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共5篇)

时间:2019-05-14 16: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

第一篇: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

产权清晰化,万能的解药?

——读《公共物品治理之道》有感

前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作为 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她所开发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瞩目与称颂。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除了其自身的严密性和说服力之外,也因为它所倡导的自主治理同当前重视社会力量的现代性重构殊途同归。然而,过于宏观的理论推理往往在现实实践中不进入人意。因此,本文将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内容的简单概括基础上,联系现实,对文中一些论点进行更贴近实际的补充思考,以求更为深入地掌握和理解公共物品治理的理论体系。

一、公共物品治理理论介绍

(一)公共物品治理理论的影响因素。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占用者占用和提供公共池塘的决策和行动,是广义的理性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复杂和不确定环境后的决策和行动,而影响二人策略选择有四个内部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在规范和贴现率。

人们选择的策略会共同与外部世界产生结果, 并影响未来对行动收益和成本的预期。个人所具有的内在规范的类型受到处于特定环境中其他人的共有规范的影响。收益、成本、共有规范、机会都是影响个人决策选择的总和变量,但在现实中,这些内部的、内生的、主观的总和变量很难有准确的汇总方法。因此,判断理性个人的策略选择应把重点放在影响总和变量的可以观察的环境变量及其环境变量组合上。

(二)自主治理的三个难题。任何面临集体行动困境的一群人都需要解决三个难题。

第一个难题是制度供给难题,自主组织理论是怎样解决制度供给难题的呢? 奥斯特罗姆认为, 在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 只要人们经常不断沟通、相互交往,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互惠的处事模式,他们就拥有了为解决公共池塘资源使用困境而建立制度安排的社会资本。通过建立信任和社群观念, 在拥有了这些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来解决新制度供给的问题。

第二个难题是可信承诺问题。在制度供给得到圆满的解决后, 如何规避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搭便车、逃避责任和各种机会主义诱惑呢? 这就涉及到可信承诺的问题。奥斯特罗姆摈弃了经常用到的外部强制作为解决承诺问题的方法, 让公共池塘资源使用者通过自我激励去监督人们的活动、实施制裁以保持对规则的遵守。

第三个难题是相互监督的难题。没有监督,就不可能有可信承诺;没有可信承诺,就没有提出新制度、新规则的动机。奥斯特罗姆认为,只要人们对遵守规则做出了权变的策略承诺, 就会产生监督他人的动机,以使自己确信大多数人都是遵守规则的。

(三)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的八大原则。奥斯特罗姆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上,对自主治理背后的制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给出自主组织治理成功的八大制度要素: ①公共资源使用权的边界必须清晰; ②使用权的规则符合当地的情形; ③集体参与、集体决策; ④监督的规则明确; ⑤分级制裁原则; ⑥冲突解决机制;

⑦组织的自主权得到政府的认可甚至法律的保障; ⑧分层治理的制度化。

二、文献综述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在海外早已享有盛誉,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制度经济学等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力。有人做过统计,近二十年来,政治学和制度经济学界各个子学科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有三本,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便位列其中(另外两本分别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唐斯的《民主的经济理论》)。

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和克林格曼在他们编的《政治经济学新手册》中,对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作的引用次数方面,对其学术地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保罗·A·萨巴蒂尔在其《政治学教程理论》一书中,对其制度分析框架进行了十分详细的介绍,并着重分析了此框架的优缺点。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工作是开创性的,她的理论引起了国内大量学者的关注。毛寿龙最早在国内翻译并评价了奥斯特罗姆的代表作《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他组织翻译了“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丛书,其中包括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三本著作,书中展示了奥斯特罗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及在实证基础上所形成的公共事物治理思想。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译序中,毛寿龙教授对奥 斯特罗姆的学术地位和贡献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概括。

此外,江峰(1995)比较详细地解释了奥斯特罗姆夫妇的“自我管理”思想的前提。刘振山(2004)对奥斯特罗姆的自主组织理论的组成和核心内容进行了介绍。蓝宇蕴(2006)对其公共治理思想,尤其是对多中心理论有相当研究。丁宏(2004)就奥斯特罗姆运用公共选择和制度分析的研究框架及对公共资源的治理进行了概括、罗列。王志凌、魏聪(2008)年从制度分析与经验研究层面对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进行了研究。朱华(2009)对制度理性框架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

还有大量的学者运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治理思想去分析和研究现实中存在的公共治理问题。如孙柏瑛(2003)运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思想分析了公民参与与自主管理的地方治理模式。多制度中心理论也常被学者应用,如金红磊、王守宽(2005)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领域的失灵为切入点,以政府职能转移为理论分析基础,具体探讨了政府职能让渡之后的公共物品提供问题。梁莹(2006)也通过中心理论强调“社会资本”在公共治理中的重要性。臧乃康(2006)运用多中心理论研究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多种悖论与矛盾的公共治理问题。

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后,大量学者对奥斯特罗姆的获奖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其核心理论加以回顾并应用。杨斌(2010)回顾了其多中心和自主治理理论,并详细阐述了公共选择理论给中国公共治理之道带来的启示。蔡晶晶(2010)回顾了埃莉诺早期在地方公共经济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其制度分析框架及其公共资源治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解读了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意义和启示。陈宇峰、姜井勇(2010)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述评了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的自主治理和企业边界与经济组织的逻辑为核心理论的贡献和社会影响。

三、我的思考与理解

《公共物品治理之道》一书给我们展现了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全面而严密的逻辑,字字句句无不蕴含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学术研究的功力。然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所提出的公共物品治理之道是否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笔者对其的几个观点持保留意见。本文就以“产权清晰化”这一治理之策展开讨论。

