愧金石友。
虞俦·和姜总管喜民间种麦
腰镰刈晚禾,荷锄种新麦。
田家竞作苦,羔豚劳岁夕。
翠浪惬初怀,黄云期后穫。
晴暖得天时,肥瘠随地力。
賸欲观风谣,未暇履阡陌。
宁唯饼饵耳,庶免鞭笞责。
拟踏青州麴,酿酒邀佳客。
〖体裁〗:七言律诗
〖来源〗:四库全书
〖注解〗:该作品已收入二四六三
虞俦·和郡人汤倅中秋月
怪底今宵眼界宽,银潢不动蘸金盘。
未应天上追时好,无奈人间别样看。
酒盏飘零惊鹤唳,笛声哀怨起龙蟠。
经年不复南楼梦,且作三人取次欢。
虞俦·和林卿盘隐诗
溪山千里胜,花木四时春。
家酿新来熟,园收旧不贫。
上都无阙事,空谷有佳人。
天下滔滔者,谁能此问津。
般礴五千卷,辛勤四十春。
向来忧国意,肯顾在家贫。
丘壑宁违性,功名恐悮人。
似闻归赋后,喜气日津津。
虞俦·和林卿盘隐诗
倘佯三径里,陶冶一家春。
笔下文为富,胸中道不贫。
穷通知有命,行止信非人。
第恐归田计,翻成要路津。
虞俦·和林子长分赠丹桂韵
月桂天应惜,溪堂人与清。
五枝蒙折赠,双目喜增明。
红药羞丹禁,彤霞避赤城。
剩闻烧烛赏,有底置公荣。
虞俦·和木犀
岩桂无人也自芳,月宫仙子道家妆。
露溥仙掌三秋色,风动枝头十里香。
先世栽培虽地僻,近年卜筑发天藏。
后堂元有文犀贵,可但腰金照地光。
虞俦·和木犀再开
东堂留得最高枝,向道重开果有时。
仙掌露溥秋气重,山头月照晚妆宜。
层层黄色眉间见,拂拂清香鼻观知。
更约菊花为老伴,四难并处可无诗。
虞俦·和宁国守沈察院九月严霜十五韵
九月十月交,卦应西北乾。
少昊犹执矩,玄冥遽行权。
庆元敦牂岁,夏无雨暘愆。
早禾既有秋,人斯望有年。
晚稻亦怀新,颖实相接连。
不间东南亩,宁分左右肩。
严霜忽早降,节候无馀暄。
黄熟乃无日,青乾空在田。
殆不如稊稗,那敢咏好坚。
造物岂弃遗,繄时失后先。
逐夫亟欲诉,有司不谓然。
课无责之有,何异扼其咽。
使君恻兴念,官租为渠蠲。
作诗宽彼忧,至哉仁人言。
幸甚宣城民,信乎有二天。
虞俦·和潘簿旅怀
朔风动关塞,羁人先自知。
忘情须我辈,了事岂儿痴。
雁信凭谁寄,蛩吟暗自悲。
遣排消底物,不饮复何为。
虞俦·和潘接伴韵
久矣闻名忻识面,哦诗一字果何难。
笔端风月窥天巧,句里冰霜饱岁寒。
自昔登坛须老将,只今握节愧粗官。
相逢忽有新篇赠,病眼摩挲得细看。
虞俦·和七月初五日夜得雨
一尊情话向南荣,好雨知时盆样倾。
且喜黍苗饶岁事,莫愁梧竹作秋声。
檐花夜永灯前落,池草诗成梦里惊。
端的对床寻旧约,韦郎曾赋五言城。
虞俦·和劝农诗
世故偶夷险,吾行无介通。
谁为青眼旧,人想翠眉浓。
风雨花时过,溪山酒圣中。
何时莲荡里,共把碧弯筒。
虞俦·和劝农诗
节物常流转,人情作异同。
颇期千载后,宁忍一朝穷。
隔叶饶晴唘,游丝羒堕红。
老春何足恨,结习本来空。
虞俦·和人木犀
月娥一笑抵千金,玉粟枝头点缀深。
莫怪谪仙犹未赏,却因犬子喜相寻。
溥溥白露新秋色,楚楚黄裳翠雨襟。
高兴已辜红袖饮,何心相伴白头吟。
虞俦·和绍兴钱参政贡院落成
能为君王猎隽英,区区循吏笑西京。
忽看广厦千间辟,蚤觉先春万木荣。
有客囊中来露颖,何人垄上去傭耕。
知公造化无遗物,咫尺龙门雷电生。
虞俦·和沈祭酒韵
诗思花前发,春光眼底来。
一区聊自适,三径为谁开。
圣主方求旧,清时况急才。
凤池波自暖,鸥鹭勿多猜。
虞俦·和使君巩大监秋阅
金钲鼙鼓肃秋声,画戟油幢照座明。
千骑夹营横槊气,六花簇队焕新晴。
雍容坛上看儒将,潦倒尊前愧老兵。
横槊赋诗豪杰事,澄江休数谢宣城。
虞俦·和宋宰立春雨
怪生淑气静氛埃,知是东君一笑开。
膏雨任能滋宿麦,香风先已上寒梅。
交情太薄莺犹懒,远信难凭雁却回。
闻道君家春最胜,十分眉妩画章台。
虞俦·和宋宰立春雨
镜里朱颜一寸埃,感时怀抱向谁开。
典衣饾饤盘心菜,贳酒留连眼底梅。
三??莺花劳问讯,几家幡胜带能回。
新来不作温柔梦,有底诗情似玉台。
虞俦·和孙尉登空翠堂鼓琴酌茗有怀怜令二首
楼畔晴岚翠拂空,天教我辈一尊同。
只愁杨柳归来绿,却叹桃花去后红。
春事又还觞咏里,人生正堕别离中。
不堪搔首东南望,独立惊风叹断鸿。
虞俦·和孙尉登空翠堂鼓琴酌茗有怀怜令二首
花满芳洲月湀?楼,留连从事到青州。
巧分茗碗消磨睡,静拂琴徽断送愁。
寒食烟花知有几,上元灯火恰才收。
冷官已办江头费,烂醉春风典破裘。
虞俦·和太守
岂弟循良守,功成意益谦。
寻求七字律,想见一生廉。
活火烹茶蕊,消愁媚酒帘。
南楼月华好,吹笛指须纤。
虞俦·和探菊南坡
春来自分菊成坡,秋晚何妨日一过。
喜色忽看眉上见,霜华应向掌中多。
一枝须索蚁浮畒,三径从教雀可罗。
坡下有泉唯可饮,西风吹鬓未应皤。
虞俦·和汤倅春雪
雪瑞元来竟不空,丰年消息喜潜通。
故怜梅老扶衰白,未放桃夭嫁小红。
夜动檐花犹带雨,晴看陇麦待摇风。
强颜追逐新年事,倍费天人剪水工。
虞俦·和汤倅留别
官冷门前可设罗,高轩多谢肯相过。
别离渐近那堪说,觞咏从今莫厌多。
风月平分聊尔耳,云霄咫尺奈君何。
汉庭行且迎枚乘,南浦从教恨绿波。
第二篇:宋诗
宋诗《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杜 甫 《佳 人》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梦李白二首》(其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清辉淡水木,演样在窗户。
丘 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月。孟 郊 《烈女操》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李 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云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长相思二首》(其一)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听蜀僧浚弹琴》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登金陵鳳凰台》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玉阶怨》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娥嵋山月歌》娥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乌栖曲》 银箭金湖漏水多,起看秋月坠**。《山中问答》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嘲鲁儒》 誓事且不达,归耕汶水滨。《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巴女词》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襄阳歌》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横江词六首》
