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风险视角来研究石油定价机制研究
基于风险视角来研究石油定价机制
摘要:本文从风险的角度,首先阐述了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指出了我国石油定价机制的意义以及现行石油定价机制的主要弊端,最后提出了一些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石油; 定价机制; 风险
Abstract:From the risk point of view, this article firstly explains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on our economy.Then pointed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oil pricing mechanism and the existing main disadvantages of oil pricing mechanism.Finall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oil pricing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Keywords:oil;pricing mechanism;risk
由于石油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着广泛的用途,被誉为“黑色的金子”、“工业的血液”。而价格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关键与核心,油价波动必然导致各个经济体GDP增长率的变化,除了少数产油大国可以从中获益外,世界绝大多数工业国及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会面临挑战。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对世界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并持续一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会减少0.5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国家减少0.7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显示,国际石油价格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中国GDP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足以可见,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会对我国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一、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油价格波动,推动物价上涨,将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石油价格上涨势必对整个物价水平造成压力。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价格上涨对物价造成的压力,在物价指数中的权重还将会进一步变大。
(二)石油价格波动,投资、消费和出口受阻,减缓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增长减慢。
(三)石油价格上涨,用于石油的外汇支付增多,影响国际收支平衡。自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原油进口国,每年用于进口原油的外汇从2000年以后开始超出百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也一直维持在5%左右,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进口大户。可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石油定价机制,无法实现 1
在国际油价走低时多进口,国际油价走高时少进口。
(四)石油价格波动,石油生产企业利润大增,从而掩盖了石油行业存在的部分问题。在高油价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可能掩盖一些问题。
(五)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企业用油带来巨大风险。由于国内油气产量增长缓慢,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0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2.9%,预计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至50%和60%左右。资源不足引起用油企业的价格风险。如随着以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炼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瓶颈逐步凸现,化工用油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石油化工原料自给的难度也不断加大。随着国内石油产品市场按入世协议期限开放,关税的逐步降低,国际石油价格风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六)国际油价波动,增加贸易磨擦,影响双边关系。第一,油价的上涨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加大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贸易磨擦;第二,我国石油进口来源比较单一,原油总进口量的一半以上是从中东地区进口,这样在油价攀升、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同样为中东石油进口大户的日本、西欧、美国等国家必定想方设法控制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以保证自己国家的石油供应安全。在这种资源争夺过程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不可避免地遭受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正常的经贸关系,恶化我国的贸易环境。
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经济有如此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对石油和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需求强劲,进口量大,而出口的制成品多为一般的普通商品,价格难以与石油同步上涨,无法将高油价产生的影响转移出去,只能独自承担和消化。此外,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但目前中国石油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并没有相应的发言权和定价权,只是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中国正处于向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能源消耗处于较高水平,单位GDP的石油消耗比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要高,因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较大。
二、石油定价机制的意义
在石油价格屡创新高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制定有利于本国的石油价格,建立有效的石油定价机制,以控制国际油价,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是解决石油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石油定价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为基础和依据,但又不仅仅只是对石油价格的制定,还包括了一整套的相关配套措施的改革与完善。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石油定价机制对各国的意义在于:
(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预防油价高涨对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可以有效抑制 2
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掌握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和外交主动权。石油问题早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石油领域的斗争包涵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鉴于石油在经济发展和军事国防上的重要地位,保障石油安全和稳定供应已经成为各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合理完善的石油定价机制,则根本无法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石油竞争,更不要说是利用石油作为外交谈判的砝码。
