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权力的腐败及其治理
【摘要】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在政治权力运行中,因诸多原因产生公共权力异化,导致严重腐败。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衡,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完善监督体制。从根本上预防腐败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公共权力;腐败;治理
公共权力是指人民赋予公共机构行使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政治权力,但是,随着公共权力的使用,以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就应用而生,公共权力腐败由此开始。由于它支配着巨大的垄断性资源,公共权力主体可能会使公共权力表现出扩张的内在本能,容易背离“公共权力的行使应以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初衷而产生政治腐败。通常表现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不是按照法律规范与政治公德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而是谋求私人和小团体利益。
一、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
(一)公共权力使用上的腐败。公共权力的腐败通常是以权力来做交易、通过权力的作用来达到个人的目的。从***的案件就可以看出,把权力归于个人,就可以谋取个人的利益,满足个人私欲。
(二)金钱上的腐败。公共权力的腐败一般是以金钱获取利益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个人的私欲最终也是通过金钱来满足的。他们往往被金钱所诱惑,不择手段地捞钱,成为金钱彻底的奴隶。
(三)用人上的腐败。选人不凭才干,用人不凭实绩,荐人不凭公认,任职不依程序,把用人看作是自己家事一样,用所谓自己的人。
二、形成原因
(一)主观方面:
1.丧失信仰。丧失信仰在那些落马领导干部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对信仰的背叛是导致他们开始堕落或者不能自拔的根本原因。
2.角色偏离。自我权力无限膨胀,领导干部对自己“一亩三分地”范围的权力行使已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
3.自律瘫痪。领导干部既是政治人,也是社会人。政治人的角色要求他们必须降低、限制自我欲求,服从服务于职位权力的要求,但由于个体放松自我约束力,放任私欲膨胀,最后走向角色背离。作为“政治人”个体意志力的衰退和自律机能的瘫痪,作为“社会人”自然欲望的膨胀最终让领导干部落马。
(二)客观方面:
1.制度不到位。制度是预防腐败的重要保障。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纪委“廉政建设”若干规定》等很多相关制度。但现在的突出问题在执行上。制度要落实就必须符合实际。由于人们认识事物不可能一步到位,社会实际不断发展变化,任何制度都会有不完善甚至过时的地方。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加以修改。可是一项制度出台后,往往就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本身的缺点和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无法执行也不去修改。
2.监督“挂空挡”。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目前我们有一系列监督形式,如司法监督、政府内部监督、人大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等。可问题是为什么监督效果不佳?
暗箱操作,不好监督。监督必需知情,不论哪种监督,离开了对情况的了解,监督就无从谈起。现在有些领导对上级的要求、政策,不向群众宣传,决策不走民主程序,领导虽是公众人物,但不愿把自己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事置于阳光之下。虽然要求政务公开,但在一些地方、一些人那里,总是阳奉阴违,欺上瞒下。
三、治理措施
公共权力的腐败有以上很多原因,但是根本原因是对公共权力缺乏制衡。所以,遏制腐败,必须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要真正制约与监督公共权力,最关键的是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实行阳光政治。在公众的监督之下,使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相当程度上会减少暗箱操作的运作空间,“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公开透明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监督。
在政治生活领域,信息不对称往往容易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为公共权力腐败提供便利。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控制着公共信息的发布方式、时机,一般群众无从检验所发布信息的准确度,只能充当被动受众的角色。因此,要预防和克服权力腐败,必须建立一套公共权力信息透明制度,尽力推动信息对称状态的达成。当公共权力公开运行,公共权力信息为社会绝大多数人所知晓时,腐败行为自然就很难得逞。
必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公共权力运行公开制度。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纳入政务公开的重点范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信息发布的力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切实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阳光政务,努力实现公共权力运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真正把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置于普通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下,防止公共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此外,反对腐败,监督是关键。通过决策监督和执行监督、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的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机构监督和个体监督等各种手段的有机结合,大力培植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强化对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化监督,扩大体系外监督在监督中的比重,实现与体系内监督的对接,增强监督合力,使各种公共权力合法、有序地在各自的轨道内运行,从而形成强大的外在纠偏功能。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惩治和预防公共权力腐败的方法体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其内容和形式,使之发挥更大的威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事业。
