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就是诗词中那些沾染或渗透着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被赋予某种思想或情感意义的客观物象,是主观清理与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意”属于主观的个人精神情感范畴,而“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象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难点,所以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做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是诗歌鉴赏的前提之一。有关意象,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
纵观中国古代的送别诗词,常见的意象很多,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将结合具体诗词对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剖析。
一、“柳”的意象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那么“柳”这一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并成为中国古代送别诗词中的代表性意象,其原因主要有:“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杨柳跟离别联系在一起,是因为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别,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愿。隋代无名氏《送别》诗曰:“杨柳青青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何人归不归。”诗歌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如唐人王之涣《凉州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引起惜别之情,而且连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也会触动离愁。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边的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的灞桥,是从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睛来送客频,相偎依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还可以想见当年灞桥折柳送客的盛况。正因为灞桥有折柳而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取江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意思,称灞桥为“销魂桥”。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天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如晏殊《诉衷情》词中有句曰:“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悦:“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到杨柳的,更多的还是承袭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的本意,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名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九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为愁绪的象征。如北宋贺铸《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送别诗中为什么多写杨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除此之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解释。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容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这大概是清人的引申义,是后来人发挥的想象。
二、“长亭”与“短亭”的意象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恩,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的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所以人们很重视好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离别双方是行者与居者。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者或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走的牲口)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时庾信《哀江南赋》)当时是十里设置亭,故称“十里长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所以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经常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而一个只要有一定的中国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惜别之情,近有一首《送别》歌是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淑同词)
三、“南浦”的意象
在古代中国,主要交通方式就是骑马和划船乘舟,所以江河相关的“浦”或叫“南浦”的意象常常出现在送别诗当中,如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杨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等。
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流处的意思一乘舟别离的情景倒很切合。所谓“南浦”一是指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大地简直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来,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 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如《豫章记》曰:“南浦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这样一类情形比较多。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那么,这一泛称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据初步考察,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在屈原之后包括秦汉魏晋在内的七、八百年间,送别诗中运用“南浦”这一意象的情况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十分罕见。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以为应得力于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定怕那篇著名的《别赋》。
