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期末复习 2
“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期末复习:
闭卷
1.默写英语、汉语各200字:(20分)任选一
a.Nature by Emerson b.Auguries of Innocence by William Blake
任选一
c.《文心雕龙 物色》; d.《四书藕益解》重刻序 e.《莲池大师放生文》
开卷
2.阅读理解(10分)11.Pseudocommunities
3.英译汉10句(20分)The Earth as modified by Human action选一 Letters from a Chinese official 精彩句子
《寂静的春天》选一
4.短问答题 15题(30分)复习题、讲义、课件
5.问答题(20分)
三选二:对比阅读材料中的短文,思考题
第二篇: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第三篇: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
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差异——以屠呦呦获诺奖为例
摘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人们不同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作为中美不同文化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是理解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关键。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关注。很多人就奖项应归屠呦呦个人所有还是属于整个研究小组争论不休,这就牵涉到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问题。本篇文章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大概的辨析,这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而且能更准确地理解西方社会文化,从而减少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最后以屠呦呦教授获得国外的拉斯克奖以及诺贝尔奖为例,揭开这件事背后所隐藏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使我们对这种差异有一个更为鲜明和清晰的理解。
关键词: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 屠呦呦 诺贝尔奖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东西方社会的不同基础。就像不同的土壤会滋生出不一样的花草树木,东方和西方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等众多领域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也有很大不同,其中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为最。
所谓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简而言之,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 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它认为,人是集体中的一员,离开集体,个人几乎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 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个 人主义(individualism)与此相反,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 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 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科技信息》,2010年第21期,第167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作 者王雪、顾相菊)
但是,尽管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主义看重个人的作用,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前者就是忽略个人作用的混合体,也不能偏执地认定后者就是崇 1 尚自私自利。可以说,在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人是作为社会或某集体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社会是独立的个人的集合。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就是典型的个人主义。美国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权利。“美国梦”倡导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成功。因此,美国人多有冒险精神,重视竞争,较为独立。而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中国是儒家文化,提倡谦虚谨慎,主张中庸之道,忌讳锋芒毕露。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往往以家庭、社会、国家为重。
二、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哲学宗教信仰的影响,地理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历史和政治带来的影响等诸多方面。
从哲学宗教信仰来看,对中国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儒家思想。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是和谐的统一体,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每个人都要从全局和整体上来看待一切事物。除了儒家学说,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宗教文化归结到一点,就是强调人是众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忘掉自我,无欲无求,才能超脱今生的痛苦。
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最初是英国的一批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漂洋过海来到美国,一个国家因此诞生。他们不仅带来了清教的教义,也带来了欧洲文明和基督教思想。清教徒生活俭朴,崇尚勤奋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神选派来改造新世界的,因而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说,这批清教徒的思想理念是美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各个省份,长期以来都很重视邻里和睦,“远亲不如近邻”。在北方的四合院里,许多人居住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集体归属意识。
与之相反,美国地广人稀,英美人一般居住在较开阔的地方,围墙对他们来说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习惯了这样的自由,西方人在性格上也比较倾向于独立,凡事都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也没有那么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西方人强调的是“空”。即物体之间的空旷之地,因此住屋前后有大片 草地作为房屋的空间延伸,一般并不设栏分隔。(《现代跨文化传通——如 何与外国人交往》,王宏印,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5页)