(三)促进各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石油市场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型的市场,许多国家的石油市场都已经对外开放,因此,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制定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不仅有利于石油企业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培养母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有利于本国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石油资源的可穷性,即使国际石油储量再丰富,也有开采用尽的一天。因此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来缓解日愈冲突的供需矛盾,保障石油资源的充分利用,防止浪费,有利于保证全球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行石油定价机制的主要弊端
尽管中国石油定价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市场化改革,为未来石油价格完全放开后国内炼油企业应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还存在比较明显的问题。现有定价机制只是价格水平上的国际接轨,并未实现价格形成机制的国际接轨。由于受到政府管理体制和行业特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改革步伐相对滞后,是仅有的几个保留垄断经营的行业之一。其市场体系仍然不健全,政企不分,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体制都不合理。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中国石油资源的加工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都很低。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价格水平大幅上升,现行石油定价机制的主要弊端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价格形成机制方面
1.调价时间滞后难以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及消费结构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做出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都不作调整。第一,这种情况导致国内石油价格被动跟踪国际石油价格,没有独立的报价体系,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和消费结构变化,很容易造成国内调价与国际油价的真实走势不一致。第二,这种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还可能会引发流通环节的投机行为,当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各界可以准确判断出国内油价调整趋 3
势。批发和零售环节可以据此采取“多买少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人为造成成品油供应紧张。
2.原成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石油企业间平等竞争。原油价格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形成了“原成油价倒挂”现象。原油直接接轨,成品油不实行直接接轨,势必带来三个恶果:一是国产原油多的石油企业出现暴利,进口原油多的石油企业利润大幅下滑;二是同一石油集团内部的上游油田企业出现暴利,下游炼油企业出现全行业巨亏;三是造成三大石油公司对国家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反映程度、执行力度不同,油品在同一市场上的价格上下浮动幅度也是不同的。
3.缺乏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不能制定大宗石油交易的游戏规则,没有能力将中国石油市场的变化以价格信号的形式反馈到国际市场,从而参与国际油价的形成过程,只能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购买石油。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不到千分之一,没有与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相应的国际石油价格的话语权。
(二)价格管理体制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
1.成品油的政府指导价格与市场经济大环境相冲突。由于成品油采取政府指导价格,使得成品油经营十分被动。面对利益驱动的供求双方,一方面造成不论是生产者还是经销商往往都不看市场而紧盯政府调价,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市场不好,价格不到位也无监管,而市场热销价格又受到限制,下游企业利益明显受损。
2.缺乏缓冲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的避险体系。除了供需关系外,石油价格还受到很多供需之外的特殊因素的影响,因此石油价格极易出现剧烈波动,国际石油市场不仅是石油生产方和需求方的交易平台,更是短期投机者最佳的投机场所之一,因此国际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是频繁而难以避免的。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缺乏石油期货市场和各种套期保值的手段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以缓冲石油价格波动对企业、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3.交易双方缺乏规范运作的管制,石油市场缺乏竞争。在我国石油市场无论是石油生产还是石油消费都主要由几家大的石油公司垄断,进口石油也由这几家大石油公司完成,企业规避风险动力不足,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不利于其提高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削弱了企业市场竞争力,阻碍其与国际市场接轨,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市场战略。
四、建立合理的石油定价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我国石油定价机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配套推行。第一方面,4
在体制上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逐步放松市场准入,打破市场流通的垄断结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石油定价机制,改变滞后,提高市场化程度。第二方面,政府要转变其在石油市场中的作用,由价格制定者转变为市场监管者,把监管的力量主要放在规范和监督市场行为上。
首先,明确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取向,石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缩短滞后期,建立与国际市场实时接轨的市场化石油定价机制,将参照国际价格制订指导价改为直接与国际价格接轨的实时调整。
其次,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应与价格调控相结合,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与价格调控相结合。要求政府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由价格制定者转变为价格监管者,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实施宏观调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作为价格监管者要根据我预警机制。在价格正常波动范围内,政府只是行使监管者的职能,只有当石油价格超出规定的警戒界线时,政府才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有关管理办法。
再次,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形成。必须加快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主动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逐步获得在国际石油价格形成方面的话语权以及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相应的地位,降低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消极影响。
最后,尽快建立缓冲石油价格波动的避险体系。应借鉴各国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确定适当的石油储备规模,选择符合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采取国家战略储备与民间商业储备相结合模式。在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发挥其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和稳定价格的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武憬.我国石油定价机制的研究.2007.4.[2] 徐若然.中国石油定价机制研究.2006.4.[3] 夏令孜.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确立[J].甘肃石油和化工,2008.6.[4] 李仕婷,王欣.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战略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 李小地.中国石油安全与可持续发展[J].国际石油经济,2003.7.[6] 侯建卫.油价高涨呼唤避险机制[J].对外经贸实务,2005.1.