面对“存在外部效应问题”和“公共企业效率低下问题”,书中要求明确产权,并把“产权清晰化”列为八大原则之首,可见作者对其的推崇。

笔者认为,产权清晰化从本质上讲还是属于一种利益激励。它是通过改变利益分配这个点来对经济行为人产生作用的。可是,“产权清晰化”这一方法不会那么完美。

1、首先考虑它能否在实际生活中真正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的。在很多国企里面,实行“产权清晰化”以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者各管各的,由于目标不一,无法协商解决,导致企业仍旧按原效率生产(反公地悲剧);也有一些国企,虽说是低效率,但是不意味着个人收益低,如果管理者满足现状,清晰化的产权也无法激发他们提高企业效率(利益激励不足)。前一种情况是产权清晰化无法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后一种情况是产权清晰化触及“利益分配”这个点的力度偏弱。

其实,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国企多为行业垄断者,不会面对生死存亡的威胁,竞争激励不足。

2、其次考虑产权清晰化后的排他性问题。前面的“反公地悲剧”已经涉及了一部分,但生活中,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是表现为利益保护,举个例子就是“我不仅不允许你家的牛羊经过我的草地,而且我还要在我的草地周围围一圈铁刺”。“一圈铁刺”就指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保护“浪费”的资源。

二是表现为利益选择,举个例子就是“我家北坡的草维护的费用太高,算了,不管了。南坡的草好维护,种南坡的吧。不久之后,北坡的草地成了荒漠”。“北坡的草”就成为了牺牲的公共利益。

三是表现为利益不道德趋势,举个例子就是“地是我家的,今年就种柳树吧。结果周围其他人的草地纷纷枯死”。“种柳树”就是一种无法用法律强行禁止但又是不道德的行为。

3、最后还要考虑“产权清晰化”过程中所花费的制度制定成本和日后的监管成本。对公共产品的产权进行界定,往往是十分困难的,界定过程就是包含了无数协商探讨妥协的过程,与之相伴随的是高额的交易成本;此外,即使清晰界定了产权,随着时代的推移,对公共物品产权的维系与监管成本同样巨大。

四、结束语

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治理理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来看,她的理论实现了人性利己和理他的结合。从实践的意义来看,她的理论为人们解决公共资源的供给问题,帮助人们走出供给困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具体事务的特殊性,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奥斯特罗姆的自治理论是否对我们解决公共物品治理的具有借鉴作用及如何借鉴,我们还得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

参考文献:1、2、3、4、王志凌, 魏聪.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之道——解读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J].消费导刊, 2008,(16):253-253.张克中.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 2009,(6):83-93.侯艳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 2013.李玲.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资源治理理论及其应用[D].云南财经大学, 2013.

第二篇:《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后感演讲稿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这本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创新提出了治理公共事物的第三条道路,即自主组织治理。从而在国家理论和企业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理论。这本书中,不论是在分析问题的理论视角还是在研究分析方法上都能受到很大启发。作者的实证研究方法也称得上公共行政实证研究的典范。我把本书的系统框架进行描述,进而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些个人的学习心得。

了解选择理论的人们都知道哈丁的“公地悲剧”,事实又表明,人类社会中虽然到处都是公共的悲剧,但许多人却自主地摆脱了公共选择的悲剧,从而改善了福利。该书的研究宗旨,就如作者所总结的,“本项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 由于作者是美国学者,所探讨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美国学术界所探讨的热门话题,所提出的理论发展也是对美国现有学术研究的发展,这一切都有别于我们中国。但可以用中国人的眼光,着眼于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问题,来阅读《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并由此来思考我们中国人所面临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以及思考中国人所面临的公共选择的实践问题,尤其是思考如何避免中国公共事物的退化,并挽救已经在退化的公共事物,如断流时间越来越长、很可能永远成为内陆河的黄河、污染日重的淮河和太湖、日益退化的沿海渔场、砍伐殆尽的森林,甚至是日益滑坡的道德等。

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型及其局限

关于公共事物的治理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在传统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中有三个主要的经典模型,它们是哈丁的“公地悲剧”、“囚犯困境博弈”和“集体行动的逻辑”。“囚徒困境”博弈模型是指在仅有一次博弈的情况下,个体会不遗余力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结果是,对于集体来说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集体行动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理性的个人在实行集体目的时往往具有搭便车的倾向。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了特定情况下的公共事物总是得不到关怀的必然的悲剧性结果。

传统的两种治理方式 以政府集中管理为唯一的方案和以私有市场管理为唯一方案。前者是指由中央政府决定公共池塘资源由谁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怎样使用,并且由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督,对违规者进行惩罚。这一方案的有效是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以及行政费用为零等假定基础之上的。但这些假定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政府信息不完全,且行政费用庞大,因而不可能实现这一政策目标。私有化方案指的是创立一种私有财产制度,由私人企业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占有、使用和管理,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对公共池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方式也存在许多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不能解决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环境负外部性,往往容易导致市场失灵。

联系理论,对于公共事物的治理,这三种模型清晰地表明:除非彻底的私有化(市场)或者通过强权(政府)的控制,人类几乎无法摆脱这些悲剧的梦魇。于是,理论家们似乎陷入了市场——政府的无止境的循环中,找不到出路。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却跳脱了这些模型的限制,提出了自主组织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她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没有彻底的私有化,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的控制,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公共池塘自主治理理论的主要框架

自主治理理论,将个人行为中的利己和利他主义结合,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提出了公共事务治理的第三条路径,为我国治理变革中面临的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寻求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等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支持。

(一)公共池塘资源系统

公共池塘资源是指一个自然的或人造的资源系统,这个系统足够大,因而要排除任何一个使用资源的潜在收益者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她还特意在公共池塘资源类型的定义中作了如下限制:(1)资源是可再生的而非不可再生的;(2)资源是相当稀缺的,而不是充足的;(3)资源使用者能够互相伤害,但参与者不能从外部伤害其他人。(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系统的制度设计 她认为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

