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十二五农业区划发展规划
广西十二五农业区划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实施“富民强桂”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快速发展与农业资源利用保护矛盾更加突出。制定广西农业区划发展规划,完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加强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评价,了解和把握农业资源消长状况,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特制定广西农业区划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农业区划主要成绩和经验
“十一五”期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农业区划系统工作者科学谋划,艰苦拼博,创新发展,广西农业区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要成绩
1、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在继续加强和发挥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公里网点动态变化监测的基础上,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起了以遥感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监测评价体系。目前,全区形成了自治区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南宁、桂林等6个区域遥感监测站,宜州、宾阳等8个国家级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县,平乐、田东等41个公里网点监测县为主体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监测网络,布设有368个水稻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和8100多个公里网点监测农户,加强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了监测网点正常运转,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以大宗农作物为重点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成果显著
——开展广西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调查试点工作,查清了2008年玉州、福绵区晚稻和扶绥县甘蔗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精确度达95%以上。
——完成了广西水稻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工作,获取了广西全境水稻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
——完成广西、广东、海南的水稻,广西的甘蔗和贵州的油菜各年度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按时向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报送监测结果。
——几年来,国家级农业遥感地面样方县监测工作每年任务完成率达100%,及时向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提供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及农业灾情等监测数据。——“三农”热点问题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几年来利用公里网点监测网完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公里网点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
3、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工作进展顺利
2008年起着手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广西农业气候区划、广西种植业区划、广西土地利用区划和广西农业综合区划等5个专题区划。目前,《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认为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区政府列为2011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参阅材料。《广西农业气候区划》已定稿,《广西种植业区划》已完成近半工作量,《广西农用土地区划》和《广西农业综合区划》也已制定了编制技术方案。
4、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等研究成果丰硕
几年来,全区区划系统完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研究》、《广西桂中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广西宜州市循环农业模式研究》等专题研究107项,研究内容涵盖农业资源调查评价、区划、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等。这些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项,自治区社科奖3项。
5、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建设实验示范项目73项,实验面积1.6万多亩,示范带动面积54万多亩,技术培训3.2万多人(次)。实验主要内容有野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模式等,从不同角度、多层次探索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路径和方法。与“十五”期间相比,实验项目数量增加,实验内容更丰富,实验成效更显著。
6、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一是初步建立了农业资源数据库,收录了30年来产生的农业自然资源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开发广西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打下了基础。二是更新、完善了广西农业资源区划网站,基本建立起广西农业资源信息共享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大了区划成果的宣传力度。7、3S技术在农业区划应用中有了新突破
应用3S技术完成了《基于3S技术的广西优势农产品气候区划》,建立了农业气候资源区划模型,提出了新的农业区划方法和农业气候区划指标体系,实现了不同作物与品种的农业气候生态有效资源的定量估算;在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中,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农业空间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不同主导功能区,实现了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划分农业区;在开展《百色水利枢纽右江库区流域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广西桂中旱区农业结构调整研究》、《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研究》中,采用3S技术查清主要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对主要农作物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建立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和优化方案,提出主要农作物发展的优势产区和空间布局。
8、对外开放合作有了新的开端
参与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对外合作研究项目,与加拿大农业部、香港中文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开展利用多光谱卫星影像和雷达影像对甘蔗种植面积、产量评估等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9、多形式进行培训,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们以农业遥感业务为重点,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共培训干部1500多人次,组织到区外考察学习2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11人次。通过培训,农业区划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干部的业务知识结构得到了改善,为开拓创新农业区划业务培养了骨干力量。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加强领导,才能保证区划工作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向前发展。自治区陈章良副主席经常过问农业区划工作的情况,并召集有关部门专题听取农业区划工作汇报,要求农业区划办要做好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摸清资源家底;编制好发展规划,提出产业布局;抓好水稻、甘蔗等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的监测。对农业区划办公室完成的重要调研成果,他都批转有关部门作决策参考。农业厅张明沛厅长经常与办领导分析研究农业区划工作,对各年度区划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和支持区划工作的开展。所有这些,都使得新形势下农业区划工作更加贴近“三农”,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促进了区划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不断提高农业区划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农业区划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区划工作目标,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积极开展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等,在引导群众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产业布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高效、优质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坚持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农业区划工作的新领域。几年来,我们始终把运用先进技术拓展农业区划业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在3S技术尤其是遥感技术应用上有了新的突破,推动农业区划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开创了广西首次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稻、甘蔗种植面积本底调查,查清了调查区域水稻、甘蔗种植面积及分布,精确度达95%以上。农业遥感已成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手段,在编制新一轮农业区划中,运用3S技术科学划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农业区域,确定不同地区农业功能目标。在开展区域农业产业规划研究中,运用3S技术建立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植被状况等因子的自然环境基础数据库,对农作物生产进行适宜性评价,提出产业发展的优势产区和空间布局。3S技术的应用,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业区划、规划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区划、规划定位不清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农业区划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坚持培训提高干部素质,才能不断推进农业区划事业出新成绩。形势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新课题、新技术需要农业区划工作者去研究、去掌握,这就要求区划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几年来,我们多渠道、多形式地抓好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抓好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干部正确认识农业区划工作重要性,增强干部做好区划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加强干部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特别是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三是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增强干部艰苦拼搏和敢于创新的意识。通过培训,干部素质不断提高,推动区划工作不断深化发展。
