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的忧虑

时间:2019-05-14 22: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深处的忧虑》。

第一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林达用朴实的笔触和讲故事的方法让美国从一堆抽象的概念中走出来,变成了他们脚下实实在在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森林牧场,变成了一个一个美国人。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读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美国的制度,从而引起自己的思考。

读到“移民,移民”这一篇时对一个比喻印象很深刻,国人因为美国是移民王国总把它比作是世界各民族的“大熔炉”,凡是进到美国的人都被同化了。但是美国本土人却说这不是“大熔炉”是一个“蔬菜色拉锅”,在里头搅了半天,青菜还是青菜,萝卜还是萝卜。作为移民的大国,美国的流动变化的非常之快,大多数人都是“移过来”的,虽然各自在同一个背景下生活,但是还是有着固定的交流的民族区域。他们甚至可以固定在一个小区一辈子说着母语去生活,就像“色拉锅”里的青菜、萝卜各安天下。毕竟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差异总是无法避免的。林达向我们表达的是各国的移民所保持的不仅是不同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着他们各自的政治见解以及政治偏见,宗教信仰乃至宗教狂热,一些新移民甚至保持着他们的母国,或者说前祖国的遗爱或宿怨。但是非常惊奇的在差异中保持着共存。

林达用大幅文笔写了美国的自由: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等。林达谈美国的自由先从美国的不自由讲起。美国以自由出名,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一种自由放任。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一部分自由,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美国式的自由是建立在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上的。比如对酒的限制等等对生活规范的规定。美国宪法认为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不管说的是真理还是谬误。中国人通常认为,提倡言论自由是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说的就是真理,真理要越辩越明。但是美国人认为,只要以为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终有一日,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无法阻挡一个或数个权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谓的“大多数”,出来把自己宣布为“真理”,而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这是他们永远不希望看到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在美国,“言论自由”和“追求真理” 之间的界限,是划的十分清楚的。

在美国,这是两件完全不想干的事情。言论自由只有一个目的,保证每个人能够说出他自己的声音,保证这个世界永远有不同的声音。而绝不是希望到了某一天,人们只发出一种声音,哪怕公认为这是“真理”的声音。

书中占用篇幅最多的是曾经轰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此案的审理过程为线索,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美国的法律是尽最大可能保护被告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这样就有很多被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很多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包括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但他们却也很理性地理解了陪审团的决定,因为,原告确实没能出示百分之百令人信服的证据。尽管被告很可能是真正的杀人犯,并且很可能再也不能将他捉拿归案,但是,在法庭上却是公平的。假如仅仅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有罪就判刑,而不管证据如何,那下次很可能就会出现冤案。

也许你也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日本留学生闯进一个美国私人小花园,主人拿枪对着他说不要动,他听不懂,最后主人开枪打死了那日本人,最后也是判那人无罪。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别的原因吧,但至少这能说明美国人对家这个私人住所的理解,是一个不允许任何侵犯的堡垒,就算对方是个政府,也不行。

林达在开篇就说,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在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后,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第二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谈起美国,除去其强势,令人想到最多的,恐怕就是它的自由了。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以书信的形式,引用许许多多发生在美国的故事,生动地将美国的自由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展现了一个与我印象中的美国不同的全新的美国,也让我对美国的自由有了新的认识。

说到自由,首先要提及的当然是言论和出版自由。那么,美国是怎样对言论自由作出解释的呢?正如林达在《历史深处的忧虑》中所提及到的:1969年,美国最高法院规定,只有当一个言论所宣传的暴力,有可能直接煽起“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时,政府才有权干预。正是因为这项规定,“美国的言论自由与言论的内容无关,与言论的正确与否无关,与真理还是谬误无关”(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这也使美国几乎杜绝了以言论自由获罪。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你经常可以在电台或电视节目中听到主持人和听众对于各种问题、时事所发表的各种言论,这其中有宣传白人至上的,宣扬黑人权利的,甚至于痛骂政府和总统的。在林达所描述的美国人权节上,各种组织在最好的中心地段宣传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宗旨和目标。更有甚者,在一些在美国影响较大的民兵团体所散发的训练手册中,你还可以看到各种以联邦政府为假想敌的设计周详的攻击行动计划,对于其内容之令人震惊程度,林达在书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不知道你看了有没有吓一跳,我反正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是真的问了好几遍:这样的出版物真的合法吗?”但当我看到书上所摘录的那些训练手册中的部分内容时,我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林达一样的疑问:这样的出版物真的不会被禁止吗?出版这样的书的人不会去坐牢吗?答案当然是不会。美国政府根本无法也没有权利这样做(纵使这些出版物上所罗列出的方案都是针对他的),“因为这些手册上的方案只能算是抽象的指导原则,而不是正在实施的计划,没有产生‘迫在眉睫’的危险,所以,它也属于言论自由的范围”,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说错了一句话或发表了一篇不当的言论而被捕入狱或被跨省。

