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17: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

第一篇: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

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组成部分:

1、收入支持——收入支持在1988年被引入,取代了早先的补充补贴。收入支持是一项为那些18岁以上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和每周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下的人(其本人必须没有每周工作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配偶)设立的社会救助津贴。

2、求职者津贴——根据《1995年求职者法》而在19%年正式推出的一项社会保障津贴,它是支付给失业者或每周工作时间少于16小时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津贴分为两部分,即缴费型与非缴费型,其中非缴费型是需要财产调查的,该项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非缴费型求职者津贴是在失业者失业后最初的前26周支付;缴费型求职者津贴是在失业者失业26周以后支付,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

3、住房救助——主要是采取住房补贴的形式,《1992年社会保障缴费和补贴法》中做出的关于申请住房补贴的一般资格。

4、法律救助——英国的法律救助分为两种,即刑法救助和民法救助。

5、工作税收抵免——工作税收抵免是在2003年取代原有的工作家庭税收抵免的,它仍然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在这种家庭里,父母至少有一方必须每周工作16个小时以上。

6、、社会基金——社会基金是通过《1986年社会保障法》引入的,提供给收入支持与非缴费型求职者津贴的申请人。1987年首先实施了法定社会基金,对取暖、生育和丧葬支出提供资助。1988年施了任意社会基金,对申请者提供预算借款、危机借款以及社区照顾资助。

7、其他社会救助津贴——残疾工作津贴于1992年开始推行,它是一项免税、非缴费的家计调查型津贴。1976年,一项新的现金津贴即照顾者津贴开始实施,对象是那些由于需要照顾亲戚,而没有通过有偿劳动获得收入,并且是处于工作年龄段的男性和单身女性。财产税补贴是1993年引入的,用于向应该缴纳财产税的低收入者提供帮助。

第二篇:社会救助有关制度政策

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宣传贯彻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政策、法规。具体承办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相关救助工作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接受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各项救助的申报,并对申请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入户调查、了解真实情况、索取相关证明材料,并填写相关表册,形成记录。

三、组织评审小组对申报情况进行集体评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申请者形成初步意见上报街道、乡、镇的社会救助办公室。四、三榜公布,分别公布申报、审核和审批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并对举报者保密。

五、负责本辖区内社会救助工作的台帐登记、档案管理和统计工作。

六、向其他社区提供“人户分离”申请户的相关调查材料,积极协助配合调查。

七、搞好城乡低保户动态管理,对城乡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生活情况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上报到乡、镇、办社会救助办公室。组织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八、协助落实救助对象的相关配套优惠措施。

九、按时完成上级社会救助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街道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站工作职责

一、负责本街道社会救助对象资格的审核工作。

1、对社区上报的经评议的社会救助名单,组织人员(不少于2人)入户复查,复查率必须达到100%,并将复查后的救助对象家庭基本情况张榜公布(时间不少于5天)。

2、对张榜公布后没有异议经重新调查后填注复查结果并注明,同时在各项社会救助审批表上签署“符合救助条件”或“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意见后,上报区社会管理救助局审批。

二、根据区社会管理救助局的安排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家庭收入的定期核查工作,搞好本辖区内低保户的动态管理。

三、委托社区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四、负责社会救助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为本街道居民提供社会救助政策咨询服务。

五、负责社区有关人员的思想和法制教育。调查处理社区有关人员骗取、冒领社会救助款物及优亲厚友、借低保乱收费等违法违纪事件。

六、按照“渐退帮扶”政策的要求,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的服务。

七、统计上报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情况和数据。

八、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制度

(一)凡本市内持有非农业户口,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享受城市低保待遇,由户主申请办理有关申报审批手续。

(二)在本市范围内,申请对象的户口所在地与经常生活居住地不一致的,向户主户口所在地申报。一家多户口的,向家庭经常生活居住地申报。家庭成员中有在属地管辖规定中规定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工作的,向单位申报。一户不得多地重复申报。

(三)申请享受低保的对象,由户主于每月上旬向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证明:

1、申请书;

2、城市居民户口簿、户主及家庭成员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查验原件、复印件后,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

3、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4、民政部门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材料。

申请对象家庭成员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还应提交下列材料:

1、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由所在单位的劳资人事部门出具收入证明;

2、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提供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有关证件或者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下岗职工生活费或者的失业保险金的证明。

3、破产、改制企业人员,失地、失业居民提供政府或者单位给予的一次性补偿证明;

4、重病病人提供住院证明。医药费发票原件、复印件。查验原件、复印件后,原件退回,复印件留存。

5、离、退休人员提供领取离、退休养老金的证件或者有关凭证;

6、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的人员由劳动就业管理机构提供就业状况证明;

7、残疾人提供残疾人证;

8、家庭成员中有农业户口的,提供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土地承包及农副业收入证明;

9、因夫妻离异涉及有关扶、抚养义务的,由法院判决离婚的提供离婚判决书,协议离婚的提供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

10、人民法院判决具有法律效力的赡养费、扶养费和抚养费方面的法律文书;

