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论法官的责任意识
摘 要 法官的责任意识强弱不仅映射出一国人权保障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一国法治程度。在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应考虑从完善错案追究机制、法院内部管理机制、合议制、社会监督机制及检察院法律监督制度等方面来促进法官责任意识的提升。
关键词 司法公正 法官 责任意识
作者简介:李翠娥,国家法官学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2-109-02
一、引言
古今中外,司法者在特定的国家权力体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科殷在其《法哲学》中所述,法官掌握着和实现着法,法官的伦理道德历来总是与正义结合在一起的。因而,法官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能够体现其所处社会正义实现的程度高低。法官是代表国家掌握审判权的职业法律群体,既然是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法官在司法裁判过程中的一切言行均应符合国家意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忠诚地执行国家的法律,行使好国家审判权,实现司法的公正。人民法院公正行使审判权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社会正义的伸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如潮涌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司法领域这方净土也受到了污染,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层出不穷。而法官在行使审判权的过程中缺乏责任意识,是导致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责任与责任意识
(一)责任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分内应当做的事。换句话讲就是说是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担的事情。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是指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应当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如违反了法律就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责任有虚拟责任,家庭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以及法律责任等之分。公正行使审判权表现的范畴则是社会责任,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所在,也是国家赋予我们人民法院的特殊要求。
(二)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且认真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艰险的工作也有能力去面对,从而避免和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普通的岗位也会出现问题。责任意识强,再大的艰难困惑也能克服;责任意识弱,很小的问题也有可能酿成大祸。一个人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很多,而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和难能可贵的。
三、法官缺乏责任意识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表现
1.刑事冤错案件屡见不鲜
杜培武、聂树斌、佘祥林、赵作海、浙江张氏叔侄冤案……,远的不说,仅2013年浙江省就连曝两起重大刑事冤错案,这不得不让人对坚守于司法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法官产生质疑。“只能根据证据定案,这其中包括了在证据确实充分情况下的有罪判决以及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情况下的无罪释放——这本是通识性规则。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各个冤案的背后,我们会发现,据以定案的所谓证据,似乎并不是我们心目中证据的摸样。判决采其为证,然实无所据,谓之‘证而无据’。”
2.民事、行政案件裁判不公
近些年,各级法院因民事、行政案件裁判引发的诉讼当事人涉诉上访、闹访、群访事件海量增加,尽管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当事人中有些是在胡搅蛮缠,但如此数量的申诉案件,我们不得不质疑法官裁判结论是否真的做到了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些法院甚至因当事人闹得凶便轻易变更原判决结论,更是让人质疑两次不同结论的裁判存在问题。在部分行政诉讼案件中,法官裁判的天平明显倾向于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行政机关,其用意不言自明。
3.违反程序规定行为时有发生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民法院受案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尤其是基层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矛盾凸显,在此背景下,法官违反程序规定的行为时有发生:案件超审限最为常见,简单的民事案件适用普通程序审理仍一拖再拖、久拖不决;法官裁判一言堂,违反合议庭合议程序;应当回避的案件而不回避;违反举证、质证程序规定;违背当事人自愿原则强行调解结案等等。
4.诉讼证据缺乏调查
部分法官对案件主要证据缺乏调查研究,导致案件裁判不公以及恶意诉讼增加。尤其在民事诉讼中,部分法官仅对当事人所举证据进行书面审查,很少进行现场调查;部分案件需要大量的数据计算,一些法官怠于冗繁地计算,仅依据一方当事人提供的计算结果定案等等。
5.判决书千篇一律,缺乏说理
司法实践中,多发案件类型往往具有一定共性,尤其是传统民事案件,如离婚纠纷、抚养纠纷、赡养纠纷、合同纠纷等等。部分法官常年办理大量同类案件,在撰写判决时,并不是依案说理,而是对过往案件判决进行简单地复制粘贴,许多案件说理部分甚至一字不改,如此极易导致当事人对这种笼统的判决说理难以信服。
(二)原因分析
司法实践中,导致法官责任意识淡漠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司法体制方面的,亦有法官个人素养方面的;既有传统司法文化方面的,亦有现代市场经济方面的;既有社会外部监督机制方面的,亦有法院内部管理方面的。笔者认为具体如下:
1.现行司法体制因素
