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6: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

第一篇: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

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

——读方志远《万历兴亡录》 2011-11-09 12:33:34

“在中国历史上,每每因财富积累而导致贫富不均,因国家承平而导致因循守旧,因社会开放而导致涣散动荡,因自由过度而导致规矩丧失。”纵览明代万历一朝的是是非非,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方志远教授在新著《万历兴亡录》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关于万历,《明史》最给力的评价是:“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神宗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十岁继位,主政的四十八年占了明朝全部国运的六分之一,却长年晏处深宫,堪称“超级宅男”,创造了二十八年不上朝的纪录。

《万历兴亡录》以这位既聪颖重情又怠惰恋色的万历皇帝展开,又不仅是讲述这个帝王,更是讲述一个对中国历史走向有重要影响的时代。正如方志远所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万历时代是距离近代之门最近的一个时代,但最终却引导着中国远离近代。”这个时代既自由奔放又乐极生悲,既浮华富足又危机四伏。这个时代民风自由,观念开放,标榜个性,解构偶像;这个时代,人们注重享乐和个人利益,权力、文化、财富成为三大社会价值观;这个时代,张居正敢怒喝小万历,雒于仁直陈皇帝患有酒色财气病,郑贵妃为作秀而给畅销书写序,山人乐新炉“群发”新“飞语”制造舆论,还有戚继光的华丽转型,胡应麟的文人骂座„„种种奇事怪事,种种乖张悖谬,竟又如此统一于万历一朝。

政治方面,万历皇帝也曾兴利除弊、励精图治,拥有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王阳明、海瑞等名相名臣,并在张居正的辅佐和改革下出现万历中兴,但在立太子的国本问题上万历皇帝与众位大臣长期僵持对立,致使朝政荒怠、纲纪废弛、君臣否隔、邪党滋蔓。

经济方面,万历年间社会富足繁华、欣欣向荣,皇帝却经济拮据、爱财如命,甚至大派矿监税使,不惜与民争利,以至于激起全国规模的社会**,动摇了大明朝的根基。从庙堂到江湖,由盛而衰,乐极生悲。

文化方面,三言二拍、四大奇书、《牡丹亭》等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空前繁荣。异端思想家李卓吾、何心隐,王阳明、王世贞等山人群体,以及大批文化人,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另一方面,社会的多元化也使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

军事方面,万历经历了平哱、平播、援朝三大征,有飙发电举的剿倭英雄戚继光、英毅骁健的一代名将李成梁等,但面对努尔哈赤的迅速崛起却无能为力,最终努尔哈赤指挥的女真军队敲响了万历朝乃至整个明朝的丧钟。

《万历兴亡录》全景式地展现了多元化的时代风貌,塑造了万历年间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攫取最能反映时代走向的故事和最精彩的片段,透析万历朝纷繁复杂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以此来揭示历史大变局中的深层症结。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也有一段感叹:“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在晚明政局中,拔一毛而利天下,既得利益者却不为,他们宁愿亡国也不破家;国家认同、道德底线渐渐丧失,蔑视权威,思想涣散,只有内耗与党争,没有统一意志与是非标准;战事频仍,军队腐败,内忧外患并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错„„而民众的利益、百姓的疾苦,却被既得利益阶层忽略。方志远教授在书的最后说道:“民众需要的社会保障是生老病死,政权需要的社会保障同样也是民众的生老病死。因为只有民众的生老病死得到保障,他们才有可能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政权的生老病死承担责任。”这恐怕也是王朝更替、民族兴亡中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万历兴亡录》,是《百家讲坛》中长篇明史类讲座的又一力作,也是《百家讲坛》近年来少有的佳作。书中以方志远教授的《“山人”与晚明政局》、《“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明代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与历史启示》等多篇重要学术论文为支撑,汇集了他多年的明代制度史、经济史和社会思潮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既充满了厚重磅礴的历史感,又有现实的穿透力,既有幽默、灵动的逸事趣事,又有学术深度与品位。做过近五年全国人大代表的方志远教授,特别强调学者的良知,强调历史和现实两种关照、双重关怀,只有以古为鉴,才不至于把阅读历史仅仅当做“一种消遣和游戏”。

(该文已发在11月11日《江西日报》)

第二篇:《一声叹息》观后感

《一声叹息》观后感

对于冯小刚的电影我一向持以无所谓的态度,尽管频频亮相,但能让我为之着迷的却屈指可数。不过,这也不能埋怨人家冯导,谁让我天生就是一个对电影不感冒的人呢!