中英这种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个人独处与群体共处的差异和冲突。英语国 家注重的是个人的独处和自由,中国人强调的则是群体的privacy。(转引
自《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毕继万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在经济形态上,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自然经济发展史,具有强烈竞争特点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始终没有冲破封建社会的障碍而得到充分发展。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变得越来越深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个人放在集体中去衡量他/她的成就。
而美国这样的西方国家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封建社会历史,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追求个人成就和物质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许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都是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
当然,东西方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还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屠呦呦获诺奖所体现出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差异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对于一个诺贝尔奖不喜垂青的国度而言,这是何等的殊荣就引起了多大的关注。尽管社会上多是肯定的声音,可依然存在着一些质疑。有人发问,“由于研究成果是在一个集体主义年代形成的,那么获奖成果应该归功于个人还是集体?”这就涉及到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一个个很明显的差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奖项到底应该归屠呦呦教授还是“523”小组?虽然这不是我们该忧心的问题,也早已由权威机构多方权衡之后给出了答案,但借由探究此事,我们不妨一窥东方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在此事背后是如何“兴风作雨”的。这件事情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中医科学院应召加入,屠呦呦也随之参与了项目。
屠呦呦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 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 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 一直不好。直到有一天,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
精来提取青蒿。这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南 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日,第53页)
读到此处,可能无论谁都会觉得屠呦呦获奖无可厚非。因为正是她的执着探索,她在实验温度上做出的突破,以及她多年累积的中医知识才使遭受疟疾折磨的人们看到了希望,她的这一重大发现可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是事情就像看起来这样简单吗?要知道,文革时期,科研工作方式就是只有集体没有个人,论文也几乎从不标明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文章,新的发现以瘟疫传播的速度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
1972年3月8日,在南京一次会议上,以“毛泽东思想指导发掘抗疟 中草药”为题,屠呦呦汇报了自己在青蒿上的发现。很快,云南和山东等数 个研究小组借鉴了她的方法,对青蒿进行研究。
1976年,上海无机化学所的周维善研究小组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也发现了青蒿素全新的抗疟机理:青蒿素中存在一种全新的结构过氧桥。后 来,因青蒿素不溶于油和水,无法使用针剂,对已不能进食的重症疟疾患者,几乎束手无策。上海药物所合成了可以制成针剂的蒿甲醚,那是第一个由中 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
1977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
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 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人物》,“屠呦呦其人其事”,2015 年第21期,第65页)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美誉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因此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大陆科学家。
拉斯克奖引发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大奖?科学界解释说:无法确定奖项的归属。屠呦呦获奖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宿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
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 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1972 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 日,第54页)
大协作的抗疟新药研发计划按照预定的轨道胜利谢幕。然而,最终的排名争议却一直悬而未决。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执拗的个性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中信的青蒿素项目经理刘天伟在博客中提到,2004年,泰国玛希敦奖将5万美金和一枚奖章颁发给了青蒿素研发团体,大多数青蒿素研究参与者赞成将这笔奖金捐给盛产青蒿的四川酉阳地区的中学。这时,屠呦呦提出,必须先明确她个人应该享有50%以上奖金的份额,然后,由她以个人名义捐给酉阳„„“这笔钱因屠呦呦的反对,至今未落实是真的。”
反对的声音认为,屠呦呦夸大了自己的研究组在523中的作用,夸大了自己在研究小组中的作用。“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癌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癌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的指导下取得的。”因此要把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将有失公平,难平人心,想必团队中的许多成员心中多少会有不甘。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她的研究组第一个用乙醚提取青蒿,并证实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疟作用。“她是把青蒿带到了523任务中的那个人”,她是第一个提到100%活性和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
