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8:5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

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

摘要:两次科学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从亘古延续下来的人类文明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巍巍的中华民族却并未能参与进来。西方人在颠覆世界格局的同时,还像死神一样判定了东西方未来的走向。然而两次科技革命最大的价值不是在于创造了新兴工业的欣欣向荣,而是向我们揭示了整个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如梦初醒的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键词:工业革命 发展 科学文化 影响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志码:A

1782年,当瓦特将纽科门蒸汽机从单向汽缸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气缸的争气有低压蒸汽转为高压蒸汽时,瓦特完成了改造蒸汽机的第三次飞跃,一个伟大的蒸汽时代真正到来,而此时清乾隆皇帝正在这遥远的东方管辖着这一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热土。历史就是这么令人感叹,本来毫无关联的两个天地却因为这发生的一切在百年之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最近看到一本书,那上面说:在农业文明出现以前——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分散在世界各地、彼此间几乎毫无关联的人,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是农业文明将人类的共同性瓦解了:自农业文明产生的那一刻起,世界就日益变得不同,“文明的差异”出现了,历史的共同性也日益缩小。但工业文明有逆转了这个过程,直至今天再形成“全球化”。换句话就是:农业文明扩大了差异,工业文明则倾向趋同。

现在说一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前,英国社会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农业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第二,手工业虽然发达,但除了炼铁、采矿,所有手工业都是分散的,星星点点,散布全国。第三,商业是当时最活跃的经济部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的独裁统治社会,却在蒸汽机的隆隆声中永久的结束了。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加速推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工业革命各种前提条件的迅速形成。在此期间,工厂手工业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特别是牛顿的力学和数学,为机器的产生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随着生产革命的爆发,也是有着大批的机器涌现而出:机械师凯伊发明的飞梭、珍妮发明的珍妮纺纱机、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的骡子纺纱机......这些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是的传统的人力、畜力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于是在新型工业上的连锁反应也开始发生。蒸汽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标志着工业发展的顶峰,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而随着英国进入工业时代,西方列强也开始进行改革,工业革命的浪潮徐徐遍布了整个欧洲。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拿破仑当政后,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法国的工业革命(18世纪末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创造了条件。此后,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工业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进入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渐消除,社会发展全球化慢慢形成,城市化建设也初显头角,人们的生活观念得到很大的改变。

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曾经雄踞东方数千年的黄种人终于慢慢落后却浑然不觉。历史就是这么嘲讽,百年之后,上帝给了我们最深刻的惩罚。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自然科学理论也有了重大突破,而在这些日益成熟的条件下,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娓娓道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技术的重要性,特别是电力,内燃发动机,新材料与物质,包括合金和化学品,以及像电报和无线电一样的通信技术。炼钢的关键发明,比如“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和“西门子平炉”,都在1871年的前十年间出现。生产钢铁变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机运输更加便宜和快捷。这次革命集中围绕着钢铁,铁路,电力和化学品的发展。于是,这些现代化的技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现在的高技术生活奠定了基础。当然在这次科技革命中也涌现了大量科学人物,我记忆中最深的是爱迪生了,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进行发明创造的人。他发明了很多东西,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和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这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硬道理。没有科学就没有进步的世界。

很遗憾,在两个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科学技术革命中,中国都未能参与进来,虽然已然成为历史,但历史给了我们很深刻地教训。从鸦片战争打开清王朝的大门到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再到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侵略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彻底暴露了旧王朝落后的科学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西方尤其是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打开中国大门奠定了基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欧洲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一些摈弃旧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利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创办了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开始清醒,面向世界,探索强国御辱的正道。

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迅猛提高,生活文化完全改善,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也让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以“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为主的中华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也随之产生,成为中国近代化开端。

也许谈起两次科技革命,有的只是叹惋和遗憾,为什么我堂堂中华却被遗落在世界的角落,其实这是必然,历史就是历史,落后就要挨打。在科技文化迅速发展的全球一体化的政治格局中,尽管中国已不像从前,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国应该汲取教训,始终坚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信念,大力发展科技,积极融入世界,保持应有的姿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一.中国目前班级管理体制主要是班主任负责制,1.班主任负责制的优点