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令人民法院及法官地位尴尬,很难从各种世俗、利益关系中超脱做到司法独立,从而导致法官司法过程中面对各种干扰因素顾虑重重,当法律不是法官唯一遵从的裁判标准时,法官的责任便无从谈起了。
2.法官个体修养因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些法官人生观、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导致自身思想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判。一些法官在庭审中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辩点进行避重就轻的引导,使庭审过程为结果决断形成有利于一方当事人的局面。还有个别法官恶意运用庭审记录模糊诉讼程序的关键争辩点及证据,对当事人的诉求及证据或抗辩观点不记或少记,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判。部分法官惰性较强,难得到现场去调查取证,撰写判决套话连篇,东拼西凑,少有就案说理。
3.不良社会风气
多年来,我国社会弥漫着一些不良的风气,司法领域也难以逃脱这些影响。首先,说情风、吃喝风;一人打官司,亲戚朋友齐上阵。打官司变成了打关系,案子还没立,吃喝又先行。五花八门的说情、吃喝等行为把法官搞的是应接不暇,头昏脑胀,法官时刻处于疲于应付,目不暇接的状态,责任意识早已抛到脑后。因而严重影响了公正行使审判权。其次,送礼风、交易风;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人把“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拿到审判中来。你给我送礼,我帮你打官司;你给我帮忙打官司,我给你解决具体困难等等,严重影响了案件的公平公正审判。
4.社会舆论的因素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舆论已不仅仅局限于媒体,更多的是来自互联网,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使它的覆盖面更加宽广,传播的速度更加迅猛。正面的、负面的内容混杂在其中,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难度,导致部分法官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5.特权思想的影响
官本位和特权思想在当今一些人的头脑中依然存在,越权行事、违反法律程序、乱批条子、乱发指示、对法院的审理工作指手画脚,干预过多,从而影响了法院的公正审判。
6.法院内部管理不到位
一些法院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放纵了法官不负责任的行为,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习惯。较为常见的情况是部分法院领导对于案件久拖不决、超审限问题不是对法官批评与处分,反倒是一路绿灯批准案件延期审理;承办案件的主审法官意见取代了合议庭意见,合议庭形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虚设,法院领导置若罔闻;法院领导对于不良风气的存在不是阻止,往往还亲自参与其中等等。
7.社会外界监督难以触及
现行司法体制下,法院以外的社会监督对于司法个案难以触及,尤其是普通的民事案件,这在无形中也放纵了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瑕疵或不端行为,仅靠法院内部监督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法官责任意识。
四、提高法官责任意识的路径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防线的法官放弃责任其后果必然使司法的公信力丧失,有效提高法官责任意识不仅是维护社会正义所必须,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有之意。在现行司法体制下,有效提高法官责任意识的路径,我们认为有如下几条:
(一)完善错案追究机制
错案追究机制是世界各国制约法官司法行为的通行做法,其作为一种司法裁判的事后监督机制,不仅能够有效救济因错误裁判而受到利益侵害的诉讼当事人,而且能够时刻警醒法官提高司法过程中的责任心。我国法院现有的错案追究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追究机制的启动、错案的审查主体、审查认定程序,还是对法官惩戒的力度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完善。
(二)完善人民法院内部管理机制
人民法院内部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也决定了法官司法裁判行为能否依法进行。我国各级法院受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内部管理水平差异较大,这也导致不同法院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行为受约束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法院间存在的“同案不同判”、“选择性司法”等情况便不奇怪了。由此可见,制定全国统一的人民法院内部管理规范十分必要,应当尽量杜绝各个法院自己制定与诉讼程序法相左的管理规则。
(三)完善合议庭制度
对依法要求组成合议庭采取合议制审理的案件,应当实行合议庭负责制。而实践中存在的合议庭形同虚设、主审法官一言堂等情况,说明目前合议庭制度存在缺漏之处,需要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尤其应强化诉讼当事人对合议庭的监督,一方面是利益相关,另一方面是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事人更容易发现合议庭是否发挥了职能作用。
(四)完善公开审判制度与社会监督机制
司法实践中,依法公开审理的普通案件实际参加旁听公民甚少,从法院内部而言,基于司法安全与司法秩序考量,法院严格限制案外人进入法庭;从法院外部而言,除重大影响案件外,公民获取的案件开庭信息有限。这种情况导致无形中使得法官司法裁判又缺失了一层社会监督。笔者认为,在坚持案件公开审判的基础上,应完善法官司法的社会监督机制,比如由各级人大从律师、法学院校、媒体中聘请社会监督员对司法案件进行随机旁听等形式对法官司法行为加以监督。让公众的眼睛能够看到法官在司法个案中的言行,杜绝办黑案、判黑案。
(五)完善与落实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
司法实践中,只有刑事案件能够看到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出庭支持公诉的身影,而民事、行政案件中几乎看不到检察人员。而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检察院的重要职能,这一职能不限于刑事案件的法律监督。在民事、行政诉讼中,检察院法律监督的归位能够有效督促法官依法履职,减少程序违法和司法不端行为,提高司法裁判的责任意识。
注释:
尹晋华主编.法律的真谛.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5.郭硕.一沙一世界——有关冤案的若干随想.载清华法治论衡(第九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0.------------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论法官自由裁量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整个司法实务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广泛反响。如何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分别在全国多个省、市部署开展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检务公开等试点,司法体制改革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作为法官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审者判、判者审”将最终实现,更加明确的审判责任追究制定将会建立。法院内部的行政化 管理模式将会削弱,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干预和裁决将越来越小,审判权将真正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法官。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将会变大,而法官为自由裁量权所承 担的司法风险也将随之加大。法官自由裁量权对于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不当行使必然导致司法专横、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建立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行机制,规范民事法官自由裁量权意义深远又十分必要。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概念及价值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自由裁量权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对其概念的表述亦有多种。《布莱克法律辞典》将法官自由裁量解释为法官或法庭自由斟酌的行为,意味着法官或法庭对法律规则或原则的界限予以厘定。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当没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条文规定得不够明确具体时,法官可以根据法律基本精神以及公平、正义等基本法律原则,依据职权对案件作出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的公平、正义、合理裁量的权力。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价值。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存在有其积极作用,它的存在对于保障案件的审判公正与效率、实现司法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法官自由裁量权有有其消极的作用,自由裁量权如果不受制约,容易引起法官滥用权力,造成审判的不公正。
1、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积极价值。
一方面克服成文法的需要。任何法律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社会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而由于立法者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具有滞后性。我国现阶段立法并不完善,存在许多法律漏洞和规则空缺,这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填补,法官自由裁量权无疑是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缺。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法律价值冲突。法律存在许多价值,但是在具体案件中这些价值不一定都得到保障,甚至有时候这些价值之间会存在冲突,这时候法律应该保障那个价值的实现,这就需要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进行取舍。
2、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消极价值。
第一、使案件裁判的随意性过大。我国法律规定中的弹性条款过多,自由裁量的范围广阔,导致自由裁量权在操作上难度过大,这给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恣意使用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和监督,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对案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力,自由裁量的随意性增强。第二、易导致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如果法官在案件中有了自己的私利,司法自由裁量权就有可能成为以权谋私、枉法裁判的工具,极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法官作为实现自己目的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最终偏离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二.影响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因素。1.司法权是否独立。
司法独立原则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基本法律准则,司法不独立,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司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但在司法实践中中,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司法体制、法官制度、审判制度的现有特点,司法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这就影响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公正行使。2.法官审判权是否独立。
