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16: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一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和谐 协调 节约 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综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及治理。不能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危机后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浅析自然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我国当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污染问题的研究》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第二篇: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引言

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将成为人类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这也是人类社会经过数百年工业文明之后作出的重大抉择。我国特别需要可持续发展,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基数庞大、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污染蔓延与自然环境恶化等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中国工业化进程还在小步提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表现出力不负荷的症状。但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又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正因为如此,在体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将可持续发展分解为三个层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并强化,另一方面又在经济发展中弱化,甚至消除。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敏感主要来自于自然方面的因素,经济发展对环境没有明显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灾害主要是防御和适应,经济发展处于被动地位。进入工业社会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兴起,经济增长经常导致环境变化,无节制的经济利益追求又经常导致社会资源枯竭。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产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及生产力要素的变革, 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程度变得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可持续的,放弃发展经济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模式也不符合现阶段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如何协调经济和资源环境,使其相互支持,促进整个系统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课题。2.1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1)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2)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正面影响)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负面影响)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2.2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1)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活动具有两个鲜明特征:其一,它是一种与人类共生共存的活动。其二,它在本质上一种生产活动。如果说第一个特征告诉我们,开发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那么第二个特征则一针见血地指明了经济活动所具有的生产意义。生产实质上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并直接体现为对待特定劳动对象的改造,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劳动对象更多的或全部以资源的方式存在因此,生产活动与资源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资源与经济密不可分,资源影响制约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资源的开发。

但是,人类对于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联系。「1」(《发展经济学》郭熙保)库兹涅茨指出经济增长不可能受到自然资源绝对缺乏所阻碍。理由是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可以从别国进口。如日本、瑞士、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增长的速度快,资源非常缺乏。但是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1972年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2」(麦多斯《增长的极限》)可见资源对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活动,它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和劳动对象,能源和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是人类立足生存之本和发展进步的源泉。经济的发展是资源满足人们需求的体现,资源承载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要素。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消耗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性。

其次,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经济的物质的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动。人口数量的多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口数量相对经济需要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劳动资源的浪费或劳动工具的闲置,延缓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恰好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则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分布合理、密度适宜,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各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生产的发展。

(2)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持。环境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环境接受来自经济体生产加工过程和人类生活的废弃物,并将其净化处理,是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保障。当经济增长过快,使得环境所接受的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后,环境质量将急剧降低,影响到资源的存量水平和质量水平,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乃至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使生产效率、人类健康以及未来发展机会蒙受损失,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对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影响。下面简要的论述一下这方面的关系。

第一,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引发自然灾害,给经济带来直接的重大损失。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遵循经济的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重大的洪涝灾害,雪灾旱灾等等很多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结果。而这些灾害除了给灾区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之外,毫无疑问会直接导致灾区经济受损,生产受阻,流通受阻,进而导致供需不平衡,经济的不稳定。

第二,经济的发展依赖环境能够提供的资源,同时环境容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经济要持续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也存在很大地影响,“环境容量”是反映自然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的指标,它是一个直接关系或者说是制约经济社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指标。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及地区的发展靠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实物)资本和自然资本。自然资本除了自然资源以外,还包括环境容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超出环境容量,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 且难以依靠自然的力量自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就必然直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通过人工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则将付出大于收益几

十、几百倍的代价,而有的环境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则将永远难以恢复。

第三,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未来的经济发展尤其依赖的是新能源。而新能源的开发中清洁的无污染的生物能将占很大的部分。已经被应用于实际的微生物发酵技术给工业和能源方面带来了很大福音。未来的生物能开发中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将会起决定性作用。谁拥有好的生态,谁就拥有未来,就有经济持续的发展。未来的竞争是生命科学的竞争,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基因库,是经济增长的法宝。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住有利地位。

第四,人才是21世纪最可贵的资源。而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疾病传播,瘟疫蔓延„..等等环境问题造成了很多人的重病和死亡。在没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做保证的情况下,人才从何而来呢?人才怎么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管理和科研上呢?经济发展该指望谁呢?事实表明,环境污染不仅仅对当代产生影响也会危及后代,环境污染物质可使生物发生遗传突变和胚胎受到影响,已引起人们的注意。要发展经济我们需要人才,然而当环境污染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连畸形儿的出生都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培养人才,创造人才呢?经济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保护。

(3)经济发展是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尽管在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经济体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排放,但同时经济体又以其物质再生产功能为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物质和资金支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中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培育可再生资源和寻找开发非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可开采量;也只有当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提高环保投资和环境改造技术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可见,资源环境与经济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之中,只有当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和谐一致,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能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取决于经济体对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对污染的控制(正面影响)与经济体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负面影响)之间的角力,这两种影响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今后经济持续发展所能够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3.1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关系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发达国家所走的发展模式是“高耗能、高污染、高产出”的模式,虽然经济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但是发展以后所造成的环境的问题是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和更多的时间来解决的。

资源个过度使用才使得环境更加恶化,具体表现为

(一)土地资源减少、质量持续下降,致使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二)矿物能源濒临枯竭。

(三)森林、草地被破坏。

(四)海洋资源被污染,海洋捕捞过度,一些物种灭绝。

(五)水质污染,可用水减少,城市水荒严重。

(六)空气污染。

目前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还无法解决;水资源污染与稀缺,大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雪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二、发展中国家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问题

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整个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贫困与环境的破坏

农村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压力造成的农村人口的贫穷。穷人是最需要环境资源的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适合耕种的土地供给与人口增长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之间产生矛盾。

(二)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与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仍在于实现工业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污水、悬浮颗粒,污染着城市空气;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过程中,形成的城市“贫民窟”地区,卫生设施缺乏,无干净的饮用水,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为诱发流行病提供条件;城市生活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垃圾包围着城市;现阶段还存在着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大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处理。

三、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状况

1、水污染

(1)由于贫穷,特别是在落后农村,卫生设施差和饮水不清洁,对人的健康构成巨大危害

(2)工业扩张,有机污染物大量流入江河湖泊,使饮用水收到严重污染。在许多地区,地下水也受到污染。

2、大气污染

三个主要人为来源:能源使用、车辆排放废气和工业生产。

主要有五种:悬浮颗粒物、铅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室内空气污染。在室内使用生物质燃料而产生的烟气,污染更为严重,受害最深的是女性和儿童。

3、土壤退化

(1)最明显的表现是水土流失。

(2)过量使用化肥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农药中毒也经常发生。

(3)过度砍伐森林,洪涝灾害频繁,水浇地水渍和盐碱化严重。

4、森林毁灭

森林毁灭,沙漠推进,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5、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结果是环境变化中最难预测的。

四、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1、环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生产率提高;给人类带来舒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从反面来说,环境恶化则对人类健康、生产率和舒适造成损失。