(5)坚持开放合作,才能不断推动农业区划工作上新台阶。几年来,我们先后与自治区气象局、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共同编制广西农业功能区划、广西种植业区划、广西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开展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广西工业反哺农业模式及政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借助兄弟单位的力量,扩展了农业区划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提高了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使区划干部在与兄弟单位研究人员的交流切磋中提高了业务能力。
二、“十二五”农业区划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基础作用更加突出。中央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战略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使农业的基础和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农业区划作为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摸清农业资源家底、进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国务院关于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增强西部“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广西要构建“两区一带”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新部署的过程中,必然要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制定新的发展规划,着手产业结构新调整。这就为农业区划的发展拓宽了空间,为加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和区域发展规划等区划工作提供新的平台,为农业区划的深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近年来,我们应用农业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和农业区划、规划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获取农业资源变化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农业资源监测结果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和农业遥感卫星技术的发达,农业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将更加便利、全面、及时、精准,遥感影像解译技术、遥感地面样方监测技术更加成熟先进,农业区划干部在实践摸索中提高了应用3S技术的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农业区划规划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面临的挑战
1、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优化资源配置保持优势难度大。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国与国的农产品贸易基本自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农业资源类同,农产品结构趋同,而广西农业资源紧缺,总体质量不高,必须优化农业生产力配置,科学规划农业空间秩序和布局,才能稳步推进农业区域协调健康发展,保持广西原有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全面调查掌握农业资源家底难度大。农业是自然资源再生产的产业。农业资源区划就是在调查了解农业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依据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市制宜,提出合理产业结构的方案。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各种原因,区划部门对农业资源调查监测的手段仍较落后,获取农业资源变化数据的能力较弱。加上目前农业资源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门分割,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相对完整的农业资源现状数据。由于对农业资源现状掌握不够全面,在进行区划、规划时往往导致区域划分、产业布局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不足,定位划分不精确,使得区划、规划的准确性、权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3、机构人员管理不统一工作协调难度大。广西区划系统机构设置不统一,绝大部分市、县(市、区)设在市、县农业局的科(股),人员编制一般1-2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区划干部为兼职,自治区区划办与市、县农业局不是直接的上下级业务领导关系,在开展全区性的区划业务工作时,难以在人财等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区划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区划工作发展的要求,在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拓展农业区划工作新领域,提高农业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有难度。
三、农业区划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遵循“农业资源监测评价—战略研究—区域研究—试点示范”的工作主线,以农业遥感等新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区划创新发展,着重抓好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农业区划、规划,加强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提高农业区划服务 “三农”的能力,为实现“富民强桂”战略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利用规划上,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并重,科学布局产业开发,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满足下一代人的发展需要,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
(2)坚持科技创新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形势发展,农业区划、规划工作必须把科技创新应用放在突出的位置,在改进原有调查手段的基础上,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区划各领域,特别是把3S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中,实现与传统调查手段相结合,客观、快速、定位、定量获取农业资源、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信息,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3)坚持成果研究与成果应用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热点、重点和难点,开展农业资源区划研究,提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加强研究成果宣传,使农业区划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4)坚持发挥自己与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区划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实践、创新,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区内外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借助外力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为区划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
(5)坚持着眼长远与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科学谋划区划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区划今后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同时,要扎扎实实抓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区划部门现有的能力,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一件一件把任务落实好,为实现长远目标打好基础。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3S等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体系比较完善,获取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区划、规划成果转化应用,参与推进广西现代农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的能力明显增强;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建成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资源信息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明显增强。
2、具体目标
(1)基本建成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体系,公里网点监测与遥感监测有机结合,形成较强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农情数据。
(2)完成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基本建成水稻、甘蔗、蚕桑种植面积动态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并形成年度常态化监测。
(3)完成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的4个专题区划编制工作,全部通过评审验收,并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
(4)力争每个市建设1—2个特色鲜明的实验示范项目;全区重点培育3—5个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实验示范项目。实验示范面积、带动发展面积和培训农民人数比“十一五”增长20%。
(5)建成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并力争与市级区划办联网,逐步实现农业资源信息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共享,畅通区划成果转化应用的渠道。
(四)主要工作任务
1、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以3S技术为支撑,高新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农业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抓好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系统建设,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公里网点监测网进行改造,在全区选择40—50个县,每个县选取30至50户监测农户,并布设若干个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样方,建立监测农户农业资源和家庭基本信息档案,明确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监测的技术方法,实行常态化监测运转;抓好自治区农业遥感应用中心、区域遥感监测站、监测网点的建设,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建立完善数据采集处理、数据存储与备份、地面调查等系统,形成广西农业遥感监测的核心力量,根据业务发展和条件许可,适时、适当扩大网点和监测内容;抓好监测样方、监测农户的规范化建设,合理样方布局,增强样方的代表性,加强样方个体的建设,增强样方监测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抓紧制定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技术规程,确定监测的主要内容,促进监测规范化。
2、认真做好农业资源监测评价工作
(1)开展甘蔗、蚕桑种植面积遥感本底调查,获取广西全境范围内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为开展甘蔗、蚕桑年度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打好基础。
(2)开展水稻、甘蔗、蚕桑等大宗农作物年度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获取广西早、晚稻和甘蔗、桑蚕种植面积变化信息,为政府了解大宗农产品生产情况和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3)开展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重点调查农业资源、主要农产品发展、农户家庭经营等情况,定位、定量获取农业资源利用、种植业结构、经济收益等动态变化数据。同时,围绕农业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调研。