在制度供给方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首先肯定了制度供给的可能性,认为在公共池塘资源系统中,人们因为经常性的沟通产生了信任,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建立较为复杂的制度安排。

在可信承诺方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复杂的和不确定的环境下的个人通常会采取权变策略,即根据现实条件变化采取行动方案。

在自治组织的初始阶段,每个人可能都会遵守规则。但是当违反规则所得到的利益高于遵守规则所得到的利益时,他就有可能违反规则,除非这种行为可被人觉察并受到制裁。因此,遵守规则的权变承诺只有存在监督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

在相互监督方面,没有监督就没有可信的承诺,而新制度的规则能够促进监督的实现。许多自治组织自主设计的治理规则,本身既具有增强组织成员进行相互监督的积极作用,又可使这种监督的成本变得很低。使自主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得到加强,而相互监督的加强又增加了人们采取权变承诺的可能,提高了人们对规则承诺的可信度,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加强。

综上所述,良好的制度供给能够促进有效监督,监督的加强则提高了可信承诺,可信的承诺会增加监督,同时也会使制度供给趋于稳定和有效。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补充,统一于自主组织制度的设计体系中,无论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无法使得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顺利实施。

(三)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系统的具体原则

奥斯特罗姆考察了大量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承诺和相互监督的问题上。包括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还有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情况等。这些制度持续了漫长的时间,没有资料表明这些制度是如何得到供给的。为了说明人们是如何为自己供给新的制度来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需要进一步的案例分析。于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转向了第二批案例分析,专门讨论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供给问题。这就是第四章案例分析的任务。主要涉及制度供给问题。通过对大洛杉矶地区南部一系列地下水流域制度的起源进行探讨,她分析了该地区发生的抽水竞赛导致的地下水资源退化、因此而引起的诉讼博弈以及企业家的努力。在这些案例中,奥斯特罗姆看到,水资源生产者为了摆脱恶劣的抽水竞赛,在大量的诉讼无法解决问题之后,终于自主地建立了公共企业,对地下水资源进行适当的管理。在多个公共企业基础上,终于形成了“多中心公共企业博弈”的格局。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总结归纳出了自主治理制度所需的8项设计原则:(1)清晰界定边界。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2)规定占用规则。所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或资源的单位数量要与当地条件及所需劳动、物资和资金的供应规则保持一致。(3)集体选择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4)实施监督检查。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或是对占用者负责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5)进行分级制裁。违反操作规则的占用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他们两者的分级制裁,制裁力度取决于违规的内容和严重性。(6)冲突解决机制。占用者和他们的官员能迅速通过低成本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7)组织权利限度。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权威的挑战。(8)多层分权组织。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权制企业中,对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加以组织。

第三、第四章以成功的案例为基础,分析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的制度何以能够长期持续,并且这些制度何以能够由当事人自主地供给的问题。但是,从现实来看,许多公共池塘资源的当事人却没有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或者所提供的制度安排难以持续,从而导致了公共池塘资源的退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详细地分析了土耳其近海渔场、加利福尼亚的部分地下水流域、斯里兰卡渔场、斯里兰卡水利开发工程和新斯科舍近海渔场制度失败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与前文所分析的成功的案例相比较,得出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失败的制度原因。土耳其的两个渔场来说,它们在制度上缺乏第三章所概括的八项原则。斯里兰卡的科林迪奥亚灌溉工程只符合一条原则,即边界清晰。1938年租金散失成为严重问题后的马维尔渔场符合两条原则,即一致原则和监督。制度变迁之前的雷蒙德流域、西部流域和中部流域符合两条原则,即冲突解决机制和被认可的组织权。莫哈韦案例符合三条原则,即集体选择的论坛,冲突解决机制,和被认可的组织权。经过分析,奥斯特罗姆发现,在公共池塘资源的占用者显然不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的案例中,没有一个符合三条以上的设计原则。

四、自主治理理论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破解公共资源治理的困境

在我国,“公地悲剧”的现象屡见不鲜,政府集中管理和私有市场管理的方案可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上有效,但却各有弊端,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以自愿的方式,将公共资源社区的使用和开发者组织起来,让其共同参与管理公共资源的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良性资本,有效促成自愿合作,从而降低了垄断投机的可能性,克服了因“公地悲剧”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与退化,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准确性和管理决策科学性,降低了信息成本和实施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保证了公共资源的长期存续和高效治理的实现。

2、有利于缓解生态资源压力,解决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

公民社会的自主治理,重视多个主体共同作用与合作,强调共同理解与共同利益,尊重主体的权力独立和责任清晰,从而能够有效发挥治理主体的积极性,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真正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善治”。

3、有利于激发公民自主意识,形成积极良好的社会资本

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国家人们的公民意识比较强,具有自主治理的基础,但反观我国,人们的这种公民意识远远不够。在自主治理组织中,如果公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合作的博弈各方就可能获得满意的均衡,而不需要来自外部的强制与监督。这样,不仅提高协调的效率,还可能降低规制成本。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资源自我管理的实现,需要平等合作、协调发展作为制度基础。

4、有利于发展社会民主政治,培育现代社会的民主生态

所有人的意见都会被考虑,这就可以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公民意识;同时,自主监督的存在又可以避免权力的集中和过度垄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公民的意志,培育出现代社会的民主生态,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015 年 2 月 28 日,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柴静用数据视觉化的手段,把雾霾危害展示得通俗、形象、警醒。因为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有关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方面,所以关注到了。

