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时间:2019-05-14 17:14: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第一篇: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热点: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明显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大一直为决策者担忧,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厉以宁认为,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2年3月10日,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厉以宁在现场发言中说,根据二元劳工市场理论,劳工市场分两类,一类称为上等劳工市场,其职业除了工资高,还福利多、有发展前途、能学到技术;另一类称为次等劳工市场,其职业不仅工资低,而且福利少、发展前途有限,从事的是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学不到东西。一个劳动者离开中学后,如果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那只能沦为低收入队伍中的一员。例如,农村初中毕业后外出做工的农民工,通常只能进入次等劳工市场。

在厉以宁看来,这很大程度上同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和缺少社会垂直流通渠道有关。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不足,以致学校设备差、师资力量差,学生很难继续深造。而社会垂直流动渠道通常同个人的学历高低、技术水平和能力高低联系在一起。农村青年受教育程度差,又缺少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实际上对他们是关闭的。

“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就业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生活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不良循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定化、凝固化、职业的世袭化。

厉以宁建议,要提高教育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走向均衡;某些地方财政较为充裕的县级政府,村里只能办幼儿园,至多办低年级小学;小学和初中一律在县城或乡镇所在地办,学生可以住校;高中一律在县城办,必须住校,以便于管理。住校所需食宿费用,凡贫困家庭的孩子都由政府给予补贴,直到全部免费。此外,为了让农村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能继续学习,应多办职高和高职,使他们有较好的谋职能力,并能循着社会垂直流动渠道寻找更多的机会。

根据收入差距过大对于社会稳定具有诸多的负面影响。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在我看来,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而在如今的城市里,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是普遍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各种视听设备都齐全。机房、语音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适应各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设施。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即使是有一所学校,有可能连一些学校的基本设施都没有,一间房子里摆上简单的桌椅,挂一块木板,就成了一间教室,外面的一块小土坪就成了小操场,没有任何的休闲娱乐设施。师资也成为了山区学校一大缺乏,尽管有很多教师愿意去山区支教,但也毕竟是很少数的,杯水车薪。这样也就只有靠政府来更多的投入在教育方面。

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产品,应该完全或大半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否则,政府就是失职,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没有做好,这个责任是谁都代替不了的。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首先,改变“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省、市为支撑,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财政体制。因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大多数县级政府的财力不具备承担全部义务教育的重担。其次,制定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生均最低拨款标准、教师工资标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以及对薄弱地区学校的资金扶持政策等。

建立资源合理调配和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教育部门要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遵循平等、对等、补差的原则,平抑城乡差别,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促进区域内部资源共享。

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特别要对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促进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等保证教师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完善教育立法和各项规章制度。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国家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得到保证。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整个社会有章可循并保证实施,否则,没有法制保障,就无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更不能保证教育公平、社会公平。

所以要缩短城乡差距,分配平均教育资源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篇:城乡收入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均大幅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本文综述了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开始增长,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到1.82∶1。此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94的2.56∶1,扩大到2003年的3.24∶1,至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经超过3.36∶1,绝对差距超过万元。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历史上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但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同步,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工业发展迅速并快速积累,农业发展缓慢且不稳定,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非均衡发展,从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城市和农村两种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的封闭,加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城乡两种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享受不到公平的就业机会、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并且农民进城务工也会面临很多障碍,这种种因素都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使农民的非农收入减少,这在客观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促使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体制改革

(1)1978年,我国由农村开始进行体制改革,1985年面向城市进行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改革过程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城乡改革不平衡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衡,因此,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2)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负面后果是产生各种垄断行为以及通过垄断行为获得暴利的寻租活动。在我国,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享受国家投资和占有公有资源等便利条件,实行垄断经营,形成垄断收入,垄断行业的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职工的工资收入以及各种福利比非垄断性行业要高。而且双轨制的(二)制度缺陷

1.分配制度

在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的分配机制下,按照投入生产的要素的贡献来分配收入,不同的要素所有者由于拥有要素的数量、质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收入。这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但由于城乡空间地域在市场化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城镇居民从中受益较多而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不大,结果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2.税收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税制不规范,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作用。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过低,只能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更低,而对高收入阶层影响很小,这导致税收调节的低效应,城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此外,我国税收管理薄弱,依法治税水平不高,对地下税、黑色税收打击乏力,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严重不到位等都使税收在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后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3.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低。迄今为止,我国农村仍未能建立一套象城市那样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养老保险方面,绝大多数农民基本上还都是通过家庭自保来实现保障的。此外,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且难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没有系统的解决办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剧。

4.监督制度

我国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相对滞后,许多非市场因素在发挥作用,导致各种违法行为、非法获取暴利的活动以及寻租行为的出现,形成非法收入。这些非法收入,破坏了正常的分配关系, 这也成为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施,为某些寻租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 jijuefangfa 除了从宏观上调节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之外,除了从政策上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之外,对农村影响最为巨大的变革莫过于税费体制改革。在许多农业大省,税费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乡镇合并的力度前所未有,很多吃财政饭的闲散人员不得不自谋出路,“当干部”已经不再是令人羡慕的营生,农民的不合理支出有了明显的减轻,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以上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在实质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奉献,城市亦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及户籍制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从根本改变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城乡产业体系。改造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以集约化、规模化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取消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现在的户籍制度是城乡发展的壁垒,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全面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建立灵活创新的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按常住人口和暂住户口进行户籍登记,对在城市有固定收入、固定职业、工作并居住在城市若干年的居民,应允许其转为正式户口,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三)完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制度。由于我国长期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广大农村劳动者未被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动制度改革,也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为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应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职工平等一致、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关键在于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其主要途径有: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依据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

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当务之急是推进户籍制度及相关改革。一是积极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流动和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与不合理限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着力改善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三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贯彻落实中央各种反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措施。

消除或取缔非法非正常收入,关键在于继续推进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这包括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改革等。(南开大学陈宗胜 武鹏)

其一,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低收入群体心理失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低收入群体身心和谐,使之心理失衡。这突出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相对剥夺感”显化。“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在社会比较中,某个体或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得失与作为参照物的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本应得到的而未能得到,“相对剥夺感”便油然而生。在现实中,收入差距过大是产生“相对剥夺感”的重要原因。“相对剥夺感”的强度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收入差距越大,低收入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收入差距过大,使低收入群体的某些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乃至超过极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影响着社会稳定。

其二,收入差距过大引发贫富阶层的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复杂的社会中,财富的分配显然是利益冲突的最重要根源。”在我国现实中的利益冲突主要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收入差距状况决定着社会的分层,进而决定着社会结构的类型。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造成的社会结构是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据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家庭收入仅占全民所得的4.27%,最富裕的20%的家庭收入却占社会收入的50.24%。收入差距的扩大逐年累积起来就形成了财产差距的不断扩大。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仅维持在1%上下。由于财产性收入的增幅较大,财产差距的扩大又进一步加剧收入差距。这种高低两层明显的分层结构是一种不稳定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的上端,是拥有大量财富的社会强势群体,其包括经济精英、文化精英等;另一端则是人口庞大的弱势群体,其包括大多数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待业、失业人员。处于这两极的社会群体都缺乏安全感。弱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后的基本生存威胁;强势群体的不安全感来自快速膨胀的财产。这两个群体之间巨大的利益反差必然形成利益冲突。由于非法高收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某些低收入者对非法高收入者的不满渐渐掩盖了对合法高收入者的认同,往往把高收入者的致富不加分析地与通过不正当手段乃至非法手段致富相提并论,于是滋生了对高收入者的仇视心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富人的恶性犯罪案件。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39 其三,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影响社会稳定。收入差距过大引发人口流动失序,这是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普遍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过大就是这种差异的具体体现。收入差距过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二是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相比,1980年为2.5倍,2004年为3.2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各省份平均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1980年为1.3倍,2004年为1.5倍;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0年为1.2倍,2004年为1.9倍。(陈晴晔:《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5期)农村中的低收入人口、贫困地区的人口出自对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形成了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向大城市流动的态势。据2002年外来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北京市外来人口总量高达386.6万人,其中有200—300万人集中在中心地带。(黄建钢等:《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这些流动人口的吃饭、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从而给社会秩序带来隐患。同时,由于人口流动的非理性化程度急剧上升,人口流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不断增加。很多流动人口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持有“走着瞧”、“试着看”的态度。这样,流动人口便从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演变为与流入地的不适应。他们与流出地的不适应,指流出地无法满足其生活需要。他们与流入地的不适应,指其素质和能力都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些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超过70%。他们普遍缺乏劳动技能,而又法纪观念淡薄。当通过正当途径难以谋生时,他们中的一部分思想道德低下者便铤而走险,走上危害社会治安乃至犯罪的道路,从而成为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引发的人口流动失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这两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49 其四,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是由于收入差距过大而造成的。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据统计,学习费用占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对城镇家庭来说,这一比重在56%左右;而对农村家庭来说,这一比重高达164.6%。这一平均水平对于高收入家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其实际支出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其子女不仅在国内可以接受较好的初等、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的还可到发达国家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这一平均水平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则不堪重负。据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收入大都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用于教育的投入很少。这导致了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据有关资料反映,学龄儿童入学率,城市为99%,农村为80%左右,边远山区只有50%;小学毕业升学率城镇已基本普及,农村却平均只有59%左右;初中毕业升学率城镇为69%,农村只有10%。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8.46%,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口为47.62%。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使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都影响着社会稳定。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2 15:56 其五,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民族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普遍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引发民族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国有50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西部地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处于环境脆弱的石山区、高原区、偏远荒漠区或冰川区,发展经济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3/4的地区都是干旱少雨、风沙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台地及沙漠。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2003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比上海低8338元,只有上海的44%;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比上海低4611元,只有上海的31%。青海东部的大通、民和、化隆、循化、互助五个民族自治县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5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比上海低8952元,只有上海的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比上海低5401元,只有上海的19%。过大的收入差距压抑了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发了民族矛盾。我国的陆地边境线85%在西部。一些少数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些地区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搞渗透和分裂活动。如果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不能尽快改善,那里的少数民族在长期落后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离心力。这直接影响着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弱化收入差距过大与社会稳定的负相关,关键是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要抑制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其一,“提低”,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其二,“调高”,即调节高收入群体的过高收入。其三,“打非”,即打击牟取非正当收入的行为,其包括取缔非法收入、消除灰色收入。其四,“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篇: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