11、退役军人是转业干部的提供干部转业证,是士官转业的提供士官转业证,是义务兵的提供退伍证; 12、18岁以上的在校学生需提供学校证明或学生证明复

印件。

(四)低保申请对象在提供申报所需资料后,要与居委会签订冷水江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诚信承诺书。若不签订诚信承诺书,低保管理机构有权不接受申报。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制度

(一)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市低保办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负责具体实施。

(二)动态管理实行123三个档次分类管理。1类对象至少半年走访一次,一年审核一次;2类对象每季度至少走访一次,每半年审核一次;3类对象每季度审核一次,并且3类对象每个月需到居委会登记一次,连续三次未登记的,视为低对象自动放弃享受低保待遇。居委会要对走访和登记作详细记载。每年底对所有保障对象进行一次年检。

(三)动态管理坚持对低保法规、政策、制度和低保对象负责的原则,采取定期不定期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调查了解保障对象家庭生活、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变化等情况,按季度办理保障金增、减、停发手续,并将所有情况及时登记入低保台帐。

(四)动态管理中办理保障金增、减、停发手续,按照保障对象申报审批程序办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制度

(一)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设立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小组,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应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低保工作人员、社区民警、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区居民代表等9-15人组成。社区工作人员在评义小组成员中不得超过半数。

(二)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应挑选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敢讲真话、群众基础好、威信高、有责任心并热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的人员担任;要善于学习和努力工作,熟悉低保业务知识和辖区内的情况。

(三)每次评议到会人数不得少于民主评议小组成员总数的五分之四,评议结果必须是评议小组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四)民主评议小组的工作对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依据政策、法规、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新申请对象的申报情况、入户调查情况逐一进行评议,对已享受低保的对象每年进行一次评议,经过集体民主评议,提出是否享受

(五)在民主评议过程中,要完整记录评议依据、理由和结果。

(六)经民主评议符合享受低保的对象,应将申请、调

查、评议结果等材料一并上报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承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单位工会部门。

(七)经民主评议暂不纳入保障范围的对象,由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单位根据民主评议的结果通知申请低保对象,并负责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群众监督制度

(一)各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应将有关低保工作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名单及职责、申请低保工作程序等在办公场所公布上墙,让群众知情,接受群众监督。

(二)市低保办、街道(乡、镇)、社区低保管理服务机构设立低保举报电话、街道(乡、镇)和社区居委会或者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增设固定性“低保举报箱”,社区居委会和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在居民生活密集区明显位臵增设固定性“低保公示栏”,随时欢迎和接受群众举报监督。

(三)低保对象的申报审批过程实行“三榜”公布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即第一次公布社区调查评义后的情况,第二次公布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工会复核后的情况。第三次公布民政部门的审批情况。公布的主要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住址、家庭月收入、低保类别、家庭月保障金额。公布的时间不少于3天。

(四)对张榜公布的结果,任何单位和个都可以提出异议。社区居委会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申报工作的单位要认真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并分别逐级反馈到作出结论的单位。对

有异议的,负责作结论的单位要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属实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五)对民政部门审批结果自公布之日起5日内无异议的,由民政部门颁发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入户调查制度

一、各乡镇民政办、村(居)委会受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委托,承担农村低保对象入户调查工作,入户率应达到100﹪。区社会救助管理局对乡镇上报对象实行随机抽查,入户率应达到30﹪。

二、入户调查时,区社会救助管理局、乡镇民政办、村(居)委会及政府驻村(居)干部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工作人员不得少于3人。

三、入户调查的方式:看家庭生活状况询问家庭共同生活成员的构成、收入等情况,听本人和周围邻居反映的相关情况等。

四、调查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调查人和被调查对象须在调查记录上签字,做为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五、调查人员应积极宣传目前农村低保相关政策。对明显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对象,调查小组有做出不提交(居)民主评议小组评议的权利,但必须做好申请对象的思想工作。

社会公示制度

为切实搞好城市低保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城市低保工作的透明度,特制定城市低保社会公示制度。

一、公示方式。各街道、社区设立固定的公示栏。①区社会救助管理局通过电子显示屏和政府网站公示全区城市低保情况;②街道集中公示审批后全街道低保情况;③社区把城市低保用为居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实行“三榜”公示。第一榜为“申报审查”榜,主要公示经民主评议后准备上报街道审核的申请人员的名单、申请原因,第二榜为“审核呈报”榜,主要公示经街道审核后准备上报民政部门审批后享受对象的名单、姓名(包括户主)、家庭人口、家庭住址、救助类别、拟救助金额。

二、公示内容。①城市低保救助有关政策、申请审批程序、享受城市低保救助具备的条件;②申报审查过程中,按要求需公示城市低保救助对象的相关情况;③区、乡两级监督举报电话:

三、公示时间。城市低保救助的有关政策、申请审批程序、申报具备的条件等长期公示。区、街道、社区对当年审定后的享受对象和监督举报电话长期公示。社区第一榜、第二榜公示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档案管理制度

