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非动乱引发的思考
为何西亚北非的**印证了“发展是硬道理”
内容摘要:自2010年年底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北非西亚地突尼斯,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内战引来了法英等国家的军事打击,也门接近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中东北非地区似乎进入了三十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这种动荡局势出现的原因何在?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
关键词:西亚北非
利比亚
社会动荡
启示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2、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突出表现在两方面。
(1)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如像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统治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统治30多年,卡扎菲更是统治利比亚40多年;第二个方面是世袭制,典型代表是沙特阿拉伯。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二、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利比亚**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由于**,目前估计减产幅度在100万桶/日。利比亚的内部**,一方面使得国外石油公司停产,欧美等国石油公司人员从利比亚撤出而造成减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受阻,且可能有部分管道或者设施受损,致即使平乱,其产能无法短期内得到恢复。从另外角度分析,即使卡扎菲被推翻,造成利比亚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各方势力存在矛盾,**无法中止,也将成为利比亚原油产量无法短期内恢复的关键因素。3月3日沙特和美国均称,将动用剩余产能和战略储备来弥补利比亚的缺口。因为沙特的原油品质无法完全替代利比亚主要生产的轻质低硫原油,所以初步估计利比亚减产幅度在125万桶左右,将动用沙特30%的剩余产能。中东北非紧张局势继续扩散,推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飙升。纽约原油逼近每桶100美元,布伦特原油逼近110美元,并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毕竟当一个月前埃及爆发**时,市场并未预期到利比亚的局势会变得如此严重。
高油价下推进我国采掘业以及新能源发展尽管我国石油及其产品的价格目前受到严格管制,但油价调高对于相关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原油价格上涨对其相当有利。在传统能源不断涨价的情况下,很多公司加大投入转向新能源的研发和生产,包括太阳能、风能、乙醇汽油等。在早期这些行业或许还需要政策扶植,但是“百元油价”时代已经给它们带来了商业上的需求,原先的概念在经过油价上涨之后变成了真实的价值。
油价走高对于经济指标的影响不可小觑我国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经济发展对石油能源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国的石油储量和开采量远远不够自身需要,大量进口石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也在加强。对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至120美圆桶,或可导致国内基础产品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农产品、铁路及运输行业。
三、总结: 什么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在中东地区没有发生?我思考了很久,还是邓小平讲得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过去30多年,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心一意谋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提交本次人代会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看,我们国家在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会更加重视民生,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于培伟.当前西亚北非地区变局的经济根源.辽宁科技,2011.05 [2]潘光.西亚北非向何处去.国际展望,2011.03 [3]黄培昭.西亚北非的强人“末路”.世界知识,2011.13
第二篇: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思考
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思考
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
北非西亚局势动荡的内在原因分析: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政治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各国都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这些国家大多是强人把持政权,普遍缺乏民主,采用家族统治,实行世袭制、终身制,比如卡扎菲执政42年,穆拉克执政30年,本•阿里执政22年,统治者独裁专制,而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政府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而当地各国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体制僵化、改革严重滞后局面,加之政府严重腐败,家族和朋党垄断利益,贪污严重,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2、经济问题
(1)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还有贫富分化悬殊,国家财富集中在少数当权者手中,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加上物价飞涨,原本就业不足的状况就更为严重,民众生存处境更为困难,致使不满情绪高涨,求变心理骤升。
(3)在阿拉伯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达2.5%,与之相对的,很多国家国内失业率非常高,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
3、文化问题
北非西亚地区国家大都属于阿拉伯国家,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加上受殖民文化(或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所以思想文化“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1)北非西亚很多国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现实条件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奇高。
(2)有的国家大国心态很浓厚,或者出于部落的保守观念,不愿意采取合理的方式“敞开胸怀”。
(3)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北非西亚地区发生了激烈碰撞,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4、宗教问题
从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上看,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是纠结在一起的。中东的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其深刻历史根源,错综复杂,主要存在的三大教派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又分化出诸多教派,可谓教派林立,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这就是中东动荡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正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爆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政权动荡甚至是政权更替。除以上述说的内在原因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局势具有关键性影响,美国在这一地区推行“大中东计划”,极力渗透美国式民主,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煽风点火,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导致动荡迅速蔓延和局势进一步恶化。西方势力干涉的目的是为其自私的战略利益、能源利益和国内政治利益。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如今的革命已经与二战之前的革命有了很大的不同,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民众的思想情绪很容易受到媒体的左右,当一国的民众对本国的民生不满意时,就会产生集会等**,再加之媒体的扇风点火,民众的示威游行就可能推翻现有政府。
