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五篇)

时间:2019-05-13 12:3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

第一篇: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

顾城诗歌中的“童话意象”

毕节学院中文系08级汉语言文学本科(2)班

黄海

学号:11110801004

内容提要:

顾城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有湖泊、有一片纯静的天空,能够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

关键词:

童话诗人

创作阶段

童话世界

孩子视角

正文:

顾城是我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唯一一位“童话诗人”。他的《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织自己的梦。顾城的诗致力于营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他总是以一个任性孩子的固执来憧憬美,去构造一座诗的童话花园,并以此表达对人类的精神困境的终极关怀,希望每一时刻都像彩色蜡笔一样美丽,用诗来弥合世界的一切不公平,不和谐,不圆满。顾城成为“童话诗人”,他的心理机制对他的创作追求与诗歌美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上天赐予他一颗充满灵气,朴素活跃的童心,而且在顾城童年时代他就因十年**就被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这使他得以逃避和掠过现实这一令人惊恐的世界。早在文革初期,顾城就已经“越来越想躲开人,躲开眼睛,躲开喧嚣,激越的声音,只想去那没有人只有天籁的世界。”他曾固执地说:“我是在一片碱滩上长大的孩子。”“我是个放猪的小孩,没受过教育”他忘情于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自在的自然,并使记忆固执地停留在那个时代。由于他一直有意无意地游离于人群、游离于社会,他的心理层次中具有主观性、幻想性的下层仍然没有被现实层所压迫,从而导致上下两层的混成。在王国里,他永远是一位拥有不衰童心的“王子”。就是凭着这不衰的童心,他的成功早已据有先天的优势了。

走进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不难发现,“孩子”的愿望遥远地处立在灰暗现实和苦难人生的对岸。童话的纯净、美好和梦幻般的理想主义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那个“世外桃源”。事实上,顾城诗歌的童话世界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一样,都是诗人避世愿望的艺术伪装。顾城创造诗歌童话的实质与陶渊明创建“世外桃源”的实质很相似。根椐王安忆回忆,“顾城从小时候就想要一块地,然后在上面耕作”。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顾城自己去种菜了。“他每天扛着锄头去开荒,锄子扎进泥土又翻起泥土的一瞬间,他喜不自禁。”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精神不能存放在现实的“田园”中。于是,像陶渊明那样,在逃离现实后,诗人必须在诗歌中开辟一片存放本我的“田园”。顾城诗歌中的童话世界就是诗人独出心裁开辟出来的种植自我精神的“田园”。

顾城诗歌创作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2)。“自然的我”时期是诗人的外部生活最黑暗的时期。父亲受红卫兵冲击,一家人随父亲关进牛棚接受改造。诗人童年、少年的人生经历中分布着太多的心理阴影,形成顾城少年时期的忧郁情结。但从小就接受诗歌熏陶的温暖湿润的家庭文化环境,开启了顾城的灵性,让他不仅学会用“孩子”那双“黑色的眼睛”来感知世界,还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去和世界对话。而当时的社会粗暴地拒绝与他对话。世界中只有大自然才像母亲一样,可以平静、平等地倾听他的心声。这个时期,顾城的诗歌大都是写大自然的。诗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表达了诗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热切愿望。《我赞美世界》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这一愿望和追求。诗人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花朵的诗来赞美世界。又把月亮当作一枚卵石,把星群当作散落在黑夜里的细小的金沙收藏在自己的诗里。还把全天下的海洋、高山、平原、江河,把七大洲的早晨、傍晚、日出、月落,从生活中,睡梦中,投入思想的熔岩,“凝成我黎明一样灿烂的——诗歌”。在《生命幻想曲》里,诗人表示:即使“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的偏僻的角落。”诗人认为:“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这追求在未经涉世的孩子的眼中和未经人类涉足的大自然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采用儿童视角,在儿童的理想里改造着成人世界。顾城此诗里的孩童形象如清新的风,敲击着成人世界的污尘。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非常圣洁。这很有力量,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而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更具震撼,比成人的呐喊更振耳发聩。北岛呐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让“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非常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世界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顾城用未涉世的孩童的眼和心灵感受着成人世界,构建着自己的童话家园。在国外接受采访时,他曾专门对“童话”作过解释,他特别强调这个“童”是李贽“童心说”的“童”,指未被污染的本心,而不是指儿童幼稚的心,因此他的诗中住着“不会流泪的眼睛”,“天空和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淡绿的夜晚和苹果”,它们拥有“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黑夜”对现实状况的一种象征。“黑”是一种反面的力量,是诗人灵魂压力的来源。“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是社会、现实对我的异化,使我的眼睛也变黑了。而“我”又被夹在“黑夜”与“黑眼睛”两个意象的中间,“我”受困受伤害的状况是可以想象出来的。但诗人却表态,“不用说了,我不会屈服”。这已经体现出人与环境的不可调和的悲剧,但更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黑夜”本来就没有光明,诗人却偏要固执地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这就陷入了自身逻辑性的背反。悲剧的美就在这里诞生。诗人笔下的“光明”可以是现实的光明,也可以是诗人理想中的光明。当在现实中找不到光明时,诗人就自然而然地站在现实生活的遥远的对岸,以自己的梦幻为材料,编织理想的光明。这就是诗人为什么在“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的时代里会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的心理动机。“黑夜”的现实对顾城心灵的过度挤压,迫使诗人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逃离现实,“出世”的民族无意识在冥冥中不断呼唤诗人的灵魂回归自然。外部势力的逼迫和内心的无意识愿望的痛苦呼唤,共同把诗人推向现实生活的苦难边缘。生命的悲剧意识,促使诗人沿着陶渊明式那种“田园”式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走进自然,走进梦幻,走进超验的感觉,并用自然、梦幻和超验感觉中的意象,在现实生活的中编织一个纯净的诗歌童话,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一个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江晓敏.顾城.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江晓敏.新诗评论.中国文学出版社.3江晓敏.生如蚁美如神.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

