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

时间:2019-05-14 17:0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

第一篇: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

牛博网帐号冻结**引发的法律思考

作者:梁枫 2008-6-16

牛博网是一个由个人发端创办的开放式博客平台。

面对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5月13日,牛博网对外公布了一整套详细的募款方案。此次募捐公布了支付宝、PayPal、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多个账户,户名均是为地震募捐的牛博网所属的老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斌。不到一周,这个为汶川地震募捐而开设的账号里已募集了30多万元。

然而,时隔一周之后,5月17日,牛博网的创办人罗永浩发现为汶川地震募捐的建设银行账号被冻结了。事后得知,5月18日,建行四川省分行保卫部向成都市公安局反映,有人在网上公布私人账号,接受社会对四川汶川地震的灾区捐款。同时,建行方面冻结了牛博网在建行的募捐账号。5月21日,经过多方沟通和说明,牛博网地震赈灾募捐账号冻结事件得到解决:建行四川省分行已将该账号解冻。

而实际上,对于募捐帐号冻结**,牛博网在募捐之初,早有预料。牛博网在募款之初就定下规矩:“万一牛博网的募捐活动被叫停,请大家千万不要气馁,不要抱怨,不要为了“左粪”“右粪”问题吵架骂娘,大家也可以再想别的办法做实事。而届时最坏的结果无非两个:

一、善款转给官方慈善组织;

二、善款退还捐助人。”

不过,不管怎样,牛博网的帐号**总算最终可以解决。但其中折射出的问题却仍然值得我们思考:究竟谁有权进行募捐?在目前的中国法律背景下,怎样进行募捐才是合法的?

我们不妨从三个位阶的规定来梳理一下我国目前关于募捐中的政策规范:

首先,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对于公益事业捐赠,有以下两种非营利社会组织可以依法直接接受捐赠:

1、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2、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不过,该法并没有对哪些机构或者哪些人可以向不确定的公众募捐以及如何募捐作出规定。

其次,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分为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以下简称公募基金会)和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基金会(以下简称非公募基金会)。公募基金会组织募捐,应当向社会公布募得资金后拟开展的公益活动和资金的详细使用计划。

最后,按照民政部在2008年4月28日发布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规定,该办法适用于发生自然灾害时,救灾募捐主体开展募捐活动,以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救灾捐赠受赠人捐赠财产,用于支援灾区、帮助灾民的活动。这里,该本办法所称的“救灾募捐主体”即是指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募基金会。

因此,依照上述规定,我们可以明确知悉的是,公募基金会可以面向公众组织募捐活动,而非公募基金会不可以面向公众进行募捐。而至于在基金会定义范畴之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是否可以组织募捐,你可以理解为当然更不可以组织募捐,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在上述规定中并未涉及。

综合上述规定来看,牛博网在募捐之初的顾虑和担心的确并不是多余的。一方面,如果严格依照目前的规定来看,牛博网的确不具备法定的募捐资质;另一方面,在灾难面前,如何看待社会民众自发组织的募捐活动,无疑成为现实对既有规定的检验和拷问。

从字面上看,《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了公募基金会具有向社会募捐的法定资质;而民《救灾捐赠管理办法》则认为其适用“救灾募捐主体”也仅为公募基金会。但就现行的法律来看,对社会公众自发募捐活动的确认和规范性规定,的确有所缺失和有待完善。或许正因为如此,灾难发生时,面对社会民众的自发的募捐行为,如果套用上述规定,显然就是不合法、不合规的——虽然这种“套用”显然也是不直接的、带有推理性质的;而如果说上述规定不适用对社会民众自发的募捐活动,却又的确找不到直接的法律依据。

面对社会民众自发的募捐活动因法律缺位带来的尴尬处境,在让热心募捐的社会各界“惴惴不安”的同时,面对灾难中的急需受助的同胞,我们是否可以因募捐组织者地位的合法性带来的“法律风险”而袖手旁观?

在此层面上,个人道德意义上的爱心张扬与法律意义上对行为的规范显然形成了严重的冲撞。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都因募捐主体资质问题显然会遭遇因其法律依据不足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由此,也自然引出了我们对现行法律政策规定的反思与寻望。

总之,面对法律的现实规定,无论是对于募捐者、捐赠者,还是对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民众来说,不仅有义务和责任遵守相关规定,充分了解和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自身在参与募捐活动中的法律风险,更有责任为推动和促进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而积极努力。

第二篇:王老吉引发的法律思考(推荐)

王老吉引发的法律思考

羅震明*

摘 要:旷日持久的中国商标第一案、价值1080亿元的“王老吉”商标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12年5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就“王老吉”商标许可协议争议仲裁做出终极裁决,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无效。鸿道集团有限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这也意味着广药集团将收回“王老吉”商标使用全年,加多宝公司今后将彻底告别“红罐王老吉”。本文通过对整个事件进行法律剖析,提出企业在商标权保护、使用,以及在企业治理等方面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相关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王老吉”案;法治;道德;思考 商标权 引 言

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商标的竞争不但比较常见,而且各种各样的状况都会发生。对于当中的一些案例的判定,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发表自己观点的包括双方当事人、代理律师、法院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乃至人民百姓,这种案件在社会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但事关很多人各自的权益,而且还能够引发人民对于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的探讨,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原则似乎有被打破的迹象,而且这类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思想被转变,更是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必须要全社会重视起来,而且这种事件所带来的危害要在经济和法律之上,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

正宗的王老吉凉茶乃是几百年前的王泽帮时邦首创的,具体的时间是在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00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签订了有关商标的租赁合同,由加多宝公司主营成罐的红色王老吉凉茶,广药主营盒装的绿色王老吉。就用了几年的时间,成罐的红色王老吉凉茶成为了市场上最为火爆的商品,给公司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就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两大集团曾有很多次签订了对于商标租赁的相关协议补充事宜,并且把商业贿赂当做筹码,这样一来就成为了如今对于商标纠纷的导火索。

