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尔转型读书报告
《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读书报告
张晋阳
海尔30年的变革,是张瑞敏先生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与制度,不断书写属于海尔自己管理模式的历程。从过去的“休克鱼”、“自主经营体”,到“每人是一个SBU(战略事业单位)”,再到“人单合一”,每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都恰当其时,精读这本《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收获颇多。
什么是人单合一?这是海尔自主创造的一个新的管理体制概念。用张瑞敏的话来讲:人就是员工,单表面上是订单,本质是顾客资源,人单合一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顾客创造的价值、面对的顾客资源合在一起。
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包括九个核心要素。第一层次是运营体系,主要包括①顾客价值、②自主经营体、③日清体系、④人单酬四个核心要素。这四个要素也是人单合一模式的4个象限;第二层次是支持平台和运营环境,主要包括⑤“全员式”管理会计、⑥交互与协同平台、⑦管理无领导、⑧两创文化四个核心要素;第三个层次是经营哲学,包括⑨经营人,这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灵魂”。
1、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首驱力,把他作为第1象限,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运行的出发点,也是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战略目标。海尔集团强调,战略目标的核心是识别并满足顾客价值,这也是自主
有3个问题必须回答清楚,即我的顾客是谁?我能为顾客创造什么价值?我能分享什么价值?
他们认为无限地缩短与顾客的距离,才能真正地识别顾客的需求。追求与顾客的零距离,也是海尔持续创新的动力。
2、自主经营体
自主经营体是海尔人单合一管理的核心和组织载体,也是实施人单合一管理的基本创新单元。所谓自主经营体,是以创造并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相互承诺的契约关系为纽带,以共创价值并共享价值为导向的自组织。自主经营体位于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的第2象限,它直接承担第1象限所形成的战略目标。
自主经营体拥有用人权、分配权和决策权及自己独立的核算报表。自主经营体都必须面对市场创造用户价值,否则不能成为经营体,每个员工都必须进入经营体,包括财务、人力等职能部门都要融合进入自主经营体,要提供资源把自己由后台变为前台。
组建自主经营体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这一变革涉及许多管理者的既得利益,需要管理者把资源和权力下放到每个自主经营体。
3、日清体系
第3象限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执行体系,日清表是主要的管理工具。
开发日清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关闭战略执行中的差距,对执行中
保障把第1象限的战略目标落实到每一天,从而保证目标落地。海尔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日清平台,帮助员工形成每天的预算并进行日清总结提升;每天产生的收益和差距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员工,并提供产生差距的原因分析和相关建议,以支持和帮助员工关闭绩效差距,保证员工都可以最终顺利完成目标。
每个自主经营体必须以周为单位制订战略执行计划,并将周计划分解到每天的工作中,并能够显示出每天的工作预算、工作实际及绩效差距。每天进行日清,找到执行中的差距,做出纠偏计划,保证目标的完成。最后将一周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显示绩效结果并与个人的损益挂钩,制定新的预算,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因此,用“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八个字来形容日清表是最为恰当的。
4、人单酬
第4象限人单酬体现的是经营成果的分享机制,其中人单酬表是最为重要的工具。
在人单合一管理模式中,经营的结果直接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核心原则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
人单酬表体现了“合一”的理念,根据业绩完成情况及与集团整体目标的达成效果确定自主经营体的总体薪酬,把员工的报酬和他为顾客创造的价值紧密结合,是员工自我经营的最终结果,体现了员工自主运营、自负盈亏的原则。
5、全员式管理会计
海尔独特的全员式管理会计体系是其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成而且将每个人作为自负盈亏的创新单元,人人都有一张战略损益表,把企业总资产量化和分解到每个人身上,员工以此给顾客和企业创造价值,并将每个员工创造的财富最大化地与企业一起分享,从而让每一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
海尔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创新是把传统的企业损益表转化成每个自主经营体,甚至于每个人的损益表,这个损益表不是以企业为单位,而是以人为单位,这就形成了全民参与式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其管理会计模式颠覆了传统事后算账的模式,与企业战略融为一体,保障每个人把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推动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同时,这些创新不仅使财务全流程参与企业管理,而且提升了财务价值。
6、交互与协同平台
海尔的信息化系统紧紧围绕着“创造顾客价值”和“激发员工创业”而展开,先后建立了虚实交互平台、开放式创新平台和供应链信息平台,这些平台以顾客为中心,聚焦于和顾客深度交互,并整合全球资源;同时,还建立了电子损益表、电子人单酬表和信息化日清平台,这类平台以员工为主,帮助自主经营体和员工识别战略目标和战略执行之间的差距,制订绩效改进计划,促进内部的协同。
7、管理无领导
为什么许多组织变革未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组织变革的实质其实是变革领导。
海尔的“管理无领导”模式更多地体现了以员工和顾客为中心,推向一线自主经营体中,强调领导者的核心任务是释放员工的工作活力和主观能动性,和员工一起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同时,海尔还建立了管理无领导模式的“自演进”管理机制,为员工搭建自主创业平台,让每个员工变成互联网时代的“创客”。
8、两创文化
海尔人拥有很强的共同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两创文化,即创业和创新,这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文化基因。
所谓创业就是通过机制最大化地释放每一个人的工作活力,其终极目标就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CEO。
所谓创新,就是永远“以顾客为是,以自己为非”,通过机制和管理的创新满足顾客价值,为员工在海尔内部“自我创业”提供平台。