演讲中讲到几个方面,都能很好的说明在生态环境进行公共治理时,政府集中管理与市场私有化的欠缺。

政府本身存在的自利性难以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治理。政府也是经济理性人,也有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倾向。这种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公共性的丧失。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增加了政府治理上的难度。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许多企业生产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最低端的东西,而且只靠量竞争,只靠价格竞争。生产一吨钢,要消耗600公斤煤炭,3到6吨水。要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和烟尘,但生产一吨钢的利润连一只茶叶蛋都买不着。这些企业还存在,是因为可以接受国家大量的补助。市场派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表明:市场虽可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市场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具有自己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种缺陷表现为:一是“搭便车” 的问题。

所以建立多中心合作治理结构。理论和实践已证明:私有化———市场、中央集权———利维坦作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均已遭遇失败。许多社群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适度治理。在一定的条件下,面临公共事务困境的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确定他们的制度安排,改变他们所处的情景结构,从而避免“公地悲剧”。环境公共事物的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互动过程,强调建立政府、市场与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乃至国际社会的多中心合作治理模式将是环境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克服单一靠市场或政府来治理环境公共事物的不足。

第三篇:《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读后感

读《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的一点感想

李旭菲 03120229 公管院2班

摘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研究,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组织和治理公共事物的制度理论,从而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为面临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路径,为避免公共事物的退化、保护公共事物、可持续地利用公共事物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书中对公共池塘资源的研究对于当代中国的社区治理,也有很大的启发。关键词:公共资源,自主治理,社区治理

一、对公地治理的反思

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书中,作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首次系统地总结了人们用之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三个理论模型,分别是哈丁的“公地悲剧”、博弈论的“囚犯困境”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些理论模型都说明个人的理性行动最终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作者又分析了当前处理公共资源难题的两种政策方案:一是以“利维坦”为唯一方案,即政府对公共池塘资源实行外部强制性管制,实行公共控制,但这必须建立在信息准确、监督能力强、制裁可靠有效的以及行政费用为零这些假定的基础上,很显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满足;二是以私有化为唯一方案,通过创立一种私有财产制度来终止公共财产制度,但是这种排除公有化的方案成本较高,而且对于一些无法划分的流动性的资源如海洋、渔场,则无法建立私有产权制度。作者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这些理论模型所隐含的博弈结构,并从博弈的角度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她认为纯公有或是纯私有的制度都较为肤浅,没有彻底的私有化,也没有完全的政府权力的控制,于是提出了一个公私混合,存在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的新的模型:自筹资金的合约执行博弈——通过局中人的相互订立协议并设立一个外在的仲裁机构运行,这个模型的提出也是本书写作内容的创新之处。自筹资金的模型主

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协议的主体是局中人,因此他们对局中各种策略有详实而准确的信息

(2)仲裁者的工作仅仅是帮助各方找出解决在执行工作范围内产生的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工作规则是各方自己已经同意了的;

(3)因为局中人本身的利益诉求,同时他们拥有准确的信息,因此他们关注其他局中人的行为,有监督的动机。

作者通过分析自己提出的新模型,否定了“公共资源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公地悲剧”的隐喻,同时反对基于这种隐喻来制定政策的做法。

二、制度分析的方法

作者为了更好地明确说明她的理论,将公共池塘资源的类型做了限定:

(1)是可再生而非不可再生的资源;

(2)资源是相当稀缺的,而不是充足的;

(3)资源使用者可以相互伤害,但参与者不可能从外部来伤害其他人。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出了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新制度的供给问题,(2)可信承诺问题,(3)相互监督问题。在第三章中,作者分析了承诺和监督问题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承诺和监督在策略上是相连接的,监督不仅对监督者产生了私人利益,也为其他人带来的共同利益。在第四章中,作者研究了制度供给问题,以美国大洛杉矶地区南部一系列地下水流域的管理制度为例,此案例中的制度变迁是在一个促进型政治体制中渐进、连续和自主转化的制度变迁,在这里,每个流域都建立了一个民间协会,为面对面地讨论共同问题和未来可能采取的共同策略提供了论坛,论坛使得决策结构从互不沟通的独立决策结构转变为在相互交流各自选择基础上的决策。除了民间协会提供了一套机制外,还有一项个人拥有诉讼权利的法庭制度,以解决关于资源的争端。这对于我国公共资源的治理很有借鉴意义。

本书写作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有瑞士、日本、菲律宾等地长期续存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分析,也有对土耳其渔场、加利福尼亚地下水等失败和脆弱的制度的分析。作者选取这些案例有三个主要的依据:(1)治理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2)变更现存的制度安排;(3)未能解决持续存在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等。作者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内容更

具体,更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作者总结出了一套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制度中所阐述的设计原则:

(1)清晰界定边界。公共池塘资源本身的边界必须予以明确规定,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2)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

(3)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手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

(4)监督。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

(5)分级制裁。违反操作规则的占用着很有可能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他们两者的分级制裁。

(6)冲突解决机制。占用者和他们的官员能够迅速通过低成本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占用者和官员之间的冲突。

(7)对组织权最低限度的认可。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权威的挑战。

(8)嵌套式企业。将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在一个多层次的嵌套式企业中加以组织。

作者认为,这些原则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们是长期有效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组织、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构件,“这些设计原则对公共池塘资源及其相关制度的存续性提供了一种可信的解释。……这些设计原则能影响激励,使占用者能够自愿遵守在这些系统中设计的操作规则,监督各自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并把公共池塘资源的制度安排一代一代地维持下去。”

三、对社区治理的启发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即提出了本书的三个目标:

(1)对已经运用于许多自然资源治理政策分析的基础进行评判;

(2)列举治理和管理这些资源的成功以及不成功的实例;

(3)着手开发更好的认识工具,以明晰为管制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源而设计的自主治理制度安排的效能和局限性。