《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泛称。如齐之后梁诗人谢眺《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诗人张正见《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曰:“风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前四句曰:“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淒淒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乃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张元干《贺新郞·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石孝友《更漏子》词曰:“北沙门,南浦岸,望得眼穿肠断。”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长水远。采鸳双惯帖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到了元明清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写道:“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别情咸。所以凡是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作一定的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一看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象钢琴上敲击了某一个特殊的琴键,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也一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离别情怀的联想。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友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
四、“美酒”的意象
除了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写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就是美酒。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如果说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举不胜举。如杨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李峤《送李邕》诗曰:“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旁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曰“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杨万里《送子仁侄南归》诗中有句曰:“酒为吾人绿,花知百日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曰:“要入诗家须有骨,若出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如唐诗人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此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四首》)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夏夷中《饮酒乐》写道:“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向醉乡游。”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朋友欢聚时是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其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饱含有深深的祝福之意,就像唐诗人高适所放歌那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总之,“送别”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常见的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在送别诗词当中,诗人往往通过各种意象来表达离愁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或在劝勉、安慰、鼓励、自勉„„诗人通过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第二篇: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
摘要: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可以通过丰富的意象来表现。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而古诗的意象,很多有相对固定的寓意。把握了这些寓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很有益处。而在古典诗词中,离别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选其中应用较为广的稍加阐述。关键词:送别诗
意象
1.“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
杨柳是古代诗词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离别意象,并广泛应用。因折柳赠别本就是古人的风气,看到柳,就联想到别。而且因为“柳”与“留”谐音,更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甚至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唐人这两句诗,说的就是灞(亦作霸)桥折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白居易《杨柳枝词》
白居易诗说明了杨柳与离别的密切联系。“唯有垂杨管别离”,古代送别诗中常常映照着青青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以降,杨柳便成为送别诗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别之情,风靡有唐一代,流**及两宋。
杜牧《送别》:“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施肩吾《折柳枝》:“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杨柳,哀婉凄切的别离意象。离别之时,所以要折柳相赠,一是“柳”“留”谐音,赠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随风摇摆之柳条与行行复止的离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三是柳生命力强,赠柳意味着祝愿离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四是柳随处皆有,柳垂于地,也便于折取。“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褚人获《坚瓠集》)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之作将“送”与“归”联系起来。诗人祈望,折柳不必折尽,留下一半,归还时回看送行时留下的半截柳枝,则更有意味。诗作写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诗人笔下有着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其意蕴丰富充盈。诗人笔下,由杨柳派生的柳丝、柳叶、柳絮等。皆与别情产生了联系。“江柳断肠色,黄丝垂未齐。”(戎昱《赋得江上柳送人》)“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李白《送友生游峡中》)“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白居易《杨柳枝词》)诗人极尽想象之能事,以柳丝代愁思,以软条拟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飞絮零落状人生飘零,标新立异,描写细致,令人目不暇接。郑谷之诗状写杨花,令离情别恨转化成可视可触的“杨花”物象: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
友人乘舟而行,诗人依依不舍,思念之情犹如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杨柳渡头”之杨柳,点染环境,烘托气氛,那漫天飞舞的零落杨花,“撩乱舞晴空,发人无限思”(刘禹锡《柳花词》),也正是人生飘零的一种象征。
2.“今日送君须尽醉”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有人曾说分别就是两种水,一种是眼泪,一种是酒。
窃以为此言不虚。正所谓“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1,分别之时的酒筵又岂能无酒相伴,只有在酒的聒噪下才能让人不断忆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才能忘却凡尘俗世,仅仅拥抱这难得的感情。
酒,实为别离之必备。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送李侍郎赴常州》
“今日送君须尽醉”,贾至诗作中飘逸着浓浓的酒香。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
酒意象大量出现于送别诗,主要是因为酒本身具有沟通情感的作用,诗人们把酒作为表情达意的上佳载体。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刘禹锡送别贬谪边州的张贾,便以樽酒致意: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