有关媒体报道,中国大陆的“王老吉”这个商标本来是属于羊城药业的,乃是一种公和私共同经营的模式。和香港的鸿道企业互相合作以前,重点生产纸盒制的绿色包装的凉茶,重点把市场放在了广东省,但是销售成绩不好。在95年,和“王老吉”的传人一同经营国外“王老吉”凉茶的鸿道企业为了能够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把“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使用的权利从羊城药业哪里拿了回来,而且双方还签订了合同,鸿道采用自己研发的配方,自行研发红色的成罐的凉茶,两家企业在经营方面互不干扰。“红罐王老吉”不论是外面的包装还是相关的装饰都是鸿道企业自己花钱找人设计而成的,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该企业早在96年就申请了相关的专利权,而且加入了东北人口中说的“上火”一词,十分精妙的设计出了广告语,既不落俗套,也能够被高雅之人所接受,这句广告语就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和“味道好极了”这句广告语产生的效应不相上下,深深的印在了百姓的心里,被人互相传送。而且运营了十余年,该集 * 作者简介:张三(19××—),性别,华侨大学法学院20××级本科生,学号:×××××××。团的销量就十分的惊人,已经超过了百亿,乃是市场当中的典范。而在2010年,广药集团为了可以争夺到该商标的使用权利,对这个商标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果是大于千亿,这比很多进口的品牌销量要好的多。而在11年的4月份,大陆的“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归广州药业所有,在05年法院就做出了裁决,认为鸿道有人用贿赂的方式买通了广药的管理人员,致使“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使用权被用不正当的方式续约,而且以对我国的财产造成了损失作为上诉的凭证,想我国的经贸仲裁委员会提起诉讼,恳请仲裁,强调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应的。而且把六年以前的法院裁定结果当做这次申诉的缘由,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这都容易让人产生质疑。而仲裁的结果显示,广药可以把这个商标重新收到自己名下,而鸿道只能使用“加多宝”这个商标了,还在继续的生产像之前一样的红罐凉茶。对于广药集团内部人员收取贿赂这件事,对于商标的使用权的争夺有没有相关的关系,而且这两家企业的行为有没有法律效应,本篇论文还是有所怀疑。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件事仅仅是开始,还并未结束。我们都知道,广药之前从来没有生产红色的罐装凉茶,而且也没做过相关的广告,可是,自打将商标重新收入囊中之后,广药把之前“王老吉”凉茶的销售模式全都用在了自己身上,而且把类似之前鸿道集团生产的“王老吉”凉茶原封不动的搬到市场上销售,而且就连广告语都是照搬照抄,只不过在里面加了一个“就”字,变成了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样的行为致使两种凉茶在市场上共同存在,让广大消费者摸不清头脑。然而,更吃惊的是,广药这种类似“抢劫”的行为,不但把包装设计原封不动的用在了自己身上,而且更是要霸占,而且还上诉说鸿道企业与加多宝侵占自己的权益,盗用自己的专利,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侵犯自己的话额发权益。据了解,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护自己的专利权,加多宝已经在北京上诉,而上诉理由和广药的异样。这个案件的当事人有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说是对于法律乃是指道德方面发出了挑战。而对于老百姓来说,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制定出足以向公众交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解决方案。

正 文

作为一名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普通消费者,你一定知道“王老吉”。不管是每年的大篇幅电视广告还是商场货架上醒目的“红艳艳”的王老吉陈列商品都会让你和“王老吉”不陌生。但是就在几天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一纸裁决将打碎这种经历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数十亿资金才得以形成的群体印象。

在此不赘述本次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作为“商标第一案”已经有太多的报道。只是想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次仲裁所代来的效果。

在仲裁提交之时,“王老吉”的租用者加多宝及其母公司应该对本次的裁决结果是有预见的,否则也不会在等待仲裁的这几个月里就开始了其凉茶产品包装的大变脸——去王老吉化。但结果出来后,加多宝显然还是深受打击。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加多宝用了十多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将“王老吉”从一个地方品牌打造成中国第一品牌,目前市值1100亿元。但是从裁决之后,如此巨额的无形资产就和加多宝无关了,这是每一个正常的人或者公司都无法接受的,虽然不合情理,但却是法定事实。

其二,由于加多宝的苦心经营,将凉茶的大蛋糕做大了,现在却被人踢了一脚,并被抢走了分蛋糕的刀,情何以堪啊?

其三,加多宝亲自扶持壮大的“王老吉”可能成为以后啃食自己的对手,据说广药已经招募了3000名员工,大有接管加多宝原有地盘的味道。

其四,加多宝可能还要面对来自广药的索赔,虽然从名义上看,此前十几年间,加多宝付给广药的商标使用费的确偏低,但是本次加多宝的损失巨大,如果加多宝再遭到索赔无异于伤口上撒盐,而广药却无异于天上掉了块大蛋糕。

虽然这次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于法有据,但是我们显然还是看到了仲裁中的不道义,或许还是加多宝品牌总监王月贵那句无声的叹息更能反映当事人的无奈:“作为民营企业,纵使我们很努力按照国家法律遵守规则,但力量微薄,无法如愿。”

2012年是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有关商标的竞争,案件数量太多太多,而且都是大案,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让人深思的同时又让人感觉特别震惊,在一些人看来,说12年就是一个“商标年”。

此前,美国世界知名企业苹果给了唯冠非常多的和解费用,可以说是天价了,这让国内的相关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产生了怀疑,在他们看来,为什么仅凭着几个字母就能够让苹果掏出那么多的钱?“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的纠纷,与苹果、唯冠对于“iPad”的纠纷显得更加令人震惊。可以说,加多宝的创始人乃是白手起家,经过很多年的经营,让一个普通的“王老吉”商标达到了上千亿的价值,这令我们难以想象,广药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依靠的是什么样的法律法规,而且凭借什么样的市场原则白白的夺取人家经营数十载的成果。而最早羊城药业只能使用“王老吉”这三个文字,而现在广药却非常不可思议的把人家的广告语以及外包装设计都收入囊中。这令人想到了毛主席曾经批判某种人的话:“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令人非常不理解,而且也让人感觉到可怕。

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一些规定看起来非常有特点,但是也是非常繁琐的,不过,在市场当中,诚信道德以及法律法规根本不会有特殊存在。对于上述两个案例来说,特别是加多宝以及王老吉的纠纷,必须要予以深入的思考,而且必须要从法律以及道德层面入手。凭良心说,加多宝可以说为“王老吉”这个商标呕心沥血,让商标价值不断上涨,可是一夜之间就被人夺走,是非常有失公允的。或许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做法是有明文规定的,乃至是当事人本来就知道的风险,不过真正产生分歧的时候,却完全忽视了公平两个字,而且让双方当事人都损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从婚姻法的角度来说,能不能再对于商标的使用权的合同里面建立一种有风险共同承担的规定,假如因为被许可的人自身的行为让商标升值或者是贬值了,那么对被许可人来说,还是有权利获取其中的利润或者是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类似加多宝这种企业可以说就会更有安全感,而且市场还会变的更加平稳。

