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话诗人——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诗中之城
13级对外2班
吴媛媛
38号
大概很多人最早读到的顾城的诗会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首简短的两行诗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它在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现今的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黑暗,以及那一代人的觉醒。
而我个人开始读顾城的诗是在高三时期,图书馆打折区淘到的诗集成为了我最爱的书目,其中《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有一句“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从那时起就成为了我的励志铭。这正是顾城的诗的力量,对生命的幻想能够激起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可以说,高三对于我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每个人都在压力之中担心自己的前途,却又对未来一无所知。事实上确实如顾城所说,在高考之后很多事情就明朗起来了。我们每段时期的经历和情感都会在岁月里沉淀、发酵,成为以后我们成长的养分。种子需要埋在土壤中才能萌芽,过去也要葬在光阴河岸才会开花。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安徒生的童话就是顾城的养分。他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的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所以在顾城的诗中总是充满梦幻和童稚,纯真无暇、扑朔迷离。诗人期盼着这个世界能够像童话中的那样纯净美好,也毫不掩饰地将这种期盼化为诗句,并幻想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纯净美的世界。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个人为这个世界着迷。
舒婷写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中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儿童的世界无疑是美好的,成人往往都向往着孩童的无忧无虑。但向往归向往,成人也往往懂得自己无法回到孩童时期,顾城却为此幻想出了一个世界。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或许就是诗人一生的写照。顾城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悲悯地想要拯救这个世界、拯救人类,他的幻想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现实的世界
看见日出。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仿佛身陷沙漠,找不到绿洲,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炙热的太阳蒸发。但只要我们有勇气走下去,把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不曾放弃就不会后悔,那段经历也将是我们人生中的养分,融进我们的生命里。
对于自然毫无戒心的顾城,对他人却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和防范。“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亲密的情人之间,也不知是远或近。在顾城看来,唯一不会背叛他的就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顾乡了。
1982年顾乡结婚,顾城为她写了一诗《铁铃》。诗人自白道,小时候也想过,按照习俗,姐姐应该会先自己离开家,却没想过带姐姐走的那个人。因为儿时的顾城甚至不愿姐姐的同学将她叫走,以更有意义的学习为由,拯救姐姐“免于堕落”,以没时间和同学玩儿为限度。他藏起姐姐的日记,吓唬姐姐说已经烧掉,还撕下过若干页藏在若干地方言明“改邪归正”才有望收回。爱意的表现笨拙而天真。
“书都有最后一页,即使你不去读它”,离别也这样不知不觉到来了,即使人们总是无法相信。面对姐姐的出嫁,顾城感觉到“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原处已经走开”,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人有着最深厚的感情。甚至于他在留给姐姐顾乡的遗书里说道:“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但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顾城心中充满的是对现实的绝望。
我们都知道,顾城的童话幻想最终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中破灭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使顾城感觉到无法逃避物质的束缚、城市的压迫、生存的困境,生存世界破坏了顾城心中纯净美好的天国,是生存世界砸碎了顾城童话般的诗心。由于对现实生活陷入绝望,顾城因此似乎已经无法再行使“童话诗人”的职责了。当诗歌不再能安慰诗人的灵魂的时候,他要寻找一个能慰藉他灵魂的真正客观环境所在,以至于最后终于逃到新西兰的一个荒岛上去了。
在激流岛的与情人英儿和妻子谢烨共同生活的一年半可以说是成就了诗人的理想国,可惜好景不长。情人和妻子先后弃他而去,让顾城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虽然最后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但是遭到的妻子的拒绝。无法承受现实的诗人最后走向了死亡。
或许诗人的死,并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但是我们都能看到,像顾城以及与他相似的海子都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他们的幻灭都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一个用整个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的真正的艺术家,即使肉体的消亡、灵魂的熄灭,血液也会在储存在一行行的诗里。顾城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艺术先锋朦胧诗派的一个风格特异的“童话诗人”以其特有的精神美,影响着未来的读者和诗人。
第二篇:童话诗人—顾城
童话诗人——顾城
·顾城以“童话诗人”著称于世,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顾城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年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有关,乡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孩子记忆里蒙上了一层纯净优美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诗情与风格。顾城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在顾城的大多数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象是从他的唯自然主义态度里随意流露出来的趣味。单纯、异想天开,洋溢着童稚的豪气与可爱。一些朴素的哲理从顾城的诗里流露出来,那么平静而又隽永。
顾城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年少开始写诗到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是他创作的少年期,作品不多,内容较浅显,语言平易,是一个善于思索的天才少年之作,如写于15岁的《生命幻想曲》 ·1979年到1986年为第二阶段,是他创作的成熟期,他许多广为人知的诗作都写于这一时期,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活泼空灵而又含义悠远
·1987年到1993年为第三阶段,诗歌数量相对减少,语言向童稚回归,虽不乏优秀之作,但已显示出内心精神无所适从的迷茫和才情不足的困窘, 写诗漫不经心, 但写出了诗人唯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英儿》
代表作品赏析:
(一)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分析】·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这首诗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心理距离的变换,也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二)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分析】·这是顾城在1979年4月写的诗,此时中国的“十年浩劫” 刚刚结束,而那些经历了文革洗礼的一代人几乎把整个青春浪费在了文革上。那是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迷惘的时代。这一首诗就表达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光明的渴望与战胜黑暗的决心。
