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爱情史诗(含五篇)

时间:2019-05-14 16:5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吴宇森的爱情史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吴宇森的爱情史诗》。

第一篇:吴宇森的爱情史诗

吴宇森的爱情史诗

民国有个让人醉心的二十年,那是一个时代,一个旧制式的截止。它距离今日,面目在清晰和模糊之间,从1929年到1949年奏了一曲乱世万象。这二十年,粗糙但可观。其中的民国范儿往大了说是温良恭俭让,往小了说是乱世中自由的真性情。乱世中出来举事的年轻人,就算是没学历没背景的乡野穷小子,也能激昂着指点江山,更别提那些更能亮得出去又留得长久的人物。而除了这些留在史书上的人,另也有气场儒雅、性情真实又不卑亢的平头百姓。将二者融合,民国既有奇人妙事尽出,又有大灾大难,《太平轮》正发生在这二十年民国时光的最末段,说了一段大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多舛。

时代的落日

故事从蔡康永的父亲蔡天铎说起,他当时主业是律师,另一个身份是上海中联企业六大股东之一。他与其他几位股东以每月七千美元的价位,从太平船坞公司租来太平轮,于是,本为货轮的太平轮经过改装之后,正式成为以赢利为目的的客轮。1949年1月27日,已经是太平轮第35次驶离上海第十六铺码头,上千的乘客,船头载着的600吨钢铁,近1200箱的中央银行卷宗,《东南日报》重达百吨的印刷设备,以及180箱国民党党史资料,使得这艘船只能吃力地摇晃着前行,吃水线早已超过了设定好的7米。行至舟山群岛白节山附近时,船依然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此时地形十分险恶,舟山群岛有1390个小岛,完全成不规则状排列,不仅视野不好,亦不利于施救。

恰逢新年快要来临,驾驶舱的工作人员未感到一丝紧张和危机,他们放松地喝酒赌钱,船上竟然无人掌舵。于是沉重的太平轮拦腰撞上了从台湾驶来的建元轮,后者先沉没。太平轮看起来像是无事般,怎知五分钟后,海水突然攻进中央锅炉,大船瞬间引爆。此时是1949年1月28日,午夜12时15分,明日便是春节。船上仅有36名乘客脱险,而其他人,都像马航上的乘客一般,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吴宇森的民国题材影片《太平轮》便是由这段沉痛的历史生出,但灾难和战争,却非影片的主力。大概2008年,吴宇森刚刚拍完《赤壁》,有了“想拍爱情文艺片,想表现两岸关系”的想法。直到看到王蕙玲的《太平轮》剧本,他才觉得心中所想,终于落到了实处。但如此相似的题材,以沉船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使影片在拍摄之初便被冠以东方“泰坦尼克”的称号。

一幅情爱群像

《太平轮》和《泰坦尼克号》听起来非常相似,但在吴宇森看来《泰坦尼克号》是以船只为主,结尾还有一场沉船场面,除了故事也实现了好莱坞的技术革命。大场面加一段身份悬殊的爱情故事,这等紧凑的节奏,自然表明着商业野心。而《太平轮》明显不同,船只在影片中的作用,只稍重于以往吴宇森电影中女人的位置。太平轮号只出现了约一半的篇幅,因为吴宇森的初衷是想拍一部文艺爱情片。

所以最让人魂牵梦断的,并非太平轮的沉没,而是痴男怨女们的悲欢离合。《太平轮》中有四五段爱情,展开画幅讲述的有三段。一段是富家千金宋慧乔,配的是国民党军官黄晓明。他们在舞会上邂逅,如王子公主般,一起跳着舞,衣裙旋转间就舞出民国时期贵族们的气场来。这是大时代下的群像之一,两人跳的宫廷舞,正是吴宇森此次费尽心力,想要表现出来的漂亮动作。

革命和战争把民国燃烧得褴褛而短命,而这变相成就了一些传奇人生。在真实的历史中,使得妓女赛金花流入正史和野史册内,人称“后二怪物”,又名“议和人臣赛二爷”。她操流利德语,与德国军官斡旋,智护京城百姓。《太平轮》中的第二段情事的女主人公于真,身份如同赛金花,都是烈性的风尘女子。而章子怡饰演的于真,则成长于藏污纳垢的红灯区,见惯了男人的丑恶与猥琐,最渴望一段纯真的爱情。

在战时,于真投入了救护伤员的工作之中。这个地位极其低下的女人,神情如演员章子怡一般坚毅。兵荒马乱之中,她只想活下去,却不期遇见了小兵佟大为。于是,片中另一段轰烈的爱情发芽了。比起宋慧乔和黄晓明相识于镁光灯下的梦幻,妓女章子怡和小兵佟大为是天壤之别。在满目的断胳膊瘸腿、遍地哀嚎的伤员区内,受伤的佟大为与于真相识。这个挣扎在生存线上的男人,无德无能,只有爱的真心。这是民国群像之二,妓女与小兵的爱情组合,在中国的民间传奇中常见,甚至在吴宇森《赤壁》中也有一组几乎相同的设置。

而除了天灾人祸外,有一种爱情,天生就注定陨落。长泽雅美与金城武,一个是纯真的日本小妞,一个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仔,隔着战火和民族大义,是注定要天涯分离。纵使再敢爱敢恨,小人物也终拗不过大时代,这便是民国群像不典型之三。爱情讲得轰轰烈烈,吴宇森也扯下了自己只会拍男人戏的标签,剩下的就该讲讲浪漫与情怀。

《太平轮》面子上主要讲的是爱情,但说到底还是一个“义”字,你甚至可以理解这就是吴宇森导演口中“寻找有意义的电影”,也是一个时代让一群人变得有意义。吴宇森是个怀旧派,他想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外国电影,男士十分优雅,女士很有礼貌。人们总是保持着笑容,不卑亢,又很乐观。“我觉得现在的社会很少看到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们都很浮躁,很表面。对别人漠不关心,还随地吐痰,一点都不优雅。现在的电影也同样缺乏这种优雅的风采和态度。”吴宇森觉得电影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所以他最初对《太平轮》的定位不仅是爱情,更要还原一个时代的优雅,在它的映照下似乎每个人物也变得义气千秋。