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与应对 覃章成摘要: “小农治教”态势、农村教师进入“次农民工时代”、“理论荒漠化”波及农村教育、农村学生逐渐被“边缘化”是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对农村教育产生的主要影响。缓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策略包括: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建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确保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公平”底线。

关键词:

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育

去年末,******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1]《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农村生源比例重点高校仅为30%,且农村考生去向大多为提前批次录取和专科院校,主要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2]这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现阶段,长期存在的城乡教育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急剧扩大的趋势。城乡教育差距的恶化趋势,使农村教育处于危险之中。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城乡教育差距急剧扩大的影响

1.“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促成了“小农治教”的态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县”掌控了农村教育的财权和管理权(人权、事权),从而掌控了农村教育的命运。近几年的实践表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县”对财权的掌控没有改变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的“保生存”格局。我国的县级财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多入不敷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使“县”掌控了农村教育的财权,并扮演“投入主体”的角色。但,“县”政府却因财力不足而投入乏力。此外,县、乡(镇)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热情也不高。教育投入不足,使当前必然造成农村教育在“保生存”的层面徘徊。这里不妨举两个典型事例。一是中央专项资金为农村中小学配置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教室提供了财力上的支持,但县级财政在相应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却缺乏投入,致使中央财政投入巨资建设的现代化教育设施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处在闲置状态。二是中央财政、省财政承担的“支教”教师的报酬,比支教学校一部分工龄不长的农村青年教师的工资还多,使得农村教师的收入差距,除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之外,新增了校内的“身份差距”。在农村,同一所学校一般教师与支教教师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使教师待遇问题进一步凸显。

其次,“县”对管理权的掌控使农村教育的管理水平滞后于教学水平。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对农村教育管理权的绝对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省、市教育行政权威和中央、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专业权威,使农村教育演变成县域范围内的“独立王国”,使得中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教育政策在县级难以落实到位,甚至被架空。二是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呈现出教育管理的专业性越来越弱、行政性越来越强的倾向,还出现“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现象。[3]三是农村教育管理的泛行政化倾向,使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力逐渐减退。这方面的表现是,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氛围趋淡,行政管理权威趋浓。

笔者认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最终产生“小农治教”的原因。“小农治教”会使农村教育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上,并阻碍素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2.社会身份低下使农村教师群体进入“次农民工时代”

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一直备受关注。经济收入方面,一名有14年工龄、中学一级教师职称(2002年获得)的中学教师,至2009年6月,每月实际账面工资1306.20元。而在当地,体力性的“短工”,一天最低纯收入50.00元,技术性的“短工”(例如泥瓦工),一天最低收入100.00元。因此,现阶段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已经 “接近农民工的时代”。而农村教师的实际生存环境也值得引起警觉:现阶段的农村教师管理中充斥着泡沫管理现象,泡沫管理以胁迫性的教师管理方式和虚无性的教师管理内容形成了压抑性的从教环境、失落性的从教心态、被动性的从教状态。[4]

客观评价当前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笔者认为,这一群体已进入了“次农民工时代”,即经济收入少于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于农民工、工作特点越来越接近于农民工。农村教师地位过低,使得农村教师队伍失去了安全保障,其整体素质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以笔者所在乡镇的一所中学为例,由于教师连年严重流失,新招聘教师和支教教师占了学校教师总数的近半数,学校因此被戏称为“教师培训基地”。

3.“理论荒漠化”使农村教育迷失了方向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除了资源配置、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教育管理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在我国的教育科研中,农村教育理论发展较慢、水平较低,严重滞后于实践。笔者称之为“理论荒漠化”。

首先,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力量薄弱、理论成果贫乏。目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独立性的农村教育专业研究机构很少,有影响更少。现状表明,农村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个仅有极少人问津的领域,[5]农村教育研究的专业力量的薄弱,导致理论成果的不足,以至于相关研究似乎出现了“贫困症”。[6]

其次,农村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缺乏有效的联系。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体系中,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从而使得已有的农村教育研究成果无法传递到农村中小学,无法指导农村教育改革。

再次,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教育实践者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他们直接管理农村教育;县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他们直接指导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是农村教育的实施者。为什么说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关键是农村教育实践者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一部分人对农村教育理论的轻视、对农村教育研究活动的排斥。

在实践层面,由于“理论荒漠化”的影响,农村教育改革失去了教育理论指引。诸如,农村职教大跃进导致的巨额建设债务和教学质量滑坡、背离《义务教育法》并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县中模式”等问题的产生。

4.“城乡差距拉大”使农村学生逐渐被“边缘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学生被“边缘化”,表现为:

其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学生越来越“读不起书”。近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扩大趋势。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差距为2.57 :1;2000年,相关数据分别为6280.0元、2253.4元、2.79 :1;2002年,相关数据分别为7702.8元、2475.6元、差距为3.11 :1;2006年,相关数据分别为11759.5元、3587.0元、差距为3.28 :1。[7] 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急剧扩大。当然,城乡居民的各种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在教育领域,学校收费特别是高等教育学校收费、学习用品、生活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教育 “高消费”凸显,“1个农民13年纯收入才能供得起1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 的严峻现实,[8]使得较多农村学生“读不起书”。

其二,城乡文化差距扩大,农村学生难以适应城市化的教学变革。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互联网的相关内容已经直接融入到了中考、高考之中。在城镇,电脑基本上像电视一样普及,但在乡村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此外,“经济全球化”,使教育处于一个无限宽广的环境之中,处于一种无限开放的变革之中,“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已经融入到城市教育的课程目标、课堂学习之中,成为素质教育理念。而在农村,“应试教育”仍牢牢盘踞在人们思想深处,它和“小农意识”糅合在一起,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因而,农村学生在城市化教学改革中显得很不适应。

其三,城乡社会资本差距扩大,农村事业受歧视更加明显。现状表明,高考录取分数线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逆倾斜”,重点高校录取名额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投放不均,保送生制度造成有权有势者以权谋私。[9]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师资、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距,已经造成了农村学生的“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而高考制度的“农村歧视”倾向,则加剧了“终点不公平”,剥夺了部分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导致部分农村学生沉淀在高等教育的“中下层”。

缓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建议

1.农村教育需要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

现阶段,农村教育管理还不具备把“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融为一体的条件,为此,需要制订相关政策,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和“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一是农村教育需要实施“以中央为主”的投入体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教育投入的负担比例,中央负担50%、省负担30%、市和县负担20%。二是农村教育需要实施“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所谓“适度分权”的管理体制,是指农村教育管理仍然以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为主,确保国家的教育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同时,省、市、县又各自享有一定的独立权限,使地方利益、地方特色得到保障。三是农村教育需要营建“专家治教”的管理环境。应从制度上堵住“外行领导内行”的漏洞,强化农村教育管理的专业性。

2.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当前,在职教师严重外流和优质师资难以引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持续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笔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相关讨论只局限于农村教师队伍本身。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关键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农村教师的收入,确保农村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确保农村教师病有所医。

3.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

农村教育改革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引才能健康发展。现阶段,需要建立从中央、省、市到县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农村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农村教育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应放在农村特色的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农村教育政策研究、区域性的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农村学校及其师生的管理研究、农村职教研究、农村成教研究、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此外,要增强决策咨询功能。咨询对象要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向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小学校延伸。

4.建立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的“长效机制”

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经济负担问题;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扶持,减轻了农村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负担。为消除经济因素给农村学生带来的困难,笔者建议,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通过高额奖学金政策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即在全国范围设立面对农村贫困学生专项奖学金,鼓励农村贫困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吸引农村优秀高中生接受高等教育。

5.确保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公平”底线

当前,高校招生和就业的制度性缺陷,使得处在社会底层的农村青年向上流动越来越难,这一群体的“底层身份”呈现固化倾向。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守住“公平”底线:一是要淡化高考内容的城市偏好。高考内容不应过度关注城市生活、城市文化、城市学生的学习特点,而应强化其客观性、中性特征,消除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逆倾斜”歧视,积极推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保护性政策。二是应完善和规范就业制度。要取消户籍限制,降低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强势作用。

中美教育差距何在?