·“黑暗”“黑夜”与“光明”。它们形成暗色与亮色的鲜明反差,以不和谐的意象组合造成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渗透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不是对黑暗的绝望,是对光明的向往,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宣言;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三)我是一个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来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的另一世界,孩童时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第三篇:试说童话诗人顾城(定稿)
试说童话诗人顾城
作者:史亚芳
指导老师:张宁生
内容摘要: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少年早熟,成年后却固守童贞,自然、生命、女性是顾城童话世界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的来源又是多方面的,有童年根源、自然根源以及时代根源,循着顾城的生命足迹以及他所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发现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
关键字:顾城;童话天国;自然;生命;女性
顾城是当代诗坛颇有争议的一位诗人,他就像一个谜,以纯银般的诗句、任性的人生构筑谜面,却以让世人震惊的方式揭开谜底。顾城写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童话,也在每一个童话背后的黑色世界里奋力划开一道空白,再铺满那种本真自由的生命意志反抗异化的矛盾和挣扎。
一方面,这位神童型的诗人,少年早熟,当同龄的小孩还只会围着妈妈转的时候,顾城就已经开始用自己心灵里的美丽诗句来建构属于他的童话王国,他八岁便写下《杨树》,“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这一句诗象征意味相当浓厚,非常具有想象力。12岁时诗作便相当成熟,“树枝想去撕裂天空/却只戳了几个微小的窟窿,/它透出了天外的光亮,/人们把他叫作月亮和星星。”(《星月的由来》)他透明的诗句中充满了深邃的理性思考,成熟的仿若一个大人。15岁时他写了著名的《生命幻想曲》,在这首诗中,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去问候自然万物,碰撞宇宙的日月星辰,热烈地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他也相信自我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同一,自我心灵与天地万物的同一,充分表达了他对自我的认定,将“自我”融人外在世界当中,完成了对生命意识的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当他真正长大成人以后,却固守自己的童贞,始终不渝地抵抗着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影响,用自己青春翱翔的姿势特立独行于时代主流的认同与理解之外,顾城一生的生活和创作都是由这种拒绝长大的心理定势所左右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1] 1 顾城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会把手放在膝盖上或桌上,只用眼睛瞧着对方。[2](p.16)他绝不吸烟,带色的酒也只是象征性地放在唇边,他的爱好是一个个的梦,遥远的梦、清晰的梦,而他自己则像一个国王迈步在属于自己的领土上。在他的生活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他的朋友曾说:“他的书就要从书架上和书柜里像瀑布样流汇下来”。顾城是十分尊敬书的,手干净时才去翻,从不开到180度。他的姐姐顾乡在回忆顾城时写到“他从小就是个纯净的孩子,你说什么他都信,这时你可别骗他。他所有的事都听,充满期待,眼睛明亮。”的确,即便是长大的顾城也还是固守孩子的纯净,并用其短暂的一生来建构他理想的童话世界。[3](p.219)舒婷在1980年赠给他一首《童话诗人》中写到“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4](p.69)顾城是一个童话诗人,他创造了一个个空灵、明净、美好而又精致的诗境,同时他又是自己童话王国的君主,努力实践并延伸着自己的童话理想。
一.童话天国的构建
顾城宣称:“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万物生命人都有自己的梦„„我也有自己的梦,遥远而清晰,他不仅仅是世界,他是高于世界的‘天国’。” 他以一个孩子的梦,用“纯银”一样的声音,构筑他所向往的纯净、童真、和谐的“天国”
1.那些童年留下的记忆——用童心构筑童话
诗人从小便深情的构筑他梦幻的童话王国,他记下孩童时代时他所能感知到的所有纯净美好的事物。小时候随父下放到农村,使顾城远离喧嚣,在美丽的海滨农村,那样一个充满着自然灵动气息的牧场田园般的地方,小小的顾城用幻想指挥手中的画笔,精心细致地勾勒那座存在于他心际的童话王国,把他小小的纯洁的心愿依次摆在他的王国里。回到北京后,顾城长大了,但仍然保持着童贞般的幻想和儿童般纯净的感觉,始终用一个孩童的眼光来张望周围的世界,用白描的铺陈、唯美的诗行和沉静的心绪逐一对童年的美好时光做一次冗长的回忆,然后用孩子的口吻向世人娓娓道来。
顾城构筑的这个童话世界比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要纯美得多,构筑这纯净世界的是一颗同样透明纯净空灵的童心。他始终以一颗童心来感知和描摹世界:“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得见得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没有痛 2 苦的爱情”(《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些都是小孩子才会有的念头和行为,这些诗句都是以一种完全儿童化的视角和口吻来表现。顾城用自己的“画笔”固执地涂抹了一个干净明朗美丽的世界,像儿童一样的真诚的向这个世界描述着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顾城创作这首诗时已经二十六岁了,但诗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站在世人面前,固执地宣称“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希望通过“画”这一虚拟的建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心爱的白纸上”用“彩色的蜡笔”开始的世界,是一个多么至美至纯、多么灿烂和谐的世界,那里所有的色彩都是梦幻般的,所有的声音都是恬淡和美丽的,所有的存在都是无拘无束的,所有的历史都是古老的,所有的变化都是愉悦的,这个被现实世界挤出去的诗人,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财富——童心,来构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天国。
对顾城而言,安徒生所构成的童话王国是他理想世界的基础,他盛赞童话大师安徒生“没有旗帜/没有金银丝绸/但全世界的帝王/也不会比你富有/你运载着一个天国/运载着花和梦的气球/所有纯美的童心/都是你的港口”(《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与其说这是诗人给尊师的礼赞,毋宁说这是自己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写照。他一向生活在超现实的假定性世界里,中国当代诗人还很少有人像他那样耽于自造的幻想里如痴如醉。他的爱与恨、沉沦与升腾,都在那个幻想型世界中得到补偿或平衡。而维系这一切的无疑是出自天性的本真童心,顾城用心灵的童真,生成了一个未染尘泥的童话世界。
[2](p.42)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扳着指头,喃喃自语;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眨巴眨巴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那些由童贞引发的幻想、情思、体验、意念总带着好奇、谦卑、天真的光彩。童贞是诗人灵魂的底色。
2.那些童话世界里的事——自然、生命、女性
(1)童话的背景——自然。顾城自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超常的感悟,在大自然中感受一切有灵性的东西——雨珠、松塔、瓢虫、蜜蜂„„,大自然既是顾城所要建造的理想世界的蓝图,也是构建顾城的童话世界的主要材料。他执拗的讲述绿色的故事,用近乎透明的语言来构筑他的童话世界,寄托他的诗歌理想,在诗和生活中偏执的保持与现实的间隔,实行“自我放逐”。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多取自具有生命内蕴的自然物象。[5](p.145)在他的诗中,自然万物是可以和诗人进行着对话,它们是有语言、思想和情感的,大自然组成了一个独特的童话世界。诗人看到雪花“在春天的夜晚融化”是“雪花的微笑”;“小鱼”在河里“举行会议”“研究着是前进还是退避”;诗人听到“自在的野蜂”在“把一支歌献给所有的花朵”,而“所有的草和小花/都会围拢”“轻轻地亲吻”; 3 “青蛙正指挥一家/练习合唱”(《风偷去了我们的桨》);他写花:“野花/星星点点/像遗失的纽扣,/撒在路边。”;他写树:“一颗树闭着眼睛,/细听着周围对自己的评论”;他写风:“风在摇他的叶子/草在结他的籽/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他写化石:“我厌恶/我长久地睡着/和大大小小的种子睡在一起/只有我,不会萌发/不能用生命的影子覆盖土地”„„这是一个多么纯真美丽的童话世界。
顾城对于大自然的这种特别的偏爱,使得他创造的意象几乎都是充满生命力的,“她们用花英鸣叫/她们用花英鸣叫/细细的舌尖上闪着蜜水。”(《早晨的花》)早晨的花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意象,他反复吟唱这一节诗,以造成一种视觉转化为听觉的美感。他就像是自己世界里的神明一样,挥一挥手,就让一切平淡的事物瞬间变得光彩夺目,让一切归于死寂的重新获得生机,他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面耕耘,努力用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去实践自己童话理想。