这就像是小马哥的风衣、牙签、墨镜,双手举枪也要白鸽飞舞,到了二十年的民国要撑得起这种优雅,可以翻翻那些老照片―即使最贫穷的妇女,出了门,也得梳光亮了头发,整理好了衣上的褶皱。小处如此,何况大事。《太平轮》让吴宇森除了白鸽、慢镜之外,平添了更具温暖的气息,以前是男人与男人,现在则是男人与女人,不便的却都是谈谈情、跳跳舞的吴式浪漫。而除《太平轮》之外,今年民国范儿同时吸引的不只一位导演,许是那个年代的各色人等,都是坦然率真。社会之气亦是如此,大时代的纷扰,又给了这些人宿命之外的人生。况且拍电影,导演们都爱看历史特殊时期的群像。所以,横看竖比以民国为背景是一万个恰当,无数个有话可说。

说回吴宇森,他的浪漫方式其实也可以说一直是民国式的,有义气相挺,也有情义相搏。《太平轮》三对爱情,六个人,从卑微的小人物到上层社会,即使沉船也保持优雅。吴宇森的电影于暴力、战争或是灾难之外,都是人的光明面。《太平轮》是不折不扣的寄于人性寄于理想的文艺剧情片,它回到了一个褴褛却美好的转折时代,在纷乱和激情燃烧的民国二十年,完成一部优雅的爱情史诗的愿景。

吴宇森的浪漫其实也可以说一直是民国式的,有义气相挺,也有情义相搏

太平轮

隶属公司:民国中联轮船公司

排水量:2489吨

航线:上海??C基隆

起航时间:1949年1月27日即农历除夕前一天下午4时(因等待中央银行一批银元,推迟至6时起航)

遇难时间:晚间11时45分

沉没时间:1948年1月28日凌晨0时30分

遇难地点:舟山群岛海域白节山附近(北纬30°25',东经122°)

沉没原因:1.逃避宵禁夜间航行,未开航行灯,与一艘载重2700吨煤矿与木材的“建元轮”拦腰相撞。2.太平轮严重超员超重,包括600吨钢条、《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100多吨、中华民国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317箱

太平轮罹难者

太平轮搭载的“最后一批乘客”共计千人,其中包含有票乘客508人,船员124人,无票乘客近300人。船上头等舱共有乘客44人,二等舱共有157人,三等舱共有302人,最终却只有50多人生还。罹难者中包括如今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国民党陆军中将海南受降代表王毅将军、赴台为国立音乐院寻找校址的民国音乐教育家吴伯超、时任中华民国辽宁省前主席徐箴、时任蒋介石总统府机要室主任毛庆祥两子、时任山西籍国大代表邱仰?F等当时的达官显贵及其家属。

第二篇:吴宇森电影分析

论吴宇森电影的风格与特征

王万尧

孔祥妍

【摘要】吴宇森从影四十年来,辗转多地,拍摄的电影类型多样,也获得诸多的奖项。他所创立的“英雄片”类型对香港电影具有标杆性影响,而他在枪战动作电影中,开创性地糅合运用了诸如慢动作、音乐、构图等电影手段,使得激烈残酷的暴力场面获得审美化的效果,对世界动作电影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吴宇森是一位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导演。

【关键词】吴宇森

通俗剧

暴力美学

男性情义

在华语乃至世界影坛,吴宇森无疑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导演。从1973年拍摄电影以来,吴宇森不仅在电影类型上涉猎喜剧片、武侠片、戏曲片、英雄片等,而且在地域上横跨香港、台湾、美国、大陆多地;他所拍摄的电影不仅票房可观、广受全球观众的喜爱,并且在电影中建构了独特风格的主题内容与影像图景,使得JOHN WOO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品牌。正是由于如此的杰出成就,2010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吴宇森,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导演。综观吴宇森的所有电影,他用声光色影建构了一系列表面虽有差异,但内里却有迹可循的银幕世界,他强调冲突对立的通俗剧叙事,构筑浪漫夸张的暴力图景,抒发盗亦有道的男性情义。

1.通俗剧的叙事建构

皮特·布鲁克斯等人指出过,“通俗剧”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例如大喜大悲、表现夸张并善恶分明,将是非、黑白、褒贬高度戏剧化,不适用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为了以情动人往往让主人公历经磨难,善恶双方在结局要决出输赢等。[1]可以说,吴宇森的电影正具有“通俗剧”的这些特点。在电影中,吴宇森娴熟地运用了“通俗剧”的手法编织故事、建构情节和塑造人物,将他所擅长的男性情义和视觉奇观缝合其中。

“故事,即被叙述出来的事件,是伴随着一定的观念和情感而产生的。故事表明着叙事讲‘什么’,情节则关系到‘怎么讲’和讲‘哪些’。”[2]吴宇森从《英雄本色》开始,就相对固定地用“通俗剧”的手法重复着“讲什么”和“怎么讲”的模式。在故事层面,吴宇森不喜欢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题材的故事,摈弃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和芸芸众生,他喜好选择充满戏剧性的警察与匪徒的题材,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在《英雄本色》中,吴宇森首次将目光关注警察和黑社会,不仅有警察与匪徒之间势不两立的冲突,更重点描写警察和匪徒之间的情义纠结,使得影片显得立体丰满;在《喋血双雄》中,吴宇森将故事简略化,电影的焦点是警察李鹰与杀手小庄的有冲突至和解的过程;《辣手神探》则更进一步,警察与黑社会的冲突更加火爆。到了好莱坞,吴宇森在选择剧本时,依然会倾向那些现实中不常见的题材,例如猎杀活 1

人的《终极标靶》、核弹爆炸的《断箭》、,而一旦拥有了自由的导演权力,吴宇森在《变脸》中又娴熟地玩起了警察与黑社会的“通俗剧”故事。

在选择“怎么讲”和讲“哪些”的情节方面,吴宇森遵循的依然是夸张、煽情的通俗剧原则,截取那些能够很快调动观众情绪的细节,尤其是将大喜与大悲相结合的手法常常出现。例如《英雄本色2》中的警察宋子杰在追踪黑社会时,他的妻子在医院临产,而当他中弹倒下时,她的妻子顺利生产。镜头在两者之间交替剪辑,制造一种强烈的生与死的对比。临死前,他隐瞒情况与妻子通话,询问孩子情况,还给孩子起了名字。类似情况在《喋血街头》里也有:阿B在大婚之夜,为了替友报仇,失手打死人,只有跑路逃命,留下空守闺房的新婚妻子。这同样是以喜衬悲的煽情手法。此外,吴宇森非常喜欢在枪战中加入小孩子,透过小孩子惊恐的眼光来看待暴力的恐怖与伤害。极端者如《辣手神探》中,将火爆的枪战设置在医院里,数量众多的婴儿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筹码。周润发饰演的警察居然一只手举枪射击,一只手怀抱婴儿,将杀戮与生命如此并置,也只有电检宽松的香港电影才会出现如此画面。