(1)班级有了责任人,学生有了主心骨。(2)德育有了组织者,教学有了协调人。

(3)常规管理得到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得到监督。

(4)培养了许多教育专家,提炼出很多管理理论。2.班主任负责制的缺点

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虽然在过去的百年历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也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但是这种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产生的班级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越发不相协调。班主任一个人主导着班级的教育,一个人掌握着班级教育的话语权,这与现代教育的民主化,决策的科学化也是相悖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个性特长,学校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厂车间里的标准件。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成长的综合因素有细致的了解和科学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归纳起来,班主任负责制在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凸现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关系不尽合理,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整合,教育力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2)教育概念被曲解,教育被人为割裂,德育工作游离于其他工作之外;

(3)素质教育浮于表层,班级管理缺乏民主观念,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得不到保证;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体现,教育效果大打折扣;(5)因材施教停留在理论上,学生个性化发展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6)班级文化建设个人主观色彩较浓,不能形成长远的高层次规划。3.矛盾与问题

班主任负责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教育家创立的班级教育管理体制,它是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苏联的教育制度,班主任制度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与之相适应的班主任个人负责制所带来的局限性也越发明显,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建立一种新的体制,达到解放和提升教育力,成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新问题。4.改进思想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课堂教学的观念和方式在逐步改变。教师必须改变旧有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变知识传授为知能、情感并举,变一言堂为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变培养听话型学生为培养敢质疑、有个性的创新型学生。但是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即班级管理体制仍然没有改变。班级管理体制依然是以班主任个人为中心,其他教师与学生少有发言权,依然是凭班主任个人智慧,缺少集思广益、沟通互动的平台。因此实行新课标的同时也要依次为契机探索更合适的班级管理体制。

5.新的实验体制---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

针对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钱铁锋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实行了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改革,以取代班主任负责制。认为,这项改革使所有教师都在一定的班级承担一定的管理及教育责任,真正使“全员育人”的理念成为现实。

班级教育小组的组成人员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其中核心成员是班主任和2-3位任课教师,班主任任组长。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办公,采取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议事方式。在行动方式上,决策后由核心成员分工、分包执行,一般成员执行分配的任务,每位老师牵手七八名学生.有教师认为,这种模式让任课老师组成了密切合作的和谐的团队,并实现了3个转变:心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理念由教学者向教育者转变,角色由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转变。

小组负责制的实践功效

班级小组负责制改革的积极功效,认为,班改从五个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班改激起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2)班改提高了教师班级管理意识与能力。

(3)班改提高了教师全面育人能力。

(4)班改提高了教师沟通能力。

(5)班改给班主任(现在是班级教育小组组长)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

二、西方(美国)班级管理体制----走班制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另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1.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2.走班制的优点

从实施效果看,走班制有利有弊: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1.学生主体地位彰显。2.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提升。4.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加大了同学间的相互影响,3.走班制的弊端

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走班制”当前的突出问题有:(1)分班之前的宣传发动不到位,因此,必需在分层走班之前做好思想工作并适当“铺垫”,让他们确实感觉到分层后,自己犹鱼得水,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和发展。(2)“走班”学生的成绩评价如果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仅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那将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发展,严重地违背教育规律。在管理和评价学生时,可以将学分制引入进来,打破学年与年级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提供空间。(3)走班制在给学生带来了选课的自由、充分的主动权的同时,也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不稳定,可能出现选课的盲目性,造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学校有必要在校园网上建立专门的课程管理网络和数据库,新学期前在学校网站上发布下学期的课程设置、课程建议和选课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担任辅导员的教师要多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

三“在中国探索借鉴”走班制

为适应高中课改要求,我国部分高中开始推行的走班制教课模式。将班级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行政班。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和学习的教室,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需要时自习也会在教学班上。

有些学校将走班制与课改融合,采取“走课制”组织形式,在国家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8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设计87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然而,美国中学选课走班的制度,是建立在美国大学招生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符合各方面的需要。中国的高考形式和制度还没有改革的前提下,盲目全盘照搬美国那种选课走班的制度,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第三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班级管理体制的影响

从我了解的西方文化来看,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发挥,因材施教,如:走班制的建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和兴趣愿望选择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学生的各种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课程中。

走班制的特点 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走班制的积极功效在于:走班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了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赢得了学生普遍欢迎。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性,起到很大作用。走班制的不利功效在于:走班制的初步实施,存在诸多弊端,因为教师换了,有些学生会乘此逃课,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而我国由于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导致班主任是高度集权的产物,统管一切,但只有主任没有委员。虽然各种制度和措施实施的较为彻底,但是,这造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任课老师职责有限,只管教学,班主任管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形成两张皮,学生没有决策权,家长基本旁观,不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浮于表层。

