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浅析
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浅析
——以西安、成都两市为例
引 言
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国力竞争的焦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加速信息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要途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更是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努力提升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客观认识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推动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西安、成都两市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尝试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预言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详细论述了信息经济的作用。现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强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热点,是最活跃的生产力。
近些年来,信息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无可替代。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在美国经济中的份额(以当期美元计算)从1993年的6%提高到1999年的14%,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美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久繁荣的巨大动力。
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信息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1995年只有2.1%,1999年中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为1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为3.88%,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83%。各年对GDp增长贡献率如图1:
图1:各年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在发展速度、结构升级、市场拓展、出口贸易、企业转制等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
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纪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新增7757万户,达到2.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560万户,达到1.44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197万户,达到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
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0%。同年,我国生产计算机860万台、彩色电视机3742万台、程控交换机4657万线、移动通信交换机3630万线、手机5210万部、集成电路50亿块、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560亿元。到2001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达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1亿户。
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有一定的实力,也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二、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现状
根据有关咨询公司2000年对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西安市
1.西安市信息经济发展环境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1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最早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城市。汉唐时期,沟通东西方的国际要道“丝绸之路”就是以当时的长安为起点的。它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欧许多国家的相互交住和友好关系。现在西安已成为以文物古迹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旅游者。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被称为“文化城、知识城、人才城”。西安是欧亚大陆桥的心脏和枢纽,是西部的东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担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领导西部开发潮流的历史重责。
2.西安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陕西的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宝鸡、渭南为两翼的关中平原上,这里聚集了近百家国家“布局型”投资时期重点建设的国有大中型电子类及元器件企业和1200多家计算机公司,全省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以彩虹集团、海星集团、偏转集团、长安信息、大唐电信、圣方科技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协同软件、必特思维软件、长天软件、山利科技、未来国际、博通资讯、交大瑞森通软、凯特软件、西安广域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组成了挥舞“科技利剑”的陕军。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市场的中心,1998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69.7亿元,占全省的32%;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4.7亿元;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1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占全市电子信息企业数的16.6%。截至1998年底,西安市软件企业已达200家,实现工业产值7.96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9%,其中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占全年软件工业产值的32.6%,实现出口创汇437.51万美元,其中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已达16家。民营电子信息企业以经营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资本运作方式先进等优势极具发展潜力,民营科技已占到全市电子信息企业的56%。
近年来,西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信息产业起步于80
年代中期。信息产业不仅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也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支柱和重要增长点。目前,全市1000余家计算机企业中,从事软件开发和制造业的大多数集中在高新区。截至1998年底,在高新区注册的电子信息企业总数达到3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8.44亿元,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86.3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60%。在高新区百强企业里,电子信息类企业就有63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近90家。
据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提供:1999年,陕西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45835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5%,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2.9%;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143910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2%,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总产值2.9%,产销率达98.6%。
