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锋滕州有个家 (电视新闻特写)
特写:雷锋滕州有个家
雷锋,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涌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四十多年来,“雷锋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为一种奉献和服务精神的象征。
2003年3月2日,雷锋生前战友 “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第四任班长曲建文专程来到滕州,参加雷锋精神展览馆落成典礼。雷锋生前战友、多次为雷锋拍照的张竣为滕州雷锋精神展览馆题词:“咱为雷锋落户口,安家滕州永不走”。雷锋原籍本是湖南省望城县,山东省的滕州怎么又为雷锋安家落户了呢?
雷锋这个家座落在滕州市东谷面粉公司的雷锋精神展览馆,展览馆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共存有与雷锋有关的照片、实物三百多件,其中有从未发表过的照片。展览馆还陈列东谷公司学雷锋15年来的照片资料180幅,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雷锋精神在东谷公司开花结果的历程。为此,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被北京市委命名的“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等多次前来参观学习、交流体会,一一为展览馆题词。雷锋生前战友海军中将冷宽为滕州雷锋精神展览馆题词 “学雷锋、创伟业”。雷锋入伍时的班长,也是四十年前国防部命名的“雷锋班”首任班长张兴吉,是为雷锋在滕州安家的积极拥护者。(同期声)“雷锋班”第一任班长 张兴吉
“(我)在陈锡联司令员手中接过了这面旗帜,作为我们想要把这面旗帜、把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记 者:“您觉得雷锋在滕州安的这个家您放心吗?” 张兴吉:“我放心,当然放心啦,这面粉厂(公司)学雷锋学了15年,我还不放心吗?已经落户滕州了,一定放心!”
滕州市东谷面粉公司于1989年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贯穿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15年来,企业700名员工中涌现出学雷锋积极分子140名,其中有奋不顾身追赶肇事逃逸车辆而荣获滕州、枣庄两级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的徐克乃;有以“交班交方便、接班接困难”为宗旨、为企业奉献而甘当“傻子”的“傻子班”群体;还有义务宣传、实践雷锋精神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这些人都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工作的骨干。
(同期声)东谷面粉公司“傻子班”班长 堵继荣 “我们学雷锋,就是要让雷锋、雷锋精神在这里安家落户,永远不走。我们相信,雷锋会有千千万万个家,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
东谷面粉公司总经理 张长勤
“我们将把学雷锋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雷锋在滕州的这个家,不仅成为激励东谷企业创业进取的动力,也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学习雷锋精神的课堂,更成为弘扬雷锋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地。
滕州电视台
第二篇:我与雷锋有个约定
我与雷锋有个约定
当时间的洗礼冲刷出心灵的沟壑,我们到哪里去寻求内心的一份宁静呢?
当成长的拔痕绽露出青春的无知,我们又到哪里去啜饮人生的一杯哲学呢?
当我们的行程遭遇了生活的瓶颈,又到哪里去摆渡,重获一种解脱和释放呢„„
在遇到这些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你是否想到了雷锋?那个教会我们担当、情义、还有爱的人,那个时刻在我们心中赋予我们别人体察不到的一笔财富的伟人。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雷锋叔叔对自己生活准则的一个定位,更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度量。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那么富有爱心,永远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热情似火的心灵却开始变得无比的冷漠。亲情冷了、友情馊了、就连人人都敬仰的爱情也变质了。就在这样一个年代,学雷锋有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句光说而不做的口号。但请大家仔细的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中何时能少了雷锋精神?
沙因为它的细微而苦恼,但它成就了一个世界;水因为它的渺小而胆怵,但它积聚了一片海洋。一粒尘埃也有飘落世间铸造高楼的希冀,一滴水珠也有汇入江河纵横东西的权力。雷锋叔叔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但他却凭他自己那螺丝钉般的精神,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为社会献出了自己的所有力量,为几辈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人们心中永远不倒的丰碑。同样,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像雷锋叔叔一样决定自己生命的无限价值?