因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借鉴西方管理学生的经验,可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构建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是实施“走班制”的前提和关键。课程结构的构建要突出选择性、多样化原则,课程类型可包括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赋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他们可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灵活地调整所学各门功课的比重和速度,并向不同方向发展,大大打破了“学科中心”课程对学生的桎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2)教师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观念,平时多注意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因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的差异,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自身教学个性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结合点,选准任教课题并进行设计,充分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真正做到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延伸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能力、深化学生的特长。

(3)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第一,建立与走班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化、网络化,加强教学督导、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收集和处理师生意见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促进、激励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彻底摒弃传统的“见分不见人”、“以分为本”的管理模式。第二,改进班级管理工作,确保“走班制”的顺利实施。“走班制”客观上要求班级管理工作更加细化和深化,要适应“走班制”的特点和内在要求。

(4)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生生活的指导

配备选课指导老师,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修习计划。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的选择的内容,让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清晰的了解,并制定长远的学习发展计划。

结合我国现有情况和西方“走班制”的特点,创造出属于我国的新型“走班制”。

第四篇: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青少年,性,自我意识,发展

摘要: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他们在生理上日趋成熟,性作为人体的第二特征逐渐发展显露,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自我意识、自我心理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加之社会信息传播发展迅速,各种价值观念并存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青少年不可避免出现迷茫以及无措的反应。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加以引导和培养,才能很好解决青少年的矛盾,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身心健康青少年。

关键词:青少年; 性 ;自我意识 ;发展

个案:小文是一个安静、温柔的高中生,第一次来咨询时显得有些紧张,不安,几次交谈后,虽然放松了一些,但是总让人觉得有些忧郁,欲言又止。这一次,小文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心中的忧虑。原来,小文和高一届的男同学小锋交往有半年多,两人感情很好,小文也觉得幸福无比。但是一个月前,小锋的生日聚会结束后,他希望能和小文的关系更进一步发展,想出去过夜。当时小文是既紧张又害怕,情急之下,小文转身就跑开了。事后,再见到小锋,总觉得别扭;小锋呢,认为自己对他不信任,不是真的爱他,好像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了。小文觉得虽然觉得小锋很好,可是还是接受不了,妈妈说过河男孩子交往要保持距离,但是网上、杂志上却也说过学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自己和小锋牵过手,也被他吻过,难道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是爱他就要那样吗?放弃这段感情,小文又有些舍不得。到底该怎么办,小文不知所措。

从佛洛依德开始,心理学家已不再回避型问题对人的心理影响。尽管受到一些学院派心理学家的强烈反对,佛洛依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却表现出非凡的生命力。佛洛依德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与生俱来的一种强烈的内驱力,称之为“力比多”,其本质就是追求性欲满足;然而社会不容许其随意发泄,这之间的矛盾就决定了整个人生的重要经历。人格发展表现为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腔、肛门、性器和生殖器期。虽然佛洛依德十分重视个体早年的性经验对其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他也认为青少年确实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他解释说,在这之前,大多数儿童的主要关系是与父母或同性朋友的,是潜抑的。进入青春期后,不仅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增强了性的渴求,而且找寻合适的性目标也成为一种需要。这种骤然的变化使得这一时期极其不稳定。他认为年轻人只有通过发展应对青春期的强烈的性别感受的方式,同时学会在家庭与同伴间保持适当的、社会课接受的平衡模式,才能控制这个狂风暴雨的时期。

除了身体上的急剧变化之外,青春期少年在心理方面,尤其是自我意识方面也都出现了一系列特有变化和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已完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要求独立的愿望日趋强烈。与少年期不同的是,这时独立性的要求是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基础上的。

第二,意识成分的分化。

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他们能够按照“理想的自我”去要求调控“现实中的自我”,但有时也出现矛盾。

第三,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十分关心自己在个性方面的优缺点,对别人或自己进行评价时,也特别重视个性方面的特点。

第四,有很强的自尊心。

个体自尊心变得脆弱而敏感。他们最不能忍受被轻视、侮辱,既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更在乎同伴的赞许和重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以求获得赞赏和满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的途径满足这种要求,他们有可能用不符合社会角色的方式去寻求满足,如寻衅滋事、玩世不恭、打架斗殴、搞恶作剧等。自尊心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导致低自尊、抑郁情绪以及普遍的失望甚至绝望。

