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
云政发〔2011〕185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切实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近年来,全省各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保护耕地与保障用地的矛盾不断加剧,保护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妥善处理好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遏制城镇建设在坝区无序扩张,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子,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坝区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科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做到保护与保障并举,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是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坝区优质耕地集中,是全省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保护好坝区耕地事关粮食安全和民生大计。我省大于1平方公里的坝子有1589个,其中耕地面积2101.4万亩,占坝区面积的54.7%。目前,坝区优质耕地已被建设占用30%左右,且呈加速发展趋势,已危及到云南长远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因此,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是确保云南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
(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较为突出,截至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仅为36%,城镇化发展任务艰巨,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因此,要统筹城乡发展,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加强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保护,有效保障产业化、城镇化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加快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
(五)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两强一堡”建设的战略机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立足云南省情,坚持统筹协调、集约发展、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界线,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建设水平,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大力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型城镇,走集约型、多样化、具有云南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确保坝区优质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确保合理建设用地需求,努力实现土地高效节约利用和城镇化科学发展。
(六)基本原则。
———完善规划、统筹协调。坚持规划先行,完善规划编制体系,强化有关规划衔接,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统筹处理好城乡建设与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的关系。
———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尽量少占或不占坝区优质耕地,促进城镇由偏重外延式扩展向注重内涵式提升、高效利用土地方向转变。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和规模,走山坝结合、组团式发展路子,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大力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型城镇。
———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城乡建设管理,着力提升管理效能,使耕地保护和城乡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
(七)主要目标。———城镇化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5%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50%以上。
———耕地保护目标: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
三、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工作重点
(八)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按照加强坝区优质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城乡建设向山地发展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1—2020年),制定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各地政府要成立耕地保护和城镇化科学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在职能部门牵头按照规范和程序调整完善和制定3个规划后,联合审核把关,依法审批。加快编制山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加强各类规划衔接,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水面、山丘、农田、林地、草地等生态景观进行分隔,促使城镇、村庄组团式发展。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详细确定城镇和村庄规划边界。
(九)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布局。依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强圈、富带、兴群、促廊”空间战略布局,加快建设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北城市群,昆明—皎漂、昆明—曼谷、昆明—河内、昆明—密支那、昆明—成渝、昆明—南宁、昆明—拉萨对内对外开放经济走廊,努力做强大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做美农村,构建以国家区域性国际门户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村庄布局优化,规模结构完善、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分布合理的城乡体系。
(十)明确城乡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将坝区周边适建山地、坡地和未利用地优先纳入储备,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积极引导城镇、村庄、产业向坝区边缘、适建山地发展,进一步提高各类建设占用山地的比例。鼓励挖掘利用空中和地下潜力,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对使用山坡地、未利用地发展城镇和各类产业项目的,可适当降低建筑密度和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对使用未利用地的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最低标准可按照《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10%—50%执行。对利用山地进行土地综合开发的,可实行征转分离审批,即先办理土地征收手续,进行前期开发造地,再按照实际需要分年度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对在宜建山地开发建设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免交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及单独选址条件的建设项目,可一并上报项目的征、转、供土地审批手续。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使用国有未利用地进行生态建设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审批,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使用国有、集体未利用地进行非农建设的,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十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发展界线。进一步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强化坝区耕地保护,原则上将坝区80%以上的现有优质耕地和山区连片面积较大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集中区,健全永久基本农田有关图表册、基本农田数据库,设立统一标识牌并落实到地块。按照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型城镇的要求,进行城镇和乡村规划,确定发展界线,对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分别控制、分类管理。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另行制定。
(十二)实行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杜绝占优补劣、占坝补山等降低耕地质量的不良现象。实行差别化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提高使用坝区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成本。经批准的各类城镇批次、产业建设用地,对占用25度以上劣质坡耕地的,不计入补充耕地范围;对占用25度以下耕地的,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要求补充耕地。其中,对在1平方公里以上(含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下坝区内占用耕地(含园地)的,除按照规定补充耕地或缴纳耕地开垦费外,还需另行缴纳耕地质量补偿费。耕地质量补偿费缴纳标准按照所在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20倍执行。耕地质量补偿费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省级统筹,专项用于农村土地整治、基本农田保护、新农村建设、适建山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开发。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牵头,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十三)合理保障城乡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发挥用地指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用好、用活国家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加大对“上坡进山”项目的支持力度。努力通过争取国家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清理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等途径,保障产业化和城镇化项目“上坡进山”合理用地需求,促进科学发展。
