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9-05-15 16: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第一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A友

《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

讲起美国,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天堂,仿佛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可怕的地狱,是万恶资本的大本营。然而,这些判断都是有所偏颇,而这本书则除去了有色眼镜,让我更清楚的看见了美国政法体系的不足与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辛普森案在这本书中占据了大版篇幅,在这一案件中,我的感到了许多迷惑与不解,不过也第一次比较清楚的了解了陪审团制度,程序正义与无罪假定等制度与精神。

无罪假定是指在嫌疑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定他是无罪的。这是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无罪假定保证了检方与辩方在道义上的平等,检方并不是正义的代表,而辩方律师也不是为罪犯开脱的恶人,也保障了嫌疑人拥有洗刷自己不白之冤的自由与权利。这种无罪假定的法制意识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的理解,例如2016年1月5日,安徽警方抓获三名抢夺儿童的犯罪嫌疑人,并在其照片上打了“马赛克”三个字后上传了网络,并获得了网民们的一片叫好声,称其为最美马赛克,这种侵犯嫌疑人隐私权的行为居然得到了一片称赞,这充分体现了无罪假定在人们意识中的淡泊。当然,这种意识也在逐步渗透到了中国法制体系中,在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了嫌疑人不必穿囚服,这是在司法改革中的一大进步,无罪假定肯定会更加深入人心。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是一直都不是很了解这种制度。在了解之后我对这种制度感到十分的怀疑,给嫌疑人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断需要专业知识与理智的分析能力,但是陪审团成员只是普通的成年公民,而且排除了律师、医生、教师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职业,但不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理智分析的能力,更别说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而且在排除了精英行业之后,我对陪审团成员的水平产生了怀疑,让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陪审团掌控杀生大权,真的令人感到不安与怀疑。而且陪审团也难以保证公平,在辛普森案中,陪审团成员就是黑人多于白人,在种族冲突的大背景之下,这显然利于辛普森一方大打种族牌,以洗清自己的嫌疑,通过一个自身就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团体来保证公平的审判,这可以做到么?在《乌合之众》里提到,在人群中,每个人的愚蠢将会得到叠加与加强,而理智只会相互抵消并削弱,因此多人的陪审团也许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反观大陆法系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官主导,更加有利于做出公平的宣判。

通过辛普森案,我还认识到程序正义不仅仅是做出公平审判的前提与基础,还是普通人权利的保障。违反程序正义的证据必须作废,以此种证据为基础的推断也将视为不成立。乍一听,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将证据作废,显然是不利于做出公平审判的,比如辛普森案里各种证据,险些因不符合程序而作废,这就有可能放走罪犯。但是仔细的思考后,我意识到程序正义恰恰是最重要的,假如没有程序正义,就是给了警察巨大的权力,变相鼓励了警察为了破案而不择手段,普通人的隐私就完全丧失了保障。历史上英国曾发行过通用搜捕状,严重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合法权益,而这也成了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更是促成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东德斯塔西对自己人民实施无孔不入的监听,在看似对人心牢牢掌控的背后,却在民众中滋生对东德政府的厌恶,促成了东德最后成为历史。看似多余的程序正义其实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是重要的权利保障,更是在暗中左右这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与未来。

这本书还刷新了我对正义的理解,其实正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站在不同角度,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日剧《legal high》里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正义感不过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对他人的同情心泛滥。司法制度追求的是公平的审判,而非正义的伸张,因此检方并非正义的代表,辩方律师也不是给罪犯开脱的人。对正义的偏执追求有时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杭州保姆纵火案里保姆被判处死刑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是一则“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评论得到了最高点赞数,这令我感到脊骨发凉,死刑是她罪有应得,而不是为了平息民愤的而做出的审判,很多人总是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但他们很多时候反而是对公平的审判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现在网上有许多人在嘲笑莫焕晶的辩护律师,是想出名想疯了,这令我想起了《间谍之桥》里那个为苏联间谍辩护的律师,为什么不能给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呢?民愤总不能剥夺一个罪犯给自己辩护的权利吧。《乌合之众》里提到群体是有盲目性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通过成为力量的一部分,人们感受到强大,永恒和迷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屈服,并放弃个人力量和自豪感;但也会从中获得新的安全感,并参与在被力量淹没的骄傲中”,同情心泛滥的群众在人云亦云中凝聚成的民愤与正义感,并没有多少由理智分析与专业知识的成分,在干扰公平审判之余,就只能让群众里的每个个体感到自己无比强大与满足。

中国的法治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或许是封建社会的旧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犹存,青天大老爷的幽灵仍然在徘徊着。在微博上,只要搜索关键词“共青团中央”“举报”,就可以看到巨婴对自己看不爽的事情疯狂举报,请求进行封杀,就如旧社会时期时,面对不公的老百姓到衙门一跪,口呼“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完全看不见对对法治的信任与依赖,在这些上纲上线的举报中,我还隐约瞥见了文革时大字报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对审查感到恶心,但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封杀罢了,就如很多时候我们谴责不公,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从不公中收益罢了(跑题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美国法治体系相对完善,但是也有不少缺点,中国法治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而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相信在修改宪法之后,中国法治制度一定会越来越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样子。