或许,我们飞过蓝天,天空中没有留下我们的痕迹,但痕迹早已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归宿;
或许,我们在黑暗中忍受寒冷和恐惧,但其实有个地方正在为我们默默地点亮蜡烛;
这个地方,就是让我们拾获人生珍宝的地方,这里有雷锋精神。
在我的生活中,时刻有雷锋叔叔相伴。我无数次的在梦中呼唤你,你可知道:
当我灰心丧气时,你用螺丝钉教诲我,让我重新奋斗,不懈不止;
当我不辨方向时,你用一束柔光指引我迈开坚定地脚步;
当我伤心彷徨时,你用阵阵清风,为我拭去烦躁的汗水,整理好凌乱的思绪„„
我在生命里追逐,执着地奔向那前面的路,哪怕路途坎坷,风吹雨阻;我在生命里追逐,从没停过自己的脚步,就算早已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我在生命里追逐,身上沾满了霜雪和雨露,面对姹紫嫣红,也从未想过要驻足。我之所以有一种乐观和锲而不舍的气度,是因为有雷锋精神的相伴!
就让我做一个永远力争上游、永远忘我劳动并为人民服务的人吧!因为,我与雷锋有个永恒的约定„„
张敏2012.05.03
第三篇:我班有个小雷锋
我们班有个小雷锋
说到雷锋,大家都知道他:淋雨指挥倒车、帮助老乡挑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社会上像雷锋这样的人也很多:清洁工,消防队员,医生护士„„在我们学校里也有这样的活雷锋,他就是我们的班长。
还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班长很喜欢做好事。学校地上有垃圾,他总是第一时间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有一件事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那时候,学校管理很严格,连红领巾没戴都要受到老师的批评。有一天,我因为走得急忘记戴红领巾。在教室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左问右借,但同学们都只带了一条红领巾。眼看着就要上课了,老师就要来了,我就要被老师点名批评了,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心简直比死还要难受。没办法,我脚上像绑了铅块儿似的,垂头丧气的回到座位上。就在这一刻,班长径直地走了过来,毫不犹豫的把他的红领巾给了我,我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的,赶快把红领巾戴起来,我的心又活过来了!
“铃铃铃„„”上课了,老师来了。“上课!”“起立!”老师凌厉的目光盯着班长,“刘小刚,你为什么不戴红领巾?”教室里雅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我甚至听到有人说悄悄话:“班长不是有一条红领巾吗?怎么现在没有了?”“班长不是有两条红领巾吗?难道他把他仅有的一条红领巾给了我?”我什么都明白了,真想举手告诉老师真相,可是班长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那眼神似乎在对我说:“没事儿,这点批评我能受!”“作为班长你竟然带头不戴红领巾……”老师的话一下子把我拉回现实。班长为了我宁愿自己受处罚,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
多年以后,每当我回忆起这件小事,心里总是暖暖的。谁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雷锋”一直在我们身边!