3、对人类健康损害本身不仅导致人类痛苦增加和寿命缩短,而且也降低了人力资本存量和劳动生产率。

五 全球环境问题的特点

全球环境问题虽然是各国各地环境问题的延续和发展,但它不是各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简单加和。整体上不寻常的特点有;全球化、综合化、政治化、社会化。

1、全球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臭氧层耗竭、温室效应和酸雨等涉及到高空、海洋、臭氧层,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远非过去一般的环境问题所能比拟,其影响范围是全球性的,对人类社会经济、人群健康、生态、环境变迁等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2、综合化

过去,人们主要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三废”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而全球环境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一范畴,涉及到了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代全球环境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三废”的治理,而是要将一个区域。流域、国家乃至全球作为一个完整的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在内的复杂系统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较好的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

3、社会化

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所以,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主题

4、政治化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的提高,各个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国家安全问题的一部分,成为需要政党和政治家出来解决的政治问题。

总之,环境问题成为了需要国家通过其根本大法、国家计划和综合决策进行处理国家大事,成为了国际政治、外交、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成为评价政治人物,政党政绩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环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开明重要标志之一。3.2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资源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恶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自从有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一直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工业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例如,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释放了噪音、电磁波;占用自然空间,减少了林地、草场、水面等。这些压力将通过环境的自我循环和消纳过程而得到缓解。但如果超过了缓解能力,就会导致环境变化;如果这些变化造成了环境质量下降,就形成环境恶化。

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最为突出,并形成了“贫穷→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贫穷”的恶性循环。这主要是因为:(1)发展中国家对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至今仍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环境问题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2)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以污染严重的煤炭、柴草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下,许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就被作为废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而且,即使对污染进行了治理,但效果还是很差,甚至有些污染还根本无法治理。(3)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本来就严重不足,用于环境防治的资金就更少了。尽管很多理由可以解释资源过度利用和环境恶化,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现象是由于制度安排出了问题,即经济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经济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和政治力量的运作,不利于环境保护。具体说,资源过度使用与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3.2.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在环境问题上表现为市场在以社会最大利益角度配置资源方面的失灵,即市场在引导经济过程走向社会最优化方面的无能为力,从而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市场失灵,首先是市场建立方面的失灵。很多资源的市场不存在或没有发育起来。如空气、地下水的产权是不明确的;大片森林、大量地下矿藏,虽宣布国有,但产权实行时存在困难。产权是有效利用、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资源增值的前提条件,明确的、专一的,可实行的产权,是市场机制正常发

挥作用的基本条件。由于产权的不完备,资源价格难以确定,形成事实上的零价格,因而资源被浪费、被滥用。

有些资源虽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市场,比如许可使用、按量付费,但由于使用权垄断、价格偏低等问题,没有反映生产中资源耗费的机会成本,市场竞争不足,市场名存实亡,难以有效配置资源,损害了社会利益。

市场失灵,其次是现有市场的失灵。主要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外部效果无法在成本和价格中反映,或者是减少了效用和利润,使得那些并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或有关活动的当事人的福利受到这些外部效果施加的影响。这里的外部性主要指负外部性。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家,所需考虑的仅自己的、直接的私人成本,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造成的危害所形成的环境成本,属于社会成本,不在厂家考虑范围之内。厂家受益,他人则受到危害,被迫承担成本。例如,河流上游的使用者砍伐森林污染水体,造成下游水土流失,居民生命受到威胁。下游居民则被迫承担上游居民形成的成本。外部性造成“成本转移”,使环境成本游离于市场关系之外,受益者并无改善环境的压力。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由于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大家都乐于享受高质量的环境,但任何消费者都不愿意付费。另一方面,受环境恶化损害的往往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而是很多人。这许多人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见,去与危害方交涉,交易费用太高,甚至是不可能的。过高的交易费用,使危害方与受害方难以在市场关系下达成妥协、产生“成本置换”,结果导致市场失灵,污染、损害资源成为现实。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优化中受益,是未来的事情。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这些不确定性和风险既包括由于市场失灵,不能提供价格信息的不确定性,也包括资源利用的环境影响的信息的不确定性,使用者目前行为的未来结果的贴现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个人行为规范进行规定和限制的法规的不确定性。这

些不确定性使决策者注重现在利益,偏好当前的资源消费。

外部性是无意识却是有害的行为。资源的使用者的决策从个体角度看是合理的,但有时这些决策可能对社会是有害的。外部性的存在,使市场机制在调节这些资源使用时发生异常。3.2.2政策失灵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当然,政府干预也需要具备两个的条件:

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

二、政府干预所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然而,现实中,政府并不都是负责的,当政府没有有效地把产品和资源配置给政府的服务对象,就出现了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指政府干预并没有解决环境恶化问题,甚至加速了资源的减少,增加了环境成本。政府失灵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目标偏差。纠正市场失灵很少是政府干预的唯一目标,其中的环境问题又很少是重视的中心。部门利益、社会团体利益、党派利益等的存在和冲突,往往使环境成为牺牲品。

2、政策的副作用。政府干预在其它方面是成功的,但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为促进农业发展,对化肥、农用水的补贴,可能对土壤和水资源产生不良影响,造成环境污染。为开发落后地区,积极引进资金、放宽污染限制、廉价出租出售土地、发放公共资源使用许可证,这可能引发资源过度利用、废弃物迅速增加、污染加重。

3、人们对政策作用的预期。政策作用于独立决策的个体,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政策的反应。比如,人们认识到随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上升,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管制手段会越来越严,经济处罚也会越来越重。在目前情况下,厂商的对策,则是加快资源利用,不采用或少采用降低污染的措施,以获取环境管制的“时间收益”。

4、政府干预的缺乏。当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干预。政策措施

4.1资源环境已经实行的政策

一、主要措施

1、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在经济发展中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严格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生产主体工程与防治污染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使用)。现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95%以上。

3、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环境管理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发展。

4、健全环境管理机构。从中央到省、市、县四级政府建立了环境管理机构,这些机构依法行使环境管理权力。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也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管理机构,管理本行业和本企业的环境问题。

二、在环境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

1、企业将防治污染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列入国家重点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项目,国家给予资金支持;城市政 府将城市维护费用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国家征收的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

3、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所得税优惠:对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的,在5年内减征或免征所得税;

——投资方向税优惠:建设污水处理厂、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

——增值税优惠:对以煤矸石、粉煤灰和其他废渣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以及利用废液、废渣提炼黄金、白银等免征增值税;

——建筑税优惠:建设污染源治理项目,在可以申请优惠贷款的同时,该项目免交建筑税;

——关税优惠:对城市污水和造纸废水部分处理设备等实行进口商品暂定税率,享受关税优惠;

——消费税优惠: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限值标准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减征30%的消费税。

——农业特产税优惠: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而产出的农业特产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三、实施环境技术政策的目的在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2、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3、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强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社会化、环保产业营运市场化、产品标准化等。在环境国际合作政策方面,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环境国际合作交流,强调在认真做好本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以新的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加快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进程;坚持环境国际合作应该尊重国家主权,处理环境问题应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4.3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和经验