第二篇:石油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石油企业思想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不断深入,有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职工的思想,抑制着职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也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石油企业思想工作提出创新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促进石油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健康运作和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字:石油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机制 前言
石油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能源企业,在重组改制前,由于成员单位在管理体制、文化理念、生产经营方式、收入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随着石油企业重组改制的不断深入,有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职工的思想,抑制着职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也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石油企业思想工作提出创新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促进石油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健康运作和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石油企业进行全体员工的思想工作,并将思想工作进行创新改革,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形势,做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一、开创新思路,提高企业思想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企业思想工作是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依托。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石油企业的改革发展必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从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党务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搞好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敢于从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去认识新经济环境与体制下的问题与挑战,结合自身企业情况,切实改变以往重形式、轻内容、重布置、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面对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探索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的新途径、新方法、新举措,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思想工作创新机制要从内容开始,并不断丰富和完善
首先,要在职工中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我与企业共命运”主题教育,培养企业职工的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和价值观,把企业的前途和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精神,树立“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团队理念,形成上下一条心,拧成成一股绳的团结奋进局面。其次,要拓宽教育渠道,建立“包容性”教育机制。因为行业的特殊性,石油企业职工大部分工作和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久而久之与外部世界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特别是在个人进步、子女上学和赡养老人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时,极易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因此,要善于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引导。要建立扶贫帮困机制,对困难职工给予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在企业内部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要在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发挥纪律和法律的约束作用。
第三,深入进行宣传发动,评优树模,发挥好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宣传发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重要手段。要大力宣传干部职工中的好人好事和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要在评选工作模范的同时,也要评选思想道德模范,用模范的榜样力量教育、感化和带动职工,使广大干部职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氛围。
三、思想工作创新机制,建设思想过硬的管理团队
石油企业思想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工程,要从企业的领导团队抓起,发挥其领导的作用,引导企业内部全体职工认识企业文化,爱企、爱家。建设思想过硬的管理团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政工干部首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思维、新观念层出不穷,政工干部如果还用过去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工干部除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处理问题外,还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第二,发挥石油企业党委、团委的组织力量,将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做出整体的规划,由领导牵头,层级学习,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真正的发挥企业文化与思想工作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第三,将企业思想工作纳入企业职工评级与考核的范畴内,增强全体员工的责任心,逐渐培养企业员工工作作风,形成员工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第四,加强石油企业思想过硬与技术过硬的人才培养。在年轻职工中间选拔优秀的人才,通过企业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意识和工作技能,以点带面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上的感染力与凝聚力,将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四、创新发展,在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口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强石油企业活力的源泉。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在方式上更加灵活,在措施上更加得力,在对象上更加注重个性,通过组织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目前,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非常丰富,企业应着重考虑多开展阳光、健康的娱乐活动,让企业员工从身心健康到身体监控全部得到锻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车间、班组,将基层管理中各项量化考核分解到各个车间、班组;通过组织企业职工参加各项活动,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再通过层级的思想引导使企业全体员工都能够从思想品德上得以提高,将企业文化作为其工作的动力和方向,使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教育落实到管理中、管理上升为教育,并不断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员工的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转化,最终实现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全体员工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石油企业思想工作创新机制的发展是推进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在新的环境下将思想工作创新机制与企业自身情况紧密结合,企业内部由上到下形成凝聚力,带动企业长期发展,并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参考文献