二、北非动荡对我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经济。
非洲和中东北非政局不稳加剧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原油价格的上升将进一步推升全球经济的通胀态势。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如果事态继续扩大,中国石油将出现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将加剧中国的通胀压力,制约经济高速发展,导致中国抗通胀难度升级。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 由于中东北非社会局势动荡对国际石油供给及运输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从而在中长期内增加了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
此次中东部分国家局势动荡加大了油价的波动。随着危机扩散到主要石油输出国,将进一步推高油价,而这或为全球脆弱的经济复苏带来新的不可预知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视。中东两地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三)影响我国能源战略
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从中东北非和非洲原油进口量占到其中81%。中东北非和北非地区局势动荡正成为全球经济的新震源,不仅引发国际能源、金融与大宗商品市场的异常波动,而且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
目前,中东北非和北非国家的动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同时,今年还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大选之年,大选可能造成的动荡,都对我国在这一地区企业的投资和经济利益造成冲击,对我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四)我国在北非中东北非能源合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中东北非社会动荡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总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中东北非局势将牵制美国战略东移,为我国赢得更长的战略机遇期;中国长期不干涉内政的外交政策也有利于变革国家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在北非中东北非地区赢得新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中东目前局势下,中国应采取积极举措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中国面对石油供应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能源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石油进口多样化,扩大石油进口来源,适当减少对中东北非石油的进口,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及非洲国家的能源关系。二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与综合利用,获取石油资源提供相对稳定的来源,实现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四是开展能源外交。五是节能、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
三、由此对于中国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1、经济方面
(1)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2)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
(3)鼓励自主创业,大力推行下岗职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少下岗人员,降低下岗率。对农民工加大关注力度,切实解决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工资拖欠等问题。
2、政治方面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加大反腐力度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消除腐败土壤,建立健全预防腐败机制,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完善决策机制,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国家机关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文化方面(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有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坚决抵制低俗文化,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危害。
4、宗教、民族方面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三篇:西亚北非**给中国的启示 形势与政治
西亚、北非动荡充分说明了发展是硬道理
2009110415
2010年末以来,西亚北非地区多个国家局势动荡。具体情况是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也门出现了内战的边缘,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伊朗等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社会震荡,西亚北非地区进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期。
表面看来其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决不是真正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具有条件性,当条件具备时事物的变化发展就具有必然性,北非西亚局势的动荡也不例外,突尼斯、埃及政局严重动荡引发阿拉伯国家聚集的西亚北非地区接连发生“政治地震”。这是多种因素“历史合力”的结果既有外部霸权主义国家的侵扰,更多的则是自身积赘的各方矛盾。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一、北非动荡的原因分析 1宗教文化原因
中东的宗教问题历史根源深刻,错综复杂,诸多教派之间的信仰难以妥协,谈不上形成统一的理想信念,更为严重的是存在严重的宗教歧视乃至欺压。北非西亚地区大部分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然而受长期的世界形势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在发生了激烈碰撞,加上受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造成文化上的“营养不良”,畸形发展。
2政治原因
在政治上,这些国家的政治普遍面临政治僵化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强人执政,长期把持政权。第二是世袭制、终身制,统治者独裁专制。北非国家领导人大多数是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或其它非正常手段上台,上台后,奉行终身制,长期把持政权,甚至实行家庭统治,政府腐败问题严重。这种僵化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参与渠道单一,腐败问题严重,最终使社会矛盾积累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而来自外界的民主、民权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国民的民主需求日益强烈,当地政治僵化腐朽导致民怨沸腾,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3经济原因