顾城的父亲很早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顾城与父亲一起在单调枯燥倍受歧视的环境里度过了他的童年,与他为伴的只有天上漂泊的云彩,草丛下的小虫,大自然的一切是他所热爱的,也是他所熟悉的,这样的童年生活使他养成了默默无语与大自然相处的习惯,所以大自然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顾城一生所构建的童话王国的背景。
(2)童话的主题——生命。顾城的诗歌善于敏感地捕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比如《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人对于“远”和“近”的感受实际上是对人的评价、对于生命存在的评价,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备、隔阂与猜疑,形象地表现了顾城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在《生命狂想曲》中更是如此:“拉紧桅绳/风吹起晨雾的帆/我开航了”,“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我要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里”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的生命同世间万物的生命相碰撞、相交汇,充满热情的对所爱的生命进行着赞扬,将“自我”融入外在世界的各项事务,找寻着对自我的认定,这些诗句皆染上诗人的个性、人格和特质,达到“超我”“无我”的境界。这首《生命狂想曲》是顾城早期的代表作,是他“把大自然生命的童话世界搬进自己的诗中,变成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的一次尝试”。
就像顾城在《生日》中所展示的那幅充满童趣的水彩画一般,诗人对于生命的体味从来不是重笔浓墨,而像是透明淡远的水彩。《生日》中的那个孩子满怀欣喜地把花籽装进了因生日而获得的钱夹里,虽然只是花籽,但我们已然看到了那娇艳的花朵,闻到那芬芳的花香了。惟有与成人世界、世俗世界相悖逆的童心,才会有如此奇特转移的“胡思乱想”,于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花籽幻化成眨巴眨巴 4 的“小眼睛”,黑亮黑亮的,也惟有童稚的灵现。“我不要钱/不要那些不会发芽的分币/我只要装满小小的花籽/我要知道她们的生日。”在孩子的眼里,有生命的东西才是最美好的,所以花籽当然比不会发芽的分币可爱得多,因为它能绽放美丽。
童年的时候,别的男孩子会撕麻雀、点燃天牛、捉青蛙打得胀得老大,拉住野猫尾巴甩的飞快,然后一松手,让猫飞出去,这样的事情,顾城撞见就会浑身发抖,对于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他从来都是充满关爱和敬畏。
(3)童话的核心——女儿国。一个人的童话世界往往是难以存在的,它需要其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在顾城的童话世界里,扮演这样角色的就是与顾城发生精神联系的四名女性:他的母亲、他的妻子谢烨、情人英儿,另一位是与他只有一面之交的华裔越南女子李素华。顾城说:“永恒的女性有一个光辉使我们的生活和语言有了意义,有了生命,就像春天使万物有了生机一样。”[9]他最欣赏《红楼梦》里的这一段话:“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足以证明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女性是其核心要素。
在顾城的情感世界中,母亲一直是一种神性的象征。一种非真实的由幻想而成的母亲形象频繁的出现在顾城的诗歌之中,他曾幻想着飞上天空,把天幕上纯洁明亮的月亮摘下来作为发夹送给妈妈,戴到她那乌黑的头发上,博得她的欢心,沐浴一下母亲的温馨。这种愈加强烈的恋母情结最终直接导致了顾城的“女性崇拜”情结,他说“男性只是为了衬托女儿的纯洁才存在的。”
后来他遇到了他的妻子,他的妻对他充满了爱,用她女性的柔软包裹了诗人的心,谢烨是如此的温柔,她宽容、大度、有着圣母般的慈悲胸怀,可以给顾城足够的依赖,仿佛是一个永远温暖的避风港湾,即便是她的情敌当着她的面对顾城说我爱你,她还是用中国传统女性的温良贤淑接受了这一切。但是谢烨早年最是个自以为是的姑娘,她阳光灿烂,向所有人宣扬和赞颂她美丽的爱情。她本应该收好她的宝贝,秘不示人,可是她的爱情财富招来了李英,李英最终毫不客气的从她的手中抢夺了她的“宝贝”。情人李英是顾城童话世界中“女孩性”的代表,她活泼、任性、机敏、聪慧,充满活力、欲望强烈,给了顾城不一样的情感和欲望体验,更像是热闹的街市,总是令顾城惊奇。她的到来,能让顾城升上云端,她的离去又能将顾城推入谷底。李素华,虽然与顾城只有一面之交,但是她的清雅、性情淡泊、聪颖过人,却又无欲无求,留给顾城很深的印象,也是顾城女儿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三种女性都被顾城套上了母爱的光环,这是他在时代中迷失之后不断找寻的结果。
对女性的过于神性化、理想化的崇拜使得顾城一生都不愿意离开他的女儿国,所以当这个女儿国逐渐弃他而去,他的童话世界也将会崩溃瓦解,最终他选 5 择了自杀。
二.童话天国的根源
1.童年根源
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是很大的,童年经验可以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创作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作家创作的动力源。顾城构建童话天国最大的来源应该就是他的童年生活。事实上,他对诗的感觉,对心灵和精神空间的关怀,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都是少年时代在乡村“塑造成型”的。[6](247.248)顾城小时候随父亲到滨海农村生活,农村的文化氛围,对于未来美好理想的渴望成为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制约力量,大海的宁静和谐与农村田园气息铸造了他的诗人气质及人格理想。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没有伙伴,没有欢乐,然而却本能地义无反顾地爱上了自然,虽然顾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但是他有着封闭的情绪记忆,固执地把自己的农村童年生活看成他童年经验的全部,并且这种经验始终烙印在他全部的心灵上。他全身心的与自然为伴, 怡人的沙滩、宁静的大海、蔚蓝的天空、清朗的月夜,那里有让人激动的色彩,让人萦怀的事物,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已沉淀为一种精神形式,支配着他以后人生路程的指向。正是大自然激发了幼小纯情的顾城心中某种诗的灵性,使他开始了一场童话般的漫游,以涉世未深的纯情之心,用儿童一般雅致又清澈的眼睛,发现了自然的诗趣和美。
2.时代根源
朦胧诗人是用血和泪的光荣诗篇,推动了一场诗歌浪潮的兴起。一种理想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一种命运与际遇的撮合,使得这群光辉的抒情诗人像“报春的乳燕”、“脱缰的野马”,凭着各自的真情实感,开始了他们这个探索与追求的征途。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身上也深深的烙上时代的痕迹。顾城吟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这代表这一代青年从艺术到社会的共同心态,它是长期积郁于心灵,猛然爆发出来的一声痛苦的呼号。[7](p.203)这里的光明,是一代人盼望着的白昼的颜色,在无边的黑夜的压迫下,一点点白光也会很惹眼。黑色与白色常常在顾城诗中相对出现,黑色是最低调的颜色,它吞噬一切之后,像无底的黑洞。白色是一种锋芒毕露的颜色,是光明,是太阳的颜色,在“黑”与“白”强烈的对比中,闪烁着诗人对于一段历史的反思与凝聚的智慧。诗人成长于黑白不分的年代,越是经历过黑暗就越是渴望光明,所以他的眼中有着一个与现实反向生长的黑白分明的世界,展示 6 给读者的也是一颗善良的心和一颗禁锢的灵魂以及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世界。
顾城的诗不像北岛那么充满理性和战斗力,不像多多的边缘性反讽和内心极度紧张,也没有杨炼的那种野性、凌厉的原始生命的奔流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顾城对历史的反思是深沉的,《永别了,墓地》抒写诗人站在一片红卫兵墓地上对于历史进行的重新思考,没有高声控诉,却表达了一个同龄人对于生命和历史的态度。他的诗歌因此充满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的反思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揭示。
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顾城。在思想处处受束缚,受挤压的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会更加渴望人的自由,他的成长经历促成他的人生追求: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在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中,诗人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写诗,这样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歌中得到解决,以此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
3.自然根源
顾城从小就沉浸在蚂蚁与蝌蚪、白兔与花猫的“乐园中”,文革期间,12岁的顾城无意间阅读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几乎影响他一生的自然启示录。就这样,顾城的一生与自然紧密的交融与一起。大自然赋予顾城的不单单只是对于自然的认识,更形成了顾城以自然为核心的诗学理念,诗是顾城童话天国理想的核心表现,顾城的诗歌创作也是在自然状态中完成的。“我写诗实在是因为自然给了我一种很强的感觉,我的生命里产生了一种冲动要写。”这个自小就热爱大自然的孩子,他会捉来七星、五星瓢虫,让它们在手中爬来爬去,他惊奇地看着那些小彩点,激动得仿佛发现了一个新世界,像一个国王又占领了一块领土,他对瓢虫的研究就像一个生物学家般精细,但他却发现了生物学家发现不了的东西——瓢虫的美丽、瓢虫的自由、瓢虫的幻想。他对苏舜说:“我习惯了农村,习惯了那个粘土做成的小村子,周围是大地,像转盘一样转动„„我不习惯城市,可是我在其中生活着,并且写作着。有时一面面墙不可避免地挤进我的诗里,使我变得沉重起来„„”诗人诗歌的灵动主要指依赖于他对于农村自然的热爱,他对于自然所发出的那些诗句,是自然所赋予他的,也是他自己在自然中不自觉的吸取到的,而他诗歌中的沉重却是现实城市生活强加于他的,于他而言,更多的是痛苦和无奈。
