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一、前言
通过一学期的《环境生态学》学习,我们已初步掌握了环境生态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加我们的实践认识,张老师精心组织安排了这次教学实习,我们也最终在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此次教学实习的安排与目的。二.实习目的
1.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包括组成、关键种、优势种等方面的信息);
2.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物理结构 4.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5.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
6.实地了解旅游、居住生活等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堵塞干扰,探讨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模式。三.实习内容及方法
2013年5月6日下午,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来到林州石板岩实习。林州市石板岩的自然风光很美。这里独特的居民也堪称一景,它非常自然、和谐地融进了太行大峡谷的山水之中,令游客们赞叹不已。石板岩的居民有什么特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石梯、石楼、石板房,石地、石柱、石头墙,石街、石院、石板场,石碾、石磨、石谷洞,石臼、石盆、石水缸,石桌、石凳、石锅台,石庙、石炉、石神像......”即使你从没有到过石板岩,也可以从民谣中听出来,石板岩的民居是由石头组成的。石板岩是位于太行山脉的4A级景区,其间植被丰富,山高谷深,林密峡险,气候凉爽,景色幽奇。峡谷浓荫蔽日,峰巅山花烂漫,四时燕鸣雀喧,景区海拔千余米,相对高差1000余米。地貌为大起伏侵蚀高中山,高山多以岩石为主。5月7日一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山越岭,爬到了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过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石头上,吃着自己从学校带来的东西,看着太行山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由于路途比较曲折蜿蜒,爬上山顶还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相伴爬到山顶。在山顶休息的时候,大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种或大或小的成就感。接下来的时间老师带领我们在多个典型的山坡上,对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学习如何做样地。样地面积分为乔木,灌木,草本三种样地,因为各种植物大小不一,所以选择的样地棉结也有所不同。其中乔木要测量高度、胸径和冠幅;灌木的包括株树、高度及盖度;草本则需测量株高、盖度。学习到如何选择及测量样方后,我们便按照小组开始选择样地,开始了第一个样方的测量。首先,用皮尺量出一个10*10的样方测量乔木,5*5的测量灌木,1*1测量草本植物;然后用米尺测量各种数据,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得出了物种多样性指数。看似简单的样方在实践操作中并不是很简单,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还是有很多植物不认识,测量不够熟悉导致速度很慢等等,不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在这一天劳累而又艰难的生活中,我们队高海拔地区山峰的北坡进行了取样调查,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数据。由于8日下雨,我们只能等到下午雨停了才出去。这个下午,我们又到附近山峰的南坡进行了取样调查,以便于对不同海拔和山峰南坡与北坡的植被特点和分布进行对比,以达到实习的目的。回到住处后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石板岩的植被分布差异。
实习小结
此次实习虽然辛苦,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经过大家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部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野外调查实习使我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开拓;实习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漏,必须重拾书本,虚心请教老师,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学会了样方法、最小样地面积和种-面积关系分析,对于石板岩植被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具有代表性植物。同时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在这一周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学试验中划定样方和数植物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一周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熟悉各种生态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植被的类型及其特点、群落的结构;
2、熟悉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生物结构;
3、实地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了解演替的一系列变化特征;
5、实地了解人为因素对森林生物群落造成的干扰,从中引出对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模式的思考。
二、实习内容
(一)、生产
长武苹果长势好的原因
长武的气候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的影响下使得苹果的品质好。主要的生态因子:(1)、光照
长武海拔在1200米以上,太阳直射,光合作用较强,光照效果较好,日照时间长,光照足,比杨陵的光照时数多500到1000,有利于果树的生长,使得苹果的品质好。(2)、温度
长武属暖温带,冬长而冷,夏短而热,年均温9℃,年降水量584mm,昼夜温差大,早上和夜晚温度较低,白天温度高,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使得苹果的糖分积累较多,口感好。(3)、土壤
长武县地区的土壤为典型的黄土。土壤和盐酸的反应强烈,说明土壤种有大量的碳酸钙。黄土高原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
土壤的相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为果树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果树从中吸取适宜生长的营养成分。土壤也为其提供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得苹果的品质得到提高。(4)、干燥度
干燥度是最重要的因素。长武与洛川在一个气候带上,土壤相关性质大致一样,光照也差不多,但是两者干燥度不同,而导致苹果品质不同。
干燥度是一个综合指标,是指降雨量,风速,各种因子的综合。长武的年均干燥度为1.5。这个干燥度不是很干也不是很湿的。在这个干燥度下,苹果很干净,没有锈病或病虫害等,引起苹果的口感不同。
各种生态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作用,使得苹果的品质好于其他地区。土壤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光照较强,温差大,干燥度适宜等因子互相组合,以影响果树的生长,提高苹果品质。
(二)、自然