——1979中美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的反思

吴金昌

一、25年前的预言

1979年我国曾派出教育考察团赴美考察其基础教育,旨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没曾想,中方考察团回国后竟然兴高采烈的宣称:“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样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因为在考察中,中方考察团见到“美国学校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许多学生大字不识一箩筐,阅读能力低下,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课堂上,学生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或翘着二郎腿高谈阔论,或在教室里摇来晃去,如逛街一般。”

作为礼节,美方也派出考察团回访。在考察中,美方考察团见到“中国的学生早上七点就起床上学,去学校时边走边吃早点。在上课时坐姿端正听课认真,课后有大量的家庭作业,考试分数高的优秀学生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成绩比任何一个国家学生都优秀。可以预测,再过20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二、眼下的尴尬

如今25年已经过去,现实无情的讽刺了当年的预言家们。据统计从1979年到1999年,“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世界权威科学论文半数以上出自那些“大字不识一箩筐”“简单的四则运算都得掰手指头”的美国人之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为了国人的虚伪的面子,某些有考据癖的专家引经据典煞有介事的考证其源自我们古代的教育传统;其实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自主、合作、探究”正像某些国粹派专家所批评的那样,是“西方教育的舶来品”,是“病入膏肓”的美国教育的一贯理念。

25年前的荒唐的预言是何等的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如今从新学习人家的经验又是何等的尴尬!

三、差距在哪里? 1.科教兴国不应是口号

青年教育家、戴尔国际英语学校校长王中伟先生介绍留美经历时,曾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过长期的游学生活和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他发现美国之所以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源于美国的教育傲视群雄。仅以投入而言,美国教育投入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占了每年GDP(国民生产总值)的7%。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国经济长期繁盛和持续发展是和教育息息相关的。

我们的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披露:2000 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 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 年,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程度,仅相当于美国100 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另据媒体披露:截至2001 年,我国尚有522 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若以2001 年75%左右的9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估算,我国每年将有约500 万初中生不能按时毕业,也就无法接受高中教育。(《解放日报》)

究其原因,教育投入的不足造成了今天的教育落后。国务委员陈至立2004年4月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作报告时表示,我国将尽快使全国教育经费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2010年力争达到5%。2.民主氛围的缺失

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精神。它最根本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权利(各方面参与的社会权利)和精神世界(人格、思想、感情、个性等)。考察美国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其教育精神的核心就是民主——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宽容精神以及权利与责任公民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严重存在着种种非民主现象,比如“话语霸权”充斥着课堂,本应生机勃勃的学堂,变成了鸦雀无声的“教堂”;机械的标准答案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创造的幼芽被无情的戕杀;体罚和变相体罚成了教育学生的“有效手段”,所谓的差学生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责罚;重点、非重点学校,好班、差班三六九等泾渭分明,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被贴上差学校、差班的标签“陪太子读书”……这一切表明我们缺乏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创新的意识和合作的习惯的现代人才呢? 3.智商和情商

去年底,新华社发布了一条题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的消息。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在“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说,自己教过好几个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的学问太过于狭窄,考试有能力,思考没能力,甚至都不能毕业。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克峰教授也说,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他见过多位得过奥数金奖的中国留学生成绩很好,但成功者寥寥。(《京华时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的是智商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灌输,有时甚至畸形发展成为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美国教育重视智商和情商的和谐发展,更多关注的是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商(EQ)这一概念199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德.赛拉维提出,在此之前美国的专家小组对此已研究了三十多年,研究发现智商和情商都是人的重要的心理品质,都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情商(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幽默的品性、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等)对于人的成功往往起着比智商更为重要的作用。4.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美教育最大的差异在于理念和观念。⑴每个同学都像个“人物”

美国教育鼓励学生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而我们则更多是强调统一和服从,创造力水平的差异不言而喻。曾就读于美国中学的北京女孩张弛谈到中美两国学习差异时说:“我们每节课都有自己动手或参与的机会。在美国,老师最重视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参与,每节课由学生来参与的时间通常都要超过一半。除了课堂互动外,每门课程经过一个小单元后,都会要求同学进行演讲。每个同学都要自己动手准备一份电子幻灯片,用3~5分钟在所有同学面前讲出自己的观点。我现在也不知道美国的这种教育到底能教会我们什么,但是我觉得,我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是„人物‟,对什么事情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两句,而且很自信,对什么事情都不发怵。”

“中国的课堂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显得很沉重。学生参与的机会少了很多,更多的时间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中国的学生仿佛受过什么训练,每次见到一道题后,马上就能想到解题方法,这些同学的头脑中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形的解题思路。” “虽然在美国的几年时间自己好像落下了很多知识,但是我能感觉到美国的教育更注重人的发展,培养得很全面,但是中国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好像除了学习好再也没有别的优点了。”

⑵课堂不是严肃的“教堂”

把课堂当作游戏场所,在美国学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美国的老师、家长、孩子,总是避免把学校当作一个严肃的工作场所,常常别出心裁的把学习设计成轻松的游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玩玩乐乐的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美国学校讲动物课,老师就组织班级去逛动物园。讲到海洋,就带班级学生到海边沙滩玩一天。学太阳系九大行星,就跑到美国太空总署去看飞船。

而我们的课堂往往强调所谓的课堂纪律,决不允许“乱堂”现象发生,否则教师就会被认为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因此教师强调师道尊严,讲课时往往板起一副威严的面孔,要求学生要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容许有任何讲话声,学生“接下语”被上纲上线定性为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并给以严惩。本该是生机勃勃的学堂,却异化成了死气沉沉的“教堂”,甚至让孩子觉得是身处灵堂。在这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被培养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乖孩子”“好学生”。⑶朽木亦可雕

美国教师注重学生的可塑性,所有老师都奉行正面教育这条金科玉律。他们尊重、爱护学生,很少批评,更不会讽刺体罚,而多是在赞扬与激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美国学生在学校里从来听不到老师说,“你做错了”,“答错了”。学生从小听到的全部是赞扬,就算答错了,做错了,听到的还是赞扬。最近美国人又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写进了《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我们的教师大多会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听起来更科学更合理,可实际上则更注重于批评。其实,我国教育并不缺少批评,各种批评技巧或兵法层出不穷,而如何表扬孩子却少有人提起。班级里一些成绩差又调皮的孩子被老师认定是“朽木不可雕”,常常被安排坐在教室的后排或者拐角,成了多余的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成了各级各类教育文件上空洞的教条。有位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也只培养出七十二贤人,况且对差生他不也是束手无策的慨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吗?

“缩小教育差距,应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予以考虑,构建适应转型期的政策保障体系意义重大。”6月底,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结题鉴定会上,课题组发出这样的呼吁。

课题组首次披露我国“教育差距”的大量调查数据,依据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发展思想,提出了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得到鉴定组柳斌、郝克明、李连宁、顾明远、陶西平、郑富芝、朱小蔓等著名教育专家的一致肯定。

教育差距核心是城乡差距

据调查,城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

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城乡差距更大: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为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在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同时,农村辍学严重,长期得不到彻底遏制。不少农村存在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现象。

差距加大导致教育“异化”

该课题的负责人华东师大袁振国教授介绍说,教育差距既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又表现为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差距,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型大学与非研究型大学、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距。

“其中,城乡差距是教育差距的核心,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他说。

“教育的差距加大导致教育„异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会上严肃指出,“现在,家庭在教育上的经济负担过重,义务教育阶段有的学校择校费动辄几万元。这是培养人才,还是摧残人才?还有教师的流动问题,现实是只往上流;教师工资较为混乱,结构工资、灰色收入都有影响。这些异化现象必须加以遏止。”

首次提出一个基准一个系数

课题组认为,应该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规定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经费总支出的最低比例等。

对此,袁振国教授解释说:“义务教育缺少办学的底线标准,也就无法统计处于底线标准以下学校的数量,无法制定满足最低办学标准的目标和步骤,也就不能明确最低标准线以下学校的责任,不可能形成最低标准以下学校的政策和措施。要像制定贫困人口生活标准那样制定义务教育最低办学标准,保证所有学校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怎样判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多大的差距是合理和可以接受的?