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阶段,其中有很多的缺陷,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缺陷,而不是利用这些缺陷获得不法利润。仅从这点来说,我国要及时学习有着相对成熟市场的国家的做法。在市场当中,风云变幻,随处都是陷阱,随处都是诚信。“公正、诚实守信乃是市场最基本的准则”,在市场上的哪一种行为说白了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是人和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互动。在市场上的竞争,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道德,想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那么必须要遵守道德,深得民心。而对于市场当中每一个人来说,必须要明白的是:在市场上,可以看出人类的丑恶一面,也能看到善良的一面,而且不要总是认为市场是可以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底线行为的地方,市场经济是可以靠头脑获得,但是强占是坚决不允许的。

商标的使用许可过程是一个把单纯的标志变成产权,并将其作为无形资产处

置,通过质押贷款、租赁等手段,挖掘其附加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商标持有人面临的风险是:如果商标使用人没有把自己原本拥有的著名、驰名商标做大做强,反而把它做差甚至毁誉于一旦。反之,商标使用人面临的风险是:把拥有暂时使用权的商标做大做强。但它终究不是自己的,一旦商标被持有人收回,自己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可以看出,商标持有人和商标使用人休戚相关,因为商标高额附加值的产生,很难说清到底是通过使用产生的,还是通过注册产生的。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更加需要双方积极协作,共同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具体而言,在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当中,有必要加入体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有必要加入相关保证品质、监督监控等内容。要知道,这样的保护实际是在保护自己。

从理智上讲,“王老吉”的品牌形象深入消费者内心,其产品赢得万千消费者的欢迎,是“王老吉”商标使用人加多宝集团辛苦运作十几年的功劳。有人说,此后加多宝还是加多宝,而王老吉呢?曾经,“王老吉”商标在广药集团手里并没有发扬光大,收回商标后,广药集团能否保持“王老吉”长盛不衰? 实际上,此番商标之争,还让消费者面临风险。商标是固化在商品上的“脸面”。此前,消费者只需“认牌购物”,成本既低也买得放心。而经过这次折腾,还喝“王老吉”吗?可口味不是原先的口味了,备受欢迎的红罐王老吉的配方是鸿道集团的;改喝“加多宝”?那可不是早已被认可和接受的老牌子“王老吉”。消费者可以暂且纠结在“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但有关管理部门、市场各方却当仔细思考,如何调整、细化、完善相关制度,如何进行阳光下的合作,让商标发挥出最强大的正面作用。

广药和加多宝的创建企业鸿道有关“王老吉”商标争夺已经结案,而相关的仲裁机构已经做出了裁定,责令鸿道企业不准在使用王老吉的商标了。这个商标的使用权如今已经重新被广药掌控。

对于“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争夺,让人深思,这个案例自身的价值要比这个案件本身还要大。对上述案件来说,特别是对苦心经营多年,慢慢的发展成为我国凉茶行业领头羊的加多宝企业来说,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就是在签订协议时,竟然采用贿赂的方法,低价获得了十年使用“王老吉”商标的权利,而这些钱可以说花的不应该,这直接成为了案件审判的证据,导致之前钱数的合同没有了法律保护,更大的损失就是从此不可能再使用天价的商标。这种行为,在我所了解过的商业贿赂案件里面是最为愚笨,也是付出代价最高的。这样看来,一个公司,不论管理怎么好,销售方面成绩有多好,有多么高端的技术,假如不按照法律来运作,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肯定早晚会得到报应。

对于这个案例来说,最令人关心的还包括了合同到底是怎么签的。广药启用了相关的评估程序,评估了“王老吉”商标,得知这个商标如今已经高达上千亿,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海尔品牌,成为了国内价值最高的商标。这样的评估结论,人们也是又不用的看法,不过不论“王老吉”自身价值是多少,在每年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年产值特别高的前提下,每年给广药的商标使用费用才仅仅几百万。这样的利益分配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双方撕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导火索。可以说,中国的公司不是很关注品牌自身存在的价值,总是会在低价转让给别人后,看到别人获利了,又想要回来。纵观世界各国,大部分公司在商标的使用方面,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一般都将使用的费用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关联起来,从来不做一锤子买卖。这样一来,双方的权益都会变得很平衡。

对于这个案件人们产争议的地方也是这个案件中最大的看点,那就是“王

老吉”商标在今后到底会怎么样?“王老吉”品牌自创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80多年,不过它被人知晓还是在广药把使用的权利转给了加多宝以后。而加多宝企业将一个不起眼的商标,经过了多年的运作之后,让其成为了年产值达到了两百亿的知名品牌,而把人们不重视的“凉茶”运用了高端的技术,成熟的管理,乃是比较独特的营销手段,依据打造成了国内最受欢迎的凉茶产品,可以说,在这个行业几乎达到了垄断的态势。在这些年里,加多宝不论是从相关的技术方面,还是在销售战略的制定上面,比广药强太多了,广药自己生产的绿色盒装“王老吉”上一年的销售量仅仅是二十亿,这要比红罐的王老吉少太多了,而且这二十亿的销量,有的人认为完全是沾了之前加多宝生产的“王老吉”凉茶的光。而广药把商标使用权重新夺回以后,虽然信心满满的说会聘用多达三千人的销售团队,不过,“王老吉”之所以在国内有这种成绩,仅依靠销售是不可能达到的。加多宝公司如今有“王老吉”的独家配方,而且生产设备以及检验标准都已经很成熟了,而且供销团队也是非常优秀的,这些根本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模仿。实话说,“王老吉”值钱可不是指的这三个汉字,而是值钱在其身后的多方面经营能力,这乃是企业各方面实力的展现。广药仅仅是取回了“王老吉”的外表,但是真正里面的东西是不能复制过来的,最起码不是那么容易的。

并且,加多宝与广药之间的纠纷日益严重,加多宝之前就制定出了应对策略,那就是去掉王老吉这三个字。买过这种凉茶的人可以明显看到,上面加多宝这三个字特别的明显,而在广告方面,也不再强调“怕上火喝王老吉”。所以,广药尽管夺回了商标的使用权,但是实际上,加多宝通过这场官司,已经赢得了战略时间,“加多宝”这三个汉字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被人们铭记在心。虽然加多宝没有打赢官司,不过还是掌握了主动。所以,可以预想到,我国今后的凉茶行业,肯定会出现一个大品牌“加多宝”,不过“王老吉”这个品牌经营了太长时间,根本不可能马上就衰败。而凉茶行业的市场格局也会从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变成两强鼎力的局面。

在营销里,不能缺少的关键点当中就有市场定位。而对定位来说,存在两个状态,第一就是动态定位,就是对企业的商品进行设计,让商品在消费者心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就是静态定位,就是商品或者是购买某种服务的人对于商品的感受。可以选择的战略包括了作用定位、质量定位、市场定位、售价定位、逆向定位、是非定位等。