[1] 王晓慧.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活力,2012(6):114-116.[2] 田根荣.新形势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J].上海百货,2007(12):157-159.[3] 蔚建军.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J].现代企业,2010(9):114-116.[4] 姚满宏.浅谈如何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2008(6):157-159.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研究
贷款定价
作为一个金融企业,盈利能力始终是衡量银行经营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银行的所有决策活动都应该以能否为银行带来盈利为目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收入主要依赖各种利息收入和其他中间业务产生的收入。其中,各项贷款利息的收入占据了超过百分之七十的比例,有些好一点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例会高一点,但是还是不能替代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而在农村信用社,由于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收入比较低,贷款利息收入占银行的全部收入的比例超过了百分之九十。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一旦贷款出现了坏账或者是放贷能力出现波动,银行的收入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这种情况是完全不能避免的。随着邮政银行对贷款的开放,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贷款市场正面临挑战。如何才能使得信用社在这轮竞争中取得胜利,贷款的合理价格定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过高的价格会直接导致客户的流失,而过低的价格就会导致银行收入的减少,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定价机制就势在必行。
一、贷款定价的基本内涵
(一)贷款定价的定义。所谓贷款的定价是指如何确定贷款的利率、确定补偿余额、以及对某些贷款收取手续费。在国外,银行的贷款价格一般由贷款产生的利息和收费两部分构成。而在我国,贷款是不能收手续费的。根据《贷款通则》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在从事贷款业务时,“自营贷款和特定贷款,除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计收利息之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委托贷款除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收取手续费之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贷款的价格就主要表现为贷款的利息。
(二)贷款定价的基本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贷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贷款定价首先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主要是靠负债来经营,即主要靠存款来经营,其自有资本一般只占全部经营资金的8%左右。而客户的存款随时有提取的要求,银行必须保证及时足额地提取,如果无力应付提存,就等于宣告破产倒闭。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讲,最重要的是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贷款的及时足收回,保证本金安全;否则出现呆帐,就会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损失银行的资金,动摇银行的信用,甚至可能无力应付提存而宣告破产。所以,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对贷款的严格审查和管理。此外,银行必须安排好贷款的种类和期限,做到保持贷款的流动性。盈利性是银行贷款的最终目标。因此,银行在放款时要确保合理的利息收入,既要盈利最大化,同时也要让客户能够盈利,从而达到银行和客户的双赢。
二、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定价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放开贷款利率上浮限制,赋予银行一定的贷款定价权力,从而贷款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市场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实行贷款利率市场化操作上起步较晚,经验缺少。在仿照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机制和模式的基础上,中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定价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即“成本加成定价”、“基准利率定价”、“综合收益定价”。
(一)成本加成定价。成本加成定价是最基本的贷款定价方法,由管理大师彼得-s-罗斯创立,其基本公式是“贷款利率=筹措贷款资金的成本+银行非资金经营成本+补偿银行预期违约风险的资金+银行期望的利润”。例如,假设某一公司客户要求1000万美元的银行贷款,如果银行为了筹资必须在货币市场上以10%的利率卖出可转让存单,筹集资金的边际成本就是10%。分析、发放及监管这项贷款的非资金性经营成本大约为1000万美元的2%,银行的信贷部门可能建议为了补偿贷款不能及时全额偿付的风险再加上1000万美元的2%,最后,银行可能要求在该项贷款的财务、经营和风险成本之上再加上l%的利润水平,这样,根据上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银行以15%的利率水平(=10%+2%+2%+1%)发放该笔贷款。
成本加成定价模型要求银行必须具备精确的核算能力,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资金来源的成本,包括筹措贷款资金的成本,而非资金的经营成本更是难以核实。因为每一笔贷款的费用包含了信贷人员的劳务费,材料费等费用,而这是十分难以计算的。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成本加成定价法是十分粗放的,同时,由于“成本加成定价”本身是从银行自我经营角度出发,忽略了
客户要求,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尽可能弥补信贷成本的上升导致的收益减少,使得贷款定价高于企业所能接受的范围和幅度,所以不易使处于市场经济下平等互利这一“自选商场”中的企业所接受,推行的广度和力度都很有限。
(二)基准利率定价。基准利率定价脱胎于彼得·s-罗斯的价格领导定价法,其实质就是在“基准或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成,基本公式是“贷款利率=基准或优惠利率+非优惠利率借款人支付的违约风险金费率+长期贷款借款人支付的长期风险金费率”。由于中国央行制定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于国外央行所制定基准利率,这就使“基准利率定价”缺少合理可行的基准利率。因此,中国商业银行采用的基准利率就是央行确定的基准利率,所有的贷款利率都是围绕着央行的基准利率上下浮动。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衡量点,银行和客户都乐于接受。着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采用最多的贷款定价方式。
(三)综合收益定价。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银行在为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即应全面考虑客户与银行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根据银行目标利润给客户贷款定价,因而可称为“以银一客整体关系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模式”。“综合收益定价”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正在追求和试图逐步实现的最佳贷款定价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客户与银行经营中各个环节给银行带来的成本和收益,通过综合考虑后,依据法定贷款利率,给出贷款客户适当的浮动点数,对收益大于成本的客户给予优惠,而对综合收益较差的客户执行上浮利率。这种方法虽然是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合理定价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还仅仅只是个雏形,因为它受约束的因素较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地、精打细算地衡量内部整体成本与收益状况,而目前各家商业银行还没有一个高效全面的数据库信息支持系统,因此,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核算也仅仅是粗略的概算,很难做到精打细算。
三、农村信用社在贷款定价上取得的成效
从200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由【1,1.5〕扩大到[0.9,2.3〕,实行上限管理。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信用社贷款定价能力逐渐成熟,贷款定价机制进一步确立,大大巩固了信用社的贷款领地和提升了盈利能力。
(一)逐步建立了利率管理架构。2003年6月国务院确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在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合作银行,下同)基本都建立了由贷审会、业务管理部以及稽核监察等部门组成的决策、执行、监督架构。联社(或合作银行本部,下同)贷审会在理事会确定的目标利润基础上,负责审定贷款定价政策,制定和修改贷款管理办法及转授权方案,并组织实施。业务管理部(或资产管理部等)负责日常利率管理工作,稽核监察部门则负责对利率制定、执行工作进行监督、审计。
