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时间:2019-05-14 17:1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第一篇: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全社会的主要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真正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由始至终都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以炯炯有力的目光注视妇女问题,同情她们的命运,关心她们的生活,并为妇女解放道路做了深层次的思索: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必须追求个性解放,大胆地“走出去”,争取人格独立。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权。必须推翻封建制度,解放社会。

关键词:

鲁迅 妇女解放 探索

孔子有云:"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教也。自此,女子的悲剧命运开始起航。在长达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里,尤其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的,她们处于被压迫,没有自立的地位,对公婆毕恭毕敬,对丈夫逆来顺受,对儿女关心爱护,而封建社会不把妇女当人看,对妇女诸多的“桎梏”,肉体上遭受的痛苦,如中国妇女的“缠足”,女人自五六岁开始用布帛紧裹双脚,弄的足骨变形,步履艰难。可是人们偏偏以脚小为美,女子不缠足不但被看成是粗人,甚至还有同情长毛的嫌疑,而女人也心甘情愿忍受着折磨,一代一代的沿袭下去,妇女的人性往往得不到尊重,她们受到神权、族权、夫权、父权的压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先进思想的不断深入,青年学者们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所谓妇女解放,就是推翻妇女身上、心理上的压迫,使女性在社会上与男性享有同样的地位、同样的自由、同样的尊严。而且,这也是人性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鲁迅,一生的主要追求就是实现人的觉醒和解放,从“五四”始至整个人生中,他一直深切地关注妇女问题,思考女性的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关于妇女问题的思考一次次吸引了读者的目标,启迪人们对妇女问题的积极思索。

一、鲁迅揭示了形成妇女生存状态的缘由

(一)封建制度形成的“奴性”

鲁迅常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生存状态感到悲凉。对于“裹足”,鲁迅对此很是痛恨,他指出:女士们之对于脚,尖还不够,而且勒令她“小”起来了,最高模范,还竟至于以三寸为度。这么一来,可以不必兼卖利履和方头履两种,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是不算坏的,可是从卫生的观点来看,却未免有些“过火”,换句话说,就是“走了 极端”了。鲁迅的这句话给予了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揭露了缠足对女子的摧残。有句谚语叫“ 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可见缠足的痛苦,深深刺痛妇女的心骨。

婚姻没有自由。由于中国家庭的父系原则,封建社会是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煤约之言,当两个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男女青年相爱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封建卫士(包括这对青年男女的亲人)就群起而攻之。若这对男女软弱时,他们最多以泪洗面,然后在“圣贤礼教”卫士们的安排下各就其位。若这对青年男女坚持“私奔”,结局往往是被抓回来,不是遭受毒打就是禁闭起来,不许与外界接触,她们像失去自由的鸟儿被关在笼子里,精神委缩,失去了青春的本来面目。要不就是男女双方并不了解对方,不喜欢对方,没有共同语言,在父母的安排下结婚了,成了婚姻的牺牲品,鲁迅本人就是其中的例子,他和朱安的婚姻就是个悲剧。鲁迅是痛苦的,朱安也是痛苦的,谁之罪?似乎找不到罪人,但痛苦却是明明白白的。封建社会的女人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

男尊女卑,由于中国家庭中不重视夫妇间的感情,婚后的妇女社会地位、家庭地位都比较低下,从孔孟的“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妇人从人者也”开始,男尊女卑的信条就变成了自古如此的圣训。从人类文化转向以父权为中心的文化起,女性就成了男性的奴隶,并被视为“第二性”。男性为了维护他们奴役女性的权利与地位,给女子制造了种种无理的清规戒律,而女性在父权文化的奴役下也就渐渐适应了这种不平等,当将这当作天经地义之事,心理上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男女不平等的文化观念便成为一种制度,便产生了顺从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和女奴们,鲁迅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妇女在人生态度上、人生方式上盲目趋从或认同于封建制度或社会习俗而缺乏自主独立,从而导致广大妇女人格的缺陷和灵魂的自虐。她们做惯了奴隶,暂时做稳了奴隶,而这正是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所发出的“怒其不争”之深深感慨和无奈叹息。

(二)圣贤礼教逼成的“节烈性”