第五,道德意识高度发展。学龄期儿童已经初步懂得了一些道德准则与道德观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由于接触的范围和自我道德实践经验的不断扩大,他们所掌握的道德准则不仅数量上增加,而且越来越深刻。在道德情感中直觉式情感减少,伦理道德式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道德理想更为现实,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上文所综述的在青春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变化和问题,都是由于自我意识认识不够充分,从而会导致自我矛盾的出现。然而矛盾的出现会推动自我意识的整合和统一,这就是一个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但是假如没有能很好整合发展就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对于广大的青少年朋友来说自我意识完善有以下几个的途径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正确的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全面而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自我认知是从多方位建立的,既有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也有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妨自己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用尽量多的形容词描述自己,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他观

自我的描述,描述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恋人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你再寻找这些描述中共同的品质,将其归类。你描述的维度越多,你越会找到比较正确的自我。

二、客观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自我控制。

自我悦纳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自我意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一种状态。积极的策略是:关注你自己的成功,并将优势积累,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无数的闪光点,重点在于寻找你自己的闪光点并将其构成亮丽的人生风景线。

三、积极的自我提升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对自我完成某项工作的期望与预期。当人们期望自己成功时,他必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且当面临挑战性任务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力,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一般学业期望较高,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性。

另一条途径是克服自我障碍,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体验对自己能力程度的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便是一种自我障碍。我们听说了太多的这样的故事:由于考试前身体不好,所以在大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这便是典型的自我障碍,为自己的考学不成功找到了适当的借口。一个渴望自我发展的人必须主动克服自我障碍,进行积极的自我提升与自我尝试。积极的自我在尝试中会发现自己的新的支点。

四、关注自我成长

自我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监控。但将成长作为一条线索贯穿于人的始终时,整理自己成长的轨迹显得尤为重要。依照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清理,深刻了解与把握自己。要记住:自我体验永远是个体的,当我们在分享他人自我成长的硕果时,也在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

综上青少年的性成熟不仅是生理上日趋成熟的一种表征,也是心理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推动,只要很好处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整合自我,达到统一性,将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快乐青少年,并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吴凤岗 《青少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5

[2]毛富强, 毛光民 《青少年心理诊所》花城出版社 2001

[3]莫雷,张卫《靑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曁南大学出版社 1997

[4]雷雳, 张雷《青少年心理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卫异, 左振瑛《青少年人格塑造》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刘楠;张雅明《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04

[7]江津津《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浅探》警官文苑 2007/04

[8]张国富《青少年身体自我的发展特点》Inner Mongolia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02

[9]卞志升 《浅谈高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6/04

[10]陈兴旺;高国柱《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网络财富 2009/02

作者简介:周慧艳(1983—)女,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应用心理学,硕士 ;暨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咨询师.指导老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 ,主任医师 :孟宪璋(教授)

第五篇: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特点,然后从解析传统文化入手,辩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及阻碍因素,并就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关键字:传统文化,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文化基质构成科学技术发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集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溶解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之中,隐含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之中,并且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强大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构成了科学技术生长的土壤,它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行科技创造的思维方式、从事科技活动的实践行为、社会的科技体制以及科技的发展状况。纵观中国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和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不难看出科学技术打上的深深的文化烙印。

[1]1.中国的科技发展

东方从前究竟有没有科学呢?东方为什么科学不发达,或者完全没有科学呢?对第一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确然是没有。薛尔顿教授说:“西方产生了自然科学,东方没有产生。”诺思洛浦也说:“(东方)很少有超过最浅显最初步的自然史诗的知识的科学。”

1.1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成就以技术为主

中国古代有很多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中国有四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这些发明传到西方,极大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我们应该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和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这样的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世界领先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科技取得了令我们自豪成果,但是它们大多是技术成果,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到的一些技术改进,很多著名的发明创造都是直接从生产实践当中总结的经验而来的,并没有深入去研究理论性的东西,比较功利化,而且没有自然科学的详细分科的趋势。所以中国古代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1.2 中国没有近代科学

到了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落后与西方国家了。纵观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经典力学家牛顿、拉格朗日,数学家欧拉、傅利叶,化学家波意耳等等,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的名字很少见。事实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鲜明特色的近代科学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自然科学领域。

