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时间:2019-05-14 18: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第一篇: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这种高雅的文化被束之高阁,其地位也从古代的显学地位沦落到今天的一文不名。但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座精神殿堂,它镌刻着人类的无数记忆。当历史被遗忘时,其审美性自然被人们所忽视;当审美性缺失时,历史也必然被遗忘在社会的角落里。如何让人们体会到历史所展示的美,一些流行歌手及作词家以他们特有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人类历史的美丽画卷,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让人们用心去感受历史的物质美和精神美,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感悟,享受心灵的愉悦和超然。而历史的这种审美性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路径选择才能真正被人们所掌握。

【关键词】流行歌曲 历史审美性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222-02

曾几何时,在一般人的眼里,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实,历史代表过去,在这个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时代,历史不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即使有效益,见效也是非常慢的。因而,历史这种高雅的文化被束之高阁,其地位也从古代的显学地位沦落到今天的一文不名。是什么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更多关注?是他们――一群流行歌手。他们通过自己的歌声让更多的人深切感受到历史的美,一种无法抗拒的美。

一、流行歌曲表现的基本思想

周杰伦的一首《爱在西元前》风靡大江南北,凝重、深沉的韵律,低迷含混的声音使无数歌迷为之倾倒。歌词所描述的历史画卷,使人为之震撼,同时也敲醒了人们沉睡已久的心灵:“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经过苏美女神身边,我以女神之名许愿,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歌词虽然讲述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然而它的历史元素却更为突出:楔形文字,汉莫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及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找到原型的景象和人物。除《爱在西元前》,《兰亭序》,《青花瓷》,《东风破》等歌曲都涉及到了相关历史事件与历史元素。不仅周杰伦的歌曲如此,还有其他诸多歌手的词曲中也融汇了更多的历史元素,如,林俊杰的《曹操》、含笑的《飞天》等等。流行音乐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过多承载历史的沉重,但歌曲的演唱,曲词的创作却使历史与流行走向了结合,时空的拉近让人们在音乐中愉悦的享受历史,关注历史。

二、流行歌曲的历史审美性的理性分析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座精神殿堂,它镌刻着人类的记忆,充满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才华横溢的文人,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其中蕴含的民族精英的英雄气概,让人感动不已。品历史人物谈笑间灰飞烟灭;哀卖国求荣者下场可悲;惊古人的无穷智慧;叹古建筑的的雄伟壮观、巧夺天工„„在人们为古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所叹服时,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周杰伦的歌曲《兰亭序》是以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为模本,该书帖完成于东晋永和九年,距今约一千六百五十五年,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曲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以书法的行书行云流水,描写心细的古代女子在月下推门出来脚步轻移的姿态,再描写女子的绝世美貌无人能模仿比拟,最后暗喻王羲之所处的年代东晋正是王室南迁落魄之际,徒留佳人在北方。虽然此曲讲述的不是历史原貌,却处处充满历史的气息,作词家将古典的内涵用现代的流行展示出来,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关注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仅这首歌曲如此,其它歌曲中也充满着历史元素。

正如马良怀在《享受:历史的另一种功能》中说到:“历史不只是心灵的皈依、智慧的源泉,更是精神的宝库、诗意的渊薮、艺术的大本营。当我们走进历史的殿堂之时,也就不能只是向其索取依赖和聪慧,更应该让心神在里面翻飞游弋,信马由缰地尽情享受。”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可以感知生活之美好,激发心灵深处之感悟,享受到心灵的愉悦和超然。

三、把握历史审美性的路径选择

但要真正领悟历史之美是有条件的:一,知识的储备。要有雄厚的历史知识作为基础,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有可能与历史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二,价值选择。即要“心静”,要从世俗的功名利禄中挣脱出来,投入到精神领域的追求之中,唯有如此才可以感受到古人所创造的辉煌,探究出历史的奥妙,领略古人的非凡。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做到这一点的人是少之又少。历史本身就是一门高雅的文化,只有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才会得到重视和更多的关注,今天的社会发展还不足以给历史足够和重要的地位。三,艺术要求。要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从艺术家的角度,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感悟历史之美:精神美,物质美。陈寅恪先生曾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察报告》中说到: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雕刻之眼光及精神”,必须“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深深体会到历史的内在美。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民族精英,风流人物,还有那些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的思想之光和精神风采,为人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审美对象,他们闪光的心灵,为人们呈现了内在的精神美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让后人为之感慨,叹服!

如今,人们借用说唱的通俗形式去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歌声传播历史,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历史,欣赏历史,感悟历史。而历史也用自己的深厚与美成就了他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小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探微》,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孟洪美,《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行知报》陶行知研究会。

[3]朱光潜,《美学概论》《谈美书简》,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4]马良怀,《享受:历史的另一种功能》,光明日报。

第二篇:《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诗经》道性自然的天态审美蕴含

【摘 要】《诗经》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道性自然的生态审美蕴含。古代周人保护自然的朴素生态观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为《诗经》时代奠定了良好的生态背景,造就了泉水清流、草木繁茂、物种丰富、生物和谐的生态境界;《诗经》时代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彰显了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美学蕴含;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周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及“中和为美”的美学追求,在《诗经》中展现了天人相通、物我依生共融的自然艺术表达。

【关键词】《诗经》;道性自然;生态美学;天态审美场

著名生态文艺学家袁鼎生教授在著作《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中将审美场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本质,“统观审美场覆盖人类审美的全域与全程,囊括人类审美的本质与现象,包括古代天态审美场、近代人态审美场,当代及未来的生态审美场”,[1]与之对应人类的审美活动依次经历了依生、竞生、整生三大环节,“天态审美场的审美理式在中国古代的发展,经历了道本、天本、佛本、理本、心本的历程,至宋、明而趋极致。”[2]《诗经》主要汇集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近五百年的诗歌,位于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的初成阶段――道本阶段,以率真、自然为宗,展现了以道质道态为主的依生之美,在审美理式上标举了审美本体和审美本源的客体性,通过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体现了天地不言之大美、道性自然的生态美学蕴含。

一、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

西周到春秋的五百年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优美的自然生态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依生于土地、自然,安居乐业,从《诗经》中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农业劳动中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自然审美的快感和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同时,周人继承了殷人敬畏天地的天命观,以及为国以礼、伦理有纲、家庭和美的伦理观念,并融入自己的德孝观念,萌生了至真至善的自然关爱,形成懵懂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朴素无华的生态自然观。

(一)朦胧的生态保护意识。《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的诗句,认为保护自然资源就能获福,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到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诗经?大雅?行苇》中“孰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的句子,倡导要保护植物的幼芽;《郑风?将仲子》中“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小雅?小弁》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甘棠》一诗中“蔽芾甘棠,勿翦勿伐”等句子都体现了周人对树木的保护。《大雅?皇矣》则展现了周王在岐山种树造林的历史,周王植树经验丰富,开基立业绿化育才。这些诗句都充分证明了周人具有了保护自然的懵懂思想和物产养护的生态维系意识。

(二)良好的自然生态。首先,《诗经》中展现了良好的水质状况。“《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3]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鼓钟将将,淮水汤汤”等诗句为我们描述了黄河流域水乡泽国、水流清澈的景象;另外,从《诗经》中记载的各种各样的鱼类,鲤、鳟、?、鲨、鳢、嘉鱼、鳖、龟等等,也可看出当时的水质很好。其次,《诗经》中展现了繁茂的植被生态。在《诗经》里,反映出到处都有茂密的森林,《诗经?魏风?伐檀》充分反映了“山西饶材”的景象,另外,《诗经?邶风?击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诗经?小雅?正月》:“瞻彼中林,侯薪侯蒸”,《秦风?晨风》:“鸟穴彼晨风,郁彼北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等都展现的是密林涛涛、绿树掩映的美景。再次,《诗经》中还展现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记载的树木、野生草类物种丰富,为飞禽走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据顾栋高统计《诗经》中的动植物加起来是273种,简直是一部生物词典。妇女采集的对象有蕨、薇、莱、荠、苦、卷耳、榛子、橡子、葛、野梨、甘棠、药草、山珍、麻、花椒、杜等,体现了植物物种的多样性。《诗经》中以动物为名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鹊巢》、《草虫》、《羔羊》、《蟋蟀》、《鹿鸣》、《鱼丽》、《白驹》、《玄鸟》等等,可见其对动物的描写也很丰富,展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下动植物和谐优美的生态境界。