(之二)横江欲渡**恶,一水牵然万里长。(之三)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流扬子津。
元 结 《石魚湖上醉歌》石魚湖,似洞庭,厦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柳宗元 《渔翁》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綠。白居易 《长恨歌》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琵琶行》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法。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赠元稹》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京兆府新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
《登郢舟白云楼》白云楼中一望乡,青山簇簇水茫茫。《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南湖早春》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綠水蘋生。《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成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江楼晚眺,景物新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蜃收散云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好看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王 维 《桃园行》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归嵩山作》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李 白 《长相思》其一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与诸子登岘山》 水落魚梁浅,天寒梦泽深。《早寒有怀》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刘长卿 《饯别三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寻南溪山道士》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钱 起 《送僧归日本》 明月通禅寂,魚龙听梵声。
韦应物 《淮上喜回梁州故人》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柳宗元 《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许 浑 《咸阳城东楼》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陆 游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温庭筠 《利州南渡》 澹言空水对斜晖,曲岛烟水接翠微。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第三篇:集宋诗
集宋诗
集宋诗
张叔平部郎集宋人句: 立脚怕从流俗转复古 高怀犹有古人知后山
[校]流,原为风,径改。久陪方丈曼陀雨
东坡 会访拾遗花柳村
益公
嵩鹤舫司马集宋人句: 忙中对酒成闲客
吕陶 老去违时畏后生
张耒 分场自敌三千客
张耒 掉鞅何烦七十城
刘纹 长伴高人种松菊
张耒 相忘吾道亦江湖
刘纹 已欣台省登群彦 尚得君王呼主人
张耒 岂知汲黯轻为郡 直作扬雄老著书
刘敞
郑仁圃集宋人句: 小园新展西南角
放翁 和气先熏草木心
半山 烟树远浮春缥缈
文潜 风船解与月徘徊
朱子 深林闲数新添笋
放翁 残烛贪看未见书
山谷 五亩自栽池上竹
东坡 一尊径醉溪中云
诚斋
宣化钟南耘太史集宋人句: 挂席无由上牛斗 读书得趣是神仙 数亩竹阴惟欠鹤 隔江山色欲招人 白萍欲起雨初歇 绿树成阴春已远 礼文不移意则古 妙语无言心独醒 暂入城来惟卖药 自栽梅后不闻香 幽人独来带残酒 好鸟劝坐回新声
某君集宋人句: 公方紫绶金章贵 文到开元大历间 余子风流追晋魏 老元诗律尚嫖姚 窗户吐吞新日月 炉烟深聚作烟霞
[校]联中有二烟字,待考。好山当户碧云晚 古屋贮月松风凉 青山雨后作奇态 广溪镜净涵明秋 春近郊原思梦蝶 地无高下总栽梅 白萍欲起雨初歇 绿树成阴春已还 天低雁带参差树 木末云扶缥缈楼 一亭旧占梅边月 曲径新添竹外风 寒碧轩中最宜暑 绿阴多处自生凉 文字万卷皆蝌蚪 湖光千顷漾涟漪 独将诗句拟鲍谢 等闲谈论到羲皇
蔡佛田集宋人句: 藏书万卷可教子
山谷 买地十亩皆种松
尧臣 万壑松风和涧水 十分烟雨簇渔乡 日消残醉闲吟里 梦入青藤古木间 尽卷帘旌延竹色 想衔杯酒问花期 傍花行酒发新唱 解带量松长旧围 养气不动真豪杰 居心无物转光明 酌酒赋诗相料理 种花移石自殷勤 谟议轩昂开日月 文章浩涉足波澜 吾山自信云舒卷 片心高兴月徘徊 几多怪石全胜画 诚斋 和靖 朱子 石湖 半山 君谟 放翁 放翁 朱子 韦斋 半山 乐圃 半山 放翁 希文 詹中正
无限好山都在心
余紫芝 林花经雨香犹在莱公 芳草留人意自闲
永叔 林罅忽明知月上
放翁 竹梢微响觉风来
真山民 能招过客引文字 亦把湍流替管弦 是处登临有风月 略无踪迹到波澜 楼台近水涵明鉴 琴酒和云入旧山 已办青鞋为老圃 细倾白堕赋新诗 旧书不厌百回读 佳客时来一座倾 山泉酿酒香仍冽 芳草留人意自闲 除却读书无所好 恍如造物与同游 要知作诗如作画 但愿对竹兼对花 供家米少因添鹤
半山 后村 放翁 贾牧 简斋 半山 朱子 简斋 东坡 道潜 诚斋 永叔 放翁 复古 复古 宛陵
送酒人多不典衣
放翁
如皋莫氏集宋诗: 立脚怕随流俗转
复古 高怀犹有古人知
后山 路绝尘埃非洒扫
李觏 心萦雪水尚追求 百尺栏杆横海立 一生襟抱与山开 年来残帙成堆垛 春晚山花各静芳 清游始觉心无累 前辈曾言木就绳 潇洒正如君子性 声名须共古人期 画图突兀亦可怪 杯酒殷勤莫厌深 行看靓艳须行酒 喜占明窗未著书 读书要见古人意 多稼惟欣大有年 囊携鼎药身难老 人立梅花月正高 僧道潜简斋 简斋 惠洪 石湖 半山 后村平仲 赵抃 子美 孙觌 朱子 徐积 王安 吴儆 张咏 赵师秀