(十四)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组织编制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以废弃工矿、砖瓦窑、“空心村”等废弃建设用地整治为重点,统筹安排增减挂钩及农村土地整治的规模、布局和时序,逐步将坝区布局零乱、居住分散、闲置低效的自然村向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各项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盘活空闲、废弃、低效存量土地,建设节地型厂房、城镇和村庄,促进空闲、废弃、低效用地的二次开发,推进内涵式发展,拓展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新空间,把有限的坝区土地用活用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批而未用土地的利用,对省人民政府(含授权省国土资源厅)审批,且在批准有效期内未实施征地,确需调整用地区位的,允许依法进行调整。因特殊原因造成已供地项目不能实施的,由原审批机关统一协调,采取依法改变用途、等价置换、有偿收回重新出让和纳入政府储备等措施,及时加以利用。
(十五)着力提高耕地质量。以确保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沃土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全面提升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加强土壤监测,加快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定期开展耕地质量普查,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布耕地质量监测报告。
四、加强耕地保护和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十六)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耕地保护和城镇化科学发展有关工作,协调解决全省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地政府成立耕地保护和城镇化科学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调整完善和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1—2020年)、城镇近期建设规划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年内完成3个规划的调整完善和制定工作,具体研究制定坝区耕地保护、鼓励建设项目“上坡进山”、有关规划衔接审批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城乡建设过程中保护耕地特别是坝区优质耕地和山地开发利用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十七)严格规划管理。认真执行土地管理、城乡规划建设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依规管地用地,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和城乡建设秩序。建立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尽快研究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抓紧完成全省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在保持现有乡镇土地管理所体制的基础上,和村镇规划管理工作。
(十八)明确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政府为主、部门配合、“大家用,大家管”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统一政策,分类指导,严格规范管理,保障城乡科学发展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认真组织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制定鼓励使用荒山荒坡建城建镇建村建产业的政策,建立城乡规划定期评估、动态维护和监督管理机制。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统筹引导投资方向,把保护坝区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发利用宜建山地作为项目论证、评估的重要内容,严格审核把关。财政、工业信息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运输及环境保护等部门要按照新的保护耕地和城镇发展思路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共同促进用地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各有关部门在安排本行业建设项目时,要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采用先进的节地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十九)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各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有关产业建设资金要向特色山地城镇和产业项目建设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山地城镇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完善经费纳入预算,积极给予保障。金融机构要研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上坡进山”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
(二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将坝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和主要领导离任审计范围,由国土资源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研究制定坝区耕地保护、城镇化科学发展评价与考核办法,重点考核组织领导、配套政策措施、坝区耕地保护、宜建山地利用、用地投入强度等内容。对保护坝区耕地、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实、工作成效差的政府有关责任人,按照规定进行严肃问责;对考核名次位列末尾的2个州(市),由省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对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各地、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结合各自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二篇: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洛阳市政府 【发布文号】洛政〔2009〕2号 【发布日期】2009-01-03 【生效日期】2009-01-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洛阳市
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意见
(洛政〔2009〕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保护耕地保障科学发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若干意见》(豫政〔2008〕44号)精神,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保障科学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共同责任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各级政府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变“一管多用”为“多管多用”,落实好共同责任。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执行土地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履行管理职责。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积极研究促进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的政策措施,以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财政、税务部门要完善和落实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财政、税收政策。市监察部门要配合市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对保护耕地和土地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不到位、土地管理秩序混乱、一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要严格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15号令),追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土地领导的责任,确保共同责任落实到位。
二、按照节约集约原则基本保障建设用地合理需求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坚持以规划、计划为先导,加强土地收购储备,提高建设用地保障能力。对2005年以来国家和省已审批的土地,市国土、发改、财政等部门要抓紧组织有关县(市、区)加快办理征地手续。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要求保障经济发展。省下达给我市的用地计划指标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即市级以上重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引领全市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重要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保障项目的用地需求。一般项目用地需求要通过内涵挖潜来解决,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新增建设用地。
大力发展节地型产业、节地型建筑和紧凑型城镇,走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各类建设用地的控制标准,提高用地门槛,工业项目用地实际投入市区不得低于150万元/每亩,县(市、区)不得低于120万元/每亩。城市规划、项目设计和建设单位要严格按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防止和消除各类项目多占多用土地现象。坚决制止城镇建设无序扩张,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严格限制低层建筑,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合理提高城市建设容积率。
深入推进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限定划拨和协议用地范围,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对房地产开发用地单宗出让面积,城市中心区不得超过150亩、县(市、区)不得超过75亩,每宗地开发建设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三年。
继续大力推进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市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对标准厂房建设先进县(市、区)进行奖励。
