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22:2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

第一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这部书中,作者的角色更像是一架摄像机,他带领着我们看美国,把镜头伸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美国的方方面面就都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至于我们的感受仍留给我们自己体会。

他基本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美国,也让我们思考美国得以成为如今超级大国的原因、美国人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以及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第一个让我有所触动的是美国的枪支自由。它就出现在《权利法案》的第二条:“组织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是必需的。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

首先,这样的语言表达就让我感慨。它并不是说“宪法规定人民有拥有武器的权利”或“宪法赋予人民拥有武器的权利”,而是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美国的建国者认为,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恩赐的,而是天赋人权。书中给出了犹太裔美国人对此的精彩诠释:枪不是一种工具,枪是一种权利。

当然,枪支自由到现在为止还是个争论中的话题。毕竟,书中也告诉我们,美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青少年中的流血事件、绑架案增多……甚至总统的生命。然而如果换作是我,如果我也是美国的一员,我也会未来自由而反对枪支管理的。

纵然有那么多误伤的案例、那么多玩具枪完成的犯罪、以及那些重大的代价,上天赋予的权利是不能够被剥夺的。这是一个民族的权利,也是每个个体的权利。德国原本也不是禁枪的,希特勒禁枪的后果我们有目共睹,那可以说是全人类都应该为止忏悔的。禁枪的可怕后果,可以是一个种族的消亡,而这和美国现在支付的所谓的“代价”相比,不知要严重、要严肃多少倍!纵使是总统的生命,和一个种族相比也不是可同日而语的。

这种自由不是写在他们脸上、张贴在广告板上、或是浮在他们生活表面上的,而是已然深入世代美国人的心中,已经被他们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自由”。他们自由的环境孕育了更高的国民素质,从而又能更充分地、以更小的代价享受自由。

另一个问题就是美国法制上“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原则。在看到第四、五、六、七条修正案时,我就发出了“真是宁放过一千,不误杀一个”的感叹,不想和美国人的原则不谋而合。在看这几个条款时,我心中疑虑重重。

第四条讲到“……人人不受无力的搜查和扣押的权利……除非有合理的理由,加上宣誓和誓愿保证,并具体指明必须搜查的地点、必须拘留的人或必须扣押的物品,否则一改不颁发搜捕状。”那么警察找个嫌犯如此受限,搜查、逮捕需要的手续如此困难,会不会有人钻空子?该怎样保证犯罪率?又如第六条:“……被告人有权要求获悉被控的罪名和理由、要求与原告的证人对质、要求以强制手段促使对被告有利的证人出庭作证;并要求由律师协助辩护。”不仅逮捕、搜查不易,被告人拥有的权利也很多,会不会有很多罪犯因此被放过?

这与国民素质不无关系。也许,正是他们这种崇尚自由的观念,使得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的罪犯就要少得多。政府政策和国民素质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有国民素质做基础,政策才能更民主;而为人民着想的政策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反过来提升国民素质。林达也告诉我们,美国的强国之路是不可复制的,中国不能将其硬搬过来。

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的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自由除了质的定义,还有量的测度。在不同的时代,自由所经受的冲击和支付的代价是不同的,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当必须支付的代价超过了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不分开的话题。

第二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

要穿过误解的迷雾看清这个热衷于向全世界推荐“自由”和“民主”国家,我们就得走进它,走进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由和民主”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总是以一个强势蛮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才发现政府在民众面前,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甚至要小心提防的野兽。人民得时刻担心它滥用人民赋予它的权力,做出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龌龊事,并尽一切可能限制它的权力。这同样让我大开眼界,对于称呼政府为“父母官”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林达在辛普森一案上花了大量的篇幅,案件的来龙去脉,检辩双方法庭上精彩的唇枪舌战,证据证人的攻守,以及案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案件走向的冷静理智分析,这是我看过有关辛普森案最为详尽全面的资料。“公正的审判”,“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法律精神都由衷的让人感到敬佩,和向往。

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指的就是过去、现在都存在并会在将来一直存在的“自由的代价”罢。美国人民必须得为自己追求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生命。比如言论自由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如枪支滥用带来的灾难,比如“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司法谨慎让凶手逍遥法外带来的危害……