从这些诗句中足以见得那个时代人们对动植物资源的重视以及朴素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同一部完备的生态学词典,为周人在《诗经》中呈现出的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背景,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丰富旺盛以及动植物文化的生态美学意蕴。

二、田园牧歌的自然生活

稳定的农业生活使周人得以过上起居有定、耕种有时、顺应自然的生活,家长、家族制进入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西周天下形势促发礼乐德治思想的形成,这些方面使得周人形成夫妻相濡以沫,子女孝敬长辈,兄弟朋友恭谦的良好社会生态,这些都为周人田园牧歌、规律和谐的自然生活提供了充沛条件。

(一)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先民严格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重视农业生产,倾注了对蕴育万物生命的胞衣之地和大地母亲无限眷恋的情感。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审美视角,中华民族重视和遵循农业生长规律的生态意识,古典生态美学智慧。” [4]《?]?q》诗中仿佛能看见妇女们在美丽的田园做着采?]?q的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展现了古人依循万物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凭着直觉和天性去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葛覃》展现了一幅动植物和谐图,葛草藤叶茂密又繁盛,黄鹂上下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婉转声清丽。《七月》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周人的田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触及到了最底层、最真实的本真生活体验。《无羊》着眼于富足、踏实的原生态的、真实可感的牧歌式的生活描绘。这些诗句展现了祖先们遵循自然法则,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自然和谐的生活画面。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二)单纯质朴的情感之美。《诗经》中的情感之美聚焦于爱情,朴实无华的爱情信物,纯粹简单、单纯执着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周人古朴天然的本性和朴素的生态情怀。《桃夭》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平淡动人。《静女》《?坑忻贰贰赌竟稀返仁?歌展现了周朝男女婚前态度主动,大胆示爱,不顾忌外来的压力,性情率真,自由结合的情感状态。《郑风?女曰鸡鸣》展现了妇女持家有道,夫妻恩爱的情感状态,《邶峰风?匏有苦叶》则为我们展示了古人的入赘婚俗。《召南?行露》则展现了女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体现了敢于说“不”字的气节以及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简单质朴的爱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真至纯而至美。

无论是顺应自然节奏的劳动之美,还是单纯质朴的自然情感之美都彰显了《诗经》时代古人田园牧歌般的自然生活的美学蕴含,令人心生向往。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

《诗经》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依生于自然,慑服于大自然威力之下,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使诗歌产生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5]无形中孕育了诗经自然无痕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一种包孕草木生灵之气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追求。

(一)天人相通的祭祀乐歌。古人通过祭祀来颂神、悦神、求神达到天人相通的目的,《诗经》中的“颂”就是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的祭祀乐歌,有许多“畏天命”或“敬天命”的思想表现。如《丰年》展现了丰收时节对祖先的感念和崇拜;《我将》是讲要对天虔诚祭祀,敬畏天命,方可确保社稷的安宁;《敬之》则是周王在警戒自己时刻顺从天命,不可违抗天命。这些都是《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崇拜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天人相通、相协、相合的生态美学蕴含。

(二)物我交融的依生共生。“图腾崇拜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崇拜,它反映了原始先民对生养自身的自然的尊崇与依从,表达了合于自然进而与自然同生的理想和愿望。”[6]从自然崇拜到生殖崇拜,再到祖先崇拜,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图腾崇拜。弗雷泽在《金枝》阐明交感巫术的思想原则:一是相似律:同类相生;二是接触律: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周人也如此,他们认为人的生殖力与动物的生殖之间有互渗作用。如果实成熟与女子婚嫁,草与女子的柔顺纤弱,藤蔓与女人托身夫家、永不分离,蝗虫与多子,藻与纯洁、高尚,花椒与多子吉祥,雎鸠与专一忠贞,荷花(扶苏、桃花、锦葵、荼(白茅)、明月)与女子的年轻貌美、艳如桃花,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些对象间具有相似性和互溶互通性,于是《诗经》多用比兴,以物托情寓志,直接展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先民原生态的情感表达,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本真热爱,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态审美场道本阶段率真自然、道质道态的生态美学蕴含,为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2][6]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M].人民出版社,2005:1,113,184.[3]周书灿.《诗经》的历史地理学价值新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4]刘广春.《诗经》中“农事诗”之生态审美[J].今传媒,2010(9).[5]瞿娟.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9:50,52.

第三篇:流行歌曲中的语文与审美

流行歌曲中的语文与审美(校本课程第四讲)上传: 熊金辉

2013.02

(三课时)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让流行歌曲为写作所用 时下,中学生对流行歌曲有着如痴如醉的狂热,流行歌曲成为校园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校园都有崛起的“追星部落”,流行歌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热点”,成为中学生最钟爱的伙伴。我认为,在保证作文训练体系的前提下,把流行歌曲“拿来”,让流行歌曲与作文教学联姻,让流行歌曲成为写作训练的材料之一,不失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流行歌曲对作文教学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呢?

一、利用流行歌曲,酝酿亢奋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和热爱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兴趣的激发和情感的勃动,是改变学生笔端滞涩,文章苦涩乏味这一窘况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中,利用流行歌曲涌动着的青春浪漫的活力,追随少男少女的感觉步伐,让流行歌曲这一时代的“活水”刺激引发学生的亢奋情感,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唤醒到最佳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在“爱屋及乌”式的移情效应中,学生形成写作兴奋状态,“忘我地投入一次”。如学生在吟唱品味《生活需要七色阳光》、《再回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昴,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变本能的喜爱到有意味的理性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曲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曲的情愫,心中涌动的非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在文章中幻化出一张张心灵呼唤的底片:“学习不是高考指挥棒下的苦行僧生活,我们需要快乐地学习,我们需要感受七色阳光的温暖,我们应该追寻七彩生活的绚丽。”“再回首,我心依旧,三年高中学习使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

二、利用流行歌曲,优化情感,提高审美趣味

优秀流行歌曲都是高尚情感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崇高壮阔、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潜流,动人心弦,是不可多得的情操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比如,《爱的奉献》传达出了:只要有爱存在,温暖将被传送到地球村的每一个角落,只因有了爱,生活才丰富多彩。《说句心里话》表达了牺牲小我,戍关保国的无私奉献的皓月般高洁情怀。《真心英雄》则表达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高尚哲理。利用优秀流行歌曲这种孕风裹雨夹电挟雷的撼人情怀,抒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入耳入脑,情化、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自省意识,为他们自我育美育德开通一条新路。学生置身在优秀歌曲这一面镜子中,必然会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汲取其中的精神营养,并不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意志力、奋发向上的精神,塑造一个更新、更完美的“我”。比如,学生从《一封家书》《常回家看看》所表达的儿女的一分孝心与爱心中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心中常有父母,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特殊纪念日?又有多少人能在节日里给父母送去一分祝福与关心?‘养儿才知报母恩’这一古老的遗憾不应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延续。”学生在吟唱《样样红》之后铮铮宣誓“千金难买不落日,为了我的明天不是梦,为了向昨天说再见,珍惜青春年华吧。让满涨的情感在理性思考的牵引下,踏实过好每一分钟,用心去追,展翅高飞,去穿越所有界限,写下属于自己的明天。”