在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自由和安全,自由和代价,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的选择。这句话是林达再提及到号称是自二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袭击的俄克拉何马爆炸案时写下的一句话。在书中,作者说俄克拉何马爆炸案是美国必须为其自由所支付的代价之一,“这场爆炸案是对美国人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对于自由‘信仰’的攻击。”在爆炸案发生后,美国参众两院很快通过了克林顿总统提出的反恐怖法,这引起了美国民权组织和知识阶层的强烈关注。因为反恐怖法中的一些权利只要稍微被滥用一下,美国人的自由马上就岌岌可危。但“在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自由就会被逼的让步”。毫无疑问,美国人对于自由是非常敏感的,“迄今为止,美国人在安全与自由面前,他们还是在选择了自由,还是选择继续支付代价以保留自由”。

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第三篇:历史深处的忧虑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历史深处的忧虑

作者:宋晓艳

来源:《现代工商》2011年第06期

作者介绍:

林达为两名作者合用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这本书是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之一,作者是一对九十年代初就移民美国的青年夫妇,在国内的时候,他们曾经插过队,“文革”结束后上了大学,毕业后做过大学教师,也下过海,经历过上一辈人经历过的所有事情。到了美国以后,似乎做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农民,种花、卖花,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闲暇的时光,夫妇俩会把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书信的形式写给国内的亲友,后来编成了集子,就是现在看到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每一集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如这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如果单单是介绍美国的人情风物,自然不会引起我这么大的兴趣,大多数人对这套书的钟爱还在于“他用讲故事的手法,生动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和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

在这第一本书里,林达主要是从美国的《权利法案》说美国的三权分立中的司法权。书中有很多的案件,特别是辛普森案件,通过很多的案件,林达表述了一个事实,美国人在针对国家行政权对人的权利上的种种干预的忧虑,胜过了他们对其他的关注。

他们更多的考虑在维护那部拉法耶特提出来应该诞生的而此后真的诞生了的《权利法案》,就像林达说,当你看见那个法案的时候,你不会有一个能触摸到的感觉,它仅仅是个概念,但,当这些案件一个个在你面前对应着《权利法案》的时候,这部著名的法案才真的活了起来。才真的开始有点像拉法耶特曾经第一个起草的那部《人权宣言》。

其实,以往对于美国的了解寥寥,多半来源于历史课本以及电影电视。这本书带我慢慢走近这个社会,发现了许多以前稍有耳闻但没有仔细想过的细节,颇觉受益。有几点我是特别佩服美国人的:

一是对于法律的认真与谨慎。宪法在建国时初定,到现在200多年没有更改过,修正案也只是通过了26条,但每一条每一个字都在切切实实发挥自己的作用。其他法律也是一样。因此,国家和公民对于新法的制定和旧法的更改都非常谨慎,每次都要引发很大争论甚至抗议,法律条文需一字一句斟酌,以避免任何一点对于公民权利的损害和对政府权力的无限扩大。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公民都懂得用法保护自己。法律是判断事情的最基本准则,事情只有合法不合法之分,没有好不好之分。

二是传统的完好延续性。我很佩服美国精神的一点,在于他们20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建国时的理念。首先开国的领袖们就很伟大,他们夺取了政权,想到的却是如何用法律限制政府的权力,以免造成专制局面,他们强调公民利益高于政府;然后,这种理念又不可思议地完好传承了下来,中间经历过争论、**、战争,但基本的精神没有丝毫的改动。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妄图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任何一个时代的公民也没有一时放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这一切,我想,应归功于三权分立的格局与宪法的基本精神吧。