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统计,1998年,陕西
省电子工业厅统计的54家电子工业企业,(其中亏损企业20家)。陕西省电子工业基本情况指标,见表1---表
3表1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人员与工资基本情况
指标
从业人员
年末人数
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职工
年平均人数
职工
工资总额
平均
年工资
数值
88510人
11072人
9354人
88060人
75406万元
0.856万元
表2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总额
数值
270万美元
142万美元
47万美元
表3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基本情况
指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数值
1064246万元
873400万元
37825万元
5816万元
3.西安市的信息化建设
西安市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在2010年前完成“数字西安”的建设任务。具体任务是:
突出四个重点——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设备制造业与软件产业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化、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强化五个基础——即信息技术人才、技术、认识、标准、法规;建设六大信息化工程——即西安信息港工程、西安软件产业园工程、政府信息化工程、信息服务产业化工程、电子商务系统工程、产业信息化工程。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把西安建成西部现代化的信息中心、经济中心。
(二)成都市
1.成都市信息经济发展环境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和金融中心,也是交通、通信枢纽。成都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计算机产品市场,因此,几乎所有IT企业都将成都作为自己推进西南市场的战略要地。闻名西南的成都电子一条街是西南地区最具影响的计算机产品集散地,其销售产品的辐射范围不仅遍及西南地区的三省一市(四川、贵州、云南省和重庆市),同时,也是~地区计算机产品的主要进货渠道。
成都是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电脑市场。当前,成都市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扶植力度,使其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20世纪末,成都市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信息从业人员在社会劳动就业总量中的份额均占到十分之一以上。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成都拥有一批电子、通信产品科研力量,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多。成都曾经是全国四大电子、通信产品的生产基地之一,从事IT业的相关单位有260多个,职工近
10万人。
2.成都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据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提供:1999年,四川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99094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5.3%,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4.0%;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180875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产值3.7%;产销率达90.8%。
据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统计,1998年,四川省有电子工业企业85家,其亏损企业38家。四川省电子工业基本情况指标,见表4—表6。
表4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人员与工资基本情况
指
标
从业人员
年末人数
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其中:
管理人员
职工年
平均人数
职工
工资总额
平均年工资
数
值
124932人
13238人
11749人
122619人
71190万元
0.581万元/年
表5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数值
0
71万美元
2716万美元
表6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基本情况
指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数值
四川省计划在这个区域内构建一条电子信息产业带,并把它建成中国第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据四川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一区域占据了四川省全省经济总量的2/3左右,其中成都、德阳和绵阳三地占据了全省GDp值的41.05%。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道无疑为这条信息产业带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此,四川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IT产业已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在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也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中托普西部软件园已成为国家四大软件开发园区之一,加上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力量,整体优势正在形成,并准备大力开发中文信息处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文支撑软件和工具软件,培养一批网络开发、系统集成、维护等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规模的公司。
成都IT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有:通信类产品(光纤、光缆、电缆)力争成为中国光通信产品基地;通信网络设备逐步形成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多媒体电脑及外部设备;微电子技术开发;电信、广播视听类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软件与系统集成。
成都正在电子科技大学计划创建电子信息产业园。据悉,计划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园规划面积3000亩,园内分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软件开发园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区、成都电子信息市场、电子科技孵化楼等功能片区。一期计划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建成标准厂房3万平方米,智能化办公大楼1万平方米。
按照成都市的设想,将来凡属数字音频制作、传输、接收类产品、微电子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部件等产品项目或相关科研成果,都可先进电子科技孵化楼进行孵化,然后再进入园区加工生产。
3.成都市的信息化建设
成都市5年内将有18亿元滚动投资用于建设成都信息港。成都信息港是国家信息传送网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枢纽。2005年初步建成全市公用信息通信的大平台,以“三金”工程等重点工程为基础,在政府、金融、科教等部门建设一批信息应用系统。到2010年,建成以Ip技术为主体的电网与光网相结合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全市基本实现用户的宽带接入,全市各部门建成并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系统。未来几年,成都将建设西部最大的网络交换信息服务中心和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和服务市场,成都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信息港。