课题组首次提到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通过一套比较敏感而又重要的教育指标,如生均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辍学率等进行动态分析,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得出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基准值。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与基准值的比较,获得发展的偏离程度;必要时,政府可以对指数下线做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

同时,课题组还建议,要把消除教育贫困作为公共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不同发展地区、不同教育类别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起“教育贫困基本标准”,随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调整、修订,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实际上,这也就是把《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法律规定具体化。”袁振国教授说。

这些建议得到与会专家鉴定组的赞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评价说:“设立教育差距的底线,这是首要目标也是阶段目标。作为阶段目标,在加快低水平速度时,并不意味着抑制高水平教育发展。缩小教育差距的首要责任在政府,建立制度是关键。该课题研究思路明晰,界定较好,抓住要害寻找对策。”

突破财政体制的两个主张

在教育差距里面,经费差距最为突出。调查显示,造成经费差距的症结在于不健全的财政体制。由于我国县级财政不平衡,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由于义务教育经费的短缺,60%以上的县市教育支出超过财政支出的40%。

在场某位专家指出,并且现在还出现这样的“怪象”,明明一个县财政收入已达到5亿,却照样以戴贫困帽子为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连宁提出:“中央及省级有必要实行阶梯补助,而不是笼统地搞一刀切。”

中国需要规范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更加需要一个公正的财政制度。对此,课题组提出两个主张:一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大规模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二是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

“此设计方案有创新性,与现行的财政体制容易衔接。”陶西平评价说,“以省为主的投入,又比以县为主积极了一步,有助于在省内调控,是积极而可控的。”

“建立一个公正的财政体制是个重要选题。”全国人大常委柳斌认为,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可以率先实行。他对此课题给予较高评价:“它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体系,有说服力,比较符合教育发展的实际。”

链接:构建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的十大措施:

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二、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缺位状况;

三、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条件;

四、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掌握教育差距情况;

五、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

六、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

七、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

八、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九、设立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十、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中,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领域。自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运转提供了经费保障;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的免除使得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中西部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为了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了解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东中西部共选取了三个省九个县898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并重点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行了分析。

评价指标

本调查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主要内容。通过试测筛选出代表性好、区分度高、采集简便的指标8项,即衡量教育经费水平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衡量办学条件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和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衡量师资队伍水平的骨干教师比例、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

1.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改善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仍旧十分突出。本调查采用均值倍率测算地区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即用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地区差距。

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中部塌陷”,这一情况在小学表现更为突出,并且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调查显示,教育经费支出东部显着高于中西部,西部略高于中部。这说明,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中部塌陷”。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的东西比小学为2.43,初中为2.62;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东西比小学为2.54,初中为2.03。以《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的数据为参照,2004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东西比小学为1.7,初中为1.8;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东西比小学为2.3,初中为2.5。这说明虽然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都有显着增长,但是除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外,中小学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地区差距小学进一步扩大,初中东西部差距显着缩小。

调查显示,办学条件中与教育经费支出密切相关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也出现“中部塌陷”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5》中2004年的数据相比,本次调查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东西比从1.8扩大到2.57,东中比从1.4扩大到4.82,初中这一指标的东西比从2.0缩小到1.32,东中比为从1.6扩大到1.69。

东中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高于西部,并且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为重视教师培训。

调查显示,东中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比例明显高于西部,东中比为1.24,东西比为3.73。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地区教师人均培训次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小学东中比为2.33,东西比为3.49,初中东中比为1.53,东西比为2.15,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教师队伍素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2.县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近年来,国家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缩小了县域内城乡学校的差距。本调查采用均值倍率测算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1、表2),即用城镇和农村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城乡差距,比值大于1说明该指标城镇情况优于农村,比值小于1说明该指标农村情况优于城镇。

城乡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部分中西部区县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支出略高于城镇。

调查显示,近年来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初见成效,多数区县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的城乡比接近1。3个区县的小学和2个区县的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农村高于城镇,5个区县的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农村高于城镇。

城乡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比较均衡。

调查显示,多数区县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在0.7和1.3之间。中西部区县农村中小学这一指标普遍略高于城镇。

城乡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比较均衡,教师人均培训次数接近。

调查显示,2/3的区县小学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城乡比接近1,2/3的区县小学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乡比接近1。

骨干教师资源向城镇学校集中,这一现象在东西部小学表现较为突出。多数区县初中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镇高于农村。

调查显示,骨干教师比例城乡比最高达12.51,教师人均培训次数城乡比最高达6.78。

3.县域内校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

随着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水平得到提高,但县域内校际之间差距仍然不容忽视。本调查采用极值倍率测算校际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结果见表

3、表4),即将县域内学校按指标值排序,再按学校数平均分为5组,每组占20%,用最高组和最低组的各指标平均值之比来反映校际差距。

中西部区县薄弱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

调查显示,中小学教育经费校际差异显着,各区县生均公用经费支出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4.61、初中7.2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中央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300元、初中500元为参照,中西部区县最低组学校距离实现国家规定的基准定额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与东部区县最低组的学校相比,中西部区县整体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都是偏低的。

2/3的区县最低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

调查显示,中小学办学条件校际差异显着,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10.18、初中6.55。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为参照,最低组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有7个区县达不到2.23平方米的最低要求,初中有6个区县达不到2.46平方米的最低要求。

2/3区县的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校际差距达10倍以上。

调查显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37.46、初中18.66。与初中相比,小学生均教学设备值的校际差异更显着。

骨干教师比例校际差异最严重,50.3%的小学和19.5%的初中没有骨干教师。

调查显示,多数区县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骨干教师比例的校际差距达10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2/3区县的小学和1/3区县的初中最低组学校骨干教师比例为0,这意味着在这些区县至少有20%的学校没有骨干教师。西部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骨干教师比例偏低,并且校际差距较大,这种低水平低均衡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比例校际差距较大,教师培训机会校际之间极不均衡。

调查显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极值比最高达到小学8.37,初中8.02(见左图)。西部欠发达县小学最低组学校这一指标为0,意味着这个县至少有20%的学校没有中级及以上职务教师。值得关注的是,多数区县小学和半数区县初中教师人均参加区县级及以上培训次数的校际差距达到10倍以上。特别是西部中等发达县和欠发达县不但教师培训机会少,而且极不均衡,这有可能导致教师队伍素质的校际差距继续加大。

4.政策 建议

●明确均衡发展目标 ●制定国家办学标准 ●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明确均衡发展目标

近期,“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邯郸召开,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我们建议:

其一,要从不同层面上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在国家层面上重点明确地区、城乡均衡发展目标,在省级层面上重点明确县际均衡发展目标,在县级层面上重点明确县域内校际、城乡均衡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其二,要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并追踪监测的基础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化,使之客观、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其三,要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监测,及时对目标进行合理调整。其四,要将均衡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考核的依据,奖优罚劣。

制定国家办学标准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城市中小学运动场地面积不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镇和城区流动。我们建议:

其一,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国家办学条件标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两个层次,即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基本标准作为强制性的全国中小学建设标准,发展标准代表中小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在标准的实施中留出发展的空间。其二,在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同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减缓农村学生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三,城镇特别是发达地区相关部门应对流动人口女子中的学龄儿童数量及分布进行科学测算,合理调整城市地区学校布局,适当增加城市中小学校的数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其四,东部区县应对打工子弟学校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许多区县都在试行教师流动制度,但中小学师资队伍校际差距显着。我们建议:

其一,要明确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将教师的管理权限收回到县(区),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在县域内统一配置师资,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的“去单位化”,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其二,实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学校经费实现收支两条线,保障县域内教师“同工同酬”,各学校教师工资大体相当,并向农村教师适当倾斜。其三,以骨干教师的流动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以骨干教师带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其四,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切实保证农村中小学每年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中有不低于5%用于教师培训。其五,解决与流动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切实关注教师的相关需求和专业发展,保障流动教师权益。