初看《一声叹息》这部冯导几年前的片子纯属是偶然中的偶然。在我们这个学校,看电影一向有着严格的规定,不经允许看电影者,其残酷遭遇是不言而喻的,还记得期末考试前班长私自给我们放电影而被军事指导员臭骂的情景。那天下午的《一声叹息》是二班班主任给我们放的,这个我提之就肃然起敬的完老师,一直是我心中的偶像,凭他的地位与正直,领导自然不会多说什么了!这部影片是由张国立,刘蓓,徐帆,傅彪等人主演的。我很崇拜张国立,从《宰相刘罗锅》到《康熙微服私访记》,从《京城大状师》到《铁齿铜牙纪晓岚》,从《我这一辈子》到《建国大业》。。。。张国立的很多片子我都看得津津有味。这位毕业于铁二局文工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给我带来的快乐是难以言尽的。他朴实的电影形象,很容易让人情不自禁的把“忠厚””老实“送给他。

我对刘蓓,傅彪的认识与张国立比起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然而,他们在《一声叹息》中的表现也足以让我竖起大拇指。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与背景。刘蓓饰演的小丹,傅彪饰演的刘大为也无疑为该片增色不少,他们对人物特征绘声绘色的描述,淋漓尽致的诠释实属难得

在《一声叹息》中,张国立扮演的是一个靠笔杆子给电视剧导演写剧本的文字工作者-------梁亚洲老师。这个憨厚的一心想靠稿费买房子的朴实作家。可谁能想到,在潜心创作的时候尽然搞出了一段婚外恋,这很让人匪夷所思,一切的发生源于刘蓓饰演的小丹的出现,这个漂亮,善良,花枝招展的,懂得体贴人的女人有怎能不令人动心呢,用梁亚洲的话来说就是一时没抗住,弄了点婚外恋出来。小丹对他的悉心照顾,宠着他,护着他,让梁老师仿佛又尝到了母爱的感觉。

梁亚洲这个角色让人看起来有些纠结,一边是亲情一样的婚姻,像左手握着右手。握着没什么感觉,但真要把这只手剁了,比剁自己的手还要痛,一边又是年轻貌美的第三者的狂轰猛追,这不得不让梁老师左右为难。

很多人看到刘蓓饰演的小丹后都很痛心,说他是美丽婚姻的恶魔。其实不然,对于小丹这个角色我认为应该从多角度考虑,小丹对梁老师的爱是真诚的,爱一个人并没有错,小丹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刘蓓吧小丹这个角色塑造的很成功,因为一个能让人”嗤之以鼻“的演员必定有高超的演技。《一声叹息》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演员才显得更加灵动。当然,我对刘蓓的不排斥也缘于她明星背后的故事。作为2010年十大明星孝子候选人。刘蓓的孝心让我敬仰。我相信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有刘蓓这样的孝心的!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傅彪的表现也很值得一提,虽说自己是影视公司的老板,可却没有一点老板的傲气,对朋友尽心尽责,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能帮着及时分担,该帮朋友擦屁股的时候,也能硬着头皮往上顶,是个铁哥们。但这种义气谈不上理性。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朋友关系再铁,也总不能干扰朋友的私生活吧?矛盾,两难把情节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

说完了他们三个,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徐帆,徐帆饰演的母亲很让人同情,丈夫常年在外写剧本,自己带孩子又顾家,真的挺不容易。徐帆扮演的家庭主妇从

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家庭佣人,与丈夫结婚11年为家里操碎了心,但是到头来却得到了一个让她欲哭无泪的结局。丈夫的不忠让她伤痛了心,哭过闹过但却没有离婚。当然,这也有梁亚洲的因素,在与丈夫分居的日子里,她依然勤勤恳恳的操持家务。努力工作,装扮新家,照顾女儿,这个母亲的角色在让人同情之余,更多的是敬仰与折服。为了孩子,为了家,什么都是可以放下的。《一声叹息》折射的母爱也让人心碎。