从书中内容可见,《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这本书对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也有着借鉴意义。首先分析以下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无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监督制约。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法规,适应社区治理和社区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这制约了社区改革和社区建设的顺利进展。

(2)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社区意识淡薄,而且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只是被动地参与管理,而没有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

(3)社区职能行政色彩太浓,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社区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造成社区居委会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

(4)社区公共资源的管理存在漏洞,对公共资源的分配的合理性经常产生争议和矛盾,如对社区中的卫生,公共设施而产生的纠纷不断,不利于社区治理。针对现阶段我国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书中所分析的制度,可以看出,社区治理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多中心治理,社区,居民,企业共同治理。书中作者总结出的长期续存的公共池塘资源的八项设计原则对社区治理有很大的启发。

对于社区来说,首先社区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社区公共资源的的使用如哪些是公共产品,哪些是准公共产品,哪些是俱乐部产品也要有明确的说明。社区治理还要根据每个社区不同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公共资源供应的规则,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历史风俗,习惯,就像社区治理中出现沈阳模式与上海模式两种各有千秋的社区治理方式。特别是对于农村自治来说,这种地域性的,风俗性的差异就更加明显,实现自治也就显得更加复杂。其次,社区的决策要符合集体选择的安排,社区参与是民主决策、监督、管理的统一,要提高社区参与程度,做到协商民主与契约民主的统一,例如麻柳乡的麻柳模式,执政党和政府只是扮演价值导向,整合民意和构建合作治理机制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参与决策。

社区治理中解决冲突的机制也很重要,实行多中心治理意味着有许多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冲突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发挥居民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来规定各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此外,多中心治理也要制定必要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防止一方利用公共权力为所欲为,但是这种监督和制裁不是由外部权威实行的,而是由治理参与者自行实施的。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点”制度细节“让我有很深的感触,对我国来

说也很现实,我国虽然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法规中具体的惩治细节却很缺乏,这也导致法律法规缺乏公信力。

四、总结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理论为现今的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她理论不落窠臼,从微观公共池塘资源入手,对于社区治理和农村自治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四篇:《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读书报告 初程程

一、选书原因

我阅读的书目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在此书中,作者着眼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问题,在大量的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自助组织治理公共事务的制度理论,在企业理论和国家理论之外发展了集体行动的理论,为面临着公共选择悲剧的人们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公共事物的可持续发展及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提供了自主治理的理论基础。

本书涉及的自主治理问题,同社会的治道变革潮流不谋而合。尤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书中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对我国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著作,阅读此书有助于加深对以上两个领域的了解,同时书中的制度分析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也带给我很多的启发。

二、本书内容简介

作者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针对公共事物治理的传统模型进行适用性评析,对其内在缺陷进行批判,提出了理论上存在公共事物自主治理制度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研究视角从理论转移到现实中的公共池塘资源问题,指出其中的困境,并设计研究该问题的基本框架。针对提出的问题,搜集成功案例,分析自主治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并随后对这些原则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将之前做的理论反思集中在一起,阐述了其对设计自主组织和自主管理的制度具有的含义。

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总结了人们通常用来分析公共事物解决之道的三个理论模型,这些模型无一例外的说明了在集体行动的前提下,人们作出的理性选择总会产生非理性的后果。为了消除这种悲剧后果,人们总会提出很多“唯一”方案,即以中央集权或者彻底私有化来解决问题,而本书作者试图探寻其他的可能。她提出了“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者可以通过自筹资金来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的合约。作者认为这是一种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的的政策分析工具,实际上这种自主组织的实例很多,我们需要很好的在理论上总结它们。

本书的第二章提到以往的企业或国家理论总是试图寻求一个外部代理人来解决公共池塘资源恶化的问题,而作者认为一个社群的公民如何将自己组织起来解决制度供给、承诺和监督问题,仍是一个理论难题。一些人解决了这个难题,另一些人未解决这个难题,因此研究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中成功的和不成功的经验都应该探讨与集体行动理论和开发更好的公共池塘资源政策相关的问题。在这些探讨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本书所运用的制度分析的框架,即要解决公共池塘资源的集体行动问题,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相互监督问题。既有的理论中,这三个问题难以解决,但实践中有些案例很好的解决了以上的问题,作者要做的就是对他们进行研究,理解他们是如何做的。提出了理论的和实地研究的挑战。作者认为,公共池塘资源中个人所面临的博弈结构并非是单一的囚犯困境博弈结构,并且所面临的问题也包括占用和提供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结构取决于基本参数的值,并因场景不同而不同。在这些方面,囚犯困境的博弈结构是可能存在的,但并不是唯一的,保证合作的博弈结构等,都是现实可能存在的结构。另外,现有的集体行动分析,一般只着眼于操作层次的分析。实际上,影响集体行动的制度并不只限于操作层次的制度,还有集体选择的规则和宪法选择规则,低层次的规则受高层次规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后,作者还指出,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规则并非只有法律上的规则,实际上,非正式的规则,也可能是有效的规则。

接下来,作者用三章的篇幅,探讨了三个方面的案例。第一类案例涉及两个特色,一是占用者已经为控制对公共池塘资源的使用,设计、应用并监督实施了一套自己的规则;二是资源系统以及相应的制度,都已存续了很长的时间,存在时间最短的超过100年,历史最长的已超过1000年。这些案例涉及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西班牙和菲律宾群岛的灌溉系统的组织状况。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探索了其中所包含的“设计原则”。她界定了其中的八项原则:

(一)清晰界定边界。公共池塘资源本身的边界必须予以明确规定,有权从公共池塘资源中提取一定资源单位的个人或家庭也必须予以明确规定。

(二)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保持一致。规定占用的时间、地点、技术和/或资源单位数量的占用规则,要与当地条件及所需劳动、物资和/或资金的供应规则相一致。