顾城一生都在主张“给文学以自由,让他们虫子般爬”。倾其一切去追求自然界中的“无我”之境。这些都是自然界中那些自由自在的生命色彩浸染诗人的结果,他想让诗歌像造物主初次创造世界时那般的自由,我想,他做到了,而且 7 做的很好,他就像是个被自然宠坏了的孩子,在诗歌中任意的表现所看的一切。如果没有自然这个诗与歌的灵魂在其诗中,顾城也许还是顾城,但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三.童话天国的结局
在顾城的成名作《一代人》中,“我”在黑夜中寻找着光明,但所用的工具却是黑夜的派生物,这无疑暗示着寻找的失败。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能实现自我价值,又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永恒规律,同样预示着顾城精心构建的童话世界终将毁灭的悲剧性结局。1993年10月8日,37岁的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杀妻自缢。他以一种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他的死并“不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其他事物发生的一样,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城之死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无法挽回的必然。”[10] 顾城生来体质较弱,性格内向,很少与人交流,常常独自一个人静坐。而他的母亲性格十分开朗,所以对于顾城的性格感到很反感,几乎把全部的爱都给了他的姐姐,冷落了顾城。母爱的缺失使得他原本内向的性格更加封闭。同时出生在1956年的顾城亲身经历了文革那样一个灾难与荒唐年代,目睹了一批批无辜的人被残忍的批斗致死,这给顾城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使顾城更加偏执固执。
顾工在回忆顾城时说“他不太凝视人,人似乎是种最令人生畏的动物。不管从哪里来了位远方的来客,他都立即躲藏、回避。”文革初期,看到有人因为贴反还是贴错了标语而被众人痛打时“他关紧窗户,蜷缩在床头,像蜗牛,再不向窗外多看一眼。他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小小年纪的顾城也早已学会逃避现实,“我在阔野上,在霜气中,/找寻春天,找寻新野,找寻花丛。//当天大亮冷雾散尽,我只找到一滩败草,一袖寒风„„”(《找寻》)年仅13岁的少年所写的这首诗中,我们更多的体会到他精神世界中的那种深切的萧索之感,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于并不美好和透明的现实刺激。顾城在面对这个丑恶的世界时,不是在批判中走向成熟,而是拒绝成熟,他转身而去,走向虚设的精神天堂,沉湎其中而不准备向人间反倾。
他建造了自己的童话天国,又将找寻到的“女儿国”安置其中,诗人对于其中他渴望已久的美丽纯洁的温情充满的依赖,这样强烈的依赖在诗人那里渐渐地又衍生出了无以名状的害怕。因为拥有的太过美好,才会担心失去时会产生的巨大痛苦。诗人迷失在这美的海市蜃楼里,建立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这座城市是他
[8] 8 的全部,他用尽全部生命去爱它守护它,因而时时担心会失去它。那颗脆弱的灵魂甚至经不起一点的波折,一旦发现那些美丽将离他而去,他就会亲手毁掉它们。
诗人的早熟、偏执、内向,使得他更倾向于向内在心灵世界延伸,当外在世界不断侵蚀他的世界时,躲藏与逃避又成了他唯一肯做的事情,刚开始他会选择搬离他的童话天国,使它离世俗远一点、再远一点,远离到少有人迹的孤岛上,然后他发现,这样还不够,于是他开始缩小自己的童话天国,越来越小,最后小到仅剩一座房子那么大,但是他还是觉得不够,世间里的那些事还是让他透不过气来,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改变,所坚持的也无法维系,于是他选择了将一切归为零。
其实在顾城的世界里,世俗的纷乱是一直没有被调和的,他只是将它搁置在一边,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在他的眼前展开,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顾城,当他没办法再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他必然会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一切。正如他和谢烨活着的最后一天所发生的那些,这对朦胧爱人,他们的相遇是那么的偶然,如果不是那晚起了大风,带上了他的房门,顾城就不会一气之下翻窗而入,收拾好行李要回北京,如果顾城不是那样的任性偏执,他就不会当天就坐上了回京的火车,也就不会在火车上遇见他的妻。曾经他们在一起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可是后来英儿的插入是一切开始变的不对劲,如果不是英儿的到来,也许他俩可以一直好好的活下去,如果不是英儿的离去,也许他们三个人这样奇怪的关系还能维持一段时间,可是,事情总不会随着人们的内心进行,它只会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顾城伤透了谢烨,最终导致了谢烨的“背叛”,而他甚至愿意接受他与谢烨以及大鱼(谢烨后来在德国认识的男人)三个人像之前他们与英儿那样的三角关系。可是这样的愿望怎么可能在其他人的世界中都通行,他们最后激烈的争吵,但是达不到他想要的妥协,他也许并不想谢烨死,他只是打了她,却没想到会让她死,但是他自己却是真的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顾城是那样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最后却是早早的了结了自己,还摧毁了别人。他向孩童一样的思考,不是幼稚,而是简单的偏执,与其忍受失去的痛苦,不如自己摧毁。
四.小结
在顾城的诗中,顾城好像找到了造物主的感觉,他肆意挥毫,任意点缀,打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童话之城,这城肃穆静美、不染纤尘。通过写诗,他将自己放进了一个玲珑剔透的象牙塔,而无力或者无法正视并解决现实的矛盾。
这个总是戴着厨师帽一样帽子的天才诗人,他的童话天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幻 9 梦一场。他画他的妻,总是不画完就扔,他说画完就俗了。所以他的童话世界也永远也建不成,因为建好就俗了。他短短的三十七年的人生,留下了几千首诗歌,还有大量的画作,他的诗歌总是在找寻和追求,他的画里总是有微小的叶子的形象,他自己也很像是一片飘零的叶子,他讨厌树枝的束缚,又厌恶看到的世俗,他只愿意逃脱一切,随风自由的飘零,同时他的眼睛还要永远朝着天空。
顾城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的存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财富,正如他的姐姐所说“他有许多错,但一定不比大多数人错更多。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占用的很少,他甚至只上了三年不完整的小学,他不吃好的不穿好的不用好的,而他给予这个世界的,我认为是多的。”
参考文献:
[1]韩传喜《从迷恋到迷失——顾城及其营造的童话世界》 ,《盐城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江晓敏《顾城——生如蚁 美如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年版 [3]顾城《顾城的诗 顾城的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颜彦《顾城式朦胧:徘徊在现实与童话中》,《文学评论》2002年第34期 [9]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1期 [10]张鹏《必然的悲剧——我看诗人顾城之死》,《潍坊教育学报》1996年第2期
主要参考书目:
1.麦童、晓敏 《利斧下的童话》,上海三联书店 1994年版 2.陈子善 《诗人顾城之死》,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洪子诚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青文书屋1997年版
Try to tell fairy poet Gu Cheng
Author: Shi Yafang Tutor: Zhang Ningsheng
Abstract: Gu Cheng i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of misty poetry, his poetry is full of pure bright image, a natural rhythm and romantic fairy tale color, thus is called a childlike heart to look at the world of “fairy poet”, his ideal is “dream” to build a “fairy tale world” Gu Cheng, follow the footprints, can discover the motive of this poet build necessary and tragedy.The article from three respects of constructing his fairy tale world content, root of the fairy tale world and fairy tale world ending to explore and his poems.Keywords: Gu Cheng;fairy tale kingdom;nature;life;women;