冯导的《一声叹息》据说当年的票房不是很高,或许就是因为故事的情节不够跌宕起伏吧《一声叹息》这部影片的内容很平淡也很真实,无论电影的场景人物的角色,道具还有效果都很有那个时代的味道。电影的逼真我想是与冯导的个人情感是分不开的。传闻,徐帆当年就是冯小刚婚姻的第三者。电影中小丹喝了他女儿递给的盐水也是徐帆经历过的。冯小刚以此为素材,无疑是再向社会上那些正准备或已经婚外恋的男女们敲响了警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婚外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一个让天使折翼的恶魔。幸福婚姻的堡垒有时会显得很脆弱。第三者、婚外恋会让快乐变成回忆,让家不成家,会成为失足男女心中永远的恶魔。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极大的创伤。毕竟爱情不是口香糖,不是嚼的时间久了,就回平淡无味的。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风吹雨打只会让其变得更加坚固。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爱情就是口香糖,不过请各位记住,这口香糖无论再无味道也不能随意丢弃,吐在哪都会有难以抹灭的痕迹。

在网上随意一搜,我们可以知道张国立最引以为豪的电影是《一声叹息》,不是因为自己高超的演技而是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哲理。张国立应该是想以此为戒吧,毕竟婚姻是神圣的事情,容不得半点虚假。纵观现在的演艺界,有绯闻的明星仍一棍可以砸死一大堆。有的恬不知耻美其名曰: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得名人。对于这样的言行,我从骨子里的反感与不屑。张国立的绯闻几乎没有,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一直很好。我想这与他的《一声叹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声叹息》拯救了一些人,搀回了即将被婚外恋套进去的家庭,《一声叹息》从深层上讲,拯救了一个时代。我突然有一种很奇特的想法,假如舆论再一次宣传,重新在社会上掀起观看《一声叹息》的浪潮,社会离婚率应该会大大降低,那样的话,中国的社会才更加和谐。

《一声叹息》的结局有点出人意料,以梁亚洲一家人在一起为引子,梁老师接了一个电话,猛地一回头,戛然而止。如果这要是一部鬼片,很多人的心都会加速的,影片以这样的结局也行正是出于艺术的考虑吧。就我个人观点,我想冯小刚也是想以这样的结局给电视观众留下一个悬念,让人在回味的时候有更多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启迪人们对婚外恋的重新审观。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深思与反省都显示着该影片的成功。我想倘若今天冯小刚再续拍的话,在揉入信息化社会的婚外恋,如《婚姻保卫战》中的戏剧特色定能创下票房纪录。当今社会婚外恋情况屡见不鲜,人们需要得到心灵的安慰,需要精神的支柱。《一声叹息》反映的社会病态,艺术价值都是无法比拟的。

就其本人而言,我并不喜欢看高科技炫耀的美国大片,对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一声叹息》让我对冯导的创作角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这多我今后的成长,婚姻都是大有裨益的。

原来,婚姻需要的是表里如一啊!

第三篇:一声叹息的情感散文(模版)

一天,走在路上,猛不丁被人喊起,告知一个熟人得了食道癌,心颤抖了几下,一声叹息:好人那,怎么也没得好报?又一天,餐桌上,朋友诉说自己的一位亲人得了肾衰竭,无言安慰,长叹一声。上班的路上,前边的同事等我走近,急迫地告诉我,邻居死于车祸,只因不熟悉死者,遂做从容状。

人生无常,由不得我辈从容与否,去的终归去,活着的还得继续活。经历过些许的磨难后,对生命,由衷的珍惜,对死亡,却也不再特别恐惧。当死神一次次来临,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后,原本谈死色变的我,徒叹无奈之时,也学会了冷静面对。

当远嫁的堂妹得了重病后,我与医生的对话简洁得只有五个字,还能活得久?虽然心里很不是滋味,却知道,堂妹的生命并不因我的难过而减缓衰竭,我更知道,理性的处理,比无味的治疗,也许更符合生存法则,无论对活着的人,还是行将就木的病者。

很早以前,下乡的时候,看到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身上患了褥疮,其时正值夏季,苍蝇在房间里飞进飞出,屋子里气味不好闻,听走近的同事说,身上有蛆虫出没,险些作呕,当时就猜想,那人是否生不如死?

