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店设计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内容介绍
专注合肥酒店装修设的合肥装修公司http://www.xiexiebang.com/
酒店设计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内容介绍
我们在研究酒店设计中的环境艺术,首先必须对环境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人类不能脱离环境而生存,时时刻刻都生活在环境之中,并且不断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环境广义上是指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作为一个概念,环境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张,环境的范畴也随之不断扩大。按照环境的规模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远近,我们可以将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宇宙环境四个层次。其中聚落环境是人类聚居的场所、活动中心,与人类生活、工作具有最密切、最直接的关系。所以,它是酒店设计最主要对象,是环境艺术中最主要的研究课题。
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规模,又可进一步分为城市环境和村落环境。这两者按照其构成因素的性质均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组成部分。自然环境是指根据自然条件、自然现象作为原态所共同构成的系统。人工环境是指由建筑、建筑装饰等人造物构成的系统。社会环境是指由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统所构成的无形的社会文化系统。在酒店设计中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制约、影响,不断彼此渗透。
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环境的创造物。置身其间的人们不自觉地感受到环境氛围,产生心理变化,环境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使用者的审美水平、文化素养。
同时,酒店设计反映了人的本质需求,为人的要求服务。因此人的本质需求和文化审美特性也成为环境研究的主要课题。
索伦装饰是一家专业的从事合肥酒店装修的合肥装修公司。提供合肥酒店装修,合肥酒店装修公司等最新信息,服务于合肥酒店装修设计业主。更多合肥酒店装修案例http://www.xiexiebang.com/hskjzs/
第二篇:主题酒店设计介绍(本站推荐)
【非·设计—主题讲堂】
有一种酒店叫主题——如何设计主题酒店?
主题酒店在国外已有近50年的历史,而在国内还属于一种正在兴起的酒店新业态,发展历史不长,在国内还属于新鲜事物。从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的态势看,主题酒店都属于酒店业发展的未来方向。面对前景如此光明的主题酒店业,作为主题酒店的从业者或投资人,您对主题酒店的规划设计知道多少呢?如何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主题酒店的后续经营问题?……今天不妨随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这些问题吧。
1、准确定位主题
在做景区规划时,首先要确定它的发展方向及定位,才能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做强做大。同样,主题酒店亦是如此,只不过当其位于景区之内时,更多的是依附于景区的主题定位,与之相呼应,为其服务并借用景区旅游客源。当它位于城市区或者不仅仅依附于景区而存在时,主题酒店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所要考虑的问题也较多。
在对主题酒店进行定位时,应从几方面着重考虑。一是注意密切关注竞争对手,避免主题定位相似;二是充分调研目标市场及人群,避免自说自话;三是深度挖掘主题内涵,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四是考虑主题与酒店的适应性,避免定位本末倒置;五是主题应适当“超脱”,避免陷入大众俗套。当较好地把握住了以上几点的时候,才能说把准了一个主题酒店的定位。
2、深入展示主题
抓住主题酒店定位之后,就必须考虑如何让顾客领略到酒店的主题魅力,这就要求主题酒店进行自我展示。一个成功的主题酒店能够通过其主题环境与氛围来展示主题概念,换句话说,主题环境与氛围是主题概念的物化。既可以通过主题建筑、主题景观等外在实物的表征来透视酒店的主题,也可以透过主题装饰物等内部的实物表象来展示酒店的主题。这就要求在设计上精益求精,在装修及材料上均需严格把关、精挑细选,做到尽善尽美,和谐一致,只有才能烘托出一个惟妙惟肖的主题环境与氛围。
3、建筑、景观和环境协调
主题建筑是主题酒店的有形展示,在顾客首次购买时起着关键性作用。主题建筑除了要追求独特外,还应该把握好和周边地理环境的协调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本身也是顾客体验的一部分。很多结合自然风光主题的酒店比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除了自然风光酒店外,还有名人文化酒店、历史文化酒店、城市特色酒店和艺术特色酒店等等。各种主题类型的酒店的不同,其所要展现的主题建筑与主题景观亦不同。但主题景观和主题建筑的和谐一致能够对主题起到渲染作用,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4、巧妙利用装饰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主题酒店更像是主题公园与酒店的完美结合,迪斯尼主题酒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题酒店的一种发展模式就是依托成功的主题公园进行经营,比如深圳某酒店就以水城威尼斯为主题。而作为主题的装饰物,还有很多可以巧妙利用的地方,比如主题装饰物与灯光和色彩的合理搭配、户外路牌、灯架,员工工服、酒店用品等都是主题氛围的重要表现道具,如果能巧妙利用,精心设计,都能给顾客强化主题氛围体验。可惜的是,国内主题酒店目前多在硬件与装修上下工夫,对这些软性的装饰和形象系统(VI)规划多有不足,未能较好地利用装饰物来烘托主题。
5、合理配置功能
通过对主题定位的把握,对建筑及景观进行主题化设计,围绕着主题这条线索来将它们进行分解,通过合理配置功能来完善主题酒店的规划设计,这是做好主题酒店设计的另一重要环节。酒店按服务区域划分,一般分客房区、餐饮区、公共活动区、会议和展览区、健身娱乐区、行政后勤区。这些区域既要划分明确,又要有机联系。
一家好的酒店,除了造型独特、外形美观,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之外,就是酒店的内部功能布局是否合理非常重要!如果每一项功能所占的位置恰到好处,既方便客人使用,又便于经营者进行管理,既不浪费面积,又体现酒店浓郁的服务氛围,客人住后感到满意,经营者又节约了大量人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掌握酒店内部的功能分配的十分合理,完全具备方便客人和便于管理的要求。而其功能布局要注意以下几点:(1)员工和客人各行其道互不交叉。
当客人进入大堂,马上映入眼帘的是总服务台,当在总台办完入住手续之后,顺路进入电梯厅,乘电梯到达所住楼层。而员工应从专用通道进入各自工作岗位,与客人各行其道,不会发生碰撞现象。