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调查中发现,教育经费支出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并且地区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中小学教育经费校际差异显着。我们建议:

其一,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其二,要合理划分中央、省、县级义务教育财政责任,明晰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和投入比例的标准。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其三,要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最低标准,对低于最低标准的区县,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或专项补助制度给予支持。其四,要加强省级统筹,教育经费投入向经济欠发达区县倾斜,不断缩小县际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其五,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中小学300元,初中500元的标准,在同一县域内,以学生数为标准,实行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并持续适当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加大督导评估力度

为了督促各级政府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我们建议加大督导评估力度,建立教育监测体系。

其一,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国家应以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入点,尽快制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其二,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监测指标,建立教育均衡监测体系。定期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其三,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督导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公平性和透明度。其四,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报告接受监督,并把监测结果作为对区县政府工作考核的依据。

[事件]课题组结论:政策是教育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历时3年,于6月25日结题,课题组结题时得出的结论是:

——教育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教育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在有些方面超过经济差距的程度和拉大的速度。

——很多教育差距是由政策本身造成的。这些政策有些制定的时候就存在偏差,有些制定这些政策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些政策已经不能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些政策经过努力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进。这些,理应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教育政策,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教育政策的长期目标。再比如教育财政政策、重点学校政策、学校评估政策等等,都有待调整……去论坛说说

当前中国教育差距知多少?

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

教育的城乡差距

教育的城乡差距

是教育差距的核心,集中表现: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三项指标来看,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东西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达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升入初中,农村平均辍学率明显偏高,不少地方是初一3个班、初三1个班。教育的地区差距

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中部的差距突显,有多项指标呈现“中部凹陷”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在飙升,而西藏、甘肃、青海、宁夏、贵州等省、自治区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的标准化得分不仅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而且与平均值的差距已扩大至1953年的程度。教育的群体差距

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亦有明显表现。一项涉及37所高校、7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教育的类别差距

1.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差距。重点大学与地方高校的生均拨款相差从2000多元到7000多元不等,基础教育重点学校得到的专项经费常常是生均经费总和的一到数倍。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距。1998年以后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全国高中阶段的比例在逐年下降,2003年所占的比例(38.75%)比1990年的比例(45.70%)还要低。

3.研究型高校与非研究型高校的差距。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是1名科学家9名工程师,而现在的人才培养结构却是9名科学家1名工程师……【我要说】课题组提出缩小教育差距的十大对策,勾勒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其中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制定教育的“基尼系数”、解决农村教师需求不足等思路富有创新,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缩小教育差距的十个对策

1.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消解城乡二元结构2.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改变财政制度缺位3.建立义务教育基准,满足办学基本要求4.制定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及时提供差距预警5.构筑公平竞争平台,提高教育整体竞争力6.建立多元评价制度,改变单一评价标准7.建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8.更新农村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9.设国家教师岗位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10.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越位,弥补缺位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

课题组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农村地区合格教师缺乏,一方面有足够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为此,课题组主张,由中央财政在农村贫困地区设立100万个国家教师岗位,分5年实施,每年设立20万个。国家教师岗位占用当地教师编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聘任制,聘期5年。在贫困地区设立国家教师岗位,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建功立业,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去论坛说说

[声音]如何缩小教育差距?

网上调查

你认为目前中国教育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其它

人民日报:缩小差距的首要目标是消除教育贫困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快,教育贫困成为社会贫困的特征就越明显。我国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到2020年将会有3亿人左右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部分人的教育程度、基本素质如何,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状态,也决定着我国全社会的文明状态。

经济的贫困可以逐步改变,但教育的贫困会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教育贫困与经济贫困不同的是,贫困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贫困,因此消除教育贫困缺乏个人动力。消除教育贫困也不可能产生短期经济效率,因此也缺乏市场动力。所以,消除教育贫困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行为,而且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去论坛说说

网友:农村初中辍学率高达43%是如何打造的

农村初中平均辍学率高达43%,简直是对我们9年义务教育的一个讽刺,那么,这么高的辍学率是如何打造的呢?我认为,不外三个方面的原因。

之一,应试教育思想,让学校愿意学生辍学。虽然,我们的素质教育喊的地动山摇,但是,我们具体工作实践中的应试教育却稳扎稳打,学校各种考试的平均分,看重点高中的升学率,成为地方教育管理的铁证据。为了提高平均分,学校当然愿意让差的学生快走,走一个少一个拉分的;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都分快慢班,对慢班就是故意放松,不到初三就走个差不多了,那么只剩下快班的学生,当然升学率高了。学生辍学,学校在悄然催促……去论坛说说

教育为什么不能“一票否决”?

尽管教育的问题实在是积久而繁杂,但笔者以为我们仍有一个突破口:确立教育在政府责任中的地位,并为明确和保证这一责任而设立问责制度。

这样的问责制度首先应当包括两个层次:其一,责任明确、公开。《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之所以引起社会如此警醒,是因为这虽然只是一次抽样调查,但数字明确,容不得含糊、诡辩。因此教育问责,需得首先向本省、本市、本县、本乡老百姓公开教育特别是对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教育的现状.如果公众对政府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支出、政策和效果都不甚了了,是谈不上问责的……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和农民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由于受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二、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享受教育机会的差距

1、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差距

自从1985年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有了很大改观,但农村义务教育状况仍令人堪忧,城乡学生享受义务教育机会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国目前还有27.5%的村庄无小学,占总人口20%的县乡未普及9年义务教育,仍有14%的孩子连小学都上不到毕业。研究表明,除了因高度残疾而无法入学的极少数情况之外,几乎100%的城市学龄儿童都进入了小学,而农村的小学升学率1999年仅到91%,低于91%的省区仍有15个。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虽然达到90%,但毕业率仅为76%左右,相差近14个百分点。全国有130万的农村少年在小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力”。

2、接受普通中等教育机会的差距

城市初中升学率达到了100%,县镇为65%,而农村仅为11%。这就是说城市的初中生毕业后基本都能进入普通中学或职业中学,而农村初中生每100人中仅有11人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其余大都退学开始谋生。县镇和农村初中的平均升学率为34%,也远低于城市初中100%的升学率。初中升学率低的原因在于县镇和农村高中学校数量的严重不足。平均4个乡镇才有1所高中,平均74个村拥有1所高中。农村地区高中数量太少意味着,农民家庭的孩子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绝大部分都不再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这也是我国近90%的农民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根本原因。

3、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

城镇和农村生源考上大学的机会存在差距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差别究竟有多大?调查显示,农民子女与非农子女进入高校(大专除外)可能性的差距是5.6倍,在全国重点大学中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近年来录取的本科生中农村学生比例逐年下降,1999年分别为16.3%和19%,据说现在已低于15%,这一比例甚至低于它们在北京市的招生比例,中国8亿农民中每年能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数不及一个北京市。

4、接受成人教育机会的差距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较享有更多的成人教育机会。我国几乎所有大学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绝少有大学建在农村地区,这些大学大都招收攻读大专、专升本、硕士等学位的函授生、自考生。除此之外,城市还有许多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以及形形色色的技术培训学校等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企业一般都要对职工进行培训,下岗工人也可以免费接受再就业培训,甚至许多城市都还成立了社区大学和老年大学。即使城市学生考不上大学,城市居民在一生中也享有许许多多接受再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而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中小学为主体,在农村一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不能够考入中学或大学,就极少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人高等学校基本都是为城市居民开设的,占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比例达到了99.51%,培养的毕业生也占了高等成人教育毕业生总数的99.97%;而我们9亿农民拥有的农民高等学校却只有3所,占成人高等学校总数的0.49%,培养的毕业生仅占0.08%,在接受成人高等教育方面城乡有着数百倍的差距。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和毕业生分别占到了总数的6.36%和6.72%,但跟城市仍有十余倍的差距。我国农村教育以中小学为主体,而城市教育以高中、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主。农村主要发展小学和初中,以普及基础教育、扫除文盲和向城市输出人才为主要任务;普通高中主要建在城市和县镇,大学则几乎都建在了大中城市,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职业工人为主要任务。这也是造成农民90%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而城市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另外,农村缺少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比重太小,培养的人才主要流向城市,而不是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培养人才。

(二)城乡教育收费制度的不平等 农村教育收费偏高,超出了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家庭承受能力。目前接近40% 的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如果两个孩子上学,平均年教育投资将翻一番,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讲就更是不堪重负。高等学校收费过高,超出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而所谓的困难补助和贷款又很难申请,这对于连路费和第一学期学费都交不起的学生来讲,教育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自从高校收费以来,因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的现象屡见不鲜。高等教育“一刀切”的收费制度成为制造“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机器,使得穷人的孩子永远上不起学,而富人的孩子始终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得不公平在代际之间传递,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三)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