第四篇: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论文
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
专业: 姓名:学号
浅析童话诗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
摘 要: 朦胧诗派代表诗人顾城,虽然被称为“童话诗人”,其诗歌语言也是充满着童真童趣质朴通俗,但是悲剧的时代和诗人本身悲剧的性格使得其诗歌作品充满了悲剧意识。在其与同时代女作家舒婷豪放却又充满生机的诗歌作品比较之下,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则更加的强烈。但尽管悲剧的诗歌其价值也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其诙谐幽默你的语言风格值得后代去继承和发扬,在悲剧意识的掩盖下透露出诗人的理想和希冀。作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的顾城诗歌作品为朦胧派新生代诗人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字:
顾城诗歌;意象;悲剧意识
1.总述悲剧意识
悲剧是体现人类价值的最高形式。悲剧是以一种及其严肃的探索人在现实世界生存和斗争的地位和意义的艺术形式,它以表现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悲惨结局以及精神存在状态。悲剧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精神价值肯定,是人的精神探索与历险。
人类似乎生来就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观念,这是很自然地现象。因为人处于世界、自然、宇宙之间,与它们的巨大对立是悲剧观念产生的基础。具有主体精神的人在世界、自然、宇宙的对立中,在与强大的对立力量的威逼与超越中产生出的悲剧感受和对这种悲剧感受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就是悲剧意识。它是人的一种有价值的精神存在方式,是人对现实存在状态以及人类未来命运的理性沉思。作为人的个体,常常通过悲剧意识贯通人类的普通感情,从而跨越古今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完成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对话。
在文学范畴内,悲剧意识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悲剧冲突表现的是人物的逆境和不幸,但不是所有的逆境和不幸都是悲剧意识,只有正面人物发生不幸或者出现逆境的时候才能成为悲剧的冲突,而非正面人物也就是说反派人物的逆境和不幸的冲突不被成为悲剧意识,相反的,从道德的角度说我们是希望这些反派人物为其所作所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的。诗人顾城就是典型的正面人物的逆境和不幸。
其次,悲剧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效果;悲剧也分为不同类型,如英雄悲剧、恐怖悲剧、家庭悲剧等等,而悲剧的效果则可以是同情、怜悯、恐惧或是愤慨等。总的说来,悲剧属于严肃的、沉郁的情感,能够让人有更进一步的对人类更加严肃、深沉的感受。诗人顾城的家庭悲剧和时代悲剧、性格悲剧使他超越自己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而具有一种崇高之美。
在诗人充满童稚的诗歌中,却充满着成人的忧伤,其中包含着的感情不仅有着自己性格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更是一代人的悲剧,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有着很浓的悲剧意识。
2.顾城生平及简介
顾城,1956年9月生于北京,朦胧诗派主要代表人物,顾城性格孤僻,给人的感觉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在文革中遭到迫害后1977年又开始重新,1980年失去工作后过上了漂泊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教学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3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与其妻谢烨发生矛盾后杀妻然后自杀。
《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古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另有与其妻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3.顾城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顾城诗歌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悲剧意识,以这种观点来观照顾城诗歌,可以看到其中悲剧意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固有的悲剧,二是性格悲剧,三是时代悲剧,四是爱情悲了剧。3.1.人所固有的悲剧意识
从悲剧产生的基础来看,因为人处于世界、自然、宇宙之间,每个人生来似乎都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观念,而童话诗人顾城也不例外。
猛烈地的北风,吹散了人们淡薄的脚印;
太阳落山了,世界像是一幅巨大的剪影。《黄昏》 这首诗是诗人写作于一九六八年的,诗中的意像有“猛烈的北风”、“单薄的脚印”、“落山的太阳”,童年时期的诗人诗歌创作中就充满了灰暗、消极的意像。这在童年时期的诗人只是出于人自身的悲剧观念,其诗歌充满了悲剧意识。3.2.性格悲剧
顾城自身性格孤僻、悲观,根据顾城姐姐顾乡回忆,顾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看热闹,小时候,即使同学们想让博览群书的顾城讲故事给他们听也是不容易 的,但其实他是很想讲给别人听的,也很贤惠有人能做自己的听众,就是因为他的性格使他能是自娱自乐,有的时候当他实在想找一个倾诉对象时他宁愿对着冰冷冷的一堵墙。
就算是在“文革”时期,他还是“独自在烈日下,在寒风里,在落叶中,在古城墙壁上,在荒草间找蚂蚱、蟑螂”,“高音喇叭、滚滚人流、漫天传单”对他都如无一般,颇有点“心远地自偏①。”的感觉,他甚至是很痛恨别人参加集体活动的。
还有他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他头顶的那个帽子了,我想那就是他封闭自我最好的证据了,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回忆说“他是一个胆小的,不喜欢说话的,喜欢坐在后边的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短短的两行诗,看起来平淡无奇,甚至是幼稚可笑,“黑夜”、“眼睛”、“光明”一些稀松平常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看似幼稚普通,但是在诗人的感情上,“黑色”代表残酷的现实,诗人用“黑色的眼睛”来寻找“光明”,寻找出路,旨在说明诗人试图在极其黑暗的环境中寻觅未来,残酷的现实使人内心沉闷,同时也激起了这一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向往,所以说从悲剧意识所产生的情感效果来说,诗歌《一代人》是一种时代悲剧和时代悲剧,让人不禁对这一代人充满了同情和怜悯。
而把顾城《一代人》与和他生长在同一时代并且同属于朦胧派诗人舒婷《祖国啊,我的祖国》中女诗人,大胆的赞美祖国,豪放的诗歌风格,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是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与顾城诗歌《一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顾城本身性格的悲剧观念较强,也更加突出他诗歌的悲剧意识。
梁小斌诗歌《雪白的墙》,同样为朦胧派诗人生长同一个时代,但是梁小斌却以前“肮脏的、给全家带来不幸的墙”,而是看到了雪白的墙。“比我喝的牛奶要洁白、还要洁白的墙”,诗人以孩子的口吻看到比牛奶还要白的墙,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开端,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这种乐观的诗歌是顾城所不能及的。
由于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胆小、自闭、孤僻的人,从思想上来说他是悲剧的,这样就使得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的掺入了诗人自己的性格在他的作品里边,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3.3.时代悲剧
“文革”期间,12岁的顾城随着父亲顾工被下放到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顾城被迫辍学放猪。这种变故对一个正值成长阶段、对知识如饥似渴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再后来定居新西兰之后与其深爱着的妻子之间发生了感情危机,这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再他身上所发生的巨变,使得诗人更是陷入在崩溃的边缘。在极其痛苦的时期,诗人只能寄情与诗歌创作中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文革”时开始写诗,“文革”的高潮期也是顾城诗歌创作的高潮期,这显然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据说,有一只绝绝大的蚊虫 它经常冒充蜻蜓把人蒙混。有次它追上了一个天真的孩子,叫着:“嗡„我是益虫、专吃蚊蝇。”
小孩开始还挺相信,变笑嘻嘻的把它欢迎。大蚊一落到小孩身上便原形毕露,摇着尖嘴开始大咬特咬。
当小孩感到身上又痒又疼,连忙四下找寻,却发现是那只自称的“蜻蜓”,正贪婪的把血吸允。
小孩又气又恨 这才把大蚊的面目认清: “你这狡猾的坏蛋,专用好听的名字掩盖丑行。”
“原来你不是什么吃蚊的益虫,而是一个专门吸血的害人精!”