第二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林达,根据名字是一个人,可是实际上你搞不清楚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他本姓丁,妻子姓林,所以他说:“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对于这个问题不再纠缠,根据《我的舅舅》里所说,看一本书,不必在意作者是谁,主要看看书是否有价值。

林达(男)经历丰富,插过队,干农活,放过马,做过街道工人,后来进过大学,偶然的机会出国,还是做机工。出国后,干的活在农业、仓库、建筑、运输等等的边缘。总而言之,经历丰富,但是又受过正统的、系统的教育。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写作,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林达写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本了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美国法律、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都能看懂。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不看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他对于自由、人权的普及——尤其是对于现在的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平实而有味,这个“有味”指的是,它能使你想一口气读下去。

读完以后,我感觉头脑晕晕乎乎,至今没有在脑海里理成一条明晰的线索。索性摘抄一部分作为读后感:“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

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这段话是对美国人的自由以及拥有枪支的阐释。

通过阅读,美国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热情勇敢、信仰宗教、执着努力,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儿的人民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思想之花四处绽放!很多人的想法做法,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说,简直诡异之极。可我喜欢看到这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美丽。书中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人种纷杂、内容丰富,使你感觉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常会意外地送你一份惊喜,你在这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单调。”是啊,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国家!还记得,林达说的那些“樱花节”、“苹果节”,以及下面摆着的热闹非凡的小吃摊,还有那些兜售自己观点的组织和团体。不禁想到,我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人们行为以及思想的高度一致性,有时觉得有点悲哀。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但是我觉得,在中国一个人真的很可能无聊死,但是,在美国,一个人只会被烦死!

读后感写到这儿,我发现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是个炎黄子孙,华夏一脉!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都和我息息相关,每当我看到美国人的做法和行为,我不自觉的想到的是,中国人会怎么做,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会是怎么样的现状,中美的差异是什么?读美国历史,看美国社会,我更想从中吸取精华,汲取力量,让我们国家走得更好,人民过得幸福,当然,我希望自己也是一个幸福的人。

是的,这个国家是五光十色的。全球各地的移民的汇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汇集,每天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思维的火花不间断的碰撞,保持了这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旺盛生命力。如果总是一种思维,势必僵化,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曾经多么耀眼,可是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的衰败没落下去,1840年的一声炮响,一切都结束了。为什么?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这样的国家只有腐朽。而多元文化的好处就是,“使人们在循着自己的思路走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别人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多一点参照,少一点错误。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自由是不好把握的,自由不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随心所欲,那是对权利的滥用。正如霍布斯所说:“如果我们把自由当作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们就像现在这样要求那种自由也是荒谬的。”自己的自由就是对别人的限制,为了最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大家利益妥博弈的一个过程。

美国人追求自由的信念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拥有自由,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在美国人心中,“自由永远是象征人类美好的花朵”。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一个州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政府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它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威胁我们的自由”。这对于美国人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学校败诉也是理所当然的。

可是,自由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当你获得一个东西,你必然会失去一些东些作为代价。林达写到,“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

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是的,“自由必须付出代价。”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自由是昂贵的。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四处溜达时不乱闯别人私人领土那么简单的事,很多时候其代价涉及到的是一个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第三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从古到今,自由一直是人们苦苦求索的珍宝。人们常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然而,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由?

世人皆道美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注重“自由”。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宣称“不自由,毋宁死”。我说不清美国的自由是一种怎样的滋味,但通过林达通俗易懂的讲解后,我似乎渐渐明了,美国的自由,就如卢梭所说的: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那么,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自由又有何不同呢?

在美国,一个普通的人不必害怕政府、不必害怕警察,原因很简单:在美国,正义的寻求不仅仅只有政府一条路,换言之,如果政府不再代表正义的话,一个普通的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找回正义来。林达在书中说道:“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而这与在中国社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中国,如果哪天我们过得比较“自由”了,那么第二天,就会有警察叔叔来请我们“喝茶”,甚至还请你在拘留所留宿过夜。我们时刻追求着自由,但不管怎样努力都是身不由己,因为我们的国家,向我们灌输的,一直都是社会利益在个人利益至上。而这与美国把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个人的奋斗看作是高于一切的说法是截然不同的。而我认为,没有个人利益上的合法的满足,人们难免进行自私残酷的争夺,又哪有人心甘情愿的,腾多一只手出来为这个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力量呢。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美国,自由也不是绝对的。

在美国爱丽斯岛的一个移民博物馆里,有一个能够十分形象地说明美国是个移民大国的展品: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成百上千世界上各个不同种族的移民照片。它告诉你,这些人的总和,就是美国。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大国,若是没有一套完善严谨的法律体系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话,势必会给严峻的种族问题雪上加霜。在美国的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里,人们所做得各种行为细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照看着,将成千上万的来自各方的移民者所造成的无序归为有序。“美国法律的触角几乎伸到每一个角落”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的定义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够自己去选择为,或者不为,而美国的法律虽然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但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上,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打一些法律的“擦边球”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没必要,因为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自由。