押得韵来如砥柱
复古 尽收佳处入雕栏 养成心性方能静
徐玑 梦亦斋庄始见功
放翁 书当快意读易尽 山不在高仙则名
攻媿 旧学虫鱼笺尔雅
放翁 广收草木读离骚
放翁 赋诗健笔挟风雨
放翁 把钓幽情渺水云
放翁 天为补贫偏与健
放翁 人因见懒误称高
放翁
黄冏庵集宋诗: 有政皆可纪
欧阳修 适时乃为才
欧阳修 还期明月饮
欧阳修 但慰清风来
欧阳修平居惟嗜酒
欧阳修 重来期抱琴
欧阳修 治家在勤俭
郑侠 即事念慈和
郑侠 文章有星斗
郑侠 吟啸动烟云
郑侠 纵游极南北
苏舜钦 玩好择珍奇
苏舜钦 赏眺还自足
王安石 耘锄聊效颦
王安石 吾未之学也 此岂不足欤 移榻就明月 携琴寄幽泉 不负真境约 应无俗虑侵 幽花连径发 修竹过墙生 树色通帘翠 云影过阶闲 把酒须拼醉 下笔便搜寄 远岫穿云翠 幽亭枕水虚 忘机得真趣 拍手聊长歌 掩耳避时事 黄庭坚 黄庭坚 梅尧臣 欧阳修 韩琦 余靖 赵抃 惠洪 王纬 徐铉 孔武仲 王禹偁 余靖 孔平仲 王禹偁 张咏 苏舜钦
支颐看远山
郑思肖 古诗尤精奥
徐铉 博学有渊源
孔平仲 为寿开樽杓
苏舜钦 济川作舟梁
王禹偁 不负真境约 况依仁者居 左右列图帙 宽闲近林泉 广狭足容膝 吟卧欲忘机 卧看秋泉涌 坐期清风来 文艺又该博 识度非寻常 尘事不过睫 江湖且放神 幽花连径发 飞泉垂空来 爱静已得趣 能诗新月声 池国足高趣 韩琦 韩维 孔平仲 梅尧臣 欧阳修 苏舜钦 王禹偁 赵抃 王安石 王禹偁 韩维 苏舜钦 赵抃 韩琦 梅尧臣 陈师道 韩琦
图史有余清
文同 寻幽逢胜地
余靖 排闷有新诗
黄庭坚 书史供高卧
张耒 云泉适野情
余靖 文章有新格 声猷推妙年 周流遍五岳 文章壮九州 句法妙何逊 风流如谢安 春色入豪楮 喜气充门墙 波影撼窗牖 山色摇酒樽 幽禽发清哢 乱石激春湍 身世常如梦 情怀淡似秋 心安由自足 气静觉神凝 高兴寄遐想 秦观 秦观 晁补之 晁冲之 黄庭坚 欧阳修 苏轼 苏舜钦 韩琦 晁冲之 沈辽 梅尧臣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清游谐夙心
陆游 但觉睡有味
陆游 幸兹身少闲
陆游 旷度超世俗
陆游 雅志在山林
陆游 倾身事诗酒 抵掌谈羲轩 借书常稇载 得酒且高歌 遗文诵史汉 妙理玩蒙庄 努力求寡过 存心不愧天 窗几穷幽致 园林皆自然 闷酌一卮酒 闲展数行书 好鸟晴相语 野花红欲燃 清坐意亦足 投闲身自由 逸想寄丘壑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苏轼
清思缀琼琚
苏轼 纵横通杂艺
苏轼 慷慷多雄词
苏轼 风味穷大雅
黄庭坚 器识谢群英
黄庭坚 婆娑弄风月 汗漫观古今 胸中种妙觉 肘后探神奇 屋边环翠竹 窗外即青山 落笔高时隽 多才秉国钧 松竹含虚籁 茅茨枕碧流 养花疏石髓 种竹引秋声 读书惟恐尽 涉世非所工 借书常稇载 遇胜辄留连 酾酒会邻里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王柏 王柏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林景熙 林景熙 陆游 苏轼 陆游 苏轼 苏轼
藏书教子孙
陆游 高谈极奇趣
陆游 新诗侑清樽苏轼 读书忘岁月
邵雍 面壁或僧禅
欧阳修 有书宜勘古 无事即颐神 不为已甚事 惜取自由身 居山神可养 为农策最良 知足乃不辱 当行必再思 月露清欲滴 溪山秀出群 鸣泉绕茅屋 吟樽敞花轩 聊为寄情乐 何苦事浮荣 窗几穷幽致 花竹可迷藏 知分贫堪乐 王柏 范仲淹 邵雍 朱熹 司马光 王柏 张拭 邵雍 司马光 朱松 朱熹 欧阳修 欧阳修 范仲淹 陆游 黄庭坚 翁卷
好学老益坚
苏轼 地僻人稀到
黄公度 心闲身自安
陆游 远意怀幽洁
朱熹 浩歌有余欢
陆游 好山侵座碧
赵彦瑞 陋室著身宽
陆游 读书不求解
孙觌 得酒未曾辞
黄庭坚 学书窥法窟
黄庭坚 笑谈解人颐
王安石 枕簟清无暑
晁端礼 溪山秀出群
司马光 但当对石饮
苏轼 长是为花忙
欧阳修 古诗尤精奥
徐铉 常语尽规箴
徐玑 偶逢花发闲持酒
陆游 要信人生各有缘
陆游 力学正须忘寝食
陆游 壮心自笑未低摧
陆游 浮名坐觉秋毫小
陆游 男子要为天下奇
陆游 久叨物外清闲福
陆游 饱见人间行路难
陆游 但纵高吟开醉胆
韩琦 且求新句解诗魔
韩琦 胆肝磊落贮星斗 文字光彩垂虹霓 二月杏花八月桂 南方橘柚东方梨 才大名高乃富贵 日储月敛唯诗书 绿杨红杏描春色 白水青山满近郊 但饮流霞歌白雪 始见瀑布悬苍崖 醉眼多似陶彭泽 高吟不减谢宣城 常爱园林深似隐 唯仗诗酒宽无聊 此心安得顽如石 世味年来薄似纱 名姓已随身共隐 孔平仲欧阳修邵雍 孔平仲欧阳修赵抃 张咏 孔平仲韩琦 梅尧臣张耒 梅尧臣石介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归来聊以醉自娱
陆游 人生但要无愧怍
陆游 世事何曾有是非
陆游 但令有竹能医俗
陆游 未妨把酒细哦诗
陆游 外物已忘如弃屣 此身何啻似浮萍 旧书细读犹多味 幻躯偶健且闲游 陶然一枕谁呼觉 脱略万事惟嬉遨 高人自与山有素 多才终恐世相縻 旧书不厌百回读 尊酒今应一笑开 素琴浊酒容一榻 马迹车轮满四方 日饮常能倾一斗 巨集成来已百篇 幽花美草颇娱目 芒鞋竹杖最关心 应须绿酒酬黄菊 陆游 陆游 陆游 陆游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苏轼 郑侠 赵抃 孔武仲陈师道王安石
不放红尘点翠微
米芾 奇书古画不论价
欧阳修 诗豪酒圣难争雄
黄庭坚 幸逢宝器惬心手
苏舜钦 每临清镜笑头颅
陈造 且诵好诗成素饮 直须乐事趁芳时 闲寻书册应多味 便入林泉真自豪平生端有活国计 古来良为知音难 大梁卜肆倾宾客 晁家乐府可管弦 饮酒莫教成酩酊 谈笑不妨间滑稽 立身须作真男子 善处方名大丈夫 人情冷暖无可问 梦幻去来随所遭 宇宙此身原是客平生落魄不问天 清坐使人无俗气 韩琦 陈造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 邵雍 邵雍 邵雍 邵雍 陆游 苏轼 范成大 黄庭坚 黄庭坚
此山于我有前缘
范成大 凭高朗吟沉湘赋
王禹偁 载酒时作凌云游
苏轼 此身自幻孰非梦
苏轼 有为皆妄懒方真
范成大 惜春长怕花开早 避世只嫌山不高 检点园花为日课 主掌湖山即事权 偶于佳处发深省 却为无才得少安 坐感岁事歌慷慨 扫空尘浥养天和 疏疏篱落娟娟月 小小溪桥淡淡云 从来势利关心薄 莫使欢娱与性违 一家喜气如春酿 百岁欢荣庆母慈 读书有味虀盐好 同心之言兰麝香 偶有会心成独笑 辛弃疾 邓肃 姜特立 刘克庄 芮烨 陆游 王安石 陆游 张道治 陈鉴之 苏轼 司马光 苏轼 朱熹 朱松 黄庭坚 陆游
忽逢佳士喜同游
黄庭坚 胸奇百炼当活国
范成大 眼高四海空无人
苏轼 安得田园可温饱
黄庭坚 好从闾里乐期颐
司马光 议论不从流俗变 襟怀聊与水云闲 不是高歌即酣饮 始知真放本精微 独坐每将诗作伴 杜门聊以醉为乡 安得沧溟尽如酒 不负云山赖有诗 多种好花观物体 要传流水入丝桐 万卷图书无用处 一樽谈笑作闲人 琴心酒趣神相会 墨池书枕兴无穷 岁月才如熟羊胛 身世谁能料鼠肝 桃花夭红竹净绿 邓肃 韩琦 徐积 陆游 张耒 陆游 王禹偁 范仲淹 邵雍 苏轼 陆游 欧阳修 徐铉 范成大 欧阳修 范成大 梅尧臣