一、分级管理。

区、街道、社区一级建立完备准确的低保档案和台帐,区级建立低保档案、内容包括文书档案、业务工作档案、低保家庭档案、电子档案,做到一户一档、资料齐全。街道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和工作档案,重点是低保台帐、入户调查记录、审核表等,社区要有档案盒,有对象名册、群众评议记录等资料。同时,区民政部门要及时将低保各类情况录入低保信息系统,逐级上报至市低保处备案,建立统一的低保对象数据库。

二、具体要求

(1)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中档案要做到分类清楚,排列整齐、查找方便、安全保密。

(2)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保密守则,执行保密制度,认真做好档案的八防,即防火、防盗、防鼠、防虫、防潮、防尘、防晒、防霉变等工作,室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易腐等杂物,进出必须关好门窗。

(3)及时收集整理本办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材料,对综合性文书档案,做到收集齐全、整理系统、分类准确、编目清楚、案卷整洁、书写工整、装订整齐美观。对专项性的文书档案,做到资料成本、数据成册、材料成套。

(4)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编制必要的档案检验工具,更好地为机关和基层服务,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5)按照档案保护有关要求,每月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经常性保持档案室(柜)内整齐整洁,空气畅通。

社会救助配套优惠政策

1、对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中的未成年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的救助政策;城市低保户高中阶段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减半收取学费;正规考入国家高等院校的,为其提供一定的助学金;武陵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的助学金按专科2000元、本科3000元的标准予以执行,其它区县(市)的助学金标准以相关文件规定的为准。

2、城市低保对象在当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基本医疗诊治时,免收挂号费,减半收取诊疗费。

3、卫生防疫部门对城市低保对象实行免费防疫。

4、自来水公司为城市低保对象每月免费提供4吨生活用水。

5、电力部门为城市低保对象每月免费提供8度照明用电。

6、城市低保对象收取有线收视维护费每月不得超过11元。

7、资助农村五保、农村低保对象参加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负担部分的资金。

8、资助城市“三无”对象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应负担部分的资金。

9、城乡低保户、农村五户凭《低保金领取证》或《五保供养证》可在当地定点慈善药店购买常用药品时享受让利优惠。

信访受理制度

1、低保工作人员应积极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认真听取群众关于低保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进行详细登记,建立信访处理台帐。

2、群众提出的问题属本级低保工作机构能解答的,应摆清事实,讲清政策依据,耐心细致予以答复,避免越级上访的发生。对不能立即答复的,应讲清原因并开展调查或上报,经调查核实清楚或上级予以回复后及时予以答复,必要时应做出书面答复。

3、对群众来信来访的情况要认真对待,依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处理。对待领导和上级下转的信访件要认真调查,照实处理,及时回复。

4、接待来信来访人员态度要诚恳,讲解要细心,政策要透明,做工作要耐心。

5、接待来信来访资料要妥善保存,保守秘密,凡不信来访要做到件件有回音。

6、保护来信来访群众的人身权利,不得进行打击报复,否则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监督举报有奖制度

为加强城乡低保工作的监督管理,优化社会救助工作环境,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确保救助对象的准确率,及时有效地为真正困难的弱势群体服务好,决定在全区普遍建立城乡低保监督举报有效制度。

一、监督举报范围

1、民政部门“应保漏保”的对象;

2、民政部门“重保错保”的对象;

3、享受对象不公示、暗箱操作的对象;

4、民政部门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及乡镇、社区、企业从事低保工作的人员优亲厚友和利用职务之便克扣、挪用、挤占低保资金的问题。

二、监督举报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举报人对举报事项,应先向被举报人所在县社会救助管理局或纪检监察部门举报。

2、实名举报原则。举报人应实名举报,未报真实姓名的民政救助机构原则上不予处理,举报内容要真实、道听途说、打击报复等不负责的举报,民政救助机构查清情况后要对举报人予以批评教育。

3、举报保密原则。对举报人要严格保密,对泄密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严肃处理。

第三篇:英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况

1、社会救助(Social Assistance):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救助或者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从内容上看,社会救助包括贫困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临时性救助、医疗救助、流浪儿童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农村扶贫以及其他救助。

2、济贫法产生之前早期的救助方式(1)教会慈善救济

基督教会以博爱与慈善的思想为指导,对社会弱势群体寄予深深的怜 悯,它关爱弱者,对受压迫和垂死之人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主要表现为:对待战争中的孤儿,先后办起了孤儿院和育婴堂照顾孤儿;对中世纪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基督教还表现为对老年人的关爱,教会办起了养老院来收养老人,中世纪的“养老之家”主要是由教会创办并管理的。与此同时,基督教会还利用自己的收入,通过修道院与城市慈善组织救济穷人和丧失劳动能力者、流浪汉等。(2)民间慈善救济和政府立法救济 医院是这一时期民间救助的主要机构,它不仅仅是治病救人的医疗场 所,而且还发挥着福利院的救助功能。这些医院向孤儿、老人、无家可归者提供救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问题出现了新的情况,单纯的民间救助不能解 决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贫困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政府逐渐通过的立法的方式去解决贫困问题。1531 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拉开了政府负责救济贫民措施的序幕。1536年亨利八世颁布的贫穷法规定,地方团体负责办理救贫事业,把老弱、病残以及失业者作为救济对象。都铎政府在 1572 年强制征收济贫税,来救助贫民。(3)行会救济