弟弟生病的时候,意志模糊,几次生命垂危,姐姐对着菩萨祈祷,要不好起来,要不快点走吧!当时的我,恨姐姐怎么这么狠心?这样恶毒的话也说得出来?当姐姐和我商量,准备弟弟的后事时,我一个劲地说着“不”;有人向我推荐给弟弟买棺木的场所时,我泪流满面,终不能办成;一拖再拖,弟弟大限将至,弟妹给弟弟定做了棺木,我却坚决反对立马将那东西弄回家。终于,大雪纷飞的时候,弟弟去了,无奈中,借用了母亲的“三圆”。

无独有偶,我遇到一个和弟弟病情相似的病人,其妻子无微不至的给他料理,病人亲生母亲却劝儿媳放弃。在这对婆媳当中,谁对谁错,不得而知,只是,病人至今还活着,生活虽然无法自理,但终究是活着。

我有个朋友,多年前就得了不治之症,好在其性格率直乐观,至今也还活着。一日,路遇之,竟然笑着告诉我,他已经为自己买好了墓地,免得迟了涨价。我听着很沉重,他说的却是很轻松。

说起墓地,原本会让我毛骨悚然的。小的时候,家门口开田扩地,常常看到大人们将挖出来的头骨,托在手上,用竹签什么的小心翼翼地掏出窟窿里的泥土,然后用纸轻轻擦拭,再然后,擦些香油,用手摸匀,再放到定做的小长条木盒里,和几根骨头一起摆好,盖上盖子。这样的场景,孩童时期,既怕看,又想看,因好奇心看过后,总会做噩梦,梦见自己在墓地跑不出来。

那次,父母和弟弟归龙口,因是自己的亲人,怎么着也得送最后一程。虽然之前说过不想看,只想在心里保留他们在世时的面容。看过之后,滋味不用说,只有难受两字。那么和蔼的面目,那么可亲的笑容,哪里去了呢?还有,父亲那齐整的牙齿也掉落了一颗,母亲那温暖的手心也没了,弟弟,乌黑的头发,也已经不再在头颅上了,这么些空洞的头颅,让我如何面对?摸摸父亲的几根骨头,耳边又想起父亲的话语,“人,既有一生,固有一死”,心,便也坦然了许多。

只是,自那以后,我便变得异常敏感,我会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分成气、血、肉、骨,几个部分。走在街上,无论男女,无论美丑,也无论无论穷富与善恶,我都认为差别不大,顶多也就是活着的时候有点感觉。我总习惯于将一个个男女,想象成是几根骨头被血肉连在一起才得以行走,当然,是血肉裹着骨头,还是骨头支撑着血肉,这个并不重要了。如果遇上一个生病的人,我会立马联想到,这个人如果哪天一口气没了,血也就停止运行,接下来肌肉马上腐烂,然后是一堆枯骨了。我甚至常常在心里琢磨,不一样性格的人,是否死后腐烂的速度不一样。也许,有智慧的人,骨头上有很多慧眼,与智商低的人不一样吧?

反过来,我又想,科学能否发展到足以将一堆白骨还原成血肉之躯,最起码,可以将咽气的僵尸还原成有灵性的人。

其实,小孩子也知道,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人死不能复生。

一声叹息。

第四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林达用朴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方法让美国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美国的制度,从而引起自己的思考。

读到“移民,移民”这一篇时对一个比喻印象很深刻,国人因为美国是移民王国总把它比作是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凡是进到美国的人都被同化了。但是美国本土人却说这不是“大熔炉”是一个“蔬菜色拉锅”,在里头搅了半天,青菜还是青菜,萝卜还是萝卜。作为移民的大国,美国的流动变化的非常之快,大多数人都是“移过来”的,虽然各自在同一个背景下生活,但是还是有着固定的交流的民族区域。他们甚至可以固定在一个小区一辈子说着母语去生活,就像“色拉锅”里的青菜、萝卜各安天下。毕竟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差异总是无法避免的。林达向我们表达的是各国的移民所保持的不仅是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着他们各自的政治见解以及政治偏见,宗教信仰乃至宗教狂热,一些新移民甚至保持着他们的母国,或者说前祖国的遗爱或宿怨。但是非常惊奇的在差异中保持着共存。

林达用大幅文笔写了美国的自由: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等。林达谈美国的自由先从美国的不自由讲起。美国以自由出名,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一种自由放任。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美国式的自由是建立在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的。比如对酒的限制等等对生活规范的规定。美国宪法认为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不管说的是真理还是谬误。中国人通常认为,提倡言论自由是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说的就是真理,真理要越辩越明。但是美国人认为,只要以为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终有一日,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无法阻挡一个或数个权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谓的“大多数”,出来把自己宣布为“真理”,而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这是他们永远不希望看到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美国,“言论自由”和“追求真理” 之间的界限,是划的十分清楚的。