1、几种土壤类型的比较及作用的生态因子(1)、黑垆土 成土过程分析: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及隐粘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熟化层: 0—30厘米,淡棕色,干,质地中壤,团粒和团块状结构,坚实,有中石灰反应。侵入体主要为根茎的残体和动物活动的洞穴,且量多,有少量的砖,瓦块。
2)耕层: 30—42厘米,呈暗灰色,潮,质地砂壤,土壤结构类型为团块状,紧实,中石灰反应,根系量少。
3)腐殖层(诊断层): 42—122厘米,暗灰褐色,潮,质地重壤,团块拟棱柱状,土壤稍紧实。碳酸盐比较多,石灰反应强,有大量的假菌丝,基本无植物根系。
4)石灰淀积层: 122——134厘米,黄棕色,潮,质地中壤,有少量的假菌丝,强石灰反应。
5)母质层:134厘米以下,浅棕色,润,质地砂壤,土壤紧实,石灰反应强。
2、成土因素:(1)、气候条件.黑垆土分布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7—11℃,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7.5℃,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22—25℃,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2600—35000℃,无霜期150—210天,年降雨量320—650毫米,干燥度1.25—2.0,年蒸发量1600—2400毫米,为降水量的3—4倍。气候总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少雪,春干秋湿,四季分明。
(2)植被
黑垆土区主要植被为草甸草原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在阴坡和沟坡地分布有灌丛草甸类型。(3)成土母质
第四季风成黄土。黑垆土已基本是垦开耕种,天然植被只能在田埂地边见到。(4)位置及地形
主要分布在褐土以北,尤其陕北、晋西北、陇东和陇中地区。此外内蒙和宁夏南部也有分布。它在陕西省分布于北纬35040/以北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南连褐土,北接栗钙土、灰钙土。它主要分布在渭北高原侵蚀轻微的平坦塬面地和和谷川台地上,长武、彬县、洛川、黄陵等县的塬面分布较为集中,延安以北的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强烈,丘陵坡地的黑垆土层基本上被冲刷殆尽,分布零星,一般海拔850—1500米。(2)、潮土 成土过程分析:
主要成土过程:潴育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熟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熟化层: 0—12厘米,黄棕色,润,质地砂壤,结构类型为粒状结构,紧实,有大量的植物根茎残体。
2)潴育层(诊断层): 12—41厘米,暗红棕,润,质地重壤,棱柱结构,稍紧实,侵入体较多,石灰反应强。
3)母质层:在41厘米以下,淡棕色,润,质地中壤,棱柱结构,稍紧实,强石灰反应,有大量的鹅卵石。成土因素
潮土的形成受地下水、母质、耕作活动的影响。潮土分布区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一般埋深1.0——3.0米,大部分矿化度小;潮土母质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小部分为风积物和次生黄土;通过耕作施肥,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累积,促进了土壤熟化,增加了熟化层的厚度,改变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是土壤肥力不断提高。(3)、塿土
成土过程:塿土大体上分为两大层段,上段为覆盖层,下段是自然褐土剖面,是褐土的一个亚类,其成土过程与褐土相似。主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碳酸盐淋溶淀积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覆盖层:0—55厘米,灰棕色,干,质地轻壤,柱状结构,紧实,中石灰反应,植物根系多。
2)褐土层(诊断层):55—125厘米,灰褐色,润,质地重壤,棱柱状结构,坚实,石灰反应极弱,少量植物根系。
3)碳酸钙层:125—140厘米,淡灰棕,干,棱柱状结构,很坚实,强石灰反应。4)母质层:140厘米以下,浅灰棕,干,质地中壤,棱柱状结构,稍紧实,中石灰反应。成土因素:
塿土为褐土的一种,一般分布在海拔500m以下,地下潜水位在3m以下,母质各种各样,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年平均气温10~14℃ 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其自然植被以辽东栋、洋槐、柏树等为代表的干旱明亮森林以及酸枣、荆条、茅草为代表的灌木草原。(4)、黄棕壤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质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及淋溶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淋溶层:0—90厘米,黄褐色,润,质地轻壤,块状结构,稍紧实,有大量植物根系以及根和茎秆残体,无石灰反应。
2)淀积层(诊断层):90—190厘米,红棕色,干,质地中壤,块状结构,坚实,有较多的铁锰化合物胶膜。
3)母质层:灰褐色,潮,质地砂壤,块状结构,稍紧实。成土因素: 黄棕壤分布于亚热带北缘夏季高温,具有亚热带特点:冬季寒冷,具有暖温带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18℃,10℃ 以上的积温为4500~5300℃,无霜期210~250天。年降水量为750 ~1000毫米,山区大于1000毫米。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育常绿阔叶树种。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干枚岩和砂页岩风化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5)、暗棕壤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腐殖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脱硅富铁铝化、弱粘化和淋溶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枯枝落叶层:0—5厘米,新鲜及半腐解的掉落物。
2)腐殖质层(诊断层):5—22厘米,暗灰棕色,润,质地砂壤,团里结构,稍松,有大量植物根系。
3)淀积层:22—62厘米,灰棕色,潮,质地砂壤,图案狂状结构,稍紧实。4)母质层:62厘米以下,棕色,润,质地轻壤,团块状结构,紧实。成土因素:
暗棕壤地区的气候特点是一年中有水热同步的夏季和漫长严寒的冬季以及短暂的春秋两季。由于分布地域辽阔,从小兴安岭至青藏高原东南部,因此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很不一致。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年均温-2-8℃。东北地区年温差较大,而日温差较小;西南高山地区则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28℃,最低极值可达-45℃,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5-25℃。土壤冻结时间约7个月。(6)、黄褐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淋溶淀积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粘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枯枝落叶层:0—8厘米,灰褐色,润,块状结构,质地中壤,疏松,有大量植物根系,少量石块。
2)淋溶层:8—40厘米,淡灰褐色,润,质地重壤,柱状结构,紧实,无石灰反应。
3)粘化淀积层(诊断层):40—180厘米,褐色,潮,质地重壤,棱柱状结构,紧实,有大量的铁锰结核,弱石灰反应。
4)母质层:180厘米以下,黄褐色,润,质地粘土,棱柱状结构,紧实。成土因素:
黄褐土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河流阶地、丘陵和地山地区。黄褐土地区年年平均气温12-15℃,年平均降水量700—1100毫米,东西水热条件的差异,对土壤的粘化过程和淋溶过程有着明显的影响。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和粘土。(7)、淋溶褐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粘化作用