人单合一通过设计“倒三角”和“网络型”组织机制以及基于自主经营体的核算机制、人单酬机制,搭建了“微创业”平台。按照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设计思路,每个自主经营体,甚至每个人都将是一个“微型公司”,共同依附在海尔这一大平台下,通过内部的契约关系和其他自主经营体进行合作和共赢,海尔则由此变革成为一个“平台型组织”。
9、经营人
经营人是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灵魂所在。
经营人是海尔在“毫微秒”时代能够快速创新的制胜密码,其核心思想是建立开放式的全球人才生态链,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在与顾客的互动中产生创新。进而通过每个员工的微创新带动海尔整体的颠覆式创新。
海尔人单合一的管理模式不能够简单复制,我们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组级变革中,应该抛弃复制思维,秉持学习和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吸收和借鉴海尔人单合一管理模式的精髓,并用于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和变革中去。
第二篇:财务总监CFO管理-海尔转型
海尔转型:两年裁员三万 远离制造变身创投举步维艰
65岁的张瑞敏最近颇显焦虑。在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辉煌之后,他和他一手缔造的海尔集团终将面临转型的难题,并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阵痛。
6月13日,在沃顿商学院全球论坛上,张瑞敏再度语出惊人,“去年裁掉1.6万员工,海尔今年还要大刀阔斧,裁掉1万名以中层管理者为主的员工”。
裁员的原因显而易见,家电制造业的利润薄如刀刃,从利润增长的角度看,曾经是中国制造代表的海尔近年来放缓了前进的脚步。
相比同行,作为第一位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家电巨头,海尔如今在制造业上的盈利能力,被同属千亿阵营、员工密集型的格力、美的反超。
不可否认,海尔正经历着史上最为严峻的变革和挑战,不得不苦寻生机。转型互联网便是海尔与张瑞敏的选择。
近年来,海尔内部围绕互联网带来的用户体验变革,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型和调整。模仿互联网公司的模式,将企业变成创业平台,推动员工创新、创业,海尔已经坚定地走上了互联网的变革之路。
6月24日,时代周报记者就海尔集团大举裁员背后的原因,以及海尔现阶段面临的转型等问题对海尔方面进行采访,海尔集团公关总监霍建明表示,目前暂不会对外作出任何解读。
眼下的海尔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在执掌海尔集团大权多年的张瑞敏看来,30年发展至今,海尔依然是“如履薄冰”,诚如其所言,“海尔的转型是个非常危险的挑战。”海尔的未来是颠覆还是颠倒,还需等待时间的判断。
万人裁员
“在海尔工作,员工普遍的感受是没有安全感。一个成熟的企业,在员工数字和业绩数字面前,丝毫没有一点人情味。”锦州海尔工贸有限公司前员工小柯(化名)向记者感叹道。
在小柯看来,作为国际知名制造企业青岛海尔的一名员工,最直观的尴尬却是—“身份不明”。
小柯从2011年底开始进入海尔工作,两个月前,他还是该公司冰箱产品线销售部的员工,直接对接着海尔十多个县级专卖店的经销商。
不过,直到自己离职,小柯都想不明白,从入职到现在,为什么自己明明是为海尔在锦州地区的销售分公司干活,却是跟一家看似与海尔毫无关系的第三方公司“上海易铭天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的劳动合同。
而同在一家公司,很多早于小柯入职的公司老员工,签的劳动合同却明显不同,资方一栏写的是重庆日日顺电器销售有限公司。
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锦州海尔工贸有限公司是青岛海尔集团在辽西地区的分公司,负责锦州、葫芦岛、盘锦、阜新、朝阳、赤峰等地区的销售及售后业务。该公司注册于2006年,法人代表是海尔集团轮值总裁、董事局副主席及海尔电器(HK.01169)行政总裁周云杰。
财报显示,2006年底,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海尔”,股票代码:600690)在重庆设立了重庆海尔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及42家工贸公司,并从2007 年1 月1 日起,将公司及控股子公司范围内生产的相关产品在境内通过重庆海尔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及42 家分公司进行销售。
紧接着,在2008年,为了提高国内销售的独立性,同时拓展公司三、四级市场,青岛海尔子公司重庆海尔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出资255 万元,与河南日日顺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了重庆日日顺电器销售有限公司,专门从事青岛海尔在三、四级市场的销售业务。重庆海尔占该公司注册资本的51%。
过去多年,在海尔庞大的多元化产业布局和复杂的架构设置之中,各地的工贸公司曾承担起了市场销售管理等多项职能,不过,随着日日顺电器在国内市场的飞速发展,商业流通集团目前已经转型为日日顺体系。海尔广布各地的工贸公司,从2012年下半年便开始面临拆分、转型等变革。
据了解,在工贸公司被撤销的同时,各地成立各个“小微公司”,原来各个工贸公司的市场管理、促销等职能纳入“小微公司”之中,原来的工作人员多数直接进入“小微公司”继续为海尔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小微公司”并非由海尔控股成立,而是独立的自然人公司。“小微公司”通过为海尔各个产品线提供市场管理、促销服务等业务,从海尔获取佣金以支撑自身的生存发展。
“‘小微’相当于个体户,要的是利润,员工转岗并且稳定后,待遇必然会有所变化。”青岛海尔一名普通员工告诉记者。
小柯向记者介绍,“小微公司”自负盈亏之后,公司的考核机制变得非常严格,自己一个月就有200多万的销售任务。“拿着一份普通的薪水,平时出差多,天天都要开视频会,一年到头只能回一趟老家。有些老的员工跑不动了,或者达不到业绩指标,公司就会找机会把他开掉。”
只看业绩数字的工作,让小柯深感“压力巨大”。不过,更让其觉得缺乏安全感的,是“为海尔工作,却不在海尔的编制里”。在小柯看来,绝大多数像他一样的销售人员,是被企业视作缺乏核心价值的包袱。将员工劳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海尔既可以有效节约用工成本,又减轻了企业自身的包袱。
小柯向记者表示,目前,某些原本签约青岛海尔子公司重庆日日顺电器销售有限公司的员工,同样将面临被公司强制转包给第三方劳务公司的情况。“很多人不满公司的安排,只能选择辞职。”
“实际上,海尔内部的流动性一直都非常大,而这次的裁员,已低调发酵了一年之久。”青岛海尔一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今年5月开始,开始陆续有海尔内部员工在网络上控诉对公司解约、转岗等一系列劳资纠纷的不满,言辞激烈。
而直至6月13日,65岁的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突然“自爆家丑”,才将这一话题彻底引爆。“去年初海尔员工数量是8.6万人,年底减少至7万人,裁员比例为18%。”
值得注意的是,张瑞敏面对大刀阔斧的裁员,表态甚至愈发强硬,声称今年还要再裁1万人。动辄两三万人的裁员,触动着社会各界敏感的神经。高喊“要么自杀重生,要么他杀淘汰”的海尔,究竟想要干什么?
清洗中层
张瑞敏的“裁员论”语出惊人。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今年上半年海尔在册员工进一步减少5000人,下半年还将裁掉5000人。“主要是针对中层员工,还有,一些业务变成智能化了,就不需要这么多人。”