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送张员外贾》
“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世上只有情难说,今夜应无不醉人。”(顾况《送李侍御往吴兴》)酒又具有使人情绪亢奋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饮酒特别是超量饮酒后,容易产生心理幻觉,淡化以致忘却了远行的忧愁悲伤。赵嘏洞庭送客,便希望行者饮酒以忘忧:
处处云随晚望开,洞庭秋入管弦来。
谢公待醉消离恨,莫惜临川酒一杯。
——《同州南亭刘侍郎送刘先辈》
酒乃诗之媒。送行的水酒激发诗人的创作激情和灵感,而诗歌更令送行之酒脱俗而雅化。诗人们在酒后沉醉中体验人间的离愁,于是,“酒语诗情替别愁”(元稹《沣西别乐天》),就成为送别诗的一大特色。
3.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代送别诗中常常驻足在凄清的长亭。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而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以长亭居多。如: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江淹《别赋》
“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4.“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
“人自伤心水自流”,古代送别诗中常常荡漾着寂寂水波。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人劳劳相望各依依的场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波,成为送别诗的创作环境;寂寂流水,成为送别诗的创作媒介。水的悠悠流淌,象征离情的缠绵不绝;流水一去不返,象征行人的渐行渐远;水的清寒冰冷,象征离别的凄凉悲苦。正因为水有多种象征意义,诗人才将送别之情投射于水意象之中。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诗人钱起即坦陈“汉水东流是寸心”:
斗酒忘言良夜深,红萱露滴鹊惊林。
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秋夜送赵冽归襄阳》
“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韦承庆《南行别弟》)“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自然界中,水是与人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诗人又常将清寂之水转化为一种人生体验: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友人辞别凤城,诗人依依作别,心情颇不宁静。这宫前之水,不仅流尽了有为之士的大好年光,而且流尽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诗人以流水寄怀,抒写了对个人际遇和国家运命的感伤。漫漫人生,碌碌仕途,无休止的别离和无穷尽的哀怨,尽在这寂寂流水声中。
5.“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高悬天际之月,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为紧密。“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别诗中常常笼罩着凄凄月光。一方面,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诗作借月抒怀,内蕴丰赡。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皓月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柳、酒、亭、水、月这五种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在送别诗中起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它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草、雁、雨、舟、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第三篇: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精选)
摘要: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等。营构意象时应注意几个问题是:其一要注意意象的鲜明和具体;其二要注意群体效应;其三要注意掌握好意象的密度和节奏;其四要注意赋予意象的性质。诗中营造好的意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
关键词: 意象 长亭 南浦 杨柳 美酒
送别诗中的意象研究
徐
雪
目录 意象的概念……………………………………………………1 2 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 2.1长亭与短亭………………………………………………1 2.2南浦………………………………………………………2 2.3杨柳………………………………………………………4 2.4美酒………………………………………………………5 3 营构意象几点注意问题………………………………………6
参考文献…………………………………………………………7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唐宋诗歌中,送别朋友的诗歌如累累硕果,缀满枝头;其繁多而又精彩。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诗人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颖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而它的内涵却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境界,或对意象的理解接近于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意象的概念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经过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意象中的“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下面我将对有代表意象如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美酒加以剖析。
2.1长亭与短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恩,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从先秦的《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的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所以人们很重视好朋友之间的聚散离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离别双方是行者与居者。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交通不发达,山川阻隔,道路坎坷。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
从陆路离去,远行代步者或是乘车(各种各样的车)或是骑马(也包括其他善走的牲口)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北周时庾信《哀江南赋》)当时是十里设置亭,故称“十里长亭”。倪璠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所以在中国古代送别诗中,经常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而一个只要有一定的中国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便会自然地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的情景,并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的惜别之情,近有一首《送别》歌是这样唱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淑同词)2.2南浦
从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上看,自古以来就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包括黄河流域中原一带在内的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河流很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然而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乘舟船却极为方便。在古代送别诗中,南方诗人和北方诗人,或者说诗人在南方写的诗或在北方写的诗所选的意象有明显的差异。南方的送别诗中,“长亭”“短亭”“阳关”“古道”等意象很少,与江河相关的“浦”或叫“南浦”的意象常见,如屈原的《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杨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等。