三、利用流行歌曲,充分感悟生活,长进提炼生活的能力

中学生已初步感悟人生,作文中时有心灵火花的迸射,时有情感的勃发与冲动,但这有几分清香的心海日记还不够深刻丰富,他们的弱点是:经历少,阅历浅,感悟生活的敏锐程度不够深,其感受带有情绪的表层化,认识的肤浅化,思维,点滴化,未能很好地发掘刹那间心灵震颤的层层涟漪,难以写出真正令人感动的好文章。作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提炼生活内蕴的本领,深化学生领悟生活的能力。否则,长此以往,易造成学生思维搁浅,认识滞后。优秀流行歌曲都是生活之歌,是创作者做了生活“有心人”的结果。优秀流行歌曲精美、凝炼,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有的歌词已成为名言警句,脍炙人口。如“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水手》),“要用双手把自己的生命擦亮”(《生命街车》),“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作文教学中,应该借助优秀流行歌曲这一“慧眼”,或让歌曲作为学生深透体验、感悟生活的触发点,启引学生的写作灵感,帮助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或以流行歌曲引发学生记忆仓库深处的生活经历,连通生活与作文,帮助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开拓认识领域和写作思路;或以流行歌曲中的思想意蕴、感情火花为倚傍,洞悉生活的本质内涵,培养学生发现“值得思索事物”的能力;或促使学生沉浸在歌曲的特定情境中,在充分感受体会的基础上审视自己以往对类似生活的认识,在比较中深化心灵无意间发生过的感动,增强意会歌曲中的深邃哲理与充沛感情的能力;或让学生充分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合乎逻辑地类推引伸,从而补充、丰富歌曲对社会、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对优秀流行歌曲的寻宝探幽中,学生的心智得到磨炼,从初步感受生活进入到深透地领悟生活,变挤牙膏式的“写得出”为能打动他人的“写得好”。学生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拼则赢,不拼则败。学生从《回家》中感悟到:回家的感觉真好,那里有浓浓的亲情,脉脉的柔情,温暖的关怀。家不仅是人类自然之躯的栖身之地,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家园。

四、利用流行歌曲,培养鉴别思维能力,提高思辨力

也有些流行歌曲,仅是一种感情的渲泄,内容空洞苍白,有着空虚无奈的慨叹或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假深沉”。有的甚至格调低下,有着愁肠百结的人生失落和颓丧泄气的情况,流露出灰色的感受。对这类歌曲,应指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歌曲中表露的消极人生观、玩世不恭的生活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社会正是在不断批判否定中前进的。通过辨析、批判、修正,分清良莠,帮助学生在批判中占领认识的“制高点”,如何正确看待复杂斑驳的人世生活,如何开掘认识生活本质的深度,并以此事拨响学生高昂的心灵之弦。比如学生在评析《小芳》这首歌曲时写道:一句“谢谢你”、“不忘怀”就算是对付出了真情却被无情水冲走的小芳的回报,就能补偿小芳付出的挚爱?小芳的真情和挚爱成了那位知青度过“那个年代”消除寂寞与无聊的替代品。那位知青对小芳并真情可言,为了调回城,就以一句“不忘怀”这一“空头支票”来搪塞孤零零地站在村口的满含凄凉忧伤的小芳。若是真的“不忘怀”,进城后为什么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找回曾经拥有的真爱?又如学生在习作中写道:“人生不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游戏人生的人必将被生活抛弃,把人生当成一场梦的人,他将永远在梦中昏睡。人生是铮铮作响的誓言,是盘古开天时震憾心灵的巨响,我们要用心、用生命去编织人生的花环是男孩,就应奏出山的浑厚、山的雄健,是女孩,也该唱出水的壮阔、水的甜美。”

五、利用流行歌曲,培养对生活的陌生感,训练发散思维

思维能力是人类认识能力的核心,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等要求在作文中,体现为立意求新求异,为何独到新颖地散发出睿智的理性之光?必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他们不依常规,不把思维固定在一个圈子之内,而是开拓思路,多方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作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

把流行歌曲引入写作素材,用求同的感悟整体消化歌曲内容,然后以某些歌词的意蕴,情感为信息源,启迪引导学生跳出原有的认识角度,运用异样的眼光、独特的视角、陌生的感觉,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感悟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现歌词中的事理。学生在求异中往往可“意想不到”地发掘出深蕴在事物另一面的极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令人振奋的情感冲刷,克服因习惯的单向线性思维、熟悉的感情圈子而造成对生活认识的“色盲”“弱视”,使学生作文呈现出一片晴朗的天空。比如,我指导学生从“沉默是金,笑骂由人,洒脱地做人”(《沉默是金》)这句歌曲进行发散:(1)对名利的诱惑,对他人的误会,沉默是金,沉默是一种美德;(2)培根说:“沉默是一种诡计”。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坐视不管,绝不能以“沉默是金”作为明哲保身、逃避社会责任的借口;(3)在创业中要拒绝沉默,要敢于表现自我,要有毛遂自荐的勇气,为自我发展创造机会。

另外,流行歌曲都是精心构思之典范,或是“小处着墨,大处着眼”,或是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流行歌曲的独特构思,精巧的布局,生动的表现手法,帮助学生大中取小,以小见大,努力使学生的作文达到新、奇、精、深。第二部分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共通之处

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由台湾声名卓箸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扬等共同炮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邓的内敛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有长久》,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环,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由罗文演唱)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表现空间,另一方面又考较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融汇: 两者之间的融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在欣赏歌词《烟花三月》他使你想到了那首诗,思考:

歌词内容与原诗有关系吗?那么由此可见,从中可以得到什么规律呢?

2、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他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涛》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参不破这一刹那?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

3、使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名 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

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的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4、欣赏《东风破》体会歌词里是否有古诗词典故或者意象?

5、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如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的感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如“酒暖回忆思念瘦”典出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向东流”容易让人联系到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此外,词中出现的多种意象,如灯盏,琵琶,如琴音,如枫叶,如篱笆,如古道,如漫草,都可以联系到古典诗词,都透出一种典雅之美。

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周杰伦歌曲中,《娘子》道:“娘子却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河口默默等著我”,“折杨柳”古人送别之意象;《发如雪》中道:“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不正是“弱水三千,唯取一瓢饮。遇人千万,只你一人在心。”在《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诠释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营造一种氛围,表达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不同时代特征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山河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念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的算比较多了,但大都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淒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期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在语言表达上,则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够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便大声质问“为什么人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明折“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问题。用语上面,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

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有严格的要求,遣词用句十分考究。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总结:

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那么作为中学生在以后听流行歌曲当中,就要留心歌曲除了旋律好以外,歌词是否与我们的古诗词有联系呢?这就叫处处留心皆语文。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关于流行歌曲的审美分析

流行歌曲是一门词曲交辉的综合音乐体裁,具有复杂?巨大的多元化风格体系,即有各自的特点,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构成国际间交流传播最广泛的声乐文化现象和体系,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各类文化层次的人群中?在流行歌曲的逻辑定义中,流行歌曲首先是属于音乐的类型之一?因此,就流行歌的性质而言,其隶属音乐?流行歌曲的性质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型,它降低了群众欣赏的门槛?在流行歌曲中,文学语言获得了和音乐语言同等的地位,打破了纯音乐形象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流行音尔歌词的介入补充了单纯音乐语言的缺憾,明晰?精准?确定的诗歌性语言将音乐的意义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具有商业性?传播性?大众性的外在特征?它在技术理论?艺术表演和审美以及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广泛性特征,甚至不能用明确的概念来界定,更不能用“雅”和“俗”的语言来简单定位,它只能是大的音乐文化范畴?它是包含着传统与现代?普及与高雅?娱乐与社教?艺术与科技?文化与商业等多种复杂内涵的巨型文化载体?