海尔的举动或许与中国制造业大举裁员的背景有关。美的集团公关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成本已经没有优势,因此,企业采用自动化生产来替代原来的人口红利成本,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减员提效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
“在家电行业里推行机器人代工成效最高的是格力和美的,但此前并没有听说过海尔有这方面的计划,依照海尔高调的作风,如果推出机器人计划一定会进行相关的报道。因此引入机器人导致员工减少的说法并不成立。”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清洗中层与企业的自动化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一个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会使得最基础的员工减少,但是自动化水平提升之后,相应的科研人员是不是要增加?但海尔对外界宣称,它裁减的主要是中间层,中间层跟自动化水平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种解释本来就有点自相矛盾。”消费电子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向记者谈道。
记者查阅青岛海尔财报发现,截至2013年末,海尔的总员工数为55762人,相比2012年底的57977人,总共减少了2215人。按照2013年青岛海尔平均员工薪酬11.5万元计算,人力成本总共减少了2.5亿。
尽管海尔并未明确表态说裁员,称裁员是为了降低成本,但在家电行业销售疲软的大经济环境下,一下子砍掉这么多员工,将明显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
对于海尔集团大举裁员背后的原因,以及海尔面临的转型问题,海尔集团公关总监霍建明向记者表示,目前暂不会对外作出任何解读。
夸父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顾问刘步尘表示,“再裁掉1万人”与“以中间管理层为主”的说法自相矛盾。“作为一家7万人的制造型企业,生产工人占企业人员的比重在75%-85%,海尔不可能有那么庞大的中间管理层。”因此,被裁的大部分应该还是生产员工。实际上,这种“说辞”像是预示着,中间层接下来有可能会出现大量离职。
事实上,早从2010年开始,海尔就进行了对中高层的清洗,一批与张瑞敏一起打江山的元老因为各种原因相继离开海尔。其中,在海尔待了近20个年头,海尔内部四驾马车之一的海尔集团原高级副总裁、青岛海尔原董事、副总经理柴永森也不得不选择另谋高就。青岛海尔原董事喻子达、曹春华自2013年4月份起也不再留任青岛海尔董事会。而据此前媒体报道,海尔中国区总经理靖长春有意辞职,仅在今年上半年,海尔中高层的辞职人数已超过100人。
一名离职老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海尔内部的机制向来都是比较封闭的,部分中高层思维比较固化,缺乏开放、创新、先进的国际视野,在企业转型的阶段,中高层的不适应性显露得较为明显。同时,中高层设立了非常严格的考核机制,内部矛盾也比较突出。
“例如对于最强势的支柱业务的掌控权,部分中高层人士间会有所争夺。另外,个别领导脾气很大,摔桌子、砸板凳是常有的事。” 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在移动互联网资深顾问王斌看来,当下的海尔,部分中高层的经验主义往往在阻碍着企业的变革。这批老人多是60后、70后的老功臣,曾帮助企业打下江山,所以,他们对海尔的感情是很深的,这对海尔来说并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这些人对新思想、新思维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加之他们总是利用经验主义来判断业务发展,导致海尔失去了大量的机会,在海尔转型的过程中,起不到任何好的作用,反而阻碍了新生力量的上位。
“目前,海尔的许多中高层仍然还留在海尔,他们仍然会继续成为海尔变革的包袱。张瑞敏现在发起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裁员,也是针对这一原因。”王斌向记者谈道。
这种清洗,在宋春光等海尔资深“大臣”眼里,堪称海尔的“大革命”。
企业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有句名言:“企业里面的中间层就是一群烤熟的鹅,他们没有什么神经,不会把市场的情况反映进来。”张瑞敏对此深以为然。
在不同场合,张瑞敏多次宣扬海尔内部提出的一个理念,叫“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墙”。“内部隔热墙”指的就是,企业内部不能与市场直接接触的中层管理人员。
“原来海尔有个考核班子和很复杂的评价体系,而现在海尔采用的是用户直接评价,不再需要这么多管理者。” 一位海尔的内部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坦言。
激进转型
迈入转型期的海尔,在外界看来,很多时候更像是一个盛产并热衷追逐“管理思想”的企业。
早在2009年,海尔便提出要将企业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这意味着曾经作为中国制造代名词的海尔集团将远离其主营业务。
从2012年开始,海尔陆续推出“倒三角”、“小微企业”、“利益共同体”、“SBU战略事业单元”、“人单合一”、“创客”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原本都是出于服务于海尔转型的目的。但是,频繁地抛出理论,这不仅让海尔的内部员工倍感迷惘,也让海尔受到来自行业的质疑。
2014年初,张瑞敏指出,现在的海尔不是给每个员工提供一个工作岗位,而是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现在我们的员工就不再局限于在册的,因为海尔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并联的生态圈,只要在这生态圈里的,都可以算海尔员工。”
按照海尔的规划,将推动企业6万多名员工创业,组成自主经营体,成立2000多个“小微企业”。
“所谓的小微公司,实际上是一个创业小组。相当于过去海尔是大商场,现在变成了农贸市场,里面有很多摊位,每个摊位都有一个小老板。” 刘步尘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
一位青岛海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前员工告诉记者,公司转型的进程酝酿了很久,不少职能部门的人员都被调去了各个区域的小微公司,也就是从原来的管理人员变成了一线人员。面对公司的转岗,不管在待遇上,或者是个人发展上,都出现了一定的变动,很多员工觉得不愿意,不想坚持下来的,都选择了辞职。
有趣的是,记者采访了多位在职员工,但这些人基本上都无法完整说清楚小微公司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业内人士分析,在实行“自主经营体”模式以来,海尔正常的企业经营受到很大冲击,不少员工包括中层管理人员看不懂老板在干什么,看不清企业的未来。
据记者了解,在海尔推行小微企业计划之后,内部很多员工对这样的做法并不认同,他们甚至非常抗拒。简单来说,每个人都成为创业者,就都要有业务指标,每个人都要去做业务。海尔的这种改革让员工适应不了,他们不愿意在这里做下去。
同时,把整个公司拆分成几千个小微体,在简单化组织结构,增强决策与市场反应速度之余,如何管控好这么多组织也将成为一个难题。
“海尔的思路是,鼓励员工有创新的想法或项目,通过评估项目前景,再进行投资,在中间占股份。这么多项目,总有几个成功的能脱颖而出。”海尔内部一名员工告诉记者。
“由于制造行业不来钱,利润低,主业增长乏力,海尔现在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创投平台,希望通过投资赌一把,来获得它的再生力量。”王斌向记者表示。