(4)抓好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下达的广东、广西、贵州的水稻、甘蔗、油菜等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按时提交监测结果。
(5)抓好国家级遥感地面样方县监测工作,按照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确定的监测日历和要求开展监测,按时、完整提交监测数据,保证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
3、完成新一轮广西农业区划编制工作。抓好种植业区划、广西土地利用区划、广西综合农业区划的编制工作,在“十二五”初期全部完成原定的五个专题区划的编制,并通过评审验收。
4、开展区域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按照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以及自治区有关着力构建“两区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根据广西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研究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出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目标,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重点抓好如下三项工作:(1)抓好广西新一轮农业区划成果应用,大力开展农业功能区开发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布局规划等编制工作。(2)开展西江流域、左江旱区、桂西旱区等重点流域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研究。(3)开展不同类型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5、做好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工作。围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等开展实验,探索不同农业区域、不同资源类型、不同生产领域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和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方法,为农业实现持续、高效、生态、安全发展提供示范。重点抓好如下三方面工作:(1)根据广西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不同类型区域新兴产业实验和培育。(2)围绕生产方式转变,开展农业发展新模式实验研究;(3)开展特色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实验示范和推广。要重点建立3至5个特色鲜明、持续发展、影响力大、示范作用强的实验项目,增强资源区划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能力。
6、做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1)加强广西农业资源区划资料数据库建设,完善检索、查询、应用、辅助决策等功能。(2)建立广西农业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主要建设水稻、甘蔗、蚕桑遥感监测数据库,地面样方监测数据库,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数据库,背景数据库等。(3)开发基于GIS的农业资源决策支持系统软件,为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4)逐步把数据库建设向市、县(市、区)层面延伸,不断扩大数据库的覆盖面和服务范围,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查询、检索、分析等资源共享,促进信息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7、做好3S等新技术跟进研究。结合广西农业生产、区划实际情况,及时跟进3S技术发展,开展适合广西农业资源调查监测实际情况的3S技术研究和监测技术规范研究。主要内容:开展农业资源监测、农业灾害监测与评估等遥感监测研究;开展水稻、甘蔗、蚕桑等大宗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研究;开展农业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监测研究。
8、加强区划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农业遥感监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等农业区划业务发展的需要,加强干部的业务培训。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安排干部参加国家区划办及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组织干部到先进省区考察学习,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拓宽干部的思路和视野,提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切实抓好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增强干部艰苦拼搏和敢于创新的意识,不计得失和甘愿吃亏的意识,赶超先进和争创一流的意识,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特别能战斗,推进区划事业不断深化发展的有生力量。
(五)重点建设项目
1、广西农业遥感监测楼建设项目
主要内容为:网络中心机房、遥感图像处理解译机房、存储设备库机房、卫星数据接收站、会议室、办公用房以及其它配套的土建工程。
2、农业资源监测体系建设项目
(1)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①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系统。②数据存储与备份系统。③地面调查系统。④网络系统。
⑵区域遥感监测站:加强6个区域遥感监测站建设,使之能独立进行地面样方监测和进行影像解译,能承担自治区区划办下达的农业遥感监测任务。
⑶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动态监测公里网点建设项目:①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信息调查监测系统建设,全区建设40—50个地面监测网点县。②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调查监测数据库建设。
3、甘蔗、蚕桑等农作物种植面积本底调查项目
开展甘蔗、蚕桑种植面积遥感本底调查,获取广西全境范围内甘蔗、蚕桑种植面积本底数据和空间分布数据。
4、水稻、甘蔗、蚕桑年度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项目
采用遥感调查和GPS测量方法,获取相邻两年遥感监测区域和地面监测样方的所监测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对变化率,推算出全区该作物种植相对变化率。
5、土壤墒情与农业灾害监测研究项目
开展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土壤墒情和水灾、旱灾监测与评估遥感监测研究。
6、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示范建设项目
(1)野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验示范。(2)名特优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实验示范。(3)优势新品种引进推广实验示范。(4)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实验示范。(5)农业多功能开发实验示范。
7、广西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项目
建设和完善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资源区划网与WEB数据库、WEBGIS数据库,农业资源区划信息和决策系统。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科学安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广西农业区划“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广西农业区划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任务,要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级区划部门和区划干部要充分认识农业区划工作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区划事业的发展,统筹推进区划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要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各个年度的工作重点,选准研究课题,尽最大努力了解和掌握农业资源、大宗农产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的变化情况,提出新形势下农业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不断提高农业区划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集中力量,组织攻坚,突破难点。利用“3S”技术开展区划工作,及时了解农业资源动态变化情况,抓好大宗农作物本底调查,提高区划、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准确性,等等,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一定要集中攻坚,创新突破,推进区划工作不断深化发展。
(二)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应用3S技术拓展农业区划工作新领域,在广西才刚刚起步,很多新技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广西地理和植被复杂,应用遥感开展农业资源、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将会遇到许多技术难题,因此必须加强技术的学习和创新。一是业务人员要学会和熟练应用现有技术及仪器设备;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跟进研究,积极探索和创立适合广西农业资源、大宗农作物调查监测特点技术方法;三是加快建设完善广西农业资源数据库和农业区划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形成业务化运行,为实现数字区划、精确区划提供技术支撑。
(三)积极筹措经费,为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建立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资源与农村经济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利用遥感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本底调查和年度种植面积动态变化监测等工作,需要有相应的投入,购置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遥感影像等。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持,力争所规划的项目都有经费保证,如期实施。
(四)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区划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
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区划干部队伍,是实现农业区划“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是强化对在岗职工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培训,提高区划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适当聘用遥感等业务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解决好区划干部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五)加强与部门间合作,依靠各方力量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具有宏观性、综合性,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搞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需要多方面人才,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是要加强与农业区划委员会成员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三是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达到既能提高区划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又可以使区划干部从中学到知识,提高业务研究能力的目的。
第二篇:广西地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广西地税“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广西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广西地税“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工作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广西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广西地税工作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简要回顾