一、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工程。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规模投入生态保护工程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特别是前者的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超过之前20多年环境保护的总规模,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提出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进入以重化工业增长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在2002年开始出现全面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紧张状态。为了解决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念,并通过采取了相应的具体行动落实这些理念,从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这些理念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科学发展观(2003),循环经济(2004)、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4),和谐社会(2005),节能减排(2006),创新型国家(2006),生态文明(2007),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200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10),绿色低碳发展(2011)。其中不少理念是在中国自己实践和认识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还有一些是基于国际上的经验,并且很多理念是与世界同步的甚至领衔的。

三、制定了以“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为核心的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实现这些目标在国内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从“十一五”开始,中国制定了提高能效20%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10%的约束性指标,并制定了综合性工作方案和重点工作,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一揽子综合措施予以落实。2009年,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充实到节能减排战略中,首次对国际社会承诺自愿的降低碳强度和增加森林碳汇等量化指标。在“十二五”期间,中国政府继续“十一五”的政策取向,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了非化石能源比重等约束性指标,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等新政策,促进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

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目标,中国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水法(2002),可再生能源法(2005),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修订了节约能源法(2007)、水污染防治法(2008);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管理机构(2008);全国人大还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定”。这些都为落实上述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

正因为上述这些努力,中国“十一五”期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出成绩。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1%,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2.5%和14.3%。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2010年底全国并网风电容量约3000万千瓦,年均增长94.75%(,目前风电装机规模已达世界第一。此外,我国在节能减排一些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制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洁净煤发电等)。4.4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一、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

由于中国市场发育不全, 公民环保意识差, 加强政府的有效干预与管理对 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中国现有的管理体制是部门分管过强而统管不力, 综合效率低, 而环境资源基础的维持和可持续发展则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综合管理决策机制。这一机制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环保、土地、水利、矿产、林业、计划、科技产业部门等之间的广泛协商与合作, 尽快建立起一个多方合作、协调一致、反馈迅速的管理运行机制;二是着手建立一个新的综合组织协调机构, 如社会发展委员会。这样的权威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尽快通过应用研究, 修正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将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用环境资源价值的增减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统计指数和宏观评价体系, 准确反映经济流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变化。在起步阶段, 可计算每个省的可持续收入指标(净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环境资源价值减少量或加上环境资源价值增加量), 并用间的可持续收入增减来考虑各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在省级应用的基础上, 再编制全国可持续收入核算体系, 以此将经济引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

二、调整经济政策, 运用经济手段推进可持续发展。

经济政策调整的目标应为可持续的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 鼓励可持续性产业和经济活动。具体说来: 第一, 在产业政策上, 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又能节约资源和能源, 减少废排放的产业。如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促进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的能源、交通、工业、农业、林业、水产服务部门的技术改造, 对污染严重、耗费严重的产业, 严格限制其规模和布局范围。第二, 在财政与税收方面,对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和产业,给予一定倾斜, 以便集中更多资金用于可持续发展建设。第三, 尽快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首先要建立起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包括土地、矿产、水面、荒地、森林等。其次, 产品价格, 应尽可能反映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外部环境成本, 相应提高对生态影响较大的林木、鱼类产品价格, 使环境损失在产品价格中得以补偿。加强信贷政策的调整。由于银行商业化, 原有对环保产业及产品所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已难以实施。国家应尽快成立一些政策性银行, 负责实施对持续发展项目的信贷优惠政策;另外, 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由于环保信贷而造成的损失补偿。

三、加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建设, 通过明晰产权关系, 实现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首先, 要明确土地、森林、矿产等产权主体, 并将这些主体人格化和实在化, 尤其应明确土地产权主体是村、农户还是国家, 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其次, 对一些共有资源,如: 江河、湖泊、沿海渔业等部门除了明确主体外, 还应根据社区或各区域特点, 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维护这种共有资源的产权和持续利用。因为产权经济理论认为, 只有排他的、流动的产权才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加快科技进步步伐, 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非持续性, 其主要因素之一是科技水平低, 因而应加快科技进步步伐。首先, 通过技术改造, 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使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并减少“三废”排放。其次, 通过技术进步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推进清洁生产。再次, 通过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 使环保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把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

五、加强和完善法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21 世纪议程》中提出“开展对现行政策法规的全面评价, 制定可持续发展法律、政策体系, 突出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可持续发展法律、法规涉及面很广, 作为重点, 首先要把环境和资源保护项目明确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 列入工业、农业、水利、资源、交通等各项产业发展目标和人口、教育、科技、卫生、居住等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在坚持污染者付费的同时, 计划财政和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和保证。其次, 取消和调整那些助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上的补贴, 研究“命令加控制”和“激励加市场”这两套政策的有效性并纳入法规中。再次, 要深入研究人口控制、核算体系, 国际 履约配套等问题的立法, 加快立法速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密不可分,我们有时会统称为资源环境。资源环境的产生是由是人们自然资源到环境资源对认识的一种深化,几乎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因子。所谓的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表现为各种相互独立的静态物质和能量。环境资源广义上分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资源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由此组成的。过度的开发、浪费,对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因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积极的制定方案,力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有了各国广为支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5.1概述

5.1.1持续发展

1、基本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2、基本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

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2)可持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3)和谐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4)需求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5)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6)阶跃性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5.1.2循环经济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各国的广泛接受和推行,可持续发展逐渐演变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循环经济则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基本的概念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①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目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水平的3倍多;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被列为世界十三个主要贫水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资源严重短缺,且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资源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撑了GDP 翻两番。到 2020 年,要实现 GDP 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是环境保护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做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则是将环境与经济行为科学构建成一个严密的和封闭的循环关系。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在符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关系支配下,实现了生产废物的最大减量化、最大利用化和最大资源化。

可持续发展在世界性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发展潜力丧的背景下形成,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消除资源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空心化现象”,使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同时具有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新型发展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全面拓展,使经济增长、人口控制、资源拓展、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社会进步等和谐一致、协调同步。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发展。它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实现合理的发展。循化经济思想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5.1.3低碳经济(1)基本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②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③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④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

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由此可见,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不可忽视。5.2分述

5.2.1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现状分析(1)人口资源问题突出

①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② 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密度差异大 ③ 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城市化在加快 ④ 老龄人口增多,男女性别比偏高(2)水资源困境

① 水资源数量有限,且污染严重

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所覆盖,总储水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但在这个巨大的水体中,96.54%水储存于海洋中。在所有水体中97.5%水量为咸水,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且主要分布在冰川与永久积雪中。如果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能力,扣除无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顶上的冰雪储量,人们容易得到的淡水资源只有地球总水量的0.01%。② 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用水量迅速增加,使得缺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