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是男人的附属品,不管这男人在不在世,妇女都要从一而终,成为男人永久的终身的活财产,否则就是不忠不贞。封建社会男人妻妾成群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现象,若是遇到一个丑女子时,男方可以立刻休妻再取,可以在外沾花惹草,可以将妻子冷落一边让她活活守寡,而女人呢,不管男子漂亮或丑陋,是温柔还是暴躁,都得一味遵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怕被折磨死也认为是在情理之中,看到丈夫纳妾也不敢吭声,还做他们的帮凶,女子若跟男人说笑就被认为是不守妇道,更别说有非分之想,干不轨之事,否则结果将会遭到悲惨的下场。封建社会的女子死也不愿背上这个罪名。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丈夫活着要守寡,丈夫死后还要讲节烈,在强加于妇女身上的诸多“桎梏”中,最野蛮,最不人道的就是要求女子单方面“守贞操”,讲“节烈”,节是丈夫死了,决不改嫁,也不私奔,丈夫死的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的愈好。烈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男人把女人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对待,失去丈夫的寡妇要处处小心,不仅要在内心时时压抑自己,在举手投足上也要防止可能遭到的非议,遵守着圣贤的礼教。可男人一方面要对她们的胡作非为,另一方面又要她们守住节操,“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女性在精神上的惨苦可想而知,“失节一事,必须是男女两性,才能实现,专职女性,只有破人节操的男子,以及造成不烈的暴徒,便都含糊过去”中国的伦理道德太卑鄙了。由此我们想到鲁迅笔下的单四嫂,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她没什么非分之想,因为“寡妇门前是非多”,她要守节,不能和别的男人有什么牵连。她礼遵“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然而厄运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医生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试想,假如单四嫂不遵守圣贤礼教而重组家庭,也许宝儿不会过早夭折,也许她的命运会有所改变,也许她的明天有所依托。可在那个时候太难了。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她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心甘情愿任人摆布。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和自我麻痹。

“守节”令妇女心酸,而“失节”更给妇女无尽的痛苦。“饿死是小,失节是大”在此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被迫嫁到山里,为的是换钱给小叔子娶亲。可见妇女在封建社会被当作物品卖来卖去,而依照礼教,死了丈夫,不得再嫁,祥林嫂不守节就是大逆不道,罪孽深重,会遭到惩罚。可过了两年第二个丈夫也死了,儿子遭遇狼叼而死,祥林嫂被赶出来,再次回到鲁镇已被认为是个不祥的人,任人践踏,她遭受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折磨,精神失常,丧失了劳动力,最后在寒冷的黑夜中死去。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遭了强暴,便死掉。”这样人们便称其为节女烈女,甚至为她们立贞节牌坊;否则就会遭到人们的唾骂,祥林嫂二嫁就是不贞,就是伤风败俗,就是有罪,就应该受到社会唾骂。祥林嫂的悲剧令我们心酸,1918年鲁迅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针对畸形的女性道德,鲁迅提出了“完全的平等”、“相互的关怀”、“深切的爱”的新道德,也实践了这一道德,他在逝世前,想到的也是许广平的幸福,“忘了我,管自己的生活。--------尚不,就是糊涂虫”。这既是对圣贤礼教的反抗,也是自己思想的彻底解放。

(三)反对改革的“惰性”

妇女们在长时间的男权主义统治下,人性受到了扭曲,遵守社会加强于自己的所谓清规戒律,坚守贞节,固守物化。她们安于命运,安于现状、自认为没有什么不妥,不能清醒的认识现实,抗拒改革,这种无视于人性

要求的思想的文化沉积,已经成为“多数国民”的意思,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这种封建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沉积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形成习惯,在国民脑海里已根深蒂固,养成的反对改革的惰性。鲁迅清楚地看到实行改革的艰巨性,要根除它谈何容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他向人们发出一个信号:妇女解放已迫在眉睫。

二、鲁迅指明的妇女解放的出路

鲁迅先生不但从人性方面出发,指出封建社会里妇女悲惨命运,更是从现实出发,阐明了妇女解放的途径。鲁迅先生是不赞同用流血的方式去争取妇女解放的。他向来反对无谓的牺牲,而是提倡一种韧性的战斗精神。因为“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见得可贵了„„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他的许多作品都在唤醒妇女们起来自觉反抗,推翻封建社会,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中,使妇女获得彻底的解放。

(一)妇女解放必须大胆地“走出去”,争取人格独立

追求个性解放就是妇女本身要觉醒,要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争取做人的权利,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如果妇女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不合理的悲惨命运中,那么就根本不会感到自己被压迫,反抗就更不用说了,《伤逝》中的子君正是意识到自身的命运受到别人的摆布,于是起来反抗,并大胆地“走出去”,“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10]在那个封建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鸣出了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破石天惊的,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第一步。子君虽然是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吕冲了出来,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尽管结局是失败的,但她确实是走出去过。只有妇女自身觉醒,妇女解放才有可能实现。