一切的故事与情节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吴宇森的电影也不例外。在他的电影中,吴宇森善于塑造始而对峙、终而相惜的双雄关系模式。为了增添这种关系模式的戏剧性,吴宇森常常将双雄身份分别设置为警察与匪徒。在《英雄本色》中,是宋子豪的盗贼与宋子杰的警察的对峙关系;在《喋血双雄》中,则是在警察局郁郁不得志的李鹰与被黑道追杀的小庄之间的故事;到了《辣手神探》,延续的依然是警察—盗贼的关系;《变脸》中也是如此。同时,这种人物关系模式又是动态的,非一成不变的,他们最终必然会跨越职业分界的天堑,凭借内心的相通而惺惺相惜。

除了这种夸张的人物关系模式,吴宇森电影中的人物善恶分明,坏人贪财忘义,好人重义轻利,坏人一定得到报应,但好人往往以悲剧结局,弥漫着煽情的味道。周润发是吴宇森“英雄片”的灵魂人物,他在电影中常常饰演杀手,但他却是“道义”的化身,从不滥杀无辜,对待别人有情有义。为了道义,他常常付出生命的代价。在《英雄本色》中,周润发先是腿被打瘸,最后又主动放弃离开,返回与友共战敌人,最终丧生。《喋血双雄》中,他在枪林弹雨中救护受伤的小女孩,为了救治失明的女歌手,最终失去性命,眼睛被打爆,连献出眼膜的希望也破灭了。而坏人则从开头就很坏,主要的特征是追逐金钱,卖友求荣,但最后必然会失去性命。

2.浪漫传情的暴力图景

吴宇森自小丧父,家境贫寒,生活于贫民区,常受到帮会分子的要挟勒索,见惯了流血暴力事件,电影中的不少情节即是来源于早期的生活。后来,在邵氏公司师从暴力电影大师张彻,对暴力的题材耳濡目染,以及香港电检的宽松,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遇合,使得吴宇森在自己的

电影中非常喜欢表现暴力场面,但是他既没有如张彻那样去展示原始血腥的暴力,也没有如成龙那样去展示杂耍化的身体,而是采取了慢动作、剪辑、构图等多样的电影手法去表现暴力,使得暴力场面消除了惨烈与恐怖,呈现出浪漫的美感,成为可以品味的“有意味的形式”。

为了消隐打斗动作的暴烈,吴宇森在电影中采用慢动作的表现手法,以舞蹈般的曼妙姿态传达动作的优美。同时,慢动作不仅是为了视觉上的形式感,也为了传达出一种情绪。将动作与情绪结合,以动作传情,是吴宇森电影的一大创新。这在他的经典作品《英雄本色》中有了充分体现。例如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在枫林阁酒家找小汪复仇的段落,不仅用慢动作表现,将短短两分半钟的动作场面延长,达到一种时间特写的艺术效果,并且利用平行蒙太奇将小马藏枪的过程和小汪一伙大呼大叫用餐的画面来回剪辑,制造紧张的气氛。当两条线索愈来愈快,终于汇合时,爆发了激烈的枪战。但本来是血腥暴力的场面,经过慢动作的处理,那些中枪的马仔在镜头前摇摇晃晃,犹如舞者一样,褪去了死亡带来的恐惧,增添了一股唯美的味道,而这一段慢动作的拍摄手法更是将小马为友两肋插刀的豪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电影的结尾枪战中,伴随着过火的爆炸场面,当小马被枪击中头部时,鲜血四溅,子弹不住地射击他的身躯,电影用慢动作的手法将他倒下的过程延长,将悲伤的时刻放大,将他的死亡瞬间久久印在观众的记忆中。“总之,《英雄本色》的视觉意念既流畅亦饱含情感,是前所罕见的。”[3]《英雄本色》的成功,使得吴宇森更加醉心他的慢动作手法,在后来的电影中,慢动作的拍摄手法成为他的独特标志之一。

枪战场面是吴氏电影中频频出现的段落,枪在他的电影中,不仅是一种杀人的武器,更是“上镜头性”的展示,是和人物的性格合二为一的,是身体功能的延伸。英雄拥有了枪支,如有神助,子弹永远也打不完。周润发饰演的主角常常手持双枪,飞身跃起,凌空射击,无所不能,就如武侠片的武林高手一般。吴宇森将武侠电影中的招数,搬用到了现代枪战片中,对动作电影进行了革新。在吴氏电影中,双雄之间的双枪对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他们彼此持枪对准对方的脑袋,画面静止,从构图角度考察,持枪的手臂将画面割裂,使场景显得不稳定,形成一股张力,而对峙的静默很快被随后的激烈枪战打破。因此,构图的张力令暴力被推至动作美学的新境界。在《喋血街头》中,吴宇森甚至不满足两个人的对峙,使三个好友阿B、细荣、辉仔互相指枪,反目成仇。为了使得枪战的动作更具有视觉性,吴宇森常常运用多机位拍摄,将一个完整的动作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不同的部分,带来视觉的快感。从而在电影中,将多机位拍摄的动作特写与慢动作共同使用,使得大银幕上的动作更显得赏心悦目。

在香港武打电影中,寺庙、戈壁、野外等场所是打斗场面的偏爱,而在吴宇森的电影中,他依托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的后殖民处境,将枪战的终结场面常放到静谧的教堂里面发生,使暴力、枪支、血腥与圣母像、蜡烛、白鸽并置,赋予了枪战场面一种形而上的寓意。在《圣经》中,教堂本是上帝的圣殿,是神圣的场所,大声喧哗都被禁止,而在吴宇森的电影中却被当作暴力解决争端的场所。正如慢动作的夸张一般,吴宇森就是在如此看似不协调的空间内进 3

行他的矛盾解决。在《喋血双雄》结尾,小庄手持枪支,就如上帝一般,将坏人击毙,正义得以偿还。《变脸》的大结局枪战,也是在教堂发生,狡诈的匪徒终被击毙。总之,吴宇森在他的电影中,不仅聪明地借用了教堂、鸽子、圣像等神圣的物件,为暴力披上了一层陌生化和审美化的外衣,并且使它们成为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象征。