(三)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000年,西部(10+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600多亿元,比上一年增长8.5%左右,西部开发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陕西、四川两省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西安、成都是两省省会城市,它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的标志。从以上两市信息产业现状来看,经过“大三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两市的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产品线,产品的水平和质量有的已经跻身全国先进水平。同时,两市也集中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中了相当一批高等院校,人力资源有了相当基础。在西部大开发中,西安、成都已经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龙头。
从陕西、四川两省的经济发展来看,也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陕西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快速增长,截止2000年末,全省GDp达到1660.9
四川2000年国民经济有较快发展,初步统计,2000年四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10亿元,比上年增长9%,这表现在2000年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增速回升,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工作得到加强,消费市场渐趋活跃;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重点建设进展顺利;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健康平稳;民族工作得到加强,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继续改善。2001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计划安排4310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1%,第二产业增长9.5%,第三产业增长9.2%。
从信息经济的发展来看,西安要建成国内四大数据中心之一。在10月11日召开的2001新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研讨会上传出消息,西安市有关部门提出了西安市应建设好“两个基地、四个中心”,把西安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经济中心,使其周边关中地区成为这一经济带的核心区。(两个基地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制度创新的策源地。四个中心是指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开发和信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西安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区段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经济已保持了连续1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基地。目前,西安已初步建成了以数字化、光纤化为主的传输支撑网络,正在建设中的城域宽带网已形成了覆盖三环以内的72个光纤环路,西安市电子信息企业已超过500余家,亿元企业仅11家,过10亿元企业只有1家。计算机软件企业逾20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只有20多家。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规模就难谈效益,因此加快资产重组,推动企业联合、兼并,组建大公司,实施名品牌战略,尽快形成规模效益,是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成都市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产业企业效益不高,影响了发展。
3.电子信息产业条块分割严重,必须加速大行业管理步伐
在现行体制下,西安、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内部,企业、科研院所之间隶属篱笆重重,统一规划、统一协调十分困难,造成人员、设备和技术成果的极大浪费。因此,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速科技体制改革,努力促成大西安、大成都、大科技、大产业产发展机制。
4.制订优惠政策,创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西安重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西安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在把握国家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充分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适应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鼓励资产重组,推动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5.人才缺乏突出,必须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
西安、成都、兰州、重庆等中心城市有相当数量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门类也比较齐全,但大部分都“孔雀东南飞”了,留在西部地区的只是一部分。没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大政策,要发展信息经济就会困难重重。
三.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
2000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郑重地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方针政策到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论述,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大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保证。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争取优惠政策。为西部大开发创造了极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仅从今年前2个月国家统计局统计西部投资快速增长,就是明显的例证。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2001年前两个月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前两个月西部地区完成投资178亿元,增长40.2%,远远高于东部和西部15.8%和15.9%的投资增长速度。统计局的报告指出,前两个月基本建设投资为589亿元,增长11.4%;更新改造投资176亿元,增长22.6%,房地产开发投资320
亿元,增长23%。除了西部地区快速增长外,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明显增大;到位资金增幅也比较高,前两个月本年资金来源1554亿元,比同期完成投资高424亿元,同比增长20.5%,比投资增速高出3.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速达到30.3%,表明银行投资贷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意志,并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这在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是第一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xx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署,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实施这个战略决策,不仅对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而且对于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三步战略目标,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将得到改善.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快我国产业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造成在信息资源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强与弱,造成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与低,因而导致我国东西之间“数字鸿沟”,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的程度不同,使这一现象在一断地扩大.在中国信息化程度的分布中,排位于前10名的省区没有一个在西部,而排列在最后4位的都在西部地区,而且西部地区GDp仅占全国的17.8%。迅速提高信息化程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缩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也是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倾斜和导向,东部地区率先得到了发展,“九五”末期,党中央、xx作出加快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西部的潜在优势逐渐显露.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已在全国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已有明显改观。1999至2000年两年中,东部发达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内蒙、广西,即10+2)的互联网网民比例发生了变化。东部地区的网民数占全国网民总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