(二)妇女解放必须争取经济独立权

没有经济独立,妇女解放就如同空中楼阁,迟早要倒塌,个人反抗式的出走并非妇女解放的真正出路。“五四运动”以后,有很多妇女为追求男

女平等,个性解放,纷纷走出家庭在社会上服务,到了社会上又成为给大家开玩笑,发议论的新资料。这是因为她们虽然到了社会上,还是靠着别人的“养”,就得听别人的唠叨,甚而至于侮辱。殊不知在家庭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社会。这也正是鲁迅先生所问的:娜拉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妇女要怎样才能摆脱困境呢?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道理其实很简单,娜拉如果没有经济支柱,出走之后又将如何生活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吧,就是经济,是最紧要的了。”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了经济,妇女才摆脱靠人养的窘态,有了经济,妇女才能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有了经济,妇女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们不妨参照一下鲁迅的小说《伤逝》。《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为追求修改解放,婚姻自由,从旧家庭出走,走进了小家庭,她不管小家庭以外的广大的社会生活,她的勇气和义无反顾完全是因为对涓生的爱,她追求爱并不了解爱,这样的爱能长久吗?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意义,没有经济基础,爱情只是美丽的泡沫。个性解放的思想是无法抵抗社会压迫的,只有个性独立,经济独立才有珍爱的权利。因此子君最终不得不回到封建家庭,最后无声的死去。盲目出走,终究会失败。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深刻地指出:脱离现实的经济斗争,妇女的个性解放,只能是说狂和做梦。鲁迅先生认为经济权的获得对妇女解放来说最紧要的了。“饿着肚子战斗,减了锐气”正所谓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如何获得经济权呢?恩格斯说:“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社会为她们提供就业的机会,让她们参加到社会公共劳动中,让她们在家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在社会上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但是鲁迅先生也知道,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的文化沉积,社会上男权主义盛行,妇女想一下子获得经济权是不可能的,所以鲁迅先生说到: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要用更剧烈的战斗。”

(三)妇女解放必须将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妇女解放是与整个社会的解放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是整个社会解放、人性解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妇女解放最根本的是社会

必须解放,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将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而这恰恰也是妇女取得经济权、提高社会地位的前提。社会制度不改革,不给妇女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妇女又从何获得钱呢?又怎么独立呢?最终还是要依赖男人,鲁迅先生曾经就一针见血地说过:“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如果社会解放了,祥林嫂会在寒冷的黑夜中死去吗?《明天》中的单四嫂用得着在痛苦中叹息吗?《离婚》中的爱姑娘会妥协吗?如果社会解放了,人们就不会对涓生和子君的婚姻加以指责和打击,那么子君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怎么将社会解放与个人解放结合起来呢?首先妇女要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要把自己当作人存在于社会上,要摆脱种种伤害,改变悲惨的命运,起来反抗,其次集中无数的妇女起来战斗,一个人的能力是微妙的,但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必须唤醒千千万万的祥林嫂、爱姑和子君们一起反抗,才能推翻旧社会,在争取社会解放中,解放妇女本身,恢复女性的被扭曲的天性,大胆“走出去”争取经济权,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而这些都必须以社会解放为前提,这才是根本,可见,社会解放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根本。要获得真正的修改解放必须解放社会。

三、鲁迅妇女解放观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影响。

鲁迅积极探索的妇女观在当时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妇女姐妹,对五四时代妇女争取解放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取得了胜利,自1949年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改变了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被奴役的地位,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立。她们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利。参政,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她们投身于火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生活中,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广大妇女扬眉吐气的口号,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妇女与男子同工同酬,妇女与男性一样享有民主权利,从而出现了很多的女科学家,女企业家,女教育家„„正是由于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家们才使妇女认识了自己,正是由于他们不断地战斗,妇女才为自己努力寻找出路,正是由于他们不断的战斗,妇女才为自己努力寻找出路,正是由于她们自身言行,妇女才起而革命获得解放,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生活在农村的一些少数中老年妇女的封建思想还未完全改变,她

们还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男女授受不清”的思想教育着年轻一代,对年轻人的婚姻还有所干涉,在有些家庭女子地位还未提高,男子喝醉酒或遇不顺心的事暴烈打女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工作权力方面,下岗名额总是以女性为首选,各类招聘广告,女性从业人员的年龄总是压在30岁以下„„妇女解放任重道远,因此鲁迅的妇女解放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鲁迅 《鲁迅全集》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年11月出版

2、鲁迅 《娜拉走后怎样》 《文艺会刊》 第六期 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3、朱晓进 唐纪如 《鲁迅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87年8月

4、周慧 《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历程》

陕西教育报刊社 第五期

5、邹海燕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2期

6、吴宏聪 / 范伯群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年 7、赵畅 《从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分类分析看其妇女解放思想》 《教研教改》

2007年11月

8、孙晓清 《浅论鲁迅的女子教育思想》《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第二篇:论鲁迅及其文学作品