求变之困
青岛海尔2013年财报显示,2013年公司实现收入864.88亿元,同比增长8.3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68亿元,同比增长27.49%。海尔集团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海尔电器年报则显示,2013年销售额实现622.63亿元,净利润为20.37亿元。
两家上市公司营收接近1500亿元,净利润达到62亿元。
如果将海尔与行业中的其他巨头相比,海尔的盈利能力则明显显得逊色。
2013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210亿元,净利润73亿元。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200亿元,净利润108亿元。海尔集团总营收远高于美的与格力,但净利润排在格力108亿元和美的73亿元之后。
作为第一位跻身千亿俱乐部的家电巨头,海尔如今在制造业上的盈利能力,被同属千亿阵营、员工密集型的格力、美的反超。
“空调上,海尔没有格力的专利技术与核心竞争力,在冰箱洗衣机领域,又被美的等其他家电企业抢去了不少份额。海尔现在就只剩下商流和物流了,制造业越来越受到忽视。”上述海尔集团内部员工向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除了海尔的大规模裁员,格兰仕、格力等企业也发生过罢工、裁员等劳资纠纷。
“其实海尔裁员,与格兰仕、格力的劳资纠纷背后是有相似之处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人力成本的红利慢慢被淡化了。员工对工资的期待,与企业实际提供的工资不符,这导致了员工不满。”刘步尘向记者谈道。
王斌曾经作为营销顾问,参与海尔生活服务手机项目。“海尔做手机,没有研发,没有技术积累,没有后续的推进,最后只能流于形式。海尔最大的问题,在于总是最先提出新的管理方法,但是却无法执行到位。” 王斌对时代周报记者感慨道。
小柯告诉记者,在渠道方面,目前海尔的销售市场秩序也是非常混乱的。“海尔近年来都没有好好经营市场,不对经销商进行保护,市场上窜货的现象非常严重,专卖店的经营非常弱势,无法赚取利润。”
三年前,海尔曾提出要从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说明海尔的制造能力会越来越淡化、弱化,甚至下游的一些工厂和生产线会卖掉,它的产品需要进行外包。据了解,目前,海尔的彩电等业务已经交由外包生产。
“未来海尔的空调、冰箱都有可能外包。它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海尔已经不一样了。这意味海尔将来要弱化制造能力,主攻研发平台和标准,它的目标是向苹果公司学习。海尔这样的转型风险很大,一是其没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队伍,二是相比起西门子等高端品牌,海尔的品牌形象仍旧较为低端。”刘步尘谈道。
海尔作为一家家电企业,它的“本”就是给消费者提供产品,“末”才是商业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转型,还是营销模式的创新,如果不能促进市场竞争力的加强,那就是得不偿失。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海尔颇有“舍本逐末”之嫌,海尔未来的关键在于主业还能不能做好,其核心竞争力会不会被抛弃,而这会切实影响到海尔的总营收。
或许,对于在创投领域没有什么技术积累,更没有经验的张瑞敏和海尔来说,转型只能是一种尝试。
第三篇:海尔实习报告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工商管理专业实习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专业
姓名:××
学号:××××××××××
2015年 1月 13 日
第一章、实习性质和目的
认识实习既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必须进行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检验。听过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管理理论、原理和方法等与现场实际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补充和扩展所学知识,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实习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理论的应用能力,形成初步的专业概念,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
同时认识实习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次好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宝贵的经验,从而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第二章、实习地点和时间
实习地点:海尔集团
实习时间:2015年1月13日
第三章、实习内容
(一)海尔集团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企业简介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援建了129所希望小学,制作了212集儿童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色家电赞助商。
第二节、企业文化
海尔logo海尔商标的演变是海尔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见证。海尔创业刚起步时,电冰箱生产技术从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引进。当时双方签订的合同规定,海尔可在德国商标上加注厂址在青岛,于是海尔便用“琴岛——利勃海尔”作为公司的商标。(琴岛,青岛的别称)
随着企业进军国际化市场步伐加快,1993年5月,集团将产品品牌与集团名称均过渡到中文”海尔”,并设计了英文”Haier”,作为标识,新的标识更与国际接轨,设计上简洁、稳重、大气,广泛用于产品与企业形象宣传中。
2004年12月26日,海尔集团开始启用了新的海尔标志,新的标志由中英文(汉语拼音)组成,与原来的标志相比,新的标志延续了海尔20年发展形成的品牌文化;同时,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时代感。英文的”a”减少了一个弯,表示海尔人认准目标不回头;”r”减少了一个分支,表示海尔人向上、向前决心不动摇。汉字海尔的新标志,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的设计核心是:动态与平衡;风格是:变中有稳。
第三节、发展概况
海尔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金融四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1993年,海尔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49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8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品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9年,海尔冰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冰箱销量第一,创造了新的直接之最。2005年8月30日,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第四节、发展战略