其实,从青蒿到抗疟良药,各个环节中一定有许多人做出了大大小小的贡献,青蒿素的发明,绝不是屠呦呦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从药材筛选、结晶获取、结构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药研发,包含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心血。一个人所学有限,方法有限,要想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简直难如登天,正是有着这样的大团队,每个人才能专研自己的那部分任务,从而找到突破点。但是拉斯克奖没有将奖项颁发给整个团队,想必也是想要鼓励个人创新,鼓励原创精神。“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诺贝尔奖同样是对个体创新的鼓励,因此往往是颁发给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大体来说,只有那些原创性的思想理论、公式定理、技术发明等才能进入诺贝尔奖的评价范围。从近代科学史的发展过程看,这些项目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实现的,特别是思想理论方面的创新,个体特征非常明显。虽然有些实验研究需要团队、助理的帮忙,但是整个思路一定是由某一个人决定的,大体的方向或细节 5 上的东西一定是事先由这个人做好了蓝图甚至精细的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奖是实至名归。
显然,在这个获奖过程中,无疑是一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交锋。集体主义最大的问题在于究竟怎样操作才能达到所谓公平分配以及如何在分配较为平均的情况下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却一向稀缺诺贝尔奖得主这个问题,想必也是和集体主义有着很大的关联吧。个人主义可能更有活力,但难免暴露更为残酷的一面。个人主义促使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强,集体主义促使人们把事情做得更大。在这个小组研发项目中,正是有了一支团结强大的队伍才使中医走向世界,才使数百万的人有了生命的希望。而也正是有了屠呦呦这样的精英才能使项目的进度大幅加速,使整个项目有了新的突破口。没错,是集体主义使屠呦呦能够顺利地将自己的发现转变为抗疟良药,是个人主义成就了她使其名垂千古。
四、结语
不管是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如果不加节制使其任意膨胀都是十分危险的。当个人主义的观念膨胀到影响集体利益时候,其实也就损害了个人的利益,因为集体利益的损害会转嫁到个人利益的损害。反之集体主义也一样,当集体主义膨胀到远离这个平衡点的时候,个人难免要做出牺牲。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虽然这个平衡点也是极难找到和把握,也不知在人类历史上还要花上几百年几个世纪才能使一切都能在这个平衡点下以最好的状态发展下去。我们只能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摸索前行,无限靠近。不管是谁或是哪个小组拿了大奖,我想最大的成功在于全人类有了对抗疟疾的新的有力的武器。
主要参考书目:
1、Tu Youyou The inventor of New Anti-Malaria Drugs of Qinghaosu and
Dihydroqinghaosu,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1999,5(2)
2、徐萌著,《海外英语》,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2014年第3 期
3、王萍著,《时代报告》,Contrastive Study of Chinese Collectivism and American Individu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al Values,2011年第9 期
4、毕继万著,《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5、黄松平,朱亚宗著,《科技导报》,“科技发明权与屠呦呦青蒿素发
现争端的化解”,2012年第30期
6、《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2011年10月17日
7、《人物》,“屠呦呦其人其事”,2015年第21期
8、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新华出版社,2014年
9、水清浅著,《文化交流》,“外媒如何评说屠呦呦获奖”,2015,(12)
10、王宏印著,《现代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南开大学出版 社,2012年
11、王雪、顾相菊著,《科技信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美社会
文化差异理解的关键”,2010年第21期
12、叶朗、朱良志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年
第四篇:西方行政制度期末大作业2
西方行政制度期末大作业2
西方政府制度的异同
通常可以把西方国家的政府制度分为总统制政府、内阁制政府和委员会制政府三种类型。美国、法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采用总统制,多数欧洲国家采用内阁制。瑞士采用委员会制。
(一)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
“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是指美国的总统制政府制度和英国的内阁制政府制度。由于这两种政府制度都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因此,它们有诸多相同之处:
1.遵循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美国人在争取独立和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接受并发挥了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形成了美国式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以及相应的政府制度。它统摄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两个层面。纵向分权即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划分,这就是联邦制。横向分权即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分立,美国宪法将联邦政府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将它们授予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相互独立,相互平衡,但在行使权力时又相互依赖,相互重叠。在英国,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议会在形式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在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构建方面与美国一样,遵循分立与平衡的原则。
2.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无论是在美国总统制政府制度下,还是在英国内阁制政府制度下,政府都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即执政党)出来组阁,当选的总统和首相一般都要任命本党政治家为内阁成员(人们称英国的内阁制为“政党内阁制”)。所以,政府实际上是由执政党把持的政府。执政党通过掌管政府,就能在内政外交各方面推行本党的政策和主张,通过各种途径为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服务,这也可说是现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核心内容。
3.总统和首相都拥有巨大的权力。
这首先表现为二者都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他们既可以通过议会中的本党党员,提出法律议案和预算案,又可以根据宪法行使国情咨文权,还可以运用否决权干预议会的立法活动。其次,总统和首相都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并左右内阁的巨大权力。在美国总统制政府制度下,阁员的去留完全由总统一人决定;在英国内阁制政府制度下,首相所提出的每一项重大政策、所采取的每一个重要步骤,阁员只能表示赞同,进行诠释,否则,就要被解职或者自动离职。