论鲁迅及其文学中的国民性批判

前言:鲁迅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社会中对他的讨论不再局限在其文学作品之中,因“拜读”了李敖大师《李敖有话说》一书,节目中李敖对鲁迅态度的大表白,在于李敖的精神在于他的言论“除去了一些感情化文字,拿出得全是证据”这一言论,还有因周令飞所引起对种种关于鲁迅的舆论,我觉得很有必要为鲁迅作些适当平反。还有就是,我想谈谈鲁迅关于国民性这个大问题的一点小小的见解。关键词:鲁迅 李敖 偏见 国民性 正文:

鲁迅,在中国思想领域,是很难撇开的人物。每次我,闲来没事百度“鲁迅”的新闻,总是听到社会上,很多声音,在说道着先生,推崇他精神的,还是咒骂他人格的,讲着他风花雪月的,还是温情感人的,总之林林总总总。臧克家说的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现在很多人谈论先生,都是受着这些人那些人的左右,在中国这个社会,对鲁迅的评价是两极化的,爱鲁迅恨鲁迅的人,到处都是,还有那些曾经喝过鲁迅“奶”的人也骂起鲁迅,而曾今对鲁迅偏见的人,也在某一刻读鲁迅而有所改观。这都是很正常的。

鲁迅受过尼采的影响,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说道;“现在我命令你们,忘记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都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鲁迅很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死的时候,去把自己“埋掉,拉倒”,并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见,在他死后,他是不希望别人记住它,也是要等别人都背叛他的时候,他再回来。

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虽然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们。这就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所做的事情,和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所做的事情,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不是在神坛上的鲁迅,也不是被某些人贬低得不值一文的鲁迅。

我看过很多人对先生的印象,总喜欢引用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说他冷峻着脸孔、喜欢骂人。但他们往往忽略他的另一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温情洒脱。说他“一个也不宽恕”,却忘了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是个矛盾体,但我们该说,对他的一言一行,应该具体到有所指。就像毛泽东曾说过,评价一个人,要放在他当时的具体情境之下。

而在中国,被奉为当代圣人的鲁迅,因为很多人的研究,在“鲁学”这个领域里,鲁迅的点点滴滴是很通透的,对他的举例论证也是很多的。因而关于鲁迅的孰是孰非,将是很容易见分晓的。但我们也该看到,很多人就是看什么人不爽的。苏雪林就在鲁迅生前对其一阵鞭尸,骂他的卑劣,小人,在文苑里没有他的位置。胡适马上批评她,说鲁迅自有他的功绩,不该这样的责骂他。

还有李敖对他的责骂,说他因为是旧时人物,写的东西难免沾着文言气,在行文就如放脚的媳妇,畸形。而鲁迅是早就认识到这点的,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也说道:“....别人我不论,若是我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这是鲁迅精神上的自觉,勇于剖析自我的表现。而李敖把这当做对鲁迅攻讦的一点,是很可笑的,因为他自己的作品,也常有很多文白杂糅的句子,鲁迅因为所处的时代,耳濡目染成这个样子,李敖是远在提倡白话文后几十年的人,又该如何说了。

再则,鲁迅是认识到这点的。李敖曾批评在厦大申讨他的一位教授,说,我在《李敖有话说》拿出证据证明鲁迅的不足,他没去留意,反而再次提出,是多么不明智。试问李敖,鲁迅曾说了自己的不足,你再次提出,是没留意吗?

很多人批评先生还有一点,是没写出长篇的著作,因此受“伟大的文学家”有愧。鲁迅何尝说过他接受什么帽子。再则,有没有长篇真的和文学家有关联。像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鲁迅评语“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正是一个个故事,将讽刺的魅力施展的大快人心。鲁迅虽有两本短篇小说集,但对整个时代的描绘,其深刻程度,并不比那花大手笔写的长篇巨制差!因而,我们想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依赖他的作品在说话。面对众多对先生的不理解,先生已遽归道山,再多的言辞,只能是一群人对着死去的人大骂,真是很戏谑。

我有时觉得鲁迅的气质,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有些品评鲁迅的人恰似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是优秀的,但她听了某些人,譬如维克汉姆的诽谤,再加上对达西冷落寡情的外表不满,就衍生出偏见来。看过《傲慢与偏见.》的人都知道,达西是个不轻易在表露自己感情的人,但他的心肠是好。

看了鲁迅的书,在文本阅读中,了解到鲁迅文学作品的风骨,以及他讽刺幽默的魅力。

还有,就是谈谈我如何理解鲁迅文学中的国民性批判,首先必须搞清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新文化运动试图促成一种参与式民主。和自由主义所主张的建立在宪政基础上的议会民主以制度约束人性之恶不同,这种参政方式和古希腊城邦政治一样,强调政治是为了共同善而介入到公共生活中,而德性(公共精神)则是政治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于是鲁迅才会强调要改造国民性,对此应该理解为培养公共精神。而根据阿伦特的观点,对公共生活的介入意味着对私人领域的摆脱,也就是对家庭的摆脱,因为在公共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而家庭是最严格的不平等场所,反抗旧礼教则是瓦解家族制度的必由之路。看过《家》就会发现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对立,小说当中高老太爷对觉慧等人参加示威游行是颇为不满的。