第二篇: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变质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变质,是滋生在拥有公权力机关肌体上的恶性毒瘤,危害巨大。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权力机关,担负着“三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其行为不但关乎公安队伍本身,直接影响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执政能力。《廉政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和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安机关必须顺应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新趋势,大力加强反腐败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加强公安特色的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回应党和人民对公安机关的新要求新期待,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
一、改进廉政宣教工作,构建预防腐败思想体系
《廉政准则》中明确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廉洁从政行为规范”一章,将原准则的“6个禁止、30个不准”增加到“8个禁止、52个不准”。详细规定了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八大方面的“禁止”、52种“不准”的行为,规定更细、更全、更新。加强反腐宣教工作,在公安机关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公安队伍人员数量多,接触社会阴暗面多,且权力广泛,民警的思想极容易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民警犯错误,往往是从放松要求、思想蜕变开始的。因此,必须坚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的教育,切实加强领导,把反腐倡廉教育摆到重要位置,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落实。要着力抓好三个强化: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强化针对性。在教育内容上,要紧扣实际,注意把握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给民警思想带来的影响、困惑;对执法工作和队伍中反映出的违纪违法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应区分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实际问题,还是能力问题,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
二是在教育对象上,强化重点人员教育。始终把公安机关班子成员、所队室长和要害岗位民警作为重点,围绕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和规范领导从政行为,突出抓好权力教育;坚持抓骨干,强化对执法一线负责人的理想信念和警示教育。抓关键,强化对管财、管物、管人方面的纪律观教育,使他们当好廉管家;抓隐患,强化对不放心民警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珍惜工作岗位,避免违法违纪。
三是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强化多样性。要认真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和党员民警的思想状况,使教育贴近民警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要准确把握党员民警思想脉搏,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围绕问题开展教育,及时解决党员民警在现实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对领导干部重点开展权力观、发展观、政绩观的教育,促使他们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对党员民警重点开展党纪政纪条规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
二、注重廉政机制建设,构建预防腐败约束体系
制度是腐败的防火墙,执行是反腐的生命线。《廉政准则》除总则以外共分为三章18条,约3700字,虽然文字较短,但充分吸收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特别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成果,涵盖的范围更广,规定的条目更细,处罚的力度更严,既保持了连续性,又体现了创新性,尤其突出了针对性、实践性,强化了指
导性、可操作性,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治标与治本的统一和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抓住了反腐倡廉的关键问题,切合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实际,符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体现了从严管党治党的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新期待,是我们遵守的一条红线。发生违法违纪案件,既有个人信念动摇、利欲膨胀的原因,也有我们制度滞后、执行不力的因素。因此,要紧紧抓住那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执法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规章制度,对执法过程中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作出明确的界定和严格的限制,将那些过于集中的执法权力进行分割、制衡,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改革。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充分运用社会行业自给管理及动态管理、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治安行政事务实施管理;公开公安机关办理事项审批项目及程序,以消除“吃拿卡要”的机率。
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干部选聘、竞争上岗办法,建立科学有效的民警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在工作实践中考察干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及“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好凭关系也提拔”等问题。同时,健全规范干部人事选拔任用和管理的程序,用程序保证改革制度的正确贯彻执行。
三是健全全警学法和执法规范、执法监督制度。建立全警特别是公安机关领导层和骨干层学法用法制度,强化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的地方立法研究,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建立健全公安执法民警岗位资格制度,不具备执法资格的不得从事某一岗位的执法工作;完善涉法信访案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倒查制度,做到有错必究,失职必查;实行执法热点岗位人员交流制度,避免热点岗位违纪也“热”的现象;完善执法案件日常评查制度,并作为对每个民警执法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大力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群众参与公安重要事项决策机制,向社会通报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制定普通民警对干部的选拔、推荐、人事任免,财务支出、罚没款物管理等事项知情、参与、监督的制度规定。
三、强化执法权力监督效能,构建预防腐败保障体系