(一)“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1.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各级地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研究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应对危机、走出困境、加快发展。5年来,共为纳税人减免税款近百亿元,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支持了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2.地税收入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时期,地税收入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累计组织各项收入1632亿元,其中组织财政收入157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2010年组织财政收入506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年均增长28.5%,是广西地税成立以来税收增长最快的时期。在2009年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收入目标后,2010年又提前实现了地税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标,并超额完成地税收入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
3.税收执法环境进一步改善。各级地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规范税务行政审批,稳步推进税收执法责任制试点,扎实做好税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工作。深入开展税收法制宣传,精心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税收宣传月活动。积极完善税种管理办法,顺利完成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执法监察,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取得 良好成效。
4.税收征管质量进一步提升。征管制度逐步完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征管基础进一步夯实。推行税源分级分类管理,重点税源“扁平化”管理不断完善。社会综合治税稳步推进,各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更为明确。全面强化代扣代缴工作,积极推行“先税后证”的税源控管办法。工会经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5.税收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建成了自治区地税局数据处理中心和覆盖自治区、市、县(市、城区)地税局及税务分局(税务所)的四级光纤骨干网络,形成了连接自治区、市、县(市、城区)地税局的视频会议培训系统。全面升级完善了《广西地税信息系统》,实现了征管业务的市局集中处理和主要征管数据的自治区局集中处理。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单项业务软件,构建了以《广西地税信息》和《公文处理系统》为核心,各单项业务软件为支撑,基本覆盖地税工作主要内容和环节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6.纳税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不断整合服务资源,突出纳税服务实效,纳税人满意度逐年提高。大力推广应用网上申报、电话申报、邮寄申报等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办税效率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手段,构建了电话、网络、短信三位一体的“ETS”电子税务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层办税服务厅硬件标准化和软件规范化建设,办税流程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国、地税联合办税,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便利。完善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地税窗口功能,清理简并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办理时间,取消各项收费,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办税负担。
7.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积极稳妥地推进地税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以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为目标,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队伍建设,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干部队伍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全面推行绩效考评,努力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激励竞争机制。加强机关党建和工青妇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积极为基层、为职工、为纳税人办实事好事,促进了和谐地税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地税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展现了地税部门良好的精神风貌。
8.反腐倡廉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突出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的思路,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反腐倡廉教育、“两权”监督、政风行风建设、专项治理等各项工作,强化落实税收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两责”责任。紧密结合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为核心,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创了地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取得的主要经验
“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归纳起来,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十一五”时期,全区地税系统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税收文化建设和各项内、外部管理工作,实现各项工作齐头并进,较好地保障了税收中心工作的完成,实现了地税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必须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十一五”时期,全区地税系统坚持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承接产业转移、培植地方税源等政策建议,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3.必须始终坚持把依法治税作为地税工作的根本准则。“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税收法治,整顿税收秩序,努力使税法得到规范执行和普遍遵从,形成了良好的税收环境,保证了地税工作的健康发展。
4.必须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地税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主动适应国情、区情、税情的发展变化,更新工作理念,改革机制制度,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使地税工作较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促进了地税事业的跨越发展。
5.必须始终坚持把廉洁从税作为保证地税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以来,全区地税系统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勤廉高效的地税队伍,维护了地税部门的良好形象,为税收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和 纪律保障。
(三)“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广西地税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西地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税源基础比较薄弱,收入结构不够合理,一次性、项目带动性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生产经营型税源比重偏低,收入质量和增长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税收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信息化程度依然不高,电子税务建设进展不快,纳税服务的水平与社会各界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三是政务协作难度大,广度、深度明显不足。四是地税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五是税务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备需要进一步优化。六是“两权”运行的监督制约还不够完善,税收执法行为不够规范,税收执法风险不容忽视。以上这些问题,有待于“十二五”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广西地方税收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广西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扎实推进,为广西加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广西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工业化跨入中期阶段,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升级,投资和消费增长具有广阔空间,区域和产业发展将形成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广西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这为广西地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广西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对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工作的对象、手段、主体呈现出新的特点,纳税人数量迅猛增长,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税源流动性显著增强,税源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纳税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纳税服务需求日益拓展,科学技术在税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干部职工思想的独立性、差异性和活跃性明显增强,抓班子、带队伍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对新时期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开创地税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遵循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坚持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抓好纳税服务、税收征管的核心业务,推行专业化、信息化、风险化管理方式,完善综合治税、稽查促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保障机制,建设法治、服务、责任、和谐、效能、廉洁的税务机关,推进地税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尽职能、促转变,重科技、抓基础,优服务、建和谐,严征管、保增长,强素质、树形象。
