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门徒影评
门徒影评精选
(一):
《门徒》就是那么一部很实的片子,它没有花招,有点死心塌地。
都说古天乐演得好,其实难演的是吴彦祖。最早拿剧本看主角的时候,吴彦祖挑了古天乐的主角,是安全留意的做法,并且容易出彩。当然他接了如今的主角,应知导演的栽培苦心。
他演坏人也不错的,《新警察故事》中的反派有目共睹,而在《门徒》中更考验功力。一个孤独到了极致的人物。孤独的状态往往使一个人显得有魅力,正因交流常常导致丧失神秘感。他的身份使他务必剔除生命中的所有饰物,唯一的主动的真心的接近是对着一群鸽子。之后,张静初(blog)母女无意中进入他的生活,3岁的小女孩在他抱着她走向沙发的短暂时刻里居然知道环着手吊在他的脖子上坚决不放,这是他最后要求收养小姑娘的最初前缘。静止的孤独被打破,如果这个故事讲下去,某一天,他们其实将应对更加悲惨的命运。
吴彦祖是一个杯具人物。一个履行着最正义的至高无上的使命的人,就正因使命的正义高尚,往往要牺牲掉真实的人生――很难讲这究竟是不是一种幸福。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或者说一群从事艺术工作的人,倡导人类优秀可贵的品质和价值观是天职;但是,当然,也务必允许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对类似生命本质的彷徨和挣扎。他从当警察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穿过警服,没有做过一天普通的警察,而就是一个被授予了使命的卧底。尔冬升是他的警队上司,刘德华是他的毒枭师父,当刘德华死在他的面前、他来到尔冬升面前要求继续卧底生涯的时候,他究竟做了谁的门徒?如果他的身体完成着刘德华的所有工作,精神上继承着尔冬升的所有指示,对于从来无法泾渭分明的人生,如何识别他的真正归属?经典小文章
就好像某一个人很爱你,但是他务必和其他人共度一生,那么要尊重的事实是哪一头呢?
这个故事毫不复杂,故事背后的暗示却很复杂。(lz13)导演用心良苦,机关算尽。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悲观主义者,但为人作风却天生刻苦,于是明知道一切都是虚无,却仍然要在每一个过程中一丝不苟、事必躬亲。他对于空虚有最深层的探讨。他坚持吸毒的源头是正因空虚,也许他是对的。
《门徒》整体色彩感觉很素,但其实色块撞击十分浓烈。罂粟花毒艳的风景,张静初家中沉沉的颓靡,使人感觉尔冬升似乎是喜爱浓墨重彩的,并且对于颜色十分敏感。他自己的风格亦是如此,在其中客串一个主角,衣着单色,背的包有橙色的迷彩花纹,很是抢眼。感人签名
他的客串也十分搞笑,久违了演戏生涯,好像不再那么自信,他和吴彦祖的对手戏总是显得他要匆匆逃离。
至于说到这个导演在筹备影片过程中的艰辛和扎实,对于别人而言或许很难或者很费心力,于他,倒是自然而为。因此,大可不必感慨他的工作态度,正因涉及工作,他就只有这样一个态度。
他也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年轻的时候,就一向被说大男生,而今自己却说,那是委曲了大男生三个字了,其实大男生没有不好,而我其实是自私,万事都要由着自己做主。但是脾气依然是有的。上海首映礼结束之后次日,等着大家集合去机场,古天乐磨蹭迟到,导演即黑脸。他虽是演员出身,却不惯演员的毛病,和一般同类导演很大不一样。他做电影,怀旧的文艺的,抑或青春的,以及带有黑帮气息的无不做到最好。他执导的得到奖项肯定的影片在风格上几乎无一雷同,所共同的就是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关心和职责心。
在《门徒》中,不好期望看到感情。感情似是而非,变得可有可无。他秉持务实的人生观,就应不喜无谓浪漫,却常常会有遁世的念头――在吴彦祖的身上,偶尔能够看到这样的痕迹。
门徒影评精选
(二):
《门徒》:地狱众生相
既然上苍视万物为刍狗,那么,作为这刍狗之一的最有灵性的人类绝不会
放下这场模仿秀,他们用毒品,把自己变成了笼子里的小白鼠,然后举起镰刀腰斩生命。
人类的自戗从此开始
--从他们的第一个diy的瘟疫开始
早期的禁酒主义者可能会让20世纪的禁毒户外的用心人士羡慕得要死。就在1970年美国透过《管制药品法案》之前,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天然毒品和制剂、多种毒品化合物,合成衍生物,以及不一样亚文化群为了寻求新的或者更强烈的宗教体验所采用的天然毒品提炼药品,禁毒法还是难以与时俱进,甚至难以对它们一一加以归类。
简而言之,20世纪各种极易上瘾的毒品让每一项禁毒户外方寸大乱,七拼八凑的新法律就印证了这种混乱局面。铁了心要享受快感的那些人向来是足智多谋。一种迷幻制剂被宣布非法,另一种就立刻跟进。使这场声势浩大的禁毒户外虽然显示了发奋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入行三十年的尔冬升曾是香港电影界独当一面的武侠巨星,从武打明星转行后,他更成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从《新不了情》、《色情男女》、《忘不了》到《旺角黑夜》,以及之前的《早熟》,尔冬升的电影总是能够带来让我感动,让我深思的东西。并且,他的视角一向是以写实风格来关注一些生活在底层的贫民生活。而这部细致描述毒品制、售、贩、吸的电影往往也会让人的视觉和心灵同时遭受强烈的冲击。因此,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拿到这张碟很长时刻之后才有勇气将它放入了碟仓的原因。而将这种观后感再付诸于文字,无疑是令人痛苦的过程。
毒品的交易过程是怎样的?他们的日常如何生活?他们的情感世界如何?毒枭又过着怎样一种醉生梦死的生活?毒品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和毒品相关的世界危险而神秘。
尽管毒品在香港电影中层出不穷,但如《门徒》这样对毒品产业链条的全方位表现,系统展示制毒、贩毒、吸毒的作品无疑是罕见的。
所谓门徒,是指门生,徒弟,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我们此刻所说的学生。影片中的门徒,所指的不仅仅是从师傅那里获得知识,还有行业规范,以及精神上的追随。
吴彦祖扮演的阿力是一个卧底,也是大毒枭昆哥的门徒。但与《无间道》中的阿仁那种有时思维错乱到对自己身份产生偏离不一样的是,阿力始终是一名兢兢业业的卧底,他和刘德华扮演的大毒枭昆哥虽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当目睹了已经和自己产生感情的阿芬因吸毒而惨死的场面,人性和正义感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违背了昆哥临死之前的最后一个请求,把协助昆哥贩毒的昆嫂也投入了监牢。
作为一个父亲,昆哥对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为女儿的叛逆和出格而心存焦虑又徒唤奈何;作为一个丈夫,他和昆嫂心心相印、恩爱无比。而袁咏仪饰演的昆嫂则温柔贤淑,虽然早就知道丈夫是毒枭,可为了家庭不得不将这个秘密藏匿在心底并协助丈夫贩毒。
但作为一个大毒枭,昆哥却是冷血和无情的。虽然心里有时也会泛起一丝内疚,但一句我又没有逼着他们去吸毒这样自我安慰的谎言就把心里那一丝良知彻底地抹煞了。他认为所有吸毒的人都是咎由自取,当所有吸毒的人都死光之后,这个世界也就干净了。正因没有人买,也就谈不上有人卖,就能强迫自己金盆洗手。这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般的嘴脸无疑是让人所不齿的!