《廉政准则》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负责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渗透到公安执法全过程,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把执法监督作为公安监督工作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执法监督,有效预防民警违规、违纪、违法执法问题,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深化警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坚持实行警风警纪监督员、局长信访接待日、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行执法告知服务、政风行风评议等制度,主动接受监督。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纠风治乱、“五条禁令”、“六条警规”、“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三项治理”、“两个违规”、内部商业贿赂、作风和效能建设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解决执法不公、不严、不文明、不规范、不
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
三是加强行政监督,提高警务效能。认真贯彻落实《行政监察法》,抓好行政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热点岗位的监督。四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监督效能。依托“金盾工程”警务综合平台开发网上执法流转、监督等系统功能,实行对公安执法环节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监管、审讯、侯问场所的实时跟踪监控。
五是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坚持由纪委书记统一分管纪检、监察、督察、审计等部门、工作统一部署、力量统一调度、群众投诉举报统一受理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监督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干部管理等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党支部纪检委员和兼职纪检委员制度,重视发挥警风警纪监督员和社会治安巡访团的监督作用,形成内外监督、上下监督的合力,促进公安权力规范运行。
第三篇:公共权力腐败与公务员薪酬制度建设创新1
试析公务员薪酬制度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河南开封人民警察学校
政治理论教研室
靳卫敏
完成时间 2011-06-2
3试析公务员薪酬制度在反腐败中的作用
河南开封人民警察学校靳卫敏
摘要:目前,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地加大惩处的力度,腐败的势头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的遏制。本文主要从政府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角度着眼,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工具,试图寻找到腐败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得出一些合适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权力腐败;公务员薪酬;新制度经济;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1]从长远来看,腐败将意味着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荡然无存,甚至将意味着“另一个政府的诞生。”[2]可见,腐败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本文从腐败的成因入手,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公务员薪酬制度对腐败的影响作用,从而得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腐败问题的制度成因分析
所谓腐败,主要是指“政府公职人员不正当地运用行政权力实现其私利,从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3]而制度则“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4]制度的变迁是导致权力架构变化的根本动因,而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则源于利益结构的变化。正如诺斯所讲的,“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益,人是制度变迁的主体。”[5]
(一)、制度的变迁导致权力架构的变化
制度变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提法基本包含两个模型,即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一群人在影响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6]我国的制度变迁基本上是由政府引导进行的,因而可以说是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权力构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政府掌握一切权力发展为由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并伴随着全球性的第三部门的发展,社会力量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权力的角逐场。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便是市场主体的出现。
(二)、权力构架的变化引致了制度的缺陷
权力架构的变化,事实上造成了制度与权力的错位,使得制度不再能够很好地履行“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从而给腐败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这些缺陷主要体现为:“制度变迁中政府的划分不清;传统官僚制度的僵化导致制度创新不足;社会各方面制度建设的不及时。”[7]
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政府放权是一大显著特点,而与此同时并未形成成熟权力的承接主体。具体地讲,在转型中无论是社会公众,市场组织还是政府自身都还未能很好的调整:就公众而言,有一种心理上的习惯即应由政府部门来管理公共事务,因而政府放权后部分权力并不能得到有效承接;而政府部门也有一种习惯性认识即公共事务应当由其来指导进行,因而即便政府已放权,也会或多或少地干预。
因而,可以看到由制度缺陷带来的权属不清问题往往给腐败创造制度上的空
间。
(三)、公务员角色的变化最终导致了腐败的发生
如上文所谈,制度变迁会引发权力构架的变化,而权力构架的变化又必然导致制度的缺陷,而事实上,伴随着权力构架变化的是权力主体角色的变化。
在我国的改革过程中,公务员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由计划时代的管制者变为市场时代的管理者。这种变化在表层上看似乎并不明显,即政府公务员仍旧是大多数公共事务的最终执行者,然而本质地讲,公务员已由原来的非经济身份逐步发展为完整的经济人。由于市场以经济的手段发挥了对资源的分配作用,因而作为权力的行使者的公务员事实上掌握着一种特殊的对公共资源进行权威分配的权力。被重新赋于经济意识的公务员必然会出售其掌握的公共权力以追求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加之制度变迁使得新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无法及时作用,腐败就此产生。
二、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现状及对腐败的助长作用
薪酬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关乎公务员切身利益的一项重要制度,它直接关系到公务员的满意度,并对其人生追求、价值导向产生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是由工资收入、非工资收入、实物收入、无形收入等共同构成。客观地讲,公务员收入在社会各行业收入水平排名中并不算低。然而,可以直观地看到公务员收入隐性因素过多,非货币形式收入比重较大。单就工资而言,李欣欣等根据对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分析得出“在全国16个行业中,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排名第11位,处于中下位次。”[8]的结论。事实上,这正是我国公务员薪酬制度的问题所在。