安排通道不仅要将员工与客人分开,员工通道也要注意把人与物分开,不要人物混杂,不然既影响工作,又容易出事故。
(2)各项功能,各就其位,既不浪费面积,又安排恰当。
一家酒店的大堂,应是功能最多的。除了总服务台、礼宾部、行李柜台,还有大堂酒吧或茶座,咖啡厅,甚至商务中心、鲜花店、书屋、精品店都要安排在大堂附近。
对于西餐厅、封闭酒吧、风味餐厅的安排要与桑拿健身、泳池分别在不同楼层,不要相隔太近,不要安排在同一个楼层。
(3)从客人需求的连续性出发布局功能。
设计合理的主题酒店都具有这样特点,即多将健身房安排在与游泳池较近的地方;西餐厅、封闭酒吧、咖啡厅等安排在较近的区域,而零点餐厅、中餐厅、风味厅一般安排得比较靠近,多功能厅与会议室则安排在同一楼层,这种安排充分考虑了客人需求的连续性。有些酒店在功能布局上没有相互照应,只是根据面积大小来布局,结果形成同类功能过于分散,不方便客人使用。
6、挑选专业主题酒店设计公司
如果一位老板准备投资一家主题酒店,在设计真正落地前就深入考虑并系统安排上述几项工作后,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他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东风就是一家专业的主题酒店设计公司!因为,再好的理念和规划,最终都需要靠设计公司实现并落地。在这方面,由于主题酒店设计与一般酒店的不同,长于传统酒店设计的公司大多并不擅长主题酒店设计,因此能否与一家专业的主题酒店设计公司合作就非常重要了!目前在国内专门从事主题酒店设计的专业公司并不多,北京的非·设计可以算得上是这个设计领域的先行者了。据悉,近几年来,通过近百个主题酒店项目设计并落地的实战经验,非·设计已经成为国内众多主题酒店投资方首选的设计合作伙伴。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主题酒店目前在国内属于新兴事物,在与产品严重同质化和服务一般的传统型酒店竞争中已经脱颖而出,但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坚持准确地定位主题、深入展示主题和不断的合理配置酒店功能,才能使主题酒店不断创新,才能在未来酒店业态中占据一个较好的市场份额。
第三篇:环境人机室内设计IV酒店设计教案
建筑室内设计
——酒店大堂、标准客房室内设计
一、旅游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建筑包括、酒店、饭店、宾馆、度假村等。旅游建筑常以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服务周到,风格独特而吸引四方游客,对室内装修也因条件不同而各异。特别在反映民族特色,地方风格,乡土情调,结合现代化设施等方面,予以精心考虑——使游人在旅游期间,在满足舒适生活要求外,了解异国他乡民情风格,扩大视野,增加新鲜知识,从而达到丰富生活,调剂生活的自动,赋予旅游活动游憩性、知识性,健康性等内涵。
第一节
旅馆设计特点
旅馆的服务对象——旅客:虽来自四面八方,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但作为外出旅游的共同心态,常是一致的,一般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向往新事物的心态
一般选择从未去过的地方,希望通过旅游,在异国他乡能获得一些新奇事物的向往和祈望,如对不同的地域环境,风景名胜,城市风貌,风俗习惯,古迹都会发生浓厚的兴趣。
2、向往自然,调节紧张心理的心态
外出旅游、度假,就是生活上的一种自我调节,特别希望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得到大自然的阳光,空气,水的沐浴,享受秀丽的湖光山色,使生活更为轻松愉快。
3、向往增进知识,开阔眼界的心态
“扩大眼界,见上世面”是旅游者的一般心理,通过不同的信息交流,增长知识有利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怀旧感和乡情观念
怀旧心理和乡情观念是古今中外人类心理的共同特征,旅游者除选择风景名胜外,对各地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古玩市场等,普通成为旅游的热点。现代人只有同时向前看和向后看,才能找到自己的确切位置,这是理所当然的。
根据旅客的特殊心态,旅馆建筑室内设计,应特别强调下列几点:(1)充分反映当地自然和人文特色。(2)重视民族风格,乡土文化的表现。(3)创造反扑归真,回归自然的环境。(4)建立充满人情味以及思古之幽情的情调。(5)创建能留下深刻记忆的难忘的建筑品格。
第二节
大堂的室内设计
旅店大堂是旅店前厅部的主要厅室,它常和门厅直接联系,一般没在底层,也有没在二层的,或和门厅合二为一。大堂内部主要有:
(1)总服务台,一般没在入口附近,且大堂较明显的地方,使旅客入厅就能看到,总台的主要设备有:房间状况控制者,留言及锁钥存放架,保险箱资料架等。
(2)大堂副经理办公桌,布置在大堂一角,以处理前厅业务。
(3)休息应作为旅客进店,结帐,接待,休息之用,常选择方便登记,不受干扰,有良好的环境之处。
(4)有关旅店的业务内容,位置等标牌,宣传资料的设施。(5)供应酒水,小卖部,有时和休息应区结合布置。(6)钢琴或有点的娱乐设施。
通向各处的公共楼梯,电梯或自动扶梯等交通枢纽和大堂有直接联系。大堂是旅客获得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主要场所,是旅店的窗口,为外旅客集中和必经之地,因此大多旅店均把它视为室内装饰的重点,集空间、家具、陈设、绿化、照明、材料等之精华于一厅。很多把大堂和中庭相结合成为整个建筑之核心和重要景观之地。
因此,大堂设计除上述工能安排外,在空间上,宜比一般厅堂在高大开敞,以显示其建筑的核心作用,并留有一定的墙面作为重点装饰之用(如绘画、浮雕等),在材料选择上,显然应以高档天然材料、石材右起到庄重,华贵的作用,高级木装修显得亲切,温馨,至于不锈钢、境面玻璃等也有所用,但应避免商业
气息过重,因为这些材料在商店中已有之泛就用。
大堂地面常用花岗石,局部休息处可考虑地毯、墙柱面可以与地面统一,如花岗石有时也用涂料顶栅一般用石膏板和大理石或高级木装修。
第三节
客房
客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和隔声措施以及良好的景观(如观海、观市容等)或面向庭院避免面向烟卤、冷却塔等以及考虑良好的风向,避免烟尘侵入。
一、客房的种类和面积标准 客房一般分为:
(1)标准客房:放两张单人床的客房;(2)单人客房:放一张单人床的客房;(3)双人客房:放一张双人床的客房;
(4)套间客房;按不同等级和规模,有相连通的二套间、三套间、四套间平等,其中除卧室外一般考虑餐室、客厅、办公或娱乐等房间,也有带厨房的公寓式套间。
(5)总统套房:包括布置大床的卧室、客厅、写字间,餐室或酒吧、会议等。
客房面积标准:
五星级客房一般为26m2,卫生间一般为10 m2;并考虑浴侧分设; 四星级客房一般为20 m2,卫生间一般为6 m2。三星级客房一般为18 m2,卫生间一般为4.5 m2。
二、客房家具设备
(1)床:分双人床,单人床,床的尺寸按国外标准分为: 单人床
100cm×200㎝ 特大型单人床
115㎝×200㎝ 双人床
135㎝×200㎝ 王后床150㎝×200㎝ 国王床200㎝×200㎝
(2)床头柜,装有电视、音响及照明告示设备开关(3)装有大玻璃镜的写字台、化妆台及椅橙(4)行李架
(5)冰柜或电冰箱,(3、4、5)三项常组合成合柜。(6)彩电(7)衣柜
(8)照明,有床头灯、落地灯、台灯、夜灯及在门外显示请勿扰照明等。(9)休息座椅一对或一套沙发及咖啡桌(10)电话(11)插座 卫生间
(1)浴缸一个、有冷热水龙头淋浴喷头
(2)装有洗脸的梳妆台,台上装上装大镜面,洗脸盆上有冷,热水管各一个
(3)便器及卫生纸卷简盆。
(4)要求高的卫生间,有时将
洗、淋浴,马桶分隔设置,包括4件卫生设备的豪华设施。
三、客房的设计和装饰