张静初饰演的阿芬是本片中最具杯具色彩的一个人物。她和丈夫原本是一对生活美满的小夫妻,还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但是自从丈夫染上毒瘾之后,他们的生活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为了给吸毒的丈夫作榜样,她不惜以身试毒,从而染上毒瘾。当然这样的说词在阿芬那个猥琐不堪的丈夫的口中也同样重复了一遍,熟是熟非无从考证。毕竟毒品的作用能够使任何一个人丢掉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在毒品面前,人性,道德观,乃至人伦的概念已经完全没有好处。何谓生不如死
在影像风格上,《门徒》延续了《旺角黑夜》中的黑暗与晦涩,并充满了写实的效果。对于一部描述毒品给人类所造成危害的具有警示好处的电影,这样的影像结构无疑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
影片的结尾很耐人寻味。可能是正因空虚,阿力把阿芬留下的那个装有毒品的盒子拿了出来。经历了那么多痛苦的事情,他大概觉得毒品是唯一能够让他得到解脱的东西。这时已经被他收养的阿芬的女儿走了进来,小女孩阻止了他的行为。歉疚的阿力将小家伙搂进怀中,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痛苦和压抑,这是当我看完《门徒》之后的唯一感受。毒品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瘟疫,最致命的是,它能带给人们快感。目前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高达2。4亿。上世纪80年代全球10万人因吸毒致死。而90年代,仅美国每年就有近50万人因吸毒丧命。小小的白色粉末,它浓缩着我们的欲望,结晶着我们的兽态,搀杂着我们的疯狂。快感成为这场瘟疫的病毒细胞核,它入侵的是我们的人性,让我们逆着进化树狂奔,从而返祖成为愚昧的野兽。一旦跟毒品沾边,不管你是吸的还是贩的,甚至只是一个旁观者,你的生活就将为此而改变。这种痛苦和病态,也正是《门徒》带给我们以强烈震憾的原因。
门徒影评精选
(三):
《无间道》始,香港的卧底电影带着浓烈的商业味道不停地涌向饥渴的票房。只是,这种无谓重复的商业运作到底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动呢。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已经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饱和状态的时候,有时候会选取因噎废食地逃开。《无间道》、《黑白道》、《卧虎》有时候我不禁停下来想,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除了繁华的卧底行动之外,是否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来呢。
然而,此刻我却把这部电影看成是香港卧底电影的一个新里程。正因题材并不新鲜,但是能在甚至已经沦为庸俗的电影题材里找到自己的观点并完整无遗地呈此刻我们眼前的作品,是足以得到这样的赞叹。
一脸正气的吴彦祖似乎已经开始显得成熟稳重了。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步履蹒跚病病怏怏的刘德华毫无疑问显得更光彩夺目。如果在其它的电影里,吴彦祖的表现和阿力这个人物形象就应会获得最大的赞赏。但是,当我们看了太多的卧底电影和卧底警员的迷茫之后,他似乎只能成为那些反面人物一个华丽丽的韵脚了。
太多对卧底警员的描绘带来的审美疲劳让我吃不下吴彦祖这道俊俏的大餐而偏颇于趋于清淡的刘德华。不再花费最大的精力去刻画属于正义的卧底警员,这部电影能在繁杂而参差不齐的卧底电影里异军突起,归功于它把惯有的正义感和世俗善恶观念放到了次位,而人性化地用大功夫刻画了阿昆这个人物形象。什么是对错,什么是善恶。在如此张狂的年化里似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于是阿昆这个大毒枭在这部电影里能够得到和卧底警员阿力均等的甚至凌驾于之上的刻画就足以让人惊喜了。
新年伊始。尔冬升无疑给我们奉献了一份视听和灵性的大礼。刘德华,吴彦祖的表现均显得中规中矩;袁咏仪和何美钿戏份不多因此无甚表现力;张静初反而绽放着一种病态的妖娆美感,但是有点虚妄。纵观全剧,所有的演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突破,这部电影就应归功于尔冬升作为一个导演时对镜头的驾驭潜质和作为一个编剧时对情节的把握以及两者合而为一时对人物的塑造的细腻功底。
这的确是一部细腻的电影。在这种题材电影上用细腻这个形容词也许并不十分恰当,但是,这部电影它的确是。我们能在很多地方看到这种极致而华美的细腻。电影对人物的塑造已经不仅仅仅是停留在平面而简单的性格构造而开始转向一种更繁杂的多重性格构造了,这无疑是近年来香港电影一个十分可喜的趋势。
这是一部男生的电影,但是在如此男性化的看似粗糙的剪辑里,这部电影却有着男生特有而与众不一样的细腻。
我们来看看阿昆。作为毒枭,他是声名显赫、谨慎而无情,操控着香港贩毒集团的最大庄家;作为父亲,他却只能徒劳地气愤而无能为力;作为丈夫,他是细心呵护疼爱有加的好男生;作为行内的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他是多疑而且从来不信任任何人;作为教父,他却无所保留地倾囊相授;作为一个生理单位上的人,他是一个病重的老人;但是在警察眼里,他却仅仅只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狡猾的庄家。如果放在世界电影里来看阿昆这个形象也许还不够出众,但是放在香港电影里,阿昆这个人物形象也许更贴合我的审美标准。廉颇老矣,不再是风华正茂盛气凌人的张狂毒枭,而仅仅是一个留意谨慎病病怏怏的老男生。我说他是香港教父,并不是正因作为刘德华的阿昆,而正因作为阿昆的刘德华。