7、表8):
表7 我国部分省市互联网网民分布及变化
省市
1999年
2000年
1999-2000年
名称
排序
占全国比例(%)
排序
占全国比例(%)
网民比例变化率(%)
北京
121.2
112.39
-41.7
广东
212.94
2山东
55.19
64.3
3+2.7
浙江
4.51
46.62
+46.8
西部
网民占全国网民比例(%)
1999---2000年增长率(%)
1999年
2000年
西
南
地
区
重庆
1.90
2.03
6.8
云南
0.63
1.46
131.7
贵州
0.4
50.80
73.8
四川
3.00
5.03
67.7
~
0.03
0.03
0.0
广西
1.34
1.47
-25.0
甘肃
0.57
1.31
228.8
宁夏
0.16
0.48
200.0
青海
0.08
0.31
325.0
新疆
0.47
1.51
287.5
内蒙
0.50
1.21
142.0
由表
7、表8可见,在1999-2000年中,网民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广东、上海)在全国的排序未变,仍处于前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下降;相反,处于全国后列的西部10+2省市仍处于后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上升。这表明互联网网民分布的不均衡已有所改善,未来几年,这种改善的总趋势不会逆转。但是,东部与西部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差距,仍然相当突出,必须重视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的扩展,在开发西部过程中要努力弥合“鸿沟”。
四.结论与建议
1.在改造和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观念。西部大开发不能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应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
2.努力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信息技术有着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作用,能够迅速渗透到其他各行各业,直接或间接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3.西部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信息技术为手段、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西部地区应当大力发展远程电子化教育,针对西部地区地域宽广、人员分散、信息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西部地区应当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大力开展远程电子教育,推动地区信息化技术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为西部地区信息技术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加大力度发展信息产业,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4.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高层次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通过项目带动基地建设,加快西部急需科技人才的聚集。加强西部科技人才的培训,创造条件,增加西部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西部地区是东亚、中亚、南亚、俄罗斯、蒙古地区、东南亚地区的走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西部开发要与沿边开放、开发相辅相成。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强化对内开放,尤其是吸引东部企业“西进”,到西部投资办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发展信息经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西部经济腾飞的良好机遇。面对即将来临的WTO,西部地区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实现产业结构的创新。
第二篇: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浅析—以西安、成都两市为例(定稿)
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浅析
——以西安、成都两市为例
引 言
信息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信息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和国力竞争的焦点。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加速信息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顺应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我国西部大开发工程的实施更是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契机,努力提升西部经济的发展水平。客观认识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推动西部信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西安、成都两市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为例,尝试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的发展环境。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预言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详细论述了信息经济的作用。现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强有力地推动着全
[1][2][3][4][5][6][7][8][9][10]...下一页 >>
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热点,是最活跃的生产力。
近些年来,信息产业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无可替代。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以年均30%的高速持续增长,在美国经济中的份额(以当期美元计算)从1993年的6%提高到1999年的14%,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美国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成为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久繁荣的巨大动力。
20世纪90年代,信息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信息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在1995年只有2.1%,1999年中国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3.4%,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为1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为3.88%,对全国GDp增长量的直接贡献率达到11.83%。各年对GDp增长贡献率如图1:
图1:各年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升级、市场拓展、出口贸易、企业转制等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信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产业总规模跃居各工业部门之首,拉动全国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19%,产品出口5年平均增长27.8%,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22.9%。通信业的发展速度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4倍;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1995年翻了一番以上,电话网规模容量和用户数居世界第2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年均扩容4600万线,新增用户3700万户,发展速度创下了世界纪录。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业增加值已占GDp的4%,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新增7757万户,达到2.29亿户(其中固定电话新增3560万户,达到1.44亿户;移动电话新增4197万户,达到8526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9%,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7%),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已达到80%。同年,我国生产计算机860万台、彩色电视机3742万台、程控交换机4657万线、移动通信交换机3630万线、手机5210万部、集成电路50亿块、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达到560亿元。到2001年6月底,我国电话用户数达2.7亿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达1.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数突破1.1亿户。
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有一定的实力,也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可以肯定,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期已经到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每年超过20%的高速增长,继续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
二、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现状
根据有关咨询公司2000年对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调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西安市
1.西安市信息经济发展环境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起,先后有西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1100余年。在中国历史上,西安是最早与国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城市。汉唐时期,沟通东西方的国际要道“丝绸之路”就是以当时的长安为起点的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它促进了古代中国与西欧许多国家的相互交住和友好关系。现在西安已成为以文物古迹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胜地,吸引着国内外的广大旅游者。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工业基地,是全国人才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被称为“文化城、知识城、人才城”。西安是欧亚大陆桥的心脏和枢纽,是西部的东部,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担着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领导西部开发潮流的历史重责。
2.西安地区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陕西的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宝鸡、渭南为两翼的关中平原上,这里聚集了近百家国家“布局型”投资时期重点建设的国有大中型电子类及元器件企业和1200多家计算机公司,全省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1亿元。以彩虹集团、海星集团、偏转集团、长安信息、大唐电信、圣方科技为代表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协同软件、必特思维软件、长天软件、山利科技、未来国际、博通资讯、交大瑞森通软、凯特软件、西安广域等为代表的软件产业,组成了挥舞“科技利剑”的陕军。
西安是陕西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市场的中心,1998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69.7亿元,占全省的32%;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84.7亿元;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1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数占全市电子信息企业数的16.6%。截至1998年底,西安市软件企业已达200家,实现工业产值7.96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9%,其中自主版权软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占全年软件工业产值的32.6%,实现出口创汇437.51万美元,其中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已达16家。民营电子信息企业以经营机制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资本运作方式先进等优势极具发展潜力,民营科技已占到全市电子信息企业的56%。
近年来,西安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西安市电子信息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安信息产业起步于80年代中期。信息产业不仅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也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支柱和重要增长点。目前,全市1000余家计算机企业中,从事软件开发和制造业的大多数集中在高新区。截至1998年底,在高新区注册的电子信息企业总数达到34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8.44亿元,工业增加值17.9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86.3亿元,经济总量占到全区的60%。在高新区百强企业里,电子信息类企业就有63家,营业额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近90家。
据中国电子行业信息网提供:1999年,陕西省电子工业总产值(现行价)145835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5%,占全国电子工业总产值2.9%;工业销售产值(现行价)1439105万元人民币,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9.2%,占全国电子工业销售总产值2.9%,产销率达98.6%。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88510人
11072人
9354人
88060人
75406万元
0.856万元
表2 1998年陕西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总额
数值
270万美元
142万美元
647万美元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13238人
11749人
122619人
71190万元
0.581万元/年
表5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吸收外资基本情况
指标
全年吸收外资签约总额
全年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累计吸收外资到位金额
数值
0
71万美元
2716万美元
表6 1998年四川省电子工业企业产品销售基本情况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指标
产品销售收入
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费用
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数值
1625795万元
1178313万元
101161万元
7826万元
四川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九五”计划(1996—2000年)以来,其支柱产业和带头产业的作用日益凸现,在《四川省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中,四川省把电子信息产业名列六大支柱产业的首位。