依据我国的相关标准,饮料可以分成是一种,当中包括了茶饮料类)、包装饮用水类、蛋白类饮料、果汁与蔬菜汁类、碳酸类饮料(也就是俗称的汽水、植物饮料类、咖啡饮料类、特殊用途饮料类、风味饮料类、固体饮料类、其他饮料类。而板蓝花是属于植物饮料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属于凉茶的一种。在实际的市场运作时,板蓝花使用功效定位,就是当板蓝花上市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广告里面着重强调其有三种明显功效:

1、防止上火,2、防止疲劳,3防止喷嚏,而且利用一句话“清热解渴,想防就喝”来突出这三种防止的基本点就是能够“清热解渴”。不过这样的宣传难免会让人感觉虽然功能多,但是不专一。在定位方面来看,似乎没有突出关键点,不但不能获取市场的认同,更是让竞争对手直接跨过了茶品、凉茶、药品、咖啡等行业。

第一,“防上火”,就是中医提到的清热泻火,这种功能凡是凉茶都具备,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功效。如今,我国众多品牌的凉茶依据清热泻火还延伸出清热解毒、清热祛湿、解表清里、清热解暑等更为具体的功效,而且典型的代表品牌包括了:王老吉、和其正、潘高寿、邓老、顺牌、黄振龙、黄志强、徐其修、万吉

乐、上清饮、广东凉茶等。当中,王老吉可以说傲视群雄,而且在市场上被认定是“中国的可口可乐”。第二“防疲劳”,不光是凉茶有这样的功效,其他的饮料比如咖啡饮料或者是茶饮就具备,这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在这个行业中,有实力的品牌更多,比如百事以及可口可乐、康师傅、娃哈哈、统一、雀巢、麦斯韦尔等,这些企业哪个实力不强?哪个不在市场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呢?这都是板蓝花不能相媲美的。第三,“防喷嚏”,这种功效的强调又给自己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包括感冒药以及板蓝根冲剂等。

公司自身的精力不是无穷不尽的,假如竞争对手太多的话,自己的公司怎能良好的运转?在营销之父科特勒看来,如果一个公司的商品想要让客户满意,让客户记住,那么就需要以不同于而且要强于竞争对手的多种商品中找到一种切入点,让消费者的大脑对其有较深的记忆。也仅仅是这么做,商品才能成为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种功效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被消费者购买。在市场当中,使用功效定位而走向成功的例子太多了,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宝洁公司生产的洗发水,例如,飘柔“柔顺”、潘婷“滋润”、海飞丝“去屑”。同理,王老吉也是比较成功的,就用比较简单的功效(预防上火),尽管预防上火是所有凉茶必须具备的功效,不过就像乐百氏公布的纯净水行业的标准“二十七层净化”一样,预防上火被王老吉最先在市场当中公布出来,而且受到了市场方面的认同以及赞誉。

“王老吉”商标权之争给了我们企业很多法律层面的思考。通过对该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在争取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方面可以给我们企业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企业应重视对商标权的保护

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的使用享有的支配权。随着商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商标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成为企业的灵魂。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信誉的载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强势品牌奠定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强商标管理,重视保护自己所享有的商标权。

企业注册的商标除了可以自己使用外,还可通过转让、许可、继承、投资等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广药集团正是将自己注册申请的“王老吉”商标授权许可香港鸿道集团使用来实现其价值。但是,在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时,许可方和被许可方都应从长远考虑商标的价值,注意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作为许可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商标权利益:

1.在签订商标权使用许可合同前,应该被许可方进行一些调查。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尽管目前许可方拥有的商标其价值可能不是很大,但为了维持并进一步提高其商标价值,有必要对被许可方在该商标的使用,品牌的推广战略及策略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查,这样才能在签订商标权使用许可合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2.商标权使用许可的期限。

合同中应明确商标权使用许可的期限,以及合同到期后的处理方式。比如,合同到期后若需延长期限,是双方重新签订合同还是自动延长,还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自动延长,延长多长时间。另外,许可期限的约定应尽可能合理,避免时间过长而使用许可费用不变。

3.约定合理的使用许可费用。

为了避免使自己的商标权许可利益受到太大损失,许可合同中应约定合理的商标权使用许可的费用。尤其是在合同期限到期,许可期限自动延长的情况下,应设置合理的许可费用,或按照一定的标准(如被许可方的销售收入或其他业绩)设定许可费用的计算方法。企业可以设计一个比较灵活的合同,可以要求随着这个品牌价值的增加,每年定一个浮动额度。总之,企业应尽量避免在使用许可期限较长的情况下,而许可费用却较低且保持不变。

“王老吉”商标被许可使用方加多宝公司的红罐王老吉销售收入已达到160—180亿元,按照国际惯例,商标使用费应是销售额的2%—5%。以红罐王老吉年销售160亿元来计,商标使用费按其销售额的2%来计算,加多宝公司应至少向广药集团交纳商标使用费3.2亿元。然而,2000年至2011年,商标使用费年租金仅有400多万元,即使延续到2020年,也只有500多万元。而相比广药集团租给其他合作伙伴如广粮集团等的商标使用费,则是销售额的2.3%—3%,即便是广药集团下属的合资公司王老吉药业,每年都要按销售额的2.1%缴纳商标使用费。因此,可以说广药集团在“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费用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商标权使用许可的被许可方,也应考虑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所获得的商标使用权的最大利益。除了应考虑约定合理的许可期限和许可费用外,还应考虑如何对合同到期许可方收回商标使用权进行约定。比如,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到期时,由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商标的价值进行评估,然后许可方按评估值的某个比例出资将商标收回。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商标被许可方轻而易举的收回,从而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应重视通过专利来保护产品的包装设计

市场营销四大策略中的产品策略包括品牌策略、包装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策略。其中品牌战略通常是通过商标的设计和推广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度。而包装策略则是通过对产品的包装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包装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欲望。产品的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因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商标注册来保护企业的商标,同时,对于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我们也应通过申请专利来进行保护。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自己的商标使用权被收回,企业仍可通过专利权来对产品的包装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自己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被竞争对手模仿。

“王老吉”商标纠纷事件中,加多宝公司提出,鉴于广药集团推出的红罐王老吉与加多宝公司产品高度相似,侵犯加多宝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及红罐装潢专利权,加多宝决定起诉。而广药集团则提出,广药红罐王老吉在外观上与旧装有很大的差别,且目前新装王老吉凉茶也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外观专利且已获受理。尽管目前仍无法确认加多宝公司是否拥有红色罐装罐体包装外观的专利,以及广药集团是否侵权,但是,这足以警示我们企业应注意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企业产品的包装设计。