除了阿昆还有阿力。阿力是个善良的好人,只是正因他是警察,是卧底,因此他似乎只能孤单地一个人活着。张静初扮演的阿芬成了他作为一个好人的所有优点的集结和释放。他尽心尽力地帮忙她戒毒,一次次地坚信她,甚至在最后领养了她的女儿。他在阿芬身上完整了他作为一个好人的人生,就算最后只能看着她的尸体上爬满了饥饿的老鼠而惊恐在悲鸣。但是他却把阿芬的丈夫推上了绝路,以正义之名,以堂皇之名。这时候的他却显得邪恶而狠毒。
再看看阿芬。她和她的丈夫说的是同样的话: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吸毒了,我劝他戒毒,他说根本不可能戒得掉,我只是想救他,我想证明其实能够戒得掉,于是我也吸了毒,但是,原来是真的没办法戒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是阿力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但是我们却能在镜头里看到他听到她的丈夫也说同样的话的时候脸上那种扭曲的表情。阿芬和她的丈夫是这部电影里对人性最刻毒的批判和对吸毒者最有力的责骂,隐蕴着同情。他们赋予了这部电影浓厚的说教好处,但是他们也仅仅只是阿昆和阿力丰富的人性更多一层的侧面描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对于气氛的把握显得十分到位。尤其是体此刻张静初演绎的阿芬身上,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骤然的转折。
其一是她和吴彦祖的激情戏之后突然的抽蓄让我背脊发凉,这是利用了联想思维的气氛转折,从二人的唯美性感描绘到阿芬的突然抽蓄,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亲密的身体接触之后,安逸的两个紧贴的人,突然,所有的美感彻底地丧失了而且转而进入了一种诡异不安的氛围里。
还有一个气氛的骤变是阿芬在脖子上注射了毒品之后表情上的转变,从享用的快感到突然的痛苦到抽畜再到表情麻木的定格。这种视觉上的逐一调整也许是为了表现张静初对人物的把握以及从氛围上营造一种不安定的紧张,很到位。
最后一个是阿芬的死。在电影开始的时候阿力说:阿芬和昆哥死后我就一向在想象最后的阿芬将会如何死去。只是我从来不曾想过她会是这样死去,死在屋子里,直到身上爬满了饥饿的老鼠在不停地撕咬。这个特写的镜头有着一种十分直白的视觉冲击。
这三个骤然的转变给这部电影弥散了一种极其浓烈的说教底蕴。一个吸毒者,从一开始的种种具有唯美的性感描绘到最后死在屋子里的地板上爬满了老鼠的尸体的白描,从一个沦落的过程上描绘了吸毒的末路。
这是一部颠覆了兄弟义气的黑道电影。不管刘德华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多少的刻画以及如何光彩夺目都好,依旧改变不了这部电影对于卧底的偏爱和正道无情的对于香港电影传承以久对兄弟义气的传继。香港的黑道电影之因此一向独树一帜,这种华人骨子里的团结,义气和江湖道义是为根本。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这种兄弟义气已经荡然无存了。卧底的阿力似乎根本不需要任何情感的,他和阿芬的性事也许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我们对电影必要的情色需求而非剧情所须。剖开电影里的末梢,真正的阿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真正的剧情里的阿力,只是一个无须情感的木偶工具,他接近阿昆,为了掀掉他的毒品集团,不管阿昆对他如何,对阿力来说这一切都是警察布好的局,于是,情感之外他能够十分冷静地对待阿昆的灭亡。
阿力是个正义之身,挟正义之名,堂皇无比地抛开了江湖道义和兄弟义气。正道,所谓的正道在这部电影里似乎成了一个被批判的无情无义。法理之内,情理之外。当然无法去责怪阿力什么,但是,在情感上我基本上对这个人物形象不存在任何好感。这只是尔冬升对于香港旧式传统的江湖道义最无力的挣扎罢了。隐晦而难以察觉。
正因正义,因此,所有的一切显得合理,十分合理,极度合理。但是这种极度合理上诱发了的是我在情感上的极度不适。阿昆自杀,脖子上鲜血淋漓,他在细数着自己和阿力以前有过的温情:我把你当成我的亲弟弟一样看待,在你被高利贷追债的时候合着钱去救你,有人砍我的时候你替我挡了一刀对阿力来说:这一切都是局,都是设定好等你入局的圈套。
谁说黑道无情。所谓的正义就是这样把香港电影里固有的情义无价变成了一场更为理性的黑白之争。我们能够十分理性地同情阿力作为一个卧底的迷惘,但是在情感上我无法再对这个人物有半点的欢喜。怀着对旧式香港电影的无穷膜拜,我选取了阿昆。
从某种程度上说,阿力和阿昆的矛盾成了香港新黑道电影的理性和旧式香港黑道电影的江湖道义的最后火拼。阿昆以前如何对待阿力,所有的一切维系在旧式香港黑道电影的江湖情义里。
他带着阿力去泰国,去金三角,他告诉金三角的武装将军说,他是我的门徒。言语间不无温情。在旧式黑道情义中,教父对于门徒的无私和传承上的教诲充满了种种的让人温馨的美感。但是正是这样的信任带着自杀式的意味让阿昆彻底地走上了绝路。他的苦苦哀求在阿力看来只是一个毒贩头子最后的狡猾以及最后的挣扎。
所谓理性。所谓的理性能够完全地颠覆所有看起来近乎唯美的情感。当然我们务必开始去接爱所有的理性上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依旧无力排斥情感上的偏颇。
香港新黑道电影的理性占有着绝对的优势把旧式香港黑道电影的江湖道义逼至绝路。正因观众们变得更理智也更能理解情感外的理性,而排斥后的偏颇只是我们这些看过旧式黑道电影的人们最无力的挣扎。
但是换一种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却是正因这种理性而反而进入了某种窘境,或者说,在艺术上的份量反而减轻了。