中世纪初兴起的城市商人行会组织在救济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会章程”明确规定了贫困救助的方式,确保每个会员的基本生活。但是行会救济实施的对象仅仅是行会成员内部,很明显,没有教会慈善救济实施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

3、济贫法颁布到工业革命前的救助方式

郑功成认为,“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二是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三是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很显然,“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介入济贫事务,是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标志便是英国 1601 年《济贫法》。

1601 年,伊利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该法案对接受救济者做出了三种分类:

1、体能健全的穷人。给予低级的就业,法律禁止居民对这些人给予帮助。

2、生活没有着落或者没有工作能力的人。被安排在救济院内,有居住的地方被安置于救济院之外(院外救济)。

3、失去依靠的儿童。以学徒的身份跟着其他居民,男孩必须学他‘师傅’的手艺,并服务到二十四岁为止;而把女孩当作奴婢抚养,直到她二十一岁或者结婚。《济贫法》还规定:“

1、教区设立习艺所,提供给儿童(男孩或女孩)习艺,并负责工程推广的开支。

2、教区只有在穷人不能从他们家里或亲属处获得给养时才能够得到救助,而且针对公共财政负担过重的情况下,规定救助对象仅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居住满 3 年的人。从《济贫法》对救济对象的分类来看,该法案摒弃了政府过去对一切贫民的救助,而是有针对性的实施救助,确定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穷人和乞丐必须从事劳动。这就使得政府救济对象的数量大大减少,使政府的救助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虽然伊利莎白《济贫法》,是统治阶级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这种立法也极不平等与公正,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下层人们的贫困状况(因为造成社会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掌握社会资源,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不可能获得对社会资源的平均分配),但它毕竟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早期的社会救助固定了下来,充分体现了社会控制社会救济密切结合的原则,为以后的政府救助立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01 年的《济贫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成为以后西欧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典范。从《济贫法》颁布到工业革命前,社会救助的显著特点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政府救助措施的响应实施加上民间慈善机构的协助,社会救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一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英国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具体表现在英国政治、经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救救济措施和管理机制并没有根据政治、经济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调整。随着时间的发展,制度本身的一些弊端已见端倪,管理方面的漏洞越来越明显,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纪 60 年代,英国进入了以蒸汽动力为主的工业化时代,因为这场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新的社会救助问题。表现为:

(一)城市人口剧增,传统社区功能被弱化。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使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居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传统的以亲情为纽带关系的互助的社区功能也被弱化了。一方面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之人口的的流动,人们在一个社区居住,但往往在另一社区工厂里工作,从而使居民在经济上对社区的依赖程度减弱,社区的传统互助功能被弱化。另一方面因为居民的异质性增强,使社区的传统的正式管理职能很难实现。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人们普遍采取新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利益,传统的亲情纽带关系被削弱。

(二)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恶化。

(三)童工与妇女的生存状况恶化。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减少工人工资的开支,童工和妇女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时代所呈现的独特风景。

(四)贫困问题更加凸显。工业革命使得工人阶级创造的巨大财富被资本家榨取,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随着贫困问题的日趋加重,英国城市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其次,贫困问题还造成英国社会犯罪率空前升高。再次,贫困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使低收入家庭的妇女和孩子备受煎熬,给社会的安定带来了隐患。

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凸显,特别是贫困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政府出台 切实可行的政策是当务之急。同时,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引起社会救助观念的变化。(1)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2)功利主义的社会思潮。(3)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慈善组织和民间机构所提供的社会救助:(1)社会福音运动;(2)慈善组织活动;(3)开明工厂主和进步人士的救助;

面对贫困问题所引起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有针对性的出台了对老年人、残疾人和失业者提供援助和社会保障的法案,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工资、工时、童工和居住的相关措施,并设立了专门处理和解决贫困问题的相关机构。1834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也叫“新济贫法”,是对早先 1601 济贫法和斯品汉姆兰制(Speenhamland System)修改的产物。

1、新济贫法的立法背景

(1)济贫措施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2)古典经济学家们对现有济贫制度的有力批判;(3)院外救济增加,救济管理混乱;穷人的数量急剧增长,然而政府的救济政策并未随贫困人口的增多而变化,唯一变化的就是济贫税逐年增加。在救济管理上由于政府没有出台统一的标准,致使各个地区对济贫资金的管理相当混乱,不能充分发挥救助资金的积极功效,2、新济贫法的主要措施

第一、确立院内救济原则,广建济贫院。

建立济贫院救济,为进入济贫院的穷人提供衣物、住宿、食物、基本医疗等基本需要。任何贫民要想进入济贫院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进入后要接受济贫院的统一管理,遵守济贫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第二、改进济贫管理,建立中央济贫管理机构。