而这种参与和后来的文革毫无必然联系。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参与式民主的实践就证明了这样的一种政治参与方式使人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原子化的生存境况,并在此过程中促成了一种多元文化氛围,对公共空间的开拓使得各种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自由主义宪政议会民主不同,左翼参与式民主是不存在制度化约束机制的,因为其目的本身就是打破既有规范。唯有通过参与者本身的自律以及自发形成互动规则来规范政治行动。而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就成功的避免了雅各宾革命式的腥风血雨。

而摆脱一切以个体生命存续有关的生活是公共精神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唯有摆脱对面包的诉求才能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非功利性的议题上,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引进不同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要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要在物质丰裕的发达国家进行的原因,也是鲁迅为何一直都强调经济问题的原因。而对面包的诉求建立起来的只能是家庭式的共同体,文革的产生恰恰是以家庭为模型所建构起来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结构范畴内所产生的,而这种国家组织形式恰恰是自由主义宪政民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现代民族国家是不存在公共空间的,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制约,产生文革这样的悲剧是水到渠成的事。对于革命和公共空间的问题,阿伦特在《人的境况》还有《论革命》中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

总之,对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应参照共和主义并结合历史事实来探究,若照本宣科则很容易像朱学勤、邵建之流一样闹笑话

中文3班 1012100111

毕楚琼

第三篇: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是妇女解放根本途径的探索

论列宁社会主义民主是妇女解放根本途径

吴 昊

内容提要 关 键 词

妇女解放的问题一直是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内的社会主义者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列宁根据以往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和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和妇女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并通过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这个根本途径来实现妇女的最终解放。但是,列宁心知在经济文化落后的额国家建立起来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民主距离非常的遥远。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列宁通过探索具体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来逐步实现妇女解放。

一、列宁妇女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

关于妇女解放的问题,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之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这些探索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是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思想的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和谐社会”中,他就首次提出了妇女解放的思想。傅立叶认为,在未来的社会里面,妇女将从繁重的劳动中完全解脱出来,在社会经济中获得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使婚姻关系真正以爱情为基础。对此,恩格斯高度赞扬傅立叶第一提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制度”。[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727

※页。

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奥古斯特 倍倍尔对妇女解放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妇女解放的思想主要集中在1879年写的《妇女和社会主义》一书中。倍倍尔认为,任何社会依附和任何社会压迫都根源于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经济依附。,因此,要解放妇女就一定要创立新的社会秩序。他依次考察了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婚姻、家庭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上述各个社会中,尽管历史条件不同,婚姻关系和家庭组合的具体形式不同,但都是建立在私人占有生产资落的基础上。因此,几千年来妇女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的状况始终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倍倍尔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不自然而有害于妇女的状态,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且因这种资本主义社会的继续而增长,所以要废除害毒,解放妇女,显然不是显存社会所能做到的。因此,要达到这种目的的非创造新的社会秩序不可。”倍倍尔:《妇女和社会主义》第181页。

倍倍尔在批判私有制社会妇女不可能活得解放的同时,指出解放妇女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他认为,所谓妇女问题,“那就是要使妇女向各方面展开她们的才能和力量,享受一切平等的权利,进而成为社会上完全而有用的成员。”这个问题也是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妇女问题历来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同整个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问题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女解放问题,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总问题的一部分。倍倍尔说:“这个问题之终结的解决,只有除去现在的社会对立以及起因于这个对立的弊害才有可能。” ※ 作者简介:吴昊(1970~),男,江西宜春人,政治学博士。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治与行政伦理研究。倍倍尔:《妇女和社会主义》第1页。“为了废除使无产阶级妇女疲惫不堪的工资奴隶制度,必须根本地改造现在的国家制度及社会组织。”倍倍尔:《妇女和社会主义》第5页。这就是说,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得妇女在社会上和经济上取得完全独立。因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为妇女的彻底解放展示了光辉的前景。

但是,在私有制社会中,妇女是不可能真正解放的。在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妇女连起码的人身自由斗没有。即使是在宣传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中,妇女解放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对此,列宁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讲些冠冕堂皇的词句、庄严的保证、动听的诺言,喊几句自由平等的响亮的口号的民主,而实际上这一切却掩盖着妇女的不自由和不平等,掩盖着劳动者和剥削者的不自由和不平等。”[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281页。所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管有什么样的民主,妇女始终是‘家庭女奴’,是被关在卧室、育儿室和厨房里的女奴.”[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66页。