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这里有大小河流处的意思一乘舟别离的情景倒很切合。所谓“南浦”一是指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大地简直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来,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
区南侧 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如《豫章记》曰:“南浦在广润门外,往来舣舟之所。”这样一类情形比较多。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那么,这一泛称是什么时候开始演变为水路送别诗中比较固定的意象的呢?据初步考察,最早是跟屈原《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言有很大关系。但在屈原之后包括秦汉魏晋在内的七、八百年间,送别诗中运用“南浦”这一意象的情况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十分罕见。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以为应得力于南朝宋齐之间的文学家江淹所定怕那篇著名的《别赋》。
《别赋》中“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南朝宋齐之后的送别诗中,“南浦”的意象明显的多了起来;而且基本上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泛称。如齐之后梁诗人谢眺《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梁之后诗人张正见《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曰:“风吹临南浦,神驾饯东平。„„歧路一回首,流襟动眷情”等等。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诗人承袭了这一手法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地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上。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盛唐诗人王维《送别》诗曰:“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前四句曰:“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中唐诗人白居易《南浦别》诗曰:“南浦淒淒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李贺《黄头郎》诗曰:“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也很多,其意趣乃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张元干《贺新郞·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石孝友《更漏子》词曰:“北沙门,南浦岸,望得眼穿肠断。”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玉纤采处,银笼携去,一曲山长水远。采鸳双惯帖人飞,恨南浦,离多梦短。”到了元明清的诗词中“南浦”的意象依然经常出现;比较典型的如清人沈树荣《送别》诗写
道:“落叶枫林两岸秋,曾于南浦动离愁。只今一片江头月,不照归舟照去舟。”
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别情咸。所以凡是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作一定的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一看到“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象钢琴上敲击了某一个特殊的琴键,立即会发出一片特殊的声响一样,也一定会在脑海里唤起一片联想——一片有离别情怀的联想。不管是亲人离别也好,友人离别也好,恋人离别也好,总之联想起来的是一种令人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
2.3 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追溯一下,我认为最早在诗中写到杨柳,并且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先秦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此篇描写的是战后幸存的征人,于归家途中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四句,最为后人所称道。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蕴。
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而且常常跟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如唐人王之涣的《涼洲词》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杨柳和别离的关系密切,致使《折杨柳》曲也多写离愁别绪。李白那首《春夜洛城闻笛》七绝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其次,杨柳的意象跟离别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汉字中“柳”与“留”谐音相近,折柳送客,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间愿。
折柳送客,至唐代此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而别。唐代诗人裴说《柳》诗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也十分丰富。其中有的是作为实物来歌咏春风景或伤春惜春之情的。宋祁《木兰花》词中有句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是,宋词中写杨柳的,更多的还是继承了唐诗和前人诗中“杨柳”意象 的本意,即跟离情结合在一起。如柳永惜别名篇《雨霖铃》中有句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江城子》上片写道:“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送别诗中为什么写杨柳,归结为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广集》卷四中说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云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客不要为离别难过,不必执著的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一样,走遍天涯,漂泊海角,都要随遇而安,无往而不适。
2.4 美酒
除了长亭与短亭、南浦、杨柳这三个意象外,送别诗中写得非常多的一个意象就是美酒。元人杨载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如果说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其中最有名的还要数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还有《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举不胜举。如杨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李峤《送李邕》诗曰:“落日荒郊外,风景正凄凄。离人席上起,征马路旁嘶。别酒倾壶赠,行书掩泪题。殷勤御沟水,从此各东西。”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曰“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杨万里《送子仁侄南归》诗中有句曰:“酒为吾人绿,花知百日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曰:“要入诗家须有骨,若出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
