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 执教人: 备课时间:2017年4月 使用时间:2017年4月
课题:《小石潭记》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2、给加点字注音。篁()竹 清冽()为坻()为堪()怡然()幽邃()......俶 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 3.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在教材每段旁)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三、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水声、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F、G)(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a、b是,c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写鱼动态的句子。写鱼情态的句子。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第二篇:《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难点】 通过推敲、揣摩、细细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轻松预习】
一.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积累字词。
自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⑵俶尔远逝
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⑵斗折蛇行 斗: 蛇:
⑶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⑷凄神寒骨 凄: 寒: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
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写其动态的一句是: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课堂学习】
1.交流预习内容。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2.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交流回答。
发现小石潭-----------------------
3.精读文章,品味写法: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提示:(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
4.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刚才同学们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石潭景物的特点,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年,柳宗元满怀壮志地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不幸失败,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湖南永州,那种心境不言而喻。你能体会文章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情感吗?试着谈一谈。
5.背诵全篇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附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一】
1、①大约 ②忽然
2、①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②名词作状语,像北斗那样曲折;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③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
3、①伐竹取道 ②水尤清冽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文章着意渲染了小石潭寂寥、凄寒、幽怆的气氛,借以抒发了作者在失意苦寂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
5、观鱼时的心情:“似与游者相乐”,在这种环境中,作者暂时忘却了自身的烦恼,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和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写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力求排遣郁闷的心情,但又最后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的心境。
【拓展比较阅读】
(一)1、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2、B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碳水清澈透明),鱼儿好像都在空中自由游动,四周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
4、欣赏自然美景的喜悦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三篇:《小石潭记》导学案
《
小石潭记》导学案
备课人 谭应林 审核人:邵洪权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 2.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本文的文体“记”
① 《小石潭记》的作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 ② 写作背景
由于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375年)被贬到永州任司马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无法施行自己的抱负,他的精神极为痛苦、悲愤、忧郁为排解内心的愤懑痛苦之情,柳宗元常常不避幽远,游山访水,寄情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③ 《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2、自由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簧竹()清冽()为坻()为嵁()
俶尔()翕忽()怡然()幽邃()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用“”画出停顿)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翻译下列句子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覆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本文是按 顺序来写的,思路为:发现小潭——()——小潭源流——()——交代同游者
6、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检查预习效果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走近小石潭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
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勇敢试一试
哪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二)认识小石潭
1、说一说 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边读边口译课文,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自主学习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小组讨论交流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
2、比一比
小组讨论交流后把不懂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解决可以学生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问老师答,也可以老师问学生答,小组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一比
(三)感受小石潭
1、找一找
作者初见小石潭的感受是怎样的?你从原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后来作者感情发生了怎样变化?
2、悟一悟
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一谈
(四)品味小石潭
1、这篇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刻画小石潭的?你最喜欢这些景物里的哪一处?它的什么特点让你觉得特别美?请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2、探索尝试:小石潭如此之美,请你分析分析:柳宗元是如何把这小石潭写美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柳宗元虽“记之而去”,但那一汪小潭而今已成永州的著名旅游景观,一日,作为导游的你带队到此游览,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呢?请结合课文的描写,展开想象,写一段导游词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
①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呼应,又为下文的“”埋下伏笔 ② 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
③ 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和“”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1、①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③抒情议论 散文
2、huáng liè chí kān chù xī yí suì
3、全 石/ 以 为 底 皆 /若空 游 /无 所 依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4、A、(岸上)青葱的树枝,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B、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犹如在同游人逗乐C、(那幽深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游览 潭中景物 潭中气氛 【课内探究案】