(一)、收入形式的多样性导致统计上的不便,给腐败以可乘之机
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基于当时国家的生产力状况,我国实行的是国家机关公务人员薪酬制度的多样性。即工资加福利、待遇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状况,不但调动了公务人员的积极性,也保证了行政的效率和廉洁。然而,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其他行业的收入逐步向单一的货币形式发展,而同时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并没有跟上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公务员单靠工资收入已不能满足其需要。而无形收入则由于难于监督的特性,成为已经转变为相对理性经济人的公务员追求的目标,于是腐败现象应运而生。
(二)、工资收入偏低导致公务员正激励效应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经历了几次涨幅过程。然而,这明显还不能适应现实的情况。宋晓梧等也认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在社会上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的数据,得出1997年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在全国18个主要行业国有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排位中,处于第15位,2002年的一项调查认为公务员工资仍处于较低的第七位。[9]而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便一个在校大学生,每月的伙食费、水电费用、通讯费用等也在600到1000元之间。而作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务员来讲,凭千元的收入想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之外的需要基本是不现实的。因而,公务员不得不谋求工资之外的收入,甚至是非法收入。
(三)、公私产权界定不清晰,使得公务员“贪污型”“寻租型”腐败有机可乘
在上述情形中,包含着两种特殊的形式——贪污型腐败和寻租型腐败。这是由于制度变迁过快,使得新的产权界定还未形成的情况下,公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挪用甚至私吞公款或者将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权力市场化、进行非法的交易,以获取非法收入的现象。产权,按照阿尔奇安的说法,是指“一种通
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力”。[9]一旦某以经济事物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就会产生被挪为他用的危险。这事实上也是腐败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条件下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以适应改革所带来的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改变公务员薪酬构成,实行单一货币制、财产申报制,加强监督
对公务员的薪酬体系进行变革,可以借鉴新加坡及我国香港的经验,实行单一的货币工资制和财产申报制。单一货币制有以下优点:单一货币工资可以简化工资计算、发放及合适的程序,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单一货币工资使得公务员工资水平具有更大的可比性,可以准确地定位公务员收入状况,便于适时调整;单一货币工资也便于公务员之间既与社会其他社会行业之间进行比较,从而使工资的激励作用明显化。在单一货币工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的财产申报可以有效地反映公务员收入的状况,及时有效地发现其非正当收入,从而增加了腐败的风险成本,起到很好的监督预防作用。
(二)、适度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以发挥其积极激励效用,预防腐败
在实行工资的单一货币制改革后,适度地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单一货币制使得公务员收入合法化、可监督化,却在事实上减少了公务员的收入,因而将合法化的收入增加以满足公务员的正当需要是十分必要的。而公务员工资水平的提高至少有以下积极作用: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可以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提供保障;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可以提高腐败成本,是国家公务员廉洁自律的必要条件;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有助于树立职业的崇高形象,是国家公务员勤政的有效激励机制;适度提高公务员工资是适应市场经济规律,重塑政府形象的需要。总的来说,它“一方面有利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在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使政府的公务员成为社会中劳动者阶层中普通的一员。”[10]
(三)、明晰产权制度,将公务员利益直接与其行为挂钩,遏制腐败行为
制度的重新明确是制度变迁的最终结果,或者说制度是在不断的变迁中与其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我们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新的适应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新的制度体系。明晰产权制度,即是要对公共权力及公共资源的归属权及其用途使用作义权威的界定,使其各为所用。具体到公务员制度,就是要把公共资源的公利益和公务员的私利益区分开来,并找到二者的依存关系,从而保证互不侵犯。如,可以设立国家公积金制度,保证公务员退休后仍能享受良好生活条件的同时,约束其在职期间的行为,若其工作期间有腐败行为则剥夺其享有养老金的权利。再如,把招待费、公车使用费打入公务员自身账户,使其有权属感,从而为了更多的保有自身利益而不在肆无忌惮地挥霍公款。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改变薪酬制度的一个基本依据是“等量贡献获取等量报酬”,为公务员提高工资待遇的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优胜劣汰机制,以使得公务员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从而不断地提高行政的效率,实现“双廉”政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2][3]陈国权.政治监督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9,56.[4][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5-196,201.[6]卢现详.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08.[7]陈荣富.公共管理学前沿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231-233.[8]李欣欣.古今中外官员收入及差距状况[J].经济研究参考,2000,(106).[9]宋晓格,高书生.对当前城镇居民贫富状况的思考[J].经济学,2000,(3).[10]黄毅锋,廖晓明.浅谈我国公务员之适度高薪[M].行政论坛,2004,(11).
第四篇:贯彻民主集中制 遏制权力腐败
贯彻民主集中制 遏制权力腐败
重庆市北碚劳教所 唐招余 2007年12月19日(点击:1397)