(三)集体选择的安排。绝大多数受操作规则影响的个人应该能够参与对操作规则的修改。

(四)监督。积极检查公共池塘资源状况和占用者行为的监督者,或是对占用者负有责任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

(五)分级制裁。违反操作规则的占用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关官员或他们两者的分级的制裁(制裁的程度取决于违规的内容和严重性)。

(六)冲突解决机制。占用者和他们的官员能够迅速通过低成本的地方公共论坛,来解决占用者之间或占用者和官员之间的冲突。

(七)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占用者设计自己制度的权利不受外部政府威权的挑战。

(八)分权制企业。在一个多层次的分权制企业中,对占用、供应、监督、强制执行、冲突解决和治理活动加以组织。

在第一批案例分析中,作者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承诺和相互监督问题。由于这些制度持续了漫长的时间,没有资料表明这些制度是如何得到供给的。为了说明人们是如何为自己供给新的制度来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需要进一步的案例分析。于是,作者转向了第二批案例分析,专门讨论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供给问题。第四章的案例分析主要涉及制度供给问题通过对实例的考察,作者认为悲剧的终止同地方自治的政治制度类型相关,理论家们在分析时要考虑制度的规则及其起源和变迁,把制度供给和变革放在一个研究框架中。第五章作者分析了几个失败的的制度情况,同前文成功的情况相比较,得出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失败的制度原因,即以上的失败案例中的制度设计都不完全符合在第三章提出的八项原则。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又回到了理论探讨。她认为,第一章所介绍的有关集体行动的理论模型并没有什么错误。当现实条件逼近模型中的假设条件时,实际的行为和结果将与预测的行为和结果非常接近。但是,把这些理论模型运用于分析小规模的公共池塘资源时,却显示了其三个问题:

(一)没有反映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制度自主转化的本质;

(二)在分析内部变量是如何影响规则的集体供给时,没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

(三)没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接下去考虑如何在现行的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池塘资源情形中集体行动的经验案例之间构架一座桥梁,以便为政策分析建立更为相关的制度变迁理论。接下来,作者开始了制度选择分析框架的探讨。她认在对政策背景进行分析时,必须抛弃总和变量而使用影响总和变量的环境变量。

接着,奥斯特罗姆从收益评估、成本评估和共享规范和其他机会的评估三大方面分析了影响制度选择的环境变量。如估价一套制度的总收益,需要确定9个环境变量:占用者人数、公共池塘资源规模、资源单位在时空上的变动性、公共池塘资源的现有条件、资源单位的市场条件、冲突的数量和类型、这些变量资料的可获得性、所使用的现行规则以及所提出的规则。除了特定的环境变量之外,政治制度的性质显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在制度成本评估上,由于制度变迁的成本包括转换成本,也包括监督和实施成本。因此,影响转换成本的环境变量包括决策者的人数、利益的异质性、为改变规则所使用的规则、领导者的技能和资本、所提出的规则、占用者以往的策略和改变规则的自主权等变量,并且还包括当地占用者以往的制度决策以及外部政府所制定的要求。影响监督和实施成本评价的环境变量包括公共池塘资源的规模和结构、排他技术、占用技术、市场安排、所提出的规则以及所使用的规则的合法性等。

另外,对共有规范以及其他机会评估也通过影响当事人的贴现率从而影响制度的收益和成本。当事人居住地与公共池塘资源的远近、各中情形的全部占用者、当事人对可能拥有的其他机会的了解程度等变量,都会影响他们的贴现率,从而改变现有的收益和成本评价。在强调了特殊的环境变量影响人们对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估后,作者对制度变迁的预测作了总结。她认为重要的不仅是要考虑作为特定公共池塘资源环境特征的变量,而且要考虑公共池塘资源运作的外部政治环境的类型。为此,她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政治制度中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制度的供给问题。

首先,在偏远的地区,外在的政治制度无论如何,对内部选择来说都是“零条件”,这时公共池塘资源占用者在操作规则上采取一系列渐进变革来提高共同福利的可能性,与书中提及的六个特征成依次序正相关。

其次,在非偏远地区政治统治制度的导向对地方占用者能否为他们自己提供制度,或能否不依赖外部政府、独立解决他们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比如,假定政治制度允许有实质性地方自治,在这种政治制度背景中,地区性的和全国的政府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提供专业性的信息服务,提供解决冲突所需要的公正的法庭程序,提供一定的法律基础,承担督察的责任等。显然,政府在这种制度中的作用与一般理论模型所设想的集中控制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当政治制度不允许存在实质性的地方自治,所有问题都只有上级政府才能解决时,作者对从官员正直和不正直两个方面进行了两个探讨。

三、本书带来的启发和思考

(一)建立自主治理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制度前提。

公共资源一般都是稀缺的,可再生公共资源尽管具有再生性,但如果利用不当的话,其再生能力也会逐渐降低乃至枯竭。在我国,公共资源主要由政府集中进行管理,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公地悲剧”所带来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因为信息成本和实施成本过高而导致的政策迟滞、政策失误甚至政策缺失和执行困难。而且,政府集中管理也容易产生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和官员腐败。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政绩,往往不顾客观规律,不断加大对公共资源的开发,结果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退化。为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一些地方通过承包、租赁等形式引进了私人市场管理体制,但私人体制也存在着外部性较强、垄断投机等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对公共自然资源而言,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为克服上述两种体制的缺点,实现可持续利用,借鉴自主组织理论,我们不妨设计引入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即自主治理的公共资源管理模式。该模式重视公共资源环境系统中资源使用开发者的自治管理,强调社群在一些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这尤其适用于我国分布众多的诸如池塘、草地、树林、山地、灌溉基础设施等中小规模社区公共资源。因为这些社区公共资源的开发、使用和收益者往往就是当地社区的成员,对这些资源保护、利用的好坏与他们息息相关。以自愿的方式,通过社区将他们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对公共资源的管理,以自主的制度创新来合理安排、统筹利用,一方面能够有效发挥局中人的自觉激励,充分利用社会良性资本,从而达成局中人之间的自愿合作,克服因“公地悲剧”而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与退化,同时也提高了信息准确性和管理决策科学性,降低了信息成本和实施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保证了公共资源的长期可存续性和高效治理的实现。