开发区潭东镇高坑小学
作者:五年级吕聪聪
指导老师:钟芳
第四篇: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推动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新做法新经验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批的异乡工作者的涌入城市,给城市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能否留住这些“人才”,让这些城市的外来者们真正地融入城市,全身心地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就成为这个城市当地政府及所在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巨大考验。关键字:异乡工作者
融入城市
“新家”
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发展中城市的流动人口也不少。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外来的务工人员为城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异乡工作者这支队伍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而随着观念的更新,与以前一心想着“赚钱早日回家”的老一代异乡工作者不同的是,现今许多的异乡工作者越来越渴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如何推动异乡工作者融入城市,真正地在城市扎根成为一个困扰各城市地方政府企业的重大问题。并且,这里的人员指的不仅仅是具有高文凭、高学位的知识分子,那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精湛的技术、吃苦耐劳的灵活就业人员同样是城市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本文通过对泉州的“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新做法新经验研究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得到了一些经验总结。
一、“理想与现实”
异乡工作者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每个城市的建设都凝聚着他们的血与汗,异乡工作者在城市中总是从事着一些不起眼的职业,但这些却都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日常运作。在一些大企业中,异乡工作者的比例甚至高达80%以上。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大部分内容都与异乡工作者的劳动紧密相关。大家住着的房子是他们建的,家是他们装修的,所用的煤气管道、水管、电线是他们接的,小区绿化是他们在做,公路的卫生室他们在打扫,垃圾和废物都是他们收走的„„在城市的建筑、制造、餐饮、服务等各个行业中,在遍及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中,城市人所不愿意做而又必须有人做的苦、脏、累、险工作,几乎都是异乡工作者来承担。异乡工作者的劳动早已融入城市的方方面面,像城市的血液和润滑剂,维持着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们在城市务工,在城市消费,在城市纳税,为城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想象着可以同本地人一样生活在这里,享受在这里。但现实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与他们的付出背道而驰的是他们往往收获的太少。由于他们的弱势地位,他们的收入难以与城市人相比肩,“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普遍。据有关部门统计,异乡工作者的平均收入远远低于当地人收入的平均值,虽然他们付出的劳动很多,但他们却只享受着“临时工”的待遇。同时,克扣报酬、潮湿工作、不合理的加班等情况也时常出现。作为高工时、超负荷的劳动主体,异乡工作者的社会保障却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很多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常年没有双休日、节假日,工伤、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于城市人仍然很低,难以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隐患。在企业中,即使他们很能干,但在员工大会等决定重大事项的时候,他们总是扮演着“局外人”的身份。并且,在工作之余,外来务工者的空闲生活非常空虚。社区的文化活动根本与他们无关。虽然感受到外面生活的精彩,但始终过着“寂寞者”的生活农民工的物质生活普遍窘迫,精神上更为贫瘠。与此同时,有些城市人对这些外来人员心存鄙视,看不起他们,更使他们增强了自己是“异类”的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总是比想象中的大。
二、最幸福的城市---泉州
去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和公众网联合发布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国20多个主要用工城市中,无论是整体农民工评比,还是新生代农民工评比,泉州的幸福感均高居榜首。而上海,这个经济巨头城市却被广大的外出务工人员选为社会支持中“最差支持”的城市。根据调研成果,专家列出了中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农民工主观感受的几个“最”:
感觉“最幸福的城市”是泉州;“最不幸福的城市”是深圳;