三、企业应注重治理结构的设计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与其利益关系人之间关系规范的总和。作为成熟社会中的营利性组织,企业治理治理结构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妥协利益冲突,更主要的是防范和控制风险。

企业治理机构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企业成文的治理准则,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等机构的治理准则,以及章程、重大事项规则和一般管理制度。企业在设计治理结构时应注意平衡企业内部机关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明晰管理决策的界限。比如,企业在处置其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时,可以规定先由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或外部第三方机构对待处置资产进行评

估。如果评估后的资产价值超过规定额度,则由董事会进行决策,否则由高管直接决策,或者高管决策后由董事长批准。同样,企业在对外签订重大合同时,也应对合同所涉及的金额进行规定,并按合同金额的大小规定需批准的机关或人员。

而作为交易的相对方,在签订合同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合同时,应对签订合同的对方负责人的权限进行调查,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并遵守相应的法律,以避免将来发生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王老吉”商标权之争事件中,广药集团原副董事长李益民收受香港鸿道集团董事长陈鸿道贿赂后,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签署了《“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两个补充协议,将商标租赁期分别延长至2013年和2020年。此后,李益民相关受贿案事发。尽管最后的仲裁裁决认定双方签署的两个补充协议无效,广药集团似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持久的商标权之争,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企业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王老吉”商标纠纷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法律剖析,我们充分认识到,企业应注重保护自己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无形资产。这场商标纠纷,给所有的企业提了一个醒,就是在转让商标的时候,不要低估商标的价值。从国际上商标转让来看,比如欧美这些发达市场,他们对商标的使用转让都是非常“贼”的,绝对不会让对方占很大的便宜,他们非常担心小土鸡有一天可能会变成金凤凰,绝对不会让一家独占金凤凰的价值。因此,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免“为他人作嫁衣”。

另外,企业应不断完善其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来规避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百度“王老吉”词条 [2]《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

[3]朱文渊 21世纪的营销环境变化新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11年6月 [4]马瑞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营销对策[J]商业研究 [5]新修订的《商标法》

第三篇:面对金融**的法律思考

一、世界金融变革的大趋势

自从70年代末以来,世界金融发生了一场持续和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的大趋势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开始于美国,到了80年代,西方各国先后对金融实行自由化。先是利息率自由化,继而业务自由化。目前西方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但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二是金融国际化。目前,在发达国家之间各种形式的资本已基本实现了自由流动。国际金融业务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贸易融资范围。欧洲市场的发展以及本国金融机构(资金)的准出和外国金融机构(资金)的准入似乎已成金融国际化的最主要标志。到了90年代,金融国际化大潮的洪峰已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大门。

三是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标志是:世界储蓄对风险进行调整之后将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不同金融资产将提供相同的收益率,同一金融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市场上由于套利而只存一个价格。外汇市场就是一种典范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

四是金融证券化。证券化是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资本市场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借款人和贷款人日益通过直接融资实现资本的转移,而不是通过银行的中介来确立债权和债务关系。由于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管制比较严格,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如发售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能够以更为优惠的条件为借贷者筹集资金。

五是金融全球化。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的一体化。全球化甚至被形容为地域的消失(Theendofgeography)。全球化的推动力量主要是“信息革命”和解除管制(自由化)。一些超大型金融机构的经营战略完全是全球性的: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民族国家的边界对于这些金融巨头来说已不再是重要的了。

以上这五大趋势似乎也可概括为一句话:全球一体化。但这只是一种趋势,还不是现实,在此过程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并不会消失。由于资金跨境流动的迅速,市场的容量越小,外国投资者转移资金和对市场稳定性的破坏的作用就越大。为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全球化的超势应该积极而又谨慎地看待。既不能轻易放弃经济主权,又不能不看到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

二、东南亚的金融**

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估计,纽约、东京和伦敦的金融市场每天约有6500亿美元的外汇交易,其中仅有18%用来支持国际贸易和投资,另外82%则用于国际金融投机。这种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人亚洲和拉美地区国家。而且这种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形式主要表现在证券投资比例迅速上升,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直接投资。它们利用套利、套汇为手段,进行金融投机活动。由于“游资”规模大、移动速度快,一旦外汇市场产生汇价的剧烈波动,政府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例如,外刊对泰铢危机的报导:“当泰国人上个星期(1997年7月2日)早晨醒来时,他们的货币铢在一夜之间失去了五分之一的国际购买力。在国外负有高额债务的企业在其结算中将感觉到这一点。从泰国金融**开始,立即波及东南亚其他各国。据外电报导:亚洲人今天抢购美元以躲避本地区金融危机,从而使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四国货币跌至历史新低,进而波及韩国。

三、我国面临的国际资本挑战的法律对策

从我国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来看,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我国已在所难免。从国际环境分析,由于近年来国际“游资”大量繁衍,其主要特点就是趋利性,在国际投资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有可能进入我国进一行短期“炒作”。再就我国内环境分析,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找国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社会日趋稳定,经济日趋繁荣,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国际投资环境。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对外依赖已达相当大的程度。一般来说,大国经济对国外依赖的程度较小,但中国却在资本和贸易方面严重地依赖国外。这样就更加助长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在国际“游资”大举进入的盲目“自豪”情绪下,容易失控。一旦外国资本出逃,必然造成大量银行呆账、坏账,严重者可能导致银行大量倒闭。此外,投机资本大量进入会增加人民市汇率的不稳定因素,造成汇价扭曲,一旦出现人民市利率大幅度下降和汇率下跌,就有可能造成投机性资本迅速抽逃,导致金融危机。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明确地指出要“依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的监管,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为此,必须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金融法制建设:

(一)银行管理法。为了防范银行业的风险和保障存款的安全,发达国家都对银行业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发达国家制定的这类银行法规法令,一类是风险防范性法规,旨在防止银行破产倒闭的危险;二类是风险保护性法规,旨在使存款人在一旦发生银行破产的情况也能得到补偿。它们的银行业法律大体作了下列7顶规定。一是对市场准人的限制;二是订出“适当资本”的要求;三是流动资金的控制;四是限制银行的商业活动;五是监视银行的外汇风险;六是限制银行贷款的集中与国内风险;七是对银行的视察或审查。我国也制订了《中国人民银行法》(1995)、《商业银行法》(1995)、《票据法》(1995)、《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1994)等法律和法规,在其中有原则性规定,但一些具体可操作性的法规尚需增立。