三、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允许和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所节约的土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调剂为建设用地的必须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建设用地计划,并优先满足集体建设用地。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四、依法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征地报批前,要将拟征地的位置、用途、补偿标准等以书面材料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和农户;征地方案批准后,要将批准机关、批准文号、征地补偿标准等内容在被征用地所在乡(镇)、村组进行公告;征地实施前,要将被征土地现状调查结果经农村集体和农户进行确认、登记。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地所在的乡(镇)、村组进行公告。
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索和推进失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
依法搞好涉土信访。当前,我市土地信访比较突出,多数是反映宅基地纠纷、乡(镇)或村办企业非法占地和征地补偿落实不到位问题。各县(市、区)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涉土信访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依法、及时、扎实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五、建立健全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
健全土地督察工作机制。全市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的监督检查,对交办的信访、举报案件,要及时依法组织调查处理并及时报送查处结果;对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在督察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提出的整改意见,要及时研究落实措施,切实按要求整改到位。市国土资源局要加强与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联络,为开展督察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制定实施政府负总责、国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土地违法行为联合查处制度,确保土地违法案件能及时查处并依法处理到位,不发生重大土地违法案件。
健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制。按要求应该成立国土资源警察大队的县区,2009年3月底前务必成立。已成立的要充分发挥作用,开展执法动态巡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执法监管体系,建立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的工作机制。
六、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考评激励机制
每年年底,市政府将依据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情况、违法违规用地查处情况,对各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工作进行考核;依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区发展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存量用地盘活、执行工业用地标准等情况,对各县(市、区)政府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行考核。并采取多种形式严格奖惩,一是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挂钩,以省下达我市的建设用地计划为基数,预留一定的机动指标,用于支持工作成效显著的县(市、区);二是将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分配与盘活存量土地情况挂钩。对盘活挖潜成效好的县(市、区),在农用地转用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对未完成盘活挖潜目标任务的县(市、区),扣减其农用地转用指标,并限期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将土地管理工作绩效与各县(市、区)政府责任目标考核挂钩。对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的予以表扬奖励,对工作成效差的通报批评直至暂停用地审批。
本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
洛阳市人民政府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
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管理方式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3号)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皖国土资规〔2017〕3号),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建立以数量为基础、产能为核心的占补新机制,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着力加强耕地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保护,采取更加有 1 力措施,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严保严管。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已经确定的耕地红线绝不能突破,已经划定的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绝不能随便占用。
——坚持节约优先。统筹利用存量和新增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更少的土地投入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健全利益调节机制,激励约束并举,完善监管考核制度,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统筹,耕地保护责权利相统一。
——坚持改革创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突出问题导向,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管控体系,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实行占补平衡差别化管理政策,拓宽补充耕地途径和资金渠道,不断完善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制度,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三)总体目标。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64.3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67.1万亩,确保建成93.4万亩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形成保护更加有力、执行更加顺畅、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护新格局。
二、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
(四)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和引领作用。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进一步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国土部门要全程参与,要对选址方案进行优化比选,确保项目尽可能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尤其是优质耕地。
加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与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以及补充耕地能力等指标挂钩,对建设用地存量规模较大、利用粗放、补充耕地能力不足的区域,适当调减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安排脱贫攻坚、乡村 振兴以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我市重点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教育、养老、美丽乡村等民生工程。
(五)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内容,在规划批准前先行核定并上图入库、落地到户。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要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相关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过程中,应当与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衔接,原则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一般建设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对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补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严格论证,通过国土资源部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规报国务院批准。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
(六)以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逐级落实“十三五”时期建设用地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面积下降的目标任务。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推进建设用地二级市场改革试点,促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 企业”用地退出、转产和兼并重组。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规范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和约束,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建设用地减量化或零增长,促进新增建设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
三、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七)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依法履行补充耕地义务,无法自行补充数量、质量相当耕地的,应当按规定足额缴纳耕地开垦费。各县(市)政府应依据县(市)域内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平均成本,区分耕地类型、质量状况等,制定差别化的耕地开垦费标准,提高占用优质耕地成本。对经依法批准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缴费标准按照当地耕地开垦费最高标准的两倍执行。