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其基础和根本点是少数服从多数。新形势下,对于担负着特殊使命的劳教场所来说,贯彻民主集中制对于遏制权力腐败、构建廉洁型劳教场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劳教场所,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得却并不尽人意,导致权力时有滥用、班子不够团结、队伍不够心齐、场所不够和谐,从而严重影响了场所安全稳定。因此,我们要遏制权力腐败、构建廉洁型劳教场所就要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下面,笔者就劳教场所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作粗浅分析与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较突出。一些场所领导分工负责制坚持不好,少数“一把手”不愿放权,事必躬亲,事无巨细一把抓,大事小事通缆,家长制作风盛行。一切按自己的想法、意志作决策,使民主成为空谈。在研究单位工作或重大事项时,不善于听取大多数同志的意见,在反对意见多或意见还未相对统一时就草率拍板作决定,个人说了算,出现了“多数服从少数”的怪现象,造成决策不科学甚至失误从而影响工作。
(二)临时动议——会议准备不充分的情况较突出。单位召党委或所长办公会议几乎没有什么准备,也没有把会议议题事先告诉班子其他成员。班子其他成员大多缺乏思想准备,对情况不了解,会上很难提出较为自己成熟的意见,往往只好听“一把手”的决定了。
(三)先定调子——违反组织程序现象较突出。按常理,在开会讨论研究问题时,班子成员应先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在现实中,有的“一把手”在讨论决定问题时心情急躁,先定调子,致使其他成员无法充分发表意见,特别是发表反对意见。
(四)随意性大——制度执行走样现象较突出。场所在建章立制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而且也比较全面,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大打折扣。个别领导会议决定了的事,会后有人找其说情特别是其身边的人或亲人来说情,他就随便答应了,擅自改变集体意见,且事后也不与其他班子成员通气,使制度或会议决定成了一纸空文,起不应有的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二、主要原因
劳教场所民主集中制贯彻得不够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权力过于集中。现在的基层劳教所,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所长既是场所的最高行政领导,又是党委书记,集党政大权于一身。
二是监督十分乏力。权力过于集中必然导致权力行使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形成“下级监督太难、同级监督太软、上级监督太远”的无奈现象。
三是权力观严重迷失。由于受封建集权观念的遗毒,封建等级观念、官僚主义、独断专行和“有权不使过期作废”的思想在场所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极个别“一把手”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对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性、时代性理解不深,喜欢沿袭老一套或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开展工作,严重地干扰着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三、对策思考
(一)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使其“不能滥用权力”
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是劳教场所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形式。坚持集体领导,落实分工负责制,防止个人说了算,才能使领导干部特别是场所“一把手”不能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重申了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委集体领导所遵循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并指出“党委成员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谅解,互相补充,包括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和错误,不断加强领导班子的团结”。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所以劳教场所党委一定要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权责清晰、运行规范、协调高效”的路子,才能进一步抓班子、带队伍、促和谐、保稳定。
(二)强化监督检查,实行责任追究制,使其“不敢滥用权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制度。要建立和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不临时动议重大问题。会议发言“一把手”不先定调子、让与会其他班子成员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作决定时考虑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作民主的科学的决策。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经常开展谈心交心活动,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使场所党内民主生活不断走上正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会前,“一把手”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内外群众对领导班子的看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民主生活会主题突出,有的放矢。会上,“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在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同时,还要对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督促。会后,还要抓好对问题整改情况的的督促检查,使问题得以解决。
二是抓好各种制度的贯彻落实。近年来,各场所党委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有效地规范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对保证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生家长制作风盛行、个人说了算、临时动议、违反组织程序、执行走样等现象,其实就是未按章办事、未抓好制度的落实。所以我们要进一步重视建立健全执行制度的组织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使党内各项民主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制。对单位发生党员、民警职工不按制度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对“一把手”、班子成员不做调查研究、不听群众意见、主观臆断、一意孤行,导致在安全稳定、重大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人事任免等方面决策失误,后果严重、影响巨大的,要实行责任倒查制,坚决追究其责任。除党纪政纪处分外,构成犯罪的,要依法查处,绝不姑息。
(三)加强教育引导,树立正确权力观,使其“不愿滥用权力”