1、品牌战略品牌(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干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3、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2005年)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4、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年—)
特征:海尔在当地的国家创造自己的品牌,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国际化战略和全球化品牌战略有很多类似,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国际化战略是以中国为基地向全世界辐射,但是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是在当地的国家形成自己的品牌。国际化战略阶段主要是出口,但现在是本土化创造自己的品牌。
(二)具体内容
第一节、海尔集团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制度
1、海尔的管理体制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均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弗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市场链”管理还被纳入 欧盟案例库。海尔“人单合一”发展模式为解决全球商业的库存和逾期应收提供创新思维,被国际管理界誉为“号准全球商业脉搏”的管理模式。面对新的全球化竞争条件,海尔确立全球化品牌战略、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挑战自我、挑战明天,为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而持续创新
2、海尔的管理方式
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的管理。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效绩。激励制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海尔集团的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人们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海尔的用人理念体现了对员工的尊重和促使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可以说是从较高的层次实现员工的需要。这种激励是与效绩息息相关的。
3、海尔的管理体制
企业的科学管理使产品质量保持恒久,这是企业决胜市场应具备的基本功。海尔的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平台,第一个管理平台是包括“十三条”管理规则的最基础的管理内容。随着企业的发展,海尔努力构筑了以强化质量管理为内容的第二个平台,海尔从质量管理入手,以人本管理为中心,形成了全方位动态优化管理即“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由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使海尔创造了产品质量的“零缺陷”,用户使用的“零抱怨、零投诉”,零距离服务。OEC管理法是海尔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而今海尔搭建了第三个平台,步入自主管理阶段即形成PTC管理法。其内涵是让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强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活力和创造性。海尔所搭建的自主管理平台是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最高境界。正是由于高质量的产品和科学管理,孕育和保证了青岛海尔企业取得了名牌创业的成功,并为名牌的扩张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实习体会
1.企业是人,创新是魂。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正是这种对待问题的文化理念和积极心态,使海尔不断在前进过程中纠偏,不断创业,不断创新,始终在向前发展。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学会创新,争做创新型人才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学校是教授我们理论知识的平台,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理论运用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适应复合型社会的需求。2.管理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努力追求高品质。
海尔人提出找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重复发生的问题就是作风问题,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解决问题一是要水落石出,不解决问题只能原地踏步或由于别人前进而退后。1985年,张瑞敏带领职工砸冰箱,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1998年,海尔职工砸墙,实现与世界零距离;2008年,海尔提出砸仓库,实现产品零库存。这“三砸”,使海尔三次迈进新时代。说明企业走上这一步,绝不是偶然机遇,而是在海尔品牌开路、文化兴业、抓住管理不放松,不断打造执行力的必然结果。
3.海尔实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方式。
目标就是军令状,使每个人、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催人奋进,鞭策人向前。而且每天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完不成找原因,每天找问题。同时,不断的挑战目标。海尔人提出:所有的目标,完不成都是有原因的,但都是没有理由的。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也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挑战自我。要像海尔人一样,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没有尽力而为,只有全力以赴。4.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海尔精神,打造执行力文化。4.学习中了解到机制和文化推动着海尔前进,机制的作用就是让想自己犯错的人没有犯错的机会,文化就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自己犯错误,两个轮子共同推进企业的成长,这样的企业才有执行力,才能做成想要做的事。同样,生活中我们只想不做,也永远不会成功,只有充分发挥能动性,为自己的目标全面奋斗,付出努力和汗水,才能在最后的工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最终达到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章、总结