一般说来,总统制与内阁制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下两种不同的政府形式。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立法功能和行政功能在制度上相互独立的程度。1.总统制是一种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18世纪末始于美国,在总统制下:
(l)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与权力相互制衡,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相互独立。
(2)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组织政府。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只对总统负责。
(3)议会只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的行政权只受议会立法的制约。总统无权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解散政府。
(4)国会议员不能同时兼任政府成员,政府成员不能出席国会的会议。(5)总统所属的政党在议会中可能是少数党,因此不是以多数党和少数党来区分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哪个党占有总统职位,哪个党就是执政党。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共和政体国家,充分具备总统制政府上述的各种特点。它牵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原则。总统和立法机构权力都很大。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只起咨询机构作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半总统制共和政体,它在政府制度上既具有总统制的特点,又具有内阁制的特点。半总统制的总统由普选产生,总统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总理和政府对议会负责。1958年第五共和国的宪法确立了总统和政府的双头行政权,从而使法国的政府制度区别于总统制,具有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的特点。
2.内阁制是一种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起源于中世纪英国封建等级代表会议。
在内阁制下: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组成,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
(2)内阁首相(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他组阁。阁员由首相(总理)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3)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主要行使礼仪性职权,无实权.元首发布命令或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总理)和有关阁员的副署才能生效。
(4)内阁对议会负集体连带责任,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5)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内阁有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时,需提前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6)内阁成员通常必须是议会议员。议会的一切重要法律提案都来自内阁。(7)内阁一般不进行表决,以首相的意见为准。
英国实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处于象征性地位,议会在形式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实权掌握在内阁手中。由于英国的内阁制实行议员必须兼任内阁阁员的制度,因此,它是建立在行政权与立法权融合的基础上的,内阁起着行政与议会之间政治连接的作用,其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显然与美国的总统制截然不同。
从实践看,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的权力都很大,尽管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但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总统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美国、法国都如此。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则相反,国家元首均为虚位元首,实权掌握在首相(总理)手中。这是因为欧洲的内阁制传统根深蒂固,内阁制的传统影响必然导致总统权力的缩小。
(二)委员会制政府与西方主要国家政府制度比较
委员会制又称会议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掌握在一个合议机构手中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采用这种制度的国家以瑞士为代表。在瑞士,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联邦政府)是联邦委员会,由联邦议会两院(国民院和联邦院)联席会议选出7名委员组成。委员不得同时兼任议员,他们分别担任7个部的部长,任期4年,可以无限期连任。联邦委员会设主席、副主席,主席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任期1年。主席、副主席从7名委员中选出,均不得在次年连选连任。联邦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一切重要政务均由委员会集体决定,全体共们负责。
1.委员会制与总统的区别主要是:
(1)行政机关即联邦委员会从属于立法机关,不能离开立法机关而独立存在。
(2)联邦委员会成员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委员会必须服从并执行联邦议会通过的法律,不得否决也不得退回议会要求复议。
(3)委员可列席联邦议会的会议,报告政务,陈述意见,也可以提出法律草案,但不能与联邦议会平分秋色,委员会主席对议会制定的法律无否决权。
(4)联邦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主席任期1年,与其他委员职权平等。2.委员会制与总统制的相似之处主要是:联邦议会议员不得被选为联邦委员会委员,但委员会制不象总统制那么严格,委员可以列席联邦议会的会议,也可提出议案。
3.委员会制与内阁制的相似之处主要是:
(1)联邦委员会产生于联邦议会,是执行政府职责的机构,委员可以列席议会两院的会议,可以提出动议,可以参加辩论。
(2)一切重要法案都由委员会草拟,并提交议会通过,成为法律。4.委员会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主要是:
(1)联邦委员会不受党派控制,不代表议会任何一院中多数党或数党的利益。选举委员时不标榜任何政治纲领。
(2)委员会不能对抗立法机关、无权解散议会;议会也无权通过不信任投票推流联邦委员会,委员如失去议会的信任,或他们提出的议案被议会修改或否决,他们不必辞职。(3)联邦议会议员、联邦法院法官、其他联邦或州的公职人员,不能被选为联邦委员会委员。
(三)西方各种政府制度的利弊比较 1.总统制政府利弊分析
总统制政府最独特的特征是实行分权与制衡,这是其政治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则。分权与制衡的目的在于防止个人高度集权,独断专行,对权力实施监督和制约,防止滥用权力。在这一原则下,国会拥有立法,总统拥有行政权,法院拥有司法权。它们各自独立,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控制整个政权,而每个部门又都拥有足以制约其他两个部门的权力。国会、总统和法院处于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政府就在这种相互制约中保持正常的运作和平衡。