三是公民对于“我”与“他”的认识。美国人对于他人可谓是热情有加。一个普通人的案件可以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受到的不公对待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为之呼喊。他们认为,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同样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维护他人的正当权益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想往这样的社会意识,它让整个社会变得有序、充满生气,并不断修正着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我肤浅地猜测,也许这跟美国法庭的援引先例制度有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一样,一直都知道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但从未考虑过他们自由背后的代价。自由这个词常常被我们理想化了,以为自由就是无限制,就是随心所欲,就是无论做什么都会得到包容。然而对于自由的代价,我们考虑的太少。

什么是美国自由的代价?这是作者全本书想要阐明的问题。美国人为了自己的自由放弃了很多东西,比如公民拥有枪支的自由威胁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比如对被告“无罪假定”等种种有利规定威胁了社会的安定,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可能会危害国家安全。我想这放弃的种种,都可归纳为“安全”二字,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的美国的自由,确实像作者所说,是超出想象的。但是更令我感慨的,是美国人对他们的自由的选择,对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的接受(尽管这接受有时并不那么让人好受),以及对自由从未间断过的追求。他们追求阳光,却不盲目的忽略阳光下的阴影,阳光愈明亮,阴影也就愈加的黯淡,但不能因为阴影的出现,就连同热爱的阳光一起抛弃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却不是在任何地方,都像在美国一样的深入人心。

书评:

1.我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的,一借再借,摆在枕头边好久,每天看看,仔细品味,确实是难得的好书。作者更多的是对美国根本的深入剖析,而并非对美国社会的泛泛而谈。从林达的书中,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根本。比较喜欢讨论辛普森案件的那一节。

——glj

2.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290页的小册子我居然读了整整一个星期。收获和感触都非一般的书能相提并论。在我刚开始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时,我对序言里的“1996年”颇有抵

触情绪,因为我个人觉得评论性或者对比性的文章出版超过3年阅读的价值就非常低了,因为我们的社会基本是在以光速前进的,人们意识也是,很多几年前觉得很严重的问题,现在再看往往觉得也不过如此。因此我一度非常怀疑此书的阅读价值。

——字母D

3.这本书涵盖了许多我不知道的知识也澄清了许多以前让我有个大概印象却不清晰的地方。比如,我不知道华盛顿在完成了独立战争后解甲归田,四年之后,因为各个州的混乱局面以及财政金融的需要,再重新出山,组织了立宪会议,而后才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痞子笛

4.读这本书是出于偶然的原因,但是一看完序言就觉得自己的选择不错。书的封面上写着“近距离看美国之一”,当我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作者做到了这句话,他让我这个基本上对美国完全陌生的人能够在读完本书之后对美国有了几分认识、有了几分好感,而且这些好感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

——flate

5.起先我并没有对这本书寄予过高的期望,近距离看美国的前缀,已经给了它一种平易感,这样的书一般是没什么探索价值的。但当我读完之后我才觉得林达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说理的功夫是一点也不差,就是这么一本由十几封信组成的随笔一样的小书中,便可以窥见美国宪政与公民社会闪烁的光芒,有光芒的地方自然会有黑暗;但没有光明的地方,一定满是黑暗。——止雾微熙

6.围绕着美国的自由,作者用在美国极具代表性和轰动性的案件,如“辛普森案”,三K党案等,塑造出一个真实的为自由付出代价的美国,一个为防止国家机器损害人民自由立下宪法限制政府权力的美国,制度是为自由而生。

——海上青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 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潜规则》

作者:吴思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吴思在“文革”末期时曾经下乡,于人民公社中担任生产队长,因此对于中国农民的苦境与农村问题有颇深的体会。长期关注中国农业领域,使吴思完成了《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这本书;亲身接触社会基层百姓的体验和心得,也让他日后谈到中国农民的心态和利害逻辑时,特别显得入木三分。

《总统是靠不住的》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是《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的姊妹篇,作者继续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度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我也有一个梦想》