首先,整体上来看,中东这些国家普遍比较贫穷,经济结构单一,形势严峻,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胀率都比较高。虽然不少国家的石油蕴藏丰富,但是,或者由于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或者由于贫富差距过大,最终导致社会动荡爆发。
北非西亚各国大多属于外向型经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主要靠石油出口、旅游业、外资支撑其发展。但因为受外国干预,经济结构单一,长期依赖世界市场,形成了以出口石油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位置,经济发展势必受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北非国家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减少的窘境,海外投资萎缩,贸易逆差攀升,直接打击了北非国家的出口经济和支柱产业。链条总是从最薄弱的环节开始断裂,在现行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下,高度依赖经济景气旅游业的突尼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欧洲人减少度假,依赖欧洲旅客的经济便像沙滩上的房子坠落下来。而许多失业的打工者回到本土,更对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经济和社会形成难以承受的冲击。即使富甲天下的资源国家,其油气等大宗商品价格操纵在金融资本手里,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属依附型经济。从历史上看,每当出现经济危机,发达国家总要想方设法向依附于他们的发展中国家转嫁,依附型经济体必然会遭殃受挫。只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这种转嫁更直接、更迅速、更全面。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给当地百姓生活造成困难,成为推动社会动荡的催化剂。
这些国家近年物价飞涨,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更快,食品价格高涨是反政府抗议活动的催化剂,并且长期补贴损害了农业生产,造成粮食供应不足。而政府应对粮食和食品抢购风潮措施失当,不仅没有消除涨价根源,反而进一步抬高价格,为政治动荡推波助澜。
青年失业率高、分配不公导致贫富悬殊是压垮中东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埃及、约旦、突尼斯等大部分中东北非国家,青年的就业率只有30%左右;而且即使在就业的人群中,很多人只是在非正式的私营企业中从事低薪酬、临时性的、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正如英国前首相布朗说的:埃及人口70%是30岁以下的青年,埃及的失业率高达30%,而失业者中,90%是青年。收入分配方面,富人集团占20%的人口,却拥有55%的社会财富而穷人则是占60%的人口,却仅拥有18%的社会财富。推动这次政治运动的主力军中正是数量庞大的失业青年和贫困人群,特别是失业青年。
从已经呈现的情况看,这次风暴的原因似乎可以简要概括为:失业和贫穷的经济困难点燃了长期积累的政治火药,引爆了西亚和北非政治大变局。所以说,经济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民生问题进而加深政治矛盾是西亚北非动荡的根源。
动荡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上述动荡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家要想持久屹立在世界之林,则国不能弱,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
当前发生动荡的几个国家,尽管有很好的石油资源基础,但是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般的百姓阶层非常困苦,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表面上看是铁板一块,其实已经处在剧变的前夕。
可见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时,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快速地恢复国民经济,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才能让执政基础稳固,真正做到国富民强。
小平同志曾说: “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注意改善我国的经济类型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发展有计划的有条理的吸收外资,避免外向型经济的出现,使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人掌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中,要逐步缩小人民群众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避免经济的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距。完善财税制度,普及社会保障。同时,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甚至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抢抓机遇。
抛开西亚北非特殊的政治体制和深远的历史矛盾我们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要想保持一国的政治稳定,根本上要依靠人民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基业长青。而只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生活,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能真正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从根本上实现民族统一飞速前进。所以,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正确的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如今,“发展才是硬道理”依然不应发生任何动摇。
第四篇:《全国大**》教案
《全国大**》教案
[课标内容] 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鼓吹个人崇拜等历史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发动“文化大革命”,导致全国大**历史教训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历史事物,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运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文化大革命”发动和全国大**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的情况。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破坏的危害性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后最严重损失的一场内乱。
(2)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强烈抵制“文革”的错误做法,“二月抗争”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奋起抗争的大无畏精神。
(3)全国大**是对民主法制的严重践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从而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自觉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性质。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学习主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题是“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及其严重后果,围绕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使学生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从而增强民主意识的法制观念。
探究采取分层推进的方式,一步步深入,逐个解决问题。
导入课课
1、“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是怎样错误发动起来的?
问题二:中央文革小组的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问题三:上海夺权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问题四:江青为什么要提出“文攻武卫”的口号?