第二篇: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

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

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

气节 积极向上

柳:

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 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 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松柏: 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

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

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桃花:

象征美人 兰:

高洁 牡丹: 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菊:

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梅:

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3、动物类

猿猴:

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

:理想 追求 鱼:

自由 惬意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

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

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

飘零 伤感 鸟:

象征自由

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莼[chún]羹鲈脍:

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青鸟:

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双鲤:

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孤)雁:

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

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

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

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

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

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

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

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

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

春天 美好

西风:

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

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

人生易老 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

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

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

游子 飘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天阴:

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

欢愉 光明 金风:

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5、器物类

玉:

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

美丽 无瑕

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簪缨(冠):

官位 名望 捣衣砧:

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

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

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

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6、颜色类

白:

纯洁 无暇 丧事 红:

热情奔放 青春 喜事 绿:

希望 活力 和平蓝:

高雅 忧郁 黄:

温暖平和 紫:

高贵 神秘

黑:

黑暗 绝望 庄重 神秘 对死者的怀念 命途的多舛

7、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英雄:

追慕 自愧自叹 小人:

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

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

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

美女 峨眉:

高尚的德行

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

指孝顺双亲。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咏絮:

谓女子咏雪。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南冠:

指囚犯。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8、地点:

古迹:

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

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

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

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

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

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

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9、其他类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破晓:

初现希望 深夜:

愁思怀旧

雪:

琼玉、碎玉、冰花、六出;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冰心: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信:

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

后庭花。

天地:

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

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朝阳:

希望 朝气 活力

夕阳:

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

热烈 热情奔放 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

欢悦 得意 失意 愁苦 月亮:

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

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三尺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含贬损之意的: 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捉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

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

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叔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据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第三篇:童话诗人——顾城

童话诗人

——顾城的诗中之城

13级对外2班

吴媛媛

38号

大概很多人最早读到的顾城的诗会是《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一首简短的两行诗是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它在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称赞。现今的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经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黑暗,以及那一代人的觉醒。

而我个人开始读顾城的诗是在高三时期,图书馆打折区淘到的诗集成为了我最爱的书目,其中《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有一句“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从那时起就成为了我的励志铭。这正是顾城的诗的力量,对生命的幻想能够激起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可以说,高三对于我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每个人都在压力之中担心自己的前途,却又对未来一无所知。事实上确实如顾城所说,在高考之后很多事情就明朗起来了。我们每段时期的经历和情感都会在岁月里沉淀、发酵,成为以后我们成长的养分。种子需要埋在土壤中才能萌芽,过去也要葬在光阴河岸才会开花。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安徒生的童话就是顾城的养分。他说:“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的摹画下来,献给人民,献给人类。∕我生活,我写作,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所以在顾城的诗中总是充满梦幻和童稚,纯真无暇、扑朔迷离。诗人期盼着这个世界能够像童话中的那样纯净美好,也毫不掩饰地将这种期盼化为诗句,并幻想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纯净美的世界。我相信并不止我一个人为这个世界着迷。