总统制的主要弊端是:首先,总统的权力过大,总统对选民负责实际上是无法实行的。总统在任期内如不称职,又未犯罪,任何人都无权罢免他,只能到任职期满重新选举。其次,分权制衡对于防止个人专断和滥用权力有一定作用,但不是万能的,总统可以利用宪法的漏洞,对国会进行反制约。再次,国会与政府为了互相制约,起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国会与行政机构重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中间连接的渠道,国会与政府时常发生冲突和纠纷。
2.内阁制政府利弊分析
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的密切合作是内阁制政府有别于总统制政府的一大优点。通常内阁成员同时是议会议员,绝大部分立法议案都由内阁提出.事实上议会和内阁互相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政府正常运作和政局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当然,立法和行政之间也是互相制约的,议会有权对政府表示不信任,迫使内阁总辞职,内阁也有权是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
其次,内阁制政府直接对议会、间接对人民负责。如果内阁的政策或行为得不到议会的赞同和支持,内阁随时有被推确的危险。而不像总统制下必须延续到任职期满。在政府内部,除文官外没有任何终身职位,对于不称职或持有异议的内阁成员,首相采取改组内阁的方式解除其职务。首相和党的领袖的去留同样也以实效为基础。这种制度对政府官员起着无形监督的作用,促使其在任期内认真履行职责。
再次,内阁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议会与内阁在和平时期互相结合、互相制约,但在非常时期,人民可以选举临时领袖,领导全国安渡难关。也可以使战争时期内阁权力高度集中,议会的权力相对减少,政府和议会的任期自动延长。关于内阁制的弊端,西方学者认为,内阁制实际上是一种把立法与行政职务合而为一的制度,与其说议会控制内阁,倒不如说内阁控制议会,内阁实际上集立法与行政大权于一身,可谓权力至高无上。其次,内阁制政府深受政党操纵。从竞选到执政,政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渗透着政党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内阁制政府实质上实行的是政党政治。再次,内阁制政府除英国外,多数为多党联合执政,这样的内阁稳定性不如总统制和一党执政的内阁制政府。
内阁制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政治制度。迎纳也曾指出:“论理,无论当时和现在,内阁制的各种形式是世界上通行最广的政体。”“关于总统制和内阁制的比较,内阁制的前途显然要比较光明。除了拉丁美洲若干国家以外,美国的制度并没有为别国所模仿,似乎将来也不会有人加以模仿。”
3.委员会制政府利弊分析
委员会制政府最显著的优点是:它能从制度上防止出现专制独裁。它不实行三权分立,而是行政与立法相结合,行政从属于立法,从而避免了总统制和内阁制下立法和行政之间复杂的制约关系。它意行政部门内部实行集体领导,从主席到委员拥有平等的职权,主席任职1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权力不过分集中。委员会制的主要不足是:由于实行合议制,一旦两院意见分歧,容易互相牵制,互相推接,出了问题,责任不明。目前世界上采取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的国家不多,除瑞士外,有乌拉圭,原南斯拉夫等国。
第五篇:军事理论期末复习2
军事理论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国防:国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动员:是国家为了防备和应付外来突然袭击和侵略,在和平时期所进行的战争准备(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准备)。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概括。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亦军事战略,是指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战略环境: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影响其安全及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对国际事务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力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力量结构及基本态势。
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与相邻国家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
军事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在军事领域发展和应用的,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的那部分高技术的总称。
精确制导技术: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利用目标的特征信号,发现、识别和跟踪目标,并将武器直接引导至目标实施有效打击的技术。
隐身技术:又称隐形技术、低可探测技术或目标特征控制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其难以被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综合性技术。
电子对抗:也称电子战,是为削弱、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系统)的使用效能,保护己方电子设备(系统)正常发挥效能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为的统称。
航天技术:是指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
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信息化军队在多维空间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进行的,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战争。战争形态:是指由主战兵器、军队变成、作战思想、作战方式等战争诸要素构成的战争整体。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基本原理、杀伤破坏机理和作战方式上与传统武器有本质区别的新型武器。简答
国防的基本类型 答:1)扩张型
2)自卫型
3)联盟型
4)中立型 现代国防的特征 答:1)现代国防是指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现代国防既是一种国家行为又是一种国际行为
3)现代国防具有多层次的目标 国防历史的启示
答: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
2)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
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坚强的关键 国防法规的特性
答:一是调整对象的军事性; 二是公开程度的有限性 三是司法适用的优先性 四是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国防建设的成就
答:1)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军事理论
2)铸造了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合成军队
3)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4)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防动员体制 国防建设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答:1)军事思想的现代化
2)军队的现代化
3)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的现代化
4)国防法规体系和国防动员体系的现代化
5)国防基础设施和战场建设的现代化 国防教育的内容