1、农村专任教师的缺乏和城市教师的过剩现象并存。一方面是农村教师的紧缺,另一方面则是城市教师的过剩。

2、城乡教师素质的差距。农村和城镇教师素质差距同样非常大。在小学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的差距达到了2.22个百分点,而在西部地区这一差距达到了4.31个百分点。城镇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是农村的两倍以上,差距达到了20个百分点。在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农村与城镇差距全国平均7.58个百分点,而西部差距达到9.07个百分点;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城镇是乡村的近三倍。

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教师的工资低、福利差、条件次、机会少。农村教师所享受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也远比不上城市优越,享受培训进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农村生活条件本来就很艰苦,远不如城市生活方便舒适,再加上城乡教师待遇的巨大反差,使得师范类毕业生更不愿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

(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差距

(五)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农村学校的投资不足。农村经济水平落后,乡镇财政实力薄弱,主要由乡镇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势必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即使义务教育主要由县级财政负担,教育经费也会存在很大困难,(六)农村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

农村生源大学毕业后极少再回到农村,往往都跳出“农门”,选择留在城市为城市建设做贡献。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发展农村教育的目的也是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而让更多的农民成为市民。这里分析农村人才单向流动的目的是想说明农村教育投资具有很大的正外部性,城市无疑成为农村教育投资正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小结:完全向城市倾斜的教育制度设计是导致各种差距的根本原因

。我国教育制度基本是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一元化目标指教育以城市为价值取向,主要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村教育的目的很单一,主要是为城镇培养和输送人才,让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跳出农门;城市教育目标是培养现代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无论农村和城市的教育目标,都是以城市为价值取向,很少考虑农村教育为自身建设服务的功能,即使有也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落实到行动上。二元化政策指不考虑农村教育的薄弱性、特殊性、差异性,对城乡教育实行区别对待,如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分布等向城市倾斜。一元化目标和二元化政策造成该统一对待的地方实行了区别对待,如偏重城市教育投资而忽视农村;该区别对待的地方却实行了全国统一,如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的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以城市家庭承受力为标准确定的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教育受到双重不公平待遇。教育投入、学校建设、教材编写、考试制度、师资分配等整个教育制度设计几乎都以城市为中心,成为形成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

三、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

跳出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分治的框架束缚,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全面审视教育制度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取消一切对农村教育的歧视性不公平政策,甚至在一段时期内应该实行向农村倾斜的补偿性教育制度。

(二)实行区别城乡的教育收费标准

确定收费标准要考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教育机会相对较少、收费相对较高”的双重不平等都加在农村生源头上。应率先在农村地区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收费要区别对待,对农村生源要适当降低学费,对西部和贫困地区要减免学费。对高校教育产业化进行反思和控制,将一批学校建成公立学校,通过降低收费或不收费为贫困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三)缩小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加强城乡教师交流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甚至为了鼓励教师向农村流动,农村教师待遇可适当高于城市教师。建议对支付农村教师工资的制度进行改革,由省级财政统一支付基本工资,县级财政支付津贴、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且规定下限上不封顶,省财政和县财政可根据自身财力以及对教师的需求状况进行调整,既可以避免拖欠工资,又能促进师资在全国范围内以及县镇之间流动。鼓励教师到农村,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制度。目前,北京市为加强京郊义务教育,对农村任教满5年的教师实行每5年享受一学期脱产带薪进修学习的机会;并规定城镇教师晋升高级职务、申报市级骨干教师,要有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上海也出台措施,教师去农村工作将比城市一个月多挣1000多元。江浙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去农村工作的教师,除了工资待遇和城市一样外,还为他们解决“三险一金”。这些措施无疑将为消除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稳定教师队伍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四)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加快农村教育体系建设

农村地区可借助城市师资、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质资源与城市学校合作办学,尽快形成的完善教育体系。首先农村教育要以培养农村地区建设人才为主,大力发展农村继续教育、短期技术培训、社区教育等,形成农村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的科学技术素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二是与城市高等院校实行互补式办学,着重培养高级产业技术人员。目前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培养的多是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白领),而技术人员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蓝领)缺口很大。因此,可以在小型城市和县镇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给农村高中和职业中学提供更多出口,既弥补城市院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也有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三要重视发展农村高中和职业中学教育,基本达到1个乡镇1所高中,让更多的农村初中生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四是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强校和弱校定点挂钩,实行教师双向定期交流、轮换交流。

(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经费投入由重视城市向重视农村转移

改革现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和歧视性教育投入政策,使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而不是偏重于城市和重点学校,不能人为制造“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由重视高等教育向重视基础教育转移,由重视城市教育向重视农村教育转移,更多关注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向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村地区教育经费,逐步缩小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造成的巨大差距。

细数中美教育差距:我们欠缺的平民教育

聂圣哲,诗人、导演、知名实业家,安徽休宁人,1985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后下海经商,近年来致力于平民教育,现任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

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对于平民教育,我首先想纠正大家包括我自己以前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以前认为平民教育就是社会底层百姓子弟的教育,就是打工子弟学校。其实不是这样,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平民教育有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指平常百姓,特别是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都可以享受的教育,这是从教育政策角度来定义的。第二,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是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的。以前我们往往是从第一个角度来说的,而从第二个角度来说的很少。

平民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理念

开世界现代教育先河的国家,总的来说应该是美国。我觉得从美国教育消费者的角度,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平民教育。

美国教育有三个基本理念:

第一,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这是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我们一些人总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没有多长的历史,但是各位知道美国教育部成立于哪一年呢?成立于1867年。我刚去美国留学时,和国内很多愤青一样,觉得自己来自五千年文明之邦,觉得美国人都是土暴发户。我去的斯坦福大学,也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是1888年开始准备创办的,而中国最老的三所大学是光绪皇帝颁旨成立的,在1896年。美国抓有效的教育,抓得早、抓得实在。

第二,智力有时是天生的,但优秀是教出来的。

第三,不论出身,每一个6-16岁的少儿都必须受到有效的教育,这是无条件的。否则对国家与政府来说,就有可能多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多一个社会问题,从而削减了国家整体实力。不能说农民工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受到不好的教育,这样对一个国家来讲是成问题的。教育在西方一些国家,又称为“人生重新洗牌的过程”,人生之所以能够重新洗牌,就是说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平民教育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美国这三个基本教育理念都充分透露出平民教育的理念,都充分透露出他们治国的务实、平和,和对人性、对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美国教育还有一张隐性文凭

美国教育发给学生的是两张文凭。第一张是显性文凭,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凭,大家容易理解。隐性文凭则是我本人的一个重大发现。

美国孩子读完书之后,摆在身上还有一张隐性文凭,这就是具有平民意识的公民文凭,即我刚才说的做一个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谦卑公民。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由家庭、社会、学校的互动来完成的。

我觉得美国这张隐性文凭是质量比较高的,这张隐性文凭将伴随一个人走过一生。一个国家给公民一张什么样的隐性文凭,或者不给隐性文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与平民教育相对的是精英教育,美国人认为,平民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不矛盾,平民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是不存在的。只要平民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抓精英教育而忽视平民教育的教育只有惨败的结局。精英多数情况下是很难被人们提早发现或选择定位的,精英也是很难从小就被指定并通过人为主观拟定培养方案就能培养的。真正伟大的天才不是一般的平庸教授可以发现的,爱因斯坦就申请过两次博士学位。一个国家要把教育办好,就把平民教育做好了,没有平民教育的精英教育都是胡说八道。

一个国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爱因斯坦,更不能都用培养爱因斯坦的方法来培养所有的学生。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使一个学生将来能够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

1、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匠的人培养成木匠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2、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告诉家长是美国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里的老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从一年级起,老师就和家长开始沟通、交流,使得家长到了孩子高中毕业时基本上能够知道孩子未来适合于做什么。

3、地位的平等,绝不可能认为教授比一个优秀的工匠地位高。在美国一个木匠的收入跟一个正教授的收入应该说是一样的,现在美国一个木匠一天的收入大概是200到400美元。

4、客观对待辍学,认同最优秀孩子是不会去读硕士或博士的价值观,这样会给孩子,特别是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认为绝顶聪明的孩子,在平民教育阶段完成之后,有时候通过辍学来变成精英。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等等,尤其是商界的人士。在美国人的眼里,只有二流学生是去读博士的,一流学生不会读完书的。客观对待辍学就是一个平民教育的观念。

在美国,学历并非越高越好。在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政治家、商人的地位肯定是很高的,他们不需要高学历。在美国,如果市长、州长的名片上印有一个博士学位,会被别人视为怪物。这是我切身的体会。在美国人看来,市长更多应该是体验民情,应该20多岁到社区服务、社区演讲,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读完博士应该去做研究。我们中国人往往把学位当做是一个提高地位的表现。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某制药公司研发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向我抱怨说,他很想回国,可如果回去,因为没有博士学位,可能三本的学校都不会要他。

让孩子读书的目的

孩子从六七岁开始上学,那时的孩子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具备完全主宰的能力。特别是6-12岁的孩子,基本上只是家长想让他读什么就读什么。中国经常出现手指非常短的孩子在星期天去学钢琴,我经常对我的表姐说,你的孩子手指这么短,为什么让他去学钢琴?为什么就不能用这样的手指去社区做服务呢?