说罢挥起双手,拍死了那狡猾的大蚊。《大蚊和小孩》 “文革”才刚刚结束诗人同样用童话般的语言完成全诗,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大蚊似的四人帮披着华丽的外衣欺骗还未觉醒的人民大众,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人民终于觉醒的时候人民开始认识到苦难的根源,人们开始为了打败四人帮而奋斗,最终争议战胜了邪恶,人们终于赢得了“文革”的胜利,打 5 死了那狡猾的大蚊,诗歌虽然诙谐幽默,但是其时代悲剧却显露了出来。
我幻想着 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
伟大的诗人在对现实无力的情况下,在面对逆境和不幸的时候,也有着美好的幻想。但是无情的现实将诗人的幻想变成泡影,诗人自己的幻想无奈的不得不让步于残酷的现实,诗人自己确实那样子的无能为力,残酷的现实却往往毫不留情地把幻想吞噬掉,这对诗人来说诗歌很大的悲剧,有理想却没法实现,有追求却总是屈于现实,有梦想但却不敢去追梦。诗歌的情感充满了悲剧意识。3.4.家庭悲剧
在诗人的人生中,爱情的不顺利是造成其诗歌悲剧意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诗人短短的三十几年生命里,爱情对他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让诗人的作品的悲剧意识达到了顶峰。
我看见你的手 在阳光下遮住眼睛 我建议你的头发 被小帽子遮住 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
在笑
你的小车子放在一边
衫 你不认识我了 我离开你太久的时间
我离开你 是因为害怕你 我的爱 像玻璃 是因为害怕 在台阶上你把手伸给我
说:胖 你要我带你回家
衫
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
我们隔着大海 那海水拥抱着你的大海
岛上有树 有外婆和你的玩具 我都想抱抱你 在黑夜来临的时候
衫
我要对你说一句话 衫,我喜欢你 这句话是只说给你的
爱你,衫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你那么小 就知道了 我会回来 看你
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 衫,你在阳光里
我也在阳光里 《回家》 这首诗是诗人在1993年9月3日写于欧洲飞机上的,距离诗人死亡时间只有一个人世间,看来在诗人对这个世界不再抱有希望,想要撒手人寰之际,即使社会让他不如意,即使妻子让他不如意,但是在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诗人所深深牵挂的还是他远在他方的儿子。“杉,你不认识我了”一句话让人觉得心酸之极,一个父亲竟然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而他的儿子却快要不记得他了,我们有怎能说是诗人的狠心呢? “我离开你,是因为害怕看你”一个父亲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深爱着是的妻子的背叛,无奈的诗人不知道该怎么样去面对自己的儿子,这显然与诗人自身个性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只是诗人自己的问题,他又怎么会如此的悲伤?诗人说“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 我多想抱抱你 我喜欢你 爱你 我要回家 我会回来 看你 ”,在诗人的内心是如此的 7 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现实的社会和家庭悲剧,他还是失去了信心,所以纵然他爱他的孩子,而此刻的他对他的孩子也只能是忏悔和思念,此刻的他,只想为他的悲剧画上一个句号,写下一个终结。
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角度来说,作家主体是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他总是从特定立场来评价生活,必然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愿望,文学和政治是分不开的。我们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不可能超出他所属的那个时代而存在的,总是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在其作品中,而顾城的诗歌创作也同样不会超出他所面对的那个时代和他自己自身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
总结:
从顾城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与舒婷豪放浪漫的诗歌、梁小斌乐观积极地诗歌进行比较则更加突出顾城诗歌的悲剧意,顾城诗歌的悲剧意识是更有研究价值的悲剧研究典型,有待于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和发掘更多的悲伤美与悲伤情趣识,是有待于我们去更深刻的理解的宝贵文化产品。终其一生,可以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来总结“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精美③”。
注释:
① 选自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诗歌作品《饮酒》
② 选自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作品《警世通言》 ③ 选自印度诗人、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作品《飞鸟集》 ④
参考文献:
〔1〕 顾城,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1956年6月第一版 〔2〕 舒婷,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3〕 德拉纳特·泰戈尔,泰戈尔抒情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4〕 李丽中,朦胧诗·新生代诗百首点评,南开大学出版设,1988年2月第一版
第五篇:诗人顾城杀妻之谜
诗人顾城杀妻之谜
文/张溥杰
中国诗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最耀眼的双子星之一,朦胧诗派代表性人物,顾城,在双子星中的另一颗星海子卧轨四年后于1993年10月份也轰然陨落。之所以是轰然而不是悄然,是因为他以及他妻子的死当时在国内诗坛乃至整个中国都引起了一片哗然,哗然中充满了叹惋和不解。尽管他们离我们而去已十余多年,而在顾城死后关于他以及他妻子谢烨的死因也一直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不喜欢凑热闹的孩子
顾城出生在一个诗人家庭,他的父亲顾工也是一个颇具名气的诗人。除了诗人这个身份外,他的父亲还曾在1945年参加新四军。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历任西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解放军报》记者、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创作员。
除此之外,顾城还有母亲和一个姐姐。在顾城死后,有人猜测称是顾城母亲溺爱害死了他。根据是顾城对女性有一种天然的眷恋,纵然在孩子的成长中受父母的影响很大,但这多少有点儿强加罪名的味道,毕竟顾城在自杀的时候都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将近不惑之年,况且在中国诗坛早已颇负盛名,早该具备了独立的思索行为能力。再说顾城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跟随父亲下放到山东广北一个部队农场,等到回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八岁到了成人的年龄了。
据比顾城大了两岁多的姐姐顾乡回忆说,顾城自幼天资聪颖,不到一岁在别的孩子还在母亲的呵护下的时候就学会了走路。而在他学会走路后,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走到离地不高的大穿衣镜前,对着镜子看自己。原来顾城从小就开始臭美了,这让其他那些不修边幅的文人骚客们情何以堪啊。而台湾文坛怪杰李敖也有此癖好,他宣称每当想找一个崇拜的人的时候,他就去照照镜子。莫非这是长满傲骨文人的通病?不仅如此,天赋异禀的顾城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
非同寻常的人总有着和常人不一样的性格,喜欢独来独往就是其中之一。上了幼儿园的顾城总是“不爱凑热闹”,每次顾乡去接他时,索性也就不在玩闹一起的孩子群中找他,因为她知道非同寻常的弟弟,不屑与他人为伍,总是热衷一个人躲在一边看树或者看蚂蚁,幻想着他的童话王国。
但是顾城虽说性格是孤僻了些,不愿凑热闹,但还算得上热心。姐姐顾乡回忆,从小博览群书的顾城,一次为了安慰受欺负的同学,居然给人家讲起了《三国演义》的故事,并得到了“故事”(顾事)的雅号。也许是小顾城故事讲得太好了,不少同学都想听,但当同学们围拢着想听他讲时,却又不容易听到他讲故事,因为他不习惯被围在中间。但是他又是内心充满表达欲是很想讲的,也很想有很多听众。