(二)初步建成了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为了支持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结合农村金融的特点,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多为小额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抵押,凭着贷款人的信用就可以申请到一定额度的贷款。无可质疑,这些举措在支农上曾经是取得过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也蕴含了巨大的信用风险。近年来,信用社在对客户的信用评价上取得了进展。通过信贷员实地走访,建立了客户的第一手资料,对客户的经济状况、偿债能力、信用情况等都由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央行征信系统进一步核查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这样就能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级。对于评分较高的客户,授信额度就会相应地得以提高,而对于评分较低的客户,则降低授信额度,甚至不予受理贷款。通过这些举措,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三)差别化的原则有了初步的体现。对于信誉度较高的客户,办理贷款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优惠,贷款金额比较高的客户也能够给予适当的优惠利率。此外,对于持有股金的客户,视其持股金额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
四、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灵活的贷款定价机制不仅需要决策层的制定,同时更加需要信
贷人员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巧妙地运用。信贷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有的甚至连简单的计算机技能都没有,主观能动性低。有部分人只知道如何完成季度任务,在如何提高追讨坏账、开拓新业务的能力方面不够积极,更不用说会思考如何提高贷款的盈利,减少贷款的风险。
(二)利率优惠对象不明确。目前,信用社只对股东和少数大额贷款实施优惠利率,很明显这样是不能满足其他优质客户的需求,进而影响这部分优质客户的流失。对于一些信用评级好,偿债意愿强,偿债能力高的客户,由于他们不是股东,无法满足信用社利率优惠的条件,可是如果他们的贷款利率也和那些信誉度不好的客户一样的话,这样是很容易造成这部分客户的流失的。其次,对于借新还旧的客户,在利率方面不能单纯和一般贷款利率等同,而是应该有所提高,减低贷款违约风险。
(三)利率风险考核指标缺失,贷款定价授权制度巫待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定价权集中于县(市)联社,层信用社及信贷员严格按照联社的浮动办法和浮动标准执行利率,没有定价的自主权。定价权力简单上收造成的后果:一是联社决策层无法对客户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利率在覆盖风险溢价方面作用有限。二是利率浮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差,导致信用社根据成本和风险进行区别定价的能力不足,不同客户利率趋同。
(四)利率执行水平仍然偏高,掩盖了贷款成本高等问题。信用社贷款定价办法中,按照差别化原则,对于人股农户和信用户、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均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利率下浮,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符合优惠利率条件的客户较少,贷款的实际水平仍然偏高。如某联社对企业贷款根据信用等级和风险缓释工具的不同实行差别优惠利率,但其A级以上企业客户只占客户总数的8.4%,大部分客户执行上浮利率。
五、关于改进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机制的建议
目前,外围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受到的挑战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这种局面既是信用社的一种危机,同时更加是改革贷款定价机制的一次机会。如果信用社还是固步自封,那么面临的必然是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抛弃。要进一步改革贷款价格定价机制,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重视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完善的贷款定价机制,必须先组建在专业的相关人才队伍。信用社可以从两方面构建自己的人才团队:一是从外引进专业人才,这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要吸引优秀的人才,信用社要改革自身的体制,努力建立创新的公司文化,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二是培养自己的优秀员工,使之成为合乎要求的人才。这几年信用社面向社会招聘了一大批新员工,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比较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接受领悟能力强。只要挑选一部分出来加以培训,假以时日,他们必将能撑起贷款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旗的。
(二)
第四篇: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摘要:从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至今,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著作颇丰。该理论认为:企业应该由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企业治理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相关利益最大化。近些年,由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不少学者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问题。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分析石油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阐述石油企业如何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相关理论。其次,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石油企业的特点,得出了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再次,结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案例,得出了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去解决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研究表明: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有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又有其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时需要灵活考虑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企业社会责任;石油企业
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也同时步入了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石油企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断做出污染环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都为企业这种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在2008年发生了三起引发社会震荡的事件:一是三鹿奶粉事件;二是“万科捐款门”事件;三是“平安圈钱门”事件。2009年的郑长成品油输油管道渭南支线柴油泄漏事件。2010年皮革奶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火腿肠事件。这些事件引起的社会争论和社会震动也是史无前例的,他们都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
石油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能源,其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安全。在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形势下,石油企业也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现今,一些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把编制和发布公司责任报告作为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公司责任报告,跨国石油公司与利益相关者沟通,阐释自己的价值观,公布自己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业绩及披露存在的问题。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势必要同国际石油企业接轨,学习其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尤其在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好好反思,及时采取措施。