3.盗亦有道的男性情义

对男性之间友情的演绎,是吴宇森电影一直关注的主题。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为什么我的电影主题大多是以友情作为主呢?这和我本身的经历是有关系的。另外,我本人也比较注重友情。大概在文学方面,年青的时候我读了很多书,也看过存在主义的东西,在少年的时候读了很多中国古代方面的书,我最经常读的比如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所以,古代那种侠义精神,朋友之间一种互相帮助,那份义气、侠客的精神对我影响非常大。”[4]吴宇森的代表电影,总是着力描写一些有情有义的男性,例如小马、小庄、江浪、阿B,而他们的精神核心则是“道义”——对待朋友要讲义气。这种道义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可以追溯自《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种朴素的儒家男性情义观。

在电影中,身怀道义的人物一般是如孪生兄弟般成双出现的,相映成辉,互为参照物。在身份上,两个可能都是黑社会的人物,或者一个是混黑道的,一个是警察,但共同的是两人都很讲义气。例如《英雄本色》里的宋子豪和小马,《喋血双雄》里的小庄和李鹰,《辣手神探》里的袁浩云和江浪,《喋血街头》里的阿B和阿乐。他们开始时或许彼此冲突,但最终都会肝胆相照,共同杀敌,愿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对方的安全。很明显,在吴宇森的电影中,支配个体交往本质的不是代表外在身份的职业,而是是否有情有义的内在身份。因此,在电影中,也许同为盗匪,但却彼此关系恶劣,如《喋血双雄》中的小庄与汪海;而李鹰身为警察,“相信正义,但却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直到他遇见了有情有义的杀手小庄,与小庄成为莫逆之交。可以说,道义是男性之间灵魂交往的钥匙。两个职业、形象皆有差异的个体,就是因为都拥有正义感,就被塑造为如同一个人。

同时,吴宇森为了对男性之间情义的强调,不惜在他的电影中将女性角色的空间一再挤压,放逐至背景。当男性在谈笑风生、建立情谊时,女性基本不在场。而那些以道义为重的男性形象或者单身,孤身一人,或者有女朋友,但却没有在银幕上呈现任何暧昧的男女情感的画面。本质上,他们的情义是拒斥女性的,好像害怕女性的亲近会支取、消解了他们的情义一样,他们的情义是只为和自己相似的男性准备的。说到底,这是一种源自传统文化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隘情义观,和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地位提高,日益成为社会与家庭重要部分 4 的事实不合。因此,吴宇森在出走好莱坞,以及在大陆拍摄的《赤壁》中,在依然抒写男性之间关系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女性的情感,大幅提高女性角色的戏份。

此外,吴宇森对于有情有义之人的浓墨重彩,也是他面对1980年代的香港所开出的药方。1984年,中英签订《联合声明》,确定香港1997年回归,对香港社会人心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进入现代化之后的香港社会日益物质化,人情淡薄。彼时的香港电影对此并没有很好地回应,反而多是叹息、虚无、犬儒,而吴宇森的电影看似在讲述江湖恩怨的火爆故事,实则是在回应这个时代的沉疴。他说,“其实我拍《英雄本色》也是用一个现代的东西来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义气和朋友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同时觉得古时候浪漫多一点,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感情,现在有点疏离。”[5]在他的电影里,那些身怀道义的英雄面临的困境常常是被贪念金钱的同伙出卖,这在《喋血街头》里面有非常夸张的表现,细荣为了金叶,连儿时的好友都能枪杀,被金钱侵蚀的人性之丑陋暴露无遗。对金钱的迷恋正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而道义则是古代社会的象征。在电影中,那些重情轻利的人物常常很孤独,是这个时代的流浪儿,他们会大发感慨:“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不再适合这个江湖了,因为我们太恋旧了。”“这个世界已经变了,没有什么人讲道义了”(《喋血双雄》)。表达的是一种被时代抛弃的落寞和凄凉,但是他们却没有随波逐流,反而以生命为注,与重利轻义的人抗争,与这个时代摔跤,就如堂吉诃德一般,可悲可敬。虽然,在电影的结尾他们大多付出生命以殉道,但是卖友求利的人也无一幸免。

当然,吴宇森给现代社会开出的药方——自我奋发向上,对人互助忠心——太过理想化,也显得简单化。同时,他将这两样美好的品格都放置在一个违反社会秩序的黑社会人物身上,并将其英雄化,以暴制暴,而将代表法律精神的警察退至后景,乃至虚化,这是一种只见情而无法的落后观念,不适合现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吴宇森远赴好莱坞后,他电影中的男性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基于法律基础上的是非争斗,敌我分明,没有那种暧昧动人的情义纠缠,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国是一个法治化的社会,人情是依附于法律的秩序之下的。而一旦没有了男性情义的抒发,吴宇森的好莱坞电影就只剩下了干瘪的视觉风格的展示了。

正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吴宇森的电影主题与风格正是香港特定时期的产物,同时也带有个人非常强烈的自传色彩。他建构了现代世界的男性神话,讲述有情有义的人物如何面对忠心与背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开创了动作电影的“暴力美学”。只是,时代在变化,吴宇森若是想再续辉煌,面临的挑战也很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25页 [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1月,第28页 [3][美]大卫·波德威尔:《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何慧玲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3月,第130页

[4]张会军 马玉峰:《动作——一种力量,一种感情》,《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50页

[5]卓伯堂:《吴宇森电影讲座》,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7月,第116页

【作者简介】

王万尧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师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孔祥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师

第三篇:咏史诗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和诗人心理 【心理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李商隐《贾生》(怀古伤己)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心理二】怀古伤今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如《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2、物是人非型: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心理三】理性反思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2、理性分析,冷静剖析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四、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五、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1、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2、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3、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4、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乌衣巷、朱雀桥、石头城、台城、淮水、六朝、华清宫

六、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七、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1、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如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②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

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1、抒情方式:

①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刘禹锡《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②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 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孟浩然《与诸子登砚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赁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2、表现手法: 用典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如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③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判现实,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如:

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③李商隐的《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公元200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草草:轻率。南朝宋(不是南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祭祀时的鼓声。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屎”)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②对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③虚实结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④联想想象如:《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修辞手法:拟人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第二句使用拟人手法,表面写潮,实为写人,写人的心境,写人的感慨。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察到石头城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可是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怆,那么的凄清。面对着这荒芜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为何当年的繁华留不下一点痕迹?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衬托、比喻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八、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1、鉴赏步骤: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即

怀什么古

作者怀古的态度情感

怎么怀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和观点(体悟意图、领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答题方法:寻找连接点;归类,探求主旨凡是课本、读本及其注释、练习中所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应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于唐宋著名诗人的大体经历,也要略知一二,这样,在不懂得诗人创作该篇时的背景之情况下,也能做个大体的猜测,不至于两眼抹黑。这是最基本的。