审判独立已成为现代法制国家所普遍确认的一项原则,审判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确保法官审判独立是使其公正行使自由载量权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在实践中,我国法官的独立地位得不到落实,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和干涉,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法官不能超然地处于中立地位,客观作出公正合理的判决。
3.法官的素质的高低。
由于司法活动的专业性及活动对象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司法工作者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但在中国当代司法实践中,由于长期忽视司法工作的专业性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法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事实上不具备运用自由裁量权所需要的法律知识、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所以要使人民法院的自由裁量权,按照法律的要求来运行,还必须尽快提高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9月,《人民法院组织法》通过,确立了审判的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人民法院进入按照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进行审判活动的新阶段。此时,法官对案件适用法律的自由裁量权较大。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步伐加快,1982年宪法、1983年修改后的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重新确立了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刑事、民事及行政审判,均从法律原则的规定上给法官判案留有一定的余地。随着近年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写进党章,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也逐步深入,法官的地位日益中立和独立。
(二)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问题。
我国构建现代法律体系的时间不长,法律的完备性仍有较大的欠缺,具体的法律条文不够精确,在适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因此,目前我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较为宽泛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法官的整体素质及其裁判行为的规范性迅速提高,把握自由裁量尺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但应当看到,我国仍十分欠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专门规范,司法实践中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还是有许多问题。1.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由于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较大,在适用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和监督较少,自由裁量权难免会被滥用,这对司法权威产生出极坏的影响。我国目前法官自由裁量权运行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同案不同判”现象。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势必对公民的权利产生损害,也违背公正、平等的原则,违背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初衷,使自由裁量权沦为一些害群之马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和工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也将只是空话。2.法官自由裁量权使用不透明。
权力的行使应该是公开的,公开的权力能让社会公众监督其行使,这样能有效防止权利的滥用,由于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作过程透明度较低,使用过程不公开,当事人无法全面了解在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情况,这就让自由裁量权失去监督和制约,处于暗箱操作状态,极有可能被用来谋取私利。
3.法官素质不高。
现代司法是一个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活动,这就要求法官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备娴熟、高超的司法技术,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的整体知识结构和法理思维能力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法官很少了解什么是自由裁量权、在什么情况下行使自由裁量权、如何合理地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时承担的角色性质等问题,或是不知或是知之甚少。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措施。
对于法官自由裁量权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世界各国无不加以规范。总地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科学设定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行边界。
任何权力都应该有其运行边界,都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就将走向反面。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承认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实现案件处理上的个别正义,另一方面我们又要警惕权力被滥用,损害法律的安全价值,造成更多案件处理上的不公正。
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立法。(1)完善立法技术。
自由裁量权是因为立法之不足而产生的,因此在承认自由裁量权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比重和运用,就必须提高立法技术,力求使得各方面都有法可依,减少法律空白或者冲突。如何加强立法工作,将自由裁量权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阻却自由裁量权滥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2)加强立法科学化,合理化。