作者:林达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本书通过精彩动人的故事,展示了美国种族问题相关联的社会意识和法律演进史。介绍了在契约社会里,立法的民众基础,法律对人性的思考,法律的变化与社会理趟的关系等问题。通过作者的叙述,读者能够看到,在法治国家里,民众,尤其是弱势人群怎样运用法律,经过长期抗争,取得自身权益,并由此推动社会认识的深化,使整个国家在消除不公正的历史进程中取得稳定的进步。

《自由在高处》

作者:熊培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自由在高处》是作者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不分东西》

作者:闾丘露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从新闻谈起,但不囿于新闻领域,更在书中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呼唤中国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培养更为宽容、开放、理性的大国心态,引导年轻一代用更包容、更多元的胸怀和视野来思考中国和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合格公民。

第四篇: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一个上下五千年的古国和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隔洋相望,误解和隔阂不仅源自于遥远的距离,更主要的因为两者有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这和历史有关,和文化有关。

要穿过误解的迷雾看清这个热衷于向全世界推荐“自由”和“民主”国家,我们就得走进它,走进它的历史,了解它的“自由和民主”到底是什么。

在《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这本书中,林达以他在美国草根层摸爬滚打的经历、感受写下了对美国民主制度、自由、美国历史的深刻观察、认识。书中以委婉的笔触、平易近人、朴实的文风把美国复杂、历史背景深远的法律、制度的渊源梳理得井井有条,让大陆民众读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缛节,也不是政治理论的高深晦涩,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深远的道理复杂的过程、美国人民两百年来的思考娓娓道来。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他的很多话、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陆,给我们以思考、启发。说到美国,我们也许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自由。是的,美国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价值观,这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但是,正如林达所说,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价。美国人热爱自由,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由而选择承受随之而来的牺牲,即使在经历了如诸如恐怖袭击、种族冲突、信任危机等情况下,也不轻易放弃自由,虽然有时候,他们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自由,毋宁死”,在这个国度得到最真切的还原。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总是以一个强势蛮横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了解美国的建国历史,才发现政府在民众面前,也是一个不可信赖甚至要小心提防的野兽。人民得时刻担心它滥用人民赋予它的权力,做出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龌龊事,并尽一切可能限制它的权力。这同样让我大开眼界,对于称呼政府为“父母官”的中国人民来说,这实在是匪夷所思。

林达在辛普森一案上花了大量的篇幅,案件的来龙去脉,检辩双方法庭上精彩的唇枪舌战,证据证人的攻守,以及案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影响和思考,案件走向的冷静理智分析,这是我看过有关辛普森案最为详尽全面的资料。“公正的审判”,“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法律精神都由衷的让人感到敬佩,和向往。

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指的就是过去、现在都存在并会在将来一直存在的“自由的代价”罢。美国人民必须得为自己追求的“个人自由和权利”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生命。比如言论自由可能带来的危害,比如枪支滥用带来的灾难,比如“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司法谨慎让凶手逍遥法外带来的危害……

但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追逐享阳光,就得面对阴暗冰冷的阴影,这就是“自由的代价”。美国人民选择“自由”,就必须自己的选择承担这个代价。我庆幸我读了《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之一》,不仅仅因为它让我更加了解美国,更因为它让我开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没有思考过的事物,让我开始以全新的视野去看待社会。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够踏上美国的国土,去感受一下现实中的美国,我更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能够不断繁荣富强,不断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国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不再有历史深处的忧虑。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林紫馨学号1021034

外国语学院 英文2班 林紫馨学号1021034

第五篇:历史深处的忧虑书评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报告

文化碰撞下诞生的自由国度

美国,这个与我们隔太平洋相望的国家,是如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是我们认为的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所最为了解的国家。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历史政治,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谈到关于美国的一切。它仿佛是我们对外国文化认知的起点,常常带给我们一些关于异文化交流真理性的启示。之所以称其为“真理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多元文化的交织使它拥有了丰富而杰出的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它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获得各具特色的国际体验。然而,或许恰恰是由于它文化的复杂性,我们也难以认识到一个真正的美国。