客房内按不同使用功能,可划分为若干区域如睡眠区、休息区、工作区、洗区、客房内有时也可能容1—4人,有查几种功能发生在同一时间,如更衣和沐浴、睡眠和观看电视。因此在客房的家具设备布置时,在各区域之间应有分隔又联系,以便对不同使用者有丰应的灵活和适应性。(见P52页、13—10图)
客房的室内装饰应以在淡雅宁静中而不乏华丽性的装饰为原则,给予旅客一个温馨安静又比家庭更为华丽原舒适环境。装饰不宜繁琐,陈设也不宜过多,主要应着力于空具款式和织物的选择,因为这是客房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设备。
家具款式包括床,组合柜、桌椅应采用一种款式,形成统一风格,并与织物取得协调。
织物在客房中运用很广,除地毯外,如窗帘、床罩、沙发面料、椅套、台布甚至可包括以织物装饰的墙面,一般说来在同一房间内织物的品种,花色不宜过多,但由于用途不同,选质也异,如沙发面料,应较粗耐磨,而窗帘宜较柔软或有多层布置,因此可以选择视觉上对色彩花纹图案较为统一协调的材料,此外对不同客房可采取色彩互换的办法,达到客房在统一中有变化的丰富效果。
客房的地面一般用地毯或嵌木地板。墙面顶栅应选耐火、耐洗的墙纸或涂料带脸的梳妆台,一般用大理石,并在墙上嵌有一花玻璃镜面。如有疑问请回信
第四篇: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
一、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国家与革命》的写作是恢复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但是7月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鉴于俄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逆转,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直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样,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为了从理论上教育和武装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二、内容讲解
《国家与革命》由两篇序言、一篇跋和正文六章组成。列宁原计划写七章,最后一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因十月革命迫近没有来得及写,只留下一个详细提纲。现就本文的第一章、第五章的内容作以简介。
二、内容讲解
第一章
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一章总结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等基本原理,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国家观。
第一节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1]国家产生以后,它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社会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纳人政治阶级需要和允许的“秩序”范围内,使阶级统治合法化、固定化。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同时,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以及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超阶级观点的实质。
第二节
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第一,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暴力。而被恩格斯称为从社会中产生但又驾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那个“力量”,“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2],“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3]这是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的缘由。
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欧洲和俄国的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第三节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这一节,列宁首先提出了究竟什么东西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具有特权地位且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一问题,接着又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给予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以国家官吏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代表,获得了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权。列宁关于“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的科学论断,概括了一切剥削阶级专政国家的根本职能,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列宁还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4],它丝毫没有改变阶级的国家这一实质。普选制使“财富”有无限的权力,议会制是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资产阶级往往以此来掩盖其压迫剥削的阶级实质。
第四节
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这一节,列宁阐明了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原理,并从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压迫机关的阶级本质。
列宁首先转引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和基本观点,即: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自行消亡”的前提;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是“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5];“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6];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然后他从五个方面作了论述和发展,其中心思想是: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是不会自行消亡的,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7];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任何阶级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才能“自行消亡”。国家消亡了,作为国家的政治形式,民主也就消亡了。