感觉“最无力的城市”是北京;“最积极的城市”是杭州(情绪懈怠感); 感觉“最受支持的城市”是青岛;“最差支持的城市”是上海(社会支持);感觉“最疏远的城市”是东莞,“最亲密的城市”是大连(社会距离)。据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在对农民工幸福感的进一步从“生存、关系、发展、生活水平、家庭关系、工作学习、社会地位”七个维度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泉州在“生活水平、工作学习”的维度上排名首位,在“发展、生存”维度上排名第二、三位。而泉州为何成为最幸福的打工城市?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泉州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4年列全省第一。地处中国东海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过去五年,是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的五年。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泉州一角。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台资分别达289.9亿美元、103.7亿美元和8.5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8倍、2.1倍和2.8倍。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获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50强等称号。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10年GDP实现3564.76亿元,增长12.8%,2011年GDP实现4270.89亿元,增长13.50%,GDP总量连,13年居全省首位。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泉州的这些辉煌成就离不开230多万名外来人口的功劳。
三、“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 针对于泉州被评为“最幸福城市”的原因,胡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泉州的城市环境及经济发展可能更适于农民工生活,社会经济竞争并不非常剧烈,农民工的幸福感会比较高;同时在学习和发展层面给予农民工的机会可能更多。” 对此,泉州市经贸委主任黄国富表示,泉州是一个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有200多万外来工,农民工占七八成,过去30多年,他们为泉州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们中又有不少人通过学习与奋斗,成功“蝶变”为拥有高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并成为产业升级转型主力军。与此同时,政府和企业的留人政策,也让农民工在泉州生活有保证、权益有保障、事业有发展,幸福感倍增。为此,他们对异乡工作者实施了众多举措: 打造用工软环境
泉州市各级工会在让异乡工作者把泉州当成自己家的过程中都尽心尽责、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泉州市总工会开设了“12580”求职专线,这个专线被农民工称为“永不落幕的求职市场”。2011年有1.9万人通过这个平台在泉州找到合适工作。“企业招工,工会帮忙”,增加了农民工对泉州的认同感,使得农民工在泉州就业有保证。农民工在泉州精神有寄托。针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各级工会采取办夜校课堂等形式,组织农民工学习文明礼仪、职业道德、法律维权等知识,使农民工更加自然、更加自信地融入泉州城市生活。2011年市总工会投入100多万元培育职工书屋247家,开展“心理健康进企业”等活动,举办心理咨询讲座近200场,3万多名企业工人参加。目前,泉州的基层工会近千个,会员达220.4万人,为异乡工作者撑起一把工会组织的“权益保护伞”。2011年,全市签订了近万份平等协商工资协议,使能异乡工作者在泉州更有保障。产业工人本地化
早在2009年,泉州市委就提出来“产业工人本地化”的要求,并在全省率先开展和谐企业的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泉州市政府把农民工工作作为优化泉州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泉州市保障异乡工作者合法权益暂行规定》、《关于建立企业工资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2011年3月,泉州市政府做出企业用工服务的“17项确保”公开承诺,内容涉及农民工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权益维护、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多个领域。去年,开始试行将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范畴,并酝酿在全市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等措施,这些都使泉州百万农民工从心底感到有安全感。以情留住异乡人
在善待农民工方面,泉州不少企业已探索多年。如今的泉州,安居——来泉务工人员既可申请租住廉价房,也可申购经济适用房;就学——他们的子女享有和泉州市民同城同等义务教育权利;户籍——各地户口迁入有了“绿色通道”,晋江已为近10万外来工发放居住证„„以住房留人、以教育留人、以户籍留人,政府的倾情付出,换来全城用工无虞。今年春节刚过,“企业招工、政府帮忙”服务活动,一举引进员工两万多名,就是最好注脚。在泉州工作和生活过的很多异乡人都已经把泉州作为自己的第二个故乡,愿意成为真正的“新泉州人”,决定留在泉州开创自己的事业。
不仅仅是泉州,为让他们融入城市,杭州市的“新杭州人”社区化管理服务“邻里模式”,闸北区绿化和市容局为系统内全体农民工所做的都一样是值得学习的。
四、总结经验
这些城市的这些做法目前已经为他们的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范本。民政部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为推进实施该规划,促进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社区,拓宽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渠道,增添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力量。通过对这几个城市新做法新经验的研究分析,结合《意见》得到了关于推动异乡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具体如下。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并逐渐在城市立足扎根是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趋势。正如同《意见》中所说的那样,“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作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的一员,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仅仅的大众阶层,我们都要认定并坚持“推动异乡工作者融入城市”这个大方向,认识到城市中异乡工作者的融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尽自己最大的贡献。