一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水平,而领导干部思想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理论学习来实现的。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还要加强业务学习,成为行家理手,从而在研究讨论重大事项时头脑清醒、胸有成竹,善聚集体智慧作出科学决策。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帮助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过好“五关”,其中之一就是要过好权力关。他强调“要切实过好权力关,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为民用权、有限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自觉把手中的权力置于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组织上要通过典型教育,用身边的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激励领导干部,用典型的反面案例教育警示领导干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抵御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从而自觉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有效防止权力滥用、遏制腐败,为构建廉洁、和谐的劳教场所,促进劳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制度保障。
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剑 来源:理论学刊
本站发布时间:2007-7-8 19:28:59 阅读量:657次
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也是党的领导制度和科学决策原则。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对于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委决策水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我省部分地、市、县(区)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通过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分析典型等方法,了解了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当前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各级地方党委中多数党委班子对决策过程中坚持民主集中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决策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意识有所增强,对决策中坚持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重视,对决策实施过程中跟踪修正完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在决策目标确立时,不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违背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决策指导思想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党委在提出决策时,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在想些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并以解决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为决策目标。这样的决策,才能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调查发现,有些党委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私利出发,或搞形象工程,或搞人情决策,或在决策中搞权钱交易,造成严重的决策失误。比如,有的领导同志新到一个地方,就迫不及待地“出政绩”,对前任的决策和工作随意否定,使一些正确决策半途而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自己领导决策时,又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武断决策,给后任留下了难题,为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在制定决策方案时,不能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在制定决策方案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到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按照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但调查发现,有许多地方的党委领导同志,不重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去了解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设计决策方案不作可行性论证,使决策严重脱离实际。比如,有的地方领导强迫农民大面积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由于农民没有掌握种植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或没有销售渠道,结果是劳民伤财,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再如,有些地方盲目建设一些工程,盲目引进一些项目,由于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缺少定量分析,忽视专家论证,结果有的工程半途而废,有的项目投产后不久就宣告破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导致一些地方经济若干年都难以翻身。
(三)在决策决断时,不能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搞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党委决策必须坚持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决定。但调查发现,有不少地方党委尤其主要负责同志决策时不能坚持集体决策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不拿到党委会上集体讨论,而是由个人决定;或是把个人决定了的问题,拿到党委会上走一下形式,要求成员表一下态,举一下手,名义上集体讨论决定,实际上是个人说了算。二是有些地方党委主要领导同志遇到班子多数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硬是按自己的意见拍板,或者不敢违背多数人的意见,干脆来个议而不决,把问题拖到会后,最后实际上还是按自己的意见决定。三是由书记办公会代替党委会决策。有的是书记办公会直接决定重大问题,有的是把书记办公会决定了的事情再拿到常委会上表决一下,实际上是按少数人的意见决策。
(四)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不注意信息反馈,执行中遇到问题时,不能及时研究、修正、调整决策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抓好信息反馈,及时修正和完善决策。但调查发现,不少领导同志很少去关心了解和解决决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是让决策的贯彻执行顺其自然,或是不问决策是否正确,硬是要求下级坚决贯彻执行。比如,有些地方在决策实施过程中阻力很大,下边干部群众有意见,而决策者却不去认真调查了解决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武断地认为,决策贯彻不好是下级水平低,群众觉悟不高,有些错误的决策也被一推到底,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解决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违背民主集中制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教育不够,在决策环节上民主集中制抓得不实,决策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根据民主集中制决策理论的要求,归纳调查中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认为要解决地方党委在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集中制存在的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深化民主集中制的教育,不断提高党委班子成员坚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决策的自觉性