答:1)国防理论教育
2)国防形势教育
3)国防知识教育
4)国防法制教育
5)国防精神教育
6)国防经济教育
7)军事技能教育 现代战争动员的特点
答:1)动员范围大,领域广
2)动员内容多,数量大
3)动员时间紧,速度快
4)动员技术兵员多
5)科技动员地位突出
6)动员隐蔽,准备充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答: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无产阶级战争观的新拓展
①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出新的判断,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是性战略型转变 ②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③战争不是解决国家、民族、阶级间利益矛盾的唯一手段
2)新时期人民军队建设
①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③搞好军队体制编制改革 ④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
⑤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⑥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
⑦要适应新情况,全面加强后勤建设
3)中国特色的国防
①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要在增强国力的基础上加强国防现代化 ②中国要建设巩固的国防,军队要担当起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历史责任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极重要的战斗力 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军事战略思想
①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指导军队建设 ②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问题,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③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
2)军队假设思想
①坚持方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②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
③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确保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 ④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推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有人厘米级形象科技密集型转变
⑤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⑥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努力提高军队正规划水平
⑦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军队假设的生机和活力
3)国防建设思想
①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②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化国防 ③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答:1)新世纪新阶段军事战略思想
①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杂 ②和平是主流,安全形势严峻
2)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建设思想 ①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②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③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 ④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
3)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建设思想 ①国防与经济建设一定要细条发展 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 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
答:1)国际局势总体趋于缓和,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进一步下降,地区武装冲突恶化局部战争对国际安全和稳定的影响相应突出。
2)霸权主义依然存在,超级大国在政治上的新干涉主义、军事上的新炮舰主义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成为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
3)大国之间在加强对话与合作的同时仍在进行较量,但重点已经从冷战时期以军事力量为主,转变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以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在带给人类巨大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加深了全球贫富差鸿沟,给国际社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14、习近平提出的总体安全观(课本无答案,仅供参考)答:核心内容:
1)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
2)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
3)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4)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
5)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专家解读:
1)国安才能国治,治国必先治安。
2)国家治理,既可以从社会结构上推进,也可以从社会功能上推进。
3)国家安全制度体系与安全治理体系相互强化。
4)打造国家安全“命运共同体”
5)国安委与网信小组职能交叉
6)推动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15、军事高技术的特点 答:1)发展的超前性
2)效果的突然性
3)应用的双重性
4)高度的保密性
16、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答:1)对武器装备的影响: ①提高了武器的杀伤效能
②提高了武器系统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水平③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生存能力
④提高了武器装备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⑤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⑥促使新型武器系统的诞生
2)对作战理论的影响 ①改变了空间观 ②改变了集中观
③改变了对时空观的传统认识
3)对作战方式的影响
4)对作战指挥的影响
5)对军队编制体制的影响
17、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答:1)空间上的多维化
2)速度上的实时化
3)手段上的综合化
4)侦察与攻击一体化
5)提高侦擦监视系统的生存能力
18、电子对抗技术在现代战中的运用 答:1)获取重要军事情报
2)破坏敌作战指挥系统
3)掩护突防和攻击
4)保卫重要军事目标
5)夺取战场主动权
19、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哪些