列宁还指出,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和暴力革命的学说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整体。正确认识暴力革命,“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8]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这一章,列宁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深刻论述了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特征,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消亡的关系,阐明了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全章共四节:
第一节
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 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国家和国家消亡问题上的一致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草案》中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时所说的国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国家,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逐步走向消亡的国家。恩格斯1875年3月28日给倍倍尔的信中所说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也是正在消亡的无产阶级国家,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和恩格斯提法在表面上有差别,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二)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根据
列宁指出,马克思研究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考察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列宁指出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的根据的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即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
(三)批判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在国家问题上,拉萨尔派从唯心史观出发,把国家同社会、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割裂开来,把国家看成是可以脱离社会、脱离经济基础的、独立的、永恒的东西。他们既不把资本主义社会当做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也不把社会主义社会当做无产阶级国家的基础,割裂国家同社会的相互关系,一味空谈什么“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提出要建立什么“自由国家”,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列宁指出,在将来,资产阶级社会消灭了,资产阶级国家也就随着消灭了。第二节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列宁在这一节着重论述了过渡时期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来源及事实依据
列宁指出,这个结论是马克思根据他对无产阶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的分析,根据关于这个社会发展情况的实际材料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对立并且不可调和的实际材料所得出的。也就是根据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二)阐述了过渡时期民主的形态的改变及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把专政和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说明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少数人的即只是有产阶级的、只是富人的民主制度”,而广大劳动人民是享受不到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巩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奴役的一种手段,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要变为无产阶级民主,要经过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民主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才能使民主第一次成为供穷人享受、供人民享受而不供富人享受的民主,它是建立在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剥夺自由,对他们实行专政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至于将来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资本家的反抗被彻底粉碎了,阶级被彻底消灭了,国家自行消亡了,真正完全的民主才能实现。而真正完全的民主一旦实现,民主也就消灭了。
(三)过渡时期国家的存在是必要的
列宁指出,国家消亡是一个 “渐进性”的过程。它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人为地废除的,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自然而然“自行消亡”、“自行停止”的过程。列宁在这里考察和分析了国家演变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同人类历史上的奴隶制、农奴制国家一样,都是原来意义上的刚家,即少数人镇压多数人的特殊机器。因此它就要采取极其凶恶、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的镇压职能和特殊机构还是需要的。但这已经是过渡性质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大多数人镇压少数剥削者的机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需要加以镇压的阶级不存在了,国家也就消亡了。