(二)“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努力做到法治公平、规范高效、文明和谐、勤政廉洁。统筹做好依法行政、税制改革、纳税服务、税收征管、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等各项工作,妥善处理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税收与经济、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关系,实现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和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和有效的政策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改善民生。注重和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协调配合,主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赢得当地党政部门对地税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有效推动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依法治税、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使税法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从。严格遵循“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处理好组织收入与税收优惠、税收法治和扶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执法严格、服务优良,实现地税机关秉公执法与纳税人诚信守法的有机统一。
4.公平公正、规范透明的原则。规范各项业务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到公正、准确、便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落实广大纳税人和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5.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原则。大胆破除影响地税发展的各种陈规陋习,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地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推动地税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工作的主要目标
1.地税收入实现新跨越。构建科学前瞻的税收收入预测监控体系,实现税收政策贯彻到位,预测体系科学严密,税收经济良性循环,税收规模随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不考虑税制改革、征管范围划分等对收入规模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地税收入年均递增确保16%以上,确保到2015年实现收入比2010年翻番,突破1000亿元大关;努力争取年均递增18%的奋斗目标,到2015年实现地税收入突破1100亿元。
2.税收职能得到新加强。税制体系不断优化,税收政策逐步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制度与政策体系更加健全。税收调控职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切实增强,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
3.依法治税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税,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税收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条件的税收执法机制更加规范。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形成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全社会综合治税的良好税收法治环境。
4.纳税服务实现新提升。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常态化的纳税人需求响应机制逐步形成,正当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办税负担明显减轻,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不断提高。
5.征管质效得到新提高。全面构建管理基础扎实、管理手段先进、税源监控严密、征管效能不断提高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大力实施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科技应用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信息管税取得明显成效。
6.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以能力建设为主线,构建机制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一流的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和谐型地税机关。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改善,地税文化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基本建成,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显著提升。
7.基层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把建设基层、发展基层、服务基层作为地税工作的立足点,着力解决基层地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基础管理、队伍素质、干部职级待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为基层、为干部职工办实事好事,全面提升基层的软、硬件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基层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
8.反腐倡廉见到新成效。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地税干部廉洁从税意识明显增强,内控机制逐步完善,内、外部监督更加有效,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减少,部门形象显著提高。
四、“十二五”时期广西地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服务经济发展
1.落实政策促进发展。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各项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等宏观调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调节、激励的作用,努力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做大做强地方税源,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精神,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促进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加强调研建言献策。根据新时期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加强税收政策调研,及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加快广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税收政策建议和意见,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限,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地方税权、税制结构、宏观税负、分享比例、优惠减免等方面继续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广西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支持,推动广西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3.加强政策执行督查。认真贯彻执行税收减免管理办法,既要确保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又不得擅自扩大优惠范围,提高优惠标准,延长优惠期限,违规减免税收。要认真开展税收政策落实情况检查、评估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全面总结反映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和意见,确保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二)大力组织收入
1.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完成税收计划、加强纳税服务、完善税制之间的关系,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有关权限、程序和条件,认真做好减税、免税、退税、缓缴税的审批管理。严格执行欠税告知制度,不断加大欠税催缴 力度。严格执行滞纳金加收制度,对拖欠税款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依法加收滞纳金,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严格依法执行税收保全制度和强制执行制度,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2.扎实抓好组织收入工作。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组织收入工作机制,积极规范收入任务分解、下达和调整管理办法和收入预案管理办法,提高组织收入质量,努力实现收入进度与时间进度同步,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完善组织收入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既要考核数量,更要考核质量,防止弄虚作假、有税不收或虚收。建立完善定期税收分析、预测制度,加强经济运行和税收收入相关性分析、预测,提高税收分析质量,提高组织收入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分税种、分行业、分地区经济税收对比分析方法体系,实时掌握税源变化对地税收入的影响。
3.加强重点税源税收管理。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分析、评估、风险识别和应对机制,全面掌握税源的构成与变化,使重点税源管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加强和完善重点纳税户税源监控的扁平化管理,健全完善自治区、市、县(市、城区)三级重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和工作职责,把扁平化和层级化结合起来。按照信息管税的要求,充实、完善现有的“广西地税纳税人数据采集和报送信息平台”,实现与综合征管信息共享。进一步完善《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系统》,加强信息比对,实现地税部门与各相关部门共享重大项目企业信息。积极探索为重点税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个性化服务与税源监控有机结合,全面改善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法遵从状况,促使重点税源企业成为诚信纳税的模范。
4.强化各税种专业化管理。完善行业税收管理办法,提高税种管理水平。按照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要求,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管,大力推广应用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平台,落实总分机构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大力推广应用个人所得税管理系统,并扩大系统应用范围,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的全员全额管理和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继续完善反避税工作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逐步建立财产行为税税源信息平台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详细的财产行为税税源信息数据登记制度。按照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要求,通过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作配合,加强契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的管理工作,并利用税源数据库,对各地方税种实行动态管理。改进和完善印花税核定征收办法和资源税代扣代缴办法,细化印花税管理,挖掘资源税潜力。调整规范土地增值 税预征管理办法,简化清算办法,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对动产、不动产交易的整个流程实行封闭式税收管理,理顺关系、优化流程、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提高房地产税收管理的质量,减少税收流失。
(三)完善地方税制
1.积极推进地方税制改革。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以及房地产税改革的各项基础准备工作,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积极争取国家将广西列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和资源税改革的试点省份;积极争取中央赋予民族自治区更大的税政管理权,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