阿力最后对阿昆的小姨子说:对不起,你姐姐也是毒贩看起来跟《卧虎》里最后的那名:对不起,我也是卧底何其相似。但是如果换一种可能性。没有这一段,阿力如果离开警队,用他作为卧底的身份纠灭了阿昆并且接管了阿昆手底下所有的生意,成为新一代的教父的话。纵然同样无情无义但是在人性的描绘上会更上一个层次。
当然这样的争论毫无好处。电影已经定格。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这种所谓的想象也许依旧是我不肯对新式黑道电影那种理性上的臣服和最后的渴望。
确定了所有的不可能,以及所有的已成定局的东西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带着对旧式黑道情义的无尽缅怀,于是,阿力的理性和阿芬夫妇的说教意味已经无足轻重了,他们彻底地成了阿昆这个这物形象塑造的一个侧面华美。所有的这一切只是为了突出阿昆的情义。这是反讽,这是侧面描绘。
当然我这样说的时候我也显得并不完全信服。正因理性,可耻的理性。但是我务必这样去坚信,放任着悲悯的情感而毫无理智可言地去坚信。
刘德华韵味十足,越来越有男生味了。但是,如同电影里所描绘的,廉颇老矣。是时候在他的近乎完美的演艺生涯里完成一些经典而且足以传世的属于自我完整的作品了。在近期的《墨攻》和这部《门徒》里,我们看到了类似的变化和期望。这是值得欢欣的。
香港教父。抛开阿力这个失误的话他也已经接近完美了。唯一一次失误却是足以让他致命的。尔冬升抓到了这个致命的点之前所有的一切创造了这个近乎完美的形象。立足点旧却新鲜,塑造人物细腻,镜头华美,使得这部电影能够在已经沦为恶俗的卧底电影里找到一个自我的道路。作为一个观影人,这部电影至少已经能够满足我们应有的渴望了。仅以此文,献给那些无名的而且不再帅气的金牌卧底们。
门徒影评精选
(四):
《门徒》:最具野心的香港电影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四二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一八五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六零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北京中英条约》,中国割九龙司给英国
毒品,将中国逼进了屈辱的近代史;毒品,让香港割断了她和伟大母亲的联系。
之后,那个遥远的岛国统治这个仅一千零七十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长达一百五十五年。尽管取得了经济上的奇迹,香港却失去了和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机会。这直接导致香港电影长久以来缺乏一种大气。
回归十年,香港电影仍然没有脱去那股小家子气:如果有深度,场景一般跳不出一个城市,不是香港就是上海;如果有广度,比如去了国外,那不赌博就打架;去了内地,则不拍武侠就笑话公安。
《门徒》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电影最后走出了一百五十五年的阴影。它立足香港,放眼南亚,表现了整整一条产业链的全貌;它围绕着这个产业,表现了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和此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审视了当代港人多元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的变迁。
主题的深刻、视野的宽广并不是《门徒》的全部,尔东升在这部电影里延续了他在《旺角黑夜》中的现实主义笔锋,以冷峻的手法叙述故事,剧情有起有伏,收放自如,而且扣人心弦,再加上几位主演的出色发挥,《门徒》并没有浪费它的主题和视野。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门徒》所表现的这个产业就是臭名昭著的毒品。
拍拍脑袋,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出什么身份的人物既有可能深入毒品产业的整个流程,又能接触社会各阶层,还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门徒》找到了这个唯一且最好的切入点阿力(吴彦祖饰),一个潜伏在昆哥(刘德华饰)贩毒集团长达七年的警方卧底。
如果昆哥没得糖尿病的话,阿力最多也就是有可能深入毒品产业的整个流程。昆哥看好阿力,想让阿力接手他所有的生意,于是带着阿力转了一大圈,全面、完整地给阿力和观众说了一下毒品产业:金三角的毒品产地罂粟漫野,香港的制毒工厂乌烟瘴气,近海的运毒水道畅通隐蔽结局可想而知,昆哥最终栽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这就是《门徒》的主线,讲昆哥和他门徒阿力的故事,影片命名为门徒的原因就在那里。
《门徒》还有一条清晰的副线,就是阿力和吸毒女阿芬(张静初饰)全家的故事。阿芬是阿力的邻居,她和女儿经常理解阿力的救济。阿力发现阿芬吸毒之后,就停止了对她的帮忙。此时的阿芬视阿力为最后的救命稻草,期望阿力帮忙自己戒毒。尽管阿力为阿芬戒毒消耗了不少财力和精力,还为她驱赶苍蝇般厌恶的吸毒丈夫(古天乐饰),可在经历了阿芬一次又一次的复吸之后,阿力彻底丧失了对阿芬的信心,阿芬也逐渐走向死亡
《门徒》的主线、副线都不复杂,但片子却很吸引人。