次要成土过程:有机质蓄积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有机质聚集层: 0—40厘米,暗褐色潮,质地为重壤,团块状结构,稍松,无石灰反应,有大量的植物根系。
2)粘化层(诊断层): 40—120厘米,黑褐色,润,质地重壤,柱状结构,稍紧实,强石灰反应。
3)黄土母质层: 120——290厘米,红褐土,干,质地中壤,坚实。(8)、砂质潮土 成土过程:
主要成土过程:潴育化过程
次要成土过程:熟化过程 土壤剖面特征
1)熟化层: 0—30厘米,淡黄色,潮,质地中壤,土壤结构类型为块状结构,稍紧实,有大量的植物根和茎秆残体。强石灰反应。2)潴育层(诊断层): 30—105厘米,灰绿、灰蓝、灰黄交替,湿,土壤质地为粘土,层状结构,土壤紧实,石灰反应强,有大量的绣纹绣斑,少量植物根系。3)母质层:在105厘米以下,灰褐色,潮,质地为重壤,块柱结构,紧实,强石灰反应。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为黄土沉积母质,褐土区居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0-20℃,≥10℃的积温3500-4500℃(燥褐土区高于此数),故光热资源丰富,一般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年降水量550-650毫米,但年季分配不匀,易受干旱限制。成土过程分析:成土环境淋溶褐土与上述石灰性褐土在发育程度上与形态上相比较,仍保留了明显的母质残存特性。而淋溶褐土是粘粒悬迁粘化明显,具有明显粘化层。
2、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 1)、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环境要素,沿纬度或经度方向发生递变,从而引起植被也沿经度或纬度方向呈水平更替的现象,称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2)、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植被在陆地上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状况。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与此相应,植被也形成带状分布,在北半球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3)、植被分布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以水分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4)、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地球上植被分布的带状排列,不仅表现为在平地从南到北的变化,而且也表现在山地从下到上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太阳辐射增强,风速增大,水分和土壤条件也发生变化,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也随海拔升高而发生改变。通常表现为依次成条带状更替。如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
植物的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都是我们所发现的生态序谱结构的个例。因此,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升高植被的更替现象叫做“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而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结构”。5)、非地带性分布
受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矿质、土壤温度和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非地带性生态因子的特定组合,是该地生态特征不符合地带性变化规律特征,形成各地带内部局部区域的差异,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就是这样形成的。
3、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Costanza等于1997年在《自然》上首次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该研究组评估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每年总价值在16万亿~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该数字是全球GDP的1.8倍,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就占到了全球GDP的26.1%[1]。同年Daily等编著的态系统服务功能 一书, 评估了不同地区森林、湿地、海岸等近20例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2]。我国90年代后期, 在全国水平或单个区域上均进行了广泛研究。侯元兆等对我国森林资源在土壤保持、涵养水源以及固定CO2、释放O2 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估算[ 3],得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主要包括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服务功能[4]。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许多的功能,对生物和人类具有一定的有益作用。1)、直接作用
1.1提供林木、林副产品。
林木产品:据《1998年中国林业统计指标》[5],1998年中国人工林及农牧产品的总产值为679.31千万元,加上村及村以下竹木采伐的相应价值235.31千万元,1998年林木产品价值为914.617千万元.林副产品:我国有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1.2旅游资源
根据《1999年国家统计年鉴》[6],游览在整个旅游中所占的比重为4.3%。按此比例估算,1998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游憩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33.02千万元。森林生态系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人们可以陶冶身心,释放情绪。2)、间接作用
2.1涵养水分的作用
森林通过三个水文作用层对降雨进行截留、吸持,削弱了降雨的侵蚀力;同甘苦枝落叶和根系作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的抗冲、抗蚀性能,增加土壤渗透率,延长径流形成时间,减少地表径流量;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起到良好的水源涵养作用。[7] 森林涵养水源的可以根据森林区域的水量平衡法[8]来计算,通过计算得知森林涵养水源的量,从而得知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2.2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全球C 循环中, 对大气CO2 浓度平衡影响最大的是全球生物C 循环和人类生物C 循环是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和海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分, 固定大气中的CO2, 释放O2, 将生成的有机质储存在自身组织中的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中, 森林生态系统是对C 循环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 其地上部分及土壤中的C 储存量分别占全球陆地植物和土壤中C 贮量的83% 和63%。森林是CO2 的主要消耗者, 它主要以CO2 作原料, 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固定和储藏碳, 同时释放出氧气。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 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9] 以周广胜[10]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研究成果为依据,根据光合作用计算森林光合固碳释放氧气的量,固碳释氧气分别采用中国造林成本法273.3yuan/t C和369.7yuan/t 氧气[11]进行评价,从而得知森林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2.3营养物质储藏和循环作用