列宁在继承了以往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他批判了资本主义民主下妇女解放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列宁指出:“资产阶级民主不过是讲些冠冕堂皇的词句、庄严的保证、动听的诺言,喊几句自由平等的响亮的口号的民主,而实际上这一切却掩盖着妇女的不自由和不平等,掩盖着劳动者和剥削者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281页。列宁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他指出了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并探索了经由社会主义民主来完全实现妇女解放的种种具体途径。

二、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内在统一性

列宁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也离不开妇女的解放。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民主之间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

首先,妇女解放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题中应有之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相对于敌人而言。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书中有过非常明确的论述。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我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人民的外延应更广泛些,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作为意识形态上的人民,是指剥削者压迫者和敌对破坏分子之外的广大工农群众知识分子等等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人民中,妇女起到半边天的作用,如果妇女没有真正实现当家作主,那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不健全、不完善的。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可能和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妇女解放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私有制度,消除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经济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从而迅速而彻底地扫除了妇女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并逐步实现妇女事实上的政治经济平等。列宁指出:“哪里有地主、资本家和商人,哪里甚至在法律上也不可能有男女的平等。哪里没有地主、资本家和商人,哪里是由没有这些剥削者参加的劳动者的政权在建设新生活,哪里在法律上就有男女的平等。”[4]《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70页。因此,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为妇女解放提供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平等条件,从而为妇女获得最终的解放。

最后,只有实现妇女解放,才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无产阶级要获得最终的自由,就必须解放妇女,使妇女获得真正的自由。列宁指出:“无产阶级如果不争得妇女的完全自由,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自由。”[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71页。这是因为,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就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没有广大的妇女积极参加是不可能的。列宁指出:“从一切解放运动的经验中可以看到,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妇女参加解放运动的程度。”[6]《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5卷,第181页。那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工人阶级和解放全人类,更离不开妇女的解放。列宁说:“如果不吸引妇女参加公务、参加民兵、参加政治生活,如果不使妇女走出使她们愚钝的家庭圈子和厨房圈子,那就不能保证真正的自由,甚至不能建立民主,更不用说建立社会主义了。”[7]《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41-42页。

三、社会主义民主是妇女解放的最终途径

列宁不但深刻说明了妇女解放和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内在统一性的关系,而且还探索了通过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途径来实现妇女解放。列宁认为,妇女的最终解放一定是要经过社会主义民主加以实现。但是,由于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封建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民主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在现实中很多方面带有封建意识和家长制的烙印。因此,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建设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尽管妇女解放最终要经过社会主义民主的最终实现而得到解决。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许多具体的环节加以完善。因此,妇女解放也就必须经过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种种具体的途径和环节来得到实现。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妇女解放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第一,积极吸引妇女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自母系氏族社会以来,随着男子经济地位的日益凸显,女性便被局限于家中繁衍后代,作家务,伺候男子。这样女性便被视为一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存在着,被长期地派出了国家和社会管理之外。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女性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女性根本就没有地位,而是作为一个附属品依附于男子,谈不上独立自由的人格,更谈不上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了。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女性也是处于无权的地位,她们不像男子那样经常参与政治活动。女性失去了作为人类主体应有的地位,从而也就失去了对教育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拥有。这是由于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性别分工导致女性被压迫的重要因素之一。妇女解放的必要条件是追求权力与资源的公平和平等的分配。女性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其实质就是女性对经济、政治以及文化资源的合理拥有,也是其群体社会地位提升的先决条件。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妇女参加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场所。在苏维埃共和国,政治活动是向所有女工开着大门的。并要使政治成为每个劳动妇女都能参与的事情。在苏维埃建设过程中,列宁非常重视妇女政治权利的提高。列宁曾在十月革命前夕指出:“不仅要吸引妇女独立地参加一般政治生活,而且应当吸引她们参加经常的人要担任的公务,否则,不仅社会主义,就连完备而稳固的民主制度也无从谈起。”[8]《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163-164页。他在论述人民群众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时,多次特意强调了要吸收妇女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在建立无产阶级的民兵组织方面,要“用普通的人人参加的人民武装,用普通的人人参加的—一定要有妇女参加的—民兵代替警察、官吏和常备军”[9]《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270页。;在苏维埃选举方面,列宁强调应当使女工们更多地参与选举,“把更多的女工选进苏维埃去,不管她们是不是共产党员。只要是正直的女工,能有条有理地勤勤恳恳地工作,即使不是党员”[10]《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71页。;在法院建设方面,列宁认为“共产党只是把不使用雇佣劳动榨取利润的工农代表选进法院,对妇女同样看待,使男女无论选举法官或履行法官职务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11]《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105页。;在加强工人检查和监督方面,列宁提出要“把全体劳动群众,男子特别是妇女,都吸收来参加工农检察院工作”。[1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72页。