通过参观实习,我还深刻体会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创新,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面对社会,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明显缺乏实际动手方能力。其实这些反应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于实践中汲取理论知识。不管怎么说,这次实习是有所收获的,现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只是空谈。我们的路还很长,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开始。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着手为未来的准备,坚定信心,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海尔实习报告(推荐)
海尔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实习主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理解理论,从而将课程上学习到得理论用到实际中去。建立起对企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二、实习单位:
海尔工业园 三 实习要求:
1.听从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安排指导,有秩序,有礼貌,遵从公司的相关规定。2.认真听取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讲解介绍,有问题及时虚心提问,有意见建议要有礼貌提出。
3.认真学习了解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和创新精神,了解国际竞争大环境下现代企业的开拓之路。
4.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写一篇实习报告。
四、实习过程和具体安排:
1.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海尔的集团文化
2.听取海尔原党委副书记对海尔发展历程和当代海尔精神创新之路的介绍,深入了解海尔的集团文化。
3.参观海尔产品展览室和荣誉室,了解海尔的全球化之路和成就。4.参观海尔大学。
五、实习感悟与总结: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只有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讲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学习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学院一直以来注重实践,提倡实践,也努力创造机会,提供机会给学生们参与到实践中去。因此,学院这次例行为我们组织了到海尔集团参观实习,感谢学院的领导老师们的精心安排,让我们能够提早去了解企业,了解社会。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9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8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
2008年3月,海尔第二次入选英国《金融时报》评选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2008年6月,在《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评选中,海尔排名13位,是排名最靠前的中国企业。2008年7月,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五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据世界著名消费市场研究机构欧洲透视(Euromonitor)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海尔在世界白色家电品牌中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5.1%。这是中国白色家电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品牌。同时,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分别以10.4%与8.4%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在智能家居集成、网络家电、数字化、大规模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海尔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截止到2009年年底,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738项,其中发明专利2799项,稳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仅2009年,海尔就申请专利943项,其中发明专利538项,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2项发明专利。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2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无粉洗涤技术、防电墙技术等7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导和参与了232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其中188项已经发布,并有10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参与制定行业及其它标准447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海尔是唯一一个进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管理决策层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代表,2009年6月,IEC选择海尔作为全球首个“标准创新实践基地”。
在创新实践中,海尔探索实施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引起国际管理界高度关注。目前,已有美国哈佛大学、南加州大学、瑞士IMD国际管理学院、法国的欧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专门对此进行案例研究。海尔的30余个管理案例被世界12所大学写入案例库,其中,“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管理案例被纳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库,海尔“市场链”管理被纳入欧盟案例库。
2012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7年。海尔继续发扬“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信息化流程再造,以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为支点,通过“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打造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体系,一如既往地为用户不断创新,创出中华民族自己的世界名牌!