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营养元素进行吸收,固定在体内,通过食物链的物质循环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运转。森林成为全球生物地球循环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森林营养物质积累量的计算中,以各气候带营养元素N、P、K在植物体内的百分含量[12]为依据结合各种数据据,从而计算出森林中营养元素的量。2.4水土保持
森林保育土壤的效能表现为: 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茂密的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树冠, 深厚的枯枝落叶层不但截留天然降水, 还可有效地减轻雨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林地下强壮且成网络的根系, 与土壤牢固地盘结在一起, 从而起到有效的固土作用。森林可减少径流泥沙量, 优化水质, 减少水土流失。森林通过冠层截留, 有效地减弱了降水对地表土层的侵蚀;凋落物的过滤作用使径流中的泥沙明显减少;森林土壤的良好渗透性使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地下径流;林地土层中的根系纵横交错, 具有固结土壤, 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因此, 林区的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都很小, 河流泥沙含量及有机质的流失也随之减少, 水质良好。森林减少了地表径流, 因而亦减少了水土流失。2.5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在《中国濒临动物红皮书》[13]记载的164种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生境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物种占68.3%,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 而且还为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经过40亿年生物进化所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据研究表明,由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约为3万亿美元, 占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价值(约33万亿美元)的11%。森林作为生态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一定的作用。森林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的稳定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三)人类参与下的生态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原因:
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到处都存在水土流失,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45.4×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69.99%,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 的面积就有29.2×104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45.01%,大于5000t/km2 的面积有16.6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5.59%[14]。其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大的类型,即: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应占主要地位。
(1)、自然因素
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15]。2)、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2)、人为因素 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3)、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该地区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土流失,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治理措施: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拦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
2、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处置失当,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致造成了全球化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压力有增无减,环境危机日益严重。我们需要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环境使其减少污染,受人类的影响少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城市规划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或更迭都将大规模改变区域景观格局,导致区域环境变化,潜在地影响着区域环境功能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我国东部港湾地区同时也是城市密集区、快速城市化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城镇空间扩张迅速,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向港湾湿地扩张,原有具有调节陆海相互作用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大规模、快速、深刻的变化其生态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受损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6] 在实习期间发现,从秦岭山上往下人类逐渐增多,环境受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植物的分布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作物种类和数量增加。
秦岭的植物垂直分带明显,我们在平和梁爬了大概500海拔高度,看到了桦树,华山松,油松,草甸等。在沿秦岭的路途中看到了植被的垂直变化,很明显。秦岭北坡600—1000m为低山丘陵农田区,仅有散生树木,常见的有杨、槐、柳、椿等树。低山丘陵带有散生栓皮栎、侧柏。陡坡有栎林、混交林、侧柏林等。在海拔1000m——2500m主要群落有华山松林,栎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到了海拔2300—2600m之间(即我们在从平梁到草甸的途中)主要以桦树为主。我们在爬山过程中之所以看不见大片的桦树林是因为树木砍伐,人工造林的原因。高山针叶林带一般分布于海拔2500——300m。下段为冷杉,上段为红杉,林下有灌木丛。海拔3300m以上主要为灌丛草甸、草原。我们可以看出,秦岭的植物分布主要与海拔高度有关,这也是我们从汉阴到宁陕一路过来,由于海拔的不同而所看到的植被不同的原因。