1834 年新济贫法出台后,教区对济贫工作的管理权被撤销,同时由政府创建了“英格兰和威尔士救济委员会”代替教区行使管理权,使其负责全国贫困救济的管理,救济工作的管理权由地方为主过渡到以中央为主。该济贫会须对议会负责,对全国的济贫方案统一推行。1847 年中央成立济贫法部取消“济贫法委员会”,由济贫法部统一监督各联合济贫区的工作,这样使中央监管济贫的权力进一步增大,避免了先前尾大不掉的现状,大大提高了济贫的办事效率。

3、新济贫法对社会救助的影响

新济贫法取消了金钱和实物的救济,仅认可一种救济方式——把穷人收容到已经在各处迅速建立起来的习艺所里面,是以牺牲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以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导向,主观上有节省济贫开支、对劳动阶级施加压力,客观上也恶化了劳动阶级的生存条件。但从长远看,新济贫法对社会救助的作用还是明显的。首先,济贫法所提供的救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特别是乡村劳动者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新济贫法的实施是以资产阶级的经济取向为主导,反映了英国在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在英国济贫法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新济贫法”实行以济贫院内救济为主改变了英国自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实施以来对贫民实行的院外救济为主的救济原则。新济贫法是英国济贫法制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848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 1848),并成立卫生部。《公共卫生法》主要解决的是基本公共卫生问题,不是完全针对贫民的直接救助,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区特别是贫民窟的脏、乱、差的污染问题,大大降低了流行病的发生,改善了居民的周边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英国社会的保障来看,为 19 世纪 60、70 年代公共卫生法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基础,是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贫法衰落的原因:

1、不是国家对公民承担的责任,而是一种施舍。这种观念直接导致了济贫法制度的诸多“惩戒性”规定,而这种“惩戒性”特点,这是英国济贫法制度衰落的第一个原因。

2、20世纪初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英国济贫法制度衰落的第二个原因。

190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养老金法》,在英国建立起了免费养老金制度。1911年,《健康保险法》获得英国议会的通过,建立了国民健康保险制度,为国民提供医疗、伤残、生育等方面的健康保险津贴。191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失业保险法》,建立了立足于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

英国通过1908年的养老金法案、1911年的国民健康保险法案和失业保险法案在20世纪初建立起了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其覆盖面和津贴水平都极为有限,许多受贫困威胁的民众因种种原因无法参加社会保险,或难以从社会保险制度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为了弥补英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颁布了1911年《救济规则法》和1913年《济贫法机构条例》。

192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对济贫法制度的命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地方政府法》,要求各郡及各自治市议会建立一个具有提供救济权力的公共救助委员会,各公共救助委员会将其管辖的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各区成立一个分委员会,这些分委员会将履行以前的济贫法监督局的职责。1935年,由于出现大量的失业,政府更多地考虑对失业者的帮助,因此设立了失业救助委员会,把失业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给予关注,对失业者家庭进行经济状况调查,并提供相应的经济援助。失业救助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迈向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一步。

1941年,英国政府宣布成立一个由各部门组成的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委员会,由贝弗里奇爵士担任主席,对英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调查。1942年12月,麦员会发表了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它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该报告的基本主张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建立一套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贝弗里奇认为,建立一项社会救助制度以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是为全体英国民众提供一种普遍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必要措施,是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覆盖社会保险制度所未能解决或全面解决的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的受害者。

1948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它标志着社会救助制度的正式建立。

从1948年正式建立到现在,战后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1948到1965年是初步发展时期;1966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变革时期。

归根结底,济贫法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以事后救贫为主,而不是以提前预防贫困为主。因此,从根本上说它不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随着20世纪工业社会的巨大变化,失业、养老、疾病、住房、教育、个人社会服务等都成为了需要区别对待的社会问题。

一、初步发展时期

国民救助待遇:《国民救助法》规定,各种社会救助工作均由国民救助局统一管理,用于对贫穷的个人所提供的救助支出、地方政府为贫穷的人所提供的住所和其他服务以及与国民救助制度相关的其他各种支出,均由议会批准的拨款承担。1948年开始实施的国民救助待遇要高于失业救助的水平。从1948年到1961年间,领取国民救助津贴的英国人的实际收入有所增加,但其幅度低于全国的平均收入增长的幅度。

在1945一1948年进行的基于贝弗里奇报告的福利国家建设之后,英国国内持乐观态度的人普遍认为英国己经消除了贫困。在1951至1964年间,保守党政府被几乎没有采取措施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这一阶段对社会政策的创新很少,也因此被人们看做是“被浪费的13年。这一时期,英国人的贫困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即物质匾乏和缺乏基本生活条件,而是一种相对贫困即其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普遍认可的标准。

住房救助政策:1935年经济危机造成失业压力,社会救助提供的住房补助扩大到失业群体,向失业者提供生活补助和住房补助。1948年建立国民救助制度时,救助的标准事实上包括了住房开支。英国的住房救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减免全部房产税。第二,代缴房租。第三,支付购房贷款利息。第四,代缴全部水费。第五,对居住自有房的贫困者,每年提供固定数额的修缮费和保险费。

二战后还设立了家庭津贴,在20世纪50和60年代,家庭津贴的支付水平在下降,与此同时英国家庭的贫困面却开始逐渐扩大。因此,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