因为人口的增长世界各地人均可享用的水资源量下降,欧洲从4000立方米下降至3100立方米,亚洲从5100立方米下降至3300立方米。在20世纪初,水资源主要被用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只占总水量的12%。但整个20世纪,全球用水总量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约20年增长一倍。特别是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长迅猛,1950年已经占总用水量的22.7%,1985年增加到34.6%,到2000年,总用水量达到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径流量的15%。最近40年来,全世界工业用水增加了40倍,而农业用水只增加了2倍。③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各地水资源丰欠不一,部分地区人口发展甚至生存面临困难 ④ 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水质型缺水

2003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指出,目前全世界有半数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的水;每年有500万人,其中包括200万儿童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在中国,已有近1/4的河流、河段因污染而达不到灌溉用水的标准了。有人形容北方河道“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在南方一些降水丰沛、水网密集的地区,则出现了因水体污染而有水不能用的水质型缺水现象。(3)耕地资源困境

① 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资源下降,人地关系日益紧张。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加,另外一方面是可供开发的耕地资源数量有限和开发成本加大,导致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在一些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人均耕地提供的食物已经不足以承载其人口容量了。② 耕地资源被转变为非农业用地趋势明显。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业用地由于比较利益的落差而被转化为工业和商业用地,加剧了人地之间业已紧张的关系。

③ 现有耕地资源不断被破坏,承载能力下降。主要原因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过程;二是土壤荒漠化态势逼人。联合国估计,现在每年沙化得耕地仍多达600万公顷;三是土地盐渍化危害巨大。每年有150万公顷农田因盐渍化降低了生产力;四是土壤退化现象广泛发生。“三废”引起的土地污染和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等土地退化现象日益普遍。全球土地退化和破坏的速度在每年1000-1500万公顷之间。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

生物圈是由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部分及光、热、水、土、气等非生物部分所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系。每一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总体。人类开发利用其中任一资源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它资源,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其中一个生态系统受到外界的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最终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急剧增加,就更需要针对子各种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适时适量,合理地开发利用,以保持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相对稳定。

(2)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的再生增殖和换代补给相适应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增殖,利用和补给,在客观上有一个平衡关系,亦即有一个客观规律,如果违背这一规律,就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对资源要实现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

对资源的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是现代化生产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必然途径。这不仅是自愿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而且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在客观上提出了需要,在技术上提供了可能。例如,许多河流的开发利用,涉及到灌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渔业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到现代化生产高度发展以后,才提出了对河流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的迫切需要,也只有到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后,才能够使这些需要与可能逐步变成现实。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需要从发展国民经济的总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合理规划,有计划地安排自然资源的多目标开发和综合利用,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开发利用要注意开源和节流

在自然界,自然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不是无限的,尽管有些自然资源可以说是无限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类能够利用的部分也是有限的。目前已有不少资源短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开源和节流同时并举、互相结合。一方面提倡节约,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生产,进一步提高现有已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产量,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开发利用新的自然资源,来满足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

开发利用要做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4)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就需要保护、发展自然资源。

对已经开发利用或待开发利用的资源,要采取保护性的措施,即在开发利用时要考虑保护,在保护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许多自然资源的存在和再生,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保护自然资源与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保护资源,又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5.2.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现状分析

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从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从少数工业城市扩展为全球,包括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从第一世界扩展到第三世界,成为全世界所有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在工业升级的过程中把淘汰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向第三世界输出垃圾;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自身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由于贫穷和债务迫使他们过度开发自己的环境资源,其环境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害,不少地方已经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恶性循环,这样就使全球环境朝不断恶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生活、工业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统计,199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将近239亿吨,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资料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之中。除此之外,城市生活垃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垃圾处理场受利益的驱动,为降低处理成本,往往不采取有成本的环保措施来处理生活垃圾,由此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大量的废水挟带着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性污染物,以及很多难降解的有机物倾倒入江河湖海,造成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南海域石油类污染较重,近海的富营养化趋势严重,赤潮发生频率不断上升,淡水湖泊富营养污染严重,其中藻类疯长,水色发绿、发臭,如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造成无锡市整个城市市民的饮水危机。

(2)森林锐减

工业化以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就有2000平方米森林被毁掉。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森林已损失了一半。其中我国黄土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前的5%发展成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千克,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

(3)耕地减少

土地荒漠化严重。据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2100万公顷的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9亿多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

(4)酸雨严重、臭氧层空洞增大,水资源危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酸雨四处扩张,愈演愈烈,危害着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材料和人的健康。近年来,作为地球上生命保护屏障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

(5)物种灭绝速度惊人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导致物种的灭绝速度达到令人惊骇的程度。据研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2000年来,约有110多种兽类和130种鸟类灭绝。在短短的25年间,包括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类在内的淡水动物数量减少了45%,海水动物的数量则减少了35%左右。

总之,从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可知,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破坏了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并且带来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①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在迅速的往前推进,带来人口和工厂企业的集中。而大工业生产以及工厂门类和数量的增多,居民使用燃料、工厂采用化工产品排放的大量烟尘,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的组成。据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烟尘最为突出,而且在排放烟尘的同时,还夹杂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等废气的排放。

②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和排水工程,从而减少了渗透,增加了流速,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补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导致地球表面总体供水紧张。并且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直接流入江、河、湖、海或渗入地表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危害人们健康。城市中的生活用水,尤其是各种洗涤剂、洗衣粉、浴液、洁厕液等的大量使用,使城市废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的比例上升,再加上一些城市对污水处理和排放不当,使水污染更加严重。③ 城市化和工业化对水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产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出现失调。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到处是水泥建筑和马路,阻断了生物群体之间的通道,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同时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使一些适应性差的生物被现实环境所淘汰。

④ 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噪声污染。城市人口集中,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商业经济、交通运输等活动都产生的噪声,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2)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人口问题,西方学者称为“人口爆炸”,是指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了60亿,而亚、非、拉等许多发展中国家新增人口占世界人口增长的90%。这些地区多属于人口素质低、资源开发状况差、经济贫困的国家,是世界人类与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现在世界城市人口已超过了3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以上。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较快。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从1980年的243个增加到2001年的390个。因此,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导致城市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3)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

首先,氮、磷、钾等化学肥料,比传统农家有机肥含量纯度高,作物吸收快,能迅速提高农作物产量。但是大量施用化肥的负面作用日益突显出来,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质量下降,更严重的是造成水质污染,化肥含量高的农田用水特别是稻田用水排入河湖,导致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减少直到灭绝。

其次,农药污染近年来也逐年加重。菜农、果农为了追求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其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对实施者本人造成了皮肤的污染;长期过量对粮作物施用农药,使害虫产生很强的抗药免疫性,还将导致农药的更严重的过量施用,如此恶性循环,使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大,长期食用这种过量使用农药的瓜果蔬菜,对人体的健康严重有害。