整个参观过程,工作人员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耐心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海尔的每一项产品方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从她们的工作态度,我们也可以窥视到整个企业的工作作风,即积极向上,严谨认真。
这次实习,虽然看似只是简单的参观,但它对于一个人的认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海尔的企业文化中,无时无刻不展露出“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是非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展观,“人单合一双赢”的利益观。文化是企业精神的概括,是企业向前深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通过这次实习,我切身体会到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创新,海尔才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这次认识实习,让我们大概的了解到了走到社会后所要面对的一些情况。这次实习虽然时间很短,但却是是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说,他们公司是做什么产品的,他们产品有什么特点,可以应用到什么方面,还有就是公司的创新管理,它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让我更为明白的是,一个东西仅了解它的基本原理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你知道原理,以及根据原理去实践,去竞争,在市场上占据立足之地。这样的话我想是每个人都所值得追求的,也是必须面临的。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这样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本次实习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实际动手方面,我们欠缺。这或许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就的吧,比如时间问题,企业的利益问题等等,其实这些反应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于实践中汲取理论知识。这就需要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三赢。
不管怎么说,这次实习是有所收获的,现如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打好基础。没有基础,一切都只是空谈。我们的路还很长,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开始,现在只是为开始做准备而已,没有自己的执着和努力,一切都只是幻想。
第五篇:财务经理述职报告(海尔公司转型对财务管理的启发)
《海尔转型实践给我们的经营管理启发》
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很多公司在发展方面都遇到了相同的困境,其核心问题是增速缓慢,市场份额与主要竞争对手距离拉大,企业整体效益低下等。在目前的难时分,海尔的转型模式,带给我们诸多思考。
首先,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固定行业周期,在充分发展市场竞争多年之后,其市场和行业发展必然陷入一个有序和缓慢增长态势,整体市场陷入相对饱和的状态。通过多轮价格战,利润率进一步下降,未来的增长空间必然会越来越小。
其次,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必然要求克服单一产业的束缚。只有通过合理的产业组合,拓展商业疆土才能规避产业周期束缚。
战略转型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所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在实施战略转型的时候,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合适的判断:到底应该什么时候实施战略转型。商业模式变革,是未来企业树立新的竞争优势的手段之一,然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任重而道远,需要考量的问题会很多。我们是否具备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转型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转型成功的关键点有哪些?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
海尔漫长的转型之路,告诉我们转型需要较长时期来逐步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必然需要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
过去,传统的财务管理,财务人员都专注于会计核算与交易记录上,把大量的财务管理资源消耗在会计核算上,这种交易处理和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都不高:
一是半集成化的财务信息采集系统与大量财务人力资源占用。出于更快的响应市场、会计信息及时准确真实和内控需要,我们从不断将会计处理部分捆绑、渗透到业务流程。但就各财务系统的统计口径与业务部门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使得我们很多的数据存在差异。财务人员需要利用大量的时间来整理和分析差异数据产生的原因以及重新分配数据,以便能在报表中体现出来,利用这些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作为支撑。二是独立分散的操作,我们的财务有统一的会计处理标准,但由于实际业务的分散性、独立性导致了标准不能够准确的执行,执行偏差也不能迅速暴露并被纠正。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三是割裂的财务信息。由于采购、销售等环节分别为整合到各经营单位进行,实质上财务部得不到一个完整的,点对点的财务信息。
这需要财务管理的转型:一是以解放财务人力资源为目的,这是整个财务管理转型进行的起点;二是以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为目的,这是财务管理转型进行的基础。
四是目前财务管理仍关注于企业内部,这种局限导致了以下的问题:忽略了对集团外部整体经济环境和竞争对手分析,这将直接导致财务的考核预测职能和预算、资源配置的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不能准确的分析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使得我们在预算和设定目标时,往往是和自身相比。这种不开放的预算和目标设定方法往往导致经营单元的经营者产生错误的心态并作出错误的决策。这需要一个财务管理的转型:由向里看转为向外看。