山光扫黛水挼蓝
黄庭坚 身闲始觉时光好
欧阳修 地僻原无俗客来
陆游 赏奇好古自一癖
陆游 读书写字到三更
文同 莫辞盏酒十分醉
程颢 且占林泉一味闲
裘万顷 观山观水皆得妙
黄庭坚 种苗种豆从此忙
范成大 对花把酒学酝籍
陆游 负山临水是幽居
陆游
(以上为《集联汇选二编》)
第四篇:宋诗赏析
秋思 陆游
乌桕②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③快,剪得秋光入卷来。秋思陆游
病起书怀
本诗于 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 成都。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之后,移居 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从衰病起笔,以挑灯夜读 《出师表》结束,所表现的是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这句诗犹如漫漫长夜中的一盏心灯,不但使诗歌思想生辉,而且令这首七律警策精粹、灵光独具,艺术境界拔人一筹,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同 顾炎武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我们不求轰轰烈烈,只要立足自身的岗位辛勤工作了,多奉献,不添乱,就是爱国,就是忧国。热爱祖国有不同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捍卫民族尊严,为国争得荣誉,维护祖国统一,发扬民族美德,等等,都值得赞美。
本诗于 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 成都。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位卑未敢忘忧国‛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1.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杜甫《不见》
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闲处飞 纵被春风吹作雪
1024KB=1MB 1024MB=1GB 《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残芜衬落日,老木上寒藤。细磴欹难过,危栏曲可凭。归时忽已暮,点点数渔灯。梦中作 陆游
系马朱桥上酒楼,楼前敷水拍堤流。春风又作无情计,满路杨花辊雪球。
大庆桥头春雨晴,行人马上听莺声。祥符西祀曾迎驾,惆怅无人说太平!
富贵夸人死即休,每轻庸子觅封侯 读书历见古人面,好义常先天下忧 《红梅》? 云里溪头已占春,小园又试晚妆新。放翁老去风情在,恼得梅花醉仙人。
《口数粥行》范成大
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镣铛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锼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梁。全家团栾罢晚饭,在远行人亦留分。褓中孩子强教尝,余波遍沾获与藏。新元叶气调玉烛,天行已过来万福。物无疵疠年谷熟,长问腊残分豆粥。
阳关曲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注释】
⑴银汉:即银河。⑵玉盘:指月亮。【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2] 作品鉴赏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一词为北宋苏轼所作。这首小词,记述了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三峡歌 陆游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鉴赏
陆游的这首诗将三峡两岸的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俊秀美景刻画得生动万分,惟妙惟肖,像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令人身临其境,心驰神往,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两岸谷深峡长,奇峰突兀,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充满着诗情画意,令人叹为观止。巫峡将中国画与中国山水的完美的捏合在一起,浑然天成,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不禁想去唐朝诗人元稹的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正也印证了三峡的奇丽美景。
从诗中我们依稀可以领略到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的惟美意境,令人浮想联翩。我们似乎看到了峰顶云雾缭绕,细雨蒙蒙,沾衣欲湿,拂而觉爽的迷人景观。最后两句中描写的云雨中的青峰绝壁,宛若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国画。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译文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1]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鉴赏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而在这富于变化情趣的画面中,诗人不喜雨丝蒙蒙的南山,也不赞随风飞舞的柳絮,而把自己的独钟给了向日而倾的葵花,其意何在呢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而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且懂得珍惜阳光,这也许才是葵花的可爱之处吧!