最后,地膜覆盖和各种暖房生产的出现,有效提高了蔬菜、水果的单位面积产量,冲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生产限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惠。但是据科学资料显示,现在使用的这类塑料薄膜,埋在土壤中200年也不会腐烂,塑料大棚之类的使用和不恰当的废旧处理,已经形成了“白色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可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正确的对策来面对今天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政策。5.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城市规划,使城市布局合理,通过城市土地价格机制,控制城市规模的恶性膨胀

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城市的工业布局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多中心的格局、放射壮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对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以地租地价来调节土地需求,就可以使城市既具有凝聚力,又具有排斥力。有偿使用土地,可以杜绝多占地、占地不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需求膨胀与供求短缺的矛盾,使城市经济的运行基本建立在城市土地存量上,减少了盲目向外扩张。

二、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素质提高,从而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对于少生优生者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通过普及高等教育大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生产力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行以资源保护为核心的环境管理

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由粗放式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控制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我们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用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治理成本的方法来削减污染,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思路。保护环境的经济手段,主要有环境费、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

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具体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系统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的延续,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破除“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观”,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

参 考 文 献

[1] 魏一鸣、曾嵘.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02).[2]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徐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07).[3] 刘小林.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01).[4] 杨静、孙文生.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21).[5] 齐晓娟、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2).[6] 张璞、潘新华.对陕北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科学.经济.社会, 1997,(02).[7]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作者申玉茗 方创林 毛汉英

[8]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环境室内 作者 张燕文 [9] 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0]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 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第三篇:我国与印度资源环境的比较

我国能源与印度能源比较

(一)、印度资源的概况

1、水资源概况

印度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8 694 亿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 220 亿m3, 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0.0%, 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为6 900 亿m3 , 约占36.9%;可更新的地下水资源量为4 320 亿m3 , 约占23.1%。印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印度拥有世界越1/10的可耕地,面积约1.6亿平方米,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主要靠恒河。印度地下水平均开发利用水平位53.2%,其中哈里亚纳邦84%,大约80%的农村生活用水和50%的城市用水依赖地下水。(1)、水资源短缺

2009年印度人口约11.6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603立方米,切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少的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如果不包含布拉马普特河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101立方米。由于水族时空分布不均、人口快速增长和水污染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不协调。目前许多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尤其是印度半岛内陆地区。

印度为满足国家和粮食安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如克拉拉邦西高止山流域,森林砍伐和毁林造田导致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和河流淤积,使7条原先永久性河流近10年变为季节性河流,改邦其他5条河流也在步入后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造成水资源压力很大,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印度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2)、水污染

由于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导致印度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受到污染。恒河是印度最大的流域,养育着去昂近40%的人口。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生产活动,恒河面临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影响沿岸亿万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即使印度政府采取了“恒河行动计划”控制河流污染和改善水质,但实际仅处理了约35%的污染负荷,收效不大。(3)、地下水超采

印度超过2000万的农民依赖地下水灌溉种植农作物,在过去20年中,新增的灌溉面积84%依靠地下水进行灌溉。在泰米尔纳德邦地区,由于农业灌溉严重超采地下水,近10年地下水位已降25~30m。包括首都新德里在内的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等地地下水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3m。沿海地区因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

2、解决方法

印度政府近年来开始限制使用造成水污染的不良化肥、农药,对属于“排污大户”的工业企业也发出了限期整改的通知。印度环境部及地下水资源管理局还有权审查所有矿业和基建项目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作为政府审批项目的参考。此外,通过构筑简易堤坝、改造河床等方式减缓河流流速、促进雨季降水向地下蓄水层的自然渗透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印度矿产资源有丰有欠,主要矿种以短缺为主。印度矿产资源比较齐全,但人均矿产资源量不高。煤、铁、锰、铝等矿产储量丰富,是重要的出口矿产。与其它国家一样,印度也有一些急缺矿种,如石油、磷、硫、钾及部分有色金属等。总而言之,印度的煤炭资源丰富,黑色冶金矿产资源条件较好,有色金属较差,石油资源不佳,农用矿产资源缺乏。

印度经济增长较快,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对进口依赖性较强。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矿产资源的消费,短缺矿种供需矛盾突出,对国外矿产品的依赖程度加大。(1)、煤的开发利用状况

印度煤层主要位于晚石炭世-侏罗纪的冈瓦拉煤系,在西部新生代盆地中还赋存有大量的褐煤。目前拥有深度1200米以上的煤储量2087.5 亿吨。2004年煤炭产量3.84亿吨,比上年增加6.37%。约390个煤矿隶属印度煤炭公司(CIl),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印度煤炭高灰份,低热值,不能用于炼焦碳。因此,印度严重短缺炼焦用煤。印度政府对8个煤层气区块勘查和开发进行招标。(2)、石油的开发利用状况

印度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孟买高、阿萨姆、康贝湾、拉贾斯坦邦、特利普拉邦、马哈纳迪、克里希纳-戈达瓦里和高韦里盆地。印度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 0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石油公司(ONGC)正在孟买高海域油田进行提高石油采收率研究。目前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在70%以上,随着印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印度石油需求量将持续大幅度增长,石油供需缺口将可能继续扩大。印度进口石油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拉伯酋长国、科威特和卡塔尔。(3)、石油的开发利用问题

印度的石油开采缺乏高新技术和巨额资金投入, 导致油田开发利用率不高。由于印度石油上游产业链(油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的“先天性”缺陷,油田开发利用率处于中下水准, 从市场上获得高质的原油未能得到保证。尽管政府对石油开采投资增大,但是远远不能满足资金上的需要。与此同时,印度的石油需求不断增加,供应跟不上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严重的供需缺口,对外依存度也增大。(4)、解决方案

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为了鼓励国内的石油勘探开发, 印度政府早于2000 年出台了新的勘探许可政策,对外资和私人企业开放油气勘探领域并给予税收上的优惠, 如零附加税率、石油勘探和生产可享受7 年的免税期等。

加速石油行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面对石油消费量急剧攀高的情势, 印度石油公司依托国内丰富的知识资源及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 研发高新技术, 并加快新技术在勘探、开发及加工领域的应用, 降低石油勘探生产的成本,扩大石油开采量, 提高油气加工综合利用率, 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尽快完成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为实现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努力寻找海外石油投资的合作机会, 实现共赢。中方经营着苏丹最大的尼尔油田, 印方从中国油田中购买了25% 的股份, 同时中方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建造一个炼油厂, 印方则建设一条石油管道, 把提炼好的产品输送到附近的港口出口。

(二)、中国资源的概况

中国占有世界上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但我国确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多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中国煤炭剩余储量900亿吨,中国石油剩余储量23亿吨。2008 年煤炭保有资源量 10345 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 13%,位居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 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 发电量为 6.19 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 1.76 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 资源量的 12%列世界首位。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15 左右。