关中地区,地势平缓,海拔相对低。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原因,关中地区植被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冬春季为小麦,夏秋季为玉米。还分布有苗圃和果园。所以关中地区是陕西主要的粮仓。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今年在国家综合治理下,采取的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就我们经过的几个重点地区的植被特征做一分析: 宁陕县:宁陕县地处我国南北植物区系的交汇过渡区,森林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向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过渡带受海拔高度变化的影响,森林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分布,自低向高可分为5个林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栓皮栎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但是由于年平均气温低于汉阴和石泉县,所以水稻为一年一季,期间和玉米轮流种植。海拔低地区,植被以阔叶林为主。宁陕县城到火地塘林场附近以灌木为主。火地塘林场到平梁保护区以针叶林乔木为主,海拔到了2500m左右出现杉树类和高山草甸区。
关中地区:渭河以南,农作物主要为小麦,同时有大量的苗圃和果园(实习途中尤以苹果园居多),渭河以北主要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长武县:其实从口镇镇开始,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黄土高原比较典型的植被特征,草地,灌木为主,到了长武也是这样。在塬与塬之间的峡谷中可以看到一些高大的乔木,基本以灌木为主。原上面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可以看到主要种植小麦,在泾河河岸旁种有少量水稻。在黄土高原区我们看到了水土保持的成果:大片的森林。
3、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不是自然的主人,同样,自然也不是人的主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和谐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一致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一致关系。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界的本质统一关系,即在人类的自我观念中包含自然界的本质规定性,在人之为人的意义上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
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关系是指人与自然存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界协同发展,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营造出一个美丽、完整、稳定的现实自然环境。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是人性意义上的和谐,它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是现实性的和谐,它表现在人类加工改造自然界的现实活动之中。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关系是;内在和谐是外在和谐的根据,外在和谐是内在和谐的表现。人只有首先达成与自然的内在和谐,才能创造出与自然的外在和谐。
三、实习总结
这次实习我觉得很辛苦,但是经过几天的努力,所有同学全都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同学们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以后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合作克服了许多困难,进一步体会到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增进了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就整体而言,这是一次增长知识的实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以实地实物为例,又进一步向我们讲授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给我们充分的时间去观察,让我们有一个自己动手的机会。
这次实习对我有很大的益处,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实习给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 and nature capital in the world[ J ].Nature, 1997, 387(15):235-260 [2] DAILY G C.Nature∋ s serv 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W ash ington D C: Is land Press, 1997.[3] 侯元兆, 王琦.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 J].世界林业研究, 1995(3): 51-56 [4] 安徽农业科学。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趋势。
郭志新 , 杨海燕, 袁良济。2010,38(3): 1554 – 1556。
[5]EBOLJ.http://www.xiexiebang.com State Dependa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6]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1999.China Annual Statistics Book-1998.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in Chinese)[7] 应用生态学报。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及其评价。靳芳,鲁绍伟,余新晓,饶良懿。牛建植,谢媛媛,张振明。2005年8月。第16卷。1531-1534.[8] 侯元兆,张佩易,王琦。1995.The Study of Accounting of Forest Resource.Beijing:China Forestry Press.(in Chinese)[9] 周广胜,张新时。1996.Study on NPP natural vegetation in China undar global climate charge.Acta phytiecol Sin.20(1):11-19(in China)[10] 侯学煜。1992.Vegetation Geography and Chemistry Component of Super-plant in China.Beijing:Science Press.(in Chinese)
[11]Holmund C,Hammer M.1999.Ecosystem services generate by fish population.Ecol Econ,2929:253-256 [12] 西藏科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唐佳,方江平。2010年。第三期。71-75.[13] Wang S(汪松)。1998.China Red Date Book of Endangered Animals.Beijing:Science Press.(in Chinese)[14] 李永红,高照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特点、危害及治理,生态经济2011年8月。
[15]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0~2030年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国法律信息,2011(1),1~9.[16] 吴良镛, 2003;Alberti et a l。2006;Fragkias, 2006;Yan et a l., 2006.