问题五:“革命委员会”取代地方保级党委说明了什么?
问题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为什么整整十年没有召开过一次会议?
问题七:“文化大革命”中,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恶果
问题一:“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的权力地位急剧上升的原因和后果是什么?
问题二:“文革”初期,红卫兵运动席卷全国,这一运动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三:全国大**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有何严重危害?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为什么被诬蔑为“二月逆流”?
问题五:国家主席刘少奇为什么会被迫害致死,成为党的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问题六:“文化大革命”中全国公安、检察和司法机关遭受冲击,甚至被“砸烂”,带来了什么后果?
3、维护民主法制的斗争
问题一: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二月抗争”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有何重大意义?
问题三:刘少奇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和人格,这说明了什么?
问题四: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刘少奇以宪法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却不起任何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上述问题采取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主探究解答。其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辅导。
[小结] 围绕本课重点,从以下几点小结:
(1)说明“文化大革命”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2)在“文化大革命”这场长达10年的内乱中,民主法制横遭践踏,社会秩序混乱,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二月抗争”是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国家利益,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捍卫民主法制而进行的英勇斗争,他们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作业] 1.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批判《海瑞罢官》
B.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C.《中共中央关于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D.上海所谓“一月革命”
2.“大革命”开始后,对全国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最早形成全面猛烈冲击的事件是 A.对《海端罢官》的全面批判 B.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C.对于所谓“二月逆流”的批判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者对国内国际形势的错误估计而发动 B.党内发现的一批“走资派” C.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D.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4.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会议是
①1966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②在庐山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 ③在北戴河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5.“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出现的所谓的“一月革命”的实质是 A.打击迫害老同志
B.无产阶级革命
C.武斗夺权
D.造反派夺取党政各级领导权 6.下列历史冤案时间最长的是
A.刘少奇冤案
B.二月逆流
C.彭德怀冤案 D.吴晗冤案 7.文化大革命初期,在全国狂热掀起的运动是
A.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
B.红卫兵运动
C.造反派运动 D.干部下放运动 8.以下各项属于“文革”错误发动原因的是
①反“右”扩大化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 ②紧张的国际形势 ③毛泽东个人崇拜、专断 ④红卫兵到处煽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9.把林彪确立为毛泽东接班人的会议是
A.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B.“中央文革”会议
C.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D.党的“九大”会议 10.在“文化大革命”前期,抵制“左”倾错误的重大事件是
A.“一月革命” B.“二月逆流” C.批林批孔运动 D.四五运动 11.导致“文化大革命”产生的主要根源是
A.错误地批判了吴晗的《海瑞罢官》 B.党内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C.“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 D.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1.A 2.B 3.A 4.D 5.D 6.C 7.B 8.B 9.D 10.B 11.B
第五篇:“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大接访”引发的思考 夏先禄 胡甲文
公安研究2006年第4期
摘 要 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不仅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取得了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效果,更反映出了公安工作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指明了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方向,留给人们对公安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 大接访 问题 启示