(二)外汇管制法。外汇管制法是一国政府用来调控其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法律工具。外汇管制,一般均由国家制定外汇管制法加以实施。政府根据外汇管制法,授权其中央银行或另成立——政府机构负责外汇管制工作。外汇管制就是管制国际收支的支付手段,包括:(1)可自由兑换货币和可自由使用货币;(2)其他支付工具,包括这些货币的汇票、支票、本票,旅行信用证等;(3)以这些货币计价的有价证拳,包括股票、公债券、公司债券、存折、人寿保险单等;(4)贵金属,包括黄金、铂金、白银、金刚石等。总的说来,各国大体将外汇区分为贸易外汇、非贸易外汇、自然人个人外汇、资本外汇等四大类分列进行管制。

现行的中国外汇管理法是1996年1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又于1996年6月20日发布《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应该说,从此我国已有了一部正式的、比较完备的外汇管理法规。《条例》和《规定》除对找国外汇管理法的基本原则在总则中作了规定外,还对人民市汇率、外汇市场及其管理、对经常项目外汇的管理、对资本项目外汇的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各项作了具体的规定。

(三)黄金管理法。全世界的黄金总存量约30亿盎司,合8—9万吨。全世界的官方储量达3.6万吨,合11亿盎司。其余19亿盎司为私人所有。在官方储量中,工业化国家人69%,约7.59亿盎司,其中美国拥有2.6至3亿盎司,合8200至9000吨(有说1万吨者);欧洲拥有4.28亿盎司,约合13300吨。所以从黄金占有状况来看,美国和西欧国家储备广大量黄会,从而保证了它们的纸币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恢复金本位制,以保证它们始终能拥有国际通用货币。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黄金现货币场是伦敦、纽约、苏黎世、法兰克福和香港的市场;主要的黄金期货市场则是纽约、芝加哥、伦敦、香港、新加波和悉尼的市场。为此,第三世界国家为了要维护本国货币的稳定,务必加强对黄金(包括白银)的管理。关于加强对金银的管理,我国也已制订了下列的一些管理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对金银进出国境的管理办法朋关于取缔自发黄金市场加强黄金产品管理的通知》等7个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完备的,在目前的情况下,似宜归纳一下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备依法加强管理的措施。

(四)证券管理法。在西方国家的法律里,证券(Security)一词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金融交易中的证券,就是指可融通的股票(Stock)与债券(bond)。

证券包括债眷和股票,在一级或初级市场上发行,在二级成次级市场上买卖流通,证券或股票交易所便是二级市场。近若干年来,又发展了在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交易,形成三级、四级市场。由于股票买卖具有了很大的投机性,股票所代表的是对一个公司的所有权,因此,人们都倾向于保存股票。而债券代表的是债权,债权所冒的风险很大,投机性很小。所以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交易,大部分是股票交易,债券交易只占一部分,发达国家由于它们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早,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已有了一整套的证券管理法。如美国的证券法分为联邦证券法与州证券法。联邦证券法中最主要的有199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近年来又制定了一些法规,如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1970年的《证券投资保护法》,1985年修改的《统一证券法》,但这些法规中仍以1933年与1934年法为主,足见他们对证券市场管理经验的成熟。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开放了证券市场,先只是制订了一些地方法规。近年来才制订一些全国性的法规,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上市的特别规定》、《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的规定》。应该说,我国关于证券管理的法规已逐步完备起来了。但面对金融**,对证券市场依法进行管理更应进一步加强,制订一部永久性的法规,应该早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积累我国自己的经验当然重要,但也不能经验主义。要知道经济和金融的客观规律是没有什么“阶级性”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证券法》,只要符合经济和金融的客观规律,就要大胆引进,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立法的水平和效率。

除此以外,在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方面,也都是金融投机的热点。这些方面我国也已有一些法律和法规,可以依法进行管理。随着实践经验的充实,加上借鉴他国的经验,这些法律法规也应进一步完善和修正。

(作者名字不详,单位:交通银行苏州分行法律顾问处)

说明:*本文引自《法学杂志》1998年第2期。

第四篇:社会募捐引发法律思考

社会募捐引发法律思考

积极捐赠事业,倡导人们爱心捐赠,无疑是一项关怀社会困难群体的崇高事业,有利于创建和谐安宁的社会及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1999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对公益性质的捐赠行为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于社会上常见的不属于公益事业的捐赠行为,却没有相关的进行规范,如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发起募捐,谁有资格发起募捐倡议,募捐人的法律地位,捐赠人、募捐人及受赠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捐赠的款物该由谁来管理、谁来监督?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社会捐赠屡屡遭遇尴尬的重要原因。

一、的提出:1995年7月,年仅30岁的广西横县地方税务局职工余辉患上了慢性粒性白血病。1995年12月22日,横县地税局以该局名义向全国税务系统发出了“紧急求援” 信。并成立了“抢救余辉资金管理委员会”募集捐款共计222645.55元。1998年11月2日,余辉离开了人世,但账户上还有14万元。然而,捐款余额的归属问题却引起了争议。余辉的父亲余某认为捐款余额属于余辉的遗产并要求继承,地税局则持异议并予以婉拒。2000年5月10日,余某向横县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将捐款余额判归余某。一审法院认为:横县地方税务局为余辉募集医疗费,发起人是横县地方税务局,所募集的款项是汇到税务局指定的账号,由被告保管支配并监督专款专用,不是直接赠予余辉本人,因此,余辉并未取得这笔捐款的所有权。同时,捐款用途明确是为余辉治病,无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横县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9日作出判决,驳回原告余某的诉讼请求。余某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南宁地区中院经审理认为:地税局成立“抢救余辉资金管理委员会”为余辉募集医疗费。全国部分税务系统及个人赠予人将款捐赠给余辉治病,余辉作为特定的受赠人,对该款拥有所有权。横县地税局“抢救余辉资金管理委员会”仅是对该捐赠款行使财产代管权。余辉病亡后,其所受捐赠款的余额是其个人遗产。鉴于余辉爱人放弃遗产继承,因此余某是余辉遗产的唯一继承人,对余辉的遗产享有继承权。中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一审判决;由横县地方税务局支付余辉生前所受捐款的余额143049.72元给上诉人余某。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向区高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自治区高院经审理查明后认为,地税局为了救治患白血病的本单位公务员余辉,成立了“抢救余辉资金管理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全国税务系统募集医疗资金,并将捐款汇给资金管理委员会,让其统一管理和支配。本案的募捐行为是以资金管理委员会的名义,而不是汇给余辉本人,所捐的款项为资金管理委员会占有,而不是余辉占有,余辉作为捐款的受益人仅在支付医疗费用上享有特定的请求权,而对捐款并不享有所有权。虽然,二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但认定该捐款为余辉的遗产,应由余辉的亲属余某继承,属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处理不当,应予纠正。为此,自治区高院作出终审判决,撤销南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维持横县人民法院民事判决,即驳回原告余某的诉讼请求。本案所涉及的到底是什么法律关系?不少学者、专家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认为:这份捐款本身具有特定的目的,而且当时地税局在征集这笔钱的过程当中,也把目的说得非常清楚,所以,所有提供捐款的人和倡导或发起捐款的人都非常清楚这笔钱用于特殊目的。现在这个特殊目的由于余辉的死亡最后实现不了,那么,这笔钱就应该说是一笔用途目的实现不了的特殊财产,跟余辉本人生前个人的合法收入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现在的法律制度中,确实没有在这种情形下对捐献的财产做出一个明确的规定,那么,最适当的一个规定或最接近的一个规定,可能就是继承