一、流行歌曲歌词构成的基本特征

不论流行歌曲形式怎样发展和变化,总是围绕着歌唱这个中心,而歌词就成了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歌词构成主要有三个特征:(1)抒情性? 有感而发,由情而作,是歌词创作的基本契机?也可以这样说,流行歌曲最为重要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呈现出的泛情感化倾向?这是它区别于纯粹的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他音乐艺术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以韩红演唱的《青藏高原》为例,“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古的期盼”,是一种站在高原上对自然和生命的呐喊?孙楠的《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运用了夸张?拟人的手法,以浪漫的情感,通过对五星红旗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强大的祖国的自豪?骄傲的情感?(2)形象性? 歌曲歌词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语义功能,由于歌词语言的多义性和情感意象,往往渗透着主观复杂的心理感受?在流行歌曲中,文学语言获得了和音乐语言同等的地位,观众在对歌曲的欣赏中不仅听到的是音乐,还听到了诗性的语言?词作者曾宪瑞说过,“一首好的歌词,应当带有音乐特色的文学美和闪耀文学光彩的音乐美,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于一身,使之谱曲能唱,离曲能赏”?像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不仅具有强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性,还具有浓郁的诗意?譬如《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歌词简洁,结构分明,并隐约带有故事性的特点?“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是否能够登上你的客船”,突出了创作上的时尚性?通俗性特征,成为歌曲中经典的流行句?(3)叙事性? 流行歌曲中歌词的形象特征并不是语义直接提供的,它必须借助于比喻和描绘才能显现?而它的叙事性也是把歌词的抒情性同故事性?戏剧性巧妙地结合起来,扩展歌词所能反映的生活面,丰富歌词塑造的人物形象,从而将故事的抒情和故事的叙述完美统一起来?以《丹顶鹤的故事》为例,“从前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词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女孩为保护丹顶鹤而陷入沼泽失去生命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齐全,开头?发展?高潮?结尾一应俱全?打破了以往歌词只反映故事片断或单纯感慨抒怀的模式,加以曲作者迷幻?优美的旋律,听众在意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反复吟唱的主题得到升华,使故事情节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故事的结尾不免有些凄凉,却透露出一种悲壮的美?成功的叙事歌曲不仅具有诗歌所带来的诗意美,还具备了叙事带来的戏剧美,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

二、流行歌曲的发声技术理论特征

当今的流行歌曲有一个最不同于其他歌唱模式的特点,就是多层次性?它吸取各种演唱技法和科学发声理论,又在咬字吐字?音色运用等方面突出特点,同时结合电器装置扩大和美化声音,形成了既具有技术理论又不拘泥于规格?人声与电声仪器合一的现代意义的流行唱法声乐技术特色?如今的流行歌曲之所以拥有如此庞大的音乐市场,原因就在于此?首先,流行歌曲的唱法与任何一种歌唱艺术一样,有呼吸支持?声带发音功能?咽部共鸣调整等基本的发声原理?在声乐技术发声的基础原理要求下,根据不同的歌曲演唱习惯进行处理,在咬字?气息?共鸣?表现等方面形成诸多类型,其技术要求是多样性的?其二,歌曲内容?演唱风格体现出丰富多样?无所拘束的特点,歌手可以根据自己的嗓音类型结合各种技巧唱出更加多样的风格?譬如:爵士?摇滚?新世纪音乐?乡村音乐?民谣?灵歌,以及结合戏曲唱法?民族和美声唱法等,可以结合几乎所有的声乐风格类型,形成了强大的兼容性和技术性风格?其三,自由声音的运用?所谓自由声音就是那些在美声?民族?戏曲唱法中常被视为错误发声的非乐音声音?如:白声?气声?沙声?喊声等?歌手可以运用电器扩音这一现代技术,把握对麦克风和调音台对声音的调控技术处理,达到需要的艺术效果,歌唱已不完全是人之所为,电声歌唱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归纳上述,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发声技术的多样性,它与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相对统一和系统化?规范化形成鲜明对照?因此,复杂?多元?多变及随即性?新异性?电声化等是流行歌曲发声技术的最大特色,形成了多色调艺术演唱风格和多元素的现代文化特征?

三、流行歌曲的旋律特征

“声音艺术之旋律特征,集中在以人声为中心的表现理念之中,但人声的域限又使旋律在音域?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均不如器乐旋律那样丰富多变,从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音乐形式在音乐艺术中获得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概念是针对美声?民族唱法而言的,而有些流行歌曲则是用密集节奏凸显了节奏的功能,将旋律的功能简化,极大地弱化了旋律的功能?譬如周杰伦演唱的《蜗牛》,强劲的节奏感加上舞美,充满了面对困难而不退缩,勇敢承担生活责任的积极面,但旋律和音乐乐句不具有古典音乐中的“灵魂”意义?

从整体的流行歌曲创作来看,其旋律进行和古典艺术歌曲相比,往往显得更加简单,而流行歌曲强调的是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而不像古典艺术歌曲注重发声上的纯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歌曲能够流行起来?曲式结构上也比较简单,音乐语言也较流畅,相对简单的旋律更容易为观众接受和记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艺术韵味的贫乏?譬如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并没有运用复杂的节奏,仅仅是第三乐句出现了四分附点音符,反复吟唱,造就出了典雅?朴素的艺术效果,成为从“学堂乐歌”时代流行至今的经典歌曲?流行歌曲短小精练且音域不宽的旋律结构,再加上内容和形式的广泛性?平民化,使其富于即兴性,易记易唱,演唱的普遍程度很高?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使音乐由少数专业人士享受的艺术,转化为大多数的普遍群众所拥有的娱乐形式? 流行歌曲拥有很大的演唱和听众群体,涉及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包含着传统性和现代性?广泛性与专业性?艺术性与商业性等复杂的文化和社会内涵?最本质的文化性质就是娱乐,它生活在大众之间,不仅能够满足传统美学所倡导的审美标准,而且也丰富和翻新了传统美学的审美观念,将音乐“从阶级特权?社会?政治的惰性和对生命的禁欲的否定中更充分地解放出来”?音乐承载着人类的悲欢恩怨?美丑善恶,它是人类在自身进程中生生不息的衍生?映照和审判,是人生梦想与理想最强烈的音符和色彩?在历经长久的娱乐渴望和呼唤以后,我们有理由把感性愉悦置放在真正基本的位置?

第三课时

第四部分中国20世纪几首经典流行歌曲歌词简析

20世纪,随着一些词作家借鉴古典诗词创作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成功,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诗词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些词作家中,尤以台湾的琼瑶最为明显。而这些借鉴和改变,大体上存在古典诗意境词的化用,融前人诗句于歌词,仅借用原来词牌含义,以及模仿古典诗词的意蕴、意境等形式。也通过上述诸形式的运用,让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歌词中完成了自己的当代转换,瓶装新酒的形式,道出了吟唱者的心声,并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为更好地交代清楚二者之间实施了怎样的转换,我拟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谈谈同样作为“曲词”的这种诗词旧瓶,如何完成了中国古典诗词转换成表达出当今人们心声的现代著名流行歌曲歌词的。