第三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梅雪莹
091001110
6月8日下午,我们前往雨花台生态密林区进行生态学的实习。此时正值6月暑气乍现,天气闷热,在途中还能感觉到柏油被融化了的丝丝气息,树叶在艳阳下显得毫无生机。
在前往生态密林馆的途中,我们先是经过了一段生态道路,两旁是各种开放得正胜的野花,长势极富有野趣的芦苇,芭蕉,杂草等,很有原生态的感觉。生态密林区位于雨花台的南门处相对比较隐蔽的区域,用一块巨大的观景石引出了它的地理位置,入口处种植茂盛,郁郁葱葱,极有密林的感觉。随着道路的引导,我们进入了密林区,植被虽然很丰富,很野趣,可是形体比较小,在道路的两旁与道路的宽度比起来显得不够繁茂。不过这也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烈日当头,一群满头汗臭的大学生说说笑笑,两边芦苇,木栈道,路边黄色的小野花艳阳下也显得很是娇艳,颇有一种野外郊游的感觉。在这一条本质上是原生态的道路两边,自然也少不了许多观果植物,一路上,我们看到桃树上的桃子已经星星零零地长结实了,虽然不壮观而且长相青涩,但完全激起了我们兴趣。不远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结满了杨梅的杨梅树,杨梅的酸甜气息立刻被我们捕捉,望梅止渴在这样的艳阳天是在是很重要的。
在进入生态馆时,一股清凉的气息铺面而来,刚才的暑气顿时不复存在,眼前的大乔木,池塘,人工叠水,假山石,夹杂着鸟语花香,一幅大自然的小景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米兰的清香,鲤鱼的欢腾把我们引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进馆参观,发现这个馆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目前人类面临的岌岌可危的环境生态问题。
人口压力大,全球已经面临巨大的人口危机,导游告诉我们,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缓解了近四亿的人口,可是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国家鼓励人口生育,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人口爆炸带来的就业危机,环境危机愈发严峻。还有土地沙漠化现象,曾经的绿洲渐渐演变成了盐碱地,荒漠,沙漠,如古楼兰的消失。
水资源稀缺现象现在也很严重,我国面临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局面,西部北部地区严重缺水,干旱现象连年发生。就在今年,多日未雨,导致各蔬菜产量大跌;昔日的鄱阳湖如今是一片干涸龟裂的河床;“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现在只剩下了一丝可怜的水柱;巴陵胜状,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岳阳湖也不见了昔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场景,一派萧条冷清;大家还记得李白的《望天门山》上有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而如今位于安徽境内的天门山下,当地居民可以骑着摩托车过楚江,猿声呢?轻舟呢?长时间的干旱还导致鱼类资源的匮乏,鱼类价格飚高,这不仅仅影响了鱼类的生长,还影响到了我们正常的饮食起居。水资源被污染,特别是化工钢铁造纸企业等,排放大量不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水,极大地影响水资源。原生态的旅游区一经过开发,随着旅游者的不断增多,那些所谓的原生态都会被打坏,遭到世俗的污染。于是清澈见底只能出现在想象中,那些气势磅礴的江河湖泊,也只能在古诗中不断回味。人类滥砍乱伐,肆意捕杀动物,一片片森林应声倒下。植被的减少,导致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沙尘暴,热岛效应,地球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北极熊找不到栖息之地,不停地在水中游,劳累而死;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人类会面临愈来愈严重的生态危机,绿色空间减少了;地球之肺受到了影响,空气中的各种有毒的气体粉尘缺少了植物的吸收,空气质量会变得越来越差。动物作为人类的朋友,在人类毫不留情的枪杆下慢慢减少,许多珍稀物种现在却依然是那些捕猎人的目标,只因为人类过高的欲望和贪婪。地球的生物链是不能被破坏的,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人类会遭受必要的报应。人类应该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因为这样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
在生态馆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和谐的因素,比如垃圾的分类,污水的处理,各项环保规定的制定。我们正在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出努力,虽然有一些政策规定,但是更关键的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类身上的自己的觉悟和认知,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每一个人为之努力。
我们作为学生态,学园林的大学生,在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的同时,更应该用实际行动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知识说服他人,创造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
第四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广州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发展、管理与环境影响
08环科1关XX08140200XX
关键词:广州生态恢复、生态多样性、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广州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为淤泥质冲积平原,滩涂面积广阔,湿地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但是,由于近几十年以来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生态受到第二产业的极大破坏。调查分析显示,近20年以来,广州湿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天然湿地丧失或转化为受控湿地、淡水水体和海水水质恶化、生物资源衰退、外来生物入侵、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形成人为活动干扰十分强烈的生态脆弱带。
随着广州市“转型”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生态多样性的主要,于是政府在海洋保护、红树林湿地恢复重建和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本文将会对广州大夫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以及广州大学城湿地生态的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以求给广州未来的生态发展、管理提供参考。
1、大夫山森林公园
大夫山森林公园在1997年中完成了初期的总体规划,定位于给城市人们带来一个天然的氧吧。并于 1997年7月动工兴建,公园首期的建设主要是南区,在经过2年紧张的建设后,森林公园的首期于1999年8月1日对外开放。至现在为止公园建设的主要项目有聚秀湖、红山湖、竹山湖、凤山湖、翠景湖、云岫湖、半岛观景台、果合岗景区、烧烤场、儿童活动及成人活动场、钓鱼区、游艇码头及配套、凤山茶轩、园区道路11.8千米、登山步级路20千米、南区所在的景区相关景点、公厕以及完成所有项目与之配套的绿化工程,完成绿化面积达50万平方米。由于公园注重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公园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鸟类的品种和数量明显增加,多年未见的野鸭、毛鸡等经常在公园里出现。再加上环境、卫生、服务配套的管理做得好,开放后每年接待数十万计的游客。公园的建成开放为群众休闲游乐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为广州新增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广受群众的好评,并带动了广州周边城乡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本地区的文体品位,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大夫山在番禺以至周边的知名度很高,群众更称赞大夫山森林公园是广州中心城区的绿肺、氧吧。