法或合同法中关于赠与问题的规定,法院可能直接引用了合同法或继承法当中有关赠与的这样一个条款,把它视为余辉的个人财产,但是这个判决本身,改变了这项捐献财产的特定目的,应该说也改变了捐献人的捐献目的。中国政法大学李显东教授认为本案涉及三层法律关系。第一层是赠与合同法律关系。第二层是无因管理关系:这个余辉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不是一个法人,它只能被看作是一个非法人团体,这个非法人团体它没有法定义务一定要给余辉去进行募捐。第三层是委托合同法律关系。无因管理一旦得到了受益人的承认,就要视为委托合同法律关系,所以,这笔钱在法律上从捐助的合同法律关系成立时起,财产所有权在交付的时候已经转移,这个时候钱就是余辉的钱,对这笔钱余辉的家属当然就有继承权。武汉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生导师孟勤国教授却有不同的意见。他认同横县法院判决的理由,而且认为这个案子涉及的法律关系是捐赠而不是赠与。这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捐款人捐款时有无特定的目的。赠与是送给你,你可以拿去买房、买车、随你怎么消费都行,而捐赠有特定的、明确的目的,而且往往是公益的目的。在这个案子里的捐款人在捐赠时的意愿表示很清楚,就是帮余辉承担医药费,并不是赠给余辉个人所有,任由他处置,余辉只是这笔资金特定用途的受益人。从继承法的角度来讲,作为公民遗产的财产,公民对这些财产首先要有所有权,余辉并没有取得这笔资金的所有权,其家属也就无权要求继承这笔财产。孟勤国教授认为,假如立法上规定捐款因捐赠的特定目的不复存在而应该移交同类基金会或民政部门,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但是即使立法没有这样的规定,从法理上说,作为司法判决也不能以立法上存在空白为理由将这笔余款判为遗产。广西大学法学院院长、副教授韦志中也不同意将此案简单地等同于赠与关系。他认为此案应列入捐赠合同的调整范围。在募捐合同中,合同的主体是募集人和捐赠人,募捐活动的受益人不是募捐合同的直接主体,募捐合同在受益人不参与的情况下也可以成立。但募捐合同是公益性合同,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捐赠人订立合同是附条件的。如果没有募捐目的,捐赠人一般不会参与募捐活动。在本案中,横县地税局发出“紧急求援信”是要约邀请,捐赠人将款汇至横县地税局是要约,税务局接受捐款是承诺,募捐合同因此成立。双方订立这一合同的目的就是为余辉治病,税务局就是募集人,负责接收并履行将赠与物交付特定受益人的义务,余辉就是合同中的受益人。现在余辉去世了,合同的目的已无法实现,合同也无法继续履行。那么,捐款人所捐款项该如何处理?募集人应与捐赠人进行协商,看看是按比例退还给捐赠人还是捐给其他需要的人还是捐给余辉家属。

还有观点认为捐赠人、募集人、受益人三方形成信托关系。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因此,信托包含三方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委托人,是指为一定目的,而将自己的财产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和处分的人,是信托关系的创设者,依法享有知情权、管理变更权、违反信托目的处分的撤销权等。受托人,是基于委托人的信任而受让财产权,从而在上成为该财产权的名义人,并负有义务依信托宗旨管理和处分该财产的人。受益人则是在信托中享有信托受益权的人。本案中,地税局向大众发出求援信,是要约邀请——此时信托财产不确定,不具备使合同成立的要素;捐赠人将款项汇到地税局指定帐户,要求地税局将捐款用于余某的,是创设信托的要约;地税局接受捐款并发出感谢信即是承诺,表示接受要约,愿意按约履行职责,信托合同成立,三方形成信托关系。笔者认为,本案属于非公益

性募捐引发的纠纷,与公益募捐比较,非公益社会募捐的特点是:在募捐原因与捐助主体上,有特定的目的与对象,主要是为了帮助特定的对象摆脱财产上的困境,如解决治疗疾病开支、解决费用、救灾救难和实现其他特定目的等。捐赠方式及其操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直接捐赠方式,也有间接捐赠方式。既可捐赠款项,亦可捐赠其他财物。非公益社会募捐的积极作用在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募捐行为的滥用与失范也接踵而至。过去,一般募捐行为绝大多数是由捐赠者与受赠人直接进行,捐赠者的范围、赠款的数额非常有限,当事人之间也很少发生纠纷。随着主体构成复杂情况的出现、募捐行为的增多及其形式的多样化,相关问题与纠纷也会越来越多。本案的关键在于厘清募集人、捐赠人、受益人三方关系,而募集人的地位无疑又是这一问题的重中之重。在募捐中,募集人地位颇为特殊。首先,在捐赠人、募集人、受益人组成的关系链条中,募集人是二者的契合点,募集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向不特定公众发出捐助倡议;第二,在倡议得到响应后,捐赠人将捐助款物交与募集人,或直接交与受益人或交与某个特定的帐户。在交与募集人而非直接交与受益人时,笔者认为此时募集人仅仅是捐助款物的暂时保管人及转交人,为此,笔者试图从居间关系与附条件的赠与关系来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当捐赠所附条件不成立时,因为无论什么捐赠都具有利他性,即使指定了特定的主体,如英国立法也认为具有公益性,基础在于,少数人的贫困是整个社会问题,而贫穷本身也可能带来疾病、犯罪等社会问题,从而造成社会负担。笔者亦赞同这一观点。所以按公益性财富使用规则,即使指定了特定的受益人,当所附目的无法实现时,可以按照力求近似的原则,要求受益人返还捐赠。