我国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国,但是石油企业在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承担起推动社
会进步、保护环境和生态、维护市场秩序、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区发展、保障员工权益等一系列社会责任和义务等许多方面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石油公司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履行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是研究的重点课题。
基于上述背景,石油企业如何履行好社会责任,做到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并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为例,分析了各利益相关者对石油企业的影响,提出了石油企业如何在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前提下承担起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综观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研究,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弗里德曼的观点是,企业只有经济责任,为股东获取最大经济利润才是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卡罗尔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涵盖各种企业责任,因此是与企业责任几乎等同的概念。还有一些法学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罗宾斯则将企业社会责任明确指向为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社会义务之外的其他义务。
虽然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定义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或在谋求利润最大化,要承担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
由于石油企业的特殊性,本文认为: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石油企业在石油的开采、加工和销售时对其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如职工权益、环境资源保护、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应负有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随着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逐渐深刻,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开始将重点放在企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上来。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果越来越多,企业也开始把承担社会责任的对象由股东转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综观国内学者研究状况,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 王慧在论文《论企业社会责任(CSR)》(2005)认为:从广义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整体社会所负有的责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责任。从企业所承担的对象来看,它是对包括股东及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当地社区、竞争伙伴、环境、政府及公众)在内的整体社会所负有的责任。狭义来讲,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对股东以外的非股东利害关系人所负有的盈利以外的责任。王慧指出并不是否认企业对股东的应有责任,而是指企业应当在股东和非股东之间寻求一种利益结合点,在经济、社会、环境表现方面寻求一种平衡。[11]
胡永峰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探讨》(2006)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包括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有以下几种:(1)对雇员的责任;(2)对消费者的责任;(3)对债权人的责任;(4)对供应商的责任;(5)对所在社区的责
任;(6)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7)对公共利益的责任。[12]在以上七种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对方中,前四种属于利益相关者。
李晓辉的《论企业社会责任》(2007)从广义和狭义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全面涵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使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明确化。从广义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所负有的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三个方面。从狭义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时所负有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仅指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企业雇员、债权人、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的受益人、消费者等相关群体以及对自然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负有的责任。这两种责任包括法定化得强制性责任和非法定的道德性责任。[13]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时,使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更加清晰,并且为企业为谁履行、怎样履行指明道路,企业在追求利润和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其对员工、社区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分析
(1)对国家能源安全的特殊责任
能源(尤其是石油)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石油企业具有对国家能源安全的特殊责任。由于石油产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在我国能源体系构成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石油企业要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参与国家能源政策、法规的制定,贡献企业经验;保证市场稳定,配合国家能源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保证石油产量及产品要适应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2)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的特殊责任
石油型企业直接从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其生产活动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较其他类型企业要严重得多。当前,石油企业主要以法律为标准对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实际上,法律制定的滞后性及企业在执行力上的弊端,石油企业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
石油企业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优化调整结构,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3)安全运营的特殊责任
石油企业生产活动高风险,要求企业对从业者采取更为周到严密的安全防护及培训等措施,将工作风险降到最低程度。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新业务领域的出现给安全运营带来严峻挑战。降低事故发生率,确保员工自身安全,集中处理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亟待解决。
随着石油企业向海外扩展,规模不断扩大,新业务领域的出现给安全运营带来严峻挑战。石油企业要秉承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理念,将安全生产作为天字号工程,不断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4)对员工成长的特殊责任
石油企业基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工作环境恶劣,可能诱发很多职业病,同时在海外的员工还存在恐怖袭击和安保问题。石油企业要关心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职业健康体检率。同时,改善矿区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探索形成员工扶贫帮困长效机制,进一步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石油企业还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和激励员工成长,搭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员工成长平台。促进石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建议