2、赏析范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2)比喻。(手法)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三、回归教材链接1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赏析:

1、怀什么古——首联和颔联写景,点出了丞相祠堂(古迹),通过描写祠堂、柏、碧草、黄鹂等景物,并用“自”和“空”,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氛围。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写了关于诸葛亮(古人)的三顾茅庐、平定天下、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2、作者的情感态度:(同病相怜型)诗人借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表达对其的称颂、崇敬、仰慕之情,同时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借此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艺术手法:首联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颔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颈联、尾联用典。

链接2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链接2 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答:(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手法。都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形成对比,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四、高考真题

1、(2011年新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全国卷)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年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请简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答:反衬。一二句先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再。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

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附【典故举隅】 1.《后庭》遗曲:指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遗曲》,后人都视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句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2.《黍离》之悲:,《黍离》是《诗经.王风》的名篇。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这首诗。后来常用《黍离》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4.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战国时赵国的名将,赵王想起用他,恐其衰老,派人探视,廉颇仍能一饭斗米,肉十斤,报国之心不衰。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劳,可是朝廷一味屈膝投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

6.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勒是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7.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8.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9.淮水:秦淮河古称淮水。从南朝开始,秦淮河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素有“十里秦淮”、“六朝金粉”之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有时指淮河。南宋为宋金分界线,为战争前线。】

10、“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

11、“新丰客”: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所用(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12、“封侯”:表示报效国家、立功边疆的豪情壮志。

13、“楚狂”、“接舆”:指代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

14、“王孙”:指游子或高人隐士;

15、“式微”:表示国势或门庭衰落,或政治上不得意,打算归隐田园;

16、“不系舟”:比喻自由不羁的思想或生活,也可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17、“新亭泪”“新亭风景”:表示对国势衰微、山河变色的感伤„„

18、“天狼”表示敌人、战事;

19、“烂柯”表示离家日久,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

20、“青冢”即昭君墓,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南冠”、“楚囚”指被羁的正义之士,或诗人自己深陷囹圄„„

第四篇:圣诞史诗

朗诵:让我们的目光翻越连绵起伏的群山,飞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来巡视各国、各族、各民、各方庆贺圣诞的盛况。从老年人慈祥的面容、小孩欢乐的神态、青年人幸福的表情,来体会基督道成肉身降世给人类带来的祝福。放开我们嘹亮的歌喉,以轻雷滚过天际的节奏、清泉流出山谷的旋律,把诸海岛众山岳的欢呼作为和音,扬声赞美主。合唱:《众扬声赞美主》朗诵:让我们的心追忆救主降生之前的世界,人类在沉重的哀痛中深深地失望。罪恶象黑夜一般笼罩着大地,迷失的灵魂期盼着生命之光。静静地聆听吧!平原、旷野、森林、山冈……;停止不安的喧响吧,江流、湖泊、海浪。死荫幽谷中的多少百姓,正屏息敛气等待着救主降生的神圣时光。独唱:《夜半歌声》朗诵:灿烂的群星在天空悄然进行,伯利恒小城是何等安谧清静。在你漆黑的街衢,永远的光照耀;万世希望,众生忧惊,今宵集中于你。齐唱:《小伯利恒》(四人舞蹈和歌声同进行)朗诵: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合唱:《大喜信息》双人舞:《大喜信息》女声小组唱:《大喜信息》画外音: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黑夜沉沉,寒冷万分,万民都在睡觉,天空突然出现了荣光,天使来报告佳音。欢欣,欢欣,天国君王今日降生。朗诵:在那平安、圣善的夜晚,万暗中射出灿烂的光芒,神差爱子降临世界,圣洁荣光普照四方。啊,在这万物平静的时刻,请听……女声独唱:《平安夜》(伴舞)集体朗诵:聆听吧,陆地、海洋、日月、星辰……,在这欢庆圣诞的日子,普世都在欢腾,我们的心象乐园盛开着仁爱的花朵,我们的口象清泉涌流着赞美的声音。我主奇妙的真理,是普照万物的阳光;我主丰盛的恩典,是滚滚全地的甘霖。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我们要传扬基督在十字架上为罪人流血舍身。我们同心合意赞美父神奇妙大爱,我们口唱心和歌颂基督救世洪恩。在这欢庆圣诞的日子,我们要传扬主的救恩,让主住在我们诚实、清洁、谦虚的心中。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让整个宇宙都充满哈利路亚的声音……大合唱:《普世欢腾》

第五篇:第二节 咏史诗

第二节

咏史诗



咏史诗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所以咏史诗又叫怀古诗。怀念对象当然就是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凭吊古人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历史中有着丰厚而生动的诗歌素材,诗人直面现实,以史咏情,或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从对历史事实的研究中生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或在历史陈迹中寄寓情感志向;或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进行评价。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沉关怀。诗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诗人对历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鲜明的形象,这就使得怀古咏史诗比那些精辟的史论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广泛流传。

最早的一首咏史诗是班固的“缇萦救父”的故事。开了咏史诗的先河。下文会讲及,暂不赘述。

魏晋时期的左思有《咏史》八首。但它不象一般咏史诗之专咏古人、古事,而是借咏古人、古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是抒情、述志之作。但左思首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史实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是很多评论家对他的咏史诗的评价。他进一步发展了咏史诗这一体裁。

魏晋时期,咏史诗得到了大发展,很多文人都创作咏史诗,《世说新语·文学》记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月夜闻客船上有人咏诗,遣人讯问,乃是袁宏在吟咏自作的《咏史》诗。但这时的咏史诗也大多只是剪裁史料,铺叙成篇,很少寄托。到了唐代,怀古咏史诗的创作蔚然成风,诗人强调咏史诗要有感而作,他们把咏史与咏怀紧密结合,以“怀古”、“述古”、“览古”等方式开拓咏史诗的领域,且立意高,寄托抱负和感慨,为后世留下许多咏史诗精品。出现了杜甫、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继唐之后,咏史诗得以进一步成熟,到清代咏史诗比比皆是。

一、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①

史必征实,而诗可凿空。历史是客观冷峻的,这与主体情感的好恶无关,但诗人可以以凭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采取不同的视角,从而出现不同的情感态度。这就关涉诗人如何处理主体情志与客体历史的关系。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指出,世间的学术文艺,在处理主体心灵(人)与客观世界(天)的关系时,可以出现三种情况:“人事之法天,人定之胜天,人心之通天”。②在钱先生的启发下,从诗歌中主体情感表现的程度与层次和诗的感性形态的角度,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归纳出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写实型、意象型和意境型。