一、原诗、词的意境形象化和进一步具体化 在这方面,要首推八十年代中期传入大陆的,由台湾著名女歌星邓丽君演唱的台湾女作家琼瑶的《在水一方》。由于该歌词成功地把《诗经•秦风》中的《蒹葭》一诗的意境主题形象化、具象化,加之邓丽君细腻纯正、甜美抒情的嗓音和声情并茂柔美的演唱,所以该歌曲传入大陆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广为各阶层人们所传唱。从传入至今,虽历时二十多载,依然为不少演唱者所喜爱、钟情。而该歌曲歌词之所以广受妇孺老幼欢迎,其关键恐怕在于其对《蒹葭》意境袭用的巧妙。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对比琼瑶的歌词和原诗。试看原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其表达的主题为恋人对意念中人的神往和恋慕。由于该词环境描绘的逼真、淡雅而又情真境远,两千多年来流传不衰。而当我们再看琼瑶的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稍加对比,我们就不难看出后者将其形象化、具象化的成功。至少在意蕴上,后者达到了前者相同的高度,且都能让人有兴味悠长醇久之感。并且与前者相比,《在水一方》不仅具有了原先的意境美、画面美,更通过邓丽君细腻柔美、准确到位的深情演唱,便把最初该诗歌具备的重章叠唱等韵律美更加彰显显露出来。而就绝大多数人本身,其内心世界几乎没有人不存在“身虽不至,心向往之”的时候。所以当问及其中不少吟味吟唱该歌曲者,他们的回答都是内心得到了某种慰藉。是啊,现代社会下个人疲惫的心灵能够在一首歌的吟唱中得到释放,有谁不原意反复吟之而演唱再三呢。改变后歌词表达的意蕴与其《诗经》中传达的深情高致的异曲同工,是《在水一方》不被几十年时间淘洗掉的原因。而后者把原来非常深远意境的古代名诗词歌赋浅白话,则又是其更广为流传的关键。所以至今都还被人们传唱和喜爱,并不是偶然的。

除了琼瑶,在这方面被比较成功改写的另一首歌词,是歌词作家陈小奇对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形象化、具体化。直言之,就是词作家陈小奇在《枫桥夜泊》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涛声依旧》。也许有人说,就主题而言,《枫桥夜泊》与《涛声依旧》有着明显的不同。即认为前者是抒发的夜泊枫桥下不能入眠的忧愁,而《涛声依旧》则抒发的是爱情能否得到认可的追问。但是当我们倒过来仔细对比前后两者,你就不得不承认后者是对前者的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换言之,《涛声依旧》细化了《枫桥夜泊》中愁眠产生的具体情境,具体化了愁肠难寐的实在原因———疏远的情感能否继续,久违的人儿能否接受彼此的改变?退一步讲,具体把两者比较,依然能够找倒《涛声依旧》细化《枫桥夜泊》的确凿证据。诸如把“月落乌啼霜满天”,转换成“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把“江枫渔火对愁眠”改变成“遥远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等等。而且,与《在水一方》做出的改变相比,如果说前者是基本翻译上的略微改变的话,那么,《涛声依旧》则发挥的想象要更多更明显。且把原中国20世纪几首经典流行歌曲歌词简析22诗《枫桥夜泊》具有的相对短暂的时空更加延长化。变客人在一时一地某一瞬间的愁绪为跨越时空的情感牵挂和追问。这就不但延伸了诗歌原来具有的空间感染力,而且通过反复追问的方式把不同地域、时空、不同主体的情感联系起来。在歌曲中,我们而总体上,又因该创作道出了多年疏远、不见的人们相逢极有可能产生的心声,故而一传唱开,在大江南北都风行起来。

大致相同的,还如琼瑶词曲的另外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青青河畔草》。该词取源于汉末古诗十九首中的同名诗《青青河畔草》。前后两者的歌词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对恋人的思念、因为时空的相隔导致两人情感上的牵跘都一样让人揪心。并且对古诗中重章叠句和对偶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也十分的成功和到位。类似的例子,还如前些年流行的《九月九的歌》。虽然歌曲取名《九月九的歌》,但其意境的最初来源,很明显受到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的影响。也许有人说在最终的立意方面,《九月九的歌》是说游子在重阳节之日难以聚首而产生的情愫,以及渴望喝到家中好酒的强烈愿望。但稍加对比,不难看出后者从前者得来的启发是相当明显的。同样的与亲人不忍舍的离别,一样的夙夜对家乡和亲人的期盼。而更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前者不能与思念的人相逢,就劝慰自己“捐弃无勿道,努力加餐饭”,后者则以游子自己的长长喟叹结束:“家乡才有好酒,才有那九月九。”是啊,纵然有些不同样的情感,但经过词作者巧妙的衔接,同样都把思念故园、亲人的情感抒发到极致。于此,我们方能够理解何谓“化腐朽为神奇”,也真正明白为什么艺术创作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在采风和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点缀和发挥。

二、歌词中直接引用、化用古典诗词中的名句、成句

在音乐文学艺术史上,引用、化用别人的名句、词句早已被艺术家们沿用已久。早在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就提出了被当时人目为正宗、法宝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法。其大致含义,也即是说在自己的创作中引用、化用前人的词句,起到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这种化用和借用,我们在当代文艺作家的歌词里边随拾皆是。如台湾电影《却上心头》中的插曲《挥挥衣袖》的曲词: 只为了一声“再见”,就这么远远离去。说起来多麽潇洒,做起来几番迟疑。也曾经蓦然回首,找不到灯火阑珊处,也曾经望空呐喊,只看到白云飘去悠悠,挥挥衣袖,不说离愁,挥挥衣袖,不说离愁,偏偏心底荡起两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十二句歌词,词作者直接引用前人诗词中的成句多达四句,占全部歌词的三分之一。如其中的“蓦然回首,找不到灯火阑珊处”一语,则从南宋词人辛弃疾《靑玉案•元夕》中化用而来。辛弃疾的原词抄录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作家此处显然是沿其意而用之,即:我千百次地找寻我等待的人儿,就在我失望之际,却在不经意一回首之间,却发现她在灯火寥落处站着。而《挥挥衣袖》中的“白云飘去悠悠”,则化用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这一名句。众所周知,《春江花月夜》是写离愁的,这里词作者巧妙地化用,达到了后者在情、境上与前者的顺延和一致。结尾一句,则化用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最后两句。为对比两者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我们仍不妨细读原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原词,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后者仅简单地化用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一句,却已能完全表达出电影中那种让人肝伤肠断相思离别之味。而诸如此类的词曲又如此的被受全国听众、观众的欢迎、喜爱,无不显示出中国古典文学诗词音乐 的意蕴和神髓久久地承传在人们的心头。除了上面这首《挥挥衣袖》,下面一首《几度夕阳红》又何尝不是如此?且看歌词: 时光留不住,春去已无踪,潮来又潮往,聚散苦匆匆。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东,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儿携我梦,天涯绕无穷。朝朝共暮暮,相思古今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整首歌词,无不表达出一种时光匆匆,人生聚少离多的凄楚无奈和深切伤感。尤其是“风儿携我梦,天涯绕无穷”,便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惦念友人王十二(昌龄)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虽然这里对之稍加了改变,把明月转换成了风儿来传递自己的愁思与牵挂。不仅如此,而且在歌词的最后两句,也直接引用明代文学家杨慎在《三国演义》扉页中的题词,即《调寄•渔樵仙》中的最后两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山,几度夕阳红。”同样的曲词,不同的地方,所要表达的纵然一个是对古往今来英雄的追思,另一个是“人生聚散无常”的喟叹,但在表意忧伤、余味无穷方面,两者所起的作用非常的一致。其实,除了直接化用、引用古典诗词中的成句,有的歌词还直接引用古典诗词中具有某种特定意象(意蕴)的词语。如下面的《依然在水一方》: 访遍千山万水,挨过雨露风霜,望断红尘古道,踩碎烟雨斜阳; 梦里佳人何处,却时在水一方; 也曾对酒当歌,奈何酒入愁肠; 也曾努力遗忘,奈何寸寸思量; 也曾对酒当歌,奈何酒入愁肠; 也曾努力遗忘,奈何纯纯思量。上述歌词中的“红尘古道”,“烟雨夕阳”,无不让人很自然地在面前浮现出古代人们驿道送别的伤感情面。“烟雨”给人的迷蒙之美,夕阳给人的“美好转瞬即逝”之慨,都增加了歌词的韵味悠长和意境之美。而“也曾對酒當歌?,奈何酒入愁腸,”一语,则直接袭用三国时期大诗人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慷慨忧思的悲壮场面。加上后面“也曾努力遺忘,奈何寸寸思量”的化用用苏东坡《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孤魂千里,无处话凄凉”的柔婉凄伤,很好地衬托出恋人惜别23后“忧思难忘”的情景。而且,象这样把几首歌词中的情境和意象叠加的方式,其表达的情感又会远远浓于作者最初的取诸之词的,并把歌词的抒情味增加得很浓很浓。故而,一旦这样的歌词被传唱到人们口中,便感觉是那么沁人心脾,道出了人们的心之所想所思和所欲表达。另外,词作家有时干脆直接在曲词中用典,来借以表达心中的滋味。如歌词《庭院深深》: 多少的往事已难追忆,多少的恩怨已随风而逝。两个世界,几许痴迷。几载的离散,欲诉相思。这天上人间可能再聚。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除了题目取自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首句外,整个词中不再化用、引用有古典诗词中的句子。但最后“不如归去”的一唱三叹,很好地起到了抒发伤感情怀的效果。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都无不明白“杜鹃啼血”的确切含义。而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孕的凄伤的意境,十足地衬托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真正起到了以“只语”而道尽心头千万情结的作用。言及于此,引起我们兴趣的是,为什么在曲词中如是运用就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闻就牵涉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自然物象意蕴怎样凝固的过程。在此问题上,笔者曾有专文论及这个问题,此处不再准备展开。不过需要饶舌的一句是,不少自然物象被诗人们频繁地运用在诗词歌赋中以后,其所指代的固定意蕴也慢慢地被人们接受。诚如说道“明月”,我们就不约而同地明白它是缠绵的象征,是惆怅的象征,是阴柔的象征等等。提到“落花”,人们心底涌起的即是伤春、惜春等无不惋惜的情感。因此如上述几组“浮萍”、“朝暮”、“夕阳”等词语,其所要表达的当然是“人生的颠沛流离,沉浮不定”,“美好消失得太快”,“好景难以久长”等曲词所需要表达的那种意蕴。