(二)强化公民意识是实施自主治理的重要基础。

自主组织理论里所描述的是一群有着强烈个人主体意识和自治愿望的理性人通过自主合作治理的制度安排实现了集体利益的优化。而在我国,人们的这种公民意识还有待增强,如果我们能有效地利用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组织行为特点,引导和加强他们相互合作和互相信任,就可以有效解决可信承诺和互相监督问题,降低制度成本和失败的可能性。在很少有人认为违背诺言是不合适的、拒绝承担自己的义务、规避责任或采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的环境中,每一个占用者必须有这样的预期,即只要有机会,所有其他占用者都会以机会主义方式行事。在这种环境中,建立长期、稳定的承诺是困难的,而在具有反对机会主义行为的强烈共识的环境中,每一个占用者都会较少地关注机会主义的危险。这些减少监督和制裁活动成本的共享规范就是我们可用于解决这一系列公共池塘资源问题的社会资本。

(三)完善运行机制是实施自主治理的有效保障。我们习惯认为,推进社会进步寄希望于制度安排。而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新组织的创建和平稳运行、新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完全实施,尤其是不同经济主体的行为变迁,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不是简单的政府退出,政府内生于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也不是简单的外生变量,在经济转型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培育与完善的过程。各种基层自主组织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既可以构筑起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层,又可以培养人们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基层社区的自主治理有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限制政府权力,矫正政府失灵。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需要在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中嵌入社区自主治理的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这有利于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集权与分权产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形成政府与社区协同的治理框架。在公共资源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区三者有效地结合是保证和促进“公用地繁荣”的关键。

(四)重视经验研究,建立一种可检验的理论。

长期以来,大量学者习惯于在给定技术和假定下自娱自乐地玩弄一致、无用、甚至有害的政策模型。这种在理性人假定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面对复杂的现实越来越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些假定因其不切实际而饱受责难,与那些学者不同的是作者走进大自然进行大量的田野试验,深入剖析人的行为与生态系统的反映。学者们在技术和制度假定的基础上,试图给出一些政策和建议,但是制度是如何形成、规则怎样有效地实施一直困扰着理论界。本书作者的工作是完全从实地开始的,建立了一个能支持整体行为的基石。

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总是先假设一系列特殊的技术和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恰恰是政策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从来不谈实际上规则是怎样形成和执行的。关键是,我们根本就不愿去检验人们是如何遵循我们订立的规则的。但是,这些规则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为什么他们要遵守规则?这不是一个毫无根据的担忧。奥斯特罗姆展示了很多重要的实例,人们可以在没有警察的情况下遵守产权规则。在理解很多地方的经济发展失败的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警察们并没有遵循他们应该执行的规则。奥斯特罗姆的田野研究以及随后进行的实验性工作,给我们准确地指出了正确的方向。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警察,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为什么警察不遵守规则,我们需要扩展人类偏好模型,把一种在紧急情况下惩罚他人的可能包括进去。所以说这一复杂的变量群作为分析框架而不是作为模型的原因,准确说来是因为无法在一个模型中容纳下此等复杂的情形。毋庸置疑,自主治理理论也存在大量的失败的案例,作者发现有些规则对私有财产管理有效,有些对公共财产管理有效,有些对政府财产管理有效,但却没有任何规则对这三种财产管理都有效。公共资源治理不能简单地在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奥斯特罗姆就是一个执著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者,在经验中寻找有效的治理之道。结语

奥斯特罗姆在探索公共事物治理模式的过程中,发现自主治理以及治理模式多元化至关重要。公共治理过程无不是公共领域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制衡,任何事前看似完美的机制设计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事与愿违。实践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和博弈演化而成的治理模式对转型国家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奥斯特罗姆在自主治理理论基础上延伸的多中心理论以及经验支撑的理论框架构架,可帮助解答什么制度才能促进公共治理更加有效,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她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的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第五篇:教会治理之道[模版]

教会治理之道

经文:林前12:

28、罗12:3-12:8

一、“治理”的历史根据

神选民的历史,有几个重要时期: 族长时期----亚伯拉罕 摩西时期----摩西、约书亚 士师时期----士师

王国时期----扫罗、大卫、所罗门

被掳时期----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时期 流散时期----犹太人向世界流散

新约时期----另立新约,神藉着爱子耶稣呼召并治理祂的子民

(来8:10)

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来10:21)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

(彼前2:10)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启21:3)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二、“治理”的圣经根据 约15:1-15:6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

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乾净了。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枯乾,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

三、新约里有关治理教会的职分

林前12:28神在教会所设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师。其次是行异能的。再次是得恩赐医病的。帮助人的。治理事的。说方言的。

1、长老(监督)

新约圣经里只有两种职分:一是长老,一是执事。长老这一个职分,主要是为着治理教会(参提前三5;五17),所以长老又称监督(参徒廿17,28); 长老「管理」、「照管」神的教会。教会里面的一切行政、事务、人物、如何主张、如何进行、如何注意,都是由长老们负责照管的。——黄迦勒