二、(三)
1、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2、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四)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潭水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作者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这是静态描写;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亮光闪闪,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三、各位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由我带领您参观一个不知名的小石潭大家请看身边的这个小丘,虽然小,但却是景色宜人四周郁郁葱葱,人烟依然很稀少大家跟着我一起往西走大家请闭上眼睛,知大家有没有听见什么?有些像珮与环相互碰撞的清脆声现在请随我顺着这条小路下去,让我们来一探究竟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小潭就是大家刚才听到的清脆声的发源地大家可以看到,这小潭的潭底,是以一整块石头做成的,大家现在可以走近些,但小心脚下不要滑倒这小潭的潭底有些地方已经凸出来了,就像海上的岛屿,水中的平地一样这个小潭里大约有一百来条鱼,因为水太清澈,所以看上去好像在空中游动,也没有什么依靠早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就会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有些鱼懒得一动也不动,但有时却突然间的游走,马上又游回来,好像在跟大家开玩笑似的请大家顺着小潭向西南方望去,就会看到一条小溪,这条小溪便是这潭水的来源,这小溪曲曲弯弯,有时能看见有时却不能看见,因为多年水流的冲击它的两岸早已参差不齐,像犬牙一样这个小潭不仅谭美,周围的景色也很美它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层层环绕,如果一个人来到这里,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清静,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呆久了,就会感觉到它独有的魅力——让人抛去心中一切的杂念,感觉就像在仙境中一样,没有让人喘不过气的压力,没有让人头疼的事业,倍感轻松,心也静了下来,这里一切的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为大家介绍了这么多,不知有没有人知道这里是哪位名人笔下的景色?对了这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们要告别这美丽的景色,到下一个景区去了 【拓展检测案】
一、1、⑴ 隔篁竹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潭西南而望
2、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3、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二、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⑴大约、大概 ⑵凄清、冷清 ⑶向南 ⑷说出
3、⑴那石岸的形状想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⑵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遮蔽
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四篇: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茫茫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冒雪在寒江中垂钓。一幅寂寥冷清的画面,一个孤寂落寞的灵魂,一个洁净绝美的世界。这,就是柳宗元展现给我们的。今天,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用善感的心灵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这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品一品柳宗元在无情的山水间所寄寓的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因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所以后人并称二人为“韩柳”。柳宗元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其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4.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词汇。①水尤清冽: ②卷石底以出: ..③坻: ④屿: ..⑤嵁: ⑥可百许头: ..⑦日光下澈: ⑧佁然不动: ...⑨俶尔远逝: ⑩往来翕忽: ....11悄怆幽邃: ○..(2)一词多义。
①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②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③清 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④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⑤以 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⑥而 记之而去()隶而从者()潭西南而望()⑦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⑧环 如鸣珮环()竹树环合()⑨为 全石以为底()为岩()(3)词类活用。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日光下澈().④俶尔远逝().⑤潭西南而望()..⑥斗折蛇行()..⑦其岸势犬牙差互()..⑧心乐之().(4)古今异义。①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②崔氏二小生(古义: ;今义:)..③闻水声(古义: ;今义:).④不可久居(古义: ;今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5.理清思路。
(三)文本探究。6.整体勾勒。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7.细处着眼。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好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写小潭源流,作者依次抓住了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第四段写了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交流点拨】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幽静的小石潭,让我们不敢久留,在感受作者“悄怆幽邃”的同时,我们也被他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手法所折服,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2.读完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一处,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3.写作特色:(1)移步换景 【交流点拨】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交流点拨】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交流点拨】①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②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景物,突出其特点。③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生动优美。④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现代社会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要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请你从环保的角度给开发人提建议。
【交流点拨】制定有关的施工规定,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上对环保的提醒;景区内设计关于环保的标示牌…
第五篇:小石潭记——学案
《小石潭记》师生共同学案
课型:新授课 执笔:毛迅 审核: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2、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3、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4、能够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对重点句进行翻译。
5、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点:目标1、2、3、4
三、学习难点:目标5、6
四、学法指导:
1、充分利用相关学习辅助资料;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结合学案,在课文中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提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悄怆()篁()竹 清洌()为坻()为屿()..... 翕()忽 为嵁()差()互 寂寥()幽邃().....
2、词语解释(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的?为什么?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提示:在课文中进行勾画和批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3、其他写法的运用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延伸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一、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2、“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二、延伸写作(用作文本完成)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2、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