(一)、写实型的咏史诗形态

所谓的写实型,就是秉承“人事之法天”的原则,对历史进行客观冷静的摹写,它剪裁历史、再现历史,是追求历史真相的复原,给读者提供的是原始的史实,这种咏史诗,就是典型的“以史为诗”,也就是刘熙载所说的“传体”。表现出对历史的依赖,诗人的主体情志在诗中直接表露的成分很少,多寓于叙事之中,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就是《论语》中“质胜文则史”的偏颇。但这种咏史诗从其产生之初,也经历了诗性不断充盈的发展过程。

如最早的一首咏史诗。

咏史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班固的咏史诗是比较粗陋的,正如何焯所说:“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栝本传,不加藻饰。”③这首作为早期的文人五言诗,钟嵘评价它是“质木无文”,只叙史实而不作评价,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能在短短十数行间,如此凝炼地抒写缇萦救父事件的始末,而且在叙事之中,也时有“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的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寄慨,不乏唱叹之致。却也算得是笔底见功力。

又如张协的《咏史》,全诗20句就有14句叙写二疏的生平;卢谌的《览古》全诗36句就有34句写蔺相如事迹。这类咏史诗常花绝大部分篇幅来叙述历史人物的事迹,侧重于叙写整个事件前因后果,不重视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诗人的主观倾向只能从诗人对历史的选择、剪辑,以及很少的几句感叹之词中作出推测,很难断定诗人的现实指向。唐代的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苏武》、《王昭君》等咏史诗也都是仅从叙事中见其感叹之情。到了中晚唐,由于受当时好议论的诗坛风气影响,诗人们在叙事之余,增加了几句议论,以表明自己的见解。如柳宗元的《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尽管这些诗人中有带浓烈的情感来述赞历史,表达自己的见解,抒情主体的形象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凸显,但这种情感只是政治情感、伦理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群体的共同情感,而诗人的个体情感仍不能超越历史的重负,诗给接受者更多的是对历史的认识。

写实型咏史诗是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叙写的同时,注意历史人物在历史环境中的表现,凸显他们的形象。如王粲的《咏史诗》: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叙述了三良被迫殉葬的经过,但诗人对三良临穴时内心的挣扎进行了较多的描写。曹植的《三良诗》后六句也对三良赴死时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进行了刻画。这种描写和刻画凸显了三良的形象,使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产生了良性互动,诗人的情感也因此更为丰富和复杂,诗中的诗性成分得到了加强,可以说是咏史诗发展史上一个比较大的进步。阮王禹的《咏史·燕丹善勇士》: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也是依次叙事,但全诗10句中却用了6句描写了悲壮的场面,反衬了荆轲的义无反顾,荆轲的形象较为突出。而陶渊明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与阮氏的《咏史·燕丹善勇士》在内容上没有不同,然而除了篇幅加长了以外,陶渊明在饱含感情地叙写荆轲受燕太子丹之托刺秦王的故事时,对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作了淋漓尽致地描绘,成功地地造了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折射出诗人性格中金刚怒目的一面。无疑陶诗中荆轲的形象更为饱满,感情的表达也更充分一些。由此可见,诗人在叙述历史塑造人物形象时,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悄悄融入了这种感性的形象中,并以强烈的感性力量吸引欣赏者,给欣赏者历时不忘、挥之不去的形象留存,让欣赏者更好地直觉和领悟作品的精神蕴涵。可以说这是写实型咏史诗所追求的的理想范型。总之,写实型的咏史诗再现历史过程几乎成了诗歌的全部内容,诗人以感性的目光来看待历史,对历史的把握停留历史事实关系的认知层面,尽管从它诞生之初起,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人情感的表达的艺术不断得到开拓,但都没有离开对历史的尊重,没有离开历史的“细节真实”,诗人的情感和想象依然不能处在自由的状态,诉诸历史的认知,显示思想的意义仍是主流。可见诗人在与历史的对话时,虽然是诗人在选择话题,然而总是历史在诉说,诗人在回应。个人的话语沉潜在历史的话语之中。

(二)、形象型的咏史诗形态 “人定之胜天”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超越。当诗人在历史面前表现出足够的自信,腾凌于高高的天宇之上来俯察“历史”之时,“历史”被浓缩了、被提纯了、也被本质化了,再经过诗人对“历史”作出的个人式的安排和情感的灌注,历史人物、事件和遗迹也就很自然地浓缩成富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的“历史意象”。于是诗人放弃了对历史“细节真实”的依赖,选择了这种以“以少总多”的“历史意象”来代替冗长的历史过程的叙述。“立象以尽意”,历史意象是诗人现实经验对象化的一种观念性存在物。这种现实经验的对应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能从历史的实态中寻找到“意”的对应物,这类意象我们称之为象征性意象,在咏史诗中最为常见,如左思的《咏史》、陶渊明的《咏贫士》、颜延之的《五君咏》等,尊重历史的实态,是历史的浓缩。另外一种就是心中之“意”没有历史的实态作为对应物,于是就摆脱了历史的真实拘限,超越历史时空,对历史进行自由的拼接和虚构,捏造形象,我们称之为浪漫性意象或虚构性意象。如李商隐的《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皱。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这首诗题为“富平少侯”,然所咏之事显系张冠李戴,抛金弹用韩嫣事,尾句用莫愁,更属后世典实。很显然,作者为了表达对现实的讽喻,不惜放弃历史真实,故意错易历史事实,制造出表意之象,体现了明确的目的性。又如他的《陈后宫》,程梦星在《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评说:“题为陈后宫,结句乃用北齐事。合观全文,全不切陈,盖借古题以论时事也。”他的《北齐》“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城阳。”小莲进御之夕与周师入晋阳在时间上本不相接,为极言色荒之祸,特加剪接连缀④。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等。这些“历史意象”不管它是以实态的方式出现,还是以虚构的方式出现,都是诗人议论事理,申述心志,抒发情感的材料。这里的“历史”已失去了历史的本体意义,然而却帮助了诗人超越历史的拘限,从实在走向玄虚,从有限进入无限,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特别是近体诗产生后,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历代诗人在这个空间里为了使诗通向至境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追求理性诉求和感情诉求两个方向,不断丰富了咏史诗的表现力。1.追求理性诉求 淡化历史的本体,不严求据事直书,以描绘古人整体的精神气象,往往只关注某些符合个人心境的片面特征,然后将这些因素组合形成诗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思考。如阮王禹的《隐士》: 四皓隐南岳,老莱窜河滨。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诗人选用了五个历史人物作为意象,突出他们的“隐”、“窜”、“乐”、“安”、“饿”的精神状态,采用意象迭加的形式来表达自己退守甘贫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意志的坚守,一种人生观的表白,一种道德的情怀。还有曹操的《短歌行》、《善哉行》,曹丕的《煌煌京洛行》,曹植的《豫章行》,阮籍的《咏怀·驾言发魏都》、《咏怀·杨朱当路泣》,刘琨的《重赠卢谌》,陶渊明的《咏二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等,要么表达诗人的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人生哲理,要么表达诗人对人世兴衰、朝代更迭的思考。其间虽杂有诗人的情感,但诗人对内容和意义的追寻的意图非常明显,给接受者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很少情绪的感染。到了杜甫的《八阵图》,更进了一步,纯以议论为诗,对历史的态度更是向理性化方向发展。中晚唐咏史诗人,如刘禹锡、杜牧、李商隐、胡曾、周昙等人有不少对历史的认同和对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咏史诗,沿着杜甫以议论为诗的路径,将咏史诗的哲理追求推向高峰。虽然古今不少诗评家对这类诗进行批评,但我并不认同,我这里借用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中评庄子时所说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看法:“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2.追求感情诉求