公安机关开展“大接访”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带来的效应不仅是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密切了警民关系,而且多方位、深层次地反映出公安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必将对推动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说“大讨论”
重点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大练兵”重点是解决综合素质问题,那么,“大接访”就是重点解决公安工作发展进步的方向路子问题。事实证明,抓“大接访”就是抓和谐稳定、就是抓公正执法、就是抓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次“大接访”虽然告一段落,但“大接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和思考是深刻的。
一、“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湖北省公安机关这次接处八千多起信访案件,绝大多数信访问题的发生与旧的执法观念密切相关,如疑罪从有、有罪推定、特权思想,执法简单、粗暴、随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公平正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使民主法制进程加快,执法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当前应解决好“三个转变”。一要进一步增强人权意识,由简单执法向文明执法转变。由于执法简单、粗暴引发的信访案件占有一定比例。以管人者自居、我就是法等特权思想在一部分民警心中仍占有重要位置。有的对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冷硬横推;有的对行政相对人作风粗暴,吃拿卡要;有的对案件当事人无视人权,行为野蛮。
群众无难不上访。执法是为民谋利的公权,执法者要心系群众,绝不能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作司空见惯的小事。要在公安队伍中长期进行人权思想、人性理念、人本意识的灌输,使法治文明的思想扎根在每一个民警的头脑之中。二要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由为钱执法向严格执法转变。从“大接访”暴露的问题看,为钱执法带来的执法不公不严不廉的现象突出,必须进一步深化“对法律负责”的理念,把忠于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作为执法准则,切实做到不唯上、不唯利、只唯法。公安机关的主要活动是执法活动,只有忠于法律,才能体现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才能体现执法为民。三要进一步增强诚信意识,由失信执法向诚信执法转变。为什么有些群众信“访”不信“法”,奉行“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主要原因就在于有的公安机关执法不守信。处事不公,伤了群众;开“空头支票”,害了群众;压案不查,误了群众;结案不退赃,失信于民。执法工作中每一个细小的疏漏和不公正,都埋下了当事人日后上访的“种子”。讲诚信,这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法治的内涵。“一次不公正的执法恶果甚于十次犯罪”。对执法,要有根有据,力求公正;对过错,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平正义,取信于民。真正践行执法者“法无规定皆禁止”,执法相对人“法无禁止皆自由”,执法者必须守法等现代法治的诚信理念。
二、“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公安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公正执法上,“大接访”中群众反映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执法不公上。执法工作只有在规范的状态下运行,才能做到严格、公正、文明。全国政法机关部署开展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找准了“症结”,抓到了“关键”。湖北省公安机关把“接访”与“整改”结合起来抓,针对“接访”中的问题,源头治理,加强制度建设。仅湖北省公安厅就制定了《关于制止公安涉农违规收费的五条规定》、《办理劳动教养案件适用标准规定(试行)》、《公安民警执法资格认证办法》、《信访事项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试行)》等十几个规范性文件。目的是:首先用制度保障执法规范。每一项执法行为既要靠制度来体现规范,更要靠制度来保障规范。针对“大接访”
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把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制度化。为了减少执法引起的信访问题,湖北荆州、钟祥等地公安机关参照检、法部门的做法,建立了内部执法监督委员会,对案件实行集体审核把关;十堰等七个市全面推行了“网上办案”系统;有的地方与当地检、法部门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疑难信访案件。这些代表着公安机关执法发展方向的好作法,既要推广,更要形成制度。其次是用程序促进执法规范。执法规范的重点是程序规范。“大接访”反映出的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接处警、扣押物品管理、办证时限等方面缺乏明细规定,民警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在执法办案中没有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规定。没有程序的公正,就没有实体的公正。要从立案、破案、办案到结案都严格规定程序和时限。最后是用监督落实执法规范。执法规范的关键在落实。“徒法不足以自行”。
再好的制度不落实,群众还是看不到效果。近年来,湖北省公安机关把执法质量作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取消全省其他综合性检查评比,在全省坚持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先后对21个执法质量基本达标、不达标的市县公安局主要领导集体进行诫勉谈话,并将考核结果通报同级党委政府。对连续两年不达标和发生重大执法问题的,通报党委政府,共调离、免职了4名公安局长,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督促执法规范落实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但从长远看,除了加强内部执法考评、专项督察等监督外,最广泛、最深入的监督还是实行警务公开,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三、“大接访”必然要求基层执法的进一步加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接访”情况表明,执法问题主要在基层,82%的信访问题来自派出所和刑侦、交警、治安、经侦等五大警种,派出所占据了整个信访问题的“半壁江山”。这说明基层工作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软、硬件建设要一起抓,而且重在抓好“软件”。首先,在政策导向上要体现“基层优先”。2005年湖北省公安机关专门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派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鄂公发[2005]11号),从班子配备、经费保障等12个方面对加强派出所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已争得湖北省委省政府支持,每年安排2.4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解决县级公安机关的经费的保障;省财政还将用两年时间安排1250万元,帮助解决1O0个无房、危房派出所的办公用房建设。总之要切实做到从政策导向、制度设计、警力资源配置上体现“基层优先”,在晋级晋职、教育训练、从优待警上向基层倾斜,努力把一线阵地建设好、巩固好。其次,在“硬件”建设上要着重解决好“警力不足”