但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林紫馨学号1021034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 林紫馨学号1021034

第三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林达,根据名字是一个人,可是实际上你搞不清楚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他本姓丁,妻子姓林,所以他说:“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对于这个问题不再纠缠,根据《我的舅舅》里所说,看一本书,不必在意作者是谁,主要看看书是否有价值。

林达(男)经历丰富,插过队,干农活,放过马,做过街道工人,后来进过大学,偶然的机会出国,还是做机工。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总而言之,经历丰富,但是又受过正统的、系统的教育。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写作,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林达写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本了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美国法律、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都能看懂。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不看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他对于自由、人权的普及——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平实而有味,这个“有味”指的是,它能使你想一口气读下去。

读完以后,我感觉头脑晕晕乎乎,至今没有在脑海里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索性摘抄一部分作为读后感:“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

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这段话是对美国人的自由以及拥有枪支的阐释。

通过阅读,美国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热情勇敢、信仰宗教、执着努力,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儿的人民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思想之花四处绽放!很多人的想法做法,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说,简直诡异之极。可我喜欢看到这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美丽。书中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人种纷杂、内容丰富,使你感觉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常会意外地送你一份惊喜,你在这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单调。”是啊,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国家!还记得,林达说的那些“樱花节”、“苹果节”,以及下面摆着的热闹非凡的小吃摊,还有那些兜售自己观点的组织和团体。不禁想到,我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人们行为以及思想的高度一致性,有时觉得有点悲哀。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一个人真的很可能无聊死,但是,在美国,一个人只会被烦死!

读后感写到这儿,我发现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是个炎黄子孙,华夏一脉!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都和我息息相关,每当我看到美国人的做法和行为,我不自觉的想到的是,中国人会怎么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会是怎么样的现状,中美的差异是什么?读美国历史,看美国社会,我更想从中吸取精华,汲取力量,让我们国家走得更好,人民过得幸福,当然,我希望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是的,这个国家是五光十色的。全球各地的移民的汇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汇集,每天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思维的火花不间断的碰撞,保持了这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旺盛生命力。如果总是一种思维,势必僵化,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曾经多么耀眼,可是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败没落下去,1840年的一声炮响,一切都结束了。为什么?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这样的国家只有腐朽。而多元文化的好处就是,“使人们在循着自己的思路走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别人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多一点参照,少一点错误。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自由是不好把握的,自由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随心所欲,那是对权利的滥用。正如霍布斯所说:“如果我们把自由当作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们就像现在这样要求那种自由也是荒谬的。”自己的自由就是对别人的限制,为了最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大家利益妥博弈的一个过程。

美国人追求自由的信念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拥有自由,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在美国人心中,“自由永远是象征人类美好的花朵”。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一个州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政府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它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威胁我们的自由”。这对于美国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学校败诉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自由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当你获得一个东西,你必然会失去一些东些作为代价。林达写到,“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

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是的,“自由必须付出代价。”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自由是昂贵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四处溜达时不乱闯别人私人领土那么简单的事,很多时候其代价涉及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四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从古到今,自由一直是人们苦苦求索的珍宝。人们常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然而,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由?

世人皆道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注重“自由”。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宣称“不自由,毋宁死”。我说不清美国的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但通过林达通俗易懂的讲解后,我似乎渐渐明了,美国的自由,就如卢梭所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那么,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自由又有何不同呢?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人不必害怕政府、不必害怕警察,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正义的寻求不仅仅只有政府一条路,换言之,如果政府不再代表正义的话,一个普通的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找回正义来。林达在书中说道:“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而这与在中国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如果哪天我们过得比较“自由”了,那么第二天,就会有警察叔叔来请我们“喝茶”,甚至还请你在拘留所留宿过夜。我们时刻追求着自由,但不管怎样努力都是身不由己,因为我们的国家,向我们灌输的,一直都是社会利益在个人利益至上。而这与美国把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的奋斗看作是高于一切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的。而我认为,没有个人利益上的合法的满足,人们难免进行自私残酷的争夺,又哪有人心甘情愿的,腾多一只手出来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力量呢。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美国,自由也不是绝对的。