本诗语言浅白,色彩明丽清新,犹如摄影师抓拍的一个镜头,‚当户转分明‛‚清和雨乍晴‛,作者调动我们熟悉的景物布臵了一个清明和暖的气氛。乍、转、起、倾,使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使整首诗充满了雨和夏的味道,从嗅觉,感觉,视觉各个方位来攻占读者的心。最后两句点明本诗主旨,作者的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我(作者)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葵一样忠心于国家。赏析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第三句的含意是:我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意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葵花那样向着太阳,意即对皇帝忠贞不贰。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洛阳看花》司马光
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和君贶寄河阳侍中牡丹》司马光 真宰无私妪煦同,洛花何事占全功? 山河势胜帝王宅,寒暑气和天地中。尽日王盘堆秀色,满城绣毂走香风。谢公高兴看春物,倍忆清伊与碧嵩。畲田词 其一
大家齐力斫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其二
杀尽鸡豚唤劚畲,由来递互作生涯。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其三
谷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乱入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其五
畲田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从此商於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其四鉴赏 ‚北山种了种南山‛一句,概括交待了‚斸畲‛劳动分先后、协力共同进行的特点。这一句的着眼点即在于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所以便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相助力耕岂有偏‛。‚相助力耕‛是一种一家垦舍,四邻相助的淳朴高尚的美德,也是一种古老的风俗习惯。‚杀尽鸡豚唤斸畲,由来递互作生涯‛(《畲田词〃杀尽鸡豚唤劚畲》),只要谁家有事于畲田,四围乡亲‚虽数百里如期而至,锄斧随焉‛(《〈畲田词〉序》)。‚岂有偏‛系承接上句而来,是把‚北山‛、‚南山‛,一视同仁,无所遗留的意思。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二句,借农夫之口,表达了在劳动中产生的自豪感。畲田广种,不局限于一山一地,若人间皆能如他们那样,那就‚四海少荒田‛了。此二句,同时又双关诗人的政治志向。王禹偁出身农家,熟悉和关心农事,又时值宋初承五代战乱之后,入亡流徙,土地抛荒,提倡开荒种地是地方亲民之官的首要任务,为此,诗人提倡畲田,想做到‚四海少荒田‛,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其意义是很大的。
此诗朗朗上口,民歌风味很浓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人希望当朝的执政者‚择良二千石暨坚百里‛,也就是说要精选州官和县官(二千石是古代郡令的代称,百里是县令的代称),使全国各地都能提倡开荒,又希望能够‚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要是天下的农民都能像商州人民那样‚更互力田,人人自勉‛,那么‚庶乎,污莱尽辟矣‛(《〈畲田词〉序》),全国农业的振兴就有希望了。
这首诗歌颂了宋初农民之间的互助精神和开发山地的热情。商州某些偏辟山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由于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农民还保持着群体互助的古老传统。到了农耕季节,‚先约定某家某日有事于畲田,虽数百里,如期而集,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这种风俗反映了山区农民之间团结互助的关系。为了生存,他们不能不依靠集体的力量。从诗中还可看出,当时山区农民在土地所有权尚未确定时谁愿多种谁就多收的情况。作者在这组诗的第一首‚各愿种成千百索‛句后自注道:‚山田不知畎亩,但以百尺绳量之,曰:‘某家今年种得若干索(十丈为一索)’,以为田数。‛畎田,即田间。这一首‚北山种了种南山‛句就反映了农民们想多开荒地、多有些收入的心情。第二句赞扬农民的‚相助‛和‚力耕‛。前者体现了友爱精神,后者体现了劳动热情。‚岂有偏‛则体现了民农的无私:无论对谁都一视同仁,没有私心。第三、四句以‚我‛的语气发议论,切盼天下百姓都能开荒种地,过上好日子。经过五代战乱之后的宋初,田地荒芜,生活贫困,人心未定。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地方官,当务之急就是开荒种地,恢复生产,民心方能安定。作者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是明智的。作者在诗序中希望朝廷能选用州官和县官,让他们在全国各地倡导开荒,‚使化天下之民如斯之义‛,使天下的农民都象商州山区农民‚更互力田,人人自勉‛。作者写了这组诗,‚欲采访官闻之,传于执政者‛。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以现实的。
这首诗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它是在吸收民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的。农夫们耕作时常常边干边唱,可以鼓士气、除疲劳。正如作者在诗序中指出的:‚督课之语若歌曲。‛听起来如同有节奏的歌曲。又指出这些民歌有‚俗‛的特点。作者创作这组诗时,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其词俚,欲山甿(即山民)之易晓也。‛语言力求朴素浅近,清新流畅。[1] 夏日田园杂兴
《夏日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部分,共十二首。诗歌描写了农村夏天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夏 日 田 园 杂 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⑴ 五月江吴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⑵ 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⑶ 百沸缲汤雪涌波,缲车嘈囋雨鸣蓑。桑姑盆手交相贺,绵茧无多丝茧多。⑷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於飞。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⑸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⑹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⑺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⑻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9)千顷芙蕖放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10)采菱辛苦废犁鉏,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11)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12)作品注释
⑴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肥:指果肉肥厚。麦花:荞麦花。菜花:油菜花。篱落:中午篱笆的影子。惟有:只有。蛱(jiá)蝶:菜粉蝶。⑵科斗:即蝌蚪。⑶秋:收成。一作‚收‛。⑷缲:同‚缫‛,抽茧出丝。
⑸耘田: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未解:不懂。供:从事,参加。傍:靠近。⑹浆: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这里比喻汗水浑浊。少住:稍稍停一会儿。侬:我。漱井香:用香甜的井水漱漱口。借与:让给。亭午:正午。⑺芙蕖:荷花。⑻蜩螗:蝉。[1] 4作品选析
此组诗共十二首,这里选取第一首、第七首和第九首进行赏析。其一:
这首诗的大意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其七