在渴望与外界交流和退回内心的无数次的徘徊后,顾城只好寻求姐姐当他唯一的听众。可是即使再忠诚的听众也不能一直守着他,当姐姐没空听时,无奈之下的他就进了别的屋子,隔着床一个人对着墙讲起来。或许这就是诗人的气质吧,独自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编织的童话王国里,住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城堡里,不为外界所动,只是幻想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看出顾城也的确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1974年顾城回到了阔别五年的回北京。回到北京后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在此之后,顾城的诗歌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期,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真可谓一个地地道道的“文艺”青年呵。1977年起重新进入纯净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一跃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而他之所以被称为朦胧诗派,是因为有人说他的诗太过于朦胧不容易懂。而且内容以童稚见长,因此又被誉为“童话诗人”。从中也不难理解顾城的诗为何难以理解了,因为那是他一个人的王国,他一个人的城堡,让他人难以靠近。到了1980年初,他所在单位解体,他也跟着失去了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然而顾城留给人们的,总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一顶高高的帽子似乎是天生与他的头颅长在一块儿的,而他那双又大又黑的眸子则更是像两汪深不可测的泉水。
火车上童话般的美丽邂逅
顾城和他妻子谢烨初次邂逅,真可谓如童话般美丽动人。1979年,对于顾城来说那肯定是一个明媚的天气。
关于他们两个相识的过程,在顾城致谢烨的一封情书里有这样的描述:
买票的时候,我并没有看见你,按理说我们应该离得很近,因为我们的座位紧挨着。火车开动的时候,我看见你了吗?我和别人说话,好像在回避一个空间、一片清凉的树。到南京站时,别人占了你的座位,你没有说话,就站在我身边。我忽然变得奇怪起来,也许是想站起来,但站了站却又坐下了。我开始感到你、你颈后飘动的细微的头发。我拿出画画的笔,画了老人和孩子、一对夫妇、坐在我对面满脸晦气的化工厂青年。我画了你身边每一个人,但却没有画你。我觉得你亮得耀眼,使我的目光无法停留。你对人笑,说上海话。我感到你身边的人全是你的亲人,你的妹妹、你的姥姥或者哥哥,我弄不清楚。
晚上,所有的人都睡了,你在我旁边没有睡,我们是怎么开始谈话的,我已经记不得了,只记得你用清楚的北京话回答,眼睛又大又美,深深的像是梦幻的鱼群,鼻线和嘴角有一种金属的光辉,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给你念起诗来,又说起电影又说起遥远的小时候的事。你看着我,回答我,每走一步都有回声。我完全忘记了刚刚几个小时之前我们还很陌生,甚至连一个礼貌的招呼都不能打。现在却能听着你的声音,穿过薄薄的世界走进你的声音,你的目光,走着却又不断回到此刻,我还在看你颈后的最淡的头发。
火车走着,进入早晨,太阳在海河上明晃晃升起来,我好像惊醒了,我站着,我知道此刻正在失去,再过一会儿你将成为永生的幻觉。你还在笑,我对你愤怒起来,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你活着,生长着比我更真实。我掏出纸片写下我的住址,车到站了你慢慢收拾行李,人向两边走去,我把地址给你就下了火车。
这种大多数情况下只在偶像剧里才可能发生的事,真真切切让我们的诗人遇上了。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女性的敬重和怜爱。
两颗心就这样在极其浪漫美丽的情境下渐生爱慕,相互靠近。到了北京之后,谢烨就真的拿着顾城塞给她的地址去找他了。为了去找顾城,谢烨编了好多的理由,因为谢烨的父亲把顾城当成了一个骗子。谢烨一颗芳心在忐忑中穿过长长的长着白杨树的道路,轻轻地敲开了顾城家的门,开门的是顾城的母亲,而顾城的母亲则好像已经知道了谢烨要来,就很注意的打量着她。
顾城这时走了出来,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黑钢笔直接放在口袋里。谢烨还埋怨顾城不该同她谈论哲学,因为他衣服上的墨迹着实惹人发笑,但当谢烨想提醒他的时候,又发现别的口袋同样有许多墨水的颜色,才知道这是顾城的习惯。
分别的时候,谢烨还很单纯很傻乎乎的给他留下地址,告诉顾城她要离开北京的的日子,离开的那天,顾城去送了谢烨。两个人则都默默的一言不发。但他们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这是刚刚开始,而不是告别。谢烨也很希望顾城在她离开后给她写信,还要写两部长篇小说那么厚。
但谢烨的母亲不看好这未来的女婿,或许是她冥冥之中早就预感。当顾城专门从北京赶到上海向谢烨展开攻势时,诗人的痴心和率真,并未被未来的岳母接受。要说顾城固执也可见一斑,他为了追谢烨,就发挥了他以前“安徒生和他一样都当过笨拙的木匠”的工作优势,做了个木箱,天天躺在她家门前,弄得跟诈尸了似的。一般人家谁受的了这样的举动,在家门前一个大活人躺在一个棺材似的木箱上。谢家认为他是神经病,据说后来还曾带他到精神病院求医。
从1979年到1983年,顾城在四年中曾经六次跑到上海。功夫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他们老丈人家实在拿这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准女婿没辙了。在1983年8月5日,顾城谢烨两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在结婚十年之后,震惊诗坛的悲剧就发生了,这难道就是宿命?当初如果谢烨的父母再坚决一些,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但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啊,要真的有如果,世界上怎么还会上每天上演那么多的悲剧呢。
半路杀出来个小情人
在顾城谢烨结婚五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们又远赴新西兰,顾城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之后顾城加入新西兰国籍并辞职,夫妻二人隐居激流岛。
提到激流岛,就不得不提顾城生命中的另外一个女人——英儿。英儿原名李英,笔名麦琪。是1963年出生在北京胡同里一个普通的女孩。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在来激流岛之前。她是当时也是在诗坛赫赫有名刘湛秋的情人,刘湛秋比英儿大了二十多岁,况且刘湛秋已经有了家室。而再来激流岛之前,英儿就已经认识了顾城夫妇。他们是在一个诗会上认识的。诗会上朦胧诗被砸得很厉害,但当时英儿力挺顾城。顾城和谢烨很是感激,因此他们三个人的关系很好
而之所以来激流岛,据2002年英儿回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是因为受到当时那个年代出国热潮的影响,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她也梦想着出国,也好摆脱当时那种不规则的生活方式。出国的时候她想到了顾城夫妇,最后是在他们的担保和邀请下,她才得以到了新西兰。并且顾城夫妇邀请她去岛上同住一段日子,于是她就去了激流岛。
顾城和谢烨是非常相爱的,顾城爱谢烨据说是像爱女神一样。而对于谢烨来说,顾城也是她最大的骄傲。于是也许是谢烨对顾城那种由衷的爱,也许是带有几丝妇人的炫耀之心。于是对英儿讲了关于顾城的很多事,顾城的脾气,爱好等等。
这一讲不打紧,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本来英儿都是对顾城有几分爱慕的,经谢烨这么一说,顾城更是成了她心目中的神。这些话英儿都记住了,而且对顾城投其所好,渐渐俘获了顾城的心。后来顾城对英儿说:我们两个是天生一样的,而谢烨是我后天改造的。这话谢烨也听见了,尽管她表面上没反映,但心里也肯定是不好受。
英儿和顾城情人关系的开始,可以说是英儿采取了主动。据谢烨回忆,洗澡的时候英儿指定让顾城送毛巾。顾城不敢送让谢烨送。谢烨就笑着说人家让你送你就去送呗。英儿的意思,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2002年英儿接受采访的时候却这样说道:“我心里也有一些过失感。我再一次提出要走的时候,又过了十几天。那天顾城对我说,你要去找你自己的生活是你的自由。然而半夜里他来到我的房间……我醒了过来,但随即又处于半昏迷状态,此后的记忆是失效的,直到第二天我醒来后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猛一回头发现他站在门边,一束阳光从他的头顶射过来,我本能地又尖叫一声,这时只听见“轰”的一声,他就像一块木板一样倒在地上。谢烨跑过来紧紧抓住顾城的手,直到他醒过来(顾城在情绪失控的时候,都要让谢烨紧紧抓住他的手,别人就不行。只有谢烨能给他安全感)…… ”
熟悉顾城的人都知道其实顾城在性方面是很胆怯的,顾城和谢烨在这方面也并不和谐。谢烨在性方面态度也比较排斥。所以也许是英儿在这方面给了他惊喜。但如英儿所说那样类似强奸的事情则多少显得有点儿荒诞不羁。