主线方面,最吸引观众的便是影片对毒品产业链条的全方位表现,其广度、深度,在香港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都是罕见的。除了表现上文所说的金三角、制毒工厂和近海水道等这些大的毒品集散地,《门徒》还从细节上为观众透露了许多贩毒集团的秘密,比如黑话:美金指纯海洛因,港币指稀释后的海洛因,脚底上有沙子吗其实是问有人跟踪吗;比如行规:海洛因固块必须要做成后裤兜大小的长方形,这样才好出货,货在谁手跟谁走指警察从买家手里缴走了毒品,买家还是要付余钱这些细节,使影片更加真实,也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影片对昆哥生活近乎写实地表现,也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防止树大招风,昆哥在香港极为低调,得了大病都不敢去私立医院,却在国外买别墅,大肆挥霍;他为人处事极为留意谨慎,除了阿力,他谁都不坚信,不出个性重大的事情也绝不进制毒工厂,怕被人拍下照片,作为起诉他的证物;作为庄家,昆哥和亚洲各地的毒枭都有来往,他们互相竞争,也互通消息对昆哥日常生活的表现,使观众了解了毒枭这么一个特殊人群的生活状态。另外,影片主线上的一些紧张事件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键。比如,查盗版碟的警察为了立功升迁,不顾阿力劝说,强行捣毁制毒工厂
,这将使阿力卧底七年的发奋功亏一篑;昆哥用枪指着阿力的头问他是不是内鬼
副线同样引人入胜。瘾君子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他们应对毒品的态度都一样吗?他们的情感生活如何?死亡是他们唯一的归宿吗不看完影片,你就得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和一般的主副线电影不一样,《门徒》主副线的事件并不互相交织,而是让阿力成为介质,使一条线上的事件在情感上影响阿力,从而影响另一条线。比如:阿芬对毒品的依靠和凄惨的生活让阿力质问昆哥人为什么吸毒,也让阿力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好处,坚定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将卧底进行下去的决心。再比如,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昆哥说吸毒者都是自作自受,让阿力很愤怒,这是他力促阿芬戒毒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期望阿芬戒毒成功,就能反驳昆哥的说法。
《门徒》中有六个主要人物,能够说都十分具有代表性,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人物之外,还有就是阿力的上司苗警官和阿芬的女儿晶晶。
还是从男主角阿力说起吧。首先,阿力是一个卧底。和《无间道》里的陈永仁类似,他也属于整个香港也不会超过十个的长期卧底。但阿力和陈永仁有两点不一样:
一、在贩毒集团的七年里,阿力的是非观并没有发生偏移,没出现陈永仁那种有时都分不清自己是警还是匪的状况。阿力勤勤恳恳地为上司工作,手中的毒品按时按点足量上交给苗警官,也不发什么牢骚。更难能可贵的是,阿力尊重并试图拯救每一条生命,无论是自己道上的朋友,还是被车压伤的狗。
二、和陈永仁对老大韩琛的敌对态度不一样,阿力和昆哥确实结下了友谊。阿力给医院里的昆哥偷偷带他爱吃的零食、多次阻止得糖尿病的昆哥吃甜品,都不仅仅仅是为了博得他的信任。昆哥被抓后,阿力还要见昆哥一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点。这两个不一样,使阿力成为一个比陈永仁更富有人情味的卧底形象。可同事的见利忘义,上司苗警官的灰色作风(后文详述),让阿力的身心都受到很大伤害。其次,阿力是一个男生。他喜爱阿芬,在迷烟的刺激下,完全受潜意识控制的阿力甚至和阿芬有过一次密切接触。感情,是阿力让阿芬戒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阿芬终究还是被毒品夺去了生命。最后,阿力是一个人。毒品对每个人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吸引力,除了对它产生的快感存有
好奇心,现代社会挥之不去的空虚更是越来越多人吸食毒品的主要元凶。同事上司的伤害、对自己推心置腹的大哥的背叛、阿芬的死亡,让情感无所寄托、价值观出现裂痕的阿力产生了极大的空虚感,最后,在一个夜晚,他打开了阿芬的毒品盒吴彦祖延续了在《旺角黑夜》中的表演方式,以极为内敛的方式塑造了一个没有什么个性的卧底。总之,吴彦祖的这次表现,没有突破,没有亮点,也没有大的瑕疵,中规中矩。
昆哥是《门徒》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首先是剧本底子好。和其他影片中的毒枭不一样,昆哥这个人物更加可信:他不会在自己的居住地过得很张扬,这等于引火烧身;他不会只是运筹帷幄,急了他会亲自上阵制毒;他不会在高档餐厅很绅士,正因他归根到底是一个暴发户;做生意时他不会耍傻子大头般的豪爽,而是亲自去罂粟产地根据收成定价格;对自己的贩毒生意,他不会大言不惭地承认自己就是靠吸毒者养着的,他会编织这就是供求关联,我又没有逼着他们吸毒这样自我安慰的谎言,以抚慰没人能彻底抹掉的那最后一丝良知,他甚至期望所有的吸毒者都死光,其实并不是正因这个世界就干净了,而是正因没人买,就没人卖,就能强迫自己洗手不干,让自己早日脱离自责的苦海;他没有叽叽喳喳的三妻四妾,他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应对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问题由于尔东升作了超多的调查,在拍摄之前,昆哥这个有血有肉、贴合常识的毒枭形象就已经立了起来。其次是刘德华演得好。从《暗战》到《无间道》,刘德华的演技尽管发挥不稳定,但总体来说是一年一个台阶。这次他所饰演的昆哥,尽管整体把握上仍有不足,但在制毒、为自己的毒品生意开脱、怒斥有内鬼和死在阿力面前四场戏里,刘
德华却灵光一现,演活了一个职业的、外强中干的、暴躁的悲情毒枭。尤其是为自己的毒品生意开脱的那一场戏,刘德华经受住了特写加跳接的考验,透过瞬间变化的表情和眼神,把掩耳盗铃的毒枭狡辩时自欺欺人、任性的嘴脸演得活灵活现。