二、社会募捐引发法律思考怎样从法律上识别与对待非公益募捐行为,如何确保实现捐赠者的愿望和保护受赠人的合法权益,怎样规范非公益募捐活动,围绕非公益募捐而显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到了人们面前。首先,捐赠方式已形成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并存格局,法律关系复杂化问题突出。在间接方式中,既有委托代理方式,也有一般委托方式。捐赠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一方面为捐赠者是否与受赠人发生直接法律关系创造了法律条件与选择机会,另一方面也为复杂纠纷的生成提供了法律上的可能并对纠纷的处理造成了困难。其次,募捐监督缺失。募捐行为缺乏透明度会使捐款者与特定救助对象无法获得必要的知情权,社会也无法对捐款的使用和去向进行有效监督。现实中,已出现了不少募捐人挪用、侵占、克扣捐款的纠纷。募捐人把募捐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会导致捐赠行为丧失现实意义或价值。再次,存在违法募捐现象。有的单位或募捐人无视自愿的法律规定,随意发起各种募捐活动,使募捐变成强行摊派,损害了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使募捐行为丧失了合法的性质。还有,出现募捐异化。非公益社会募捐行为的泛化和失范,能导致捐赠行为的异化。如捐款数额的巨大,会使捐赠行为与捐赠者扶贫济弱的动机目的相悖。针对一些受捐助对象因获得巨额捐款而?一夜暴富?的现实,已有人向道德和法律提出这样的质问:是否允许通过接受捐赠造就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上述问题,应当引起深切关注和重视。

三、非公益募捐亟待立法规范公益募捐与非公益募捐存在行为目的与行为特征差异,有着不同的价值与作用。公益募捐具有组织性强、经常性和规范性保障社会公益目的的实现,它追求的是一般正义和普遍价值,是进行社会募捐活动的主要方式。非公益募捐则以其自发性、灵活性和快速性来显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对公益募捐的必要补充。非公益募捐的拾遗补缺作用表现在:它总是及时出现在那些公益募捐制度设计延伸不到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两者不能互相取代。笔者认为,民间募捐

应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一切捐赠财物为社会公共所有的原则;

2、用于同类受助对象的原则;

3、以达到受助基本目的为准的原则。当受助目标达到时仍有剩余财物的,应当作为社会公有财物,用于今后同类所需救助对象的救助。因为,慈善事业的宗旨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坚持上述原则,有利于克服民间募捐中的腐败现象和有失社会公平现象的产生。为此,笔者建议尽快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强化对非公益募捐活动及行为的规范。在现行立法框架下,可以根据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权利制约的方式约束募捐人,保证捐赠者捐赠目的的实现和规范各种非公益募捐行为:其一,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募捐行为应作为一种无偿行为看待,不允许进行有偿性募捐活动;其二,对募捐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切捐赠款项都必须登记在册;其三,募捐人应当将捐款的使用和结余情况通过一定方式在合理的范围内公开,并设置专供捐赠者进行查询的便利渠道;其四,人民法院应依法正确审理涉及募捐问题的民事纠纷,依法制裁各种募捐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各方当事人特别是捐赠者和受赠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由某农村商业银行挤兑**引发的思考

由某农村商业银行挤兑**引发的思考

——摘自《农村金融》

据媒体报道,3月24日下午,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设在盐城环保产业园的一个网点,遭遇近千群众挤兑现金,经了解,这是由一则该行要“倒闭”的谣言引发的挤兑事件。目前,该行启动大批量现金供应,保证储户兑付到位。

为何一个农村商业银行网点这么容易引发挤兑**?据了解,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所在的盐城环保产业园庆丰村,该村周边的盐东镇近年来发展了数十家担保公司,时有发生担保公司老板跑路的现象,当地居民对银行问题颇为敏感。3月24日中午前后,一则“射阳农商银行将要倒闭”的谣言在民间流传,民众一传十,十传百,因而引发挤兑风潮。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尤其重要,金融市场相关主体细微动向都会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产生影响,考验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为了打消储户的担忧,该银行门口的电子屏上则滚动播放“储户存款受法律保护,不存在存款兑付不出的情况,请广大百姓切莫听信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的字幕。

联系到最近民营银行试点,风险控制也是放在第一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指出,银行是一个特殊行业,要有严格的资质审查和监管;民营银行方案提出风险自担,其实这是强调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已确定,将由参与设计试点方案的阿里巴巴、万向、腾讯、百业源、均瑶、复星、商汇、华北、正泰、华峰等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工作。这次试点将遵循共同发起人原则,按每家试点银行不少于两个发起人的要求,开展相关筹备工作,这些试点银行将选址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银监会指出民营银行试点要突出风险和收益自担的商业原则,重点是要依法做好风险管控和损失承担的制度安排,制定“生前遗嘱”,防止银行经营失败后侵害消费者、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曾表示,开设民营银行的底线,就是不能产生任何系统性风险,同时能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公平竞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民营银行试点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增加了新的渠道,在提高金融行业竞争水平的同时,如何防范金融个体引发系统风险需要认真思量。

作为《决定》中一项重要金融改革内容,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有助于降低单个金融机构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可以预计,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将在不久之后挂牌,那么存款保险制度是否需要在之前推出,有待思考。

下载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牛博网帐号冻结风波引发的法律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最终定稿)

    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论事故批复的可复议性及承揽关系中安全生产事故的认定 作者于可易山东齐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案情介绍】 2010年5月的一天早晨,青岛市某......

    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法律思考

    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法律思考 众所周知,微博正在逐渐主导中国的信息传播,近期的几桩特大新闻都是从微博最先传播然后由传统媒体跟进,进而影响迅速扩大。微博使网络真正成为“民意......

    高考作文“抄袭”现象引发的著作权法律思考

    内容摘要: [摘 要]:近年来高考作文中“抄袭”事件频频发生,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公众的热烈讨论。事件过后,它留给我们的仍然是一连串的法律思考,如何在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

    由世界产权贸易市场引发的法律思考

    当人们对一种财产试图非相容性地占有时,就产生了该财产的归属权与非归属权的问题,也就产生了这一权利的界定和划分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时,法律意义的产权概念就产生了。......

    借新还旧”问题引发的法律思考 - 副本

    由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借新还旧”问题引发的法律思考借新还旧,亦可称贷新还旧或以贷还贷,通常是指借款人向银行用新贷到的款项偿还先前已到期的贷款。从严格意义上看,借新还......

    孙伟铭醉驾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孙伟铭醉驾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来源于四川科技报 2009年10月22日 □泸州市龙马潭区检察院廖竞瑜近日,备受世人关注的成都孙伟铭醉驾案二审作出宣判,认定孙伟铭以危险方法危害公......

    由校长体引发的对我国法律的思考(五篇范文)

    由校长体引发的对我国法律的思考 校长体的风靡很大一部分是炒作,也有很多的大学生盲目的跟风,这造成了这个话题一下就火起来了。一件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必然存在其根本的......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江西姚建律师事务所 熊 玮 【摘要】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而幸存的人,除了地震造成的身体伤残或失去亲人的痛苦亦或毁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