将来尽量少花力气多挣钱或当大官,是很多中国人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而美国人读书的目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有为兴趣而读书,有为工作而读书等等。

美国人是从灵魂深处认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并认真传承这种价值观的。美国人读书的功利性不强。比如有一个精神病患者,拿着一千美元到街上去送人,十个美国人有八个是不敢要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平民教育告诉他们,没有理由接受这个钱,他就会问你这个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送给我?这样有效的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我没有付出劳动,怎么能够拿你的钱呢?中国的教育,这方面要补的课程太多了,远离现代教育有很大的距离。

许多中国家长经常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其实原话不是这样的,原话是“对国家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家庭来说再富也要穷孩子”,也就是说,国家再穷教育预算也应该是最高的,家庭再富裕,也绝对不能让孩子挥霍。在美国是看不到富豪的孩子开跑车的。只有对孩子非常节俭,他才能够去受平民教育,否则后代就一代一代退化,最后变成了纨绔子弟。比尔·盖茨把财产全部捐出来,一方面是品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方面是比尔·盖茨受到平民教育文化的熏陶,有一张良好的隐性文凭,他认为必须这么做。

遵守公共秩序依靠平民教育

美国的教育教给孩子的基本原则是,无论任何理由都不可以侵害他人的利益与权利,由于教育的有效,优良的价值观不断重复,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似的对公共秩序的遵守。

我举一个我亲眼看到的例子。我女儿在美国就读的学校,校长是一个50多岁的老奶奶,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让我们家长把车子开到学校一英里之外的地方待命,学校发生了重大危机。我到了学校,看到学校上空有六架直升机,校长拿着一个大话筒站在学校的楼顶上,说劫持人质发生在附近另外一个学校,枪声也来自那里,希望同学们不要惊慌。

这位校长站在最不安全的地方,拿着话筒讲话,这就是一个示范,让孩子们都知道有秩序地去做某件事。有学者说中国是紧缺经济,所以中国的公共汽车才这么挤,不挤就上不去。他说的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平民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从潜意识里去遵守秩序,最后从公众的角度来讲是最大的获益。比如美国 9·11恐怖袭击发生时,世贸中心大楼内的楼梯自动分成三条道,一条残疾人道,一条正常人道,一条是消防员往上走的道,于是才有4000多人顺利的撤退。如果像某些学者说的资源紧缺,这条道是最紧缺的,大家都去挤,我估计800人也挤不出来。遵守秩序成为一种习惯,整个民族的素质就提高了一步,这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而且是靠平民教育来完成的。

美国教育过程中不能碰的高压线

在美国,所有中小学是不能开除学籍的,但大学是可以开除学籍的。在大学里,只要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撒了三次谎,肯定就被开除,没有任何的商量余地,即便是布什总统帮你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可见诚实在美国教育中的重要性。

公平、公正的观念也是美国教育必须确立的观念。如果我讲话语气里流露出一点点对某个国家学生的歧视,我的女儿就会指责我。她的潜意识当中,这种平等、公平意识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平民教育,要求所有人都平等,对于民主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隐私的重要性。现在美国百分之百的学校不会公布成绩,所以在美国,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昂头挺胸,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成绩是多少。克林顿成绩总是60多分,他可以在讲堂里演讲,如果在我们这里,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美国学校,有一个不需要写进校训的校训———“人生六诫”,这是我这个平庸人的第二个发现。这些都是美国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的高压线。这些都和美国的基督教文化有联系:

一诫,不许把人作为偶像崇拜;

二诫,不许随意发誓起赌咒;

三诫,不许贪恋别人的财物;

四诫,不许懒惰不孝不感恩;

五诫,不许偷盗奸淫谋杀人;

六诫,不许撒谎害人作假证。

几个美国教育的小故事

有一天,我女儿找到我,说要跟我商量一个重大的事情,说准备花一美元参加俱乐部,我问是什么俱乐部呢?她回答说是“帮助俱乐部”。俱乐部的总经理是三年级的学生,总共有30人参加,专门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我开始也没有太在意,过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翻《洛杉矶时报》,发现了一则报道,就是报道他们的帮助俱乐部的。我女儿说,帮助俱乐部总经理和报社签了合同,他们提供的报道,稿费比其他报道贵三倍。他们就是通过这些方式赚钱,去帮助盲人看橄榄球赛、给社区穷人家的小朋友发巧克力等等。最后还盈利了1000多美元。帮助俱乐部里有富家子弟,也有官员的孩子。他们都是在一个平台上接受平民教育的理念,做一些大人看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对孩子的成长却极有利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美国新生上哈佛”。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考上哈佛大学,家里准备庆贺,他父亲说请同事吃一顿饭吧。我们表示祝贺之后,就问孩子什么时候去哈佛,他回答说大概提前一个月,准备骑自行车去,从洛杉矶骑自行车到新泽西州。这一顿饭后,孩子就上路了,过了一个多月,他父亲就把孩子一路去上学的照片拿给我们看。他一路上骑着自行车,或是搭便车,在沿途的饭馆打工,并做社会调查,比如客人数量、客人消费状况,到了学校就把厚厚一本资料交给学校。出发前,孩子的父亲给了他300美元,结果他到学校之后,还了这300美元,还赚到了钱。美国人的教育充满危机意识,如果不往前走,可能就会退步。改变城乡教育差距的思路对策

张勇 /文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村教育在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中城乡师资素质的差距是最大的差距。教育水平不高的深层原因是政府责任的“缺位”与投入体制的选择不当,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及教育政策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因此,要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就必须从源头上下点功夫:即大力加强政府责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大力加强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关键词:政策 投入 评估 布局 培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总体教育发展速度不快,教育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教育的滞后。就我国的现有人口结构来看,八亿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农民耕田种地迫切需要新知识、新技能作为后勤补给。然而,抬眼看看各省的农村教育状况,除了揪心,就是忧虑.因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每年都在上升,而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又相对明显滞后于城市发达地区,这就使得很多农村孩子无法得到继续升学的机会.因此,不少农民从感情上对教育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所以千方百计让孩子辍学进城务工,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教育要想让人民满意,首先就得让农民老大哥满意才行.所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目前教育改革当务之急。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政府责任的“缺位”主要源于政府“经济人”的特征与投入体制的选择不当

按照现代经济理论,政府具有“经济人”的特征,总是存在首先满足自身利益的动机,减少成本投入、获取更多更大的政治利益总会成为其首要的选择、而教育的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效益滞后且政治利益不明显的投资,它远不如对经济或其他短期投资的效果明显,也不利于容易增加政府的业绩来换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政府总是对教育投入责任进行逃避或推卸,在投入上采取保守而不是积极的姿态,甚至倾向于挪用教育经费。在这种政府经济人的本质下,能够迫使政府在投入责任上不“缺位”只有一个办法,即加强制度约束。利用制度或者是法律的强制性来促使其必须负起投入的责任,但事实上,这方面正是我同教育制度的一大缺失。《教育投入法》至今没有出台,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客观上却为政府在投入责任上的逃避与推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只负责用于普及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中央政府的责任在于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为了保证中央政府责任的落实。中央本级财政按理应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因为只有足够的经费才能保证宏观调控的力度,然而由于现行的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中央政府应当担负的具体责任,现实中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没有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宏观调控能力很弱,把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大部分责任推给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而县级政府的财力明显不堪重负。“有心无力”的现象十分突出,这样一来,投入的责任自然难以落实。

(二)观念的落后主要源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其中,回答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问题。舒尔茨认为,传统理论将人力排除在资本范畴之外是错误的,这种资本概念过于狭窄;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广义的积累就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应当包括人力资本的积累。他还认为,人口质量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是稀缺、耐久、有用的资源,而人口质量的改进主要是由教育造成的,因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生产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他回答了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他认为,人力资本质量改进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没有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只有具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会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差额来自于人力资本投资。因此,人力资本是生产力。但实际上,现在农村地区的许多群众甚至领导对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的认识还停留在物的阶段,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也不难理解了。