人物真实不代表人物设置真实,昆哥就存在这个问题。他是我见过的最倒霉的毒枭:自己身患糖尿病,大女儿抽烟叛逆,小女儿还有心脏病。也许尔东升觉得昆哥最终的自杀结局不解恨,也许他想告诫观众做坏事留意遭报应(阿芬打毒针,昆哥打药针的呼应直接在视觉上反映了这一点),也许这是尔东升对那些逃脱法律制裁的毒枭无奈的诅咒可不管怎样说,这样让人联想到因果报应的人物设置在客观上使昆哥这个活生生的人物生活在了一个失真的有着因果报应规律的世界,削弱了电影的现实冲击力。对坚信因果报应的观众来说,这样的设置正合其意,但他们也不会把昆哥作为自己因果报应理论的一个例子,正因他们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电影是人编的,人演的,是假的。那对于不坚信因果报应的人来说,他们就觉得更假了。
阿芬和她的丈夫是最贴近观众的一个主角。正因对普通人而言,我们没有胆量作毒枭,没有条件作卧底,要是体检、政审不合格,连警察都当不上。可你只要有点儿闲钱,再有那么一点儿空虚,成为一个瘾君子还是不难的。从这个好处上说,《门徒》的教化好处几乎全在阿芬和他丈夫身上。阿芬说,她是为了给自己的丈夫做榜样,让他知道毒品能戒,才以身试毒,染上毒瘾的。由于她丈夫的说法刚好和她相反为了给阿芬做榜样才染上毒瘾,因此我们无法决定谁说的是真话,当然,也有可能这句话只是在瘾君子中流行的能够博得陌生人同情的谎言罢了。说谎,是瘾君子的第一特征。应对毒品的诱惑,阿芬一次又一次放下了戒毒的发奋,其实也是她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她和阿力的感情。毒品,让阿芬的丈夫把阿芬看作一个生财工具,甚至唆使她去做人肉生意。感情消失,是瘾君子的第二特征。为了筹集毒资,阿芬的丈夫让阿芬和自己的女儿运毒、贩毒;最后,为了分享快感,他还把毒针扎进了阿芬的脖子。丧失人性,是瘾君子的第三个特征。《门徒》剧本把握住了瘾君子的这三大特征,塑造了香港电影史上两个最真实的瘾君子。上一句话之因此有剧本二字,就是正因张静初和古天乐的表演并没能抓住瘾君子这三大特征,二人将更多的气力用在 了对吸毒者外在的模仿上,而且看得出,由于没有相关体验,演员可能比较心虚,演得都还十分用力,一向都绷着,好像时刻准备犯瘾,没能做到收放自如。
讲到吸毒者我就再插一句。看完全片,我很个性,尔东升没有拍一个吸毒者吸毒时的主观幻象镜头。他也许是怕把那个吸毒者所说的要啥有啥的美丽世界拍的太美,会有勾引人吸毒之嫌,只好作罢。但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观众对张静初和古天乐表演的评价。电影是剪辑的艺术,镜头之间的不一样组合,会赋予同一表演完全不一样的好处。如果在他们二人表演的过程中,至少在犯瘾的表演中,插入一些美丽世界的主观幻象镜头,观众看他们的演出必须会有不一样的观感。
苗警官是阿力的上司,是一个踩着下属的肩膀往上爬的家伙。单从影片本身来看,由于没交代其他相关资料,阿力随口胡说自己交给苗警官的毒品卖到了台湾高雄,昆哥电话打过去,高雄真有他的货这一情节说明这家伙把阿力交给他的毒品卖给台湾、中饱私囊或接济办案经费的可能性很大。苗警官究竟卖没卖毒品?不管尔东升自己怎样说(听得出他有难言之隐),我们从《门徒》里的这个警官和《旺角黑夜》里那个游走在灰色区域的警官都姓苗这个细节来看,尔东升也许已经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晶晶是阿芬的女儿,跟了个吸毒母亲,每一天缺衣少吃,可怜兮兮的,如果不是阿力,她都饿死好几回了。晶晶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阿芬是个因染上毒瘾而不负职责的母亲,阿芬的丈夫是一个丧尽天良的父亲,阿力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青年。影片结尾,空虚的阿力打开阿芬的毒品盒,正在吸与不吸之间踌躇的时候,晶晶走过来,合上了盒盖,把盒子扔进了垃圾桶里在被阿力救了多次之后,晶晶最后救了一次阿力。这个情节的象征好处很清晰。
但我要说,晶晶只是个小孩子,她只知道那个盒子里的东西要了母亲的命,却并不知道是什么让母亲和阿力打开了盒盖。这样的拯救,凑巧罢了。
门徒精选影评
(五):
看《门徒》是心灵很被触电的感觉,情绪与躯体都被调动了起来,有一种做人如似鬼的地狱煎熬之感。这就是我们常人在传说中、电影中见到的人类的妖魔毒品。
看《门徒》除了有一种情绪上的压迫之感,也会缠绕出一种心灵的反思:人类为什么要吸毒?有人为什么要贩毒?其实道理很简单:人的灵魂是很容易被现实迷感和俘虏的,就想有人指出:人之初、性本恶一样,找不到光明的未来,找不到明天的人,就会想办法麻醉自已。酗酒是一种办法,但不是极至,吸大麻、海洛英才是极至。《门徒》不是反映吸毒者的吸毒的来历,而是反映他们沦陷成为恶食者的悲惨境地,以此来描述瘾君子们如何在逃避法律、践踏人性之后,成为不耻人类的垃圾的。吸毒者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孛论:为了他(她)戒掉毒品,证明毒品是能够戒掉的,而我才吸毒的,哪知吸上了就戒不掉了。在那里,谁是受害者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毒品能够证明:人的意志是能够摧毁的。
人为什么会吸毒,究竟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影片以吴彦祖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呼应首尾,可谓好处深刻。尔冬升透过张静初、古天乐的吸毒经历警醒世人:一旦吸毒,便等于走向地狱,轻者家破,重者人亡。吸毒之人有可怜之处,有难以回头之苦衷(张静初);但亦有可恨之处,尤其是那些沦为唯毒是图的行尸走肉(古天乐)。更有甚者,编导不惜炮制张静初吸毒后的恐怖死相,令观者毛骨悚然之余,认同毒品的恐怖。
另一方面,以毒枭刘德华为首的贩毒集团,从货源到制作再到贩卖,各个环节精密留意,若非有内鬼多年刺探,根本万无一失。刘德华不吸毒,只将贩毒当作一种生意,只有供求,没有对错。他不认为自己害人,是那些吸毒的人活该,关他什么事?