这首诗的大意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前两句写乡村男耕女织,日夜辛劳,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景,流露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喜爱。全诗有概述,有特写,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2] 其九
这里描述的是一个农家孩子,在自家门口义务招待过路行人的情景,用的是自己的口吻。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烈日当空,尘土飞扬。村边大路上,艰难地走来了一位行人,浑浊的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污染了他的面颊。天太热了。
‚快来歇一会儿吧!‛小东道主热情的招呼着,从柳树下的大圆石上跳下来,请客人坐在上面休息休息。然后跑到井边,拔上的罐香甜清凉的井水,捧到客人面前,让他漱漱口,喝下去又解渴又败火的的清凉水呀!正当盛夏中午,天像下了火,可在这浓密的柳阴下,却是清风送爽,凉快极了!‚柳阴亭午正风凉‛,这是小东延主的夸耀,也是过路行人的感受。可以想见,当客人喝足水,乘够凉,重新上路的时候,一定是精神抖擞、跨步高远,而且还会频频回头致意‚谢谢你呀!小兄弟!‛[3]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其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注释
⑴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⑵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⑶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⑷与窗纱:原作‚上窗纱‛,据《杨万里选集》改。与,给予的意思。
⑸无情思:没有情绪,指无所适从,不知做什么好。思,意,情绪。
⑹捉柳花: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柳花,即柳絮。⑺半弓:半弓之地,形容面积极小。弓,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一弓等于1.6米。
⑻掬:两手相合捧物。译文(其一)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其二)
松阴之下长着半弓的草苔,想看书可又懒得去翻开。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赏析
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水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炼字也精,像‚软齿牙‛的‚软‛字,‚分绿‛的‚分‛字,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十七日观潮 【北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注释
1.十七日: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是钱塘江潮最为壮观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2.漫漫平沙:广阔无边的江边平坦的沙滩。3.走白虹:走,奔跑和滚动;白虹:指钱塘江潮。4.瑶台:传说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5.失手:因没拿住(玉环)而倒翻。
6.晴天句:因滚动的钱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蓝天也摇动不止。
7.晚日句:因奔腾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作品赏析
赏析一:钱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 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
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赏析二: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张,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 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梅花绝句
闻到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前)一放翁。
赏析
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阴,陆游时年七十八岁。此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陆游爱梅花,也写过不少梅花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笑傲寒风的梅花的爱慕心情。诗头两句写得很平实朴素:听说梅花冲破早春的严寒在清晨寒风中开放,诗人闻讯后,自然欣喜万分,于是马上出游寻访。结果,他看到的景象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想,晓风中开放的梅花,不是唐代诗人齐已笔下的“一枝”,也非宋代诗人林逋所吟的“疏影”,而是,树树枝头如瑞雪普降,漫山遍野竞相开放。诗人面对四周花海,竟一下子不知欣赏哪一处为好。
紧接的两句,突发奇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说,用什么办法能变出千万个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赏。身化千亿,设想可谓奇妙之至。梅花与诗人面面对应,是梅耶?是人耶?一时实难轻分,这又是诗人命笔奇特之处。这两句虽是点化柳宗元“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尽望乡”的诗意而来,但用在“雪堆遍满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贴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极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诗人78岁的高龄,面对树树姿态有异的梅山花海,一时当然不能逐个寻芳,所以化身分之赏之,自属妙想,此其一。又陆游年事虽高,但童心未泯,平时常有“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举动惹人注目,此时他突发奇思,想学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陆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间不分高下的感觉,如今面对千万树盛开的梅花,诗人自负当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视,须化身千亿才能与之匹敌相称,方不辜负诗人对梅花的一番感情。综观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虽有借鉴之处,深入地体会实属情景相生之辞,正如当年林逋点化江为诗成梅花绝唱一样,均经过诗人的再创造,融会陶铸古人诗意而自出机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诗更富有盎然的诗意和逗人入胜的意境。
此诗虽小,然意趣甚丰,诗人爱梅入微,曾断言“后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读了此诗,可知此言不虚。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第五篇:漫说唐宋诗
漫说唐宋诗:异同与优劣
作者:董乃斌
近来随意浏览唐宋人诗集和有关资料,偶有所感,稍作条理,述之于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野人献芹,聊作谈资。亦以求教于广大读者通人也。
一
唐诗乃中国文化无上瑰宝,是国人永远的骄傲,此殆为全民族之共识。不必追溯得更远,我们这代人应都记得,即在“破四旧”呼声甚嚣尘上,大革文化之命的年代里,就仍有很多人偷偷地吟玩唐诗,年轻的父母也仍会教自己的孩子背诵唐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些或清新淡雅,或深沉多情的诗篇,慰藉着,柔软着,细腻着,丰富着,也美化着人们的灵魂,帮助人们度过那些被无谓斗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日子。至于今日,在伟大的民族复兴途中,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生活也有更多的余暇,唐诗自然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喜爱。
中国向有诗国之称。在中国文学中,诗歌起源最早,发达也早,而唐诗则创造了诗史的高峰。中国诗歌为什么恰恰在唐代登上峰巅?文学史家们曾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列举过许多原因,都有道理。概言之,则不妨曰:此乃历史的一种宿命。质言之,悠久漫长的诗歌史发展至此,一切条件均已具备,出现高峰自有其无可避免的必然性。