第二,依靠法律保障妇女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促进男女平等。为了使妇女真正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的权利,列宁认为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女人的这种权利。因此,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在列宁的指导下,彻底废除了一切使妇女处于与男子不平等的地位、使男子享有特权的卑鄙的资产阶级旧法律。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这个劳动者的政权在诞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就在有关妇女的立法方面实行了最彻底的变革。苏维埃共和国彻底废除了使妇女处于从属地位的法律。我指的就是专门利 3 用妇女较弱的地位把她们至于不平等的甚至往往是受屈辱的地位的法律,即关于离婚、关于非婚生子女、关于女方要求子女的生父负担子女抚养费的权利的法律。”[1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8卷,第190页。列宁指出,这在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甚至在最共和、最民主、最先进的资产阶级国家里,也是不曾有过的。但是,这仅仅实现了妇女解放两部分任务中比较简单容易的第一部分,即只触及把妇女置于同男子不平等的地位的旧法律,而没有触及到妇女事实上的不平等。而要实现第二部分的任务,就必须把妇女从家务劳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三,妇女平等地参与生产劳动,摆脱家庭奴役。列宁认为,为了让妇女与男子平等地参与共同的生产劳动,就必须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摆脱妇女一辈子做饭、带孩子等家庭奴役。第二点讲到要通过颁布法律来保障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保障男女的平等。但是,法律的保障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而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不只限于使妇女获得形式上的平等权利。从产生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来看,“从前保证妇女在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统一原因——妇女只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现在却保证男子在家中占统治地位;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相形见绌;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因而,“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务只占她们极少功夫的时候,才有可能。”[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因此,要实现妇女和男子一样事实上的平等,光有法律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妇女从家务劳动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使她们有精力、有机会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列宁深刻认识到:“尽管颁布了种种解放妇女的法律,妇女仍然是家庭奴隶,因为琐碎的家务压在她们身上,使她们喘不过气来,变得愚钝卑微,把她们禁锢在做饭管孩子的事情上,用完全非生产性的、琐碎的、劳神的、使人愚钝的、折磨人的事情消耗她们的精力。只有在大规模地开始把琐碎家务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和时候,才会开始有真正的妇女解放,真正的共产主义。”[15]《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21页。列宁提出,通过创办食堂、幼儿所等公共设施,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使她们摆脱“家庭奴役”,从一辈子只是做饭、看孩子这种使人变得愚钝、卑微的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从而减少和消除妇女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上同男子的不平等。但是,这并不是说要使女性“男性化”,强使女性做违背她们生理特点的事情。列宁指出:“当然,这里所指的不是要使妇女在劳动生产率、劳动量、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等等方面同男子相等,而是要使妇女不再因经济地位与男子不同而受到压迫。”[16]《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192页。

第四,妇女在社会主义民主条件下要自己解放自己。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外界因素包括男性的功劳固然很重要。但是,妇女内在的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广大妇女自身也要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接受新事物。费用=妇女解放主要是由妇女自己来实现的,靠等待和恩赐是行不通的。列宁指出:“工人的解放应当是工人自己的事情,同样,女工的解放也应该是女工自己的事情。”[17]《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7卷,第193页。为了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妇女极少参加政治活动、妇女处于无权地位的状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活动不仅需要党员女工和觉悟女工,而且需要非党员女工和觉悟最低的女工都来参加,以改变妇女无权的状况。因此,要大力提高妇女的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大力提倡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妇女的素质,开发妇女这支伟大的人力资源,促使妇女积极、主动、大胆地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

第四篇: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取得的理论成果范文

论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及取得的理论成果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中只学器物,不学制度,“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变化,虽然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但本质是为了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不是资本主义的探索,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即使是最后的清朝自救运动也是带有很大局限的。资本主义改良派:从早期的以王韬,郑观应的维新思想到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了戊戌变法,虽然在主观上要发展资本主义,但由于未发动群众以及封建力量太强大,最终失败,说明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做了舆论及思想准备

资本主义革命派: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政党“同盟会”,并明确提出了反封建的口号,最后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不是封建制度)制度,同时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更是在与无产阶级政党:中共与苏共的帮助下提出的,明确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带有进步性。但那毕竟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主要还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其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带有不彻底性。

无产阶级:这就不多说了,小孩都明白的道理,我有我党的先进性,党带领我们奔小康,没有我党,我们猪狗不如。拥护党呗

第五篇:论“删除鲁迅文章”