第三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这一节,主要说明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特征和在此阶段国家还不能完全消亡的缘由。
根据马克思对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析,列宁进一步指出,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已归整个社会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体现了劳动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但这种平等仍“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仍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诸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仍存有“资产阶级法权”。因此,在这一阶段仍需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仍“需要有国家来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来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9]。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就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
第四节
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旧式分工被彻底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已经消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等等,这时,人们就可以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并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不必要有国家的强制,国家就开始消亡,而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正是在此意义上,列宁指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10]。
三、重点提示
1、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明确指出:“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而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认为,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承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他还对社会主义社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由于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还需要有国家在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保卫劳动的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因此,只有坚持无产阶级的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离开了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就是空谈和不可思议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一项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这个重大政治原则的确定,其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2、关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划分为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的第一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三个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进而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
3、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联系和区别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他把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各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痕迹的社会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把在第一阶段“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即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虽然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属于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形态,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却是十分明显的,是同一社会形态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而高级阶段则是在第一阶段完全巩固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其成熟和发展程度不同,由此又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差别。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国家的职能和作用等方面的不同。这两个阶段又是相互衔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高级阶级的必要准备,高级阶段是第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的过程,就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旧社会的痕迹的过程。因此,认清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才能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认清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阶段的区别,才能将社会主义事业有步骤地向前推进,避免因混淆阶段或人为地超越阶段而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民主的阶级实质和彻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