几乎没有人会质疑这样一句话:中国没有近代科学,而且近代科学也不会在中国自发产生。

1.3 中国的现代科技

到了现代,物理学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建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为基础的新的力学大厦,重新认识了宇宙起源和时空,认识了更精细尺度的物质微观粒子的构造,创立了量子理论,认识了人类基因,发明了新的工具计算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宇宙的探索更加深入。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引入了西方科学技术,相继开办大学,学习各个学科,讲究“格物致知”。但是整个20世纪,中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2]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代创造的文化的综合,它代表和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心灵和智慧。由于它具有被社会所接受的认同性和稳定性,它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又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

2.1 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

2.1.1 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而又统一的思想价值体系,中国哲学家的主要流派分为儒墨法道四家,不同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重要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性是多元文化结合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是和谐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许多专门领域已有系统的论著,如《黄帝内经》、《天工开物》等。如果说当代西方科学可以称为‘精确科学’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科学可以称作‘整体性科学’”。我国古代医学中明显地体现出了整体和谐性的思想,它们就采取了儒家文化中天地人相统一的和谐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和整体研究的成果更好地促进了哲学、医学、数学、建筑学和人文科学等的发展。

2.1.2 有机论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生态自然观提出了“天人合一”有机论思想,其中的自然与人具有同构性并互相关联,这些有机论的生态自然观加强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有机论是一种把活的有机物当作整个自然的模式和比喻的哲学。每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圈,是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的社会环境。人们保护生态自然的内在价值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至于把人文法则推广到非人类自然中,从植物到动物,到整个有机物的存在,再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有机论思想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医学、农学、手工学著作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2.1.3 兼容并蓄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兼容并蓄就是把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东西收藏起来。中华民族以谦虚的精神,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创造出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在汉族统治者的领导下开始接触汉语并进行汉化教育,积极学习汉语逐渐使自己汉化。然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是经过加工改造的,并不是照搬照抄的运用到中国的文化中,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形成的中国特色的佛教。到宋代时期,中国化佛教的某些内容和思维方式被儒学吸收融合,形成了被称为新儒学(理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唐玄奘取经等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对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3]2.2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的阻碍作用

2.2.1 中国传统的务实传统扼杀了对科学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浓厚的人文传统,“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注重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天和人的和谐发展。中国是农业立国,物质生产方式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整体为基本形态,在这种条件下,强调“天人合一”实则是以人为本,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的务实传统。因此,在技术领域里实用理性发挥的淋漓尽致,人们对技术进行摸索和研究实则是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

中国古代天文学很发达,但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天文学的研究并不是理性探索,而是出于统治者对天象的要求,来进行占星、授时、制定历法和宣扬君权神授论的,所以古代天文学家大都是官僚阶层。他们的研究活动仅限于观测纪录,好多天象纪录都是很先进的,但是仅限于此,没有进一步的抽象和理论研究。务实传统导致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为一种客观的观测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文学。这样的传统体现在科学发展上就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过于务实就是人们没有强烈的探索自然的动机,只要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就行了,这种文化传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

2.2.2 中国传统文化下思维模式不利于产生科学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思维重直觉,轻理性,重统一,轻分析,重定性,轻定量,注重整体思维。古代的原始思维自然观以阴阳学说和五行思想为基础,而阴阳五行学术比较言之无物、玄虚,把自然给神秘化了,这样人们很难对事物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古代著名的气论,认为气是外物之本,它影响了中医理论,但是其并不时一种实体,而是一种模糊的功能和关系的反应,所以导致人们去理解和应用的时候很难把握,也很难去创新。