从诗歌内部言,诗体至唐而齐备,诗法至唐而精严,诗美至唐而璀璨辉煌无以复加。而从外部条件言,则唐诗得天独厚,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皇家、官府重视,科举以诗赋取士,皆是唐诗发展的有利条件。
唐太宗邀虞世南论诗并唱和,武则天亲自为诗歌创作竞赛颁奖,唐明皇率群臣赋诗送张说巡边,唐宣宗作诗哀挽白居易,历来传为佳话。更难得的是唐人下至平民几乎人人懂诗爱诗:“李白游慈恩寺,寺僧用水松牌,刷以吴胶粉,捧乞新诗。”(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一较短长,被梨园乐妓奉为“神仙”(薛用弱《集异记》),可证释子歌女对诗人的爱戴;“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凡刻三十余首)……背上亦能暗记。”(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长安歌妓因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大言增价,可见白居易诗在民间被崇拜受欢迎的程度;元“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元《白氏长庆集序》)描绘了唐诗风会之普及;洛阳商人之女、十七岁的柳枝姑娘酷爱文艺,擅长音乐,闻人口诵李商隐《燕台》诗,心领神会爱慕不已,主动提出与商隐约会(李商隐《柳枝诗序》),充分显示唐平民少女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人的热情;王谠《唐语林》卷二载:“衡山五峰,曰紫盖、云密、祝融、天柱、石廪,下人多文词,至于樵夫,往往能言诗。尝有广州幕府夜闻舟中吟曰:„野鹊滩西一棹孤,月光遥接洞庭湖。堪憎回雁峰前过,望断冢山一字无。‟问之,乃其所作也。”可知唐时渔人樵夫皆能诗,且水平不低。此外,还有不少传说,讲到用诗竟能排难解纷,以至明人胡震亨击节感慨:“王毂举生平得意句,市人为之罢殴;李涉赠„相逢莫避‟诗,夜客为之免剽——唐爱诗识诗人何多!”(《唐音癸签》卷二六)
合以上诸例,足以证实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言其诗流传盛况之可信:“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也足以说明,诗在唐代确实已成为全民言志抒情、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同时也可用来游戏,消闲,愉悦心怀,呈才斗智。唐人生活中到处有诗,唐人简直就生活在诗的氛围之中。正是如此全民性的积极投入,全民都来贡献聪明才智,才
将唐诗推上了诗歌艺术的巅峰。
说到唐诗的根本特色,古人几乎一致的意见是:唐诗主性情。元好问说:“唐贤所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云耳。”(《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七《陶然集序》)杨慎说:“唐人诗主情,去《三百篇》近。”(《升庵诗话》卷八)王士祯说:“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带经堂诗话》卷二九)这些自是针对唐诗总体特征的宏观判断。另一方面,唐代诗人众多,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各不相同,又加不少人经历曲折,心态屡变,诗风亦往往随之变化,所以,唐诗之风格、色彩极是丰富多样。别说整个唐诗,就是诗圣杜甫一人,平生就创造出多少风格,沉郁顿挫,豪放壮阔,悲怆凄婉,亲切诙谐,幽默多讽,议论风生,乃至玲珑轻倩、晦涩朦胧,可谓色色有之,以致后人认为宋人诗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都能在杜甫诗中找到源头。然而研习诗歌史既需细察,更需宏观,故“唐诗主情”以及“宋诗重理”这样就一代诗歌总体风格而作的概括,因为能够涵笼全体,而能得人们的会心与首肯。特别是将它们的总体和主体风格做比较的时候,这样的宏观概括,更有它的必要性和启发意义。
所谓“唐诗主情”,我理解,是说唐诗天真——充满天趣而又真诚,善于倾诉感情,且以倾诉感情(而不是挖掘思想)为创作的根本追求。唐人做诗当然也用心推敲,甚至字斟句酌,也发表议论,甚至也颇富理趣;但与宋人相比,就显得率意而洒脱,心思远不是那么细密深曲了。正如宋人做诗也绝非不用情(否则哪来的诗),但与唐人相比,却显得在炼意修辞上更下功夫,从而使诗意更深刻,诗艺更精微,而天真浑灏之趣则未免减少了些。批评唐诗的人爱说“唐诗浅”。是的,比起许多宋诗来,唐诗确实浅,意浅,语亦浅,它们往往直抒胸臆,写眼前事眼前景,不大掉书袋,较少耍字眼,也较少制造反常拗涩的句式,然而它们却与人心、与口语更为贴近,也更易引起普通人心灵的共鸣。这显然与唐诗属于全民所有这个根本特点颇有关系,这一点不但是宋诗,也是此后任何时代的诗所难以相比的。我们都熟知李白之诗在下层百姓中广为流传,白居易写诗追求“老妪能解”,以及杜甫诗中常有“村夫子气”的情况,不仅唐代最杰出的三大诗人创作“主情”而真诚,其他多数诗人大抵也是如此。唐人得天独厚之处,就在于他们生活在一个诗的时代,人们的心灵被诗占据着,从他们眼中看出去,几乎到处是诗,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够诗化——可也只能用诗的形式来对象化,因为他们还没有宋人那么多抒情叙事的文学工具可用,他们的情感和智慧都集中于诗歌,诗歌成了他们精神生活最主要的方式,也成就了他们精神创造的最大业绩。唐诗的总体特征和发展大势如此,结果中国诗歌就命定地在唐代达到了它的峰巅。在这个无比壮丽、奔腾澎湃的文学洪流中,当然也包含着很多支派、分汊乃至回流,其发展变化也可分为很多段落,其中也就有高潮和低谷,只是这些都不能改变其汹涌向前的总趋势。于是后人发现:好诗大抵已被唐人做尽,诗歌的天地到处是唐人的声音和身影,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之路该怎么走?这实在是
个历史性的难题。
二
宋诗存在于高度发达、美轮美奂的唐诗之后,从继承一面看,自有其得天独厚的好处;但从超越一面看,又处于高峰难再的困境。这是一切后来者无法避免的历史命运。不甘步人后尘的宋人,在诗歌创作上不能不左冲右突,另辟蹊径,以继续攀登高峰。
审视文学史不难发现,宋人在抒情叙事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文学手段方面多所创造,他们发展了词这种适合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发展了说话(小说)这种可供细腻叙事和精细刻画人物形象的新文体,他们手里多了两件功用卓绝、前途无量的文艺利器,他们文艺创造的天地比唐人更为开阔无垠。问题是传统诗体又将如何?因为科举考试科目变更,诗的功利用途减少,宋诗的天时地利均远不及唐诗。但宋人仍然发现诗歌发展并非已至绝境,尤其是格律体中的七言律绝,尚有深挖细凿、精雕细刻的余地。他们就在这些方面狠下功夫,投入大量聪明才智和时间精力。功夫不负苦心人,即使不计词创作的贡献,宋诗仍然堪称与唐诗并列的另一个诗歌高峰。
生活在唐之后的宋人写诗只能从学习、模拟唐诗开始,这并不奇怪,也不丢人。他们尝试过元白体、义山体和姚贾体,学得很用功,也挺像,但寄人篱下,屋下架屋,难以有成。可是,前人的努力绝不白费,时候到了,欧阳修出来振臂一呼,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崛起响应,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宋代诗人终于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塑
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新面目。
宋诗究竟以怎样的特色与唐诗分庭抗礼?集中到一点,就是上文已提及、为许多前人所一再强调的:与唐诗之“主情”不同,宋诗以“重理”为特色。
所谓重理,也就是重意,说的是爱在诗中发表意见,张扬思想,阐述道理,而不仅仅是抒情寄慨。诗是离不开“情”的,宋诗绝非“无情”,而是在“情”之外,更加之以“理”,从而形成宋诗“以理引领,情理交融”的特色。当然,“重理”也就要格外重视逻辑,重视修辞,多用典故(包括用事和用前人成言),为了更清晰准确而又更含蓄蕴藉地表达丰富曲折的意思,便不免较多采用散文化句法,所谓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正是指此而言,其实说到底,乃是为了独创,为了有别于唐诗,而不得不然。这样一来,宋诗的主流风格果然呈现出不同于唐诗的面貌,由唐诗的一片天真烂漫,情感外露,变得矜持整饬,高深难测,同时也就拘谨内向起来。拿人来比方,唐诗总的来看像个血气方刚、口无遮拦、敢说敢叫、不惮喜怒形于色的年轻人,宋诗则变为老成持重、含蓄内敛、说话字斟句酌而更富于内涵、更耐人寻味的中年人了。诗风的不同,其实是文化性格差异的一种外在表现,根子是在于唐宋两代国家、社会之时势景况不同。然而就这样,宋诗发掘出了不少新的、为唐诗所没有的意思,创造出许多新的话语和境界,在唐诗之后开凿出一片别具特色的天地。