其次,从政府的角度,应畅通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渠道,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8.2%、29.8%、38.4%和11.3%,公共服务不均等成为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因素。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平等的就业、就学、就医等服务体系,保障农民工转型为市民后的基本生活;搭建平台,推动农民工人才流动;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着重发挥工会的作用;政府部门也应该对进城民工进行集中培训,让其改掉这些陋习,与城市生活相适应;注重发挥工会在组织、引导、管理、服务农民工以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应该而且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异乡工作者“进城”机制,促使他们转型为市民。
从企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角度,企业应秉承“同工同酬”的原则,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聘用异乡工作者,要如同泉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张惠评说的那样,“要让异乡工作者有个家”,要求企业“用待遇留人、用环境留人、用感情留人、同时能给他们创造足够的人文关怀。企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应积极组织异乡工作者培训及再教育,努力让他们适应城市,消除与城市之间的隔膜,并逐渐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并汇集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异乡工作者的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个人的角度,作为一个城市的本地人,要消除自身的优越感,消除对异乡工作者的偏见,热情地欢迎并真心地感谢他们对城市所做的贡献;而作为一个异乡工作者,也要消除自身固有的对城市及城市人的偏执,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努力地融入其中,与城市人共同努力创造城市的新明天。
第五篇:《主题 我们有个甜蜜的家》教案
《我们有个甜蜜的家》
课时:4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结合着有关小蜜蜂的歌唱,画面欣赏、游戏、舞蹈 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着以往的生活,了解蜜蜂的生存状态和活动规 律,引发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2、学生结合着有关小蜜蜂的歌唱,画面欣赏、游戏、舞蹈 等活动,引起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3、结合蜜蜂飞舞的特点,让学生欣赏乐曲,感知是哪些音 乐要素(力度、速度、音色等)对形象塑造起作用。
二、教学准备
1、自然界蜜蜂、蜂巢的影像资料、图片。
2、与蜜蜂有关的歌曲、乐曲的音像资料。
3、表现蜜蜂的造型艺术作品、学生作业、美术用具、材料 等。
第一、二教时
一、教学过程:
1、组织课堂。
2、儿歌导入:
“小蜜蜂,嗡嗡嗡。花丛里,忙做工”。“甜甜的房子真奇妙,六角形的窗户现光明”。
3、谜语。例如,翅膀一展亮晶晶,整天飞舞花丛中,手足不闲爱劳动,酿造蜜糖好过冬。
4、这里所说的小蜜蜂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野生状态下的小蜜蜂。就小蜜蜂和他们奇妙的“小房子”展开课题。
5、音乐欣赏:结合蜜蜂翅膀扇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乐曲《野蜂飞舞》,感知并分析音乐中的速度(快速)、力度(渐强渐弱)、音色(小提琴及其弦乐显得急促碎弓)等音乐要素塑造了大群野蜂。
6、聆听歌曲《小蜜蜂》并要学生在原地小踏步,摆动双臂模仿蜜蜂扇动翅膀飞舞采蜜筑巢的动作。结合声音和肢体模仿,学生体验“我是一只小蜜蜂”。
第三、四教时
一、教学过程:
1、连接上一课的内容。
2、借助影视资料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小蜜蜂和它们精巧 的“小房子”。
3、学唱歌曲《小蜜蜂》。A、教唱乐谱; B、朗读歌词; C、完成歌曲的演唱。
4、结合歌曲学习和乐曲欣赏完成作业:想像画《蜜蜂的家园》。
5、教师结合学生对蜜蜂的观察、了解,讲述一个蜜蜂筑巢的小故事。
二、欣赏弗朗西斯·舒伯特的小提琴独奏曲《蜜蜂》,或李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
三、教学评价:
1、鼓励学生对欣赏的乐曲、学唱的歌曲谈出自己的体验 与感受。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美术作品做出恰当的评价,说一说 自己的作品哪里比较满意,哪里有待提高。
3、通过对蜜蜂一课的学习,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了新 的收获,对以后的学习会有什么启示。
四、教学思路拓展
1、蜜蜂每天辛勤酿蜜,而用于自己食用的蜜却少之又少,通过对小蜜蜂品行的了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奉献精神。
2、结合蜂房构造来探究科学、美观与实用的关系。蜂房给人类带来了哪些联想与启示?
3、蜂房为什么是六角形的?
蜜蜂造什么样形状的房子只是一种本能,但是,六角形的蜂房最省蜂蜡,空间最大。蜜蜂造的房子非常科学,所以说蜜蜂是杰出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