问题。基层警力不足在湖北省较为普遍。为了解决警力总量不足的矛盾,湖北省委省政府同意按全国现有平均水平配备警力,增加编制,分三年逐步到位,重点是充实派出所。同时也要看到,完全靠增编不现实。湖北省公安厅决定从厅机关派百名民警下基层,实行“警力非正式转移”,一年一轮换,形成制度。首期100名民警已于2005年9月份下到了基层所队。以此带动市、县公安精简机关,充实基层。另外,县市以下50岁以上的公安局领导、科所队长不再担任实职,过早休息是个普遍问题。一方面警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警力大量闲置。解决这个问题,湖北省石首市公安局将退居二线的领导反聘为特派员放在派出所调处纠纷,效果很好。第三,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软件”建设。从现在的情况看,基层“硬件”建设近年来进步很大。相比较而言,“软件”建设是“短板”。一些基层领导指出:许多因治安纠纷引起的上访,不是由于“硬件”
不行,而是由于我们出警、调查、取证、调解等工作不及时,工作作风不扎实造成的。因此,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必须把苦练“基本功”,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完善勤务制度,深化素质培训,规范执法办案等“软件”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以基层基础建设年为契机,重点提升“软件”建设水平。
四、“大接访”必然要求执法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大量的信访问题是执法水平不高引发的。
没有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执法工作。要从根本上解决信访问题,关键是执法者素质的提高。一要在长效练兵机制建设上下功夫。练兵是提高队伍素质的必经途径。湖北省坚持全警“大练兵”,使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出台《关于建立全省公安机关练兵长效机制的意见》,推动全员练兵;还举办了全省命案指挥员培训班、经侦支、大队长培训班,提高专业素质。下一步,还要从实战需要出发,把练兵的重点放在各级领导干部和一线执法人员身上,重点加强基本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业务素质培训。二要在优化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提高队伍素质,关键在班子,在“一把手”。湖北省公安机关坚持“治警先治长”,督促各地认真选准配强带队伍的领头人。目前17个市州中有16个公安局长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98个县市区局长中,有57个由同级党委常委或政府副职兼任,其余的全部高配。同时,省厅选拔两名45岁以下的年青同志进厅党委班子,选派2名同志到市州公安局任“一把手”。近期厅机关60名处级干部大轮岗,使厅党委班子结构更趋合理,中层干部优化组合,提高了厅机关工作活力。公安基层的头选不好,后果难料,甚至会成为“乱源”。
省公安厅还责成地方对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的县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所队长及时撤换。同时,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四个能力”和“两个水平”。
三要在强化纪律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从群众信访问题看,既有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责任心不强、纪律松弛、作风不实等“非能力因素”的影响。有的群众说,“你们案件一时破不了还可以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推来推去、不理不睬的作风”。有的民警把收集的证据弄没了,个别民警甚至把案卷遗失了,导致案件结不了。鉴于此,湖北省公安机关从2004年10份开始,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纪律作风教育整顿,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全省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意见》(鄂发[2004] 19号),并与“大接访”结合起来抓,对纪律作风问题,敢于揭短亮丑,动真碰硬。既解决了工作软懒散、管理稀拉松、内务脏乱差等表层问题,又着力解决了徇私枉法、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执法创收等深层次问题,更重点解决了“家丑不外扬”、“出事就摆平”、“空喊虚抓不落实”等领导层面的思想作风问题,切实改变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压案不查、治警不严”等状况,警风明显好转,“守规矩、尽力干、敢负责、说真话、办实事”的氛围初步形成。四要在激励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基层反映,“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个别地方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不主动,甚至“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因此,既要正向激励,更要负向加压,实行责任倒查、强化责任追究。“大接访”中,湖北省公安机关对12个工作相对滞后、进京上访量较大的市州提出批评,震动很大。2005年底争取省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因公伤亡和困难民警家庭生活补助,并研究出台相应办法,激励广大民警建功立业,反响很好。只有构建“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过有所咎”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赏罚分明,才能充分调动民警积极性,凝聚警心,激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