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列宁从民主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少数人的即富人的民主,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而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对少数剥削者、压迫者的专政。因此,无产阶级民主是比资产阶级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真正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就是“争得了民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地发展,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不断扩大,使越来越多越多的人具备了直接参加国家管理的条件。到了社会全体成员都学会了管理国家,都能实际独立地管理社会生产的时候,社会主义民主也
就发展到了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成为多余的东西的时候就愈接近”。无产阶级国家愈民主,则国家也就愈迅速地消亡。
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苏维埃政权建设的经验,指出在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缺乏民主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立即实现让所有劳动者都参加对国家的管理,而只能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代表劳动群众实行管理,从而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了劳动者参加国家管理的理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列宁关于广泛吸收工农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思想,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5、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列宁指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旧式分工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的消灭,个人的全面发展,按需分配的实行等等,使人们可以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并已经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而不必要有国家的强制,国家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开始消亡。列宁正是在此意义上指出,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四、问题思考
1、学习《国家与革命》一文,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有什么重要启示?
2、《国家与革命》与《哥达纲领批判》这两篇经典著作的关系是什么?
3、《国家与革命》一文,对于我们坚持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有什么启迪?
第五篇: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介绍
农业资源与环境(肥料科学与工程方向)
培养具备肥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新型肥料的设计开发与生产、现代施肥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农业、肥料生产、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配方肥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土地资源管理
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土地规划与评价、遥感与测量、制图技术,3S技术、不动产评估等方面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国土、城建、农业、测绘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开发与整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整理工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基础与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培养具备资源学、环境学和规划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3S和计算机制图应用技能,能在各级城乡建设与行政管理部门、城乡规划设计部门、资源环境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风景名胜区从事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学、城乡规划与设计、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计算机辅助制图设计等。
三、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阶梯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大学生“修身树德”行动贯穿始终,强化思想引领和为大学生成长服务,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计划、四项教育、五个目标、六大工作体系”的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的农大学生工作品牌。全面实施“雏鹰行动”计划、“飞鹰创新”计划和“雄鹰翱翔”计划,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近年来,先后涌现出以王洋洋(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和土管08-1班(省级先进班集体)为代表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学院连年被评为校“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杯”、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优秀团总支”。2008年7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从雏鹰成长为雄鹰”为题作
了深度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