自由裁量权是因为立法之不足而产生的,在承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前提下,要尽量减少自由裁量权的比重和运用,就必须加强立法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因此,加强立法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法律漏洞,缩小法律适用与具体现实的差距,这是对对立法工作的要求,有利于减少法律的漏洞、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
3.进一步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
审判监督程序不是案件审理的必经程序,但却是最终的司法救济途径,是中国审判程序的一项重要的补救手段。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的,可以上诉到二审法院。但是在二审法院的审理并不能完全保证审理的公正性,枉法裁判、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同样可能存在。因此,再审程序的存在是有必要性的,它在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进一步提高我国法官的整体素质。
现代司法是一个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活动,它不仅要求法官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备娴熟、高超的司法技术,特别是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更是对其各种能力的考量,提升法官各项素质将是其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前提,而提高法官的整体素质应该从以下着手:一方面,严格法官准入制度,当前推行的司法资格统一考试是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它能确保进入司法系统的人员从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条件、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对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法官的法学理论水平,使其对法律知识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刻的理解;同时不断增强法官的审判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驾驭审判活动的能力。
五、结语。
由于法律本身存在缺陷,要想更好地维护法律所保护的秩序,法官享有和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必然的,它的、对维护社会正义、维护个案的公正有很大的作用,不能因为出现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就否认这一权力的存在,甚至否认司法独立,只有建立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行机制,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更好地实行司法的公正和正义,和谐社会才会实现。
第三篇: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作者:本站原创来源:刘学灵(法学博士)时间:2008-12-1
5论社区法官的实践
通过中国申诉网上海频道看到了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推进社区法官工作,令人欣奋。这是中国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大创举。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最高人民法院为建立健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务院也已将人民调解法列入2007年的立法工作计划。从制度建设的高度去审视社区法官工作,意义显得很重大。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同意了中央政法委《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法院系统在司法改革报告的原则下正在进行的若干探索值得深入研讨,社区法官工作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一、社区法官的由来
社区法官的雏形,始于“法官进社区”。根据《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的原则,许多法院建立了法官社区联络点(如芜湖市弋江区法院)或社区法官工作站(如南京市栖霞区法院),定期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2003年最早出现在天津市河西区的“社区法官”,实际上还不是法官,那是87名社区居委会调解主任通过法律专业培训拿到结业证,而被俗称为“社区法官”。
2006-2007年,北京市西城区法院、青岛市四方区法院、浙江省舟山市法院、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等,开展社区巡回审判,出现了巡回法官。这是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相互对接的成功实践,把“法官进社区”工作推向了高潮。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在巡回法官的基础上,发现巡回法庭的法官因调解制度的限制无法突破“只调不判”的局限,急需通过“调诉结合”的模式,将法院审判与人民调解紧密衔接。《人民法院组织法》第21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除审判案件外,并且办理下列事项:
(一)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
(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因此,在人民调解基础上对不需要开庭审判、但又必须法官处理的案件成为人民调解和法院审判之间的重要功能,社区法官应运而生。这正是“调诉结合”的制度基础。于是,山东省高密市法院实行每周一天法官到社区办公,南京市秦淮区法院实行了“管段法官”,北京市西城区法院直接把巡回法官升级为社区法官。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更是命名社区法官派遣进驻街道,建立社区法官接待日,由社区法官着力调诉衔接和诉前调解工作。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的做法,巩固了人民调解作为前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成果,又形成了对法院审判作为后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有力配合,使社区法官成为“调诉结合”模式的执行者,从而使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上升为法院审判前期工作向人民调解制度的延伸。