能出百篇。”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为一种人生乐趣,如唐诗人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此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四首》)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夏夷中《饮酒乐》写道:“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安得阮步兵,同向醉乡游。”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朋友欢聚时是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诗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其不仅是抒情,遣怀,解愁,更重要的是饱含有深深的祝福之意,就像唐诗人高适所放歌那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总之,送别诗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为我们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营构意象的几点注意问题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事物有所感,心有所情,便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之读者在阅读诗歌能够根据这个艺术天地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露自己的感情色彩。然而营构意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注意意象的鲜明和具体,使之具有绘画与音乐般的美感,能够唤起他人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来。要讲究意象的力度,在鲜明具体的意象中灌注诗人为生活哲理的发展,体现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通过诗人心灵过度了的主观之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意则是具象化了意,附于鲜明生动的物化形态。在诗中意与象始终是融合在一起的。至于意象的力度则是由特定的诗的语言环境生成的,在中国 的古典诗歌中亦不乏意象力度强烈的例子,如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就明显地让人受到意象的力量和速度的强烈感染。
其二,要注意意象群体效应,增强诗的艺术张力。选取全诗的中心意象,将全部情感聚焦其上,形成全诗的依托和支点。在这根主线牵引下,对各“支意象”予以优化组合,构建全诗意象群,纠合强大的力量指向诗人的内心世界。
其三,注意掌握好意象的密度和节奏。意象的疏密和节奏取决于诗人的心态。紧张的心态多用激烈,快速的意象 节奏;而舒展,沉稳的心态则用舒缓、沉重的意象节奏;意象群越繁,意象越多,变幻越复杂,转化节奏也越快。
其四,注意赋予意象多义的性质。艾青说:“意象是诗人以感觉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从感觉出发,却又超过了感觉,因为诗人要透过感觉来抒发情思。意象是服从和服务于全诗的主旨的。诗人有特权去改变日常的感知。既可借通感来替换感觉,也可用想象来改变感觉使意象扭曲变形。赋予意象多义的性质,使其相互独立,又自成格局,不着痕迹地让意象相互关联,可以营造出统一的诗境,意象的合理运用,寓明晰于朦胧之中,极大地扩张了诗的内涵和辐射功能,增强了耐读性。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佚名〃关于唐人送别诗„D‟〃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 丁超群〃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D‟,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第四篇:毕业论文--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范文模版)
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
(定稿)
济宁广播电视大学
邹城齐鲁中专教学点
苗雁鸿(071090285)
2009年5月12日
目录:
1.摘要„„„„„„„„„„„„„„„„ 4 页
2.关键词„„„„„„„„„„„„„„„ 4 页
3.总论„„„„„„„„„„„„„„„„ 4 页
4.长亭„„„„„„„„„„„„„„„„ 4 页
5.南浦„„„„„„„„„„„„„„„„ 5 页
6.美酒„„„„„„„„„„„„„„„„ 6 页
7.杨柳„„„„„„„„„„„„„„„„ 7 页
8.明月„„„„„„„„„„„„„„„„ 7 页
9.总结„„„„„„„„„„„„„„„„ 8 页
10.参考文献 „„„„„„„„„„„„„ 8 页
摘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人生不可避免。诗人作诗时需借助意象寄托离情别绪。象是客观的、物质的,意是主观的、精神的。意象既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古代送别诗,特别是唐宋送别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南浦、美酒、杨柳、明月、春草等。俱是由眼前景触发心中离别情,是诗人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是诗人真情的自然流露,稍有中国古代文学修养的人,只要见到这些意象,就会浮现难舍难离的送别场景。
关键词: 送别诗、意象、长亭、南浦
意象的内涵一直没有明确的一致的界定。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明确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配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燃,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我以为:“象”是属于客观的、物质的,意象中的“意”是属于主观的、精神的。诗人在书写离别情愁时多寄情于景或物,这就需要把自然中的物象寓于情感而意象化。
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等。本人想选几种最常见意象,结合诗歌加以阐述。
一、长亭
欢聚和离别,这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正如江淹在《别赋》中所写:“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因为我国的自然环境的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西高东低、北干南湿。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地区,多山脉丘陵,少河流湖泊,加之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所以北方地区主要靠陆路交通,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之类。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期便开始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称“十里长亭”。五里置亭,称“五里短亭”。倪幡注《白孔六帖》“馆驿”条中有句曰:“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唐代诗人李白《菩萨蛮》词曰:“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因此,在古代送别诗中,经常见“长亭”、“短亭”的意象。一个有一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修养的人,一旦在诗歌中看到“长亭”、“短亭”的意象,眼前即刻浮现出在长亭古道、衰柳斜阳的背景上古人设宴饯行 的情景,油然而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依依惜别之情。近人李叔同的一首《送别》就会萦绕耳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这一意象在古代送别诗中非常常见。如李白的《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还有李白的《劳劳亭歌》、《灞陵行送别》等等。
二、南浦
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南方地区,平原广阔,江河湖泊,纵横交错,交通主要靠水路,车马不便,而乘舟船却极其方便。因而行旅南国,无疑多登舟乘船,扬帆远航。由此而起,南方诗人或诗人们在南方写的诗常见与河流相关的“浦”或“南浦”的意象。如屈原《九歌·湘君》中有“望涔阳之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九歌·河伯》中有“日将暮兮怅忘归,唯极浦兮寤怀。”还有为人传诵的名句:“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