舒婷写给顾城的诗——《童话诗人》中道:“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蓝的花„„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儿童的世界无疑是美好的,成人往往都向往着孩童的无忧无虑。但向往归向往,成人也往往懂得自己无法回到孩童时期,顾城却为此幻想出了一个世界。

他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这或许就是诗人一生的写照。顾城以一个孩童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如此悲悯地想要拯救这个世界、拯救人类,他的幻想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因为“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现实的世界

看见日出。人都会有这样的时期,仿佛身陷沙漠,找不到绿洲,仿佛下一刻就会被炙热的太阳蒸发。但只要我们有勇气走下去,把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不曾放弃就不会后悔,那段经历也将是我们人生中的养分,融进我们的生命里。

对于自然毫无戒心的顾城,对他人却有一种本能的怀疑和防范。“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人与人之间,即使是亲密的情人之间,也不知是远或近。在顾城看来,唯一不会背叛他的就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姐顾乡了。

1982年顾乡结婚,顾城为她写了一诗《铁铃》。诗人自白道,小时候也想过,按照习俗,姐姐应该会先自己离开家,却没想过带姐姐走的那个人。因为儿时的顾城甚至不愿姐姐的同学将她叫走,以更有意义的学习为由,拯救姐姐“免于堕落”,以没时间和同学玩儿为限度。他藏起姐姐的日记,吓唬姐姐说已经烧掉,还撕下过若干页藏在若干地方言明“改邪归正”才有望收回。爱意的表现笨拙而天真。

“书都有最后一页,即使你不去读它”,离别也这样不知不觉到来了,即使人们总是无法相信。面对姐姐的出嫁,顾城感觉到“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原处已经走开”,从小一起成长的两人有着最深厚的感情。甚至于他在留给姐姐顾乡的遗书里说道:“也就你不恨我,人人报复了我。”但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顾城心中充满的是对现实的绝望。

我们都知道,顾城的童话幻想最终在现实生活的逼迫中破灭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越来越使顾城感觉到无法逃避物质的束缚、城市的压迫、生存的困境,生存世界破坏了顾城心中纯净美好的天国,是生存世界砸碎了顾城童话般的诗心。由于对现实生活陷入绝望,顾城因此似乎已经无法再行使“童话诗人”的职责了。当诗歌不再能安慰诗人的灵魂的时候,他要寻找一个能慰藉他灵魂的真正客观环境所在,以至于最后终于逃到新西兰的一个荒岛上去了。

在激流岛的与情人英儿和妻子谢烨共同生活的一年半可以说是成就了诗人的理想国,可惜好景不长。情人和妻子先后弃他而去,让顾城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虽然最后决定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国,接回小木耳,过正常人的日子,但是遭到的妻子的拒绝。无法承受现实的诗人最后走向了死亡。

或许诗人的死,并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的。但是我们都能看到,像顾城以及与他相似的海子都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意识,而他们的幻灭都有一种悲凉的意味。

一个用整个的生命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的真正的艺术家,即使肉体的消亡、灵魂的熄灭,血液也会在储存在一行行的诗里。顾城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具有革命性、标志性的艺术先锋朦胧诗派的一个风格特异的“童话诗人”以其特有的精神美,影响着未来的读者和诗人。

第四篇: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李白诗中的“月”意象

丁晓明

内容摘要:中国文学史上,众多诗人留下了无数咏月名篇,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常以明月入诗,给明月注入了丰富的内蕴。他的诗中的明月意象主要体现为: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总之,李白在盛唐的朗月里沉醉放歌,李白的诗篇也将与明月永生!

关键词:李白 明月 意象 性格

追求 人生理想 品质 黑暗 光明 批判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才气、激情以及生命全部融入某一对象时,这一对象必将成为这个人的“独物”,进而成为人所共仰的“神物”。正如向日葵属于梵高,虾属于齐白石,交响乐属于贝多芬,月亮应属于李白。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

一、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李白咏月,不像别的诗人仅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优美的篇句构织成一个特殊是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能从中看见诗人自己的活动。

李白最喜爱的月下活动室泛舟,用他自己的说法,叫做泛月:“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魏万还王屋》),李白泛月诗的画面均极美,闲情逸致中流露出不合流俗的高雅情怀。泛月时他还经常想起王徽之乘兴访载的轶事,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致:“日落山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东鲁门泛舟》其中)。