四川省信息产业在人才、资产存量和市场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圈,特别是成(都)绵(阳)高速路一线的成都、德阳、绵阳等地。1999年下半年开始,从成都出发的另一条高速路——成乐高速公路,将把四川省的另一重要信息产业基地——乐山联结起来。
四川省计划在这个区域内构建一条电子信息产业带,并把它建成中国第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据四川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这一区域占据了四川省全省经济总量的2/3左右,其中成都、德阳和绵阳三地占据了全省GDp值的41.05%。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道无疑为这条信息产业带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为此,四川省的电子信息产业又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一页[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
第三篇:我国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的环境浅析—以西安、成都两市为例
一、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二、西安、成都两市信息产业的现状
(一)西安市
(二)成都市
(三)西部地区信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75pt;LINE-HEIGHT: 12pt;TEXT-ALIGN: left;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
rphan;mso-char-indent-count: 2.0” align=left>
(一)国家适时推出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
(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将得到改善
7、表8):
n;mso-char-indent-count: 3.0” align=left>
lign=center>
n: widow-orphan” align=center>
7、表8可见,在1999-2000年中,网民最多的3个省市(北京、广东、上海)在全国的排序未变,仍处于前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下降;相反,处于全国后列的西部10+2省市仍处于后列,但相对比例明显上升。这表明互联网网民分布的不均衡已有所改善,未来几年,这种改善的总趋势不会逆转。但是,东部与西部信息化总体水平的差距,仍然相当突出,必须重视东西部之间的“数字鸿沟”的扩展,在开发西部过程中要努力弥合“鸿沟”。
第四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信息
嫩江县经济计划局正“四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
工作简报
第1期
中共嫩江县直属经济计划委员会2005年12月14日
围绕“工业立县”发展“项目经济”
经济计划局五项措施进一步优化经济投资环境
经济计划局把正“四风”抓落实促发展活动做为全系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强化职能、优化服务,抓牢项目、促进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工业立县”,发展“项目经济”,近期出台五项措施,进一步优化经济投资环境。一是定期分析形势机制。局领导班子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发改委、经委、大项目办等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工作会议,就“工业立县”、发展“项目经济”以及重点建设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通报,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年召开一次优化经济投资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查摆不足,研究对策。二是定期征求投资者意见建议机制。建立重点投资者企业联系点制度,定期听取投资者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建议;定期组织社会监督员或工作人员深入一些外来投资者、投资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上门倾听外来客商的呼声;直接受理投资者咨询投诉,征询投资者意见建议。
三是领导包案督办机制。对那些只顾局部利益和部门利益牺牲全局利益,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报”,刁难外来客商和服务 1
对象的行为,由局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直接挂帅,实行责任承包,进行重点督办,以最短的时间为投资者排忧解难。
四是典型案件警示惩戒机制。针对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通报的某单位向台商企业乱摊报刊与正“四风”抓落实促发展背道而驰的典型案例,局领导班子要求各有关部门引以为戒,坚决杜绝类似问题在我系统发生,同时决定选择一些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服务态度差、工作不协调、办事效率低、从中“吃拿卡要”的典型案件每半年进行一次集中警示教育。要求纪检监察部门为“高压线”充足电,严肃查处阻碍经济发展、有损嫩江形象、破坏嫩江信誉的反而典型。
五是对投资环境进行定期专题听证机制。结合开展“端正政风行风、优化发展环境”最佳最差单位评议活动,围绕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工作作风、诚信建设、违纪投诉等5个不同方面,每年分别进行专题评议,好的予以表扬奖励,差的予以批评惩戒,并向社会予以公示。
第五篇: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杨 娟
(宁夏银川建发集团有限公司,银川,750021)
摘 要:西部大开发,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从西部地区水资源的概况、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些对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西部地区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我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时空分配极为不均匀:西北地区是世界上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西南地区的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且浪费较严重。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因此,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大问题。1.我国西部水资源概况
我国西部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12个省(市、区)。地形上属于第一、第二阶梯,地貌上主要以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类型包括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区、西南湿润与半湿润区。受其地形、地貌、气候的影响,不同区域间的水资源丰富度呈现显著差异。
1.1西北地区淡水资源总量少。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省区,占西部总面积的57%,水资源量只占18%,水能资源只占24.4%。由于地多水少,虽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5000 m3以上,但亩均水资源的占有量较低(1600 m3以下),加之干旱少雨,蒸发旺盛,耗水极大。全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235mm左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000~2600mm。在气候干旱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下, 不少地方出现河流断流和湖泊萎缩、咸化、干涸。因此,水的问题成为西北大开发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1.2西南地区的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多。西南地区湿润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2000mm以上。其水量是我国九大水域的“老二”,仅次于长江流域,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0.8%,人均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达到32216 m3,仅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和怒江的水资源量就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水能蕴藏量约占全国的27%。