五是我们主要通过收入、费用等预算进行资源配置。这种配置主要也是根据历史分析和具体业务需要进行配置的,往往业务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资源配置不能及时响应这种变化。资源配置不适应商业模型的变化必然导致竞争劣势。其次是不关注动态前瞻性预测分析,我们目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财务报告、财务分析,但这些财务报告与分析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主要针对已经发生的财务信息进行的,是在讲过去发生了什么,是何原因造成的。但实际上,我们经营单元的管理层更应该关注下月预算是多少,完成这些预算的方案是什么,应该由谁去执行,怎么执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多大把握完成预算,哪些人不能完成预算或预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来解决和关闭这些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事前算赢与关差,从企业内部看,财务是事前算赢与关差的主导者,但传统财务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一是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二是没有形成以预算为中心的财务组织;三是财务部门并没有与业务单元经营者同一目标。这里我们需要一个财务管理转型:由向后看转为向前看。
企业的财务管理角色定位,IBM认为世界级的财务组织应该具备四大职能:引导和支持公司成长、将财务嵌入业务、优化财务运营、管理财务组织。
一、引导和支持公司成长的职能。这部分包括资金支持、公司发展、业务决策支持、预算、战略计划等等。它要求企业财务应有效识别企业下一步的增长来源。保留充足资金来支持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项目,确保这些项目的执行和整合阶段得到强有力的支持,维持一个高绩效的业务组合。还要求财务要为业务单元提供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那些影响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这个职能的工具就是全面预算。
二、将财务嵌入业务的职能。这是一个财务参与公司运营的职能。这部分包括企业的行动、流程标准化、绩效管理、公司管理、风险管理、支持董事会决策、资本效率等。财务应有专业的知识、关系和技能来引导和支持企业的行动,比如提高成本效率,供应链管理等。有能力建立并维护标准流程和指导原则,将风险因素整合到现有流程中,有效支持运营,确保在企业里实施合适的控制及规章制度,控制风险。有能力清晰地传达业绩期望,并将与公司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相关联的业绩承诺正式化。
三、优化财务运营的职能。这部分包括交易处理、财务报表、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支持、管理报表。它要求财务能够利用共享中心/外包以及技术的提升来提高交易处理的效率,降低成本。还要求拥有整合的系统,标准的数据以及对账流程,以快速准确的报告财务信息;能够提供同时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及公司各级管理层所要求的财务信息。
四、管理财务组织的职能。这部分包括财务信息化管理、财务人员管理、财务组织架构、财务组织发展。它要求财务组织有能力维护满足组织需求的信息系统,以保证效率与准确率。要求能够搭建更紧密支持业务单元的财务组织,并通过绩效管理、培训、指导提升财务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能力,以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相关多元化经营的不断成功和企业的壮大,海尔集团相信自己的核心能力已经成熟,因而大跨度向非相关领域迈进,陆续进入生物制药、餐饮、金融、房地产等10多个领域。但由于新业务离核心主营业务越来越远,因而获取成功的概率也越来越小,从而陷入了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困境。由于不同行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企业对非相关行为的业务既难以适应和把握,又分散了原有主业的精力。所以,多元化经营战略必然会分散企业的资源,从而影响企业主业的深度经营。再者,非相关多元化经营在微利时尤其不合时宜,企业要想在微利时代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注重优势产的壮大,在技术、服务、营销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狠下苦功,尽量收缩规模,集中有限资源搞好主业。
通过以上对海尔财务管理转型战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其做出以下评价:第一,海尔财务状况良好,公司现金流充足,资本运营水平较高,公司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青岛海尔采用扩张型投资战略,公司不断对外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收购和兼并,企业资产规模逐年扩大,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带来营业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净利润也高速增长,资产收益率稳步上升。第二,海尔以充裕的现金流为依托,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筹资,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以内源筹资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安全性高,保持股本结构的稳定,企业经营不受债权人干预,有利于降低公司的整体资本成本。第三,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日趋成熟,其投资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归核化特点。进行相关性投资,利用企业资源和能力的通用性,成为其他家电类相关产业所要求的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容易在相关产业间转移,形成产业协同效应。进行归核化投资,青岛海尔回归主业,提升品牌认知价值,先保证核心业务做强、做精,集中使用企业资源,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第四,每年都适当发放现金股利,这样既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又保障了股东权益,还可以稳定股价,保证公司股价在较长时期内基本稳定。
传统的财务管理通过战略转型,各职能得到优化之后,最终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通过经营单元的销售、客户维护,经营单元的管理层的事前算赢与关差,以及财务体系提供详实的数据对比以及分析,最终使得整个企业利润最大化,因为支撑一个企业(集团)能够真正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利润,没有利润的企业将无法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