2.调整完善地方税收政策。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地方税收政策。根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等政策,积极研究出台相应的地方税收细化政策和配套执行措施。进一步调整完善边境贸易政策,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与东盟的税收协调。规范非营利组织减免所得税制度,研究制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减免、创业投资企业优惠等政策实施办法。抓紧研究实施扶持广西中小企业发展、扩大消费需求等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再就业、支持自主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服务业、推进文化、医疗体制改革等税收政策。
3.加强代收代扣工作。配合国家出台的税费改革政策,争取将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通过地方立法加以规范,纳入地方税管理。落实代收代扣措施,完善代收工会经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积极研究推进代收社会保险费工作,不断拓宽地税工作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地税征管网络优势。
4.协调规范税收征管范围。认真做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的协调,加强国、地税局之间的沟通,强化信息的反馈和共享工作,避免税收流失。进一步理顺系统内各征管单位之间、征收与稽查之间征管权责的划分问题,增强部门内部合力。
(四)坚持依法治税
1.加强税收法治建设。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切实树立法治理念,强化程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地税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构建有利于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法治环境,推进地税机关依法行政。
2.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研究确定重大决策的范围,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决防止越权决策和违反程序决策。探索建立重大税收决策跟踪反馈 和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管理,不断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
3.严格规范税收执法。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推广实施税收执法责任制,完善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办法,切实防范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完善税务行政审批和处罚标准,防止审批和处罚的随意性,形成规范统一的处罚机制。
4.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加强事前监督,强化源头控制,确保税收执法依据合法有效、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加强事中监督,强化过程控制。规范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和减免税等重大行政审批事项程序,减少和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加强事后监督,强化责任控制。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跟踪督察;对整改不力或逾期不予整改的单位,依法追究责任。积极发挥外部监督作用,自觉接受职能部门监督和社会监督,促进税收执法的规范化、透明化。把依法行政考核和税收执法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和税收执法监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税务行政复议规则》,加强对基层复议和应诉的指导。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及时审结重大税务案件。
5.积极推进综合治税。构建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综合治税机制,明确相关部门协税护税的责任和义务,形成综合治税合力。建立健全社会综合治税信息共享机制,增加地方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中涉税信息内容,加大地税部门对涉税信息的分析和应用力度,形成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加强与纳税人及行业协会、商会、宣传媒体的协调沟通,营造良好的综合治税环境。
6.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加强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合作,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制度,形成全方位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五)优化纳税服务
1.健全服务体系。遵循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服务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正当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依托,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2.完善服务制度。规范纳税服务标准,实施标准化模式下的服务细分策略。完善纳税服务岗责体系,建立《纳税服务质效考核办法》和《税收管理员纳税服务考核办法》,明确各岗位、各环节纳税服务的职责和标准,按照标准开展纳税服务过程管理、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纳税人需求征集、分析、评估、响应机制,依据纳税人的规模、属性、特点及不同需求,推进多元化、个性化及 “订制式”服务,建立符合纳税人实际需要的服务细分格局。
3.加快平台建设。按照简便、节省、实用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办税服务厅建设。抓好税务网站群建设,搭建功能完善、操作便捷的“网上税务局”。强化12366纳税服务热线建设,完善12366纳税服务税收知识库,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宣传、咨询、投诉举报等基本功能,逐步开通发票、待办事项等信息查询和电话申报、满意度随机调查功能。推进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之间的服务功能整合和互动,逐步将各类纳税服务事项整合到统一的平台上管理,逐步实现纳税服务平台与税收征管、办公自动化等税收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4.加强税法宣传。建立健全税法宣传制度,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税法宣传重点,增强税法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日常宣传和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坚持正反面典型宣传相结合,坚持运用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宣传相结合,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全区县(市、城区)以上要建立一所以上纳税人学校。深入开展税法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定期举办“地税局长在线访谈”活动;积极开展税收服务志愿者活动。
5.强化纳税咨询。建立健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积极利用网络在线咨询、网站、短信、传真、信函和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为纳税人提供税收政策、税务登记、发票使用、账簿凭证、税款计算、申报缴税、税务检查、维权管理等涉税事宜的咨询服务,做到准确解答、及时回复。拓展12366纳税服务热线、地税网站的咨询服务功能,完善各级办税服务厅咨询服务窗口建设。各级办税服务厅要因地制宜设立纳税咨询自助服务区,配备信息查询设施,建立疑难问题登记备案制度,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纳税咨询服务。扎实做好日常纳税咨询服务,规范纳税咨询管理,完善纳税咨询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各级地税机关职责,明确前台咨询和后台业务支持部门岗位的责任,规范工作流程,优化受理程序。
6.优化办税服务。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税流程。对税收业务流程进行集中梳理和合理简并,对能够下放的审批权限和前移的审批事项要尽量下放和前移。全面清理取消要求纳税人重复提供的涉税资料,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推行无纸化办税。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行全程服务、预约服务、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等办税服务制度。推行多种办税和缴款方式,建立以网上申报为主体,电话办税、邮寄办税等方式为补充的多元化办税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等方式缴纳税款,加快推行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稳步推进国、地税共享实体 办税服务厅、共建网上办税服务厅、共驻政务大厅和共同办理税务登记、宣传咨询、办税服务及相互委托代征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办税,切实方便纳税人。
7.维护合法权益。推进纳税人权益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税务行政救济制度,扎实做好税收法律救济工作,提高税务行政复议和应诉水平,积极响应纳税人诉求,妥善解决税收争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8.健全信用体系。逐步建立全区统一的纳税信用体系,将纳税信用纳入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范畴。健全纳税信用评价、激励、监管和惩戒机制。依托信息技术,科学评定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提高评定质量与效率。根据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结合纳税评估实施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要求,鼓励诚信纳税,促进税法遵从度的提高。
9.拓展服务资源。坚持鼓励、引导、培育与规范、管理、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涉税中介行业执业规范体系,加强执业质量监管,积极支持和引导税务代理机构健康发展。发挥涉税中介服务在引导纳税遵从上的“专业化”、“规模化”等“杠杆”效应和作用,积极探索与教育机构、行业协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组织、大公司、金融机构、政府机构联合提供税收援助服务,增强纳税服务的合力,多渠道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
(六)强化税收征管
1.构建税收征管新格局。以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信息管税为依托,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有效促进税法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2.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税源管理方式,加强对税源的分类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正常税源、近期税源与潜在税源四大类并作出具体的定义,确定各级税源的管理办法与具体实施岗位的工作要求,通过建立税源分级分类管理台帐,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将纳税人的监管联络责任落实到个人。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制定税收风险管理规划,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评估模型和风险特征库,按照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绩效评估等设计税收风险管理流程。根据不同风险,分别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税务稽查等不同的应对措施。
4.加快信息管税步伐。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信息管税。拓展数据采 集渠道,及时、完整、准确地采集纳税人申报信息和第三方信息。做好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信息交换工作。“十二五”期间,个体工商户缴税要做到由城市市区同城缴纳,逐步过渡到可以在广西区内任何征税点缴税。建立健全信息质量监控体系,按照把住入口、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管理思路,规范数据采集、录入及质量考核制度,坚持审核、复核、校验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方法,保证征管基础数据采集的及时、完整与准确,为信息的分析应用奠定基础。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涉税信息应用和分析监控平台,集中各类涉税数据,逐步向各级地税机关开放信息查询,为基层开展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提供信息支持。