当然,咏史诗人在选择古人事迹时都蕴含着诗人的钦慕、赞颂、理解、同情和惋惜等感情,在叙述或评判古人事迹时,受其感染,于词气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但自我抒怀的色彩不太明显。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⑤。陶渊明的《读〈三海经〉十三首·其十》咏赞精卫和刑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抒发了诗人空怀抱负而无从施展的愤慨不平的情怀。这些诗中,诗人开始更多更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给接受者更多的是情绪的感染,而不仅是人生观的表白和理性的思考。经过陶渊明、鲍照等人的开拓,诗人抒发情感的空间不断拓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上幽州台,面对负载历史的象征物,伤往忧来之情倾吐而出。历史成了诗人倾吐的对象,诗人满腔之情,长期积累,遇到了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对象,不吐不快。“象”是触媒,诗人得“意”而忘“象”,“象”这一触媒浓缩成诗的标题,正文直接抒发了诗人满腹牢骚、一腔愤慨和那种积极进取、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后来李白、杜甫继承了左思开创的传统,并在意与象的融合上进行不懈地探索,为咏史诗向意境型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意象型咏史诗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心理、诗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象理论的相关。汉魏六朝时期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人类面对客观世界越来越充满着自豪和自信,欲望在跃动,情感在奔泄,然而人类又不可能全然超越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命运多艰,当诗人们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遭遇坎坷,遭受挫折之后,发现这个世界用感性难以把握它,于是就以理性的精神来超越现实的困顿,在精神上去把握或战胜它,从而达到人的精神与精神化对象的和解⑥。意象理论的提出又为此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途径。“立象以尽意”、“得意忘象”的意象理论强调了主体在把握客观对象时的超越性,为主体精神的张扬带来了契机,使诗的内容与意义的丰富成为了可能,从而使诗达到艺术至境。这种类型的咏史诗,诗人在与历史对话时,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个体的话语淹没了历史的话语。

(三)、意境型的咏史诗形态 在“人心之通天”阶段,是主观与客观在最高层次上的遇合,客观世界不再造成主体心灵的被动,主体心灵也不再造成客观世界的破碎,而是相拥相融,“互藏其宅”,两相保全而又不分彼此,从而抵达另一艺术至境——意境,它是人默契于社会、自然规律性的结果。意境型的咏史诗是在前两类咏史诗的基础上,吸收了写实型咏史诗的感性的特点和意象型咏史诗的形式超越和蕴涵丰富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功利性,诗中的事、理、情浑如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意的审美的境界。如李白《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晓何!” 全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描写吴宫昼夜狂欢的情景。诗人对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场景,并不作具体描绘渲染,而是紧扣时间的推移、景物的变换,来暗示吴宫荒淫的昼夜相继,来揭示吴王的醉生梦死,并通过姑台栖鸦、黄昏落日、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暗示色彩的景物隐寓荒淫纵欲者的悲惨结局。一股对大唐社稷的担忧,对皇帝的讽谏情绪弥漫于寂静而凄清的氛围中。可见,诗人在此将场景之“实”与暗示之“虚”结合在一起,不离于实境,又不滞于实境。既有场景的真实性、确定性,又有联想的丰富性、深刻性;既“亲切不泛”,又“想味不尽”。诗人将所采用的意象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诗境,是比喻又不似比喻,是象征又不似象征,但接受者可凭直觉而非逻辑推演出它的隐喻意义。然而诗人以直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时,不带有主体的目的,一切都那么自然,诗人的气、志、性、情、欲等心理的诸要素在诗人构筑的虚圆的空间里激荡、融合、贯通和释放,即康德所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⑦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如: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碧树凉生宿雨收,荷花荷叶满汀洲。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太平时节殊风景,山自青青水自流。——唐彦谦《金陵怀古》 这些诗都用一些富有暗示力的意象组成一个主客体和谐相处的完整的诗境。诗人在描绘实境的基础上,通过反衬、对比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联想和想象,化实境为虚境,使实境具有无限的蕴含力和召唤力,诗人的感情基调、情感节奏与历史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浑然一体,无工可见,无迹可求,诗境纯净而完整。这种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意的空间,营造了美的氛围,诗人对历史的洞察和感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边的思绪,弥漫在这诗意的空间里,使我们感受到诗与史交融灵动的神韵。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历史在人类的文学想象中不断得到诠释。历史诠释为历史意象的多义性提供了丰富的积淀,为诗人与历史平等互动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话语材料和环境。到了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包容的心态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心理,当然,意境理论的提出更为这种话语环境的营造提供了理论支撑,所以当时的诗人在处理与历史的关系时,能够超越内心矛盾、以审美的心态与历史对话,既能适应历史的话语秩序,又不迷失在历史话语之中,以诗性的形式营造自己话语秩序,共同营造出一个主客体互通互动的话语环境。在这种话语环境中,诗人是平心静气的,主体与客体都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是平等的交流,是自由的舒展,是无间的契合。从咏史诗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辨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咏史诗发展的基本脉络。然而这三种形态的咏史诗并不因为其他形态的出现而消逝,它们并存、融合并各自发展着,它们各有自己的审美追求,显示出不同的审美规范。写实型咏史诗以历史事实为基础,追求感性之真,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认识;意象型咏史诗则弃客观而重主观,营构“意中之象”,追求理性之善,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对历史的政治、道德的理解;意境型咏史诗则摆脱了历史的重负,摒弃了意象型对历史的颐指气使,撕裂历史,而是通过意象的净化、纯化,营造一个充满诗意、和谐完整的美的氛围。它以追求美为旨归,诉诸接受者的是诗人与历史平等的交流,是虚实相生中的境的完整、理的充分、情的流淌。从写实型的实之又实,到意象型的虚之又虚,经过意境型的整合而达到虚实相生,使我们既看到了诗人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把握历史方式的不断调整,又看到了三种形态在诗人的不断开拓下,螺旋式向上攀升,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而臻于诗的至境。