深化民主集中制教育,首先要教育党委班子成员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在党委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把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决策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就是要求党委在决策过程中既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处理决策中遇到的各种利益关系,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来进行决策的调查论证,这是党委科学民主决策的理论基础。要认识到把民主集中制运用到决策中,是现代科学决策的客观要求。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快速传输,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委决策的难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党委要取得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作出果断、准确、科学的决策,只凭个人或少数人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经验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既到群众中去广泛征求意见,又在班子内部集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形成科学正确的决策。
深化民主集中制教育,还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教育。一要教育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论述,学习《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和党中央有关民主集中制的条文规定,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二要教育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建理论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内容,了解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掌握民主集中制的运行程序和决策原则。通过教育,使广大领导干部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和决策知识,从而在党委决策过程中自觉坚持和运用民主集中制。
(二)认真实行民主集中制,抓好决策三个重要环节
在决策前,要开展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拟定,都离不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搞好决策前的调查研究,必须做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愿望,并以此作为决策目标,这样才能使决策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决策目标确定后,就要分析和寻找各种条件,设计和拟定决策方案。在决策方案拟定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路线,要注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广泛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以及参谋智囊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发挥好专家在决策论证中的作用,使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在决策中,坚持重大问题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从调查情况看,要真正坚持集体决策,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必须开好有关决策性会议。对于涉及整个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党的自身建设及其它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要由全委会决策,经常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由常委会决策,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不能决定重大问题。会前要早发“安民告示”,让参与决策者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期间要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最后按一人一票原则进行表决,表决应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
决策后,要认真抓好决策的实施及修正、完善,为此必须抓好决策实施的信息反馈。决策付诸实施后,要及时采取多种手段,全面收集信息。一方面,要按分工负责制的要求,实行全程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决策实施中的某些缺陷,快速反馈到决策层中,以便对原有决策进行补充完善。另一方面,要广泛收集群众对决策的各种不同看法和意见,包括那些与决策截然相反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以便对决策方案进行调整、修正。
(三)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
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决策的具体制度和程序,并形成一个制度体系,使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一是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这一制度应明确:各级党委领导同志应经常下基层调查研究,每人固定一到两个下级单位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定期走访调研,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基层的时间不应少于三个月。每一项重大决策制定之前,党委主要领导都要亲自深入实际,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各级党委的政策研究部门应根据党委的决策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党委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征询意见制度。凡属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在决策前征求下级党组织的意见,征求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征询意见可以采取开座谈会的方式,也可以让这些单位写出书面意见,党委应根据他们的意见对决策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三是建立健全专家论证制度。凡重大问题的决策,尤其是有较高的文化科技含量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估。具体操作方式可以采取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也可以由有关专家写出论证报告,党委应高度重视并认真采纳专家的意见。