5.规范税收征管程序。按照总局制定的工作方针和征管程序,在纳税人申报纳税后,按照受理申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法律救济等环节,全面优化税收征管基本程序。规范受理申报工作,审核和采集申报信息。加强纳税评估,对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估分析并作相应处理,涉嫌税收违法的移送税务稽查,及时处理税源管理风险点。做好法律救济工作,妥善解决争议。
6.完善税源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各级地税机关之间、地税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地税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机制。完善纵向互动机制,确保从区局到市局、县(市、城区)局、分局(所)、税收管理员,都要认真履行相应的税源管理职责。完善横向联动机制,加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环节之间的协作。完善内外协作机制,建成国、地税信息、数据交换平台,扩大信息、数据交换内容,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完善协税护税体系。
7.加强国际税收管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广西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加强国际税收管理和反避税工作,保障国家税收主权。健全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将非居民个人源自中国的所得以及中国居民企业和个人源自境外的所得纳入国际税收管理范围。建立国际税源申报制度,加强对国际税源的分析预测、纳税评估。加强与国际税源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合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加强对税收协定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防范税收协定滥用。认真执行关联申报和特别纳税调整规定,进一步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完善“走出去”企业和个人的税收服务与管理机制,保护境外投资企业和个人税收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宣传我国的税收政策,深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广西的国际税收管理水平。
8.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深入开展各类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狠抓大案、要案查处,有 效遏制税收违法行为。改进和创新检查方式方法,对重点税源企业实施定期轮查。建立和完善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长效机制。优化稽查资源配置,积极推行市级地税局一级稽查模式,充实自治区和市地税局两级稽查力量,实施分级分类稽查。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文明稽查、规范办案、案件公告、案件移送等为主要内容的税务稽查规程,提高稽查执法保障水平。
9.加强征管制度建设。完善与征管法相配套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和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动适应企业经营方式和税收征管方式的发展变化。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做到管户与管事、管理与服务、属地与专业、集体履职与个人分工、税源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完善征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征管档案的采集、整理、归档、移送、复核、装订、保管、使用、保密、查阅、销毁等管理程序,实行分户与分类相结合的档案管理,完善电子档案 “一户式”存贮,提高征管档案应用水平。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确保纳税人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规范。充分利用工商等部门提供的企业信息、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国家经济普查资料和国、地税间交换的税务登记信息,认真进行比对,提高纳税人户籍信息共享度,及时发现漏征漏管户和非正常户。加强注销户检查,防止少数纳税人利用注销登记逃避纳税义务。完善发票管理办法,积极抓好税控装置推广和发票管理,构建 “机具开票、逐笔开具,发票有奖、鼓励索票,查询辨伪、防堵假票,票表比对、以票控税”的发票闭环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网络开票,转变“以票控税”为“信息管税”的发票管理方式。
(七)增强信息支撑
1.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坚持“统筹兼顾、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按照“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目标,对全区地税系统广域四级网络的带宽进行扩容,对各单位的核心网络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研究建设备份网络,实现一主一备双网运行。建设能满足“全国征管数据应用大集中”要求的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对各市局现有机房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区局数据处理中心的二级分中心。完成全区地税系统各单位办公楼综合布线工程和局域网建设工程,使之达到信息数据大集中的要求。
2.加强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加强现有专项工作软件的更新与整合,逐步实现应用全国统一的核心征管应用系统版本,建成与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和管理决策平台相适应的数据平台,为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完善推广税务综合办公信息系统,逐步拓展到其他行 政办公领域,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电子化水平。积极引进或开发网上办税系统,建立多元化的纳税服务平台,优化纳税服务。
3.加强运行维护体系建设。信息数据实行省级集中后,要以自行组织或技术外包的形式加强建立以区局为核心、市局为基础,集中管理的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监控管理,及时解决问题,为应用系统高效运行提供保证。加强硬件建设,根据信息网络科技不断向前发展的需要,循序更换、升级现有信息化设备,适应信息管税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运行维护工作流程,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为系统内部用户和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技术和业务支持。
4.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安全保障工作,遵循国家税务总局和自治区的相关安全标准,采用信息安全技术,建设涵盖全区地税系统网络和应用的统一、稳定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全区地税系统严格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配备保障安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并采取防火墙过滤、入侵检测、安全性分析等防护措施,提高安全保障体系的可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涉密信息网络安全教育,增强税务干部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涉密信息、安全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
5.强化信息分析应用。不断提高数据的增值利用水平,为实施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统一数据口径,确保同一数据在各个环节的一致性,避免数据指标体系相互冲突。加强数据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利用,上级地税机关要利用数据搞好税收经济分析,指导基层开展税源管理工作,各级基层单位要利用数据搞好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工作。
(八)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核心,努力建设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改进党组中心组学习,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标准,按照“及时补充、增强力量,优化结构、合理配备,保持稳定、适当交流,党管干部、量才使用”的原则,做好各级地税机关领导干部选拔配备工作。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进一步推进竞争性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加大干部监督力度,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收入申报等制度,认真执行任职回避制度和公务回避制度,推进领导干部任期制,制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定期调整制度。继续开展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 领导干部出国(境)的管理,认真执行上级党组成员参加下级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实施优进劣退、动态管理。积极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积极向各级党政机关推荐优秀人才。完善挂职锻炼制度,加大干部互派挂职力度。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提高考核科学性。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勤政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税务干部队伍。优化人才结构,逐步解决地税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根据地税工作需要,着力培养、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强公务员招录管理,合理使用后勤服务聘用人员控制数招录人才。加强和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数量。积极争取解决基层干部的职级和待遇问题。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明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充分利用内外部培训资源,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择优选择党校、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培训。发挥内部优势,鼓励基层单位依靠自身骨干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广西地税视频培训系统和国家税务总局教育培训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干部在线培训、考试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为主线,以提高能力素质为着力点,实施分级分类培训。采取岗位练兵、业务比武等方式,加大基层地税干部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和评估机制,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4.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以“为国聚财,为民收税”为核心,以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的税务机关为目标,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改进机关作风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全面推进机关党的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逐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完善党、政、工、青、妇组织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良性运转模式。扎实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建立符合广西地税行业特征、工作特点、生活环境状况的广西地税文化价值体系,在全系统形成共性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目标愿景、统一的管理理念、相同的行为规范。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地税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各类岗位先进典型,以典型模范的作用引领和激励广大税务干部积极有为,奋发向上。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九)完善惩防体系