就算按英儿所说那样,在那次事件之后,谢烨警告顾城不要再打扰她,顾城很听谢烨的话,像一个孩子一样。此后,他也只是曾经多次夜里偷偷地起来,但再也没进英儿的房间,只是在门口站着。可以说,顾城与英儿的情人关系精神层面更多一些。
妻子和情人的相继背叛
就这样三人表面上相处的很好,谢烨为了照顾如同弟弟一样的顾城,也对英儿很好,有时甚至会帮助她洗衣服。
然而这个王国并不是只有他们三个人,还有顾城的儿子小木耳。但顾城是天生喜欢女性的。他容不得有人分享妻子谢烨的爱,哪怕是自己的孩子。顾城甚至说,妻子是一个狡猾的骗子,儿子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第二个男人。他还几近不负责任的对妻子说:儿子不像你,也不像我,这样很好,感觉我不会同他有什麽关系。
顾城对儿子的厌恶甚至发展到生理反应的级别,他会突然向儿子施暴,将儿子从沙发上踢下来,然后自己倒地,肌肉痉挛。人们经常说:“虎毒不食子”,不知道顾城对他的亲生儿子究竟有何等的仇恨让他这般。
这事儿放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都不好受,一边是自己挚爱的丈夫,一边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最后,为了她所爱的两个男人都好,这个女人不得不把这两个男人分开,同时也将他自己与儿子分开,把儿子寄居在新西兰土著毛利人那里。
在顾城那里,谢烨只能是一个妻子,而不能是一个母亲。但是顾城社会生活能力极差,尤其是到了国外,离开了妻子几乎无法生存于社会。妻子谢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了他的母亲或是姐姐或是保姆。这或许也是顾城之所以对英儿那么迷恋的原因,因为谢烨母性的光辉在某种意义上压抑了他作为一个男人的存在,而在英儿那里,他可以找回一个男人的尊严,英儿的到来激发了他男儿生命的热能。
在1992年的时候,顾城夫妇接到了去德国讲学的邀请,顾城开始想放弃,因为他放不下他的英儿。他说,除非英儿一起去。但是,这个顽固的人却不允许儿子一起去。谢烨央求英儿劝说顾城,不要放弃这个机会,至少也可以给家里困难的经济状况带来一点缓解。
英儿岂能不知道,是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了。顾城夫妇临去德国之前,顾城要求英儿在家等他们回来。谢烨则说:如果我们回来的时候你还在,那就是我的命,我就彻底接受这个现实。
英儿最终选择了离开,很快又爱上了一个比她大20岁的洋老头,并且结了婚。严格说来,这算不上是爱,甚至连喜欢都算不上,因为英儿完全是为了绿卡。顾城听说之后非常的生气,这个时候谢烨和一个叫大鱼的德国朋友(也是中国人)给顾城出主意,让顾城把英儿杀死,然后自杀。同时谢烨和大鱼还帮顾城买凶器。顾城很感激他们,然而顾城哪里知道这里面蕴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
但诗人毕竟是诗人,为了报答谢烨,顾城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叫《英儿》。书名虽然是《英儿》,但书的主要内容是突出谢烨的优点的。在书完成后,顾城打算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顾城自己也曾颇带几分骄傲地说:我如果和书里写的一样自杀,书肯定可以热卖。他还很天真的想通过这本书给谢烨留一笔钱。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认识到人心的险恶。哪怕是自己挚爱的妻子,有时竟也是不可信的。
书完成之后,并不符合谢烨的心愿,谢烨觉得里面的英儿被美化了倒是其次,更主要的是,书写完了,顾城竟然不想自杀了。而顾城不自杀,则完全破坏了谢烨和大鱼的阴谋。因为谢烨已经决定不再忍受这个依然深爱着自己男人(尽管他也深爱着另外一个女人),而去接受德国那个叫大鱼的朋友。他们的阴谋是等顾城自杀后,大鱼也和他老婆离婚,她们一起生活。
曾让顾城引以为傲的两个女人,不约而同的相继背叛了他,尽管他还天真的对她们一往情深。
四封遗书鸳鸯魂断
然而这一切终究没能瞒过诗人敏锐的目光。在给顾城给父母的一封家信也算遗书中写道:“我现在无奈了,英走了也罢,烨也私下与别人好,在岛上和一个小XX,在德国和一个叫陈XX的人。现在正在分家、离婚。她说要和陈生个娃娃。烨许多事一直瞒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计划的(地)毁灭我的生活。我在木耳的事上伤了她心,后来我爱木耳要好好过,她也不许了。她的隐情被发现,我才大悟,为什么他们一直用英文写信通电话,当面骗我。英出事后,他们就一直等我自杀,或去杀英。他们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们好过日子,直到被发现后亦如此,奈何。
烨也好心救过我几次,但到她隐情处,她和陈就盼我死。
陈在德在饭店从小青那邦(帮)我买过电击器和刀,让我去杀英儿。他们安排的(得)好呢。
如此,我只有走了。”
除了这封本来用作家信的遗书外,顾城还留了其他三份遗书分别是给妈妈姐姐和儿子小木耳的。
而在个妈妈的遗书中他又提到了妻子欺骗他的事:“今天我过不得了,烨要跟别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妈妈,我没法忍了,对不起。我想过回北京,但那都没法过。我死后,会有一些钱寄家里,好好过,老顾乡会回去,别省钱。
妈,我没办法,烨骗了我,她们都骗了我,还说是我不好。妈,好好的,你要能过去,我就高兴了。爹要邦(帮)老妈妈,全当我还在远方。妈,好好的,为了我最后的想念。”
给姐姐的遗书主要是希望姐姐照顾好母亲。并说明留给她的财产。
最后他还特别提到:“有人问我,你就说,我是爱三木(即儿子三木,作者注)的。”
而在留给儿子的遗书中顾城则这样写道:
你将来会读这些话,是你爸爸最后写给你的。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告诉你我为什么怕你、离开你、爱你。你妈妈要和别人走,她拆了这个家,在你爸爸悔过回头的时候,她跟了别人。
木耳,我今天最后去看你,当马给你骑,我们都开心。可是我哭了,因为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见你,别怪你爸爸,他爱你、你妈妈,他不能没有这个家再活下去。
木耳,好孩,你的日子长呢,留给你的屋子里有你爸爸画的画,124号。你爸爸想和你妈妈和你住在那,但你妈妈拒绝。三木,我只有死了。愿你别太像我。
爸爸顾城
从这封遗书中可以看出顾城的悔恨,有人也许会说他是故作的一种姿态,可是他有这个必要吗?要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况且这时他的妻子也已经背叛了他,尽管顾城早已为之前对儿子的态度而悔恨。尽管他和谢烨还在一起。
之后诗人和他的妻子就相继离世,有人说是顾城把斧头劈向了他心爱的妻子。然而事实是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并且顾城自尽前向姐姐顾乡说:“我把谢烨打了”,是有叫姐姐去救谢烨之意的。顾城离世后,谢烨被顾乡叫来的救护车又转直升飞机,越过海峡送入医院后,抢救数小时失败。
据顾城姐姐顾乡的回忆是斧头只不过是恰好在场的东西,与案件无关。但媒体还是捕风捉影说顾城是用斧头杀妻。顾乡还说到“顾城先死这点,对每一个评说顾城的人是应该注意到的,因为这同“我死就要先杀了你”以及“蓄意谋杀”的推论是很不同的。顾城去自杀的时候,的确没以为自己做的事是杀,也的确没想到谢烨会死;我丢了顾城见到谢烨的情形我在《纪略》中写了,当时烨伏卧,除了接触地面的右额周围发现了血外,其它地方和平常一样干净;顾城自杀身死之后,医生看到谢烨时还说:她会好的(She sould be right)。顾城是在自认“打了”谢烨后自杀的;如果没有那一打,他会不会一定自杀,并不能肯定。他写遗书时是打算“见”儿子“最后一次”之后自杀的,那至少对于他还有几个小时的一段时间;其间必要经历一些事情;会不会被什么因素干扰,使他改变主意放弃自杀,都是未知的。
顾城自幼怕见任何打的场面更不要说杀了,他的胆子是很小的;小时电影上一放打仗,他就禁不住要跑掉,直到不打了才会回来;他总是远远躲开人群,不是真正给逼住,从不会有暴烈的行动。他可以在哲学上面对一切,但在现实中,他什么也面对不好。他被他做的事震慑,苛刻待己的天性使他此时唯一能想的只是如何立即处死自己;他对谢烨对我对亲人的责任心都还在,可他乱了套,他没法想清怎样做才会好些,他奔死就去了。他是以身殉罪的。
我们评判自己尽可苛刻。但评述他人,哪怕评述一个罪人时,也当尊重事实、恰如其份。对顾城,对谢烨都该公正。”的确顾城姐姐说的没错,但无论如何谢烨的死都是顾城一手造成的,这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事实。诗人已经远去,但他留给世人大量脍炙人口的精美诗篇也许会被世人永远诵读,但终究去不掉一个杀人的罪名。
相比之下海子的死则似乎更令人同情,因为他没有诛及到他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诗人,顾城值得我们去传诵。然而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实在不值得人们去效仿。
可以这样说,顾城在爱情方面是理想化的,幼稚的,甚至带有几分自私的。而在亲情方面他又是带有几分残酷的,冷漠的。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建设一个自己所想象的王国,然而现实终归现实。世界不可能因为你个人的一厢情愿去改变,因为世界毕竟不是你一个人的,还有其他人。
顾城,愿你在你的童话王国里,在你的城堡里,在天堂,一切安好!(文/张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