(八)大力实施土地整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各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统筹落实本地区补充耕地任务,确保县域内建设占用耕地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各地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形成“耕地增加、生态改善、农民得利、城乡发展”的多赢格局。各地要充分挖掘耕地后备资源,合理确定新增耕地来源。对于历史形成的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园地、残次林地等适宜开发的农用地可统筹纳入土地整 治范围;沿江圩区在提高防洪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废弃堤埂和河道,开展“联圩并圩、复耕增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田坎、坑塘、沟渠等开展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同时应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城乡建设增减挂钩试点、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有条件的地方还要注重改造水田,将适宜的旱地和水浇地改造成水田。
对于耕地开垦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以及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所补充和改造的耕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其他部门组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补充和改造的耕地,以及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认定的城乡建设增减挂钩和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节余部分,均可纳入补充耕地管理,用于耕地占补平衡。
(九)规范市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补充耕地指标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市内调剂为辅。除省、市政府调度的重点项目外,原则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用地补充耕地指标由项目所在地自行落实。县(市、区)政府无法在本行政辖区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可在市域内其他县(市、区)通过双方协商调剂补充。省、市政府调度的重点项目需要从县(市、区)调剂指标的,县(市、区)政府应优先调剂。市级及以上立项的交通、能源、水利等独立选址项目在市域内无法落实占 补的,可申请跨市调剂指标。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省级政府批准或核准的铁路、高速公路及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因受资源条件限制,确实难以按先补后占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项目所在地县政府可以承诺方式补充耕地。
为加强市域内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市政府印发了《安庆市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了指标调剂数量和价格,每两年调整一次。
(十)严格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全程管理,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强化项目日常监管和施工监理,严格新增耕地数量认定,依据相关技术规程评定新增耕地质量。经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应及时组织耕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后期管护,同时应及时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进行地类变更。
四、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
(十一)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监管考核”总体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93.4万亩。各地要对照目标任务,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和“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管护责任。高标准农田建设情 况要统一纳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实行在线监管,统一评估考核。
(十二)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对能够剥离耕作层的建设占用耕地项目必须做到应剥尽剥。县(市、区)政府要督促建设单位落实责任,将相关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未将耕地耕作层剥离费用列入建设项目投资预算的,相关部门不得批准项目立项和开工建设;未开展耕地耕作层剥离的建设项目,相关部门不得通过竣工验收。县(市、区)政府要加强对已剥离耕作层的管理和利用,剥离的耕作层要尽可能地用于补充耕地项目,以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将中低质量的耕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实施提质改造,在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各地要加强新增耕地后期培肥改良和管理,综合采取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等,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土壤肥力保护,有效提高耕地产能。
(十三)统筹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对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严重污染耕地等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不得将确需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不得将已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纳入土地整治项目,不得擅自将永久基本农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和坡改梯耕地纳入退耕范围。探索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因地 制宜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浅翻、深施肥料、粮豆轮作套作的保护性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多措并举保护提升耕地产能。
(十四)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制度,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定期对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价并发布评价结果。完善土地调查监测体系和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成果更新。
五、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十五)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涉农资金整合,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状况、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统筹安排资金,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地方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给予奖补。奖补资金发放要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地力培育、耕地保护管理等。
(十六)实行跨地区补充耕地的利益调节。在生态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支持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序推进土地整治增加耕地,补充耕地指标可向市域内其他地区调剂,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由县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用于耕地保 护、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国家级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使用,流转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市政府统筹耕地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占用耕地地区在支付补充耕地指标调剂费用基础上,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对口扶持补充耕地地区,调动补充耕地地区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六、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要按照本实施意见,抓紧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具体方案,强化耕地保护工作责任和保障措施,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格源头控制,强化过程监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全面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履职尽责,充分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形成保护耕地合力。
国土、财政、发改、农委、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可用于占补的补充耕地项目立项、实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耕地保护工作。
(十八)落实保护经费。各县(市、区)政府要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治,确保土地整治工作的 财政资金投入。各地要统筹使用好各部门资金,充分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积极创新实施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参与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投工投劳,加大补充耕地资金和人力投入,获取合理的土地收益。
(十九)完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耕地等内容纳入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严格实行考核。同时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作为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粮食安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依纪依规追究党政领导责任。
(二十)严格监督检查。完善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扩大全天候遥感监测范围,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加强对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耕地保护全流程监管。加强耕地保护信息化建设,建立耕地保护数据与信息部门共享机制。健全土地执法联动协作机制,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篇: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主要有哪些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有哪些措施?