在美国,这是两件完全不想干的事情。言论自由只有一个目的,保证每个人能够说出他自己的声音,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有不同的声音。而绝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们只发出一种声音,哪怕公认为这是“真理”的声音。

书中占用篇幅最多的是曾经轰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此案的审理过程为线索,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美国的法律是尽最大可能保护被告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这样就有很多被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很多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包括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但他们却也很理性地理解了陪审团的决定,因为,原告确实没能出示百分之百令人信服的证据。尽管被告很可能是真正的杀人犯,并且很可能再也不能将他捉拿归案,但是,在法庭上却是公平的。假如仅仅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有罪就判刑,而不管证据如何,那下次很可能就会出现冤案。

也许你也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日本留学生闯进一个美国私人小花园,主人拿枪对着他说不要动,他听不懂,最后主人开枪打死了那日本人,最后也是判那人无罪。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别的原因吧,但至少这能说明美国人对家这个私人住所的理解,是一个不允许任何侵犯的堡垒,就算对方是个政府,也不行。

林达在开篇就说,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在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后,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第五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谈起美国,除去其强势,令人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它的自由了。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以书信的形式,引用许许多多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生动地将美国的自由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展现了一个与我印象中的美国不同的全新的美国,也让我对美国的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说到自由,首先要提及的当然是言论和出版自由。那么,美国是怎样对言论自由作出解释的呢?正如林达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所提及到的:1969年,美国最高法院规定,只有当一个言论所宣传的暴力,有可能直接煽起“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时,政府才有权干预。正是因为这项规定,“美国的言论自由与言论的内容无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无关,与真理还是谬误无关”(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这也使美国几乎杜绝了以言论自由获罪。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你经常可以在电台或电视节目中听到主持人和听众对于各种问题、时事所发表的各种言论,这其中有宣传白人至上的,宣扬黑人权利的,甚至于痛骂政府和总统的。在林达所描述的美国人权节上,各种组织在最好的中心地段宣传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宗旨和目标。更有甚者,在一些在美国影响较大的民兵团体所散发的训练手册中,你还可以看到各种以联邦政府为假想敌的设计周详的攻击行动计划,对于其内容之令人震惊程度,林达在书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不知道你看了有没有吓一跳,我反正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真的问了好几遍:这样的出版物真的合法吗?”但当我看到书上所摘录的那些训练手册中的部分内容时,我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林达一样的疑问:这样的出版物真的不会被禁止吗?出版这样的书的人不会去坐牢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美国政府根本无法也没有权利这样做(纵使这些出版物上所罗列出的方案都是针对他的),“因为这些手册上的方案只能算是抽象的指导原则,而不是正在实施的计划,没有产生‘迫在眉睫’的危险,所以,它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发表了一篇不当的言论而被捕入狱或被跨省。

在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自由和安全,自由和代价,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的选择。这句话是林达再提及到号称是自二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袭击的俄克拉何马爆炸案时写下的一句话。在书中,作者说俄克拉何马爆炸案是美国必须为其自由所支付的代价之一,“这场爆炸案是对美国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自由‘信仰’的攻击。”在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参众两院很快通过了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反恐怖法,这引起了美国民权组织和知识阶层的强烈关注。因为反恐怖法中的一些权利只要稍微被滥用一下,美国人的自由马上就岌岌可危。但“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自由就会被逼的让步”。毫无疑问,美国人对于自由是非常敏感的,“迄今为止,美国人在安全与自由面前,他们还是在选择了自由,还是选择继续支付代价以保留自由”。

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下载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深处的一声叹息(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宋晓艳 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6期 作者介绍: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

    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书笔记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读完结束篇《他们是美国人》的时侯感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用手摸摸眼睛,发现只是错觉,但心里充斥着的感动确实难以压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从古到今,自由一直是人们苦苦求索的珍宝。人们常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然而,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高云 2016200525 国际关系学院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一声叹息!(2018)京02刑终87号案有感(附全文)(共5则范文)

    一声叹息!(2018)京02刑终87号案有感(附全文) 一声叹息!——有感于最高院民一庭审判长获刑看到媒体(含业内自媒体)铺天盖地以“最高法一名审判长与律师勾结 敛财数百万获刑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