删得掉的文章,删不去的鲁迅

新学期开学之际,有人发现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改变,许多原有的课文被删除了。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有人惊呼“鲁迅大撤退”。提起鲁迅先生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几乎人人都耳熟能详。它们作为语文课本里的重要内容,伴随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但现在,这三篇首当其冲进入了被删除的行列。由于鲁迅作品的被删除,一时间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支持声与反对声四起。

首先就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这三部作品,相信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药》中那血淋淋的馒头,《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柔石和白莽,成为鲁迅一大代名词的《阿Q正传》中永远靠着“精神胜利法”胜利的阿Q。那是历史长河中文学作品的经典,也是我们才从小的回忆。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可以说是徜徉在鲁迅的作品中,《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祝福》,《少年闰土》等等,太多的名篇佳作在我们的记忆中闪现,我们学到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可是现在确实对鲁迅作品的一个删除。

对于鲁迅作品的删除,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的解释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复杂性、早期白话文与当下汉语的差异性,以及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鲁迅作品都适合给今天的中学生阅读。当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没有任何一个作家能够做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让他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保持的合适的地位。同样的,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诸如选文不妥、教法不当,因而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逆反心理,等等。这都是有道理的,应该引起注意。因为我也是从小学习鲁迅的文章而成长,所以对于学习鲁迅的文章有着切身的体验。在学习鲁迅的文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对于鲁迅的一些叙事的散文和故事新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鲁迅深奥的杂文可能就会敬而远之了,毕竟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透过这个时代去理解鲁迅的喜怒哀乐。但如果因此而怀疑或否定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恐怕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至少是我不敢苟同。就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有鲁迅,有他那充满力量的作品,我们的下一代应该知道,一直流传下去,这对于他们的成长,以至文化的传承都是有重大的意义的。

有人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鲁迅为什么滚蛋?文中说“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积分、怜悯的的人物有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是无地自容。”也许这样的话语有些偏激,有些不顾事实了,但是里面也隐约显示着当代人的一个心态,鲁迅不在了,但是他的文章还是让那些鲁迅书中的阿Q。华老栓,孔乙己在当代的代表心中不安。

也许赞同删除鲁迅作品的人说出的是“紧跟时代步伐”,要把那些“过时的难以理解的文章去除”,给我们现在的大师留些位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事情,有些精神那是需要从骨子里面培养的,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也不能忘却。记得《义勇军进行曲》在建国前是代国歌,当时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还进行了讨论,是不是换一首歌或者修改歌词。但是最

终经过讨论它还是成为了国歌,因为大家都觉得,虽然歌词不是唱的时代的一个现实,但是它告诉我们,要记住历史,要居安思危。我们知道中国的美德和精神大多数字传承而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美丽的奇葩。而鲁迅,正是“五四”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化传统的最主要的代表(当然不是惟一的),即使是他的批评者也不能否认他是2o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我们现在都在强调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这当然很有必要;但有些人往往将民族文化传统局限为古代文化,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现代文化传统,这就不免有些偏颇、事实上,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要使用的是现代白话文,中学语文教学也是以学习与运用现代白话文为主的,鲁迅这样的现代白话文的大师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我们真正看重的是鲁迅的什么呢,或者说是鲁迅文章的是什么呢?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在,深厚称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 的勇敢果决。他的文章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批判暴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修复的激励品和治疗品。可以说的是,他和他的作品还有他创造的那一系列正直健康向上的人物从各个方面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鲁迅的文章删除了,但是鲁迅删除不了,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一颗永远闪动着光华的璀璨之星,纵然有时乌云密布,但是过去了仍是星光一片。在当代社会,我们要更好的学习鲁迅,认识鲁迅,宣扬鲁迅,让鲁迅永远的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带领我们前行。

下载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鲁迅作品

    对鲁迅作品《故乡》《社戏》中童年故乡的认识 淮安市涟水县陈师中学薛雪 初中三年里,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数篇作品,可以说篇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中的《故乡》和《......

    论对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积极性探索

    论对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积极性探索 摘 要:农机具是我国机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也需要先决条件,作为现代化科研成果和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对推动我国农村......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模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

    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评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继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全面确立后,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又带......

    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沈传亮 中央党校党史部副教授 大家好,下面我们就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对中......

    论鲁迅的创新精神

    论鲁迅的创新精神 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将毕生主要精力贡献给文学事业的一位巨人,他的伟大的主要标志在于,不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创作......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 提要:本文主要讲述了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他们曾经狂热地追求个性的解放,婚姻的自由。子君为了婚姻自主,不顾一切非难,脱离了自己的家......

    论鲁迅故事新编[推荐五篇]

    浅析《鲁迅新编》的儒道墨家思想 摘要:《故事新编》自1936年问世以来,便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众人的赞叹,全书收录8个故事,每个故事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或历史小故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