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的描绘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写出了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人民群众都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因此李白写得最多的是月下饮酒——即所谓醉月,此类名篇不胜枚举,一般说来,李白饮酒诗突出一个“豪”字,咏月诗突出一个“逸”字,一旦二者结合,便表现出一种既豪放又飘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除《月下独酌》四首名篇,如《襄阳歌》、《谢眺楼饯别》等均属此类。这种清狂的性格一方面说明诗人的骄傲和对污浊现实的轻蔑,同时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李白还有些其他步月而归的诗,心情平和,于闲适中同样流露出极深的孤独感:“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说泛月、醉月、步月,意境极其优美,要之还在写实,另一类作品则是完全寄兴于想象,表现他狂放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渴望自由的思想,如:“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谢朓楼饯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揽,可寄,都是李白的发明,大胆的想象传达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有趣的发明还是赊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洞庭游》其二);“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贯酒与君倾,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送韩侍御之广德》)。

李白诗中以无赊酒,却有赊月。酒是要用钱买的,没钱的时候就用五花马、紫绮裘、龙泉剑去交换,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即使要钱,也可以赊。这种妙趣横生的想象,表现出诗人以天地为衾枕的襟怀。李白还有一首问月诗,其艺术成就就与后世苏轼问月词堪称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远过苏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这样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中表现的虽是游子思归的传统主题,但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夜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中,以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伤感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这两首诗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造化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李白问月诗表述的正是这种人人都能理解的矛盾并由此产生的苦恼;表述的巧妙生动,又极为质朴,从而使我们对诗人倍感亲切,我们读书时想起李白,正如李白写诗时想起在他之前的古人一样,会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感伤,同时也能得到难以言喻的慰藉,既然古人、今人以至未来的人都要面对同样的矛盾和苦恼,这共同的矛盾和苦恼也就使世世代代的人彼此沟通,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沟通的媒介便是大家都能见到并会由它引起遐想的月亮,诗的奥妙往往就在人人都可以理解的感受用独特的方式说出来。

二、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探索和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认和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

诗仙李白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造成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自命不凡的特异感和优越感,从精神上使自身处于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境地,产生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个性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的觉醒形成的天地过客的孤旅之悲。这一切在他的诗作中都可以找到影子,但是李白也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他通过月亮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现实的布满。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成一片涟。”(《玉壶吟》),三杯浊酒,以压不住心中的悲慨,于是,拔剑而起,先是对着秋月挥剑而舞,忽又高声咏吟,最后眼泪夺眶而出涕泗涟涟,“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曾称人意。”《江夏赠韦南陵冰》,李白喝的是苦闷之酒,孤独一人,自然没有那份闲适之情了,所以醉酒也不能遣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像江夏附近著名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李白那颗受伤的心,此时此刻应该是用明月来表明吧,李白的孤寂、抑郁、惆怅的心情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岭》,诗中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映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有奇特的想象,而“月下沉吟久不寻,古来相接眼中稀”,描写了作者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是诗人在慨叹人世浑浊知音难遇。“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中之一),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材,由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只是使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

李白主要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抒情诗,这些作品,在抗议统治者压制和埋没人才的同时,还通过对宫廷腐败、政治黑暗以及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等等的揭露和攻击,预示并真实地反映了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过程。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也是“人皆欲杀”的“狂人”李白——这就是上层社会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

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诗人人道主义思想感情。

李白的咏月诗歌的完美还体现在他把月之物象直接引入到生活,他感觉到尘世的艰辛,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独酒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独酒篇》);他们称赞自己的外甥,便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吟道:“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赠别以甥高五》)......最能反映李白以月注入生活的完美性的是他的《秋浦歌》第十四首:“炉火照高天,红星乱紫烟,好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是一首描写劳动人们冶炼的诗歌,诗歌作品中的月是不可少,他是劳动人们冶炼劳动是的大背景,月光下的炉火才能呈现紫烟,大背景下的宁静,才更显得出局部的热闹和美丽,才能把这冶炼场的描写更集中、更忘情。这种月光下的冶炼的劳动情景和感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出现在静谧的月光世界,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可谓画中之神品。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痛饮龙邻下,灯青月复寒。醉歌惊白鹭,半夜起沙滩。”(《送殷淑》其三),白猿饮水、白鹭受惊起飞,都是从现实里捕捉到的真实动态,有趣的是,这些动态并未破坏,反而增强了月光世界的静谧和神奇,甚至是人的活动也很难打破上述的意境,李白的月光世界里人物形象为数不多,均出自下层社会,如:“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越女词》其四),“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其五),前写月下等待幽会的男女,后写月夜从远处看见的一群湖上少女,均具有活泼的生活气息,却又使人感到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后首反以月比水,其实写的也是月夜,只有在月光下才能产生那样的透明感,在这种神奇的世界有时还会传出劳动者的歌声“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莲女,一道夜歌归。”