1、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水资源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我国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全国陆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万亿立方米,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只拥有世界淡水量的7%,人均水资源量约24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为世界12个贫水国家之一。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1)、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量较少,淡水资源较为缺乏。在时间上,降水主要在夏季;在空间上,降水主要是南多北少。正是这种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我国各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别较大, 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程度较低。在北方,主要是利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2)、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一方面我国水污染源于城市工业,工业污水不经处理即排入河道,给周边的居民、生物带来了伤害,全国目前有381座城市面临水污染威胁,76个城市地下水受严重污染,水质恶化加剧供水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居民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水污染,同时农村地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一些化学物质渗透土壤,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3)、水浪费严重

我国用水浪费严重, 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 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 %~50 % ,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约0.4。不少地区种植业采用大水漫灌,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工业方面,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仅为20 %~40 % , 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高, 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 m3, 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居民生活方面,人们思 想认识模糊, 缺乏危机感, 节水意识差, 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用水浪费现象普遍。

2、解决方案

转变观念:

水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水是一种资源, 淡水更是一种极其有限的资源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加大节约用水的宣传, 改变人民的用水习惯, 培养个人良好节水习惯, 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 避免用水浪费。另外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 也是缓解人类对水需求紧张形式的必然选择。

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

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可大大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跨流域引水已成为我国干旱缺水城市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 长距离调水是一种开源, 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的补充措施。同时跨流域引水及长距离调水还会大大提高全国范围的抗洪、抗旱能力, 缓解水、旱灾压力。

发展污水处理新技术, 减少污水排放量:

建设污水处理厂, 提高污水处理率, 以减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 保护现有可利用的水资源不被污染破坏;发展污水处理技术, 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降低处理净化成本。同时,实现污水资源化,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三)、中印两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比较

1、相同点 中印两国国情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居亚洲, 为世界人口大国, 是发展中国家, 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人均GDP 不高。在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方面, 都面临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严重、水质污染加剧、地下水超采、农业用水比例占大多数、灌溉用水效率不高和污水处理率低等问题。

2、不同点:印度的水利灌溉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印度农业灌溉有着悠久的历史, 灌溉渠系网络纵横交错, 灌溉系统发达, 尤其是在恒河流域, 表明印度历来对农业灌溉十分重视。印度还计划实施规模宏大的“ 内河联网工程”, 希望把全国的主要河流都联接成网。

印度在解决邦际河流水事纠纷时, 主要是遵循1956年实施的《邦际水事纠纷法》, 通过水事法庭来裁决。而在我国, 由于没有相关的规律法规来规范, 在省际之间发生水事纠纷时, 基本是通过中央政府的行政调解加以解决。在跨界国际河流水资源利用方面, 印度通过与邻国订立分(用)水条约, 遵循公平分配、合理补偿等原则, 依靠国际合作解决国际水纠纷。我国也有许多跨界国际河流, 但在跨界国际河流水资源共享方面, 还没有订立相关双边和多边条约。

按照资源总量计算,我国是资源大国,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已经发现20多万个矿产地,有矿产l71种,已探明储量的矿产l55种;已探明矿产储量丰富,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经济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有l3亿人口,按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计算,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世界第8l位。许多矿产品位低,而且,中小型矿多,人矿少;矿产共生、伴生的综合矿多,单一矿少,与国外富矿比较,我国矿产的冶炼难度大大提高。矿产安全问题严重,资源全面紧缺我国矿产资源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资源全面短缺。

1、煤炭的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分布广泛。全国32个省(区、市)中除上海市外,都有煤炭资源,但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特征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山西和西北地区最富集。根据国土资源部《二○○六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06年底全国煤炭保有储量为:资源储量11597.79亿吨,资源量8262.99亿吨,基础储量3334.8亿吨,储量1825.39亿吨。我国谋炭产量和消费量都占世界第一, 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我国煤矿众多, 特别是近三分之二的县有小煤矿。我国煤炭消费结构呈多元化的格局, 煤炭热效率低, 污染严重。、煤炭的开发利用问题

煤炭资源理藏较深,我国煤炭资源大多理藏较深,开采条件不太理想,开采技术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低,埋深在600 m 以内的煤炭保有储量为2 505 亿t , 其中适合露天开采的只有375 亿。故我国主要以矿井方式开采, 露天开采只占原煤产量的3.5%;相反世界露天煤矿产量的比重平均占45%

资源的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北富南贫、西多东少的分布不平衡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煤炭产量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而煤炭的消费则是东耗西供、北煤南运的局面。因此煤炭的基本流向将长期保持由北向南、自西向东。但我国铁路运力的不足则是导致西部产煤省区煤炭普遍积压、以运定产, 制约了煤炭生产和转化利用。

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煤炭在开采利用过程中对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如燃煤烟尘、煤矸石、粉煤灰对大气的污染、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对地表及农田的破坏, 矿坑疏排地下水对矿区水文环境的影响等。

3、解决方案

国家将从完善规划指导、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能力和加强环境保护等入手,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按照稳定东部生产规模、加大中部开发强度、适度加快西部后备区资源开发的原则,搞好开发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各地煤炭经营监管部门要按照保障供给、加强环境保护等要求,制订煤炭经营企业合理布局和总量调控规划。各地对已经形成的老矿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环,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加强对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的治理。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煤矿协调发展的格局。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擅自开办煤矿、私挖乱采;严禁“批小建大”,擅自提高开发规模;严禁把整装煤田化整为零,“大矿小开”。

(四)、石油的开发利用状况

据资料统计,中国目前的人均石油占有量为17.lt/人, 居世界第34位。截至2009 年底,中国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7.9 亿t,较2008 年的21.9 亿t 增长27.2%,成为为数不多的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的国家,占全球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855.23 亿t 的比重为1.2%,居世界石油资源的第13 位。2009 年中国石油产量1.89 亿t,占全球石油产量35.25 亿t 的5.18%,居世界第5 位。中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为14.8。我国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石油资源储量品质较差,在剩余可采储量中,优质资源不足,低渗或特低渗油、稠油和埋深大于3500 m 的石油资源超过50%;

1、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开采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我国的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的突破。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难度的加大,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深水钻探等,更高储量开发技术有待突破。

环境问题严重,为得到充分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长距离运输以及其加工过程中都会对环境带来破换和影响,有的甚至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问题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在勘探开发中有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有待提高。

2、解决方案

中国油气发展的总体战略是:“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多种形式、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与今后几十年中国油气资源需求的缺口有4 种海外途径获得,第一是海外油气产业的份额油,第二种是石油贸易,第三是“贷款换石油”,第四种是“市场换资源”。总之是“多渠道、多角度、多目标、多形式”寻找国际石油资源,而不是单纯被动“买油”。

采取一切行动控制能源需求增长,一是开展节油行动,首先更新观念,改变消费习惯,向日本、欧洲学习,争取在汽车上实现低排量;其次是改进技术,这方面潜力很大,日本经济每增长100 个点,石油消耗才增长10 个点,而我国达到80 个点。二是燃油替代,进行技术攻关,包括非常规石油的提炼,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探索中选准技术方向,发展最具长期效益的可替代能源,建设必备的生产设施。这是当前和今后的方向。三是石油产品价格要跟踪国际市场,减少价格管控以反映价格波动和走势,将节约或寻找替代石油的压力传导到企业和民众。