四是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决策制度。凡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召开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讨论。对于会议决策议题,应提前通知各委员,会议上要对议题展开充分讨论,然后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出现重大分歧时,要暂缓表决。五是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这一制度应规定:在决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和信息反馈,及时收集决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群众意见,以便对决策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检查和收集反馈意见应由党委办公室负责,对反馈来的信息应及时上报党委。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和变更,应由作出该项决策的全委会或常委会决定。六是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这一制度应规定:对于错误的决策,必须追究决策者的责任,党委“一把手”应对决策失误负主要责任,党委其他成员应负相应的责任,对确实因为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领导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特别严重的,则属于渎职行为,应追究法律责任。
(四)加强对党委决策的监督
根据调查情况,要对各级地方党委的决策实施有效的监督,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监督。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的重大决策,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检查,对决策质量进行一次评估审议。决策质量高的要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要给予批评和处罚。二是加强党委内部的监督特别是常委会内部的监督。一个领导班子内部各成员之间比较了解,平时在一起工作,谁违反了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监督起来比较方便。民主生活会是领导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一种好形式,应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好监督作用。三是加强纪检机构的监督。要改革党内监督领导体制,把现行纪委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即地方纪委只向同级党的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上级纪委领导,或地方纪委由上级纪委派出,对上级纪委负责。只有赋予各级纪委对同级党委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权,而又不受制于同级党委,才能真正实现纪委对党委决策的监督。四是加强群众监督。要使群众对党委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必须把有关决策(包括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评判,我们应当明确规定:党委的决策,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党内机密,凡适合向群众公开的都应向群众公开,特别是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设、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出台、重要干部的任免等,都应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群众有意见可以向本地党委反映,也可直接向上级党委反映,这样才能形成群众对党委决策的有效监督。只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各级地方党委在决策时审慎客观,严格按有关制度办事,减少决策失误。
第五篇:权力导致腐败
权力导致腐败
辛向阳在《谁能当中国的企业家?》一书中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有7个人组成的小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时又是自私自利的。他们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在没有计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状况下分食一锅粥。大家发挥聪明才智,试验了很多种办法,多次博弈后形成了诸种规则。其中之一是,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成为专业分粥人士。很快大家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这就说明了一点: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回顾古往今来,腐败现象不断,打击腐败工作亦无间断,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论如何打击,还是无法将腐败现象扼杀。权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的话,可以披荆斩棘,为民做好事,办实事。反之,则置民生不顾,只为一几之私,弃百姓之疾苦,让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执掌权力之人,要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切不可为一己之利,而滥用权力,让自己立于危险的处境。新华村原党委书记何远东侵占资产近亿,谋福利成谋私利;浙江永康窝案牵出27名校长,硕鼠当面育人背后腐败;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贪污受贿6000多万元,包养情妇,嫖宿娼妓。还有因网络反腐中国大陆公务员领导们中陕北房姐、河南房妹、广东房叔等贪腐案件频被爆出,仅在中共十八大后到2013年初期间,广州贪官抛售豪华住宅4880套,杭州贪官紧急卖出412栋别墅,上海贪官抛售豪华住宅4755套。数不胜数的腐败案例,不得不让人深醒,不得不让人感叹:权力导致腐败,加大反腐力度迫在眉睫。
腐败本质上就是没有正确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从而违背人民意志的行为。现在的腐败形式多种多样,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就必须要保证权力按人民的意志来行使,这就需要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化水平,以保证各项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那怎样去预制腐败呢?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树立勤俭的生活态度;进行法纪教育,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实行职权分解,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实行办事公开,增强用权行为的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强化体制改革,重视制度建设。
只有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万众一心,才能努力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反腐工作,是重大的政治任务,时刻不得松懈,要坚定不移的进行反腐工作,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做到权为民所用。
(江川供电有限公司秦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