二、完善时期

补充补贴计划的推出:《19“年社会保障法》得以通过,该法案谋求以补充补贴代替国民救助的方法来消除其不好的名声,同时也希望藉此来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该法案的实施,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完善时期。老年人和失业人员是领取补充补贴的最大的两个群体。《1973年社会保障法》于1976年生效,它规定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和补充

补贴来解决生活困难。当然,为了获得失业保险金,失业者必须在失业前缴纳过50个星期的国民保险印花税。

住房补助:《1966年房租法》规定实行国民房租减免方案,此后,《1973年房租减免法》对原有的减免方案做了一些修改,导致接受救助的人迅速增加。《1982年社会保障和住房补贴法》目的在于就房租和房价提供救助。

三、变革时期

英国贫困人口的增加:1979年保守党政府上台后,英国经历了一次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快速扩张。1980年以后,英国的贫困人口急剧上升。

在20世纪80年代,撒切尔领导下的保守党政府对社会保险津贴进行了大幅度的削减。英国人享受到得来自社会保险领域的保护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英国人对社会救助津贴的依赖增强了,特别是在日益增加的失业率与房租,以及广泛的低工资背景下。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超过800万人依赖主要的社会救助津贴(现在的收入支持),其中的三分之一还依赖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津贴。《1986年社会保障法》对社会救助津贴的变革:补充补贴被收入支持所取代,家庭津贴变成了家庭信贷, 住房津贴己经取代了房租减免。这些津贴改革的目的是简化管理并避免“贫困陷阱”这种最坏的结果。1986年的《社会保障法案》创造了三种社会救助津贴:收入支持、家庭税收抵免和住房津贴,这三种津贴都建立在相似的原则基础之上。这项法案推动了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向税收抵免方向的发展。

求职者津贴的设立:1996年保守党政府推行求职者津贴制度,政府提供缴费型求职者津贴和非缴费型的求职者津贴,以应对不断增加的失业人口并缓解失业家庭的贫困。

新工党政府的变革:

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组成部分:

1、收入支持——收入支持在1988年被引入,取代了早先的补充补贴。收入支持是一项为那些18岁以上收入低于一定水平和每周工作时间在16小时以下的人(其本人必须没有每周工作时间在24小时以上的配偶)设立的社会救助津贴。

2、求职者津贴——根据《1995年求职者法》而在19%年正式推出的一项社会保障津贴,它是支付给失业者或每周工作时间少于16小时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津贴分为两部分,即缴费型与非缴费型,其中非缴费型是需要财产调查的,该项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非缴费型求职者津贴是在失业者失业后最初的前26周支付;缴费型求职者津贴是在失业者失业26周以后支付,属于社会保险的范畴。

3、住房救助——主要是采取住房补贴的形式,《1992年社会保障缴费和补贴法》中做出的关于申请住房补贴的一般资格。

4、法律救助——英国的法律救助分为两种,即刑法救助和民法救助。

5、工作税收抵免——工作税收抵免是在2003年取代原有的工作家庭税收抵免的,它仍然是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在这种家庭里,父母至少有一方必须每周工作16个小时以上。

6、、社会基金——社会基金是通过《1986年社会保障法》引入的,提供给收入支持与非缴费型求职者津贴的申请人。1987年首先实施了法定社会基金,对取暖、生育和丧葬支出提供资助。1988年施了任意社会基金,对申请者提供预算借款、危机借款以及社区照顾资助。

7、其他社会救助津贴——残疾工作津贴于1992年开始推行,它是一项免税、非缴费的家计调查型津贴。1976年,一项新的现金津贴即照顾者津贴开始实施,对象是那些由于需要照顾亲戚,而没有通过有偿劳动获得收入,并且是处于工作年龄段的男性和单身女性。财产税补贴是1993年引入的,用于向应该缴纳财产税的低收入者提供帮助。

第四篇:社会救助

社区救助

保障(B)

1社区养老保险、优抚、扶贫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申报材料、管理名册,登记表,统计报表等2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名册、劳动技能情况登记表

3社区开展再就业培训及安置就业情况计划、总结、统计报表等

4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总结、调研材料等社区残疾人登记表、办证登记表、人员状况登记表、各类统计表、调查表等材料 6社区老年工作计划、总结、活动记录、统计报表等其它各种统计表

8上述内容形成的有关音像、实物档案

第五篇:社会救助范文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城乡低保提标重大战略部署,州委、州政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州人大常委会对州政府2012年以来的城乡低保工作情况进行审议和开展专题询问,强力推进全州低保等社会救助各项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确保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以低保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一)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全面完成

1、切实抓好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准工作。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减量提标、实现同步小康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有效衔接,通过农村低保 “减量提标”,到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扶贫标准、小康标准“三线合一”,达到6200元(1000美元)/人/年,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728元/月/人。城乡低保减量提标是保障困难群众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重大政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要求高的实际,各县(市、区)克服各种困难、问题,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圆满完成了2015年低保减量提标工作;基本完成了低保信息系统对象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实现了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制度“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州有城乡低保对象29.7万人,比上年减少29.2%;城乡低保标准分为2个档次,都匀市、福泉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为一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5元/月和2640元/年;荔波县、贵定县、瓮安县、独山县、平塘县、罗甸县、长顺县、龙里县、惠水县、三都县10个县为二档,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40元/月和2580元/年。全州城市、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提高到453元/月/人和2594元/年/人,分别增长17.35%和30.47%;城低保、农低保月人均补差305.24元、135.6元,分别增长15.5%、50%。