但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影响(山多地少,山高谷深),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对困难,因此大部分水资源是白白浪费。如三江地区大部分是深山峡谷,人口与耕地均不足全国的1%。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是:西北干旱地区地多水 少,西南湿润地区则水多地少。需要大量用水的北方,存在着严重缺水的问题;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却由于地形、地质条件恶劣而使水资源难以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这种水资源自身区域分配的不均匀,使西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的处理不善,又进一步加剧本已十分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2.我国西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2.1.1水资源调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严重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相当恶劣,以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黄土高原区、地方病高发区为主。农民为争取更多的耕地以维持生计,只有毁林开荒、毁草种田、开垦陡坡地。而西部地区大都位于江河源头,过度地毁坏森林植被必然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湖泊调蓄洪水功能下降,而这又是引发水患灾害的最直接的原因。我国近年来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仅1998年的特大洪灾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使我国GDP增长率降低了二个百分点。山地植被减少与水土流失形成了恶性循环,破坏了水源涵养功能,进而又加剧了用水紧缺状况。
2.1.2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西北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严重不足,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使地下水成为城市生活及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目前由于大规模、不合理地对地下水进行开采利用,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了56个地下水区域性地下漏斗,总面积大于8.2万k㎡。又因为在地下水的开发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少地方在打井取水时贯通了地下咸水层和淡水层,使地下水矿化度逐年升高,造成水质恶化。资料表明,河西石羊河流域地下水矿化度近年来平均升高0.13g/l,从坝区到湖区,矿化度已由原来的2~4g/l上升到3~10g/l,同时,水质恶化范围也由南向北逐步蔓延扩大,造成人畜饮水极度困难。
2.1.3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环境受损加剧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差,加上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处罚措施,人们把江河作为天然排污沟。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河道,严重污染了流域水体。因为污染,黄河流域40%~70%的水体已降至国家标准的最差级。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达127亿m3,其中工业废水100亿m3,占79%,生活污水27亿m3,占21%。而83%的废水未经处理,66%的废水超标准排放,而且每年正以2%~3%的速度递增。长江正慢慢演变成一条“黑江”。
2.1.4森林和草地植被大面积减少
西部地区天然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加上长久以来的滥砍乱伐,致使森林植被大幅度下降。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云南省森林覆盖率现在比解放初期减少了一半以上。草原的退化也呈现加剧之势。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 天然草地在西部。目前,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西部地区占有较大比重。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十分严重,由于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致使长江源头区的植被破坏,表土冲刷,石头裸露,耕地质量下降,江河泥沙含量大幅度增加。
2.1.5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于西部大部分江河流域沿途修建了不少的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使流域及其两岸的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改变,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并面临丧失的危险。2.2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上的问题 2.2.1 水利建设中对不良后果估计不足,目光短浅
为了解决季节差造成的降水不均而引起的干旱,同时也为了开发水电资源,西部不少地区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小水电站和小水库,这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一项常规措施。但由于考虑不周,对水利建设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导致大量的水利工程不仅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患的危害。一方面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与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又造成水资源的锐减。如石羊河年均径流量约为11亿~12亿m3,为了蓄水抗旱,在其上游建造了多个水库,结果使平原的地下水补充不足,到90年代不仅使该河的下游断流,而且平原的湖泊开始萎缩,灌木枯黄,草场退化,绿洲缩小,沙漠化日趋严重。
2.2.2 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效益差,循环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 工业上: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效益低。如河西的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20世纪90年代为675.7 m3,而我国北京、天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分别为248 m3和170 m3。农业上:西北地区的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方式历来以漫灌、串灌为主,几乎超出定额的50%~100%,而且经济效益很差,1m3水产粮量极低。西部农田灌溉大都采用这种方式,用水浪费很大。
2.2.3 投入不足,设施薄弱
大江大河的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50年来,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放在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中央对西部的水利投资只占中央水利总投资的15%左右,加上西部地方财力薄弱,水利建设历史欠账较多。
2.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
由于部门及地区分割,长期以来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不同地区与部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塔里木河、黑河的上中游过量用水,耕地盐渍化,下游则因缺水而河湖干涸,大片土地荒漠化。而水利工程设施则普遍存在标准低、老化失修、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
2.2.5 地区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环境执法不力
西部地区经济普遍不发达,许多地方还未脱贫,客观上导致了群众的环保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以 言代法、以权代法,对企业违反环保法规,造成严重水污染后果的行为听之任之,甚至干预、阻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帮助企业逃避法律制裁。
2.2.6 节水方针实施不力,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