三、不化用、借鉴前人诗句,只借鉴古典诗歌的大意或意境

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初举一例,如前些年歌手田震演唱的《干杯吧,朋友》。纵然这首歌词比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要长帙得多,但其最终所表达的,不能说已经超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要表达的那种凄楚和伤感。读读该歌词:

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忘掉天涯孤旅的愁,一醉到天尽头。也许从你今开始的漂流,就没有停下的时候。让我们再次举起这杯酒,干杯啊朋友。

朋友你今天要远走,干了这杯酒。天空是蔚蓝的自由,你渴望着拥有,但愿那无拘无束的日子,将不再是一种奢求。让我们再次举起这杯酒,干杯啊朋友。朋友你今天要远走,干了这杯酒。绿绿的原野没有尽头,像儿时的眼眸,想着你还要四处去漂流,只为能被自己左右,忽然间再也止不住泪流,干杯啊朋友。

则我们不难发现,后者除了在意境、情韵上与前者相似或逼近外,还有就是词作家在填词的时候,充分发挥了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长于抒情这一大特点,以重叠复沓的形式,把“劝君更近一杯酒”的离别伤感一再反复和抒发,充分达到了现场的感染和震撼力。“悲莫悲兮生别离”,词作家更高妙的一招,则在把离别之情反复抒发外,还以“蔚蓝的天空”、“绿绿的原野”、“儿时的眼眸”这些让人滋生快乐情感的意象,来反衬情感的凄楚和不忍。“以乐景写哀更显其哀”,更何况仅“绿绿的原野”,也会让一些歌词吟唱者顿生“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联想的。另外,由著名词作家、歌词泰斗———乔羽老先生作词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的《历史的天空》,也同样属于不化用、借鉴前人诗句,只借鉴古典诗歌的大意或意境的。请读乔羽先生的作词: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笑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让人无不慨叹诗人对古典诗词的谙熟和借鉴手法的高妙。“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等四字成语的妙用,无不把人带入悠远的历史时空,让人对既逝的时光发出感叹。而“聚散皆是缘啊,一叶总关情”,则又很好地缝合了清代诗人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多情与善感。“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名”,则反辛弃疾“担当身前身后事,可怜白发生”之意而用之,写出了三国时期那一群英雄人物的慷慨而较少计量个人私情的大节。而整首词,假如将其与杨慎的调寄《临江仙》词相对比,无不让人叹服乔羽先生真是杨慎的隔代知音!两词最终表达的效果均有“余音绕梁”之感,让人感叹当代歌词去古典诗词之距离并非遥远。

四、不加改变,对原诗词直接谱曲,加以演唱。

除了前面列举的三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即词曲作家在创作歌曲的时候,古典的诗词不加任何改变,只是根据诗词远来的意境,直接谱曲翻唱。远的例子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较近的则如李叔同《送别》词“长亭外,古道边”和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盲女演唱得《南方有佳人》等。其实这一类情况,可以说对古典诗歌的最直接继承。众所周知,在古代,诗、词是配乐歌唱的,只是因为后来乐谱失传,今天的人们才只看到古人们流下来的诗和词。而看那些古典诗歌在被人们谱成曲子后传唱的那么广泛、流行,其多半因为那些诗词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以及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人们的心声。事实上,不少人所谓发现的当代绝大多数流行歌曲歌词仍然押韵的情况,也是当代流行歌曲歌词继承往古诗歌的最好明证。上面我们简单地分析了中国20世纪的几首著名流行歌如何继承古典诗歌的歌的情况,从中不难看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尽管中国古典诗歌与日常人们生活的距离渐行渐远,但在音乐文学作品创作和歌曲歌词的谱写等领域,中国古典诗歌仍与我们如影随形,伴随在人们生活的左右,一刻也不曾离开。而就歌词的创作而言,谁更好地承袭了它,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更多的听众和传唱者。补充:

姜育恒《门》

“我也留一扇门,你也留一扇门,走到那里还有一颗心,带我领路红尘,我也留一扇门,你也留一扇门,收留彼此飘零的梦,再等一段来生”。

文字特色:相对李子恒许多文笔端丽的词作,这一首《门》显得简约收敛,对心情未做太多过细的刻画与解释,而是通过一个“门”字概括,反倒意味深远,悲伤无奈情绪不知不觉间流露无遗。

音乐特色:整首歌旋律平稳,节奏规整淡定,在姜育恒沉郁的声音里不弃不舍的跟随,真到midi做出的吉他乐声将心情略为放开阔。虽然变化不大,却极适合歌手的自由发挥。★吴奇隆《双飞》

“不等来世再相约,今生就要无恨无悔,不问前缘我是谁,只管今尘和你日日月月,我愿与你雪中泥,冷暖相随,悲欢同泪,朝朝暮暮相依偎”。

文字特色:用血与雪来形容爱情,是大家才敢的手笔,两字一出,生死不渝厮守追随之情跃然纸上。主题取材出于《梁祝》故事,以“双飞”重述午年情话,既离题不远,又出水无痕。音乐特色:一段小提琴独奏凄凉悲绝,与经典名曲《梁祝》相呼应,引出吴奇隆略略沙哑的声音,鼓点缓慢笃实,小提琴与二胡的纠缠在本已缠绵的旋律中又锦上添花。★王杰《候鸟》

“在深情悲欢两头,无怨无悔奔走,过尽千帆你心头,每当红叶狂吻深秋时候,是我无尽天涯的寂寞”。

文字特色:在王杰“浪子”的孤独形象之外强调一种无怨无悔的深情,以“候鸟”的冬去春来表达对爱的执着守候,有新意,且清新自然。

音乐特色:开首音乐汹涌饱满,钢琴的间杂使主题稳定庄重,清爽简单,中间有一段过渡缓慢而有激情,一个“寂”字的长音,将情感推向最高潮,加上王杰感人肺腑的演唱,令听者不由悲从中来。