在古教父伊格那修的书信中提到:“要避免分裂,因为这是诸恶的起源。你们都当依从监督,一如耶稣基督依顺父神;你们也要依从众长老,视同众使徒;尊重众执事,好像神的命令。无论是谁,不得监督许可,不可做有关教会的事。由监督或由他所派的人主持的祝谢餐(按:纪念主的晚餐),你们当视为有效。凡监督所在之处,会众也要到齐,正如耶稣基督所在,即大公教会所在。若非监督许可自行施浸或设爱筵是不许可的。反之,监督所赞同的,就是讨神喜悦的,这样凡你们所行的必定妥当有效。”这封信不仅第一次提到“大公教会”这个词,且俨然已经把监督的地位提升为基督的代表,二世纪末,爱任纽为了防范诺斯底派异端入侵教会,确保教会的“大公性”——普世、合一、独一,强调“监督职”的重要性,认为监督是使徒的继承人,直接掌握真理,历史又称为“使徒统绪”,是教会唯一的真理诠释者。

A、彼前谦称自己是长老

(彼前5:1)

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B、长老由使徒培养并受权去管理教会

(徒14:20-23)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多1:5)

我从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将没有辨完的事都辨整齐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设立长老。

(提前5:17)那善於管理教会的长老,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更当如此。(徒11:30)

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提前4:14)你不可轻忽所得的恩赐,就是从前藉着豫言,在众长老按手的时候,赐给你的。

(雅5: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启4:4)

宝座的周围,又有二十四个座位,其上坐着二十四位长老,身穿白衣,头上戴着金冠冕。

C、长老就是监督

(徒20:17)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徒20:22)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

(徒20:27-28)因为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

D、作监督的资格

(提前3:1-7)人若想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於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

(多1:7)

监督既是神的管家,必须无可指责,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贪无义之财,1、羡慕善工;

2、有节制,自守;端正。

3、乐意接待远人,4、善於教导;

5、不任性;

6、温和,不暴躁;

7、不打人;

8、不因酒滋事;

9、不争竞;

10、不贪财;

11、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12、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

13、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

14、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

2、执事

执事,它的原文字意是「用人」或「仆役」(Servant or Minister)。圣经里面有广义的执事和狭义的执事两种。广义的执事包括话语的执事(如:使徒、先知、牧师和教师等)和事务的执事两类,而狭义的执事则专指事务方面的执事。他们的工作完全是为着服事,除了服事之外,他们没有别的责任。换句话说,执事们的职分,就是在教会里面服役、伺候、供给、听使唤...执事们是听主的使唤来处理事务。

── 黄迦勒《教会的真理和实行》(徒6:1-6:3)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提前3:8-13)论执事的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一口两舌,不好喝酒,不贪不义之财。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这等人也要先受试验。若没有可责之处,然后叫他们作执事。女执事(原文作女人)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说谗言,有节制,凡事忠心。执事只要作一个妇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因为善作执事的,自己就得到美好的地步,并且在基督耶稣里的真道上大有胆量。

执事的生命要求

1、有好名声;2圣灵充满;

3、智慧充足;

4、端庄;

5、不一口两舌;

6、不好喝酒;

7、不贪不义之财;

8、要存清洁的良心;

9、固守真道;

10、只要作一个妇人的丈夫;

11、不说谗言(说坏话毁谤人。亦指坏话﹐挑拨离间的话);

12、节制;

13、凡事忠心;

14、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

15、要先接受试验。若没有可责之处,然后他们才可作执事。

执事服事的原则:「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罗十二7)。在教会中的事奉,各人都当专一的作他所该作的事。不要样样事都要摸,样样事都作不好。── 黄迦勒《教会的真理和实行》 结语:在当今天的教会里,牧师和长老同是教会里面的圣职,根据教会不同的宗派、不同的体制,管理和牧养教会,作神的忠心的好管家。当今教会里的堂委相当于圣经里面的执事,他们受牧师或长老的差派分担教会不同的圣工任务,是神家里面忠心服事的仆人。

(帖前5:12)弟兄们,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劝戒你们的。

小组讨论题:

1、新约圣经里多处提到教会的治理,简述你对这方面的认识:

2、教会的治理有些什么职分?为什么教会的治理需要设立不同的职分?

3、要治理好教会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重要条件?你会付出什么实际行动配合?

下载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后感四:公共物品治理之道(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

    解决公共事物的方法这是一本有关公共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书 2009年10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原因是对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做出了杰出的学术贡献。一般来说......

    学习之道读后感(共五则)

    学习之道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之道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本月选......

    《学习之道》读后感(共五篇)

    《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之道》读后感(精选5......

    《装饰之道》读后感

    《装饰之道》读后感 ——关于公共设施设计 09产品 杜婷婷 《装饰之道》这本书是李砚祖所著,这是他的博士论文。阐述的是中国装饰艺术的观念和理论,装饰艺术是一个急需要研究......

    《大鱼之道》读后感

    《大鱼之道》读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大鱼之道》的书。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条从澜沧江游来的一百多斤的大鱼被 “我”发现了,经过努力,好不容易被“我”用树......

    说话之道读后感

    在书的序中,蔡康永就一针见血:把说话练好,是最划算的事,说话之道读后感。报告、开会、道歉、要求加薪、演讲、倾听诉苦等等,都只跟一件事情有关,就是你会不会说话,知不知道听你讲话......

    《大学之道》读后感[合集]

    大学之道读后感(一)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

    大鱼之道读后感(精选合集)

    大鱼之道读后感(一)故事是这样的:作者在瀑布下冲凉,忽见一条堪称鱼母的黑鲩穿梭其间,准备产卵。作者见到后,重重一棍击在它的脑壳上,它便像死鱼一样被作者带了回去。没想到因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