2.2.3 儒家文化对人文的过分推崇,其衍生的价值、人生观影响了科技发展 儒学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学派,中国文化甚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儒学的影子,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正是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力要批孔的原因了。儒学是关于伦理和人生的哲学,是一种人文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功能,重道轻器,鄙视人对自然的研究,认为是雕虫小技,“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曾把向他请教种田技术的人叫做小人,由此可见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科学研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下了。儒学完全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愚民工具,因为儒学有一整套的伦理框架,而且其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学而优则仕”,从政才是正途,其他的都是歪门邪道,这样的学派长期统治中国,导致了整个社会“重文轻理”、“重政轻技”。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被无限期的搁浅,只是会有一些偶然的不系统的技术发明,不会有很大的质的飞跃。“重政轻技”导致了人们热衷于从政,无心做科研、艺术、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造成了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轻视,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2.4 中国的制度文化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人们长期处于封闭的农业劳作的生活状态下,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这种经济制度造成商业发展缓慢,社会分工不发达;而政治制度则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专制统治,缺乏民主传统,政府重农抑商。这样的经济政治体制下,科学研究的主观欲望和人力物力严重缺乏,所以在中国发展缓慢。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都是以圣贤经书为基础的。科举取士,特别是八股文使人们迷信上古时代的经书,思维僵化,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文人们热衷于吟诗作画,对古代经典奉为神明。没有人去怀疑圣贤之言,大师们也只是去做一些集注和注释的工作,缺乏创新和求实的精神,这本身就是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是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7年,而中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应该是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落后了800多年。人们都去研究人文科学而漠视自然科学,也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2.5 中国贵和尚中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学精神的萌芽

中国讲究“和为贵”、“中庸之道”,凡事都要你好我也好,不温不火,不能出格,中规中矩,这样大家都成了老好人了,没有人敢去反对权威。而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求真就要以客观事物为准,以实践为准,而不是以某个圣人的经典著作和说过的话为准,适当的时候要反对权威的言论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西方进行了“文艺复兴”运动,崇尚个人人格的独立发展,尊重人而不是伦理的条条框框,崇尚人的多元价值而不仅仅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西方的这种文化氛围是科学的温床,这种平等自由的氛围很容易产生科学。中国的贵和尚中思想传统正是缺乏了这种对于一个独立个人的尊重,而是以伦理纲常为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重,所以造成了人们往往沉迷于风花雪月、吟诗作对的文字游戏,局限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以及醉心于引经据典而不愿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这些文化造成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对科学发展的弊端所在。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有技术没有科学、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然而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也有很多正面的因素,比如中国传统的“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就有利于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面研究大自然的本质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导致的务实作风,虽然阻碍了人们对大自然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思想是很有远见的,西方的科技发展是有沉痛代价的,一味提倡征服大自然,发展科技,却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这个角度来讲,“天人合一”思想有助于引导科技的发展方向,防止人们玩火自焚,自取灭亡;中国人思维方式是重视整体和直觉,而现代科技的很多伟大发现和发明都是从一种非逻辑的知觉或者叫灵感而来的,如果再结合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实验,这无疑也有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5]

[4]

3、中国的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展望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传统文的后花园;在人类科学技术史上,曾经创造辉煌,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科学技术创新中,必将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史料上、技术基因上、灵感等方面发挥重大的启迪或现实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思想乃至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的观点,越来越受到许多新兴科学、学说、理论的重视。丹麦物理学家玻尔从量从力学中概括的互补原理,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交感变易的思想;现代关于粒子运动变化理论的量子场论,接近于中国古代元气与万物相互转化的思想;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理论等新兴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无一不申明自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受启发。现代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也正在向把人与自然完全分离、绝对对立的机械自然观思维方式猛烈挑战,而向着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路复归。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对它,我们应抱有“择优论”的心态,尤其在世界文化全面交融的今天,要具有敢于创新和重新解读的意识。我们更应以科学的精神来批判、选择和汲取有价值的文化理论成果,抛弃一切糟粕的东西,运用辩证和创新的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发展的新局面。

[6]

参考文献

[1]鲁献慧.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9)[2]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 [3]常小娟.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发展的双重效应[J].鸡西大学学报.2012.06.12(6)[4]方明明.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进步[J].商业文化,2010.11 [5]兰芳.中国科技发展的文化透视[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3.11(1)[6]沈骊天.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革命[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84—89.

下载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两次工业革命以及对东西方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旅游发展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论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 *** 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B120801班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中国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分别阐述了旅游发展业与城市规划各自的发展。论述了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共5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业和贫穷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大灾难,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到来,西欧和北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千百万人也深受......

    论新技术与新材料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

    论新技术与新材料对建筑行业发展的影响 代政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新技术与新材料的出现是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动力,新技术与新材料......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合集五篇)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际商务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商务英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商务英......

    东西方文化对管理思想影响的比较研究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思想史》研究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目录 目录..................................................

    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影响[推荐5篇]

    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给中国的影响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

    论企业的文化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五篇范例)

    《企业与社会》课程考核论文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时间成绩论企业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摘要:企业文化是另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有着间接的引导作用,推动社会的......

    论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国际贸易的创新对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货物的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的产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