★橄榄树——词:三毛曲:李泰祥唱:齐豫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流浪远方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麽流浪为什麽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简评:三毛的文章读得很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诗“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有就是这首歌。这首歌,最突出的长处就是自然,和洗炼。看似不经意的地方,用词都非常准确。记得年少轻狂的时候,曾试着改一些歌词,让它唱的时候好符合自己的心境,碰到这一首,却一个字也改不动。特别是结尾很好,给人无限遐想。至今,还很想看看橄榄树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四篇: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在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即俗称“杨家将”)激战。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后形成聚落,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了。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宁河县“潘庄”,因是宋将潘仁美的封地而得名。据民间传说,武清区“牛镇”是杨六郎当年抵御辽兵大摆牤牛阵的地方。最具浪漫色彩的地名是宝坻区的“南仁浮”,相传杨六郎在此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在王的威逼下杨被迫与王怀女成婚,故名“男人服”,后演化为今名。

作为宋辽战争的另一方,关于辽国和萧太后的故事在天津地名中亦有反映。宝坻区有“打扮庄”,相传辽国萧太后督军南下,与宋兵交战,曾在此筑梳妆楼,梳洗打扮,故名。宝坻区大口屯镇绣针河东岸有毗邻两村——大小“绣针口”,相传辽代建村,绣针河当时为萧太后的运粮河,此处为巡查护卫运粮河的哨口,故名。

另外,武清区有黄花店乡,始建于辽代会同年间(938~947),据《畿辅通志》转引《东安县志》载:“省抑宫在安次南,辽会同中建。以禁嫔妃之有犯者。元时屡迁废后于其地。今属武清县,俗名皇后店。”此地原属安次县,明初划入武清县。今称“黄花店”,系由“皇后店”谐音演化而来。与之对应的地名是泗村店乡的“太子务”,辽代成村。传说辽太子曾前往皇后店(软禁失宠遭贬后妃的冷宫),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中在此留宿,故村落得名太子府,后演化为太子务.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历史故事

据说清朝末年,在天津卫海河西侧,繁华喧闹的小白楼南端,有一条名为十八街的巷子,有一个叫刘老八的人一个这个巷子里开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铺,字号唤作“桂发祥”。这个人很聪明又能干,炸麻花可以说有一手绝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实料,选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传遍整条巷街,人们闻到香味纷纷蜂拥到他的铺子购买,因此他的铺子总是顾客盈门。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开了店面。开始还算是宾客满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觉得麻花有点乏而生腻,渐渐的生意就不如以往了。老人家不甘心。后来店里有个少掌柜的,一次出去游玩,回到家是又累又饿,就要点心吃,可巧点心没有了,只剩下一些点心渣。又没有别的什么吃的,那少掌柜的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做成麻花下锅炸。结果炸出的麻花和以前的不一样,除了酥脆不艮和香气扑鼻,味道可口。按照这个方法,刘老八是尽心研究,在麻花的白条和麻条之间夹进了什锦酥馅。至于配料,更是苦思冥想,颇费了一番脑筋,桂花、闽姜、核桃仁、花生、芝麻......还有青红丝和冰糖。为了使自己的麻花与众不同,增强口感味道,把放置时间延长,取材也是愈来愈精细,如用杭州西湖桂花加工而成的精品咸桂花、精制小麦粉等等,制作成不仅存放良久不艮,而且香气四溢,味道香脆可口,满口生津。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精心研究,刘老八终于创造了金黄油亮、香甜味美、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从此“桂发祥”麻花著称于市,广受欢迎,成为天津卫赫赫有名的食品“三绝”之首。而桂发祥的十八街麻花也就因此创立了百年字号,成为天津百姓的最爱食品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8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直到 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小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38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2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 300余条大小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608),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网,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3-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天津的集市和商业区正式出现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分布于城中心和四门,附近到弘治年间1488-1505,以增设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跃了天津市场,这时的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叶以后,渤海湾西岸盐场逐渐采用晒盐技术,从此天津地区的盐产量大大增加,且质优价廉。为清代芦盐产销中心转移到天津创造了条件。明崇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建号大顺,次日,天津也成为大顺的辖区。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地位的稳固和经济发展,天津卫作为京师门户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为天津府,辖天津、青县、静海、南皮、盐山、庆云和沧州等6县1州。从此天津已成为畿辅首邑。清康熙年间,随着河海航运的发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业空前繁荣。18世纪初,由于埠际间商业的发展,天津出现了汇兑业务的钱庄,此后,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业、金融业的发展使天津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商贸中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间,天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列强均直取天津,以图威胁清政府,迫其签订城下之盟。根据1860年10月签订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为商埠。随着天津的开埠,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也由一个内向的封建性商业城市逐步演变为以华北、东北乃至西北为腹地外向贸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职二十余年间极力兴办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天津机械局及开创近代矿业、交通、邮电事业,天津成为中国洋务运动的中心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华北,天津成为争夺的目标,通过划分租界,设立银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随之加深。辛亥革命后,天津改为天津县,直隶省省会设于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称河北省,省会仍设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区设置天津特别市,是为天津市之始。民国时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有所发展。1919年10月17日,张伯苓创办南开中学大学部,两年后,正式改称南开大学。

天津人民具有爱国、民主的光荣传统,20世纪以来的半个世纪里,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为天津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平津战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发展阶段宣告结束,开始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天津的城市建筑颇具特色。既有雕梁画栋、典雅朴实的古建筑,又有众多新颖别致的西洋建筑。有英国的中古式、德国的歌特式、法国的罗曼式、俄国的古典式、希腊的雅典式等,人们通常把这些西洋建筑称为“小洋楼”。在一座城市中,保存着大量民族风格的古建筑和如此众多的西洋建筑,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都是少见的。故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天津国内生产

总值2003年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GDP比重2003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贫困人口和扶贫计划2001年,全市再就业人数为2万人,全年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15亿元,参加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为214万人。2002年,全市将创造8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控制在4%左右。

财政收入2003年,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农业产值

和增长率2003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外贸状况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外资利用

状况2003年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

支柱产业汽车机械装备、微电子和通信设备、海洋化工和石油化工、优质钢管和优质钢材为重点的四大支柱产业。

第五篇:大学校歌的审美性追求

大学校歌的审美初探

——以复旦大学新旧校歌比较为例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钱桂平学号 1120***

摘要:校歌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大学精神、办学特色和师生共同人格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达。许多大学也曾废弃老校歌改创新校歌,但鲜有成功的例子,最后,还是老校歌战胜新校歌,为莘莘学子所欣喜传唱。这背后隐藏了什么问题,以下就以复旦大学的新旧校歌比较为例,从点明地理位置,环境风貌、校歌音乐情感的基本要素、体现校歌的本质和师生的精神特征等方面探析大学校歌的审美性追求。

关键词:校歌;审美性;复旦

1925年,由现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创作了复旦大学校歌,此为复旦老校歌,歌词为: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1]

1988 年,复旦大学组织力量创作了新校歌,写了新词,谱了新曲,以替代老校歌。新校歌歌词如下:

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

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

然而,新校歌并不受广大师生喜爱,根本流传不开。2004 年 11 月,正值复旦百年校庆之际,经广大师生强烈呼吁,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顺应民心,作出决议:停用新校歌,重新恢复使用 1925 年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谱曲的老校歌。消息传出,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好评如潮。为什么一首老校歌具有如此旺盛顽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新校歌却如此苍白脆弱速朽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校歌具备什么样的审美性追求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从而广为流传。