一、关于本书

每次看完有关于美国种种的电影和书籍,我总能获得与先前不同的感受。它们向我讲述美国文化的丰富与新鲜,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虽然共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基本价值观,却引领我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观察美国这个“不简单”的国家。《历史深处的忧虑》也是这样。作为“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籍之一,这本重点讲述美国法律、政治制度及思想原则的书以一个中国移民的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透视,用长信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生动地描绘着一幅生活的写实画卷。移民、种族、自由、平等,这些关键词下的美国究竟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形象?它们之间又有何种微妙的联系?我们又该怎样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关系呢?这本书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去探寻作者的思想踪迹,从历史的古今到社会的百态,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及它的独特个性。有趣的一点是,本书的作者林达,是一对美籍华裔作家夫妇共用的笔名,他们以朴实自然,富有洞见的文字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中国的“托克维尔”1。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后,他们因同样的谋生劳作开始和美国的普通人建立友谊,开始一步步地了解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他们正像是一座横跨两道文化河岸间的桥梁,试图改变我们对美国的刻板印象。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同时和两个文化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它们不仅开始有可能化为一片风景,而且第一次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意义。”

二、走进美国:迎接真正的国际化

打开这本书,就像一个普通的移民一样,首次踏上一片全新的土地,我们总会开始急切地嗅寻身边的各种文化气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国,常常被称作“世界人种的大熔炉”。自新大陆开辟以来,这里汇集了来自欧洲大陆的“先行者”,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被迫来到这里的非洲黑人,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亚裔民族,以及最最本土的印第安人„„不同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在这个大环境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这是怎样一幅灿烂的图景!这里有全世界最奇异和纷繁的思想,最聪明和最凌乱的思路,最清楚和最不可理喻的逻辑,最惊人和最怪诞的行为。世界上很难再找出一个向美国一样如此流动变化的国家,这“是任何一个美国故事的大前提”。而最能体现这种特殊性的便是大都市纽约。这是一个文化极易“触礁”的地带,置身于其中的人无可避免地陷入急速的漩涡之中。这个“大苹果”的真正滋味,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品得出来。曾经有一个笑话这样形容纽约: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纽约吧;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纽约吧!美国社会的复杂性从中可见一斑。

然而,另一方面,民族的复杂性与文化的多样性也常常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对每1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著有社会学经典著作《论美国的民主》。

一个初进入美国的人来说,“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会经常骤然直率地在我们面前相撞,一开始真有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的窘迫。”这即是所谓的“文化休克”吧。我们总是在没有真正进入某个国家前,试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关于它的一切;当我们自信满满地认为我们对其已经有了八九不离十的概念的时候,却会在偶然间发现事实与我们臆想的完全不是一码子事。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就让人忍俊不禁:一次春节晚会的小品中,一位父亲掷地有声地对其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说,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让他们美国人来给我们刷盘子!台下随即爆发出一阵如雷般心有共鸣的掌声。在之前,这种场景定会让我热血沸腾,但作者却说,这完全是不了解美国社会状况的表现。其实,在美国,雇用中国留学生的一般都是亚裔的经营主,也就是说,存在中国人欺负中国人的情况。多么出人意料!在跨文化的语境下,刻板印象常常阻碍着我们进行交流,获取正确的信息。这是很难避免的。不过,我想,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这个问题,就算把整一个美国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摆在你面前,你或许还是不能说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永无止境的东西。

三、种族歧视:纷繁交错的真相

文化的正面碰撞往往导致各类偏见的产生,而当偏见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态势,并且不断向外延伸,这就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种族歧视”主义。美国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臭名昭著的3K党始终举着白人至上的旗帜,用宗教般的狂热对付与他们肤色相异的人种;犹太民族在经历了二战的悲剧后,仍然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被迫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们,组织大游行的场景还时有发生„„这是我们在美国社会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也让人揪心的一幕幕。这不仅仅是历史根源和政治体制的关系,文化因素依然是一个我们所不能忽视的话题。

不要说种族,就光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来说,由于各自风俗习惯和文化导向的不同,也会引起这种严重的“歧视”现象。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居民一般总会产生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与中西部的人们小心翼翼地相处,保持着距离感。这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而种族歧视就可以被看成这种地区主义的扩大化,只不过由于牵扯到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这种“偏见”被提升到了政治问题的高度。