2、通过“分类施保”,加大低保对象中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对“三无”人员、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在校学生、计生家庭和单亲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实施“分类施保”。在享受补差确定的基本保障金的基础上,城市低保对象增发10%—30%的补助金,农村低保对象增发20%的补助金。目前,低保对象中享受增发补助金的特殊困难对象9.34万人。

(二)“特困人员”供养取得成效

1、开展“特困人员”摸底排查。按照省、州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排查摸底、建档立卡、信息库建设工作,基本摸清了困难群体底数,基本建立了“特困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动态管理工作机制。

2、及时出台特困人员政府供养政策。及时拟制并报请州政府出台了《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特困人员政府供养工作的通知》(黔南府办函〔2015〕59号)文件,全省首家对“特困人员”动态管理、供养政策、供养责任、监管责任进行了规范,对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行了制度性安排。各县市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加强供养机构和设施建设、完善供养政策、强化供养责任,有效保障了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全州供养特困人员(五保、三无、孤儿)10072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935人,集中供养率达39%,集中供养率达比上年同期增长26%。

3、加大敬老院设施和机构建设力度。2015年我州建设敬老院20所(省补助7所、中央彩票公益金补助13所),投资规模、建设床位数量都是历年没有的。今年,州局与州编办共同出台了支持敬老院政策,明确了敬老院性质、编制。全州投入使用43所敬老院32所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法人登记率达74%,有编制人员74个、管理服务人员302人。今年全州获得五星级敬老院4个、四星级2个、三星级3个,分别是上年的400%、100%、75%。

4、大幅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州集中供养对象提高到3500元/年、分散供养提高到2200元/人,分别是上年的159.1%、122.2%。

(三)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取得新进展

1、抓好受灾人员救助。针对今年以来洪涝灾害等各自然灾害频发实际,切实抓好受灾人员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安排、因灾毁损农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生活。全州共投入自然灾害救助、冬春救助资金9000余万元用于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共救助受灾困难群众39.22万人。同时,全面开展了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截止目前,全州政策性农房保险79万户,实现农房灾害保险全覆盖;己理赔农房609户,兑付保险金215万元。

2、全面实施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支出1040万元,通过全额资助、部分资助方式,资助36.7万人参加了201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出2743.5万元,对困难群众8600余人次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通过资助参合参保、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3、开展“救急难”。共支出800余万元,实施临时救助5000余人次。各级救助机构排查、甄别求助人员12000人(次),对自愿受助者实施救助7500人(次)。

4、发展志愿服务、慈善事业,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活力。目前,全州有慈善组织117个、志愿服务组织60余个,有党员、青年、巾帼等志愿服务队伍1400余支,注册人员13万余人。这些志愿组织、慈善组织,通过在社区(村)开展“点亮微心愿、情暖千万家”和“德润黔南·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活动、“慈善情䁔万家”等慈善活动,社区(村)困难群众的问题、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四)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

一是“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充分利用镇(乡、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服务站一站式服务厅普遍设立了社会救助服务窗口,通过政策上墙、发放明白卡、编写惠民手册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同时,明确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转办、分办流程及办理时限。社会救助服务窗口认真受理群众的申请,截至目前,全州共求助事项4399件,已全部办结。

二是各县市基本建立了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低保信息核对机制,出台了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细化政策。

二、较好完成了州人大常委会对全州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审议和专题询问

一是加大了低保调研、检查、督查工作。上半年,州局领导分别带队开展了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情况、存在问题、主要成效调研、走访,认真听取州人大代表、县(市)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工作意见、建议,结合联系县市民政工作开展的调研、检查,以及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资金专项检查,深化了对全州低保工作情况及存在问题的把握。二是配合州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城乡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对象认定、资金管理开展专题调研。三是按照州政府安排,高度重视,认真准备,和相关部门一道,共同完成了州人大对2012年以来城乡低保评议和专题询问。

三、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工作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等与全年工作要求有差距;目前五保集中供养率最低的县才22%,床位利用率最低的50%,有3个县(市)未落实敬老院机构人员编制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二是部分县(市、区)低保减量过快、过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省级下达我州今年减量的建议数是1.4万人,但最后减下来,全州减了11.3万人,是省建议数的10倍,全州13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的保障人数占当地农业人口数比例已低于省部署规划的到2020年占比6.5%这个点,把省州部署规划6年的减量计划在一年全部减完,最低的县占比只有2.18%。三是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细化完善不够,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还不高;四是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救助能力还需增强;五是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还需加强,大救助工作格局尚需建立。