“浦”,说文曰:“水滨也。”《风土记》曰:“大水小口别通为浦。”所谓“南浦”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某一具体地名,这在中国南方说不清有多少处,一般说,在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这个地区的人们就习惯上称之为“南浦”;另一种是泛称,泛指河流分口处,起源于屈原的《九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选美人兮南浦。”南朝宋齐之后才得以发展,“南浦”的意象明显多了起来,这应得力于当时的文学家江淹所写的著名的《别赋》,其中数“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影响最大。之后,“南浦”不再是用于专称某地,而成了水路登舟送别地点的泛称。如后梁诗人谢朓《鼓吹曲·送远曲》诗中曰:“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
就是这样,一代代的诗人将离愁别绪的情怀不断添加到“南浦”这一意象中。到了唐朝“南浦”意象俯拾皆是。如王维诗《送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是洛阳时。”李白的《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二前四句:“鹦鹉洲横汉阳流,水引寒烟没江树。南浦登楼不见君,君今罢官在何处。”白居易《南浦别》诗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唐宋词中“南浦”的意象使用颇多,承袭唐诗,没有新的变化。如南唐诗人冯延巳《三台令》词写南浦一别,音容渺茫,如今重来旧地,不见佳人,触景伤情,引发了无限感慨。词曰“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宋代词人柳永《倾杯》词上片曰:“离宴殷勤,兰洲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愉,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带春雨。”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曰:“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韩元吉《薄倖》词曰:“送君南浦,对烟柳、青青万缕。”刘辰翁《兰陵王》词曰:“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如此之多,不胜枚举。清人王琦注中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
总而言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的离情别意。凡具有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和一定中国文学修养的人,只要听见“南浦”这个意象,就会跃入离别的水边,一片离别情怀的联想。无论是亲人、友人,还是恋人,联想起来的是一种黯然神伤的离愁别绪。
三、美酒
我国的酒文化十分丰富。古人以饮酒当作一种乐趣,如李白写道;“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诗《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岑参高歌:“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宋代大诗人陆游《对酒》诗曰:“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溶。对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朋友欢聚一定要饮酒的,如王维的《少年行》(其一)曰:“新丰美酒斗十斤,咸年游侠多少年。相逢义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朋友在离别时也是一定要饮酒的,举杯属客,频频劝饮。
美酒在送别诗中也是写得很多的一个意象。元人扬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家法数》)。可以这样说,我们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总是泛着酒光,飘着酒香,回荡着“对酒当歌”的高吟低唱,是不过分的。如有名的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其实,唐宋诗人词人将美酒与送别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歌,不胜枚举。如扬炯《送梓州周司功》诗曰:“御沟一相送,征马屡盘桓。举杯聊劝酒,破涕暂为欢。别后风清夜,思君蜀路难。”王维《送别》诗曰:“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诗曰:“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又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又《江下送张丞》诗曰:“欲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酒倾无限月,客醉几回春。藉草依流水,攀花赠远人。送君从此去,回首泣迷津。”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诗曰:“送客饮别酒,千觞无赭颜。何物最伤心,马首鸣金环。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坐来壮胆破,断目不能看。”杜枚《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诗曰:“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楚岸千万里,燕雁三两行。有家归不得,况举别君觞。”
在送别词作中也不乏美酒意象。如宋人范仲淹抒写离情的词《御街行》的下片曰:“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问心头,无计相回避。”苏轼《送乔同寄贺君》词中有句曰:“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杨万里《留萧伯和仲和小饮》词曰:“要入词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三杯未必通大道,一醉真能出百篇。”朱敦儒描写别情的词《柳枝》曰:“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离情的词《酔花阴》下片曰:“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类的诗词俯拾即是,举不胜举。
情寄于酒,情在酒中。酒与诗,酒与送别,谓浑然一体。酒能消愁,其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因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尽管这样,乃至当代,人们还是不断重复着曹操《短歌行》“慨以当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离别时举杯痛饮,包含着深深的祝福之情。正如高适《别董大》诗中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举杯祝福,一路顺风,前
程似锦!
四、杨柳
杨柳,又称柳,它是古代送别诗中最早出现的,是描写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早在《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词句。景中含情,以轻柔可爱的杨柳,反衬出辞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心情。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杨柳”这个意象开始注入了惜别之情的意蕴。
汉乐府《横吹曲》中《折杨柳》歌,到南朝梁陈和唐人在写《折杨柳》时,歌辞大多数仍然是抒发伤春惜别之情,常与怀念征人之情联系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要数王之涣的《凉洲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而《折杨柳》曲多写离愁别绪。人们不但见到“杨柳”会起惜别之情,而且听到《折杨柳》曲调也会触动离愁。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写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到了汉代,人们借助“柳”与“留”的谐音,将折柳相赠演变为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要折柳相赠呢?迷信的说法是,柳能驱邪避鬼,保佑平安。从折柳相赠来看,既希望友人、亲人一路平安的用意。科学的解释是,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柳树都能成活,因而人们在离别时折柳相赠,祝福行人像柳树一样,无论到哪,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平安,生根成长。正因如此,到了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桥折柳送别。唐代诗人裴说《柳》曰:“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頻。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罗隐《柳》诗曰:“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不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灞桥折柳送别的盛况。这也是称灞桥为“销魂桥”的缘故吧!