我突然间觉得很悲哀。个人的自由该是不受干预的,因为个人自由也关乎个人尊严。人,不奢望去得到什么,只是起码能够拒绝什么。我们畏惧政府的“潜规则”,我们害怕揭露官员背后的内幕,我们害怕受到高层的威胁„„若是我们做一些正义的事也会受到不正义的对待,那将个人的尊严置于何处?那谁还会为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勇敢地站出来?一个一味的逃避,一味的掩藏真相的国家,它就像在身上藏着一个定时炸弹,战战兢兢的前进着,等待一个灰飞烟灭的悲剧。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你既可以看到它民主,自由的阳光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犯罪率极高的一面。它的阴影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无所畏惧。对于美国来说,缺点的存在更是一个大国进步的动力,又何必将此隐藏呢,这个缺点越大越明显,才越能显示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雍容。

这个“不自由”的忧虑,不仅是属于历史的,也属于当下中国的。政府以个人的自由为利刃,威胁我们顺从它的权威,在中国社会,自由等于权力,你只有在官场里越怕越高,你的个人自由才越大,可是,这样的自由,它隐藏在罪恶的阴霾里。当我们得到了我们本该拥有的自由的时候,我们的早已一手罪恶。

第四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

要穿过误解的迷雾看清这个热衷于向全世界推荐“自由”和“民主”国家,我们就得走进它,走进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由和民主”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总是以一个强势蛮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才发现政府在民众面前,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甚至要小心提防的野兽。人民得时刻担心它滥用人民赋予它的权力,做出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龌龊事,并尽一切可能限制它的权力。这同样让我大开眼界,对于称呼政府为“父母官”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林达在辛普森一案上花了大量的篇幅,案件的来龙去脉,检辩双方法庭上精彩的唇枪舌战,证据证人的攻守,以及案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案件走向的冷静理智分析,这是我看过有关辛普森案最为详尽全面的资料。“公正的审判”,“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法律精神都由衷的让人感到敬佩,和向往。

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指的就是过去、现在都存在并会在将来一直存在的“自由的代价”罢。美国人民必须得为自己追求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生命。比如言论自由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如枪支滥用带来的灾难,比如“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司法谨慎让凶手逍遥法外带来的危害……

但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林紫馨学号1021034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 林紫馨学号1021034

第五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

高云 2016200525 国际关系学院

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谈言论自由,不得不先探讨一下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而中美两国对待外国网站的态度则有些差别。在中国,有些外国网站是无法登陆的,有名者如Facebook等。为何封禁?道理很简单,防止有关中国、有关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外国总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网站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何以认为,这些外来言论会对政权产生威胁呢?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很强的耐受性的。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政府,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民众对党不信任,那么他的合法性就被削弱了,这时候政权的颠覆未必不可能。

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有些敏感的话跟自己人可以说,跟别人不能说,更不能在大庭广众下说。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总统进行批驳与嘲讽。

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老师的朋友曾经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杂志发行后却被勒令撤回……(此处被老师省略79字)可见,抛下内容不提,只字词的使用都需要仔细斟酌。关于内容方面,小学期期间阅读的Gary King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些参考。调查还未涉及出版物,仅仅是微博、论坛等等网站上发表的言论。作者调查得出结论,“Censorship is oriented toward attempting to forestall collectiveactivities that are occurring now or may occur in the future”,审查制度是针对那些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言论的,而那些批评政府、批评伟人的文章倒并不是审查制度的主要目标。除屏蔽外网,审查制度为防范群体性事件、排除隐患的又一方法。而美国则对出版自由很是看重。“美国的言论自由终点……而是可以在公开的出版物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本书中的“氢弹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纵观上文,中国相比于美国,对于言论自由多了许多限制。那么,不得不问,为何中国就害怕言论自由而美国不怕?根据本课程的主题,我想试图从法制的角度来考察。美国,是一个法律制度很完善的国家。三权分立的大框架二百多年前就定下,而宪法也是沿用二百余年没有更改过。就像老师上课所说,法律不须更改则说明是比较完善的。美国就在联邦宪法的大框架下稳定的运行着,它的存在减少了领导人带来的不确定性。美国人不满意,只是针对某一届政府,那使用自己的投票权让他们下台就是了。美国人将法律制度视为保障,保护自己也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中国则不同……(此处省略182字)但是这也不能代表我们的制度并不好。“中国道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他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的检验。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宋晓艳 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6期 作者介绍: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

    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林达用朴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方法让美国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

    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共5篇]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法1208班罗佳丽 看了林达的这本书,发现真实的美国和我之前脑海中潜移默化而“被 认识”的美国有很大差别,这其中有我站在中国自古以来的伦理道德角......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最终五篇)

    历史深处的忧虑在这部书中,作者的角色更像是一架摄像机,他带领着我们看美国,把镜头伸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美国的方方面面就都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至于我们的感受仍留给我们自己体......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书笔记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读完结束篇《他们是美国人》的时侯感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用手摸摸眼睛,发现只是错觉,但心里充斥着的感动确实难以压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

    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笔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笔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笔记1 第一篇文章就留下了许多疑问,诸如“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在法律上早已解决”还有“平权法案”到底是什么?当然在本书的最后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