(五)、印度的解决方案对我国的启示

修复体制上的缺陷。目前, 国内的石油运行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 制约了石油工业的发展。首先, 要彻底打破垄断市场, 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石油工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应在开放下游市场的同时,适时开放上游勘探开发领域, 多元化的下游投资主体(炼厂、经销商)才能从市场上得到油源的保证。其次, 建立行业信息服务系统。以往三大石油公司彼此信息不共享, 严重影响企业资源的整合, 因而国家应该统一掌握地质资料等基础数据和信息, 建立信息服务系统, 为石油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帮助, 引导企业形成合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建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制定能源独立战略。为规避大量进口石油所面临的风险, 避免在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油价大幅度波动时, 危及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 我国政府正筹划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制定能源独立战略。在提高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 加快海外石油投资, 尽快形成稳定的石油供应源。

具体到我国能源特点及应对策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1 我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可以说是对我国能源情况最好的说明。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5万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为7.0Gt,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为33.3T立方米,居世界第十六位;水力资源及水电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导致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能源工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能源节约效果显著。消费结构有所优化。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取得进展。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重大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2 应对策略

中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实现能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应对策略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依靠科技、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优先。中国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中国全面落实能源节约的措施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工业节能、实施节能工程、加强管理节能、倡导社会节能。

多元发展。中国将通过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鼓励开发煤层气,大力发展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科学发展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因地制宜因用制宜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依靠科技。中国充分依靠能源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突破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提高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制造水平,开创能源开发利用新途径,增强发展后劲。

保护环境。中国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在发展中实现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的态度,与国际能源组织和世界各国加强能源合作,积极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完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对外合作、鼓励外商投资勘探开发非常规能源资源、鼓励外商投资和经营电站等能源设施、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加强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形成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维护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能源发展不仅满足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积极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严格能源项目的环境管理。

互利合作。中国能源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坚持以平等互惠和互利双赢的原则,以坦诚务。

参考文献

钟华平, 王建生, 杜朝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2 李莹莹

中国航海

2010 12 王瑗.盛连喜.李科.孙弘颜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 6 陆书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7 3 肇启伟.周金秦

南亚研究季刊

2007 苗素生.成玉琪.叶显彬

煤炭学报

1994 8

第四篇: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所谓可持续发展,一个基本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种远见卓识,而在可持续这种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三个要素各自在历史上的演变

1、人口问题: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中国便拥有这庞大的人口,到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人口更是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这期间虽然有过不少动荡和分离的时代使得人口减少,但总的来说人口还是稳定增长的,试举两例:唐朝人口峰指出现在唐天宝十三年(754年),约有1430-1540户,7475-8055万人,另外,大家比较熟知的康熙大帝曾提出“盛世添丁,永不加赋”的口号,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都还是比较鼓励人口增长的,而在古代,实行此种办法也基本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依旧鼓励生育,相信'“人多好办事”,可以看出他是受到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偏激和错误。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子孙后代多意味着家族,民族的兴旺,因而一向鼓励生育,从秦朝时的两三千万到唐宋时的上亿,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十亿,人口无疑是激增的,即使1983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并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中国这个人口雪球依旧是越滚越大„„

2、资源问题:中国历来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古代统治者更是自夸我中国是无奇不有。在古代,比较重要的资源有土地和林业渔业资源,无疑地,从秦至清,除个别朝代如两宋和元外,版图总体上是逐渐增大的,姑且不考虑人均状况,与之相应的资源自然也就增多,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利建设的完善,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另外,我相信人类的祖先他们的职业一定是猎人和渔民,所以这两方面的资源一定是得到了提高的。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大量增加,各种资源特别是在古代鲜有利用的石油煤炭资源被大量开采,乱砍乱伐,竭泽而渔的现象也频频出现,土地资源中关乎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耕地资源不断受到商业用房的占据,可以说当代中国的资源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

3、环境问题:原始社会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极其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商周以来,随着农业和冶金业的逐步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步增强,相对的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中国古代的人为污染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大自然以自己的能力还是可以将其净化的。然而自清朝后期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各种工业设施和工厂在中国也纷纷出现,虽然他们在客观上也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和西方工业革命后自然环境被大肆破坏相同,中国自鸦片战争至今,自然坏境也面临着空前浩劫,物种濒危,土地盐碱化,谁污染空气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

二、人口资源环境三者间的关系:

看了上文,相信对这三者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三者间的关系其实核心还是人口问题,人活在世上,为了生存必然向资源和环境索取并同时促进自身生产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又开始追求更舒适的生活,于是又一次索取开始了„„因而一方面是人类数量上的急剧增长直接影响了资源环境的状态,另一方面人类素质的提高虽然使他们渐渐懂得破坏资源环境的害处,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环境产生了影响。另外,从本质上看,资源本省就来源于环境,因而,三者关系也可以看成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总之是人越来越依恋环境,却又在不断破坏环境,如此而已。

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再来看一下可持续发展的那个基本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在本文开头我说它是一种远见卓识,因为他为子孙后代的福祉考虑,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如此做也不过是尽量延迟地球的崩溃时间。从当代来看,尽管大量新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开始得到开发和利用,但要想完全取代原有的煤炭和石油,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一方面要满足不断增多的当代人对矿产资源和环境的极度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对子孙后代的福祉负责,可持续发展又谈何容易。

因而,想要做到可持续房展,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是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努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2、优化资源利用,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同时保护国家稀缺资源

3、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和创新强国

4、减少三废排放,增加环保投入,植树造林,保护濒危物种,逐步改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结合现在中国实际来看,节能减排的大力施行已取得了初步效果,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但不得不说这些号召更多的停留在表面即人们虽然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却难以身体力行,这点需要我们重视。人口方面,计划生育岁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但其带来的负面效果诸如人口老龄化也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依旧任重而道远。

文法学院 经法1102 黄宏杰

2011年4月13日

第五篇:环境经济学论文-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我们国家,经济在近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应经成为世界上GDP增长速度最快的的国家,2009年我国的GDP更是高居世界第三位!但是,高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人将GDP称为环境的杀手,因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将会使环境遭到破坏。我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天空变灰了,大地变白了,河流变黑了,许多人因此而得各种莫名其妙的疾病,动物们也被杀戮,甚至有的永远不会再出现在地球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负面后果,但是我们可以努力使这种破坏降到最低。关键词:经济发展