注:

①见章建文《论古代咏史诗的基本形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②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 1999

③(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六

中华书局,1987 ④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⑤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⑥方锡球.缪斯的足迹——文艺发展机制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⑦康德:《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2002年

咏史诗的主要特点:

咏史诗在写作手法上体现出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

1、以史说事。

咏史诗首先是诗中有历史,或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因为是诗歌,是文学作品,所以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贞一斋诗说》说,“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看古人名作可见。”①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赤壁之战,可后人对苏东坡是否到过历史上的赤壁古战场颇多争论,其实,就诗文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而言,这种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苏东坡是在咏怀历史,而不是在记述历史。

这当然不是说怀古咏史诗可以歪曲历史篡改历史,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诗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叙述历史,表情达意,就需要创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环境、形象。如李商隐《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这是一首富有社会意义的咏史诗,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飘渺地将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编织在一起,首两句是神仙传说,入木三分地揭露汉武帝迷恋神仙的痴心妄想;三四句是历史故事,刻画汉武帝一心求仙而无心求贤的思想行径。诗人不加评议,完全用形象说话。再如他的《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盘龙?

这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杰作之一,仅用二十八个字,借六朝纷纷代谢的史实来抒发感慨,说它是史实,因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确实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显然不是某一个有史可据的场面,更不可能六个朝代王运之终都用百尺长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这样写,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是从“百尺”的高度来说,透过形象来看历史,六朝末代统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无耻之极,都是可想而知的。这就是咏史诗中的历史,是艺术化了的历史。

再如阮瑀《咏史诗二首》

其一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其二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这两首诗歌咏历史上荆轲和商鞅两个人物,具体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环境,前者充分地营造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生动可感的背景。而后者把商鞅的身世遭遇放置在秦穆公开创秦国历史的丰功伟绩之中。作为一个政治牺牲品,商鞅下场让后人流涕不绝。

2、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的一大特色。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这座古城,东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诗歌前两联只点出与六朝有关的金陵名胜古迹,以暗示千古兴亡之所由。后两联则通过议论和感慨,借古讽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暗示当时统治者依托关中山河之险,沉溺声色之中,正步六朝灭亡的后尘,可谓意味深长。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但透过对江南风景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的批评。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丰富了。

3、寄寓诗人的感想 如温庭筠的《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曾事袁绍,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后归曹操,曹不记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咏史怀古,寄托遥深。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的前二联歌颂晋军灭吴完成统一大业,一个“下”字,展现了战船直一金陵,势如破竹的形势,用一“收”字,概括了孙吴政权的土崩瓦解。后二联以六朝割据势力终归灭亡来警示破坏统一的藩镇。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的心情。

如杜甫的一首咏史佳作《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四句“触景”,后四句“怀古”,层次分明而情景相融。杜甫对诸葛亮向来仰慕,多次为他作诗,这首《蜀相》最能代表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和感念,歌颂了鞠躬尽瘁地报效国家的精神,结尾两句尤其感染着后世贤人志士。

另有一类咏史诗,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己的态度倾向。

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咏叹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诗,开头两句,就事论事,批判项羽的不能“包羞忍耻”;三四句就史实作出另样假设,表达了惋惜之意,从而表明了“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屡败不馁的道理,是颇有积极意义的。同样的题材,王安石也写了一首《题乌江亭》,却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而就同一事件,另有李清照《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可见,对于同一题材,诗人们有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不但体现诗人不同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

4、叙议结合或描写与议论结合 咏史诗以叙史议论作基础,以议论对叙述进行拓展和提升,体现出叙议结合的特点。有的诗中史实的叙写不多,以议论为主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昂的笔触颂扬诸葛孔明的胸才大略,叹惋他的壮志未酬。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人间。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清人李子德评这首诗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②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人间”、“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悲剧形象,却在读者心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如杜牧的《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青。如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是西晋巨富石崇的别墅,其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已成废园,成了供人凭吊的古迹。诗歌首两句写昔日繁华今成荒芜,深含“事如春梦了无痕”③之叹。三四句写暮日啼鸟、东风落花,从而联想到石崇宠妓绿珠效死石崇跳楼自尽的史实,对绿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运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刘禹锡的《金陵五题》都采用这种构思方式。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5、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一人一事,但有些咏史诗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往往夹有多个史料,多次用典。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作者选取了楚汉之战、赤壁之战、汉时边关之战三则史料,有自刎乌江的虞姬这一无辜者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哀,用以揭示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这一反战主题,表达作者忧国忧民而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下载吴宇森的爱情史诗(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吴宇森的爱情史诗(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抒情诗与史诗

    抒情诗与史诗 关键字:主体心情,主体原则,客观原则 诗歌是最重要也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古老”是说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诗歌,最初的诗、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后来才逐渐独立出来......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古希腊神话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是古希腊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希腊神话反映了人类童年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它散见于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历史和哲学著作以及赫......

    史诗电影55

    完整时间点 00:01:07 超凡蜘蛛侠 00:10:19 绿灯侠 00:14:02 蝙蝠侠:黑暗骑士 00:17:18 黑夜传说4:觉醒 00:19:19 雷神 00:20:04 复仇者联盟 00:20:17 斯巴达300勇士 ***:钢铁......

    罗马史诗读后感

    从《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荷马史诗荷马史诗》看古希腊英雄昂扬乐观的精神格调医学院药学系 佘柰学号1201660055作为古希腊时代的精神瑰宝,《荷马史诗》不仅艺术化的记录了古希腊......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观后感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复兴之路”-------一部大型音 乐舞蹈史诗。2个多小时里,艺术家们以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气......

    东方红史诗观后感

    摘要 《东方红》不仅是一部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国最具权威的,著名词曲作家智慧结晶的经典巨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演于1964年,是由一批革......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

    你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你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党九十岁了,今天的我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