在这里,本文从政府、员工、客户和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角度,解决上一章得出的关于石油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完善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1)要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参与国家能源政策、法规的制定,贡献企业经验,参与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的制定,配合国家立法机关,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颁布和实施转变发展方式,增加资源潜力,推进技术创新,保持良好运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讨论,应对气候变化,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配合国家能源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能否实现上述目标,密切关注以下关键业绩指标:上缴税费,油气产量,节能减排投入,根据这些指标考核企业在该责任方面的业绩并及时调整企业目标。
(2)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有专门部门负责、有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
5.2 员工层面
(1)保障员工权益,确保员工安全健康。企业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鼓励和激励员工成长,搭建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和用好人才的员工成长平台。主要有以下措施:员工培训和技能培养,开展员工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完善企业年金制度,确保年金的高度安全和适度回报。加强海外防恐反恐和安保工作。制定实施海外员工帮助计划。
(2)加强各级工会组织的联系,及时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为员工提供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各种业余活动,在确保员工的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为广大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安全运营,降低事故发生率。企业秉承安全发展、清洁发展理念,将安全生产作为天字号工程,不断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了HSE培训基地,突出强化安全环保专业监管,加大安全环保隐患治理力度。修订发布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设立区域消防联防机制。
5.3 客户和消费者层面
(1)确保油气供应,提供安全、环保、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产品质量升级,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时发布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便客户和消费者可以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建设统一的加油站管理系统,开展加油站综合检查。实施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减少油气挥发污染。
(2)提高用户满意度。积极开展消费者关爱活动和争创优质服务活动,同时征询客户和消费者意见,并增加信息披露。
5.4 社区及公益层面
(1)增加社会就业,参与社区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企业要一如既往关注民生和社会进步,坚持创新扶贫方式,援建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改善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面貌。
(2)支持社会公益,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员工志愿者活动,创建员工志愿者队伍,并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扶贫帮困、抢险救灾、捐资助学、支援灾区重建。论文结论
6.1 结论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石油企业怎样承担社会责任,随后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石油企业如何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本文的研究,加速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首先,随着经济发展和石油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得石油企业具备了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能力。其次,石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将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通过对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并提炼出指标,做案例分析的研究很有可行性。
第五篇:完善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研究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的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在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面前,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之选,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我们应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努力实现低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当前,为了防止全球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国家已经启动实施碳排放交易机制,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建立和实施本国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并将此作为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核心举措。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保护环境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国政府应抓紧调研国外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控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
一、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运行的现状
我国是 CDM 一级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网站数据,截至 2012 年 5 月 4 日,全球有4165个CDM项目共获得 927,829,927 吨 CERs签发。其中我国已有 788 个 CDM 项目共获得 552,968,041 吨 CERs 签发,排在所有东道国的首位,占东道国 CDM 项目签发总量的 59、67%。
可以看出,作为 CDM 碳交易市场的卖方,中国的获准签发量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碳市场增长迅速,在中国经济发展高能源消耗强度的背景下,碳减排潜力巨大。中国已然成为世界 CERs 的最大供应国,在 CDM 方面的贡献为发达国家履行其第一期承诺的减排义务大大降低了成本。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碳市场发展及趋势报告,2008年以前,CDM 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呈稳步提升趋势,CER价格也不断上涨,欧洲市场交易价格维持在 15—20 欧元 /吨,而我国企业的 CER 售价仅为 8—12 欧元 / 吨,远远低于欧洲市场交易价格。
而 2008 年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CDM 市场也进入萧条期。据 2011 年南非德班举行的气候大会消息显示,碳市场交易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落,其中 CDM 项目价格甚至出现了“腰斩”,跌至 6 欧元/吨的历史低点,我国碳市场相关企业的利润更是被大幅侵蚀。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完善碳金融交易平台,相继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地设立了 10 家碳金融交易所,这些交易所在当前仍处于萌芽阶段。我国主要的碳金融交易主要通过 CDM 机制,依托欧美国家的交易平台,在交易方式、价格、程序和手续等方面均需要遵守其制定的规则,对于外国机构设定的较低的碳交易价格也缺乏谈判的能力。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根据 CDM 机制的设计,我国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中处于卖方地位,而国内参与 CDM 机制的企业由于缺乏全球碳市场的供求信息及相关交易价格,导致其不能掌握交易价格的控制权,只能接受买方提出的价格。此外,碳市场的相关交易政策主要由欧美的交易所制定,其较差的稳定性和国际环境的变化都会给我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了市场上最大的 CER 供应国,但碳交易的定价权则完全掌握在欧美的手中。具体来说,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存在如下问题:
(一)我国碳交易的价格谈判能力弱
首先,我国的 CDM 项目主要都是“双边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都是由中介商搭桥,买卖双方进行共同项目开发,卖方不用承担风险及各项开发费用,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致使其减排量没能得到签发,项目卖方也不用承担损失,这就造成了我国碳交易卖方的“低风险”,进而产生了其“低利润”和议价能力的缺失。
其次,当前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在国外,相关标准也有国外来制定。我国的碳市场供应和“来料加工”相似,碳产品在被外国买家购买后,经过审批、注册、签发,包装成 CER 产品之后,就可以用较高的溢价在交易所出售。例如,2009 年 6月,中国卖给欧洲买家的核证减排量现货价格为 11 欧元/吨左右,而同样的欧盟配额 2014 年 12 月到期的期货价格高达 19 欧元/吨。
再次,碳减排价格、付款条件及范围,成本收益的核实、相关法律等减排量认证工作非常复杂且相关文件都用英文表述,国内碳供应商的相关负责人一般缺乏能力申请 CDM 项目的能力。
此外,我国碳交易专业服务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发展。CDM项目的审批及 CER 签发过程非常复杂,一般都需要相关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而国内恰恰在这方面服务的发展有所欠缺,对碳金融中介服务公司的资质和行为规范缺少明文引导及规范。
(二)我国CDM项目的交易成本较高
与普通的项目相比,CDM 项目经历的审批程序极为复杂,这直接造成大多数 CDM 项目呈现出开发周期长、项目险大,提升了 CDM 项目的交易成本。
造成 CDM 项目交易成本
居高不下的主要风险因素可归结于以下几点:(1)项目建设、交付及融资风险。项目能否建设完成并投产、能不能产生预期的收益率直接关系到 CDM 项目的申请能否成功。(2)项目监测、核实风险。
在项目正常运转的阶段,一般会面临着监测及碳减排量核实的风险,关系到项目是否能批复及顺利融资。由于 CDM 项目一般要经历三道审批程序,需要国内审批、EB 注册、DOE 核证签发之后,还要通过认证才能获得核证减排单位。根据以前的历史经验,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并不稳定,相关国家的政策意图也会经常变化,这无疑对以“双边项目”为主的我国 CDM 市场发展造成极大的风险。
(三)我国碳交易平台呈地方割据的态势
近些年来,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杭州等地纷纷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所,其中正式挂牌的交易所就接近10家,北京、天津和上海的交易所以初具规模。此外,还有近10家交易机构则积极筹划设立碳排放权交易所,交易平台呈现地方割据态势。由于我国还不要求强制性减排,未出台强制性减排法规,所以大多数交易所挂牌的项目并不多,成交量也极小,地区分割更是使得统一的碳交易平台难以推出,致使碳期货交易的价格功能大大受损。
碳排放权交易应该有一定的规模和要求,这样才能刺激交易。市场规模越小,固定成本就越难以被分摊,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在驱动力就越弱。此外,众多的交易所功能雷同、职能重叠,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碳交易平台其进行整顿重组则又会对社会资源造成“二次浪费”。
碳交易平台与一些需要充分竞争的行业是不同的,市场的分割和各自为政会影响碳交易系统整体的管理混乱,加大了监管和控制的难度,增加了风险因素并提升了潜在风险,而相对集中有序的交易平台的建设则一方面有助于发挥交易平台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有助于降低政府监管的难度,保障碳交易参与者的基本权利。从战略的角度看,我国应该建立发展有一定规模、监管严明、行为有序的交易所,这对提升我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极为重要。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经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掌握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
三、完善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的战略设想
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有效的碳金融期货市场能够科学合理的发现碳排放权的未来价格,以引导资源在现期的合理配置。由此,构建完善有效的碳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深化我国碳金融市场,谋求国际碳交易定价权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成熟的碳金融期货市场建设也不是立刻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提出分阶段的完善碳金融定价机制的战略设想。
1、短期来讲,我们要进一步利用 CDM 合作机制,建设有效的CER 国内交易市场。首先,要加强规范碳交易行为的制度建设。国家发改委在 2010 年出台了《自愿减排交易规则》,制定了规范即将开展的自愿减排交易的规则和制度。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CDM 项目的管理措施,制定 CER 的场外交易准则,优化 CDM 项目运作程序;其次,要加快市场建设。
要充分挖掘我国 CDM 项目的发展空间,鼓励引导国内企业采用减排交易,为 CER 搭建场外交易平台并发展做市商制度;最后,积极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进行碳金融创新,发展如碳排放抵押权、碳资产质押授信等等,大力支持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2、中期而言,我国应搭建集中的CER交易平台,建设完善 CER 期货交易市场。首先要加强市场机制的建设。一是要出台法律法规,明确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
通过设立总量减排指标来确定排放权的可交易性和稀缺性,提供碳排放交易的保护机制。二是树立碳交易市场的制度框架,核定、登记企业减排数据,惩罚过度排放企业,奖励减排企业;其次,要健全碳期货交易所的体制。一是要构建统一的碳金融平台,集中上海、北京、天津碳金融交易所的优势。二是要完善期货合约的交易方式、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结算方式等方面的体制建设;三是要鼓励技术进步,推进期货交易所结算成本的降低,促进对风险的实施监控;最后,是要完善碳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未来中国碳期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将面对更多的变革和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碳市场是一个制度安排的产物,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国际气候谈判走向的影响。为此,一是要完善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市场稳定运行;二是要明确发改委、证监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业协会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综合监管能力。
3、长期来说,我们应建立 CER 期货和其它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在 CER 期货交易的基础上,开发以 CER 为基础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套利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推动市场逐步走向成熟,以有效应对后京都时代全球碳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长期的碳减排目标。统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并逐步完善支撑碳交易的相关制度,如碳预算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核查制度等;其次,我们要规范碳金融期权合约的交易。CER 期权合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还可以保留当价格有利变动时,从中获利的权利。因此,在 CER 期货合约的基础上,开展 CER 期权交易,一是要完善交易所在期权合约运行机制、交易方式、结算方式、风险管理方式等方面的体制建设,规范场内交易市场的发展。二是引导和培育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更加灵活,能够有效满足市场参与者的各类需求;再次,我们加强碳金融的套利交易制度建设。在互换交易中,一种碳资产被另一种碳资产替换,根据比较优势,企业可以在两种资产的价差中获利。如,现货和期货合约之间进行互换,或在两个到期日不同的期货合约之间进行互换。此外,由于在 EU ETS 的第二交易期,CER和 EUA 都可以用于履约,在 EUA 和 CER 之间也可以进行互换交易。最后,我们要积极推进我国碳金融交易体系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由于欧美碳市场交易体系不尽相同,碳交易所的规则也不尽相同,中国应积极探索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从而进一步增强在全球碳市场上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曹静、走低碳发展之路:中国碳税政策的设计及 C G E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2009(12)[2]钟劲松、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策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