污染

GDP

法律法规

正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一方面学习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提高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另一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秩序,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我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1%、11%、5%及25%),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过去30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然而经济增长的代价过大,伴随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中国的能源耗费量由1978年的5.7亿t标准煤增加到2006年的24.6亿t标准煤,增长了3.3倍,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比例达到11%;中国消耗的铁矿石从2000年的2亿t急速增长到2009年的6亿t,占全球铁矿石消费量的比例达到45%。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800多万t增加到2005年的2594万t,增长了40%;废水排放量从1997年的416亿t增加到2006年的536万t,增长了30%。2007年我国创造的GDP占全球的6%,却消耗了全球15%的能源、30%的铁矿和54%的水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是发达国家的2-3倍,但是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10倍,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将中国和印度同列为经济高增长、环境高污染的国家。再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全国有70%的江河水受到污染,其中40%已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高增长转向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高增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是科学认识经济的资源环境代价。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时环境污染的主要形式。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煤烟型污染是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200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2549万t,烟尘排放量达到1182万t,超过了环境容量的一倍以上。同时,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中国的大气污染已由单一污染向多元化污染发展,呈现阶段性、复合性和区域性特征。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环境监测结果,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和27%。辽宁、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达到524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14.2万t,氨氮排放量为149.8万t。

分析:

1、国外直接投资与环境质量

《瞭望》新闻周刊沿长江自上游至下游一路采访,所见所闻深感长江受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污染日益加剧之势令人十分忧心。长江污水排放量2005年已达184.2t,湖泊半数以上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沿江城市500余个取水口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住在江边没水吃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污染致使长江水体呈“荒漠化”发展趋势。

长江生态恶化,是沿江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恶果。据统计,全国两万多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沿岸的就有9000多家,占全国的45%。三峡库区大中型工矿企业3000多家,化工厂有2000多座。这些化工企业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为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埋下了隐患,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后果不堪设想。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而遍布全国各地的跨国公司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

有两点原因促使跨国企业在环保上执行双重标准。

其一,目前中国整体环境监管弱,处罚力度小,导致企业违法成本降低,而守法成本比较高。

其二,公众对企业环境行为不关注。也就是说,在国外,企业因为环保问题会导致品牌受损,遭到民众“摒弃”。而在中国,公众只关注企业产品质量和价格,环境问题并不影响其对企业产品的选择。

一些公众并不“熟知”的跨国企业,可能存在着更大的污染问题,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跨国企业。

2、企业制度改革与环境质量变化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

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许多大宗商品的平均规模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如制浆和造纸、水泥、制糖、石化产业。这些产业的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小企业从事大宗商品的生产表现出经营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行业获利能力低的缺陷。

企业规模小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污染强度往往比较大。造成中小企业较重污染的原因很多。首先,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工人素质较低,所用技术水平低,生产的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容易产出更多的废弃物。其次,目前末端治理仍是主要的污染防治手段。大企业的技术一般较先进,资金雄厚,有能力进行污染防治。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达不到采用高水平污染防治设备的门槛,不能安装使用高水平的污染防治设备,同时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往往较低,使其无法得到必要的金融支持,难以进行技术升级换代,无力安装防止污染的设备从污染物的直接削减费用来看,小型企业的水污染物直接削减费用是大型企业的10倍,大气污染物的削减费用是大型企业的2倍; 小型企业的水污染物边际削减费用是大型企业的10倍,大气污染物的边际削减费用是大型企业的5倍。第三中小企业对于污染防治的信息渠道不畅,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往往不知道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由于污染总量大,大企业更易受到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并受到更严格的环境监督和管理,因此大企业会更好地进行污染防治。

3、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

国际贸易的对象中有许多危害生态环境的产品,如易爆、易燃、致癌、放射性物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贸易等。贸易使污染生产方式和污染产品可在地区间转移、扩散,使一国可以间接地获取国界外的生态服务,把生态界线移至国界钱之外。贸易促进参与国的经济总量扩张,从而会消耗更多的物质能量,排放更多的污染物。贸易使运输量大幅上升,从而带来扩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消耗增加、大气污染严重等问题。

4、中国农村工业化模式与环境质量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典型特征是大量的工业生产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分布在农村地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企业的职工多来自当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规模小、分布散,农村工业生产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环境管理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农村工业的发展过程伴随着环境问题的转移,一方面是来自城市的污染转移,另一方面是来自国外的污染转移。为了争取项目,解决当地就业压力,地方政府对外来投资项目往往倾力照顾,在环境管理方面放松要求。

5、城市化与环境质量

大城市的规模继续扩张,引起侵占农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噪声等问题。但是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比,政府对大城市的环境治理投入了更多的资金,而大量乡镇企业和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城乡环境的差异。现在城市工业污染基本控制或转好,农村污染继续发展、加剧。

由于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基础设备更新升级提出了要求,各地普遍开始旧城改造,城市的用地规模成倍扩大,数以千计的被征用土地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出沙化等生态退化的原因外,城市扩张占地是造成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

6、衡量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

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没有考虑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耗竭导致的真实国民福利减少。为了弥补现有国民核算体系的不足,各种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运而生。“绿色GDP”和“绿色国民储蓄”均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代表性方法。“绿色GDP”是从GDP中扣除因发展经济而带来的资源环境成本后计算真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世界银行提出的“绿色国民储蓄”则是以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后的国民储蓄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维持一定消费流的真实财富才是反映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指标,只有时间尺度上真实财富是增加的,经济发展才可持续,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将导致真实财富的减少。“绿色国民储蓄”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真实财富的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差异。如果环保意识不强烈,如果经济发展模式不转变,如果唯GDP论的政绩考核标准不调整,环境就还会继续恶化。没有了环境,就算我们赢得了GDP,意义何在? 结论: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破坏了。在现有的国际情况下,根据以往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是行不通了。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事关我们后代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了。

对于怎样做才能使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走科学发展的新路。

2、加强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要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配合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工作。通过认真评估环境立法和各地执法情况,完善环境法律噶鬼,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善环境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3、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4、改变经济考核的标准。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势必会使各地的政府官员盲目的追求较高的GDP,而忽视环境问题。如果不考虑环境破坏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将导致不必要的消费,物欲横流,而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从客观上说,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5、加强科技发展,以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和环境共同进步。提高了科技的水平,各种先进的设备仪器将会更有效的检测环境,从而制止一些企业的污染行为。而且高科技带来的污染少,能以较小的污染创造出较大的成果。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资,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6、加大宣传,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果每一个居民都有环境保护意识,首先他们自己是不会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的,而且也不会允许其他人去破坏。于是就有了很好的舆论氛围。一旦有人发现了环境出现问题就及时制止,这将会比单纯靠政府的法律监管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中国经济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GDP环境的杀手》 《事实胜于雄辩》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 《寻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路径》《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策略》《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百度搜索

下载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源与环境

    资源与环境—人类生活的保障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

    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集娱乐探险与趣味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业应运而生,日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体育旅游业对发......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摘要: 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

    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

    1、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什么?严峻 2、 大小相对;大,低 危害 3、 我国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资源的基......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深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行政执法水......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的优劣,直接反映了一个地方思想解放的深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和行政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