答:1)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微波武器
2)动能武器:动能拦截弹、电炮
3)环境武器:洪水技术、严寒技术、热风暴技术、水柱技术、浓云掩体技术、毛毛雨技术
4)非致命武器:反装备非致命武器、反人员非致命武器
5)基因武器:一是利用基因工程制造的生物战剂用来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另一种是利用人生化特性的差异,研制某种细菌、病毒、生化战剂等,这种细菌、病毒、生化战剂对某一特定人种起到致病或杀伤作用,而除此以外的其他人种却丝毫不受影响 20、新军事变革的基本内容
答:1)创新军事技术,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
2)创新体制编制,重组军队组织结构
3)创新军事理论,推动军队建设转型
4)创新作战方式,适应新的战争形态
21、新军事变革的重要影响
答:1)进一步加剧了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失衡态势
2)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军事战略的全面调整
3)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时代差”
4)进一步增强了军事手段维护国家安全的作用
22、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 答:1)精确战
2)网络战
3)电子战
4)情报站
5)心理战
23、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答:1)战场空间多维化
2)作战力量一体化
3)战争过程短暂化
4)作战行动实时化
5)作战样式多样化
6)作战效果精确化 论述题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①解释了战争的根源和实质 ②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③说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④论述了人与武器的关系
⑤研究和指导战争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⑥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基本方法
2)人民战争思想 ①兵民是胜利之本
②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④把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相互配合起来
⑤实行与人民战争相适应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和作战形式 ⑥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3)人民军队思想
①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②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 ③规定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 ④实行坚强有力地政治工作
⑤实行三大民主,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⑥努力提高军队素质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①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②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③采取恰当的作战形式,实行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及其紧密结合 ④力求实现歼灭战
⑤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慎重初战 ⑥十大军事原则
5)国防建设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军事工作的中心随之转到巩固国防、建设现代化国防上来
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 答:1)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
①人类的一切社会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点 ②战争的残酷性与不可实验性决定军事理论更强调继承性 ③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看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2)发扬毛泽东军事思想 ①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③着眼于与实践相结合,科学地解决现实问题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答:(1)现状
1)和平合作是我国目前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 ①世界大国与我国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②我国与领国友好关系得到发展和巩固
2)相对稳定的安全环境中存在着不安全因素 ①西方军事强国对我国安全环境影响深远 ②周边热点地区仍有发生情况突变的可能 ③海洋权益争端尚存 ④中印边界悬而未决
⑤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影响我国统一大业(2)发展趋势
1)周边安全总体有利:中国与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发展
2)中国周边安全存在着隐忧:虽然安全形势总体对我国有利,但是世界并不安宁,特别是亚太地区潜在矛盾和冲突比较多,威胁中国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①美国对中国的压力增大:美国高调介入亚洲事务引起连锁性反应 ②日本与中国摩擦不断 ③印度成为美日拉拢对象
④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并可能进一步发展: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组合,对我国西部安全构成较大威胁 如何加强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
答:1)树立信息时代国防建设的新理念
2)大力加强国家信息基础建设
3)努力培养国防信息大人才队伍:人才是强国兴军之本,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事高素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
4)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①数理信息主导的思想
②实现我军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如何加强普通高校中国防教育工作(课本无答案,仅供参考)
答:1)教学制度化:必须高度强化高校国防教育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国防教育有序高效进行。
2)课程实践化: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国防专题讲座等活动,丰富大学生国防知识,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军训、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形式,培养爱国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3)讲解通俗化
4)活动社团化
或 1)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国防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2)以军事、国防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强化理论教学和实施教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