恐怖究竟来自空虚,还是毒品?影片结尾处,吴彦祖领养了张静初的女儿,父女拥抱的温暖影像似乎在寄期望于爱的力量。但不好忘了,毒枭刘也是一个爱意浓浓的好丈夫好父亲。
第二篇:一个吸毒者的感受!(门徒影评)
一个吸毒者的感受!(门徒影评)
我是个吸毒者,7年快8年了!我整整在那个黑洞里塞了300多万RMB。其实刘德华说的话在我看来很对,没有吸毒的确实他们贩毒的什么也干不出来,我吸毒7年多也没见哪个毒贩打电话给我或者天天找着我去买他的毒品,都是我自己贱那着钱去找人家买。毒戒过很多次,最长的时间戒掉过9个月。当一个人吸毒上隐后,很容易产生空虚感,其实我什么都不缺,过着你很多人向往的生活,家里有着用之不完的财富,住着别墅。可我想要的生活不是这样,我只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小窝,和父母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可现实却是每当我回大那硕大的家时,家里除了我还是我,我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却想的是家,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父母忙于生意很少回家吃饭,每天我一个人面对着用人做的一大桌子的饭菜,那种心中空荡荡的感觉顿时又涌上心头。家里给我介绍过很多女朋友,最差的也是本科生,家里最少也算的上是小资。漂亮与否更不用说了。她们知道我吸毒却依然愿意跟我在交往,然后结婚。对于我这个吸了毒快8年毒的人而言早已经对女人没有任何的感觉,确切的说是我早已经没有了性欲。跟着我没有幸福也不会拥有幸福,永远也不会有。但他们依然愿意和我交往,愿意和我结婚。其实我明白她们并不是想做我的妻子,她们只想做的是我家的儿媳妇。我父母对我的要求就是活着必须活着,因为我的死亡可以毁灭父亲用一生的心血缔造的上市公司,因为我死亡的消息可另股票大跌以至于拉倒公司。其实毒品在我看来,给人的幻觉就是空虚,永远无止境的空虚。在门徒这部电影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古天乐所扮演的那个吸毒者的角色,简直演的是惟妙惟肖。一个一穷二白的吸毒着,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吸毒者,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拿自己的亲生女儿去贩毒,以贩养吸。如果我不是投胎在这个拥有着绝对财富的家庭,恐怕我早就跟他们一样,三餐不能自保,用针管注射海洛因,过着丧家之犬的生活。我还算幸运7年多来,我没有注射过一次。有时候真想一死了之,但想到父母和那些爱着我的人,我又胆怯了,退缩了。我!一个吸毒者的告戒:什么都能碰,毒品千万不能碰!一日吸毒终生戒度毒,真的很难戒,就算你今天戒掉了,但不在什么时候你又会复吸,戒毒的成功的吸毒者,就象一个炸弹一样,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也许就在明天,也许永远不会。吸毒对于我来说不是用钱来计算时间我还能吸多久,而是在于我能吸上多少年就会死亡。一般家庭要是有个吸毒的并且已经吸毒7年多的,这个家庭早就一无所有了,家破人亡。300万!对于一个普通家庭一生都不一定能赚到这个数目。远离毒品珍惜生命,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尝试它。
第三篇:读后感-门徒[定稿]
《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读后感——门徒
在这个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由特级教师蒋宗尧所撰的《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对于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我来说,这似一瑰宝。对于教、学、育我的经验还尚少,而开学也即将来临,此书无疑在精神上、行动上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这本书从教育观念、教育研究、教育实验三方面阐述在教育中教师的行动及思想。很久以前就知道教育不止于课堂中的学习,还有生活、交际等中,然而当初的认识并不深刻。在课堂中的学习已是学问一堆了,而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必然要考虑到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着实让我有点头大,还好有这本书的开导,让我清晰的认清刚开始的我该做些什么来为以后的我做奠基。
这本书首先从教育观为整个教育事业开路。现在力求的教育模式不再是以前的一味的教,让学生一味的“被”学,而是可以让学生主动学,学会学,教师持有的教育观——为了不需要教而教,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作为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把适合不同学生的方法牵引给孩子,而不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我们要让学生学的活,这样才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及对之后各类信息的吸收。有时我也会问自己,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需要教师?现在我懂了,教师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勤奋工作、努力创新,作为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这份事业上打拼,是值得骄傲的。
课堂无疑是学生获得只是的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也重点阅读了
此书教育观念中课堂观。在这一章中,蒋老师着重强调了“课堂是学生的,还给他们吧。”我也在实习期间试着这么做了,可是总觉得有些把握不住。在放手给孩子中,有两条线是不可逾越的,一条是传统的教;还有一条是学生无方法的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在纸上写了这个问题: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学些什么?怎么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做些什么?怎么做?要让学生做到什么结果?这章让我学到了,要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中学会合作、探究、提问、自学、养成好习惯、体验到成功、能有良好的情感交流以及学会做人。而教师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然后发挥他们的个性,为他们取长补短,提供营造一个自由快乐课堂。
对于一名新教师而言,课堂上的行动都是以事先准备为基础的。书中提到,准备不止于备课,还有各类听课、评课、钻研教材等。关于听课,我们能够学到的更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看自己的课时,不容易发现问题,然而听课时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而这时也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吸取教训,取长补短。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苦性。
对于新教师而言,这本书无非是一本预稿,一本今后教育事业道路上的备注。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走下去,也要有扎实的基础铺路,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勇敢面对。
第四篇:做门徒的代价 心得
《做门徒的代价》