每个时代的诗歌,从内容上说,总会打上当时生活的印记,想完全洗掉或遮掩此类印痕都难以办到。所以诗歌史真正重要的议题,不是检查诗的内容,而是关注历代诗歌在表现其时代生活时,各自采用了什么独特的方式。以文、以议论和以才学为诗,本是宋诗的特色,是宋诗之与唐诗区别的独到之处,是宋人创造性的突出表现。对此,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自然尽可悉听尊便。但后来竟成了对宋诗的致命批评,成了否定宋诗的口实,理由是这就表明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其实,形象思维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东西,写诗或者其他类型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形象,也就不能不用形象思维。无论主情的唐诗,还是重理重意的宋诗,只要是诗,就都不能不用“象”并且“重象”,说宋人不懂形象思维并不符合实际。
宋人的好诗,是既有意,又有象的,而且也并不乏情。苏轼有些诗很富理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说的是当事人易犯糊涂的道理,但你能说它没有形象吗?又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说的是人生短暂无定却到处留痕的哲理,之所以成为传世警句,系因其取象新颖,譬喻贴切。这不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收获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谓江西诗派一祖(杜甫)以外的三宗,每人都有这种既富形象又阐哲理的佳句佳作。像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其三):“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骐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颜?”被后人极口称赞的中间四句,纯然是阐说道理的,大意是说俊才欲报国,恶人偏挡路,相信天总会亮,不必与小人争短长。但这些意思完全是用刻意寻觅而又刻意组成对句的形象比喻来表达,比喻和说理结合得十分妥帖。我们只能说宋人的形象思维有他们的独特之处,却不能认为他们不懂形象思维。刻意地炼意炼句炼字,力图在有限的字数内熔铸更丰富的含义,是黄庭坚、江西诗派,也是众多宋诗的典型特点,是他们区别于许多唐诗的重要特色。像“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其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春雨中”(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都是经刻意经营而于凡常中寓奇警的佳句,最饶宋人意味,也最见宋人功夫,唐人中也许只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和堪与他比美的李商隐才能写出这样凝练浓缩的句子——可是只因杜甫、李商隐在前,黄庭坚们便只能屈居后学的地位。
在诗名比黄庭坚们小得多的,甚至标准理学家的诗中,也不是没有形象思维。朱熹的《读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大家熟悉的,不用说了,就是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阐发厚积薄发、豁然开朗的道理,也是十分精彩。再差一等,像吕本中的《海陵病中五首》(其一):“病知前路资粮少,老觉平生事业非。无数青山隔沧海,与谁同往却同归?”像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也都是颇具形象性和真情实感的好诗,不能因其含有理趣就否定了它的诗味——当然这诗味是宋理学家而不是唐诗人的,是一种与“春眠不觉晓”“床前明月光”不同的诗味。宋诗的滋味独特别致,就像新鲜而青涩的橄榄,可能有人吃不惯,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其价值。诗艺上有集大成之誉的清人,就有一部分十分赞赏宋诗,甚至以为借助宋诗能够重振日渐衰落的诗运。可惜他们错估了时代,复古的努力终未成功,但这仍然
不该成为贬低宋诗历史地位的理由。
要说宋人诗中少情,恐怕只能说他们把“情”分了一大块给词。艳情和爱情本是唐诗中很重要的题材,是唐诗很见彩、很吸引人的所在。宋人将其放到词中去表现,而在诗中则多写重大题材,发正大议论,标崇高主旨,从而使宋诗一定程度地淡薄了情味,消减了游戏娱乐色彩。如果我们承认词在本质上也是诗,把宋诗和宋词加在一起来计算,我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宋人诗歌少情或宋人不懂形象思维的结论。
但历来文学史往往赞美宋词,而轻慢宋诗。一说起来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谓之“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云云。此说抓住中国文学史文体变迁升沉的某些现象,突出不同时期文坛的主流文体,对文学史作出简洁的概括,有提纲挈领的好处,但也明显地有片面之弊,如若强调过份,比如造成唐惟有诗,而唐以后则无诗之类错觉,就会造成对文学史的莫大误
解,故需清醒对待。
三
应该说,唐宋诗在诗歌史上基本是双峰对峙的状态,两个高峰一前一后,这不成问题,但是否有高低,又孰高孰低呢?于是便引发了绵延至今的唐宋诗之争。我的看法是,二者各具特色,也各有存在价值。唐宋诗的差别,主要是时代的差别,时代由唐至宋,国家情势、社会生活和各阶层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子)的遭际命运都发生了种种变化,有的变化幅度之大,前后不啻有天壤之别。时代的变迁不能不带来诗人心态的演变和关注点的转移,也就不能不导致诗歌内容和情调的种种差异——要求宋人再按唐人的风格和调子继续唱下去,实在是既不合理,也办不到。于是,唐宋诗歌风格总体上显出了颇不相同的色彩,然而本质上是一致的,表现上各有千秋,水平却不相上下,犹如人的长相性格和衣着打扮不同,但归根到底,仍然是人,而且两个都是美人。唐宋诗是前后继承发展的关系,是一幅相映生辉的双美
图。
如上所述,时代——诗人——诗风,像一条链索,前者之变引发后者之变,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在这里起的是核心作用。但诗人是否完全被动,生活在哪个时代便必然或只能写出哪种风格的诗呢?并非如此,每个诗人自身的体性素质不同,这内在因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力量。对此,钱锺书先生有精彩论述。他在名著《谈艺录》中,一开篇就说:“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吻合。”(此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之《谈艺录》增订本,以下所引皆出此本)这是大前提,对诗史、文学史的分期提出了“本体裁以划时期”,即按文学本身的变化为基准的原则。这个问题很大,这里不能多说。具体到唐宋诗,钱先生则云: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谓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这真是发人深省的透彻之论。钱先生的意思是说,人的体格性分——禀性气质不同,导致诗风不同,时代尽管由唐至宋地变,人的禀性才是形成诗风的真正根源,所以唐人不妨写出宋调之诗,而宋人的诗亦可含有唐音。这一从人的因素、从文学内部来究明诗歌风格的观点,很值得重视。只有综览全部中国古代诗歌,涵泳其中,深有体会,又善于宏观概括,才能提出这个打破历史朝代而重划诗歌风格归属、看似不甚周严却极具启发性的观点。请再看钱先生的进一步发挥:
夫人之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朝,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以此例之。
这席话证明钱先生的确是综观全部中国诗史之后才得出的如上观点,并且认为可以回到诗史中去回溯检验的。其实,如以之来看今日甚为热闹的旧诗创作,除了那些不入流者,凡在水平线以上的,不是仍能大致看到有人近唐、有人近宋的风格差异吗?看破此点,实在是
一件很有趣的事。
人的体格性分是一成不变的吗?当然不是。故钱先生随即进一步指出,人由幼至老,年龄既增,性情可变,故“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并举出明人王世贞早年诗风近唐,晚年变为近宋的情况为证。王世贞以外,乃
至今人,似也不乏其例。
钱先生的论述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打消了一切唐宋诗优劣论的基础——唐宋诗确有异同,这异同的表现集中在诗歌的风格,而真正的根子则在于人之体格性分(亦即脾性、气质、秉赋、心理之倾向与特点等)之中。人之体格性分有所不同,如前引所谓“高明”、“沉潜”之别,也可如通常所分的“阳刚”、“阴柔”,“内向”、“外向”等等,区别确乎存在,但却不一定是此高彼低的关系。既然人的体格性分无所谓高下,对总体风格不同的唐宋诗强分优劣岂不是也很无谓吗?钱先生之所论不但囊括整个中国诗史,而且拓展至文艺心理学,乃至心理学范畴。文风诗风,归根到底不过是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一种客观化、对象化而已。我们研究诗文风格不应止于字面,甚至不应止于作者生活的客观时代,而该努力深入到人的内心,由风格而及人,由人的外在遭际、客观境遇而及于其内心波澜,甚至某些隐秘层次。以此论为指导来研究中国诗史,眼光便易通达开阔,也容易挖掘得更深。诗歌无分唐宋,皆有好有坏,就诗论诗,实事求是评价即可,又何必要以近唐还是近宋来判断它们的优劣呢?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