二、社区法官的制度定位 从社区法官的由来中可以看到,人民调解与法院审判之间历来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调诉结合”模式就是健全这个制度空间的。“法官进社区”可以说是人民调解制度的一部分,但是社区法官则成为法院审判工作向人民调解工作的延伸,它是法院审判工作的一部分。
如何在人民调解与法院审判之间的中间地带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和工作制度呢?社区法官通过“调诉结合”模式能否成为这一司法改革举措的实践者呢?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加以研究。
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高度看,调解、仲裁、审判是相辅相成的制度安排,其中调解相对于仲裁和审判来说,具有更大的多样性,有民间调解、人民调解、诉前调解、审判调解、庭外调解等等。民间调解可以纳入于人民调解,庭外调解可以纳入审判调解,唯独诉前调解地位不易确定。但是,诉前调解应归属于人民调解制度还是归属于法院制度,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根据人民调解制度中调解自愿、调解协议属合同性质、无法律时可依道德规范、不得阻止当事人起诉等原则看,人民调解的效力和局限性很明显。在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制度创新并无法改变这些基本原则的限制。所以,增加调解的效力、最大可能地减少纠纷,十分有效的做法就是强化诉前调解。诉前调解是“调诉结合”模式的关键点,让法院的审判职能延伸是唯一的好办法。作为法院制度的延伸,诉前调解可以解决调解的效力问题。早年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改革开放初年的民事调解法庭,《法院组织法》第21条处理不需要开庭审判的民刑案件的职能,都是良好的实践经验和制度基础。
因此,对于社区法官这一新生事物来说,放弃从人民调解制度上进行改革的努力,转而从法院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将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理念和历史渊源
如果人们接受司法最终解决纠纷的理念,那么应该不会将此理解为司法解决一切纠纷。社会纠纷和经济纠纷的多样性,客观上需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寻求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micabl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已经是一个世界潮流,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和为贵”和“调处息争”,耻于诉讼。但是,传统观念并不能减少纠纷,仅仅减少了解决纠纷的办法。英美法传统尊崇习惯法,英美普通法传统的根源在于法院审判依据民间的社会规范和准则,相信法和正义存在于民心,而不是国王的成文法例。在中国,人们也相信正义和公平的规则存乎民心,解决争议只要面对正义和公平是可以服人的;而诉讼则是“官司”,是官吏按王法司裁论判,王法并不一定是百姓心里的法,官司的结果不一定服人。从民心和传统理念而言,中国和英美法的历史渊源在民族心理上存在共同性。但是,关键在于民间解决纠纷的方法,在英国上升为普通法,在中国则千百年来被排斥在衙门之外。
制度变迁并没有改变民族心理上对纠纷解决方式的潜在要求,这在中国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纠纷的方法已经发展和成熟起来。但是,人民调解制度和人民法院审判制度这两个适合中国国情、民情的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更加深入地满足民间对纠纷解决方法的潜在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社区法官是否能成为满足民间对纠纷解决方法多样化要求和愿望的工具呢?在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民调解制度与尚有深层心理障碍的法院审判制度之间的中间地带,有没有可能由社区法官来建立一个符合民心、民情的纠纷解决平台呢?值得思考。
四、不同意见和制度化建议
针对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社区法官的做法,社会上可以说是颇有议论的。一篇署名兵临的文章提出了“社区法官有违司法中立”的意见。另一篇署名傅达林的文章提出了“法官入社区当慎之又慎”的意见。他们的观点主要认为,社区法官有利于化解民间纠纷,但有损司法中立、被动的原则;社区法官容易单个法官一揽子处理、先入为主,失去严格司法程序、妨碍司法公正。这些不同意见,一方面是对社区法官的具体做法了解不透,另一方面是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要解答这些不同意见,需要解决一些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首先,社区法官工作是一项制度建设,还是一项法院便民活动?其次,如果是制度建设的话,社区法官属于人民调解制度的深化,还是法院审判制度的延伸?再次,如果是法院审判制度的延伸的话,社区法官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如何与人民调解员的职能和审判庭的法官职能相区别?再其次,如果可以相互区分开来,制度
建设中是否应给予社区法官一个独立的地位和角色?此外,如果社区法官制度成为从调解到审判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存在的机制,它存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最后,有了法律依据后,社区法官的工作程序是否需要有明文规定,是否应在自愿调解和诉权之间给予当事人一种自愿接受社区法官处理纠纷的选择权,已避免社区法官机制阻碍了当事人行使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权利?等等。作为制度化的建议,我们认为,在社区法官的人员编制上,在退休法官参与的合理安排上,在社区法官和诉前调解场所及经费上,在社区法官受理程序和处理规则的立法或司法解释上,在社区法官与人民调解制度的衔接,在社区法官与法院审判制度的衔接上,我们面临着大量的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上海市杨浦区法院的实践和法官们的理论探讨,都已经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希望所有对社区法官工作和社区法官制度化有兴趣和热情的同志,一起参加讨论,共同为社区法官的实践集思助力!