四、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抓好当前突出问题整改

一是抓好养老设施建设、敬老院法人登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与全年工作差距,确保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解决好低保减量过快、过猛问题。要广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政府网站、民政网站等宣传低保为重点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加大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培训、学习、宣传,深入排查困难群众生活状况,认真受理困难群众低保申请,确保应保尽保。

三是抓好州人大审议提出、民生监督检查等发现的低保突出问题整改,提高低保工作规范化水平。要落实好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受理和审核主体责任,确保县级民政部门对审批对象不低于30%抽查责任落实到位,确保乡(镇、街道)对低保申请对象100%入户收入核查责任落实到位。要借鉴贵定等地低保对象公开等做法,按政策抓好低保对象公开、公示、举报受理工作,严肃纪律、规矩意识,对“关系保”、“人情保”等优亲厚友现象,对因化解征地拆迁、维稳等矛盾而未经入户调查和家庭收入核查将某个群体和个人纳入低保范围的问题,对不符合低保条件而骗取低保待遇的行为,必须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严格依纪依法按政策查处。要开展跨部门低保(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精准。

五、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一)必须深化新时期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救助安排是对困难群众托底线、救急难的政府救助安排。

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一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目标及牵头部门: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明确了社会救助各层级、各部门职责分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工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三是明确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共同构成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我州贫困面大、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托底线、救急难任务重。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主体职能部门和牵头部门,必须深化对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学习,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要履行好主体责任,抓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受灾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助制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落实;要履行好牵头部门责任,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做好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就业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落实。

(二)加强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我州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因病致贫返贫、因灾致贫返贫、多种原因导致临时生活困难问题突出。同时,我州贫困面大,有54万贫困人口;留守人员数量众多,有留守儿童7.6万人、留守老人4.3万人、留守妇女2万人;特困供养人员上万人。做好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必须排查好、动态管理服务好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善于学习借鉴、敢于积极探索,紧密结合实际,抓好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政策创制,统筹好政策的有效衔接,细化好对象范围、工作程序、政策标准等政策内容,才能避免政策执行的随意性,源头上保证政策执行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力,加快实现社会救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加强救助设施、机构、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1、抓好救助设施建设,解决好有场地开展救助服务问题。各县(市、区)要结合民政十三五规划编制,适应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适度超前,在谋划民政建设项目中统筹好救助设施建设。按照县(市、区)建齐救灾仓库、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精神病医院(优抚医院)等统筹谋划好建设项目。按照乡(镇、街道)建齐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被撤乡镇己建社区服务中心应统筹考虑)和村、社区建齐社区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院)谋划好建设项目。

2、抓好救助机构建设。要清醒认识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市场服务的边界,适应新变化、新要求,适应兜底线、救急难、保障基本生活政府救助职责要求,建立健全政府救助管理、服务机构,切实做到有机构履行职责问题。当前,特别要根据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困难人员社会救助需要,按照决不能再出问题的要求,年底前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县级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社会救助机构;同时积极探索开展困难群众赡养、监护、抚养、扶养、照料评估,探索政府机构评估和社会组织评估中机构建设的有效实现途径,切实解决有机构履行社会救助评估职责问题。

3、抓好救助队伍建设。要按要求落实各类救助机构(救助局、救助站、福利院、乡镇社会事务办、敬老院等)编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及时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大各类救助人员救助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乡(镇、街道)、村(居)低保干部培训,强化“三支队伍”(基层低保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志愿者)建设,切实增强救助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四)加强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

民政部门要承担起社会救助的主体职责和牵头职责,加快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基层落实、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良好工作格局。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内容,强化社会救助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作用,强化牵头部门、责任部门责任意识,强化乡(镇、街道)受理、核查主体责任和属地责任,强化村(居)属地责任、配合责任。围绕社会救助对象发现、认定、快速响应、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等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充分整合各项救助政策,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工作格局,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下载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目前英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情况(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

    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 提高为民服务水平活动方案 为推动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规范实施,推动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促进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根......

    社会救助文档

    1、低保对象可不可养狗:一、何为低保对象,划分的标准应是此人的家庭实际收入,而不是此人是否养狗,以养不养狗作为划分低保对象的标准是错误的。二、既然以家庭实际收入作为划分......

    社会救助

    李子言事件——社会救助相信大家看到李子言事件心情都会比较沉重,这个比我们小一点点的孩子本来应该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在大学里学习,但是他接下来的生命却要在监狱中度过。更让......

    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为加强对全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及时解决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国务院同意,建立全国社会......

    试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大全]

    试论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学生姓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指导老师 1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救助对于部分社会成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

    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

    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一、责任单位衡南县民政局二、责任人县民政局分管副局长为第一责任人,衡南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站长为第二责任人。三、权力行使依据(一)《城市生活无......

    英国残疾人救助(xiexiebang推荐)

    20110104249 一系社保2班周锡龙 英国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简要分析 英国最早开始参与社会福利服务起始于《济贫法》时代,当时的贫困院为没有经济来源的残疾人提供专门的救......

    英国救助儿童会

    英国救助儿童会英国救助儿童会是一个国际儿童慈善机构,致力于实现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是一个非营利、非政治、非宗教的非政府组织。 中国项目机构英国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