2、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研究所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作出“两所三园”战略调整,撤销华南植物研究所建制,改为华南植物园建制。2003年10月16日,经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植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占地4237亩,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0余个专类园,迁地保育植物约13,000余种(含品种)。此外,华南植物园还包含着供科研的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以及就地保护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华南植物园的发展方向为在创建国际一流科学植物园的同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围绕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与生态安全、物种的演化形成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植物资源储备与可持续利用等领域,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并在恢复生态学、系统演化植物学与保育植物学领域发展成为具高水平的研究单位。
3、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城建于2004年,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周围遍布岭南特色生态湿地。是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在文化区位上,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
而目前,大学城管委会正在与广州市野生动物园合作,计划将城内广东科技中心前的湿地变为野生动物保护园,主要是通过改变恢复湿地的生态环境,来自然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生存繁衍,到时大学城将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景观。并因此广州大学城可以升级至绿色生态城,成为广州湿地治理成功的一个模板。
4、广州生态多样性的保持、发展、管理与环境影响
中共广州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表示2011年上半年广州市实现生产总值5730亿元人民币,增长11%,增长速度较去年全年相比下降了两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3%,同比增长16.9%。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州走低碳、环保、绿色的发展新路的经济转型计划初显成功。而我们也可以由大夫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大学城生态城三个成功的生态案例可以看出,广州在对于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环境的方面的重视程度。
广州今年来为恢复湿地生态的多样性,实行了经济转型,实施污水治理,保护原有的天然生态格局之余,还扩充森林、生态公园等举措,促使了产业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了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证明了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不相互冲突。
在未来,广州除了如市委书记张广宁所冀望的继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金融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之外,还需要注重环境、生态的保持、发展以及管理,力求把一个经济发达,但环境优美的全国一流都市交还给广州人民。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措施以供参考:⑴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只有科学化的管理水平才能算得上是跟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与时俱进。特别在于环境监测、信息跟进方面。
⑵严格控制新建项目环境污染
环境、生态的继续维护,重点不在于治,而在于防。
⑶加强环保监督执法力度
虽然目前的广州转型计划初显成功,但是污染无处不在,对于污染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查、治,具体有:
1、开展重点工业企业的脱硫工作
2、推进对饮食服务业的污染治理
3、强化水环境污染监督管理
4、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监督管理
⑷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围绕一年一度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珠江三角洲兄弟城市及港、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传播“环境保护,联合行动”的理念,贯彻 “区域协调的战略”,促进了环境宣传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化环境宣传呈现出由自发向自为转变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徐国栋,刘振乾,李爱芬,徐宁,段舜山。广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2000。
常京伟。广州海滨城市规划启动。中华建筑报/2000年/09月/19日/第009版
薛志慧。试论绿色植物、广种花草树木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广东科技 2010.2 总第 231 期
陶昕,李勇。生态仙湖 写意自然-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的规划与生态发展。风景园林 2010 第五期 069
韩忠,张立明,胡道华。三峡工程背景下武汉市天兴洲生态旅游开发 SWOT 分析与对策。颜廷芬,丛沛桐,刘兴华,祖元刚。环境因子对植物生态位宽度影响程度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第27卷第1期1999年1月
陈永柏。对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认识。水力发电第35卷第12期2009年12月
李明阳。森林经营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7卷第2期1998年5月
严岳鸿,何祖霞,苑虎,邢福武。坡向差异对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的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2011, 19(1): 41–47
张学知。衡水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5-30
第五篇: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罗安秀
一、实习时间:2011年6月20日
二、实习地点:雅安二郎山
三、实习目的:通过在二郎山的实习,让我们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并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生态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野外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表现及气候特征,观察沿途各类电站、水泥厂等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会思考分析问题。
四、实习内容: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2.观察沿途植物及土地利用方式。
3.观察天气、温度等气候因子的的变化情况。
4.择题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习地概况:
二郎山位于四川天全县城西50公里处,海拔3437米,地理位置在东经102°17′~102°34′、30°24′~30°55′之间。处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区,植被属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物群落和植物表型随海拔的升高与气候的变化呈规律的垂直分布,自然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8.12%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垂直分布带谱完整,动植物种群古老、南北区系混杂、珍稀保护品种众多。
六、调查内容:
1.样方的选取:选择5*5的样方,调查对象为森林群落,所以再在样方的同一方向角选取1*1和2*2的小样方调查草本和灌木。
2.拉样方:用皮尺或尼龙绳将要调查的地块包围起来,以便观察。
3.调查:分别调查并记录乔木、灌木、草本。
退耕还林现状及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退耕还林还草是根治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的根本性措施之一。自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雅安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全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628.47km2 ,完成配套荒山造林面积488km2 ,涉及全市148个乡镇、27万多户农户。在驶往二郎山的途中,有许多退耕还林示范点,大多具有生态系统单一性特点,并且 植物大多比较幼小,生态系统单一会导致群落易受冲击、破坏,以下对二郎山沿途退耕还林现状、存在的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解决办法。
一、现状
雅安至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3%提高到2007年的54.54% ,水土流失量减少了32%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1999年的4 322km2 减少至2007年的3 555km2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增加1成以上,是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最多、最快,综合治理成效最明显的市之一。这标志着雅安市生态建设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为改善长江流域典型地区的生态状况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生态、经济和社会均带来偶尔巨大的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1.物种单一
物种单一,生物系统恢复稳定性较好,但其抵抗力稳定较弱,不能抵抗冲击,是生态系统存在很大的危机,物种单一性会带来如下危害:生物多样性导致系统稳定性,单一性导致稳定性差,单一品种易受病虫害攻击,导致大面积减产。即使是优良品种也会不断退化,退化后就需要改良品种,这样就需要其他种的基因,发展单一品种是导致遗传基因丢失的原因。
2.结构不合理
人工造林,树木年龄相近,各方面均相识,导致资源利用不合理。
3.管理力度不够
虽然种植了大量林木,但是很多地方没有很好的管理。导致一些地方遭到破坏。
三、解决方法
采用各品种套种的方法,提高生物多样性,不仅种植乔木更辅以灌木草本等
植株,加强人工林的保护。
退耕还林是治理土地沙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人工造林会给人们带来大量的各种益处。
心得体会
我们于2011年6月20日开始了生态学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在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是在雅安市二郎山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观察二郎山沿途的植被分布情况以及沿途各种工业对环境带来影响。并对二郎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二郎山,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经过很长时间的颠簸,终于抵达老师口中常念叨的二郎山隧道,正如老师说说:
穿过长约4176米的隧道,天豁然开朗。我们都不惊尖叫起来。哇!为什么天气差异这么大。气候分布差异太大了吧!
公路干爽得让我们难以相信。大约一二十分钟后,车彻底地停下来。下车后,明晃晃的阳光无比刺眼,怕晒黑,尽管炎热,还是都穿上了长袖。远处的天景很漂亮,广阔而明亮。看着我们即将要征服的山,有些胆怯,又有些激动。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开始了行程。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所有人聚在一起,爬山的过程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并且一起探索那些从没走过的路,觉得特别有意思,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许多以前为见过的植物,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疲惫。最喜欢的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三五一群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从学校带来的东西,看着美丽的风光确实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崂山的路还算比较平坦,坡度比较小,着就为要上升一定的海拔带来了很大难度,往往走了很久海拔并没有多大变化,不过,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终于相伴爬到目的地,休息的时候,大概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一种或大或小的成就感。
在教我们生态学的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进行的。我们主要是在山上做植被调查,用样方法来对样地分别进行了乔木调查、灌木调查、草本调查了解了样地的植被物种构成,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调查地进行了物种多样性分析,在这次野外实习中不仅学习到了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调查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另外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也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优良作风。我们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将来胜任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我个人觉得认植物是很好的一个实践活动。身在校园里面的我们,对很多常见的植物的基本信息感觉很陌生。很多植物我们天天见,却不知道它们的名字。通过这次认植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树木和草本植物的名称。但是我知道,这样的认识只是表面性的。如果想要做进一步的了解,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做一个有心人。多多动手多多动脑,遇见不认识的植物要多多翻阅资料或者上网查询。
在这一天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亲身体验了生态学试验中划定样方和数植物的全程。在这个过程中,我领会了野外实习对专业的巩固的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检验理论的一块试金石;是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补;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这天的实习过程,也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的惊叹与热爱之情。我们学会了独自思考、团结合作、不停探索。也提高了我们的综合与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专业知识上了一个新台阶!
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