第四篇:浅谈责任意识
浅谈责任意识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需要走的路却很长很长。工作成绩是人生旅途中最关的画卷,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工作的过程可能是苦的,但只要努力的话其结果总会是甜的,而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履行工作职责,才能在自己l:作岗位上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什么是责任意识呢?我想,在工作中,贵仟意以就是遵守我厂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善于合作;是为完成了完成工作作而保持高度热情和付出额外努力;是能够努力实现我厂的供暖目标。
简而言之,责任意识就是对他人的支持、对公司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积极态度。所以,责任意识并不是完成自己的任务那么简单,而是在按照规程完成本职工作后善于与其他职工合作,帮助他人完成任务从而达到实现共同日的。
责任意识是做好本职工作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前提。衡量一个人的尺度,不是职位的高低,也不是岗位的差别,而在于他是否有责任心,是否尽职尽贞。
有人曾这样说过:“责任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如清茶,倒一杯是一杯,永远是被动;一种如啤酒,刚倒半杯,便已泡沫翻腾,永远是主动”,而作为负责全市供暖任务的热电厂职工,只做清茶是不够的,我们耍做的是啤酒,要主动用 强烈的岗位责任心去完成供暖工作。
工作中,每一个车间,每一个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如果每个人都是极其富有责任心的,那么我们的公司每个岗位的工作必然能做到让自己满意、同事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大家的执行力、工作水平、工作质量就会 不断的得到飞跃,从而使我厂2016-2017的供暖任务网满完成。
总之,做自己应该做的,做自己能够做的,并力求做得更好,这才是做人的本分。我们有责任去做好自己的工作,有责任为热电厂贡献自己的力量,要把责任看作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信念。只有在工作罩不断的增强工作责任心,激情行动,立即去做,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至少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一点的人,成为对热电厂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工作才有乐趣,也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锅炉车间 韩淑仁
第五篇:浅谈责任意识
浅谈责任意识
领导突击检查中队,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人干工作无责任意识,必将敷衍了事;一个集体缺乏责任意识,必将散掉;一个单位缺乏责任意识,必将成危害。
什么是责任?说白了,责任就是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是我们分内应做的事情,是承担应承担的任务,是完成应完成的使命。可以说,责任与生俱来,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你职位高低、身份贵贱,也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担当何种角色,都必须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承担并履行相应的责任。
作为军人这个角色担当如何?责任履行得好坏?我认为最为关键取决于我们自身对党、对人民、对国家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尽没尽到应尽的责任心。责任意识和责任心,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习惯、一种素质、一种优秀的品格,更是热情生活、激情工作的原动力,因为只有强烈责任意识和责任心的人,才会不断激发内心深处对生活对工作饱满热情,才会不断提升和强化“干则必成、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因为,责任心决定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一个人推动工作、完成任务的执行力。
在十来年的部队生涯,我认识到责任心和责任意识的强弱至关重要。他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作执行力度的大小、关乎各项工作成效的好坏、影响工作水平的高低。我认为责任心不强、执行力偏弱,已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各项事业圆满成功的最大障碍,它不但阻挠了工作有序进展,影响了目标的如期落实,还是推诿扯皮、消极怠工、混一天是两晌……等不负责任行为的根源,甚至会把简单问题发杂化、会把好事办砸、会把矛盾激化……也会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化、落实精细化”工作理念留与空谈。
作为基层中队主官,我认为责任是检验一个中队主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看一位中队主官是否称职,首先要看他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岗位的职责。挑选和培养干部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责任心,能不能切实担负起作为一个干部应该担负起的责任。少数同志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中,缺少危机感、紧迫感,缺少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缺少对工作认真研究、认真思考的态度。每个中队主官担任的领导职务,不仅是组织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法律和上级赋予的职责,是一个郑重的托付,把一个重大的责任托付给了我们,让我们去管理和推动部队建设和业务工作,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责任的重要性,认识到伴随着责任的考验和挑战甚至是风险,才会诚惶诚恐、兢兢业业,有提高自己能力素质的自觉性。
当前,全支队都在迎难而上,全面赶超,向着先进支队的目标奋勇前进。而遂平中队却出现如此情况,是在令人遗憾和惋惜,同时也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作为基层中队主官,在抓执勤工作和队伍建设上,就是要大力提升队伍正规化、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水平,勤勉敬业,真抓实干,为实现部队的“两个确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