宋词中的杨柳意象更多承袭了惜别这一本意。如柳永《雨霖铃》中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另一首《少年游》上篇曰:“参差焑树霸陵桥,风物近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秦观《江城子》上片写到:“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总之,送别诗词中多写杨柳,其因有两点:一是表示依依惜别之情;二是表示殷勤挽留之意。
五.明月
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一直被古人赋予一层神秘的面纱,有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今天,登月梦想已成现实。月是团圆的象征,思念的载体,精神的家园,历史的见证等等。
在送别诗中,明月与别离联系得最为紧密。一方面是因月有阴晴圆缺,这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相似之处,比较有代表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另一方面,月光能普照大地,充满人间,无处不在,这是两地分离的人的共同见证,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冶《明月夜留别》曰:“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月亮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无情的天体。而是被赋予了离别相思。再如薛涛《送友人》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沓如关塞长。”白居易的诗句“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李白的诗句:“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等。
在这些诗中,由于有了月亮的触发、烘托,有了月亮营造的意境与氛围,抽在至于后世文学一直被沿用,借月抒怀,遥寄离情别绪、绵绵思念。
总而言之,古代送别诗的意象还有很多,常见的意象还有阳关、古道、北梁、芳草、夕阳、青灯、流水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作者借这些客观之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送别的离情别绪。从春秋战国的屈原直到明清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友情送别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崇尚友道、珍爱友情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关滢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历代诗歌分类鉴赏辞典》 张秉戌 编著
中国旅游出版社
3、《全唐诗》 彭定求 编
北京中华书局1969
4、《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钟尚钧 编著
河南教育出版社
5、《唐诗题材类论》 刘洁 著
民族出版社
6、《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袁行霈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象的别情才显得动人深长。月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意象,在送别诗中频频被使用,
第五篇:送别诗意象
别离诗鉴赏之意象
思远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近年来的考察也越来越灵活,同学们在做这类题时也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代的诗仙文豪给我们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别离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别离亲人、恋人、友人。而这时,别离无论作为人生遭际还是作为创作题材,都会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深刻,更为壮烈,更为精彩。古时没有火车飞机,没有隧道轻轨,没有手机电脑,在交通通讯落后、路途艰险的情况下,只能“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
就反映的别离形式来看,有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诸多种类。而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则更多,可以数出来的有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等。我们用近代艺术大师也就是后来出家当了和尚,法号为弘一法师的李叔同著名的《送别》开篇,来讲解别离诗的意象问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诗总结了古代经典离别诗所用的种种意象,“柳”、“长亭”、“芳草”、“夕阳”、“浊酒”等等意象概括了离别诗的“离愁别绪”。
一、折柳赠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此习俗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
1、“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2、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绵绵的情意,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王之涣有名气的《送别》是这样的: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芳草惜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芳草
还有一种植物,也是别离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
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其中有一首大家都熟悉的诗歌: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最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好像在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古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芳草像纤柔的柳丝一样,缠缠绵绵,给人以依依不舍之情。
三、长亭饯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长亭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古时在城外路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除“长亭”之外,还有南浦也是离别诗中常常出现的地名,“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当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和长亭一样已成为送别之地的一个专有名词了。
同学们试着想一下,能够想出哪些关于“长亭”的诗句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四、饮酒泣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酒
除折柳送别外,把酒壮行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送别形式。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杯中物所指的就是酒。许是因为以酒送行更宜于被人接受,也更易于尽抒胸臆,因此就数量而言,以酒送别的诗在别离诗中也是最多的。而就表情达意而言,那种悲壮激烈之情,恰好与以柳送别的缠绵悱恻形成鲜明对照。“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王维的《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种情况下,送者或被送者,谁也很难生出什么兴致来,真是“愁颜”难慰,别恨又添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除了壮行之外,借酒还可以表达当事人的交情,并寄以某种企盼和祝愿。温庭筠《送人南游》所谓“唯以一杯酒,相思隔远天”。这就是“酒”这个意象所具有的奇特内涵。
五、日暮伤别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夕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是古人喜欢在傍晚时分送别吗?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李白写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其中《送友人》便是很成功的一首:“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个落日便给我们描绘出一副夕阳西下,诗人与友人执手不忍分离的图画。
除了这些意象之外,还有很多意象也是古代经典别离诗常常使用的,比如,江水、孤帆、云朵等等。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别赋》中如是说。“别”愁、“别”思、“别”恋在众意象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在鉴赏古诗的时候要深刻理解意象的意义和功能,还要从意象中分析出诗人的感情和诗词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