1.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地税干部岗位廉政教育,将廉洁从政教育贯穿于日常税收工作中,贯穿于地税干部培养、选拔和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风险防范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地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定期举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专题培训班,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带头讲廉政党课。进一步巩固地税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强化税收“两权”监督制约。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巡视检查、督察内审等综合监督作用。加强对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国家税务总局重要工作安排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地税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的监督。把各部门、单位开展“两权”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一岗两责”。健全完善领导干部、岗位人员、业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四位一体”的税收“两权”监督管理机制,探索实施信息化预警,分层次、有侧重地推进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监督,建立完善有效防范岗位风险的部门内控机制。扎实开展巡视工作,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巡视督察作用。
3.加强督察内审工作。建立健全与地税工作决策、执行相匹配的督察内审机制。完善措施、突出重点、改进方法,对重点工作跟踪督查、日常工作定期督查,对税收征管、财务管理和决策管理实行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督察内审,加强内部风险防范。制定督察内审的规范性制度,实行层级督察审计、项目督察审计、专案督察审计。强化税收执法监督,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对财务管理、基本建设项目、政府采购的审计监督。
4.提高执法执纪水平。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工作,认真查处和切实纠正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完善信访举报、网络举报受理和调查处理机制,加大自查和案件督办力度。严肃查处发生在地税机关和地税干部中以及税收“两权”运行中发生的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案件,坚决惩治腐败。严格履行办案程序,做到依纪依法办案,维护干部合法权利。坚持“一案双报告”制度,加强对新形势下办案工作特点、规律和方法的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案件根源,查找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规范管理。
(十)改进作风效能
1.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为纳税人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观念。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规范公务接待、培训、考察等工作。做好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纠正举办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等问题。落实政务公开制度,加强对政务信息公开的监督检查、评议评估和服务指导,打造“阳光地税”。加强税收执法监察、效能监察,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制度,办好政风行风热线,及时解决纳税人的合理诉求,促进地税行风进一步好转。
2.提高保障水平。创新管理手段,建立符合实际、针对性强、利于管理、便于操作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预算和决算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算分析评价指标,完善财务会计内控机制,构建内控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务、事务管理关键节点控制的有效性,提升行政效率,打造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政府采购目录约束、限额约束、程序约束和政策约束,推进依法采购和科学管理。建立当地财政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优化当地财政补助经费支出结构。加强宣传引导,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改进和规范公文管理,建立差错通报制度。规范后勤管理,提高保障服务水平。
3.强化绩效督查。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提高执行力。完善电子绩效评估办法,建立税收业务、行政管理、组织文化等全方位、一体化、动态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标准化常态管理,使标准化管理同日常工作、执法责任制、绩效考核紧密结合,成为全系统重要的日常管理工具,提升地税机关行政效能。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广西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地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区各级地税机关和广大干部职工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各项地税工作目标,为促进广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
第五篇: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总 纲一、十二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截止XX年末,xx街道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亿元,同比增长42%;完成招商引资1.8亿元,同比增长2%;完成综合治税600万元,同比增长400%;完成商品零售总额500万元,同比增长180%;完成工业产值4.2亿元,同去年持平。
从指标完成及xx综合发展情况看,问题和优势并存,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速度慢。吉航维修公司作为xx地域的主要经济支撑,产值长期徘徊在2亿元左右,近三年来呈现负增长,而且目前看不到有好转迹象;全区域范围内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注册工商户280家,而且多数未达起征点,地方税收总额不超万元;居民收入水平低,年均不足万元。二是基础设施差。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处“村中城”城市建管资金长期投入不足或没有投入,导致街路破损、棚户区大量存在,无路灯、无绿化,并进而引发环境脏乱、秩序混乱。三是服务功能弱。xx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通道,没有很好地起到吸纳集聚人口,服务周边乡镇及开发区的引领作用。
(二)发展环境优势分析
优势一:发展空间大。xx是为周边乡镇及经开区提供重要生产生活服务的区域,服务人口多达20万,服务企事业单位多达200家;xx地域内有可供开发土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其中67万平方米为工业用地;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
优势二:产业门类全。吉航公司具有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xx航校与铁路配件厂合资兴建的精密机械加工基地也很具规模;域内30000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企业两家;各类银行五家;入驻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三家。这对一个人口只有1.3万人的地域来讲,已经显得很热闹。
优势三:投资门槛低。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远,所以房价低、租金低、投资成本也低。特别是随着去年“xx商贸中心”的落成,周边很多农民到这里投资创业,发挥了很好的小城镇集聚功能。
优势四:交通便捷。离高速公路入口只有七分钟的车程,域内还有尚待启用的飞机场和铁路专用线。水电气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二、十二五时期xx区域发展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xx街道“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共性中存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紧紧把握xx区域优势,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标,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等方面有新的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坚持原则
--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
--加快发展,兼顾质量效益。
--把握机遇,转变区域发展。
--营造环境,促进改革开放。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三)发展定位
建设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建设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区;建设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区。三、三大发展板块
(一)聚合、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特色新城。
1、发展优势
XX年xx东博会上,xx街道与中航xx瑞塞和xx瑞融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了“xx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总投资4亿元,可实施多个项目开发,通过对xx地区进行综合整治,可带来整体区域变化。
2、发展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带动作用,实施区域发展一体化战略,建成一个建筑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商住楼多达180栋,常住人口突破5万。商气、人气异常凝聚的新型中心城镇,其中3万人。
3、发展重点
--XX0平方米xx商贸中心
--90000平方米的金街名苑
--XX0平方米的平房区改造
--50000平方米的老中学商住楼
--50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以及衍生的特色美食街
--水上乐园、文化广场、棚膜种植园区、农业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果菜批发市场等项目,(二)以维修制造为主、依托吉航优势的北部工业新
区。
1、发展优势
哈达湾重点企业转移已成定局,随着哈达湾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逐步外迁,xx将成为离城市中心最近的工业企业布局地。xx未来的工业发展除虹园外,xx应是最好选择。
2、发展目标
依托吉航公司较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建好四个小区,实现域内工业产值12亿元,为现有基础的3倍。
3、发展重点
--一是飞机“维修区”。发展吉航公司主营业务,年产值可达2.7亿元。
--二是民品“加工区”。重点为大庆石油、哈飞集团开展配套服务。
--三是汽车“配套区”。利用吉航公司闲置的67垧建设用地,以中航集团和xx省政府签署的合作意向为契机,摆放工业项目,做好汽车文章。
--四是农产品“生产区”。沿吉孤公路向西,在道路两侧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发展一批农产品特色加工项目,并逐渐使xx、孤店子连为一体,集群发展。
(三)为周边乡镇及开发区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
1、发展优势
2、发展目标
3、发展重点
一是完善服务功能。除传统商业、餐饮、娱乐项目外,深入考虑金融、担保、物流等项目。
二是规范服务环境。提出了规范服务环境的三年规划设想:第一年清脏治乱,第二年改善设施,第三年建设新城。明确了环境优美、街容整洁,停车有位、出入顺畅,市场繁荣、管理规范,平安祥和、宜商宜居四个整治目标。确定了改造棚户区、治理通溪河、批建停车场、改造市政设施、治理环境卫生、新建农贸市场、整顿治安秩序等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是配套商业设施。重点是建好四个商场、建好特色美食街。
四个商场包括:农机具销售商场、蔬菜批发市场、建筑材料销售市场、农贸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