其实,我想,如果我们单单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种族歧视”是几股截然不同的文化支流交汇相融中一个必经的过程。显然,美国这个世界文化大观园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它并不是历史的倒退,也不是社会畸形的表现。因此,它的存在也就无可厚非了。

四、自由与公平:文化多样性下的选择

“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再度活跃、强大和生机勃勃的国家。但仍有许多高山需要攀登。我们不会止步,直到每个美国人都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尊严和机会,像生来就有的权利一样。我们生来就有权利成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公民。”

——美国前总统 里根

尽管从上面看来,种族歧视一直是美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但恰恰有趣的是,那座高耸的自由女神像骄傲地宣告着美国是“最为自由与公平”的国家。如果单单从这两个矛盾的主题来看,你可能会发笑,但是,我们不妨这样想想,或许正是由于种族矛盾问题的长期存在,人们的观念中越发强烈地燃起一种追求自由与公平的渴望。再进一步说,之所以在美国这种渴望如此强烈,归根结底是因为美国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各种不同的理念原则和文化体系也只有在“自由与公平”这一个方面达到所谓的“共识”。

于是,我们看到,总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受到各个阶层的攻击,人们可以随时入党或退党,你常常可以在公开场合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人„„“自由”似乎是美国人生活的主题。就拿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武器这一个事例来说,在中国及其他一些民主国家,让公民自由持枪的行为似乎是不可理喻的,我们也曾见证过很多枪击悲剧的发生。那么,美国为什么还坚

持到底呢?作者这样说:“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侵犯,这种权利,不是任何人给予人民的一种恩赐,而是一种天赋人权,是一种用于防止政府权利无限扩张的一种预防措施。”这么看来,我们便可以理解,在这个自由高于一切的国家,任何威胁都阻挡不了他们追求自由的脚步,即使让他们付出不可挽回的代价。

公平往往与自由相伴而生。追求公平即为实现自由理想的重要途径,而美国人实现公平的重要途径便是法律的制定。在这本书中,作者也重点讲述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个人主义是美国主导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前提下,法律也更加显现出其重要的一面。保证公平,维护民主,法律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要使尽可能多的人享受到利益,而这些许许多多的个人利益也是国家利益的基础(书中提到,相对于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美国人更珍视前者)。作者生动剖析了曾经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案,反映了法律在普通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着实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每个人的公平。这也就更利于我们理解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怎样在严峻复杂的国家形势面前达到一种共识,怎样保持国家机器间的平衡。这是一种挑战,然而挑战背后的是前所未有的成功与接踵而至的伟大。美国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这一点。

最后再说说本书的书名——“历史深处的忧虑”,若是从历史的纵深面和社会的广阔面来分析,我可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综合美国移民的大环境与文化的交错重叠,可以想象,这种藏匿在历史深处的忧虑即是对美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社会百态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再从其中得到一些对我们国家的建设有帮助的成果。这个目的,我想,也应该是每一本跨文化的书籍所拥有的共性。

仅仅通过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国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好在它能在潜移默化间纠正一些我们关于他国文化的偏见与误解,从一个不至于“南辕北辙”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外国社会。这也是对于我们今后或许成为优秀的跨文化传播者的一种有益借鉴。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深处的忧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书笔记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 读完结束篇《他们是美国人》的时侯感觉自己已是热泪盈眶,用手摸摸眼睛,发现只是错觉,但心里充斥着的感动确实难以压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述......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从古到今,自由一直是人们苦苦求索的珍宝。人们常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然而,活在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人能真正......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高云 2016200525 国际关系学院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

    历史深处的忧虑 读后感(最终五篇)

    历史深处的忧虑在这部书中,作者的角色更像是一架摄像机,他带领着我们看美国,把镜头伸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美国的方方面面就都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至于我们的感受仍留给我们自己体......

    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有感[范文模版]

    天津外国语学院作业什么是我们自己的贡献——有感于《历史深处的忧虑》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书笔记600字(最终定稿)

    《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历史深处的忧......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2000字A友《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