九月份我选择的是《做门徒的代价》,这本书的作者是朋霍费尔。这本书的中心是:信仰就在于追随耶稣,即做基督的门徒。基督的典范是为他人而活着,为人类而牺牲。做基督徒就是要做真正的人。本书一共分为四篇:⑴第一篇内容是恩典与做门徒,写的是昂贵的恩典和做门徒有的呼召还有就是顺从耶稣的呼召(2)第二篇是登山宝训:八福、团契、对于身边的弟兄姊妹应有的态度和对这个世界的方式。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应当是虔诚的单纯的生活。门徒与非门徒的区别。(3)第三篇是福音的使者一个参与服侍的人面对的问题(4)最后一篇是教会里的问题,和基督徒的生活。
这本书,最开始时因为名字吸引了我,《做门徒的代价》,我们是神的仆人,尤其是参与服侍以后,更觉得应该看这本书,所以就选择了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了很多的反思,和对未来生活的要求。虽然刚开始看前面的时候我会带着质疑的眼光,但是读下来以后我发现有很多处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让我也明白了很多。
昂贵的恩典:因为一直灌输我们的想法就是恩典是白白得到的,所以我们总是认为恩典就是免费,并不会让我们去很珍惜这一份无价的恩典。书中说廉价的恩典就意味着否认神的道成肉身。其实恩典是昂贵的,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拯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或许我写的这些字会显得很苍白无力,让你无法感受那一份有时在我们看来平凡的爱,实则死一份无价的昂贵的爱,不然怎么会有门徒的追随,殉道呢?我们口中总是说:“主啊,主啊,我愿奉献我自己,我愿将一生交给你,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顺从的,我们想要试图控制自己的生命中某一部分,我们内心的某个地方其实也一直在拒绝耶稣的呼召。
八福中让我最深刻的就是:“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或许因为我本身的缘故,我就特别注意圣经对温柔人的解释。其实圣经中真正温柔的人和我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才是基督里真正温柔的人,他们很温顺,他们放弃了自己一切的权利,为基督而活。当他们受到责骂时,他们平心静气;当他们受到暴力虐待时,他们耐心的忍受;当他们受到不公平时,他们也不吵不闹,也不坚持自己的合法权利。他们决定只将自己的权利交给上帝。在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靠着神都可以做到。
第二是对待兄弟姊妹的态度。因为参与服侍的我,在跟团契的弟兄姊妹上相处的可能不是很好,因为性格的直接,在无意中总是会得罪很多人,这是很不好的。当看到这一节的时候真的感触很大,发现在对弟兄发脾气的时候就是在谋杀他。而作为耶稣的门徒必须一点也不愤怒,因为愤怒是又得罪上帝又得罪邻居。当基督徒遇到不义时,也不应抓住自己的权利不放,并不惜一切代价得维护这些权利。他绝对摆脱了他的一切所有,只归附基督。
还有就是我们要为我们的敌人祷告,基督徒的行为不应由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决定,而是以耶稣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很难很难,但是我相信将他放在祷告中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书中还有还有很多关于如何祷告,如何谦卑自己,如何做一个好牧羊人的教导,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推介大家看。
¤2013年9月份阅读
多读圣经,对天主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多读圣经,会加强与天主的认识,多读圣经,会加深与天主的关系。当你愿意与圣言合作的话,你会经验到丰富,经验到供养,常常经验到生命的指导。
要把创世纪读好,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关键人物,他们是分别是亚当、罗特、亚巴郎、亚各伯和若瑟。把创世纪读好,才能把整部圣经读好,创世纪就像一个序幕,预报了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在整个创世纪里面,亚巴郎是个核心人物,因为他是信德之父,他奠定了以色列人的信仰。这是来自甘肃天水教区的席执事与大家分享他研读圣经的心得体会及经验与方法
我们的生命真正需求被主改变。能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纯净,然后越来越像耶稣本人,能够与祂的性情、跟祂的生命真实地有份。
我们希望得到的就是被改变的关系。我们跟神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二手的,不再是风闻有神,乃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你都能够跟神之间有一个直接的、第一手的、亲密的、活泼的、持续的关系,这是我们很大的盼望。而当这两个都得着的时分,你就发现我们整个的人生会被改变的,我们今生的生活质量,还有我们活着的价值都会被大大的提升。
我们会讲到改变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事奉能够越来越照着神的心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第五篇:《商道门徒1》读后感
星期天这本书只看了50页,昨天拿起后再看感觉非常好看,一口气读完了,小说主要写几个年轻人从深圳到北京,在地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后又独自创业,看似平淡,但是手法细腻,小说是生活的缩影,有职场管理,商战谋略,情场艺术,《商道门徒1》读后感。
其中一段关于如何淘二手房的很应该学习,这里说到在没有大资本的时候,买二手房也许更保险,二手房虽然升值的空间没有新房大,但跌价的空间也相对较小。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可。
还有买房要注意楼盘所在的地皮是从哪一年算起的?不要以为新房的使用年限就比二手房的使用年限长。有的新房的使用年限反而比二手房短,这是一条非常关键的,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买了一套二手房,这种房子使用年限到2067年,而就交付的国际社区的房子使用年限反而是2058年,少了九年,实际就是早期房子的土地使用权都是70年,估计后来各地政府为了加快土地的流转,商品房的使用权都成了50年,商住房大都数只有40年,所以这是个比较大的差异。
书中还有一段李嘉诚说,买房的关键是,第一看地段,第二还是看地段,第三还是看地段,读后感《《商道门徒1》读后感》。这个地段的含义,除了地理位置外,就是交通条件。作者写到,什么样的房子才会升值呢?第一看发展商,第二看楼盘情况,第三看管理。其实我比较认同这点,在国内对于大的开发商,管理好的升值空间也大,开发商为了让后面的楼盘卖出好价位也是会不断做出相应的配套,所以就会越来越高了,比如重庆的融侨城这个楼盘开发商做了十几年了,房子也是越卖越贵,但是如果从选择居住来说吧,现在这个价位就有些贵了,旁边的帝景名苑及帝豪峰性价比反而更高一些了。
我们也知道国家这两年在房产上是下足了功夫让房子不能上涨太快,但是看了小说后,也许我们更应该明白中国的房子是跌不下去的,主要还是地方政府要以此来生存,中国政府内部潜规则太多了,这几年感觉上政府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小,人民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少,老百姓被不断上涨的物价,房价绑架了。但是同时跟一起战争不断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幸福的。所以也许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的,不断上升的物欲需求最终也会伤害自已,就如书中年轻的望月在结束自已的生命的时候写到,你若渴了,水就是天堂,你若痛了,麻醉就是天堂,你若爱了,生和死都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