在美国爱丽斯岛的一个移民博物馆里,有一个能够十分形象地说明美国是个移民大国的展品: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成百上千世界上各个不同种族的移民照片。它告诉你,这些人的总和,就是美国。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若是没有一套完善严谨的法律体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话,势必会给严峻的种族问题雪上加霜。在美国的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里,人们所做得各种行为细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照看着,将成千上万的来自各方的移民者所造成的无序归为有序。“美国法律的触角几乎伸到每一个角落”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的定义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够自己去选择为,或者不为,而美国的法律虽然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但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上,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打一些法律的“擦边球”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没必要,因为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自由。

我突然间觉得很悲哀。个人的自由该是不受干预的,因为个人自由也关乎个人尊严。人,不奢望去得到什么,只是起码能够拒绝什么。我们畏惧政府的“潜规则”,我们害怕揭露官员背后的内幕,我们害怕受到高层的威胁„„若是我们做一些正义的事也会受到不正义的对待,那将个人的尊严置于何处?那谁还会为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勇敢地站出来?一个一味的逃避,一味的掩藏真相的国家,它就像在身上藏着一个定时炸弹,战战兢兢的前进着,等待一个灰飞烟灭的悲剧。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你既可以看到它民主,自由的阳光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犯罪率极高的一面。它的阴影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无所畏惧。对于美国来说,缺点的存在更是一个大国进步的动力,又何必将此隐藏呢,这个缺点越大越明显,才越能显示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雍容。

这个“不自由”的忧虑,不仅是属于历史的,也属于当下中国的。政府以个人的自由为利刃,威胁我们顺从它的权威,在中国社会,自由等于权力,你只有在官场里越怕越高,你的个人自由才越大,可是,这样的自由,它隐藏在罪恶的阴霾里。当我们得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自由的时候,我们的早已一手罪恶。

第五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

高云 2016200525 国际关系学院

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谈言论自由,不得不先探讨一下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中美两国对待外国网站的态度则有些差别。在中国,有些外国网站是无法登陆的,有名者如Facebook等。为何封禁?道理很简单,防止有关中国、有关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外国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网站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何以认为,这些外来言论会对政权产生威胁呢?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耐受性的。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政府,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民众对党不信任,那么他的合法性就被削弱了,这时候政权的颠覆未必不可能。

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有些敏感的话跟自己人可以说,跟别人不能说,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总统进行批驳与嘲讽。

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老师的朋友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杂志发行后却被勒令撤回……(此处被老师省略79字)可见,抛下内容不提,只字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关于内容方面,小学期期间阅读的Gary King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还未涉及出版物,仅仅是微博、论坛等等网站上发表的言论。作者调查得出结论,“Censorship is oriented toward attempting to forestall collectiveactivities that are occurring now or may occur in the future”,审查制度是针对那些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言论的,而那些批评政府、批评伟人的文章倒并不是审查制度的主要目标。除屏蔽外网,审查制度为防范群体性事件、排除隐患的又一方法。而美国则对出版自由很是看重。“美国的言论自由终点……而是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本书中的“氢弹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上文,中国相比于美国,对于言论自由多了许多限制。那么,不得不问,为何中国就害怕言论自由而美国不怕?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我想试图从法制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是一个法律制度很完善的国家。三权分立的大框架二百多年前就定下,而宪法也是沿用二百余年没有更改过。就像老师上课所说,法律不须更改则说明是比较完善的。美国就在联邦宪法的大框架下稳定的运行着,它的存在减少了领导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不满意,只是针对某一届政府,那使用自己的投票权让他们下台就是了。美国人将法律制度视为保障,保护自己也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则不同……(此处省略182字)但是这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制度并不好。“中国道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检验。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林达用朴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方法让美国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

    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

    历史深处的忧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宋晓艳 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6期 作者介绍: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A友《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共5篇]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法1208班罗佳丽 看了林达的这本书,发现真实的美国和我之前脑海中潜移默化而“被 认识”的美国有很大差别,这其中有我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道德角......

    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书笔记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读完结束篇《他们是美国人》的时侯感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用手摸摸眼睛,发现只是错觉,但心里充斥着的感动确实难以压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范文模版]

    天津外国语学院作业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贡献——有感于《历史深处的忧虑》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