一、点明地理位置,环境风貌

地理位置、环境风貌对于各个学校而言,具有绝对的独特意义。因此,几乎所有的校歌歌词都含此内容。

比如由西南大学曹廷华教授作词的西南大学校歌歌词。歌词第一段“缙云苍苍,嘉陵泱泱。”,交代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学校地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苍苍、泱泱”一为景物特点,又暗含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和学校悠久的人文历史底蕴;《湖南师范大学校歌》(赵甄陶词、郭和初曲)的开头:“麓山秀,湘水长”,点名湖南师范大学位于湖南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相聚在东海之滨,汲取知识的甘泉。交大,交大,学府庄严,师生切磋共涉艰险”的上海交大的校歌等等,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地理位置、环境风貌对于一个学校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意义。

复旦大学老校歌“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2][3]月光华同灿烂。”“沪滨屹立东南冠”点明了复旦大学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风貌。“东南冠”说明复旦大学位于中国东南地区,“滨”是水边,近水的地方的意思,说明复旦大学环境优美,有水,有灵气。从而为培育国家栋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复旦大学新校歌就不具有点明地理位置,环境风貌的特点:“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民族的崛起,人民的富强,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复旦复旦,日月辉煌”校歌内容通篇下来,没有一处一个字眼是有提到关于复旦大学地理位置,环境风貌的。

“校歌之于它的学校,就如同国歌之于它的国家,它可以说是校园生活的现代图腾。对大学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号,更是一种灵魂,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并代表该校的特点校歌就好像是一个大学的现代图腾,好的大学校歌能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各种方面,不管是从地理环境到还是该校的精神追求。所以单从体现地理位置,环境风貌的这一个方面来看,是为什么一首老校歌具有如此旺盛顽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新校歌却如此苍白脆弱速朽的一个原因。复旦大学老校歌更契合了该大学的独特的地理特点,而新校歌却没有。

二、校歌音乐情感的基本要素:朝气、坚毅、宽广、优美

校歌是青年学子的歌,当然也是中、青年老教授前辈共同的歌,所以把校歌写的纯粹轻松活泼或者过于成熟稳重都有失偏颇。复旦大学的老校歌相比于新校歌就做到了朝气、坚毅、宽广、优美。

朝气应该是校歌音乐情感的第一要素。青年人朝气勃勃,乐观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但是朝气并不只是属于青年人,现实中很多惊人的成就就是老前辈创造的,比如钱学森、李四光、茅以升、袁隆平等大师级人物都是晚年还在为国家做出杰出的贡献。所以校歌的旋律、和声应该充满充盈的朝气情感。“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5]朝气的歌词配上朝气的旋律,使得复旦大学的老校歌唱起来让人朝气蓬勃,充满能量。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的新校歌在朝气这一要素上显然不如老校歌的朝气饱满。

坚毅、宽广的气质也是校歌音乐情感中必需的要素。知识的积蓄、学养的形成。要有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才能最后达到理想境界。针对现在社会上普遍比较浮躁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迎难而上、刻苦钻研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的理想。所以校歌中坚毅的因素不可缺少。宽广,比较好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精神本质都是致高志远的。学校培养的是有理想的人才,所以学子的心中要有一片天地,要目标远大,要情趣高雅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要甘做铺路石又要勇做栋梁材。所以校歌创作中要体现师生共有的这种宽广的情怀。老校歌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5],即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亦是复旦大学校名的来历,意在自强不息,寄托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同时“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7]“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8]“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9]等歌词内容充分表现了复旦大学校歌中的坚毅宽广的情感品质。体现出复旦大学师生胸怀理想,保卫国家,为国争光的理想抱负。不管是校名出处还是歌词内容、旋律,老校歌都要比新校歌体现的更恰如其分。

校歌优美动听才能吸引人,引人广为传唱。校歌是校园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到一个国家的国歌小到一个学校的校歌,校歌歌词里蕴含的“情、景、理、志”这几个要素,都与德育有关,把校歌歌词内容写的朗朗上口,把旋律谱的优美动听,师生们都会喜欢传唱,自然就达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教育。“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10]“旦、焕、绊、远、展、烂、贯、冠、满”复旦大学校歌古典韵味浓郁的校歌创作于民国时期,歌词对仗,讲究平仄押韵。而“你是复旦人,我是复旦人,我们共同拥有新的理想”的新校歌则没有这么对仗,平仄押韵。

三、体现校歌的本质和师生的精神特征

许多大学也曾经废弃老校歌,改创新校歌,但鲜有成功的例子,最后,还是老校歌战胜新校歌,为莘莘学子所欣喜传唱。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问题?已有一些有识之士从新老校歌歌词中反映出的高下不同的文字风格,个性特色,人文底蕴,历史传统,学术境界诸方面进行剖析,探求原因,使人很受启发。但我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则是新校歌迷失了现代大学精神,因而不管怎样努力修饰也无济于事,以复旦校歌来说,老校歌中唱得是何等响亮啊:“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11]这就是最重要的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复旦老校歌能有这样鲜明自觉的意识,怎么不魅力四射呢?简言之,“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即是现代大学的灵魂。创造精神、人文精神、独立精神、学术自由精神、追求真理精神都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与之相反的则是奴隶思想、专制思想、依附思想、犬儒思想、功利思想、官本位思想。五四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未过时,则五四精神激励下诞生的一批激越飞扬的大学校歌的生命力也就依然蓬勃。“未进其校,先闻其声”一所大学的校歌应当体现它的办学宗旨、理念和思想,否则不配称之为校歌。由于受历史局限,在中国最早期的一些大学校歌中,有的尚带有较浓重的儒家文化色彩,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许多校歌开始张扬民主、科学精神,极力倡导思想和学术自由,这意味着对传统价值的反叛和对现代价值的接受,体现出和世界先进大学一致的现代大学精神,复旦老校歌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而新校歌恰恰丢弃了这一精华,用一些空洞而苍白的套话来替换,如果去掉歌词中的学校名称,改换成其他任何一所大学(或中学),这些套话几乎都适用,说是其他学校的校歌也完全可以,如此套话连篇,陈词滥调盛行,怎么可能有生命力呢?

注释:

[1][2][3][5][6][7][8][9][10][11]晨枫《百年中国歌词博览》[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第33页

[4]马军编著《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参考文献:

【1】徐金阳.新发现的萧友梅合唱曲《湖南大学校歌》研究[J].新文化史料,1999,(2):17-20.【2】高行素.发现刘天华创作歌曲《君永校歌》记实[J].人民音乐,1995,(11):24-25.【3】张清常.关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歌[J].新文化史料,1994,(6):25.【4】马军编著《近代中国高校校歌选》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马军编著.近代中国高校校

歌选 [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下载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流行歌曲蕴含的历史审美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审美性原则 导读: 所谓审美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中把握好儿童的审美特点,以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情感的激发为出发点,遵循将审美的特殊性质贯......

    历史故事要有“四性”

    历史故事要有“四性” [摘 要] 历史教学离不开历史故事,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应该遵循真实性、趣味性、针对性、深刻性的原则。教师要合理选择历史故事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大全

    时序性与高中新课标教学 一、 高中新课标的时序性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

    中国古代茶具造型设计审美性思考的论文范文合集

    摘要:伴随品茶文化发展,与之紧密相随的必然是茶具造型设计艺术的发展变化。唐宋元明清是我国古代茶具形成自我风格并且得以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朝代,在茶具造型设计上呈......

    谈《缀网劳蛛》的审美性和社会属性

    谈《缀网劳蛛》的审美性和社会属性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从方式和态度两方面来看可表现为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以许地山的小说《缀网劳蛛》为例,......

    南阳历史引领性培训心得体会

    南阳历史引领性培训心得体会 杨集二中 张俊鹏 11月26、27两天的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和新课标的施行培训结束了,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主体提出了严峻地的挑战。原来的有些方式违......

    历史学习创新性学习方法论文

    历史学习的创新性学习方法探析 摘 要:创新能力是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创新能力无疑是从学习和实践中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能产生创新能力。在......

    网页设计中视觉元素的作用及审美性论文(范文大全)

    1 网页设计及视觉元素的概况。目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更加便捷。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不仅综合了图形、文......