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是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未受污染的世界,它无论怎样变化,永远是那样幽冷而静谧,使人产生达到透明盒空灵程度的纯洁感,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既是真实的,而它在李白诗中出现又具有特殊的意义,李白像别的不满现实的诗人一样也需要有个世外桃源,但他的世外桃源不在仙山,也不在田园,而在与污浊现实截然分开的月光世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这个世界无处不在。

综上,李白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仙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吗,诚如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传颂李白的诗句就是因为他的胸襟开阔,思想深邃,境界深远,他的那些诗作就像一直悬挂在苍穹中的明月一般,将成为永恒的光芒照耀着万千后生,激励着我们不停地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

参考文献:《论李白的政治抒情诗》,载《文字遗产》1981年1期等。

第五篇:古诗中的物象、意象:

古诗中的物象、意象:

1.折柳:送别、离愁。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2.西楼:送别、离愁。

谢亭送别(许辉)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3.短亭、长亭、劳劳亭:送别、离愁。《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4.南浦:送别,离愁。

送美人兮南浦。(《楚辞•九歌•河伯》)5.关:征人思家、思妇怀远。玉关,指玉门关,是古代军人戍边的地方,后来军人夫妻离别相思就以此寄托情怀。6.捣衣、寒砧、流黄:妻子思念行役在外的丈夫,古代思妇怨女往往在秋天为行役在外的丈夫缝制寒衣,以寄托相思之情。其布料先在河中垫在石砧上用捧槌捣洗,再染上黄紫相间的染料,称之“流黄”。

独不见(沈全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变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子夜吴歌•秋风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7.鹧鸪:思妇怀人或羁旅愁思的情愫。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涂闻鹧鸪。8.月亮:思乡。月夜忆舍弟(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9.鸿雁: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切友好之情和羁旅伤感。

人日思归(薛道衡)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有用鸿雁来代指书信的。天末怀李白(杜甫)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10。杜鹃:凄凉、哀伤。因为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杜鹃。忆秦娥(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犁花雪;犁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11。比翼鸟、连理枝、鸳鸯:表达情爱。长安古意(卢照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长恨歌(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2。莲:与“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

(青:与“清”谐音双关,表达清纯的爱情。)

西州曲(南朝乐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3。菊花:表示志节的高洁,坚强。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4。梅花:表示冰清玉洁。

梅花(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梅花(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松:表示傲霜斗雪,品质高洁,坚贞。

赠从弟(刘桢)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17.秋蝉——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骆宾王《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以蝉指代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8.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19.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20.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1.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22.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

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23.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25.水——绵绵的愁丝。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26.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7.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8.碧血 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29.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30.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古诗中的曲象:

1、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2、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之二)

3、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行》)7.鹧鸪:思妇怀人或羁旅愁思的情愫。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涂闻鹧鸪。8.月亮:思乡。月夜忆舍弟(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9.鸿雁: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切友好之情和羁旅伤感。人日思归(薛道衡)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有用鸿雁来代指书信的。天末怀李白(杜甫)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10。杜鹃:凄凉、哀伤。因为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杜鹃。忆秦娥(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犁花雪;犁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11。比翼鸟、连理枝、鸳鸯:表达情爱。长安古意(卢照邻)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恨歌(白居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2。莲:与“怜”谐音双关,表达爱情。

(青:与“清”谐音双关,表达清纯的爱情。)

西州曲(南朝乐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3。菊花:表示志节的高洁,坚强。

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4。梅花:表示冰清玉洁。

梅花(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梅花(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5。松:表示傲霜斗雪,品质高洁,坚贞。

赠从弟(刘桢)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17.秋蝉——悲凉 ,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骆宾王《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以蝉指代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18.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19.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20.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21.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22.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23.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24.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25.水——绵绵的愁丝。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26.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

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7.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8.碧血 化碧——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朱敦儒《木兰花慢》:“化碧海西头,剑履问谁收。”

29.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30.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

古诗中的曲象:

1、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

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2、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之二)

3、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结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变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鱼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7、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行》)

下载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顾城诗中的童话意象(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中草的意象

    古诗中草的意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如“野有蔓草”、“何草不黄......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精选)

    摘要: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在古代送......

    古诗中的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意象的寓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古诗词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常用的意象,只要你搞定了它们,也就能搞定古诗词!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②......

    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明月意象 明月千古,亘古不变,清辉永存的明月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引人探索宇宙的奥妙和人生哲理。高悬于空,千里共赏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融入皎洁的月光;......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宁振强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月亮就有着独特的情感。它是美的象征,皎洁的月光更是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的特定文化心......

    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