西部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水资源供有量却日益下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方针就是为解决水危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而制定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地区仅重视开辟新水源,而忽略了节水,造成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过度浪费。此外,国民节水意识普遍不高,尤其是在节水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的地方,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综上所述,西部水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问题,要搞好西部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我国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3.1 建立和健全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必须从全局性、长远性出发,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有利于各地区、各流域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剂,避免出现“多龙管水”的现象。实行综合性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可使水资源在工业、农业、渔业、水利发电、运输及维持生态等方面的利用和保护综合效益最大化。
3.2 加大对西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投入,搞好西部水利扶贫
国家在继续加强对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应加大对西部水利的投入,并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西部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扶持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西部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在脱了贫的人口中每年还有15%~20%返贫,其主要原因也是水。据统计,目前西部尚有4000万人吃水困难,有1000多万人口至今还用不上电。按以往国家政策,农田水利项目由地方政府负责,而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无力承担。因此,国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搞好西部水利扶贫。农民搞节水灌溉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3.3 建立水资源市场,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
建立水资源市场的目标是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刺激,使其成为法律手段的重要补充,确保政府在市场和价格政策扭曲中起调控作用。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关键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同时提高公众水资源付费意识,以减少浪费。
3.4 合理开发利用西南水资源
西南地区拥有较多的水资源,云、贵、川、桂、藏的水资源总量约13000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一小半(46.4%),人均、亩均分摊的水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有资料表明,1998年西南各河流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仅为1.3%,西南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为0.9%,而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内陆河达75.4%。显而易见,西南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但西南地区多属高山与高原,由于石灰岩分布广 泛,岩溶现象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丰沛的降水(大于2000mm),但无调蓄,山区农村饮水十分困难,亟待解决。此外,由于西南地区水多,近水源地区用水不受限制,用水愈多,排水愈多,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西南地区也是湖泊较多的地区,有的湖泊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如昆明滇池的污染问题未能解决,水质至1998年仍为超Ⅴ类。因此,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应兼顾,在开发前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考虑农业、环境与防洪的需要,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应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
3.5 建立节水型的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
如何使有限的水量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水量,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体系。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但光热条件好,应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特色农业,推广抗旱作物和耐旱品种;加强对现有工业的节水治污改造,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建设;积极发展中小型城镇及农村集中聚居点,以利于节水和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工业企业节水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减免有关事业性收费等政策,鼓励和支持节水技术改造和废水回用,促进西部工业企业“节流减污”,缓解西部的水资源危机状况。3.6 努力恢复已被破坏的水资源环境、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建立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恢复工程;搞好水源的涵养,水土保持及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森林是生态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等作用,但它像一般农作物一样需要耗费水量。同样,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维护河湖水环境和河道输沙能力等都需要一定的水量。据专家研究,为维持和恢复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环境,每年需要生态环境用水300亿~400亿m3。因此,要处理好取水与还水的关系,不还水就没有生态环境的恢复。3.7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工具,通过强化教育、引导灌输,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融入社会各级人士心中,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西部水资源危机,自觉合理节约使用水资源。同时健全环保法制建设,强化法治力度;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4.结语
西部生态系统本已非常脆弱,严酷的水危机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经济建设能否持续发展,取决于其水资源环境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优先解决水资源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水利部南京水文资源研究所.21世纪中国水供求[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2]黄为民.关于西部大开发长期性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6)[3]应飞虎.我国西部环境问题研究[J].法学评论,2001,(4)[4]水利水电水文局.中国水资源评价[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7.[5]杨恕,韩艳梅.对河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J].兰州大学学报,2000,(3)[6]李锦,罗凉昭等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M].民族出版社,2000 [7]李果仁.西部生态忧思录[J].中国环保产业,2000,(2)[8]陈家琦.可持续性水资源开发利用[J].自然资源学报,1995,(3)[9]刘昌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水资源的若干问题.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