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坚持规划先行、计划控制、群众自愿、严格监管,促进城乡建设统一布局、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时序,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防止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调查城镇用地供应结构,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和自主性普通住宅建设用地;调整优化工矿用地布局,改变布局分散、粗放低效利用的现状。
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政府节约用地目标考核制度,开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作为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的依据;开展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清查,完善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扩区、升级的依据;开展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充分挖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潜力,推动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主要有哪些?如何落实?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政府耕地
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5]52号),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标准如下: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务院下达的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指标;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根据上述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主要包括: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不违法违规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起计划批准农用地转用;落实保护耕地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辖区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上级人民政府下达或分解的控制指标;对基本农田实施特殊保护,确保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补划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占用的数量和质量;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非法建设项目经依法批准占用批准后,补充耕地的面积与质量不低于已占用耕地的面积与质量;保证按期足额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保证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确保不发生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特别是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条件,对土地违法案件能及时查处并依法处理到位。
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履
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要以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与基本农田占有用补划落实等情况为核心指标,作为认定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是否合格的标准。同时,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等,建立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
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由谁负责?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275号)第2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级人民政府。根据这一规定,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
在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一级地方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与县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的要求,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基本农田的范围、面积、地块;基本农田的地力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 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
地方人民政府在土地调查中的责任有哪些?
土地调查是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土地调查条例》(国务院令第518号)第21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地方人民政府在土地调查中的责任具体包括如下5个方面:
对调查掌握的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土地调查的各个环节实行质量抽制,建立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切实保证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和被调查土地实行状况三者一致,并对其加工、整理、汇总的调查成果的准确性负责。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调查成果。
对调查的组织实施负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土地调查工作,依法提供土地调查需要的相关资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会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
承担部分调查经费。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根据土地管理工作的
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土地调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
公布调查成果。土地调查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接受公开查询,但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土地调查成果经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调查成果。
组织宣传报道。在地方人民政府领导下,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负责及时开展土地调查工作的宣传报道。
各级政府在土地复垦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实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根据《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2号),各级政府在土地复垦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如下:负责组织对因历史原因无法确定土地复垦义务人的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负责组织对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在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过程中负责对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情况和质量进行把关,以及对履行土地复垦义务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
在土地复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履行复垦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法律法规明确的各级政府在土地复垦中的其他职责。
国务院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土地复垦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依照《土地复垦条例》的规定和各自的职责做好土地复垦有关工作。
第五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8
【发布文号】甬政发[1996]92号 【发布日期】1996-04-17 【生效日期】1996-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通知
(甬政发[1996]9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浙江省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浙政[1995]14号)精神,结合宁波实际,现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一、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执行两个条例和浙政[1995]14号文件的各项规定。耕地保护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层层
签订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实行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从今年开始,要组织土地、农业等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并根据责任书的内容每年进行严格考核。对保护耕地成绩突出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耕地保护指标和开发复垦耕地任务的,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主要领导要承担领导责任;对超计划用地,造成耕地面积锐减或成片耕地抛荒、乱占滥用耕地严重的部门和单位,要通报批评并给予经济处罚,直至追究直接责任人和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的法律责任。
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起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配备好工作班子,把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划定、调整和管理等日常工作抓起来。土地、农业、计划、财政、建设、规划、水利、环保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
二、二、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调整工作
各地应根据上一级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和建设留用地控制指标,以及本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实施办法》和《宁波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工作要点》的规定,于1996年6月底前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调整工作,并于1996年底前完成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与调整工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并逐级汇总验收。对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要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并要逐块登记造册,绘制图纸,建立档案,报上一级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备案。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三、三、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凡需征占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的,建设单位在向计划部门报批建设项目时,应向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项目用地选址书》,一律按占用一级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报批。经依法批准的,严格实行“占一补一”的政策,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并缴纳每亩1.5-2.3万元的基本农田保护费。其中5000元上缴市,纳入市造地专项基金,由市统一组织垦造耕地,以稳定基本农田面积。未经县级以上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上进行各类建设,违者依法从严查处。
严格控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占用耕地。严禁在优质高产耕地上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和挖塘养殖;对在其他耕地上挖塘养殖等严重毁坏种植条件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参照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及各项税费标准执行,由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审查并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有计划地进行。未经基本农田保护管理机构批准的按非法占用耕地论处。
宁波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