(三)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落后主要源于教育政策中“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和体现城市人的利益,例如过去的粮油供应政策,就业、医疗、住房、劳保等各项社会福利等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种思维定势它仍有较大的惯性,依然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反映在教育政策上特别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则主要体现为无视城市与农村儿童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这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音,这一“规则的不公”导致了在受教育机会上“起点的不公”;其背后,正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作祟。

二、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思路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政府责任,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各级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实施科教兴国、开发人才资源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由各级主要领导亲自抓;要把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工作分解到政府各个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同时把教育工作纳入领导目标管理中,与各级领导的实绩联系起来,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要克服“重经济、轻教育”,“重任期政绩、轻长远发展”的思想,真正把教育当成“硬指标”,切实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二)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尽快制定出台《义务教育投入法》,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逐年提高;建立和完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财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有效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扶持农村地区发展教育;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由城市拿出特定资金,作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补偿,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尝试在城市开征教育税,用于补偿农村的教育成本;完善城市对农村教育“对口帮扶”的机制,在人、财、物等方面支持农村地区教育;利用政府、社会和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以及国际合作渠道引进资金,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此外,对政府投入的责任应加强监督,建议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检查全省的义务教育投入是否及时到位,尤其要加强监督公用经费的投入,防止出现“空头预算”以及“教育预算被统筹掉了”的现象,更要防止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同时要加强计会监督,增大教育投资。运转的透明度。加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并抵制种种官僚作风、腐败行为的滋生。

(三)大力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的关键前提是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估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同时建立一支专业化评估队伍。考核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点考核县级政府及其党政主要领导于部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严格执行“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实绩督导考核制度”,督促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二是考核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情况。禁止截留、平调,挪用教育专项经费、上级政府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小学学杂费等。三是考核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情况,包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的营造情况,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以及禁止有关部门对学校乱摊派和学校自身的乱收费情况等。四是考核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包括师德建设,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等方面。五是考核教育发展水平,建议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监测指标体系,将九年义务教育按时毕业率和16周岁人口初中入学率作为重要指标,强化教育督导检查中的量化评估工作。

(四)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的结构调整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本质上是存量和增量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通过布局调整,逐步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提倡规模化办学,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在布局调整中,要把建设寄宿制中心校(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总体目标,通过撤并、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推动中小学布局合理化,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办学水平。这样既能改变以往教育投资分散的弊端,使投资相对集中,提高学校的建设标准,又可使农村数量不多的优秀教师集中起来,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师资的力量。

(五)大力加强对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培训

一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教师队伍;二是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吸引最新教育信息,加强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三是健全教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四是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分层次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合理的师资队伍梯队。

第四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的主题词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但是,目前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性的改革,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项制度的建立在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来已久,城乡和谐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目前需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以及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统筹城乡发展迈开坚实的第一步。

第五篇: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

目 录

摘要

一、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

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四)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打破城乡隔离的不合理现状

参考文献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差距相对来讲有所扩大,尤其是表现在城乡收入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差距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紧迫课题。阐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一、现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举世瞩目,但也面临着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困扰,使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研究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如城乡差距扩大造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剧、公务员不断涨工资,而工人收入增长缓慢等都是收入差距带来的原因,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城乡差距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不仅在物质基础上有差距,最主要的是城乡间 人口流动的限制使城市人均的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而农村人均资源很难增长。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地向城市聚集,各种物质和文化成果向城市聚集;而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后,并未被城市真正所吸纳,相当一部分劳动力仍游离于城市产业部门之外。这大大地限制了中国城乡 间和地区间的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历史的原因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央政府选择和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构成城乡差距形成的根源。其主要实施机制的三套马车: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严重扭曲了生产要素市场,直接造成日益强化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 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原因

(1)金融制度方面,由于农业效益低、风险大和银行对城市的偏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贷款日益下降。(2)财政制度方面,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支出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3)税收制度方面,城乡税赋不公平,农村税率偏高。另外,农村税费改革后,税制仍不科学,农民负担过重。(4)土地制度方面,当前的城市扩张热是有利于城市,政策是偏向城市,在实际操作上不利于农民。(5)户籍制度方面,国家明确将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人为将城乡居民分割为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不平等的社会集团。(6)城市偏向方面,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急于赶超工业化国家的渴望没有达到预期情况下,城市居民作为改革体制以前的受益者,对政府形成一种压力,以便保护他们的相对福利,造成再次城市偏向。(7)干部队伍方面,乡镇机构臃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非编制定额的干部和工作人员急剧扩大,形成恶性膨胀,加重了乡镇财政开支,全国乡村两级负债接近万亿元。

<三> 体制的原因

城乡隔离的体制结构,使各种要素的相互流动受到制约,这不仅包括物质资源要素还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及技术要素等。医疗卫生方面,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障不平等,导致农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3)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非常薄弱;在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农村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建立起来。

<四>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原因

教育方面,精英教育致使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的城乡投入不平等,最终使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这无疑是城乡差距的最大不平等。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由于对城乡的偏好不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多集中于城镇,而少见于农村,造成城乡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的较大差距。

<五> 发展战略的原因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推动是城乡差距继续扩大的原因,它不仅促进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且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加强,并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由此造成的城乡物质基础的差距将继续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六>产业政策的原因

国家及政府对城镇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偏向,并辅之以财政、金融、外贸和法律等部门的差别待遇,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近年来,我国扶贫资金的转移

<七>是行业收入差别的原因

行业收入差别的形成取决于行业脑力劳动程度、行业人均资产占有量、国家行业政策、行业产品或服务的短缺程度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而人为的垄断更造成某些行业的利润率居高不下,致使行业间的收入差别有增无减。垄断排斥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构筑市场准入壁垒,造成企业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二是某些部门和单位在吸纳就业方面采取武断措施,造成劳动力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在这些部门和单位,即使勤杂工的收入和待遇也很高,人工成本直线上升。行业之间收入差别的扩大致使供职于不同行业的城镇居民收入差别在不断扩大。

<八>隐性收入原因

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收入等同于工资,却把工资外的收入忽略了。实际上,在工资收入以外,许多人的收入中存在大量的隐性收入,一些具有垄断性的行业和部门,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他们能够获得工资收入以外的灰色收入,使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另外,一些人的待遇收入中存在一部分实物形式的表现,特别是级别较高的干部和企业经营者所享有的待遇收入,其所存在的形式更为丰富。由于这些收入都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以货币表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也是货币收入,而享受这种待遇的人也因此减少了其工资支出,所以等于相对地增加了个人的工资收入。这些收入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九>观念的原因 城乡市场意识的差异。农村居民仍保留着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离 土不离乡”、“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小农意识,市场观念淡化,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动机不强,其比率远远低于城镇人口的外出务工比率。农村居民法制观念不强。至今农村基本没有建立起农民的维权组织,缺乏法治的观念。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措施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要 运用税收对分配的调节等经济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一)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模式推进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从而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目前,中国农村的低保存在严重的保障不足,扩大对农村居民的低保覆盖面和提高其低保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在政府支出结构上,应当将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放在重要位置。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投入,逐渐提高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对于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可以纳入城镇管理,采取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险计划模式,由企业缴费。同时,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应该具有便携性,并且可以将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险体系有效衔接。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首先要搞好劳动力转移前的培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其次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延长农村适龄青年的在读时间,推迟其就业时间;最后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教育,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村分工分行业相衔接的机制。

(四)改善体制的不合理现状,打破城乡隔离的不合理现状

国家应赋予农民充分享受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积极推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切实改进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状况。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合理界定责任,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卫生资源,完善中央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政府对农村卫生的支持力度。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下载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资源不均衡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这已成为社会敏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着人民整体迈向小康社会的步伐。两......

    城乡收入差距(5篇)

    统计局: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降至3.13:1 本报讯 (记者蒋彦鑫 沈玮青)近2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步扩大。但去年和前年相比,收入差距小幅降低,从3.23:1降为3.13:1。国家统计......

    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汇编)

    对我市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现象的思考 梅河口市水库中学 贺黎明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教育的基础价值之一。......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奇迹带来了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也迅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2倍增长到2012年的3.10倍,远高于世界多数国家和......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结报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08703班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总结报告近日,我们班组建了一个调查城乡收入差距的小组。目的是为了调查清楚中国现在的城乡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为此,我们......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 温家宝在河北张家口为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 来源:新华社 编辑:徐驰 时间:2011-09-09 据新华社石家庄9月8日电(记者赵承 曹国厂)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

    城乡收入差距原因及对策探讨

    目录 摘要:............................................................................................................................ 1 1.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